复杂创面修复

2024-05-20

复杂创面修复(精选八篇)

复杂创面修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8例复杂创面修复患者,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4例患者, 其中治疗组患者男9例, 平均年龄31.5岁;女5例, 平均年龄26.3岁;有6例患者为大面积重度烧伤而形成复杂创面、有3例因糖尿病足而形成复杂创面、有1例因为脉管炎而形成复杂创面、有4例因为偏瘫长期卧床而并发创面。其中对照组患者男8例, 平均年龄29.5岁;女6例, 平均年龄27.1岁;有7例患者为大面积重度烧伤而形成复杂创面、有2例因糖尿病足而形成复杂创面、有3例因为脉管炎而形成复杂创面、有2例因为偏瘫长期卧床而并发创面。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植皮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微粒皮种植技术:患者入院后, 如果是重度烧伤患者立即进行抗休克、抗感染、护肾强心和维护电解质的稳定等基础抢救治疗, 创面及时采取皮肤原位再生技术规范处理[1,2,3]。所有形成复杂创面患者, 及时对深度创面进行积极抢救和规范的使用微粒皮种植技术处理。经过一个病情相对稳定的时期后, 大部分患者头面部、躯干或者是四肢的深度创伤会时限生理性再生修复。如果仍有部分创面不能完全封闭, 可以提取患者自体组织种植于深度烧伤的肉芽组织内[4]。采取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软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并加以对比, 分析和判断患者创面软组织的生理变化以及病理变化。

1.3 疗效观察

观察患者复杂创面修复程度, 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创面修复程度包括:显效:创面基本愈合良好, 并发症发生情况在可控制范围内;有效:创面大部分愈合良好, 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但基本上可以控制;无效:创面愈合情况不良, 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创面修复程度疗效对比

治疗组患者经微粒皮种植技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植皮技术对照组的57.1%,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出现1例水疱、1例溃疡、2例软组织挛缩,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远远低于对照组的4例、2例、3例及64.3%,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创伤导致创面或者是糖尿病足、脉管炎、偏瘫等并发创面而需要行创面修复的患者与日俱增。该类患者大多数年龄大, 基础临疾病多, 创面条件欠理想, 在治疗上存在很的难度。传统的植皮技术实施过程中, 皮瓣手术修复创面会受到患者本身身体条件以及创面条件的限制而影响疗效, 而且传统植皮手术又极易给病人带来新的创伤。所以, 在临床上复创面修复已经成为了一种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的疾患。皮肤的生长或者是再生长都是从创面周围开始扩展, 最后慢慢闭合而形成新的皮肤。与传统的植皮术相比, 利用自体微粒皮种植技术修复大面积复杂创面更符合皮肤自身生长的特性。而微粒皮种植技术也很好的解决了大面积烧伤后自体皮表面积不足的特点, 可以确保快速且安全的治愈形成复杂创面的患者。有相关研究表明, 利用微粒皮种植技术,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少量的健康皮肤达到封闭烧伤创面的效果, 而且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不高, 尤其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使用推广。微粒皮种植作为1种新型技术, 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 自体皮肤软组织提取以头部皮肤最为合适, 因为头部皮肤较厚且不易上级发囊,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多次重复取皮, 其采取厚度以0.4 mm最为适合; (2) 微粒皮种植技术是移植皮肤使其在受区创面生长, 但是如果患者头面部或者受区有大量肿瘤组织则不可利用此技术移植皮肤, 因为移植皮肤会导致癌症复发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产生, 如果患者大面积烧伤坏死软组织未能完全切除也不能移植皮肤, 坏死软组织会影响新生组织生长而导致移植失败; (3) 受区创面需要彻底止血, 如果止血不完全, 很有可能会在移植皮下形成血肿而导致移植失败[5,6]; (4) 术后一定要进行预防性的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 另外要有足够的营养支持, 这样可以保证微粒皮成活率更高。该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经微粒皮种植技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7%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植皮技术对照组的57.1%,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微粒皮种植技术更加贴合人体皮肤生长特性, 能够更好的促进创面愈合, 以及减少瘢痕增生和软组织挛缩。有相关研究结果也发现, 利用人体皮肤生长特性所制定的微粒皮种植技术, 临床用于治疗复杂创面的成功率接近90%, 与该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存在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技术和设备差距所导致的, 但是研究结果均能支持微粒皮种植技术治疗效果更佳。该研究数据显示, 治疗组患者出现1例水疱、1例溃疡、2例软组织挛缩,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远远低于对照组的4例、2例、3例及64.3%,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微粒皮种植技术较传统植皮术更为规范, 且操作原理和实用性更高,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对患者自身伤害更低。有相关研究表明, 利用该技术治疗复杂创面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明显低于传统植皮术与该研究结果28.6%接近, 并发症能够控制得更低也是由于微粒皮种植技术更符合人体生理特征, 不易出现排异反应和炎症反应, 所以在治疗原理上决定微粒皮种植技术要低得多。综上所述, 微粒皮种植技术可以让深度烧伤形成复杂创面的患者再生接近真皮的软组织, 对于治疗皮源稀少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微粒皮种植技术是上皮再生的机制, 值得深入探讨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明亮, 王昌业.皮肤微粒播散移植的实验研究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39 (50) :67-68.

[2]刘建良, 李德春.微粒皮回植修复供皮区创面60例[J].中华烧伤杂志, 2011, 16 (4) :272-273.

[3]李瑞红, 李德春.用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移植修复巨大供瓣区创面[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1, 11 (14) :159-161.

[4]姚宏伟, 傅卫, 袁炯.微粒皮回植修复供皮区创面112例[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6 (9) :346-348.

[5]任建安, 黎介寿.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移植修复巨大供瓣区创面160例临床研究观察[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18 (20) :59-61.

[6]郑其龙, 邹寿椿, 自体微粒表皮种植上皮化再生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组织学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 2011, 10 (7) :112-115.

[7]谢慧清, 周建大, 罗成群.MEBT/MEBO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耳廓深度烧伤临床总结[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1, 8 (11) :39-41.

慢性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篇2

【关键词】慢性创面修复;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205-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损伤后组织修复的过程及其可能发生机制、治疗方法等进行了多学科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创伤愈合研究进入了一个以现代科学为指导的新阶段。再加上细胞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众多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创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对于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针对创面修复的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逐渐走向临床并应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促进创面愈合的新策略。

一,物理治疗

1,低强度脉冲超声波治疗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的频率为1-3MHz,发射方式为脉冲式,其传递给组织的机械能一般低于3mg/cm2,能克服一般强度超声波作用于组织所产生的致热副作用。研究发现LIPUS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及分化和细胞外基质增殖的作用。此外,低强度超声波能增强溶酶化活性和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2,高压氧治疗

为解决组织缺氧问题,高压氧(HBO)治疗已逐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研究证实,经过HBO治疗,可以逐步提高局部组织氧分压,是目前最为有效提高组织氧分压的措施。在正常及缺氧组织HBO治疗均能提高其组织氧含量,因此已广泛应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中,其理论基础是所有创伤组织都缺氧,而且慢性创面组织缺氧更明显。氧气是细胞氧代谢及能量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组织氧分压的提高可以使成纤维细胞增殖达到最适宜的程度,同时也提高了白细胞杀伤力,不仅有利于感染的控制,而且也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3,电刺激治疗

通过研究发现,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加快慢性溃疡及创面的愈合速度,实验证明电疗法组的溃疡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快1.5-2.5倍,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增进细胞的迁移、促进再上皮化和真皮的重建、增加成纤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生长因子的表达和调控作用等,其具有无创、操作简单等特点,但是电刺激治疗对细胞增殖及分化、迁移的作用机制则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人工外源性生长因子的应用

在机体皮肤遭受创伤后,机体自身修复主要包括质肉芽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形成、创面再上皮化、瘫痕形成、创面收缩及重塑等一系列过程。现代医学认为,皮肤缺损修复是一系列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是由于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来促进或抑制创面愈合。生长因子的参与和调控涉及到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目前所知创面愈合主要与以下几种细胞生长因子有着密切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

通过对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目前认为其主要作用机制为趋化作用,吸引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入伤口;促进细胞增殖及分化;促进伤口周围组织的血管化;对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和降解有调节作用;诱导相邻细胞合成细胞因子。这些生长因子的作用通常是促进创面愈合,然而在慢性创面中有些生长因子是较少表达的,通过研究并使用外源性生长因子可以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虽然众多实验研究均证实了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有效性,但是这些人工重组的生长因子毕竟属于基因工程药物,其药理和毒理问题尚未完全研究透彻,并且在临床应用上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总而言之,在创面愈合中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基因表达及调控的机理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局部组织应用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只是促进创面愈合的方式之一,其作用并不能代替外科清创术以及应用抗生素抗感染等创面处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皮肤缺损创面,如何选择正确方法进行治疗,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选择适当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才能促进创面的尽快修复。

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改革软组织损伤治疗的新技术,是一种处理浅表创面和促进深部创面引流的全新方法。它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并且易刺激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缩短治愈时间,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在负压封闭引流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充分引流,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分泌物;通过负压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创面缺氧情况;减轻创面及周围组织水肿;促进创面细胞和肉芽组织的生长;创造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负压机械应力加快创面组织细胞的增殖。另有试验研究发现,通过负压吸引还可以对创面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一定的张力,导致细胞发生变形,从而诱导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等。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创伤学的飞速发展,对于负压封闭引流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技术方法和材料的不断改进,其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

此外,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应用。干细胞的应用与研究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的潜能,可取代因衰老死亡,创伤或疾病损伤失活的组织细胞。其中表皮干细胞的分化、增殖、迁移、融合等过程均可以修复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皮肤损伤或缺损,从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小兵等,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几个重要领域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

复杂创面修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10年3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共收治复杂创面患者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15~80岁,平均(45±13)岁。伤后至进行手术时间40 min~10 h,平均(2.3±1.8)h;受伤原因:车祸伤37例,高空坠落伤4例,机械挤压伤8例,砸伤3例;受伤位置:大腿17例,小腿10例,上臂3例,前臂5例,足部12例,手部2例,骶尾骨部3例;污染类型:创面轻度污染8例,中度污染38例,重度污染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16~80岁,平均(44±14)岁;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2.2±1.0)h;创面轻、中、重度污染为5、18、3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15~78岁,平均(46±1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2.4±1.1)h;创面轻、中、重度污染为3、20、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伤后至手术时间、创面类型及位置、创面面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创面内的污物、异物及失活组织,露出残腔。对照组在上述处理之后,给予常规换药治疗,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后换药,并使用多侧孔引流冲洗及引流等方式。

治疗组则采用VSD技术治疗,采用由武汉VSD医用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VSD高分子泡沫型合成敷料(VSD敷料),其内有2条仅一端有孔的硅胶引流管,一张黏合性强的聚胺甲酸乙酯薄膜。依据患者创面的情况在清创处理后,将VSD敷料修剪成与创面大小、形状基本一致,敷于创面或贴于创腔内,使其放入后能充分贴合整个创面,将硅胶引流管由创面周围的正常皮肤约3 cm处引出,用酒精棉球清洁创面周围的皮肤后缝合固定边缘,再用聚胺甲酸乙酯薄膜覆盖封闭VSD敷料、硅胶引流管及其周围正常皮肤3 cm以上。引流管接高负压吸引装置,保持高负压封闭引流状态,调整并维持高负压在50~80 k Pa,以敷料收缩变为扁平,引流管凸显触之变硬且有液体引流出为度(参见文献[4])。并随时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及维持高负压,适当地给予敏感抗生素及营养支持治疗。持续负压引流7~10 d后,取出敷料观察,若肉芽组织生长旺盛新鲜,即可行自体植皮;创面较大者或是创面有分泌物,则需重新更换VSD敷料,继续负压引流,直至肉芽生长良好,再行植皮术。

1.3 观察指标

于术后第7天开始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渗出、死腔情况发生及肉芽组织的生长状况等创面的形态学情况;创面行植皮、缝合及皮瓣转移等Ⅱ期手术的合计手术处理时间;以毫米方格纸法计算治疗后的创面面积;记录患者换药次数及总住院时间等。并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7 d后肉芽组织生长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创面未有明显的渗出,未残留死腔,肉芽组织生长旺盛新鲜,无水肿;对照组治疗7 d后创面仍有渗出,并残留有死腔,且肉芽组织生长不甚明显。

治疗组创面修复时间为7~10 d,平均(8.3±1.5)d;对照组修复时间为9~17 d,平均(13.6±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Ⅱ期手术处理时间、治疗后的创面面积、换药次数、总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未出现因使用VSD敷料引起的严重局部或全身术后并发症、过敏反应及其他不适症状,但出现2例引流通路不畅及创面负压不够1例,分别采取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并增强负压等措施后情况稳定,无患者出现并发感染;对照组患者有3例发生创面感染,且不愈合,加强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后情况好转。治疗组患者感染情况虽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创伤后的创面极易被感染,因此需为治疗建立适宜的生理环境。常规的换药治疗使患者在换药时承受极大的痛苦,而冲洗引流并未对肉芽组织的生长起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且还会造成极高的坏死率。

VSD技术是一种由内置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化海藻盐泡沫敷料覆盖或填充组织损伤的创面,再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闭建立一个密闭空间,通过可控负压促使创面快速愈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机制为[5]:能避免常规引流点接触创面导致的引流局限,形成全创面引流;代谢物及毒性产物在高负压的作用下,可清除彻底,减轻毒物的重吸收,避免二次感染;通过愈合创面,阻止形成残留死腔。武汉VSD医用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自主研发出新型VSD敷料,该敷料是一种高分子泡沫型合成敷料,形似海绵,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而无免疫活性,且吸附性与透水性极强[6]。此技术能有效地避免创面感染,加强引流创面的迅速清洁,使引流区的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促使引流区加速愈合,方法简单有效。

本文通过对患者采用VSD技术修复治疗复杂创面的疗效观察结果可看出,采用持续VSD术修复治疗复杂创面,不仅能有效缩短创面修复时间,减小创面面积,还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常规换药治疗,适宜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松峰.负压封闭引流配合胫骨皮瓣治疗小腿创伤性骨皮缺损[J].中国临床研究,2011,3(1):64,66.

[2]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125.

[3]裘华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

[4]李学拥,李望周,李跃军,等.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敷料下的正压及其产生机理[J].西北国防医学组织,2007,28(1):16-18.

[5]雷林革,沈美华,何如祥,等.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在各种复杂创面修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73-74.

头皮血管瘤的切除及其创面修复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患者中男10例, 女6例, 年龄6个月以下13例, 3岁以下3例, 平均年龄5.5个月。其中毛细血管瘤4例, 海绵状血管瘤10例, 混合血管瘤2例;瘤体最大者4 cm×3 cm×2 cm, 最小者1.5 cm×1.0 cm×0.5 cm.均行手术切除, 其中伤口减张缝合者9例, 三角推进皮瓣修复2例, 旋转皮瓣修复5例。术后切口甲级愈合, 创面修复良好。

2 讨论

小儿头皮血管瘤的切除, 术中止血以及创面修复, 是一个在临床工作中日益被重视的问题。它涉及到手术时机, 手术血管瘤类型, 何种疗法可靠, 如何控制术中出血及减少术中输血, 手术后的创面修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创面的修复既要简单, 又要恢复原貌, 符合生理及美容的要求。手术治疗的益处不仅在于它的快速彻底, 而更重要的是并发症少, 如药物注射可能栓塞颅内血管;冷冻、激光治疗可能导致出血感染、骨髓炎, 预后局部秃发等;放疗后可有生长发育障碍、骨软骨破坏等。相比之下优点清楚可见。手术时机选择越早越佳, 一般来说, 头皮血管瘤应尽早手术, 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 它是由扩张的血窦组成, 不能自行消退, 大多数呈浸润性、扩展性生长。其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与其存在并逐渐开放微小的动脉、静脉瘘或动脉、静脉短路有关[1], 它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 既能毁容又能够造成器官功能障碍, 治疗上不可以等待。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占62.5%, 我们曾注意到2例婴儿, 血管瘤体在不到2个月内各增加了2 cm左右, 其发展速度快, 瘤体大, 切除创面大, 修复困难, 游离植皮无毛发, 影响美容, 很难被患者家属接受, 因此, 治疗时机非常重要。新生儿期瘤体小, 手术简单, 时间较短、创伤较小。延误治疗的基本原因: (1) 考虑非手术治疗能够得到痊愈; (2) 家属担心患儿年龄较小, 手术有风险; (3) 家属没有足够认识到本病治疗的重要性。手术止血问题:血管瘤手术的患儿年龄小, 头皮血运丰富, 术中止血困难, 出血多, 小儿耐受失血能力差, 所以很容易发生意外。手术前了解血管瘤的大小、起止范围、血液流速供给特点十分重要, 要做好充分准备, 几年来我们采取瘤体周边加压法及周边缝扎法阻断血运, 减少出血, 取得了良好疗效, 切除术中安全可靠平稳。

血管瘤瘤体切除后的创面修复:头皮是个生长毛发的器官, 正确实施安全可靠的修复术十分重要, 既要完整地切除瘤体, 又要保证生理美容的需要。游离植皮术局部无毛发及创面不平坦, 影响外观, 而且需要时间长, 往往很难被家属接受。

我们认为基本上可取如下方法修复创面: (1) 头皮减张缝合法; (2) 推进皮瓣; (3) 旋转皮瓣; (4) 皮肤扩张术。减张缝合法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 然而它需要的是两侧皮缘不能相距过远, 张力不能太大, 以免影响愈合。推移皮瓣亦称滑行皮瓣, 是切开皮瓣后利用创面周围软组织的弹性向缺损方向滑行, 以封闭创面。头皮的弹性较其他部位稍差, 故应用相对较少。旋转皮瓣是头部创面修复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能修复较大的创面, 由于使用的是邻近组织, 无论在色泽、厚度、柔软度及毛发分布上皆无可挑剔, 是很理想的。上述皮瓣虽然能修复一般术后的中等度创面, 却很难胜任更大头皮缺损的修复, 近年来开展的皮肤扩张术是一种修复大创面的理想方法。向代理等报告应用皮肤扩张术治疗小儿烧伤后期瘢痕15例, 通过皮肤扩张器的作用得到额外皮瓣修复缺损, 代替常规的植皮。但是有人认为[2]向代理的头面部皮扩术应在3岁以上进行, 理由是扩张器对小儿颅面肌肉、骨骼组织受压程度, 对生长发育有无影响还不够了解, 可能对幼儿有不利影响。总之, 皮扩术可在切除瘤体时一次修复创面, 达到修复、美容之目的, 但需要时间长, 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郑勤田, 等.血管瘤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0, 11 (1) :7-8.

皮肤移植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皮肤移植,修复,创面

皮肤位于人体的表面, 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如从重量与面积来看,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 重量约占体重的16%, 成人皮肤的面积为1.2m×1.2m~2.0m×2.0m。移植分为皮片移植和皮瓣移植。

1 皮片移植

皮片移植是通过手术的方法, 在供皮区切取部分厚度或全层厚度的皮片, 移植到受皮区, 重新建立血液循环, 并继续保持其活力, 以达到修复受皮区的原始形态与功能的目的。皮片移植的原则为:切取次要部位的皮片, 修复较重要部位的创面, 或以隐蔽部位为供皮区切取皮片, 覆盖暴露部位的创面, 可供移植的皮片根据厚度的不同, 分为刃厚皮片、中厚皮片、全厚皮片、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1.1 刃厚皮片

平均厚度为0.3mm左右, 包含皮肤的表面层及少许真皮乳突层。皮片极薄容易成活, 适应范围如下。

(1) 感染控制后的肉芽创面。 (2) 大面积皮肤缺损, 非重要功能的部位。 (3) 口腔、鼻腔或眼窝黏膜缺损。刃厚植皮的优点是容易成活, 抗感染能力强, 供皮区恢复快;缺点是愈合后外形不良, 常有挛缩 (有时可比原来缩小40%) , 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皱纹, 植皮区愈合后皮也较硬, 皮片挛缩后可使邻近组织移位和变形, 功能上因皮片挛缩不能达到恢复功能的目的, 而且皮片薄经不起压力摩擦易导致难以愈合的溃疡。

1.2 中厚皮片

平均厚度为0.3~0.6mm, 含表皮及真皮的一部分, 根据真皮厚度的不同, 又可分为薄中厚皮片和厚中厚皮片。这种皮片具有收缩少、柔软、耐磨的优点, 供皮区仍能籍毛囊、皮脂腺、汗腺上皮的生长而自行愈合, 特别适应烧伤的早期切痂植皮治疗。

1.3 全厚皮片

含表皮及全层真皮, 质地柔软、耐磨、弹性好、收缩少、颜色改变亦较轻, 多数病例皮片颜色近似正常皮肤。颜面、颈、手、足及关节功能部位的无菌创面, 均可用全厚植皮修复, 全厚植皮术是整形外科主要的修复方法之一。

1.4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为日本学者所创。其理论依据为真皮下有一层血管网, 移植时保留此层血管网及其间少许脂肪组织, 移植后通过此层血管网提供血供, 皮肤组织可以成活。国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 并进行了保存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游离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发现其成活率不够稳定, 愈合后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限制了这种植皮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2 皮瓣移植

皮瓣移植作为一种修残补缺的手段, 在创面修复中应用广泛, 多用于皮片移植难以修复的创面, 例如:骨关节、肌腱、重要脏器、大血管和神经裸露, 且无法利用周围皮肤直接拉拢缝合的创面;遭受磨压部位或局部营养不良创面;颊、鼻等处洞穿性缺损等。对于既能用皮片修复又能用皮瓣修复的创面, 为获得良好的形态或功能效果, 也常选用皮瓣修复。皮瓣按供区与受区的远近关系可分为局部与远位皮瓣两大类。其中局部皮瓣形成于皮肤缺损的邻近部位, 在色泽、质地、厚度、毛发生长情况等方面与受区最为接近, 除有皮瓣修复的一般优点外, 更具形态再造价值。皮肤肿瘤或瘢痕切除以及创伤等原因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而位于头面等暴露部位创面的修复是其中的难点。只有熟悉并擅长灵活应用各种局部皮瓣, 才能在这些创面修复中获得最佳的效果。

皮瓣移植是自身体上切取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 并在切取过程中保留一部位组织与身体相连, 即带蒂修复或通过吻合血管的显微外科技术, 将切取的皮肤、皮下组织及滋养血管蒂游离移植修复。其与皮片移植的区别在于, 皮瓣本身自带血供, 1972年9月Harii首先成功地应用吻合血管的颞部游离皮瓣移植, 此后, 相继有许多有关游离皮瓣移植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报道。皮瓣移植的迅速发展给整形、美容及修复重建外科带来了巨大革新。

2.1 血供特点

根据血液供应特点, 皮瓣可分为轴型皮瓣和任意皮瓣两大类。轴型皮瓣, 指在皮瓣内必须有与皮瓣纵轴平行的轴心动脉和轴心静脉 (1条或2条伴行的静脉) 。轴心血管在皮瓣供区形成以轴心动脉供血、轴心静脉返流的一套完整的区域性循环系统。

2.2 适应证

皮瓣移植术的适应证主要有: (1) 外伤所致软组织缺损伴有深部组织 (肌腱、神经、骨、关节等) 缺损或外露的创面, 或不稳定瘢痕紧贴骨面, 或合并有溃疡形成等; (2) 器官再造, 如鼻、唇、眼睑、耳、阴茎、阴道、手指的再造, 皆以皮瓣为覆盖, 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的移植; (3) 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如鼻、上腭、面颊等处的洞穿性缺损, 除制作衬里外常需要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 (4) 加强局部血运, 改善营养状态, 如放射性溃疡、褥疮、感染性创面等局部营养贫乏, 伤口极难愈合, 可通过皮瓣输送血液, 改善局部营养状态。

2.3 选择原则

皮瓣移植术前, 应根据受区的部位、形态、大小、有无严重挛缩、周围皮肤条件及创面条件, 选择合适的供瓣区与皮瓣类型。选择原则大致有: (1) 选择皮瓣的次序依次为任意皮瓣、带蒂皮瓣、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 (2) 选择皮肤质地、颜色近似的部位为供皮瓣区。 (3) 长宽比例:皮瓣长度与蒂部宽度的比例, 一般不宜超过1.5︰1。在下肢等部位, 最好为1︰1, 但在头颈等血供丰富的部位, 长宽比可以超过1.5︰1的限制, 有时达到3︰1并无血供障碍发生。 (4) 顺应血管走向, 皮瓣尽量按血管走行方向设计, 蒂部位于血管的近心端, 躯干中线一般为血管贫乏区, 设计皮瓣尽量避免越过躯干中线。 (5) 设计的皮瓣的面积应大于创面, 皮瓣切取后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故设计供区皮瓣的面积应大于受区创面的10%~15%, 以防止转移缝合后有张力而影响血运; (6) 尽可能选用血运丰富的轴型皮瓣移植。

3 皮瓣应用的要点

(1) 闭合创面的术式选择一般应遵循先简后繁的原则, 但在头面部等暴露部位, 修复后的形态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整形外科医师只能在效果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选择最简术式。局部皮瓣在技术上虽较复杂, 但其修复效果在形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而头面等暴露部位的创面, 能用局部皮瓣修复的, 应作为首选方案。 (2) 局部皮瓣在手术操作上与轴型皮瓣等相比要简单, 但其难点在于适当皮瓣的选择与设计。首先要对创面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 判断局部是否有足够的、相匹配的皮肤来设计局部皮瓣, 皮瓣转移和继发缺损的闭合是否会引起重要解剖结构移位, 是否会影响功能。其次是适当局部皮瓣的选择和设计, 优秀的皮瓣设计应选择皮肤质地、纹理、毛发等与受区最为接近的区域作为皮瓣供区, 并使附加切口线及最终的局部瘢痕线隐藏于皱纹或其他不易被察觉的部位, 这可以充分体现整形外科医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面形态、部位不同, 选择的皮瓣不同, 即使创面形态、部位完全不同, 对于不同的患者, 由于其皮肤弹性、松动性的差异, 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设计。对于一个具体的创面, 会有多种局部皮瓣可供选择, 但总是存在最佳的方案, 正确选择最佳方案的能力靠平时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汪良能, 高学才.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20~322.

[2]钟德才.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3, 8:11.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取本院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的病例45例, 男性32例, 女性13例, 最小年龄12岁, 最大年龄55岁, 平均32.6岁。其中33例为机器绞伤, 7例为交通事故伤创伤面积, 5例为慢性溃疡;最小为5cm×8cm, 最大为15cm×22cm。 (如图1所示)

1.2手术方法

皮瓣形状的设计要按照手足创面的面积大小和形状为基本, 皮瓣的轴心线位于髂前上嵴与髌骨外侧缘的连线上, 皮瓣直径大于创面1cm, 连线的中点为轴心点, 皮瓣2/3设计在轴线的外侧及轴心点以下。同时可根据多普勒血流仪的探测结果对皮支穿出点行相应调整, 如图2所示。

1.3手术程序

1.3.1股前外侧皮瓣的开切口切口方面要求要严格按设计线切开皮瓣外层边缘, 切口深度致深筋膜处, 切开皮瓣内侧缘前, 要先找到外侧皮瓣的皮支, 反向锐性分离致旋股外侧的动脉降支主干, 其目的可使血管蒂有足够的长度, 降支在肌间隙可以作为皮瓣血管蒂的长度为8-12cm, 可根据受区需要修剪皮瓣皮下的脂肪。如果需重建皮瓣感觉, 则手术中应标记清楚股外侧皮瓣神经。 (如图3所示)

1.3.2受手术区块处理:按常规清洗创面后会显露出供吻合用的动静脉和皮神经。

1.3.3皮瓣移植解剖出可供吻合的皮神经及静、动脉。显微镜下血管修剪直至管腔内没有絮状的飘浮物, 然后移至受术区, 在显微镜下行血管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 如果皮瓣带有皮神经则对行神经外膜进行缝合。供区采取直接缝合或取中厚皮片进行植皮修复。 (如图4所示)

1.4术后

术毕常规于皮瓣下常规留置半管进行引流1-3天, 药物方面可选抗感染, 抗血管痉挛和抗感染药物, 对皮瓣的色泽、毛细血管的充盈反应, 测试皮瓣温度等方面要密切注意观察。如发现血管危险现象要及时做出处理。 (如图5所示)

2手术结果

本组45例游离皮瓣41例完全成活, 1例手术中发现无肌皮穿支和直接皮支发出, 改行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修复创面获得成功。1例边缘部分坏死, 经换药和皮片移植后充分愈合。在对其中37例患者经7个月-4年的随访后发现5例患者在经过术后6个月进行皮瓣整形手术也获得较满意外形, 有31例皮瓣外形满意, 皮瓣行神经修复者15例。

3讨论

随着我国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交通事故的增多, 手足部大面积组织损伤缺损在临床工作中日益见增, 治疗上相当复杂困难。传统的带蒂皮瓣修复有的因破坏主要血管或无神经支配造成修复受限, 外观不佳或无感觉的继发损伤。在修复手足创面方面与局部带蒂皮瓣比较, 股前外侧皮瓣的优点突出, 其表现为: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 供应血管主要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蒂长8-12cm, 平均外径2.5mm。其两条伴行静脉均粗于动脉, 皮瓣内的股神经可供吻合。该皮瓣供皮面积大, 厚度适中, 部位隐蔽, 血管解剖恒定, 口径较大, 切取较容易, 有可供修复的皮神经, 供区可直接吻合 (<12cm) , 而且,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 血管口径粗, 易于解剖与吻合, 相对成活率高;可切取面积大, 并可带有部分股外侧肌也可满足不同层次缺损组织的需求;皮瓣下有多条皮动脉血管, 血运丰富, 抗感染力强。适合四肢远端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1,2]。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远端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5月-2012年3月我院选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足创面的病例45例, 术后38例随访6个月-3年不等。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45例, 完全成活41例;1例改行其他术式 (腓肠神经营养岛状皮瓣) , 其中3例患者边缘有部分坏死, 在经皮片移植后完全愈合, 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并将其与受区皮神经吻合15例。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手足创面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手足创面

参考文献

[1]钟世镇, 徐传达, 主编.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5:196.

复杂创面修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因宫颈疾病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患者258例, 均已婚已育, 年龄23岁~51岁, 平均年龄 (39±2.8) 岁, 所有患者术前例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 (TCT) +阴道镜检查, 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宫颈炎症, 其中合并宫颈息肉59例, 宫颈上皮内轻度瘤变 (CINⅠ级) 72例, 宫颈上皮内中度瘤变 (CINⅡ级) 7例, 宫颈上皮内高度瘤变 (CINⅢ级) 2例。将2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8例, 2组患者年龄、病变类型和手术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选择月经干净后3 d~7 d进行手术。根据宫颈不同病变采用环形或三角形电极进行宫颈环形电切术, 球形电极止血, 观察组术后创面涂敷皮肤创面诱导凝胶, 每日1次, 每次1g, 连用7 d;对照组术后创面常规填塞碘伏纱布, 24 h后自行取出。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专人观察随访2组患者阴道出血、脱痂出血、流液和愈合情况。术后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 分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治疗后宫颈光滑,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为治愈;糜烂面积缩小50%以上, 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为显效;糜烂面积缩小50%以下, 临床症状减轻为有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变、细胞学或组织学无改善为无效[2]。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9%, 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χ2=39.02, P<0.01) 。见表1。

2.2 2组术后出血、阴道流液比较

2组在出血时间、流液时间、出血量、流液量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表3。

2.3 不良反应

皮肤创面诱导凝胶涂敷术后创面130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宫颈环形电切术也称热透法环形治疗术, 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治疗宫颈病变的方法。其原理是电柱尖端产生3.8 MHz高频电波, 接触组织瞬时, 组织本身产生阻抗吸收此电波, 产生高热, 利用高热达到切割和止血目的。我国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疾病已有20余年[3], 此术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患者痛苦少等优点。但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宫颈创面不同程度的脱痂出血甚至感染, 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方法是术后创面纱布压迫止血, 次日取出再观察、处理, 其控制出血和流液的效果一般, 并且有较大差异性[3]。

随着表皮生长因子 (EGF) 的发现, rh EGF已经在创面修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h EGF是一种多功能小肽, 是EGF家族的一员, 通过与细胞膜上rh EGF受体结合可激活直接调控或诱导细胞增殖的调节生长基因, 参与体表创伤的愈合过程。有关研究表明[4], rh EGF在修复中、后期对促进再上皮化有特殊效果,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卡波姆是一种无刺激、无致敏性医用高分子材料, 是制备凝胶最常见的原料之一, 可起到隔离、阻止创面感染, 对创面有止血止痛, 修复损伤和促进愈合的作用。三氯生是一种广谱高效抗菌剂, 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酵母及病毒均有广泛高效的杀灭及抑制作用。三氯生在大自然分解迅速, 因此产生抗药性的概率偏低;同时三氯生具有无刺激、无过敏反应、配伍性好等优点。因此皮肤创面诱导凝胶涂敷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 可促进创面愈合、抑制局部炎症反应, 凝胶附着于创面形成保护膜, 能吸收创面的渗液, 有效减少阴道出血时间和量、流液时间和量, 效果明显, 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燕, 赵铀.CO2激光、微波及LEEPD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比较[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2006, 2 (4) :63.

[2]王淑珍.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62.

[3]Kazandi M, Oztekin K, Kazandi AC, et al.Evaluation of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case series[J].Eur Gynaecol Oncol, 2010, 31 (5) :562-563.

复杂创面修复 篇8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小腿周围创伤患者, 缺损范围和修复面积分别为3cm×2cm ~11cm×8cm和5 cm×3cm ~ 15cm×10cm。其中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在7-7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2±10.6) 岁;病程在2周-6个月之间, 平均病程为 (2.9±1.4) 个月。受伤原因:15例患者为车祸伤, 7例患者为机器挤压伤, 3例患者为重物压砸伤, 25例患者为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或骨外露;创面分布:35例位于小腿下段至中足部位 (A组) , 9例位于小腿上段和大腿下段部位 (B组) , 6例位于小腿中段部位 (C组) 。

1.2手术方法

初次清创术后, 若患者创面分泌物较多或创面感染无法在单次清创手术中得到有效控制, 则运用创面封闭负压引流系统 (VSD) 将创面封闭起来, 以促进Ⅱ期皮瓣手术感染发生率的显著降低。根据引流量确定下次手术时间, 通常情况下, Ⅱ期皮瓣修复创面时间为VSD使用约1周后[1]。常规彻底清创, 使感染及污染局限的创面达到外科清洁创面水平。在对皮瓣转位修复进行选择、设计和切取的过程中严格依据相应缺损创面部位、功能修复要求等。运用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至中足部位创面, 运用腓肠肌肌瓣修复小腿上段和大腿下段部位创面, 运用小腿内侧皮瓣修复小腿中段部位创面[2]。

2结果

完全成活率:A组88.6% (31/35) , B组55.6% (5/9) , C组50% (3/6) 。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11.4% (4/35) , B组44.4% (4/9) , C组50% (3/6) 。具体见表1。

3讨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具有充分的血供、简便的操作, 不会对主干血管造成损伤, 且腓肠神经具有恒定的位置, 具有无比的优越性[3]。腓肠神经伴行的营养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主要血供, 该血管发生的血管网属于一个血管网络, 组成部分包括深筋膜血管和真皮下血管网, 同时穿支相交于下胫腓间隙和腓动脉的肌间隙, 最低交通支高于外踝5cm, 营养血管伴行静脉、皮下静脉等是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来源。因此, 将一定宽度的筋膜蒂保留下来能够对损伤静脉血管网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防止, 从而保证皮瓣血供充分[4]。在小腿下部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中,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极为适用, 近年来已经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改良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周围创面能够显著提升皮瓣的完全成活率, 极大降低皮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和腓肠肌肌瓣修复与小腿内侧皮瓣修复相比效果更为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志勇.肢体组织缺损显微修复与重建手术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4:305.

[2]彭昌贵, 侯之启, 李日旺, 等.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9, 32 (1) :63-64.

[3]朱文华, 刘敏峰, 缪玉龙.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穿支动脉蒂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J].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 22 (3) :187-190.

上一篇:田间检验下一篇: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