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2024-06-07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精选九篇)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9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符合《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中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2],入院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等症状;所有患儿及家长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排除患有严重的器官疾病、并发症以及其他可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疾病的患儿,排除合并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不能配合研究的患儿。92例患儿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0.6~12.0岁,平均年龄(4.6±2.5)岁,病程2 d~2.5个月,平均病程(18.9±18.8)d,春季发病36例,夏季发病7例,秋季发病14例,冬季发病35例。

1.2方法所有患儿均分别接受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快速血清学检验方法:于清晨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置于干燥无菌环境中保存;离心处理血液样本,将血清分离,提取悬液;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MP-Ig M);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若检测结果显示患儿为阴性,则7 d后再次对患儿进行检查。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方法:使用无菌棉拭子于患儿口腔、喉部处采集标本;标本置于培养基中保存,并进行肺炎支原体鉴定;将培养基于恒温培养箱中放置24 h,温度控制在37℃左右,确保培养基处于溶化后再次复温的状态;密切关注培养基颜色变化等情况[3]。

1.3观察指标比较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两种方法的检测阳性率,若MP-Ig M在1∶160以上,则认为快速血清学检验结果为阳性;若培养基颜色由黄色转为红色,则认为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结果为阳性,若24 h内培养基颜色无变化,则认为检测结果为阴性。统计不同年龄段患儿快速血清学检验阳性例数,计算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检测方法检测阳性率比较92例患儿中,快速血清学检验阳性例数为76例,阳性率为82.61%;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阳性例数为85例,阳性率为92.39%。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阳性率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年龄段患儿快速血清学检验结果比较92例患儿中,<1岁患儿13例,阳性率为76.92%(10/13);1~4岁患儿20例,阳性率为75.00%(15/20);4~8岁患儿29例,阳性率为96.55%(28/29);8~12岁患儿30例,阳性率为76.67%(23/30)。4~8岁年龄段患儿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段患儿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现阶段常见诊断方法包括超高倍显微镜法、微生物快速培养法、快速血清学检验等[4]。其中,超高倍显微镜法不仅对医院设备要求高,同时观测时漏诊状况极易发生;快速血清学检验由于不使用仪器,因此外界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明显减小,同时具有检测快速等优点,有利于患儿疾病的及时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小儿体质差异较大,同时支原体抗原在人体中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在感染后的3~4周到达峰值后明显下降,部分甚至可完全消失,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受到患儿体制以及感染时间的影响,可能出现支原体抗体含量过少而呈现阴性的状况,为避免漏诊首次检测为阴性的患儿应在7 d后再次进行复检[5];微生物快速培养法检测准确度较高,但检测周期较长,患儿最佳治疗时间易被延误,其检测主要通过检测生长因子完成的[6],检测生长因子以促进培养基内病原型微生物的分解与生长,借助快速繁殖肺炎支原体对葡萄糖酸的分解作用,加速氢离子生成,培养基p H值因此下降,培养基颜色发生变化,进而通过对培养基颜色的变化对肺炎支原体的生长进行有效判断,相较于快速血清学检验,敏感性更强,支原体的阳性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关研究指出,微生物培养检测和快速血清学检验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与检测准确性,一方面解决了微生物培养检测周期过长的问题,确保患儿最佳治疗时机的把握,一方面避免了快速血清学检验的漏诊状况,提高了检测有效率[7]。

本次研究中,所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均顺利完成了快速血清学和微生物快速培养的检测,其中,接受快速血清学检验时,患儿阳性检出率为82.61%,接受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时,患儿阳性率为92.39%,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8]。可知快速血清学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均能在早期有效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阳性检出率均可达80%以上,但相较而言,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价值更高,可进一步提高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时使用的培养基为人工合成液体类,其组成材料是以肺炎支原体的繁殖所需营养为依据而人工进行配置的,因此特异性较强。此外,快速血清学检验中,4~8岁年龄段患儿阳性率96.55%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76.92%、75.00%、7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段患儿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4~8岁可能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年龄段,原因还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比较而言,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准确率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缩短等待时间,可视具体情况将二者联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陈花莲.快速血清学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2):131-133.

[2]段金花.应用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和快速血清学检验两种方式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健康前沿2016,23(3):127.

[3]赵波涛.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意义.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1):121-122.

[4]安红霞.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20例临床检验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68-69.

[5]闵新平.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价值.医学信息,2015,28(51):210.

[6]王宁.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2):167-169.

[7]杜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行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培养检测的价值比较.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0):121,125.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篇2

作 者:张菊梅 吴清平李程思 吴慧清 ZHANG Ju-Mei WU Qing-Ping LI Cheng-Si WU Hui-Qing  作者单位:张菊梅,ZHANG Ju-Mei(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吴清平,李程思,吴慧清,WU Qing-Ping,LI Cheng-Si,WU Hui-Qing(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

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 年,卷(期): 33(3) 分类号:Q93 关键词:生物发光   微生物   快速检测试剂   性质   影响因素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测 快速检测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33-01

1 传统检测法

琼脂平板平板培养法及显微镜镜检法是食品微生物检测的传统方法:

(1)琼脂平板培养法:①选择性培养基检测法,各种微生物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敏感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中,适当加入对非目的微生物生长产生抑制效果的化学制剂,从而促进目的微生物生长并利于检测;②显色培养基检测法,其基础为生物化学反应,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显色底物,从而使不同菌落产生对应的颜色变化,根据所需检测目的微生物显色情况直接判断该微生物存在及数量,目前常用于检测食品中致病菌,但有研究显示,部分目标微生物存在混合感染情况时,利用该方法易出现假阴性影响检测结果。

(2)显微镜镜检法(油镜检测),使检测样品富集后(提高浓度)滴至载玻片,将盖玻片盖好后滴入香柏油镜检。

2 现代检测法

随着现代生物及化学技术不断发展,气相色谱法、免疫学检测法、传感器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法、自动检测法、抗阻测定法、“即用胶”测定法等新型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取得显著效果。

(1)气相色谱法。经水解、分离提取(甲醇)、硅烷化、甲基化等处理后,微生物细胞将分离成多种化学组分,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仪对其进行分析后得出相应色谱,根据色谱所显示峰值准确鉴定食物中所含微生物,目前常用于检测霉菌、酵母菌及某些常见细菌等。

(2)免疫学检测法。①酶免疫检测法(EIA),包括均相法及非均相法,其分类依据为检测中抗原体反应是否需要对酶标记物进行分离结合及游离,非均相法是目前常用的酶免疫检测方法,其代表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固相载体吸附抗体或抗原后进行免疫酶染色,待底物顯色后对有色产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目标微生物及其数量,该方法特点为标记物稳定、操作简单方便、灵敏度高、可准确定量微生物、适用范围广泛、快速廉价等,可同时进行大量(上千份)样品检测;②免疫层析技术(IC),其原理为利用毛细管作用,在条状纤维所制膜上(含有相应配体)使样品泳动,目的在于使样品与膜上特定区域配体结合,利用酶促显色反应或直接着色标记物获得直观结果,该方法目前已开发出针对性的试纸条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可快速获得检测结果,且准确性较高,但无法进行定量检测;③免疫磁珠分离法(IMS),其原理为免疫化学技术与磁性微球结合,使样品与磁珠(由抗体包被)混合后利用磁场将其收集;④免疫荧光法(IFT),在抗体或抗原上标记荧光色素,待相互结合后于荧光显微镜下利用荧光反应观察结果,需注意此方法中所用荧光色素应未对待检样品中目标微生物活性造成影响;⑤乳胶凝集试验(LAT),抗体使用人工大分子乳胶颗粒标记后,将待测微生物与其发生凝集,从而达到检测目的,该方法检测结果较为直观(肉眼可见);⑥酶联荧光免疫法(ELFIA),将酶免疫与荧光免疫结合,利用合适的荧光底物代替生色底物后进行酶免疫分析,可有效扩大检测范围及减少试剂使用量,灵敏度较高;⑦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用于对酵母菌及真菌进行有效检测,具有高分辨率、高敏感性及高特异性特点,主要步骤为聚丙烯泰安凝胶电泳-电转移-酶免疫定位。

(3)自动检测法。是将酶联免疫、固相吸附、乳胶凝集试验及荧光检测等诸多方法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检测系统,由美国麦道保健系统公司研制开发,其特点为样品无需进行分离纯化,可直接对其进行目标微生物种类及菌群检测。

(4)抗阻测定法。将被检测样品分别接种于含有不同底物的培养基上,经正确培养后利用抗阻测量仪对其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其所表达的生长特征准确鉴定微生物种类。抗阻测定法特点为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较高,且获得检测结果所需时间较短,主要用于食物中霉菌、细菌、支原体、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检测工作。

(5)“即用胶”测定法。在无菌液体培养基中加入样品并混匀,之后将所得混合物加入特殊培养皿(含胶质),使胶质与混合物接触后形成复合物(与琼脂类似),经适宜条件培养后计数其菌种及数量。该方法特点为“即用胶”是一种产品,具有独立包装,使用时无需对其进行灭菌处理,适用于实验室外环境食品微生物检测。

3 结语

综上所述,微生物快速检测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速获得结果、准确性较高、可重复性较强等诸多优点,在实际工作中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效果显著,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而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燕,杨勇,秦丹,周小平.食品增菌液中细菌总DNA提取方法的比较[A].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5)[C].2010.

[2]王华丽,史贤明,杨官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

[3]李永新,黎源倩,郑波,苏宁,何玲.降落PCR-微流控芯片电泳快速检测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A].转型期的中国公共卫生:机遇 挑战与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世界公共卫生联盟第一届西太区公共卫生大会、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9.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别予以快速血清学检验 (对照组) 和微生物培养检测 (观察组) 。其中男48例, 女47例, 年龄5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4.18±0.80) 岁, 病程6 d~2个月, 平均病程 (16.32±2.50) d。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行快速血清学检验:患儿入院以后于次日清晨空腹, 抽2 ml静脉血, 待血清常规分离后, 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抗体MP-Ig M予以检验, 具体操作严格遵照说明书, 有2根红线出现表示阳性, 且阳性标准MP-Ig M>1∶160, 阴性患儿1周后复查。观察组行微生物培养检测:用消毒后的棉拭子在患儿口腔、咽喉处进行反复捻转, 将棉拭子放在融化以后复温肺炎支原体培养基中, 挤压瓶壁, 尽量将其中液体挤出, 将瓶盖盖好, 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 h, 并对培养基的颜色变化情况予以观察, 若其由红变淡黄色则表示阳性, 若颜色不变或者透明则表示阴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支原体的阳性率和经快速血清学检验后患儿年龄与阳性率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支原体的阳性率比较

经检验, 观察组支原体阳性83例, 阳性率为87.37%, 对照组支原体阳性64例, 阳性率为67.37%, 由此可知观察组支原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同年龄段快速血清学检验情况

经检验, <1岁患儿阳性率均比其他年龄段低。见表1。

3 讨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为儿科常见病, 其以咳嗽、发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有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有关, 哮喘者感染肺炎支原体几率高于非哮喘者, 因此一旦确诊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 应常规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2]。为探讨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价值, 本研究针对收治的9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予以分析。

本研究通过分析两组支原体的阳性率情况, 结果显示:检验后观察组支原体的阳性率87.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37%, 表明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培养检测能在早期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予以诊断, 且微生物培养具有较高检测价值, 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可能与微生物培养检测为人工合成液体类培养基, 其组成材料为依照肺炎支原体的繁殖所需营养而配置, 具有较强特异性有关[3]。微生物培养检测原理为通过对生长因子的检测达到对培养基内的病原型微生物分解生长的促进作用, 且其可借助快速繁殖肺炎支原体对葡萄糖酸产生分解作用, 促使氢离子生成, 从而使培养基的p H值下降, 能通过颜色变化对肺炎支原体生长进行判断, 其与快速血清学检验相比具有较强敏感性, 可使支原体的阳性检出率提高, 进而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4]。

同时, 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快速血清学检验情况, 结果显示:检验后<1岁患儿阳性率均比其他年龄段低, 表明<1岁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几率比其他年龄段低。可能因为<1岁患儿免疫组织的器官功能未发育完全, 初次感染后无症状, 且特异性的抗体效价较低, 对抗体检出率有影响, 从而使阳性率降低[5]。本研究因受外部环境、样本例数等制约, 关于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综上所述, 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均能在早期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予以诊断, 微生物培养具有较高检测价值, 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值得推广, 且<1岁患儿感染几率比其他年龄段低。

摘要:目的 比较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培养检测应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别予以快速血清学检验 (对照组) 和微生物培养检测 (观察组) ,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支原体的阳性率。结果 检验后, 观察组支原体的阳性率87.37%显著高于对照组67.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经快速血清学检验后发现:<1岁患儿阳性率均低于其他年龄段患儿。结论 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培养检测能在早期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予以诊断, 微生物培养具有较高检测价值, 可使诊断的准确率提高, 且<1岁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几率比其他年龄段低。

关键词:微生物培养检测,快速血清学检验,肺炎支原体感染

参考文献

[1]孔卫乾, 王金华, 崔伟伦, 等.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致慢性咳嗽的疗效.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4) :299-300.

[2]胡建国, 谢于鹏.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关系的临床探讨.国际呼吸杂志, 2012, 32 (21) :1605-1606.

[3]林燕.不同种类微生物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临床分析.吉林医学, 2015, 36 (9) :1787.

[4]梁世业.Autobact全自动微生物分离培养仪在痰培养中的应用.临床军医杂志, 2013, 41 (11) :1155-1157.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篇5

1 免疫学技术

1.1 免疫荧光技术

1.1.1 检测原理

在实际的快速检测过程中, 免疫荧光技术也被称作“荧光抗体技术”, 其检测原理是利用对抗原体具体高度反映的特性对一些对人体无害的活性抗原体进行荧光标记, 通过与相关的抗体结合, 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异性荧光, 从而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别。

1.1.2 检测过程

以双抗夹心法为例, 首先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结合形成固相抗体;除去未结合抗体, 然后加受检标本, 使其中的蛋白抗原与固相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并除去未结合物, 接着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 使之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形成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根据荧光强度对蛋白抗原定量。在实际检测过程中, 该技术所需时间较短, 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操作简单。

1.2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实际的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主要是放射免疫技术和荧光技术的有效结合。检测中, 固相载体利用相关抗原、抗体的吸附性有效实现免疫酶染色。在颜色变化后, 操作人员应及时分析, 得出相应的结果。现阶段, 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竞争法、捕获法、间接法和夹心法。另外, 在应用过程中, 该技术能够实现定量分析, 应用范围广、灵活性强、成本低、操作便捷、检测效率高。

1.3 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是建立在层析技术和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基础上的一种新兴的免疫检测技术。在检测过程中, 免疫层测量方式属于固相免疫测定方式, 其原理是通过膜能够快速添加样品。在膜的毛细管的作用下, 被检测对象能够朝着另一端移动, 类似层析。在移动过程中, 一些抗原与抗体会结合, 然后被固相化, 并且其余的物质会被分离出, 最后通过颜色的变化判定。从目前来看, 运用较为广泛的是胶体金免疫层技术, 其检测原理是通过胶体金对相关物体进行标记。在实际应用中, 免疫层析技术具有检测结果准确、效率高、操作简单、无污染等特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 该技术能够完成对霍乱弧菌、布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检测。

1.4 免疫磁珠技术

免疫磁珠技术是将免疫学反应的高度特异性与磁珠特有的磁响应性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免疫学技术, 是一种特异性强、灵质纯化敏度高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和抗原纯化手段, 特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免疫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该技术能够通过连接抗体的磁珠将目标分离, 然后再将其放在平板上分析、观察。另外, 免疫磁珠技术能够完成对大肠杆菌0111、0145、0157和沙门氏菌等的检测。

2 分子生物学

2.1 基因芯片技术

所谓的“基因芯片”, 指的是一种DNA微探针阵列的生物芯片。基因芯片技术主要是应用微电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实现对基因探针和寡核苷酸的杂交物的标记, 然后进行相关的仪器扫描, 最后操作人员再对其进行分析和判定。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该技术能够将潜藏在食品中的病菌源一次性检测出来, 并且精确性较高。在检测过程中, 基因芯片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检测样品自动识别过程的影响, 因此, 操作人员应及时确定杂交点, 这样才能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2 基因探针技术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 基因探针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实现2条碱基DNA的互补, 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DNA。该技术的检测原理是:操作人员应先对检测对象进行DNA观测, 看有无杂交分子, 然后再鉴别微生物种类。在观测中, 如果存在杂交分子, 说明存在一定的微生物;反之, 则不存在。

3 代谢学

3.1 阻抗法

阻抗法的检测原理是长时间培养相关微生物, 使其中的惰性底物转变为活性底物。此时, 培养基的电导性会上升, 阻抗降低。然后, 操作人员分析阻抗的变化情况, 实现对微生物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 该方法反应速度快、检测效率高。

3.2 放射法

所谓的“放射法”, 主要是指将一些物理原理及化学诊断方法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检测方法。其检测原理是先对培养基中的细菌底物进行标记, 然后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接着再对一氧化碳进行测定、分析, 得出相应结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该方法准确度高、检测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4 干片法

干片法是一种基于微生物及高分子学、化学的综合性检测方法,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该方法的检测原理是将一些无害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放入食品中, 完成对食品微生物的测定和分析。从目前来看, 该方法是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检测的数量较少, 不需要借助任何试剂, 同时, 操作简单、成本低、携带方便、不会产生垃圾, 还能有效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5 PCR技术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过程中, PCR技术的检测目的是通过对一些高度保守的DNA进行检测, 然后再对这些DNA进行分析, 实现对食品的检测。在操作过程中, 如果存在一些特异性DNA, 操作人员应该及时将其复制。在应用过程中, 该技术具有测定速度较快、测定结果准确、自动化程度高、污染小等优点。

6 实例分析

下面以沙门氏菌的测定为例进行分析。首先提取沙门氏菌, 然后分别选择不同浓度的沙门氏菌进行培。所选的测定方法为微生物快速检测法和国标检测法。其中, 国标检测法, 即传统的检测方法, 主要依据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中的要求检测。

在试验时, 首先将2μL的沙门氏菌放在载玻片上风干, 然后选用质量分数为75%的乙醇作为固定试剂, 固定时间大约为9 min;接着再用PSB-T溶液清洗、吸干, 并滴一滴在载玻片上, 使其在常温条件下反应30 min, 然后再清洗。相关工作完成以后, 将其放入金标溶液中, 在常温下维持30 min再清洗。清洗时, 第一次清洗时间为2 min, 第二次清洗时间为6 min, 最后再用离子水彻底清洗, 然后风干, 进行最终的快速检测。

试验结论: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按流程培养, 周期较长, 工作量较大, 而且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培养基等;而应用微生物快速检测法能够有效缩短检测周期, 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

7 总结

综上所述, 加强快速检测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有害的微生物, 从而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操作人员只有结合实际, 才能保证良好的检测质量和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舒晓霞.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快速检测法的应用探究[J].中外食品工业 (下半月) , 2014 (5) :33.

[2]董园, 于雅潇.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快速检测法的应用探究[J].中外食品, 2014 (5) :23-24.

[3]王玲娜.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9) :5-6.

[4]孟甜.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 2012, 10 (3) :33-37.

美凯纯简便快速的微生物检测 篇6

Bio Lumix系统

Bio Lumix系统由即用型检测管、检测孵育箱和检测软件3部分组成。每台仪器能同时运行32个检测样品, 在18~60℃任意一个温度进行检测。Bio Lumix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 可3台叠放, 用户可灵活增减仪器数量, 一台电脑最多同时连接32台检测仪, 支持随机存取和条形码输入。

Biolumix系统包含双色发光二级管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和一个紫外 (UV) 荧光管。检测管底部安装了一个CO2传感器, 只有气体可以渗透进入传感器, 传感器的颜色在无菌检测管内是黑色的。随着微生物的生长, 传感器将变为黄色 (见图1) , 表明有CO2产生和代谢发生。

Biolumix系统检测管大多采用的是CO2传感器, 在测定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假单胞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等菌时, 不需要调整样本p H值, 可以降低p H样本, 如酸奶等直接加入检测管内, 大大方便了用户。

基于Windows系统的Biolumix系统操作软件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可以实时显示实验检测结果。污染程度越高, 结果显示越快, 确保用户能够采取迅速的纠正行动。软件适用于GMP、HACCP、21CFR第11部分和ISO9000的标准, 可提供检查追踪功能、趋势分析和多种客户专用化的报告模式。每台仪器自动收集检测数据并加以存储和处理, 同时生成各种相应的报告和图标。该软件也支持连接LIMS系统。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 A) 于2007年6月颁布的现行良好生产规范 (c GMP) 条例要求营养保健品和膳食添加剂制造商进行更多的微生物测试, 生产厂商将需要更快和更具成本效益的测试方法, 以保持竞争力并满足这些新规定。Bio Lumix系统应运而生。微生物检测结果;快速检测样品含有的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结果以小时计算而不是以天计算;降低微生物检测成本;自动化检测——更快的产品放行;允许多种检测方案。

Bio Lumix系统开发了多种微生物检测项目, 包括: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肠杆菌科;假单胞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乳酸菌;异养菌;嗜热/嗜冷菌;乳酸菌;抗生素残留;益生菌;货架期预测。

Bio Lumix系统可以对原材料、中间体和终产品进行快速检测, 以实现对终产品, 尤其是保质期比较短和易腐食品的快速放货, 使企业能够缩短库存时间、提高资金周转率。同时帮助政府监督部门快速确定食品中微生物是否超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分析 篇7

1免疫学技术

1.1 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 又称荧光抗体技术。它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在抗体 (或抗原) 上加入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 当与其相应的抗原 (或抗体) 结合后, 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从而实现对细菌的检测和鉴别的技术。

该技术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的操作步骤来完成检测。

1.1.1 对接受检测的样本中的抗原或者抗体测定出来, 使被检验的样本和酶标抗原或者是抗体结合在一起之后, 根据相关要求中的步骤使其和固相载体的表面的抗原和抗体发生反应。

1.1.2 通过洗涤将位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抗体分离出来, 这时使得接受检测的样本的量和位于固相载体表面的酶量会以一定的比例结合在一起, 然后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酶反应底物, 这时经过催化剂的摧毁作用底物将会变成有色物质, 有色产物和接受检测样本物质的多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时就可以根据有色物质的颜色深浅来完成对接受检测样本的定量分析。该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较高, 增菌之后样本在达到检出度需要的时间比较短, 因此抗原和抗体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可以完成结合反应。

1.2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该种技术是放射免疫技术和荧光技术的有机结合,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是固相载体通过对抗原和抗体的吸附并完成免疫酶染色, 当底物有颜色显现出来之后然后对定量有色产物的分析进而将接受检测样本中的某些物质的具体含量确定出来。当前主要的分类方法有竞争法、捕获法、间接法以及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具有很多优点, 比如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适用范围广、反应灵敏准确、简单方便、检测费用低、检测速度高以及分析结果真实可靠等, 该种技术可实现对数量较多的样品进行分析, 数量可到上千种, 正是因为该种技术具有如此之多的优点, 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1.3 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技术作为一种固相免疫测定技术, 它的原理是在膜以便添加的样品在膜的毛细管的作用下朝另外一边移动和层析相似, 在发生移动的过程当中某些抗原和抗体完成结合之后被固相化, 在移动中除了结合物之外的物质将会被分离出来, 根据标记物的颜色深浅来完成被测样本的定量分析。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胶体金免疫层技术, 其就是通过胶体金来进行标记物的试验, 具有很多的优点, 比如准确、快速、简单以及无污染, 可以实现对食品中霍乱弧菌、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等的检测和鉴定。

1.4 免疫磁珠技术

该种技术通过连接抗体的磁珠将增菌液中的目的捕捉出来之后在平板上将获得的目的菌进行观察分析, 或亦可通过酶标记或者是荧光抗抗体来完成检测鉴定。目前可以通过该种技术来完成对大肠杆菌0111、0145、0157以及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鉴定。

2分子生物学

2.1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 也就是DNA微探针阵列。基因芯片技术是通过对微电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应用, 使得被标记的基因探针和寡核苷酸点杂交之后, 使用相关的检测系统实现对芯片的扫描, 进而实现对被测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和鉴定。该种技术在一次试验中可以将接受检验样本中所有的潜在致病原以及其遗传性指标。在施工该种技术的时候, 由于芯片检测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样点自动识别的影响, 因此基因芯片在进行处理数据以及提取信息的时候要确保对图像中所有杂交样点的准确定位。

2.2 基因探针技术

该种技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得2条可以实现互补的2条碱基DNA链完成互补之后形成具有稳定性的DNA, 其原理是通过对接受检测的样品和DNA探针进行观测, 看有没有杂交分子出现, 进而实现对被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某种微生物的判断, 如果有杂交分子出现即就是存在某种微生物, 反之就没有。该种技术诞生于20个世纪90年代, 该种技术在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加上现在的DNA指纹图谱自动分析系统中实现了对化学发光标志物的引进, 可以更加简单方便的对获得的图谱和核酸碱基进行分析对比以实现对视频中微生物的定量分析和鉴定。

3代谢学

3.1 阻抗法

阻抗法的原理是微生物在生长时培养基中的碘惰性底物经过代谢成为活性底物, 这时培养基中的电导性就会增加以降低培养基中的阻抗, 这对培养基中的电阻抗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就会完成对被检测样本微生物的检测鉴定。该种检测方法适用的范围广, 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具有很多优点, 比如特异性、高敏感性以及反映快速等。

3.2 放射法

该种检测方法是将多种物理和化学诊断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检测技术, 其原理是在细菌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基中的盐类底物或者是有碳标记的碳水化合物经过代谢之后产生一氧化碳, 这时对产生的一氧化碳量进行测量分析, 其量在原有碳水化合物的基础上一氧化碳量有没有增加来实现对被检测样本中的某种微生物细菌进行分析。该种检测方法具有很多优点, 比如准确度高、速度快, 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该种检测技术对各类物品的无菌检测都是非常适用的。

4干片法

该种方法是对微生物学、高分子学以及化学综合应用的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无毒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培养基载体进而准确快速的完成对食品中各种微生物的定量分析, 该种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定量的常规方法。该种方法可以保证测定的精确度, 对于少量样品的检查无需配置试剂, 因此操作起来简单方便、费用低、携带方便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除此之外该种方法没有任何废弃物产生, 所以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由此可见该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范围,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还可以保证检测的质量。

5 PCR技术

该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将目的菌高度保守段的具有特异性的DNA进行大量的复制并对这些DNA进行检测分析, 假如在样品汇总有目的菌存在就将有关特异性的DNA复制出来, 对具有特异性DNA复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就是PCR技术。目前PCR技术在食品的微生物检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且已经形成了标准化, 得到很多权威机构的认可, 该种检测技术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污染小、一级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可以实现对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阪崎肠杆菌以及沙门氏菌等1 000多种细菌的检测鉴定。

6直接表面荧光滤膜计数技术

该种检测技术可以直接将被测样本中微生物负荷量测定出来, 最开始研究开发该技术是为了对牛奶样品进行检测, 当前该种检测方法在肉类制品、乳制品以及饮料等物质的检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通过表面荧光显微镜以及膜技术的使用时限对样本的培养之后通过DEFTT来完成计数。通过该中技术可以对5℃和11℃条件下保存的巴氏杀菌乳的质量进行检测分析, 而且完成每一个样品的检测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而且检测需要的费用较少。随着直接表面荧光滤膜计数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可以实现对苹果汁以及蔬菜等的大肠杆菌的检测和鉴定, 此技术不但能通过膜过滤实现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收集并在膜的表面浓缩, 而且能通过表面荧光显微镜实现荧光抗体的染色。通过该种方法和别的方法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该种方法作为李氏杆菌数量测定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7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不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评估, 不同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以及使用范围, 很多快速检测技术对于某种食品检测性能会比其他食品更加优良, 这主要是因为食品自身的成分导致的, 有些食品中的一些成分在使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是很麻烦的, 需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 食品中的有些成分会直接影响检测的结果, 因此要引起重视, 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8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由于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因此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食品的微生物检测和鉴定当中,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由于每一种检测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性, 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检测鉴定中心, 在选择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时候, 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 要做到以最少的时间和花费实现对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定。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 同时要不断提高检测队伍的综合实力, 当然还要保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以确保检测鉴定仪器的先进性, 并能及时掌握国际的先进信息, 以便于及时掌握一些先进的检测鉴定技术, 更好的完成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以保证人们生命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闫雪, 姚卫蓉, 钱和.国内外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进展[J].食品科学, 2005 (06) .

[2]熊强, 史纯珍, 刘钊.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 2009 (05) .

[3]蔡扬尧, 陈永杰.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04) .

[4]陈庆森, 冯永强, 黄宝华, 魏国祥, 庞广昌, 胡志和.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食品科学, 2003 (11) .

[5]陈超敏, 陈继道.浅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 (06) .

[6]杨平, 杨迎伍, 陈伟, 王国民, 李正国.食品中4种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05) .

[7]刘道峰, 邓省亮, 赖卫华.新型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 2011 (06) .

[8]郑东宏.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方法简介[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4 (06) .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篇8

目前, 电导率法和流氏细胞法是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比较常用的两种方法, 其中以流氏细胞法为原理的仪器, 由于投入成本贵, 且部分产品的检测结果为死细胞、活细胞总和, 因此与国标要求不符。而以电导率法为原理的仪器, 因其投入适中、运行成本极低, 所以已在中国的许多食品企业中广泛运用。

电导率方法的检测原理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 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等降解成小分子的单糖或双糖, 并经进一步代谢产生许多带电小分子, 从而导致培养基电导率发生变化, 电信号经放大后显示并记录, 检测系统每10分钟检测一次电导率的变化。

电导率变化达到临界值所需的时间TTD与样品的初始菌数呈半对数线性关系, 我们只要用标准方法 (如平板法) 为对照, 积累一定的数据, 做出标准曲线, 就可以达到快速定量检测菌数的目的。

Y:样品的初始菌数

X:达到临界点的阻抗检测时间

选择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的关键点

作为食品企业用户, 对于微生物检测一般最关注的项目为:

1.检测结果是否真实可靠, 重现性如何, 以及与国标法的符合率是否高;

2.加量样是否足够大, 按要求企业至少要能检测出1cfu/mL (灵敏度高) , 加样量的大小决定了灵敏度的高低;

3.检测速度是否快、检测时间是否短以及操作步骤是否简洁;

4.运行成本是否经济, 企业对仪器的一次性投资很关注, 但更关注日常运行成本。这方面关键是测量瓶是否可以重复使用?重复使用时是否方便可靠?

5.检测方法是否具有权威性, 该点主要是指国际上通过的认证, 或国内是否有客户基础。

6.其它方面:如检测的灵活性、操作界面的人性化、检测项目是否齐全、培养温度范围如何等。

而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做电导率检测微生物仪器的生产厂家仅2家, 而英国DWS公司是其中最专业的一家, 无论从产品性能、技术参数及客户的认可程度来说, 该公司生产的Ra bit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 (以下简称Ra bit) 均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之一。

DWS公司Rabit最突出的优势

DWS公司生产的Rabit是全球电化学微生物检测领域最具权威的检测仪器, 无论在设计、应用、灵敏度、灵活性、人性化角度, 都充分考虑到客户的需求, 在各方面都有完美表现, 具体如下:

运行成本:为适合第三世界国家对检测成本的需要, Rabit使用的是可以高压灭菌并重复使用3年以上的耐高温塑料材质的测量瓶, 所以日常的运行成本主要是培养基的成本。以细菌总数为例, 使用原厂的培养基, 每个检测的成本约1~2元人民币, 客户还可以使用其它品牌的进口培养基, 菌落总数检测成本低到0.2元。

灵敏度:由于Rabit采用的是10mL测量瓶, 取样量1~5mL, 与国标检测方法的取样量一致。其中对于不含添加剂的纯冷冻饮品, 可直接取1mL溶解后的样品至测量瓶, 灵敏度为1cfu/mL;对于添加其它成份的冷冻饮品, 可先将样品稀释10倍, 再取1样品至9mL培养基 (或取5mL样品至5mL双料培养基) 中, 灵敏度为2~10cfu/mL;

虽然有些用户认为国标要求是小于30000个/mL, 但是作为企业来说, 我们应该控制得越低菌数越安全。即检测方法越灵敏安全系数就越高, 用高灵敏度检测设备检测通过的产品, 即使运输过程的冷链或终端出现某些问题, 产生产品失效并导致人身健康损害的可能性就越小。

检测速度快:检测速度与样品中微生物数量、样品的加工保存方式、加样量、培养条件、临界点参数等密切相关。样品菌数越高, 出结果越快。常见微生物项目的检测时间如下:

常规细菌总数最多24小时, 大部分只需12小时左右。实际数据证明, 大部分冷冻饮品可以在8~10小时内出结果。

大肠菌群通常只需12小时左右。

霉菌及酵母总数最多48小时。

UHT产品商业无菌测试为48小时。即包括保温24小时, 上机检测24小时。

致病菌初筛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节省检测时间:一个微生物要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必须生长到108~109个。而用电导率测定方法, 一个微生物生长到106~107个时, 就可以明显测量出电导率的变化。电导率法为动态方法, 样品中菌数越多, 出结果越快。菌数较多的样品, 数小时即可出结果。检测原料中微生物时的速度尤其快速。而传统平板法为终点判断法, 不管样品中菌数是多少, 培养时间都需要2天。因此电导率方法更省时、更灵敏。

操作步骤简单:当曲线校正完成后, 我们只需制备好培养基, 将测量瓶灭菌好, 加9mL培养基 (或5mL双料培养基) , 直接取1-5样品至测量瓶中, 放入仪器, 设定好参数即可。仪器24小时全天候工作, 非常安全可靠。无需国标法中所需的梯度稀释用的生理盐水、无需梯度稀释、无需倒平板、无需人工计数、无需清洗一大堆玻璃器皿,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权威性:英国DWS公司在欧洲和日本韩国享有盛誉, 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DWS的电导率方法都通过认证, 上升为标准方法。在我国, 目前一些国际知名的食品和化妆品公司已经购买此仪器投入使用, 一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检所和检测中心也已经采购这类仪器, 并在着手制订相关的标准。

检测的灵活性:Rabit采用单样品管独立控制方式, 某一个样品完成检测后, 可随时取出, 10分钟后放置下一个样品管, 非常机动方便。

检测项目:Rabit由于采用了独家专利技术, 可进行直接电导率或间接电导率测试, 为检测常见的常规微生物项目和致病微生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其常规微生物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产孢菌、酵母和霉菌总数;致病微生物项目为:沙门氏菌, 其它致病菌项目可客户自行开发。其每种项目均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及不同参数。此外, Rabit还可以应用于消毒剂、防腐剂的评估测试、挑战实验、配方优化等方面。

操作界面的人性化:Rabit采用的是基于Windows界面的人性化操作界面, 直观地实量饼图, 反映样品检测的进展情况;数据可输出至其它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其它特点:Rabit培养温度可以在25~45℃之间进行调节;采用干热加热槽, 每个模块可放置32个样品管, 温度精度达到±0.1℃;一套Rabit软件可最多控制16台主机, 多达512个检测。

结论

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 篇9

作为专业从事食品及环境安全检测技术研究与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 北京安普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安普生化) 积极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先进的检测技术、仪器设备及技术应用方案。为了适应目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需求, 安普生化最新引进了美国Neogen公司的Soleris微生物实时光电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

Soleris系统基本介绍

Soleris实时光电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由微生物实时光电检测仪、基于Windows系统的Soleris分析软件和各种特异性的Soleris微生物检测试剂瓶3个部分组成。其原理是基于传统的培养基理论和染色技术, 并结合了光电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模块化分析系统, 对产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省时、实时快速、准确灵敏、检测量大等诸多优势:一般1分钟内即可完成单个样品从加样到上机检测所需的全部操作, 而且单台仪器可同时对128个样品进行检测;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常规项目在6~24小时内即可得到定量的检测结果, 而且可自动完成对检测数据的接收与分析, 并形成检测报告。

Soleris系统现已获得AOAC (美国官方分析化学师协会) 认证、NSF (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 认证, 并被UPS (美国药典) 推荐为替代传统平板的有效方法之一。

Soleris系统技术原理

Soleris试剂基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理论与染色技术研发而成:在预制的Soleris试剂瓶中放置特异性的培养基和专用指示剂, 当微生物在培养瓶中生长时, 会发生代谢产物改变培养基pH值或释放CO2等生化反应, 从而引起指示剂的颜色变化。Soleris系统利用光电检测仪器, 每隔6分钟监测试剂瓶底部琼脂栓的颜色变化, Soleris软件将监测到的数据收集并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统计, 然后即可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检测原理见图1) 。此外, Soleris系统还具有另一个特点:试剂瓶中的培养基在底部以胶体栓的形式存在, 其半固体的形态可防止样品基质中某些物质的干扰。

Soleris系统可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李斯特菌、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假单孢菌、腐败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多种微生物进行检测。广泛适用于食品饮料、乳制品、保健品等生产加工企业的环境检测、卫生监控及无菌检测、挑战实验和保质期实验。该系统因其适用范围广、检测项目多、快速高效, 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40多个国家的600多家客户所使用。

目前, 安普生化作为Soleris系统在中国的设备与技术服务提供商, 为众多客户提供了有效的Soleris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包括定量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放货截点时间分析等, 据此对产品进行定量检测, 并为快速放货提供依据。

Soleris系统在乳制品质量监控中的应用

此案例为Soleris系统对巴氏灭菌乳、冰淇淋、酸奶中大肠菌群的定量检测解决方案, 包含标准曲线、不同菌含量水平下对应的检出时间对比, 以及由标准曲线和产品的限量标准分析出的放货截点时间等。

标准曲线方程及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图2~4为相应产品的大肠菌群标准曲线图。

根据标准曲线, 表2列出了巴氏灭菌奶、冰激淋和酸奶中不同菌落形成单位 (CFU) 水平下的大肠菌群所对应的检出时间。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 当大肠菌群含量水平为10CFU/g (mL) 时, 3种产品仅需8.0h、10.5h、11.5h即可检出, 与传统的MPN计数法和平板计数法相比, 检测时间显著缩短。

此外, 根据表2中数据和产品的限量标准, 还可以确定快速放货的截点时间, 如表3所示。

产品放货截点时间:用于定性判定所检产品大肠菌群含量高于或低于产品限量标准的时间。当所检产品的检出时间大于截点时间时为合格品, 产品可以放行;当所检产品的检出时间小于截点时间时为不合格品, 禁止放行。

上一篇:课程决策能力下一篇:排放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