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小学数学教学

2024-07-01

感悟小学数学教学(精选十篇)

感悟小学数学教学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反思,合作交流,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学科, 对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数学课堂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灵活, 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数学教学改革中最突出的变化。但是, 受到诸多原因的影响,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来谈一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的一些感悟。

一、不断深钻教材, 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学科,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数学这一特性, 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 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 尽量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在讲授“数数”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介绍家里有多少人,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还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活动多进行几次, 学生对数学就有了理解, 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也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作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地表达、争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合理布置和安排作业

检测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作业评阅, 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 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那么,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合理布置和安排学生的作业:一方面是题量适当、恰到好处。有的时候量多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太多了, 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然后就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甚至乱做一通, 对学生来讲根本无益于学习, 与此同时, 与老师想要达到的效果更是相隔甚远;另一方面是作业的布置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分层布置。要是成绩差的学生也是做成绩好的学生的题目, 那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反之, 成绩好的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就会感到乏味无趣, 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分层布置,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师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四、加强辅导偏差生, 激发兴趣, 建立信心

每个班级都有成绩差的学生, 教师必须加强对偏差生的辅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成功能使人树立信心, 使人开心, 具有激励效果。让学困生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来转变厌学情绪, 可以让其树立自信心, 对学习产生兴趣。偏差生一般基础较为薄弱, 教师可以降低起点要求, 在课堂上对他们常提问, 但要注意问一些他们能回答上来的简单问题;平时要先批阅他们的作业,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重视, 学习上的进步之处要及时鼓励, 以激发他们的进取之心。在平时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树立他们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心。对有所进步的学生, 教师要作为伯乐, 发掘他们的长处并委以重任, 让他们对自己树立信心。

五、善于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 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方法, 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所不同, 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 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学习接受情况也不一样, 所以教师对所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进行仔细深入的剖析、反思, 课前进行预设, 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例如,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找到有规律的思路, 在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感悟 篇2

关键词:数学;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根深蒂固,把数学知识作为“死的知识”强行灌输和接受,学生学到的数学是狭义上的数学知识的运用,如“同分母的加减计算”,学生记住b/a+c/a=(b+c)/a,然后记住这个公式,而生搬硬套,对于这个公式的由来,不去关注,学生久而久之,也习惯了“饭来张口”“拿来主义”,从不问来自哪里、去往何处。新形势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课改之前沿、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激发学生展现自己的激情和创新的欲望、强化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思维、营造创新课堂,让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焕发生机和魅力。

一、创情设景,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小学生大都争强好胜,且兴趣广泛,对自然界、对科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等万事万物都持有一颗好奇心,对什么都想试一试,问一问,有不问出究竟不罢休之势。根据小朋友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精心设计情景,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文字应用题,关于一列或一队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是学生的难点,学生总是少了“自己”,如“小红站在队列里,她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6个人,这一对一共有几个人?”的问题,小朋友们不假思索会脱口而出或列出算式,求出答案:5+6=11(人),显然答案是错的。如果老师让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小红”,“小红”的前面站5个人,后面站6个人,让学生想想这个队列一共是多少人?这样的真实情景的创设,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的展开,通过数数,一共是12人,学生们脸上会半信半疑,明明5+6=11,怎么会是12呢?再让学生观察站成一列的学生,看看不一样在哪?有的会发现5+6少了小红,要再加上小红,于是5+6+1浮出水面,有的说不用连加,也可以列出算式是5+7,小红前面是5人,后面6人,加上小红是7人;还有的说也可以是6+6……

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揭示了数学的奥秘,通过站队,通过数数,通过思维,解决了他们的难题和易错题,探索了解决问题的形成过程,也提高了能力。

二、提供机会,让孩子们展示自己

小学生表现欲极强、给他们时间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说起所说,落实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让他们在课堂这方天地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思维之花在课堂上绽放。一年级小朋友学习“图形的认识”时,如果由教师展示各种形状的图形,让孩子们识记,再给出几个图形,让孩子们数数,各有多少个,或者给出几个物体组合图形,让孩子们观察,看看都有什么形状的图形组合而成,再让他们比较各个图形的多少等,恐怕大多数教师的课是这样展开和进行的,毋容置疑这样的课是常态课,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很难,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一句空话。

而如果让小朋友课前注备学具或自己手工剪、折叠各种图形,如三角形、平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上课时,让他们当老师,依次为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准备的图形,有的小朋友说,“看,这个是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有的小朋友还找到了教室里的有关的图形问题,课桌、黑板、黑板擦、是长方形,时钟是圆的,田字格是正方形……有的还说,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分为两个三角形……从学生们七嘴八舌中可以看出小朋友们的知识丰富、学习和表现的热情、乐学的氛围之高涨,在看似“乱”的状态下,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展示,也就在这“不安静”的氛围中,课堂彰显着无穷的生命力,彰显“以人为本”的魅力。

三、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出新颖、独特、利于学生思考探究的问题,促其主动思维探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的意识,养成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好习惯。

四、增趣加味,培养孩子们创新思维

孩子们对趣味性强的问题和练习更感兴趣,因此,设计赋予趣味性的练习和习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的敏捷性、创新性。一年级的小朋友,整天对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算来算去,虽然,他们的口算能力得到加强,多数孩子们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算得快、算得准,对它们来说似乎有种自豪感,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未免不日久生厌。为此,设计趣味性强的练习,而引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很有必要。

如两根绳子系在一起打一个结,那么,6根绳子系成一根长绳子,要打几个结?小红有8个苹果,小丽有4个苹果,小红拿出几个给小丽,两个人的苹果一样多?听到这些问题,孩子们会自主讨论,议论纷纷,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被他们一一挖出,有的说错了,顿时被其他同学给予纠正和补充,学生们谈论着、交流着,教室里流动着乐于探究、求异思维的音符,使课堂演奏一曲动人的乐曲。

创新是新课改形势下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巧设情景、精心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把课堂留给学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新、探究,引导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教师应立足新课改,跻身于新课改之列,做课改的弄潮儿,为社会培养、输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教学,让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驻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感悟 篇3

一、“演”, 激发共鸣

如何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文字变成生活的剧本, 让学生成为剧本里的主角, 激发学生的共鸣, 这需要我们教师用心智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在思想品德课中, 对于故事情节完整、表象鲜明的课文, 可以由学生将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表演出来, 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学生在表演课文剧的过程中, 通过融情于景的表演, 体会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学生来出演课文剧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 提高社会责任感, 增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如在教学“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时, 将教室模拟成商店, 爸爸、妈妈和星星分别由学生来扮演, 双方都试图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说服对方。表演之后进行点评, 点评之后再进行表演, 这样学生可以在不断地评演中完善自己的言行, 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激励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想要和能实现之间的区别和差距。最后让学生反思自己与爸爸妈妈有过这样的情形, 参加了今天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感想, 让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内化, 从而在外在行动中将这种认识显现出来。

二、“辩”, 明白是非

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道德认知冲突的情境, 设计一些辩论题, 为学生创设进行课堂辩论的情境, 可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 教师主持总结。如在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 设计如下辩题: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从一辆轿车里走出来的一个陌生人对小兰说:“你好, 小朋友, 我是你们班主任的好朋友, 我找他有事, 你能带我去见他吗?”提出辩题:“小兰应该跟这个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抗辩论, 在辩论中学生得到启发, 意识到看似平静的生活, 一些简单的小事也暗藏着危险, 在这个时候, 要学会自我保护, 不要忘记拨打110, 进而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识水平得到提升。同时, 我也告诉学生不能随便拨打110。

三、“行”, 知行合一

思品课开设的目的是导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在教学中要坚持课堂明理, 课外导行。如何在明理之后内化为行为, 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 促使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实现知行合一。

为了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课, 我在布置预习时就安排了课外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通过与家人的交流, 了解我们家乡的变化, 有位学生还写了一篇文章《白田路的今昔》, 他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了这篇文章, 他告诉同学们, 过去没有白田路, 这里全是农田。经过10多年的建设, 现在的白田路有住宅小区19个, 有宝应最好的高中、小学、幼儿园。有的学生还找来了家乡变化的新老照片。学生通过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了家乡的变化, 从而激发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强大祖国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四、“验”, 内化行为

感悟小学作文教学 篇4

刘家小学

李庞洪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云南省小语会2007年学术研讨观摩活动。这次观摩活动是在春城小学进行,活动分两部分,一是教师的才艺展示,二是教师优质课展示,给我印象最深和感触最大的是教师的才艺展示。它的内容有舞蹈、戏曲、演唱、书法、绘画、诗歌朗诵等,看完之后,我的压力非常大。感觉到我们小学教师就像相声要求的说、学、斗、唱都要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特别是有几位教师展示的拉丁舞、京剧、河南帮子等到现在我都历历在目。从这一展示中给我们传达一个什么信息呢?那就是要求我们小学教师要多才多艺,在知识的深度上虽然不要求你掌握的太深,但要全面,多元化。学习其实就是一座金字塔,而小学就是金字塔的底部。而小学生的社会阅历少,他们对什么事都感到新鲜、好奇,好多“为什么”一直问不完,我们面对这些聪明好学的孩子,就要会用不同方式把这些知识让他们了解、感悟。所以,小学教师就要具备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

参加了这一次活动,中心学校潘老师要求我围绕“课改”对作文教学作一次讲座。说实在的,三天的观摩活动也不可能把课改的精神和实质了解的多透彻,况且我走上教学这一条路也没有几年,说讲座无异于在大家面前班门弄斧,只能说把自己对作文教学的肤浅认识和困惑与大家讨论一下。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把更好的方法和见解传授于我。

一、平时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作文教学可能是大部分教师最头疼的一件事,有时我们会感觉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笨,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问题,很多的困惑在困扰着我们。下面,我把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体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一下。

1、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的乏味。学生作文三言两语,就像挤牙膏,为了凑字数,会写反反复复、罗里罗嗦的事情。

2、文章缺乏感情,写出的文章干干巴巴,激发不起读者的兴趣。例如,我们班一个学生在写《我的妈妈》中有一段:“我的妈妈是一位农村妇女,她穿着一般,圆圆的脸上布满了雀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两个鼻孔像山洞一样„„”可能她是照实写,但这样就感觉她是在丑化自己的母亲,读后就感觉她对养育自己的母亲没有一点感情。

3、学生的基本素养较差。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如“错别字较多、屡改不绝、缺少标点、语句不通、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另外不少学生的书写基本功也较差。

4、文章缺乏新颖性,创新能力较差,照抄照搬的现象较多。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面对这些问题,我也曾思索过,在下面也跟老师们一起讨论过,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自身原因,社会外在原因和教师在教方面的原因:

1、面对第一个困惑,学生写不出作文,无内容可写,其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头脑中没有素材,而素材的来源主要靠观察,观察是学生 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往往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可能每天接触的都是高科技产品,特别是电视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了。看的是多了,但不是直接观察,所以印象不深,其它们感觉如听、嗅、触、味就更无从谈起。就如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作文,记一件童年中的事,有的学生都不会写。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童年中的事太多了,和小朋友玩的各种游戏,去放牛时看蚂蚁搬家,带上几个洋芋在山上野炊,可现在的孩子,他们没有这些感受。我们班有70%的学生只会写“捉迷藏”,似乎他们的童年就无趣事可言。

其次,现在教科书上的作文题目和要求书写的内容还多少倾向于“城市化”,农村和孩子写起来比较困难。如有一篇看图作文《假文盲》:在公共汽车站,四个身强力壮的男子站到母子候车处,而一位妇女抱着孩子却被挤到一边在凛冽的寒风中哆嗦着。农村孩子就不一定知道什么是站台。还有一篇作文题目是《晨练》,农村的人农活都不干不完,何来晨练,这样的题目使农村孩子不知从哪里写起,即使写一些内容,也是稀里糊涂的。

再次,学生写不出作文来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不敢写。如四 年级第一单元记童年中的一件事,有的学生有素材,他不敢写。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有些内容写出来怕老师批评,学生嘲笑。我们都知道,能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大部分是一些使自己受到深刻教育和伤心的事,就像农村偷生桃涩梨,偷青豆果等。对这些素材的作文,教师要给于引导,正确分析,能把过程绘声绘色写出来,最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未尝不是一篇好作文。就如我班学生写的作文:“有一次,我跟哥哥到田野去玩,看到一片桃园,桃子的芳香诱惑我们产生偷桃的念头,于是我跟哥哥就去偷桃。因为自己力量小,爬不上桃树,哥哥上去了,摘个桃子得意洋洋的在树上吃着,并还在树上扭动腰肢跳起了舞。因为哥哥脚下的树枝太细,哥哥又不停的在上面跳动,树枝终于断了,哥哥“扑通”一声摔在地上。因为响声,引来了看桃园的狗„„ ”后面他又写哥哥怎样被狗咬伤,父母怎样责骂,得到了“不劳而获”是不文明的可耻行为。这一篇作文虽有“偷”的不文明在其中,但他写得生动,具体,又写出自己的感悟,是一篇不错的文章,所以我批了一个“优”给他。

2、大家最难、最头痛的问题可能是如何让学生的文章有感情。《小语课标》指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能我们有的教师会说:现在的孩子感情就丰富了,三年级就会写情书了。这当然是一句笑话,现在的孩子甚至六年级的孩子有多少能真正理解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友情、更别谈什么是爱情了。

学生的作文没有情感;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理解、同情的真挚情感主要原因是社会原因。我们都知道,当今社会,独生子女 逐年增多,很多家长过份弱爱子女,一些“小公主”“小皇子”应运而生,这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多少孩子理解劳动的艰辛,他们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应该的。家中买的零食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玩具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慢慢的一种自私自利的性格养成了,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怎么能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怎样会用一种宽容的胸怀去接纳身边的人和事,怎么会从小事中体会到父母的爱,怎么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善待周边的人和事?没有感悟何谈情感,没有情感又怎能把作文的真实性展现出来呢?

其次,现在的孩子社交活动越来越少,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放学回家,防盗门一关,就独自在房间里,甚至连对门家的同伴都不知道,慢慢的养成一种自闭的心理,情感的表达和宣泄不会了,所以写作文只会写表面的,有物无神,使文章只有骨架,没有血肉。

3、现在的学生,语文素养差是大家有目共瞩的。小学如此,现在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可能我们有的人会感叹,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七八十年代的老高中生。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过去老高中生到高中毕业要看多少书,可现在的学生呢?大部分时间被电视、电玩、电脑占据着,有多少学生会找本书来看看。小学生可能只会找一些像《老夫子》一类的漫画来看一看。在《小语课标》上提出的“小学阶段背涌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些要求又有多少学生能完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靠在阅读中积累而达到的,没有阅读、何来素养。

其次,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还占据着主阵地。而小学 语文考试内容多于积累为主。大量词汇的考试让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偏向于词语的教学,如05年小考题,三大题的词语考查。所以导致机械式的抄写生字,抄写词语是小学生语文作业的主体,而阅读时间和阅读安排少的可怜甚至没有。这样造成现在学生任务重,但语文素养却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

4、说到小学生无创新能力,我想与考试模式有很大关系。为了让学生考好,有的老师干脆格式化一种程序,怎样写事,怎样写人,怎样写景,怎样写想象作文等,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背优秀作文的老师也大有人在,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由此使我想起我国著名哲学家任继愈老先生说的一句话:“中国的人才靠学校是不行的,要实行科举,”乍一听不对劲,好不容易才推翻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细细理解才明白。他所谓的科举这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主要是自学,自学是广阔的,它不受什么限制和束缚,这就容易找到自己的地位和方向,就会学成一个有个性的人,而现在的学校不行,现在的学校考试是考记忆。任老先生的话不无道理,这也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再看看这几年语文考试中的作文批改,又有几位教师认真批阅,真正把有思想有见解的好作文找出来。不说大家也知道,大部分教师在批改时无非一看卷面、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字数就给一个分数,就像上学期二年级语文考试中,我校教师周春波曾笑的“我班有一个包子,作文都考得14分。”15分满分。这样,能写好作文的同学们价值怎能体现?我们的语文教师又会怎么想了?更不用谈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了。

三、改进措施

不论是什原因造成的,指导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以上原因,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作文。

1、加强“前”作文教学的指导,遵行不讲不作的原则,这一条可能我们教师都会。我们知道“后”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开始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它致力于学生文字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发生状况;它应用的是学生业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学生通过眼、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的观察去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依赖学生开始写作时的理性思索,而不是写作酝酿时的情感积聚。“后”作文教学是一种带有“马后炮”性质的作文教学方法;

相对而言“前”作文教学就有很多优势,也可以很好的克服我们上面讲的一些问题。其中,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前”作文教学的首要内容,小学生处于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都没有经历过 “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训练,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大部分小学生在以“命题作文”为方式开始进行作文学习时,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垫底的,所以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其实现行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实际上就是作文前的指导,学生口语交际后,对相应语言进行整理、加工那就是一篇作文。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丰富学生的写作“源泉”。我觉得在观察事物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观察。比如,观察物 体,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如按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行观察;观察人物,可观察人们动作、神态、身材、长相、语言等方面;观察植物可按根、茎、叶、花、果等结构进行,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从社会和自然的多层领域来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帮助他们增长见识,从而引导学生有内容可写。如在家庭生活中,教育他们与家庭成员互尊互重,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学校生活中,教育他们团结同学,尊敬教师,爱校如家;在社会生活中,教育他们尊老爱幼,广交良友,见义勇为,争做小“雷锋”。这样引导让学生不光在素材上,而且在思想上也给学生很好的启发。如在《假如我是„„》的想象作文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真实的描写农村的特色生活,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他是这样写的:“假如我是发明家,我要发明一种新的布料,这种布料不怕土、不怕脏。脏了用湿毛巾一擦,就又干净了。我要用这种布料给爸爸、妈妈做成能防水、防土、防沙的衣服,这样他们下地劳动就不怕风沙了。”想象真实感人。

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主要是因为没有写作的冲动。而这就要我们教师去创造情境,引发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我们面对的都是农村孩子,农村虽没有城市的繁华,但它充满了淳朴的美。应该让学生走进农村广阔的天地中,让学生感受农村生活之美。其次,把学生带到劳动中,让他们学做农活,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孩子对农活缺乏兴趣,觉得干活又脏 又累。做为教师,我产应该首先端正他们的思想,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让他们干一些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劳动所带来的乐趣,我们这些地方每家都有自留地,可以号召每个学生在自家地里栽一棵属于自己的菜,还要写一篇关于种菜的作文。这样他们就可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能从内心深处萌发对父母的敬意。

2、从阅读教学中汲取作文思想,别让阅读写作分家。其实我们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很优秀的范文,如小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作文题目是记叙一件童年中发生的事,而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记述童年事的,我们在讲课文时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在写作上的精美之处,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写作方法和技巧。又如,第二单元的《观潮》《火烧云》等课文,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顺序等。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是思维定势。那我们就要多角度、多方向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这样就会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如《在学雷锋的活动中》这一作文,中心应该是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不启发,很可能会出现“五子登科”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 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中心。(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等。

4、从我们教师自身来讲,在作文教学中也要自我反思,切实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让学生从自己身上看到力量,受其影响。

首先在批改作文时要尽心、避免批评程式化。如:“语句通顺、写作具体、字迹清楚、中心明确、段落分明、层次清楚或写得较好,很好等”,批语也不能冷漠,无情感,在评语时一定要以表扬,欣赏的口吻,对有缺点的文章以征求意见或交流的口吻提出见解,从而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讲究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可采用分层设标、分层批改,批改的方式可采用同桌互批、学生互批、集体批、教师批、家长批等不同的方式。学生互批便于学习对方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小组批改便于发现比较好的作文,提供给全班同学共同学习,全班同学批改,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共同提高。家长以检查的形式进行“批改”便于家长了解自家孩子的真实水平,配合教师做好学习方面的指导工作。

第三,教师要多写作文教学方面的感受,多进行教学反思。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学生作文中的困惑到底是什么等等。我认为这样做会更有利于作文教学。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是和多位教师讨论所得到的见解,不论怎样,作为教师,我们不论用什么方法,方式,只要 把握育人的原则,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就是好方法。我与各位的探讨到此结束,不对之处请谅解并指正。

小学英语教学感悟 篇5

关键词:情感;爱的教育;素质教育;爱的力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帮助其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先生不但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他的《四块糖》的故事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当年正是在这些理论和思想的熏陶下,我选择了三尺讲台。面对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面孔,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尊重科学、爱护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起初,我任教于一所乡镇学校,担任班主任和英语教学工作。在那里接触到了一位特殊的孩子。她是黑龙江人,随打工的姐姐转学到我们学校。她的生活来源靠姐姐打工供应,她的爸爸是个农民,年纪已很大了,妈妈是残疾人(后来才知道的)。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她非常坚强,不仅成绩优秀(尤其英语),而且团结同学,是同学们心中的好班长。有一次中午,我到班里巡视时,发现她还在自己的座位上写作业。我走过去问:“马××,你吃饭了吗?”“我不饿……”她支支吾吾地回答道。这时,其他刚吃完饭的同学反映说,马××中午从不吃饭。这时的她低下了头。后来通过了解,我掌握了她的全部情况。因为我在学校里居住,于是从那以后,我时常给她拿饭去,有时叫她到家里去吃,学习方面的问题也及时给予解决。我的举动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经常有人带来自己家的东西和饭菜给她,孩子们和我的关系渐渐更融洽了。马××同学学习也更努力了,当年在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胜奖的好成绩。还记得我终生难忘的一次生日庆祝活动是在班里举行的。当时我像往常一样去上班会,刚一进门“唰”的一大捧花瓣撒在我的头上、身上,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就听马××同学喊道:“同学们,起立。一二,老师生日快乐,祝您永远年轻。”我哑然了,泪花不由地从脸颊上流了下来……爱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了自信和努力的方向。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桥梁,教师要以宽宏的胸怀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

后来,我调到市直小学任教。李××是我刚接手六年级的学生,这个女孩很内向腼腆,上课不积极也不爱抬头,一点儿精神也没有,有时作业还不完成。曾经一次,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是否能听懂老师的课,为什么不交作业并且有什么问题。刚开始她很小心地小声地说,几乎听不清。我就换了一个话题,因为我们住在一个小区里,就小区的环境以及她熟悉的人、事和她交流,终于打开了她的话匣子,说着说着她脸上不时地露出了笑容,渐渐地主动地和我谈到了她学习英语的困惑。从三年级英语开始学的时候还可以,学来学去就没有了兴趣,因此到了四五年級成绩下滑到四五十分,渐渐地作业也懒的写了,上课老师讲得也听不懂了,更不愿意也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听到她的述说,我面带微笑地对她说:“其实你是很棒的。首先,愿意和老师沟通。再有,你是一个很诚实的孩子。就这两点我很高兴。”我用手拍拍她的肩膀说:“老师想给你一个职务就是当一回小帮手,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她的眼睛一亮,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她的表现简直令人惊讶,帮我布置作业、收作业、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成绩也从四五十分在小升初考试中提高到九十五分。现在的她,英语成绩很出色。每次遇到她时,总是眼睛含着泪说:“刘老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了您。”我的心热乎乎的,感觉很幸福。

总之,只有爱才能有真正的力量,才能开启孩子的智能,才能发挥老师的“爱的力量”。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老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对象也在不断更替,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师爱,它是友爱又胜于友爱,是母爱又胜于母爱,它是春风、是雨露、是明灯……是学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感悟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理论支撑。因此,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那么,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结合笔者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创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 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导入新课。

2. 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 分一分) 时,我安排了两个操作情境: 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 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外,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品德教学中感悟式教学方案探究 篇7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学,感悟式教学

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仍是处于孩童的心理,在思想品德方面具有将强的可塑性,但也说明小学学生在思想品德上拥有比较弱的自主意识和较脆弱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品德上的缺陷,让这种错误的存在一旦形成习惯,则会影响学生今后的一生,所以,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加入感悟式的教学,是从学生的情感根本上入手,让其学习并拥有正确的思想品德。

一、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度的不足

从前到现在,大部分的小学重视的只是学生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 忽略了学生思想方面的成长,其中更有甚者只在乎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且灌输给学生“分分小命根”的错误观念,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校、老师的专业程度,也可以说学生的考试成绩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知名度等,关系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前途,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只懂得考试和背题,而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着很大的隐患,思想品德上也不够健全、成熟,有的甚至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走向了歧途,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的品德方面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而导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小学校园部分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话,而核心的意思则是读书只是为了“钱”,这种把知识和金钱直接画上等号的行为,直接将学生的思想引入了误区,如果学生以后用知识赚到了钱,他们会做什么呢? 又应该做什么? 老师没有针对这方面进行科学的有效教学。

(二)被动执行品德教学

有的小学学校或者老师,为了完成任务,所以对品德教学只是单纯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也会像是在完成家庭作业一般,就好像是在完成一个需要半个小时完成的任务一样,而当任务完成之后,学生仍会变回原本的样子,这样做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品德思想,反而会让学生对品德方面的教学产生厌烦的情绪。比如: 有的学校为了把品德教学实践化,会在班级内成立几个活动小组,每一个小组选一个组长,然后这几个小组会按地域的不同打扫周围的落叶或积雪等义务劳动,虽然安排学生做的事情是好事,但却是以上级吩咐下级完成的态度去执行品德教学,学生不会认识了这样做的意义,在打扫的同时心理就会厌烦这些劳动、行为,最终导致当学生离开了学校、老师的命令就会变回原样,这种教学完全违背的“品德”的意义。

二、小学品德中有效的感悟式教学方案

(一)教学方法

感悟式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本上的内容相结合,而不是单方面的通过老师的解释,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听到和明白品德课本中语句的意思,感悟式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让小学学生真正参与到品德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而想令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就要培养学生在品德教学中拥有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针对这方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以课本上的内容为基础、中心,然后创设出相应的故事、情境为开始,接着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该接下来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小学学生是处于最喜欢模仿的人生阶段,像以前小孩子喜欢玩过家家到现代孩子经常模仿电视、游戏里的内容,所以在这个阶段,让小学学生通过联想把自己和课本上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课本上的内容相同步。

小学品德教学,不应是一个人的学习,而是不同人思想的相互影响,而现代孩子多数存在专横、自私的特点。针对这点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也不应局限于一个观点或一个角度的提问。小组讨论很多老师都用过,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小学学生没有学会不带情绪、不带个人喜好的去看问题。 所以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角度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双方学生交换观点,这样通过让学生去思考、分析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来学会理解和认可他人的想法,已达到思想品德上健康成长的目标。

(二)积极的表达

有感悟就有表达,在小学品德教育中应用感悟式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积极的表达出来。现在和以前的老师,用过很多方法来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每一堂课,都让一个学生利用开课先的五分钟分享一个预言故事或是一些名人的格言等,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这样做,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就会以敷衍的态度把其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

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个性存在着差异,就好比有的学生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踢足球,老师则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悟,比如: 以表演的方式,让几名学生相互合作,内容上可以是以课本上的思想品德内容为基础。但有的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即使老师多么主动的去调动其积极参与到表演中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针对这部分的学生,老师还可以定期以写小作文的形式,把学生心中的感悟写在纸上,内容方面既可以是对课本内容的感悟,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学生自己的感悟,包括: 读过的文章、亲身经历的事件等。在这个时候,老师要起到从旁指导的作用,不要批评学生的想法,要先通过这些学生的表达方式, 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在老师和学生的内心之间建立一个桥梁,打破双方之间的壁垒,令学生感到自己在老师面前不是在被训斥,自己面对的不是老师批评的言语,而是真正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是可以让自己轻松、愉悦的东西。

三、结语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篇8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提高他们的感悟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没有那么大,课余时间较多,但是很多学生又反应没有那么多事可写。我和学生们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我发现虽然他们周围有很多有趣的事,但是他们缺少一双细心观察的眼睛,缺乏一定的感悟生活的能力。

在苏教版六年级习作1中,要求学生写暑假中印象最深的生活经历。于是,在放暑假前,我就告诉学生在暑假期间多留心身边的事,多观察、多积累。比如,我会让学生陪着父母去逛商场,让他们帮助妈妈打扫卫生,让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又或者让学生们和小伙伴多去参观图书馆、博物馆等。暑假过后,学生们在写“暑假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时,他们写的素材不再那么单一了,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立意深刻。比如有的学生帮助妈妈干家务,感到很快乐;有学生在帮助妈妈干家务时感到很辛苦,进而体会到了妈妈“当家”的不容易;有学生和小伙伴在公园游玩时感到很开心;也有学生在逛公园时,由于踩踏花草,被人批评,生出了感悟。总之,学生们写的文章更有个性化了,再也不那么千篇一律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在暑假就留意身边的事,对他们进行提醒,使得学生提起了重视,这也导致了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加有水准。感悟生活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在生活中获取感悟是很重要的。小学生的文字功底较差,写出的文章还是过于平淡,而随着学生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他们运用文字的能力也就会提高。但是,如果不具备在生活中寻求素材的能力,那么即使掌握了大量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刻的立意,写出来的文章也只会华而不实。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是很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

二、在文本中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文字功底

小学生的文字功底较差,对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的掌握较为欠缺。要想让学生们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鼓励他们在书本、课外读物中积累素材,提高他们的文字功底。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要让学生们提高写景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就可以让他们摘抄课本中描写景色的段落。又比如学生们不会对人物进行刻画,我就帮助他们分析文章中对人物描写的段落,教给学生刻画人物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总感觉素材很匮乏,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积累课文中的诗、词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写作当中。比如在讲解《七律长征》时,我帮助学生分析诗句,让他们掌握并背诵课文,让学生们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些词的表达手法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此让学生们在诗歌学习中积累素材,学习作者巧妙的表达手法。同时,我还要求学生们下课后搜集一些有关长征的感人故事,在课上和同学们讨论,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量。又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先描绘了彭德怀是如何爱他的大黑骡子的,然后又将其杀掉,侧面衬托了其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我让学生们学习这种写作手法,提高他们写记叙文的能力。

除了在课本中让学生们获取素材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们进行广泛的阅读,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更多的素材。这样,学生们在写作时也会有更多的话要说,表达的手法也会更加高明,他们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开展课堂讨论,增强习作课的趣味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说明了不同的人,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也就获得了不同的结果和感悟。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们交流观点,既可以起到增强课堂趣味性的作用,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知力,让他们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有创意的观点。

在讲解完《师恩难忘》后,我让学生们以“老师”为主题进行习作。首先,我和学生们说到:“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相信同学们也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吧!那么,下面就将你们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写在纸上。在这之前,我留给大家一些时间对每个任课老师的课堂进行讨论,总结每个老师的授课特点,然后进行创作。”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了讨论活动中。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观察角度还真是很特殊、很细致,比如“某某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总是会笑”、“有一次,老师上课时声音沙哑,肯定是生病了,但是还是坚持上课”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受到了启发,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到了教师更多的信息,这等于是从另一种程度上给学生们积累了素材,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教师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们积累素材,感悟生活,让学生们在习作中获得乐趣,在收获乐趣的同时又能提高作文水平,这才是教学的魅力所在。

摘要:教师要认识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教师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们积累素材,感悟生活,让学生们在习作中获得乐趣。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感悟

参考文献

[1]费秀芬,何万国.由一堂课引发的对小学语文作文讲评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5).

[2]刘申.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3]杨华.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2(14).

[4]东动彩.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2(14).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篇9

对于教师来说, 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试想一下, 即使你备得再好, 可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呀, 他有自己的思维, 有的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想到的, 有的也是我们不能预想到的。所以一节好的课、有效的课, 就得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抓住学生的“生成”, 这也是一种教学的资源, 更是一种教学的人格魅力。可是怎样有效抓住学生的“生成”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那么, 要想使数学课堂更有效, 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成是很必要的。记得在自己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时候, 在教学6×9=54的时候, 我的预设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生口诀的过程, 让学生得出六九五十四, 或者是知道了六八四十八再加一个六就是五十四了。在教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孩子就说出了这样的算法:我们已经知道6个10是60, 那么60-6=54, 他是用减法的方法来做的。这时, 班里有很多孩子的思维就一下子打开了, 有的学生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做:横着看五九四十五, 那么六九就是在五九上再加一个九;有的学生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做: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六十二和六七四十二, 那么把它们加起来就是六九的结果了。就这样, 孩子相继有了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六九五十四, 这些都是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 而且我自认为难的一句口诀在孩子们的“生成”中得到了理解。

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 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 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 敞开心扉, 放飞思想、真情对话。

在自己的课堂中主要以自己为主体, 不敢放手, 总是牵着学生走, 按照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一一搬出来的, 根本不会抓住学生的生成。在几年里听老师们的课, 觉得老师在课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来帮助教学, 而不是这一节课我要讲多少的内容, 是看学生的接受能力,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感受知识的形成才是最重要的。让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就是最有力的资源。”所以在以后自己教学的时候, 要有意识的注意这一点, 充分注重学生的生成, 让课堂更精彩。

二、“蹲下身来”静听花开的声音

对于小学生来说,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 而且上课的自控能力也不是很强, 所以就得老师来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 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穿插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虽然在自己的课堂中也有一些情景的创设, 可是发现对于学生的兴趣不高, 通过几年的听课磨炼, 让我明白了原来是自己站的高度太高了, 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 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 则需要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 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自己就是一个急性子,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就很快, 使得好多的学生天天在吃“夹生饭”。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不是课堂上要提多少个问题, 学生做多少题, 而是在和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探讨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样的课堂才能更有效。

这是在我的教学中要学习的, 多加强的地方。这时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蹲下身子教书。”是啊,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 真正的静下心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三、做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 对于教材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 通过和孩子一起成长的6年来, 在学生的身上让我学到了很多, 也成熟了很多。也让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 在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 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 比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热心, 主要是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轻松、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 好的教师是真实的生活中人。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如果从教师那感受到的是“你很笨, 不是学习的料”, 学生就会丧失信心, 自暴自弃;相反, 学生从教师那感受到的是“你有能力学好, 你是聪明的,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学生就能加倍努力, 即使失败, 也认为是暂时的。学生会将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内化为自己的期望, 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期望非常敏感, 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抱有较低期望, 不仅这位学生感觉得到, 其他学生也能感觉到, 从而相应的调整他们的想法和期望。让我们做学生的好伙伴, 最具信任的好老师。

在和我的孩子们共同走过的这几年里, 让我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 我在学校这个优秀的大家庭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在可爱的孩子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孩子的纯真, 孩子那份师生情和生生情。在这里谢谢我的好朋友, 谢谢我可爱的孩子们, 在你们的帮助和关心下, 我会继续认真努力地去做事业, 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收获, 为孩子们撑起更大的伞。

摘要:初为人师的我, 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虽然在教学一线工作了6年多, 但是在这6年多的教学工作中,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现在的数学课堂学习的时间不够用, 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 也更难了。那么, 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更有效呢?下面通过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

探讨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感悟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 感悟

俗语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由此可知,数学学科的重要性有多大,而课堂教学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基础模式,是学校实施教学的主要场地,同时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不仅关乎家长的期望,更重要的是关乎社会未来的发展,所以,营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氛围是所有老师理应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笔者针对这一情形,在本文中就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浅谈了自己的几点心得。[1]

一、设置教学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情境是指依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目的、学生基本情况以及数学实际,创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令学生在优秀的数学课堂环境里,清除紧张情绪,开心地学习。这一优秀的教学氛围能够令学生自主融入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里,他们不仅能探索着数学奥妙,而且还体味到了学习之乐。

1.置疑导入,令课堂朝气蓬勃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导入的意义极其重大,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古语道:学习来自于思考,而思考来源于疑问。疑问则是促发学生学习的开端。老师巧妙地设置问题,令学生的头脑里呈现诸多问号,激发其好奇心理,引导其针对问题去思考、探索,从而真正了解问题本身的含义,最终令课堂学习变得高效。比方,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时,我先以故事《孔融让梨》为导入,并借分梨为例加以讲解,并且要求学生不可出声,只可拿手指对所分梨的数量加以体现。“假如老师手上有4只梨,要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只?”学生纷纷伸出了两根手指。“假如老师手上有2只梨,需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只?”听完,学生都伸出了一根手指。“那假如老师手上只有一只梨,可是还是要均分给两个同学呢?”我的问题一出来,同学们瞬间瞠目结舌,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学生的好奇心理被完全激发,在他们原本的认知里,似乎要均分一只梨是无法实现的问题,此时我一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便迫切地想要了解答案以解除心中的疑惑,而这强大的好奇心便是促使他们融入学习的最佳助力。忽然,一个学生开口道:“直接把那个梨切成两半。”我目露赞许之色,“那么如何能表示出半个梨呢?”学生抓耳挠腮,努力想着各种办法,此时其对于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达到了顶峰,我适时导入要讲解的新课程,课堂朝气蓬勃,学生纷纷投入,积极思考,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参与到学习之中了。[2]

2.发散思维,令课堂趣味丛生

数学乃思维之体操。在教授小学数学的过程里,塑造学生优秀的思維品德,找准知识点,打造创造性思维情景。在教学当中,让学生的“手”成为教学的辅助,令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发散思维,学生将惊奇地发现数学就在自己手上,这会极大地提升数学学习亲近感,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比如说,在教授“数字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手、眼、耳并用,放飞思维,积极开动脑筋,比一比,谁最快。“老师伸出2根手指,要组成3,小朋友应该伸出几根手指?”同学们边伸出1根手指边同声回答“1根”。“老师拍3下手掌,小朋友应该拍几下才能组成6呢?” 同学们纷纷拍手然后回答我“3下”。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边玩边学,令其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如此,学生才会热爱学习,积极投入到数学之中去,同时,老师与学生积极互动,课堂便会充满欢声笑语,趣味丛生。

3.自学互助,令课堂丰富多彩

自学互助倡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在学习中应以自学、思考为根本出发点,学生不仅需实现自学,而且还需懂得互助,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及赞扬,借此提升学生的进取心,学生只有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才会真正发自内心的爱上学习,融入学习。例如,在《比较小数的大小》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比较0.25与0.3的大小,我要求学生自己先试着比较,当然讲述了一定的方法。思维灵敏的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可以自高位开始一位位地加以比较,十分位上的2比3小,那么0.25就会小于0.3。同时,同桌之间互助探索,看看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比较两数大小。经过讨论后,学生发现可以将0.3变作0.30,此时就能得出0.30大于0.25,那么最终0.25就小于0.3。课后,我又留下了一些比较小数大小的题目,要求学生自己试着比大小,如果碰到难题,可以互帮互助,以此实现自学互助的教学目标。

二、联系生活实际,打造高效课堂

数学学科的实用性非常强,它源自生活实际,和生活的关系极其紧密,而且在生活里也具备许多运用。老师在教学小学数学的过程里,理应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从实际生活当中提炼问题,同时又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令学生明了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借此提升他们把数学学习融入至生活当中的思想,便于学生拓展思维,感悟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实用性,使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培养他们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良好习惯,以此刺激其求知欲望,最终做到学以致用。[3]

三、借助多媒体实施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借助多媒体实施辅助教学,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便于学生加以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图文并茂,小学生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在知识建构上,原本平铺直叙的数学知识点,一旦借助了多媒体便成为了动态的图片或影像等,内容不仅具体,而且生动异常,老师不仅易于讲解,而且学生也不会感觉乏味难懂,反而听得兴致勃勃,大感数学学习容易,进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够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老师的精炼讲解,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便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教改的深入与发展,高效课堂将更受老师的重视与思索。笔者体悟,高效课堂的打造尽管是一个长期目标,但其主线基本不变,那就是在教学当中理应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具体生活紧密相联,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同时还需借助多媒体教学加以辅助,从而令学生体味到数学之乐、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下学生管理下一篇:3D仿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