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意识教育

2024-06-01

专业意识教育(精选十篇)

专业意识教育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教观念改革,职业专业教育意识

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提出的目标, 未来几年全国人口受教育的年限将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 高教规模将有较大的扩展, 入学率接近15%, 届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进入大众化阶段。

面对良好的发展态势, 高职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外部和内部困难:投入不足仍然存在, 严重限制了办学条件的改善;一大批由中专、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改制的高职学校, 需要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按高职教育规律办学;尽快制定有效机制才有利于告知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使高职在经费筹措、办学自主权、招生就业等方面更具特色。面对存在的问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高职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克服浮躁心态, 以职业教育改革为先导, 树立职业专业教育意识, 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框架, 安下心来集中全力抓教学质量, 办学特色上做好文章。

一、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

这种意识在中国进入WTO后显得尤为迫切。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从国际大平台上来整体考虑, 借鉴和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要考虑国外教育机构到中国来办学或变相办学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冲击和竞争。

二、终身教育意识。

终身教育理念被很多教育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上将不断出现新的技术岗位, 同时有不少岗位将消失, 原有技术领域里面的技术含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冲击传统的工业, 这些都引起了学科本身的改造。

(一) 在职业培训中“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

首先应在全体职工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方便学生, 一切服务学生”的思想,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然后把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具体落实到整个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 在职业培训中“以市场为中心”的原则

首先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设置, 要先期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活动, 搜集企业用工信息, 掌握各专业工种的供需情况, 预测各地区市场形势和各类企业的发展前景等并加以综合分析, 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近期和远期的专业设置, 并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 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只有这样, 才不会出现培训与就业相脱节的现象, 才能紧跟市场不掉队。

三、教育的现代意识。

教育现代意识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思想现代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素质教育。不要在形式上做文章, 应切实把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到“内化”上。必须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对待课程体系时要有综合化的理念, 不要固守过去学科性的思维逻辑来看待当前的科技发展和科学体系的整合。

四、质量和特色意识。

加强质量意识要树立发展性、多样化的质量观, 不能用原来的观念来衡量现在的高职教育。由于数量的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质量观念应该有差异, 如用同一质量观来要求所有学校, 不仅办不到, 而且我们看到的只能是问题和差距。要突出强调没有特色的质量不是高质量。怎样通过改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前, 高职教育必须以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 推进整个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工作。教育体制改革后, 行业部门与学校脱钩了, 从管理体制来说, 这是一个进步。但要搞好高职高专专业建设, 还必须加强行业、企业对教育的支持指导作用。如果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 很难使高职高专专业建设形成特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点、载体, 同时又是社会需要的反映, 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的结合点, 抓住这个结合点, 就能够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 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积极建立国家资格框架, 规范劳动就业, 树立“市场”意识。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强有力的国家资格框架, 这个框架不但约束高等学校, 也约束就业市场。如在澳大利亚要做一个汽车修理店的老板必须有三级以上的汽车维修证书;它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就是国家的劳动就业资格框架。无论大学本科还是研究生毕业, 没有这种证书就不能毕业。

反思我国, 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比较多地在教育领域里面讨论问题, 但是职业教育是教育和社会的双元问题, 单纯靠教育领域难以解决问题。最近有关教育部门和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沟通, 双方将聘请行业专家制定项目经理专业与物业管理专业这两个岗位必需的岗位职能和职责, 制定等级证书, 然后由建设部根据这一要求约束劳动力市场, 规定拿到这样一个资格证书后才能担任项目经理和物业管理人员。教育部门按照提出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自身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学生参加相应的考试, 合格可得到证书, 这样可进入良性循环。与劳动部门接触, 目的是解决就业门槛问题, 这有利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

六、高职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要克服浮躁心理, 树立“向下”意识。

最近一些年, 有些专科学校升格成了本科学校, 不少专科学校和职高技术学院利用各种途径和本科学校联办一些本科专业, 专升本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推广。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方面, 专科就业难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一方面,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层次也有所提高, 在这样的态势面前, 很多学校逐步地把眼光往上看, 都想升本科。专科教育必须克服浮躁心理, 眼睛往下看, 认真抓好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专业意识教育 篇2

当前在高校扩招及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下,就业方式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多毕业生开始选择自主创业。因为受到畜牧业本身的影响,与其他行业相比,畜牧业的投资较小,加上有国家政策扶持,更适合毕业生创业,但是纵观近年来毕业生实现长期就业的比例并不高,可以真正实现创业的比例就更低了。所以怎样提高中职牧医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成为目前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中职毕业生自主创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需要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与能力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创业者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自身修养以及高水平的文化素质。中职毕业生在决定开始创业之初,就要设计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展开不懈追求,具备一定程度的治学能力、观察判断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应非常快速,面对风险应懂得审时度势,进行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

2.中职牧医专业毕业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牧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比较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就业稳定性并不高,因此自主创业成功的比率也比较低。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牧医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展开分析,为改善现状奠定基础。

2.1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创业教育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晚,当前创业教育被局限在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且这些教学也不是很深入,仅停留在简单的介绍上,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的了解比较少,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系统性认知。牧医专业属于农学的范畴,因为目前社会中对农学存在一定偏见,多数家长和学生选择该专业目的就是获得文凭,并没有真正想从事与农村相关行业的念头,就更不用说在该行业中展开创业了。

2.2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模式一直在强调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对创业意识的培养,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创业,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涉及到怎样培养企业家。学生在创业中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等问题,这些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在社会中创业,不知道怎样才能创好业。

2.3创业实践实训环节欠缺

纵观当前的牧医专业创业意识培养情况,普遍存在重实训基地建设、轻内涵建设的问题,多数创业平台建设都流于形式。在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实训基地与设备建设薄弱,一些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仅通过课堂中教师的讲述及PPT演示来完成,还有一些动物医院、宠物医院等实训基地以平台建设为主,对学生参与教学实训的作用并不大,很难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体验。在实践实训过程中,没有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技能学习上,缺少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专业技能非常差,动手能力也不强,很难在社会中独当一面,只能利用打工的方式来实现简单的就业。因此,牧医创业平台不完整、实践实训流于形式,是目前严重影响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重要原因。

3.中职牧医专业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路径

当前牧医专业学生就业率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怎样提升牧医专业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其创业能力,进一步拓宽其就业空间,现在成为牧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3.1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念

创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展开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明白创业教育中隐含的信念和理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主体性。因此,中职学校应引导学生将创业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构建多级的创业和就业体系,成立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不断强化落实创业教育意识,展开以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入门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等内容为专题的讲座,引导学生在创业教育理解上实现传遍,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更加明晰,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从而实现从创业意识到创业行动上的积极转变。

3.2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应该充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经常性的组织教师展开有关创业教育学习的培训,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去”,鼓励广大教师进行挂职训练,参与到创办动物医院、养殖场等活动中,通过这些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引导其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深刻感知社会需求上的.变化,有效把握创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利用创业典型发挥典范作用,并不断坚定学生创业的信心。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请进来”战略,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来作为兼职教师,利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培训学校中的教师,这样创业教育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3.3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充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对目前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充分利用,利用“师带徒”的方式展开真实的生产性项目,有效利用创业规划大赛、实习体验等活动,切实体会创业计划的制定以及相关细节的安排等,拉近学生和创业门槛之间的距离。例如,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细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合理利用兽医门诊、校内养殖场等活动指导学生。

专业意识教育 篇3

关键词:园林技术;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TU986-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84

1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有助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的创业教育能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素质。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园林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培养体系

2.1 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最能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热情。基于创业教育的高校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技能和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磨炼和发展。而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形成、提高和发挥。

高校园林专业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加强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避免理论和实践脱轨,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园林专业技能,如园林场(园)的规划设计、园林作物栽培和管理、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林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技能。组建各类园林创业社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通过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社团,在学院内部积极开展创业活动,以及定期开展创业讲座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同学们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创业能力。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专业,采用的是“2.5+0.5”的教学模式,其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内实践,如教学实验,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结束的集中实践,以及学生毕业时的集中实践,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各类实验室、花卉培训基地、苗木培育基地、温室大棚、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园林专业中举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建立创业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及比赛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2.2 创业课程的设置

高等教育推行以创业教育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而创业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创业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基础,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品质等。通过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

传统的高校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极少添加有关创业方面的课程,这也使得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方面缺少了相关知识。为了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加有关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林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方面的课程,以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经济学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法规、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帮助。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结合原有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基础上开设了园林工程概预算、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经济学等创业相关课程,形成了基于创业教育的高校课程体系模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业知识。

2.3 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尤其是高级职业指导师,增强职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服务。园林专业教师主要是农业、林业的相关教育背景,理论基础较强,但缺少实际生产的经验,具有真正的创业实践的更是少数。因此培养专业教师的创业知识,提高教师的创业技能,引进具有创业背景的教师,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于2012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实行“双导师”培养方式,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校期间到企业中去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就创业法律、创业风险、创业心理等不同专题进行教学或讲座,另外聘请优秀的企业家、技术专家、政府人员、经济管理专家、风险投资家等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脱离纯理论教学模式。

3 结语

专业意识教育 篇4

1 淡“名”重“师”, 追求发展

名师培养是一个长期积淀、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名师是在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被社会赋予的称号, 它能促进优秀教师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地成长;激励广大教师提升个人愿景, 有更高的理想, 在追求理想的教育实践中, 脚踏实地, 倾心育才, 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过程启示我们, 不能把出名作为教师职业的最终目标。成为名师意味着责任更大, 任务更重, 付出更多。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名师’的关键是‘师’, 不能以‘名’作为高悬的追求目标。”“名”是社会的认同, 学子的崇敬, 教育的骄傲;“师”则是滋兰惠树, 恩泽莘莘学子。一名教师如果看重名师的“名”, 心理就会失衡, 就会忽视肩负的重任。名师要淡“名”重“师”, 追求发展。要有所发展, 就要不断认识自我, 使自己具有发展力, 通过发展来实现自身价值, 通过自身发展影响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具备发展力的名师将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力和教育感染力。发展的动力是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不断从中体会教育的创造力。追求发展, 首先, 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学能力、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层次, 使自己更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次, 要吸收各种新鲜元素, 并且使其为己所用, 利用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最后, 要树立终身学习观。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家, 他们都是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2 坚持实践, 挖掘潜能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克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培养学生也应如此。经过培养成为名师的教师更应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使名师的作用最大化。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 都是在教育实践中, 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教师成名后, 只有扎根教育实践, 才能有效回顾自己的教育行为, 掂量自己的德、才、识、能, 清楚自己为师的优势与不足, 发现自己的潜质, 对自己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调整。在反思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名师将面对真正的自己, 寻求真实的发展空间, 获得真实的自我更新, 不断展现、生成更大的生命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7岁开始在乡村小学做教师, 潜心教育实践和探索。他在29岁辞掉教育局长职务, 谢绝到城市学校任教的邀请, 默默守望乡村教育, 苦心实践24年, 终于写成《给老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力作, 这些著作至今仍然被誉为“教育学的活教材”。无数事实证明, 教育教学实践永远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 离开或失去这片沃土, 教育生命就成为无本之源, 教育生命之树将会枯竭。苏霍姆林斯基被世人公认为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论被大家认同、赞扬、应用, 就是由于他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他说的话语、举的例子饱含着教育生命的活水, 因而感人, 因而有效。名师在为人、为师、为学方面均有相当的潜质, 如果在他们出名时就固步自封, 脱离教育教学工作, 这对教育事业及其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大损失。所以, 名师要有强于一般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要有强于一般教师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不断寻找喷射教育智慧的源泉, 使教育教学技能更加过硬, 使育人质量更高。要不断地向自己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 寻找推动自己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 给自己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 这样, 名师教育生命的潜质才能激发出来。

3 抵御诱惑, 名副其实

有人曾说:“名师是一面旗, 名师这面大旗一竖起来, 四面八方的学子就会慕名而来, 聚集其麾下;名师是一盏灯, 这盏灯会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走向成功的彼岸;名师是一座桥, 这座桥是连接奋斗与成功的必经之途, 是由名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胸怀凝聚而成的。”由此看来, 名师的人格、学术水平、文化修养、职业身份等因素会对学生、教师、社会中的一些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成名也有副作用, 比如过多的头衔, 太大的名气, 过多的社会兼职等可能会影响名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突破自我的自觉意识, 从而使其名不副实;又比如过分恋官, 就可能多一个平庸的校长, 而少一个未来的教育家。因此, 名师更应严以律己, 使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无限释放, 始终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著名教授叶澜曾说:“在当今的中国, 教师完全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人, 教师若把“人的培育”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那么, 他的工作就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 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竭动力, 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更新和发展。”名师在教育事业中, 要凭着坚韧的毅力, 不断追求成长, 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 最终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 教育事业的探索者, 教育实践的改革者, 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只有这样, 才是名副其实的名师, 才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

名师之“名”, 由名师对生命的热爱、对事业的钟爱、对学生的师爱所铸就。名师只有执着追求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 安心于教育实践, 不断增长才情, 补充为“师”的能量, 增长为“师”的优势, 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蒉

摘要:名师不应该止步于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 而应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 追求再成长, 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 篇5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的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益。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要有高的学历,并且最好毕业生来到单位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给企业带来效益。

现在的企业在招收人才时,会根据学历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认为高学历就是高能力,这样虽然看起来公司的员工的学历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就不一定能如所愿了。

一些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可能招聘的不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去从事会计工作,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个学生的高学历,而对于真正有会计能力的大学生不能获得这份会计工作。

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无形中加大了人工成本。

目前部分用人单位只根据获得的证书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被录用,因此在这种大形势的驱动下,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考驾驶证、秘书证、公关员证、计算机等级证这些和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证上,就没有考虑是否和自己的专业相符合,这种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现在有的单位需要社会实践经历,但是应届生的工作经验是不容易获得的。

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既要学习好课堂上的会计知识,又要在学校安排的实验课上,好好练习会计的实战演练。

在假期或业余时间比较多时,也可以自主的进行会计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保证让自己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大学生的要求。

2.2 对女性求职者的的歧视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般都会认为男人的工作能力比女人强。

这样就会导致女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产生了性别的歧视,从而导致工作非常难找的现象。

在会计女生的就业上,用人单位一般会考虑到女性有生理上的劣势,比如工作承受力和体力支持没有男性好,同时女性会面临每个月的生理周期和关于产假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下,女生的就业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正是由于这种考虑,既要给女性员工安排很长的生育假期又要给她保留职位,同时在这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还要发放工资和福利给女性员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工成本。

这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不被看好的一个选择。

现在的大学中,学习会计的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失调,一个专业中绝大多数全是女生,只有极少的男生的存在。

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用人单位在性别歧视的趋势下去抢那些男生。

这对于那些女性的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那么就业就变得很困难。

2.3 大学生普遍没有创业的想法

现在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想到的就是找工作,并没有多少人想要开立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方面的创业的思考。

根据传统的观点看来,学习一项技能,就去找相关对口的工作来从事。

但是社会的形势在变,现在我国是非常鼓励创业的,尤其是在就业情形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虽然社会是鼓励创业的,但是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不是很成熟。

如果想要创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的资金比较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无力负担的,而一些金融机构也不会给予这笔巨大的贷款,从而让会计专业大学的创业变得更加困难。

在近几年的社会的意识的不断变革之后,对公司的注册资金的降低和可以进行小额的贷款,这些优惠政策都给大学生毕业创业提高的机遇。

在大学生的创业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冒险和探索的精神,更给自己一个展现实力的机会。

对于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都是创业的风险性比较大,而找一份工作则相对安定许多,其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也降低了不少。

但是创业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所以高校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实践的能力。

增强服务意识 提升专业水平 篇6

一、师资力量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外教只有既懂英语又懂教学,才能称得上是好的教师。现在有许多培训中心的外籍教师,仅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在教学水平上却不尽人意。由于企业班学员,不同于培训中心的内部学员,有其特殊性,如年龄差距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人数有时偏多等。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以学员为中心,做到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学员,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只有这样的外籍教师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

二、英语培训需求调查

有些企业单位领导,已认识到英语培训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英语培训则是当务之急。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度不同,所以进行英语培训需求调查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让企业更好的了解员工有哪些方面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日后的培训工作做了铺垫,只有了解的员工的培训需求,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班测试和结业测试

福来得学校在企业班开班之前,为学员做笔试及口试两方面的测试。其中口试部分,为福来得学校专业测试教师,与每个学员进行英语交流,并根据专业的评分标准为学员打分。只有在充分了解学员的实际英语水平之后,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从而能切实的解决学员在英语交流中所遇到的问题。结业时,同样也要对学员进行考评,对学员英语水平的实际提高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对企业英语委培工作做到善始善终。

四、教学质量跟踪

好的服务体制,肯定要有好的监督机制。福来得学校真正从服务客户、切实为客户着想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监督制度,如随时电话追访教学情况、定期到企业拜访、让学员填写调查问卷等。只有随时关注,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质量。忽视或拖延问题,只能使问题越变越糟,甚至丧失学校信誉。

五、提供学习辅导

有些企业采用外教上课,但学员基础不是太好,适应全外教课堂还需要有一段时间适应。在开始阶段,可能会需要中国教师做一定的辅导工作,有效的引导学生适应外教课堂,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福来得学校本着尽心尽力服务于企业的态度,特为企业提供此项服务,确保外教课堂能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信,如果更多培训中心都能从服务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准则,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英语培训的事业当中去,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可以与外国客户进行英语交流,从而提升个人价值,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福来得学校外语企业委培:

联系人:高老师 柏老师

电话:010-62655937、62650985

邮件:training@fronttraining.com

专业意识教育 篇7

全球化既带来了机遇, 也产生了许多“共享的”全球性问题, 全球公民 (global citizenship) 就是“伴随着全球化而致的全球公民社会的新现象。”[2]尽管当前对于全球公民这一概念尚有争议, 但总的来说, “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全球公民, 并进行与之相应的教育, 这个观点则是一致的”[3]。

本文拟从文化认同、全球公民教育等理论出发, 结合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指出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意义之所在。

一、文化认同

(一) 文化的定义

文化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 几乎包含了世间一切事物。正因为如此, 对文化的界定, 也就众说纷纭, 并无统一的定论。Edward Tylor认为,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4]。Samovar则将文化定义为“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等级、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概念等等的集合, 以及个体与群体奋斗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器物等等”[5]。显然, Edward Tylor是从文化的精神层面上对文化加以界定, 而Samovar则试图将自己的定义涵盖文化的每个层面。

Keoeber&Kluckhohn在总结前人对文化的各种界定之后, 提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与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转播,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式传统 (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 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6]在本文中, 我们认同此条关于文化的定义, 即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尤其是思想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二) 文化认同的定义

文化认同 (cultural identity) 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Erikson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正如对文化的界定一样, 对于文化认同也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culture identity”是与一定的社团相联系的个人自我概念[7];我国部分学者则认为, 文化认同是指民族群体或个体对本民族价值的笃信, 对本民族生活方式、命运的理解和关注以及对族际关系的认同等。[8]在本文中, 我们则认为, 文化认同是某个群体中的群成员在长期的民族共同体中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对本民族而言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识。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的认同构成文化认同的核心。

文化认同具有继承性与发展变化性两个特点。一方面, 个体的文化认同由该群体的成员世代相传, 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在当下依旧被传承沿用;另一方面, 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受到外部影响, 个体传统的文化认同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或跟上时代潮流, 或吸收他者文化, 从而构建新的文化认同。

二、全球公民教育

(一) 全球公民

如同上述两个理论术语一样, 对于什么是全球公民, 当前学术界也并无统一的概念。英国非政府组织乐施会教育培训机构 (Oxfam BG) 认为:“全球公民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可又被广泛使用的概念, 是将世界视为一个全球社区并承认在这个社区内的公民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的人”。[9]在乐施会看来, 全球公民的核心要素或基本特征应该为:“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每个社会个体应学会适应全球生存的知识和技能, 能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和观念, 诸如懂得合作与消除分歧, 尊重多元文化, 重视公平正义、积极承担公民责任等。”[10]美国哲学家娜斯鲍姆 (Nussbaum, M.C.) 则认为, “全球公民”应是那些对世界上的各种文明、种族、多元文化、社会边缘群体有所了解和认知, 并能够对他们富有尊重和理解心情的公民。[11]从上述表述中, 不难发现, 全球公民应该具有全球意识, 对于他族文化持尊重理解态度, 且积极投身世界事务, 促进全人类利益的发展。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公民要抛弃自己的国家利益, 相反, 全球公民应该“既维护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 又超越民族文化的狭隘局限, 将两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12]

(二) 全球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则是指“以公民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是现代社会培育人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培养明达公民意识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13]

公民教育在西方的历史比较久远,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到了近代, 公民教育在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崛起。以美英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本国推行公民教育, 希望借此教育的推行, 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 培养他们的公民技能。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公民教育有了新的使命, 即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全球公民教育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或education for global citizenship) , 简言之, “就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愿意为全球和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14]。具体而言, 就是要培养能够放眼于整个世界, 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 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有责任心的人。

三、文化认同在全球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对全球公民教育而言, “要成为有效能的公民, 学习者一定要有了解世界事务的复杂性, 具有跨文化互动的技能。”[15]这就意味着, 在全球公民的培养中, 必须培养公民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能力、对他文化尊重理解的能力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换言之, 必须培养公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 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它可以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间交际, 也可以是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通常, 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指前者, 全球公民间的交际也当属此类。按照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交际双方都应有自身文化的输出, 这才能被称之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否则, 仅仅只有一方的文化输出, 必定会造成交际双方文化输出的不对等, 其结果则是强势文化必定会对弱势文化造成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 其用途与使用范围已无需赘述。正因为此, 许多国家都将英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赋予其十分突出的社会地位。毫无疑问, 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 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唯有此, 方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挥交际主体的作用, 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这也是全球化对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球公民的相应技能的要求。由此可见, 英语教育在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不仅训练了自己的沟通技巧, 也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了解他文化, 开拓了视野, 建立了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如前所述, 跨文化交流不单单是语言的交流, 还有文化的交流, 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是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 还是母语文化的认同, 都必须协调统一。否则, 就会产生认同危机, 或者出现此强彼弱的问题。故而, 跨文化交际必须将文化认同作为其顺利实施的基础, “一些合作或者跨文化交际不理想或者不成功,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认同。”[16]一方面, 对他人的文化认同意味着对他文化的理解尊重, 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展开;另一方面, 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则能确保在跨文化交际中, 立足自身文化, 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有利于文化输出, 构成平等交流。

四、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自2005年在北京召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与认同”会议以来, 国内有许多学者以当今中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鉴于其专业学习情况, 英语专业学生是高校内最易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群体。高莉君 (2009) 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调查了贵阳某高校本科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 结果发现这些学生中有大部分人都存在着文化认同困惑的问题, 这种困惑体现在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以及宗教政治制度认同层面。[17]杨玉, 李红 (2013) 对昆明8所高校的1290名学生进行英语教育背景下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 结果发现“学生汉语文化认同情况总得分不是很高, 这说明英语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有一定的影响。”[18]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母语文化认同的调查, 陈新仁认为, 总体而言, 我国现有的外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19]

通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 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英语文化已是游刃有余, 但他们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却着实让人担忧, 他们能够熟练的说出英语文化Valentine’s DAY, Christmas Eve, 但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的“七夕”, “除夕”, 诸如此类的例子, 已经不胜枚举。这种现象被国内学者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学生汉语文化的缺失, 更从深层次暴露出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长此以往, 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语言与身份认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为了平等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实现, 英语学习者除应具备深厚的母语文化基础之外, 还应该有正确的母语文化认同观念。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不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表达, 最终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 而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五、结束语

专业意识教育 篇8

同时, 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物的性不同, 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 男女会出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这就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不同期待。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两个关键时期:一个是两三岁的幼儿期, 另一个是青春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从观察父母和周围的人群中, 获得与性别相关的典型特征, 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 并非常愿意模仿与自我形象相一致的特征。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是后天培养而成的。性别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影响到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 能否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1 直面传统性别意识

虽然社会化过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这群90后女学生身上留下了时代特征的烙印, 表现为思想早熟、性格张扬、行为大胆等共性, 但性别自我认同较低, 认同传统性别角色定位, 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职业性别标定的形成导致职业自我期望值不高。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 而这样的一种印象往往是带有一种偏见的, 影响到男女两性的自我知觉、成就归因、动机、行为以及对职业的选择。在抽样调查中, 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贴标签和错贴标签现象突出, 八成女生选择“温柔”“善解人意”“善于持家”作为女性的主要特征, 而“谨慎”“果断刚毅”“勇于担责”则被排除在外, 认为“男性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比女性强”, 近三成女生同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点。

2 审视环境的重要影响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环境是关键——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2.1 家庭环境的重要影响

绝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出身农村, 父母文化程度较低, 传统观念较重, 在幼儿期的观察与模仿中, 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女生积累了“经验”, 对性别角色有了最初的理解, 形成了性别意识。

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残余观念犹存, 在有兄弟甚至姐妹成员的原生家庭中往往受到忽视, 且有半数来自离异家庭, 得到的生活关怀较少,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缺乏长辈必要、睿智的指点, 家庭环境对性格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使其在今后的人际社交中时时流露出自卑,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习障碍, 导致对自己的认可度较低, 同时对性别认同度较低。

2.2 学校环境的重要影响

高职学校几乎都是寄宿制学校, 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最大, 关系到后期的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是女生, 拥有相同的成长背景, 基于对性别角色认识的差异, 大部分女生陷进中国传统女性角色的定位中, 对传统性别角色定位高度认同。在学业方面, 容易接受自我成绩平平, 一味追求外在形象, 不重视内在修养;在职业发展方面, 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和野心, 没有长远规划, 缺乏对学前教育和幼儿教师全面、深刻的认识, 不乏中途退学者, 该专业一半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其他行业, 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据调查, 该专业授课教师中女性比例高达80%, 班主任甚至无一例外都是女性。据观察, 有部分女教师存在一种潜在的性别偏见, 无形中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期望、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女教师在面临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时, 也常常陷入传统性别角色与现代女性意识的矛盾冲突当中。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女教师扮演的性别角色,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学生的性别意识和人格塑造。对权威的崇拜和参照群体的相互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 导致该专业女生性别角色的定位差异和性别意识的偏颇。

3 重塑女学生性别意识

3.1 唤醒现代女性意识

“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是现代女性的新标志, 从“第二性”的社会地位中摆脱出来,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能, 担负社会职责, 获得社会给予男性同样的信任与尊重。正视社会性别的正义, 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纠正核心错误观念、去标签化、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重建认知, 以唤醒现代女性意识, 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扮演好自己的性别角色。

3.2 加强高职学校人权教育

人权教育在高职学校的普及和培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在现有高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中, 除了法制安全教育一门课涉及人权教育的内容外, 有关“人权教育”的理念几乎没有渗透进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 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重视。而人权教育在男性评判、对待女性的态度和行为方面, 女性对自己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知, 以及所拥有的实然权利与应然权利的认识和追求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奠定了性别意识后天培养的基础和方向, 总体提升包括男性学生在内的整个人群的素养。

人权作为上位概念, 涵盖了公平、正义、自由、尊重等等内容, 通过人权教育, 性别意识的重塑, 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创设尊重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儿童的环境, 避免当前幼儿园女性文化过重的弊端, 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及可能引起的不公平现象。

3.3 提高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由于高职学校的特殊性, 高职学校的女教师比中小学的女教师更多地扮演了母亲和朋友的角色, 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班主任教师在校时间更长, 工作和家庭常常顾此失彼, 容易形成职业倦怠, 负性情绪容易在工作中表露, 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负面影响。只有教师是优雅的, 对学生的人格感化注入正能量, 学生才能在老师身上学到优雅、从容, 学到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学到一种切切实实的拥抱幸福的姿势, 这一切比起知识更为重要。

重视隐性教育, 关注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 为高职学校女教师提供更有安全感的工作环境和制度保障, 提供更多相关领域知识 (如心理健康、人权教育) 的学习培训机会,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以崭新的视角发现更多的教育智慧, 使高职学校女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和尊重, 以提升工作幸福指数, 避免将职业倦怠心理带入工作当中。

4 结语

专业意识教育 篇9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院,音教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

我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走到今天,已经从根本上解决的教师"量"的需求,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质"的要求逐渐凸现出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发展音乐教育事业的需要,时代呼唤高素质教师的涌现。

在过去高师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下称"音教生")的培养一直都比较重视音乐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对音教生的研究能力,尤其是音乐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较为忽视。然而.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来看,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优秀音乐教师,无不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对音教生的教育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是音乐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具有学术研究创新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适应和满足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普及化音乐教育师资的要求。

一、建设校园文化,提供音乐教育创新的精神动力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为音教生的音乐教育创新提供环境。学校的整体环境、办学理念、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学生行为准则等方面都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它决定着音教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激发音教生的志气,充分发掘音教生的潜能。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为音教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此,校园文化建设要与音教生的音乐教育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二、关心学生生活与学习,激励音乐教育创新意识

激励音教生的教育创新意识与积极性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提供学习指导以及设定创新奖励计划。要使音教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首先应给予音教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心学生生活,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关心学生心理与思想,让他们觉得大学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其次,要为他们制定学习的目标与规划。在音教生一、二年级时,应指导他们制定一个短期的发展目标,并针对他们的目标指导如何进行课程的选择与更有效地学习;再者,为学生制定创新奖励计划,让他们有一个为之竞争、为之奋斗、为之创新的目标,通过同学之间良性的互动,建立起学术、研究、探索、创新的氛围,并激发他们创新实践的意识。

三、搭构音乐教育创新平台,提供音乐教育创新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音教生属于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时刻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脱离社会交往,只把自己关在校门内,疏于社会的交往,社会信息闭塞的音教生,是不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其创造性劳动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构建多种平台,可提供音教生音乐教育创新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1、搭构音乐教育与学术观摩平台,提供音乐教育创新的学习机会

构建音乐教育与学术观摩平台,有利于音教生拓宽音乐教育与教育创新的视野。

第一,定期邀请国内外的权威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表演家以及优秀音乐教师等为音教生开设讲座、交流座谈会与演出,通过这些优秀专家的音乐教育理念、教学创造力、学术水平与音乐表演的展示与交流,促进音乐教育理念创新意识的形成。此外,音乐教育专家会成为音教生的模仿、学习典范,促动音教生的教学创造意识与创造热情。

第二,鼓励音教生参加与音乐教育发展、音乐教育研究相关的各种类型社会活动。例如:参加音乐教育研究学术团体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议,参加社会音乐教育机构组织的教学实践,参加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参加与国外学校的交换生计划,参加各种等级、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与技能培训进修等等。

2、搭构音乐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创新能力

(1)建设音乐教学实验基地

学校与学院方尽可能地建立多所音乐教学实验中小学,为音乐教育实习、教学研究开辟实验基地;音教生在进入这些实验学校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应主动地、尽可能地多听课并认真做好听课笔记。不仅仅听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应该多听其他科目的教学,从不同学科的教学法中找到可吸收的"养分",结合学习、吸收一线音乐教师教学的宝贵经验,从而融会贯通,为探索科学、新型的音乐教学方法做准备。

(2)提供音教生参与音乐教学研究项目的机会

第一,提供音教生参与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验项目的机会,让他们在音乐教育专家与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音乐教育研究工作,了解音乐教育研究工作的流程与工作细则,并从实践工作中吸取经验,为以后的音乐教学创新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第二,提供音教生音乐教育自主科研的机会,让音教生自己组织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音乐教学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不仅可以培养音教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还可以锻炼其团队协作的能力。

(3)构建音教生音乐教育创新与研究的专题网站,提供以音教生为主的音乐教育创新实践交流平台

目前国内的高校都有专门的网站,网站的内容主要以介绍大学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校教学与科研、校园文化等内容为主,当然也有少部分网页是介绍大学生活动与大学生风采的。但以大学音教生教育学习与音乐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为主题的专题网站在国内目前是没有的。

构建音教生音乐教育创新与研究的专题网站意义非常重大。音教生音乐教育创新与研究的专题网站可以让全国各个高校的音教生在网站上共同对中国与外国的音乐教育创新实践与研究与交流,探讨各种音乐教育学习方法、音乐教学策略、交叉学科教学法应用的效果研究、音乐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音乐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与研究过程、音乐教育新理论、音乐教育新政策等等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平等对话,沟通互动、理念创新、教育创新的交流平台。同时,由于是开放式的专题网站,社会上、学术上对音乐教育创新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甚至对教育的话题感兴趣的普通市民、在校学生,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通过音教生音乐教育创新与研究专题网站的构建,营造一个学习交流、共同研讨、具有浓厚的学术与音乐教学研究氛围,为我国音教生的音乐教育方法与技能学习、音乐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

音教生在不断的锻炼中,加强自我的学习与管理能力,并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性和求新性。通过实践,音教生的创造成功会为其本人的学习、工作热情和对自我的满意度与自信心提供积极的内在激励基础。音教生的创造力的尽情发挥与相互之间的分享交流,有利于音教生保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手段同时,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观,以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改革。

结语

高师音乐学院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摇篮,音教生的素质培养也就决定了将来我国音乐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面对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必须加大对音教生教育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培养具有学术研究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才能适应和满足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普及音乐教育师资的要求。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动音乐教育创新.提高全民音乐素养水平.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家.促进我国音乐音乐教育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J】河北交通科技,2008.12

专业意识教育 篇10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较弱的体现

首先, 高校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同感较低。当前, 有些高校辅导员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的兴趣较低, 没有实施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学术基础以及专业背景。有的辅导员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方面的问题应当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 而与辅导员没有过多的关联。并且有的辅导员虽然在进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可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价值认同却较低。由于工作年限的增加, 经验变得非常丰富, 可是专业化的程度并没有随之提升, 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非常欠缺, 无法变成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专家型辅导员。

其次, 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念以及方式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较弱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科学, 需要自觉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如果学习时间过短或者专业基础较差都不可以, 需要进行必备的系统训练。因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向区别, 所以思维训练也有所区别, 令来自不同专业的辅导员或多或少的都具备一些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及思维习惯。当前, 很多辅导员对于应付学生工作的日常事务都较为疲乏,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结与学习较为忽略。

再次, 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心并不稳定, 功利性较为明显。辅导员是否能够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专业所依托的老师, 要看辅导员对自己的认同与肯定。可是实际来看, 辅导员大多察觉不到职业高峰, 缺少职业认同感。有的辅导员在思想方面压力过大,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未来的发展动向不明, 觉得进行辅导员的工作会对自身此后的发展有所影响, 所以经常将辅导员的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跳板。从主观方面不想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没有对辅导员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也在主观方面构成了脱离辅导员岗位而回归到本专业进行工作的状况。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结合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通过适当的事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思想观念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构成怎样的后果, 让学生意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辅导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定期进行班会等活动, 和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随时了解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动,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观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有的放矢, 通过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获得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二) 辅导员要提高对学生群体的研究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把人们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活动规律作为研究方向, 由于时代的发展, 使得观念和环境都有所改变, 并不断获得创新与发展。目前, 大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的发展局势, 体现在个体方面, 也就是学生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研究状况以及意识相对滞后, 表现在辅导员研究意识不够, 研究气氛不强, 研究方向不清晰, 理论没有准备充分等。学校可以透过推动制度以及制造气氛来强化工作研究。

(三)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 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实践方面, 才可以表现出理论教育的意义。因此, 要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的社会实践, 不断激励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实施在社会实践里, 而且给学生供应大量社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从课堂理论教育转移到社会实践当中, 如此才可以有利于实现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且,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应当把处理思想问题以及实际问题相融合,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思想方面处理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此让学生的思想觉悟在不同层面获得提升。

三、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只有将经验和书本理论进行总结, 持续探寻, 勇敢实践, 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郭超.基于心理契约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上一篇:依存分析下一篇: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