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保障机制

2024-06-05

评估保障机制(精选十篇)

评估保障机制 篇1

卓越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培训是一项投资, 投资必然要求回报。培训的回报就是要对企业实际经营业绩有所帮助和提升。因此, 企业的培训对实际工作或企业业绩到底有多大的支撑和帮助, 需要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同时, 对培训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也是确保培训实施效果、提高知识向绩效转化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培训效果保障和培训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思路

为了做好培训效果保障和培训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工作, 特制定了如下工作思路:第一, 构建培训评估模型, 确定培训价值评估层次。将培训价值评估划分为三个层次:培训需求评估、培训实施评估和培训收益评估。第二, 确定三个层次培训评估的方法。对于培训收益评估, 采用因素分解、内部评价、趋势预测等方法评估培训课程或培训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三、影响培训价值评估的因素及其价值评估的方法

培训工作以“注重实效、体现价值”为宗旨, 建立完善的培训质量监控和培训价值评估体系, 确保知识向绩效的转化效率是其重要手段。培训工作的价值在于通过提升受训员工的知识和技能, 进而改进其工作表现和绩效结果。培训价值评估包括两项关键工作, 即确定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和计算各种因素的影响结果。首先, 由于影响绩效变化的因素众多, 如何将培训项目的效果与组织环境中其他影响因素区分开来,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价值评估结果的可信性。我们可以从受训员工以及与其发生工作关系的其他角色等多个途径来确定产生影响的因素。途径一, 受训员工。途径二, 人力资源工作人员, 包括招聘、绩效考核、培训等各个职位。途径三, 客户。这里的客户是指广义上接受受训员工工作结果的人们。途径四, 受训员工的主管。第五,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其次, 在通过上述途径确定了培训项目的主要因素后, 需要进一步确定各项因素对于受训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结果, 并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内利用折中的方法来预测或衡量某个因素的影响结果。

(一) 内部评价法。

对于所有培训课程或培训项目, 需首先运用内部评价法进行评价。内部评价法通过发放问卷, 并对问卷的汇总统计, 得到某一培训课程在相关绩效指标提升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通过内部评价法得到:1.培训课程与绩效指标的对应关系;2.对应绩效指标除培训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其数据来源;3.问卷填写人对培训课程对绩效指标提升所起作用的直观判断, 即各影响因素对指标的影响权重。

对于那些很难借助客观的数据清晰地分离培训因素和非培训因素对于相关绩效影响程度的指标, 就可以使用内部评价法对受调研人员的意见进行统计汇总, 并结合趋势分析法加以验证, 得出的数字即作为最终结果。如果通过内部评价法得知, 该绩效指标的各个影响因素有明确的历史数据来源, 并能够清晰地分离培训因素和非培训因素对其影响程度, 则还要使用因素分解法对内部评价法得出的数字进行验证。

(二) 趋势分析法。

趋势法是对图形化数据的观测来分析培训对绩效提升所产生的作用。当某一绩效指标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且历史数据缺乏时, 可以使用该方法对内部评价法加以验证。通过观测绩效指标的变化曲线, 在曲线上找到某一培训的举办时间点, 根据培训举办前曲线的变动趋势预测培训后绩效指标值的变化情况, 然后比较培训后绩效指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 二者的差即为培训对绩效指标的提升幅度。

(三) 因素分解法。

因素分解法是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 在某一绩效指标和它的影响因素之间建立起某种函数关系, 并运用这种函数关系预测在某一培训举办后绩效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培训后绩效指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 (即排除非培训因素对绩效指标的影响) , 得到培训对绩效指标提升的影响程度。因素分解法与趋势分析法的区别在于, 因素分解法对培训后绩效指标值的预测是基于数学方法计算得出的回归方程, 而趋势分析法的预测则是基于对曲线变化趋势的延续。所以二者的使用场合亦不相同。因素分解法可以用于绩效指标的非培训因素在评估期内有明显变化的情况 (这一特点是趋势分析法所不具备的) 。当某一绩效指标的影响因素数量较少 (一般认为少于4个) 且各因素有明确的历史数据来源, 并能够清晰地分离培训因素和非培训因素对其影响程度时, 应该采用因素分解法来评估培训对于绩效指标提升的影响程度。这种方法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加入了数学的回归方法, 其输出结果通常更加客观。此步骤通过分析某一绩效指标影响因素的数量和历史数据可获得性来决定使用哪种方法并对上一步的初步数据进行验证。当某一绩效指标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3个以上) , 且历史数据缺乏时, 可以使用该方法对内部评价法加以验证。当某一绩效指标的影响因素数量较少 (3个以下, 含3个) 且各因素有明确的历史数据来源, 并能够清晰地分离培训因素和非培训因素对其影响程度时, 应该采用因素分解法来评估培训对于绩效指标提升的影响程度。

结束语

总之, 培训作为一种投资, 其回报表现为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两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价值, 培训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员工素质的提升以及企业永续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培训价值评估机制, 运用内部评价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解法对培训价值进行评估, 用数据显性地、清晰地得出培训产生的效果, 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不仅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 也为培训工作地开展以及管理者决策提供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培训效果保障,培训价值评估机制,内部评价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解法

参考文献

[1]Kirkpatrick四层次评估模型.《评估培训项目的方法》——Don Kirkpatrick著.美国培训与发展杂志, 1959年11月.

评估保障机制 篇2

山东省栖霞市唐家泊中学 丁言章

关键词:机制保障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区县政府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成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尽管近年来各地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

[1]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采取的措施既包括学校硬件和师资建设等资源配置方面,也包括对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总体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制定和实施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标准,着力改造低于办学标准的学校。②加强义务教育阶段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对义务教育学段教师普遍培训一遍,着力提高师资水平。③推行区(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④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⑤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民办教育等措施提供选择机会,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实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40条》等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使我省逐步跻身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行列。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面临许多严峻问题,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除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县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其余各区县任务还相当艰巨。这些区县除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外,更多的原因还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保障不够造成的。

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关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这给我省有效实施均衡教育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建立好相关的评估与问责制度,对于督促各区县及时完成任务目标,促进义务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指导思想,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已经成为各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基一[2010]1号]也重申:“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将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的领导下,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高度,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进一步指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从而给出了全国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为落实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和任务目标,我省2012年下发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鲁政发„2012‟9号]做出了重要决策: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促进县级人民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职责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公布的《县级督导指标体系》体现了山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指导思想,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教育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需求优先满足;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优势资源共享,保障每一个学生教育公平的环境与条件;三是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民主平等,促进“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措施的有效落实。

依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61号]确定了我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

一是到2012年底,经济基础较强的县(市、区)、省政府表彰的“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省教育厅表彰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到2014年年底,经济基础中等的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各县(市、区)提前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任务。

三是到2015年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到那时,全省范围内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基本均衡,学校办学各具特色,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二、明确责任主体,推动县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基一[2010]1号]第2款:要以县级行政区域内率先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努力推进区域与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61号]第1条指出:坚持以县域为重点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工作,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尤其县级政府推进教育均衡的法定职责。

据此,可以这样认定,区县政府是本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区县长是第一责任人。由此,区县财政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人社局、教育局等分别是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公建配套、师资配备、和办学资源配备的具体责任人。

对学校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是实施推动学校均衡发展的责任主体。校长对依法规范办学、受教育者接受条件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以及学校内涵优质发展等方面承担主体的责任。

据此,我省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并制定了《县级督导指标体系》,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主要分为六个一级指标。

一是领导职责。包括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和履行领导职责两个二级指标。督查政府行为,要求县级政府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票否决指标。二是教育经费投入。包括法定“三个增长”的落实、公用经费划拨、教育附加拨付、学生资助和多渠道政策扶持教育等五个二级指标,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落实。

三是办学条件。包括学校布局调整和办学规模、校舍及场地建设、教学设备设施三个二级指标,落实山东省学校标准化建设指标,均衡办学条件。

四是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管理、教师培训、教师待遇、教师素质四个二级指标,统一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津贴补贴和福利保障政策,建立校长、教师有效合理的交流机制,均衡区域内师资力量。

五是教育管理。包括依法治教、素质教育实施、安全与稳定三个二级指标,规范办学行为,严格实施《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40条》。

六是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继续教育四个二级指标,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以上指标成为各区县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目标,明确了责任,确定了标准。

三、完善政策制度,从机制上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教育督导法规制度建设。为此,山东省相继出台了新的《县级督导指标体系》,修订《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下发《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鲁政发„2012‟9号,并申明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

(一)建立并完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制度。教育督导评估结果要在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上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要将督导评估结果列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励、引导县级人民政府更好地依法履行教育职责。

(三)省、市有关部门要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专项拨款、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四)要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的意见反馈、限期整改和定期复查制度,以督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加强薄弱环节的工作。

(五)根据督导评估结果,对成绩突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要责成其及时改进;对问题严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相应处分。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在《建立推进均衡发展的保障性制度》谈到,要尽快建立四项保障性制度:一是建立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制度,要尽快研究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标准,以科学客观的数据准确把握全国及各地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发展变化特征与存在问题,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二是要充分利用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数据,建立对各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优质资源共享状况等作为评估各地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上级政府督导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三是要建立起对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公示制度,以便接受社会监督。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工作不力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或相关人员,要追究相关责任。

基于上述文件精神和专家观点,结合上海市的做法,应该重点明确以下五个方面的制度。

一是完善区县教育投入自身努力程度与国家、省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挂钩的制度。

要在首先确保区县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的前提下,对国家、省下达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以省市(辖区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区县财政自身努力程度督导评估结果为依据。凡是区县政府自身努力程度做到而财力相对困难的,由省教育财政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投入的比例,以体现向经过自身努力而仍困难的区县财政倾斜。

二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的公开通报制度。区县接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过程、督导报告和整改情况,向社会媒体通报,并上网公示,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

[2]三是实行督导整改落实的跟踪督查制度。

对督导报告下达后,凡是涉及区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问题,在规定整改落实期限后,由省市(辖区的市)教育督导单位组成跟踪督查组进行跟踪随访督查,以确保整改意见和措施的落实。

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

凡是涉及违反《义务教育法》法律责任条款规定的,实行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度,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经查实违规办学,实行公开通报,并提请教育主管部门作出处分直至调离校长岗位。

五是完善督导评估奖励表彰制度。

根据《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实施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的规定,对督导评估验收合格的,报请省人民政府颁证予以认可。与此同时,省政府拨出专项经费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关区县和责任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二○○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2]董奇.《建立推进均衡发展的保障性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年03月10日[主题特刊]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3]杨国顺.《建立问责的督导评估考核机制 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障》[J]。《上海教育》2011年第9期:46-47页。

评估保障机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评估体制

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优劣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它在生源、培养手段、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去向上都有着特殊性,在发展党员时也就对学生所在院系和学生支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党员学生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学生党员的选拔也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如何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是摆在各个院校前的问题。

高职院校相比于普通院校在培养目标和教育重点上有所不同,在人才培养方面根针对于实践性、技术性,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线专门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教育重点主要是针对于做人和做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社会输送人才。由于高职院校在统招阶段层次偏下,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职业精神、法律意识等素质与普通高校偏低,但是这确是学生走向社会所被重视的。如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转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完全靠学校和老师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发动学生模范的带头作用,发动党员队伍的建设,使得党员成为一面旗帜,在学生中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带领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

1.1 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持续扩招,由精英教育慢慢想全民教育转变,但是也使得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制造业、建筑业等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的高技能人才捉襟见肘,因此十八大以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被提上了日程。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大致分三个方向:一个是参加普通高考统招的考生;二是参加新高职的学生;三是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学生。高职院校生源整体存在基础差,个人素质、文化知识参差不起的特点,因此,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行为上的约束力不强,较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这无形中给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提高思想认识,从点滴日常行为着手,提高自我约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等等,真正起到带头的作用。

1.2 建立健全学生党支部组织

完善的学生党支部组织和制度是保障学生党员质量的前提。高校学生党支部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基层党组织,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对学生工作进行组织和实施。因此,高职院校要完善党支部组织和制度,只有完善的管理、健全的制度才能发挥党支部教育、监督、管理学生党员的职能,保证学生党员队伍的高质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提高素质的有力有段。

1.3 建立公平的学生党员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功利性入党的现象,在入党前和入党后是两个表现:在入校后表现积极,积极提交入党申请书,在考察期间积极参与班级事务,课堂上不缺课,努力学习,但是一旦成为党员或者没有成为党员就会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表现,这与学校的教育、学生对党员的认识、党员的后续教育都有很大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建立公平的学生党员考核体系,不仅对学生入党前进行考核,还对入党后进行考核,使党员真正认识到党员的特殊性,增强其使命感。

2 建设学生党员评估机制

2.1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考核制度要把握能力素质、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遵循先进性、全面性、整体性和奖惩性等基本原则,本着“以考核促进党员建设”为目标,认识到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1)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对学生的平时上课情况进行统计,并将结果参数化,便于评比;

(2)对学生课余参加的活动进行参数化统计,并对不同奖项进行分数加成;

(3)注重对学习成绩的排名,要对其占比加重;

(4)对预备党员的党课情况进行量化评比;

(5)引入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课后作业情况的评议;

(6)引入学生实习企业的评价等。这些考核条件要对学生进行公示,没有异议后进行实施,将总的排名进行公示,党员的选拔要按照排名来,保证公平性。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

党组织的生活丰富性是提高党员积极性的关键,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是改善和提高党员生活质量的关键。党组织活动时对党员进行管理、教育、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党员内部交流,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的保证,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平台。首先,针对每学期的党组织内容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对参加拓展活动的心得撰写等等;其次,注重组织形式的创新,依据现有的科技手段,在网上进行活动的参与;最后让党员深入学生内部,走进宿舍、走进实验室、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从而提高自己,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3 结语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高校如何保证党员质量,建立什么形式的评估机制,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文章从实际出发,对保障党员质量提出了三点要求: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学生党支部组织、建立公平的学生党员考核体系;对评估机制的建设进行了两方面的探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希望有助于高职院校党员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宦霖.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探析——以广西某高职为例[J].高教论坛,2015(05).

[2]范从山,唐明军.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04).

[3]肖柳庆,梁毅,廖桂英.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

程凯(1982-),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研究 篇4

装备的维修保障是保持、恢复乃至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武器装备系统都存在效能问题,装备维修保障系统作为装备主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效能。维修保障系统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装备完好率水平的高低,影响着装备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估装备的维修保障系统效能也成为衡量装备战斗力水平高低的有效手段。开展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的评估研究,科学客观地评价装备的维修保障系统,不断完善装备的维修保障系统,提高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1 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及其效能

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是由经过综合和优化的维修保障要素构成的总体。其中维修保障要素不仅包括各项维修资源(人员、备件、工具、设备、设施、技术资料及经费等),而且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管理因素。因此,维修保障系统也可以说是由装备维修所需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管理手段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它是由硬件、软件、人及其管理组成的复杂系统。维修保障系统可以是针对某种具体装备(如某型飞机,某型导弹),也可以是针对部队的编制体制而言。

目前,对装备维修保障的效能尚没有明确的定义。这里暂且定义为维修保障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维修任务的能力。本文主要从维修保障资源能否满足维修任务的需求来评估维修保障系统的效能,并规定理想的效能值为1。

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科学合理的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是效能评估研究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是对维修保障系统进行评价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维修保障系统的功能、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确定,使所设置的指标名称及涵义、计算途径和方法等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2)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评估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和综合情况,从中抓住主要因素,既能反映直接效果,又能反映间接效果,以保证综合评估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3)完备性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备性包括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在选择指标时,应作到任何一个指标下的子指标,不仅能充分全面地刻画该指标的特性,而且任何一个子指标的放弃都将影响到这种刻画。

(4)互斥性原则

各指标之间不能相容,即不能相互代替或包含。有些相关指标反映的内容可能出现交叉,但相关并不等于相关,指标体系中允许相关指标的存在,但不允许相容指标的并存。

(5)可行性原则

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含义要易于理解,有统计基础,通俗易懂,便于计算。尽量选取用定量指标,对于不能量化的定性指标应明确其内涵。

(6)简洁性原则

尽量采用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作为系统的评价尺度,既简明扼要,又疏而不漏,避免包罗万象。

2.2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程序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首先应根据要求维修保障系统达到的期望状态进行目标分析;围绕所要达到的目标,确立系统的功能、要素和评估体系结构;对系统的各项指标的信息来源及属性进行分析,从而去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而初步构建初步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出初步的评估指标体系后,还需要反复征求专家、业务机关和有关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一个可供实际操作的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

2.3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建立与装备相匹配,高效、优质、低耗运行的维修保障系统是效能评估的最终目标。评估维修保障系统的效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经讨论研究,认为维修保障系统的效能是人力资源效能、物资资源效能、信息资源效能以及维修管理效能的的综合反映。其指标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3 效能评估方法

3.1 模糊综合评估法

模糊综合评估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FCEM)是在模糊集理论的基础上,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对被评对象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方法。

其评估模型为:

B=WR

其中,B是被评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估结果;W是指标的权重向量;R是被评对象的模糊隶属矩阵;符号“。”是广义合成算子。该评估模型可用如图3表示。

就装备维修保障系统而言,其效能评估可通过研究比较确定模糊隶属矩阵R,利用Delphi法确定比重向量W,采用加权平均型模糊合成算子“·,♁”进行计算。

3.2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tty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

可根据权重关系构造各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利用特征根法或和法得到系统的效能值。

效能评估的方法还有很多,可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效能值计算。

摘要:在分析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及其效能的基础上,讨论了建立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确定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程序,结合实际初步构建了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体系。对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及层次分析法对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的效能进行评估作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甄涛,王平均,张新民.地地导弹武器作战效能评估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20-21.

[2]郭齐胜,郅志刚,杨瑞平,等.装备效能评估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6-7.

[3]谭小卫,方卫国.一种新的飞机作战效能评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75-80.

如何评估供应商的设备保障能力 篇5

课程描述:

产品生产要保证质量,内部管控固然重要,但外部控制也不容忽视,这外部控制就是我们的供应商。

产品出现异常,很大程度上都与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息息相关。而供应商要生产出优质的原材料,就需要强大的设备能力作保障。因此,我们在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时,评估他的设备保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究竟怎样来评估供应商的设备保障能力呢?本课程将一一为您提供解决之道!

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虽然不同行业或不同企业在评估供应商的设备保障能力时,都会有一些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下面我们从实战经验中给大家总结一些方法流程,以便大家参考借鉴。

评估供应商的设备保障能力,基本上是按三个环节来进行的,即:

1.评估准备;

2.评估实施;

3.以及评估整改和复查。

评估前首先要做好评估准备。

其一是选择评估人员,主要看三项指标,即供应商行业情况了解程度、供应商设备技术层面了解程度和供应商质量体系了解程度。

其二是了解供应商设备的基本概况,如设备型号、设备数量、设备精度等。

其三是制定设备保障评估表,一方面是确定评估项目,另一方面是确定项目分值和比重。

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该实施评估了。

评估的实施过程,主要是针对设备文件和设备现场进行评估。设备文件评估分为设备履历情况评估和设备改善情况评估。

设备履历评估的评估内容主要有设备清单、设备保养计划、设备操作指导书等;而设备改善评估内容主要是过程不合格率。

设备现场评估则分为设备本体评估和设备保养评估,设备本体评估要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以及设备是否进行日常维护。设备保养评估则是看供应商有没有给设备做定期保养,如定期检点、定期维护、重点检查等;同时看供应商是否对设备故障进行维修,如设备问题的早期维修,及一些突发问题维修等。

评估结束后,还要进行一个评估整改和复查。

首先要对不符合质量体系运行轨道的设备问题开具不合格项;

然后在供应商实施整改过程中审阅其整改措施,对于重大不合格的要进行现场复查,保证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最后,我们把这几块导图内容串起来,就形成了“评估供应商设备保障能力”的完整流程。

或许文字的话大家并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看下面的思维导图,能让你更加形象的理解和明白该如何评估供应商设备保障能力。

相关课程:

如何提升质量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如何开展QC小组活动 如何分析不合格品 如何对不合格品进行追溯 如何开展质量经济性分析

想学习以上课程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里面有详细内容及海量课程

评估保障机制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育质量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神,建立健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结合我电子信息技术系教学评估工作中的成果,提出以下意见。

1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

要提高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组织教师研究教学,听取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改革,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将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 继续完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

实施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既有利于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深入了解课堂的教学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营造一种全校各级领导关心教学、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尊重教师、严格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明确规定各级人员听课应达到的最少学时数(按学期统计),并加强对听课记录卡的使用与管理。所有人员听课均需填写“听课记录卡”,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授课教师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之处。

3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为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学校实行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学校教学督导组负责对全校的教学过程、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工作等进行检查、监督。包括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授课艺术等提出指导和建议;对期中、期末考试中的考试命题、考场、考卷、评分等考试环节进行检查;巡视日常教学秩序,及时向有关的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和所发现的问题;对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研究项目评审以及制订重要教学文件、措施等提供咨询和评议。

系督導组负责对本单位教学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并参加每学期对本单位教师综合评价。

4 制定和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在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形成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我校办学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专业建设质量标准、精品课程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实习质量标准和试卷质量评估标准等,全面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程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全面促进教学质量建设。

5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

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满意程度。测评结果是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由教务处组织进行,每学期进行一次。各学院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做好学生评教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的目的及重要性,认真做好学生评教的组织工作,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和公正。

6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为加强对教学工作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学生中聘任教学信息员。

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每个学院设一个教学信息站,由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任站长,负责本院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信息员的管理。教学信息员的聘任工作由教务处会同各系进行。原则上聘任各专业班级的学习委员担任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员每学年聘任一次,学生毕业时自动解聘。

教学信息员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有关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对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学生的听课、实验实习、作业、考试等学习状况,协助教务处和各学院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对表现出色、成绩突出的教学信息员授予“优秀教学信息员”称号,发给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对任期内违反有关规定者,教务处可随时予以解聘。

7 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

为及时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与监控,成立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各学院分管院长(直属教学部主任)组成的学校教学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大检查和管理力度。采用定期检查(期初、期中、期末)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教学秩序、教学任务的落实及完成、教师授课、学生出勤、考试等情况,及时汇总和解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8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继续建设和完善全校性的督学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动态数据库,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上下贯通。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诸环节和社会信息反馈等各方面的工作。采用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和要求,对来自校院教学督导组、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学信息员及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及时汇总和整理,对发现的问题分别以反映至学院、反映至有关部门、通知教师本人、校园网上发布等各种方式予以及时反馈,以便及时改进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9 加强毕业生跟踪随访调查,及时调整学校培养方案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就业信息,监测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符合度,为毕业生早日就业提供帮助;加大对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力度,并安排有关人员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树立教学工作标准化意识,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学校建立教学各环节的评价方案,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评价方案和本单位教学实际,建立和完善本单位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汉邦,宋烈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2]陈骁.我国高教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初现.中国教育报.2003-11-13.

[3]马元兴.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职教通讯.2001.8.

[4]黄秋明,王正,龚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3(1).

后勤保障供应链绩效评估研究 篇7

一、后勤保障供应链绩效评估框架

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环境具有动态分布式等非线性特征,面向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供应链,跨越组织机构、跨地域,敏捷感知和快速响应后勤保障需求,将保障资源节点( 例如保障实体、仓库、补给点和配送中心等) 相连,各保障单元自治运作,相互协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无缝数据共享和跨技术的实时可视化。后勤保障供应链绩效主要取决于其本身所具备高度自适应、同步协作等能力。

建立后勤保障供应链绩效评估框架( 如图1所示) 。它由多层指标构成评估指标体系。位于框架顶层是后勤保障可靠性、响应能力、敏捷性、成本指标,用于反映供应链绩效属性,有助于制定后勤保障战略。该层指标向下所分解的指标属于保障资源配置指标,被设计来区分保障复杂性,用于保障物资与服务数据的收集。指标的影响各不相同,采用成对比较法对其进行权重处理。该框架具有以下作用:

1.发现各保障单元自主运作的业务流程与上级部门机构统筹保障计划相互矛盾之处,改善整个后勤保障供应链的运作状态。

2.发现和确定在后勤保障供应链中既能降低保障成本、又能提高保障效能的环节。

3.强化后勤物资采购效率 ,增强对保障联盟成员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协作管理,突出后勤保障资源的集成与优化配置。

4.对后勤保障组织改革和工作转型具有指导性作用 ,将管理模式逐步由注重储备管理转化为注重动态集成管理,从独立后勤保障转化为军民融合、跨区和军兵种多部门协作联勤保障。

二、后勤保障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

( 一) 后勤保障供应链可靠性指标

该指标反映物资供应和保障服务交付性能,确保在正确时间、地点,以正确文件向正确保障对象提供正确物资或保障服务。该指标涉及后勤保障完美订单履行率,主要有订单完全交付率、对保障对象承诺日期的交付性能、文件准确性、完好状态。后勤物资应在正确条件下,用正确包装以正确数量来交付。保障服务应以正确性能特征( 如保障服务级别) 、完成任务所需水平来提供。如若RFID标签被不正确地放置在运送物资上,不可读,是错误标记,将导致不正确数据。应用RFID技术跟踪物资订单履行状况所面临的障碍有成本高,缺乏标准化数据采集,管理流程复杂。在应急保障中,有时以手工操作方式记录信息,埋下不正确数据收集和延迟报告的隐患。

1.分析“ 订单完全交付率 ”指标

该指标权重取决于保障要求紧迫性。在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中,政府通常具有广泛权力,更改或取消时间表和交付性能指标合同。对于物资或服务有需求的保障对象,面临不属于其所控制范围内的多种突变因素,致使这类政府指令变更很可能发生。这将影响按时交付物资或服务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因任务或情况变化等因素,将改变保障需求程度,影响供应链正常运作。因此,将由部队变动、供应商同意的订单变化取代原先承诺合同。若不能跟踪物资当前库存水平,确定何时需要额外订单来填补库存,应及时通告相关采购人员和供应商,否则将造成采购与保障对象间信息断开。

2.分析“ 文件准确性 ”指标

该指标从保障对象角度来度量文件及时性和品质。在军事环境中,保障法规随着军事态势而动态变化,难以单方面地控制文件准确性,难以过分强调文件准确和准时送达,但这却直接影响物资和保障服务交付及时性。保障部门存在过多法规也会造成文件延迟。有时一些要求相互矛盾,如保障单元具体规定与总部指令冲突。不正确文件将直接导致物资以不正确数量交付,或未能及时提供保障服务,如提供保障服务的人员未进行资格认证等文件检查。

3.分析“ 交付完好状态 ”指标

该指标用于评估所交付的物资或保障服务的质量和诚信。其权重取决于对保障特定要求的紧迫性。交付状态不完好,问题出现在生产、运输和安装过程。究其原因:一是由保障联盟成员单位的工作疏忽;二是由敌方对军事目标所采取的破坏行动所造成的故意疏忽,目的是破坏扰乱供应链运作。应评估供应链完整性,判断其是否中断。数据采集应取自于供应链多个节点,因物资在被发送到保障地前,通常需进行多项质量测试。对于保障服务,当开始提供服务时,检查其水平是否处于完好状态。

( 二) 后勤保障供应链响应能力指标

该指标用于度量完成保障对象订单持续达到的实际平均周期时间,涉及后勤物资订单履行周期,主要有采购周期、生产周期和交付周期。在军事后勤保障中,隔离地捕捉周期时间指标是无意义的。如交付物资和保障服务周期时间减少30%,军事行动战备仍受到负面影响。测定物资和保障服务周期时间量,衡量其对行动战备影响。对于战备不至关重要的物资和服务,其周期时间权重应减少。因周期时间指标是采购、生产和交付指标的总和,各指标权重取决于不同类型物资和服务。如在行动需要某物资项目之前,便已采购该项目,形成低战备重要度的采购周期时间。一旦要求保障该物资项目,从仓库到部队的交货时间变得很重要,需额外权重来突出其重要性。

( 三) 后勤保障供应链敏捷性指标

该指标被定义为在应对保障对象需求变化的能力,涉及上调机动性、上调适应性、下调适应性、风险整体准备。前三个指标分解为与采购、运作、交付、退货环节相对应的子指标,用于评估由需求意外增减所对应的供应链准备。风险整体准备指标用于评估风险事件对军事后勤保障准备的影响。采集数据为应对意外增加20%的需求,供应链各阶段所需天数。在各节点采集数据,报告给供应链上游和下游单位。下游单位任何潜在交付延误,应尽早沟通,以便保障规划人员及时协调或另作决策[2]。

1.分析“ 上调机动性 ”指标

该指标用于度量供应链对于风险的响应程度,其权重取决于具体保障要求。采集数据来鉴定造成保障需求意外增加的已发生或将发生风险事件,并作为周期时间量。在军事后勤保障中,该响应程度直接与战备保障相关。军事环境不确定性造成“战争迷雾”,使机动性和敏捷性成为重要指标。在战场上很少精确地按计划进行,对保障需求变化的响应失败,将使生命危在旦夕。

2.分析“ 退货”指标

该指标用于后勤保障场景,例如,某些装备需被维修或维护,而且必须通过后勤保障供应链返回到上游维修单位。一旦这些装备到达供应链适当节点位置进行维修, 其计划、供应、运作、交付周期将再次启动,除非该项目将需要完全处置。该指标也适用于不再需要保障服务或者服务者不符合保障对象要求时,服务被“退回”的情况。

3.分析指标的时间量

意外增加需求的特定物资或保障服务,在响应所需 时间上存在重叠时间量。例如,联合紧急作战所提出的保障需求,采购和运作阶段可用时间显著减少。以往军队采购按规定顺序以串联方式完成。应采用并行处理流程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用于满足现有物资保障需求的资源,实际上未得到充分利用,具有额外保障能力,可用于援助满足激增的保障需求。在增加额外保障资源来支持保障需求增加之前,应评估所有项目的需求现有量与需求最大量。当通过预测分析或可视化技术预见潜在风险时,利于供应链做出响应。

4.分析“ 风险整体准备 ”指标

该指标用于评价风险事件对保障战备的影响。风险事件对战备负面影响最大,该指标应给予最大权重值。根据特定任务设定权重值,且不应被改变,因后勤保障要求,供应链在任何时间、在其所选择的地点,始终处于执行任何保障任务的战备状态。采用严格技术指标来定义后勤保障战备,对保障场景不作严格描述,因为该场景动态多变。该指标被用于评估物资和保障服务不同方面风险,它将影响整体保障战备。根据对预期风险有效规划、限制潜在对保障战备负面后果的能力,对各保障单元进行评估。在采购阶段,在决定将某装备项目纳入某装备系统、子系统、部件之前,通过评估其技术成熟程度来识别潜在风险。在运输阶段,用各种形式识别风险事件。例如使用追踪资产的RFID技术,对供应链完整性造成风险,因它易受网络攻击。这些风险将严重延误关键物资项目的交付,对战备产生负面影响。

( 四) 后勤保障供应链成本指标

该指标涉及采购成本、运作成本、交付和安装成本、退货成本、供应链管理风险缓解成本。

1.分析“ 采购成本”指标

后勤保障政策和流程,大部分集中在物资采购环节上。为了追求采购效率,将影响保障需求和所使用的成本指标。在合同谈判和采购期间,提高工作效率。审议各物资项目成本;评价各物资项目与前一年相比较是否可以减少采购量,甚至取消采购。学习新知识,倡导履行节约,军费开支削减,促使采用低成本采购程序,获得较多成本数据,了解物资在整个生命周期真实成本,对保障服务成本具有较多可视性。

2.分析装备运行与维护成本

成本增加原因有:装备实际使用率远高于预期指标。备用装备无法使用,如备用装备出现故障,正在维修;没有足够储备估计,无备用装备可用。最初设计在极端条件下才被使用的装备被频繁使用,致使所需维护频繁。如在恶劣自然环境,装备运行需比原先预期更多的维护、复位检测和维修,最终导致较高维护维修成本, 花费额外费用来维持装备运行。操作要求与可用装备系统脱节也会导致成本增加。

3.分析“ 风险缓解成本 ”指标

评估保障机制 篇8

从我们调查研究中发现教学研究机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比如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 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还不够丰富, 但是最重要的是缺乏保障机制。教学研究必须建立在教师有充分的时间的基础上, 有72%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良好的教研氛围也是影响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有41.7%的教师认为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太公平, 有27.9%的教师认为较公平。在调查中还发现, 近20%的人认为教研活动的经费需要充分的保障, 很多教研活动因缺少专项经费以至于被迫停止。

保障机制的存在, 主要是为了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教师的及时参与, 减少其他因素对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保障机制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时间上的保障。时间是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必要因素。没有时间, 就谈不上校本教学研究。实际上, 基础教育工作是很繁重的, 教师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教师每天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到上课、写教案、应付各类检查及开行政会议上。校本教研活动基本上是将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活动整合在一起, 但是仍有一些必要的教研活动需要占用教师一定的时间。学校在安排日常教学进程时, 应该考虑为教师开辟出专门的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表, 便于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 在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使校本教研活动也能够按期开展。

第二, 经费上的保障。经费是校本教学研究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然而, 经费短缺又是我国课程改革及教师教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有多数学校空有改革的蓝图, 但因为资金短缺, 教学研究难以开展。调查中发现有20%的教师认为当前改进教研活动需要保障经费。因此学校需要辟出专项资金来支持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各级行政部门应为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投入一定的资金。在学校层面上, 应把校本教学研究所需的费用列入学校财政预算, 保证每年或一定时期内都要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经费。

第三, 公平、公开的教研氛围的保障。在调查中有41.7%的教师认为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太公平, 有27.9%的教师认为较公平。这就可能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设立公平公开的教研范围就要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参与, 平等的竞争, 不管是行政领导还是普通教师, 都要一视同仁, 都要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才能保证教研活动的全面性。

第四、后续培训的保障。校本培训活动, 就是教师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能够不断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需要建立“研训结合”的教研培训机制, 力争将教师培训迁移到学校中来,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随时针对问题进行培训。教师培训的校本化, 是提升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师培训本土化的需要。

摘要:针对我校在教学研究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没有足够的时间, 没有专项经费, 也缺少公平公正的教科研氛围, 因此建立有效的教学科研保障机制, 为教师进行有效的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关键词:学校,教科研,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4日第5版.

[2]徐碧美.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吴刚平.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人民教育, 2003 (5) .

[4]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篇9

装备基层级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的目的在于全面真实地反映旅团部队维修保障能力的客观本质,验证新式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规划的正确性、合理性,检验在实际条件下维修保障资源与维修保障对象的匹配情况,了解维修保障资源对保障武器装备使用的充分性,暴露综合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部队旅团装备指挥员掌握本部队的维修保障能力状况,为以后的装备维修保障建设指明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评估能否准确,关键是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1]。

1 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应系统反应维修分队所属各类维修保障资源的技术状态、充足程度和完好状况等信息,以及保障资源的效能能否满足维修保障任务需求。

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能力主要受九种要素的影响[2]:(1)人员管理,维修保障人员是装备维修保障活动的主体,维修人员配置上对装备维修保障活动有着较大影响,人员配置合理则会完成维修保障任务,反之则会因为人才短缺延误战机或者维修保障人员冗余造成资源浪费。具体表现为按照维修大纲人员培养的匹配状况。(2)维修设施,维修设施的配套程度和完好状况对装备维修保障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维修保障设施的完整性、配套性及性能的优劣,对作战效能、维修效率、维修体系的环境适应能力、安全保护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着重大影响。(3)维修设备,维修设备配置上对装备维修保障活动有直接影响,维修设备的配套建设、完好情况和维修保障时的及时性都对维修保障能力有着影响。(4)保障资料,保障资料对维修保障能力,其主要体现在表现在备件的数量、品种和保障使的作用是指维修保障资料的储备、种类、数字化程度对装备维修保障活动的影响。(5)备件管理,备件配置以及备件补给上对装备维修保障活动影响较为突出,部队在备件储备品种、数量补给上和装备维修保障备件的品种供应运行机制,将直接影响维修保障能得及时程度影响装备完好率和直接影响战伤装备的抢修能力。(6)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反映了部队在计算机系统建设上对装备维修保障所贡献出来的能力,表现为部队软硬件的配套情况和利用率。(7)社会保障力量,是维修保障的组成部分能为维修保障承担任务的能力,尤其在战时,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在展示维修保障所占的比例和及时程。(8)保障环境,不同地域保障环境对维修保障能力的影响不尽相同,它是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表象为环境因素对装备和人员战斗力的损失程度。(9)维修管理,反映了部队维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表现为按照大纲要求的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2.1 问卷的设计及样本的选择[3]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7度量表,从“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比较不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分别给予7、6、5、4、3、2、1的分数,请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对变量进行打分,从而对变量进行测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5份,其中有效份数390份,回收率与有效问卷比率均比较高。其中有效问卷中士官人数为203,占到相应比例的50.75%,军官人数为187,比例为49.25%。

2.2 数据的整理

本研究使用SPSS13.0软件计算各评估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信度分析是为了验证各个测量指标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不同测量者使用同一测量工具的一致性水平,用以反映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结果的近似程度。可靠性一般可通过检验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来实现。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衡量调查问卷的信度。经过spss13.0运算求出调查问卷中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

2.3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本研究在做因子分析前,使用KMO值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KMO值越大,表示变量之间的公共因子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Kaiser的观点,如何KMO值小于0.5,则不宜进行因子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提取因子的方法,并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得到因子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的KMO值为0.892>0.5,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306.290,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各指标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2.4 验证结果及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一种特殊形式。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一个包含面很广的数学模型,用以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当SEM用于验证某一因子模型是否与数据吻合时,称为验证性因子分析。本文采用了SPSS13.0和LISREL8.8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验证性因子分析要注意两点情况:样本量与指标数之比应大于5:1;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样本集合与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样本集合的差异性越大,则因子分析的最终绩效越好。因此,本研究在样本集合的选取上严格遵从这两项约束。

验证性因子模型的整体评价依据是绝对拟合指数和相对拟合指数。一般认为,绝对拟合指数χ2/df小于3,模型拟合较好;RMSEA其值小于0.05表示模型拟合较好,在0.05-0.08间表示模型拟合尚可。相对拟合指数NNFI、CFI大于0.9,模型拟合好。从表3所给出的拟合优度指标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

3 结论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评估体系指标可以从人员管理、维修设施、维修设备、资料保障、备件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社会保障力量、保障环境和维修管理九个维度来进行。在对具体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进行评估中,可以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将人员管理、维修设施、维修设备、资料保障、备件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社会保障力量、保障环境和维修管理九个维度视为一级评估指标,29个测量项目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将因子负荷归一化处理后作为各级评估指标的权重,为实际评估过程中权重以及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摘要:为准确评估装备维修分队的维修保障能力,提出了装备维修分队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了装备维修保障的九个要素,构建了装备维修保障效果评估模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信度和效度分析验证了装备维修保障效果评估模型,对部队开展装备维修保障效果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装备保障,装备维修,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

[1]程军伟,张国彬,刘旭刚等.汽车维修分队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模型[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0,12(2):34-38.

[2]姚志龙,董辉平,周华龙,徐长根.装甲装备基层级维修保障力评估指标体系能[J].四川兵工学报,2009,30(5):107-109.

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篇10

1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

要提高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 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组织教师研究教学, 听取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改革,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 将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 继续完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

实施各级领导听课制度, 既有利于各级领导深入基层, 深入了解课堂的教学状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营造一种全校各级领导关心教学、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尊重教师、严格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 有利于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明确规定各级人员听课应达到的最少学时数 (按学期统计) , 并加强对听课记录卡的使用与管理。所有人员听课均需填写“听课记录卡”, 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 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 以便授课教师发扬优点, 改进不足之处。

3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为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 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 学校实行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学校教学督导组负责对全校的教学过程、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工作等进行检查、监督。包括对教师 (特别是中青年教师) 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授课艺术等提出指导和建议;对期中、期末考试中的考试命题、考场、考卷、评分等考试环节进行检查;巡视日常教学秩序, 及时向有关的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和所发现的问题;对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研究项目评审以及制订重要教学文件、措施等提供咨询和评议。

系督导组负责对本单位教学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并参加每学期对本单位教师综合评价。

4 制定和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我校在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形成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我校办学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专业建设质量标准、精品课程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实习质量标准和试卷质量评估标准等, 全面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程序,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全面促进教学质量建设。

5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

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满意程度。测评结果是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由教务处组织进行, 每学期进行一次。各学院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做好学生评教的宣传工作, 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的目的及重要性, 认真做好学生评教的组织工作, 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和公正。

6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为加强对教学工作的信息反馈, 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状况,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在学生中聘任教学信息员。

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每个学院设一个教学信息站, 由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任站长, 负责本院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信息员的管理。教学信息员的聘任工作由教务处会同各系进行。原则上聘任各专业班级的学习委员担任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员每学年聘任一次, 学生毕业时自动解聘。

教学信息员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有关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 对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及时反映学生的听课、实验实习、作业、考试等学习状况, 协助教务处和各学院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对表现出色、成绩突出的教学信息员授予“优秀教学信息员”称号, 发给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对任期内违反有关规定者, 教务处可随时予以解聘。

7 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

为及时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与监控, 成立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各学院分管院长 (直属教学部主任) 组成的学校教学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切实加大检查和管理力度。采用定期检查 (期初、期中、期末) 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检查教学秩序、教学任务的落实及完成、教师授课、学生出勤、考试等情况, 及时汇总和解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8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 切实加强教学管理, 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继续建设和完善全校性的督学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动态数据库, 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上下贯通。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诸环节和社会信息反馈等各方面的工作。采用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等方式, 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和要求, 对来自校院教学督导组、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学信息员及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及时汇总和整理, 对发现的问题分别以反映至学院、反映至有关部门、通知教师本人、校园网上发布等各种方式予以及时反馈, 以便及时改进不足,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9 加强毕业生跟踪随访调查, 及时调整学校培养方案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通过各种途径, 收集就业信息, 监测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符合度, 为毕业生早日就业提供帮助;加大对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力度, 并安排有关人员对其进行跟踪随访, 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 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树立教学工作标准化意识, 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学校建立教学各环节的评价方案, 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评价方案和本单位教学实际, 建立和完善本单位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汉邦, 宋烈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2]陈骁.我国高教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初现.中国教育报.2003-11-13.

[3]马元兴.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职教通讯.2001.8.

上一篇:新教师的角色创造研究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