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2024-06-05

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精选十篇)

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篇1

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17条特别强调了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的问题,同时明确指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其中“村容整洁”“村容村貌”的改善和提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是村庄景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丽水莲都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效果良好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推广作用的案例。本文从各个层面分析了大港头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意图为丽水新农村景观建设提供可行的规划模式。

2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2.1 村庄概况

大港头行政村位于莲都区的西南部,是大港头镇政府所在地,丽龙公路(53省道)北侧,该村距丽水市区公路里程约为23 km,北面与碧湖镇隔水相望。地貌上属于浙江省西部平原区,区域一般高差约3.5 m以内,地势平坦。村边池塘密布,村内古树参天,环境优美。全村共有住房户100余户,村民474人,该村经济以种植业、渔业、旅游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大港头村地处瓯江沿岸,这里有千年古镇、古樟、古村落,是丽水“古堰画乡”规划片区的核心区域,是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和全国高校专业美术写生和创作基地,也是中国摄影界著名的创作基地。

2.2 大港头村景观设计分析

1)村庄标志性景观设计。走到村口,大港头村口的标志性景观设计(见图1),给我们一种纯朴而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感受。这种冲击感实际上来源于对景观空间艺术手法的对比处理。周边地域环境的群山、密布的村落建筑,与以开阔的大草坪为基底的残垣景观形成极大的反差,使之醒目而极具魅力。泥墙、青瓦,原生态的色彩、朴实的肌理和简单的造型深深地融合了朴素的村庄氛围。这一组造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可以看作是古堰画乡的户外超大尺度的景观标识。它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标识设计,但却指示明确,内涵清晰,一走到这里,人们便会被它吸引、被它震撼,并不自觉地慢下脚步,沿着斑驳的石路往村里深入探究,里面到底还有什么。

2)以传统聚居模式,营造村庄公共空间。传统的农村,总是有很多性质各不相同的公共空间,比如祠堂、戏台、水塘边、集市场地、村口大树下等等。有的乡村对公共空间更有有趣而意义特殊的称呼———“饭场”,家家户户在吃饭的时候,端出饭碗,扎堆吃饭闲聊这无疑也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更多的乡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个面积较大的空地,功能齐全,农忙时用于晒谷,农闲时用于简单的活动,婚嫁时用于娶亲活动,殡丧时又可以用作道场。大港头公共空间同样数量较少,但在设计过程中,公共空间既保留了传统乡村的质朴韵味,又结合了新农村的功能需求。在景观小品的细节设计上,不留痕迹的创作手法则充分引起了乡村居民共鸣。村庄古老的大樟树下,随意布置着大块的溪石、破旧的木船、石质的柱础以及残垣断壁,丝毫没有做作之感,朴实之中蕴含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见图2)。为了满足乡村旅游的需要,公共空间的功能在保留了农村固有的用途之外,还增加了乡村游的游客服务中心、临时休息点,所有建筑和构筑物在外立面的设计上延续其他小品设计的风格,肌理吻合、色调统一。

3)建筑景观以保留为原则,进行风格统一的改造。大港头村建筑景观的发展和很多乡村一样经历着不断的衍生和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的乡村建筑都缺乏有序的规划和设计,而是根据农民自己的想法自搭自建,很多大港头的农房也都是筒子状的简单结构,并在色彩、材质上五花八门,与周边的乡村环境极不搭调。大港头村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对建筑的改造遵循保留原有结构的原则,并进行统一的立面设计,确保了建筑整体景观效果在尽量继承传统地方民居的特色和风格的同时,塑造质朴亲切的景观氛围。建筑立面的基调主要由白色线条、青灰色砖材、深栗色原木、灰瓦以及局部卵石材质组成,造型朴素大方。这样简单而不简陋的局部改造,既满足了整体效果的统一协调,同时节省了资金。置身在这样的乡村建筑群落当中,眼前朴素的建筑色彩与乡村的蓝天、白云、溪水、绿色的农田浑然天成,感觉心境随和,如同置身桃源一般。

4)以水传情,延续村庄活力。穿越丽水的瓯江是大港头村民世世代代赖以生活的命脉。大港头村的景观规划充分保留和借鉴了溪水的魅力,并以其为景观核心而展开。走在大港头的古街上,白色的山墙、溪石的墙垛、木制的构架,让人在感受古韵之余,视线总是不知不觉地沿着古街向溪水延伸(见图3)。跨过一座古亭,水面上几艘木船悠然自得(见图4),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乡村景观中最具魅力的造园要素,并成为了画家笔下最好的创作素材。江面徐徐吹来的微风,极目望去,溪水清澈见底,把规划合理的乡村景观映衬的自然而又恬静。

5)独特的旅游定位。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确保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因此长效的乡村旅游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强心剂。大港头镇作为摄影之乡和丽水“巴比松油画”的发祥地之一,成为丽水旅游建设的品牌,它重点突出了瓯江山水和人文特色,重新赋予旅游以文化游和生态游的内涵,力争成为全市乃至长三角的旅游亮点。这就使得大港头镇在农家乐体系的建设上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农家乐,除了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参与农村的农事活动、品尝农家土菜和特色菜之外,更大量的一批服务对象是写生、采风的画家、摄影家等从事艺术创作的学生团体。据统计,在2008年一年,大港头“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接待美术师生已达4.2万人次。因此,独特的旅游定位就对大港头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总是对真山真水的独特自然景观而恋恋不舍和情有独钟因此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乡村景观的原生态,采取“保护优先,适度建设”的原则,是该村镇景观建设的宗旨。漫步在村镇当中,满眼都是苍劲的古树、幽静的小巷、荡漾的波光、悠闲的木船,让人迷离,让人心醉。

3 结语

浙江丽水莲都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寻找着适合场所环境特色、经济发展的村庄建设模式。而大港头村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着美学、生态学、经济学的原则,不仅尽可能地保留了村庄原有古朴的景观魅力,同时在规划过程中最大化地利用景观要素对整体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它和谐统一的规划设计模式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它也将成为丽水莲都区值得推广的村庄景观规划模式

摘要:以浙江丽水大港头村景观设计为例,从村庄标志性景观、村民公共空间、建筑立面风格、旅游定位等方面对其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具体介绍,从而为丽水新农村景观建设提供了可行的规划模式。

关键词:村庄,景观规划,标志性景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61-62.

[2]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5):8-9.

[3]王云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1.

[4]王菁.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31):56-57.

[5]虞文军.尊重自然传承文脉营造村镇住区景观风貌[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4(8):23-24.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知识问答 篇2

1、什么是农村集中居住点?

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地界定保留的每个集中居住点范围,科学合理的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并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充分衔接,调整好启动区建设用地,让农户有址可选,有地可建,满足农民建房需求。

2、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有什么重要意义?

(1)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在鼓励农民向城市、城镇集聚的同时,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建房居住,逐步引导农民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由农业向非农产业集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由城市向农村扩散。

(2)是节约集约土地的重要渠道。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首先是节约土地,提高集约化用地水平。同时,推行农民集中居住用于道路、供水、供电、通讯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还不到分散住户的一半,科教文卫事业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也十分便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也让农村宅基地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大价值。

(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从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对农民实行社区化管理,便于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法律、技能等宣传培训,便于生态环境优化。从新房子到新村容村貌,从新村容村貌到新的生活方式,逐渐过度到新的思想观念、新的道德风尚、新的管理形式,最后造就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3、农民到集中居住点居住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1)配套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农村集中居住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使农民居住更加方便舒适,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大大提高。

(2)土地更加集中,有利于高效农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以后,原有农田集中成片,便于农田整治,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3)人气更加兴旺,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舒适,农民集中居住率将不断提高,社会秩序会更加安全稳定,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集中居住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农民对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需求。

4、是否要求所有农户都到农村集中居住点居住?

抓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并不是要所有农民都到集中居住点居住,而是首先鼓励有条件、有实力、有能力的农民到城市(中心镇)购房居住,然后选择在农村集中居住点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必须拆除原有旧房并复垦耕种,节约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5、农村集中居住点启动区用地选址应注意哪些?

农村集中居住点启动用地选址,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实施建设,提倡依托保留点的老村庄建设,向内循环推进。如确需新占用土地、异地重建,土地必须先调整到位。

6、哪里可以了解到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编制的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指定人员参加村庄规划编制过程等,可到所在村委会或所在乡镇政府了解村庄规划。

7、什么是村庄规划?

村庄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法律规定,运用经济技术手段,合理规划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部署和具体安排。

村庄规划是以行政村为单位编制的,包含一个或几个农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

8、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为什么要编制村庄规划?

农村建设面广量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住房、公益设施等建设日益增加,盲目建设、无序建设、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发展,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9、村庄规划包含哪些内容?

村庄规划包含村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部分。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安排村庄内的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为其配套服务的各项设施;确定村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工程设施等用地布局;确定村庄内的给水、排水、供电等工程设施及其管线走向、敷设方向;确定垃圾分类及转运方式,明确垃圾收集点、公厕等环卫设施的分布、规模;确定防灾减灾、防疫设施的分布和规模;对村庄建设时序进行安排,并对近期建设的工程量、总造价、投资效益等进行估算和分析。

10、村庄规划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一是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三是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四是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五是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规划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11、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程序是什么?

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征求村民意见。村庄规划方案应当向村民公示,县(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村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审查。

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同意,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12、农村建房要办哪些手续?

农民建房必须办理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手续后,方可开工建设,具体办理程序如下:

(一)建房农户向村民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予以公示;

(二)乡镇国土资源所、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实地踏勘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三)占用非农用地的,由县规划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占用农用地的,由县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后,再由县规划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四)县国土资源部门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五)建房农户提出开工申请,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核发开工许可证;

(六)乡镇国土资源所、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现场定位和放线后开工建设;

(七)房屋竣工并经乡镇国土资源所、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现场验收后,办理土地使用证。

13、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需准备哪些材料?

(一)申请表;

(二)户籍证明和身份证件复印件;

(三)具有相应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绘制的设计图、图集。建设三层(含三层)以上房屋需提供施工图;

(四)拟建房屋与相邻建筑毗连或者涉及到公用、共用、借墙等关系的,应当取得各所有权人一致同意,并签订书面协议或者在申报图纸上签字确认,协议应当经过当地村委会见证或者依法公证;

(五)除利用自有宅基地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的,其它建设应提供规划建设用地原权属单位村民委员会同意建设的书面意见,该意见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

(六)确需占用农用地的,提供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

(七)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单位或个人可单独申请,也可由村委会统一申请。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事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14、农村集中居住区每户宅基地有什么要求?

按照“一户一宅”入住集中居住区,入住集中居住区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并复垦耕种。

对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村庄,每户宅基地不超过120平方米;对人均耕地大于一亩的村庄,每户宅基地不超过200平方米。

15、住宅建设有哪些原则?

(1)遵循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原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2)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原则。

(3)住宅建设应根据主导产业方式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建筑类型。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庄以低层独院式联排住宅为主;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村庄积极引导建设多层公寓式住宅,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4)住宅平面设计应尊重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时注重加强引导卫生、科学、舒适的生活方式。

(5)住宅建筑风格应适合农村特点,体现地方特色,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风貌的建筑。

16、住宅平面设计有哪些原则?

分区明确,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应保证不少于两间卧室朝南;厨房及卫生间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平面形式多样。

17、住宅风貌设计一般有那些原则?

浅谈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设现代主义思想新农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的着眼点与出发点应以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方式、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以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严格遵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及落成小康家园的建设理念,多角度、全方位的加强新农村的设计、建设与规划工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优化新农村的整体布局工作,全面考虑农村管理、农民教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内容,共同提高良好的生活氛围、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地方发展经济与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经济协调、统一、长久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规划、设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对社会的繁荣发展、国家的积极向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与规划工作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

1 当代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1.1 以集镇发展为龙头,以工促农,促进集镇协调发展

农村是城市发展的边缘地区,后备资源。所以,在建设新农村时,首先要考虑的应是与集镇建立良好的发展关系,利用集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资源与优势,促进乡村生产与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始终坚持环境、人口、经济与社会等几大要素的和谐发展,实现地方发展策略与农田整治目标,将村民从原居住地迁移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区之内;尽可能的节约建设所用面积,退村还田,实现绿化、环保与扩大耕作面积的目的;完善整治农田所需的水利设施,在政治农田方面付出一定的努力,全面推进机械化农业,以此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生产力,积极建设田间林网与路网,改变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推动整个新农村,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1.2 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充分考虑地域问题,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利用当地的气候与环境,加强绿地环保建设问题,保护植被与水洗,建立健全的污水处理体系,改善房屋的日照、通风、消毒与采光等卫生条件,从根本上整治适宜新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让建筑能够与大自然建立友好关系,打造现实主义社会的“绿色生态家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让人们能够长久的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美妙的田园景观中。

1.3 以人为本,关怀人性健康

将与人为本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将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行为联系在一起,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条件,尽可能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设置与平台,创造出令人向往的、人景交融的原生态居住环境,和邻里创造良好的关系,充分发扬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精神,确保以人为本的建设核心。

1.4 保护特色,丰富农村人民文化生活

传承传统、鲜明的地域文化,在提倡现代化主义文明风气时,还需保护当地民俗与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当地文化特色,是提高、巩固村庄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结合现代化建筑理论,将新农村的风貌切实展现出来,创造出当地文明特征的交流环境与居住空间,让新农村既富有现代化居住环境的韵味,又融于乡土文化之间。按照当地的习俗与生活习惯,设计新农村的规划指标,设立各种类型的休闲娱乐场所、交流场所以及文化学习场所,以此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1.5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文化服务设施,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将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即为转变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以保护农村传统文化为基础,保留水体与植被,既为人们提供合理写作、沟通的空间,又能充分满足放、堆、晒、打等生产要求。

2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按照新农村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促进新农村经济、生产和谐发展。②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尽量突出节约资源的重点;③体现当地政府下发的政策,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发展;④实行远近相结合的原则,并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⑤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地区协调、统一发展。

3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建筑单体设计特色

3.1 合理安排建筑使用空间,考虑新农村的居住功能

现以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瑶塘新村建设为例。在本次的设计过程当中,将节省成本、土地面积的原则贯彻始终,采用两层的建筑型砖混结构,以150m2的标准户型对建筑进行整体式布局,可设计四种以上的设计风格以供农民进行参考与选择。同时考虑到本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设计小户型与大户型两种可供商业租赁的户型。

其中,户型A相对来说,户型是最大的,整体面积为180m2,一层为生活用房与主人卧室,在设计储藏室时,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将楼梯下的空间设计成主人喜欢的风格,二层设置为可供出租的客房,具有独立的洗手间与起居室。客房与主人所用的厨房也是独立的。这样一来,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相互干扰。还可以结合绿化、环保原则,将农家院设计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休闲空间。

3.2 建筑色彩与造型充分尊重当地传统民居风貌

利用现代化设计方式,在保留传统民居与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提炼出符合本地特色与居住方式的建筑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设计过程当中。采用仁化县传统民居的设计方式,局部可以采用白色抹灰的色调,同时为了营造出梦幻的光影效果,大胆的和屋顶坡度相连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兼并的建筑特色。

3.3 本地建材选用经济实用

建筑外墙采用灰砂砖,并加做外保温强,提升冬季室内的温度,外墙选用白色涂料,进行局部涂刷,勒脚外粘贴浅色的斩假石与毛石,屋顶与阳台的栏杆应进行加固,确保安全性能,保留了原始的乡村风格。窗户设计采用白色塑钢窗,中空玻璃一窗一纱,建筑外门采用本色木门,为了有效加强室内的保温性能,特借鉴北方建筑的设计风格,在门内侧增设可拆卸玻璃门。

4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的居住环境设计

在设计新农村居住环境过程中,为了加强新街与邻里之间的友好沟通,提高新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在四个建筑审计中,还应加强文化宣传以及绿地交流等方面的设计,并在中间地段设计出可供人们休闲、休憩的广场,与此同时,考虑到对居住区静、动两者之间合理的、有机的格局。在设计园区植物景观等方面时,应结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地域特点,保留原有的植被与水,选取容易成活的植物来种植。

5 小 结

在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以上述设计理念、要求为基础,并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居住情况,进行不断的开拓与创新,尽可能的创造大自然与人类能够和谐相处的生活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工作环境与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洪艳,邵晓萍.新农村建设之新村庄规划设计探索——以宁波鱼山头村为例[J].浙江建筑,2007年9期.

[2]廖寧.新农村村庄建设及农村危房改造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物业,2013年6期.

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广大农村进行村庄规划,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举措。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景色优美的村容村貌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从生态学角度讲,村容村貌是由村庄建筑、林草地、农田、水体、历史遗迹等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型生态系统。村庄容貌有其特殊性,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大小不一的村民居住点和农田混杂分布,既有居民点、商业中心,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从历史学的角度看,传统乡土特色的村容村貌是长期历史发展留下的痕迹,它的形成是人类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结果,是农业文明的文化遗址,同时也记载着历史的变迁。从建筑学角度看,村貌的背景——民居建筑,无论其选址、布局和构成、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和材料等等,都体现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体现出自然与人工的有机统一。

村容村貌的营造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了村庄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向游人展示村庄的人文地理积淀,阐述了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村庄的独特魅力。村容村貌整治规划是从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村庄自身的条件,有条理地、有步骤地针对村庄村容村貌方面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二、村庄风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的传统布局特色和传统建筑艺术正在消失

首先,传统村落的风貌是村庄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但有些传统村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古树被砍伐殆尽、弯蜒曲折的自然河道被填埋或被裁弯取直、有数百年历史的祠堂宗庙被拆除,村庄原始的风貌以及文化历史资源的完整性正在被逐渐的吞噬,其历史的传承功能正在渐渐地逝去。

其次,许多传统村落的新建住宅基地面积偏大、建筑密度低、空间分散、功能混杂、结构不明确;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墙面、屋面色彩杂乱;住宅配套设施落后,安全卫生隐患突出;私搭乱建临时建筑的现象严重。部分新建房屋的尺度、色彩、形式大都与村庄传统的住宅风貌不协调,民居的传统乡土特色正在消失。

再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型住宅”的居住理念开始冲击传统的居住模式。传统民居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在传统村庄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复古”、“仿古”的方法来简单模仿传统建筑形式,或在传统民居上扩建现代风格外观的建筑,生硬照搬“欧陆风情”,破坏了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使得农村的整体人居环境质量不高

国内大部分村庄都未经过科学的规划,部分村庄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路系统方面:

村庄道路系统不完善,道路分级不明确,部分道路为尽端路,无法形成通畅的道路系统。道路附属设施不完备,路灯、指示标志等设施缺乏,现有的设施维护较差。居民点内部道路狭窄,许多村庄路面维护较差,破损严重。道路空间过于呆板,缺少引导性和可识别性。路边绿化不成系统,道路缺乏人性化设计,普遍没有阅报栏、休息坐凳等建筑小品。

2. 建设用地布局方面:

住宅布局缺乏规划,住宅院落占地过大。村庄工业厂房、闲置地、村民住宅、园地及家畜舍布局交叉、无序,这种现象特别是平原地区以农业耕种为主的村庄较为严重。既影响了村庄人居环境质量,也影响到土地集约使用。

3. 公共绿地方面:

村庄普遍缺乏公共绿地,已有的绿地亦不成系统,山川河道等宜人自然景观利用率低。

4. 基础设施方面:

村庄的整体环境质量不高,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电线杆林立,电线乱拉,生活垃圾随意堆积、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村庄缺乏垃圾收集装置、雨水排放及适宜的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系统不完善,坑塘沟池以及一些废弃地被用作临时的垃圾收集点。

三、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的动力机制

村庄是人类聚居的重要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是接近自然和生态的居住场所,它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村庄风貌特色传递了一座村庄历史发展的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和价值。村庄风貌特色是多种因素“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村庄的特色美需要保护、追求和塑造。村庄风貌的整治将产生双重效应,首先是内在效应:通过对村庄特色的规划设计,有效地利用村庄内部资源,不断增强村庄的自我发展能力;再者是外在效应:村庄的特色可以激发当地村民的自豪感,由此形成的感染力能够吸聚更多的外部资源,促进村庄更快更好地发展。

纵观村庄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在一定时空内积聚与发散的过程。同时,村庄成长的过程也是与其他村庄展开资源配置竞赛和市场竞争的过程。然而,在一定的时空内,资源与市场都是有限的,挖掘村庄特色及其信息载体,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风貌特色构成要素,逐步形成和完善村庄特色系统,才能使村庄具有吸引力。一旦特色丧失,人们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损失是金钱不可弥补的。就这个意义而言,在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基础上浓缩、提炼而成的村庄环境景观特色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事情。当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村庄环境整治的有利支撑。

四、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风貌的保护和利用对策及建议

(一)保持村庄风貌整体风格的延续

从宏观上把握村庄的传统风貌特征。村庄风貌中山水系统和街道系统是村庄风貌的核心。对于山水系统应予以保护和利用,应尽量不破坏原有山体的自然形态,避免随便挖山、填塘,对水体裁弯取直。保护现有河道及池塘水系的完整与贯通,按照自然环境加以整治和疏浚以满足防洪和排水要求;滨水村庄的驳岸应随岸线自然走向,避免刚性呆板界面;护坡的建筑材料应选用地方乡土材料。

山区型村庄地质地貌比较复杂,地势起伏比较大,村庄形态多呈现点式分散布局。村民住宅顺应地势,采取“尺度宜小,体量忌大,宁低勿高;高低错落依山就势,忌开山平地成行成列”的原则;避免民居建设平原化,使村落住宅失去山区建筑的特色。平原区村庄的地势平缓而开阔,居民宅基地相对宽敞,院落规整,建筑风格宜有地域特征。

村庄绿化系统包括山林农田绿化、街道公共绿化及住宅院落绿化三个层面。应选用本地树种,对古树名木予以重点保护,并配以环境小品,营造出简单、自然、亲切的乡村风景。

对于街道系统,应结合道路布局对街道两侧建筑的风格与体量、绿化景观节点、广场节点等综合分析,在保护总体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新建建筑风格应与原整体风貌协调统一,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同时选用清新淡雅的色彩以保持地方特色。对现有建筑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按建造年代、风貌等分成保留、整治、更新三类,具体原则如下:

1. 保留类建筑:

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较为协调的建筑,采取基本保留、有机更新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可进行维修或小规模改造,但应保证更新建筑在空间布局、高度、材料、建筑风格等方面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

2. 整治类建筑:

主要指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主要采取整修的方式,维持原有外观特征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

3. 更新类建筑:

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不协调、简陋的、质量差的建筑,采取近期整修、适时更新的原则,近期对其立面外观进行修饰,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予以拆除或翻建。

(二)村庄历史遗存的保护与整治

村庄风貌特色的营造首先依赖于村庄文脉的继承和发展。历史遗存是村庄文化的载体,是构成村庄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庄历史文化遗存应采取分层次评估、保护的方法,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保护和修缮,对占用文物保护单位但不具备保护和合理利用条件的单位和居民,应采取措施予以搬迁,改善文保单位的整体环境。

对各类完整的传统建筑(主要指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建筑形态或院落空间反映了典型传统格局或近代建筑特征,具有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保护方式可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法。

对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如个体古建古庙、古城门、古围墙、过街楼、古井、古桥梁;古建构件如民间砖雕及木梁彩绘等)应积极保护、合理恢复部分,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修缮。

一些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布局往往遵循中国几千年的风水学思想,对这类村庄更应制定详细的规划保护策略,整体规划、保护。如北京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该村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驿站。该村总体平面呈“凸”字型,村堡城墙由夯土筑成,原外包城砖已脱落,只残存部分遗迹,村落的传统风貌犹存。针对典型堡寨式聚落布局特点,在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中,立足于对现有古遗址的保护,保持现有的街道空间,对村中建筑状况进行评估,质量较差的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翻建,对质量一般的建筑予以维修。重点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结合村庄的民俗旅游进行村庄重要节点的绿化美化。

(三)注重村庄公共空间的传统风貌营造

村庄中与村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主要包括:村庄主要出入口、公共绿地、街道、广场、打谷场等,是村庄公共活动组织的重要场所,也是形成独特村庄风貌的要素。

在村庄公共空间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根据不同空间的布局特点,确定公园绿地、街道和广场的性质、规模、相互之间的连接路径以及发展措施。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展现具有乡土文化氛围的新农村景象,并通过植物配置、小品等手段营造空间景观氛围。

村庄入口是村庄空间环境形成的重要标志点,对整体环境引导和识别起着重要作用,村庄入口一般可通过建筑小品、小型游园绿地等来加以组织,应简洁鲜明地表达出村庄的入口标志和环境特色。如北京昌平区流村镇韩台村,位于北京市西部山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该村村口小山上有区级保护文物九圣神祠。在村庄风貌整治过程中充分结合九圣神祠的人文特色,对其所在的山体进行绿化,对部分悬崖地段进行加固,修建登山步道,使游客能够登山观景;在村口建设小广场,设置休息坐椅,形成人文特色丰富多彩的村庄入口环境。

(四)在保护村庄传统风貌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状况

传统村庄的用地布局规整,街道空间狭窄,而市政设施通常比较薄弱,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各种市政管网应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以减少对村庄环境的二次破坏。对于村庄环境有污染的设施更应在规划中注意位置、风向、建筑风格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北京昌平区兴寿镇上西市村历史悠久,村内至今还保存有古庙等部分历史文化遗迹。该村养猪场规模较大,会排出大量粪便垃圾,如果这些垃圾随意堆放将对村庄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规划中将养猪场位置选择在远离村庄的地方,同时配套建设了一组智能化沼气站,利用猪场的垃圾粪便为原料产生沼气,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垃圾处理的问题,而且为村民做饭提供了燃料。由于养猪场位置距离村庄有一定距离,且处于村庄的下风向,不会对村庄的传统环境和风貌特色产生不利影响。

五、结论

良好的村容村貌不但能够给村民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促进村庄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村庄的建设中应注重保持传统乡土风貌,有效组织村庄景观绿化并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同时,要改善村落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以提高村庄整体人居环境。

摘要:村容村貌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村容村貌的规划与整治不仅提高了村庄人居环境,而且可以有效保持乡土风貌,同时对村庄旅游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总结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传统村庄村容村貌整治的经验教训,归纳了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庄风貌保护和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邵爱云赵辉.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实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董艳芳陈敏单彦名.新农村规划设计实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方明邵爱云.新农村建设村庄治理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篇5

文】河北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的通知

各市规划局、建设局,扩权县(市)规划局、建设局:

为指导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我厅制定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附件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总体部署,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 河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村庄,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应遵循本导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条 村庄规划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目标,立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环境“脏、乱、差”;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防止自然灾害、注重村庄安全;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防止大拆大建。

第四条 编制村庄规划,应符合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为依据,采用符合规划要求的勘察资料和地形图。

村庄规划远期到2020年,近期一般为3-5年,并与建制镇(乡)总体规划期限相协调。

第二章 村庄规划组织与审批

第五条 村庄规划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村委会应指定人员参与村庄规划编制过程,并协助做好规划相关工作。

空间上已经连为一体的多个行政村应统一规划。

第六条 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应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对村庄发展的建议。村庄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县级建设(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村庄规划方案进行技术审查。

第七条 规划成果完成后,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由乡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村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第八条 村民有义务对村庄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县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实施的信息反馈制度,并设立和公布举报电话。

第三章 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第九条 村庄规划应包括村域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三部分。

第十条 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规划两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综合分析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状况,明确村庄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提出村庄经济组织合作方式建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农民增收的措施;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素质教育、农民体育健身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组织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2.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预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趋势,确定村庄人口及建设用地规模,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

3.划定村域范围内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界定不同类型产业用地的范围,提出不同分区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和引导措施。

(二)基础设施规划

依据建制镇(乡)总体规划,在村域范围内确定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供热、垃圾处理、能源供应、农田灌溉、雨水集蓄、防洪堤坝等基础设施的选址及规模。

第十一条 村庄建设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用地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建筑安排、景观风貌规划、农宅规划设计五个方面。

(一)用地布局规划

确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基础设施、绿化等的空间布局,提出各类建筑的形式、体量、风格、高度、色彩及其他环境要求,满足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

生产建筑用地宜相对集中布置,合理确定养殖区域,积极倡导发展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副产品加工和高科技产业,延长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集聚,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居住生活用地保持必要的防护距离。

(二)公共建筑安排

1、确定村庄各类公共建筑(基层组织活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集贸设施等用房)的内容、规模、位置及空间组合形式。

2、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宜将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民活动中心。

(三)基础设施规划

落实村域基础设施规划,确定村庄内道路、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线路、供热燃气管道、有线广播电视、垃圾收集转运、公共厕所、锅炉房、燃气站、集中沼气池等设施的规模、位置和走向。

(四)景观风貌规划

1、村庄规划应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控制要求,与周边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有机融合。

2、划定传统民居、文物古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利用措施。

3、新建建筑、小品、照明、指示牌、广告牌等实体设施的选型设计应与历史文脉、地方民俗、乡村特色相结合,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街道两侧建筑体量应与街道宽度相适应。

(五)农宅规划设计

1、农宅规划应提出闲置宅基地整理方案,引导农民向居住小区集中,提倡建设单元式多层住宅。结合地方特色和村规民约,设计住宅组群空间布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2、住宅建筑布置应满足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住宅建筑间距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技术规定,不宜低于当地最低日照要求。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减少邻里纠纷。

第十二条近期建设整治规划

(一)制定村庄近期建设和整治计划,确定项目内容,预测工程量及投资,提出时序安排和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合理安排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健身场所、信息服务站、露天剧场和农村超市等的建筑形式和体量色彩,成为地方特色明显,高低错落有致,标志性的村民活动中心建筑群体。

(三)确定村庄道路交通疏导改造方案,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街道,硬化主要路面和巷道,设置照明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布置联村集中给水系统、雨污排水管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势利导排入自然坑塘;制定环卫措施,合理布置垃圾收集点和清运场所;利用不宜建设的小地块、道路、庭院、河岸、坑塘、山坡等进行绿化美化。

(四)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用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庭院;提供节能、节地的新型健康住宅设计方案。

第十三条 建制镇(乡)总体规划中确定需要迁并的村庄,应单独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应制定村庄近期改善容貌环境的具体方案,提出控制村庄发展、引导村庄迁并的对策措施。具体内容可以参照第十二条的规定,根据需要适当简化。

第四章 村庄规划成果要求

第十四条 村庄规划成果一般包括“5图1书1表”,即5张规划图纸、1个规划说明书和1个近期整治行动计划表。

第十五条 村庄规划图纸主要包括:

(一)村域规划图(含区位图),比例尺宜采用1:2000-1:5000;

(二)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

(三)村庄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四)村庄工程规划图(含道路竖向及各类工程设施规划),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五)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图(含建筑单体方案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第十六条 村庄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包括:(1)概述;(2)村域规划;(3)村庄建设规划;(4)村庄近期建设整治规划;(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第十七条 村庄整治行动计划表

主要内容包括:近期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十八条 单独编制的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般包括“2图1书1表”,即2张规划图纸、1个规划说明书和1个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

(一)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图纸主要包括:

1、村庄建设现状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

2、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图,比例尺同村庄建设现状图。

(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1)概述;(2)村庄环境整治目标和原则;(3)村庄环境整治具体方案;(4)村庄迁并引导措施;(5)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规划说明书还应附有基础资料汇编、村民意见反馈、专家论证意见等资料。

(三)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表

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近期环境整治的项目内容、建设时序、工程量、投资估算与来源。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历史文化名村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村庄,规划成果可适当增加图纸。

第二十条 本导则由河北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篇6

乡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城乡建设中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松柏镇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为切实抓好松柏镇新农村建设工作, 结合松柏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做好示范村庄的规划。

2 规划概况

区位:神柳观溪示范村位于八角庙村二组, 距松柏镇镇区约8km, 青阳河穿越规划区。交通便捷, 区位优势明显。范围:本次规划范围, 北至山体, 南至省道307, 西至神柳桥, 东至新坪小学, 规划用地53.90公顷, 其中可建设用地11.20公顷。SWOT分析如图1所示。定位:依据SWOT分析, 结合村庄定位条件, 将神柳观溪示范村定位为, 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新田园风光旅游村庄。规划重点:深化镇村布局规划的内容,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 突出地方特色和乡村风情, 进一步为村庄的具体改造、整治、实施做出详细的规划指导。

3 总体规划布局

(1) 规划思路。[1]对自然环境和自然风貌予以充分尊重和保护。2改善现状交通,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3提炼建筑风格, 形成神农架林区独特的民居特色。4为神农架林区松柏镇村庄建设作出示范。5为松柏镇的旅游产业创造切实可行的载体。 (2) 空间布局。规划结合现状村落, 调整空间布局, 塑造特色景观, 节约利用土地, 配套相应设施, 形成“一心、两轴, 三区”的村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以神柳观溪游园为核心。两轴:旅游景观轴和滨河景观轴。[1]旅游景观轴:沿村庄内的一字形道路布局村庄的街道空间, 由公共开敞空间、小游园、集中绿地、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接待中心和商业服务设施结合村民的家庭旅馆, 形成连续的街道界面, 作为旅游的主要景观轴线。2滨河景观轴:沿青阳河形成沿河景观轴线。三区:为“农业观光区、果林区、生态保护区”。[1]农业观光区:结合南侧现状的农田, 逐步发展为新型的农业观光区。2果林区;规划选取公共活动中心北侧田地作为果林区域重点打造, 开展相关农家生产体验活动。3生态保护区:加强对规划区北侧原有山体的保护, 形成优美的生态景观。 (3) 道路交通规划。[1]对外交通。村庄中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为省道307。2村内交通。村庄道路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田间便道三级。 (a) 主要道路:规划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和向北拓宽, 为村庄主要道路, 路面宽6m, 北侧为3m~6m的建筑控制线, 南侧保留现状的引水渠和农田。 (b) 次要道路:规划沿规划游园和北侧山体顺应地形地貌, 形成次要步行道路, 宽3m, 满足山体防护, 在北侧设截洪沟, 南侧2m~3m的建筑控制线。 (c) 田间便道:在农田中设宽1.5m的便道, 满足农业观光需要。 (4) 绿地景观规划。绿地景观结构:以神柳观溪村口景观引入, 重点整治3处核心公共绿地开敞空间, 建设小游园9处, 集中绿地5处。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符合休闲需求的多样化绿色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敞空间, 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1]公共绿地开敞空间:规划以神柳观溪小游园, 村庄东、西两侧村民和旅游人群进入村庄的出入口和公共服务中心, 依托现有的古树、自然风貌, 建议简朴宜人的小型绿化广场, 形成村民集聚活动和游客集散的公共开敞空间。是整个村庄的核心空间。2小游园:整合相对宽敞的开放空间, 建设小型绿地, 提供村民户外休闲交流活动场所。3集中绿地:根据生活需要和生产特点, 以现状农民住宅功能结构为基础, 形成宅、院的灵活空间单元, 构成新的村民住宅群落和集中绿地布局。 (5) 配套设施规划。[1]规划保留现有的小学, 远期可作为幼儿园。2改造完善村东现状的健身场地。3在村庄内规划公共服务中心设置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卫生所、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4在公共绿化空间、小游园和集中绿地中新增配套公建, 设置文化宣传栏, 以美化和方便村民生活。5新建公厕4座, 垃圾收集点8处。6其它部分结合周边现有服务设施按需求分散设置。 (6) 建筑设计引导。[1]公共建筑。建筑结合传统的双坡瓦屋的造型, 入口、檐口辅以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造型, 传统而大方, 加上传统花格门窗, 略带弧度的屋脊, 灰白为主的墙面、屋檐等, 处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2住宅建筑。住宅布局和设计上继承本地传统乡村生活习惯和环境, 建筑选用白墙灰瓦, 并用栗色木线条加以装饰, 从色彩、质感方面都形成与粉墙对比协调效果。

4 综合整治建设

(1) 建筑改造。改造村庄内建筑质量较差的住宅, 同时引导农民在新选址地区建房。对保留住宅, 适当修饰外立面, 内部根据需要进行设施配套。拆除违章搭建、危棚简房。 (2) 基础设施建设。[1]打通及改造村庄内主要道路。2清除村内杂物、草垛、垃圾、乱石、路障, 清理、梳通河渠水道。3改造给、排水设施, 同时完善电力、电信线设施。4建设垃圾收集点、公厕等。5结合村民活动场地, 建设村庄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较为集中的公共服务中心。6逐步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沼气池、变电所等基础设施。

5 规划思考

村庄规划试点体现了规划先行的政府调控作用, 政府积极探索“三农”问题, 通过松柏镇神柳观溪村庄建设规划, 探索农村产业、农民生活和农村地区的居住形式。根据不同地区、工作层面的特点, 通过试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 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摧进农村建设发展。

摘要:本文以松柏镇神柳观溪村庄建设规划为例, 介绍松柏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松柏镇,神柳观溪村庄,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浅谈新时期村庄的规划与建设 篇7

1 现阶段阻碍村庄建设和发展的问题

1.1 人口大量减少与外流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生育意识的提高,使得农村人数大量的减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耕地的减少使得我国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相比之下城市的富裕生活、完善的生活设施、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农村人口大量外流。

1.2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的村庄主要以自然村庄的形式存在,普遍人口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同时缺乏村庄规划设计的指导控制,大部分农村“建了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十分普遍,致使旧房闲置增多,新房多占宅基地,村庄建设无序,占用大量的耕地,土地浪费严重。

1.3 居住环境质量欠佳

由于村庄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房屋排列无序,各年代建设的房屋并存,道路曲折不整,普遍缺乏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用地结构严重失衡。

1.4 基础设施匮乏

由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加之传统的生活、生产习惯影响,牲畜粪便及各类生活垃圾随处堆放,生产生活污水随意流淌。同时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无法维持诸如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网、绿化系统、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因此很难在每个村庄都做到配置适当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这就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种种不便,严重阻碍了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1.5 乡镇工业无序发展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乡镇企业发展思路使得大量的乡镇企业和村民住宅混杂分布。这种极其分散的村落及村镇工业,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缺乏集聚效应。此外,对村民生活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

1.6 生态环境恶化

村庄整体环境趋于恶化,生活垃圾、污水、乡镇企业废弃物等缺乏处理,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水源和农田,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农村生态系统的单一化,增加了其脆弱性。

2 新时期村庄规划与建设的原则

2.1 保证大部分农民的耕作需要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将继续维持农业生产。因此,在村庄规划和农户户型的设计中,仍需考虑农民的耕作习惯,使农民亲近土地,生产方便,生活舒适。

2.2 保护乡土特色和社会特征

乡村社会有其区别于城市社会的诸多特征,家庭、社区、邻里之间无论是社会关系还是空间关系都有其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合理性和特殊性,在规划中不应该忽视这些特征,而应该加以利用,以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和社区形态。

2.3 公众参与,公开自愿,操作可行

规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一切的规划与建设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切实符合村民利益。在操作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充分征求村民意见,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建设的主体,积极参与村庄的建设与管理。

2.4 充分考虑到村民老龄化的趋势

未来我国农村呈现较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因此在各种设施规划中,应着重考虑老年人的需要,满足社会养老、老年人社交、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等生活要求。

2.5 量力而行,分时序开发建设

规划要考虑到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逐步进行,科学推进,在建设标准上应当灵活多变,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承受能力,不仅控制建设成本,还要考虑维护成本。规划宜采用分期、分批、渐进的滚动模式,在近期集中解决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问题,远期进行全面的建设规划,实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新时期村庄的规划与建设

3.1 新建农村社区规划

1)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农村社区规划应首先立足于区域发展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区位,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农村规划应有效利用区域资源条件和对外交通条件,与相邻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根据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规划出相应的发展空间和用地。因地制宜地进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人文环境。通过规划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一方面,在社区规划中对镇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项目进行落实,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农村住宅设计中,积极考虑家庭产业引入与新村产业相结合的特点,以及家庭自身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独立的产业用房,增加庭院生产功能等方法,以适应家庭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强化产业发展配套设施的规划,重视农民生产培训的需求,规划设计教育培训场所;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

2)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确定新建农村社区规模。

土地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应协调好新农村的区域空间关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实施迁村并点和产业园区的合并,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通过土地利用功能的调整,做到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提升土地的价值。

3)延续乡村及地域人文特色。

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考虑延续当地的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的肌理是当地自然活动和人文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较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在新村社区规划中,均应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通过与自然地形地貌的结合,反映地域性的村庄布局特征,充分利用传统民居中的建筑语言和符号特征,体现当地建筑文化特色。

4)改善农民生活,方便农村生产活动。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对以务农为主的村落,新村的选址要考虑与耕地之间的距离,组织好步行交通联系,做到安全便捷。同时,要合理配置新村的产业发展空间,注重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便于村民开展生产活动。新农村社区规划可以通过提高社区规模、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置和提高住宅质量等措施,大幅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质量。新农村社区应比传统的农民聚居的村庄在质量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功能构成、空间布局形态和规划组织结构上仍要适当考虑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提高新农村社区的居住质量可以从科学选址、规划合理的社区结构、高质量的住宅设计、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四个方面入手。

5)尊重村庄原有社会伦理结构。

在新村规划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社会伦理空间结构的稳定和延续,保持自然村的相对独立,维持原有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在迁村并点规划中,保持传统空间结构的相对完整,对于农民适应新村社区生活环境、社区的秩序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农村社区规划时,要注重规划休闲和交流的公共空间,并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合理配置以乡土树种和果树为主题的公共绿化,以方便村民的休闲交往,利于开展乡土民俗文化活动,以增强农村社区的凝聚力,推动新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3.2 原有村庄整治

1)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多模式整治。

对于不同地域村庄的整治,对各类公用设施的改造与完善,均应因地制宜,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应根据各村特点具体分析对待,按不同区位条件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区位优势。

城镇建成区郊区的村庄,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已有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提升村庄的综合功能和环境质量。对分散在山区等位置不当、规模小、建筑及环境质量差的散居户和自然村落,以及处于地质灾害、易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村落,可向中心村和有一定规模的大村迁建。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村庄,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设施和条件,实施整村整治,根据需要进行少量拆建和改建。

2)村庄整治提倡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厉行节约。

村庄整治要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剂利用的方针,应充分体现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

3)尊重历史,弘扬传统文化。

在村庄整治中,应注重对地方乡土特色的保持与延续,深入挖掘村庄发展的历史特征,在保护和修复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的同时,注重对村落空间格局及周边整体环境的保护。重点处理好历史传统的保护利用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避免建设性破坏。

4)注重宜人家居环境的营造,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邻里和谐。

村落布局合理,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相对集中的居民点有一个晾晒休闲的院落和垃圾处理点;农户有单独卫生的厨房和厕所;农民住房砖混结构达到85%以上;房前屋后无淤泥、无垃圾、无粪便、无污水美化绿化村落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任重道远。村庄规划与建设也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如何编制科学合理、体现农民意愿、便于实施操作的村庄规划将是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摘要:阐述了新时期村庄规划与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阻碍村庄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村庄规划与建设的原则,从新建农村社区规划和原有村庄整治两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村庄规划与建设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村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29-30.

[2]李晴.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建设规划[J].重庆建筑,2007(6):44-45.

[3]王健,王鹏,陈振华.京郊村庄整治规划与研究[J].规划师,2007(4):80-81.

[4]马宁,汪晓春.新型农村村庄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2006,32(18):17-18.

[5]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篇8

1 制订新农村村庄规划的背景

大连市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加强对我市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通过对农村的进行规划, 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环境,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发展的机遇, 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连实际从村庄整治入手, 规划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 实现城乡和谐, 促进整个大连的和谐, 已成为我们当前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1]。市委、市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并以市领导牵头, 确立了示范村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 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2 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思想

2.1 “田园特色”规划思想

良好自然条件、特色农业、绿意葱茏的自然山体, 进一步奠定了其优美生态环境的格局。随着现在人们生活的高速化, 人们更加向往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 因此大连梅家村的规划以“田园特色”为指导思想, 力求将梅家村发展成为“山青水秀新农村、旅游休闲后花园”型新型乡村。

2.2 积极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们要重视人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 打造一个绿色、环境优美、田园式的新农村。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要处理好人民群众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于糟糕的自然环境要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治理, 改善我国农村的人居环境。在土地的使用上要做好合理的安排, 集约节约用地与统筹城乡用地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注重协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稳步进行。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基本国策, 也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战略, 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经济的发展不应高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 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一旦遭到了破坏要想修复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自然为我们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 又要为后代提供一个永续利用的空间物质环境, 即可持续发展。

2.4 新农村规划时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 在进行建设是都要先考虑到人的需要, 对于人提出的合理的要求要尽量的满足, 我们要为人的生活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还要处理好现实生活中的人机关系, 促进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2.5 新农村规划突出特色与专业发展

特色与专业是发展动力, 是新时期乡镇的发展中, 特色和专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梅家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已经形成了特色发展的优势, 在建设的过程中把把土地、房屋和基础设施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特色发展模式。因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突出特色和专业的发展思想, 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越来越好。

3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编制原则

3.1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综合统筹的原则

规划即要立足于现实情况, 对现实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作出公正、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同时又要面向未来, 对未来的可能发展情况作出科学理性判断, 起到确实的指导作用, 这就需要局部与整体, 近期与远期等综合统筹, 使乡村良性健康有序的发展, 即要立足现在, 又要以高起点的合理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3.2 新农村规划要具有本地特色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制定的规划要具有当地特色, 这样可以吸引大量人的目光, 使新农村建设的越来越好。梅家村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蔬菜、樱桃等农产品生产经营。另外, 植被优良的山体, 便利的交通, 这些均应作为发展的重要元素, 融合到规划设计中, 为其发展壮大提供有利空间。

3.3 可实施性原则

规划的美好蓝图终究需通过付诸实施来实现, 这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指标体系和村镇发展空间, 国家在新农村的规划中颁布切实可行的政策, 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在进行新农村村庄规划时规划人员要制定合理的规划措施, 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新农村的村庄规划, 为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保证行农村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

4 规划目标和技术路线

4.1 规划的目标

在任何的规划中都需要规划的目标, 通过规划目标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方案, 在梅家村的村庄规划中也是有规划目标的, 梅家村规划主要是为了存进梅家村的经济发展、改善梅家村村民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 提高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向全面小康实惠迈进。同时对新农村村庄进行规划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规划目标。在经济领域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 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 促进农村产业化结构的形成;在社会领域可以是农村的民主法制逐渐的健全, 是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中有法可依;在文化领域, 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了解科学种田的知识, 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确立村庄规划的目标减少人们对环境的破化,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还有就是我们对村庄进行规划是为了创建一个现代生活型的新型乡村社区。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与建设, 把我们的村庄建设的更加美丽和谐。

4.2 新农村村庄规划的技术路线

在进行村庄规划是要从村庄的背景出发, 了解村庄发展的现状,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对村庄进行规划。通过对村庄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村庄的结构和产业分布, 以村庄的规划目标为基础对村庄的产业布局, 人口分布进行合理的安排[2]。都与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保障机构进行合理的布局, 同时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规划, 提出存在规划的总的布局和理论,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村庄进行统筹规划, 最终确立存在的规划方案。

5 结束语

我国当代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 合理的编制是建设本地特色农村的前提。因此需充分结合农村的区域特色、经济、历史及人文环境, 综合协调各方面需求, 营造整体和谐、局部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形象, 提升新农村整体质量。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的体现, 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又一重大突破, 新农村的建设使我国农村的发展旧貌换新颜。

参考文献

[1]常瑞甫.肖运来.县域尺度上新农村建设规划初探[J].北京:农业工程学报, 2012 (6) :43-44.

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篇9

1 风水林的历史研究

村庄风水林的培育和养护体现了古今人们注重林木景观、倡导植树造林、推崇绿化环境、禁止毁林的风水绿化思想。对村庄风水林的研究、保护、建设,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推动人们义务植树造林等绿色公益环保活动,从而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生态观念,有利于我们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1.1 风水林的由来

风水意识是古人在漫长的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总结出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理论。古代风水论中“藏风亦聚气、得水乘生气”是生存环境的理想形式;理想的风水环境是由“土高水深,草郁林茂”的生态环境组成的[1]。传统风水理论中对绿色山脉、清澈水系、群落林脉的保护就是对“龙脉”的保护。古人云“青山常青,绿水长流”,即是指人们植树造林形成风水林木,保持着山常青,防止了山上水土的流失,溪水倒影着山上绿色的风水林地,长久的流淌,这就是古人要保护的风水和美好自然环境。

1.2 风水林的历史渊源

风水的观念较早的存在于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古代文化中。《在周易》“林”卦记述:“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林,贞,吉”;“甘林,无攸利,既忧之,无咎”。可见,古代先民早就认识到林木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把禁止砍伐森林看作是“吉”的表现,把肆意破坏森林看作是“凶”的行为。清乾隆年间《宅谱尔言》认为:“乡居宅基以树木为毛衣。苛不栽树,如人无衣鸟无毛……”大意为:乡村住宅附近的风水林木如人的衣服,如果不栽种树木,就如人没有衣服,鸟儿没有羽毛一样。可理解为:种植风水林木是古代风水理论的一大内容,深一步理解为讲究绿化环境与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厚田乡村庄风水林的特点

厚田乡村庄的风水林具有地域性特色,这片位于新建县南部的风沙化土地,是亚热带最大的沙漠化土地,占地8 667 hm2。在江南出现沙漠地带,具有一定的奇闻性,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现在,经过治理的厚田沙漠,种植了大量的美国湿地松,已经开发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在靠近龙王庙村、象潭村、定坊村一带,因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使得土地沙化面积又有扩大迹象。遇到大风天气,风水林稀少的村庄里面会饱受风沙之苦。笔者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中发现较近的梅花村艾家自然村,虽然整个村庄都在沙漠景区的边缘,但是有大片的风水林地围绕村庄,村庄里扬起沙尘的情况非常少。这表明,厚田乡村民的环境意识里更重视对风水林的保护(图1)。这让我们联想到是周边村庄的风水林地的形成是否与这片沙漠有一定的关联。

新建县厚田乡的村庄风水林地广泛分布各个村庄。经过悠久的岁月历史,高大的枫香和香樟古树,环绕在村里,是一片片的生态屏障,更像是对村庄的守护者,有的大树孤植,小树群绕;有的群林古参,具有独特的景观外貌(图2)。

3 村庄风水林景观的设计改造

在新农村规划考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新建县厚田乡的村庄建筑基本都是群居杂乱的布局,建筑建设的随意性大。建筑类型基本上是砖混结构,也有一些木结构保存较好的老房子。这些年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建房,建筑样式各有不同。这些自然村庄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管理,因此出现了占用耕地林地的情况,很多建筑建设的太过于密集,缺少整洁感。调查中发现村庄的风水林地有些已经被破坏,村庄用地不断扩大,有些村庄的“风水林地”甚至被侵占,濒临殆尽。从生态学角度看:这严重损害了村庄生态环境系统的安全,同时使整个村庄的生态景观遭受毁灭。

针对以上情况,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首先,我们积极响应江西“生态立省”的号召,把村庄风水林地的景观设计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点内容,把生态的风水林设计落实到实处,将新农村建设成为生态型新农村,用绿色的生态屏障将美丽的村庄围绕,打造森林式的村庄居住环境。

其次,在对厚田乡村庄景观进行具体的规划时,针对村庄出现的建筑杂乱,只见密密麻麻的房顶,缺少公共绿地活动空间等问题,我们合理的增加村庄景观绿化,在保护和利用风水林地的同时,加入人性化的设计,结合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当时习俗,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村庄景观[3](图3)。

4 村庄风水林的价值

因受我国传统的“风水”思想影响,村庄风水林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祝福,风水林象征着财富、平安、人丁兴旺、升官发财等美好的寓意,长期以来人们把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的林木作为风水林来保护。村庄风水林可分为庙宇林、宗祠林、龙座林、住宅林等4种村庄宅基风水林,村庄风水林是风水林的重要类型,厚田乡的风水林地主要以住宅林为主,因经过年代久远的保护,形成了今天美丽的村庄风景。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这些被保护下来了的风水林地具有景观生态学、文化旅游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

4.1 村庄风水林的景观生态学价值

厚田乡村庄风水林历史悠久,参天的古樟,唯美的大枫香,高耸入云的风水林群,其中还有些是我国珍稀保护植物品种,远远的映衬着村庄和农田景观。在厚田乡的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对村庄现有的风水林群落的保护和利用,发挥生态群落的生态效益,并有效的进行保护。将村庄的道路绿化建设和风水林建设结合起来,应用当地乡土植物树种,有选择的进行新的植物配置,能真实地反映当地乡土自然植被的生态景观特色;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为新农村环境景观的生态建设提供一份样板。

在新农村建设阶段,对村庄的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非常重要。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对村庄的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生态基质进行重新修复保护。首先,针对部分村庄周围工厂产生的工业排放污染物进行生态净化,在对这些村庄进行景观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生态格局,科学合理的建设村庄的风水生态体系。

其次,风水林生态斑块对整个村庄生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村庄斑块风水林地对生态廊道和生态基质的影响,分析其对改善土壤、涵养水源、营造小气候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村庄风水林的保护和修复,对森林植被的恢复营建、林业生态环境的演替更新和整体村庄环境的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生态学价值[4]。

4.2 村庄风水林的文化旅游价值

厚田乡村庄风水林与区域内的民俗文化、生活风情习惯息息相关,厚田乡村庄风水林常建在村祠堂、水塘和庙宇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百姓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笔者在新农村规划调查中发现,村民们较为认同的是风水林改善居住环境和保护生态的功能意义;以这一点出发,更容易实现村庄风水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更容易对其风水文化的保护和发掘。

村庄风水林具有生态科学、景观观赏、文化科研的价值,展现着独特的景观魅力。首先,村庄风水林的历史较为悠久,它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巨大生态风景资源,同时也是古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生态文化遗产。其次,厚田乡现留存的村庄风水林木与周围农田景观和村庄建筑构成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例如厚田乡沙漠区的风水林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厚田沙漠景区的村庄风水林,具有较高观光旅游价值,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宝贵的资源,是风景旅游的典型。

4.3 村庄风水林的科研价值

开展村庄风水林的研究给现代人们在生态环境、林业科学领域以有益的深刻思考。它对于研究当地的林业史、园林发展史等也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

首先,村庄风水林的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了生态平衡的思想,认同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古典哲学思想追求的“天人合一”和谐境地。这点是我国古代风水学理论中科学实践的体现,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态林业科学的贡献;更深刻的提醒着我们后人对生态平衡和环境的保护。

其次,针对厚田乡村庄风水林的现状,研究它在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下的历史变迁,探索厚田乡地区森林资源和植物演化的分布情况;对于发展现代生态园林学,丰富生态林业科学有着重要意义,更是一项造福于现代社会意义重大的科研课题。

5 村庄风水林在新农村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

我国的村庄生态景观,因地域文化差异不同,具有多样性;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不宜盲目模仿。首先应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发挥地域性资源优势;其次保护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再次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突出景观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建造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综合体。根据南昌市厚田乡村庄建设以及绿化环境的特点,结合村庄风水林的分布情况,据此提出南昌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村庄“风水林”保护、利用与新农村村庄绿化相结合的针对性方法和建设性措施意见。

5.1 保护先行,规划设计和整治相结合

1)充分保护好厚田乡村庄现存的“风水林”,特别是名贵古树、大树,对村庄“风水林”中已遭到破坏部分,进行生态恢复和生态维护;2)规划设计要结合农村旧宅基地的整治改造以及村景观小游园广场、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的建设;3)因地制宜的进一步提高生态景观绿量和绿化率,将保护风水林的概念与村庄的绿化统一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林网林带,使村庄掩映在生态“风水林”之中。

5.2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

按照厚田地区亚热带气候的特征,以乡土乔木如香樟树、枫香、木荷、栾树为主,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小乔木、花灌木、花卉草本植物,最终达到绿化与保护的双重作用。

5.3 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绿化与农民经济利益的统一

结合南昌市厚田乡村庄经济的特点,结合科研种植新型果林,林果结合,创新的把发展绿色庭院经济与村庄绿化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乡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5.4 政策引导,技术支持

厚田乡镇在绿化管理的政策上进行创新,实现引导与对接。首先,必须制定乡规民约对“风水林”加以规范保护,特别是对古树名木的重点保护;其次,对新建设的村庄的风水林群落、村庄道路、庭院和其他绿化场所的绿色植物采取个人承包的形式,可适当的对树木间伐补植,可以对果树的收益分成等。总之可持续管护是绿化成功的关键。

再次,厚田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种植技术方面应给予村民科学的指导和帮助。如绿化树种的选择及配置、种植规格的设计以及种植后的维护管理等方面,林业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措施,供村民学习、并参与建设。

5.5 加强宣传教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建设

发扬植树造林的传统,结合村庄“风水林”的种植历史和价值观念,传承我国每年3月12日植物节的植树护林、绿化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发动和组织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绿化建设中,倡导新农村建设新风尚。

江西是生态大省、林业大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的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因此江西的生态新农村建设中,要对村落风水林地进行修复性的保护,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随着江西省生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格局的新变化,我们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对村庄“风水林”的保护性建设也须与时俱进,应发挥乡土绿化文化,更加重视文化的功能,同时在村子的建设规划布局上有所创新;应该把生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风水林的理念推广应用于城市居住小区、城市工业园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

6 结论

在南昌市厚田乡建设生态新农村的进程中,在充分保护各村落的生态风水林地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型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庄旧宅基地的科学合理的改造建设,积极发挥村庄风水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进一步进行科学规划和扩建,我们在社会主义生态型新农村绿化环境建设中必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关传友.中国古代风水林探析[J].农业考古,2002(3):239-243.

[2]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程俊.乡村环境景观建设研究——以岭南村庄风水林景观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9(6):61-63.

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病也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加快我国城乡进程, 将国家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村庄, 缩小村庄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经济城乡一体化是当今国家的发展战略, 也是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1]。

要想将村庄的建设与规划做好, 就一定要结合实际, 对当前农村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对症下药。本文探讨了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实现村庄与城市经济的衔接的办法。具体措施有:村容村貌的整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此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注意村民的文化思想建设, 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事业;对村民进行民主化管理让村民过的幸福;同时这些措施与村庄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真正提高农村生产力实现村庄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1 广西村庄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广西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广西村庄独特的发展状况, 村庄分布零散交通不便。虽然广西的村庄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 但由于独特的环境, 造成了村落的分布散乱, 经济发展缓慢, 资源得不到开发, 城市化进程缓慢[3]。

1.1 村庄环境脏, 村容村貌差

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广西散落村庄住宅多以砖混结构为主, 还有部分土肧结构, 这就造成了村容的不整。由于村内交通不便造成了很多生活垃圾无法快速统一处理, 垃圾堆放使得村庄环境脏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各种工地施工建设没有统一规划, 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没有明确的界限, 缺少公共绿化。村内没有统一的道路规划, 而且路以土路为主, 不卫生也不整洁。环卫建设差造成生活垃圾污水不能及时处理, 牲口多为放养, 使村庄环境乱上加乱。

1.2 村庄规模小, 分布散乱

由于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原因, 造成了广西村庄规模小、分布散乱的特点。由于广西还是一个一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省份, 这就更加使得村庄的分布的不集中性。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村庄, 土地资源分布零散是村落分布散乱的主要原因。在山区交通不便, 本身就不丰富的土地资源被分割成一块一块, 这也就造就了村落规模小。综合这些原因, 在广西村庄中进行资源整合变得异常艰难。

1.3 村庄建设布局混乱, 建筑密度不合理

广西的村庄建筑没有统一的规划。村庄的建筑是集收纳与居住一体的特殊建筑, 在建筑过程中, 建筑主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房屋进行规划。这就造成了村庄的居民建筑难以统一规划, 使得村庄房屋参差不齐、布局杂乱, 这是当今大多数农村改造的难题。再加上如今村民的盖房热情正高, 使得统一的管理规划变得更加艰难, 村民住房的大量承建也造成了原本不大的村庄变得异常拥挤。

1.4 基础设施简陋, 底子薄

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向是农村改造的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与现在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在村庄, 传统落后生产方式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得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或者是发展停滞状态。在广西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要想加快广西村庄城市化进程, 加快广西传统农业的转型, 就要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 广西新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村规划中有很多现实化问题, 管理层面的协调不利, 造成建设改造工程缓慢。缺少相应的人才, 使得城村建设走了很多弯路, 建设效率低下, 同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1 村庄规划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补, 缺乏整体规划

当前大的发展趋势是城乡一体化, 为了加快城乡化进程很多地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这样确实加快建设速度, 但这只是表面实行。村庄本身的基础设施就比较薄弱, 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毫无疑问无法带动村庄真正实现城市化。这种缺乏长远眼光的做法是靠不住的。这就像是盖楼, 基础没有打好建筑是不牢固的, 也是永远建不高的。总的来说就是缺少整体的规划思想, 一味追求速度, 这样只能给未来的城镇发展带来麻烦。

2.2 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脱节

对于广西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农业的省份来说, 土地真的十分珍贵。如果在经济还未完全转型的阶段, 土地规划没有做好, 那么将使城乡化进程发展变得异常缓慢。在当前阶段没有处理好土地规划问题就相当于没有处理好经济问题。没有经济作为支撑, 一切建设与发展都是一句空话。村庄规划只有与土地规划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将城镇建设实打实地做好。

2.3 村庄道路规划体系不健全, 道路管理不足

有句话说的好, 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道路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建设是多么重要, 道路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广西复杂的地形造成了广西道路体系先天不足, 这样就给广西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村庄的道路体系不健全就好像管道的阻塞, 物质交换效率低下就造成建设的效率低下。所以对于村庄的建设改造应该从村庄道路规划抓起, 道路修得好就能高效地进行接下来的基础建设。而对于道路管理, 这是一门系统性的科学, 要想真正进行道路管理需要人才的支撑。道路的管理实际上与道路的规划施工同等重要, 所以在村庄道路建设和管理问题上有一体化的设计才是最完美的。

3 广西农村规划与建设的改进措施

从总体上说, 当前广西的经济依托是农业, 所以要进行农村建设和改造不能以牺牲农业经济为代价, 或者说将农业改造放在第一位, 优先进行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以保证经济, 为后续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2]。

3.1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整体规划

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不同。在农村大部分活动与生产密切相关, 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要求结合他们的生产实际。而他们的房子同样要采用利于生活生产的设计方式, 所以对于乡镇房屋的改造要结合乡村的生活实际, 不能一味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此外农村的建设还要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 不夸张的说民俗才是一个村庄文化的根本, 能否将民俗融入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 才是新农村建设能否走得坚实的重点。

3.2 注重结合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

不同的地区生产方式不同, 而迎合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才能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转型, 同样也能获得相对好的群众基础, 这样更有利于未来的城镇化建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第三产业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而服务业是未来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 所以要从基础服务业做起, 先解决农民的农业生产问题。也就是说服务业可以从服务村民的基本生产做起, 不仅可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还能加快村庄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此外结合当地农业的发展实际, 进行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的风俗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进行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建设。实行民主化管理, 积极加强法制建设。

3.3 加强道路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道路建设是一个地区是否能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道路规划在整个城乡规划中应该优先进行。道路建设对于村庄来说是一项战略性发展决策, 能不能走好这一步直接关系到未来其他方面建设是否可以走好。

道路是一个系统, 所以道路的规划一定要做到协调统一。道路建设要有很好的整体性才能真正发挥道路对于乡村建设的作用。如果一个系统没有整体化的规划, 根本无法发挥道路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所以要真正了解当前村落各地的状况, 结合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整体性规划。并且道路的建设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 因地制宜地制定计划。

3.4 保障农村建设的资金注入

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转型、地区经济转型等都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保障。作为一个农业作为经济支撑的地区, 如何在不伤害农业经济或者说是发展农业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建设变得非常重要。最好的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与地区建设同步进行, 这样就可以保障自己养活自己。此外政府要实行一整套高效的监管机制, 保障资金流动的畅通。

除此之外, 积极地吸引外商投资, 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经济转型重要途径。

4 结语

广西的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要结合当地发展的现状, 整合自身资源做出积极的调整布局。要有整体思路和长远的眼光, 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方式, 对村庄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改造。在进行村庄建设时同样注意村庄民风民俗的保留, 结合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进行农村新型文化建设。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镇化建设相对落后, 只有真正解决农村的问题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才能更好地支撑国家的经济建设。只有将城乡规划建设做好才能实现村庄与城市经济的对接,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广西村庄为例, 通过对村庄现状的分析提出规划方案, 并就规划建设建设中的具体细节和难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规划,建设,广西村庄

参考文献

[1]高晓戌.浅谈新时期村庄的规划与建设[J].山西建筑, 2010 (2) :25-27.

[2]刘利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与实施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11.

上一篇:评估保障机制下一篇:策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