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测量

2024-05-26

构建与测量(精选八篇)

构建与测量 篇1

在现有的民生研究中, 我们最常见到的是“民生财政”问题 (如朱青, 2008;张馨, 2009;) 或者是研究民生的经济学性质 (金碚, 2011) 。不难发现, 我们对于民生建设的研究往往停滞在了定性分析上。但是即便是在定性分析上, 我们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首先, 对于“民生”有一个比较清晰、合理、恰当的界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何做到既不模糊又不宽泛是不能够轻易做到的 (吴忠民, 2008) 。其次, 在研究和讨论中, 概念和术语使用不一, 分析尺度口径各异, 以及基本概念上的使用混乱也加剧了研究民生建设的难度 (贾康、梁季、张立承, 2011) 。在民生水平的定量分析上, 虽然困难重重, 但是我们仍然做出过巨大的努力, “幸福指数”的构建和完善便是在这一研究方向的积极尝试。自从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总值” (GNH) 指标后, 我国学者也在为我们中国社会量身定制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指数”, 并为其进行着大量的努力和研究 (如邢平均, 2007;黎昕、赖扬恩、谭敏, 2011) 。但是近年来, 幸福指数或类似的表达频频出现, 导致了幸福指数的误读 (王志平, 2008) , 并且幸福指数的测算来自于调查问卷, 指标权重的选取以及问卷回答者的偏好都无法回避地存在着主观选择性的弊病, 所以幸福指数的测定并不能成为令人满意的结果。基于此, 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来测定我国民生水平指数, 不仅避免了在选取权重时的主观倾向, 而且通过建立一系列时序指数, 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民生水平的变化。

二、民生指数的构建

(一) 民生水平的理论界定

虽然“民生”的含义我们不难理解, 但是民生水平却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规范性判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具体解读中, 十八大报告将改善民生具体设定为以下六个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对上面所引用的重要内容的认真思考, 再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 本文将民生水平的内容界定为教育、医疗健康、就业、收入、居住以及社会综合六大方面。

(二) 民生水平的测度方法

如果想要把民生水平做定量化分析, 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民生指数必须是由多方面、多指标所构成的一个指标体系。“幸福指数”的构建, 在赋予权重的时候, 采取的是Delphi法 (专家调查法) 。它的优势就是在缺乏客观资料或者缺失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做出长期预测。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就在于, 所做决策和路径的把握都受主观影响颇重。与其相比, 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都是根据数据自身的特征而非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权重结构, 可以很好地避免指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和权重的确定的主观性。但是对于高维度的民生指数而言, 因子分析无法准确地刻画出各个维度的具体变化情况 (刘海英、张纯洪, 2006) , 而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却能够获得构成民生指数的各个维度的量化结果, 所形成的权重结构可以充分反映民生指数各维度各基础指标对于形成总指数的贡献大小。基于此,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单项指数在方面指数中的权重以合成方面指数, 并进而采用同样的方法合成总体的民生指数来量化反应我国的民生水平。

(三) 民生指数体系框架的构建

本文构建民生指数的指标选取, 一部分借鉴了幸福指数与其他民生研究中所重点关注的方面, 而大部分选取的指标选取于我国政府、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所关注与公布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宏观统计指标。

教育水平我们选取小学升初中率、初中升高中率、高中升高等教育率、每万人教育机构数、每万人教育机构教职工人数、城市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收入比重、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收入比重等指标;医疗水平我们选取人口平均寿命、人口死亡率、每万人卫生机构数、每万人卫生机构人员数、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城市居民医疗支出占出占收入比重、农村居民医疗支出占入比重等指标;就业水平选取就业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城乡就业人口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收入水平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通货膨胀、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差距等指标;居住水平我们选择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城市居民居住支出占收入比重、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收入比重等指标;社会综合水平我们选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失业保险参保职工数、工伤保险参保职工数、生育保险参保职工数、每万人社区服务机构数数、每万人社会福利企业数、每万人社会服务机构床位数等指标。其中城市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收入比重、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收入比重、人口死亡率、城市居民医疗支出占出占收入比重、农村居民医疗支出占入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通货膨胀、基尼系数、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居民居住支出占收入比重、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收入比重等指标为负向指标, 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三、中国民生水平的整体评价

(一) 中国整体民生指数的计算

1. 数据来源和指标处理

本节所采用的数据来自1995-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因为存在着数据之间的可比性, 本文选择1990年作为基年。

由于各个基础指标的属性和量纲量级都存在着不同, 因此, 我们需要将数据做一定的变换和处理。首先, 对于指标属性问题, 我们对所有负指标采取倒数化处理, 使所有的指标对民生水平的作用方向趋同化。其次, 对于量纲量级问题, 民生指数的基础指标都具有各自的量纲和量级, 因此我们选择均值化方法对原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在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时候, 如果采用均值化后的协方差矩阵不仅可以量纲量级上的差异, 还能保留各指标的在离散程度上的特性, 避免了各指标离散程度的被低估或者高估的情况。因此, 本文采用协方差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

2. 基础指标和方面指数权重的确定

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给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赋予各自的权重。主成分个数的选取问题直接影响着各指标被赋予的权重大小。现有研究对于主成分个数选取的问题, 一般采取的是观察前面几个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某一特定值 (如80%、85%) 来确定的, 但是单个主成分综合原始数据信息的能力是以其贡献率来衡量的。第一主成分综合原始数据信息的能力是最强的。因此, 我们采用第一主成分来确定权重, 将第一主成分系数除以其相应的特征跟开根后的单位特征向量作为基础指标的权重 (见表1、表2) , 由此, 我们得到了各方面指数, 再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各方面指数的权重 (见表2) , 最终获得民生指数。

由表2我们发现, 六大方面指数被赋予的权重中, 最高的两个为就业方面指数和收入方面指数, 说明这两个维度对民生指数的贡献最大。但是, 即便存在着的数量上的差异, 我们发现六者的权重大小趋于相同, 也就是说, 在民生指数的构建上, 六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缺一不可。

注:本文回归结果均由eviews6.0软件计算得出

3.1990-2011年中国整体民生水平的测度结果

我们根据所得到的各个基础指标所相对应的权重, 计算得到各个方面指数值, 然后采取相同的方法计算出各个方面指数所对应的权重, 最终得到我国的民生指数, 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二) 中国区域民生指数的计算

由于地方与地方、地方与全国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 我们在计算各地方的民生指数时, 各地区的入学率、人口平均寿命、死亡率、基尼系数与就业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等指标水平采用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地区间存在着省与市、省与省人口上的显著差异, 我们需要对这一类的数据做出相应的处理。这里, 我们采取在这类数据水平上乘以人口调整系数的办法, 而人口调整系数等于各省市地区平均人口与本地区人口的比值。之后, 我们通过民生指数体系计算, 得到了我国各地区2011年的民生指数。

从表4中, 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区间的民生水平, 以及各个地区间民生指数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展示我国地区间民生指数的空间差异, 本文绘制了我国2011年各地区民生指数空间分布地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 我国的民生建设水平在空间分布上, 发展非常不平衡, 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以及京津冀等地区民生建设水平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水平。其次, 从整个空间民生建设水平的结构来观察,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民生指数1.5~1.9的水平区间, 而民生指数在1.9~2.5水平的省市地区却相对较少。换句话说, 我国民生水平的空间分布结构更类似于金字塔结构, 而非较为合理的纺锤体结构。这也就说明了, 我国在现阶段的民生区域建设中所要面对的两个问题, 一个就是要缩小区域间民生建设发展的差距。而另一个问题就是要优化我国区域间的民生建设结构。

四、结语

首先, 从整体而言, 1990年至2011年间, 我国的民生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是, 虽然我国的民生水平不断明显改善, 但是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 还是要偏缓一些。其次, 从各个方面指数的权重或者说对于民生指数的贡献来说, 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最高, 医疗健康水平和社会综合水平其次, 教育水平和居住水平处于落后位置。但是从整体来看, 六大方面的差异非常小, 可见每一方面对构成民生指数而言都不可或缺, 而民生水平的提高也要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建设来实现。最后, 我国民生建设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 区域间民生建设水平差距较大, 民生建设空间结构有待于优化。

根据以上所研究的内容, 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 我们要不断加大民生建设的投入和力度, 要让人民在共同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 切实感受到辉煌成就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飞跃。第二, 在民生建设上, 我们要本着促其快速发展的原则的同时, 要保证民生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制定民生建设政策时, 要考虑到长期性的战略目标, 多制定具有导向性的民生政策。第三, 在制定民生政策时, 在保证民生建设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对于民生建设处于较低水平的地区的政策支持与扶持, 使我国处于更加合理、健康的民生建设模式当中。第四, 应该多加强一些具体环节的关注力度, 政府应该对那些对民生建设有着积极意义但是正处于困境期的领域和单位增加扶持的力度, 增强民生建设队伍的层次性, 使我国的民生建设具有更强的韧性。

摘要:民生水平的量化是将民生研究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从1990—2011年我国整体民生水平与2011年我国民生水平的区域测度结果表明, 我国在民生建设上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民生水平,民生指数,方面指数,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朱青.关注民生: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途径[J].财贸经济, 2008 (7) :24-28.

[2]张馨.论民生财政[J].财政研究, 2009 (1) :7-10.

[3]金碚.论民生的经济学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1) :5-14.

[4]吴忠民.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 (5) :33-35.

[5]贾康, 梁季, 张立承.“民生财政”论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2) :5-13.

[6]邢平均.关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若干思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7 (2) :5-8.

[7]黎昕, 赖扬恩, 谭敏.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南学术, 2011 (5) :66-75.

[8]王志平.应慎用“幸福指数”的概念[J].学习与探索, 2008 (1) :147-151.

[9]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 2010 (7) :3-16.

构建与测量 篇2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三维教学目标;地籍测量

P271-4

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中,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专业课老师,传授的常常是一些枯燥的专业知识,学生往往想学好却不得法。枯燥的教学理论,推新除陈的各式教育方法,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教学充斥着我们课堂,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好苦,却常常达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常常导致学生对地籍测量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如何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对地籍测量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呢?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令人深思的新课题:创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怎样去营造开放性思维对话的课堂氛围,做到既气氛活跃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在原有的知识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创建高效课堂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保障高效课堂的实施;又要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它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就不能算是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我们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倾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籍测量教学的活动中来,去发现、探索地籍测量中的每一个技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作为老师的我一直在实践中反思:如何来构建地籍测量课程的高效课堂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科学合理地确定地籍测量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

预设课程教学目标往往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完全吻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的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尽可能的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教會全班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与成果,从而获得更大的教学收获。

为了使三维教学目标达到更高的期望值,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跟进、监测、反馈、解难,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师要与学生有情感的交流。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和学生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下,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的三维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和谐沟通,课堂气氛的和谐将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高效的课堂教学将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高效课堂是一个双向的、多方面的概念,在地籍测量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地籍测量的发展运用时,让学生主动去查找最新的测量技术在地籍中的运用,了解地籍测量的全球发展趋势,从而得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地籍测量学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是进一步拓宽传统的土地测量理论、技术和方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研讨,更加规范技术和方法的使用,获取土地空间信息更加快速和内外业一体化方面已经全面数字化;

2.是全面建立土地信息系统,不断更新和改善数据质量,土地工作将更加合理、高效;

3.是运用高新测绘技术是地籍测量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速、高质量地获取土地空间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依托3S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测量参考系统,为土地信息数字化交流及相关土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实现打下基础。依托卫星资源遥感监测技术,将会经济地、快速地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并结合常规的土地利用监测手段,为国家的各项决策提供土地利用变化的最新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让他们学会了对各门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了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如靠老师单独的讲解,那么这节课是枯燥的,学生就不能更深的了解测绘新技术的运用是很广泛的。

在有限时间内高效课堂教学:一方面不但要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和运用技能等方面得以提高,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质, 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等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要积极提高师德水平, 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育思维,创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加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1.课前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教师只有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特性,深入地研讨地籍测量课程中的新内容,哪些内容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哪些内容难以学会,哪些内容学生会感到枯燥;什么样的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分析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只有做到这些,课堂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讲到需要时,导在关键上,问在点子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来,学会理解、掌握基本技能知识的学习方法,把对死记更背测量方法的研究转移到怎样学会灵活运用测量方法的研究上来。让学生学有所获,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课堂教学效率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要建立高效的地籍测量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授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合理的理性思考和安排。在课堂教学中, 常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灵活地保证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下去。这与课前充分备课是密不可分的,课前准备,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后总结,持续动态的协调循环运作,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通过对地籍测量教材的研讨,明确我们是在灵活利用教材教,而不是在照本宣科教教材。因此,我们必须吃透地籍测量这门课的教材,掌握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这节课该教什么,怎么样去教,并且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教学过程灵活有效。能力训练是地籍测量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无论是新课或是实践课,课堂都要有训练项目,特别是地籍测量技能的训练。项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了使技能训练更有成效,教研室在集体备课时,精选项目,分别设置技能培训,巩固已学知识、提升技术能力和体现知识前后联系的项目,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定位准确:“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在高职教育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中,培养学生并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枯燥的专业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与技巧。

良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其次是养成课堂上主动学习的习惯,听课时要认真听、认真记,有疑惑要学会去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解决不了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主动参与讨论问题。最后要养成课后复习思考的习惯,坚持做到先弄懂知识点后再做题。如此长期坚持下去,教学效果必定是高效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首好曲,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打动听众心灵中的琴弦。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就能先声夺人、获得一举成功的奇效。在地籍测量教学中,“GPS在地籍测量中的运用”的这一环节中,我将GPS从军事前沿的运用到民用的发展过程贯穿到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听的格外认真。纷纷讨论当前先进的测量科学技术设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变化,从而掌握了该知识点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地籍测量课堂教学操作中,一定要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要善于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师要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想取得学生和教师的双赢就要运用地籍测量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在地籍测量学习中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懂得如何去构建完善地籍测量项目并能独立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师生的共同进步将为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地籍测量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去探索、实践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主导者,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着重测量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和探索地籍测量的先进的测绘科学技术方法;以项目为载体,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的测量技术,在实践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善于思考,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励学生敢想、敢于创新,提倡团结、民主和谐,将竞争带进课堂,提倡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让课堂生动和谐。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从而真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团结协作:建立学习实习小组的,针对多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可以采用小组互帮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带动学生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举行各种集体教学活动,地籍测量的技能项目训练就是团队合作的训练,通过实践项目训练,学生将对地籍测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融合贯通,提高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地籍测量工作,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政策意识、社会意识,这些非技术素质要求也是实践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这些素质与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素质都同等重要。在实践项目训练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同时熟练掌握应用数字测图软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学到比书本上更多、更具体的东西。

学生团队合作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作为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教材的重点不断进行点拨、解惑和归纳,指导学生将项目实践的结果用图像、文字、圖表、数学公式、模型等形式表述出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自己的实践经验,为自己以后走入社会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师的自身提高:

教师要成为“第四者”:促进者、学习者、决定者、幸福者。作为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换,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实现教学相长。教师本身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各项能力,成为学习者,和学生一起“同学”。教师上课其实也是“上学”,教书也是“进修”。一节高效课堂,是由师生互帮互助合力打造而成的。教师虽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决定着一节课能否成为优质课、高效课。

由于职业特点,我们要做一个幸福的职业者。作为教师要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在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在不断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进而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逐步改进教师的教学传统观念。深入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作为教师要真正实现“两个转变”: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掌握好每一节地籍测量课的课堂结构:总体构想是什么、分哪几部分构成、每部分以什么教学方式、如何分配时间、思考题和训练题的设置等等。用心去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全心地去为学生搭建“台阶”,设置“脚手架”,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构建与测量 篇3

《建筑测量》是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在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中,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 缺少工程经验, 教师通常是替学生做;在理论教学中, 大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 学生主动学习不够, 师生互动比较差, 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高职院校基于SPOC课程的解决方案

鉴于高职教育《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出用基于SPOC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互动性差等问题,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 由于慕课大规模、高质量、开放、互动、自主学习的特性, 对于推动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具有重大意义[1]。美国Coursera是全球最大的慕课平台, 汇集了全球110多所一流大学的优质课程, 学习人数达一千多万。但由于慕课的学习对象广泛, 教师无法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教学与管理。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技术教授阿曼多·福克斯 (Armando Fox) 和戴维·帕特森 (David Patterson) 提出了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的概念, 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其中, “small”是指学生的规模;“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门槛, 达到学校的要求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2]。基于SPOC实施翻转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将线上教育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教师在MOOC平台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视频、文本等资源, 并将资源推送给学生,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资源进行预习, 形成疑问, 教师上课时面对面解答学生的疑问, 讲解重点和难点, 并把学生安排成若干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予学生辅导, 基于SPOC的教学如图1所示。

SPOC在线学习的设计。基于SPOC课程, 每门课都有一个资源包, 资源包包含:纸质教材、教学大纲、一体化教学方案、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虚拟实验等数字资源, 其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采用基于角色的知识路径的重构, 根据学生学业程度与学习能力或学生的选择, 个性化推送资源,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生态, 包括在线学习、电子资源推送、学生的学习档案、为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等, 基于SPOC高职个性化服务如图2所示。根据课程对象和范围, 设置SPOC课程范围, 可以对引用的平台慕课课程进行本地化扩充, 更可以开设完全本地化的私有课程, 以满足高职学生混合式教学的需求[3]。

三、高职院校SPOC环境的构建

基于SPOC高职课程搭建自己的校园SPOC课程平台, 在享用MOOC提供公共资源的同时, 搭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内容, 以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校, 其特点是应用性强、实践性强,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应突出实践性, 构建高职院校SPOC学习环境应突出限制性、小规模、在线开放、共享[4]的特性。Moodle平台是一种开源的学习平台, 具有投入小、安装简单的特点, 采用Moodle平台构建高职校内的SPOC环境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一) 设置准入条件的方法

利用Moodle与学校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施对接, 采用LDAP认证机制, 完成用户的统一认证, 实现SPOC的限制性门槛, 为学习者设定准入条件, 只有通过学校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才能进入学校的SPOC环境学习。

(二) 在线教学的设计

Moodle平台是一种面向学生的教学平台, 拥有良好的交互性, 教师与学生互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以《建筑测量》为例,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 发挥Moodle平台多样性的特点, 以学习者为中心, 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利用学习活动展开教学, 学生利用学习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和辅助学习,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利用聊天室和留言板进行交流。

四、高职《建筑测量》课程的SPOC实践

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测量课程的SPOC教学实践为实例进行说明, 基于SPOC的《建筑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1) 学生预习; (2) 教师课堂教学; (3) 学生课后学习。

(一) 学生预习

学生登陆平台完成注册, 加入课程完成提交, 进入课程后, 查看教师设置好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等资源, 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作业等。

(二) 教师课堂教学

教师课堂教学主要是互动, 教师首先重点讲解知识点, 然后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 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小组的课堂讨论, 重点讨论课前预习的疑点和教师上课的难点、重点, 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

(三) 学生课后学习

学生在平台上查看作业列表, 进行做题和复习, 完成在线作业并上传作业;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作业和给出成绩;教师在平台上的讨论区进行在线讨论;等等。

五、结语

高职院校教师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 在MOOC平台课程基础上, 增加自己的补充教学内容和环节, 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 形成符合高职特点的SPOC环境, 建立“线上学习理论知识, 线下完成实际项目”的教学模式。经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实践表明, SPOC与翻转课堂的结合, 线上教育与课堂教育的结合, 是一种既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又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现代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育中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建筑测量》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职院校基于SPOC的教学模式, 并讨论了构建高职院校SPOC环境的途径与方法, 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测量课程为例, 进行了基于SPOC的课程实践。实践表明, 高职院校基于SPOC的课程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SPOC,高职教育,混合教学,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1]袁莉, 斯蒂芬·鲍威尔, 马红亮.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国际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2) :56-62.

[2]张强, 张海峰, 唐岩, 于韵杰, 赵常丽.电路原理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反馈及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 (9) :179-182.

[3]马铭研, 程少云, 张佳佳.SPOC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的影响[J].轻工科技, 2015, (9) :178-179.

构建与测量 篇4

1 DEM的生成方法

数字高程模型 (DEM) 的构建需要密集的携带地形特征的三维点 (x, y, z) 集合, 从数据源的获取方式来讲, 建立DEM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2]:

1.1 利用GPS、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直接进行野外测量获取。这种方法获取数据的效率低、成本较高, 为了保证DEM构建精度, 需要减小数据采集密度, 一般适用于小范围大比例尺DEM的构建。

1.2 利用航空摄影、遥感、In-SAR技术获取地形数据。如空三加密法、解析测图、雷达干涉等, 这类方法获取数据的效率高、覆盖面积大、实时更新速度快, 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DEM构建方法。构建的DEM精度和数据获取设备分辨率直接相关, 适用于各类比例尺DEM的构建, 但由于这种方法与地面实体没有实际接触, 获取的地形特征点对地表实际地形特征的表达需要得到野外现场调绘和实测, 一些地形特征点的缺失也需要通过野外测量进行补测。

1.3 已有地形图的扫描采集。利用格网读点法、数字化扫描仪等对地形图进行半自动数据采集, 通过内插生成DEM, 该类方法效率较高, 生成的DEM精度取决于地形图精度, 如果地形复杂, 在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冲沟、陡坎等地形特征点以及房屋、道路等对矢量化结果的影响。

2 摄影测量数据特点及预处理

摄影测量方法是一种利用摄影、遥感、雷达等技术获取的带有地理坐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3], 形成了三维数据点云, 包含了上万甚至更多的点位数据, 其不仅具有三维坐标信息, 而且还隐含了点位之间的几何拓扑信息, 对影像在各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便利, 并且可以影像图提供的三维点云, 进行三维信息数据的深加工处理。

然而, 由于获取的三维点太过密集, 数据量较大, 不仅降低了数据计算速度, 增大存储难度, 还增加了数据重构的误差, 所以应对摄影测量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主要包括影像去噪滤波和数据精简。一般情况下, 影像在购买时已经进行了必要的去噪滤波操作, 而数据精简工作是按照实际应用的要求进行的, 操作过程只是对原始数据点云进行删减, 不产生新的点位, 尽量保持原有数据形态和点位间的拓扑关系。

3 数据点云构建DEM

数字高程模型 (DEM) 是利用获取的三维点位数据通过内插生成的, 现有内插方法主要有整体内插法、分块内插法和逐点内插法三种, 其原理都是通过定义的函数对离散数据进行拟合构建地形地貌虚拟格网。格网的精度取决于选用的拟合方法, 而决定了生成的DEM的准确度。目前, 应用最多的算法是不规则三角网, 其能够以不同层次的分辨率来描述地表形态, 能够较完整地记录微地形信息, 利用更少的空间和时间精确地记录和表达复杂表面, 优于其他各种方法。本文以Arc GIS软件为基础, 从数据精简到TIN的构建来阐述摄影测量数据生成DEM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4,5]:

(1) 将数据点云转换成Arc GIS软件应用形式, 计算高斯曲率k和平均曲率H, 并对其表达的高斯曲面进行分层[6], 即将特征点表达的地表特征进行了分层;

(2) 对分层后的特征点进行栅格数据重采样, 对点云进行精简, 重采样格网值的重新划分需要针对不同曲面特征点图层, 对于曲面特征明显的山峰、谷底等来说, 重采样格网设置小, 而对于曲面特征不明显的平地来说, 重采样格网可以设置大, 重采样后格网数较少, 但不会影响原有曲面特征[7];

(3) 结合原始数字正射影像图对精简后的数据进行检查, 补充因栅格重采样而剔除的微地形特征点, 以便提高生成DEM的准确性;

(4) 利用Arc GIS软件提供的[3D Analyst]工具—[TIN管理]—[创建TIN]生成新图层TIN;

(5) 执行命令[3D Analyst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 指定相关参数:采样距离, 输出栅格的位置和名称:[Tin Grid], 其中采样距离是像元大小, 其直接影响DEM生成的精度, 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 考虑计算机存储和计算能力的限制, 合理选择像元大小。

4 结语

数字高程模型 (DEM) 的构建需要大量三维数据的支撑, 摄影测量方法高效率地获取三维点云数据, 为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帮助。而在Arc GIS软件平台上, 对摄影测量点云数据进行精简和重采样, 在此基础上完成DEM的构建, 形成了点云数据从预处理到DEM生成的整套技术流程。然而,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和原始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对照, 避免造成微地形的缺失, 影响DEM生成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志林, 朱庆.数字高程模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2]茆德柱.TIN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7.

[3]闫龙.基于CCD的立体视觉测量系统精度分析与结构设计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 2008, 29 (2) :410-413.

[4]欧阳霞辉.Arc GIS地理信息系统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5]邹晓军.摄影测量与遥感[M].北京:测绘出版社, 2011.

[6]张丽艳, 周来水, 周儒荣.逆向工程中曲面重构算法研究与实现[J].航空学报, 1999, 20 (3) :242-244.

论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篇5

实践教学是实现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工程测量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是整个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精心组织并认真实施实践环节教学,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仪器不断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必须不断改革,与时俱进。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a)实践内容简单化,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够

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包括课间实验和综合实训两部分。理论教学与课间实验为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在理论和课间实验教学结束后进行。工程测量课间实验学时较少并且实验时间较分散,使得内容停留在仪器基本使用上,再加上测量仪器设备陈旧、实验实训场地的不完善,使得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学目的难以理解。

b)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制约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先进测量设备(如全站仪、GPS等)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日益广泛,而很多非测绘院校现有的仪器设备多较陈旧,没有或先进测量仪器较少,不能形成先进测量仪器和技术的实践教学能力。有些院校测量仪器设备齐全,但掌握先进测量技术的教师匮乏。很多院校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也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安排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检查机制等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的提高。

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本文从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安排、实践教学保障及实践考评体系四方面进行阐述,构建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1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及时转变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位置,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用于实际工作中。

吕梁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工程测量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城镇规划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测量工作中的“测、算、绘”基本技能,弄懂、深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1.2 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安排

吕梁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城镇建设专业开设工程测量课程,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两大块:课间实验(16学时)和综合实训(2周,54个学时)。课间实验的重点在于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工程测设等基本的操作技能。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工程测量工作过程对学生的测量技能进行系统训练。二者的关系是课内实训中获得的基本操作技能是综合实训中系统工程测量技能训练的基础,而在综合实训中又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得到强化。

合理安排实践内容,既要满足理论课要求,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又要考虑学生今后的实习与工作的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电子经纬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全站仪、GPS等新型仪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测量工作中。因此,在实践中应加强新型仪器的使用,在实践计划中增加这些专项训练的内容及课时。以此为出发点,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不断调整实践项目内容。

a)课间实验项目

课间实验教学目的是将实验穿插于教学过程中,紧随课程进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为后续综合实训打下基础。我校专业教师在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实验项目进行了调整和增删,将以下内容作为必修的课间实验项目:(1)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2)简单水准路线的施测;(3)电子经纬仪的认识与使用;(4)水平角与竖直角的观测;(5)水准仪、经纬仪的检校;(6)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7)全站仪施工放样;(8)GPS的认识与使用。课间实验16学时,每个实验2~3学时。没有这些必要的基础训练,很难完成后面的实践教学内容。

b)综合实训项目

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是所学理论及实验教学知识整合应用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根据一定的项目要求,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在实训内容安排上,不能单单考虑工程测量本身的实践教学内容,更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结合专业特点,即综合实训内容应尽可能和学生未来的职业意向相一致,增加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为此,在充分听取专业教师意见,针对不同专业,在保证基本测量训练项目的同时,提供多个和专业特点相适应的实训选练方向,城镇规划专业重点训练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重点训练施工放样内容。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测量在各个工程进展阶段的作用,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模拟生产测设内容,鼓励学生先自己测图,再在测好的图纸上工程设计,随后进行实地放样,通过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a)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满足部分实训内容的需要,需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相对固定、独立使用的实训场地有利于有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及掌握学生的实验成绩。譬如,在水准仪测两点间高差实验中,固定前后视两点,让学生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位置安置水准仪并进行读数。教师在知道两点间相对高差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读数便可迅速判断测量成果的精度情况,并分析误差原因。

校内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大部分实验课程的需要,但校内地物种类少且地貌形态单一,很难模拟出各种工程测量环境。为使实训更有真实感、接近工程实际,还要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学校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得到学校资金的支持,同时兼顾测量实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

b)提升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践证明,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年轻教师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缺少对新知识的学习机会。即使是一些老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与社会联系渠道不畅,也难以对测绘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仪器知识做到全面掌握,这是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时代教学和科研需要的。

要提升实践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要对本校专业教师,加强培训力度,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或定期派遣教师到挂靠单位进行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建设一支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兼职实践教师队伍,作为专职教师的有力补充。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训教学,引进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师资队伍的力量和结构,形成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使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c)充足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

实践教学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设施、设备条件进行。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内容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需不断充足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吕梁学院测量实验室成立于1991年,近几年来,该实验室实践条件有较大程度的改善,拥有南方测绘GPS、华测X90GPS、拓普康免棱镜全站仪、南方全站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配套较为齐全,总价值约142.5万元。这些设备的投入运营,基本保证了目前本校测量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测量实践教学工作将面临很大压力,需要不断充足先进测量仪器设备,才能将生产中普遍应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生产实际需要紧密结合。

1.4 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通常以组(4~6人)为单位进行,以往实践成绩的评定根据小组的完成质量和老师对小组内成员的基本印象来评定,缺乏统一的考评机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内容的情况,很难让学生都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为此,我们采取一些有效的改革措施,将成绩评定分为多个部分,包括小组的成果质量、个人的实习报告、出勤及平时表现及个人的实际动手能力等。此外,对那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对基本实习内容,实行随机抽取计时操作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分。

2 结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有赖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人在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听取专业教师建议的基础上,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加以改进及完善。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从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安排、实践教学的保障、实践考评体系四方面构建工程测量实践教学体系,以期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课间实验,综合实训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

[2]彭仪普.关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的体会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3]廖丽琼,罗德安.土木工程测量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构建与测量 篇6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往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 虽提倡重视实践, 但往往很难落到实处, 课程设置上几乎就是: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介, 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 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积极性不高。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 技能得不到提高与发展。随着教育新课改不断地深入, 以教师讲, 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日趋显得太不适宜了。因此, 针对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测量课的教学作一些改革研究, 以适应学生将来的工作需要, 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构建任务引领型教学体系

改变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 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队需要和行业标准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本能本位, 从“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 设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工作技能”为主线, 创设工作情景, 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试,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 课程定位

1. 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他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测量技术手段解决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平面控制建立、高程控制建立、基础施工测量、主体施工测量和沉降观测相关问题的能力, 与基础施工、主体施工、结构装吊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相关核心课程共同培养建筑施工员岗位专业基本能力。

2. 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校政行企”四方联动, “校行企”合作共建, 通过专业调研, 以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想成为主线, 通过分析施工员、技术员、测量员等六大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技能训练系统和只是学习系统化的原则, 形成以基本知识技能平台、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平台和专业管理能力平台支撑的“三平台”课程体系。

(二) 课程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遵循实现两个“一体化”的原则, 既按真实的建筑工程施工流程进程项目系列训练, 实现“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与素质养成一体化”;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学生为主题开展课堂和实训教学活动,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真刀真枪”的岗位训练, 有效地培养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1) 按照真实的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实施项目系列训练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 在与实际岗位任务相一致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平面控制建立、高程控制建立、基础施工测量、主体施工测量、沉降观测”等完整施工过程的教学活动, 学生可以获得“系统化技能训练”、“系统化知识学习”以及“全程素质养成锻炼”。

(2) 保证项目任务与实际工程真实一致

以多层和小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任务为载体, 以真实的工程任务、技术文件、标准和规范作为教学资料, 以企业真实的测量方案作为案例, 结合学院教学资源条件精心挑选每一个项目任务, 确定其训练要求和实施方案。

(3) 构建与企业生产环境一致或模拟一致的学习情境

课程的教学根据训练内容的不同, 在专业教学和国家级实训场所交替进行。

教室学习情境侧重于“展示施工情景, 分析技术问题, 编制测量方案”等, 如战士来自于施工测量第一线的图片和视频, 对照施工测量方案或技术规范标准, 启发学生认识、思考、分析施工测量的关键技术问题;选取典型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对照案例进行“施工测量方案设计”。

实训场所学习情境侧重于“操作训练”。这种训练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教师操作演示, 学生观摩;二是教师指导学生边做边学, 完成指定的项目任务。建筑工程实训场所训练项目可以与真实生产相一致, 也可以再不影响生产过程技术含量的情况模拟一致。

(4) 采用“融学于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每一项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由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步骤自主完成, 教师在其中起引导、咨询和示范作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从“不会”到“会”的转变。学生在完成整个课程系统项目任务之后, 能获得复合技能的训练以及对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过程的系统认识, 实现从“新手”到“职业能手”的转变。

(5) 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和评价

按照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方式监控学生的工作过程, 不仅要对学生从接受工作任务到成果提交的全过程进行检验监督, 还要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评价。

2. 教学内容遴选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技能, 态度要求, 重组课程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建筑工程作为教学载体和训练项目。

根据建筑行业企业发展需要, 结合完成建筑施工测量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 技能, 态度要求, 选取就有代表性的真实建筑工程作为教学载体, 教学内容体系与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过程完全一致, 参照建筑行业具有代表性企业的施工状况, 并结合学院教学资源条件, 进行精心挑选和施工测量训练项目, 使教学过程及学习情况与企业施工测量实际相一致或模拟一致。设计平面控制建立、高程控制建立、基础施工测量、主体施工测量和沉降观测五项工作任务组织教学。

3. 课程内容体系的组织方法

(1) 以建筑工程施工流程为主线, 以其主要施工阶段应完成的测量工作任务作为主项目, 主项目与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阶段相对应。

(2) 针对完成每一主项目应具有的职业能力提出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和知识学习目标。

(3) 针对施工测量和新技术的和能力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这种课程内容体力组织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执行完成的施工测量操作流程, 完成各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系统化技能训练”, “系统化知识学习”以及“全程素质养成锻炼”, 还有利于实施学生为主体, “教, 学, 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统一。

每一项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有明确的任务成果,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教师在其中起引导, 咨询和示范作用。

4. 教学组织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托, 设计教学组织方案。按照工作过程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围绕任务的实施, 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高。改革考核方式, 依据学生完成成果的质量与综合表现,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参与评定相结合的办法, 确定课程成绩。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测站教学法

测站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任何一项测量工作, 都看作是由若干个不同阶段组成, 每个阶段是相同的测站程序工作的集成。老师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抓住一个测站的完整教学过程, 并准确、完整的对学生进行分组演示, 严格监督小组每个成员独立完成-个测站的操作, 就可以使学生掌握本测站的测量技能。这样以点带线, 以线成面,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2.情境教学法

根据土建施工测量技术岗位特点, 构建5个学习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分别轮流进行司镜、记录、计算、对点、扶尺、绘图等工作, 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 使学生参与到每一个测量技能操作过程, 通过不同项目的反复强化训练, 使学生熟悉测量工作内容、方法和步骤。针对不同测量环境、项目、精度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测量方法、仪器的能力。

3.现场教学法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通过技术服务、顶岗实习等形式, 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既服务了企业, 又满足了教学需要, 使学生通过真实环境和项目的训练, 实现学习和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4.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维实物图片、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强了教学效果。

开发了"建筑工程测量"多媒体教学课件, 主要回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 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将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形象化, 使学生易于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障碍排除法

在测量小组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的设置测量障碍, 导致学生测量错误, 然后教师讲解测量关键步骤并排除障碍, 以此使学生记忆深刻不再犯错。如全站仪的常数错误设置。

6.分组讨论法

以学生为主体, 4~5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师为学生提供施工图纸和测设的相关资料, 下达学习任务。小组成员针对学习任务, 分析、讨论、查找相关资料, 制定施工测量方案。

7.演示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演示仪器操作和施工测量实施过程, 学生模拟, 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8.全真模拟教学法

在建筑工程测量强化训练阶段, 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项目, 学生完成施工测量方案的编制后, 在校内测量实训基地完成施工测量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劲松.高职工程测量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特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构建与测量 篇7

关于创业者的成功是来自于天生素质还是后天培养, 目前仍然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Drucker (1985) 曾指出, 创业本身与个体基因无关, 是一门可以教授的学科。但不可否认的是, 企业创业的成功, 不仅来源于外部机会、社会资本和后天创业教育的培养, 也来自于创业者自身的直觉、创新思维、心理素质、智力水平等独特的人格特征。正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和马云等当代创业者的成功典范所带给世人的启示。因此, 本文认为成功的创业者素质既包括创业者自身的人格特质, 也包括创业者后天习得的能力。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创业者素质的理论基础上[1], 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性问题开展探讨, 对典型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构成进行研究和测量, 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可能性, 为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创业者素质构成的理论基础

创业者, 英文“Entrepreneur”, 有企业家的意思, 也就是指那些即将成为企业家或正在创办新企业的领导人。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 创业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和创业团队的才能 (蒂蒙斯, 2002) 。Hellmann和Puri (2002) 发现, 创业者在新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Smith和Mingr (1984) 则认为创业者是成功公司的出色缔造者。因此, 在一个创业企业成功的过程中, 创业者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创业者素质指其成功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和能力特征。如Timmons (1978) 从驱动力、自信、目标导向、承担风险、创造性等方面反映创业者的素质。Stevenson和Bygrave (1987) 认为创业者应该具有在利用商机过程中的识别和展望的能力。Markman (2003) 指出, 坚定的意志、机会识别能力、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以及优秀的技能是创业者成功的关键因素。Santos和Linan (2007) 认为创业者的素质包括:进取心、主动性、合作和创新。

(一) 创业者人格特质

反映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理论主要有成就动机理论和控制点理论。

类似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avid·C·Mc Clelland (1961) 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 实现成就的需求是创业者的显著特质, 包括:风险偏好、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按照他的理论, 创业者创业成功就是创业者个人设定了一个目标, 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这个目标达到自我成就的实现[2]。

美国心理学家Julian Bernard Rotter于1954 提出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指的是一个人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的位置在哪里——内部的或外部的” (Glover, 1970) 。内部控制点的人, 把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 如能力、努力等;外部控制点的人, 则把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压力, 如命运、机遇和他人。一个人如果不相信个人努力会决定事件的结果, 就不可能参与风险很大的活动, 因此创业者通常是内部控制点的 (Brockhaus, 1982) 。所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应该具备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创新能力、应对市场变化的知识、创业企业的管理技能和合作精神 (Casson, 1982) 。

(二) 创业者的能力特征

创业者成功创业和管理新企业需要多种知识和能力。其中他对机会的识别是创业过程中的首要一步。现代社会无数成功创业者的事例告诉我们, 对市场机会的敏锐识别和利用是这些成功创业者的独特功能。Kirzner (1978) 认为, 成功的创业者是机会的有效识别者, 而不是普通的组织创建者。创业者的任务就是发现那些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 并能创造出产生新市场价值的新组织。因此, 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应该是一个成功创业者首要能力。

第二, 成功创业者还需要具备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代社会, 仅仅拥有前人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并不足以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还需要具备别人所不具备的创新能力和行为。拥有前人的知识和个人的经验仅是创业者进行创新的“知识走廊”, 真正成功的创业者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去识别和发现别人所不能识别的机会, 创造别人所不能创造的市场价值, 这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而为新创企业打开广阔市场前景, 引导创业者走向成功。正如Samuelson (2001) 曾经说过的那样, 拥有更多消费者问题知识的人更可能发现创新的机会。

一般认为, 创业者的能力包括:领导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商业能力。其中, 领导能力主要指的是建立团队、激励团队并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商业能力包括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计划预算等企业运营各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则是针对自己的管理能力;而人际关系能力则是创业者与他人之间的协调、沟通的能力。拥有较强自控能力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自信心。Swayne与Tucker (1973) 就曾强调自信是成功创业者重要的个性特征之一。

综合上述, 笔者认为在创业实践中, 创业者素质中的人格特质和能力特征是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比如创业者因为拥有成就的需求, 并且是内部控制点的人, 他们具有更强的创业激情和动机, 同时又具备敏锐的机会识别能力, 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 充分利用个人的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进行创新性的市场价值创造, 面对困难又有较强的忍耐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再加上良好的社会网络资源和有利的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 促成了创业企业的成功。在这样的创业过程中, 创业者本身的能力又得到了锻炼和强化, 继而使创业企业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大[3]。

二、构建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理论模型

本研究以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研究对象, 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财经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因此, 针对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研究将是构建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模型的基础性工作。

(一) 财经类大学生的概念界定

所谓财经类大学生一般指在财经类专业就读的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 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财经类专业一般包括会计、审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经济信息管理、经济法等, 也包括信息工程、文学、法学等其他支撑专业。

(二) 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特征

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具有较鲜明的特征。财经类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性比较强, 学科基本涵盖了经济、管理、金融、财会等各个方面, 同时实习、实践和接触社会、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比较多, 还经常参加校内、校外的创新、创业活动和比赛。因此, 他们具备创业者所需要的复合性知识结构, 视野开阔, 思维活跃, 信息处理及反应能力较强, 具有良好的创业优势。当今社会, 既是一个人才辈出、风起云涌的创业大时代, 又是一个不断上演草根逆袭好戏的小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无疑为那些具有灵活头脑、勇于创新、胆大坚韧的创业者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财经类大学生所具备的这些基本的创业优势, 是非常适合在这个时代中创造奇迹的。

当然他们也会面临创业观念、创业条件和创业专业技术障碍等制约因素。

(1) 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薄弱。由于我国传统观念对创业认识上的偏见, 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 在创新观念、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都是严重缺乏的。国内大学生从小就普遍缺乏创造精神和创业意识, 自主意识和独立性较差, 不愿意冒风险, 缺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创业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很多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都总希望有一个稳定的、有固定薪金的职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 缺乏必备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创业者对创业困难的认知。国内大学生从小就普遍缺乏过硬的创业心理素质磨练, 自主意识和独立性较差, 不愿意冒风险, 缺乏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创业存在心理恐惧, 创业过程中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没有必要的应对能力和强大的心理支撑。诸多创业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 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

(3) 学习与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密切的关联, 目前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资源获取能力不够, 特别是资源整合的能力不足。

(三) 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及测量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对创业者素质理论普遍意义上的分析和对财经大学生在创业能力方面的特点, 本文构建了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测量模型[4], 见图1。它包括创业者人格特质和能力特征两个层面, 具体包括:成就动机、内部控制点倾向、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创业续航能力 (忍耐力和应变力) 共6 个维度。

三、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的测度

本文以财经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借鉴国内外创业者素质测量的研究成果[5], 采用心理测验中的标准化测验法对典型财经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进行测量, 即通过测验题目、说明、计分、修正、解释及信度和效度等相关资料测量研究对象的人格特质和能力特征等素质要素。

成就动机。个体通过获得成功而得到的满足感, 成为渴望创业成功的动机和驱动力。成就动机强的人, 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内部控制点倾向。具有内部控制点倾向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控制欲望, 喜欢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的人往往相信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 自律且自信。

机会识别能力。创业者对机会认知和利用的敏感程度。它是由人的主观心智所决定, 影响个体如何看待外部环境中的信息以及如何解释和组织这些信息, 并具有利用和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

创新能力。能够产生独特、新颖的想法并将之转化为成果的能力。表现为前瞻性的眼光、打破常规和出人意料的创意及独到的创造能力[6]。

领导能力。带领创业组织取得成功的一切经营管理能力, 包括战略决策能力、业务能力、管理技能、人际关系等等。能够反映创业者对他人的影响力。

创业续航能力。包括创业者的忍耐力和应变能力。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及对风险的偏好。

以上6 个维度中, 成就动机和内部控制点倾向2 个维度反映的是创业者人格特质;而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创业续航能力4 个维度反映的是创业者的能力特征。前者主要是先天心理特质, 而后者既有创业者先天的禀赋, 又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锻炼得到加强。

根据以上分析, 对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要素的量化指标见表1。

四、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一) 问卷编制与测量对象

通过对变量的维度分析和定义, 问卷中所使用测量指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测量相关维度的成熟量表, 对创业者素质6 个维度的测量题项均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结合本文研究内容作必要的修改而形成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

为了保证测量问卷的内容效度, 正式测试前先进行了初试。初试阶段面向学校内财会、金融、工商管理、信息工程及法学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52 份, 其中财经类22 人、理工类17 人、文史类13 人。将“成就动机”“内部控制点倾向”“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创业续航能力”6 个构念组合在一起调研, 得出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要素的信度Cronbach’s α值见表2。经检验, 问卷各题项的信度分析基本上在0.7 以上, 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根据信度分析的结果对部分题项进行修正和剔除, 以提高整个问卷的信度。接着又对问卷进行了因子分析, 证明了问卷的结构良好, 根据分析结果对整个问卷进行了修改并形成正式问卷, 正式问卷一共含有52个题项。

本次正式调研共发放正式问卷300 份, 最终回收问卷272 份, 问卷回收率为90.67%, 其中有效问卷252 份, 总有效率为84%。调研对象的专业分布包括全校的财会、金融、经济、工商管理、信息工程、法学、文学等15 个专业;学历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覆盖了财经学校的全部专业和各个年级。男女生性别比例符合该校总体的男女生性别比例。本分析采用SPSS15.0 统计软件。

(二) 信度测量和效度分析

本文首先对量表采用因子分析和信度Cronbach’s α 系数检验, 结果见表3。

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 “成就动机”“内部控制点倾向”“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创业续航能力”6 个变量的Cronbach’s α 值均在0.5 以上, 信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另外, 根据统计学对因子负荷值的解释和要求, 因子负荷值均大于0.7 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本次测量的各变量的因子负荷值均大于0.7, 说明本模型的建构效度非常好。

(三)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财经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反映该测量模型的拟合情况。我们用4 个指标来反映本模型的拟合优劣:RMSEA (近似误差均方根) , CFI (比较拟合指数) , GFI (拟合优度指数) 和PNFI (简约适配指标) , 并利用这些指标修正模型, 删除不合理或不显著的测量指标。最终6 个维度的测量模型拟合程度基本达到可接受值, 维度测量题项的结构效度良好, 具体拟合指标见表4。从拟合指数的统计值来看, 拟合度良好。说明本模型因素分析与样本数据拟合良好。各维度测量题项的结构效度良好, 本文构建的财经类大学生素质构成测量模型是可被接受的。

五、结论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针对典型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研分析, 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构成测量模型, 并通过实证检验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从“成就动机”“内部控制点倾向”“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创业续航能力”6 个维度、两个层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的基本构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创业者的心理特征中成就动机、内部控制点倾向、自信等人格特质对创业成功具有显著的影响, 成就动机越大, 控制点倾向越倾向于内部控制, 自信心越强, 创业者越能够取得创业成功。因此,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 要注意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人格特质的熏陶和培养。比如可以通过吸收大学生参与、协助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将部分课题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 以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第二, 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创业续航能力等能力特征也对创业成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敏锐的机会识别能力可以使创业者及时、快速地抓住市场机会, 利用各种能力创立新企业;而创业者的续航能力又能保证新创企业健康成长, 快速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市场格局中站稳脚跟, 发展壮大。因此, 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化的创业教育, 加强市场营销知识教育和能力训练, 积极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和竞赛, 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将是今后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及培养的重要课题[7]。

另外,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创业者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对衡量财经类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可能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说明了本测量模型是一个可靠而有效的研究工具, 对其他创业投资者也是一个良好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夏清华.创业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Mc 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1-14.

[4]毛翠云, 梅强.创业者素质模型与综合测评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9 (24) :59-61.

[5]陆静丹, 陈培玲.基于SEM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模型[J].统计与决策, 2011 (3) :71-73.

[6]Ardichvili, A., Cardozo R.and Ray, 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 :105-123.

三角测量法与三角测量思维 篇8

关键词:三角测量法,意义,分类

标间的偏相关程度较高。 (2) 提取因子个数的确定。前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79.488%。由于只有前两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 所以取前两个因子足以描述各省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 确认原始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及因子载荷矩阵。各指标中, 除了民办非企业单位规模指标外, 其他各项被两个因子解释的程度都在70%以上, 再次说明了这两个因子对各地区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状况指标的解释力度是比较强的。其中因子1在慈善团体规模、民办社区服务单位规模和民办收养性单位规模指标上的载荷很大, 因此可把其视为福利因子;因子2在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规模以及民办教育和民办医疗机构的发展上的载荷很大, 相应地称其为发展因子。 (4) 计算各省区因子得分。采用回归方法可以分别求出两个因子的得分函数, 然后把每个省区各指标的原始数值代入该函数, 即可算出各省区的因子得分。 (5) 计算各省区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各省区因子得分算出后, 根据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累积方差贡献率中的相对大小确定其权重。经计算, 因子1、2的权重分别为:62.31%和37.69%。因此, 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得分算出后就很容易进行大小排序。从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区非营利组织综合发展状况的排序中可以看出, 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省份, 如浙江、山东、江苏、广东和上海等省市, 也是区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处于国内综合排序的最后的省份, 如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和云南等, 都是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但是也有例外, 西部的四川、中部的河南、湖南、湖北等,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基本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

三、结论

通过前面对各区域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描述, 以及省际间的非营利组织的综合排序, 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首先, 区域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以及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的逐步拉大, 在大部分的指标上, 都凸现出东部地区的明显优势, 比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整体发展规模、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慈善组织以及民办收养性单位等福利单位的发展等, 地区间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同为东部地区的省际间,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有很大差距。在短期内这种趋势还将延续。其次, 经济发达地区的非营利组织普遍发展较好, 并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经济最落后的地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则非常落后, 基础很差;经济发展水平持中的一些省份,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则良莠不齐, 有的省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水平甚至超越了经济相对发达省份。最后, 各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非完全的相关, 换句话说, 经济发展并不一定会带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转型期、非营利组织发展尚待完善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从四川、河南、江西、湖南等省的发展实例中总结经验, 发现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扶持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这些地区, 通过加强政策和法律的建设, 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提高公众意识, 为非营利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与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 in Three-Sector Economy.In E.Phelps.eds.Altruism Moality 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Russel sage.1974.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0433)

(责编:吕尚)

在现代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中, 研究人员为了最大限度地准确、全面地分析问题, 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定量或者定性分析方法, 然后任何单一的分析方法都不可避免的有其局限性, 比如在客观数据收集的全面性上, 或者在主观判断的准确性上等等因素。那么在分析过程中这些局限因素就会影响研究的有效度和可信度, 而三角测量法 (Triangulation) 正是解决那些过于依赖单一方法所产生的问题的有力工具。三角测量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策略, 它要求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研究项目内容。

一、三角测量法的定义与来源

“三角测量法”这个术语来源于几何学中的三角形 (triangle) , 在航海和测绘领域, 它是指以三角形原理为基础进行测量和定位的方法。当这一概念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后, 它的内涵就发生了变化, 按照Denzin和Lincoln的定义, 三角测量法指的是一种结合使用不同的研究资料、研究人员、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对同一个研究问题进行分析的研究策略。由于其内涵的变化, 国内的学者对这个术语的翻译也就各有侧重, 如

“相关检测法” (陈向明) 和“多元结合法” (孙进) 。无论将这个术语翻译成什么,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三角测量法, 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评估测量的效度和完备性, 这是数据分析中三角测量战略的真正价值所在。

1959年, 美国心理学家D.Campbell和D.Fiske在《用多元特质———多元方法矩阵来做趋同性和区别性效度检验》一文里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三角测量法作为效度检测方法的思想。在这篇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引用的文章里, Campbell和Fiske指出, 测量工具会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它的测量对象, 从而影响测量的结果, 造成测量的效度问题。为了弥补单一测量方法的不足, 三角测量法则大大地提高了测量的结果的效度和完备性。测量的效度, 是指测量工具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测量对象, 它强调的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且没有令人怀疑的余地, 比如重量;而完备性指的是测量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全面地反映了测量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它强调的是分析和解释研究对象时的广度和深度。

按照Knafl和Gallo的看法, 三角测量法较适用于那些具有明确目标的测量对象, 它能较好地完成在整体定性方面的研究。使用三角测量法来保证测量的效度依赖于一个前提, 即该测量过程是要找到一个客观事实。支持者认为, 如果这个客观事实的确存在的话, 研究者应该使用一系列的方法来确保找到它。反对者则认为, “客观真实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错误的观点, 所以去“追求客观真实性”的目的就毫无意义。

至于寻求完备性的目的, 支持者声称, 三角测量法为测量提供了一个全盘视野的可能性。而反对者则认为, 三角测量法作为从导航领域借来的比喻, 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术语。同一个术语可能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意义和应用, 这就意味着研究人员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对三角测量法有明确的解释、说明和使用范围。Knafl和Breitmayer强调, 以三角测量法

来达到完备性的目的, 研究者必须非常清楚他们的目标, 并能够论证他们是如何利用三角测量法来保证测量结果的完备性的。

二、三角测量法的意义和目的

Denzin和Lincoln (1994) 认为, 在单一的研究项目中结合多种方法、多种经验观点、多种实验设想和多个研究人员的三角测量法, 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增加调查的严格度、深度与广度的一种策略。他们指出, 三角测量法是对于追求有效度的一种选择, 三角测量法的使用反映出对可疑问题在深度上加深理解的一种尝试。

三角测量法的效度功能与Campbell和Fiske和Webb等人最初所设想的是一致的, 他们曾鼓吹, 对于测量某个单一的对象, 应该使用多个方法与多个测量手段的整合来决定它的广度。其聚合度越高, 我们越有信心认为测量手段达到了研究目的的效果。然而, Fielding主张, 作为追求聚合效度的一种手段, 三角测量法对于一个不太关心离散概念的测量效果的定性研究人员来说只有有限的实用性。

三角测量法的完备性功能正被定性研究人员广泛地应用于项目研究, 以便获得一个全盘性的了解, 并增加调查人员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理解。这似乎与Denzin和Lincoln (1994) 所提出的“深度理解”的定义相一致。为了达到三角测量法完备性的目的, 与其仅仅去关注现存的数据, 而额外的数据对最终达到完备性目标的贡献显得更让人期待。就像Jick所描述的, “三角测量法可以获得一个对项目更加完整、全盘的、详尽的描述。”

然而文章显示, 有一些作者, 像Sandelowski就反对使用“三角测量法”这个词来代表完成完备性的手段。他们指出, 来源于导航学的技术术语, 三角测量应该用来借喻关于使用多个手段来聚合单一、离散结构的方法。争论的焦点在于, 当“三角测量”的目的是完备性而不是聚合性时, 其本身借喻的意义便被削弱了。别的学者认为, 对于三角测量的确认性功能的主张在方法和认识上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根本不可能存在某个单一的方法能以特殊的渠道来追求到客观的真实。三角测量的追求效度的目标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三、三角测量的类型

Denzin (1989) 将三角测量定义了四种类型:数据三角测量, 调查员三角测量, 方法三角测量和理论三角测量。当在分析同一事件时使用不只一种类型的三角测量, 或者在同一项研究项目中结合使用了两三种类型的三角测量时, 我们把它叫做复合三角测量。

理论三角测量 (Theoretical triangulation) 是指使用多个专业视角来诠释单一的一组数据或信息。这个方法包括尝试应用相对立的各种理论、相矛盾的各种假说或者其他可选择的解释在研究框架内对某些特殊现象进行诠释。使用这个方法的最大优势是, 它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更加宽广、深刻的视野, 在那些显而易见的阐述之外拓展其思路。

数据三角测量 (Data triangulation) 是指从多个来源收集数据, 以此从多个方面、更加全面的反映研究对象。数据三角测量可以分解成更细化的三种形式:时间、空间、人员。时间 (time) 三角测量是指在不同的时间点对测量对象进行采集数据, 这里暗含着时间是影响测量对象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 即测量对象在不同的时间点呈现不同的状态。空间 (place) 三角测量是指为了检测多点 (multi-site) 聚合度从而排除交叉效度, 在两个或更多的地点对同一对象收集数据的方法。人员 (person) 三角测量是指对不同规模的人员组成进行采集数据———包括个体、团体 (如夫妻、家庭或者小组) 、集团 (如社区、企业、社团) 。数据三角测量的优势是可以获得关于测量对象的大量数据, 较为全面的揭示其本质, 但是大量的数据也可能成为不利的因素, 导致对目标解释的偏差。

方法三角测量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 是指在单个研究的设计或者数据采集中结合使用多种方法。它可以分解成两种类型: (1) 方法内的三角测量 (Within-method triangulation) 是指结合使用两种以上同类型的方法来测量同一变量 (如定性的参与观察法和定性的访谈法) ; (2) 方法间的三角测量 (Between-method triangulation) 是指使用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来测量同一变量 (如定量的测度表和定性的访谈) 。方法三角测量的优势就是通过均衡多种方法之间的优势来弥补单一方法所难以避免的缺陷。

研究员三角测量 (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 是指在没有前期的讨论和合作下, 由多个熟练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这里暗含着三个条件:每个研究员都在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研究员的专业技能都是不同的;每个研究员的学科偏见在每个研究中都是显而易见的。

四、结束语

综上, 本文总结了三角测量法的来源、意义以及几种表现形式。在进行评价研究中, 三角测量法可能是个比较理想的方法, 因为单个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三角测量就是要利用各个方法的优势来弥补其他方法的劣势, 以增加研究的效度和完备性。当然三角测量法的使用也是有局限性的, 大多数评估研究都是在有限的预算、较短的时间期限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下进行的。面对有限的资源, 与其利用三角测量法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还不如使用单一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所以, 针对不同的研究项目, 我们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合理地选择适当的三角测量法, 充分发挥三角测量法的优势来得到相对全面而准确的评估结果。

该方法首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起来, 并在国际社会研究者的共同参与下逐步得到丰富与发展, 根据目前的文献记载, 在国外较多地应用于医学护理与心理学研究中, 国内使用这个方法的较少, 目前仅见于我国台湾地区在教育研究和组织创新方面的研究上。但是随着该方法的优势在评价研究中的完美体现, 笔者相信三角测量法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上一篇:模糊PI下一篇:朗读中节奏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