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探讨

2024-06-21

构建与探讨(精选十篇)

构建与探讨 篇1

1 全面认识“医患沟通”

1.1 从“沟通”理解“医患沟通”

沟通,一般释义有:通信;传达、传授;交易、联系。我国传播学界和公关学界共同的看法是,传播和沟通都是信息和观点的传递、交流和分享[1]。套用这样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医患沟通”理解为:医务工作者和卫生管理人员及医疗卫生机构与病人及家属亲友就医患双方全方位信息的交流,是医患双方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技术、患者诊疗全过程达成共识,分享医患双方利益并发展关系的状态。“医患沟通”秉承了因媒介多样性而决定的多样性,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我们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甚至医院的环境,诊室环境,专家、教授介绍栏,播放医疗物价的滚动屏幕等,无一不在向患者及其家人传达着某种信息,传达着我们的感情和态度,影响着诊疗质量和效果。

1.2 充分理解“医患沟通”内涵的意义

对“医患沟通”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我们突破对狭义的传统的“医患沟通”的认识的束缚,不再将“医患沟通”格式化为“医生对患者交代病情”。它提醒我们,医患沟通工作不仅仅是医师和病人间的谈话,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应参与其中;沟通的对象也不仅局限于病人本人及其家属、亲友,甚至是健康咨询者都应包括在内;医患沟通的形式也不只是谈话,诚然谈话是医患沟通的一种重要和常规手段,但行为动作、肢体语言、情感交流、信息公示在医患沟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应该说,积极主动地开展医患沟通对改善医患关系,提高诊疗质量,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明确沟通的对象、沟通的方式对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区分对象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医患沟通”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医患沟通”倍受重视的背景

“医患沟通”实际是伴随着医、患双方的出现而存在的。“扁鹊与蔡恒公”及“关羽下棋刮骨”等典故证明,“医患沟通”不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但近10年来,如何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引起了广大患者、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卫生界将“医患沟通”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将“医患沟通”工作与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同等地位来关注,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背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 加强医患沟通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诊断与治疗应该了解患者的生活条件与社会环境以及疾病产生过程中病人的心理状态,提倡“以病人为中心”,这是对“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变革。要适应这种转变,尽快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就是要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灌输到患者整个就诊过程中,充分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的需求、受重视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及时和有序服务的需求、感觉舒适的需求,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医疗环节中的疑虑等等。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以便提供患者急需的、适宜的医疗和相关服务。上述这些内容都需要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实现。

2.2 加强医患沟通是医患双方维权意识增强的产物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群体的文化水平提高,法律日趋完善,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2]。患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也日益增强,患者已不单纯注重治疗的结果,即疾病的治愈或好转,在此过程的一切合法权益都是其关注和监督的内容。如:检查、用药是否合理,隐私权、肖像权是否被侵犯,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物价管理是否符合规定等等。尤其是随着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对医疗纠纷处理提出了“举证倒置”的观点,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知情同意权”等权益更为重视。医患双方维权意识的增强客观上要求彼此加强交流,加强沟通。

2.3 加强医患沟通是改善和解决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发生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5093件,打伤医务人员2604人,到2006年,此类事件增加到9831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3]。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以纠缠、冲击医院为手段谋取私利的“医闹”现象。一方面,患者怨声载道,抱怨自己付了不菲的费用却得不到期望中的服务,甚至自身利益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叫苦不迭,在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承担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在医患关系实践中,医患双方沟通不到位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是不容忽视的。这里面包含大多数患者觉得医生给予的信息往往比较简单,医生“惜话如金”;患者对医生给予的信息或医嘱理解不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艺术欠佳以及医疗环境不良、服务流程不合理等因素[4]。

3 医疗机构医患沟通路径的构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自2003年开展省卫生厅组织的“医患沟通”试点工作以来,着手实施系统的医患沟通工作,并对医疗机构构建医患沟通路径进行了探索。我们认为,构建有效的医患沟通路径,建立保障体系是基础,明确沟通内容是核心,规范沟通时限是保证,多用沟通形式是关键,善用沟通语言是前提,掌握沟通技巧是重点。

3.1 建立完善医患沟通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组织保障。成立院、科两级医患沟通工作小组,分别由一名副院长和科室副主任具体负责医患沟通工作。二是健全制度保障。制订符合本院实际的开展医患沟通工作的规章制度,将其纳入质量管理范畴,使之制度化。三是建立人员保障。确保每个病区全天候都有3名以上的医护人员当班,尤其强调周末和节假日的医护人员数量。同时,规定医护人员每天与患者接触次数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得少于15分钟。此外,确保院内急会诊按时到达。四是建立规范保障。制定各专科各类疾病的诊疗常规、各个环节的服务流程规范和各岗位人员的常用服务用语规范,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3.2 明确和完善沟通内容

院方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手段,重要检查项目、结果及病情的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并发症,死亡原因分析及商定尸检,预估的治疗费用或已发生费用的解释等并听取家属意见,回答病人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让病人家属了解风险性,使家属做到心中有数,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此外,与病人密切相关的催缴费制度、物价制度、转科、会诊流程、职能科室的设置等也需在必要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介绍。因各医院、专科,甚至病人个体的具体情况不同,卫生行政部门很难制定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沟通内容规范,但各家医院可在医患沟通的实践中制订和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沟通内容。

3.3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的概念告诉我们,医患沟通不仅仅是“医生对患者交代病情”。有关病情的沟通虽然是医患沟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对治疗方案、预后、预防措施、注意事项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的沟通,要区分共性和个性,由不同职称、职务的医护人员以病友会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对部分口头难以说清楚的内容,可采用宣传栏、宣传牌、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书面沟通,或采用实物对照讲解或编辑成影视片进行实物对照性沟通。特殊情况,可更换医务人员,或请求相关患者与病人(家属)进行现身说法性沟通。对于可能出现不利于病人治疗康复的问题,及时由管床医师、护士针对性进行预防性沟通。对于与病人及家属密切相关的病房管理制度,如探视时间、财物保管等进行上墙公示,或印发入院须知等宣传资料。医务人员简介、新技术新业务的介绍等患者或家属希望了解的信息,可通过院内宣传栏、电视短片进行沟通。此外,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电台、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与广大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5]。

3.4 明确和掌握沟通时效

从医院管理的实践来看,很多医患纠纷和矛盾不是因为沟通不够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沟通的时间不对、时效性不强而产生。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分科较细,医疗辅助检查项目多,部分科室、部门地理位置设置不尽合理,医方在沟通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人多费口舌、多费周折,影响沟通效果。所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针对沟通的内容及诊疗活动本身的性质,把握好沟通的时效。对初入院病人,有关住院须知方面的内容,在入住病房半小时内由管床护士或护士长完成沟通。值得一提的是,对参加“医保”的病人及公费医疗的病人,要对报销的相关事宜,如用药范围、报销比例等在入院时完成沟通,避免出院结帐时引发纠纷。对重大或特殊检查项目须沟通的内容,由管床(值班)医师在作出决定的同时与病人(家属)完成沟通。对检查结果、治疗效果方面的内容,由管床(值班)医师随时或在查房时进行沟通。术前谈话必须于术前一天完成沟通。重要诊治方案必须在病人入院后三天内完成沟通。急诊手术或抢救性手术在术前来不及沟通的,在手术后要及时进行沟通。

3.5 善于使用有效的沟通语言

希波克拉底指出,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6]。常言道,良言三冬暖,恶语十日寒。语言可通过影响患者的情绪、行为而影响诊疗效果。在医患沟通的实践中,医护人员不但要使用文明规范用语,以规范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好感,还应当熟练运用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劝说性语言、指令性语言等,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配合治疗的依从性。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拓宽知识面,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社会学、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以及基本经济学知识等,还要学会同病人“聊天”,善于在不经意间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和思想负担等[7]。

3.6 灵活应用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可概括为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一个要求,即“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诚信、尊重、同情、耐心、关怀。这一点不仅要体现在诊疗过程中,还要贯穿至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基础建设的规划、就医流程的设计、便民措施的实施等等。二个技巧:一是倾听,即多听患方说几句,不要干扰病人对身体症状和内心痛苦的诉说,尤其不可唐突地打断病人的谈话。医生的倾听技巧有助于医患沟通[8]。二是介绍,即多对家属说几句,介绍病人的病情、预后发展情况。尤其对农民兄弟和想了解更多病情的病人。避免引起“欺负我是乡里人”的误解。三个掌握:掌握病人的病情、治疗和检查结果;掌握医药费用情况;掌握病人及家属社会心理因素。四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变化;留意沟通对象对沟通的感受;留意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学会自我控制。五个避免:避免强求沟通对象立即接受自己的观点;避免语言过激;避免过多使用医学术语;避免刻意改变和压抑对方情绪;避免私下谈论病人隐私。

推进医患沟通,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疗机构需多做努力,提高医疗质量,肃清“红包”、“回扣”等不利因素,主动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作为患者及家属也应该给予医方更多的理解和配合,毕竟医患双方有着抗击疾病的共同目标。此外,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大卫生投入,加强监管和引导,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病人门可罗雀的现象。总之,切实推进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药卫生事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大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学林.病房警示录——医患沟通案例评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4.

[2]邓英杰,于华,周延英.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48.

[3]陈啸宏.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EB/OR].[2007-04-18].http://www.moh.gov.cn/newshtml/18638.htm.

[4]黄渊清,陈烈平.对现阶段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2):47.

[5]王国斌主编.协和医院医患沟通文集[C].武汉:内部交流刊物,2004.120.

[6]孟志辉.医院文化理念创新与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46.

[7]王国斌.浅谈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与医院管理[J].医学与社会,2004(2).

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探讨与研究 篇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已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协调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建立和完善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大力推进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工作,通过建立和谐稳定、互利双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劳动关系,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稳定和谐,以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企业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的基层群众组织,必须“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手段,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一、现阶段企业劳动关系失衡现象及其原因

(一)现阶段企业劳动关系失衡的现象

1.分配制度不合理,收入差距拉大。近年来,我国职工的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分配制度不尽合理,职工收入偏低,仍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各种所有制企业中的生产工人和农民工的经济地位普遍呈下降趋势,成为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在部分非公经济企业中,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变成了最高工资标准。全国统计调查的情况表明,65%左右的职工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水平,经营者、管理者与职工的分配差 距在不断拉大。

2.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争议增多。尽管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劳动力总体水平仍供大于求。在一些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自定有损于职工切身利益的“土政策”,突出表现在:拒签劳动合同、集体合同;阻挠职工组建工会;压低或拖欠职工尤其是农民工工资;不缴纳或拖欠社会保险;随意延长工时;不重视劳动保护和生产安全;随意解雇职工,等等。更有甚者,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用陈旧淘汰设备,职工安全无保障,工伤事故频繁,职业病有增无减,劳动者的身心受到伤害。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劳动关系矛盾突出,劳动争议大量增加。

3.企业忽视职工权益,强资本弱劳工。虽然国家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在目前中国的具体经济现实里,资本是相对稀缺的。由于劳动力须依赖资本才能生存,而劳动力资源又处于过剩状态,从而导致强资本、弱劳工的不均衡态势。职工对收入分配的主张权被剥夺,劳动要素和其他要素在利益争取上的力量被削弱,劳动要素在分配中严重“廉价化”。资本相对劳动而言,事实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作为最重要的劳动要素,在分配中则处于弱势地位。企业老板和劳动者界限分明,企业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在很多地方被剥夺。

4.部分工会职能缺失,维权职能受到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 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不少工会组织被撤并。一些非公经济企业一直没有建立工会组织,建立的工会组织有的也沦为资方的附属物。同时,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权中,工会干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日益增多。工会职能的缺失,导致部分劳动者对工会缺乏信任,相当多的农民工、临时工对是否参加工会抱无所谓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在资方面前的弱势地位。

5.部分地方政府的角色错位,监督职能缺失。某些地方政府较多地考虑对资本的吸引力,偏向投资者的态度和做法已经成为劳动者和工会维权的障碍。“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法宝”,片面地把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在各种经济数据的背后隐藏着劳动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现象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权益开脱。

(二)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是劳动关系失衡的根本原因

劳动关系既是现代工业社会就业组织中最基础的组织关系,也是经济社会中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讲,它是“资方”(雇主或劳动力使用者)与“劳方”(雇员或劳动力)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安排,以及由利益引起的合作与冲突的总和。在计划经济时期,职工利益由国家通过计划级别工资和再分配实现,企业与劳动者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进入市场经济后,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矛盾和融合的多样化,雇主与雇员之间力量的博弈——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是劳动关系冲突的最基本的内容。

马克思指出:即使我们单只从资本和雇佣关系这个范围内观察问题,也可以知道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雇员对公平和公正待遇的关心同雇主对经济效率和组织效率的关心是相互冲突的,这种冲突包括了诸如薪酬收入、工作条件和福利保障等这些具体的利益问题。协调和化解二者的矛盾或冲突,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成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确保企业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劳动纠纷的不断出现是工会组织不可回避的新课

劳动关系的市场化、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劳动关系形式的多样化、改革过程中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滞后以及国有企业主多分离的趋势不可逆转,使劳资双方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市场化的特点,企业劳动关系的调整、矛盾的解决尚处在探索和磨合中,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

1.劳动力市场化削弱了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劳动力作为企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要素,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力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统一分配,并且“一次分配定终生”,劳动者很难以自己的意愿流动,企业也基本没有用人自主权。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是依靠行政命令建立的,因而劳动关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的配置是由市场经济规律来配置的,企业对劳动的使用管理上存在明显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劳动者和企业可以在自愿的基础 上“双向选择”,劳动关系的形成是自主选择决定的,因而劳动者流动性大幅度增加,劳动者和企业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成了双方的主观愿望和期望目标,但在具体问题上,又成为双方互不让步的根源。

2.劳动者多元化结构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性。目前企业中劳动力构成往往呈多元性,有企业主、股东方派驻的管理人员,他们中有较强的家族管理因素,有企业招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还有的企业有劳务派遣人员。由于三种人员在工作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也存在一定差异,从而使三类人员日常工作中表现出不同心态,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3.多种原因未签劳动合同现象存在,导致劳动纠纷。劳动关系的保障是通过有关法律和劳动合同来实现的,现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不愿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而有的员工为了自己感到不如意时能随时离开企业,也不愿意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签订劳动合同后要缴纳社会保险费,职工个人要相应承担部分费用,而现行的社保制度在不同省份和地区又不能流动,因而有的员工为少缴社保费而不想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以上情况存在极易导致劳动纠纷,甚至激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

三、培育共同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想基础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减少发生劳动争议的最佳途径。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1、培育共同认知的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培育和提升职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强化企业发展意识、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更要重视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增值。如果职工不能够与企业共同发展,就会感觉个人的价值没有实现,企业的凝聚力就会下降,影响职工主观能动性发挥。公司党委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将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培育职工的共同价值取向。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结合公司实际,坚持“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和“科学民主决策、健康有序发展、认真快乐工作、构建和谐三箭”的工作方针,切实践行“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让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经济成果”的发展宗旨,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形成山东三箭独具特色的和谐文化。

2、培育企业精神,焕发职工爱岗爱企的激情。

在“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的指引下,引导职工树立敢为人先、敢当排头的精神,以事业鼓舞人,以责任鞭策人,以标杆激励人,使广大职工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勇挑重担、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公司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3、坚持文化育人典型引路,提高员工自觉自愿奉献企业、奉献社会 的主观能动性。

大力挖掘公司优秀的文化因素,提炼符合企业发展和时代潮流的企业精神,形成自己的文化资产。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企业先锋”活动、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鼓励职工爱岗敬业,人人争做贡献、人人力争成才,努力营造职工和企业共同成长的良好环境。以企业精神激励员工奋发有为,以增强社会责任为导向,加强企业社会道德建设、职业文化建设,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从而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劳动关系。

四、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面对当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工会组织从社会稳定和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出发,山东三箭集团作为老牌国有建筑企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围绕集团十一届五次会议职代会提出的继续深化“抓管理、上水平、要效益”的工作总要求,以深入开展“双关心”活动为主线,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职责来实现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为实现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集团工会提出以下指导、工作方针:

(一)深入持久的抓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营造更加浓厚的和谐三箭氛围。

1.要继续深入学习济南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试行条例,认真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

2.进一步健全落实职工诉求表达机制,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对合理诉求的落实。

(二)以企业发展为中心,结合各单位实际,主动把工会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为企业发展助力。

1.继续开展好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2.认真履行工会监督安全生产的职能,协助行政,继续开展好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安康杯”竞赛活动。

3.了解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业务培训。

(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做好职工权益。

1.在继续做好在外施工职工家庭走访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好家访“五必到”制度,即职工本人有病必到;家庭成员有病必到;红、白事必到;职工情绪低落、有思想问题必到;职工家庭有其它突发事情必到。真正架起企业党政和职工的连心桥,为职工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2.继续开展好“冬送温暖、夏送凉爽”活动。

3.把高度重视、及时解决下岗职工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尤其是生活上出现的困难作为集团工会工作的重点。

4.切实发挥好慈善工作站的作用,努力实现帮扶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不断丰富和拓展送温暖工程的形式和内容。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五)重视和加强女工工作。

(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效果。

(七)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要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就要从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好个人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切实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如工资、养老、医保、工伤索赔、福利以及就业、劳动保护等事项,使职工深切感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关爱,消除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从而焕发劳动热情,加倍努力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三箭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第九项目公司

构建与探讨 篇3

【关键词】英语智慧课堂 立体教育课堂 素质协调教育 问题研究

一、高中英语智慧型课堂搭配模式

在基础的高中智慧型英语课堂模式的基本创建中,最为核心的本质不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是教师作为教育授课主体的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进步,面对于学生基本英语素质的提升;通过基础教育设施应用水平的提升是完全能够满足于学生基本知识需要的,但是要想让学生从英语逻辑的本质提升语言基础学习的概念认识还是需要提升教师的知识视野和教学理念,所谓教师的视野格局决定学生学科所付出正规兴趣的比例,教师不具备完善系统的教学视野格局,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基本学习热情呢?高中英语智慧性课堂的构建除了搭配先进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注重基本的英语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基本的英语教学逻辑的使用,单元化的英语填鸭式教学是难以满足高中素质教育对英语学科要求的,所以从根本上改变实际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保障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英语基础素养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应试考试竞争,专注于学生基础素质的加强还是难以启迪学生学习的慧心,难以满足英语多元化形象展现的需要,所以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英语的语言思感化教育,促进英语教育的普适性也是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是在难以企及的纯正美式英语逻辑方面做好英语的基础性铺垫只是基本教育理念的达标而已,真正做好英语立体化课堂的构建才是提升英语教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立体课堂的构建主要还是与智慧型课堂相搭配产生,最终的目的还是建立标准化,高效率的英语素质教育体系,全方位多元化的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心灵感悟能力,促进学生的基础语言习得经验的产生。

二、立体化课堂学生基本语言习得模式的建立

英语学习方面的课堂立体化学习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学生英语学习潜能的释放和学生自我形态价值的塑造。学生语言学习的形态价值是学生英语教学情况下最为重要的一点,对于确立学生的基本认知和自我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形态是学生语言学习最为直观的印象,在分化差异的语言教学环境下促进学生形成印象的客观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实际交流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影响着语言印象的形态价值,根据每个学生自我认知模式塑造因素的不同,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语言逻辑呈现出语言学习的形态价值,所以在英语教学背景下促进学生获得完美的语言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语言情态价值,可以有效的塑造立体化学生英语语言学习模式。学生语言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基于英语素质化教学大背景下自我养成的一种语言学习习惯,每个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不同,其自身的学习特点表现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依据英语教学的语言差异化特点,促进学生找准自身语言学习的角度,形成独特的语言学习习惯,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语言的效率。相对于普通的环境语言教学,学生素质语言条件下的教学更具备知识学习的完备性和补充性,不仅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获得最为完美的语言知识体验。从而形成教学方式的两相对比,英语素质语言环境教学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语言表达能力更广泛,性格更为开朗,语言交际能力更是明显。由此可见,建立立体化高效率的课堂基本英语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认知程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语言逻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高中英语基础素质教育方式的转变

对于全面化的提升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除了相对地的英语素质教学水平的提升之外,最主要的是全面化的提升学生基础语言驾驭能力,在保障相对基础的课堂教育模式与之相对应外还要改变基础的英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表现不仅是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展现,同时也是英语基本语言架构能力的有力提升。语言素质的最为本质的因素除了是思维模式和学习的思路有效达标外,最主要的还有基础性语言逻辑的形成,不仅是语言基础表达能力与英语思维的一一对应,同时还是英语基础领悟能力的有效提升,这不仅是不同语境环境下对于英语语言的基础性理解,更加重要的也是英语综合思维能力的一个动态展现,所以基于学生基本的语言学习兴趣建立符合于学生学习特点的英语教育方式是保障学生基础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高中英语智慧课堂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基础语言逻辑的理解能力。英语立体化课堂教育的模式在于凝聚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基本理解能力,在课堂模式快速转变的过程下,教师也要相对应的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改变自身的教育策略,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福生.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与习得[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方育红.对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构建与探讨 篇4

关键词:法律文化传统,中庸理论,多元和谐,法治社会

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中庸理念及其方法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礼法结合”的社会, 中国传统法律最根本的特点是“礼法结合”, “以礼统法”。礼、法二者及其相互关系是贯穿中国古代法律史最为重要的主线, 西周之时, 礼、法混沌结合而难分彼此, 至春秋、战国、两汉时, 二者相分之中又有对立、对峙, 自魏晋南北朝降至唐、宋之时, 礼与法渐趋合流而终于形成“以礼统法”之和谐, 此后历明、清两朝而无实质性变化。在这一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传统法律于不同朝代有不同特征, 但总体而言, 大致有一以贯之的四个倾向:其一, 道德对法律的统摄;其二, 法律的工具化倾向;其三, 集体本位或义务本位;其四, 立法、司法上的身份差别。

中国传统法律之所以呈现出以上四个倾向, 其关键成因有二:一是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是中庸的方法论。

以前者而论, 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限定了中国传统法律的形态。在这些社会历史条件之中, 至关重要者有三, 即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以及中央集权体制。这三者的结合, 促成了自西周以降直至清末中国社会“家国一体”的基本结构, 并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中国法律的拟制。这一点在法律史学界多有论述, 此处不作赘言。

以后者论, 中庸的方法论解决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诸多矛盾。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中, 自相扞格之处并不少见, 如权利等差与法则公平, 明审法令与类推裁断, 无讼、贱讼的官方表达与兴讼、嚣讼的司法实践之背离等等。然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得以并存于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之中而互不悖谬, 实有赖于至关重要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的方法论, 它同样体现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中。所谓“中”, 即适中适度, 不偏不倚, 使事物不走极端, “叩其两端” , “允执其中” 。所谓“庸”, 即“中道”的适用, 把“中”的思想加诸社会各领域, 生活的各方面, 以求得和谐、平衡。撮其要而言, 中庸理论以承认差异为前提, 以兼容、均衡为目的, 始终强调恒久不变的原则性统摄变动不居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表述中, 原则性称为“常经”或“经”, 灵活性称为“权变”或“权”, 故以中庸之道来处理问题, 始终强调“经”与“权”二者须臾不可分离, 但必须以“经”统“权”, 以“权”保“经”。循此思维之进路, 则“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权”断不能侵犯天子与庶民权利等差之“经”, 类推裁断之“权”亦只是明审法令之“经”的补充, 无讼、贱讼系法制宣传之“经”而不被兴讼、嚣讼之“权”所颠覆。倘若对中国传统法律作一大概的观察, 可大略得出这一印象, 即数千年以降中国传统法律治理之下有诸多相互抵牾之处, 然而它们得以兼容、均衡, 并达致和谐共存, 中国传统法律一脉延续不致断裂, 实有赖于中庸的方法论的贡献。

2当前中国社会的多元秩序

一国当下的法律文化, 与其历史一脉相连, 所谓历史的延续即指此而言。考诸现实, 以上所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四大倾向及其关键的成因, 在流变的状态中造成了当前的法律文化。

以道德对法律的统摄而言, 当下的经验事实中不乏道德法律化的例证, 比如2008年6月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支持子女对父母须精神赡养之先例 。以法律的工具化倾向而言, 尽管近二十年来知识界对法律工具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 但司法实践尤其是基层司法实践中的将法律简单的作为工具使用的现象和认识仍屡见不鲜。以集体本位或义务本位而言, 近年来见诸媒体的国民与国家行政公务人员冲突的个案之中, 并不乏国家公务人员以“义务本位”或“集体本位”要求行政相对人行事的影响, 以此结合国家所发出的“服务型政府”的号召来看, “义务本位”或“集体本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并非历史陈迹。以立法、司法上的身份差别而言, 我国在立法上已确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但司法实践却不尽然, 比如尘埃落定的许霆案中, 作为国家金融机构的银行显然比作为公民的许霆得到了更周全的法律保护, 而某案的犯罪人或被害人一旦具有诸如大学教授、研究生、领导干部等特殊身份, 社会舆论对该案的侦查、起诉、判决、执行等环节的影响, 便迥然有异于普通公民, 这说明司法上的身份差别对国民意识的影响仍然颇为深刻。实际上, 中国传统法律的四大特质对于今日中国社会法律现实的影响, 既是一种经验事实, 又是一种普遍的民众意识。正如布洛赫所论, “事实上, 一种根深蒂固的禀性使人们几乎本能地要求历史指导我们的行动。” 人往往会出自本能去寻找现实生活的历史正当性根据, 故后一历史阶段中人们创造社会秩序时其思路往往受制于前一阶段所形成的法律文化传统。

如此一来, 当下中国社会的法律文化便呈现出新旧杂陈的态势, 摭其要者而言, 即如刘作翔先生所论“多元混合社会秩序”和“二元法律文化结构”: 前者是指当前我国社会秩序形态表现为“法治秩序”、“礼治秩序”、“德治秩序”、“人治秩序”和“宗法秩序”交织作用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后者是指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结构呈现出二元化的特征, 即以适应现代化社会潮流的制度性法律文化, 与以传统社会为根基的观念性法律文化并存于中国法律文化整体结构中。这二者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相颉颃, 同时使得当代中国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 不可能只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直线过程, 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因此, 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看, 当前中国社会至今仍然处在或是经历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 即中国尚未完全步入现代社会, 而是正在向现代社会迈入。

3多元秩序、中庸方法与中国法治社会构建

当前中国构建法治社会的最大困惑, 不在于“法”, 而在于“治”, 即许多法律在生效之后并未获得民众的普遍服从。法治的生命在于实践, 如果已经颁布生效的法律不能获得民众普遍的服从, 则法治断不可求。在法律文化的视域中, 这一困惑的解决与当前中国社会多元混合秩序和二元法律文化结构, 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 这一困惑在何种程度上得以解决, 则中国社会就处于何种程度的法治之中。

那么, 中国社会何以进入法治?一言以蔽之, 即实现社会秩序和法律文化结构的转化。

所谓社会秩序的转化, 是指将多元混合秩序状态转为以“法治秩序”为“经”, 其他秩序为“权”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下, 法治秩序统摄而不扼杀其他类型的如德治、礼治、宗法等社会秩序, 其他社会秩序亦不失其丰富性、多样性, 同时其适用范围和具体内容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可变性, 亦即它们只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去诠释法律秩序的思想和精神。这种多元秩序的格局总体上呈现出并列从属的关系, 彼此之间同条共贯, 相扶成治, 即秩序格局从当前的多元混合转为多元和谐。

所谓法律文化结构的转化, 是指将二元法律文化结构转为以制度性法律文化为“经”, 以“观念性”法律文化为“权”的结构。这一结构并非纯以制度性法律文化为其唯一内容的一元法律文化结构, 而是制度性法律文化与观念性法律文化二者缺一不可、须臾不离的二元结构。在这一结构中, 这二者依序并列不悖, 前者统摄后者, 后者从属于前者, 上下相分, 存异而求和。此种二元法律文化结构, 不复为分裂的、背离的、冲突的结构, 而是合一的、同向的、和谐的结构。

实现社会秩序和法律文化结构的转化, 须以中庸的方法论一力贯彻, 究其原因, 大致有三:其一, 如前所论, 中庸的方法论承认多元事物的不同, 并求得多元事物彼此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中国历史上, 中庸方法论化解、协调中国传统法律中的诸多矛盾, 维持国史之赓续, 其以“经”统“权”, 以“权”保“经”的思想精华应为今日中国构建法治社会所借鉴。其二, 实际上, 社会的稳定, 不可能经由一元的某种秩序或结构的独力而造成。这不仅是运用中庸方法论所得到的认识结果, 亦是历史经验现实的反映。法律文化向来都是多元的, 不独中国社会如此, 西方社会亦不例外, 不独中国传统社会如此, 当下的中国社会亦然。法律文化的多元性表现之一, 就是其中包含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等诸多矛盾关系。当前中国构建法治社会, 亦须直面多元法律文化背景下的诸多矛盾, 故解决问题, 自然以适用中庸方法论为宜。其三, 多元与法治二者, 本无根基上的抵阂。今日所谓“法治”, 舶来自西方。验诸史实, 大略可知西方近代的“法治”与其社会之多元密不可分。西方法律史家对此多有认识, 比如伯尔曼在论及“法治”时, 就指出自中世纪以降, 与“教会法”相对称的“世俗法”开始冲决教会神法所造成的藩篱, 此前由教会法所造成的一元状态, 渐趋转化为教会法和封建法、庄园法、城市法、商法以及皇家法等世俗法所并存的多元态势, 西方的“法治”概念的形成至少与以上所列多元态势下的教会法和世俗法有着密切关联, “世俗国家的观念自始就蕴含于教皇革命之中;……从本质上讲, 世俗国家的观念和现实也就是法律统治的国家或‘法治国’ (Rechtsstaat) 的观念和现实。首先, 这意味着每一个教会团体和世俗团体各自的首脑都应当采用和维护他们自己的法律体系。……因此, 法治的概念既得到成千盛行的宗教意识形态的支持;又得到统治者流行的政治经济缺陷以及多元的权威和管辖权的支持;最后还得到在12、13世纪逐渐盛行于整个欧洲的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复杂性的支持” 。又如昂格尔所论, 近代西欧形成法治的条件之一是多元的作为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认识方式的集团, 在近代西欧自由主义国家的历史上, 中央集权的君主、贵族和第三等级这三大集团在利益对抗过程中共同选择了法治——尽管这种法律秩序是冲突的多元利益集团在势均力敌的斗争中的次佳选择。 由此可见, 为当下国民所热议的西方法治理念, 其形成实有赖于多元的社会历史条件。

综上所述, 中国传统法律的土壤固然不可能生成今日中国所追求的法治社会, 但并不意味着妥善处理了中国传统法律诸多内在矛盾的中庸方法论不可以适用于中国今日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 同时, 为今日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固然无法复制西方法治的进路, 但西方法治与多元社会历史条件之密切关联诚可为关注重点和建设指南。中庸方法论以其保持“常经”与“权变”的平衡、和谐为精髓, 适用于当前中国社会以实现多元混合社会秩序和二元法律文化结构的转化进而实现多元和谐, 并最终促成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应予确认。

参考文献

构建与探讨 篇5

方法与作用探讨

摘要:企业转制后,面对经济成份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契约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新情况,基层企业工会既要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又要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企业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和谐,实现员工、企业和政府的“三赢”确实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和挑战。从系统论角度而言,优化劳动关系或者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所在,就是主体各方、要素之间如何联接搭配、互相协调,实现一种整体优化的效果,使企业这个系统处于最佳状态。为此,工会就需要与劳动者(劳方)、经营管理者(资方)和政府劳动和保障部门建立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关键词:工会

和谐劳动关系

途径

方法

一、研究背景

马克思曾经说过,个体的发展和自由的范围依赖于它的劳动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但劳动过程的结构则统治者所有个体的自由。虽然马克思从未对自由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指出现实的社会关系对自由的根源性和根本制约性以及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是自由的永恒前提。依据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劳动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作为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某种意义上也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报告侧重于描述性与应用性研究。主要在于了解转制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方法、成效及不足。主要探讨: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工会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职能作用的发挥与不足;不利于工会职能履行的因素分析;探索工会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式、研究设计介绍

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方法,辅以文献研究方法。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1.调查范围 XX公司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样本根据判断抽样的方式从62名公司员工中抽取,主要为工方职工,基本不包括外来劳务工。实际发放问卷28份,公司收回有效问卷26份,回收率为92.8%。

(三)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审核问卷:检查回收的文件是否齐全,有无重复、遗漏、确保记录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分组整理:对经过审核的问卷,根据调查对象分别归入适当的类别;

统计分析:对于分组整理的信息,计算相应的数量和比率,做出所需的表格与分析图。

规范化程度不高,培训未对企业战略目标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培训工作仍处于较低水平。

应该说,合法用工、合规经营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底线和基础。虽然公司能基本做到合法用工,但我们还是发现了两个不利于和谐的因素:工资与培训。工资收入是劳动者的核心劳动权益,利益共享是劳资合作的基础。虽然劳方往往“享福在后”,但企业确实应注意让劳动者合理分享经营成果,以实惠换忠诚、换稳定。而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从业能力,其实就是维护他们的就业权,而这其实是劳动者最根本的利益。

(二)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的成绩与不足。1.成绩

工会较好履行了维护职能、参与职能、建设职能、教育职能四项职能。在调查中,34.62%的员工对工会在化解劳资矛盾中发挥的作用表示“满意”,57.69%表示“一般”,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只有3.85%。此外,工会干部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逢年过节慰问向困难职工“送温暖”,主动看望患病、工伤职工,给他们物质上的扶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在参与职能方面,工会内部申述渠道畅通,工会经常召开群众座谈会或职工代表联席会,倾听员工诉求,形成建议反馈公司领导,基本达到和谐劳动关系救助型与民主型的要求。工会的建设职能也在企业“十好”班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班组建设提升了班组向心力、执行力,工作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工会还积极履行教育职能,都想方设法利用各种资源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思想

大小,只要看职工有问题是不是找工会就知道了。调查发现,员工在薪酬矛盾发生时,大多数员工首先选择“与企业负责人协商解决”,其次才是“向工会投诉,由工会协助解决”。正如国家劳动部工资研究所主任孙群义所言:“中国工会有本身的难处,既要维护职工利益,又要维护企业利益,而事实上,劳资双方又是个分利的关系,因此很难做。”

只有当工会一方面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共谋企业发展”上有所建树,另一方面能为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与基本利益提供支持与保障时,工会的影响力才能得以体现。反之,处于矛盾双方夹缝中的工会,任何一方的不满都会削弱其影响力。

2.工会组织的职能完整性不够

企业在转之前,工会在长期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职能完整性受到一定削弱,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工会往往局限于做一些事务性工作,常常被员工理解为是一个“做福利的部门”,我们在对工会组织性质的调查中,有三分之二的员工对此表述不清,也反映了工会职能完整性上的缺陷。工会作为劳动者诉求的表达者和利益维护者的这一重要职能没有得到凸显,在协调劳资关系、化解劳资争议、企业劳动合同的制定和监督方面作为有限。

3.工会活动难以得到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与配合

企业转制后成为市场环境下自负盈亏的经济体,生产性必然被放在了突出位臵。转制企业有别于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工会组织职能的履行和作用发挥有所削弱。原有的工会工作体制、方式受到冲击。工会各类活动是工会开展工作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依据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劳动关系系统主要有三大要素,即劳动者群体(劳方)及其工会、经营者群体(资方)和政府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门。

劳动者群体(劳方):是劳动关系系统的第一要素,劳动者以其在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它的群体特征,成为劳动关系系统的子系统,居于主体地位。

工会:是由劳动者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以劳动者的代表身份,就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劳动问题与资方进行交涉,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而进行活动的。作为劳动者群体的代表,工会成为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劳动力所有者的代表。工会的组织程度以及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反映出劳动者群体的成熟程度,决定着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权益是否能够得到保护。

经营者群体(资方):是劳动关系系统中与劳动者群体相对应的基本要素,它在劳动关系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经营者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对企业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

政府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门:在劳动关系中,主要发挥外部调节作用,如:政府扮演第三方管理者角色,为劳资双方提供互动架构与一般性规范;政府扮演法律制定者角色,通过立法规定工资、工时、安全和卫生的最低标准;当出现劳动争议时,政府提供调解和仲裁服务;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政府还是收入调节者。总之,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所借鉴,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异曲同工。

(1)实现工会与劳动者群体(劳方)的良性互动 A 以人为本注重关怀,打造“服务型”工会。

打造“服务型”工会,应是工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是密切党和职工群众联系、创新工会工作的新途径。随着企业转制,劳动关系由原来行政化的利益一体型通过利益分化向市场化的利益协调型转变、劳动合同取代国家行政干预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形成与调整的决定因素,这些变化要求工会基于四项职能,更好服务职工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会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关怀,认真倾听职工呼声,及时反映职工愿望,围绕解决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特别是要继续做好困难职工的排忧解难工作。工会要以实现劳动权益为中心,推动建立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建设,保证职工的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安全保护权以及职工参与企业事务管理和职工的精神文化权,推动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此外,工会还要善于引导职工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企业发展中的利益关系问题,引导职工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并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把劳资矛盾化解于萌芽阶段,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

B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升员工素质。

在中国工会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把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组织职工、教育引导职工紧密结合起

1传,并通过工会主席信箱、群众座谈会、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职工的反应,不断改进工作。

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班组建设活动拓宽民主管理渠道,通过推行班组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班组民主管理是企业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班前会、班组学习、班组民主生活,进行厂务公开的宣传和重要事项的民主决策。并设立民主管理员,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企业还可以仿效“党员责任区建设”开展“工会委员民主管理联络点建设”,由工会委员担任联络员,加强与职工的沟通,对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和厂务公开情况进行宣传,并及时反馈员工的建议。

(2)实现工会与经营者群体(资方)的良性互动 A 以“双赢”为目的摆正工会与企业行政的关系。

工会与企业行政构成企业经济关系的双方代表,是两个平等独立的法人主体,二者关系的本质就是劳动关系。但企业行政在企业中负责经营管理,在劳动关系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而工会所代表的职工则处于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二者的地位事实上并不平等。劳资双方存在着收入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此消彼长的矛盾,尤其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这一矛盾更为突出。但同为企业这个系统的因素之一,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在处理劳资矛盾时,工会应以“双赢”为目的,更多通过平等协商,妥协、谅解、合作和支持的方式处理与行政的关系,把劳资冲突降到最低限度,增加企业的总体效益。

B 保护劳动力产权,进入企业治理结构。

3度,使各项劳动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企业的合法经营。

工会要将劳动合同执行情况作为工会劳动监督的重点,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企业执行有关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保险福利等劳动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公司工会还要加强与资方的沟通和协调,督促其认真履行劳动合同。

工会应建立完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对重大事故隐患、职业危害等实施监督。依法介入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处理。协助与督促企业落实法律赋予工会与职工安全生产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紧急避险权。工会要开展各种活动配合企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降低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率,构建安全和谐的生产环境。

(3)实现工会与政府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门的良性互动 A 理顺与政府的关系,找准自身定位。

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不足以解决企业职工维权难的问题,客观上需要外力的介入,从我国国情来看,这个外力主要是来自于政府。而政府对职工维权的介入又主要是通过工会。因此,工会特别是基层工会的功能不能淡化、虚化,不能满足于做一些帮扶慰问工作,而应调整好自身定位,强化维护职能,通过工会自身能力建设,降低对企业行政的依附,积极协助政府劳动及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做好劳动合同监督检查、健全三方协商机制、建立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等,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而政府的工作重点,则是放在培

5用好各种资源和手段强化工会的力量和作用,才能更好地维权、改善民生。

五、结语

企业转制后,面对经济成份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契约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新情况,基层企业工会既要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又要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企业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和谐,实现员工、企业和政府的“三赢”确实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和挑战。从系统论角度而言,优化劳动关系或者说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所在,就是主体各方、要素之间如何联接搭配、互相协调,实现一种整体优化的效果,使企业这个系统处于最佳状态。为此,工会就需要与劳动者(劳方)、经营管理者(资方)和政府劳动和保障部门建立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对于劳方,需要打造“服务型”工会,为企业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保护好他们的劳动权益;需要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为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需要拓宽民主管理渠道,保障员工对企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对于资方,工会应以“双赢”为目的,通过平等协商,妥协、谅解、合作和支持的方式处理与企业行政的关系;要为保护劳动力产权,进入企业治理结构而努力;要帮助引导企业合法用工、合规经营。对于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理顺与政府的关系,找准自身定位;要整合利用好政府赋予工会的工作资源和手段,千方百计做好维权工作。

电子商务企业的构建与模式选择探讨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13-2

0 引言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众多从事商业的人正逐渐从幕后向幕前迈进,譬如目前国内最有名的电商大家京东、天猫、淘宝以及聚美优品等。有些人认为电子商务企业的构建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暂的产物,终有一天其优点都会消失。笔者认为此观点与实际不相符,且太过于片面,只要不断地对电子商务的模式进行探索与完善,电子商务必定可实现持续的发展。

1 企业电子商务

把企业的内部运营与互联网系统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就称为企业电子商务,其需要企业对外的商业活动与企业的内部运营相符合,也就是企业的内部结构不应当由企业的管理层来决定,而应当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对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的重点就是要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对企业的生产进行决策。如今市场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卖方,而是买方。当下企业可借助电子商务把产品的销售、研发、调研、运输、规格以及售后等一系列的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将其实现一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使管理与发展企业实现高效化、网络化、数字化以及扁平化[1]。这也正是企业电子商务的主要优点,与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相比,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具前瞻性与确定性。

2 构建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必要性

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易成本,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传统的商务运营若想达成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易,则必须耗费长途的邮寄费用与通信费用,这对于顾客而言并不是一笔小的支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也必定不情愿支出这项费用。而电子商务运营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只需要业务数据即可,其余的部分可由电子信息系统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中间中转环节的不必要的损耗与人工成本实现有效地减少。针对顾客而言,他们只需支付较低的价格就可享受到更好的质量,可谓是真正地让利于顾客。而针对企业而言,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能够使中间中转环节的损耗实现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自身的利益也不必再受制于中间商,从而可实现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自身的利益。例如B2C运营模式,其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是其他实体店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企业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正是当下市场发展的需求。

②具有更快的交易效率。这里主要是针对跨区域的交易而言,运用传统的交易模式来进行当地区域内的交易的确具备很大的优势,因为付款之后立马就可以对货物进行提取。然而当今的市场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区域的市场,其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多数顾客对于非本区域内商品的需求量更大,倘若依旧只是单纯地采用的传统的商务运营模式,则中间中转环节的费用总和极有可能超出商品自身的价格,而且这种交易形式对于顾客而言也极不方便,这就会极大地打击顾客的购买欲望,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而电子商务最显著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借助网络的交易平台,使顾客与厂家之间实现“面对面”的交易,让顾客感觉相距千里的购物仿佛近在眼前。卖家与顾客之间的联系也正因电子商务系统提供的便捷的购物平台与购物模式而变得更加密切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B2C与B2B运营模式。

③其销售平台是互通式的。在交易产品之后,顾客可以在评价中将自己对产品以及卖家服务方面的满意程度描述出来,随后卖家可依据自身的具体状况,再结合顾客反馈的情况,对自身的销售模式进行最大限度地完善。其中,B2C与CRM就是不错的实例,尤其是B2C,其提供一个可供顾客对自身的用户感知度进行反馈的平台,卖家可对这些顾客反馈的用户感知度进行调查研究,随后再将这些信息传递至前期的生产与研发过程中,另外再对售后方面加以最大限度地改善[2]。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卖家服务与生产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能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唯有顾客感觉到满意,卖家才能获取利益,从而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交易环境。

3 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选择

3.1 制约选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要素

制约选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要素有资金、企业的发展目标、专业的IT人才与专门的技术以及成本等[3]。

资金是发展企业的最根本的要素,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则充分利用好资金。所以,资金的使用会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将来的发展。企业在对运营模式进行选取时,应当对自身未来的工作重点以及核心目标加以确立,进而对资金进行合理地使用,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提升。

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制约企业决断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一段时期内企业的发展方向必定会对企业对运营模式的选取产生影响,譬如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想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还是想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又或者是想使销售额实现递增等。

通常而言,不管企业要构建的IT系统是如何的精巧,其投入于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资金都不会少于几十万元。而对IT人才进行聘请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各类专业的IT企业往往是优秀的IT人才的首选去处。所以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要招聘高级的IT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即使电子商务企业能够聘请到优秀的IT人才,但因为不能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那些IT人才也不会愿意长久地留在电商企业。倘若缺乏IT人才,那么企业将无法正常运作。所以,在选择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自行维护的能力与技术加以充分地考虑。

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要素就是成本,用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多的利益,这是所有企业都梦寐以求的。所以,在选择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对此模式的成本加以充分地考虑。

3.2 ASP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倘若企业只有很少的资金,且必须耗费较多的费用,同时又缺乏IT人才,但又想使企业的建设信息化实现增强,那么就可以选择ASP电子商务运营模式[4]。倘若选择ASP模式,那么就可以为企业节省前期众多软硬件的投入,从而实现借助较少的资金来实施较大型的项目,进而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得以降低。更为关键的是企业能够对实行系统期间的风险进行把控,租赁的形式能够确保IT厂商与企业的交易制度,ASP提供商应当不断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以使企业的需求得以满足。倘若服务质量无法与企业的需求相符合,则企业能够对此种租赁关系予以随时解除,以降低自身的损失,减少投资风险。

3.3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

倘若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且专业人才也比较匮乏,同时又不需要实现建设信息化,只是简单地想减少销售成本并增加销售额,而且对交易的安全性比较注重,那么就可以对第三方平台模式加以选取。买卖双方企业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加以选择是对电子商务进行采用的较好选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是具备盈利潜能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其核心就是客户,其属于开放型的中立商务平台,其能够对传统运营模式的功能加以创新,同时用增值的方式来为买卖双方企业提供服务。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①能够使交易的安全性实现提升,并降低成本;②能够使信息资源的规模实现拓展,进而提升销售的可能性;③能够对交易过程进行全程性的监控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电子商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比传统的运营模式具备更多的优势。而若想使企业的电子商务实现可持续、更好的发展,则必须不断地对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进行摸索与探讨,从而推动我国国内以及国际贸易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杨洋.基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1(03).

[2] 雷晓辞.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推进与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3] 李莉.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6).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与实践 篇7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将实践教学体系从实施层面及管理层面两个方面进行了划分。

1.实施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施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休系, 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和实施过程中, 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 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将其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 即:过程性实践教学和终结性实践教学。

(1) 过程性实践教学

(1) 实验

其主要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嵌入式系统工程等专业的电工基础、生物化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实训

其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 是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 包括单开实践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技能竞赛、职业素质训练、大学生应用技术介入计划等。

单开实践技能训练是针对课程设置的, 注重利用学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了一定专业课程后设置的, 其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能力训练, 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根据职业岗位需求,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模拟项目, 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能熟练运用专业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决较复杂的专业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文档的编写能力等。在训练中强调操作的独立性, 训练的反复性, 从而学会技能、形成技巧。

职业素质训练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不容乐观的职业素质现状设置的, 其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到校实训基地、模拟车间、模拟公司完成的单开实践训练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项目, 利用模拟的环境, 使学生感受未来职场环境、规范及要求, 培训学生个人在从事某一项工作时的职业基本素质, 其包括:个人服饰、卫生状况、工作态度、工作质量、用户沟通能力、处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等。

大学生应用技术介入计划是针对培养学生项目研发能力设置的, 其旨在“夯实职业基础, 拓展专业技能, 强化创新意识, 提升学生素质”。通过选题、申报、立项、研发、结题等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项目研发的整体过程, 熟悉项目研发各个环节的工作。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具备了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公德。

(3) 实习

其一般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它是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了解职业、将校内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强调内容的覆盖性和综合性。学院有较完善的机加、生化、信息技术等实习场所, 并在省与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一汽集团、华润雪花啤酒 (中国) 有限公司、启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学生通过校内实习, 学会了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校外实习, 增进对企业现代化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管理规范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其职业素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到企业学习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2) 终结性实践教学--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做为终结性实践教学环节, 是高等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同时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综合检验。通过毕业设计, 可以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使我院毕业设计顺利、有序的实施, 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要求各分院要按专业制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计划, 成立毕业设计指导及答辩评审小组。毕业设计选题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 注重开发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设计与制作类题目, 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创造环境、统一标准、加强规范, 严格把关, 确保质量”。并以文件和制度方式下发到各教学单位执行。

2.管理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管理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组成, 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管理体系、内容管理体系、过程管理体系、实施保障体系等要素。各要素又独立的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子体系。

(1) 目标管理体系

是各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学院要求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 要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专业骨干课的设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业方向等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 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 要开专家论证会, 要务实, 要广泛的听取专家的意见, 在专家的确定上, 要以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主。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 目标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才能真正起到驱动、引导的作用。

(2) 内容管理体系

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环节 (过程性实践教学和终结性实践教学) 的具体实践教学内容, 它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受动作用。根据学院的要求, 各专业针对三年的整个教学过程, 结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 制定、编写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性文件 (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任务书、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技能考纲等) 。学生可以根据该内容体系独立、自主地完成各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 从而培养和提高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内容体系建设中, 要遵循认识原理和教育规律, 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 又要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及专业的系统性, 按照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三个不同层次设计实训项目, 调整实训教学标准, 适当削减不必要的基础性实训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 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训内容设计中, 设置必做和选做的实训项目,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发挥个性特长的环境。

(3) 过程管理体系

是指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质量监控评价的总和, 其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1) 组织管理

实行学院、分院级教学单位、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 学院由教务处 (分院由教务科) 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进行宏观管理。各专业教研室全面负责本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工作, 实训中心主任具体负责有关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工作。

(2) 运行管理

在实践教学动行过程中, 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要求做到“落实6、抓好4、网络化1”, 即:教学计划落实、课程标准落实、指导教师落实、实践教学经费落实、实践教学场所落实和实践技能考核落实;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要求抓好四个环节:即实习准备环节、实习落实环节、实习指导环节、阶段总结环节;对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管理实现网络化, 通过网络化管理系统指导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动态, 下发任务。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登录2-3次, 通过网络汇报实习情况, 指导教师可以远程进行指导, 与学生交流。

(3) 制度管理

学校及各分院级教学单位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验 (实训) 、校内 (校外实习) 、实践教学环节职业素质教育、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论文) 、大学生应用技术介入计划、技能竞赛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以确保实践教学有序、顺利的进行实施。

(4) 质量监控

学校建立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根据实践教学环节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 制订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 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我们将实践教学质量控制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基于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包含课程内容、训练计划、组织形式、考核大纲等) 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 (包括各级教学组织者的责任) 、实践教学过程的控制 (包括各种检查制度) 、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 (包括实践能力考核) 、实践教学效果反馈与质量控制过程的改进 (包括反馈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见图所示:

图中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指的是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那一部分, 它们是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质量控制的相关文件来执行的。

根据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要求, 设计出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作为执行规范, 具体见下表。

(4) 实施保障体系

是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生产实践环境等要素组成, 其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拥有具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我校各专业按1:1的比率在企业聘请兼职教师, 做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质量。我校要求教师每年至少要有3个月到企业实习锻练, 参加技术服务、产品设计开发和科研工作等, 并制定下企业锻练的计划书, 定期撰写并上交企业实践体会、收获, 以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 使他们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到目前为止, 全校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已达70%以上。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组合体, 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管理和保障功能。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过程中, 各组成要素即要发挥各自的独立作用, 又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这样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 才能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效, 从而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006-11-11.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征求意见稿.2010-7-2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 (2010-2020年) .

[4]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2010-09.

[5]唐永泽, 卢兵, 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L]].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

[6]姚寿广.示范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设计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徐国庆.只要会做就行了吗[J]_职教论坛, 2006 (7) .

[8]郝志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12期.

[9]马树超.《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0]李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11.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构建与作用探讨 篇8

1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构建

取1张制作良好、染色理想和细胞形态典型的教学骨髓涂片,用Nikon ECLIPSE50i生物显微镜在油镜下观察,选取对疾病诊断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连续拍摄,拍摄时注意:相互连接每2张照片重叠部分一般为25%,细胞数量较少时要增加比例,有利于计算机识别自动拼图。所得照片在Photoshop软件中进行分批自动无缝拼图,最后制作成特大图片为虚拟教学骨髓涂片,最小图片尺寸为图片中有核细胞数量是该骨髓涂片根据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需要计数总量2倍左右。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上细胞分辨率、清晰度和色彩等方面与显微镜下非常相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判断是依据细胞的量变和质变,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有核细胞量约为计数量的2倍,基本满足教学需求。但是虚拟教学骨髓涂片毕竟是整张骨髓涂片的一少部分,必要时根据需要制作辅助图片弥补其不足,如骨髓涂片的数码照片、低倍镜下虚拟教学骨髓涂片、油镜下其他部位的集合图等。

2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作用

2.1 弥补传统教学骨髓涂片的缺陷与局限性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具有使用不损性、保存永久性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骨髓涂片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发霉和褪色的缺陷;虚拟教学骨髓涂片无须大量制作和经常更新,弥补了传统教学骨髓涂片因破碎、褪色和学生人数的增多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不断补充的缺陷;1张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可以同时无数人使用,弥补了传统教学骨髓涂片1人1张,由于不同的标本、不同的质量,给带教造成的困难和对学生不公平性的缺陷;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可以进行标注,使用只需1台普通电脑,无须老师指导,不受时空限制,学生也能阅片,弥补了传统教学骨髓涂片在阅片时必须要用显微镜、实验场地、老师现场指导的局限性。

2.2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在实验课堂中的作用

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是教师先用多幅照片讲解学习内容,然后学生阅片,教师现场指导,1人1片1台显微镜,标本不统一,质量不一致等。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带教老师要指导1个班级30多个学生,经常是力不从心和筋疲力尽,学生则得不到及时指导而经常敷衍了事,同学之间难以开展讨论,学习气氛不活跃,没有比较性,视野不开阔等。如果在实验时,给学生配备电脑再安装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则可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对细胞有标注,通常不需老师指导,学生也能阅片。学生在训练显微镜阅片过程中,同时观察不同或同种疾病却有形态差异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通过比较法提高学习效率,多张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的观察可以拓展知识面,多个学生同时观察1张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可很好地对相同内容开展讨论,增加了学习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2.3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在实验考核中的应用

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考核离不开骨髓涂片检查,传统骨髓涂片检查实验考核是随机分发给学生1张骨髓涂片进行答题,骨髓涂片质量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答题难易程度不一致,有失公平性。因为考核骨髓涂片数量多,由于每年有消耗要补充,要确定每张考核骨髓涂片的准确细胞分类计数结果非常困难,这项工作一般不开展,所以要判断学生答题细胞分类计数的准确性也非常困难。制作一套高质量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对张虚拟教学骨髓涂片进行分类计数细胞,然后专门用于实验考核,并建立计算机考试系统,避免了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

2.4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传统骨髓细胞形态学学习模式学生只能在实验室里借助显微镜观察和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次实验一项内容,如果学生因故请假或在实验课没有及时掌握,只能依靠有限的开放实验弥补,课前不能预习,课后不能复习,这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需求。自从我校建立了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库网络浏览系统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愿望。

2.5 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在资源共享方面的应用

传统骨髓教学涂片不可复制,使用时只能1人阅片,共享范围非常有限,并且容易损坏、丢失和褪色等,因此共享时间也有限。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具有永久性,可以无限复制,在不同电脑上可以无数人同时阅片,在公共网络上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人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共享,完全实现了资源共享。

3 展望

许多文献报道,教师和学生喜欢通过虚拟切片的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教学与学习。笔者对虚拟教学骨髓涂片短暂实践表明教师与学生想法与上述报道相似。对于虚拟切片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玻璃切片进行教学,可能是学生需要学习实验操作技能,虚拟切片在高倍下细胞细微结构不很清晰等缺陷有关[4]。笔者自行制作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虽然图像质量理想,满足教学需求,但制作麻烦,并不可能在油镜下制作出包括整张玻璃骨髓涂片全视野信息的真正虚拟骨髓涂片。笔者非常期待虚拟显微镜技术迅速发展,能快速、方便地制作出高质量真正的虚拟骨髓涂片,实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完全虚拟化教学。

摘要:为了不断提高血细胞形态学的实验教学质量,自制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并对其作用进行探讨。通过实践表明自制的虚拟教学骨髓涂片基本满足实验教学需求,在弥补传统教学骨髓涂片的缺陷与局限性、实验教学、实验考核、自主学习与资源共享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髓涂片,血细胞,虚拟,实验教学,形态学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徐富翠,邹礼乐.组织学数字切片库及网络浏览平台构建的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7):1094-1096.

[2]胡小冬,崔洁,赵新秀,等.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6):64-65.

[3]崔瑾,王庆亚,林国庆.数字切片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13-115.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政府采购制度探讨 篇9

政府采购制度起源于欧洲。从18世纪末开始, 西方国家逐步开始实行政府采购,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建立管理机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政府采购的主体逐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向其它公共服务组织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政府采购的职能向外延发展, 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 由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兴建基础设备和发展重点行业, 国际招标得到广泛的应用, 政府采购制度开始走向国际化。最终, 1980年, 政府采购的国际规则《政府采购协议》建立。

2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

2.1 有一套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配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证制度有效的前提。为加强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 各国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制定了政府采购基本法——政府采购法, 并以基本法的原则为指导下, 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条例和规章制度。以美国为例, 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管理政府采购的基本法律, 主要包括1949年《联邦财产与行政服务法》和1948年《武装部队采购法》。另外, 国会还制定了与政府采购相关的一系列法律, 如1933年通过《购买美国产品法》, 对美国的采购市场进行保护;《小企业法案》要求在政府采购中对小企业进行优惠。以上述基本法律为基础, 由各行政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包括:联邦服务总署制定和颁布的《联邦政府采购条例》以及国防部制定的《武装部队采购条例》等。

2.2 有一套有效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采购组织管理体制

世界各国的政府采购模式不能一概而论, 都具有各自的历史原因的国情特点。总的来说, 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一, 集中采购模式, 即由一个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所有的采购。如香港政府除了土地、建筑物和个别低价商品外都由布政司物品供应科根据《公共采购条例》集中采购。第二, 分散采购模式, 即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新加坡是实行高度分散的采购制度, 只有有限的物品如计算机、纸张等是通过集中采购的, 其他物品都由各部门根据财政部 (预算署) 制定的《政府采购指南》自行采购。第三, 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 即除部分产品由专门部门采购外, 其它则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的采购模式。如英国规定, 财政部的授权支出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在资金总额内) , 但在大项目上的支出通常需要同财政部经费小组协商。虽然, 各国政府采购的基本模式不尽相同, 但都是从各自国情出发, 经过长期的实践, 在各自的法律范围内有序运行。

2.3 具有良好的政府采购制度的运行环境

(1) 有明确的政府采购目标及原则。

随着发达国家200多年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 其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制度最初的节约政府支出, 特别是随着政府职能内涵的扩大, 政府经济作用的不断增强, 政府采购的目标也日趋多元化。这些目标包括:促进政府采购的经济有效性;促进政府采购的廉洁和公众对政府采购制度的信心;促进实现其它特定的社会目标, 如扶持小型企业和少数民族企业、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有效保护, 还可以和其他政策配合实现多种经济和社会目标, 如保护环境、促进就业等。政府采购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平竞争性原则、公开性原则、货币价值最大化原则等。

(2) 有具体的政府合同授予方式和程序。

尽管支出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对政府采购制度而言, 管理的核心是政府合同的授予方式或程序。大多数政府采购法规都以规范政府采购方法为主要内容, 而不涉及采购计划和采购之后合同管理阶段。这些采购方法包括:公开招标、两阶段招标、选择性招标、寻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及谈判采购。

(3) 注重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进行有效保护。

这是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政策目标。成熟的政府采购制度离不开有效而健全的救济制度。完善而有效的救济程序是制度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是有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如美国至今仍执行1993年制定的《购买美国产品法》, 规定联邦政府在签字购买物资采购合同或公共建设项目合同时, 必须承担购买美国制造的产品的义务。国内产品优先是美国政府采购政策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即使加入了《政府采购协议》的国家, 在政府采购中采购外国产品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实际上, 通过对政府采购市场的有效保护, 鼓励采购本国产品,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3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议

3.1 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1) 完善《政府采购法》配套的法律文件。

将《政府采购法》中的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明确基本制度所涉及的问题, 制定实施细则对每一条款做出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以便在实践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各类配套法律文件, 加快《政府采购法》的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与地方政府采购立法更新与完善工作, 制定代理机构管理办法、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分散采购管理办法等法规, 以弥补现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系中的行政法规缺位问题;协调《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的衔接, 设立《政府采购法》的招投标工作程序, 把政府采购活动全部环节纳入到政府采购法的调控范围中来;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电子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2) 建立政府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

政府采购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采购专业人员队伍的素质及行为方式, 因此, 建立政府采购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是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在地方政府采购法制建设中, 要以《政府采购法》为主要依据, 结合当地实情, 制定具体采购办法, 指导政府采购活动。

3.2 做好政府采购制度的配套制度改革

首先, 细化预算编制是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前提。在未实施细化预算编制前, 政府采购局限于对专项预算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 将预算编制进行细化, 可实现对预算支出中的所有物品和跨部门的采购行为实行规范化管理。

其次,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计划, 对采购项目实行目录管理。年度采购计划需列明拟定采购货物、工程及服务的名称、数量、质量、规格、单价、总价、供应时间等情况, 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查批准。财政部门根据资金状况和实际需要, 审核各采购实体拟定的年度采购预算, 汇总编制本级政府年度采购预算, 并按采购预算项目编制集中采购目录, 向社会公布。

最后, 建立集中支付制度, 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的保障。主要措施包括:使政府采购计划与国库用款计划相结合, 加强采购计划性。对纳入部门预算的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采购项目, 直接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网上申报。把好采购资金的支付审核关。在资金支付时必须严格核对预算、采购方式、合同、支付方式、验收及资产登记手续。设立“采购资金专户”, 推行政府采购资金的直接支付, 采用国库直接支付方式, 增加一道网上支付审核关, 减少财政资金的中间流失。

3.3 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

逐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 每年新增一些采购品目, 逐步将大型商品、跨部门通用商品以及投资额较大的工程和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力争实现绝大部分购买性支出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特别是要逐步将财政资金支出的建设工程项目纳入政府招投标范围。工程项目采购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 推行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制度是实行财政集约化管理, 更好地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措施。

3.4 制定政府采购市场稳定、适度开放的政策目标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 在向成员国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同时, 需注重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有效保护, 鼓励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以促进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建议制定政府采购市场的适度开放政策, 通过门槛价 (实行政府采购的最低价) 、采购实体的确定、产业保护选择等措施, 做到既符合国际惯例, 又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

3.5 建立完善政府采购信息系统

政府采购的工作效率,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采购手段是否先进及能否掌握足够信息以形成充分竞争。一个全面、可信度高、及时、易操作的政府采购信息系统, 可以有效地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提高采购的效率。尤其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社会的今天, 需加快政府采购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相关的基础数据库, 如评审专家数据库、市场信息库、用户信息库、合同管理数据库等, 建立世界各国政府采购信息的接受系统, 以整合信息资源, 使政府采购科学化, 逐步实现真正的“电子采购”。

3.6 完善政府采购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的国情, 设置专门负责政府采购日常事务的“政府采购中心”, 即成立专门的政府采购中心, 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 其性质属于非赢利性事业法人, 由政府授权, 从事各级政府及所属单位交办的大中型工程、货物和服务的采购事务。考虑到政府采购的技术因素的限制, 采购中心可以委托中介机构从事采购事宜, 这种中介机构是具有独立行使政府采购资格的各种采购事务所或有能力从事该业务并经政府采购中心审查认可的其他机构。中介机构必须接受中心的委托和监督, 通过招、投标或其他有效的竞争方式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推荐给用户。

3.7 完善政府的采购监督机制

首先,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通过制定《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操作规范》明确采购人员与负责采购合同审核、验收人员的职责权限, 完善集中采购机构考核工作。

其次, 建立全方位的外部监督机制, 即由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监督。政府各部门依靠职责和权利的相互制衡, 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均衡机制, 加强对政府采购效益的评估和跟踪检查。建立专项检查、定期检查和日常管理监督相结合机制, 完善集中采购机构考核工作。

再次, 建立采购与付款相分离制度, 使采购、验收、付款三个环节相分离, 建立财政部门、采购中心和采购单位相互制约机制。由财政部门负责采购计划的审批, 但不直接参与具体采购事务;政府采购中心负责组织招标采购工作, 但无权支付货款;使用单位不直接采购, 但有最后验收签单权, 财政部门只能凭使用单位的签单才能付款, 使采购、验收和付款项分离, 形成相互制约机制, 从而对结算环节加强监督。

最后, 充分调动各方面监督力量的积极性, 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对政府采购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更大的监督权,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强化公众的公共监督意识, 对腐败行为进行举报和检举。

3.8 完善政府采购救济制度

政府采购救济制度是保证以供应商为主的采购当事人利益的制度, 也是发挥供应商作为政府采购监督者行使监督权的制度保证。政府采购国际规则和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 都无一例外地设置了完善的救济制度。在我国, 可考虑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内部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 赋予仲裁机构一定的行政权力, 诸如可以采取临时性措施、撤销非法决定、补偿供应商损失、纠正违法决定等具体的多样化的救济措施, 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此外, 还可以设立供应商赔偿基金, 根据供应商在政府采购中受到的实质性损失进行赔偿, 从而使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受到充分的保障。

4结语

加快政府采购的改革步伐, 科学地利用以法律为主的多种手段规范、完善政府采购市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制度, 从而使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WTO这一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使我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亚星.中国政府采购的市场化运作[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3.

构建与探讨 篇10

1 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安全隐患的几个主要层面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结合自身的业务特性,应具备以下的具体特征:一是管理、科研、服务、保障等信息化应用的开发与融合得到不断推进;二是农业科研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得到不断深化;三是对内、外信息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得到不断提高[2]。而在这三点特征背后,信息安全也将面临着应用、平台和制度等三个层面建设发展的挑战。

1.1 应用层面

目前,大量的业务应用软件被运用在农业科研院所的日常工作当中,从而引发了“软件危机”现象在院所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呈爆发式增长。所谓“软件危机”就是指由于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计算机软件需求,而导致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列严重问题。其中,软件功能欠缺、开发漏洞以及开发和维护上的一系列问题等“软件危机”现象正是信息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3]

1.2 平台层面

承载业务应用软件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硬件平台设备以及之间所构成的高效网络去支撑和运行。由于计算机的体系和计算机网络都采用开放式的结构,传统的防火墙、入侵检测和病毒防护等传统的被动防御手段难以有效地保障计算机和网络的安全,尤其是计算机终端的安全[4]。另一方面,信息机房的勘察以及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达不到软件应用系统环境的标准,就会产生供电系统不稳定、断电发生时无安全保护措施、机柜接地不到位或者机房温湿度不佳或者许多硬件设备没能够合理布放配置等安全隐患。同时也有可能因为不可阻抗力量如火灾、地震或者洪涝灾害等直接影响运营网络的安全运行。

1.3 制度层面

由于需要跟上国家、社会近年来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我国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着信息化机制建设落后于系统建设的现象。大多数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都可追溯到机制制度不健全上。比如作为信息安全管理维护队伍,如若多个管理职能部门不能做到相互配合、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够明确、规章制度不够合理完善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数据的备份和发生故障时应急处理办法。同时管理人员如若存在安全防护意识方面的松懈,也会产生外部入侵的机会。另外规章制度方面死板硬套,没有针对性,也会对团队带来负面影响。

2 信息安全体系的基本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中提出,信息系统基本安全要求由技术要求和基本管理要求两个类别(如图1所示)。技术类安全要求与信息系统提供的技术安全机制有关,主要通过信息系统中部署软硬件并正确的配置其安全功能来实现,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几个层面提出;管理类安全要求与信息系统中各种角色参与的活动有关,主要通过控制各种角色的活动,通过政策、制度、规范、流程以及记录等方面做出规定来实现,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几个方面提出。[5]

3 信息安全体系的构建

结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开始着手构建适合农业科研院所的信息安全体系。目的是能够设计出一套具有针对性,能够完全满足日常科研办公需求,并能为单位的核心数据信息提供有力保障的多功能办公网络,为单位未来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3.1 安全组织体系的构建

通过组建科研院所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划分各职能部门和负责人的职责范围,通过逐级负责的制度,做到层层责任落实到位。加强信息安全整体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划分具体化工作内容,设定专业性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并在各职能部门分配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在整个研究所内部形成全范围的信息安全管理网络,让所有人员参与到信息安全管理中,提升信息安全管理的宏观整体性。

3.2 安全技术体系的构建

如图2所示,信息安全网络架构将原有的一套办公网络通过安全隔离信息交换网闸区分为了内网和外网两个部分。建设的目的在于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牛研究所日常办公所需要的业务软件与互联网进行有效隔离,保障信息终端的安全,同时提升职工在处理信息数据时的可靠性。

3.2.1 内网保护区

主要针对存放内网业务软件(如:科研数据库、产业数据库和行政办公系统等)和相关数据信息的数据服务器,以及内网准入管理软件、安全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审计系统等信息安全管理和监测平台。目的在于构建一个内网的信息处理和安全管理中心。

3.2.2 内网终端区

包括了内网的使用终端和准入日志服务器,用户可以在此区域内使用接入内网的计算机对业务软件进行操作,达到日常工作的需要。

3.2.3 外网保护区

对外服务器的存放区域,此类服务器主要存放对外服务平台、门户网站等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软件平台。加入网页防篡改平台对相应的软件平台进行监测和保护。

3.2.4 外网终端区

院所可接入互联网终端的使用区域。设置上网行为管理平台和终端安全管理平台对该区域的终端进行有效管理,保障用户在该区域内的上网效率和安全。

3.2.5 互联网接入安全部分

设置网络防火墙、SSL VPN、IPS入侵防护系统和防病毒、防木马、漏洞补丁等网络安全和服务设备,对整个局域网的网络安全进行有效的防护。

3.3 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长远角度出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应该提升为一个可以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方针策略的政策性措施的构建。信息安全政策的体系应该是一个由现行全部信息安全政策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并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6]。

3.3.1 有制可依,有制必依

根据单位日常管理需要,增加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特别要针对具有可行性信息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等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另外还应严格遵守所制定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并对执行情况做持续性跟踪,不断更新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指标体系。

3.3.2 制定网络接入访问控制策略

结合外部网络访问接入需求,制定外部用户接入和访问控制策略技术标准,做到对计算机用户接入登记和网络安全巡检等,参照已制定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指导整个网络体系的扩展、管理与维护工作。

3.3.3 逐渐培养和组建高技术、高素质信息安全管理队伍

通过在已分配的专业信息安全管理岗位中选拨优秀技术人才,培养出专业性人才,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入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使得单位IT部门可以有效控制运维成本,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系统使用人员满意度。另外还可构建统一规范组织保障系统,结合实际工作反复修改完善,达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安全体系的可知、可达、可控的安全目标。

4 结束语

构建合理完善的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安全体系是一项系统级工程项目,要充分做好农业科研院所自身不断发展变化与安全需求分析。参考当前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和网络架构,采取逐步求精的办法,搭建出着实有效、安全稳定且可行性强的体系,不但可以实现在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有效防范,还可以让参与人员增强信息安全意识,理解网络系统是人机交互系统。所以,强化安全技术支撑,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细化管理防范措施,通过持续不间断修改和完善,方可构建出高效、稳定、可靠、安全的网络体系,有效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主动防御能力,为农业科研院所的课题研究和技术创新应用提供安全、可信的信息化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晓杰,马一杏,还红华,等.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J].山西农经,2015(10):36-38.

[2]还红华,马晓杰,马一杏,等.智慧型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策略[J].农业科技管理,2016(1):40-42.

[3]陈一明.软件危机现象与面向对象方法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5):67-69.

[4]郭灵儿,蒋志翔.可信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2):501-504.

[5]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S].北京:公安部信息安全登记保护评估中心,2008.

[6]高思静,马海群.信息安全政策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13-16.

[7]祝利莉,郑可锋,叶少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全程信息化实践与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2(4):32-34.

[8]赵娜,李喜升,石淑萍,等.浅谈农业科研院所门户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3):42-43.

[9]侯亮.农业科研机构网络信息安全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4):23-25.

上一篇:国家工程中心下一篇:血清甲胎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