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构建

2024-05-22

反思与构建(精选十篇)

反思与构建 篇1

专业英语相对来说题材比较单一, 内容注重专业性, 缺乏趣味性, 再加上大量枯燥的专业英语词汇, 学生学习起来往往兴味索然, 如果教师不相应改进教学模式, 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则不易收到预期效果。如何讲授好专业英语课程, 需要教师用创新思维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一、林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林学专业英语课程是在林学专业本科生完成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总计48个学时, 分三个学期讲授。

通过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及学生反映等方面的信息表明, 现有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有较好效果, 但忽略了学习技能尤其是应用能力的提高。目前本专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课时安排紧张

林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英语仅安排了48个学时的授课时间, 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既想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 又想让学生在口语和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就显得十分紧张。

(二)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素质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有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水平, 已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 而有的则较差。不同水平的学生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全英语教学, 内容要深一些, 进度稍快一些;而差一些的学生则希望采用汉语教学, 进度放慢。由于受学生人数、教师数量的限制, 目前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还做不到。

(三) 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专业英语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林学专业出身的年轻教师组成, 高校教师虽然大部分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教师本人阅读甚至写作一般都不成问题, 但能用英语向学生授课的教师人数还是很少。特别是与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相比, 虽然具备林学专业知识, 但其英语水平还是有所欠缺, 特别是针对一些语法、句式的讲解, 往往感觉力不从心。

(四) 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专业英语教学较多地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讲解的模式, 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 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交流讨论, 学生参与意识差, 直接导致了学习兴趣的降低, 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探讨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根据教材进行编排, 因此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是完成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

林学专业在实际应用中会涉及到环境、生物、生态等许多专业领域的英语知识, 所以题材单一的国外英文经典论著并不合适。此外经典教材注重讲解基础概念, 对于科技文献的阅读及写作等方面的应用知识和技巧很少涉及。考虑到以上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应避免单一教材的限制, 增加应用知识的专题讲解。

(一) 教材的选择

目前, 我校林学专业英语教材以中国林业出版社的曹福祥主编的《林学英语》为基础, 以Springer出版社的《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Biology》等国外英文经典教材为辅助。同时选取专业前沿领域及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接触到学科前沿, 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文献严谨的写作规范和态度。

(二) 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在基础知识模块中, 依据曹福祥主编的《林学英语》教材, 划分为森林培育、森林生态和森林经理三大板块, 在应用知识模块, 向学生介绍科技文献的写作规范、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方式。

考虑到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不同, 为保证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衔接, 专业英语的内容在安排上也适当地作了调整。第一学期重点学习森林生态, 专题讲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方式;第二学期重点学习森林培育, 讲解英文文献检索的知识;第三学期重点学习森林经理, 并结合毕业论文的开展, 讲解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 尤其是英文摘要的撰写。

(三) 重点、难点教学

专业英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专业英语词汇量大、长句和难句多, 以及文章专业性强等几方面。

针对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 重点讲解词汇的构词特点, 即大量的词汇都是由构词法转化、合成、派生出来, 尤其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合成词。学生通过学习单词的构词规律, 触类旁通, 扩大词汇量。如词缀“cyto- (细胞) ”前缀的词有“cytochylema (细胞液) ”、“cytology (细胞学) ”、“cytoplasm (细胞质) ”。掌握构词法是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的重要手段。

针对句式的学习, 在教学中侧重讲解科技英语语法的特点, 如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和非谓语动词短语如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 大量使用介词短语、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副词、分词以及定语从句等作后置定语[2,3]。在翻译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判断复杂句式的主干, 将长句分解成若干简单的短句进行翻译。此外, 科技论文中时态运用有限, 常用的只有几种, 其中最大量使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 其次是一般将来时和现在完成时, 再次是一般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 其他时态相对来说用得不多。这在英语科技写作中应特别注意。

三、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权威者转换为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估者, 让学生逐渐占据课堂活动的中心。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学习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对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 依靠其自身的努力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依据这样的策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不但能够保证学生掌握应有的语言基础, 并且能够保持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专业英语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从口语和写作两方面进行加强。

(一) 口语训练

在口语训练方面, 每堂课确定一个演讲主题, 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演讲稿, 每个人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 安排5—6位学生上台用英语进行报告, 尽量脱稿演讲, 不要“照本宣科”。每个学生讲完后, 教师及时进行简要点评, 并随堂打分。最后由教师作总结性发言, 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尽量不要批评学生的语法错误和口音, 而是寻找表达中的闪光点。演讲的主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专题, 内容可以是专业知识、亲身经历的事情、新闻等, 例如:

(1) How is the global warming caused?

(2) In your opinion, What is the remote sensing?

(3) How can you tell the age of a tree?

(4)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5) Imaging your are prepare for a job interview, So how to introduce yourself?

(6) How to spend the rest time of your life in university?

(7)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s and human being?

通过这种形式, 不但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还有助于对专业英语词汇的记忆和应用, 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二) 写作训练

目前很多高校都要求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有300字以上的英文摘要, 因此学生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写作常识和技巧。

在大四上半学期, 介绍科技文章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其中重点讲授有关英文摘要的类型、句子的结构、句型变化以及常用词汇等方面的知识, 并结合一些文献实例讲解。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 就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写出100—200字的英文摘要。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中英文摘要的撰写工作。

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对提高高校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 其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英文口语及科技论文的书面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只有明确专业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的, 遵循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 充分认识专业英语的特点,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5-16.

[2]任胜利.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25-41.

消极心理学反思与构建论文 篇2

(一)压力认知的偏差。压力源与压力感受间并不对等,是什么造成压力感受,自身的认知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自身对于事务的认识导致了相应心态的出现。压力感受取决于自身内心的信念、规则、价值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认为一件事情并不能困扰人们,真正困扰人们的是自身对于事情的看法。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若是缺乏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缺失弱化,将会导致失落、苦闷等消极心态的出现。

(二)非理性信念。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物,根本不存在绝对理性的人。为此通常人们都有着一些非理性的想法,而我们的不良情绪主要是这些非理性想法造成的。

二、从心理学角度如何消除领导干部的消极心态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改变,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情绪的ABC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A作为一件事情,必然会导致一个情绪或者行为的C出现,而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由于自身的认知不同,也就是信念B。因此,埃利斯认为信念B对事情A产生影响,使得最后结果C存在差异。作为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当中若是信念不坚定,事情的结果也就是消极的,为此领导干部需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坚定自身的信念。

1.避免绝对化的要求。在具体工作当中,领导干部有着很多的意愿,例如希望升职、希望成功,但这些意愿都不可能全部实现,面对失败的结果,领导干部要积极地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充分认识到这些事情是不一定能够成功的,不要坚决地认为这些事情是必须发生或者一定发生。领导干部在职位变动时,心里面都知道处长不一定是我的,而不是我肯定能当上处长。领导干部要时刻消除这些绝对化的要求,坚定自身的信念,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将要发生的事情。

2.避免过分概括化。在具体工作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领导干部应当积极地应对,调整好积极的心态,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或者与同事起过一次冲突就认为这个同事专门针对自己。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领导干部要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地避免。

3.领导干部要避免认为结果“糟糕至极”。领导干部要对事情发生的结果做好界定,不能存在“我当不上处长,我这辈就完了”这种不理性的想法,要详细地制定事情结果的界定标准,并且结果“糟糕至极”的界定也尽可能少用,避免对自己的心态带来不良影响。

(二)领导干部要有一颗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能够充分地明白别人的感受。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当中,会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问题也是种类繁多,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一颗同理心,考虑问题的时候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这样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处理普通员工或者普通百姓的问题时,充分理解他们的要求、感受,处理问题时才能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有助于圆满解决问题。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挫折心理调适。当前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领导干部非正常死亡的报道,而自杀、抑郁是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在遇到挫折后,可以通过娱乐、休闲、体育锻炼等方式来调节。若是问题比较严重的,需要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干预,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合理地调节自己的心态,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四)领导干部要放弃完美主义思想。相关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思想对心理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强迫症、抑郁症是完美主义者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完美主义者,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善尽美,一些瑕疵都不允许在工作当中出现,若是遇到挫折与失败,将极大地打击领导干部的自信心,他们不能容忍这些挫折以及失败的出现,从而致使消极心态的产生。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直面挫折,将挫折和失败当做“试金石”。

三、结语

反思与构建语文对话教学 篇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对话教学,可将对话教学理解为体现现代对话精神、以对话为原则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学将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构建自己的知识与认识。

二、语文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后现代对话教学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风,但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培训未及时跟上等原因,产生了对对话教学的误读,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

1.独白式“对话”

教师虽然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但是对话之初,教师就预设好了提问的模式和答案,抛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宰”。虽然课堂有问有答,但是在话语霸权之下,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步一步地接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教学完全封闭在教师的诱导之中,成为掩人耳目的“对话圈套”。属于语文教学本性的心灵对话严重缺失,学生在这样严密控制的对话中,失去主体的个性、情感和思想,陷于精神上的单一与苍白。这样的课堂对话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包装,是装腔作势的“假对话”。

2.浅层问答式“对话”

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梯度和深度,教师仅仅是将一些常识或者文本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提出,徒具对话的形式,学生的思维却未能有效激活,实际上未能达成教学目标。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

师:“这篇文章是写谁的?”

生答:“是写刘和珍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答:“题目就是。”

师问:“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答:“1926年3月18日。”

师问:“你怎么知道的?”

生答:“课文第一句就介绍了。”

教师最后作总结:“反正鲁迅是作为死者的微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与教学的目标不甚相关,问题缺乏探索性,过于浅显、偏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谈不上学会对话。

3.表演式“对话”

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在忙于“演”,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掩盖起来。缺乏真实作基础的对话是不能达到“立人”效果的。“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但是,这是满足教师所布置的特殊要求的问题。他的问题变成了发现教师喜欢什么,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什么东西可以使教师感到满意的问题。”像这种讨好教师的提问和回答是导致对话歪曲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教师有时也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学生和教师真实意图的缺席,从教学传播的角度看,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三、实现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1.与文本对话——探究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读者和作者“会面”的过程。读者通过朗读思考,沿着语言文字的“桥梁”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世界,和作者亲切地“会面”、对话,与文本亲密地接触和交融,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规范的语言材料。

其二,想象性对话,领悟“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就是作品的“弦外之音”,是寻找生成意义的有效切入点。因为作品的意义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包含着许多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了作品的结构,召唤着读者去发挥想象力,具体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要进一步领会作品的“言外之意”,就必须“驱遗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到作品的意境”。

2.与他人对话——合作性学习

(1)生生对话,互动中唤醒。

生生对话的最有效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对话的主人,在伙伴群体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

(2)师生对话,唤醒中升华。

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淡出,而要巧妙地介入,热情地参与,把对话不断引向深入。在倦怠时给予激励,在困惑时给予点拨,在偏差处给予纠正,在精彩处给予赞赏,使学生感到顺利地表达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是一件让自己的内心多么舒展的事。教师应是一个高明的“导游”,引导“游客”不断发现精彩;教师又是一个睿智的“首席”,把对话一步步地引入佳境,推向高潮。教师视学生为真诚的朋友,亲密的学习伙伴,学生则把教师看作心中的亲人,心扉敞开,言如泉涌,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时候,对话便在相互唤醒中走向深刻和厚重,在意境升华中变得精彩和富有灵性。

3.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学习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思考、反省、探索、寻觅着的过程,而这一切的进行,都离不开自我对话。自我对话的实质是自我反思。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反馈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及时了解学习效果,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采取补救措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感悟,多思考,这在对话理论的观照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前预测:我想怎样学?我应该怎样学?我能怎样学?课中反思:我学得怎么样?我需要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后总结:我收获了多少?掌握了什么?我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有哪些好的学习经验值得借鉴?还有哪些失误和教训值得总结?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人文品格。

4.与生活对话——实践性学习

仅有课堂的学习是有局限性的,光有知识的对话是狭隘的。生活是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实践是最鲜活的对话舞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关注社会,体验生活,把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这是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组织学生到某景点旅游,让学生模拟当导游;到社区去参观、调查、访问,然后撰写调查报告;收看电视中各种精美的广告宣传片,举行一次“我为家乡作宣传”的广告词设计大赛。在这些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改善了知识结构,丰富了心智模式,加深了情感体验,张扬了创新个性。在这里,对话因与生活相契合而更加丰富,因与实践相通而更加灵动,因与人生相遇而更加深邃,对话的意义也被极大地充盈着、拓展着、延伸着、升华着。这是真实的语文对话,是最美的语文学习。

反思性英语学习模型的构建与实施 篇4

一、反思性英语学习的模型

在反思性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首先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学习者有效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监控下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学习策略,以获取高效的学习效果和丰硕的学习结果。而后,学习者主动地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否完善。如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未能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学习者则会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补救,以期在适当的时候重新开始一轮新的更好的学习过程;如若这一过程和结果达到了学习者的预期目标,学习结果比较圆满,学习者会就此进行自我建构: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拓展,积极地获取自我发展的快乐体验,为未来的高层次的学习提供坚实的理性支撑。

二、反思性英语学习的环节

由反思性英语学习的模型可知,反思性英语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如下四大步骤,八个具体环节。

步骤一:自我规划、自我监控。

学习者审视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即对英语学习进行自我规划,并制定适合于自己学习方式的学习计划。此后,学习者一旦发生学习行为,就意味着学习的真正开始。学习一旦开始,学习者就会对学习进行严格的调节和控制,并及时地对学习计划进行反思,以产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当然,反思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对学习计划的反思是学生具有反思意识的表现,是学生进入反思行动的前提。诚然,计划与真实的行动还有一定的差距,计划是行动的航标,但没有行动的计划只是虚无的空话。计划能否付诸行动,行动是否落实到位,这既需要切实合理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更需要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才能真正地落实计划,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步骤二:自我省思、自我评价。

当学习者完成了相对完整的一段学习过程,收获了一定的学习结果后,传统上的学习过程到此就已经结束,但对于反思性英语学习而言,这才刚刚进入了第二个步骤。因为,学生应该关注的不仅仅在于学习结果,而更应注重学习的过程。首先,学习者要有问题意识,内心产生怀疑、困惑、焦虑等不适感受,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会通过主动反思寻找原因;而后,学习者广泛搜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信念、态度、情感等。通过自我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记录,以备改进;通过分析,认识了问题的成因之后,学习者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积极寻求新思想和新策略,通过接收大量新的信息,不断挖掘新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产生更有效的认识和策略方法。此时,学习者寻找或探究活动是有方向、有针对性的,是聚焦式的自我定向,这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学习者根据经验或教训的总结,开始着手制订补救措施:通过多重途径,收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资料,选择能改善问题的有效的策略或学习习惯等,根据这些信息,重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步骤三:自我调节、自我补救。

学习者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如若对过程或结果感到还不够完善,就要对不完善的地方或没有达到的学习目标进行调整。根据通过反思得到的问题的成因资料、问题的分析资料以及提出的补救措施,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重新调整,并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改进后的计划再实施于下一轮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实践检验上一步骤中制定的补救措施,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样,不断循环,直至达到目标,进入下一轮更高层次学习。

步骤四:自我建构、自我发展。

学习者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如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感到满意,或者说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这也说明了他们的学习已经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完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和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体验了学习过程和成功的喜悦,并成功地运用了学习方法和锻炼了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时进行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和深化拓展,构架起了新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策略结构,促进了学生的多重智力的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以上的四大步骤、八个环节是共为一体的,在实际的反思性学习活动中,这些步骤和环节常常交错在一起,很难分清彼此之间的明确界限。反思性英语学习活动中的反思行为可以发生在学习的任何时期,但效果不同。在学习前的反思主要是对过去相类似或有关联的学习活动或经验进行反思,其目的是为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计划,给予更为理性的规划和指导;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主要是为了监控并随时调节学习活动,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学习后的反思主要是评判学习效果,对不理想的地方采取补救措施,同时通过总结来丰富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经验,为实现学习上的正迁移做好充分准备。反思性英语学习的循环流程如图1示:

三、反思性英语学习的实施

在实际的反思性英语学习活动中,按照参与者的人数,可以将反思性英语学习方式分成三个层面进行操作:个人反思性学习、小组反思性学习和班级反思性学习。个人反思性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和主导的反思性学习方式,学习者自己去运用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和反思性学习的步骤自主地组织学习;小组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在反思性个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反思性学习的模型和步骤开展的以反思性合作探究和反思性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形式;而班级反思性学习,则是在反思性个人学习和反思性团队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以集体性组织共同参与的反思性学习方式。这三种形式,是反思性英语学习的不同层面而已,其本质上没有离开反思性学习,只是参加反思性学习的人数不同而已,特别是小组反思性学习和班级反思性学习也没有绝对的人数界限,只是相对而言的。就英语学习来说,学习者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因为在现实的交际中,学习者要完成成功的交际任务,不仅要掌握牢固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必要的话语能力和真实的交际策略。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进行真诚的合作,相互学习,组成学习小组或学习团队在真实的(Authentic)语言学习任务中进行集体性的反思性学习。

三、结语

反思性英语学习方式是一种循环的、逐步上升的学习方式,每一相对周期之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并且是一种指向未来更高学习目标的动态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反思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这与传统的那种直线的、单向的、传授式的学习方式是大不相同的。在反思性英语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持开放心态的个体学习者组合成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在反思型引领者的组织和调控之下,反思性英语学习方式的各个实施层面才能得以和谐有序地进行着。

摘要: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反思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文章从实践出发, 构建反思性英语学习方式的模型, 分析实施反思性英语学习的步骤和环节, 并对其实践操作层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反思性英语学习,模型,构建,实施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2000:18-34.

[2]Mantle-Bromley, C.Positive attitudes and realistic be-liefs:links to proficienc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5, 78 (3) :372-386.

[3]Wenden, A.L.Learner Strategies and Learner Autonomy[M].New York:Pentice Hall, 1991:12-16.

反思与构建 篇5

梅县雁洋中学

[内容提要]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走进语文专题学习的新天地,学生未来的发展将更辉煌。

[关键词]专题研究 学习模式 问题 对策

[正文]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举措,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习探究,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学习,体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依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在七(上)至九(上)五册教材中共安排了8个研究性专题,它们是:狼、长城、汉字、气象物候、荷、鸟、叶、广告多棱镜。从选材上看,8个专题都源于生活、社会,都紧紧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学生通过这些专题性的研究活动,可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专题活动成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联系的一座桥梁,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

一、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活动前(进入问题情境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布置任务2.建立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3.确立主题,拟出方案

(二)活动中(实践体验、表达交流阶段)1.个人或小组将实践、体验所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2.通过演写课本剧、开辨论会、报告会、编写小报等形式表达、展示成果。

(三)活动后(归纳整理、巩固成果阶段)将活动的成果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

例:“鸟”专题(八年级下册)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

1.了解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知识。2.正确认识鸟与人的关系,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的情感。3.学会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理解鸟文化的内涵。

活动准备

1.观鸟(1)利用课余时间到动物园观察形形式式的鸟的形状和习性。(2)亲自饲养鸟儿进行零距离观察,并作好记录。

2.读鸟(1)认真阅读课本中关于鸟的诗、文、资料,初步了解鸟的有关知识。(2)搜集相关课外知识,体会鸟与人类的关系与鸟文化的内涵。(3)搜集诵读写鸟的精彩片断诗文、俗语、故事传说、歌曲,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情趣,丰富“鸟文化”的内涵。

3.分组并依据每组的兴趣、特长选择一个子专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分(1)鸟专家组(2)鸟文学组(3)鸟美学组(4)人鸟关系组等四个专题研究小组。

4.与各组讨论确定活动的主要内容。

鸟专家组:(1)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2)生存状态

鸟文学组:(1)收集以“鸟”为主题的诗歌、文章、谚语、传说故事(2)创作以“鸟”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并配乐朗诵(3)读写“鸟”的散文,写文学短评

鸟美学组:(1)搜集能展示鸟的美的图片、音像资料,或制作能展示鸟的美的课件(2)鸟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你最欣赏鸟的什么美?为什么?

人鸟关系组:(1)鸟与人的衣食住行的关系(2)鸟与人的生产劳动的关系(3)鸟与人类的科学发展的关系(4)写一篇以“人和鸟”为话题的演讲稿

活动过程

活动一:鸟专家组说鸟1.多媒体展示鸟的图片2.结合图片、录象对鸟的种类、习性生存状态作解说3.交流鸟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4.发保护鸟的倡议书。

活动二、鸟文学组品鸟1.交流与“鸟”有关的成语、诗文、俗语、传说。2.举行以“鸟”为主题的诗文朗诵比赛3.配乐朗读散文《鸟的故事》并作点评

活动三:鸟美学组赏鸟1.多媒体播放林中的鸟、笼中的鸟、觅食的鸟、嬉戏时的鸟、在高空飞翔的鸟,在风雨中疾飞的鸟……从审美角度来欣赏鸟体形美、色彩美、鸣声美、飞翔的姿态,以及鸟所具有的人性美,并从审美角度对画面进行解说,理解“鸟文化”的丰富内涵。2.运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自选角度谈鸟的美。3.歌曲连唱--《小燕子》、《飞吧,鸽子》等。

活动四:人鸟关系组议鸟1.交流人与鸟关系的小论文A鸟与人类的衣食住行B鸟与人类的生产劳动C鸟与人类的科学发展2.演讲:鸟-人类的朋友。活动后1.将搜集的有关鸟的知识制成卡片。2.将有关人鸟关系的小论文编成论文集。3.为保护鸟类写一条标语、一份倡议书。4.为保护鸟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开展这样的专题教学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句话,通过专题学习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

二.开展语文专题活动的反思

专题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磨擦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掌握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小组的凝聚力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尽管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无限的生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于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专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但是,组内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成了专题学习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们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不讲策略,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专题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问题四:部分学生剪贴、抄袭资料,无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或者因为不感兴趣,或者因为偷懒等众多的原因,很多同学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从书上、网上、报纸上、杂志上把别人的东西剪下来,拼成一篇文章,然后到课堂上一读了之,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压根儿就未认真思考过、探求过,因此,当其他同学问一些他们研究范围内的问题时就一问三不知。这种风气如果不加以制止,那将破坏学风,也影响到为人的品格。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语文专题学习进行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专题学习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他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从笔者实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来看,在语文专题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因为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

2、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专题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专题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他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构建反思型数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篇6

【关键词】构建;数学;反思型课堂

一、引言

这些年来,我任教的两个初中班数学成绩每次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平行班,甚至这两个班的优秀率高于大多数班级的合格率。校长多次来听我的课,并几次找到我,让我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做年轻教师的指导老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本人认为之所以能出好成绩,其核心原因在于我坚持构建反思型数学课堂,以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题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波利亚说的好:“当你找到第一个蘑菇后,要环顾四周,因为他们总是成堆生长的。”这正是反思的奥妙所在。

二、构建反思型数学课堂的方法途径

1.聚焦课堂,创设开放性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反思。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接受式过程,大多应是一种发现式的再创造过程,而发现的过程必然是在一种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的,如果我们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归纳、抽象、形式化,从而经历再创造的过程。那将是还知识发生、发展的本来面目,对学生来说不仅得到知识,而且更能培养能力。

【案例1】等腰三角形复习课

在引导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之后进行题组训练:题组一:

学生练习后,进入小组讨论(讨论气氛非常热烈)争论焦点是:①等腰三角形顶角与底角的不确定性。②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不确定性。③等腰三角形的高线位置的不确定性。④圆的内接等腰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的不确定性。

教师指出:怎样改变题目中的条件使结论唯一呢?学生又纷纷讨论起来,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变式训练。学生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动手、动口、动脑反思,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题组二:

此类问题,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点C的个数,并体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题组三:

2.利用习题讲评,培养举一反三能力,促进学生反思

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作用,在课堂中进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剖析一提,温习一串”的效果。通过一题多解,反思解题思路,通过由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去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过了一会,同学们发出惊叹声:“成立!成立”。

我又问:同学们改变一下反比例函数K的值再试一试,同学们探索的兴致很高。纷纷尝试起来,结果发现还是成立。

我再问:这样就能说明它是真命题了吗?

同学们响亮的回答:不行,不能用特殊代替一般。

那么怎样来证明呢?这时学生陷入了困境,这时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

生甲:把直线解析式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改成一般式去证明。

这时我发现,我的学生太聪明了,这已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题目的解答,而是一种数学思想的完美展示。

3.通过剖析错误,激发创新灵感,促进学生反思

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经常给出标新立异的提问,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思,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三、结语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说明“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反思。即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從问题的已知条件多个角度去考察,探究结论成立的条件的多样性,再经过推理证明,这样的开放性教学,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又能充分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培养学生严密、清晰的思维过程,同时又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就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反思与构建 篇7

校园网络作为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担当着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交流等许多角色。校园网络的建成,使学校实现了管理网络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急剧膨胀,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关键性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深入,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非法入侵、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等对校园网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但在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对技术的偏好和运营意识的不足,普遍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因此,如何保证校园网络安全运行已成为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 信息安全概述

信息安全是指为建立信息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安全保护,以实现电子信息[1]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交换工具。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再加上本身存在的技术弱点和人为的疏忽,致使网络易受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侵害。面对侵袭网络安全的种种威胁必须考虑信息的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分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层面。网络安全包括系统安全,即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运行服务安全,即保证服务的连续性、高效率。信息安全则主要是指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加密、备份、程序等[2]。

2 关于高校校园网信息安全隐患的反思

校园网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校园内部和校园外部,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2.1 不良信息的传播

目前几乎所有的校园网都已接入Internet,为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提供了基于信息网络环境的工作、学习手段。但当前Internet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有关色情、暴力、邪教内容网站泛滥,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学生有极大的危害性。没有一套完整的网络管理和信息过滤相结合的系统,可能会造成整个校园网不良信息传播失控,后果无法想象[3]。

2.2 口令入侵

为方便管理和计费,学校一般为每个上网的老师和学生分配一个账号和密码,并根据其应用范围,分配相应的权限。某些人员为了超越访问权限或将上网的费用转嫁给他人,用不正当的手段窃取别人口令,造成管理混乱。

2.3 管理风险

管理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校园网都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实践证明,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是网络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网络设计的不严密性,内部网络的使用者可能会误入他们本不该进入的领域,出于无知或好奇对数据进行修改。另有部分内部用户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有意对数据进行修改,学校虽然涉及到的机密不是很多,但是内部的非法访问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管理秩序。据统计,70%的安全问题来源于内部用户[4]。

2.4 病毒的侵害

病毒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写的、能够在隐蔽情况下执行编写者意图的非法程序。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影响是灾难性的。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电子邮件系统的广泛使用,使计算机病毒的扩散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成了病毒传播的最好途径。因此,计算机病毒成为校园网最严重的安全风险之一。

2.5 系统的安全风险

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各种应用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风险。目前校园网上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主要有Unix、Linux、Windows系列,而且以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最多。不管哪一种操作系统都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国际上一些安全组织已经发布了大量的安全漏洞,其中一些漏洞可以导致入侵者获得管理员的权限。有一些漏洞则可以被用来实施拒绝服务攻击,一些漏洞则成为病毒攻击的对象[5]。

3 高校校园网安全对策的合理重构

网络安全就是保障关键网络设备及提供业务主机的正常运行和传输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它的实施涉及到网络设计、网络维护的各个方面,并且是一个动态且不断完善的过程。安全措施有效可信,就能在网络运行、硬件平台和系统管理等多个层次上实现安全控制。在校园网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中,必须从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两个方面考虑。

3.1 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是校园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校园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虽然各种网络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但访问控制策略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3.1.1 入网访问控制

入网访问控制为校园网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是校园网防护的第一道屏障。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准许他们在哪台工作站入网。用户的入网访问控制通常分为三步执行用户名的识别与验证;用户口令的识别与验证;用户账号的默认权限检查。三道控制关卡中只要任何一关未过,该用户便不能进入校园网络。

3.1.2 操作权限控制

操作权限控制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网络非法操作而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操作权限。网络管理员能够通过设置,指定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网络中的哪些服务器和计算机,可以在服务器或计算机上操控哪些程序,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它资源。

3.1.3 目录安全控制策略

网络管理员可以控制用户对目录、文件、设备的操作。对目录和文件的常规操作有:读取(Read)、写入(Write)、创建(Create)、删除(Delete)、修改(Modify)等。网络管理员应当为用户设置适当的操作权限,操作权限的有效组合可以让用户有效地完成工作,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3.1.4 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

网络管理员应对网络实施监控,服务器应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对非法的网络访问,服务器应以图形或文字或声音等形式报警,以引起网络管理员的注意。如果非法用户试图进入网络,网络服务器应会自动记录企图尝试进入网络的次数。如果非法访问的次数达到设定数值,那么该账户将被自动锁定。

3.1.5 防火墙控制策略

在防火墙上设定安全过滤规则,访问规则既可以严格控制外网用户的非法访问,也能限制内部的不被允许的一些访问请求。同时在防火墙上只打开必须的服务,防范来自外部的拒绝服务攻击,并绑定IP地址和MAC地址来防止ARP欺骗。

3.2 制度管理

网络安全技术的解决方案必须依赖安全管理规范的支持。在网络安全中,除采用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3.3 部署网络病毒监控系统

在校园网络的总出口部署网络病毒监控系统,如VDS1000/VDS/2500,在网络内部关键网段部署VDS100系列,能够对全网的病毒情况进行全局监控和对局部网络形成更加细粒度的安全视图,快速定位病毒源,随时了解网络中的安全状况。

在服务器群计算机上部署主机保护系统服务器版,在关键工作站部署主机保护系统工作站版,对大量基本用户使用解决方案中为海量节点提供主机保护系统桌面版无限授权。能够对具体的计算机节点进行安全防护、配置优化、病毒查杀等工作,有效地扼制病毒泛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在其解决方案中为网管人员提供了网管工具箱,对主机系统异常情况进行深度排查以及修复处理。上述安全环节,通过安全管理中心ASOC进行有效地管理,所有部署的产品能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能够提供给网管人员更加全面的统计信息。

4 结束语

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设备、技术的问题,更是管理的问题,俗话说“三分设备,七分管理”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人员来讲,一定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掌握。另外,学校也需要颁布一些网络行为规范,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内部网络的隐患,校园网络的应用才能得到健康、高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淑华.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王文寿.网管员必备宝典——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王丽辉.网络安全及相关技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19(2).

[4]何万敏.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技术[J].甘肃农业,2005,(1).

思品课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反思 篇8

[文章编号]1004—0463 (2013) 16—0054—01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为了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实效,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初步总结出了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模式。下面, 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4.迁移拓展, 道德践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践行。在完成上述环节后, 教师要进

一、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相关的情境;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但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从新旧课的联系入手, 先复习旧课, 再导入新课。无论采用哪种导入形式, 都应设法把学生的情绪、思维调动至兴奋状态, 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合作探究, 强化体验。

这是活动化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等, 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即以活动为载体, 以教学目标为指引, 将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活动的展开融为一体, 做到“教学活动化, 活动探究化”。可采用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及情境创设等形式, 将课堂变为学生体验生活、探究知识的乐园, 引导他们在“问题情境”、“角色扮演”中, 积极进行思考和讨论, 使其通过深入的交流, 愉悦的合作, 主动的探究, 掌握知识, 陶冶情操, 发展能力, 提高素养。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束缚学生, 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解开学生认识上的“扣子”,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强化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

3. 小结梳理, 明白道理。

即回归教材, 对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进行梳理, 使学生

在体验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基本理论。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现实生活, 所设活动板块则通过情景对话形式阐释了与教学主题有关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体验, 但还需要他们进一步进行分析、辨别。将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认

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摒弃“师道尊严”,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令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庆

级□中刘学

, 甘军

肃庆城

7451) 10

一步拓展教学内容, 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组织他们开展实践活动, 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二、对活动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主要依据。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及驾驭教材的能力。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又不能简单地讲述教材内容, 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设计的活动内容, 要予以深入分析, 并进行灵活处理, 切忌“照本宣科”, 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活动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不能因为各种原因, 剥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翁的权利, 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他们提供体验、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机会。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 可以当“甩手掌柜”, 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为学生答疑解惑, 适时激励、启发学生, 这有助于其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

3.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反思与构建 篇9

一、新课程视阈下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构建

1.设计高中历史优质常态化课堂学案

高中历史常态化优质课堂构建首先需要从教师的学案入手,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有学案的支持。教师在讲授历史新内容之前几天内, 就要根据本课程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 编写学案。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在这一节历史课中, 这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要如何处理, 难点要怎样突破, 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进行引导, 学生的疑问要怎样解释等等。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过程中, 教师要知道《鸦片战争》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 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 学完这个内容以后学生的感想如何, 有什么疑问。其次, 明确在这节历史课中要给学生讲解哪些比较典型的事例, 课后习题怎样设置等等。最后,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要面向高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从高考的角度与学生一起探讨高考复习重点。例如, 高中历史教师在一个完整的历史学案中, 要先根据课标理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高考容易考的知识点。接着列举出一道例题, 这个例题可以来源于课本, 也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写, 更可以来源于学生的提问。然后编写巩固学生知识的习题, 一般设有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并通过课代表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把学案制作好以后, 在上课之前发放给学生, 让学生对该课内容进行预习, 自主完成教师在学案中设置的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查看学生的疑点、学习难点, 以便在正式的课堂上能够从问题入手, 对症下药[1]。

2.高中历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整合教学资源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历史教学, 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教师是历史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因此他的观念能够对学生的历史观、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从全面的历史角度重新解读历史课本, 对学生传播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 以此指引学生开展历史学习, 开拓学生的视野, 构建常态化的优质历史课堂, 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明史纲》《历史大脉络》等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历史观, 并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师以多元化的角度构建常态化优质课堂, 让历史课堂充满魅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新观念、新思路应用到教学设计当中, 让历史课堂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价值感。要尊重学生对历史的不同理解, 尊重学生拥有不同于自己的历史观。例如在学习日本侵华历史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铭记历史, 铭记中华民族经受过的苦难, 同时要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学习现代史这一部分, 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讲解中了解我国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播放短片, 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阶段所发生的种种事件, 这些事件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影响[2]。

3.有效运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善于运用除了历史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进行教学, 例如网络资源、影视资料和所在城市的博物馆等等, 在教学设计恰当运用身边这些资源能够让学生有更浓的学习兴趣, 主动地融入到历史课堂中。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中, 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要素的分析, 教学过程的推进以及教学反馈的作用。在一节历史课中, 因为时间有限, 所以教师要注意抓住核心内容和教学的主要矛盾, 以便于贯彻重点, 统帅全局,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会抓住问题的重点, 实现学习的高效率[3]。例如, 高中历史教师在讲到五四运动时, 教学设计要依据新课标。

首先, 新课导入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五四青年节入手, 让学生回答五四青年节的由来以及五四精神所在。这就是导入的创新, 在以往的导入中教师一般都是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入手, 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其次, 在新课的讲解方面,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展示巴黎和会中中国领导人的一些图片, 然后问学生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 同时展示中国劳工当时去法国的照片, 让学生继续思考巴黎和会的结果是什么。最后, 在整个课程学习结束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然后提问:我们作为青年学生, 是否也应该对五四运动进行纪念?这个纪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何在?并展示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讲到的五四青年的内容[4]。

二、对新课程视阈下高中历史优质课堂的反思

1.从学生的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历史的效果一般从习题解答情况反映出来, 在一节新的历史课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后, 给学生配以一些巩固基础的习题。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领导人、地点等基础题目, 其中也可以包括一些中等难度的巩固练习题。在课程学习以后的几天中可能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忘却的地方, 那么相隔大概三天的时间, 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做一次前面章节的综合训练, 这些训练中就包含了以前所学的有关考点。教师要注意, 每一张习题试卷的内容与之前的重复率不要太高。这种训练使学生得以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巩固旧的知识, 让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升。

另外,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微信讨论平台和QQ讨论平台, 让学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去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每天在群里发一些知识点或者是讨论题,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 最后教师做总结。在这一方法的运用上, 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对电子产品产生过多的依赖, 以免学生失去自我思考能力[5]。

2.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 以往的死记硬背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 但是一些必要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教师在一节课开始时, 可以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 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与引导, 例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问题的速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小组合作主动性来分析等等。这些表现都能看到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否合理, 教师的教学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上, 学生可能在前三十分钟都保持着精神集中地学习, 但是在最后的十分钟, 尤其是将要下课时往往会表现出不耐烦、心不在焉。基于学生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这样能够带给课堂一种时间紧迫的气氛, 让学生从松散的态度中找回学习的自我[6]。

3.从学生的错题本与晚读表现进行教学反思

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做错题本, 这是对学生所存在学习问题的总结。传统的错题本只记录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等,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学生的错题本也应进行改革, 其主要内容不仅可以包含以往的错题, 还可以包含学生的历史学习笔记。笔记中会涉及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感受, 这个感受的叙述是个性化的。

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的错题本进行查看, 然后解决学生在错题本中记录的学习困惑。教师要广泛地涉猎历史知识, 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 阅读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历史时间的力量, 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也可以多方面地解读一个历史事件以及东西方的历史联系等等。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阅读参考书目, 让学生既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师也能从学生的阅读情况看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收到预期目的[7]。

注释

1[1]杨东霞.探索高效绿色的历史课堂[J].时代教育, 2014 (10) .

2[2]袁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叙述客观性问题研究——以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中心[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2012.

3[3]梁月芬.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下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尝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8) .

4[4]杨历业.浅谈高中理科历史课堂教学策略[J].科技展望, 2014 (18) .

5[5]缪丽琴.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2 (1) .

6[6]梁柳票.从小老师做起, 让农村历史课堂活起来[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7) .

反思与构建 篇10

一人性论影响学生观的几个方面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所涉及的任何问题总是伴随着我们对待人性的基本态度而展开, 人性问题的价值预设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教育实践中的内容、对象、作用和方法, 并与学生观的形成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对于人性的不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教育观点与教育实践的基本认同和走向, 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为确立教育目的和达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方法。人性论影响教育与学生观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本原的问题。

人性的本原问题主要反映在有关人性的属性之争上。我们所了解的“天命之谓性”也好, 注重天理的作用也罢, 还有“天地之性”、“心即性”等等都是在论述人性所拥有的社会意义, 是人性论中的社会属性论。相反, 所谓“生之谓性”、“用气为性”、“气质之性”、“理在欲中”等, 则是从自然属性中寻找人性的根据。我们在探讨这一人性问题的时候, 应注重突出社会属性这一人性论的根本, 但又要兼顾其他定论。

2 人性差异的问题。

历史上关于人性差异问题的各种论述虽然存在着立论上的不同以及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但是都有其共同的观念:即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这不但体现了对于现实中不同人性的客观反映, 也成为教育领域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3 人性形成的问题。

在人性的形成问题上虽然有过不变和可变之争, 但一直以来, 承认人性可变的观点一般占据主导地位。比如最被我们熟知的“性相近、习相远”、“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些不仅说明了人性是可变的, 而且充分地肯定了教育在人性的形成与改变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二对历史上几种不同学生观的概述

1 “性善论”的学生观。

性善论学生观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观念, 在学生观上主张“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对教育抱有极大的信心, 注重“改过迁善”的道德修养过程。孟子则明确提出了“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这也是他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依据。孟子坚信, 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 “人皆可以成尧舜”。性善论的学生观肯定学生身上积极的方面, 坚信人的可塑性, 对教育和学生抱有极大的信心。

2 “性恶论”的学生观。

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家荀况, 批评“性善论”“无辨合符验”, 即得不到实际的验证, 相应地提出了“性伪之分”以及“性伪之合”、“化性起伪”的观点。把“为善”归因于后天教育的结果, 认为人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但本性中的恶需要严格约束。这种学生观在我国早些年曾经流传甚广, 也有很多的相关案例。比如有的教师将一些学生看成是天生的“坏分子”, 采取一些极端甚至体罚的措施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打压。我们要秉承其认为教育可以“改恶从善”的部分, 而不能把人性本身的“恶”当做推卸教育责任的借口。

3 “白板论”的学生观。

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经验论, 反对天赋观念, 指出人之初生, 心灵就如“一张白纸, 上面没有任何记号, 没有任何观念”。观念和知识都来源于后天。人之所以有着千差万别是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洛克强调教育与环境的作用, 但抹煞了儿童生理上的遗传因素以及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4 “自然教育”的学生观。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 主张教育“归于自然”, 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 并且实施“消极教育”, 即对儿童少加干涉, 使得他们的身心能够自由地发展, 从而培养自由的人。这与我国教育界曾经存在的“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颇有相似之处。他的学生观虽然在反对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污染和维护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5 “烈性”的学生观。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最初儿童并没有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 只有一种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因此他主张通过严厉的管理措施, 采用强制暴力的手段, 约束“烈性”, 制止危险, 维持学校的纪律, 并且制定了一套严厉的班级管理方法。他的这种学生观强调必要的规章制度, 教师要威爱结合, 学生要遵纪守法。但是他把学生当成压制的对象, 采取一味压服的态度, 明显是弊大于利的。这种学生观在我国一些地方的教育实践工作中也多有体现, 效果只会舍重就轻。

6 “儿童中心”的学生观。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杜威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起主导作用, 而是成为在旁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的助手。这种学生观注重儿童自我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但如果矫枉过正, 忽视了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作用, 效果也只能适得其反。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历史上的各种学生观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 也都曾经在其特定的环境下产生过一定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以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 其局限性也日渐突出。我们应该本着辨证的态度, 或批判或继承, 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实践更具科学性。历史上的各种学生观在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也多有反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元智能、单一评价标准下的学生观。

传统的学生评价观是建立在单纯的智力观, 即智商理论的基础上。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一切基本能力中存在着共同成分, 这一共同成分是形成所有个体能力差异的基础, 心理学家称之为“一般智力”。随着智力测验的推广与完善, 智商理论风行全世界。在智商理论影响下, 大多数人认为人类的智力是与生俱来的, 并可以通过智力测验做出客观测量, 用一个商数来表示, 简称智商 (IQ) 。为此, 学校对学生的评估也毫无例外地采用了以考察标准化答案为主要形式的能力测验。但实践证明, 这种智力理论与相关联的评估方式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首先是传统的一元智力观对学生的评价单一而死板, 只关注个体的认知能力却忽视了个体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智力测验局限于数量、言语、逻辑等几种认知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智力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实际上, 由于行业和职位的不同, 对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传统的标准化测验所推断出来的结果显然是偏颇的。其次, 这种测验对个体的学业成绩与将来的预测令人怀疑。智力测验的编制主要是根据学业成就。这样一种效度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与人事测评。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 测量分数是否能很好地反映这种个体差异令人怀疑。加上由于文化、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同一测验对所有被试者的公正性与适用性都值得怀疑。第三,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 后天的经验以及训练的作用极为有限。智商理论认为, 个体的智力特点更多源于个体的遗传禀赋, 遗传决定了个体的发展所能达到的可能范围。后天的环境与个人努力只是让个体处于此范围内的某种水平。它相信智力天生具有等级性, 正因为其不同的等级, 造成了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但事实上人的智力结构是极为复杂的, 如果决定个体成功的特质被忽视、埋没而不是加以训练, 那么遗传决定智力这一假设必将受到怀疑。

2 主观臆断性的学生观。

有些教师由于自己所经历的独特背景或者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 形成了一种片面的“晕轮效应”, 倾向于主观的感情用事, 简单臆断而不加以深入分析。比如, 有的教师武断地认为, 学生的顽劣调皮是一种必有的天性, 而极端强制性的措施则是约束这一特性的最好手段, 从而把惩戒作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加以应用实施, 忽视了情感教育的作用。还有的教师抱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 认为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足与问题仅仅是年龄与社会经验造成的, 会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迁自然得以改变和提高。怀抱这种学生观的教师无法体会到教育过程中独特的魅力以及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相处的乐趣, 容易使他们失去对教育工作的信心, 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教育质量本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3 极端概论性的学生观。

这是个别教师基于一些片面化、模式化的错误认识, 把一些极端评价扩大化的学生观。比如对某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持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 一方面认为此类学生“朽木不可雕”而不加理睬, 另一方面又忌惮这些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管教而心存芥蒂, 从而“捉弄老师”, 因此采取了放任政策。另一类教师恰恰相反, 以专断极端的方式生硬粗暴, 严管重罚。这两类典型的态度都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都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实践带来重大的损失, 我们务必谨慎杜绝。“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小而不为。”防微杜渐, 亡羊补牢。

4 强制性塑造的学生观。

这类教师完全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片面经验, 武断地把教育决定论摆在了首要的地位, 压抑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为学生设置不必要、不可行的目的, 结果阻碍了学生的和谐进步与全面提高, 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些教师把学习摆在学生生活的唯一重要地位, 盲目溺爱学业优秀的学生, 一好顶百好, 对其他方面的瑕疵不加以任何纠正。还有些教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挖苦讽刺, 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或者不闻不问, 作业不收, 考卷不批, 问题不答, 把差生当成天生的“笨蛋”, 随意惩戒、侮辱、排斥, 更有甚者拒绝让差生参加学校正常的社会活动, 比如为了提高及格率而不让差生参与考试, 为了提高升学率对差生进行劝退以及分流, 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学生的权益。这种强制性的学生观在应试教育中的反映尤为突出, 已经严重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必须加以改正。

四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观的构建

正确学生观的树立有一个前提背景, 就是应当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的教育, 它的内涵以全面提高和开发学生的素质为目的, 我们所说的正确的学生观就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观, 主要包括:

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必须调动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依靠双方密切的配合和工作, 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就必须把学生当成完整的个体,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拥有巨大潜力的, 学生本身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从“缺陷观”走向“整体观”, 由“功利观”迈向“发展观”, 从“模式观”奔向“多元观”, 尊重每一个学生, 切实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2 学生主体观。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 也是一个个可塑的积极的个体。他们不但是教学认识活动的主体, 而且是学习实践活动与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学生积极变化的最根本的内部条件。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挥、创造性精神的培养、开拓性性格的养成以及丰富知识的积累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想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1) 认同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主体, 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面貌, 有着迥异的个性、有差异的性格特点与气质特征。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 相应的需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也不同, 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采取恰当的途径, 遵循合适的方法,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实现对其优势资源的最佳发挥。

(2) 认同学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能的主体, 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主体。潜能是生命本身所固有的, 也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潜能, 教育对于潜能而言是一把锐利的双刃剑, 正确的施加可以促进潜能的发展, 消极的运用则会扼杀潜能的萌芽。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怀有信心和积极的期望, 注重每一位学生潜能的发挥, 为学生优势潜能的发挥创造各种便利条件, 并且对学生的进步进行积极的反馈强化,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同时对于学生而言, 在接受教师的影响过程中不要消极被动, 而要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是有求知欲望的, 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协调发展, 实现其教育目的的主体要求, 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有机轨道。

(3) 认同学生是一个责权统一的主体。学生在学校中享有一定的权利, 同时也履行着相应的义务。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教育伦理学上看, 学生都是一个责任和权利对立统一的主体。对于教师而言, 必须在责权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双赢的平衡。既要保证学生的正当权利不受侵害, 又要杜绝无纪律的泛滥。在学校管理方面, 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 (比如年龄等) 采取相应的措施, 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4) 认同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化的主体。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有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它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活动。教育事业是多因素的活动, 离不开社会化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辨析的火眼金睛, 吸取社会化影响下的积极因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灵活而不因循守旧,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 以实现其巨大的主体作用。

3 多元智能、多元评价标准下的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 我们要本着智力多元、评价全面的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水平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树立多元的学生观标准。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 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 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也不再处于单纯的被动状态, 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 人始终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当前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 我们必须全面分析人性论的优劣得失以及具体情况, 摒弃应试教育下那种功利的、消极的学生观, 树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正确的学生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教育质量、国民素质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论语·阳货[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2]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58.

[3]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6]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8]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9]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10]栗洪武, 朱智斌.中国教育发展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1]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计算机互动下一篇:财税制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