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制

2024-05-19

学业导师制(精选七篇)

学业导师制 篇1

一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 大学生不仅要适应崭新的大学生活, 还要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由于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 同时对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缺乏正确的分析和深入了解, 在专业认知上显得盲从, 找不到方向。此外, 高等教学遵循着从基础到专业的教学规律,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到大学二年级才逐渐接触到专业知识, 这对早期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意识和使命感都非常不利。因此, 学业导师制能够在这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搭建一个认知专业领域的平台, 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实现学业进步, 以大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1]。

二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功能性

高等教育体制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实质上就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 尤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学业导师制则是实施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的一种辅助制度, 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导学”关系[2], 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业导师的职能主要侧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引领、个人发展规划、科研素质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指导。学业导师不仅是始业教育拓展和延伸的手臂, 也是主导教育的有效补充, 对大学生来说更具亲和性、接纳性和参照性[3]。

1学业导师的导学功能

(1) 学业导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学业导师是在某一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造诣, 熟知教学基本规律和本专业教学计划, 具备洞悉专业动态变化的能力、具有丰富的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和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的优秀教师。学业导师凭借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良好的道德风范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近三年的实践, 通过学生选择比较理想的导师, 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等;学业导师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进行实验室开放, 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较早的了解学科前沿, 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学业导师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2) 学业导师是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扶持者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直是成功者受益终生的法宝, 学业导师是此习惯养成的扶持者。学生迈入大学门槛, 学业导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大学文化, 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 指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努力方向;同时, 还要根据专业培养要求, 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性特点, 帮助学生确定每学期的修读课程, 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时间表, 实行目标管理, 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目前, 我们对于英语比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做考研的准备;对于不想考研的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想当教师的通过教育实习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进工厂或公司的要通过专业实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等。学业导师还通过“五风”教育, 指导学生严肃考风, 狠抓学风, 学习风气得以优化, 良好的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得以养成。

(3) 学业导师是大学生提升专业素养的指导者

学业导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学术活动从而提高专业水平[4]。另外还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导师所在课题组的学术研究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和研究素养,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实践表明, 参加了学业导师的科研课题的学生, 通过参加课题组的讨论会, 明确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整个科研计划的一部分, 单打独斗是完不成任务的, 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才是成就大事业的必备素质。同时, 学业导师更应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通过学术讲座、专业调研和自身实际的讲解, 明晰学生对专业全面系统的认知, 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4) 学业导师是大学生顺利成才的培养者

学业导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经常向学生介绍社会需求和择业考研情况, 做好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还要促使学生端正思想和专业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成功成才。学业导师制的实施, 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近两年的考研中, 我院的考研率在学校名列前茅。通过学业导师的指导, 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对所学专业也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 导师不但导学业更导考研;新生一入学, 学业导师就帮助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制定学习规划, 大张旗鼓的进行考研动员, 教授学生如何学习外语, 政治和专业课;如何选择报考专业和学校;如何备考;如何进行复试;如何进行调剂等全方位的进行指导, 加速同学们成才的进程。同时, 还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已公开发表了论文5篇。有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积极参与社会调查, 增加了解社会的渠道。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密切了师生关系, 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增强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三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局限性

1学业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新生事物, 我院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在探索和试验阶段, 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有:个别导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指导质量不高;有的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记录不规范、不完整;部分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不足, 缺乏主动性;还有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学习意识存在一些问题, 增加了导师工作的难度, 而学生以各种理由不参加导师指导;师生数量失调, 难以满足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本科导师制的要求, 指导质量很难保证;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 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亟待建立起来。

2实施学业导师制的方案

学业导师在思想上要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行动上要落到实处。作为学业导师应该对所指导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有充分的了解。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的教学环节、学校的教学条件、社会的人才需求、可能的就业岗位、就业前景等都应清楚地了解。学业导师的工作应与辅导员的工作各有侧重。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明确导师职责。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否能够顺利的实施, 取决于学业导师本身的素质。作为导师, 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还要热爱教书育人工作,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够充分认识到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 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师资队伍的优化。

建立对本科生导师工作合理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确保其真正实施。建议学校在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基础上, 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对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 并且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上优先考虑。

总之, 学业导师制是一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工作, 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使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兆任.学业导师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指导作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5) :23-24.

[2]Goldbl oom RB, Jones G M.The r ole of a tut orial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967, 96 (14) :1027-1031.

[3]韩峰, 谭云, 朱卡林, 楼宜嘉.学业导师制度结PBL教学模式在药学早期教育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10, 26 (1) :36-39.

学业导师制启动仪式发言稿 篇2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代表2014级新生在此发言,我们大一新生刚刚进入到学院学习生活,对于未来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还有很多陌生的地方,此次学院和系部对我们实行学业导师制我们倍感荣幸,因为我们的老师在学识上、技能上可以给予我们思想引领,对于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切的一切定会使我们受益终身,为了配合学业导师制的顺利进行,在此,我代表全体大一新生保证: 心中谨记殡仪系“尊重生命,止于至善”的系训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注重实践。

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

学业导师制 篇3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学分制 学业导师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在实施学分制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在国内多所高校施行,可以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专业教育基础上展开的,专业教育是导师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导师主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以致用,尽量不走弯路,以专业教育为主,同时加强专业辅导教育、思想引导教育、生活指导教育、心理疏导教育及就业教育有机结合。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为计量单位是一种按学习量和学习进程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1]。学分制实施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老师。学分制淡化了传统的班级概念。学分制具有灵活性、学习内容选择性、学习过程自主性等特点,注重学生的指导及个性化发展,学生需求多样化、生活分散化等,导师制是学分制得以实施的保证[2]。

1.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保证学分制得以顺利实施。

辅导员是高校主要的学生管理主体,往往一个辅导员对应六七个班级,不仅要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更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态及个性化发展,所以实施有一定困难。学分制背景实施辅导员+导师制度将大大改善此问题。目前导师主要从专业老师中遴选,不仅可以从思想上与学生沟通,更可以在专业上予以指导。从专业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就业及前景给予细致分析与指导。现在的课堂教学大部分仍以大班为主,两到三个班一起上课,教师课下忙于备课与科研,课上以讲解为主,利用课余时间或下课时间进行答疑。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主动性会被老师忽视,导师可以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因对应学生人数较少且长时间接触更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或者与任课教师沟通学生的状况。

2.创新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在学分制背景下实施导师制,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规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环节,将创新融于日常教学活动[3]。学生从入校开始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导师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老师的科研课题,学习科研方法,从收集资料开始了解参与科研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及能力。学校有自己的创业基地及孵化中心,导师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加入学习。大学生创新训练纳入必修环节,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自主完成创新项目的资料查询,条件设施完善、制订方案、报告总结、结题等环节,导师根据学生参与及综合能力等作出综合评价,学生需要根据导师的评价进行调整、修改及提高。

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制订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及个性化学习目标,在导师正确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自身情况选择适合个性化人才课程,提高自学和创新能力。导师因材施教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个性化引导学生发挥特长,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3.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学生自主选课和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意味着学生在不同的班级上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同学但是都是上课同学,淡化了传统班级观念,缺少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导师则在原生班级的存在和集体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导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参加比赛、建立团队、人文关怀等办法,使大家融入班级大家庭,每个人都有归属感。尤其是在建立团队过程中,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特长,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大学阶段是学生真正步入社会的第一阶段,从高中的被安排到大学的自主安排,从一个为了高考的环境到一个为了理想奋斗的环境,许多学生会比较茫然。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个导师指导一个班级,对学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导师的帮助。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关键阶段。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及自己的未来职业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帮助他们规划自己的学业及职业生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帮助他们系统掌握学科、专业必需的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学分制下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自主的学习时间,根据他们的优势制定适合的个性化课程。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带着问题搜索材料,选择发展方向,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

5.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

导师可以通过专业库存弥补稀缺资源,导师引导学生文献阅读方法,增加学术讲座及信息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继续深造。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导师随时随地解决专业问题,提高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就业[4]。

参考文献:

[1]习恒珍.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2):185-186.

[2]王丽霞.学分制背景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82-83.

[3]范迅,常维亚,吕建明,等.以创新教学为载体,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5(8):26-28.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法研究 篇4

关键词: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实施方法,培养质量

早在14世纪, 牛津大学就出现了导师制的雏形, 并且和书院制被称为传统大学的最宝贵财富[1], 但当时导师制并不是以指导学业为主, 直到19世纪中期现代意义的导师制度真正成型。由于导师制具有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个体优势的特点, 引起世界众多高校的采用。我国于上世纪将导师制普遍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 而很少应用于本科生教育, 本世纪初导师制才陆续被高等院校应用于本科生培养过程中[2]。自上世纪末以来, 我国高校迅猛扩招, 在校本科生的数量增加导致严重的师生比下降, 专业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缩短, 本科生教学质量有所下滑。然而, 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兴衰, 所以组织优秀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学业导师,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和研究生导师制不同, 学业导师面临的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指导, 还要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 尽力解答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尽可能地帮助他们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本科生学业导师的任务繁多, 不可能像专职辅导员那样频繁出现在学生的身边, 所以学业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就会遇到各种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作为学业导师的实践经验, 对我国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存在必要性、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真正实现学业导师存在的意义等几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 本科教学工作是高校的重心所在。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不断提高质量, 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3], 如何实现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以及有利于高等院校的科研氛围的营造。具体表现如下:

1. 有利于促进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及专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业导师制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方法。一方面,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学术思维活跃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导师, 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计划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 了解学科前沿,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 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一般在课堂外进行, 脱离了课堂的束缚, 交流内容广泛, 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增多,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有利于学校科研氛围的营造。

目前高校中的科研任务主要由教师和研究生承担, 本科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然而他们一旦有机会参与, 其科研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另外, 本科生具有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能力强等特点, 在适当的引导下很容易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所以鼓励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 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中, 近年来我国知名高等院校中都出现了个别本科生发表多篇SCI论文的现象。另外,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势必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更高, 这促进了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 进而在学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等院校已在少数, 但在学业导师制实施过程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本科学业导师制的实施。

本科学业导师制的初衷是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提前走上科研的道路, 所以在导师和学生应该存在双向选择的分配机制。然而据文献报道[4,5],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学业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对导师和学生的分配上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由于高校本科生人数的增加, 师生比的下降, 学生在选择学业导师时自主性性较低, 大部分导师时被学院分配给相应的学生。其次, 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 很多学校学业导师需要指导的并不是几个学生, 而是一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级, 这种情况下导师和学生都容易把“学业导师”角色定位错误。再次, 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偏少, 虽然学校对导师指导次数有所规定, 但是导师本身科研教学工作任务重, 个别学校还存在导师和学生不在一个校区的情况, 种种原因导致导师学生见面机会少, 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

2. 本科学业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问题。

目前, 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学校根据学业导师的基本职责出台了相应的评价制度, 但是学业导师工作实施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这个目标的考核存在很多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出现奖惩不公平的现象, 导致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方法的思考

大学生学业导师主要负责对大学生的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发展、创新实践、科研活动、个人定位及规划等进行具体化的指导和引导, 同时以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作为切入点, 以“传道、授业、解惑”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6]。尽管学业导师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 但是这种制度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所以学业导师应该积极思考探究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导学方法, 以下为笔者有关导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1. 合理的身份定位。

这里所讲身份定位包括导师自身和学生对导师的身份定位两个方面。首先, 导师自身的身份定位。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不同, 面临的是刚刚成年的大学生, 大学生的主要问题除了学习方法的转变, 心理上的适应也是影响其进步的重要方面, 所以学业导师就应该担任起心灵导师的角色, 而不是把问题推向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其他教辅人员。其次, 学生对导师的身份定位。大学生, 特别是大一新生面对学业导师往往想到自己中学时代的班主任, 他们会将班内大小事务汇报给导师, 这时导师就应该担当起班主任的角色, 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

2. 班会讨论, 分散指导。

导学工作的开始阶段, 一般也是大一刚入学阶段, 学生对学校相关制度以及所学专业了解不够充分, 导师可以采取召开班会的形式, 集中对教学管理制度、专业的培养方案、知识结构、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申请双学位或第二学位的条件等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目标。另外, 召开班会还可以给每个同学发言表达自己的机会, 发表自己大学生活感受, 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以便使导师尽快了解每个的学生的特点, 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程度, 为以后团队协作打下基础。导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特点后, 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性格特点进行分散指导。由于种种原因, 学业导师和见面的机会偏少, 这时学业导师应该主动借助QQ、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 并且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适时进行必要的思想指导和学术引导。

3. 设置不同议题, 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学业导师工作任务的重点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在学好公共课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 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 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课本知识过于枯燥, 不易理解, 学业导师可以通过设置专业相关的议题,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最后通过分组汇报的形式完成议题。这种方法看似简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议题的选择, 一般主张选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反映专业前沿的问题进行讨论。其次, 收集整理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文献查阅方法。最后, 学术汇报, 学生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掌握学术汇报的基本方法 (撰写报告和PPT汇报) 。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同时有利于分散指导方法的实施。这种方法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高年级的学生有较明显的效果。

四、小结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乃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特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本科生的培养。尽管本科生学业导师的实施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它的出现、推行以及改进、完善, 都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 学校以及学业导师都应该从自身出发, 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导师制和导学方法, 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达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3 (4) .

[2]陈晔, 徐凌霄.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9) .

[3]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Z].

[4]李蘋.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研究——以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5]韩安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及对策——以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学业导师制 篇5

论文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胜任力模型的内涵及其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的功效,创新性地提出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策略。

1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Model)内涵

21世纪70年代McClelland博士首次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进而构建胜任力模型,希望通过对工作中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员工的具体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胜任力模型是指要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包括3个要素:胜任力名称、胜任力定义(定义胜任力的关键性特征)和行为指标等级(反映胜任力行为表现的差异)。胜任力模型为特定的组织水平、工作或者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技能、行为、知识、自我概念、人格特质等,因而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冰山模型(Icebergcompetencymodel)和洋葱模型(Onioncompetencymodel)。图1左边为冰山模型,各种胜任力特征被描述为水中飘浮的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特征,如知识、技能、行为和经验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特征,如自我概念、特质和内驱力,这些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图1右边为胜任力模型的洋葱图,最外层的是知识、技能等表像性的东西,属最容易发展的部分;最里层是动机、特质、价值观等内隐性核心人格,相对稳定,不容易变化。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优势

发展性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职业教育体系。该教育方法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和人生价值。在教育方向上,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应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学生的现实学业表现,更重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重在使学生职业素质“增值”。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要对学生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学生过去基础、现实表现,预测学生毕业后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职业素质发展目标,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努力达到职业发展目标。

将胜任力理论应用于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胜任力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教育,满足未来在农村就业或创业对学生胜任力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仅能适应一般性工作,而工作拓展与创新能力却不足。胜任力在知识与技能考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方面的考察与培养。知识和技能容易改变,而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往往难以改变。知识和技能只是对高职学生工作技能的表面要求,但它不能把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别开来。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才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更注重对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内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因而培养能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预期目标。

应用胜任力模型进行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找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当前胜任力与新农村建设事业所需胜任力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与方案,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

3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策略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基于能力开发的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对农业职业院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实际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发挥,满足学生自我职业发展需要,实现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目标的协同,变命令为沟通、变控制为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最终目标。

要将“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地融人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基于能力开发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善于利用职业远景规划培养学生个人职业能力,用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实现的远景规划激励学生,向学生展示新农村建设美景,激发他们的自我期望,充分挖掘潜能,不断自我完善,取得未来职业发展成功。这种校园文化要求,培育具有激励性的成长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优秀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未来职业发展条件与机会。基于能力开发强调的持续学习的校园文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模拟聘用、农业职业技能比赛奖励机制、农业职业发展新理念、素质拓展等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与能力表现,提高他们发展性职业教育需求与动力。 3.2优化基于胜任力教育机制,创新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农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就必须优化农业职业教育机制,转变教学模式,由理论主导向创新能力主导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特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2.1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胜任力要素上的现实水平与毕业后要从事的农业事业发展特定工作职位胜任力高绩效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胜任力的分类分层的剖析后,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容易发现差距,从而确定教育教学内容。

3.2.2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于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废除传统的“注人式”教学方法,重视职业实践教学,提倡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胜任力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团队协作、现场观摩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行为示范等。因为胜任力的职业教育强调胜任力模型冰山结构图中水下深层的胜任力特质,如动机、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所以更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行为示范、角色扮演等。通过不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交叉运用,可以切实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3.3创新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成效教育评估是完整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评价和总结,也能够为以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信息。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评估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评价农业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据此判断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估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并且坚持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可运用Donald教授提出的“柯氏模式”进行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评估。根据该理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效果可从通过评估学生的反应、知识、行为、教育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

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是在分析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所制定的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方案。这样的职业教育活动一般会得到学生和农村经济支柱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等农村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支持,可以期待比较好的反应。胜任力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和绩效改进程度来衡量。

学业导师制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业导师制,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须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学校竞争中稳步前行。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 号)中明确指出 “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在民办高校建立和推行学业导师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关键职能在于“导”,因此,要构建其运行模式,要理清学业导师“导学”的意义、“导师”的工作职责、指导方式以及制度保障。 本文旨在明确民办高校推行学业导师制的意义,探讨导师指导内容、积极推进民办高校实行学业导师制的路径和策略。

1民办高校开展学业导师制的意义

1.1 构建学业导师制是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

民办高校学生有着独特的特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自尊心较强,但独立性较差,文化基础薄弱、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我求知欲望有待提高、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等现状。 部分大一新生因未能及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学生对于自己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还是比较迷茫。 个别大学生因自制力较差、学习方法不当,未做好学业规划,到毕业前未能按要求修完规定的学分。 以某校商学院近几年资料显示,延长学制、结业或者肄业的学生中,大部分因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目标,而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等,导致在学分制环境下,未能修完学校所规定的学分。

商学院从2009 级学生开始,每个班级设立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大学四年学生学业和生活指导,辅导员与班长任相互配合,但如何弥补辅导员对学生专业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导学育人效果,还需不断探索。

1.2 构建学业指导制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随着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行,导师制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中普遍推行了学业导师制,并先后均建立起了专门的机构、如学业指导中心、学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但民办高校受资源及师生比例的限制,少有专门的学业指导工作机构,使得学业导师制处于忽视的境地。 构建学业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学业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既可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又可以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指导,有助于细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成个性化培养模式。

2理清学业导师制指导内容,细化导师职责

因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不再局限与课本内容,但学业导师指导的内容应包涵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重视思想引导

通过导师制工作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使学业导师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学业保证、行为规范和生活领路人。 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与学生交心交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态.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2.2 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稳固专业思想

学业导师积极与辅导员配合,对学生的选课、专业教育、课程答疑、学习方法改进、国际化视野拓展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和帮扶。 通过给学生详细解释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最新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 督促学生对学习计划的执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针对专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好专业学习监督辅导;指导学生选课、科学安排学习进度,根据专业最新的发展情况,帮助学生及时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知识体系。

2.3 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

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综合考量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确立出国留学、考研、就业或创业的发展目标。 同时学业导师可发挥自身专业背景、社会阅历和人脉关系等方面的优势,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况。 在高年级时期,可以引荐优秀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或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其对职业发展的信心,提升个人管理、人际交往、信息处理、基本技能等就业能力,增强职业发展信心。

2.4 开展学业辅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大学的学习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学业导师应帮助学生适应自主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指导学生从 “训练性”学习方式转变为创新型、自主 “研究性”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自身专业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挖掘学生个性特长,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 中指出,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 结合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业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参加教师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发表论文等和写作创新性的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申报校级和校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完善激励机制和做好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访问等,引导大学生自我创新,激励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与创新实验,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就业竞争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导师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为抓手,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民办高校试行学业导师制的路径探索

作为民办高校商科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笔者重点探索多角色教师培养机制下的导学模式、 指导方式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推行学业导师制的路径。

3.1 建立辅导员、教务员、专业老师、班主任四位一体联动模式

针对民办高校本科生教育的特点,专业教师主抓学生的课程教学、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等事宜,基本上校外居住,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 在辅导员与班主任制度之外,将专业教师编入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队伍之中,构建协作育人平台,增强学生与教师在课外的沟通交流,实现导师指导与学生工作的同步进行,补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作为服务师生、师生沟通桥梁的教学秘书,熟知学生学业修读信息,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学习成绩、学籍管理等信息,能及时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和学业导师,高效的服务学生。 针对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建立辅导员、教学秘书、专业老师、班主任四位一体联动机制,群策群力,使个性化指导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3.2 丰富学业导师指导方式,拓展指导渠道

学业导师的指导形式多样,秉承因材施教工作理念,根据学院专业特点、教师人数和学生规模,采取“集中”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实施启发式的教育,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色。 如通过深入学生宿舍座谈、随班听课、举办茶话会、学术讲座、名师讲台、网络在线交流、“一对一”个体辅导等形式创造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搭建起与学生全方位、全时段的沟通平台。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业导师可开展“创办一个企业”活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懂得企业是如何创办的以及企业是如何经营管理的;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营销决策竞赛等,给予方法引导,培养其创新热情,提升其创新能力。 同时,需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梳理学生遇到的专业学习类、职业发展类、生活感情类等问题,尽可能对学生考研类、转专业类学业困惑,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进行差异化指导。

3.3 深入加强学业导师队伍建设

学业导师资源丰富是民办高校学业指导系统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 规范化、制度化的学业指导教师队伍可以保障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教育。 而要激活学业导师资源,加强学业指导队伍建设,可成立学院导师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系主任、辅导员和教师代表任成员。 开发并组建包括校领导、从事行政工作的院系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任课教师、辅导员等群体的兼职结合的校内导师队伍,学业导师团队内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主题交流、案例分析等活动,了解导师工作开展情况,促进导师团队整体教学、指导、咨询水平的提升。 同时,可将已毕业的优秀校友,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纳入到导师队伍,通过组织就业、创新创业交流讲座、朋辈指导、走访企业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指导活动。

3.4 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制度

落实实施学业导师制,学院要拥有一套对学业导师工作的监督、评价与考核激励制度,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其工作有序实施。 调动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承当学业导师,必须制订出让广大教师主动积极承当导师的可行性制度。 要建设合理科学的包含导师的聘任、职责、待遇和考核等在内的本科生导师管理办法,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 建立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机制,使评价内容、方法多元化。 如,建立领导、教师、学生三级评价体系,每学年末,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从领导评议、导师自评和互评、学生评议等方面对学业导师的工作进行年终考核,可采用座谈、打分等形式,经加权汇总得出考核并分数,将此分数作为评优、评职称、职务晋升等的重要依据。 此外,还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首先,认可学业导师的辛苦付出,核定其导师工作量;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在学术、科研、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成绩作为量化考核的标准, 也应当给予导师一定的奖励, 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开展校、院的优秀学业导师评选,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工作氛围。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本科生学业导师制顺利、有效地实施,达到培养个性化、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民办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因此,探索民办高校学业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实施路径,需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断推行和完善,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靖.论民办高校的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4(2).

[2]周青,汪杰峰,胡佳.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4).

[3]任文芳,王宏,李春华.高校学业导师实践育人的探索[J].成功:教育版,2013(4).

[4]王伶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思想基础及其实现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

学业导师制 篇7

1 开展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的必要性

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实施全面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其具体目标体现在个性化的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障碍的破除、激励机制的创立等方面[4]。上述目标要求学业导师在工作中以学生为根本、以育人为目的、以创新为关键,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格健全的综合性人才。而对学业导师导学工作的评价是激励导师工作积极性、实现具体工作目标的有效手段。导师导学工作评价不仅要从导师本身的工作态度、履行职责的情况、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出发,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在导学过程中所受到的人格影响及产生的效果,以期通过评价手段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开展本科生导师导学工作评价,回顾和总结以往的工作,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指明方向,不但可以促进导学活动的改进和创新,而且还可以帮助导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任务要求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导师的工作进取心和事业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导师工作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5]。

2 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主体单一化

近年来,虽然部分高校在现行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在制度机制设计上并没有厘清多元评价主体的相互关系以及权责关系,在操作层面上由于实施难度较大、信息处理难等原因也没有真正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目标。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的评价主要是由学院管理部门结合导师日常工作考核和学生对导师的测评展开的,学业导师自身、其他学业导师以及专家的评价意见则考虑得较少,评价主体不够全面。同时,由于参加测评的学生通常缺乏理性思维,导师所在学院评价指标的不同,使得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结果显得不够客观、准确。

2.2 评价内容不全面

当前,多数高校针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的评价内容较为片面,通常以导师指导次数、学生考试成绩、发表论文、考研情况等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不能有效地对导师的导学实际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导师导学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学业导师的推选没有明确的标准,通常由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有的甚至采用教师主动申请的方式遴选学业导师,而管理部门对于导师的综合素质、导学能力缺乏客观的考量;其次,学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往往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现有的结果性评价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业导师的导学能力和导学行为水平,却不能反映导师在导学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2.3 评价指标不科学

目前,针对学业导师的评价指标较多地以反映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建立依据,而忽视了对导师导学过程、学生非学业素质的评价[6]。另外,在学业导师导学具体实践中,由于高校对学业导师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常常存在与辅导员的职能定位混淆的情况,管理部门在指标设置上也缺乏针对性、合理性。

2.4 考核评价方法简单

目前多数高校针对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采用的方法存在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结果评价多、过程评价少,随机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不紧密、评价周期过长等问题。如对学业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等评价方面由于受所采用评价方法的限制,此类评价显得过于笼统,主要靠经验和印象进行判断,无法达到量化评价效果。

3 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如下相应的对策建议。

3.1 评价主体设定注重多元化

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全员参与的评价活动,主要应包括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导师互评、专家评价几个环节。通过以上环节可以帮助导师对照评价标准,找出自己过去工作的得失,发现自己的工作现状与工作目标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明确职责、改进工作。另外,评价得出的结论,一方面,通过采取相应的奖惩、引导、调节等措施得到体现,能够形成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另一方面,评价活动对导师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发生的影响,可以形成作用更为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健康有序地发展。

3.2 评价内容设定注重系统化

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导师工作考核与评价内容必须全面、具体,不能仅以导师指导次数、学生考试成绩、发表论文、考研情况等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导师导学工作评价不仅要评价导师的导,而且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要评价导师导学的结果,也要评价导师导学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导师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认知因素,还要评价其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因此,导师导学工作评价的内容还应包括导师的工作态度、导师履职尽责的情况、导师对学生认知因影响、导师导学方式以及导学工作效果等方面。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注重合理化

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指标是指用来反映和概括学业导师导学绩效水平的概念和具体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导师制工作的制度化、考核的科学化、激励的有效化,对形成良好的导师工作运行机制有着重要影响。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学工作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强化全面教育的导向性原则、符合学业导师工作特点的系统性原则、遵循学业导师工作和高等教育客观规律的客观性原则、反映评价对象共同属性且体现普遍性基本要求的可比性原则、体现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时代性原则、体现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原则。在设置评价指标时,由于不同专业类型的本科生的导学目标、导学方式具有差异性,因此还应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学科特点的学生进行分类评价,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3.4 评价方法选取注重多样化

不同的评价方法在导学工作评价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由于本科生学业导师的指导工作具有多元性,指导内容复杂且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使评价准确、全面、客观、公正,其评价方法应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不同的导师和学生,还必须对具体工作和工作效果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既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特长,又互相弥补取长补短,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潘雅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及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1):153-157.

[2]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5):30-32.

[3]周青,汪杰峰,胡佳.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4):111-116.

[4]晋素灵,韩映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满意度评价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2):25-28.

[5]覃琴,蔡锦明,白萍.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和分析——以西南科技大学学生评价视角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6):71-7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业导师制】相关文章:

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学业导师制的研究12-28

大学学业导师工作总结04-30

导师制06-28

企业导师制05-27

学生党员导师制05-18

学业辅导05-05

学业困境05-10

学业帮扶06-03

学业生涯06-06

学业考核06-19

上一篇:法律解释方法下一篇:中职班主任工作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