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性应激

2024-06-14

运输性应激(精选七篇)

运输性应激 篇1

(1)内在因素。主要由畜禽个体的基因型决定,如易患应激综合征的猪多表现为肌肉丰满、皮紧、腿短粗、屁股圆、背腰有肌沟,易惊恐、好斗、眼球突出、目光异常、难于管理。不同品种种鸡的耐热性及对热应激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2)生活环境突变。畜禽从已习惯的生活场所突然被强制混群装入车船,使机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诱发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增强,发生应激反应。如母鸡在产蛋前环境突变,会使产蛋时间滞后,甚至造成鸡蛋在子宫内滞留。

(3)饥渴。饥渴是造成运输畜禽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车船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或条件所限,有时会使畜禽长期得不到饲料与饮水,尤其是在缺水情况下,体内酸碱平衡与水盐代谢紊乱,消化液分泌与营养成分吸收少,代谢产物的排泄发生障碍,使机体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

(4)噪声。货运列车运行中所发出的噪声对动物来说已构成一种劣性刺激。据报道,当噪音增加时,鸡群发生骚动,造成饲料的浪费,使总耗料量增加,导致料肉比和死亡率升高。研究表明,噪声能使试验单位血浆肾上腺素、皮质醇和非酯化脂肪酸浓度升高,而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变化不大,因此认为,噪声在运输应激综合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热应激。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普遍升高,不但南方炎热地区畜禽常发生热应激,比较凉爽的北方地区夏季也经常受到热应激危害。特别是在运输途中,由于受外界气温和运输车厢内水分、粪尿蒸发的影响,往往使车厢内形成高热、高湿的小气候,引起畜禽体内积热,且散热困难,而导致脱水、心力衰竭、肺淤血、肺水肿、全身血液循环衰竭和消化机能减退等,常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6)其他诱因。运输前对畜禽的追捕、驱赶,运输途中畜禽间拥挤、争斗,车船颠簸,车船内空气污染等均可成为运输应激的应激源。事实上,上述诸多应激源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集中地持续刺激畜禽,使之发生运输应激综合征。

2 运输性应激的危害

运输性应激造成的危害既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而且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1)生产性能降低。运输时,畜禽机体必须动员大量能量来对付应激源的刺激,从而使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降低,糖皮质激素增加,导致生长停滞、体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泌乳量减少、家畜严重掉膘;雏禽发育不良,成活率降低;蛋禽产蛋率下降,肉禽生长受阻。

(2)免疫力低下。动物受到运输途中应激源的刺激后,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导致胸腺、脾脏和淋巴组织萎缩,使嗜酸性白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及活性受阻,血液吞噬活性减弱,体内抗体水平低下,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因而造成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易感性增加,降低预防接种的效果。

(3)繁殖力下降。应激可使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和催乳激素(LTH)等分泌减少,幼畜性发育不全,成年畜性腺萎缩,性欲减退,精子和卵子发育不良,并可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胎儿发育,造成早期呼吸、流产、胎儿畸形或死胎。尤其在运输种畜禽时损失更大。

(4)畜禽产品品质降低。应激敏感动物在有应激源作用时,还经常发生生理病变,从而影响畜产品品质。运输过程中常见应激性猪肉变性,如PSE(苍白、松软、渗出性)肉、DFD(干燥、坚硬、色暗)肉及成年猪背肌坏死(BMN)等。肉牛发生应激时也常导致DFD肉的出现。

(5)需求量增加和缺乏症出现。应激常可导致动物的代谢增强和代谢紊乱,增加了营养元素特别是部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并可导致动物出现某些营养缺乏症。例如,热应激导致维生素C、E不足;球虫病常使维生素K需要量增加;猪在急性短期高温和持续高温条件下对铬的需要量增加。

运输性应激 篇2

1 商品肉鸡运输性应激的因素

可造成肉鸡运输性应激的因素有多种,包括物理因素和精神因素。物理因素如温度的变化(热/冷)、交通工具产生的振动、风、飞鸟、噪音、擦伤、骨折与脱臼等,精神因素包括混群、饲料与饮水的转换、惊吓以及疼痛等。由于物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很难截然分开,物理因素可导致精神问题,有时可带来更大的损害(如:噪音可使鸡受到惊吓,影响鸡的正常生活习惯如采食和饮水)。这里所提到的多数应激因素都有其物理来源,但是也会造成精神应激(如疼痛、恐惧等)。研究表明,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冷热变化尤其是高温是运输过程中造成应激的主要因素;交通工具产生的振动是另一个与养殖环境差异较大的、持续的应激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就温度和振动这两个因素在运输过程中对商品肉鸡产生的影响及其预防做以探讨。

2 冷热应激对商品肉鸡的影响

肉鸡具有体温高、代谢旺盛、皮厚、皮下及腹部脂肪多、且缺乏汗腺等生理特点,对高温的抵抗力差。在夏季运输过程中,当把鸡装在笼子里,可能产生热应激,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天气更为严重。

鸡和哺乳动物一样,都是恒温动物,体温维持在41~42℃。机体可通过传导、对流、喘气和辐射来散热。可通过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热交换,通过改变行为如伸展翅膀来散热或聚堆来减少热损失。但在运输过程中,行为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并且还要暴露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这可导致鸡因热冷应激而发病以至死亡。当白天(太阳辐射)运输时,机体散热能力下降,热应激的发生更为普遍。热量可经血液传导给冠、髯和爪等。肉鸡在屠宰时还处于幼龄,冠髯在解剖学上尚未发育完全,因此经血液散热的能力有限。而呼吸频率的增加改变了笼内的小气候,使得周围的鸡散热更困难。在短期的热应激期间,神经介导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出现了改变。呼吸是高热时发生改变的首要参数之一,因为呼吸系统是这种情况下引发体温调节的主要来源。当鸡死于高热时这种生理学机制可能最先失去作用。因此,有必要给予充足的气流来补充鸡周围的干冷空气。传导和辐射的热损耗率与干冷空气相关。有学者对运输禽的车辆空气动力学做了研究,希望能优化禽类运输的小环境。研究表明,间歇暴露于干热气候可增加肉鸡特别是母鸡的热耐受能力。

冷应激在肉鸡也较常见。当环境温度较低,风速较高时肉鸡可能出现体温过低。潮湿的条件下羽毛的绝缘性能显著降低。由于相对湿度的增加提高了空气的传导能力,机体可能经对流失去更多热量。为了防风,可能会在寒冷天气使用防水布,但是这可能导致出现另外的问题,因为防水布可使水滴聚集流到卡车上,可能淋湿装在外侧的鸡。应该考虑这种防风材料的设计,找到可替代的方法。

3 车辆的振动应激对商品肉鸡的影响

研究发现车辆振动可造成动物应激,振动可引起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紧张,就像人一样,可导致恐惧、呕吐、悲伤或疲劳。振动是禽类潜在的应激原,因为它在内脏器官建立的共振可能产生较大的后抑刺激。骨骼肌为了运动和维持姿势稳定对振动产生的应答,降低了共振产生的影响。站立的鸡只通过展翅、拍打翅膀或蹲伏来保持自身的稳定。平滑肌和心肌由于血液循环、心搏和消化的改变也会受到振动的影响。肉鸡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宰前体重可能会影响到心脏功能。如果振动影响心脏的话,那么因心力衰竭导致死亡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

心血管损伤的继发效应是干扰体温调节。如果振动引起血管舒张,那么温度控制将受到影响,器官或机体本身的温度就会改变。运输过程中的振动会影响动物的体温,特别是内部器官出现共振时就更为明显。当在热应激过程中遭到共振时,动物可能受到更加不利的影响。造成的损伤可能从轻微的少量细胞的破裂到严重的器官功能受损以及内出血。振动引发的血管舒张出现的同时,还可能造成器官出血、肺损伤以及体温调节受损。振动导致的生化变化对肉鸡的肉质影响是很大的,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

4 商品肉鸡运输性应激的预防

4.1 配备人员要精干

要配备有经验、有能力的动物管理员和驾驶员,若只有驾驶员,则驾驶员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应承担驾驶和动物管理的双重任务,在运前、运输途中和运达时均应做好相应检查,尤其在停车期间要注意加强检查。运输途中,驾驶员应平稳驾驶,避免突然刹车或转弯,尽量减少车辆产生较大幅度的振动,缩短中途停车时间,行车路线尽量选择走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4.2 卡车或集装箱内部环境要仔细调节

根据运输时的气候条件做好车内有效通风和温度控制,避免冷热及潮湿干燥的侵害;清除排泄物,防止有害气体积聚。尤其在中途停车期间更要注意车内气流调节。

4.3 病死动物要及时处理

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在兽医人员的指导下,对病死动物要及时、严格处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4.4 运输时间要尽量缩短

运输时间与运输动物的病死率呈正相关。因此,运输路程不可过长,选择就近的屠宰场,尽量减少运输所用时间。这需要发展当地的和地区性的具有较高卫生标准的屠宰场及冷链运输的配合使用。

4.5 奖惩措施要适当

鼓励生产者和运输者为降低动物运输造成的死亡率所作出的努力。对于有效降低肉鸡运输过程中受伤和死亡的可给予奖励,若死亡率超过一定比例,则将为此受到惩罚。这种措施经实践证明,可减少肉鸡受伤和死亡的比例,有效降低运输性应激的影响。

防止肉牛运输应激的措施 篇3

一、品种选择

养殖场长途运输应选择肉用牛的杂交品种, 如: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等国外肉牛品种与本地牛的杂交一代或这些品种三元杂交的后代公牛, 因为杂种牛有以下五点好处。

1. 体型大。

本地的黄牛体型扁小, 并且后躯发育较差, 不利于产肉。本地黄牛经过改良成为杂交品种, 从体型上一般比本地黄牛增大30%左右, 体躯增长, 胸部宽深, 后躯较丰满, 尻部宽平, 后尖斜的缺点能基本得到改进。

2. 生产快。

本地黄牛最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生长速度慢, 成年体重小, 本地黄牛经过杂交改良, 其杂种后代作为肉用牛饲养, 在20个月左右就可长到450~550千克。据资料统计:在饲养条件比较优越的平原地区, 本地公牛周岁体重仅有200~250千克, 而杂种牛 (利木赞或西门塔尔) 的同龄体重可达300~350千克, 杂种牛比本地牛提高了40%~50%。

3. 出肉率高。

经过育肥的杂交牛, 屠宰率一般能达55%, 比本地牛提高了5%~8%。一般来说, 杂交牛与本地牛相比, 能多产肉10%~15%。

4. 经济效益好。

杂交牛生产快, 出栏上市早, 同样条件下杂种牛的出栏时间比本地牛几乎缩短一半, 杂交牛成年体重大, 能达到外贸出口标准;杂种牛还能生产出供出口和高级饭店用的高档牛肉, 从而卖出高于本地牛的价钱, 杂种牛的饲养期短, 从而饲料转化率高。肉乳兼用型杂种牛更是如此, 能大大降低饲养成本

5. 应激影响较小。

与纯种肉牛相比杂交牛对应激的反应要明显小, 并且本地牛血统越大对应激的反应越小。

二、年龄选择

育成牛的年龄越小对应激的反应越大, 有的养殖场为了降低购牛成本, 专门购买一些八个月龄以下体重不到150千克的犊牛。舞阳县一牛场去年从甘肃张掖运回200多只犊牛, 因为应激过大, 死亡率高达30%多, 生长速度慢, 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选择有经验的人员负责路途中的饲养管理

有经验的押车人员, 了解牛的习性, 语言温和, 操作适度, 可以降低牛的应激反应。据测定, 在运输过程中温和的操作或轻度碰撞仅使牛的平均心率增加7~10次/分, 而粗暴的操作或剧烈的碰撞可以使牛心率增加30~48次/分。因此, 运牛途中要指派有经验的押车人员进行饲养, 还要时刻注意是否有牛跌倒, 特别是在上下高速公路的螺旋道或者崎岖的山路上。

四、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季节

环境的变化、两地气候条件上的差异, 常使牛的应激反应增强, 因此长途运输肉牛时, 特别是引种时, 应选择春秋两季、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冬夏两季进行运牛时, 要做好防寒保暖降暑工作。一般来讲, 从北方向南方运牛应在秋冬两季进行, 从南方向北方运牛应在春夏两季进行。

五、运输前准备

起运前必须在购买地注射相关疫苗, 隔离观察15天后方可装车。在隔离期间, 一旦发现病弱牛要坚决剔除。用汽车运输时, 因车厢铁皮坚硬光滑, 可在车厢内铺一层4~7厘米的细土或细沙, 有护蹄防滑作用。装车前3~4小时喂草料饮水, 给牛喂八成饱, 以防过饱在途中颠簸伤害肠胃。

六、适当增加装车密度

一般在装车时适当增加密度可以限制牛的活动范围, 减轻车辆的颠簸和振荡, 降低牛只摇晃和相互剧烈碰撞, 降低应激反应。因此在运牛时, 应将车装满, 如果运牛较少时, 可以用绳索系在车箱上限制牛的活动范围, 但是绳索长度要适当, 以不让牛卧下为准。起运前日粮中适当补充维生素C并提高钾离子的含量。在运输过程中, 牛体发生应激反应, 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降低, 而机体的需要量却增加, 必需补充维生素C。同时牛对钾离子的需要量约提高20%~30%, 因此应同时补充钾离子。补充维生素C还具有抑制应激过程的体温升高、促进食欲、提高抗病力的作用。运输过程中一般可在牛的日粮中添加0.06%~0.10%的维生素C, 或饮水中添加0.02%~0.05%的维生素。每天每100千克体重供给牛氯化钾20~30克。

七、使用镇静强心类药物

使用镇静类药物可以降低牛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减轻应激反应。在运输之前给牛肌肉注射氯丙嗪, 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7毫克, 可使运输过程中牛的体温平均少升高1.7℃, 心率少增加15.6次/分, 呼吸少增加13.6次/分。氯丙嗪在运输中的用量为2毫克/千克体重。运输过程中如果有弱牛、病牛出现无法站立, 可采用绳子兜立法强行使之站立;特别严重的可注射10%安那加10~20毫升, 细心观察, 到达目的地后及时进行治疗。

摘要:应激是由于过度环境压力或心理压力对动物造成的生理紧张状态。当应激超过动物所能忍受的限度, 就会损害动物机体内在环境恒定, 引起功能失调, 发生各种疾病甚至死亡。引起应激的因素很多, 如环境骤变、饲养管理、饲料更换、长途运输、拥挤等都会影响到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力。

预防生猪运输应激的综合措施 篇4

1 运输应激产生的原因

1.1 生活环境的改变

生猪从已习惯的生活场所突然被强制混群装入车船,使机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诱发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增强,发生应激反应。

1.2 饥饿和缺乏饮水

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当或条件所限,有时会使生猪长期得不到饲料与饮水,造成体内酸碱平衡与水盐代谢紊乱,消化液分泌与营养成分吸收减少,代谢产物的排泄发生障碍,酸类代谢产物蓄积,而产生高渗性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1.3 热应激的影响

在夏季运输生猪时,由于受外界气温和运输车厢内水分、粪尿蒸发的影响,往往在车厢内形成高热、高湿的小气候,引起生猪体内积热,且散热困难,而呈现脱水、心力衰竭、肺瘀血、肺水肿、全身血液循环衰竭、消化机能减退等病症,常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1.4 其它诱因

运输途中猪只间拥挤、踩踏、争斗,车船内小气候空气污染,路面不平颠簸震摇,猪只受折腾和惊扰异常剧烈,机体内耳前庭感受器受到强度刺激而产生晕眩等均可成为运输应激的应激原。

上述诸多应激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集中地持续地刺激生猪,使之发生运输应激综合征。

2 运输应激所表现的症状

在运输早期,猪群剧烈骚动呈惶恐姿态,精神兴奋谨慎,眼结膜潮红,目光锐利,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硬拘,后肢强直,频排粪尿,继而蜷缩伏卧,1~2h后,个别出现呼吸浅表,肌肉紧张,腹围阵发性收缩,口吐白沫、流涎、呕吐、闭目、呻吟。行车4~5h停车后,可自行站立、张望,随运输刺激加深,大部分猪表现疲乏、静卧,对外界反应迟钝。当内外环境温度升高时猪体表湿淋、灼热,呼吸急促,呈犬卧式张口喘息。由于挤压和踩踏,有的出现脱肛,有的睾丸红肿、跛行、尾骨折等。严重反应者表现疲乏无力,站立不稳,全身震颤,口腔干涩少液,可视黏膜发绀,体温升高至41℃,并稽留数天,最后四肢僵硬、虚脱、昏迷死亡。有的则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突毙) 。运输途中,由于猪消化道内容物和体内水分和组织的消耗,所有猪表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

3 预防运输应激的综合措施

3.1 选择适宜的季节和起运时间

春、秋季节气候温和,是运输种猪的最佳季节。炎热季节运输时,应切实加强防暑降温措施,妥善安排起运时间,避开高温时分,下午装车晚上行走。冬季在车外包上棉被,防止猪在运输中冻伤、冻死。

3.2 运输前的注意事项

在运输生猪的前1周内,在饲料中添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类、电解质或抗应激药物,来防止将来运输应激引起的机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蛋白质分解。运输前猪不能喂的过饱,生猪处于饱食状态时,不宜立即装车起运,必须在休息l~2h后,方可起运。否则,由于运输颠簸、挤压等,容易压迫、损伤内脏,加剧呕吐和意外事故的发生。装猪时尽量把同一组群的猪放在一起,不能猛打猪容易造成外伤。

3.3 加强运输途中的护理

长途运输刚开始起运时,应控制车速慢行,待猪适应后,再以正常速度行驶,运猪车应尽量行驶高速公路,避免堵车,行驶过程应尽量避免急刹车。携带适量易消化饲料,最好能够保证2次/d饮水,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葡萄糖或补液盐。运输途中要经常检查猪群情况,及时赶散堆压的猪只,尤其是在喂料时更要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最好不要连续长时间行车,让猪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对一些烦躁不安的猪可以注射少量的镇静剂,以防猪互相打架造成损伤。

3.4 对症治疗运输应激综合征的病猪

猪运输应激综合征的防治 篇5

1 猪运输应激综合征的影响

猪的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应激反应能导致猪体内激素水平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及免疫机能下降, 对猪产生不利影响, 大部分出现掉膘现象, 部分出现宰后肉质淡白、质地松软、有液体渗出的肌肉 (PSE肉) , 或者出现腿肌、背肌处肉质暗红、质地坚硬和表面干燥的肌肉 (DFD肉) , 更严重者出现生猪直接死亡, 给养殖户或屠宰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2 主要症状

2.1 急性死亡

生猪在受到驱赶、装车、运输、卸车等过程中, 突然发生死亡,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炎热的夏季。

2.2 持续恶性高热

生猪在卸车后, 出现烦躁不安, 眼结膜潮红, 呼吸加快, 全身震颤, 体温升高到41℃以上且持续不下。部分严重患猪不能行走, 张口呼吸, 共济失调, 心率过速, 数小时后虚脱死亡。

2.3轻度应激症状大部分生猪经运输后, 仅表现短时间的惊慌和不安, 应激反应较轻微, 一般在不经任何治疗的情况下, 机体通过自身调节后便可康复。但是, 由于处于应激状态, 代谢加快, 能量消耗增多, 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掉膘现象。

3 发病机理

生猪一般情况下都饲养在相对安静稳定的环境中, 在受到驱赶、装卸、运输等应激因素刺激下, 应激敏感的生猪便出现极度恐惧, 全身的组织器官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跳急剧加快, 如果心肌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收缩状态, 则极易出现衰竭, 最终导致死亡。

在生理上, 当生猪突然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时, 机体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HPA) 功能显著增强, 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及血浆中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

在以上心理和生理的共同影响下, 便引起猪的应激反应。

4 防治

4.1 预防

该病的预防应当以尽量减少或减轻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产生, 提高生猪运输福利为宜。

4.1.1时间 在装车与运输的时间选择上,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温差、饲养管理、路程远近等情况, 选择合适的时间段。例如在炎热夏季, 最好选择凌晨到养殖场装运, 一方面可以避开白天的高温时段, 减少热应激, 另一方面, 凌晨时大部分生猪仍在睡觉, 可以避开正常饱食过后的立即装车, 而加重生猪运输时的不适感。

4.1.2 装车与运输车辆

装车场地最好选择在过磅后的休息室旁建一与运输车厢底等高的装猪通道, 以利于装猪。

根据运输车辆的车厢大小情况, 一般都要进行适当的改装。首先, 车厢内底板要进行防滑处理, 可给予固定细钢筋或铺上稻草、木屑等。其次, 如果车厢较大, 应给予分隔成多个小栏, 以每栏可关6~8头为宜, 即装车密度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拥挤, 也要防止在路途颠簸时因过于宽松而造成打滑、踩踏等情况发生。再次, 夏季要注意通风降温, 可在车上装喷水喷雾装置, 冬季要注意通风与保暖结合。

4.1.3加强各个环节从业人员的操作培训 从刚开始的生猪驱赶、过磅到装车, 都要注意方式方法, 尽量做到轻赶慢装、不击打, 粗鲁驱赶、暴力装车等易引起生猪应激和消耗过多体力。在司机和随车人员方面, 要选择有经验的老司机, 装车前要检查好车况, 准备好相关检疫消毒证明, 夏季开车前给生猪冲凉再走, 途中尽量匀速平稳, 避免因证件及车辆因素造成途中停留。如果路程较长, 应定时停车检查, 防止猪相互挤压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1.4 药物预防

一般情况, 对运往屠宰场的生猪, 为防止药物残留, 可在运输前选用口服补液盐或藿香正气水、黄芪多糖等中药饮水给药进行预防。启运前向猪体喷洒食醋也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是运往养殖场继续饲养的种猪, 可考虑在启运前1 h使用肌注盐酸氯丙嗪 (2~3 mg/kg体重) 的方法进行预防。氯丙嗪可通过纹状体和间脑-垂体系统,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提高生猪的抗应激能力。到场后, 在饮水中可给予添加多维、黄芪多糖、补液盐等抗应激药物。注意首日要禁食, 并在3~5 d内逐渐由少到多给予喂食, 恢复正常喂食水平。

4.2 治疗

一般采用对症治疗, 对到养殖场需继续饲养的患猪, 出现高热震颤的, 及时肌注盐酸氯丙嗪 (2~3 mg/kg体重) 。对重症患猪, 同时一次性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钠7~10 mg/头, 配合耳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溶液50~200 m L。

对到屠宰场发生应激反应的猪, 卸车后尽量使其隔离于安静、阴凉的环境中, 可在耳尖、尾尖静脉放血100 m L左右。

5 小结

牛长途运输应激的综合预防措施 篇6

1 作好采购地的充分调查

购牛前应前往实地调查采购地区的相关情况, 获取相关资料, 对牛源地的气象条件、地貌地形、饲草饲料、动物疫病和饲养习惯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为科学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参考。在调查过程中重点了解当地有无口蹄疫、结核病、布鲁氏菌病、牛出败等疫情发生, 了解拟购牛的免疫情况, 确认无疫情后方可购买。

2 选购健康牛

2.1 选购营养与精神状态良好的牛

认真观察牛体貌、呼吸状态和精神状态, 选择被毛光亮、嘴大、鼻孔大、眼有神、体长腿粗、尾巴有力;没有卧地不起、发热、咳嗽、腹泻等临床发病症状的牛。

2.2 选购来源清楚的牛群

对拟购牛的来源要清楚明了, 同时查验牛的养殖档案、免疫记录、监测监管记录和动物检疫档案, 确保拟购牛处于口蹄疫、牛出败等疫苗的免疫保护期内。

3 充分作好运输前的准备

3.1 对车辆、场地进行消毒

对隔离观察场、车辆、装卸台和工具使用三氯异氰脲酸、新洁尔灭、生石灰等常规消毒剂根据实际情况在启运前彻底消毒。在经过消毒后的车箱内铺1层干燥卫生的农作物秸秆。

3.2 装车前减量饲喂, 保证饮水, 准备好各种物资

在运输装车前牛不能喂得过饱, 饲喂优质草料至牛六成饱即可。饮水不限, 可饮用加有0.26%葡萄糖温盐水。准备好运输途中的饲草饲料, 配备镇静剂和各种应急物资。

4 牛群的装车工作

在装牛的过程中, 装运人员态度要温和, 动作要小心, 不能采取粗暴和野蛮的方式对待牛群, 尽量避免因抓捕、殴打、惊吓、保定、驱赶等不良刺激引发牛群的应激性疾病。牛群装车密度应按照性别、大小、强弱进行分群装车, 不能太拥挤。

5 选择适宜的季节和时间

一般春、秋两季是运输牛比较好的季节, 夏季不宜调运, 冬季调运要做好防寒工作。选择天气较好, 温度适宜的时间运输。日程的安排上, 冬季运输应选择在白天行驶, 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夏季选择夜间行车为主, 切忌中午高温时运输。

6 搞好运输中的护理

6.1 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清洁的饮水, 草料和饮水只能喂五成饱, 条件允许最好提供葡萄糖盐水。长途运输过程中喂料1~2次, 饮水2~3次。饮水的保证对确保牛的健康运输非常重要,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6.2 由经验丰富的兽医人员负责运输中的护理, 每行驶3小时左右要停车检查1次, 观察牛群状况。车辆行驶要平稳, 不可急刹和提速太快。途中少停, 避免牛只踩踏。运输途中应避免与其他运载动物车辆、养殖场所、动物交易市场和屠宰场接触, 远离其他动物。

7 精心做好隔离观察阶段的管护

7.1 及时卸牛

在牛未到达前1周, 应对隔离观察场地进行全面消毒, 准备好饮水、草料、药品、食盐、葡萄糖 (红糖亦可) 和电解多维添加剂。卸牛人员要求身强力壮, 根据隔离场卸牛地的情况, 按5~10头牛有1人负责的要求来确定人数, 以保证卸牛时人员的充足。运送到目的地后要及时卸牛, 将车靠近高台平处, 细心谨慎, 尽量轻呼慢赶, 防止车厢内缝隙折断牛腿, 不可因为野蛮卸牛造成牛群应激和损伤。

7.2 专人对牛群隔离观察管护

对卸载牛群应隔离观察30~45天, 在隔离观察前期提供适量的优质青草, 控制饮水, 草料减半饲喂。首先在饮水中按100 kg水加入食盐250~300 g和葡萄糖3 kg (或红糖4 kg) , 同时饲喂电解多维。糖盐水有利于更好迅速地恢复体能, 电解多维有抗应激促生长的作用。按照此法, 连用3~5天。在限制饮食和限量饮水2~3天后可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让牛自由饮水和采食。此期间, 对发病牛进行及时治疗。

7.3

浅谈系统防控猪群运输应激 篇7

1 运输应激综合征

运输应激综合征, 是指猪受到运输过程中强烈的驱赶、捉拿、车辆颠簸、挤压、高热、严寒等外界刺激, 情绪高度紧张引起的全身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在一定的强度内可以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是机体中重要防御机制。运输应激的强度和时间不易控制, 往往超过动物机体耐受阈值, 导致猪群抵抗力降低, 猪群易感染或引发疾病, 如猪瘟病毒病、蓝耳病毒病、仔猪副伤寒病、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一系列疾病, 生长受到抑制, 严重者甚至死亡, 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2 运输应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经典应激发生机制认为, 应激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控制下的全身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详见图1) 。

3 如何防治猪运输应激综合征

3.1 选择优质猪源

3.1.1 选择车程不超过4小时的猪源地

长距离运输, 中途难补水、补料, 猪只缺水, 水盐代谢紊乱, 尤其是体重在20kg内仔猪, 能量和物质储备阈值低, 更容易发病。

3.1.2 选择单一猪源, 引种或外购仔猪选择固定猪场

确保引种场, 没有疫情, 免疫背景、饲料品牌和饲养程序清晰可溯源。引进皮红毛亮, 天然孔无异常分泌物或附着物, 整齐度高的健康猪群。适当提高引入猪群的日龄和体重。

3.2 减少运输中应激

3.2.1 运输前对猪群进行限饲

运输前对猪群进行限饲, 日粮补充优质抗应激剂。短途运输前可以不饲喂或者喂青饲料, 在运输前3d适当添加抗应激剂, 费用不高, 作用显著。

3.2.2 改善车辆运输环境

运输车辆严格清洗、消毒、晾干, 适量垫稻草, 防止趾蹄损伤。车辆分成小格单元, 防止车辆上下坡时猪群挤压、踩踏, 导致猪只伤亡。

3.2.3 选用经验丰富的司机

运输过程中控制车速, 尤其是起步和停止阶段, 缓慢加速和减速, 遇到路况复杂情况, 提前减速, 注意人、车、猪安全。

3.2.4 科学选择运输时间

参考天气预报, 规避大热、大雨、冰冻和雷电, 夏季酷暑选择清晨和傍晚时候, 冬季严寒选取天气晴朗的中午 (建议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不往养殖场运输猪群, 规避重大传染疫病) 。

3.2.5 运输途中注意保温和防暑

生产实际中, 往往考虑到运输成本, 没有选用专业运输车辆, 运输密度大, 车内高温、高湿, 条件差。可以采用覆盖篷布或者遮阳网等简单、有效方式, 尽可以降低应激强度。

3.3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应激继发症

3.3.1 严格执行隔离饲养制度

选取刺激性小的碘制剂和醛制剂对入场时车辆和猪群消毒, 在隔离舍连续3天, 一天2次带猪消毒, 安排专一饲养员饲养, 至少在隔离舍饲养1个月。

3.3.2 规范饲养流程

入场给予充足清洁的饮水, 饮水补充优质抗应激剂, 入场24小时内不给料, 让猪只胃肠排空;入场24~48小时之间给予体重1%的饲料, 48~72小时给予体重2%的饲料, 72小时后自由采食, 沿用原有猪场的饲喂方式和营养方案。入场以后, 饲料中适量添加广谱抗生素、免疫营养和抗应激剂, 饲喂5d左右, 增强抵抗力, 促进猪群恢复, 防止细菌性疾病的爆发, 例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杆菌等。5~10d左右, 饲料中添加肠道营养和免疫营养, 培植健康肠道微生态菌群, 实现平稳过渡。

3.3.3 控制环境温湿度和空气质量

根据猪群大小、数量和气候, 调节温度, 引入早期, 保障圈舍温度高于猪群正常适宜温度的3~5℃, 有利于猪群的恢复和通风换气, 湿度控制在60%~75%。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以氨气不刺鼻为度。

3.3.4 科学免疫

引入猪群免疫记录完善,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 进行疫苗免疫, 一头猪一个针头, 避免交叉感染。引入猪群免疫背景不清晰时, 尤其是仔猪, 建议入场休息6小时后, 免疫4头份猪瘟疫苗。

3.3.4 及时隔离不健康猪只

发现不健康猪只, 立即隔离处理, 请兽医治疗, 如果预后不良, 施行安乐死。发病的猪往往是一个猪群的重大威胁, 是病原的天然培养基, 不断的往猪群排毒, 外在的病原一旦超过易感动物的免疫力阈值, 就会造成猪群疫病的爆发,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上一篇:体育类专业大学生下一篇: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