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补充

2024-06-04

资本补充(精选五篇)

资本补充 篇1

一、中小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上市银行近几年通过上市融资, 或改善经营、增加利润留存, 或引进外资, 或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补充了大量资本, 资本充足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从表1来看, 其资本充足率指标是仅能基本达到银监会目前执行的最低资本监管新规 (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 其他银行要达10.5%;大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10%, 其他银行要达8%) 。而且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行与行有较大差距:如深发展银行, 资本充足率相较其他银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各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也极不稳定, 异军突起的城商行尤为明显。以宁波银行为例, 其资本充足率与上市融资有较强的相关性:从2006年11.48%到2007年上市后21%再一路回降到2010年10.91%, 呈跌宕起伏态势, 缺乏稳定性。更突出的是, 各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 资本现状不容乐观。又因中小上市银行资产一直持续高速增长, 从长远发展趋势看, 未来必将存在巨大资本缺口, 如何补充资本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另外, 经过2009-2010年超过18万亿的巨量信贷投放, 国内银行在复苏经济的战役中背上了沉重负担。受困于资本消耗过快的巨大压力, 一轮轮上市银行天量再融资风潮不断上演, 市场惊呼银行抽血“猛于虎”。新年伊始, 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又再次迫不及待抛出融资方案, 中国银行业“扩张-融资-扩张-再融资”的模式走向登峰造极, 给流动性趋紧的资本市场形成难以承受之重。同时出于审慎监管需要和同巴塞尔协议III接轨需要, 监管层频频通过窗口指导, 强化监管力度。巴塞尔协议III之中国版也在酝酿之中, 监管层或将银行资本充足率上限提至15%, 如果该规则得以实施, 中小上市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本短缺困境, 不得不再次考虑资本补充的方式和渠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补充资本, 中小上市银行的业务经营、网点扩张、产品创新、市场形象和股东回报等都将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二、中小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比较分析

(一) 上市融资

1999-2010年间, 我国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相继上市, 目前全国仍有超过40家的城商行欲挤入IPO大军。上市融资包括首发、公开增发、配股, 审批程序严格、繁琐、周期长, 能否顺利融资受外部市场影响。鉴于当前国内股市受政策刺激力度减弱、通胀水平抬升、市场重燃加息周期等因素影响, 一直持续低迷, 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可以选择先挂牌不融资或少融资, 等市场完全回暖后再增融更多资, 以免出现民生银行H股首日破发的尴尬局面。

(二)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吸引境外资本加入, 建立开放股权结构, 是国际大银行的共同特征。这不仅可以快速提升资本充足水平, 还利于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 推进业务拓展与创新。但需要提醒的是, 境外战略投资者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不可能无偿为入股目标银行提供各种援助。所以中资银行在引入外资参股时, 要在具体操作上明确引资目的, 把握选择标准, 采取灵活融资方式, 合理组合。

(三) 内部积累

通过内部积累补充资本, 要受制于银行利润情况。在西方, 一般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40%-50%左右, 有的高达70%, 它们仅通过利润积累就能满足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需求。相比之下, 我国中小上市银行盈利模式普遍单一, 利息收入仍为主要收入, 作为新利润增长点的中间业务也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业务上, 难以产生高效益。中小上市银行必须通过拓展新业务, 增收节支, 扩大盈利, 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单位:%)

数据来源:各商业银行年报

(四) 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利用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资本的做法在银行业内已相当普遍。但次级债只在一定期限内具有资本属性, 无法替代核心资本功能。银监会2009年10月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等监管资本工具补充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 从表1中可以看到, 2009年末, 招商、浦发、华夏、深发展、光大已被拒之门外。纵使可发, “发行额度亦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25%”, 还需将发行对象扩大至非金融机构。由此可见, 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作用已大不如前。

(五) 发行混合资本债券

混合资本债券与次级债券相比具有较高资本属性, 可以延期支付利息, 对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是其发行也受监管新规制约。不同的是, 《通知》对于主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25%”这一条款中将混合资本债剔除在外。笔者认为监管层意图在为银行日后通过这一渠道补充资本留回旋余地, 但短期内混合资本债券发行量陡增的可能性还较小。毕竟混合债工具属创新资本工具, 期限长, 风险高, 对投资者吸引力相对有限, 目前也仅有兴业、民生、华夏和深圳发展发行过;另外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 监管部门对此审批态度也会更为谨慎, 筹资受限。

(六) 发行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兼具债券、股权和期权三重属性, 适用于一些规模较小、但有较大融资需求, 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成长性银行。2003年2月27日, 民生银行首次发行可转换债券, 网上中签率达87.4%, 标志银行运用可转换债券补充资本的开始。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远小于股票市场, 介于股债融资之间的可转债市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其本身设计复杂的特性致使发行比一般证券更具风险, 发行时机也直接影响上市银行现有股东、投资者利益分配, 所以上市银行较少选择此作为首选融资渠道。

目前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除上述六种外还有资产重估增值、一般准备金、发行优先股等。资产重估准备只能在存在固定资产重估, 且客观上存在增值时才对增加银行资本有作用;一般准备金提取将减少银行股东权益, 侵蚀利润, 进而影响核心资本积累, 且是按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 (目前规定1%) 提取, 银行可调控余地不大。优先股方面, 虽然新《公司法》对发行不同种类股份留有余地, 但仍需国务院另行规定。

三、中小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选择与优化建议

当前, 国内中小上市银行仍处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 出于投资者利益约束, 融资自主性非常弱, 对于获取资本不同渠道的效率和可行性差异比较也均缺乏动力, 持续融资机制不健全。本文将银行资本金补充的几种主要渠道优劣势对比分析概括为表2中的相关内容, 不难发现对多种渠道合理搭配、优化组合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上市银行的现实选择。

(一) 有效强化核心资本补充渠道

内部积累是资本补充的根本渠道。中小上市银行必须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 使盈利能力实质提升, 不仅补充了核心资本金, 更利于持续性资本补充机制的建立。二级市场再融资, 筹资风险小, 成本低, 能快速有效增加银行核心资本, 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银行市场化运作。战略投资者具有一定的股份锁定期, 能达到长期融资作用, 也不会对目前的资本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不失为一种补充资本、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渠道。因此, 建议国内中小上市银行应抓住机会, 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 充实资本, 并以此为契机, 挖掘银行潜在价值。

(二) 谨慎利用附属资本补充渠道

采用三种债务资本工具补充资本具有波动性、短期性, 无法作为长期途径。但由于银行融资数额巨大, 发行股票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面和心理面均有负面影响, 只要债务资本工具的发行在监管新规下还有空间, 当前银行仍是可选择这种渠道补充资本金, 改善融资结构。由于风险越低的资本工具的投资者范围越广, 潜在购买力强, 发行成本低, 笔者建议银行在选择顺序上优先考虑以发行长期次级债务方式募集二级资本, 然后才考虑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等工具。对于有能力的上市银行也可以积极探索通过创新资本工具补充资本。

(三) 合理组合多种资本补充渠道

银行如何具体选择适宜渠道补充资本, 取决于银行自身情况和市场状况。综合考虑政策资格要求、市场筹资空间、财务成本等影响因素, 建议在各种资本补充渠道的利用上可以按照“利润转增-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次序进行资本补充的抉择。中小上市银行自身也要充分比较各种渠道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在合适时机选择最适合的资本供给渠道, 依据市场实施阻力大小, 在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 高成本资本和低成本资本之间做出合理搭配。

(四) 构建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

资本补充不是目的, 而是中小上市银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补充资本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小上市银行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 结合各行资产增长速度和不良贷款的拨备要求, 分析资本现状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制定资本补充方案, 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经营状况, 明确市场定位, 加大创新力度, 扩大零售份额, 培养核心竞争力, 健全自身造血功能。总之, 以资本补充为契机, 为构建合理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打下夯实基础, 必将有助于银行的发展不再受制于资本金的约束, 从而最终使我国中小上市银行在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姜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付海平.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8.

资本补充 篇2

根据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议案》和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关于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具体方案的`请示》,现将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和国际有关协议的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这次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综合考虑各行风险资产、现有资本净额和贷款呆帐等因素,将补充的2700亿元资本金分配如下:中国工商银行85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933亿元、中国银行425亿元、中国建设银行492亿元。

二、操作原则和程序

1.按照《关于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的通知》(财债字〔〕6号),各行用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存放在人民银行“临时存款”帐户的资金购买特别国债,不足部分,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

2.财政部将发债收入拨入各行在人民银行“临时存款”帐户,作为其资本金;各行用“临时存款”帐户资金归还再贷款。

3.各行在人民银行“临时存款”帐户资金归还再贷款后仍有剩余的,全部划入准备金存款帐户,“临时存款”帐户撤消。

以上操作在1日完成。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具体的帐务处理,详见附件。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初探 篇3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我国银行业的融资渠道,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新视角,最终建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通过研究政策背景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现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同时,将银行融资策略分为将外源性融资转换为内源性融资、转变银行盈利模式和积极开拓创新资本工具三种方式。通过提出最常见的资本补充方式为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了借鉴。最后,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本补充;融资;资本补充方式决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必要性研究

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正式出台,其对资本框架进行了重进定义,对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明确了普通股在一级资本中的核心地位,严格其他计入一级资本工具需要满足的合格条件。除了对资本质量进行规定外,协议还提高了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2%上调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由原来的4%上调为6%,总资本占资产的比率则仍为8%。

2012年我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我国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一级资本的最低要求是6%,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和融资渠道都不容乐观。2010年至2013年我国的核心资本在总量上虽然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附属资本的总量相对来说仍旧比较低。一级资本中,普通股的占比太大,而其他一级资本资本的占比较小,这就导致银行融资成本增加,增加了银行经营压力,其他一级资本少意味着银行融资渠道狭窄,而融资渠道单一也会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自2013年以来,由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迈进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我国传统银行通过存贷息差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银行经营压力越来越大,银行部分资金来源被侵蚀,给银行的融资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不论从国际形势还是国内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都需要建立长效资本补充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二、我国商业银行融资途径

外源性融资转换为内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内源性融资成本最低、最经济,它不依靠公开市场筹集资金,也不会像发行新股那样稀释股东的权益。增加内源性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增加盈利与利润留存补充核心资本。目前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2013年央行放开了对金融金钩贷款利率的管制,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银行可以自主对贷款利率定价,因此银行可以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贷款利息收入。除了提高银行利率定价能力,还可以通过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提高银行营运效率增加银行利润。首先,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技能水平的培训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其次,银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先进的软件功能,将人力成本降低,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增加银行利润。

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变银行一个盈利模式的方式主要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提高上市银行资本的运行质量。中间业务是西方国家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而目前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并不快,因此银行在这方面的潜力很大。中间业务在为银行提供资金来源的同时,由于处于代理地位,因而风险比较低,收入相对稳定。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还需要银行提高资本运行质量。银行将获得的资本主要用于发放贷款,贷款质量越高银行贷款收益就越大。因此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选择信誉度高的贷款对象综合考虑个人及企业的还款能力、盈利水平等因素。同时,为了减少资本的占用,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贷款进行证券化,由投资者购买,将贷款的违约风险由银行转移给投资者,这样可以解决银行的资本金流通问题,加快银行资本的周转,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积极开拓符合监管规则的新型资本工具。自从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指导意见》后,为我国尝试新型资本工具补充银行资本指明了方向。首先,对其他一级资本创新。优先股是其他一级资本工具的主要类型。2014年4月3日,我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意见》,针对优先股作为合格其他一级资本给出了条件,即设置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的条款,当触发条件发生时,商业银行按合同约定将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自2014以来,我国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都先后尝试发行了优先股补充银行资本。其次,对二级资本的创新。我国四大国有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积极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以此趋势来看,危机资本债将越来越受商业银行的亲睐,而目前发行的二级资本债都是附有可减记条款的二级资本债。或有资本是国外创新的二级资本工具,它以负债形式发行,当发行方资本充足率跌至一定水平时,债券可转换为普通股。它的主要运行机理如图:

当预先设定的触发条件被激活时,或有资本就转换为普通股用来补充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

三、资本补充方式的选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除了IPO融资外,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了。股权融资包括的方式很多,常用的就是定向增发和配股。定向增发是指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属于非公开发行。配股是向银行原有股东发行新股、筹集资金的方式。债券发行的主要方式是发行次级债。目前由于协议规定,普通的次级债已经不能作为合格的二级资本工具,因而我们要发行可减记次级债和可转股的次级债。综上所述定向增发、配股和发行债券是我国商业银行最常用的资本补充方式。其中发行债券具有显著优势,低门槛使其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资本补充方式,定向增发比配股更受欢迎,因为监管部门对定向增发决策的银行的经营指标和增发期限要求比配股要宽松的多。

四、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政策建议

提高银行资本补充能力不仅仅是银行的职责,更是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管目的。因此银行与政府部门需协同工作。首先,银行提高自身的资本补充能力。银行提高自身资本补充能力依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将外源性融资转换为内源性融资,从内源性融资入手,结合转变自身盈利模式以及积极创新资本工具,提高银行补充资本的积极性。其次,政府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健全的政策环境。再次,市场健全创新资本工具的交易机制。最后,专家加强对创新工具的定价研究。开发新的方法制定创新资本工具新的定价模型,为资本创新工具在我国市场的推广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起草小组,积极利用附属资本工具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J],中国金融,2004(18):42-44

[2]中国银监会课题组,提高资本工具质量,增强银行损失吸收能力[J].中国金融,2010(2):68-70

[3]任若恩,巴塞尔协议的演进与教训[J].首席财务官,2010,(10):16

[4]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III的新进展[J].中国金融,2010(20):98-99

[5]杨桂玲,《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J],货币银行,2011(01):29-33

[6]贺建清,“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金融论坛,2011(8):25-32

[7]郭田子,关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1(5):120

[8]江志流,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理论与实务[M],第1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17

[9]袁婕,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创新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6-33

资本补充 篇4

(一) 提高了资本监管标准

1. 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资本办法》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规定已与巴塞尔协议Ⅲ接轨, 将商业银行总资本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规定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 一级资本充足率由不低于4%提高到6%, 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标准不变。

2. 建立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 引入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

在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 《资本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计提2.5%的储备资本作为留存资本缓释, 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0-2.5%的逆周期缓冲资本, 提高吸收损失的能力。《资本办法》还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了分层次管理, 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1%的附加资本, 至此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11.5%、9.5%, 其他银行分别提高到10.5%、8.5%。

3. 提高资本质量监管要求

《资本办法》明确了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等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核心一级资本和其它一级资本必须具备吸收损失的能力, 2013年前商业银行已发行的不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将作为不合格资本工具, 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逐年递减10%, 10年后不再计入监管资本。

4. 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

针对国内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和管理较薄弱的情况, 《资本办法》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 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 将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框架, 并取消了现行市场风险资本设置计提门槛的规定。《资本办法》进一步明确在第二支柱框架下, 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单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和损失情况, 提高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

(二) 提供了资本工具创新的空间

《资本办法》只规定各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 并未明确详细列出具体资本工具, 只要具体的资本工具符合相应的资本标准, 经监管机构审核通过, 即可纳入该级别的监管资本, 这为国内银行创新资本工具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国内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单一、资本工具发展不足, 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都可以通过创新合格的资本工具进行补充, 资本工具创新有较大空间。

二、国内上市银行资本情况及资本补充方式

(一) 国内上市银行资本管理现状

1. 资本充足率总体水平提高

截至2012年末, 国内16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超过8%, 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87%和9.84%, 较上年平均增加0.45和0.35个百分点。受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影响, 各大上市银行积极推进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的准备工作, 2012年, 有75%的国内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较2011年上升, 75%的国内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较2011年上升, 国内上市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但整体水平仍低于国外主要商业银行。

2. 资本结构不均衡, 资本增长主要源于核心资本的增长

从国内上市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 核心资本占绝大部分, 附属资本相对较少, 尚缺乏具有吸收损失性质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2012年末, 国内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均超过70%, 大型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外均超过80%。核心资本主要已普通股股本和留存收益为主, 其他核心资本极少。

3. 大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高于中小银行, 但内源性融资能力较弱

巴塞尔协议Ⅲ和《资本办法》更加重视核心一级资本的作用, 国内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虽整体高于中小银行, 是由于在核心资本构成中, 大型银行的普通股股本远大于中小银行, 但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利润留存补充核心资本的能力明显较弱。2012年, 中小银行平均留存收益与股本的比率为5.48, 而大型银行平均留存收益与股本的比率仅为1.92。

4. 大型银行风险资产增速得到控制, 但中小银行风险资产增速仍较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 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把握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得到控制。2012年末, 上市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较上年末增长14.47%, 同比少增4.38个百分点, 但中小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信贷资产的盲目扩张导致风险加权资产显著增加, 必然会降低资本充足率。

(单位:百万元)

(二) 国内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方式及特点

1. 强调内源性融资补充核心资本, 增资扩股运用较少

核心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股本和留存收益, 上市银行普遍采用通过净利润持续增长, 调整分红比例, 增加利润留存来直接补充核心资本。2012年, 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共计10, 357亿元, 留存利润达7, 945亿元。但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补充核心资本运用较少, 2011-2012年, 仅有8家上市银行在A股或H股市场上增资扩股, 募集资金约2164亿元, 其中配股2次、定向增发6次。由于增资扩股对市场的直接影响较大, 监管部门对国内上市银行公开增发或配股要求较严格。

2. 几乎完全依赖于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

截至2012年末, 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全部发行了长期次级债, 余额共计为9349亿元, 是国内上市银行补充附属资本最主要的方式。根据监管规定, 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 商业银行通过长期次级债进一步补充资本的空间有限。2012年末国内上市银行核心资本为50505亿元, 按照25%的比例计算, 长期次级债的余额上限约为12626亿元, 未来发行长期次级债的规模将被限制在约3277亿元以下。

3. 较少发行混合资本债券

混合资本债券是针对巴塞尔协议混合 (债务、股权) 资本工具要求设计的债券形式, 募集资金可计入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发达经济体银行广泛运用混合资本债券, 在损失吸收、赎回、触发机制等方面创新, 开发出一系列新的能减记或转股的混合资本债券, 但国内上市银行运用较少, 创新不足。截至2012年末, 国内上市银行中仅有4家累计6次发行混合资本债券, 共计发行金额224.5亿元。

4. 仅个别大型银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较短, 附有转股期权, 包括负债部分和权益部分, 在转股前用于补充附属资本, 转股之后补充核心资本, 对商业银行资本有双重补充作用。可转换公司债券不会立即对财务指标造成压力, 而是随转股进程逐渐摊薄, 市场影响也小于直接股权融资。目前, 国内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化公司债券较少, 仅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在2010年发行了250亿元和400亿元。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的建议

(一) 明确新型资本补充工具创新的方向

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发行符合新资本监管规定的新型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 存在资本来源单一、过于依赖股权融资等问题, 不利于消化和缓解外部冲击。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符合监管规定下, 借鉴国外主要商业银行成功发行经验, 并根据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和银行业的实际情况, 以创新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为重点, 探索发行优先股、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的一级资本债券、可减记次级债券、可减记混合债券等二级资本工具, 优先尝试法律限制相对较少的二级资本工具, 可以先在盈利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强的银行试点发行, 再逐步推广。

(二) 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较好的资本水平主要得益于前期资产剥离和高利差政策, 在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国内商业银行, 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可持续。新的监管标准对资本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资本消耗型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应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和资产结构, 建立资本节约型的经营模式, 如加快发展中间业务, 不断拓宽盈利渠道, 提高资本回报率。

(三)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出台配套政策

我国资本市场是个新兴的资本市场, 资本工具发行市场还不够成熟, 混合一级资本债、二级资本债缺乏发行经验, 优先股目前没有法律依据, 可转换债券也无法为非上市银行利用, 资本工具创新在具体执行上没有配套政策, 商业银行在操作上难度较大。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配套措施, 出台优先股相关法律制度, 明确资本工具的发行范围和审批程序等, 积极引导和鼓励资本工具创新。

(四) 构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协调机制

建立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协调机制, 实行商业银行资本规划审批制, 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规划和管理体系建设, 统筹考虑资本属性、融资效率、财务成本以及市场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每年应至少科学制定三年的资本规划, 做好发行方案设计, 完善各项政策流程, 并报监管部门审批, 使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既配合业务策略, 又符合监管规定。

参考文献

[1]蒋超良.推进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J].中国金融, 2012 (15) .

资本补充 篇5

一是发行主体。发行主体范围目前包括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商业银行,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商业银行,申请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在审商业银行(以下简称“上市或拟上市商业银行”)。此外,《指导意见》还为拓宽发行人范围预留了空间,如果中国证监会修改公司债券发行人范围的有关规定,其他商业银行符合公司债券发行人条件,可依照《指导意见》发行公司债券补充资本。

二是资本工具选择。《指导意见》先行推出商业银行发行包含减记条款的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减记债”)。同时,《指导意见》規定了“商业银行发行其他类型的公司债券补充资本,由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为将来商业银行发行其他类型的创新资本工具预留空间。商业银行发行减记债,应满足相应资本属性要求并提高损失吸收能力。

三是发行管理。《指导意见》规定上市或拟上市商业银行应制定可行的发行方案,事先报中国银监会进行资本属性的确认,并取得中国银监会监管意见后报中国证监会核准并公开发行,或按照证券交易所业务规则备案后非公开发行。

四是公开发行的交易机制安排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为加强减记债的风险管理,《指导意见》规定证券交易所应当按照发行人资产规模和信用水平,对公开发行的减记债的交易机制实行差异化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和措施。

五是风险防范机制和措施。鉴于公司债券作为资本工具的特殊属性,特别是减记条款带来一定投资风险,《指导意见》规定发行人应当在募集说明书中充分披露减记债作为资本工具的特殊属性和风险事项,在募集说明书的显著位置对减记条款及其触发事件进行特别提示,并对是否约定补偿条款及其对投资者权益的影响等风险事项作出充分说明。

六是非公开发行的监管安排。鉴于非公开发行限于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合格投资者,《指导意见》明确非公开发行不设行政许可,由证券交易所备案管理。具体授权证券交易所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另行规定非公开发行的备案程序、信息披露要求、交易机制安排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报中国证监会批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资本补充】相关文章:

资本补充机制07-01

中小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论文04-27

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途径探究09-17

补充作业07-31

补充通知06-03

时政(补充)06-24

补充实践05-12

补充资料06-17

补充情况说明05-22

补充侦查提纲05-24

上一篇:反文学下一篇:产品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