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经营模式

2024-06-23

组织经营模式(精选十篇)

组织经营模式 篇1

农业产业化 (Agribusiness) 的概念,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戴维斯 (John.H.Davis) 和戈德堡 (Roy.A.Goldberg)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提出的。对于其内涵,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比较规范的一致认识。但农业产业化经营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产品商品化、市场化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 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在市场中销售, 获得收益。商品化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非产业化自给性、半自给性生产的本质区别。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农业面对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1.2 生产专业化、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崭新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实质上是生产专业化。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 各地区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 进行资源要素配置, 调整农产品结构,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农业主导产业是生产专业分工的结果, 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没有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无从谈起。

1.3 布局区域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在地域上表现为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比如美国分为牛奶带、玉米——肉类带、棉花带、肉鸡带、水果蔬菜带、小麦带、高粱——肉类带、养牛带等十大农业生产带。生产基地是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如唐山市三大生产区域就是由大米、花生、板栗、蔬菜、苹果、肉鸡、对虾、贝类、河蟹等十大类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组成的。

总之,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为基础, 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类型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是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在组织模式上, 与国际上的农业一体化组织有许多相似之处, 也形成了一些中国特色的地方, 而且由于各地资源结构不同, 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不同, 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具体模式呈现多样性。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相关主体之间的组织关联程度, 可以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分为两大类:完全的一体化和不完全的一体化。

2.1 完全的一体化

完全的一体化 (通常也被称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型) 是由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介入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并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储运与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应结合在一起的经营实体形式。这种运行机制的特点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 进行统一连续的经营, 以节约交易费用, 企业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盈亏单位;内部依靠协调、激励和约束等多种手段强化管理。

山东滕州牧工商公司改变“公司+农户”的方式, 向当地农民直接租用土地, 实行工厂化生产。该公司建立了33个工厂化的养殖基地。每一个基地少则上百亩, 最大的有3000多亩。同时, 公司从当地农民中招收饲养员位公司正式职工。由于实行了工厂化生产, 产品实现了标准化。这种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问题, 而且还增加了农业投入, 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通常需要大量的资本, 对公司的实力要求较高。

2.2 不完全的一体化

不完全的一体化, 是指以合同等形式确立的农业产业化相关主体之间的联系, 农业加工企业、销售商与农户按照事先的约定履行彼此的义务。一是凭口头约定或习惯联结, 上下游之间通过口头约定或习惯形成自然的联结关系, 对于利益、风险的分配完全借助各自的谈判地位来决定, 关系松散, 没有法律约束;二是以书面合约联结, 借助书面合约在生产、供应、销售、加工、运输等环节形成有法律保障的联结关系。合同形式在世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较为普遍。

按照各相关主体之间联系的特点, 不完全的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

(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主要表现形式是“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它是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龙头, 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企业直接与农户或通过基地与农户签订合同 (契约) , 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进行专业协作, 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 内连农户生产经营, 一般拥有较强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 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信息提供等多项服务。农户按合同要求, 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原料或初级产品, 供企业加工销售。这种模式对活跃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起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损害农户或公司的利益:一种情况是, 相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公司, 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其他原因, 农户处于弱势地位, 往往受制于龙头企业。另一种情况是, 面对分散、有自主决策能力的农户, 企业在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上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当公司没有权利背景时, 往往出现农户履约率低等公司利益受损的情形。

(2) 政府引导促成模式。

主要形式是“政府相关部门+农户”。这里的政府相关部门主要是指基层政府和基层农技部门。基层农技部门利用自身的职能和技术、资金优势, 与农户签订有关协议或合同, 通过提供种子 (种苗) 、农资供应、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服务, 共同建立生产基地,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以四川雅安市草坝镇为例。该镇依靠四川农业大学横向联合, 利用其配套技术和服务等发展水禽产业化。该镇同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处签订了合作协议, 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 开展镇校科技合作, 在川农大的帮助下, 以水禽为主导产业, 发展重点村, 扶持专业户, 发挥大户优势, 以大户带小户, 企业联基地, 拓宽市场, 抓好商品流通环节的协调服务, 走种、养、加、销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逐步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模式, 促进了镇域经济和周边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大户促成模式。

主要表现为“公司+大户+农户”。在这种运行机制中, 大户和合作社的作用基本相似。但龙头企业并不通过大户规定农户的生产计划, 大户只是起集中收购的作用, 只有少数大户进行初加工。大户和农户间是一种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 收购时双方直接用现金结算。大户在收购时进行验级, 将集中收购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时, 龙头企业会再次验级。“公司+大户+农户”这种组织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 节约了市场交易中的交易费用。

(4)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主要形式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流通领域的合作社对解决小农场与大市场之间的衔接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欧、北美的许多国家, 80%以上的农场主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为许多农场主销售谷物、蔬菜、水果等农产品, 并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以及技术信息, 是农场主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农场主规避市场风险和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包括原有的社区性合作组织或以供销社为依托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 也包括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 或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专业户为骨干, 与从事某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愿联合起来组成的各种农民专业协会, 还包括农户或家庭企业自愿组成的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或股份合作企业。它在不改变土地制度和单个农户经营规模的同时, 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 联合成千家万户的规模经营, 创造市场优势, 使农户从自身的横向纵向扩张中获得较高的利益;不需像扶持大型龙头企业那样投入巨额资金, 农民易于接受。在目前情况下, 是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比较理想的模式。

(5) 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主要形式是“专业市场+农户”。该模式通常是围绕当地优势产业, 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 农户主要以市场为窗口销售, 从而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 节省交易成本, 提高运销效率和经济效益。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或农户直接沟通, 以合同形式或联合体形式, 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 从而做到一个市场带动一个支柱产业, 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 形成一个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这一模式的关键, 在于专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以及主导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没有有效的市场引导带动, 难以起到牵动千家万户的作用。因此, 这种模式, 一方面市场的建设、规范至关重要;另一方面主导产品的规模化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形成市场的基础。目前这种模式在“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方面尚待发育和完善。

3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选择的基本要求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多种多样, 中国地域广袤、农村范围广、人口多, 很难有一种能够普遍适用的形式。各个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一是应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作用。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所指出的:当农业劳动者不再把自己看作生产者, 并开始考虑自己的生产销路时, 他的整个世界都改变了。种地养家的农民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业生产者具有完全不同的视野。

二是要逐步建立起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产业链延伸的各个结点上承担不同的职能, 产业链延伸形成的利益必然要在组织之间进行分配, 分配机制是组织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的联结方式。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之间要建立适当的关系以确保利益分配按照产业链做粗做大目标为原则, 确保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利益主体获得相应的收益。

三是注重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农业由于其自身属性的原因, 在三次产业发展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仅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往往会太慢, 难以适应我国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需要。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依据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相关主体之间的组织关联程度和联系特点,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农工商综合经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引导促成型、农业大户促成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各个地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利益分配

参考文献

[1]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2) :15.

[2]赵学敏.组织形式是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因素[J].福建论坛 (经济社会版) , 2001, (11) :26.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113.

围绕阵地抓组织,激发活力促经营 篇2

与时俱进做表率。为做好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年初南苑支行党支部专门成立了活动阵地建设领导小组,认真学习上级行有关基层党支部活动阵地建设的相关文件和要求,广泛听取广大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南苑支部党员活动阵地建设规划,从硬件、软件及完成时限等方面进行了一一明确和落实,并形成活动阵地建设任务分解表,以表格式、菜单化的形式进行推进,确保了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按期、保质完成。

在“硬环境”建设上,结合新时期党建特点和上级行最新要求,不仅对原有的“三亮”、“五有”、“十上墙”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还新增了党员活动室铜牌、党员活动室管理制度、廉政宣传标语和党建宣传画。不仅配齐了桌椅、电教器材,还新购置了书橱、荣誉橱,放入《党建研究》、《农行党建通讯》、《党支部工作指导》、《党旗下的风采>、《创新型党支部建设》等报刊和书籍,并将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荣誉进行展示,不断增强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在“软环境”建设上,一是按时开展“三会一课”,严格落实民主议事制度,行务公开制度等,做到支部活动有计划、有考核。二是及时做好《中国农业银行党支部工作记事簿》的记载,将目录中要求的党支部概况、党员名册、支部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等17项内容速一进行规范记载,做到情况清楚、活动留痕、目标明确。三是做好各类资料的分类和归档。将所有党建资料分成市行党建文件、支行党建文件、支部党员台账、党员公开承诺、党员积分管理、党员活动资料、党员风采、党员培训学习等8大类,及时更新,分类保管。四是与职工之家联建,充分利用职工之家的阅览室、上网区、棋牌室、健身房,并在职工之家《文化走廊》开辟党建专栏,做到与职工之家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

发挥作用添活力。南苑支行党支部始终坚持“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营”这一宗旨,通过活动阵地建设作用的发挥,有力促进了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的健康有效发展。业务经营工作,在前二年综合绩效考评全行第二名的基础上,今年首季“开门红”业绩在全行继续名列前茅;在代理保险、贵金属、重点基金等重点竞赛中,业绩明显好于往年,个别党员销售保险近400万元、销售基金超1000万元。内部管理工作,2 01 3年荣获全省双基管理先进单位,在继续保持运营管理总行“三铁”、安全保卫“三化三达标”省行“三化”网点的基础上,2014新获总行安全保卫“优秀网点”。在员工技能上,2 015年度市分行第九届业务技术比赛中,我行有2名员工参与了机器点钞项目的比赛,包揽了本项目的冠亚军,为中汇支行蝉联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文明创建上,先后获得省级“工人先锋号”、市银行业首批“星级示范单位”等称号,今年正在积极创建省级“五星”级网点。

组织经营模式 篇3

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等诸多特点, 制约了农村人口经济收入的提升。“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计, 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 针对家庭承包土地经营以及农机服务组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 家庭承包土地经营与农机服务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辨析

为适应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变化, 有效整合农业基础资源, 通过有效措施, 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机械化操作, 从而有效降低农民劳作强度, 解决零散作业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同时, 农机服务组织对作业效率以及作业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机户与营机户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双赢。但是,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机服务组织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 例如技术、资金、环境、政策等等, 其中起到主要因素的是土地经营模式。简单来说, 土地经营方式要与农机服务组织具备协调性, 农机服务组织形式必须适应当地的土地经营方式, 避免机具的闲置, 有效发挥农机的优势。

2 土地经营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附加值低, 劳动力大量外流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劳动力价格也随之提升。在大多数地域, 劳动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打击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同时, 缺乏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农产品价格低、附加值低, 进一步刺激了劳动力外流, 造成“空巢村”“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问题。当前, 土地经营模式单一, 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造成了土地经营效率低下。

2.2 农业用地分散, 缺乏有效管理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为有效刺激农村生产力, 允许农民自主选择土地农产品种类, 丰富了土地经营的多元化发展[2]。但是, 也造成了土地用地分散, 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种植品种与种植时间上的不统一, 进一步降低了机械生产的使用效率, 增加了成本, 不利于农业经营的有效管理。

2.3 传统小农思想, 阻碍农机推广

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机推广, 从而造成了土地经营上的盲目性, 限制了新型技术的应用。其中, 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存在的小农思想, 满足现实、固步自封的意识还普遍存在, 对现代化的农机应用存在着排斥, 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 认识低下, 制约了农机的进一步发展。

3 农机服务组织模式运行分析

3.1 农机大户服务组织运行机制

农机大户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农机户, 其本身具备较为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 并懂得农机操作技术, 实行家庭经营模式, 雇佣部分人员。农业机械归于农机户所有, 或者是几家农机户对其具有共同所有权。按照分工合作, 遵循农户意愿为农户服务。农机大户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具备与当地农户之间熟悉的个人关系。因此, 当地农户与其之间很少建立书面协议, 跨区域作业时, 也仅仅是建立口头协议, 也就因此带来较低的管理成本。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 农机户的积极性大大增加, 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当前, 政府应该积极组织农机户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对农户投资的引导, 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为农机户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3.2 农机合作社服务组织运行机制

农机合作社是由农机大户、村集体等起到带头作用, 吸引农机户与农户入社, 对合作社的机械进行统一调配。合作社具备统一的收费标准, 对农机进行统一保养, 对相关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农业社中具备专门的运行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 多劳多得的收益模式, 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 同时也降低了农户机械化生产成本。目前, 农机户经营比较分散, 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 往往采取跨区域作业, 农业合作社难以进行有效管理[3]。另外, 农业社经济实力相对弱小, 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引导, 提升其管理效率以及经济收益。

3.3 农机服务公司型组织运行机制

农机服务公司型组织以其专业化的公司运行方式, 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有效提升了成员的收益。但是, 其在农村推广程度并不高, 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短板, 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 作为农机服务公司的管理人员, 应加强对公司的管理, 提升服务质量, 降低农机使用价格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 增加农机的投入, 建立健全农机责任制度, 在民间吸纳更多的资金, 加强内部管控, 从整体上提升农机的服务规模。

4 结语

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奠定基础。将两者协调统一, 使其发挥出基本效能, 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同时, 政府建立系统化的服务平台, 为农机与农机户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促进农民的增产与增收,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条件。

摘要:中国特色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为基础的农用土地制度, 极大解放与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同时, 其与农机服务组织相结合, 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发展。两者在共存发展中, 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 需要加以解决。从两者关系分析出发, 继而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最后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家庭承包土地经营,农机服务组织,关系,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卓, 李成华.我国农机服务组织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农机化研究, 2008, (11) :227-229.

[2]杨根华.发挥农机合作社优势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J].江苏农机化, 2010, (1) :20-21.

餐饮经营类型与组织结构 篇4

摘要:本文将以海世界海鲜广场为例,结合其经营类型分析其组织机构的设臵。

关键词:海世界 组织结构 餐饮企业 经营类型

一、企业简介

海世界海鲜广场是目前全省经营规模最大,海鲜品种最全,就餐功能最完善,首家实现全程计算机系统网络化管理的现代化酒楼。

海世界海鲜广场为六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总餐位1500个,拥有108间时尚包房和1800平方米的共享海鲜大厅。全新的专业酒楼设计时尚、典雅,堪称二十一世纪现代餐饮的典范。

一楼2000多平方米的接待大厅——超市化的海鲜展示卖场,380余平方米的大型海鲜池内,放养着150余种鲜活海鲜;明档美食长廊向宾客展示各种风味不同的特色菜品,宾客可以推着购物小车在营销代表的悉心陪同下任意挑选各种海鲜和自己喜欢的菜式,活海鲜现场开生。

两部自动扶梯可以将客人送到二楼零点区和三楼多功能区,三部电梯直达四楼、五楼的时尚包房和六楼的贵宾包房。贵宾还可从地下一层的停车场,由VIP通道直达六楼高档包房,充分享受尊贵的礼遇。

大堂内人性化设计的休闲区是休闲小憩的好去处。二楼为宽阔通透的零点区,可容纳400位客人同时用餐,适合举办各种宴会、酒会及大型活动。行云流水般的溜冰传菜将为宾客提供一种新颖、快捷的服务方式。

海世界集新派粤菜、精品鲁菜及杭帮特色菜之大成,日日空运的南海、东海海鲜,百余种活海鲜烹制方法,二百多款各地风味菜,轮换制的明档风味小吃,都会让食客们大快朵颐。新颖周到的服务、完善舒适的设施、典雅大气的就餐环境定能引来八方来宾,尽享美味、尽享时尚。

二、餐饮经营类型

1、传统的餐饮经营类型 1.1餐桌服务型餐馆 1.2高级豪华餐馆

高级豪华餐馆是有一流的厨师亲自制作精美的菜肴,由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专业服务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并在历史上或者今天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海世界三楼至六楼拥有档次不同、风格各异的时尚包房108间,全部配有单独的卫生间及功能齐全的备餐间,设施完善、服务周到、形式独特。

独具创意的包间小厨房是我省餐饮界的最新亮点。由名厨挂牌献艺,名菜现点现烹,既可品尝美味佳肴,又可观赏高超厨艺。来宾也可自己动手、自由烹调,充分享受自烹自品的别样乐趣。它的内部装饰富丽堂皇,灯具别致,地面装修豪华,包间桌椅精致,厨房宽敞、布局合理、卫生一流、洗刷消毒设施齐全。各个员工素质技术一流,尤其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内容丰富,而且情绪饱满,对各个员工的管理也很严格。比如:在海世界上班的员工在工作期间是不允许带电话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解释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带电话会影响工作效率,如果想要联系别人,你就想尽办法去联系别人,这也是一种能力。1.3主题餐馆

主题餐馆主要是通过特殊的环境布臵,特殊装饰娱乐安排等,全方位创作出具有特定文化主题的餐馆。

主题餐馆的特色不在于菜品的质量和种类,而是在于环境的氛围和文化,这类餐馆注重满足于人们的精神需求,是一种文化消费,更高层次的需求。1.4风味餐馆

风味餐馆主要经营的是地方或者民族特色的菜品。海世界属于海鲜餐馆,也属于风味餐馆,海世界一楼2000多平方米的接待大厅——超市化的海鲜展示卖场,380余平方米的大型海鲜池内,放养着150余种鲜活海鲜;明档美食长廊向宾客展示各种风味不同的特色菜品,宾客可以推着购物小车在营销代表的悉心陪同下任意挑选各种海鲜和自己喜欢的菜式。1.5酒吧

酒吧主要为客人提供的不是主食而是各种各样的饮品。咖啡厅,茶馆,啤酒吧,葡萄酒吧等等都属于酒吧。

2、自助餐饮经营类型 2.1自助餐馆

自助餐馆是将菜品和餐具按照人们的就餐习惯,全部的摆放在长桌上或者柜台上,由客人自己拿取餐盘、餐具后,亲自选取所喜爱的饰品和饮料,并找到座位就餐的餐馆。2.2快餐

快餐是以标准分量、标准价格的形式提供快速餐饮服务的餐厅。讲求效率、服务快捷方便、节省用餐时间。2.3点菜式自助餐馆

点菜式自助餐馆是快餐与传统自助餐馆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一般学校餐厅属于点菜式自助餐馆,没有印刷的菜单,而是把菜品直接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你点哪个菜,师傅就会给你哪种菜。这种点菜式自助餐馆的食品平均价格较低,有的甚至亏本。2.4火锅式自助餐

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选材、加工,能够在品尝中自我陶醉、寻找乐趣。火焰山自助火锅在经营方式上进行了一个创新,在客人用餐时,会有一群新疆的朋友在表演歌舞,这就使得人们在用餐时更加的开心与放松,更加的享受。2.5超市餐饮

超市餐饮在冷藏保鲜技术和设备上要求较高,要保证食材的新鲜、卫生,因此在经营管理上向标准化、工业化和科学化多向发展。

海世界一楼近二十米长的菜品展示柜中,200多款名菜名点精彩呈现,宾客可以推着购物小车在营销代表的悉心陪同下任意挑选各种海鲜和自己喜欢的菜式。

3、其他餐饮经营类型

外卖餐饮经营模式、无店铺餐饮模式、休闲餐饮模式、餐吧和私房菜馆。海世界海鲜广场不涉及这些经营方式。

三、海世界餐饮组织机构设臵

1.餐饮组织机构设臵的原则 1.1精简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

组织机构设臵直接地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间接成本。所以,组织机构设臵应精简,能够用最少的人力去完成任务。1.2专业化和自动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餐饮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保持组织机构内部的专业分工明确,职责范围要清楚。组织机构要有相对独立性,各类管理人员在职责范围内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专业化和自动调节相结合的主要标志是:组织机构大小同企业登记规模相适应,内部专业分工程度同餐饮经营类型、接待能力相协调,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同工作任务相适应,管理人员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中主动处理问题,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1.3管理层次名和权责相一致的原则

餐饮管理是运用职位的权利去完成管理任务。餐饮企业组织层次的结构、平均管理幅度、授权的范围与程度都影响管理任务的完成

餐饮组织坚持责任和权利相适应的标志是:组织机构的等级层次合理,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权力大小能够保证,所承担任务的顺利完成。

2、餐饮组织机构规模的确定

确定餐饮管理组织机构规模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 1.1餐饮类型

1.2餐饮接待能力的大小

餐厅接待能力是由其座位多少决定的。海世界海鲜广场总餐位1500个,拥有108间时尚包房和1800平方米的共享海鲜大厅。

1.3餐饮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餐饮企业一般采用附属其他企业经营和独立经营两种类型。如餐饮企业附属于宾馆、商场、其他企业等组织机构时,餐饮管理中所需要的工程、财务、安全、培训、人事劳动等管理工作就由企业职能管理部门承担,因此,管理组织机构规模相对较小。独立的餐馆、餐厅、酒家等,需要建立全套组织机构,在与前者的餐厅接待能力相同的条件下,组织机构的规模则相对较大。

海世界是独立经营。

4、餐饮经营现代化程度

一般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自动化设备手段的餐饮企业,信息沟通较为顺畅,通常可减少管理的层次,增加管理的宽度。反之,传统餐饮企业管理层次多而宽度缩小。

海世界海鲜广场是目前全省首家实现全程计算机系统网络化管理的现代化酒楼。点菜、落单、计价的瞬间完成,展现了一种新颖的服务模式,计算机化的采购、仓储、财务管理,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3、餐饮管理组织机构的内部分工 3.1组织决策工作

组织决策属于餐饮高层管理工作,以企业主管业务经理和餐饮部经理为主。主要负责企业餐饮管理经验方针、经验策略、管理目标的制定,全面组织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控制企业经营方向。3.2食品原材料供应

食品原材料供应主要由采购、验收、储藏部门负责。它要求根据餐饮经营计划和生产业务活动的需要,制定采购计划,组织采购业务,控制采购成本,做好入库验收、库房管理、领料、发料等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厨房生产的需要。3.3厨房生产过程组织

厨房生产是餐饮管理的中心环节,主要由厨师长负责。其任务是选择经营风味,安排花色品种,制定菜单;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做好粗加工、细加工、炉灶制作、冷荤、面点制作等生产过程的组织,确保产品质量。3.4餐厅销售及服务管理

餐厅销售及服务是满足客人需求的最终体现。它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和企业声誉,是矿大产品销售的重要环节。3.5餐饮成本核算

组织经营模式 篇5

一、成都种植业现行主要经营组织形式

订单农业。签约双方分别为企业(或中介组织)和农民(或农民群体代表)。订单中规定农产品的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

企业+基地+农户。该模式以“三个集中”思想为指导,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向园区集中,具有很强的政府带动作用。

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组织和其他人员自愿合作组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并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和经营。

股份合作制。一定范围的农民以土地使用权或其他生产资料投资入股(种植农户通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给土地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经营。

二、实地调研中成都种植业经营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一)调研结果描述

2009年3月至6月,通过对成都郫县交通村食用菌合作社、安德镇川菜产业基地、邛崃市汤营村、浦江县成佳镇茶叶加工园、彭州蔬菜生产基地、双流县永兴镇枇杷种植园以及金堂县食用菌产业基地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区(市)县进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各种不同的经营模式在运作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风险和不足。

如郫县交通村食用菌合作社的“农户+合作组织+企业”模式,合作社仅由大户组成,大量小户并未入股成为合作社社员,仅与生产基地保持土地租赁关系,行为不受约束。经调查发现:约60.3%的菌类种植户认为合作社并没有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市场购销信息;公司与农户间协议较为松散,几乎没有详尽且规范的书面契约约定最低收购价格;34%的小户承认曾遭遇合作企业不诚信的现象。

(二)成都种植业经营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契约具有不完全性

现阶段公司与农户间以较为松散的契约为主,甚至没有具体的书面协议约定最低收购价格,农民销售渠道众多,售价随行就市,并不仅局限与约定的企业合作。这一现实,使契约本身存在风险不可控性。

2、违约行为不可避免

农户与公司的合作存在部分利益冲突,而松散的契约对双方约束力较弱,当违约发生时,签约双方又都存在一个价值权衡的过程,使得自行承担违约损失成为有限博弈双方的理性选择。

3、合作组织规模小、不稳定

第一,组织形式不稳定。第二,发展有限。合作社规模较小,难以向农户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资金帮助。

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改进

(一)“汤营模式”的创新

1、理论基础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股份合作制作为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避免了上述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企业与农户间的不完全契约问题基本解决。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享受分红收入,不再具有购销的合约关系。

分工专业化。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分工主体(农户)产生分化,出现专业户、专业化公司、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的资金不足又促使股份合作制这一高级组织形式的出现。

节约交易成本。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过程是需要成本的,而威廉姆森从契约角度论证了交易费用可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类,用企业替代市场将交易费用内部化,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在股份合作制中,企业通过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专业机械提高产出效率,并随生产经验积累,使学习成本不断下降,从而带动平均成本下降,实现内部规模经济。

2、实践方案与成效

邛崃市汤营村的“汤营模式”即股份合作制的典型代表。该模式在实践中较好的解决了现行各模式的不足,成为产业化经营模式向更高级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5年村集体组建汤营农业有限公司,506户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共1000亩),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共60亩),公司规模经营土地共计1060亩。农户一亩一股,占总股份48.1%;股东现金入股7.75万,占总股份的3.7%;邛崃市国有独资兴农投资公司投入100万元作为风投入股,占总股份48.1%。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有保底收入800斤黄谷。公司经营利润的一半作为公司发展资金,另一半作由入股村民与兴农公司按股份分红,但兴农公司将红利留村集体经济组织,待该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村集体经济组织用该笔资金回购邛崃市兴农公司投入的风险股金(原则上等额回购)作为村集体股,由此兴农公司逐步退出。

汤营农业有限公司按照要素入股组织农民发展集体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促使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的创新成效显著。

(二)加入抗风险基金的"新汤营模式"

2008年10月,汤营村实施了公司无保底制度的模式再创新,从每年销售收入中提取10%作为抗风险基金,以规避股东风险。若年底公司亏损,则动用该年度的抗风险基金,以保证股东利益,增强公司抵御风险能力;若公司盈利,则利润的一半仍作为公司发展资金,另一半利润再加上风险基金全部用于分红。

(三)“新汤营模式”的改进建议

在肯定汤营模式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假设年收益为R,总利润为P。要保证年度内汤营农业公司不致亏损,那么利润的一半必须满足作为分红的抗风险基金需求,即10%R=50%P,即R=20%。这意味着汤营农业有限公司必须在未分配红利前保证利润率≥20%,才能真正实现盈利并使公司继续发展壮大。以汤营公司经营状况最好的2007年来看,共实现收益约400万,总利润约90万,P/R=22.5%。但由于存在经济波动和农业自身特性等因素,该利润率不一定能长期保证。

因此,我们认为,在能够实现利润以保证分红的情况下,抗风险基金应作为储备留存,当某年发生实际亏损时才动用,而不是无论盈亏都用作年末分红。应在给予股东一个看跌期权的同时也给公司自身一个看涨期权,以保证双方的利益均衡,使股东得到相应利益的同时公司也能长足发展。如果依照这种方式运用风险基金,每年风险基金的比率便可适当降低,抗风险基金在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效用。

股份合作制作为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由单一的“农户+X+企业”向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必要过程,在邛崃汤营村的试点成效显著,尤其是加入抗风险基金后的“新汤营模式”,更大程度上确保了农民的增收问题。作为政府大力推进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改革,这一创举在成都平原其它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金《成都平原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81061188)

组织经营模式 篇6

一、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及其组织类型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作用: (l) 有利于建立新的市场农业运行机制。 (2) 有利于把农业和农民引向市场, 实现生产与市场的连接。 (3)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4) 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5) 有利于生产要素的组合和流动 (6) 有利于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补偿、自我发展。 (7) 有利于促进农业经营管理和科技含量的提高。 (8)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实现形式是多样的,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工业与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联合, 不断向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发展, 水平发展是指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庞大的经济部门不断扩展, 形成许多的产业, 通过它们之间的有机联合形成水平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垂直方向发展即通过工业资本或商业资本的介入将农业产业的众多环节紧密联合形成垂直一体化的大型农业企业, 有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水平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在产业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发挥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利益均衡或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其组织形式有:供应合作社、生产合作社、销售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农协等。垂直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有:大的农业公司、公司+农场组、农场主办公司等。

二、国外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历了自给自足农业、商品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演变过程。本文将以系统的观点, 从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个方向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一) 美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

1860年以前, 美国农业处于规模小、水平低、分布零散;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实现和美国发起了“以知识替代资源”的第二次农业革命, 促使耕地面积扩大, 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 农业生产量迅速增加, 农业生产分工日益细化, 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也显著提高, 20世纪70年代前后, 美国为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质要求, 培育出许多杂交品种, 并开始利用遗传生物工程方法, 核辐射技术和航天工程技术, 改造优化种子的遗传基因, 使产品和品种获得大幅度的提高;随着美国农业的高度商品化和工业化的完成, 美国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 美国的信息业高度发达, 使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更为紧密的联系并融合在一起, 为美国农业的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便利。

美国农业是典型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农业, 美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 合作农场、公司农场为副, 建立在机械化的基础之上。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的有机体系。在水平一体化方面, 主要有四种组织形式:一是农业销售合作社;二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三是农业供应合作社;四是农业信贷合作社。在垂直一体化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垂直式一体化的农业公司;二是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签订契约式的一体化组织;三是大农场主自己成立组织进行加工、销售。正是由这些不同形式的横向纵向联合体促进美国发展成为目前高效率商品化农业。未来美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向跨国农业集团发展, 更多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1] 。

(二) 日本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日本是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日本农协作为全国性的农民组织, 通过一整套科学、有序、高效的服务体系, 把农产品从生产一直到供应销售的全过程有机的联系起来。1948年日本正式成立全国农协, 为农民生产与生活提供广泛综合的社会化服务;1967年农业水利化、化学化、良种化等农业技术进步加快外, 基本实现了田间作业的机械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日本的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农业产业的工业化、商业化和科技化趋势逐渐明显并具有服务业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后, 日本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 并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推进农业的高效生产。

在资本主义商业极为发达的日本, 由于自然条件和土地稀缺等原因, 使得小农经济占农村绝对优势, 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是日本小农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日本战后建立起来的农业合作组织相当发达,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农业协同组合, 简称“农协”, “农协”的事业范围以农村流通领域为主, 兼营生活领域和生产领域。通过“农协”的经营活动, 日本农村己基本形成农工商一体化。“农协”组织一般都设立三大经营部门: (1) 收购、销售部门。 (2) 统一采购部门。 (3) 金融、保险部门。农协的金融机构是农林中央金库。第二类的合作则是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第三类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地区农业集团。

日本农业产业化组织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以工商业资本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二是以农协为主体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它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直营型即由大工商企业通过购买土地, 建立大型的养猪场、养鸡场、农产品加工厂和植物工厂, 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经营。另一种是委托型, 即以一些大工商企业为龙头, 通过合同、契约等形式, 委托农场或农户进行生产经营。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是农协, 日本的农协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种。综合农协是地域性的, 专业农协一般是由从事同一专业生产的农户成员组成的, 它主要从事本专业范围内的服务项目。在日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 农协通过有机的组织和广泛的业务活动, 同广大农户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经济与社会联系[2] 。

(三) 欧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欧洲农业高度发达,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德国、法国、荷兰等国是世界上农业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也是合作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 法国农业基本处于家庭经营方式。与前几年相比, 土地经营规模呈不断扩大之势。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法国政府采取 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促使小规模家庭农庄放弃土地, 大农场通过收购扩大土地规模, 实现土地相对集中。欧洲的效益农业发展较快, 食品加工业迅猛发展[3] 。

与家庭式农庄经营相适应, 欧洲农业合作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几乎渗透到欧洲的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主要承担农村流通领域的合作, 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以德国、荷兰、法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农村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主, 其特点是专业性强, 大多是根据某一产品或某一项农业功能或任务成立一种合作社, 前者如牛奶合作社、小麦合作社, 后者如收割合作社、销售合作社等。合作社一般规模比较大, 本身就是经济实体。为了形成规模优势, 已涉及农业产、供、销、信贷、保险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合作社体系。与此同时, 由于欧洲的合作社除了由农户提交股金, 有的还吸收一部分政府的财政补贴, 因此, 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 农业合作社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和政府的纽带, 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多方面的政策扶持,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但是, 由于合作组织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 尤其是各国农业政策与欧盟农业政策的实施和调整, 已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典合作的基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的发展变化趋势是:大型化 (合并) 、企业化 (公司化) 、广域化及国际化。

(四) 美、日、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较

由于在不同的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结构下发展农业, 各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有其特点。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进程看, 他们都已经完成了农业商品化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环节, 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和专业化, 已经进入了全面信息化的时代。美国、日本、欧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即有共性又有个性。

由于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和国家的产业政策的限制, 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同, 同时农业资源要素的投入也有所区别。下面分别从土地、资本、保险、技术、资本积累等几个角度分析美、日、欧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 政府:国外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与发展大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与扶持下完成的, 按照政府调控力度的不同, 支持政策又可以分为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在现代农业阶段, 无论是何各种类型项目, 政府部门仅作政策性的调控, 不参与项目的具体运作和实施管理[4] 。 (2) 土地: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资源。美国形成了大型农场主的生产模式, 为美国的大农业提供了基本保障, 也使得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更灵活多样;日本在不改变小农经济的前提下, 就需要政府的扶持, 在产业化组织模式上就形成了以农协为主的单一形式;欧洲国家重视以土地租赁政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使得其组织模式呈现为以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为主的多样化形式。 (3) 资本:美国推行复合信用型农业金融制度, 其农业信贷资金有多种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共同提供;日本和法国推行合作金融制度。其中, 财政投资主要用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教育及推广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除此之外, 各国还对农业进行财政补贴、减税、 免税、 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支持。 (4) 保险:农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为降低和分散农业自然风险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补偿制度。美国是政府主导模式;日本是民营保险相互会社模式;法国是政策优惠模式。 (5) 社会服务:除日本外,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常没有统一的形式, 也不属于某个部门或机构统一管理, 而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为农业提供服务的松散综合体。美国采取政府、农学院、私人机构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日本采取政府和农协双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荷兰采取政府、 农协、 合作社联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在组织制度上, 美国走“商业化+工业化+信息化”道路, 使农业成为美国的新兴工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大, 工商资本或金融资本直接投资兴办的规模比较大的产供销一条龙或工厂式的农业企业, 其组织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呈现多样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 其发展路径将是从水平一体化逐步过渡到垂直一体化;日本的农业规模小,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以农协或生产合作社为主, 水平一体化组织模式依然发挥其作用;欧洲, 随着欧盟一系列政策的推出, 专业合作社将持续沿革, 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将向垂直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美、日、欧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 农业更落后一些。受国际形势和新技术的影响, 我国农业是多技术并存, 加之, 我国疆域辽阔, 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差异很大, 受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 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差距难以在短期内缩小, 因此, 没有哪一种组织模式完全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 必须采取多样化的组织结构和政府的多种扶持政策才能促使我国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5] 。

根据农业资源的分布和农业生产的相似性, 结合我国的行政区划, 可以将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分成六个区。 (1) 东北区, 该区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 也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2) 华北区, 拥有我国最大的平原, 农业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是小麦、棉花生产区; (3) 华中区, 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气候温和湿润, 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是全国最大的稻谷产区, 畜牧养殖也有较快的发展; (4) 东南沿海区, 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该区气候高温多雨, 水热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好。该区虽然耕地较少, 但农业生产效率比较高, 生产的多样性突出, 海洋捕捞业、淡水养殖业都相当发达; (5) 西南区, 该区地貌复杂, 水土流失严重, 耕地中坡地多, 土层薄, 农业生产能力低, 农业的装备水平也比较低; (6) 西北区, 该区国土面积比较大, 西北区是全国贫困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 也是全国农民人均收人水平最低的地区, 地跨黄土、青藏两大高原, 大陆性气候特点明显, 光热资源丰富, 气候干旱, 温差较大。该区有全国最大的天然草场, 但由于长期缺乏改造, 载畜量比较低。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组织模式: (1)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 借鉴美国和欧洲的模式, 通过土地流转机制适度扩大土地规模, 推行机械化作业, 信息化管理, 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联合, 形成纵向一体化农业组织; (2) 华中地区和东南沿海, 可以借鉴欧洲的发展经验,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鼓励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 未来可以成长为各类农业公司; (3) 西南和西北地区, 由于农业比较落后, 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采取“公司+农户”或“专业市场+农户”的模式, 逐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提高组织化程度, 培养专业化生产技能。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指导和农户自我成长, 达到各个地区均衡发展, 进而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慧峰, 李彤.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2) :60-63.

[2]杨丽艳.国外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3) :230-232.

[3]申屠步生.关于欧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考察与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 (10) :25-28.

[4]罗宏, 费勤松, 姜洪智, 李振祥.美加农业发展的启示[J].安徽科技, 2002 (5) :14-16.

组织经营模式 篇7

自1844年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组织———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的产生至今, 国际合作组织运动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经济学研究正式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这一时期, 美国的合作组织理论从强调合作经济在宏观经济中的公共协调作用、外部和经济总体利益, 逐渐转向内部组织机制结构、关系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后, 产权理论被应用于合作组织问题的研究中。90年代以来, 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博弈论等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广泛运用于合作组织的研究, 学者赋予了合作组织研究新的理论内涵。纵观目前国内有关农村合作组织经营方式的研究现状, 已有研究分析了农村合作经济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探讨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途径和未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主要方向。但是, 要确保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不致与国际脱轨, 对国外先进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模式进行研究和借鉴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2 国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

2.1 美加模式———跨区域合作经营

美国和加拿大在上世纪90年代后兴起“新一代合作组织”。它主要是在大农业基础上跨区域合作与联合, 以共同销售为主, 实行资本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此类合作社独立性较强, 与政府关系相对较弱, 政府只在法律上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其他干预则比较少。美国“新一代合作组织”的合作经济经营方式经验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2.1.1 社员资格制度。

美加模式合作组织采取交易份额制和限制成员制。交易份额制是指社员必须购买合作组织的交易份额或交易权, 出资购买后才能成为会员。限制会员制是指合作组织通常对成员购买的最高份额或最低份额有一个限制。

2.1.2 合作组织管理制度。

新一代合作组织采用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在管理上, 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部门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在决策上, 在“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基础上, 按交易额行使表决权, 按持股比例行使表决权, 或是将二者结合起来, 但是表决权均设有最高限制;在利益分配上, 实行按惠顾额返还与按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 把对管理者的奖励与合作组织的管理绩效挂钩。

2.1.3 新一代合作组织是开放型组织。

它允许吸收外来资本投资, 对内服务, 对外经营, 社员的交易额度经董事会同意后可以转让和买卖, 其价格取决于人们对合作组织收益分配的预期。其成员突破了地区的限制, 甚至可以越过国界。

2.1.4 新一代合作组织融资渠道多样。

美国农场主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有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组成, 他们专门为农场主或农业合作社贷款。美国的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的资金都有国家财政拨款, 其主要职能是扶持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并为其投资。

2.1.5 合作组织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团结、协作的队伍。

这个队伍包括社员或所有者、董事会、经理和其他雇员四部分, 他们各有自己的职责。合作组织是由接受其服务的社员拥有和控制的, 所以被合作组织联系在一起的社员应该比一般企业里的人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工作。

2.2 欧洲模式———专业合作经营

欧洲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建立在家庭农场基础之上, 以保留私有制与独立经营权为前提, 其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从组织体系看, 欧洲的专业合作组织一般规模都比较大, 本身就是经济实体, 合作组织之间的联合很强,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如德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有联邦联合会、地区级联合会和基层合作社三个层次, 形成信贷合作社、农村商品和劳务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 上级合作社为下级合作社提供指导服务。

从合作组织类型来看, 欧洲的合作组织主要特点是专业性强, 合作组织以某一产品或产品的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组织, 如奶牛合作社、小麦合作社、渔业合作组织、农机合作组织等。从运作管理特色来看, 欧洲是合作组织的发源地, 基于合作组织的自愿原则, 按照交易额交纳股金, 不按股金而是按交易额来分红。合作组织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留足公共积累和发展基金后, 实施盈利返还。对外实行公司化经营。农民可以同时参加多个合作组织。合作组织管理机构由社员大会、董事会、理事会、监理会组成, 社员实行一人一票制。但有的会根据交易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来给予附加表决权。从政策与法律来看, 政府不但对合作组织按法人或特色法人登记, 保障其法律地位, 而且对合作组织持支持态度, 在税收、财政、金融上给予支持。从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来看, 合作组织的发展是通过联合与兼并来实现的。全员大会逐渐被社员代表大会取代。专业人员进入董事会, 非专业人员进入监理会。合作组织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向盈利组织发展, 向股份公司发展。

2.3 日韩模式———综合性合作经营

以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为代表。日韩模式的农业合作组织以综合性的农协为主, 与专业性的农协组织机构并存, 采取计划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运营方式, 采取政策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制度机制。农协作为一种合作经济体系, 在发挥其制度功能的同时在很多方面还承担着执行政府的农业政策、并保证其贯彻落实的重大作用。综合性合作社实质上是半官半民的组织, 相对欧洲模式而言与政府关系更为密切, 政府对其给予大量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而综合性合作组织往往成为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工具。在日本, 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农协。农协是根据1947年颁布施行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起来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农协在日本划分成市町村———都道府———中央三级, 会员覆盖面极广。它是一个通过农业经营指导、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信用、保险、医疗、建设和提供公共设施等服务, 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经济地位,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组织。日本农林水产省通过政策和资金对全国农协进行扶持, 而县级农业部再根据当地具体农业情况对县级农协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县级农协也可以向县农业部申请建设项目, 与此同时市町村级农业部负责同级农协的发展。

3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模式的差异比较

三种经营模式中以北美合作经济的股份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最高, 而东亚的韩日模式则比较传统, 受政府影响大, 市场化程度低 (详细内容见表1) 。

近年来, 全球化发展, 国际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发生变化, 国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方式也在进行调整与演变, 呈现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经营与管理上日趋专业化、企业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制度引入股份制, 融资渠道多元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业务经营向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需要法律、税收、金融支持等发展经验与趋势。

摘要: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 农村经济组织是弱势的农民为应对市场环境中不利的谈判地位与市场地位而自愿形成的具有集体经济色彩的合作组织。其经济经营模式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类:美加模式, 欧洲模式和日韩模式。这三类地区由于受自然、经济、历史的影响, 农村经济合作表现出不同的组织与经营形式。通过比较研究发现, 三种经营模式中以北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最高, 而东亚的日韩模式则比较传统, 受政府影响大, 市场化程度最低。正确分析与研究国外农村合作组织经营模式, 有助于加深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现状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国外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红东, 钱催红.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发展与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 2004 (5) .

[2]蒋晓妍, 国外农民合作社的制度设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 2010 (3) .

[3]罗鸣.荷兰农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组织[J].世界农业, 1999 (4) .

[4]史金善.美日欧农民合作经济比较及对我国合作经济的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 2005 (9) .

[5]石萍.加拿大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 2008 (10) .

[6]张梅, 郭翔宇.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不同特点与借鉴[J].农业经济, 2008 (5) .

[7]Bourgeon J M.Chambers R G.Producer organizations, Bargaining,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J].Amerie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es, 1999, 81 (3) :602-609.

[8]Emelianoff, I.V.Economic theory of cooperation:Economic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M].Michigan:Edwards Brothers, Inc.1942, reprinted by the Center for Cooperativ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5.

组织经营模式 篇8

一、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性特点

(一)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非显著性

按照规模经济的特性, 产业可分为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非规模经济性产业和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是在生产、销售和管理各环节中有部分环节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 反之就是非规模经济性产业。而非显著模经济性产业有部分环节是非规模经济性或是大部分都为非显著规模经济性。文化产业就是属于这样的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

(二) 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可转换性

产业规模经济不显著并不等于说没有规模经济, 随着规模扩大, 其平均成本还是在下降的。通过增加产量获得的规模效益尽管不如规模经济显著性产业的明显, 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 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从而将非显著性规模经济转化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 甚至是显著的规模经济。

(三) 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的规模经济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经营水平的高低, 而且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交通条件, 经营体周围的人口密度、消费水平、居民生活方式、外来购买力和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和竞争度等多种因素。

(四) 文化产业成本构成的复杂性

文化产业的性质以服务业居多, 此类产业中企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包括购销成本、储运成本, 还包括交易成本, 其成本构成比较复杂, 并且受市场环境的影响, 可变性大。因此, 对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规模经济程度的判定比较难。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原理及基本模式分析

(一) 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提高产业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产业的规模经济包含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前者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要素的扩张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而获得的规模经济。后者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政策的调整、保障和产业内共同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等外部条件改善而使得整个产业的平均成本降低收益增加而获得的规模经济。

文化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原理如图1所示。在文化产业中随着提供产品数量的增加, 使得平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固定成本在减小, 这使平均成本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图1中表现为曲线的左半边曲线。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使得固定成本中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经营费用以及政府为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所发生费用的增长速率远大于产业内各企业产量增加的速率, 这样反而使平均成本上升, 在图1中表现为曲线的右半边曲线。

(二) 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基本模式分析

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一般是通过产业内企业间的并购、集团化、战略联盟和连锁加盟等组织调整行为来实现的。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 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 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增长等经营目标的行为[1]。企业并购又可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是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横向并购使企业在短期内扩大生产销售能力, 从而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来达到规模经济;纵向并购是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1]。通过纵向并购, 促进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密切配合, 缩短了生产周期, 大大地节约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同经营费用, 从而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规模经济。

2.企业集团化

企业集团是指以一个控股企业为核心, 通过建立资产关系, 控制下属子公司和分公司。控股公司通常是集团企业的核心, 其资产优良、规模庞大, 具有资本经营的能力。通过对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行组合分配, 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 并能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 优化资源, 实现规模经济。

3.企业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经营实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的建立一种合作关系。通过战略联盟的建立可以分散风险和分享资源, 减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进入市场的时间。通过联盟合作, 公司各方能够在技术研究开发、技能、产品、市场占有、生产能力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最终达到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

4.企业连锁加盟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 而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 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 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 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 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对旅游酒店的实地调研, 取得了第一手资源。在此基础上,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探讨提高市场集中度, 达到规模经济的具体方式。再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文化产业的其他行业。表1列举了湖南省GDP位次、文化产业产值及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全国平均比较数据。

资料来源:邵宁, 湖南文化产业调研组《关于湖南省2006年度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新远见2007 (6)

由表1可以看出, 从2000年以来湖南省GDP在全国排名一直处于12名左右, 而湖南省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2.7%增加至2005年的4.2%。2005年湖南省文化产业产值达到694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5%,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5%达两个百分点。由此, 可以得出结论:从整体产业的产值上看,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文化产业中, 旅游酒店业属于产业中比较典型的服务型产业。据湖南省旅游局有关数据显示, 2005年长沙市酒店的床位数85524个, 占全省旅游酒店床位的23.7%;而2005年长沙市酒店的收入达到132.17亿元, 占全省旅游酒店收入的31.3%。下面通过分析长沙旅游酒店业市场结构, 从一个角度来推断湖南省文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表2列举了长沙市酒店业所开客房数前八位的酒店的星级和客房数, 并对长沙市酒店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计算。

资料来源: ① http://www.chang-sha.com/hotel.asp②《长沙市旅游业“十五”计划及20年发展规划》

通过计算可以看到:2001年度长沙市酒店业市场集中度 (CR8) 在37.3%, 接近寡占Ⅴ型市场结构。但是在5年内, 虽然长沙星级酒店业规模增加了将近10000间, 但是市场集中度却降低为22.1%。依据美国产业经济学专家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 把CR4<30或CR8<40定为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这说明长沙市星级酒店虽然在数量上增加了, 但在酒店业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处于完全竞争阶段。从规模经济的理论上看, 酒店业处于完全竞争状况说明在酒店行业中没有一个或几个起龙头作用的大酒店集团或连锁酒店出现, 基本以单体的形式出现。酒店业重复建设, 分散资源使得这个酒店业的经营的固定成本很高, 而且业内各个酒店之间各自为战, 处于一种恶性的价格战竞争状况。中小企业的数量的增加不及产业内运营成本的增加, 从而使得平均成本无法下降。规模经济效应体现不出来。

在湖南省, 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都比较低。如2002年的文化产业集中度CR4只有31.5%, 其中旅游业中的旅行社集中度CR4由1995年的30.56%下降到2003年的5.62%, 酒店业集中度CR4由1993年的41.33%下降到2003年的22.03%;另外湖南传媒业中报业的市场集中度, 2002年长沙报业的集中度CR4为29.82%。湖南省文化产业集中度有降低的趋势表明产业大中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没有迅速提升, 而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反而增长。这造成了文化产业内中小企业数量的增长与市场集中度的不同步增长的现象。此外,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湖南文化产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主导作用不突出, 缺乏规模经济性, 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绩效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四、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构建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经营

组织调整行为是指运用一体化行为、连锁加盟和集团化方式来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继而实现规模经济的手段和策略。而根据文化产业产品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文化产业, 主要生产有形文化产品的产业, 包括科学教育业、出版业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骨干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等;另一类是服务性文化产业, 主要提供文化服务产品的产业, 主要包括旅游业、影视业、会展业、娱乐业、体育业等。结合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文化产业的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

(一) 纵向一体化行为

文化产业的发展会牵涉到饮食和交通行业发展, 而超大型媒体集团充分利用报刊业、广电业、因特网三种媒体的优势互补, 走综合发展的道路, 则可以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程度。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适合于服务型和生产型文化产业的混合运用, 即生产型文化产业的下游企业可以是服务型文化产业或生产型文化产业, 其上游企业可以是生产型文化产业, 但一般不会是服务型文化产业。因为, 服务型文化产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 而生产型文化产业可以采取批发和零售经营方式, 批发经营方式直接面对的是生产型企业。例如, 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了广播电视、旅游、服务、会展、餐饮、房地产等一系列行业, 通过广电业的核心作用, 加强各行业之间的联系, 形成了企业间的良性循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 使文化产业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二) 横向一体化行为

由于横向一体化主要采取对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并购的方式进行, 因此采取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适合于单纯只有服务型或生产型的文化产业, 即服务型文化产业不适合与生产型文化产业进行横向一体化。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显著性不同, 因此把生产型文化产业与服务型文化产业横向一体化很难协调和兼容。以长沙市旅游酒店为例, 截止2007年上半年止, 长沙市星级酒店共81家, 其中五星级7家, 四星级13家, 三星级43家, 二星级18家。此外, 还包括经济型和高档型酒店34家。在这些酒店中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只有华天大酒店和华雅国际大酒店, 华天大酒店以710间名列榜首;400间至500间的只有3家, 300间至400间的也只有5家。根据表2的数据, 长沙市2007年酒店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只有22.1%。如果以华天酒店、华雅国际大酒店以及通程国际酒店为龙头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来兼并长沙市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则可以优化酒店业产业结构, 提高长沙市酒店行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

(三) 连锁加盟

规模经济不显著的服务型文化产业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了服务产品的异地标准消费, 而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可以就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规模经济。因此, 对于连锁加盟这样一种规模经营方式更适合于服务型的文化产业。以“和一”连锁酒店为例, “和一”连锁酒店在长沙地区做连锁酒店是最成功的一家, 目前“和一”在湖南省有连锁酒店5家, 计划在今后5~10年内继续在全国再开拓20家。截至2007年, “和一”连锁酒店的客房数达338间, 在长沙地区排名第八。“和一”主要采取投资、托管方式进行拓展。通过统一的人力资源培训、财务管理、物流配送等形式使连锁酒店极大地降低了酒店整体成本, 获得比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四) 企业集团

在一个企业集团中, 可以同时存在生产型的文化产业和服务型文化产业, 两者互为补充。企业采取集团化的方式拓展规模其做法类似于不相关多元化经营, 在市场风险结构为互补的情况下, 采取不相关多元化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综合经营效益。湖南最大的企业集团——湖南华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酒店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多元发展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华天集团实力雄厚, 总资产达30亿元, 下辖控股企业18家。酒店旅游业作为华天集团的支柱产业, 拥有2家五星级、4家四星级等9家下属酒店, 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华天大酒店, 是湖南省首家五星级大酒店。

五、运用组织调整行为调整湖南文化产业效果预测

传统的SCP范式研究认为,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市场绩效有着较强逻辑关系。通过运用组织调整行为对湖南省文化产业进行结构优化调整, 湖南省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将从不显著逐渐转变为拥有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性。虽然, 目前湖南省文化产业集中度还不理想, 但是通过运用以上的组织调整行为可以逐渐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以湖南省旅游酒店为例, 可以预计, 通过运用组织调整行为优化产业结构, 湖南省酒店行业规模经济程度在未来几年内将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市场集中度水平和产业绩效的关系, 预测值如表3所示。文化产业中其他行业如果运用组织调整行为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 则也可以达到比较理想市场集中度和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组织经营模式 篇9

1 传递信息

在中国每万人非营利性组织拥有量仅为1.45家, 远低于发达国家 (如美国51.79家, 法国110.45家) , 甚至也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巴西。且中国大陆由于政治原因, 目前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非营利性组织, 一些为人所知的组织, 如妇联、残联、青联等多为半官方性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一些无官方背景的草根组织更难以生存。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NGO的诉求, 使它们获得关注变得更加的迫切。

美国美丽组织旨在防止乱丢垃圾和美化社区环境, 但尽管它已经成立了20年, 仍然有一些美国人未注意到它, 该组织需要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使美国人民了解到废弃物对美国环境的严重破坏性。为此, 他们向火星广告公司求助并获得帮助设计广告, 并请用美国印第安人演员Cody扮演 (在美国, 印第安人对环境污染感受最为深刻) , 在公益广告中, Cody面对被浮油和垃圾污染的河流、排着废弃的工厂、从汽车中丢下的垃圾时, 他流下了一滴眼泪。这个通过广告而进行的宣传获得了巨大成功, 甚至在17年后此广告被重播时仍被大幅放在媒体头版头条上报道, 理所应当, 美国美丽组织使人们注意到了它, 并且传达了它的信息。

从这样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借助媒体经营宣传, 效果往往超乎想象, 而一个策划充分、形象鲜明的形象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从而使组织获得可持续性的收益。如今, 非营利性组织不仅可以选择传统媒体, 还有更多的创新性的新媒体可以使用, 如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新兴媒体, 网民的力量能够使你的信息传达得更广泛甚至更深刻。

2 活动创新

在我国非营利性组织获得活动资金的方式非常单一, 大多为慈善午宴晚宴, 但这样的活动往往只针对一小部分的上层人士, 如果创新活动而争取到更多中下层人士的支持、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呢?

长岛大学南汉普顿学院为得到募款, 打破当地单一的举办鸡尾酒会的方法, 在牧场举办了一个义演性质的摇滚音乐会, 活动吸引了许多小额捐助者, 甚至比那能募得5万美元的鸡尾酒会募得的更多———27万美元,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院知名度, 这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每一个组织、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有其特色, 在当今这个信息传递光速的时代, 一个打破传统的行为将获得众多媒体和群众的关注, 持续的报道和热议才能建立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活动的创新能够使你的组织脱颖而出, 在今后的几年, 甚至几十年, 这种创新将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 为组织经营积淀力量, 以真正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3 寻求帮助

我国多是自下而上的非盈利性组织, 其组织经费只有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 在更多的时候需要完全自筹, 特别是那些未登记的民间组织一般不可能获得政府的经费资助。无论何种非营利性组织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除了政府外, 企业绝对是众多组织的不二之选。那么如何得到企业的捐助呢?

在经典的木屋热潮案例中, 奥罗拉食品公司有意找回木屋牌这个曾红极一时的品牌, 而国家公园中的木屋也需要修葺, 这使奥罗拉食品公司和国家公园基金会两个组织一拍即合, 由奥罗拉食品公司为国家公园提供木屋整理的资金并把恢复木屋用在产品宣传及包装上, 而国家公园则为该公司做宣传, 在此项合作中奥罗拉食品公司的木屋牌糖浆销量惊人, 国家公园修葺一新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游客。

不难看到,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往往能够使你事半功倍。在互利互惠的条件下, 企业不会拒绝一个提升自身形象的同时能获得高额回报的机会, NGO也能达到宣传自己、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寻找与企业的共同利益点, 就可以轻松解决资金问题。

4 结论

面对着财务困境, 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认识你, 愿意帮助你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利用媒体传递你的信息使你受到更多关注, 创新的活动博人眼球、使人们加入你的活动, 寻求帮助则更加直接有效, 一个创新性的经营模式会帮助非营利组织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创新性的解决我国NGO所面临着发展所需资金不足、组织资源不足、管理落后、缺乏经营意识、能力不足、独立性较弱等严峻问题。不只靠政府支持, 也不单单地生搬硬套西方案例成功的例子,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才能取得更加良性的发展。

毕竟我们看到“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公募之路越走越顺了。

参考文献

[1]兰玲, 李华, 张旭东.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现状及其走向[J].重庆大学学报, 2005 (3) .

[2]严若森.中国非营利性组织的政府异化及其适应性治理[J].管理世界, 2010 (7) .

[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中国非营利评论 (第一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中国非营利评论 (第二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组织经营模式 篇10

一、宿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现状

宿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人口537万,是全国农村创新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改革试验区,主要是进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三大经营主体试验。目前全市已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123家,家庭农场2317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156家,农业企业3200家。农民合作社中,有26家国家级示范社、37家省级示范社、160家市级示范社。农业企业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43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2家,市级373家。2014年宿州市现代农业中粮食、畜牧、水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生产产值425亿元,加工产值565亿元,创建名优品牌200多个,生产基地发展到750万亩,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农业联合体通过三次产业联动,三大主体融合,实现联合体产业组织一体化,生产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经营集约化,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生产要素之间“脱节”问题。如安徽省宿州市百亩良园“蔬菜产业联合体”,就由百亩良园农业公司、八张富民等五家瓜菜合作社和10家蔬菜家庭农场组成,实现产销一体,为周边城市提供新鲜蔬菜,菜价比市场低10%~20%。有效地开拓了社社合作、产销合作的新途径。

二、宿州市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宿州市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经营方式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转变的具体实践中,传统农区普遍存在诸多矛盾和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分散经营,经营规模狭小;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滞后,运作不规范,发挥功能有限;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标准推广应用进展不快等,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1.分户经营效益差和统一经营能力弱的问题。一是全市的农业经营以分户经营为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交易费用高,市场风险大,效益较差。二是目前宿州市的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带动效应都还不足,统一经营能力仍较弱。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水平相对较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精品名牌偏少,农户和部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偏弱等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产值较低,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卖原料的阶段,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户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敏锐,从事种养业“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而遭受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3.农民合作组织实力不强,影响农业综合效益。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发挥不佳;合作社自身积累和各级的扶持资金少,资金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培训、指导工作跟不上发展的形势;合作社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导致合作社管理松散,社员的合法利益难以保证;合作社在申报“三品”食品认证以及注册商标时费用太高,影响申报“三品”的积极性。

4.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随着农业开发大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农民从事农业开发的热情也很高,但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农业新技术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得不到较好的学习培训机会,技术知识得不到新的补充,综合服务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的需求。

5.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职能弱化,队伍不全的问题。承担农业经营管理日常工作监管、指导的农经管理队伍在不少乡镇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削弱了管理职能。

三、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议

1.以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加快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一是变散户经营为规模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型土地经营格局,已不适应农业机械化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利于农业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的形成。因此,要积极鼓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能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通过转让、转包、出租等形式,承包更多的流转土地,实施规模生产和经营。要加大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要加强劳务输出,促进土地流转。通过与外地及劳动就业部门联系,帮助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积极向外地输出剩余劳动力。

三是要抓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做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提升工作,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积极发展集劳动、技术、资金于一体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创汇农业。

2.以专业化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一是要突出创建农业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重视扶持培育,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

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要根据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先选择适宜的产业和品种进行发展。要体现差异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将地方特色优势发挥好、保护好、宣传好、包装好。

三是要推进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行标准化种植(养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拉长产业链。通过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3.以组织化经营为路径,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加快企业上档升级、兼并整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培育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努力增加农产品出口。

二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培训力度,规范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三是加快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在环境、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力争使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积聚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辐射带动力。

4.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构建全方位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稳定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网络,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生物技术、培育良种、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开发大户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强化监测检验,加强执法监管,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投入的总量和比重。加大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力度,倾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升级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在项目安排上向种养大户多、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和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

四是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健全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现代农业的激励机制,促进涉农信贷投入。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拓宽信贷服务领域,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努力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信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五是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县域及乡镇增设服务网点,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优先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布局乡镇网点。

六是要激活外来资金。要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好外来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采取各种奖补措施,引导、鼓励农民投资现代农业。

5.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人才建设。近几年,我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及农业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人才建设。一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从国家层面制定中长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规划,出台明确的扶持政策,拿出专项资金,统筹农业、财政、人事等部门力量,开展多种形式农民技术培训,成立农业专家服务指导机构,着重将一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者培养成为懂技术、有市场头脑、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引进外部优秀人才。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创新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扎根农村、投身农业。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工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培养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和农业高科技人才。

(课题组成员:欧亚东 马秀梅 许磊)

上一篇:物料回收下一篇:氰氨化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