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幼儿园

2024-06-07

国学幼儿园(精选十篇)

国学幼儿园 篇1

一、注重情景教学, 培养幼儿礼仪意识

我国国学中的传统礼仪, 首先是对“孝”的传承, 对父母的感恩。孩子往往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但是对于回报、感恩则感知较少。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中, 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 才能回报他人和社会。在幼儿园进行国学礼仪体验式教学中, 可以和幼儿玩“篮球宝宝”的情景体验游戏。先让孩子们将篮球放到自己的衣服里, 然后告诉他们, 妈妈在怀孕时期, 每天工作和生活非常不便, 行动比你们这样衣服里塞着个篮球还要笨拙, 并且还要对这只“篮球”细心呵护, 既不能碰到坚硬物体, 也不能过分运动, 否则肚子里的小宝宝就有危险。孩子们怀揣着“小宝宝”, 都变得格外小心, 走路轻手轻脚, 弯腰捡东西小心翼翼, 尽量不挤压到“小宝宝”, 说起话细声细气, 语气变得很温柔……当孩子们回到座位上时, 累得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体验到了孕期妈妈的辛苦。“孝”是国学中最为重要的礼仪, 对“孝”的深刻内涵应当让幼儿从小就理解。正是通过这种情景体验, 幼儿感受到了妈妈怀孕的辛苦, 体会到了长辈的艰辛, 对感恩有了自己的感悟, 让爱妈妈、爱长辈的情感在幼小的心灵不知不觉地形成, 并逐渐使其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

二、注重氛围教学, 培养幼儿礼仪习惯

幼儿园为幼儿礼仪的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可以通过营造文明的环境, 让幼儿通过环境熏陶不断学习国学礼仪, 并学习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运用礼仪,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与人方便, 从而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的生活环境。可以通过设立图书角, 让幼儿养成阅读习惯, 建立文明意识, 养成构建文明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在进行国学礼仪体验式教学时, 可以带领幼儿朗诵 《弟子规》:“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并对其内容进行讲解, 帮助幼儿建立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图书阅读, 并告诉他们:图书角是阅读场所, 大家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 以免打扰到他人。每本图书都有自己的家, 大家在看完书之后要将书放回原处, 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干净整洁, 也方便别人看书。与此同时, 可以让孩子们讲述自己从书中得到了什么知识, 在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促进环境的生态化、自然化。另外, 还可以布置展示区, 幼儿可将自己的小手工制作、小心得、小体会在此区域展示, 使得幼儿可以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从小伙伴的手工制作、心得体会中获得启发, 学习到知识, 让幼儿体会到“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的道理。 总之, 幼儿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懂得了环境礼仪的重要性, 加深了对礼仪中习惯重要性的理解, 从而建立文明意识, 养成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故事教学, 培养幼儿礼仪思维

好的生活习惯, 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教师在进行国学礼仪教学时, 尤其要注重幼儿优良生活习惯的培养, 激发幼儿根本性的礼仪思维, 才能做好礼仪的教育和传承。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 对幼儿进行礼仪、礼节的渗透,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中国传统故事蕴含着深刻内涵, 是幼儿园教学故事的优良蓝本。比如《闻鸡起舞》《滥竽充数》《囊萤映雪》等中国古典故事, 都是教学中可以用来进行宣讲的好故事。再配上优美的音乐, 让孩子们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 沉浸在励志的情感中, 感受国学经典的力量。 在中国古典故事教学中, 非常有必要讲解《弟子规》的内容, 讲解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的意思, 让幼儿了解尊敬长辈、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故事, 可以消除幼儿对于礼仪的陌生感和抽象感, 不仅能让幼儿从故事中学习到知识, 更可以让他们领略到刻苦学习的精神、待人接物的礼仪及礼仪的重要性。讲完故事后, 教师还要注意加以总结,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让幼儿懂得生活中的礼仪, 学会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尊敬师长, 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 通过故事教学, 可以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故事中蕴含的礼仪内容, 可以让幼儿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 轻松接受礼仪教育。

四、结束语

总之, 中国国学内容源远流长, 其中的精华更是取之不尽。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要不断渗透国学内容, 开创多种活动方式, 让幼儿充分体验国学中所蕴含的礼仪知识, 通过不断体验的方式, 对幼儿起到教育和培养的作用, 为其未来的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品德与行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萍.幼儿园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苑教育, 2014 (14) .

国学幼儿园 篇2

怎样当好国学幼儿园园长,当好国学幼儿园园长怎样做呢,作为一个园长,怎么样能更好的发会职能作用、提高管理效能,让幼儿园,始终处于不断向上的发展态势呢?至德国学现在教你如何做好幼儿园园长。

园长是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中心角色,负有最重的责任。园长要通过管理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又要通过管理来提高保教质量。在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开拓创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取得好的综合效果,那么作为一个园长应该怎样治理好一个幼儿园?

园长要为人师表,正人必先正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才能取得治园正人的发言权,因为他们不仅是孩子们的榜样,而且也是教师们的楷模。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讲的就是园长的带头作用,打铁先要硬本身”说的则是作为治理者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先练好“内功”,这样才有可能治理好一个幼儿园。

怎样当好国学幼儿园园长,当好国学幼儿园园长怎样做呢?

首先树立‘三种精神’乐观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

然后做好四个基本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策划能力。

最后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1、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管理幼儿园的能力。

2、勤于思考、努力提高幼儿园办园规模。

3、深入学习研究,争做改革的带头人。

4、以身作责,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作为21世纪的园长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开创新路,才能在社会主要市场经济大朝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先一步,高一等,右一层”,树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能推动幼儿园各项工作勇攀新的高峰。

如何有效的实施幼儿园国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国学教育;“蒙以养正 圣功也”;国学水平;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5-0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中国古书易经上说“蒙以养正 圣功也”蒙童时期把他养正培养他的正气这是圣人的功绩,不要养歪,养邪从蒙童时期我们就要教他走正道。而在幼儿这段时期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的全部吸收。而国学教育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内容,通过给幼儿讲解教育,他们很快就会背诵,而且还会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幼儿园进行国学教育时,用哪些教学方法更加适宜呢?经过教学的实践研究与经验的积累,有以下方法: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这是人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利用现成的工具与环境发生主动交往的最初时期;是在心灵中构建色彩斑斓的一幅幅外部世界图像的时期;也是开始用词、语言与成人及其他人交换信息、情感、需求、欲望,从而建立起最初的、社会交往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的时期。幼儿已经懂得“我”指自己。会用“我……”来表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要求,并学会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与方法。

幼儿园在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基于幼儿现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形式上要采取了幼儿喜欢的体验式、探索式等活动,让幼儿调动各种感官,实现色形声乐的有机结合。本着“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以中国传统经典为课程内容的依托,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内容上选择了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三字文》等内容,字数上也从三字句,五字句,到七字句。分别对应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国学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幼儿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通过诵读,让幼儿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精华与幼儿的成长节奏合拍,促进和谐发展;通过诵读,让幼儿拓展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培养文学爱好,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师的师资水平,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

教师要向幼儿进行国学教育活动,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使幼儿了解其中的正确含义,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具体做到:

1、抓学习,促进教师对国学专业成长认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组织教师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所,学习交流,请专家来园讲座、指导教学等,教师统一思想,明确了认识,“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强弱,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国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但要真正提高教师国学专业水平,需要脚踏实地,制定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才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提升。

2、抓培训,利用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国学专业水平。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国学专业水平,首先要加强规划,有效落实。设立了“幼儿国学教育研究室”,重点就教师国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今年我们将申报“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的研究,其次采用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工作,制定了中、长期教师国学专业发展的规划,短期培训计划,就教师目前的专业水平,采取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分步实施,有效推进。最后分层培训与指导教师开展“为人、为师、为孝”等主题活动。同时请专业特长教师进行基本功展示,尽快让教师提升国学专业水平。

三、重视宣传效应,大力宣传国学精神,引起社会关注

首先在环境创设上为幼儿提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养,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园所传统文化环境的创设,全面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真正把园所文化扩展到孩子们的一切活动场所。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落实在每一处地方。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新闻媒体、大型活动引起社会效应,向社会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社会认可。

四、开展国学教育交流,提升家长文明素养

家长进行国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组织开展了“国学教育交流活动”,活动以“传承中华美德 惠泽万千家庭”为主旨,通过对“凡出言 信为先 言必行 行必果”的理解和诠释,使家长掌握教会幼儿学习国学的方法,这样家长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对幼儿的国学教育活动中来活动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收到良好的提升效果。同时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开展了让家长搜索收集民风民俗、网上祭奠祖先英烈、感恩系列行动等主题活动,让家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国学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 篇4

一、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国学经典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在这众多的美德纲目中,有近乎一半是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虚待人等等,对于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不仅要身体力行,进行正面的教育,也要考国学知识的不断熏陶。

中国社会的现状是三口之家,孩子大多是独苗,在家庭中的地位唯我独尊,全家人都围绕着孩子转,不论是吃穿还是住行都以孩子为中心画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样的生活现状就让孩子养成了霸道、任性、自私、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不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让孩子接触到国学,那么他们就会在阅读和诵读的过程中受到国学教育的启发和教育,不断在生活中模仿和学习,比如国学经典中《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通过孩子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他们就会逐渐产生贵父母的感恩之心,为以后养成孝敬老人的良好行为打下基础;再比如国学经典中“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段话教育孩子要重视自身的修养,不与人攀比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国学经典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引导和教育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从小向善、积极、开朗、健康的生活和学习。

二、有利于孩子记忆力的提高

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就是记忆力,有良好的记忆力,不管是在生活、学习还是在工作过程中都能获得更多的优待,甚至在走向社会过程中,良好的社交能力也有赖于良好的记忆能力。而心理学家用科学证明了每个人的记忆能力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开发了将近65%,到6岁时开发至80%,在进入小学之前记忆能力基本开发的很有限了,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就必须有效的利用学前教育这段时间,而诵读国学经典就是一条提高孩子记忆能力的一条可靠之路。

通过科学家的实践证明孩子的记忆潜力是巨大的,更是惊人的,实践证明,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像国学经典中篇幅较长的《弟子规》、《千字文》等篇幅,给孩子几天的时间,他们就能倒背如流,这个结果着实令人惊叹,同样的情况放在大人身上,效果就远远不如几个幼童。

三、有利于提高孩子识记和理解文字的能力

孩子的学习基础是识字,关于幼童识字的争议比较多,什么时候开始识字?该识多少字?到何种程度?都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教育学和心理学上讲:一般正常的幼儿应该从一岁半就开始认字,数量大约是600-1000之间,这个行为过程不简单是会认字,而且应该标准和正确的掌握字音、字形,理解字义[2]。就此观点来说,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讲求字的音、形、义的统一和规范;另一种则是讲求整体认读,重视识字的速度而不求质量,其实在幼儿的识字过程中,应该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孩子识字和诵读能力的提高。

四、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里,应该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孩子以后成长的道路上,能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孩子优秀的条件之一,发音标准,声音动听这些在以后的社交和人际交流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能够利用孩子背诵国学经典的机会,让孩子吐字清晰,边学边背,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多和孩子交流,那么孩子在不自觉中就会培养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背诵,孩子的记忆力也能跟着提高,进一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更能提高孩子对语言的表达分析能力,积累的大量的优美词语,对以后作文的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直接决定着孩子的智力水平,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智力因素,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其他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都是为配合思维能力而存在的,如果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那么其他的智力因素也如同一把散沙,如果能引导孩子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那么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会有突出优势。

六、结语

只要接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就会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在零至三岁之间,虽说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有变化,但是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在四岁以后,小孩就会慢慢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学习的本领也在慢慢增强,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把“童蒙养正”这一阶段的教育重视起来。在诵读国学经典的同时,教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让其对诵读内容大胆想象,最后教师再统一进行整合,这样一来,既锻炼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又将国学经典的释义牢牢记住,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性,心智发展水平不一致,所以要求也是不同的,国学经典的内容中,语言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这对于锻炼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起着良好的作用。

摘要:在每个人的成长阶段过程中,国学的范畴通常将人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1]”而且,在国学的理解范畴里,提醒人们注意,在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自身特点。从理论上来说,人成长的这四个阶段的关系是紧密相联的,环环相扣,如果细心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每个阶段的替换与国学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这四个阶段中,幼儿养性则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深入影响着孩子以后的每一个阶段。

关键词:国学,幼教,启蒙

参考文献

[1]尤宗周.国学概说[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1年版.22-30

国学幼儿园方案 篇5

国学幼儿园方案?国学幼儿园方案,至德国学,武汉多闻至德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首家集幼儿园国学教育体系研究、教育产品研发、文化学术交流、园长管理课程、教师素质培训于一体的专业教育机构。国学幼儿园方案,就来武汉至德国学,我们将有专家顾问团,为您出谋划策,解决您的后顾之忧!

国学幼儿园方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渐渐地我们中国人从教育上把自己民族的经典文化给开除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没有得到发扬,是在世界教育史上从没有过的。每一个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经典文化、传统文化,但惟有我们中国现在把自己的文化丢失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一看这是很大的遗憾。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国学幼儿园经典教育。

国学幼儿园方案?幼儿的国学经典教育有着三重深刻的社会意义:

1.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光大,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我们就应该抵制。

2.“蒙以养正圣功也”。幼儿在启蒙时期比较单纯,我们要把好的、优秀的、精华的传统文化传播给他们。

3.学习经典,尤其是背诵一些经典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比如:三字经、论语等。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最大心愿,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许多家长都只想着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当地知名的幼儿园,却没有想到底哪个幼儿园适合自己的孩子。

武汉至德国学八大体系:

1、幼儿园自动运营管理体系(园长运营智慧体系)

2、团队脱手管理打造系统(教师团队打造体系)

3、家长主动转介绍系统(家长工作体系)

4、多样化国学课程系统(国学课程体系)

5、环境创设系统(招生环境创设系统)

6、轻松免备课教学教研系统(教学教研体系)

7、大型活动标本策划系统(品牌活动策划)

8、联盟大家庭资源共享系统(全国联盟平台资源共享体系)

国学幼教理念:立足于对教育「本质性」、「全面性」、「深远性」的思考与追求,透过对幼儿的整体了解与照顾,运用简单易行而成效深远的国学启蒙教育方法,在减少幼儿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多方向地提升孩子人格及知识质量,让他将来「性情端正,才华洋溢」,以深爱国家,融入国际。

国学幼儿园 篇6

国学经典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圣贤经典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不朽之作,它们都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国学经典课程教学则是以国学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本课题主要选择适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易于幼儿接受理解的《弟子规》内容,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何谓艺术手法,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艺术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在幼儿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吟诵、歌唱、舞蹈、绘画、表演等艺术手法帮助幼儿感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使国学经典课程为幼儿所接受和理解。

那么,如何大胆运用艺术手法于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提高幼儿艺术表现国学经典内容的兴趣,体验国学经典课程的魅力呢?自从确立此研究内容以来,我园将中班设为课题研究实验班,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必要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得到很多的启示。

一、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艺术手法运用的必要性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学习、理解、掌握国学经典内容,肯定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怎样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们尝试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让艺术手法介入,使国学经典课程教学更生动、更直观,大大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孩子做善良、孝敬、有礼貌的人,选取《弟子规》中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教师有选择地采用故事讲述、场景设计、情境表演等方法,增强了孩子对内容的理解,营造了幼儿表达和沟通的氛围。所以,对于幼儿来说,艺术手法的运用对于国学经典课程的教学辅助非常必要。

二、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艺术手法运用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教师怎样教和幼儿怎样学,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教师的教法和幼儿的学法相互配合,才能体现教学的融合。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是对国学经典课程教学效果的衡量指标,也直接影响幼儿对国学经典课程内容的理解的效果展现。吟诵、歌唱、舞蹈、绘画、表演等艺术手法是常用的方法,通过尝试和实践,发现其他的艺术手法在国学经典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在《卧冰求鲤》活动中,选择动画欣赏的方法,让孩子更易于理解这个典故;在《亲尝药汤》活动中,通过运用《我爱我家》音乐的导入,营造家庭温暖的氛围,增强幼儿对国学经典的情感体验;在《亲爱我孝何难》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选用图标教学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幼儿对一些疑难词语的理解,符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而且在吟诵的方法上,有挑战和突破,除了采用角色互换、集体个别交替等常规的方法外,还运用拍手、打击乐器等有节奏地吟诵,是很受幼儿欢迎的吟诵方式。另外,在一些活动中尝试了歌曲填词的方法,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于是教师选用了幼儿非常熟悉的歌曲作为旋律,将吟诵的内容填词,让幼儿在熟悉的旋律伴奏下,将国学经典内容吟唱出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艺术表现力。

三、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艺术手法运用的适宜性

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对于各环节为何选用这种艺术手法、怎样实施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后的效果如何,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需要周密考虑的,不仅要明确运用的理由,还要预设实际操作的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现场观察分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艺术手法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运用更适宜、更科学合理。在组织活动时,以幼儿为主体,以有利于幼儿的发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以童心、童趣、童乐学习国学、理解国学。比如在大班《游子吟》活动中,除了常用的故事、图片、吟唱等方式外,为了让幼儿理解得更深刻,增加动作表现;在中班《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尊老爱幼的礼仪,将游戏区娃娃家搬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参与情景表演,更深刻地体验到这种尊敬长者的礼仪,对于幼儿来说,这远比听故事、看看书和老师单纯的讲述效果好。所以在国学经典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内容应该选择适宜的艺术手法体现,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国学幼儿园 篇7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区环境创设,国学,渗透

《3 - 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 以下简称 《指南》) 中明确指出: 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近年来随着 “国学热”的兴起, 许多幼儿园引进了国学, 然而幼儿园国学开展多集中于简单诵读一些童蒙读物, 而没有将国学真正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鉴于此, 笔者试图将国学渗透到幼儿园活动区环境创设中, 充分利用环境的 “隐性作用”, 使幼儿从小就接受国学熏陶, 培养幼儿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概念界定

( 一) 国学

何谓 “国学”, 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但百度百科名片提到 “狭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 包括: 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 包括: 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本文采用广义的国学定义。

( 二) 幼儿园活动区

活动区, 也称兴趣角, 是幼儿园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 主动地学习、巩固原有的知识, 并获取知识经验, 以提供合适的活动区域、多样化的活动材料、情景化的游戏形式, 使幼儿获得自主发展的场所。本文幼儿园活动区环境创设主要指的是物质环境。

二、幼儿园活动区环境创设中渗透国学的意义

( 一) 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指南》中将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活动区环境创设国学渗透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比较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 《大学》 《论语》 《弟子规》等名著都渗透了人际交往规则, 室内环境创设时可以引用这些内容。二是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 《报任安书》中有 “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通过这些古人的典型事迹来教育幼儿要适应环境。总之, 我国有许多关于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方面的国学知识, 我们既要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 又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 二) 有利于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指南》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感受、发现、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美的事物。无论是万里长城, 还是国画、剪纸艺术, 都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活动区, 幼儿根据故事情景自己创作或者观察一些剪纸作品自己动手尝试, 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国学蕴含的美, 丰富幼儿审美体验。

( 三) 有利于弘扬国学, 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

赏古诗、品国画、尝美食, 都能感受到国学的魅力。中华文化凝结了中国古代的精华, 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仍然引以为傲。作为国家新生一代, 幼儿肩负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要在幼儿园阶段就培养幼儿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增加幼儿的爱国情感。

三、国学渗透在幼儿园活动区环境创设中

活动区是一种教育形式, 一种特殊的幼儿园课程, 对幼儿自身发展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应注意到活动区对幼儿的特殊教育意义。国学包罗万象, 进行环境创设时要注意发挥好国学启蒙作用, 适应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为此, 笔者将选择几个典型的活动区说明如何进行活动区创设。

( 一) 美工区

美工区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它主要以欣赏、绘画、手工为主, 根据国学中的相关内容及幼儿的特征, 可以投放一些国画、剪纸、雕刻作品以及相应的材料等。幼儿欣赏这些作品, 感受国学蕴含的美感, 同时可以就地取材尝试制作。

以 “皮影戏”为例。教师先让幼儿欣赏皮影戏, 激发幼儿的兴趣; 接下来介绍表演方式; 在幼儿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 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皮影。选好创作主题后, 教师先示范, 幼儿再分组独立操作,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皮影制作, 并让幼儿运用做好的皮影进行表演, 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可以利用照片来记录, 同时把做好的皮影保留下来适当在美工区做一些布置。这样通过本活动就可以使幼儿从表面感知到实际制作层层递进, 加深对皮影戏的认识。也可以制作京剧脸谱, 使幼儿了解国粹的基本常识, 最适合的应该是通过京剧脸谱的制作来使幼儿了解京剧。

( 二) 角色区

角色区经常进行角色游戏, 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情绪情感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这里可以投放一些京剧服装, 幼儿穿上服装模仿戏曲演员进行表演; 同时也可以演绎一些经典故事 《程门立雪》 《司马光砸缸》等使幼儿学会人际交往, 形成社会适应能力。

以 《孔融让梨》为例。学习 《三字经》时会涉及到许多典故, 结合幼儿喜欢表现、模仿的心理特点,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表演。表演前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理清故事的发展过程后, 让幼儿自行分组分配角色, 且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 对于幼儿有困惑或者分歧的地方教师参与指导; 表演结束后, 教师可以问幼儿 “你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在活动中表现得好吗?”等问题, 使幼儿向孔融学习, 从小懂得尊老爱幼, 将谦让这种美德在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 三) 益智区

益智区以发展幼儿的智力为主, 我国古代幼儿益智类玩具主要有围棋、象棋、七巧板、九连环等。其中有些玩具一直沿用到今天, 但也有些玩具慢慢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失传, 因此益智区在选取玩具时应该将这些玩具考虑在内, 不仅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而且能弘扬传统文化。

以 “象棋”为例。初步了解象棋的基本知识后, 有些幼儿可能会对象棋比较感兴趣, 这时教师可以在益智区多陈放几套象棋, 并在墙上贴一些基本的象棋规则和漫画下棋步骤, 以便幼儿在对弈时能基本做到遵守规则, 同时要摆放足够的桌椅, 使幼儿对面对坐。 下象棋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 因此应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和热闹区分开, 促使幼儿静心思考。但象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这需要教师对幼儿不懂的地方给予指导讲解, 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

( 四) 科学区

3 - 6岁的幼儿对周围的东西都感兴趣, 都想知道, 全身散发着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于是科学区就成为幼儿科学探索的重要地方。开设科学区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如果将国学融入进去, 幼儿就不仅仅能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 更能陶冶情操、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老师可以呈现四大发明、圆周率、地动仪等中国古代科技发明, 同时也可以利用 《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 《乌鸦喝水》 等小故事引导幼儿亲自尝试解决问题, 提高幼儿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自制指南针为例。指南针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在当今的运用也很广泛, 通过让幼儿学习如何制作指南针、了解它的工作原理, 不仅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 也可以传承国学。 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让幼儿感受到指南针运用范围之广, 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在科学区投放制作指南针的相关材料,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 幼儿学着制作, 教师观察并给予恰当地指导。最后幼儿利用自制的指南针在活动室找 “南”, 进一步理解指南针指南的现象。

( 五) 建构区

《指南》中指出: 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 鼓励和支持幼儿用积木、纸盒、拼板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游戏和制作活动。我国古代建筑有特色和代表性, 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建筑, 如长城、天安门等作为建构区材料。这样幼儿不仅能获得关于这些事物的直观经验, 而且能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以积塑游戏为例。幼儿园建构区主要是进行一些中大型游戏, 有积木和积塑两类, 教师可以选择房屋建筑类主题积塑, 由门、 窗、柱、屋顶等部件投放。建构区的墙面可以贴一些我国古代建筑物图片和幼儿作品展示, 幼儿在了解我国古代建筑风格基础上, 可以利用这些积塑自由进行创设我国这些建筑物, 在创设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幼儿对我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了解, 也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因此笔者从幼儿园活动区环境创设出发, 将国学深刻具体地融入幼儿园的各个区域, 但每个区域创设的内容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杨枫.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杨晓峰.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环境创设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李明.幼儿与班级墙面环境互动方式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5]南卫平.论国学启蒙教育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结合[J].学科建设, 2013, (9) .

国学幼儿园 篇8

关键词:国学教育,幼师生,人文素质,国学课堂

语文教育, 担负着传承、弘扬、发展祖国文化, 发扬民族精神的任务, 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并为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建立根基、提供保证。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的徐中玉教授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教育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增进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心, 必须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中国拥有漫长的五千年历史, 文学宝库丰富多彩, 而大学语文仅有一学年的授课时间, 因此, 必须将重点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

一、幼师学校国学教育现状

(一) 没有单独的国学课, 语文课不被重视

在幼师学校中, 不仅没有单独的国学课程, 涉及国学知识的语文课也只被归为公共课。这样的归类再加上又是两个班合班上课, 会导致学生对这门课不够重视。

(二) 除了课程设置问题之外, 学生自身对国学的兴趣也不大

首先, 因为从小接受应试教育, 大部分学生不是在欢乐自愿状态下, 而是在被逼无奈情况下背诵古代经典诗文, 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对国学的抵触情绪。其次, 很多国学知识由于语言深奥, 造成学生无法理解其中深意, 因此, 更没有主动接触国学的兴趣。最后, 幼师生所要学习的技能科目十分繁多, 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内与课外时间, 他们并没有太多时间真正能静下心来学习国学。

二、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一) 幼儿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对国学知识的重视

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要举措。这一考试笔试有两张卷子: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这张卷子中, 文化素养分值占到13%。2013年的考题里有一道材料题, 给了三段有关“慎独”的材料, 让考生结合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 联系实际, 谈谈对“慎独”的理解。虽然所给的三段材料已经对“慎独”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 但是考生如果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任何有关“慎独”的知识, 想回答好这道题是非常困难的。这一国家考试给师范院校指出了未来语文教学工作上的一个大方向———要以国学作为教学中的重头戏!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国学传递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的基本精神, 告诉世人为人要有恻隐之心、羞辱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人际交往上要“以和为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事情要坚持求实精神,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并且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总之, 无论是从应试角度来看, 还是从学生未来发展来看, 国学都应该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重点, 都应该是幼师生所必备的知识。

三、国学课堂初探

根据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 大学语文中的国学教育应该针对幼儿师范学院学生的性别、年龄、所从事专业等特点, 打造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国学课堂。

(一) 利用编年体安排教学内容

我国国学文化深远而广阔, 一年的课程根本无法深入进行讲解教授。因此, 可以借鉴编年体这种史书编写形式, 挑选出每个时代最为人熟知、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思想以及最适合幼师学生日后从事幼教工作时使用的作品,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二) 趣味性、系统性的教学形式

1. 为了引起学生对接下来要讲知识的兴趣。例如, 诸子百家中, 孔子、庄子等人都是在生活小细节里去窥探生命真谛, 因此, 他们的思想总是贯穿于简单而有意思的小故事中。课堂一开始, 可以从几个既有趣味又富有哲理意蕴的故事入手, 让学生对这些高高在上的大家们产生亲切感, 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 在讲述国学知识时, 注意适时与现代社会现象、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 让学生产生共鸣。从孔子身上, 我们可以学会如何积极做一个入世的社会人;从庄子身上, 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自己、与天地万物相处;从美丽的唐诗、宋词中, 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美妙的词藻、感受人世间各种情感, 而且还应该以唐诗、宋词作为媒介, 去欣赏这两个时代绘画、音乐、思想等众多不一样的美。

3. 在每堂课最后, 在讲述完一个时期的国学知识之后, 都要适时进行总结。总结的方式可以借鉴著名的康奈尔笔记法。这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推广的笔记法, 笔记分为三个区域:开篇、笔记、总结。开篇记录对这一部分知识的一些问题、想法, 留出一部分空间以便以后进行小结;笔记部分记录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总结部分记录教师对这部分知识的回顾, 以及学生在上完课后, 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悟、看法和延伸。

(三) 分项考核的考试方式

要考查一个学生究竟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的国学知识, 总共要看三个方面的能力:诵读、理解和运用。考核方式也应该根据不同考核内容而进行变化。对于诵读能力的考核, 课上可以采用教师示范朗读、齐读、小组读、单人诵读等各种形式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课后布置学生对经典语句进行背诵, 再利用上课时间以抽背形式来审查学生诵读效果;学生对国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考核, 可以参考上述国考材料题的形式, 让学生结合生活积累谈谈对某一个国学经典知识的理解;学生是否能对国学知识活学活用, 可以采用辩论或演讲比赛的形式进行考核。例如:以“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作为辩论话题, 让学生组队进行比赛。

国学幼儿园 篇9

我们知道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与家长, 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模式往往有很多种, 不同教育模式造成幼儿的学习结果也是不一样的。通过教师与家长双方面的教育培养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学习《弟子规》。

( 一) 教师方面

1. 渗透生活, 形成习惯

由于年龄特点,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耐心, 要求教师能够为幼儿提供多次、充分、反复锻炼的机会, 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实践, 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 逐步提升幼儿对礼仪的认知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高度重视《弟子规》的应用, 千方百计将《弟子规》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 在幼儿盥洗、入厕、进餐及散步时都能够运用上。另外, 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将读句时努力让幼儿边读边用, 在读、用之中不断加深理解, 如跟餐桌礼仪相关的有:“对饮食, 勿捡择。食适可, 勿过则”, 要求幼儿在吃饭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不能三心二意, 不能东张西望, 不能让饭粒漏出碗外, 同时做到不挑食。久而久之, 幼儿就会养成文明进餐的好习惯。

2. 创设环境, 营造氛围

蒙台梭利强调: “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幼儿能够自然发展, 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幼儿自然发展创设适宜的环境。”可见, 创设适宜环境的重要性。鉴于此, 在幼儿园周围环境中布置中增加幼儿生活礼仪图片, 如:如何跟别人问好、道别, 为什么要排队洗手、安静吃饭, 如何做到安静入寝等,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掌握生活礼仪的相关内容。在幼儿活动室布置礼仪基本手势图, 如: 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手势有请、谢谢、对不起、胜利等, 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如何使用手势跟别人进行礼仪交往。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长大的孩子, 必能深切体会到礼仪的巨大魅力。

( 二) 家长方面

1. 言传身教, 榜样示范

目前的幼儿的家长, 绝大部分出生于80 年代, 因年纪尚轻, 社会阅历较浅、绝大多数家长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幼儿园在开展《弟子规》教育的时候,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 家校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必不可少, 所以我们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小小的要求, 让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与到《弟子规》的学习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 对孩子的影响作用直接而明显, 因为幼儿均具有很强的模仿、效仿能力, 他们通过模仿大人言行, 逐步掌握《弟子规》里的内容。因此, 为了形成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 家长的参与相当重要, 家长与孩子同步学习《弟子规》, 相互监督, 相互影响, 相互激发, 作用特别明显。言传身教, 榜样示范, 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最好环境氛围。

2. 家园合作, 经验共享

开展《弟子规》教学实践的初期, 我总是担心家长是否可以顺利接受《弟子规》, 并且能否积极的配合我们的工作, 更好的让孩子理解并形成良好礼仪。不少家长反映有难度, 因为他们工作很紧张, 不知道该如何教孩子, 更不知道该如何配合老师完成《弟子规》的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现象, 我们开设了“经验你我共享”等专栏, 让家长与我们经常互相交流、探讨, 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家园合作的基础上, 开展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幼儿践行篇

通过以上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小班幼儿学习《弟子规》培养其礼仪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小班幼儿已经将这些礼仪内化为自身的修养, 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了起来, 比如:

( 一) 物虽小, 勿私藏

《弟子规》中“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说的就是事情虽然不大, 不是很重要, 也不要自作主张, 而不于父母进行沟通, 如果任由自己的行为发展, 就偏离为人子女的本分, 东西虽然很小, 不值钱, 但也不能隐瞒父母, 偷偷的私藏, 如果让父母知道这一事实, 父母的心里肯定不好受, 同时也不利于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 常常在教室不经意间会有大小纠纷找到老师: “老师, 他打我”、“他摸我的椅子”、“老师, 他拉我的衣服”……自从学习《弟子规》便解决了许多问题, 《弟子规》能帮助小班幼儿着手生活小节, 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养他们儒雅大方的行为举止和严谨诚信的生活态度, 使孩子懂得对人要宽厚, 待人要慈爱, 以理服人, 不可自私自利, 喜新厌旧。一天, 轩轩小朋友把霖霖的“奥特曼”拿去了, 我和小朋友们一起诵读“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还没等我们念完, 轩轩就红着脸将玩具“奥特曼”还给了霖霖。渐渐地, 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渐渐自觉养成了, 告状声音越来越少, 宽容团结之处随时可见。

( 二) 父母呼, 应勿缓

《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的意思是说: 父母亲的呼唤, 应该立即应答, 不应迟缓; 父母亲叫你做的事情, 应该执行而不该懒惰对待, 要赶快去做; 父母亲的教诲, 需严谨听从, 恭敬地倾听; 父母亲的责备, 不能顶嘴, 应该顺从他们, 承受他们的责备, 努力改进自新。

幼儿园开展《弟子规》的学习以来, 家长普遍反映: 小孩比以前更容易教育, 更听话、也懂事了, 甚至顶撞父母的不良习惯也改掉了, 这是因为《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的句子发挥作用了, 小孩认识到以前自己的不对, 知道孝亲敬长, 听父母教育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还有家长提到: 在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时候, 小孩能主动帮为自己端水、拿药, 甚至会说一些安慰的话语; 看到父母回家, 能主动为家长送上拖鞋, 尽管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 微不足道, 但能感到动父母, 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孩子长大了, 而且教育起到效果了。

国学幼儿园 篇10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基本情况

1. 研究作者。

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分类, 发现高校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居多, 共249篇, 占论文总数的74.33%。其余研究有幼教机构36篇, 中师和幼师学校6篇, 教研机构25篇, 其它单位19篇。显然, 处于实践层面的课程实施者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偏少。

2. 研究视角及方法。

在对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视角进行整理后, 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属于教育学的视角, 共293篇, 占论文总数的87.46%。其余的研究视角分别是:文化学26篇, 心理学9篇, 生态学2篇, 现象学2篇, 哲学1篇, 生理学1篇, 美学1篇。可见,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学科视角还较单一。从研究方法来看, 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居多, 共149篇, 占论文总数的44.48%, 实证性研究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相对偏少 (见图2) 。

3. 研究地域。

在335篇研究文献中, 对国外学前课程的研究仅有30篇, 占全部论文的8.96%, 且主要集中在对美国 (13篇) 、意大利 (5篇) 等发达国家学前课程的研究, 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课程研究较少。在国内学前课程研究中, 以学前课程的宏观研究为主, 而针对某一地区的学前课程的微观研究较少, 仅占论文总数的5.07%。此外, 对农村地区学前课程研究的文献只有3篇, 对民办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只有1篇。

4. 研究内容。

在335篇研究文献中, 研究者对学前课程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较少, 其中社会、艺术、语言、健康、科学各1篇, 而其他论文则是在宏观上研究学前教育课程。从研究的主题来看,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与管理和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上, 涉及前者的研究文献共123篇, 占论文总数的36.72%, 涉及后者的研究文献共112篇, 占总数的33.43%。其它研究主题还包括课程与儿童、教师、家长, 课程文化, 课程资源等 (见表1)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主要成果

1. 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是课程领域里最常用的术语之一, 它是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 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1]以往的课程编制采用“自上而下”的、以目标为评价手段的目标达成式课程, 这样虽然增强了课程编制的可操作性、规范性, 但却造成了课程编制的封闭性。在后现代主义看来, 课程编制不仅仅是教育专家和行政部门的专利和特权, 而且是由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儿童一同建构的活动, 这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开放的课程模式 (姜勇、郑三元, 2001) 。在课程设计中, 设计者一定要遵循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 科学有效地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幼儿园课程目标。这些原则包括全面性与整体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缺失优先、长善救失和辩证统一性 (冯晓霞, 1998;张玉梅、周素珍, 2006) 。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 既重视民族文化的特色, 也重视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梁运佳, 2004) 。在课程的组织上, 坚持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和师生同构原则 (石筠, 1998) 。

2. 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就是系统地处理课程编制技法和人、物条件的相互关系, 以教育目标为标绳, 加以组织的一连串活动的总称。[2]课程管理是当前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研究对课程管理的基本内涵、具体过程、现实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张国平, 2006;田燕, 2007) 。也有研究从学习型组织的角度出发, 探讨幼儿园课程管理的运作模式、发展模式, 其中运作模式包括1个“目标” (课程目标) 、4个“阶段” (发现、分析与决策、执行、反馈) 和1个“平台” (知识库) , 发展模式包括内省性阶段、规范性阶段、效率性阶段、适应性阶段和愿景性阶段 (田燕、李金生, 2007) 。另外, 田燕 (2007) 从道德领导出发, 认为道德领导强调对团体成员的专业价值观、理念、理想、责任感、义务感等的激发, 符合幼儿园课程管理的自主性特点, 可以成为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新思路。还有一些研究从课程管理制约园本课程建设的质量出发, 提出幼儿园应通过管理凝聚积极的课程愿景, 坚持以儿童为本建构课程体系, 在追求效益中实现幼儿、教师、家长等多重主体的共同发展 (虞永平, 2005) 。

3. 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自《规程》实施以来, 众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例如: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混同;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缺乏整合、超载、过分重视即时效应;课程改革缺乏科学性, 尚未形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和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存在着观念转变、方式的经验化, 内容的窄化、微观化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改革中, 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 (李季湄, 2001;虞永平, 2003;徐萍、王东2003;袁爱玲、冯丽娜, 2007;朱家雄, 2007;孙娓娓, 2008) , 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例如: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应注意预设与生成课程的关系, 课程目标中注意知识与幼儿情感教育的关系等 (杨晓萍、王志成, 2006) ;在课程评价上, 坚持研究方向立足国际性的同时自觉地追求本土化, 并且凸显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不同于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 (虞永平, 2003) ;针对幼儿园教师难以操作和实施课程评价及各级政府对幼儿园实际进行的评价不一致等问题, 提出由专业人员来主持和实施, 并鼓励和支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园而异地进行幼儿园课程评价 (朱家雄, 2007) 。

4. 课程与儿童、教师、家长。

儿童、教师、家长在学前教育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 所以应该倾听幼儿的声音、关注幼儿的生活及其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生活的课程价值 (虞永平, 2000;欧用生, 2005;姚伟、关永春, 2006) 。其次, 肯定教师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影响, 认为课程发展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否得到有效激发 (虞永平, 2007) 。从教师专业发展出发, 虞永平 (2005) 教授指出, 课程审议能引导教师对实践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引起反思, 形成新的思想和策略, 这一过程有益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 幼儿园教师不是课程专家, 他们要做的不是理论本身, 而是学会去选择和运用有意义的教育资源, 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朱家雄, 2004) 。另外, 新课程的实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新型的教师评价 (蔡红梅, 2006) 。不少研究者还对家长参与课程的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 指出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可能性和途径 (虞永平, 2006;杨彦涓, 2007) 。另外, 有研究从家长权利出发, 认为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第一承载者, 在幼儿园课程中应该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周端云, 2007) 。

5. 课程文化。

一是多元文化与课程。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影响下, 课程也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园本化的发展趋势。有研究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 对学前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广度及难度进行探讨 (梁运佳, 2004) 。也有研究论述了我国选择多元文化课程的原因、建构的策略以及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文化课程在幼儿园的运用 (袁圆, 2007) 。当然, 在关注多元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本土文化的价值 (周兢, 2003) , 充分考虑儿童生活和学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朱家雄, 2006) 。二是民族文化与课程。民族文化包含各种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构民族生命与力量的重要源泉。因此, 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该多多选择适合幼儿的民族文化, 多多吸纳富有地域色彩和民间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陶金玲, 2005) 。例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研究 (姚莉, 2004) ;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虞永平, 2004) 。三是儿童文化与课程。儿童是文化的产物, 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文化。作为培育儿童主要途径的幼儿园课程, 应该尊重儿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从儿童自身的文化品性出发, 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适应、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 (束从敏, 2001;张海丽、张博, 2006;叶谦靳、玉乐, 2007) 。

6. 课程资源及课程与教学。

幼儿园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 它以每个幼儿的需要和特点为出发点, 充分利用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资源, 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资源作为保障幼儿园课程顺利开发的材料来源, 是决定幼儿园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及类型进行了梳理 (徐冰鹃、杨雅琼, 2003;宋丽娜, 2007) 。也有研究从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入手,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 (芦艳、邢利娅, 2006) , 例如:对物质材料利用, 不仅要挖掘和利用材料本身, 更要挖掘和利用材料对幼儿发展所具有的可能价值 (虞永平, 2006) ;将信息技术, 如计算机等整合到幼儿园课程当中 (焦艳、于开莲、易进, 2006;郝宏玲, 2007) 。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方面, 有研究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指出, 只有辩证地而不是割裂地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用正确的课程观去指导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刘炎, 1997) 。也有研究在具体分析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并指出教学指向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属于课程实施的范畴,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课程实施, 而是对课程的创造性重建与重新设计 (刘峰峰, 2007) 。

除了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之外, 还涉及到其他一些研究。例如:从价值论角度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 指出课程设计是赋予课程方案以某种价值或某种价值体系的关键步骤 (虞永平, 1998) ;分析脑科学的基本发现对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意义 (虞永平, 2006) ;西方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朱晓梅、傅淳) ;知识的情境性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王晓芬, 2006) ;幼儿园课程中的小组学习活动与同伴合作 (张明红, 2006) , 等等。

三、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自《规程》实施以来, 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这种关注不断推动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然而, 这种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又向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关注某一具体课程领域的研究。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 大多数研究者都在宏观上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理性认识。然而, 在不断前行的研究进程中, 仅仅对学前教育课程作宏观探究是不够的, 还应该关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某些具体课程领域, 例如艺术课程、语言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健康课程。这些具体的课程领域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因此, 在今后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中, 还需对这些课程领域多作微观的分析和探究。

2. 加强课程本土化、园本化研究。

随着文化研究的普及, 普适性课程将被文化差异性课程所取代, 使课程呈多样化发展。但在335篇研究文献中, 对课程本土化和园本化的研究较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校本课程受到重视并进一步凸显其价值, 园本课程也随之受到重视, 其开发呈蓬勃发展之势。因此, 对课程本土化以及园本化的研究, 尤其是理论研究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3. 重视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的课程研究。

在335篇研究文献中, 专门针对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只有3篇, 而民办幼儿园只有1篇, 这两类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仅占论文总数的1.19%。在我国重视新农村建设及办园体制多样化发展的今天, 农村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在数量上日益增长, 他们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质量。为此, 研究者应加强对这两类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 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跨国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 学习和吸取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因此,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应该加强国际比较和跨文化比较, 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健康发展。

5. 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研究学前教育课程。

美国学者肖特对各种课程探究方法作了系统总结, 他认为不同的课程探究方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资料收集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 往往适合于处理不同的课程问题[3], 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从现代学科演变的趋势来看, 每一门学科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足以充分把握研究对象, 往往需要采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4]。自《规程》实施以来, 我国对学前课程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上还很单一, 主要以教育学和经验总结为主。而从比较的角度或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角度分析研究的较少, 并且运用民族志研究、课程现象学研究、课程社会学研究、课程政治学研究和自传方法研究也很少。单一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 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所以, 在今后的研究中, 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 为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1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367

[3]靳玉乐, 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5-89

上一篇:五师下一篇:广告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