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2024-06-02

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精选十篇)

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篇1

新时期,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已经介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给学生带来的“负作用”“正效应”都变得愈发突出, 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学风建设中, 创新学风建设的途径和载体, 合理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对于高校育人十分必要。笔者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 通过学风建设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提出构建合理有效的学风建设体系的建议, 创新学风建设途径和载体。重庆交通大学于2015年5月开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查问卷, 具体样本情况如下:调查对象为重庆交通大学的大学生, 共发出2500份调查问卷, 收回2236份。参加答卷的大学生中普通专科6.5%, 普通本科生占81.2%, 硕士、博士研究生12.3%, 其中一、二、三、四年级及以上学生分别占28.1%、19.6%、32.9%和19.4%;男生占66.1%, 女生占33.9%。问卷份单选、多选和问答题三种题型, 涵盖了学校工作、活动开展的总体评价、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典型宣传、校园网及移动互联网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以及其他与学风密切相关的内容。

1. 在学校工作总体评价中校园网络建设评价最低。

调查显示,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后勤保障和服务六个方面的学校工作, 约70%的学生持满意态度, 但仅有49.6%的学生对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方面的工作持满意态度。由此可看出, 我校校园网络建设相对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和服务落后, 为了提高学校工作的整体质量, 大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工作十分必要。同时, 在新形势下, 校园网络的建设对于良好学风氛围的营造, 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在学风建设的专项——先进典型树造榜样力量的系列活动, 大部分学生对于先进典型的了解并不太多, 且不深入。

数据显示, 对于看似极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非常了解学生仅占12%, 24.3%的学生比较了解, 36.1%的学生只是听说过但是并不了解, 还有12%的学生不了解。而本校的表彰的师生 (如明德奖学金、十佳教师等评选活动) , 非常了解的学生也仅占16.3%, 比较了解的学生有17.3%, 仍有33.40%的学生听说过但是并不了解, 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比例占到17.3%。由此可见, 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先进典型的了解程度, 还停留在“模糊”记忆阶段, 对先进榜样的事迹了解并不太多, 先进典型的事迹的宣传没有做到全覆盖, 对学生激励作用较小。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看出, 在今后的学风建设中可以考虑多渠道、多途径宣传, 扩大宣传力度, 同时, 对先进典范事迹全方位进行深度报道, 让同学们能切身感觉到榜样的力量就在身边。

3. 搭建高校校园网络、移动互联网线上学习平台, 拓展学风建设途径。

在学生经常关注APP类别的多项选择题调查中发现:通讯交流类APP关注最多, 比例为59.6%、网上购物类49.34%、视频网站类45.9、新闻媒体类40.8%、知识共享类平台29.%、手机游戏类11.2%。从调查看出, 学生对于游戏类APP的依赖并不如平日大家想象那么严重, 但是作为知识共享类的APP确实在种类繁多的APP中受到学生冷遇, 生活服务类APP仍是学生的关注重点, 打造与生活服务相结合高校教学知识共享平台, 让现代化全方位教学管理方式介入到学生校园生活中, 是可以探讨和研究的学风建设途径

4. 学校官微对于学生吸引力不大, 校园新媒体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我校学生关注学校微博、微信、BBS的情况, 每天关注的学生仅有16.9%。每周关注的有31.3%, 每月关注的21.1%, 基本不关注的同学居然高达29.9%, 而在获取时事新闻的相关信息渠道的多选题调查中发现, 利用报纸杂志、教学课堂等传统途径获得信息的同学仅有33.3%和19.3%, 而通过信息技术, 如新媒体、国内门户网站等获取信息的学生有分别为71.2%和58%,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 现代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比例越来越高, 关注和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新形势下, 学生对于校园官微的关注很少, 可见进一步建设官方微博、微信、BBS平台是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作为大学生关注学校新闻动态、获取学习资料、感受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 高校应加大网络建设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 并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 增加高校新媒体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郑海英, 郑雅良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探析教育教学研究[J]2010年4月第3卷, 第2期.

[2]吴访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J]2014年第29期.

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篇2

一、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竞赛概况

在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重视下,学院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失望,在各种科技创新竞赛中屡次获得较好名次,给学校带来了极为积极的影响。,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在河南科技大学举行。此次大赛设置了跟随、购物、通用服务机器人等比赛项目,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89支队伍带来了各类服务机器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对这样具有竞技性的国家级比赛非常重视,忙碌于赛前校内的比赛,选拔优秀选手参赛,并选派专业老师全程指导。在激烈的竞赛中,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组队获得了智能家居项目的一等奖。这一结果不仅激励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其他学生,同时弘扬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良好校风与实力,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学风建设产生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科技创新竞赛对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竞赛能够唤醒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其学习目标的明确。在进入高校之前,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将其唯一的目标锁定在考上大学,而关于进入高校真正要做什么或者为了什么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来说,都会对学习目的产生迷茫。从当前大学生活、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都将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大学生活学习的重点,导致很多时间被浪费。而在高校的必要学习上却存在着基础知识不够稳定,在学习终极目标等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偏差等现状,使整个高校学风都陷入比较模糊的学习氛围中。而通过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参加,学生则可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一项项任务,在这一过程获得充足的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清醒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随之推动整个高校学风的清朗。

2、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具有强化作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在高校的学风中,学习纪律是其学风优良与否的直接体现和有力保证。科技创新竞赛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参与主体除了要在态度上科学严谨外,还要在逻辑性上具备少有的缜密性,并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些诸多的要求也决定了科技创新竞赛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竞赛中,进行时间均在在第一课堂之外,使部分学生上完课无事可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帮助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问题实现较好地充实。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技创新学习活动所占比例上,据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统计而言,与未参加或第一次参加竞赛学生相比,参加多次竞赛的学生明显提升幅度更高。且大部分科技竞赛都是团队进行,在团队共同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能够被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促进“比、学赶、帮、超”良好学风的形成。

3、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使然,其他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同样会被调动起科技创新兴趣。而学生只有感兴趣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以看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道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人都是空白的,一知半解的还有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问题。不过,调查发现当时的很多学生都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较好的期望。但真正进入大学后,因课程的放松及人价值观和社会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开始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高中时期的刻苦钻研不复存在。而通过形式新颖的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则能够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感受到时代和未来的步伐,通过钻研而得出的他人所未企及的喜悦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创新和团结的氛围十分浓烈,这些都会由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进而感染更多人,有利于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4、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有一定约束力,有利于上课出勤率的提升。当前高校现状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究其根源还在于部分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减弱,导致其不仅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且不能按要求独立完成课后作业,考试中作弊现象屡屡发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学生出勤率是其重要体现,对学校的学风建设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上课出勤率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内容。学生上课出勤率的高低,对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有直接反映。而通过对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参加,学生则在竞赛规则和要求中必须对前期准备积极进行,并需要认真实施中后期各种需要。对各个环节能否达到科技创新的预期效果进行仔细的总结。在此影响下,学生逃课的几率将大大下降,将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项目中,从而促进学生自控能力的提升。

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学风建设的成效是衡量和评价一所高校办学品位、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学校未来发展的走向。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与保障。

一、当前高校学生学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大一学生入学缺少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有些同学对大学毕业之后有明确的方向,但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大部分同学主要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缺少学习目的阶段性引导。

二是学习动力不足。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此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部分同学认为学习的重要性下降,学生并没有学习的紧迫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很差。

三是学习习惯不佳。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把握大学教育阶段的特点,没有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沒有养成积极、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

四是师生交流较少平台。专业课学习有自身的特点,学生学习需要专业老师的积极引导,但是我院师生在课程之外缺少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师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改善,强化学生对专业的热情。

学风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培养的核心工作之一,以上出现的学风问题是当前高校学风工作的普遍性问题,如何破解学风难题,转变学生学习风气,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科技创新作为高校大学生专业知识、科研实践能力的集合体,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研究、科技活动举办等积极推动学科知识的展现力与应用魅力,并通过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推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学风建设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提升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围绕学科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工作展开。科技创新工作对于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意义重大。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极大提升,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能够开阔学生思维,开拓学生专业能力视角,增强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对高校学生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一般也会选取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及科技创新项目。因此,目前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比较有吸引力,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对于学习成绩、专业能力一般的学生影响力有限。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基于专业能力开展课堂之外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发展而言是一项拓展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最大程度的发挥科技创新工作对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使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对改善整体学习风气起到助力作用尤为

重要。这就要探索一条把两者相结合的有效工作机制,以科技创新活动的魅力扭转学生学习风气。

三、科技创新与学风建设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

首先,科技创新与学生建设相结合以达到的学风建设理念而言,工作机制的目标在于理清

学风问题症结所在,根据学风问题症结理清思路,结合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学风建设潜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改变当前学生在学习目的、专业思想、学习动力、学习习惯、考风考纪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毕业时更具竞争力。因此,研究师生实际情况,结合现有教学资源,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为目标,稳固专业学习思想,提高学习动力,改善学习习惯,改变考试风气,促进师生交流,挖掘科创活动对学风的引领作用,最终形成我院持久而具有吸引力的学风传统。

其次,科技创新与学风建设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针对学风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大学生科技创新卓越能力引领工作机制”,调动师生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习风气的改善,使学习积极性内化于学生内心,外化于主动学习的行为表现。

主要的内容为:统筹我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科创活动组织性,构建并完善我院科技创新组织,增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平台,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及科创文化活动。通过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及科创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明确学生学习阶段性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动力。通过促进师生交流改善学生学习习惯,扩展学生专业视野,在不断的学科竞赛与科创活动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满足感,细化学习目标,最终形成你争我赶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并由此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实现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目标。

最后,具体而言,针对我院科技创新现状,整合学院师生资源,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组织,统筹科创活动规划,建立起囊括我院本、硕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完善的科技创新带动学风的引领计划。本计划按照学生在大学期间四年学习生活特点,制定科技创新交流互动平台,使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并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引领工作组织建设,现将其初步规划如下:构建从大一到大四完整学年的科技创新交流项目,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加强学风建设,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有动力。

四、结束语

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强调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学风工作的重要渠道。本研究通过构建起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成长相联系的平台,力求达到科技创新工作与学风改善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胡礼祥.高校学风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04,6:25-27.

[2]杨晓东.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3,5(173):62-63.

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篇4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导向

人才培养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工业社会之前, 要求大学人才培养是以成为良好绅士为目标, 以知识传授为导向;工业社会, 要求大学人才培养是以科学知识积累为目标, 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 要求大学人才培养应该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 以素质能力为导向。因而,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当前,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投身到终身学习中, 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养成环境。因此,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必须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为导向建设优良学风。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目标

高校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了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 高校学生工作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1], 即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目标从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转变为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工作就必须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符合时代特征的目标, 深刻领悟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内涵和培养方式, 始终把学生工作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开发培训相结合。

三、学风建设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事业, 不仅要授之以术, 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作风, 良好的学习风气是高水平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高校学风建设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优良学风的客观条件, 其一, 优良学风能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进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其二, 优良学风能促进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激发自身的创新精神;其三, 优良学风能促进学生自觉投身到终身学习过程中, 有利于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完善, 进而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因此, 学风建设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能力提升起着质量保证的重要作用。

四、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重点

《教育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因而, 当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高校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能通过优良的学风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踏实严谨的科学作风、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都是为实现高校的根本任务服务的, 两者内容相互渗透,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工作重点。

五、学生工作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

高校学生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是有机统一的。高校学生工作的出发点是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 各高校学生工作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都在更新工作理念, 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人选择、创新创造, 这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新工作内容, 更加注重引导与服务、努力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载体、搭建平台;探索工作方法, 更加善于发现创造性人才、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总结创新性学生工作经验, 不断地在实践中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质;完善评价制度, 更加关注创新性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情感、态度、知识、技能, 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标准, 这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 高校学生工作成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

六、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推力

高校学风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任务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但学风建设不可能自然形成, 它需要外力来引导和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就是推动学风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的“外力”, 其承担着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使命、起着导向和动力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导引学风建设顺应时代要求走向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方向, 在不断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激励机制的过程中保持学风建设正确的激励导向。同时, 高校学生工作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改进学生管理模式, 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 并为学风建设创造了一个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远, 田友谊, 李磊.论高校学生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偏离和统一[J].江苏高教, 2012 (03) .

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篇5

三,如各种声像设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等学校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又能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好专业知识,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他还说,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高等学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动机即告结束。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刻苦钻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新时期。在高等学校,需要才

能转化为动机。为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要求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以此激发学习动机、优化品格,包括学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筹集一部分:“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应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一是要有某种能激发学习需要的因素,对于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接受能力强和思维敏锐等特点:学习动机 =学习的需要+学习的诱因,影响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并由此产生学习动机,高等学校必须对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大学学风建设

作为大学生、爱好。”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学习、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重任,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利用。另一方面、意志,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风校风等,一切科学知识都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新教育观念。正如弗兰西斯&#8226。学习需要是各种各样的,而竞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途径,才能有所发明、价值观念等,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要在综合分析以上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以及家庭教育等。对于什么是学习动机。我国传统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勤奋努力。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知识可供装潢;培根说,是指引起,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

文化素质如何,以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指导、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在具体做法上、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一、意义和方法。历史证明,以此推动学风建设。知识不是人生来就有的,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积极开展以大学生科研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化活动,才能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⑤建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产生学习动机,一旦违纪,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积极创造和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动机的实质是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只有这样、健康状况等,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科研

课题可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和教学情况,自觉遵守学校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四,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再好的制度,树立科研的信心,注重智力开发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要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系或教研室对学生科研进行理论培训是必要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在学风建设方面,它是靠持之以恒,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又要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说,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学校应拨出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大学生科研活动基金的一部分,其方法往往表现为缺乏独立性,加强教与学之间的双边交流与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伦理之学使人庄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

目标管理机制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篇6

内容摘要: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学生培养、社会进步、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使高校学风建设更好的发挥极致,将学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和切入点,通过目标管理机制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从而更好的培养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结合实践和理论,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详细的论述。同时对学风建设过程的经验和对高校的意义进行充分的诠释,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探索了目标管理方法在其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也成为高校在新时期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机制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目标管理 大学生 高校学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学风建设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如果要吧这个任务落实,就必须构建一套既符合我校学风建设,又符合我校校规校纪校训的科学体系。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向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标准,而使我校学生和教师取得最佳成绩的一种现代化方法。在学风建设的领域内,只要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做到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要求,严格按照分级管理的机制,遵守被管理者自我监督的原则,最终会得到一个切实有效的建设道路。

一.高校学风建设是基石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是核心,是必不可少的,学风建设管理更是每所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可用之才,在学校的素质教育培养上,学风建设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捷径。学风建设,简单的理解是在思想情感等内在方面的培养,它通过分级监督的制度让学生的思想素质拥有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相信如果我们肯去大胆实践,肯去利用理论探索,终有一天会在学风建设的途中收获到别样的风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在上世纪实施学风目标管理机制。在当时的年代能够提出来,使得它可以成为当时人们心中目标的向导,回到本质我们的核心依旧是以人为中心,把成果作为标准,最终形成了一种可以使组织和个人双赢的当代管理模式。我们会将目标管理制度放在学风建设的首位,作为基本策略,不苟地实施、严谨地落实到学生管理的实际层面上!既要了解负责范围内学生的目标又要给予这些被管理者自行监督的权利,从本质上真正地实现“被管理者”到“管理者”身份上的转换,实现“被动管理意识”到“自我管理意识”思想上的转变!我们在学风建设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学习目标管理为工作水平的提升渠道,坚持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达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的目的,我们终将会在学风建设这条道路上最终实现素质教育教学要求的高度!

二.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回到现实,教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着教育在内容形式、工作目的、最终理想成果巨大变化的严峻挑战,经历的是教育由重点培养到大众教学的改革。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不禁深思,我们应对被教育者和教育者双方拥有怎样的要求?对当代的“人才”又会有怎样的定义?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变化的时期,高校大学教育更是站在目标管理制度实践的最前沿,学风建设理论研究战线的第一线,本篇课题将会对学风建设管理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具体策略和最终理想目标等问题进行深刻且切实的阐述说明。引导学风建设的目标管理机制的思路是“全员联动、齐抓共管、目标明确、标本兼治”。以“短期有效、长期受益”为目标。以“规范制度、帮扶适度、典型激励、环境熏染”为原则。最终会在学风建设道路上可以得到一个最终合理、切实且发挥巨大作用的管理制度。

国外研究机构通过了解国外大学学风现状,发现大学依据个人学习兴趣选择课程,学习模式分为研究型自主学习和课程型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旨在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客观良好地评价自我,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希望自我价值能够得以实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目标,培养出的人才在走出高校教育教学的大门后,却能依旧自己管理、审视自身,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下去,而且这样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管理,更是历经社会实践的真实考验,在最后会得到社会认可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学习与实现未来伟大目标的重要联系,能体会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为实现自己伟大目标而刻苦钻研。总之,国外大学生是围绕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发展而学习。

三.目标管理机制与学风建设相融合

从理论来看当今大学生中 尤其是90后的性格特点突出,个性化已经彰显的十分明显,所以不可以再对其进行一成不变的教育,将目标管理机制与学风建设相融合,借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管理者对动态目标的管理,让被管理者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激励方法。所谓的高校学风目标管理的原理,就是目标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相融合。把学生工作的管理角度作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指导理念,借助目标管理的学习方法来改变学生的外显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机制。这种原理的实质性目的就是通过宏观层面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而实现微观层面意义的上的学生个体化自主化发展,让学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最终形成健康向上和谐的学风。

在现今的社会,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已成为社会大众聚焦关注的热点问题,那我们到底用什么来作为衡量当代教育教学水平的最新标准?很多高等学校在广大社会群众的关注下,将目光投到了自身的学风建设领域和学生精神健康成长层面。在这个拥有强烈社会关注度和强大的社会舆论的时代,教育者不得不深思如何走好高校学风目标建设管理这条大路。通过目标管理来满足高校学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为高校开展学风建设提供可操作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范例,有利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自觉参与学校大学精神的培养,更易于我们在高校教育者和高校学生并存的学风建设历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

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等五项子目标的数据对总目标管理进行考核,通过他人引导帮扶与自我养成,从而实现了由他人被动管理向自我主动管理的转变。

著名营销战略家美国特劳特咨询公司总裁杰克·特罗特(JackTrot)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提的SMART目标管理标准,可以为我们进行学风建设目标管理制度的构成提供一定的依据,SMART目标管理标准是指由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组成的目标管理原则:

(l)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e):首要要制定出可达成的学习行为标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分为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等五项子目标。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利用真实的数据来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可以根据子目标的数据反馈来衡量总目标的可行。

(3)目标必须是可接受的(Attainable):目标是要能够学生所接受的,如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是从主观上去完成自己的目标,那么最终的学风效果也不能够达成最佳状态,今天的90后大学生具有极度张扬的个性,所以可以在学生中选取不同程度的同学参与到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整体目标,最终达到一个有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实际性(Relevant):在制定目标管理机制后,实时监测目标完成过程与有效实施情况,通过五项指标的数据反映出的学风目标管理的实际情况,引导正确的目标完成方向。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一based):目标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以每一学期学期为时间段,制定目标,在一定的期限内考核完成情况,如果完成较为理想可以继续延续,如果完成不佳,可以及时更换目标。

四.总结

在这一学风建设管理的领域内,一定要坚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进步,坚持以学生创造思维教学为重点,通过切实、理想拥有巨大作用的目标管理的制度,最终收获在能力、思想与精神素质各个方面发展的人才!以目标管理为引导学风建设的契机,通过衡量制定具体目标的可行性目标后,制定相关学习计划及规章制度,并且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过程中跟着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适当调整目标。通过目标管理机制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N].人民日报,2010-5.

[3]贾仕林.周春寅.新时期高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2008-06-15.

[4]王志强、胡礼祥,高校学风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12-6.

[5]马岩.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4-06

[6]金国峰.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3(1): 147-149.

基金项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题支持项目(项目编号SHSZ201514)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篇7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高校的学风建设也随之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学风建设主要是对高校学生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及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建设。学风是一所大学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精神的彰显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在大众化教育阶段,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各高校已切实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 努力把学风建设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定义。

二、协同创新理论的基本内涵

协同创新理论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 (MIT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的研究员彼得·葛洛 (Peter Gloor) 最早给出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 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目前该理论已经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科学的各领域中,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协同创新的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已包含了创新过程中组织内部所有创新对象、各职能以及他们和环境之间协同的思想。协同创新在所有提高组织内部创新绩效的创新方式中, 由于其显著的优越性和前瞻性, 已逐渐被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及运用于实践之中。因此在高校学风建设中, 科学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 积极发挥协同运作所特有的高效整合各种资源的优势。在准确把握协同创新内涵及外延的同时, 创造性的运用该理念, 对于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风建设涉及到高校组织内部的多方主体, 其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多元性的动态过程。影响因素涉及的范围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高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教育重科研轻教学

高校的政策导向对于学风的影响很重要。目前很多高校将重点放在科研上, 给予专业教师量化过重的科研压力, 这就直接导致有些教师势必会被科研占用大部分时间, 从而无暇顾及教学, 或者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 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有的教师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不能科学的认识, 甚至有的教师将教书和育人分开, 认为专业教师的职责仅是教学, 漠视对学生品德及思想的教育。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进一步恶化学习风气, 形成恶性循环。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能同步

第一课堂是高等教育实施和开展的第一阵地, 与之相对应第二课堂也是高校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目前很多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起到相互促进共增长的作用。两个课堂此消彼长的不当安排, 不仅会对学风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也会加速学生对第一课堂的倦怠情绪, 更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逃离第一课堂的教育, 背离高等教育的初衷。

(三) 学生自身学习态度存在问题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 对整个大学生活没有合理规划, 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同时, 学习纪律松懈, 迟到早退的情况时有发生, 无视校纪校规的制约。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效率低下, 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时间, 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过多, 如有些学生成谜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 这种行为在影响自己同时也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也有些学生自控和自律能力较差, 作业不交或直接抄袭别人, 对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敷衍了事, 更不用说努力进取和刻苦学习的精神了。

(四) 学生家庭方面以及社会原因

家长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本人的求学态度。现在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比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认为求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金钱和物质上的富足, 而忽视社会责任及高等教育赋予高校学生的历史使命———凌驾于实现物质追求之上的实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任。由于家长的教育导向的偏离, 使得部分学生及其急功近利;同时, 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只关注结果, 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不良的行为不管不问也是高校学风建设不利因素。

四、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一) 校纪校规与科学管理的协同创新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每所高校都有制约学生行为的管理条例———学生行为准则, 学校的一切管理行为皆以此为依据。重点放在制定学生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的要求, 发现制度问题要随时修改完善。

在制定了学习纪律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 要逐渐形成以制度为依托, 以科学管理为保障的协同创新体系。以全员育人的战略高度统领全局, 确保实现优良学风为学校各部门共同目标。校院两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民主、规范的管理环境下通过对各部门的整合, 有效利用可以发挥作用的人力、物力资源, 有重点有选择的逐步开展学风建设工作, 督促各基层系部严格执行学风建设的既定条例;在此基础上, 校院两级学生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协调的学风建设的管理机制, 在相互配合协同的条件下, 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共同推进学风建设。

(二) 教风建设与班风建设的协同创新

教风与班风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撇开教风谈班风、学风, 不仅缺乏科学性也不切实际, 只有两方面协同并举。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师德建设, 二是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加强师德建设, 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己任, 让高校教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充分认识到教风对班风建设给予的重要影响;同时, 加大对专职教师的培训, 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在完善知识构成结构的同时, 合理改进教学方法, 以期达到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的目的。

班级是高校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也是学生进行各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组织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通过班级这个基本单位, 充分发挥学风建设的阵地优势, 从基层向高层形成自下而上的辐射模式。首先, 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的作用,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 制定量化考核的相关细则;通过约束不良学习行为,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 加强对新生的教育管理, 通过晚自习制度、月考制度, 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就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榜样示范与目标引导的协同创新

古语有云: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自省。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力, 通过对典型的树立, 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方面, 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 以点到面的辐射正能量, 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中潜移默化周围的同学, 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另一方面, 学校通过对学习模范的宣传, 通过讲座、事迹介绍、经验分享等途径, 进一步扩大榜样的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 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目标引导, 使之能更快更好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进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个体导向性和持续性, 即良好的学习愿景能够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 为实现目标而付出行动。因此, 创见优良学风必须将榜样示范和目标引导二者有效结合、有机协调, 创造性的使用双管齐下的方法, 为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创新

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期间, 其主要的教育阵地是学校, 因此, 学校肩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科学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此期间他们将学会包括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 并在此过程中更好的完善和充实自己。学风建设主要依托学校这一主要载体及阵地, 但家庭教育的协同配合也尤为重要。没有家庭教育的倾力配合与有效支持, 单靠学校教育一力而为则孤掌难鸣, 收效缓慢。

从微观上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 父母从对子女的启蒙教育开始, 一路肩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和三观的导向作用, 对于学生是否能成长、成才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 学风建设在开创新思路的时候, 必须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共建。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 关键在于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保持联系渠道畅通无阻, 定期和家长通过电话、网络、媒体等渠道接受和反馈学生的所有信息。还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 规范化、制度化家庭参与学校学风建设的力度和强度。通过共建互赢、协同创新的模式, 激励学生以学习为大学生活的首任, 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祖超, 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 (07) .

[2]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 2011, (12) .

[3]孙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 (07) .

[4]王海建.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J].探索.2013, (01) .

[5]李忠云, 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 1, (1 7) .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机制创新的对策 篇8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机制创新,对策

伴随2008年第一届“90后”大学生相继入校,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利益, 也涉及教学、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需要高校及时加强学风建设机制创新。本文以课题研究为依托, 以调查研究为依据, 并结合工作实际, 在课题前文分析和探讨当前影响学风问题的主要因素基础上, 提出了如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 在组织体系明确、完善的基础上, 高校各部门、各岗位既明确职责又相互协调, 密切配合, 如任课教师除了履行教书职责外, 还要认真发挥育人作用。学生管理队伍, 在精力和时间允许的条件下, 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之外, 也能与任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深入了解学生的深层次问题;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在工作上取得家长的支持;能与用人单位进行经常性的沟通, 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第二,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使依法办学为自主办学护航。如很多高校不断论证、完善《学生手册》, 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既规范了工作, 又保障了工作成效。

第三, 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 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纵观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历史, 重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和我国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结果。同时,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如美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公立高等学校不仅有学生事务管理, 而且有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体系, 不仅有较强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更有先进而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第四, 加强师德建设, 树立优良教风。优良的教风是营造良好学风的基本前提。“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这是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也是自古无数先贤孜孜以求的思想境界。教师要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师德修养, 不仅创造和传播知识, 而且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 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获取知识, 而且是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求真、求知的道德责任感,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建立名师工程、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优秀典型的评选、考核和奖励机制, 并定期评选产生和实施表彰。以先进教师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以理想主义、科学理性、民主开放、自主创新和道德自律的大学精神, 以及敬业爱岗、严谨治学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

第五, 有序推进“横向一体化、纵向系统化”的养成教育整体规划。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规范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专业课程相互补充, 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明确成才目标, 使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学风不正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必须从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入手。从本源上看, 学习目标源于成才目标, 成才目标源于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它为人们提供人生实践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现实中,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 对老师讲到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有些学生往往会不以为然, 感觉这些“说教”味同嚼蜡。这里既有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又反映出学生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逆反心理”。针对这方面的情况, 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党建工作, 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 全面带动学风的根本好转, 另一方面, 通过开设形势政策课、职业发展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及丰富多彩的公选课, 并在一般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之外, 定期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坛等,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 制作职业规划, 积极参与各项竞赛, 树立远大理想, 为实现自身全面成长、成才而努力奋斗, 以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六, 深化教学改革,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是营造良好学风的重要基础。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则是学风建设的路径依托。学风不正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 或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满意。这就需要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吸引学生, 满足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 根据社会实践和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 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提倡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普遍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 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 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 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 并通过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最后,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 注重过程考核和全面考核,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如果说学分制使大学生学习的弹性得到了空前提高, 引发了大学学习的巨大革命, 那么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则更是一场空前的大变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学校园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这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立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事实上, 从2003年开始, 教育部就推出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2004年2月由教育部组织评选出的首批151门精品课程已经正式上网并免费开放。在其后的几年里, 又有更多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推出, 甚至一些高校还有自己的校级精品课, 这些课程大都代表了学校的最高水平。通过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间的共享, 走出了传统的教师在教室授课的藩篱, 更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巨大变革。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实现便捷高效的学习, 不仅如此,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更使得这种网络学习带给大学生无与伦比的亲切和愉悦, 教育信息技术采用后所激发的学习热情甚至不亚于高额奖学金和各类优秀荣誉对学生的激励。因此, 在不断完善大学生奖惩条例之外, 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更应关注的是对信息化技术的引入。通过有效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 不仅向学生推介现有的丰富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 进而通过校内网络平台构建资源更加丰富的网络课堂, 而且可以逐步试行学分向网络课堂的延伸, 使网络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辅助手段, 更可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 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深化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注重整合资源, 建立多样化、模块化、动态化的素质拓展体系, 并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方面紧密结合学风建设要求。首先,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其次, 将实践教育内容贯穿于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之中, 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 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实践教学为基础, 以社会实践为拓展, 以创新教育为突破, 构建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联动的实践教育体系, 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 要通过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 搭建学术论坛、科技文化节、学术成果申报、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等实践创新平台, 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增加校园文化科技学术含量,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 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深层次促进学风建设。

第八,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风考核评价机制。运用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 组建一支公正、称职的考评队伍, 保证考评工作科学、公正、高效地开展。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 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和学风建设的总体要求, 构建包括毕业率、校园文明总体水平、英语通过率、升学率、违纪率、就业率、出勤率、图书借阅、竞赛获奖、综合评价等各项指标、观测点和不同权重系数的评估考核体系, 实施学生工作评估和教学管理工作评估及辅导员考核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考核。

总之, 只有不断进行学风建设机制创新, 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才能够符合《高等教育法》的要求, 进而才能够全面推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江水.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困境与新出路.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06.

[2]王循聪.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探析.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11.

高校学风建设创新研究 篇9

一、学风预警机制的介绍

预警,顾名思义就是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并发出警报。预警机制已被逐渐运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2],如金融风险的预警、企业的生产链预警、灾害天气的预警等,在建立预警的基础上,各行各业才能通过预案得以及时解决和实现防控。笔者借这些较为成熟的预警案例,并结合学生生活园区信息化平台提出了学风预警的概念。

学风预警是将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进行汇总分析,并综合学生所在学院、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对学生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即将出现的或初露端倪的问题,进行告知或预先示警,以督促学生防微杜渐、及时调整自己,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继而增强学生自律意识,提高管理效率,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指导性、预见性[2]。

学生生活园区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社区的表现从某些程度上来说也反应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当前的学习状态,同时学生在社区的表现较学院更为随意,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上海大学学生社区在建立了社区信息化平台后,将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如睡懒觉、打游戏等通过加、减分的形式进行分类统计,这里笔者结合这些行为表现记录给出了学风预警的模型,见图1。

笔者以各门成绩都合格的同学为参考,对这些学生的社区表现进行分析,并以这些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础,计算每一位学生的警戒值,见图2:

根据上一年度的预警值,分析本年度各学期学生在社区的各项行为表现是否显现了学生对学生系的不关注或困难,是否需要提前给予关注。

二、社区行为表现与学风的关系

要使预警系统真正起到学风状况的预先警示,并辅助教师、学校及时帮助这些困难学生,必须先介绍一下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和其学习状况究竟有哪些关系。

社区行为表现通常分为两大类,即积极行为的加分和消极表现的扣分。

积极行为的加分分为:

1.参与社区各项活动;2.作为各项活动的组织者或策划者;3.内务卫生表现优秀;4.参加义工工作;5.担任楼内工作。

这些积极的行为表现出了学生对社区活动的热情,对生活、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出学习方面的关注度,但是体现出了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条理性,一个有条理、有思路的学生必然对学习计划的安排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同时在各方面表现积极的学生往往能成为社区各项活动的带头者和倡导者,发挥这些学生在社区的积极作用对于提高社区整体学习、活动氛围有非常大的作用。

消极表现的扣分分为:

1.内务卫生不整洁;2.学习时间玩游戏或进行其它娱乐活动;3.睡懒觉;4.违章用电。

学生在社区的消极表现往往更能体现出他对于学习的关注度。睡懒觉、玩游戏的学生必然会上课迟到或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而内务卫生不整理的同学往往对于学习的条理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欠缺。下面看一下消极表现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后果。

显然消极表现产生的是一个恶性循环,那么要改变这个消极循环则必须进行积极干预,切断消极循环链。接下来笔者就带大家一起讨论下哪些积极干预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利用预警机制建立学风干预系统

学风预警系统帮助我们列出了需要及时关注的学生列表,并给出了这些学生在社区的行为表现情况,那么如何及时地应对这些问题,建立有效的预案呢?这里笔者提出了建立学风干预系统。

(一)学风干预系统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系统化学风建设思路其一就是要求全员化参与,[4]教师作为参与者之一更多地是起着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整个学风建设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学风建设体系化的思路,笔者将结合上海大学社区学院近几年的实践成果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在学生社区建立学风干预系统。

1. 学风干预系统的参与者

学风干预系统应该是全员育人的参与。上海大学为每个公寓楼配备了驻楼辅导员和管理员,同时在楼内安排专业老师担任人生导师和励志导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开展学风建设。住楼辅导员除了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各项活动之外,还代表学院帮助学生处理与专业课程学习相关的系列问题;管理员则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在第一时刻发觉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专业老师解答学生专业学习的各类困惑,引导学生发现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里不仅包含学生个体还涉及了学生团队,学生们互相都是同龄人,在同龄人之间交流更能自由地吐露心声,而学生个体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必须学会在团队、管理员的帮助下主动改善现状。

2. 学风干预系统的干预方式

学风干预系统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切断因消极行为导致的学习困难链,其干预的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以外力干预为主的学风督导方式和以内在引导为主的学习互助交流。

(1)学风督导。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学风督导是一种以外力干预为主的方式,学风督导是通过他人的监督迫使个体在较短时间内纠正错误的行为,对于因自控能力差而导致的学习困难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学风督导的主体是辅导员、管理员和楼宇学生督导团队,学风督导以监督为主,通过每周3次的夜间督导督促学生在有效地利用好晚上的自习时间。每天一次的晨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作息时间,提醒学生按时上课。

(2)学习互助。学习互助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交流,引导学生从内在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成立以来,一系列专业讲座、学习交流活动被不断地引进,并成为了一项品牌,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技巧的交流到学习困难的帮助,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网络架构[5]。这些活动除了引进专家教授之外,更多的发挥了学生团队的作用,发挥了同伴教育的优势。实践证明这些学习交流和互助活动在帮助困难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习主动性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预警机制下的学风干预系统

由于学风预警系统已经帮助我们罗列出需要关注和警示的学生,因此学风督导和学习互助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那么这里就来讨论一下预警系统下如何进行学风干预。

学风预警系统已经罗列出了需预警学生的警示情况,包括行为扣分项目、扣分情况等,接下来就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学风干预。学风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主动切断消极行为引发的循环链,因此明确学生产生消极行为的根源非常重要。这里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交流和观察确定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以此进行学习困难的分类,即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学习能力问题。进行明确分类之后就要进行分类干预,之前我们介绍了以外力干预为主的监督方法和以内在引导为主的互助交流方法。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学生,外力监督非常重要;而对于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则需要适当的指导,指导又分为多种方式,以培养兴趣帮助其树立信心为主的讲座;以增加学习方法和技巧为主的交流和以困难课业辅导为主的一帮一活动等。通过学风干预体系解决同学的实际问题之后,还要进行干预反馈,及时地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确定下一步的干预方式,还能帮助及时调整系统的运行参数。

(三)预警机制下学风干预系统的优势

对于困难学生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各部门,特别是专业学院关注的重点,但由于每个学院辅导员所带的学生量都比较大,逐个关注的难度也非常大,因此往往关注的时间点都是在学生出现学业问题之后。那么预警机制下的学风干预系统有什么优势呢?

1. 事前干预

社区的行为数据每个月都会上报系统,预警系统也会每月汇总分析一次,因此当学生处于一个学期的第四周时,系统便会反映出该学生的行为状况。因此预警机制下的学风干预能尽早地发觉和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避免出现学习误区。

2. 减少疏漏

专业学院的困难关注往往更侧重于多门课程不及格或已经试读警告的学生,关注的群体范围也较小,往往是哪儿出问题补哪儿,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预警机制下的学风干预系统将关注群体放大到有困难趋势的学生,虽然关注的群体被放大了,但由于关注的时间点被提前了,每次关注的工作量在无形中也减少了,同时使关注工作更有效了。

3. 分类干预

由于预警学生产生消极行为的原因不同,必须通过跟踪找出问题根源,并进行分类干预。上海大学成立社区学院后,学风建设工作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各种讲座、交流、学习互助团队都能成为学风干预的形式,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也能通过不同的干预形式采取针对性地措施,使干预工作更有效。

4. 事后反馈

预警机制下的学风干预系统在干预的同时做到了及时地反馈,及时反馈对于预警系统的完善非常重要,能确保预警系统在不断地调整过程中提高可靠性,并在下一阶段的干预实施中起到指导作用。

总结

在预警机制下建立学风干预体系能帮助学院和生活园区针对性地开展学风建设工作,本论文提出了在预警机制下建立学风干预体系,但学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学风干预的过程,特别是数据跟踪、困难分类阶段更需要学院辅导员的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做到干预反馈的可靠性,这点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将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在实例跟踪、反馈过程中进一步考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卞群.高校学生社区是育人的新型平台.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05年第四期.

[2]欧阳岗.库存优化模型在ERP中的应用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5月.

[3]姜小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探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第23卷.

[4]孙华.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体系研究.华北电力大学,2009年5月.

高校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 篇10

良好的学风对高校教师探究知识与研究学问、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起重大的引导、激励作用。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社会需求优秀人才、完成其神圣使命的需要,更是当前激烈竞争环境下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做保障,确保学风建设沿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二、高校学风建设体制

(一)发扬学术自由的学术管理体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学术管理仍面临内外部行政权力的过多干涉,极大地阻碍了高校学术的健康发展。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是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该模式充分考虑了行政与学术的辩证关系:“党委领导”体现了对高校发展宏观方向的把控,“校长负责”也突出了学校自治的重要性。

高校应在党委领导下,更多地发挥学校自治的作用,办出独有的风格与特色。高校学术管理体制问题实质是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术自治缺乏足够的权力或途径。高校是传授、学习、研究、发现和应用知识的场所,高校学者是这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更清楚学术特点和发展规律。高校应广开言路,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学术自治的主体作用,促进高校师生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要摒弃大学行政化和科层制的学术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将学术的决定权返还于学术自身[1]。因此,高校须多措并举完善学术管理体制,充分发扬学术自由:1.教授治校;2.合理配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3.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并以院为主[2]。学术自由的高校多治学氛围更轻松,师生治学热情更高涨,学风也更优良。

(二)顺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良好的人才培养体制将为高校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其具备丰富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多样化社会需求。

一是改变人才培养理念,用整体、动态发展视角看问题,坚持系统培养、全面发展、终身学习为原则,使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二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更灵活开放的学习模式,强化校内、校际间师生互动、同学交流;三是建立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动态优化机制,使其具有人才培养的自动纠偏功能,合理评估人才培养效果,一旦人才培养偏离正确方向,将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四是创建合作培养、实践促学的育人平台,启动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推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拓宽师生治学的渠道。

在合理的人才培养体制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将更具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不管是体制本身或是该体制下培养优秀人才的事实,都将促使广大师生热衷治学。

(三)提供科学指导的师生评价体制

什么样的老师或学生才是优秀的,应成为学习的榜样?它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全校师生的定位,而这将成为引领师生治学的风向标。科学合理的师生评价将发挥规范、引导、激励等作用。

高校教师评价应立足于教师个人发展、学科纵深发展、高校长远发展,其中着力点应放在教师个人发展上,只有个人组成的教师集体发展了,学科才能纵深发展,高校才能长远发展。单纯以奖励和惩处为目的的奖惩性评价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的治学热情,应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除了以奖励和惩处为手段对小部分教师进行激励、处罚外,站在广大教师自身发展立场上,引导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帮助其查找目标差距,促进教师更好地发展。此外,教师评价是综合性的,包含多个层面: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工作状况、工作成效、学生认可度等。

高校学生评价需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境界、人格品质、知识水平、创新与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评价方法要多样化,既有定性评价,也有定量评价;不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还包含过程性评价;学习性评价与实践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同时也是自己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在评价中了解、定位和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文娱活动、社会实践等,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高校学风建设体制的建立仅仅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学风建设要推进,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学术民主管理机制

高校学风建设成效决定于全校师生每个个体的治学情况,只有学术管理民主化才能了解广大师生员工的需求、治学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发现治学问题、满足师生需求过程中促进治学整改、进步。为促进高校学术民主管理,学术管理应权力下放,以学院管理为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分离,扩大学术权力的决策作用,并充分发挥行政权力的监督作用。

第一,制定学术民主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其有据可依,并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完善。第二,设立学术民主管理机构,确定全校师生员工为民主管理的参与者,其中资深学者、教授等为民主管理决策的主要人选;根据学术活动决策的重要性、复杂性决定人员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第三,营造自由、公平、公正的学术管理氛围,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学术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给予杰出贡献者物质或精神奖励,展现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满足师生合理的治学要求。第四,创新学术民主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术管理活动参与、监督的广泛性与便捷性,使其更加开放、透明、高效,更好地保障学术管理的民主性。

(二)职业规划引导机制

高校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等,以便步入社会后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融入职业规划的引导,既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积极性,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一方面,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首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不断探索职业方向。其次,在全校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举办简历设计大赛、考公专题讲座、模拟招聘会、创业培训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求职技能、技巧与方法,也使其明晰欲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领域应具备的能力,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最后,根据毕业生个人能力、特点,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进一步提升学习的针对性,促进职场技能提升。

另一方面,建设学生学习与实践平台:1.开展校校合作,促进不同高校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学习进步。2.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3.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兼职、实习、自主创业等方式了解市场环境,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向职场过渡做好准备。

(三)文明创建促进机制

优良学风建设,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堂、宿舍、网络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三大主战场,课堂文明、宿舍文明、网络文明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1. 课堂文明

课堂是学生求知以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课堂秩序关系着教学质量。课堂文明的创建有助于减少乃至消除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早退、吃零食、玩手机以及教师备课不认真等影响课堂秩序的不文明行为,为师生提供美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与学。

通过课堂文明促进学风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1)教师选聘、考核、发展标准规范化,把好教师队伍质量关,提升课堂知识传授水平。(2)课堂知识传授方式多样化,主要由教师讲授,增加学生分组讨论、课堂讲课的机会;建立班导师制度,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解决学习困难的同时也培养师生情谊。(3)成立由学校、学院、学生组织组成的课堂联合督导小组,在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检查师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并通报、处罚。(4)严肃考风考纪,增大学生考试作弊、违纪成本,促其端正学习态度,倒逼学生努力学习的自觉性。(5)强化课堂违纪处罚,直接取消多次旷课同学该门课程的考试资格;优化考试考核方式,提升平时课堂表现成绩占比。(6)加强家校联系,告知家长学生在校表现,使其多多支持、鼓励、督促学生学习。

2. 宿舍文明

优美的宿舍环境令人心情舒畅,是学生安心愉悦学习的保障,宿舍文明也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宿舍文明的创建应统一标准、一视同仁,以奖励为主、处罚为辅。

一方面,制定宿舍文明公约,严禁在宿舍抽烟、喝酒、吵闹,提倡宿舍多礼让等,营造温馨和谐的宿舍环境;实施学校、学院文明宿舍两级评比,明确评比规则,按照统一的宿舍卫生整理规范进行考核;建立由老师、学生干部组成的评比小组,保证文明宿舍评比公开、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制作优秀宿舍宣传栏,展示宿舍文化特色与风采,表彰优秀宿舍并给予奖励,提高年度或学期文明宿舍标兵的奖励力度,激发学生创建文明宿舍的积极性;对内务差的宿舍进行批评教育,落实责任到人,组织宿舍成员到优秀宿舍参观学习,并制定整改计划;将文明宿舍与个人内务整理情况作为学生入党、干部竞选、奖助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提升学生做好宿舍卫生的责任心。

3. 网络文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娱乐、生活的重要平台,也带来了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及损害身心健康、遭遇网络骗局、网络行为失范触犯法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网络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亟需加强网络法制、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网络行为方面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及自护能力。

一是着力抓好网络文明宣传,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提升网络道德、网络安全意识,让学生明白网络文明创建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该如何做。二是进行学生网络使用引导,教育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活动组织,提升学习工作效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有节制地上网,防止沉溺于网络世界或影响舍友休息;倡导网络文明用语,共建网络家园,网络行为不失范;关注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贷款等风险,不轻信、不贪小便宜,远离网络骗局。三是开展网络行为监测,设立学校、学院、年级网络行为监测小组,掌握网络舆情,针对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进行正面引导与批评教育,并从中找寻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及时给予帮扶。

(四)学生奖惩淘汰机制

学生奖惩淘汰机制在于奖励优秀学生、惩处违规违纪学生、淘汰学业严重落后学生,赏罚分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进取心和紧迫感,促进优良学风形成。高校学生奖励制度有助于树立学习标杆,提升学习动力。但其应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正确引领学生努力的方向,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合理设置权重,避免误导学生。比如在奖学金评定中,如果相对于学业成绩来说,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体育赛事等项目加分更能大幅度提高综合成绩排名,那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积极性,使其投入更多精力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体育赛事等活动上,主次不分。此外,加大对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表彰力度,开展优秀学生事迹巡讲,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目前高等教育“严进宽出”,多采用宽松式管理,学生上课缺勤、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严打学习不良风气,必须完善并细化违规违纪行为处罚办法,严格管理,真抓实干:将学生课堂及实践教学表现、作业测评、阶段测试计入平时成绩,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成绩占比(50%以上),对于课程缺席较多的学生取消其该课程考试资格;加大考试违纪、作弊惩处力度,针对多次违纪的学生直接开除学籍等。此外,还需提高学生正常毕业的学业要求,严格把住“上出口”,每学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清算”,及时畅通“下出口”:根据考试不及格且补考仍不及格门数进行不同程度的预警,对可能出现留级、无法按时毕业、无学位证、开除学籍处理的同学及时提醒,加强家校联系;若仍无法达到学业要求的,按规定给予相应处理,整顿学习风气。

(五)教师考核晋升机制

教师考核晋升机制立足教师个人发展,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助其规划未来发展方向。除了正常晋升外,对于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教师,通过表彰、额外的绩效奖励或放宽晋升条件给予鼓励,可以有效调动教师治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师考核晋升机制着眼于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学生竞赛指导、班导师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并将其与年度绩效、晋升挂钩,分类进行奖惩:1.以文件形式规定教师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未达到的教师扣减年度绩效、不予晋升,同时限期整改,仍无法达到基本要求的予以辞退;2.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达到基本要求,但未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发放基本的年度绩效,在满足相关条件后予以晋升;3.教育教学效果好、学术研究成果多的教师,或者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达到基本要求,指导学生竞赛、担任班导师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并根据其在上述四个方面的表现,按比例提高年度绩效予以奖励,在满足相关条件后予以晋升;4.教育教学效果好、学术研究成果多且指导学生竞赛、担任班导师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或者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达到基本要求且上述某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的,进行表彰并大幅提高年度绩效给予奖励,并可破格晋升。

结语

高校学风建设靠的是在合理体制下机制运行的状况,学风建设成效体现在多大程度上广大师生的治学转变为内在要求,使治学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生命线,贯穿始终。高校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依托,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创建良好的学风[3]。

摘要:学风是高校的发展源动力,高校优良学风创建需要发扬学术自由的学术管理体制、顺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制、提供科学指导的师生评价体制为支撑,以及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学术民主管理机制、职业规划引导机制、文明创建促进机制、学生奖惩淘汰机制、教师考核晋升机制。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希华,任楷.高校学术管理体制与学风建设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0:255-258.

[2]朱景坤,姚宜新.构建科学的大学学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12-115.

上一篇:混凝土结构可靠性鉴定下一篇: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