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校生涯、职涯、学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从学生的学风角度看,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从主体内在契合性和学习主动性上看,“三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涯规划”教育既是引领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把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通起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1: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探索

摘 要:针对大学生中目前存在的沉迷于上网、课程缺勤和期末考前突击等现象,本文分析了造成上述学风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建设;职业规划

一、大学生学风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上网时间增多

自从智能手机和4G网络普及以来,学生每天花大量时间利用手机或电脑上网看新闻、聊天、甚至沉默于游戏。由此造成学生课堂听课不专心,课下自习时间不够,熬夜上网现象增多。有些学校即使采取了断电断网的手段,也无法阻止学生熬夜现象发生。

(二)课堂出勤率下降

大学课程总成绩大多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考核依据,平时成绩和出勤情况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一般较低,有些课程平时成绩仅作为参考,不计入总成绩,这就导致了学生出勤率下降。更有甚者,课程快结束了,连上课老师是谁都不知道。

(三)期末考前突击现象严重

由于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考核依据,加之部分教师一般还会在学期末划重点,学生往往只要能够掌握好重点内容,就能通过期末考试。这就导致了某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或者睡觉,下课后从不翻看课本,作业靠抄袭,期末考试前来一个突击。调查还发现,上述现象期末不考试的课程比考试的课程严重;高年级的情况比低年级的情况严重;风气不好的班级比风气好的班级严重。如果宿舍里有一两个有如上情况的学生,会对整个宿舍的学习风气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此以来,踏踏实实学习的风气难以树立,投机心理增加,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质量下降。此外,沉迷于网络和游戏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还造成伤害。

二、大学生学风问题出现的原因

通过在学生中进行调研,发现上述学风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但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进入到了一个迷茫期,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未来的出路在哪儿。[1]在这种迷茫下,部分学生就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上大学只是为了文凭,对成绩的要求仅及格就好,学习没有动力,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自我管控能力差

大学和中学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中学是被控式学习,大学则强调自主性学习。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加之自控能力较差,由此很容易养成纪律意识淡薄,上课迟到、早退,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靠考前突击等不良习惯。[2]最终导致课程成绩不及格成了部分学生的家常便饭。

(三)专业意识不强

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选择专业时缺乏对本专业的了解,入学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因此感到失落,并产生厌学情绪。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重要,只要拿到毕业文凭,以后并不一定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不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许多课程应付了事。

三、建立良好学风的方法建议

(一)设立学习小组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人数6~8人为宜,组长由班级学习好或获得一、二等奖学金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可利用晚自习或者无课时间组织成员共同学习,学习内容为本学期的主要课程,每周1~3次。小组学习后要有学习报告,组长对本小组学习情况及组员学习态度做总结,学习委员对本班各学习小组学习情况做汇总。汇总报告每周提交给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批改后将各班学习报告情况点评后返给大家。表现优秀的予以表扬,表现极差的批评指正,旨在班级内部形成共同学习的优良学风,创建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二)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即使平时出勤和作业会占一定的比例,但只要期末考试能够及格,一般都能通过。在期末的时候,老师为了照顾学生,一般都会划重点,或者给出一定比例的相近题目作为参考。另外,学生通过校内打字店或者往届生能够拿到往年的试卷,试卷中试题的重复率高或高度类似也是一个问题。以上种种原因,极大地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有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仅靠期末突击,采用死机硬背的方式。更有甚者,采用各种方式夹带小抄。有些学生依靠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通过考试,甚至还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样期末考试成绩就很难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将期末一次考试的方式改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程考核。在原有平时作业和日常出勤的基础上,可以添设小测验、期中测试、课程论文、课堂活动等等,这部分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占比应不低于4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后,想要获得高分,就必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认真努力。平时不用功,再想通过期末突击达到及格甚至取得好成绩就不可能了。加强平时综合能力的考核,使得平时那些刻苦认真学习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成绩,及时做出必要的教学调整,这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比学赶帮,形成良好的学风,均有实际意义。

(三)协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对未来迷茫或者没有明确目标,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常见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要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现在很多学校已开设了学科导论这门课程,将本专业四年所学的课程做一個整体的介绍。除了课程的介绍,还要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和规划,在大一时就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可仿照学科导论的方式,在学生入学后,就开设职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对有需要的学生,教师或辅导员还可以对其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其完成个体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要从学生的个人情况出发,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介绍、咨询和建议,帮助学生缩短迷茫期,尽快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学生知道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才能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并行执行,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制定规划表,敦促和检查学生每个学期的完成情况。

总之,良好的学风建设,需要学生、教师和辅导员、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辅导员要加强学生管理,学校也要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各方共同努力,健全管理制度,创造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

[1]白浚宇.浅析大学学风问题、成因及对策[J].才智,2017,(2):55.

[2]韩宝峰.浅析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6,(6):189-190.

作者:潘继民 陈凤玲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2:

“三涯规划”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

摘 要:高校生涯、职涯、学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从学生的学风角度看,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从主体内在契合性和学习主动性上看,“三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三涯规划”教育既是引领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把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贯通起来。

关键词:生涯规划;职涯规划;学涯规划;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风建设包含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但从学生角度看学风,学风建设的主体无疑是学生。对学生而言,求学深造为人生,习得素质为职业,读书求知为学业,亦即生涯、职涯、学涯构成了大学生活的基调。当然,这“三涯”有层次之分,立足当下的是学涯,着眼长远的是职涯,关乎发展的是生涯。高校学风建设如果能抓住这“三涯”,就是既抓住了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因素,又抓住了影响学生切实利益和未来发展的主要关节点。

一、“三涯规划”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

“三涯规划”教育与高校学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主体自觉意识和价值实现与主体精神风范的内在契合性。“三涯规划”主要指生涯规划、职涯规划和学涯规划。这“三涯”是大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道德、有精神的鲜活生命个体,对事关自己人生角色成功体验的三个关键场景的认知与理解。大学生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三涯”做出规划的过程,反映了强烈的主体自觉意识。而这种自觉意识来自于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确认,亦即一个较为成熟的生命个体在学生场、职业场和生活场中演绎角色的精神活动和情感活动。而这一切都发自于学生主体,实践于学生主体,为我们立足“三涯规划”教育,抓住学生主体,强化学风建设提供了契机。

那么,究竟什么是“三涯规划”呢?所谓职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自身各种特质以及外界进行探索,以逐渐形成职业生涯决策,并建立职业生涯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的过程。所谓学涯规划,是指以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设置学涯发展目标,并建立学习、工作、人际、休闲等领域的行动方案[1]。但是,关于生涯规划,目前还鲜见有明确定义,有人把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生涯设计,虽有一定道理,但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生涯设计难以涵盖生涯规划的全部。生涯指的是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历程。所谓生涯规划就是关于生命历程走向和价值意义实现的规划,就是立足人生最高目标的实现,围绕人生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而对人生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设计,并最终见之于行动,努力实现或适时调整的过程。它应当包括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生涯调整和生涯完满等几个基本点。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它应当渗透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指大学阶段。这“三涯规划”中,最基础的是学涯,最重要的是职涯,最核心的是生涯。而实现“三涯规划”,除了需要社会、环境、学校、教师、家长等的支撑外,主要靠大学生主体的觉醒。准确地说,“三涯规划”的主体就是大学生,而学风建设的主体同样是大学生。这个主体的同一性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地沟通“三涯规划”与学风建设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三涯规划”体现了大学生主体对自己生命历程中三个重大命题的关切,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体验。而学风建设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学生主体对治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的体认,对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弘扬学术,矢志创新精神生活的向往。所以,从这点上看:“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亦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中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2]这样,这“三涯规划”的主体与学风建设的主体,亦即大学生就在精神思想层面的认同与协调中高度契合起来。

二是“三涯规划”围绕着学生主体展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涯规划”绝对不是学生自我的单独行为,而是学生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过程。但是,内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三涯规划”只有围绕着学生主体这个“我”展开,才能激活主体的内驱力。而学风建设在这一点上与“三涯规划”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学风建设也必须激活学生主体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的治学、求学变成生命个体的自觉行为。所以,“三涯规划”和学风建设都必须同时围绕学生主体这个“我”而展开。从“三涯规划”角度看,学涯规划就是要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职涯规划就是要帮助学生弄清楚: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希望从事什么职业、什么样的职业需要我、这种职业对我有什么要求、我应当如何提升职业素养?生涯规划就是要帮助学生弄清楚:我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才有价值和意义、生命如何活出质量和精彩、未来的人生道路究竟应当如何走才能够取得成功、我的生涯规划应当如何引领我的学涯和职涯规划?从学风建设角度看,学涯规划就是要强调自我学习和自我激励,因为学习内驱力的发力点来自于学生的自我主体。职涯规划就是要强调自我认知和自我适应,因为职场拼搏奋斗的前提是处理好学生自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生涯规划就是要强调自我负责和自我发展,因为人生命运的航标应当掌握在学生主体手里。只有真正从自我层面明白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学了做什么,并从对自我负责、生命意义负责,乃至对国家、社会和民族负责的层面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学风建设的主体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张扬起来。

二、“三涯规划”教育引领高校学风建设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学生的学风建设还是卓有成效的。学生的学习风气较为良好,当然,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目的和态度不明确,缺乏主动性;学习风气、学术风气不浓;学习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性和适应性等现象。”[3]解决这些客观问题,还是应当从学生主体入手,明确其学习目的,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力,培养其学术探究精神,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素质。而这一切与“三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指向性、规划自觉性和主体创造性比较吻合。

“三涯规划”教育之所以能引领学风建设,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于它能抓住学生主体。这三个规划都需要学生认识自我、审视自我、评估自我、把握自我。“三涯规划”教育涉及了学生主体的几个要素,如兴趣爱好、思想态度、性格特征、个性心理、能力素质、价值观念等。这都是主体的内在性要素,为从内驱力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奠定了基础。二是“三涯规划”是目标性规划,也就是学生主体对学习目标、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的规划与追求。从这点上看,“三涯规划”比较好地体现了设立目标策略。“设立目标策略指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对连续不断地学习设定一个时间目标、任务目标,促使自己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于学习上。”[4]因此,对目标策略的运用,使学生主体专注于目标,并进而专注于学习,其学习的主动精神得以充分体现。从自我和目标两个角度来看,“三涯规划”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即:主体自觉、个人负责、自我设计、自行实施、尊重生命、崇尚意义。

主体自觉激发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解决学风问题的关键。学风好坏主要在于学生有无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学涯规划是学生对大学求学阶段学业的自我管理和目标管理,体现着主体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自我管理和目标管理特性最能从内在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另外,“三涯规划”教育往往表现为“三涯预期”。这种预期既贴近学生实际,又略高于学生实际,共同构成了一个预期目标激励体系,引领学生秉持自我奋斗之精神去追逐,从而激活了学生主体的潜能与活力。

个人负责担当社会责任。“三涯规划”教育多强调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探索、自我拓展、自我选择、自我决策等,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觉醒意识,即学生能够首先认识到“我应当为我将来的人生成长负责任”,并克服逃避思想和盲从思想。“三涯规划”教育在强调自我内在认知与探索的同时,也强调与外在环境和世界的沟通,把外在认知和社会探索作为认识自我的观照体系。“三涯规划”教育既是自我的、个性的,也是社会的、共性的。所以,学生既要对自我负责,也要对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负责。因此,学生的生涯路径、职涯路径和学涯路径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政治战略路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时代走向路径乃至世界形势路径相一致。只有这样,“三涯规划”才能得以成功实现。

自我设计科学规划人生。“三涯规划”教育就是按规划的日志和图纸办事,建立自己的发展清单和目标路径图。“三涯规划”教育强调自我设计和科学规划就是要求学生从自我设计开始,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评价和自我实现。这样,学生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生涯灵性会更加彰显。通过自我设计和科学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变外在要求我成为什么样的人为内在需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增强学生的发展动力和成长动力。

自行实施强化执行能力。“三涯规划”教育并不仅仅是思想、情感和文案上的规划,而应当是行动规划。“三涯规划”教育要强调“三个做主”理念,即“我的生涯我做主”、“我的职涯我做主”、“我的学涯我做主”,强化学生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增强自我的执行力。“三涯规划”普遍具有自驱动的特点。学生主体必须主动塑造自身,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学生主体能否掌握“三涯规划”的主动权,既是设计规划蓝图的需要,更是落实规划设想的需要。这就需要学生主体具有极强的执行能力。

尊重生命珍惜人生光阴。人生光阴短暂,稍纵即逝,所以生命诚可贵,时间堪足惜!“三涯规划”就是通过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和终生计划,帮助学生科学打理时间,经营时间,克服惰性,并有效实现自己单位时间内的“时间愿景”,即科学使用时间,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争取在经济合理的时间内追求更大自我价值的实现,延长自己的生命链条。这无疑培养了学生惜时如金,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生涯规划中存在着生涯长度、宽度和厚度现象。一个善于规划和善于经营的人肯定会在特定的生涯长度内拓展宽度,积淀厚度,实现人生的圆满。

崇尚意义追求无限价值。“三涯规划”最核心的要素是价值观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决定了学生崇尚什么、为了什么、想实现什么?反映到学风建设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价值确认。“学习指的是人的心灵的净化或转变,即学习是学习者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改造过程,也是学习者更新行为的过程。”[5]从这点上看,学习是学习者思想动机的生动反映和自我改造更新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行为。人生而有涯,而学无涯。学无止境,而生而有数。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止境的学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得以彰显。同时,按照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每个生命个体都应当确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涯贯穿职涯和生涯始终,学习价值与生命价值同在,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

三、在“三涯规划”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万四平、罗旭等认为思想政治素质应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灵魂[6]。其实,思想政治素质应当是“三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素质。抓学风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抓“三涯规划”教育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风建设和“三涯规划”教育的指向对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学生。在学生主体面前,学风建设、“三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实现贯通与对接。那么,仅就“三涯规划”教育而言,我们该如何借助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进而促进学风建设呢?一是明确“三涯规划”教育既是学风建设的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二是“三涯规划”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和科学发展,是加强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和以人为本教育的重要契机。三是“三涯规划”教育涉及学生的学业、职业和生活教育,事关学生的前途命运,是对学生加强生命、生活和生存意识教育的好形式。四是“三涯规划”教育包含了学业教育,即学习什么、为谁学习等,职业教育,即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等综合性教育,人生教育,包括理想信仰教育、人生幸福教育、人生发展教育等。这些教育都是育人的重要因素。五是“三涯规划”教育必须与党和国家的规划联系起来,必须把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以及专业人员等力量整合起来,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六是“三涯规划”教育离不开“三涯辅导”,即生涯辅导、职涯辅导和学涯辅导,并需要教师辅导和朋辈辅导相结合,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七是把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即“三创教育”与“三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将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19.

[2]张炜.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2011(4):79.

[3]邸维鹏,王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时代教育,2011(10):100.

[4]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61.

[5]钟国兴.从第五项修炼到学习型政党[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60.

[6]万四平,罗旭,贺志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和灵魂[J].中国建设教育,2009(8):35.

作者:王向阳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论文 篇3:

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研究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学风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从大的方面讲,它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从小的方面讲,它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每一名学生的成才。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重视学风建设,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学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协同创新;地方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学风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精神和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特别是地方高校,要从自身特点出发,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认真研究大学生学风建设这一重大课题。

一、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给出协同创新的定义:

“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想、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工作的目标。”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我国研究人员陈劲又将协同创新概述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之间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得效果优于单独之和,即1+1+1>3的效应,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在此之前,关于协同创新,国内外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有所提及,也见于国内地方或行业规划,但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及还是首次。因此,在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借鉴协同创新的理念,对于学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

(1)大学生自身专业成才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

现在一些地方高校对于实用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使部分大学生存在专业成才意识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另外,部分学生在考入高校之前,对自己所填报的专业认识不到位或了解不多,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所填报的专业;或有的学生没有填报该专业而被调剂到了该专业;或有的学生是为了尊重家长的意愿而填报专业;或有的学生受社会上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而填报专业,进入高校以后发现就读专业与自己的想象有较大的差别后,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认知迷茫、对前途感到困惑等思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也导致专业成才意识薄弱。

(2)大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前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考入理想的高校,然而他们进入高校以后,自身定位不清楚,对大学生活没有合理的规划,面对宽松自由的高校环境,不能适应高校学习生活,学习目标不明确,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动力不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学习效果不理想。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具有较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存在着追求所谓“实用”的现象,自己感觉“有用”的就多学,感觉“无用”就不学或少学,对感觉自己用处不大或没有的一些课程学习不重视、不努力,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忽视一些课程的学习,这对大学生个人的素质提升、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3)大学生自身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主动性不强

由于大学和中学的学习方式方法等有较大差别,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不重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缺乏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消化课堂和知识,盲目学习,学习不抓重点,为学而学,往往学习效果较差。有的学生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忽视理论课、人文素质方面的学习,忽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导致所学的相关知识不能较好地在实践中应用。

2.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其认识水平较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进入高校只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质的重要时期,而错误地认为进入高校是高考紧张学习状态之后的一种放松。并且由于大学生较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于强烈,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缺乏吃苦耐劳、勇于钻研、勤奋学习的精神。特别是有极少数大学生被网络游戏、电子游戏等虚拟世界所吸引,时常沉迷于其中,从而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2)地方高校的原因

自从1999年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各地方高校扩招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数每年都在递增,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各地方高校像在抢学生一样,随着招收学生数量的增多,学校相应的各项设施和师资力量未能同步跟上,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寝室、教室紧张的情况,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同一个教师讲授多门课程的现象,同时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创新,不能满足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挫败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还有些专业就业十分不理想,但仍然招收很多学生,导致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成才意识不强,以上种种都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3)社会和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的时期,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不断增强,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特别是一些消极的、颓废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由于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有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致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风建设起了负面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长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现在有些学生家长在自己努力挣钱的同时,也教育孩子从小为挣钱而努力奋斗,对学生在高校的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不闻不问,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还有部分家长面对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问题,不是帮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而是采取简单的批评和责骂等方式教育孩子,使得学生对学习有厌学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学风,也阻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1.学习纪律与科学管理的协同创新

学习纪律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保证作用,同时也是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有关学习纪律的各种规章制度。首先要制定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管理等系列教学工作制度;其次制定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制定校院两级《学习常规管理实施办法》,涉及学生课堂考勤、课堂纪律要求、课堂成绩考核等系列制度;最后,关键在于相关检查督促工作要落实到位,发现制度问题要随时进行修改完善。

与此同时,有了相关学习纪律的规章制度的保障,还需要依靠民主、规范、科学的管理,并且两者之间要协同创新。首先,校院两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风问题,整合各部门的力量,统一领导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督促各基层系部建立健全优良学风的工作条例,并严格执行;其次,校院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动协调的学风建设管理机制,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风建设,以期营造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2.校园文化与后勤服务的协同创新

校园文化是指高校所特有的文化气氛和精神环境,它不仅包括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园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而且还包括高校的校风、学风等非物化形态的内容。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陶冶情操、智力支持、行为约束、规范协调等作用,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方高校首先要努力培育和构建具有自己独特内涵的大学精神,通过大学精神的弘扬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钻研精神。其次,要搞好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学生特点,以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艺术节、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重要载体,以第二课堂为有效途径,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构建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当然,除了需要提升校园文化这个“软件”之外,后勤服务部门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优越的“硬件”条件。目前部分高校由于扩招学生的原因,出现了宿舍供应紧张、宿舍和寝室维修不及时等现象,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学校后勤部门尽快出台相应制度,快速反应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大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3.班风建设与教风建设的协同创新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同时,班级也是学校基本的单位和重要的组成部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是形成学校优良学风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从基层开始,落实好班级的学风建设。(1)由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带头,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公约,在班内进行量化考核,约束班级成员的学习不良状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式各样的新生事业教育,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中里。(3)定期召开班级例会,给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的机会,增强班级凝聚力。

除此之外,在学风建设中,教风与班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的班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优良的教风去示范和引领班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教风对班风带来的重要影响,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其次,要加强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乐于听课;最后,要建立健全教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奖惩明确,真正用制度把教风管起来。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同创新

学校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决定着大学生的成败与否。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可以促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完善自身。当然,学校教育与学风建设有很大的关联,但学风建设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就不可能建设良好的学风,家庭教育对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往往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走向。

因此,学风建设要开创新思路,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建立家庭联系制度。首先,学校在发录取通知书时就应该把辅导员老师的电话通知给学生家长,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应登记好每名学生的家庭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在遇到特殊学生的时候,教师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其次,要时常与家长保持联系,每个学期至少要给每位家长寄一封信,将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和学习成绩告知家长,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共同创建优良学风,构建学校和家长的互动联系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

[2]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12).

[3]孙马.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07).

[4]祝殿平.一般高校大学生学风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1.

[5]宋志鹏.大学生学风评价及建设研究[D].青岛大学,2011-05.

[6]孙华.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体系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05.

注:本文系湖州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成果,项目代码:JY27043。

编辑 鲁翠红

作者:郑晓锋

上一篇:地基施工下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