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和谐幸福的教育

2024-06-25

追求和谐幸福的教育(精选十篇)

追求和谐幸福的教育 篇1

学校管理, 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 人既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又是管理活动的对象。而和谐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所以学校管理者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本, 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 充分尊重人的地位、价值、需求及情感, 通过理性民主的决策来营造和谐学校管理的氛围。

一、和谐管理, 首先是管理者的和谐心态

管理者生活在紧张的竞争氛围中, 生活在复杂的环境里, 所以首先应学会自我超越, 保持和谐的心态。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人的本身, 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作为学校管理者, 如何看待自身和教师身上的这些因素, 是其实施和谐管理的前提。如果盯着教师们的不足, 自己心里不舒服, 教师心里也不愉快, 那还如何做好管理工作?反之, 具备子舆的和谐心态, 坦然、喜悦地去接受、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缺陷, 不自暴自弃, 顺应客观充分发挥自己、他人独特的潜能, 化劣势为优势, 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就能成就和谐管理。

二、和谐管理, 要着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于学校, 就是其所有成员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彼此之间信任、理解、相容的关系, 是学校内聚的粘合剂, 是领导、师生和谐团结的基础保障。因此, 学校必须着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 每一位教师都是有个性的, 他们渴望关怀、彼此尊重;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愿望, 他们期盼聆听鼓励, 施展才华。没有人喜欢忽视人文关怀的冷漠管理和专制型的家长制管理, 所以学校领导要正确对待教师, 尊重教师,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服从领导的正确安排, 与领导形成上下一致的合力, 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当然, 管理者要想教师所想, 急教师所急, 努力让自己成为教师心目中充满人文关怀和人生智慧的导师, 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 成为遮风挡雨的“大树”。

其次,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至关重要。教师之间的勾心斗角与互相拆台, 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也有违师德。因此, 管理者应该成为领头雁, 使得教师在他的带领下, 就像“雁群”一样, 目标一致, 具备合作意识、团队意识, 进而相互扶持, 和谐成长, 共同寻找教育“春天”。

再次,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的关键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仅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也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健康成长的前提。因此, 教师要了解尊重学生, 信任珍爱学生, 宽容欣赏学生, 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个性品质以及细微的举止言谈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最终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造就和谐的人才。

三、和谐管理, 需要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

和谐管理, 首先需要营造和谐怡人的校园环境。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教师的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 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校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伴的地方, 如果它是美丽的、洁净的、温馨的, 师生的心情也将是愉悦的。

其次,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基石和依托。在注重美化自然环境的同时, 管理者更应着力凸显人文环境的营造。可谓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促进是和谐管理的一条暗线。一个有形的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和现代艺术美的校园环境, 就会变化成一种无形的浓厚的文化氛围,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师生的情操, 启迪着师生的智慧, 它有一种无形的巨大的能量, 以和谐的方式, 推动着师生的发展。

回到和谐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上来,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和教师都感觉到自己是主人, 有了丰富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 学校才能有真正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 而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又必将推动学校的和谐发展。

四、和谐管理, 离不开民主和谐的制度

和谐管理, 自然也离不开约束。学校的各项活动要靠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来保障, 但一味地强调制度有可能使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学校管理, 要淡化“管”突出“理”, 管理的氛围要民主和谐, 管理的制度要人性化。

既然班级建设中可以师生共同讨论, 制定“班级公约”, 为什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成为“学校共约”呢?管理者要努力在教师中建立一种“有威信、没架子”的融洽的人际关系, 建立一种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 即在管理中要尽一切可能关注教师的需求, 充分发扬民主,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 让教师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张扬个性, 发挥潜能, 共同参与到“学校共约”的制定中来。这样形成的民主和谐的制度公约, 严肃与人情的温馨结合, 谁还能不认同呢?由此, 全校方能拧成一股绳, 学校工作自然在和谐的氛围中顺利开展。

追求教育理想,成就幸福人生 篇2

一、追求教育理想,做一个快乐幸福的语文教师

中学语文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有人认为熟悉新课程理念,以至于能把它背诵下来。也有的人认为要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把阅读课上好。其实这两种要求都不错,都是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观念和能力。但是我认为还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中学语文教师最需要的是追求崇高的教育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努力。

关于追求理想的重要性,中外名人都有论述。比如: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有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在“砌砖”,第二个人说在“赚钱”,而第三个工人在边唱着歌边回答“建造世界上最美的房子”。数年以后,结果,前两个人终生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设计了不少杰作。

三个人在做同样一件事,但是第三个工人把它当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来做,就做出了成就,享受了幸福。

1、语文教师要追求怎样的教育理想?

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语文教师,仅仅教好几篇课文,做对几套试卷,仅仅批阅、讲评几篇作文,那都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首先他自己就要是一个热爱着语文的人,是一个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是一个和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不断成长、享受着快乐的人,也是一个不断奋进勇于进取的人。

著名语文教育理论大师、语感派创立者王尚文教授有一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教学论文,题目是《教师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此文中说:

成功的教师之成功的教学,教师和他所教的学科总是水乳交融而为一体的,仿佛他就是他所教的学科,学科成了他的一部分,他所教的不是他所懂的,而是他所有的;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内在于他的,是他自己心里流出来的,就是他自己。他不可能完全客观地对待它,因为它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渗透着他的感情,活跃着他的灵魂。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就是汉语,应该就是文学。对于汉语和文学,他不仅有透彻的理解,更有深刻的感情。

他在汉语、文学方面确实有相当的造诣;而且他使一般的汉语学家、文学家自叹不如的是他有把少年儿童领进汉语、文学大门的热情和本领。他从事的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伟大工作,在汉语学家、文学家面前他没有丝毫理由因自己是语文教师而自卑,恰恰相反,他会因此深感自豪。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我们以为,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还要把他全部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中去,要把学生培养成终身热爱语文的人。

2、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入快乐教学状态。

教师是干部身份,是小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阶层,比起大学教师,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的队伍更加庞大,劳动量更大,但是待遇也稍低些。最近十多年,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在不断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尽管如此,目前的待遇还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中小学教师生活在整个社会的中层偏上位置。

如果和有权力的领导比,中小学教师无权无势。如果和经商者相比,中小学教师是穷人。如果和一般公务员相比,中小学教师更辛苦更清贫。我们没有出差旅游的机会,我们没有公款吃喝的机会,我们也没有收受贿赂的机会,我们更没有帮人找工作被人感激的机会。如果我们经常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比长处的话,心态可能会不好,闷闷不乐的。

其实不应该这样比,我们应该调整心态。任何人都无法这样比,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比如有权利的领导,如果他要羡慕有钱人,和商人搞权钱交易,他就成了贪污受贿分子,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有钱的经商者,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挖空心思,他们的商场风险我们看不到。他们如果羡慕有权力的人,他们可能会行贿,或者花钱买官职。他们有了钱,但是不一定获得了等值的幸福,很多时候钱在他们那里就只是一串串数字。今天他们腰缠百万千万,也可能一觉醒来,他们就会身无分文。公务员很悠闲自在,但是,每天要看着领导的眼色过日子,他们有“案牍之劳形”,整天在为各种材料而忙碌,他们心里是空虚的,他们缺少成就感。我曾遇到不少公务员,他们羡慕我们中小学教师每年有寒暑假几个月可以自由。

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不公平和挫折,这是人生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要把它当做一笔磨练自己的财富,冷静地解决它。

不要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忧心忡忡,不要为工资低发牢骚,不要为买不起房子而叹息,也不要为养不起小三而委屈。要学会知足常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

有些网友评论我是“最纯净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我说不纯净没办法,我只会干这么点事,不会当官,也没有发财的运气,还养不起小三,甚至连个电动车也没有,每天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还乐颠颠的,看着同事们一辆辆的崭新的小轿车也不愿眼馋。没有人请咱吃饭,回家自己下面条去,倒也吃得很愉快。因为一顿饭不耽误多少时间啊。

做一个单纯的人,其实也是挺幸福的。青年歌手王筝演唱的《越单纯越幸福》一曲,唱出了在单纯中享受到的幸福: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努力的 深爱过 就不苦,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大雨中 期待着有彩虹。

有的老师可能会反问我,我们每天这样辛苦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们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们有什么幸福可言的?很多老师却不知道,我们其实每天正生活在幸福之中呢!

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是促进学生健康而快乐地成长。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每天生活在天真纯洁的积极进取的学生们中间,滚滚的红尘喧嚣远去了,生活中诸多的烦恼远去了,每天早晨,学生们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好声,就是对我们的安慰。我记得有一个教育家说过,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再者,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学生在道德修养和学科成绩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我们又获得了成就感。一届届、一个个学生健康而又快乐地成长起来。

从教三十年,我们桃李满天下,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教师工作也如此,与其烦恼、痛苦,不如试着享受。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教师的价值,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的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教一年书,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也正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不可避免地有诸多烦恼和挫折,有诸多的不顺心和不愉快。

也许你昨晚为了备好一节课熬了半宿导致随眠不足,也许你为了把课件做得更精彩而煞费了苦心还感到疲劳,也许你昨天还在为家务事和妻子吵了一架,也许为了买房子的首付你不知该向哪位亲友借钱而忧心忡忡,也许昨晚你的儿子因为不认真完成作业惹你生了气,也许前几天惊闻你的一位亲人身患重病,你曾忧心如焚如今仍难释忧虑,也许你前几天还为对一个学生教育方式的不一致和你的同事发生了争执,也许你最近有一个教学难题还未解决,也许班里还有几个违纪的学生让你半夜失眠,也许你所致力的教学课题正处在山重水复的境地……此时的你,可能并未能享受整夜的酣眠而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而可能是睡眠不足,眼里充血。

但是,清晨来到学校,校园里匆忙的脚步声,声声清纯的“老师好!”的问候声,一个个活泼跃动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纯洁的笑脸,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教室门前花坛里散发阵阵的芳香……这些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充满生机景象激活了你,感染了你,刷新了你。此时的你,心中的烦恼、忧虑、失眠、困倦……全部烟消云散了。你精神抖擞,胡须、头发整理一新,衣装整洁。你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又开始了一天的全新的教学生活了,我要刷新自己,多次地刷新自己——我要全身心地、精力旺盛、感情充沛地、积极乐观地投入到新的一天的教育教学中去,让这一切的烦恼和忧虑都烟消云散了吧!

站在讲台上,我们心中充溢着一种特有的幸福感和快乐感。站在那里,我们仿佛是一位站立在出海远航的巨轮上的船长,带领着孩子们走向浩瀚无际而又魅力无穷的语文海洋。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和庄严的使命感。

这里有激情,有快乐,有趣味,有美的享受,也有痛苦的思索,在痛苦之后快乐着。在这里我们不断地发现着、探索着语文之美,我们快乐又幸福地成长着。

3、乐观而智慧地看待语文教师的清苦。

前几年,语文教学界有一位名师也仿照此句式说了一句切合现实也令人信服的话:在当今教坛,做语文教师难,做中学语文教师更难,做一名优的中学语文教师则是难上加难。

众所周知,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课堂。很多语文教师被新课程理念支使得一头雾水,以至于越来越迷惘:只读不写的课不是好课,只写不读的课也不是好课,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不是好课,只学课内不拓展延伸的课也不是好课,而不开展小组讨论、不配音乐伴奏、未有表演等形式的课也被评为不是好课……林林总总,评价标准出奇的多,让很多语文教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进退两难。更为让语文教师们难以承受的是,无论是一般家长还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士,乃至别的学科的同仁教师们,谁都可以对语文教师指手画脚。

至于语文教师的作业量大,——课堂作业,基础训练,日记,课外阅读,大作文等;批改繁琐,难度大;备课也是繁琐难度大,这些只有中学语文教师所承受的远高于其他学科的重压,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从最世俗最浅显的角度来看语文这门学科,它虽然在中小学的三大主干学科中一直排行老大——不是吗,一说到它们就是语数外,语数外——仿佛它真的成了三科中的老大似的。可实际上呢,真正重视它的人(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又有多少呢?君不见现在各类中小学生辅导班里,绝大多数在补英语,一部分在补数学,少数在补物理和化学,补语文的几乎绝迹。语文沦为三大主干学科的龙尾。也难怪啊!谁让咱们语文学科提分那么慢呢?没有显著的提分,哪个家长还愿意为之投资呢?其他学科老师可以大把赚着钞票,而我们语文老师却只有喝西北风。不是吗?没有学生家长愿意为此而投资啊!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现任教师不准参与有偿补课,有些比较吃香的学科老师可以利用晚上或者节假日去赚些额外收入,但是要想一想,即使他们那偷偷摸摸的行为暂时没有败露,他们也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的,有一种不敢见光日的胆怯心理吧,有时晚上会做噩梦吧,因为担心随时会被查出来,随时有可能受到处理,所以他们说话做事都要谨小慎微。如果长期这样做,肯定能赚上一笔钱。可是健康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恐惧之中,易于引发各种疾病的。所以如果从长时间来看,还是活得清贫而坦然些更好,每天睡的轻松,都做一个好梦。

再者,语文教师有一个别的学科不能比的强项,那就是阅读和写作,在别的学科老师补课赚钱的时候,语文老师也可以学着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以乐其志。”虽然没有物质的收入,但是在精神上,也是富足的。

——其实也可以有物质的收入的,据了解濉溪县城关中心校的丁玉宝老师就经常收到各地寄来的汇款单,他写作的散文作品经常见诸报端,这不也是精神和物质双丰收吗?

4、引领学生一起阅读和写作,在阅读和写作中享受快乐和幸福。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们读书和写作,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那么,语文教师自己也要读书和写作,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吧。

语文教师第一要读书,读什么书?至少两类,一类是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类的书刊杂志,包括教学专业期刊,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一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书。

教师的读书、备课,要养成素读的习惯,读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学生一起交流,能够起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作用。

语文教师第二要写作,特别注意要原生态写作,不要什么东西都在网上下载,那样会使自己大脑生锈的。

可以写一些教育随笔、教学论文,也可以写些文学作品。要通过教师自己的写作,引领学生爱上写作,给学生做一些写作的示范。

①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养成写作的习惯。我经常在七年级时和学生们交流随笔的写作,不仅用学生的随笔,也用我自己的随笔交流。

②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看街头下跪者》——《紫藤萝瀑布》——用一个突兀的开头激发阅读者的兴趣。《睁开眼睛看世界了》——指导写作《我和——》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与学生们的阅读交流和写作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引领着学生们在发现语文之美中快乐着的真趣味,可以获得了与学生与作者们思想和情感碰撞的幸福。

5、广交文友,全身心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享受教学教研的乐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要做到这样,就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享受到教育教学教研的乐趣。一边教着书,一边做着生意,炒股票,搞投资,常喝酒打麻将,都是不可能体会到教学的乐趣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个人的态度非常重要。激情投入地工作,与麻木呆滞地工作,完全不同。爱默生说:“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①淮北地区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沃土,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都有很好的研讨环境和氛围,要学会广交文友,多向方家学习。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积极主动地广泛地向同一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学习,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以向外地的名师网友学习,向本地的名师专家学习。

孔子还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友不如己者。

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最好的捷径是向超过自己的专家和名师学习。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此意。

淮北市名师:张敬邻主任、朱维东老师、刘胜武主任、常彦龙主任、任强教授、董奇峰教授、李宗玲老师,丁艳艳老师,董秀娟老师、……

不仅要多听名师的课,还可以多和他们做单个的研讨交流,从每一位名师身上获得他们专业的精髓。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②多向全国名师学习。余映潮、王君、董一菲、窦桂梅、孙双金等中华语文网的教师博客。

二、在教研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教学与教研:

教研来自于教学,它要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要为教学服务,能用教研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教研和教学密不可分,它不能脱离教学。

教学论文是教学活动的副产品,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附带生成的,它不是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的。教研的灵感、问题、课题都来自于教学,是在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形成的。

这些论文都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写作的。

论文《作文文体教学永不过时》发表于2006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论文《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发表于2007年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论文《结构分析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妙用》发表于2008年第7、8期合刊《中学语文》杂志上。

论文《把鲁迅先生请下神坛——探求中小学生“怕读周树人”的对策》发表于2008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杂志上。

论文《致力上好朴实高效的家常课》发表于2010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杂志上。论文《初中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策略》发表于2011年第1期《语文建设》杂志上。

关注近几年来阅读文本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尝试着将这些成果巧妙地引入和化用到阅读教学中去,取得了一些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时,在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独到的深沉的感情,我就对学生说,有两位老师在读这篇散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写成了一篇小文章叫作《情到深处不讲理》,你能从文中读出来这样的“情到深处不讲理”的句子或段落吗?结果学生们兴味盎然地从文中找出了这样的语句。让学生明白“不讲理”是因为“情到深处”,“不讲理”是“情到深处”带来的结果。“因为这样的语言形式更能表达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痴情,更能够表现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想,更能够表现出他对故乡的由衷热爱。”

2、读书与写作:

3、专题研究:从教二十七年来,一直耕耘于中学语文教坛。在古典诗词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作文点评升格指导、文言文阅读教学、《论语》教学指导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探索,形成了自己“活泼灵动”又“扎实高效”的教学风格。

4、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和中学生一起读论语,全能语文,李白佳作,……

三、看看窗外的世界——

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最近两年来,我交了小学语文教师的网友,和他们在网上有一些交流,了解一些新实验教育的情况,为之而感奋,从一大批小学教师身上获得激励和鼓舞。

目前为止,全国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达到几千所,参与实验的小学老师达到近十万人。

小学教师在职称上比初中低了一级,大多是小教高级,很少有人能评到中教高级,月工资就比初中少了几百块。而他们的教学负担并不比初中教师轻松,只要是语文教师必须担任正班主任。但是他们这个群体能有这么高的追求,能愿意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实在让我们感动和敬佩。同时也激励了我们,我们初中教师又何尝不能追求这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呢?

两年前,我和这个实验教师队伍中的一位四川省女教师在QQ上聊天时了解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仅和学生们一起写作教育随笔,而且参加网上师范学校的学习。

他们学习的内容大致有

1、新教育综合课程

2、第56号教室的奇迹

3、苏菲的世界

4、中国哲学简史

5、电影课程专业必修--

1、构筑理想课堂(研课)

2、唐宋词十七讲

3、古老的回声。《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思奎斯著 参考书目:

1.《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著 2.《优秀是教出来的》,隆·克拉克著 3.《成功无捷径》,雷夫·艾思奎斯著 教材三:《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著 教材四:《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 参考书目:

1.《中国思想通俗讲话》,钱穆著 教材五:《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著

教材六:《教育人类学》,博尔诺夫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教材七:《西方教育心理学史》,高觉敷、叶浩生著 教材一:《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 参考书目:

1. 《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

2. 《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葛兆光著 3. 《名作细读》,孙绍振著 教材二:《古老的回声》,王富仁著 参考书目:

1.《唐诗杂论》,闻一多著 2.《唐诗综论》,林庚著

3.《李白传》,李长之著(或李长之著《道教诗人李白及其痛苦》)4.《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5.《陶渊明传》,李长之著

教材三:《人间词话汇编汇评》,王国维著,周锡山编校,北岳文艺出版社 参考书目:

1.《诗词例话》,周振甫著

教材四:构筑理想课堂(汇编本,新教育研究中心自编教材,提供电子版)教材五:中国文论(汇编本,新教育研究中心自编教材,提供电子版)参考书目:

1.《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著

2.《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施耐庵著,金圣叹评点

看看这些书目,我们初中教师是否感到惭愧?

最近几年研读了新教育研究中心骨干教师干国祥的部分课例,以及其《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有一些收获。

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近几年来,新教育实验因其强调教育者自身的行动反思,以及新教育共同体对社会公益的关注而倍受瞩目,形成国内著名的教育NGO。

在当下环境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重建理想教育,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一群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追求。在现阶段,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人力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六大行动”。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而称之为“六大行动”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则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

实验开展的这几年来,取得最大成果的一是营造书香校园,二是师生共写随笔。新教育实验提倡师生共写随笔,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表与出版,但这几年来实验老师发表与出版的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却不能不说体现了这些实验老师在理论上的成长,不能不认为是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甚至是丰硕的成果。在教育在线论坛与博客,有数千教师在坚持着写教育随笔,开辟个人成长专帖。用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涯,已经成为新教育实验的一道独特风景。生活方式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

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电视和网络让我们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可悲面目;应试教育剥夺了儿童的闲暇、游戏、个性,让他们过早地学会争斗、计算、幸灾乐祸。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晨诵、午读、暮省”。整合课程

新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应该培养出既有着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着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为了实现此一目的,新教育实验启动了公民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课程。

四、用三首爱情歌曲诠释教师追求的教学和教研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用当代青年歌手王筝的三首歌——《没有人比我更爱你》《想着你睡不着》《越单纯越幸福》诠释教师追求的三个境界。

《没有人比我更爱你》:没有人会比我更爱你,为你放弃自己也愿意。为你付出生命也愿意。——爱得执着,爱得专一,爱得深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想着你睡不着》:想着你 睡不着 盼望明天快来到,早早见到你 早早说你好。想着你 睡不着 一起看着月亮一起笑,我们要一起老 老得不行不行还拥抱。——陶醉其中,如胶似漆,难分难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越单纯越幸福》: 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努力的 深爱过 就不苦,越单纯 越幸福 心像开满花的树。——热爱生活,专一执着,坚持不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推荐几本书: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唐诗选注》 王君《王君教语文》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孙绍振《名作细读》 刘逸生《宋词小札》。

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篇3

[关键词]幸福;教育;终极追求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20-04

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 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 [1]那么,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的本真热爱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 向人生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首先 应该是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此人的存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 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任务不是传递给受教育者多少知识,教育的 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形成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杜威就说:我们经过教育过程而 获得知识,而这些教育过程不止单纯的获取知识和有关技巧形式,它们还企图把所获得的 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就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 他对幸福的体会。幸福就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状态,一个源自内心的平和协调。狄德罗说 :“在情感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具有强烈的情感就是幸福”。教育就是对人不可能“万事如 意”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生活的亮点,找到生活的幸福点,协调人们的期 望和现实,内心和外在的矛盾,鼓励人们从容地看待人生,看待人生中的不幸。孔子曾评价 其弟子颜 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生活的 困境,别人认为无法生存,颜回却乐在其中,这乐是在看待问题的心态上。虽然我们再努力 也成不了刘翔,但是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的快乐,关键我们以什么心态看待奔跑。当我们登 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时,我们就获得 豁达、淡定和幸福的体验。幸福就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情感的释放;我们的教育就是一 种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 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2]

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毕竟是有限的,对任何事物的认 识过程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探寻和追问中必然产生种种困惑、挫折,伴随着失 望、难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追求的就不仅仅是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更重要 的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这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因为 从终极意义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教育。人只有在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知道自己什么 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生的追求。也只有能力与需求协调赋予人以充实的精 神生活,人才可以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幸福。教育通过物理、天文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自身 的渺小 ,告诉我们对自然保持敬畏,启发我们反思自身的智慧;教育通过历史、政治、社会学知识 帮助我们确立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教育通过医学、心理学向我们揭示自己的成长 规律 ,使我们认识自身能 力的局限。然后,当我们再置于浩瀚神秘的宇宙、自然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我们 便 有了一份从容的心态,便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在我们的欲求和能力之间找出心灵的 平衡点,体会人生的真正幸福。

教育对人的生活关怀,就是一种态度形成的推动;人在对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崇拜中,在物 质的种种诱惑中,形成一种旷达的态度,寻求一种心灵的解放,一种内心的安宁。因为人的 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内心的平静、超越才是真正的幸福。而教育就在此种意义上,承 诺和实现了对幸福的追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自然地,它把自己的追求定位于开发每个主体的 潜能,使他 们的价值得以彰显。而这样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深层的意 义在于使每个个体获得自信的人生,成就一个有信念支撑、引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教育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教育在知识的 传递中,在能力的培养中,以崇高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人生信念塑造和形成了受教育者自身 的信念。“信念即人们坚定不移的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并不是所有的思想、理想、意 义和方向都可成为信念,只有当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与主体的经验、认知情感发生共鸣 并为主体确认和坚信,进而内化为主体的精神时,才可称其为信念。它是主体活动的内驱力 ,也是主体活动的外张力”。[3]有信念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个性的教育;有 信念的教 师,是幸福的教师,他为自己的劳动而快乐;获得信念的学生更是幸福的学生,他将自信地 展开多彩的人生。罗素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幸福最后的承担者就是每 个个体。一个人的幸福就是一种信念,你认为自己幸福,你就会幸福,也许你的幸福不被别 人接受,但是你幸福与否的这个评价是别人不可能做出的,它只与个人的自我体验有关。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人的数量以数亿来计,但是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任何人 都无法替代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绝对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具有实现自己生活 目标和志向、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坚定意志和信心,这就是信念。当李白高呼“天生我才必有 用”时,表现的不只是那种豪放和愤懑,还有一种对自我的确信,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今 天 的社会是人才济济的时代,我们的哲学不如哲学家深刻,物理学知识不如物理学家广博,天 文学知识不如天文学家丰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能干什么?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就 是 在这种质问和反思中,教育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把学生的独特潜质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把个性和亮点张扬,用多样的人生渲染世界的多彩。如果人生恰如一枚钻石,那么教育把 这颗钻石的至少一面打磨得光亮,使得每个人的人生都能熠熠生辉,每个人都能够在广阔的 社会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踏上人生的幸福之路。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媒体充分发达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流行的标准和概念,我们很容易 迷失自己的内心坚持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仿效他人的行为,以至忘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 念。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漫长的,我们需要经历的太多,需要思考的 太多。当我们被忙碌奴役时,我们的人生方向也就迷失了。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经感 叹道:“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 玛佐夫兄弟》一书中说:“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的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 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留在 世上,尽管他的周围全是面包。”[4]所以,教育的追求就在于信念的强化,是对 麻木的对 抗,是对从众的警醒,强调的是内心的坚持。教育给人的就是坚持的勇气、对抗力量和 强化的智慧,以求精确地判断自己的人生境遇,把信念安放在精神和灵魂的深处,在教育 过程中将之不断调整和放大,终极指向于理想的实现和人生的幸福。

成功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教育、继承的教育,它也必须是培养智慧的教育,是创新 的教育,是一种过程的教育。因为任何教育目的的达成和实现,最终都体现在受教育者对 问题的思考、危难的处理,及对世界的认识的智慧上。“我们只能在行动中遭遇智慧”, 在付出行动中体会幸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 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幸福不是时运、机遇等等的代名词,它处在人的创造活动过程之 中,“人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师”。在美国电影《迷离境界》中有一个令人难忘 的片断: 主人公开始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酒店的房间。不管他想要什么 东西,马上就会有侍者出现,满足他的欲望。过了数天之后,这个人厌倦了这种无须努力的 存在方式,对侍者说:“我有点想到另一个地方去。”“什么地方?”侍者问。“哦,我想我 已经死了,来到了天堂。但是我厌倦了,也许地狱会好一些。”侍者回答说:“这就是地狱 。”的确,幸福是一种追求而不是天神的恩赐,人只有在付出的过程中,在克服困难追求自 己理想的过程中,才能体会生活的乐趣,抵达幸福的天堂。否则,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只能 徘徊在幸福之外。而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开启人们认识幸福的智慧,让人体味到幸福不是物质 的丰 盈、生活的安逸,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英国教育家约翰•怀特说,“受过教育的人从 拓展 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 ”[5]“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阿奎纳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 目 的,是通 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先哲们的名言一方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另一方面 也告诉我们教育是人们获得精神满足,体会幸福的阶梯。

教育培养了人认识幸福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人创造幸福的智慧。幸福就在人们的创造活动 中 ,当我们付出了爱,我们收获了家庭的温馨;当我们付出了劳动,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当我们付出了微笑,我们收获了快乐。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充 分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智慧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物质丰富、精神自由的幸福人 生。这些都需要在创造中展开,在创造中体验、获得。但是,创造不是空谈,不是口号,是 追 求的征途,是行动的智慧。没有智慧的行动,只能是机械的复制、僵化的模仿,根本谈不上 创造,“创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过程”[6]。教育是创造 的基石。

成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是以教育智慧、教师智慧去启迪、激发、开 拓和增进学生智慧的教育。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听做结合的教育。 它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孵化智慧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应用、创造中学习 ,做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智慧。

作家丁玲说过:“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换言之,对于 一个懂得幸福的人来说,幸福是到处存在的。关键要具备发现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智慧,因为 我们不能期待幸福自己来敲门。而教育就在追求、启迪、弘扬人获得与感受、创造与 享受幸福的智慧的过程和行动中,完成了它的终极追求。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但教育的终极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世 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他认为,幸福需要必要的外部 条件,即物质的条件,但却更需要“思想条件,即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只有教育能让人 拥有平和的心态,使内心得以安宁;拥有坚定的信念,使精神获得满足,拥有追求的智慧, 使创造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人才可以真正实现心无所累、自由自在的人生幸福。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 3.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3]刘文霞.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J].教育研究,2001,(3):31.

[4]柳延延.论现代艺术中人的形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1.

[5][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 7.138.

[6]刘文霞.广义创造论——创造教育的哲学理念与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 版社,2002.8.(责任编辑 徐 丹)

Happiness Is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Education

LIU Wen-xia,SANG Zhi-jian

(Tian Jia-bing Educational Academy ,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 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22, China)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ladder for people to get happiness, because educationcan not only help people get the material condition but also care for people'slife spiritually. It is an enterprise that enlightens wisdom by wisdom, cultivat es spirit by spirit, and strengthens faith by faith. Education can make people h ave gentle mood, firm faith and the wisdom of actions, and reach the happy stateof life.

幸福——教育的终极追求 篇4

一、幸福的内涵

幸福作为是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终极追求,人们对幸福内涵的理解是历史性的。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生活实践,是德性的实现,是行为的终极目的。诺丁斯认为幸福的首要标志就是没有痛苦或苦难,但无需给幸福一个固定的概念。[1]生活中大家对于幸福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对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幸福内涵的多元化理解,我们始终难以回避其基本需要、生活方式、价值系统在个体身上共存且相互冲突的事实。

在我看来,幸福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精神本能,一方面基于个体,另一方面也依存于社会。幸福是人们在自己对生活意义理解的基础上,权衡、选择外在对象时与人内在尺度的符合状态,在本质上它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如果生活脱离了幸福的观照,就会失去信仰、灵魂和最终的价值依据, 偏离人性的本真状态。但幸福不同于快乐,因为快乐是相对短暂的、是消费性的,而幸福会以纯粹意义的方式被保存积累,幸福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具有自成目的性。[2]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一种无需代价,不含有痛苦的幸福。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抱着“苦尽甘来”的心态,把价值关注仅仅停留在结果上,甘愿以不幸的经历去换取所谓遥遥无期的快乐或者幸福结果,这种行动和结果分离了生活过程和生活目的, 难以获得完整意义上的幸福,也脱离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幸福远离生活本身。

二、幸福与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活动,其本身包含、潜藏着诸多幸福的资源和动力。从本质上讲,教育与幸福具有内在一致性, 因为好的教育总是求真、求善、求美, 促进人性的自由地生成,尤其是人文教育, 如赵汀阳所说,人文知识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幸福问题。[3]而对真善美的追求本身是一个充满幸福的过程,意味着一种可能生活。同时,作为教育应该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应然价值,幸福内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引导教育活动的人性化开展和教育主体全面、生动、和谐发展,促进教育更加人性化和精神高度的提升。教育活动一方面是人对幸福的体验过程,另一方面也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准备。面对鲜活的学生个体,教育活动运行的意义主要在于发掘、完善个体的生命活力,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无限展开,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由此可见,幸福和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指向人精神活动的教育与作为人主观状态的幸福具有天然的内在关系。幸福可以促进教育的人性化、本真化,教育可以奠定人的物质生活幸福的必要基础,开拓人精神生活的广阔空间,推动幸福人生的造就。在我们今天物质充裕的生活中,虽然并不缺乏幸福的客观元素,但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提高,影响人们感受幸福的因素依然很多。教育也许不能解决人类幸福的全部问题,但教育可以将学生导入幸福之“道”, 展现人类生活的理想,进而让他们筹划、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幸福地生活。[4] 所以教育应关涉人的幸福, 改造和建构人的主观世界,在自己的领域内为增进个体和公共的幸福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教育如何关涉人的幸福

教育关涉人生幸福,第一,教育要回归人性,引导个体提升生命需要的层次。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正是在追求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生活和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在合乎人性本真状态的基础上,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其现实表现,积极构建教育与社会和个人合理性关系,不断探寻人的存在价值、意义和教育之美善方向,使得教育更加尊重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不断生成与完善。当教育以人性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生命发展的规律,引导个体认识到自身的不同层次需求的客观存在,不断地提升生命的境界和需要的不同层次,教育就达到了它应该达到的目的,回归本真的价值,实现学生理想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臻美结合。

第二,教育应面向生活与意义,使人学会生活。在以往教育的实施中,我们大多把其定位传承、运用知识的工具,这种纯粹的知识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一种外在、机械式的训练。教育的本位应该是人以及人的生活,应教导学生理解和追求生活的意义。教育不仅要面向学生当下的生活,而且要关涉到学生的可能生活。教育对可能生活的关注应建立在对当下所处现状及生活方式的洞察上,而且还应包含对过去生活的审视和参照,使教育在现在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有机融合中不断追求意义,造就具有自主关怀生活意义能力的人。[5]这样,教育就成为引导学生学会优化生活,成就幸福人生的过程。

摘要:幸福是外在对象符合人的内在尺度的状态,教育作为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和幸福是密切关联的。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育应关涉人的幸福,为人类的幸福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一方面,教育要回归人性,引导个体提升生命需要的层次。另一方面,教育要面向生活与意义,在意义的追求中不断开创可能生活。

关键词:幸福,教育,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01(8).

[4]龙宝新.教育如何成就学生的幸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追求教育幸福 打造美丽人生征文 篇5

我骄傲我快乐我是音乐教师

祁家湾中学团委选送

“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这是我最喜欢哼唱的一首歌曲,每天的我都在感受着生活的幸福,都在开心的工作,因为我是一名快乐的初中音乐教师!

自从我选择读师范专业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将来能回到我的母校----祁家湾中学,做一名音乐教师,那将是最最幸福的!我身边的人经常对我说:“为什么考师范类的啊,当老师多没前途,为什么不选择好的学校和专业呢,将来可以赚更多的钱呢!”是啊,教师,这个普通的字眼到底应该怎样理解,教师是一种职业,可它又不单单只是一种职业,我如何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诠释教师的含义。

我不想说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不想说教师的清贫和与世无争;我不想说教师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就连有些文艺作品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也大多是衣着朴素,家居简陋。

新时代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与时俱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应该是阳光的,充满生气的教师队伍,我们学电脑,搞教研,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更现代化,更科技化,更人文化的教学方式,我们懂得修饰自己,使自己漂亮,得体;我们懂生活,会生活,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我们能够从容的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眼睛,在学生面前,我们是父母,是大姐姐,是朋友,我们是团结实干,年轻的集体,我们仍然一如既往的爱着自己的这份工作,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典范。1

之所以选择以后当一名老师的初衷也很简单,只是因为那时我,喜欢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给学生传播知识的那份洒脱,那份激情,那份自豪。我觉得教师是一个让别人尊重的职业。毕业后回到了母校,看着熟悉的教学楼和操场,看着身边老教师忙碌的身影,听着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我告诉自己:愿望实现了,好好的努力吧!

刚刚工作的那一天,我提着老教师给我的一台旧录音机,欣喜而又不安的走向了初一的教室。就在教室门口,我停了下来:终于要站在讲台上了,终于可以看到一双双稚嫩的眼睛了,可是,三尺的讲台上,我是否可以成为一名像我当年的老师那样,特别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吗?万一有调皮的学生欺负我怎么办……马上要打上课铃了,我整理好笑容迈进了我的第一节音乐课堂。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都在看着我,等着我,课桌上面也只有一本课本----《音乐》。我看了看他们的眼神,我发现了,他们在笑,那是一种善意的笑,一种信任和期待的笑容。那一刻,我知道了,真正的幸福是成为老师之后,能够拥有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和期待!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上好我的音乐课,一定把我的知识多多的告诉你们,并用音乐来帮助和指导你们的生活,也要让音乐带给你们很多快乐。但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做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曾经很困惑。1997年,我分配到现在我所任教的祁家湾中学,在此之前,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也没有一件象样的乐器,学生对音乐课的概念无非就是唱歌,听歌,甚至是做作业。我很茫然,有种被忽视的感觉,好象我的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没有用武之地。我从最基础的发声练习入手,尽管最初同学们还觉的好笑;我从简单的民乐民歌欣赏入手,告诉同学们生活中不只有几首流行歌曲,我们还有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一项项文艺活动经我们精心筹划,安排,得以圆满开展;学生们经过我们的辅导能够在台上翩翩起舞,一展歌喉。我释然了,是的,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的价值不正是体现于此吗?有了我们,校园变的丰富多彩,课堂变的有声有色;有了我们,校园到处充满着歌声,充满着生气;我愿意把我对音乐的感受传递给我的学生们,我愿意给学生一节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学生们可以从我这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有时,我真的很骄傲,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选择了这样一份职业,在学生眼里,我是不同的形象:我是活泼的,漂亮的,阳光的,多才多艺的,甚至我还可以是新潮的,时尚的,因为我是音乐教师。

我知道,我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热爱音乐,音乐可以表达情感,音乐可以调节心情,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音乐,懂音乐的人必然懂得感情,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上课铃声也将变成美妙的音乐,课间操也许会变成极富舞蹈性的韵律操,我们的音乐课将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做一名教师,内心很充实,而做一名音乐教师,我很快乐,我会继续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追求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快乐 篇6

学生不是花朵,也不是朝阳,学生就是学生。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认知水平低,思想单纯……许多方面都处于待开发、拓展、培养和提高的阶段。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把他们当作“被动”的雕刻对象,把我们的想法、做法强加于他们,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不管他们的思想是幼稚,还是成熟;也不管他们的思想是正确,还是错误,他们必定是有个人想法的。只有承认他们是有思想的,走进他们的思想世界,抓住他们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有意识,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他们,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他们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倔强内向、粗暴专横、泼辣胆大、粗心马虎、心胸狭窄、犹柔寡断、开朗热情、灵活大方、善解人意、细致谨慎、善于交际、心直口快……可以说是各具情态。如果我们不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塑造千人一面的学生,教育定将失败。只有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张扬学生的个性,才会不拘一格育人才。

他们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麻雀虽小也有瓜子大的脸。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不尊重学生,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反感情绪,甚至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行动。因此,只有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与之平等相待,以友相处,使其“亲其人,信其言,效其行”,实现教育目的。

他们每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的共同体。十个指头有长短,人是一个复杂的独立体。作为学生,因父母、家庭、邻居、学校、社会以及最初接触到的各种信息的影响,不同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知识能力就有不同程度的好坏、高低之分,并且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遗传因素也可有优势和劣势之分。教师要承认并且分析掌握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以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他们每个人都是要犯错误的,并且是易反复的。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学生犯错误是无庸置疑的,这些错误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有习惯性的,也有突发性的;还可能是愿望是好的而行为是错误的。教师只有谅解、容忍、甚至允许学生犯错误(除道德品质之外),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感悟、反省、总结,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点拨激励,加快学生体验、感悟、反省、总结探索的速度。

教师就是教师

教师不是园丁,也不是蜡烛,教师就是教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一,教师服务的对象是人类的灵魂,因灵魂是看不见、摸不着,并且没有两个是相同的,塑造的方法不是单一的或者是单方面来决定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特殊性。其二,作为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洞察力、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其三,作为工程师,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懂得教育理论和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四,教师必须品德高尚,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丰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其五,教师必须有强烈的爱心,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不足,用博大的胸怀去温暖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促动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其六,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主动、有效地创造氛围,激发、调动学生自身的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使之相辅相成,协调发展,让学生在愉悦快乐的活动中,发现、获取、积累、提高、创新。其七,把教育变成愉快的事,具有追求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快乐的高尚境界。

教育就是引起共鸣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互动过程,是心与心相撞而迸发出火花的过程,是爱与爱相融产生暖流的过程,是思念与牵挂产生酸楚的过程,是理解与宽容产生轻松的过程,是发现与创新产生兴奋的过程,是希望与被肯定的追求过程……产生共振共鸣是完成这一过程的枢纽。成功的教育就是要想方设法使教师和学生——两个或多个不同思想、不同认识、不同性格的人在一定的环境或氛围中,按照一定规律产生共振共鸣。共振共鸣的成分越多、越大,教育就越成功。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与学生和韵共振,并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和韵的兴趣和能力,使之向往和有能力、主动地与教师、教材和辙和韵,产生共鸣。

教育过程及教育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虽如此,也必须限定其做人的最低限度,这个限度就是规范。规范是约束,规范是指导,规范是路标。遵守规范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在接受一个学生或一个班级体后,就要明确规范:作息时间、卫生制度、纪律制度、学习制度、安全制度、文明制度、管理制度、甚至自习制度、作业制度……都要明确告知,并严格执行,保证学生最低限度地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无理想不成动力。理想是灯塔,理想是风帆,理想是动力。一个有理想的人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理想是其前进的不竭动力。在日常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使每一个学生明确各自的奋斗目标——理想是什么,并帮助每位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好计划。通过观看、阅读、讨论、讲述、收集成功人士实现理想的资料,认识、体验、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各种障碍,并用已经实现的近期目标鼓励学生,让学生感悟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台阶似的向前发展。

无沟通不成朋友。沟通是了解的前提,沟通是理解的前提,沟通是相知的前提,沟通是做朋友的前提,更是宽容的前提,教育的前提。其法有:资料阅读法,报名询问法,生活观察法,专事谈话法,集体交流法。前三项称之为单项沟通法。这个法则最终的操作方法是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情况灵活、随意地与学生沟通,让学生知道教师在时刻注意他,关心他。专事谈话沟通的目的性更强。在沟通中要允许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换位思考,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建议、批评,使他真正感受到你是他的知心朋友。集体交流沟通法是让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这个做法效果很好。通过沟通,使学生互相了解,知道了每个人的经历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也把教师看成了他们当中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

无爱心不通情感。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爱也是教育的核心。要让学生知道你爱他们每一个人。一个眼神,一个笑脸,一下爱抚,一次宽容,一句表扬,一次玩耍,都能表达出你的爱心。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可能是急需的钱,缺少的作业本、钢笔,甚至是买不起的校服,交不起的杂费、书本费。要挺身而出,对弱势群体要极力保护他们——受了父母的气,被别人打骂,孤独……教师要主动找父母协调……要公正严格,是非分明,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发动全班学生互助互爱,特别是让班干部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帮助困难的、有思想负担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让班集体充满爱心,让情感的纽带把师生系在一起。

无民主不成集体。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熔炉。制定切合实际的班级奋斗目标,竞争选拔班干部,民主制定班级公约、制度,打造名人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月民主评议班干部,班委会管理班级,针对荣誉或错误展开讨论……民主气氛越浓,班级的凝聚力就越强。

无幽默不成情趣。幽默可以使生活变得快乐有趣。幽默的教育力量可以使人终身难忘。语言幽默法: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一次出人意料地在黑板上完整正确地默写出一首诗,我很高兴:“送你一个字,很好。”全班哗然,纷纷说:“是两个字。”我说:“送一赠一。”全班大笑,默写者笑呵呵地回到座位上。动作幽默法:教室刚刷新,黑板下方有一个清晰的脚印,全班学生上自习,我蹲下身,歪着头,侧着耳,靠近脚印,聚精会神地看和听的样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全班学生起初莫名其妙,伸长脖子看我,一会儿,低头默声读书写字不语。翌日,印迹全无。

无激励不成信心。激励可以鼓舞人的信心。天下人皆好之恭,顺心顺耳喜生情,鼓舞一句暖心流,心潮澎湃争上游。演讲激励法,激昂的演讲可以振奋人心。评语激励法,可以是语言,可以是符号,可以是一幅画,激励的评语令人易接受,令人心动不已。作品展示激励,总结表扬激励,个别谈话激励,随机赞语或动作激励……激励可以使人兴奋,可以使人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可以使人产生更强烈的愿望。

无竞争不能前进。竞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必须具有竞争的意识,竞争的勇气和竞争的能力。岗位竞争:班干部职位竞争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勇气和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学习竞争:开展学习竞赛,为每个学生确立竞争对手与目标,使之在竞赛中磨砺自己。班级(活动)竞争:集体与集体以及大型活动竞争可以使集体产生凝聚力。班衰我耻,班赢我荣。无论是个人竞争还是集体竞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

无诚信不能立身,诚信是立身之本。分析法:通过分析讲解使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意义。事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真正认识到诚信的内涵和重要性。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同学要做诚信之人。率先垂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细小的事情,给学生做出榜样。

无奉献不成幸福。分析讨论,明确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快乐,幸福是温馨,幸福是关怀,幸福是奉献……没有奉献精神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开展活动是有效的途径——读书品味,演讲鼓动,具体实践体验,写心理感悟,品尝幸福的快乐,进行交流,共同分享。率先垂范。师生爱心互动,教师要把枯燥的说教变为温馨的启迪,用自己的智慧关爱学生,影响学生,使大家在互相关爱中,共同的快乐中,彼此的宽容中,舒心的理解中,主动的互助中,悦耳的鼓励中,创造美丽的幸福,享受无尽的幸福。

教育督导追求生态和谐 篇7

一、追求生态和谐的重大意义

基于人与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石, 实现并深化人与生态的和谐能有效控制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 且能合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各种利益关系, 因此, 构建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人类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活中与自然形成合二为一的关系。因人类的活动时刻影响着地球生态圈各领域的生物, 所以, 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建设前提, 合理且科学地建设自然就等同于为人类造福。如若违背自然规律, 影响生态的平衡,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必将会面临着毁灭, 人类则受到间接伤害。因此,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满足需要的同时应确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向大自然合理地索取并科学地回馈, 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相协调的目的。然而, 全面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相协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区域或国家的首要问题, 而属于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只有区域与区域间、国与国间为维护生态和谐而共同努力, 才能真正地达到人类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督导下构建和谐的生态

1.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职业性并兼特色性为主的教育, 在环境设施中合理地运用艺术教育, 可以使我们生活周边环境充满着人文的亲和力、浪漫的艺术气息, 让我们感受花、草及树木带来的艺术性及亲和性色彩, 也体现了环境育人、生态和谐育人的理念。目前, 绝大多数的城市园林管理工作中, 都以粘贴海报的形式向市民们宣传热爱生态环境的知识, 各种唯美而多元化的图片, 巧妙地利用图画形式向人们传达出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再如诸多城市郊区的围墙上描绘的漫画人物, 人物间的对话流露出漫画的主题, 即生态和谐是不容忽视的。艺术教育追求人类与生态整体有机的统一, 提倡在构建和谐的生态家园时, 务必坚定生态性与和谐性的共同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兴起的公益展览活动备受人们的关注, 各位艺术家以雕塑作品、油画作品、漫画作品以及简单的素描作品向广大群众展示了内心对维护生态和谐的呼吁。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 在艺术家追求个性自由、个性特性的创作过程中诞生的产物, 具体地说, 这是一种对生态和谐自由想象的空间。各种作品, 或是花草树木、或是鸟语花香、或是田园山水等风景, 都充满着艺术家创作中的自由气息, 这些风景作品流露了艺术家的思想, 彰显艺术家的个性, 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感受艺术家们传达的情感, 从而开始关注生态和谐的建设并积极参与。

2. 语言文化教育。

目前, 越来越多的诗歌或小说等文学作品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并在杂志与书刊中全面普及开来, 在语言文化的冲击下, 人们逐步加深对生态和谐的认识, 意识到建设和谐的生态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各个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普及爱护生态环境的知识, 使得刚步入学校的小学生从小就认识到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对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维护生态和谐起到促进作用。语言是一种心与心交流的沟通方式, 撇开当今科技时代运用的网络、电话及手机等沟通工具, 交流可分为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和书面语言形式的交流, 经研究证明, 书面语言形式的交流更富有生动性、亲和性。出版的生态教育书籍以委婉且生动的语言结合多元化图片的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广大阅读者。为满足各年龄层次阅读者的阅读需要, 针对青少年人群, 书籍策划人员对生态教育类书籍的编排多以图片为主;针对成年人, 则以文字为主, 但两种生态教育类书籍都旨在教育人们关注生态的发展, 为维护生态和谐而努力。基于人类的理念多以感性为主, 语言文化在督导人们追求生态和谐方面发挥着良好的干预作用, 所以能培养人们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3. 纪录片教育。

各频道早已推出的生态纪录片栏目, 受到观众的喜爱, 且赢得了一定的收视率。最为人们熟悉的动物、植物纪录片的播放加强了人们对动植物生长过程的认识, 在感官视觉的冲击力下, 人们获取了动植物在生态平衡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信息, 并理解动植物间存在的生物链关系。“适者生存”形容动植物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下的生存境况, 而从人类的角度出发, 人类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劣的最直接因素, 给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带来威胁, 违背了自然规律。以多元化的主题形式, 纪录片在生态和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摄影爱好者利用摄像机高清像素的条件捕捉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动态表现过程, 通过电视播放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构建生态和谐的环境。

渗透情感教育, 追求和谐境界 篇8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和谐境界, 必须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 在进行知识训练的同时科学地、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

一、以境创情, 情景和谐

重视课堂导入。教材中有些作品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他们无法深刻地领会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因此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巧妙地导入, 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参与, 为教学的和谐创造条件。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讲课时我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一把大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投放圆明园火烧后的图片) 。这样学生完全置身于一种特定的情景之中, 每个学生都为之愤慨、激动, 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立即被调动起来, 为文本的深入解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以诵体情, 诵情和谐

朗读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也可以起到以声传情, 感染学生的作用。教师范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方式, 教师范读除示范作用外, 还能将教师对作品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传达给学生, 使其受到感染, 达到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情感的和谐交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以四季为主, 它们都是情景优美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 作者在整个绘春中无不洋溢着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师在舒缓、轻柔的音乐中, 以一种轻快的、和婉的音律传达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自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作者在赞春中运用比喻、拟人, 构成了一组排比句, 赞美了春的“新”、“美”、“力”,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加强语气, 读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势, 让学生感受全文的诗意美、力量美和生机美, 油然生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以情串文, 情文和谐

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说, 任何一篇作品, 从情感上讲都有一个基调。它“是统摄作品的灵魂, 是充溢在作品中的生活气息, 是蕴藏在作品中的感情潜流, 是贯通作品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背影》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散文, 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是通过“背影”表达出来的, 从开篇到结尾“背影”就是对父亲最好的诠释。父子深情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但是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难以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来体会真挚的情感。品析“为子买橘”的整个过程, 抓住感人的情节, 从细节中悟父爱, 此时, 学生的情感已经融入文本, 让他们再读本段, 并圈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使学生感受到饱经忧患的父亲对儿子万般体贴和关爱, 感悟到这种爱在生活中体现并不惊天动地, 它或许就是寒风中厚厚的冬衣、远行时不经意的一回头、买橘时蹒跚的背影, 这样更突显了父爱的深沉、博大。

四、以美导情, 情美和谐

美育是情感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地人生态度”作为教学目的之一。美育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它能培养审美情感、陶治性情志趣, 塑造美的心灵, 建立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同时对道德熏陶和智力开发起辅导作用。”

语文课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的美, 并努力通过教学将美展示给学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去认识美, 接受美的熏陶并进而去创造美。

《春》、《夏感》、《秋天》、《济南的冬天》等课文中景物描写都体现着自然美,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课文的优美图片, 为学生打开一扇欣赏美的窗户, 让美的姿态、美的色彩从窗户中透出一点来, 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欣赏自然的外在形式美, 调动他们的审美经验感受自然的生机美、壮烈美、幽邃美和平静美,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讲授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作者文笔的优美, 进而达到情美的和谐统一。之后, 配合单元教学进行习作练习:写出自己眼中的四季。

教学实践证明,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境界, 必须通过渗透情感教育来完成。但渗透情感教育只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趋近和谐。要想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和谐境界还应重视课堂的师生和谐, 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处理好情感教育, 达到最优化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文学解读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1月第一版.

[2]《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追求和谐幸福的教育 篇9

今天,我们在给教育更多的重视和期望的同时,无论是教育圈内还是圈外的人,都多了一些迷茫: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人性本质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其实,这就是教育应该去成全的。我认为,周俊老师真正理解了并正在实践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周老师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全部心力去创设充满趣味、情味和生活味的课堂,让孩子们快乐地发现、研究和探寻,让他们得到健康的成长。

生命科学的教育,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从学生的生命需求出发,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其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反思今天我们的很多课堂,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因为,他们的“学习”大多是从书本到作业本,从抽象的理论到说教,从背书到题海,从考试到分数。即便是少数获得高分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科学素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提高吗?他们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吗?我想,每一个思维正常的成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钦佩周俊老师,她并没有抛开教材,而是去深刻发掘教材的内涵,将人类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在生活和实践中探索获得的对孩子们极为有用的知识和真理,用有趣的、浅显的、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去启发他们观察和思考,去分析和研讨,从而获得科学的认知,并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能自觉地纠正不正确、不科学的习惯和做法。营养膳食、生态环境等很多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关乎每一个人,特别是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终身幸福息息相关,周老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给学生启发和科学的指导。

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使学生在相关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欣喜地看到,周俊老师的教学,创造性地实践了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和多方面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今天,我们无法逃避应试,一个优秀的教师所教出的学生在应试中也应该表现出不俗的实力,但那肯定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能发展得更好,实现人生的价值。

从一个普通青年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周俊老师始终没有离开她所醉心的课堂和挚爱的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真正水平是通过学生的和谐发展反映出来的。其实,做教师的收获不在于获得了什么职称和多少表彰,一个教师的称职,是通过提高发展他(她)的学生体现出来的;一个教师的优秀,是能让他(她)的学生变得更优秀,让他们的潜力更好地呈现;一个教师的幸福,在于课堂里和学生情感的真挚交流和思维的快乐碰撞,是若干年后,看到他(她)亲手培养的学生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在人生旅途中获得幸福。

有人说,幸福感是享受你所得到的回报。那么,教师的幸福感应该从何而来?其实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来自课堂,来自学生,应该是从学生的成长中收获。在你的关爱、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得到发展,得到更好的成长,这是对教师最好的回馈,是教师这个职业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我们相信,教师的默默付出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就是自己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他们在未来的生涯里实现人生价值,就是知识、能力和人类文明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弘扬、传承和发展,我认为这就是教师价值的最大体现和教师获得的最有意义的回报。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如果你认准了爱她,就投入地爱她一辈子,你将收获人生永远的快乐。

追求和谐幸福的教育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幸福教育,教育目的,终极目的

近年来, 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 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多个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不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 职业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针对职业教育的众多理论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对职业教育目的这一问题的研究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追根究底,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根源, 是教育得以展开的逻辑起点。

一、职业教育的最初目的

目的, 作为人的自觉活动与行为的要素之一, 是行为主体根据一定需要, 以价值观念为中介, 对行动目标或后果的预想, 这种预想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职业教育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这是从个人本位出发的观点。从社会本位来说,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 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而言, 职业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 为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做准备的教育。

所谓职业, 就是工作或者劳动, 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是用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换取的生活手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角色。肖凤翔曾指出“职业是以谋生为基本目的, 基于市场交换驱动的分工基础上, 个体必须从事的连续的制度化的社会生产或服务性专业活动。”根据职业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谋生做准备, 属于生计教育的范畴。

二、职业教育目的的变革

对于普通教育而言, 其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的没有考虑到教育的目的要为个人做什么, 能为个人带来什么。也有的教育目的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这也只是一种应然层面上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究竟要怎样符合这种应然的教育目的还是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 职业教育或多或少地弥补了这种缺憾。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种“工具”, 而没有真正关注到人本身。随着职业学校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的已经背离了其最初目的, 演变为后来的“作为人未来谋生的手段”的教育形式。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的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发生了变革, 变成了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我们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单纯的技术工人, 他们掌握着职业的技能、操作的方式等, 仅仅是实践操作能力。正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缺少对受教育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忠诚等, 各行各业才会时常出现员工经常调换工作, 员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发生。

学者们对此也有着各自的看法, 或是从课程上改革, 或是从体制上改革, 但是这些都未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职业教育只是意识到员工的工作能力是否缺失, 想方设法地寻找培养受教育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由此转变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类型, 其目的也变为使受教育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规范性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职业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之所以会选择职业教育, 其中一点原因是他们对普通教育中的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育形式没有兴趣。相比之下, 他们更喜欢具有针对性、直接性的职业教育的这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对象是想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

幸福对每个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所说:“现实的幸福是形形色色的, 真实的幸福只是主观的选择, 在甲认为是真实的幸福, 在乙看来可能是非真实的……在各种不同的人中, 不同的时代中, 实际上存在着许多极其相反的, 但是都被认为是幸福的事物。在这里幸福的东西, 在那里却是灾难, 反之亦然。”

纵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可以知道, 职业教育的目的对于受教育者个人来说, 不外乎是增长知识、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和素质这几点, 不论单拿出任何一个方面来说, 对于受教育者的人生幸福都是过于片面的、浅显的。这些都只是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使用的某种工具、手段和方式罢了。换言之, 个人增长知识、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自己幸福的生活。

对此, 作为更具有实践价值的职业学校是培养受教育者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场所, 有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这样的教育。而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当为教师这一群体,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幸福的环境和氛围, 培养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完善教育过程, 帮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幸福;职业院校的教师要通过引导, 提升幸福追求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王启龙.追求幸福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J].职教论坛, 2008 (12) :4.

[2]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6) :26-31.

[3]肖凤翔, 所静.职业及其对教育的规定性[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435-440.

[4][德]狄慈根.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 1978:94.

[5]金立其.职业教育目的的历史检视及其缺憾[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1) .

[6]李兴洲.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目的新论[J].职教论坛, 2008 (1) .

上一篇:长沙理工大学下一篇: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