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育真境界

2024-05-21

追求教育真境界(精选六篇)

追求教育真境界 篇1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和谐境界, 必须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 在进行知识训练的同时科学地、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

一、以境创情, 情景和谐

重视课堂导入。教材中有些作品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他们无法深刻地领会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因此教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巧妙地导入, 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参与, 为教学的和谐创造条件。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讲课时我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一把大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投放圆明园火烧后的图片) 。这样学生完全置身于一种特定的情景之中, 每个学生都为之愤慨、激动, 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立即被调动起来, 为文本的深入解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以诵体情, 诵情和谐

朗读是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也可以起到以声传情, 感染学生的作用。教师范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方式, 教师范读除示范作用外, 还能将教师对作品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传达给学生, 使其受到感染, 达到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情感的和谐交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以四季为主, 它们都是情景优美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 作者在整个绘春中无不洋溢着对春的赞美之情, 教师在舒缓、轻柔的音乐中, 以一种轻快的、和婉的音律传达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自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作者在赞春中运用比喻、拟人, 构成了一组排比句, 赞美了春的“新”、“美”、“力”,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意加强语气, 读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势, 让学生感受全文的诗意美、力量美和生机美, 油然生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以情串文, 情文和谐

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说, 任何一篇作品, 从情感上讲都有一个基调。它“是统摄作品的灵魂, 是充溢在作品中的生活气息, 是蕴藏在作品中的感情潜流, 是贯通作品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背影》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散文, 作者对父亲的深厚情感是通过“背影”表达出来的, 从开篇到结尾“背影”就是对父亲最好的诠释。父子深情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但是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难以理解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来体会真挚的情感。品析“为子买橘”的整个过程, 抓住感人的情节, 从细节中悟父爱, 此时, 学生的情感已经融入文本, 让他们再读本段, 并圈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 使学生感受到饱经忧患的父亲对儿子万般体贴和关爱, 感悟到这种爱在生活中体现并不惊天动地, 它或许就是寒风中厚厚的冬衣、远行时不经意的一回头、买橘时蹒跚的背影, 这样更突显了父爱的深沉、博大。

四、以美导情, 情美和谐

美育是情感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地人生态度”作为教学目的之一。美育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它能培养审美情感、陶治性情志趣, 塑造美的心灵, 建立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同时对道德熏陶和智力开发起辅导作用。”

语文课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的美, 并努力通过教学将美展示给学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去认识美, 接受美的熏陶并进而去创造美。

《春》、《夏感》、《秋天》、《济南的冬天》等课文中景物描写都体现着自然美,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课文的优美图片, 为学生打开一扇欣赏美的窗户, 让美的姿态、美的色彩从窗户中透出一点来, 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欣赏自然的外在形式美, 调动他们的审美经验感受自然的生机美、壮烈美、幽邃美和平静美,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讲授课文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作者文笔的优美, 进而达到情美的和谐统一。之后, 配合单元教学进行习作练习:写出自己眼中的四季。

教学实践证明,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境界, 必须通过渗透情感教育来完成。但渗透情感教育只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趋近和谐。要想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和谐境界还应重视课堂的师生和谐, 在师生和谐的氛围中处理好情感教育, 达到最优化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文学解读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1月第一版.

[2]《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追求教育真境界 篇2

文/原绿色

今年夏天我在北京开会期间,参观了中关村四小,在参观过程中,该校校长很自豪地对我说:“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在参观完我校后,都说我校的师生很自然。”在反复琢磨校长说的“自然”一词后,我觉得它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

自然是一种真实的状态。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在于“求真”。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告诉我们生活与教育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将师生上课、锻炼、游戏以及生活的状态自然地呈现,是一种道德层面的高姿态,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和教育。而那种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平时一个样,上级检查一个样的做法,只能给大家以作假、作秀、不自信的感觉。而对于教育来说,实际上这是一种失败。因为它对师生的心灵是一种侵蚀,会不自觉地让师生虚伪起来。因此,以自然的状态面对来访、参观,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自然,折射出的是一种自信和大气。我也在学校提倡“开门办学,推门听课”,欢迎各界人士,包括教育界同行、家长、社会人士,到校园里参观、进教室听课。但我有许多不自信的地方,如个别教师讲课一般化,管理上存在不少盲点和不足,包括学校的卫生、学生的文明与礼仪等,因此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中关村四小能以自然的状态示人,就好像很讲究卫生的家庭一样,根本不怕有不速之客来访。而不少学校就如卫生搞得不怎么样的家庭一样,一旦有来访便需要搞一次大扫除。

自然,应该是教育追求的一种高境界。

我们追求自然,是希望把平时的工作做到最好,达到有上级检查,或客人来访时的那种状态。如果平时严格要求的都做到了,那么,我们也就能自然、从容地应对来访和检查了。

实施“智美”教育追求“至美”境界 篇3

一、生命健康基础课程,夯成长之基

学校构建了生命健康课程体系,力求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该体系包含安全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和阳光健身课程。

一是安全教育课程。首先,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内容的安全课程。课程内容覆盖运动损伤、网络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等各个方面。其次,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逃生技能培训。最后,学校在安全教育的方法形式上进行创新,通过知识讲座、情境培训、自救互救演练、观看安全教育影视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建立了环境优雅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四名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为问题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为各班级每月提供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

三是阳光健身课程。一方面,学校抓实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以广播操、少年拳、花样跳绳等为组织形式,达到了“活而不乱、身心舒展”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力促健体类校本课程的发展,先后开设了传统田径、艺术体育、球类竞技等三大门类、十余种健体类课程。

二、“真善美”主体课程,促素质提升

1.“书香求真”课程,启知性之智

学校积极构建“书香求真”课程,以语文课程为龙头,实施“全科阅读”策略。通过全面的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一是研发多样化书香阅读课程。首先,学校精心编选了《诗之韵》《书之香》《文之美》阅读校本教材,全面推进语文教学革新;其次,学校分学段实施特色阅读:低年级抓实“单元主题绘本”教学,将音乐、美术等多元课程资源与语文课程相整合,中、高年级力促“名著阅读进课堂”,课内共赏,课外细读,相得益彰;最后,多元展示成果共享。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学科素养展示节”“书香课程展示”等活动,把书香校园建设引向深入。

二是着眼各科,渗透阅读。近年来,数学学科着力探索“数学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英语学科以课题研究引领课程建设,探索“少儿英语阅读与智能评测”的教学模式,各学科积极培养儿童阅读素养,进行课程整合的探索。学校教学楼门厅前安放的“数苑探秘”和“文海拾贝”两块版面,成为检验、锻炼、提升学生全科阅读素养能力的课间“小擂台”。

2.崇德向善课程,树为人之根

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逐渐发展为隐性教育、浸润式教育。各学科教师也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浸润德育。学校构建起以“生态”“明礼”“至善”“崇德”“励志”等为主题的文化隐性课程。植物憩园与“风荷池”相映成趣,“至善苑”“知礼苑”“明德苑”三条知识长廊启迪修身。

二是以班级文化构建德育主阵地。各班级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班级价值体系,创建班级博客,涌现出了“清泉班”“思达班”“太阳花班”等一大批有鲜明特色的少先中队。

三是家长大讲堂课程。电台主持人、交通民警、“巧手奶奶”纷纷走进课堂,走上讲台,给学生讲一些在校内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学校还通过家校联系卡、家长培训会、新生家长“携手会”等形式,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了家校携手办学的合力。

四是节日教育系列课程。学校制定了《传统节日课程实施方案》和《传统节日课程实施纲要》,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校本课程教材,开展传统文化探究实践活动,使节日教育日常化、系列化、课程化。每年端午节前夕,教师都会组织学生缝香包、包粽子、诵经典诗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传统节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了节日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五是“美行成习”课程。学校定期举办文明礼仪培训,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学校精心组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活动,并以“四德工程”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有二十多名学生获市、区“四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五百名学生被评为学校“好习惯少年”。

3.艺术审美课程,成学生之美

学校将“整合式艺术特色教育”作为实现“智美”教育的有力途径,力图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出具有“智”慧人格和“美”好气质的附小学子。

一是艺术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整合。每日清晨、午间、课间休息时,校园内都会播放一些旋律优美的乐曲,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

二是艺术教育与特色课程整合。学校努力为学生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如“赢牟战鼓”校本课程,学生不但诵读了《曹刿论战》,还在教师的带领下奔赴齐长城遗址,感悟厚重的历史文化。学生亲自演奏长勺战鼓,感受古音乐文化带来的震撼。学校通过内容丰富、活动多元的综合课程,将艺术教学内容与学校特色课程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三是艺术教育与主题活动整合。学校将艺术教育与三大校本主题活动——文化艺术节、体育竞技节、学科素养展示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中,了解、认识、尊重各个国家的艺术、文化和历史。

四是艺术教育与校外资源整合。学校以开放的姿态整合社会资源,与莱芜市电视台、童画泰山少儿书画院、立华棋院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库。

三、扬长个性拓展课程,展理想之帆

学校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内挖潜力,外联借力,挖掘、拓宽师资资源,积极构建“扬长”课程体系,具体分为校级、年级、班级课程,集中在每周五下午活动。学校相继开设和成立了羽毛球、国画、馨兰稚雅文学社等二十余项活动课程或社团组织。学生自愿选择,走班学习,不但陶冶了情操,而且培养了特长。

在学校组织的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艺术节系列活动中,三百余名学生分别在“梦之舞”舞蹈比赛、“寻找校园好声音”歌唱比赛、“飞翔的梦”器乐比赛中,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才艺。学校连续多年在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中获一等奖。

杨慧莉: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篇4

教育家要“用情”。说到“用情”就不得不提到我和杜蕴珍老师交往中的几件小事。我和杜老师的交往缘于2007年,那时我还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代表南开区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选拔赛。课后,杜老师走到我和教研员面前激动地说:“课上得真不错!看到南开区在阅读教学上的进步我真的很高兴!”杜老师的声音像银铃般清脆悦耳。这是我第一次与杜老师站得这么近。看着她慈祥的面庞,听着她悦耳的声音,名不见经传的我能得到特级教师的肯定真是受宠若惊。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这就是教育家杜老师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2008年,我成为南开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刚刚担任教研员工作就赶上了区优质课大赛,我责无旁贷担任评委工作。大赛地点在中营小学,这使我有机会又见到了杜老师。杜老师坐在礼堂的一角,几次请她到评委席就座她都婉言谢绝了。低调,不张扬是她的一贯作风。赛后,杜老师婉转地对我的评课提出了建议,虽然语气婉转但我听出了杜老师的不满意。是啊,自己如果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评课怎么能起到引领作用?后几场评课,我细心研读教材,结合课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课,每场下来我都征求杜老师的意见,直到她露出满意的微笑。后来,我认真阅读了杜老师《我的一次评课———第五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青年教师负责,对南开教育负责,这是教育家杜老师给我上的生动一课。

后来在工作中,我们又有过几次交往。杜老师特别关注我们的教研活动,关注课改的动态,她常说:“我要和你们的教研保持一致才能指导老师们的教学,我也得不断学习。”多么谦逊的教育家,多么质朴的话语,令我感动,也令我汗颜。杜老师古稀之年还奋战在教学岗位上,还主动和我们探讨教学,和我们一起听课评课,我知道这是杜老师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帮助我们,保护我们。这就是教育家,对青年教师的爱之深,对南开教育的情之切;这就是教育家,于细微处见真情,润物细无声。

教育家要“善思”。大凡教育家多是思想家。如教育家陶行知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并一生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运动;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伦理学史学科的开创者和现代伦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家张伯苓不仅有教育的能力,而且有教育的魅力。教育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教育思想的形成必定靠着对国家的关注,对教育的思考,靠多年的累积与实践。作为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魅力,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问题。“新课程改革”“减负”“高效教学”“信息技术”……每一个时期出现的新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反思我们做了什么,思考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追求教育真境界 篇5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学校管理和学生常规管理中强调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 以规范而灵动、严格而自由的制度和机制, 引领师生自主管理, 激励教师参与民主管理, 不仅很好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使广大师生在自主管理中提高素质, 增强能力。

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 以“诚”为主题, 通过培育学校精神、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班级文化、开展文化活动等, 带领师生共建共享诚真诚朴、向善向上、情智共生的学校文化, 使学校不仅是教师工作、学生读书的场所, 也是师生快乐生活、滋养人生的精神家园, 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文化建设过程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品质。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 以生命教育、诚信教育为重点, 着力打造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人文德育, 不仅开发实施德育课程, 开展重在实践体验的德育活动, 更是将德育弥散于学校文化和师生交往之中, 渗透于日常管理、学科教学和后勤服务之中, 使德育和风细雨显真情, 于无声处见实效。

坚持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以建设智慧课堂为抓手, 带领教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师的“教”富有智慧和创意, 学生的“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坚持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 在提高国家课程教学效率和实施水平的基础上, 开发实施多门校本必修课程, 组织开展多个项目的文化社团活动, 对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追求教育真境界 篇6

让我们一起来做操

石榴节上大丰收

港区小学是张家港市最西北的一所富有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农村学校,坐落在张家港市著名风景区香山北麓。学校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各类专用教室、设施设备配套齐全。步入校园,你会感到灵动中透着执着,淡雅中彰显生机,校园整洁有序,老师敬业负责,学生朴实向上。

老师向贫困学生赠送礼物

多年来,学校坚持“为孩子未来奠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真、向善、尚美、务实”的校训,全力建设“求真文化”:以“乐学向善明真理、勤奋好学求真知、诚实守信做真人、团结合作履真行、勇于创新练真能、自信自强寻真梦”等“真真小目标”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创新活动形式,切实开展“文明小当家、清卫小当家、学习小当家、执勤小当家”等“真真行动”,引导学生形成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乐器、绘画、厨艺、围棋、乒乓等40多个少年宫活动项目,“真真少年宫”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加强班级图书漂流站建设,编印校本阅读教材《真真阅读》,开设校本阅读课、指导孩子常年写日记、做摘记,以“真真小书迷”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绿色先进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苏州市“三会”先进学校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

我们的创新实验

上一篇:检索策略下一篇:同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