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课堂引入

2024-06-30

高职数学课堂引入(精选十篇)

高职数学课堂引入 篇1

一、什么是数学实验

对于数学实验,南京师范大学的曹一鸣教授是这么认为的“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来进行的探索的研究活动.”可见数学实验通常是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是让学生以数学理论为依据,借助计算机,通过设计并完成实验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学实验的主导者应当是学生,而教师仅仅作为协助者存在的.

二、将数学实验引入高职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1.数学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习应当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数学的学习不应当仅停留在抽象思维的层面,而应当遵循发现,推理,猜想,验证的规律,而数学实验的开展正是为了满足这种教学需求.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验能够还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计算机演示让学生能多角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其次,引入数学实验后,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来参与教学活动,这是一个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在数学实验的进行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实验的主要实践者参与其中的,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生需要运用自身所有的数学知识对于数学实验进行设计与规划,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2.数学实验的开展符合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需求

在数学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下,“必须”,“够用”成为了当下高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为专业服务,突出数学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能独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中的计算问题成为了高职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数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从原有的纯理论教学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加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模式.这需要我们将实践教学引入数学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实验是真正能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启发并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散思维学生不但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更加深入的学习数学知识,更通过自主探索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更好的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学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教职成[2014]6号文中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有着明确的标准:“要树立正确人才观,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当代,数学的工具作用日益明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成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人才重要培养目标,这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数学探究力.通过数学实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数学实验经历知识的探索和验证过程,促使学生自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高技能人才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数学能力.

三、将数学实验引入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能性

1.具备硬件支持,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将数学实验引入数学课堂,首先要保证良好的硬件设施,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拥有成熟的计算机房,具备教学网络和一定的计算机系统配置.比如拥有在Windows系统下具有Windows XP SP3及以上的操作系统,X86架构且支持SSE2指令集以上的cpu以及2G以上的硬盘配置的计算机房.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构建专门的数学实验室,将数学软件如Mathematica、Maple、SAS、Lindo、Lingo以及双向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技术处理系统引入计算机房.在数学实验室里,学生可以自己着手在机器上进行实验和练习.甚至在有些学校(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学校拥有自己的E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发布实验内容及实验参考资料和答疑,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自主进行课后实验,进一步利用数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2.教师精心安排实验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项目

将数学实验引入数学课堂还需要教师对于数学实验教学进行合理的项目设计.因此为了保证加入数学实验的课堂教学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兼顾以下几点:

(1)围绕教学目标将数学实验与理论教学充分融合.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弥补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两者因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当避免过于夸大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免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重点不明确.

(2)教学设计上突出典型性兼顾趣味性,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项目,方便学生举一反三,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此外数学实验作为实践教学内容还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应积极创设认知情境,通过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以新颖的设计项目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项目选择上以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问题的开放性与创新性,通过选择具有多种解决方案的教学项目来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促使学生在数学实验中探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其探究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另外学生还能通过利用调用自身的数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使得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

3.教学形式应以学生为实践主体,兼顾个体研究与团结协作

将数学实验引入数学课堂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树立勇于提出疑问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将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更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团结协作.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让学生将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与数学交流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团结协作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找自身学习中值得改进的地方利用“群体效应”在学生中间营造积极主动地学习氛围.

四、结束语

总之,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是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的,是满足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的,是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需要的,因此,发挥数学实验的强大作用,将其作为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个数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强大挑战.它要求我们拥有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和充分的实践经验,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高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数学实验会成为高职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我们应该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技术,最终培养出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摘要:本文基于用数学实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改革的设想,从数学实验的概念,在高职数学课堂开展数学实验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三个方面讨论了将数学实验引入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考虑通过将数学实验引入传统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学实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奠宙.20世纪数学经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翼,盛祖祥,张莹.浅谈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9.

数学课堂创新“引入” 篇2

其次,引入要联系实际。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面积”一节时,我这样开场:我们年级张老师家分得一套新房子,他打算用33mm的正方形彩色地板砖铺地面,现在平面图就在我手里,同学们帮助算一下,需要买多少块方砖。看到学生们认真审视平面图后互相商讨的场面,我及时引入了“面积”的概念。

同时还可引入“设疑”。根据中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在课上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诱导学生由疑升思,这是促使学生们由思到知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三,引入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共同以直观教具进行实验演示,以引导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俗话说,教无定法。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相信广大的同行在数学“课堂引入艺术上”有更新的突破和成功的经验。(摘自《光明日报》)

高职数学课堂引入 篇3

一、阅读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既要把文章中引入课堂的数学阅读教学,就是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的训练与指导为手段,以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从而形成数学阅读的技能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高级目标的教学活动。

(二)将阅读教学引入高职数学课堂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向来被认为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将阅读教学引入课堂,加强数学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进行独立思考,理解所阅读的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基础上,获取新的信息,并将其与原有知识结构调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新的收获。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阅读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进行交流探索能力的培养,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2.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公民的基本数学素养中包含用数学语言交流数学问题的素养,即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然而,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作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3.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教材的理解。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

常规课堂中,最核心的文本就是人手一本的数学教材;而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学会读这本书。此外,帮助学习者掌握读教材的技能还有一项重大的的好处—建立自信心。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教材可以参照,无论是遇到概念模糊、方法或原理的遗忘,乃至种种书写细节要求的问题都有最可靠的信息参照源。

4.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差和数学语言水平低,在阅读和理解数学材料上显得无能,在听讲方面,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而加强数学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个别化学习,可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从而可望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以落实.

二、将阅读教学引入数学课堂的具体措施

(一)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学生身边发生的数学等多渠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办数学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通过搜集中国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加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责任感,不仅使学生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境界,大大发挥了数学学科传播知识的功能,又能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育人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针对学生在读数学书时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1、从不看书,教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

2、看书也是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以把读书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预习,讲后阅读。讲前预习可以不用要求太高,也可指定范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所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根据课堂讲授与书内容两相对照,弄通、弄懂各种数学概念,该识记的定义、定理、公式、性质,就要下功夫记,既要动脑子又要动手,重要的难懂的定理和例子,要亲自动笔推证和演算。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也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3、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弄不懂。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且”和“当”,“仅当”、“当且仅当”,“有”、“仅有”、“有且仅有”,“至少”、“至多”,“不超过”、“不低于”“不小于”“不大于”等。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还可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注意例题的格式,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4、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在教材上划着重点(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考试时适当考一些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或常识,以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达到督促的目的。

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浅析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课堂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可以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并且可以为新课的展开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能够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十几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数学课堂引入的几种方法.

一、温故知新引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结构.

例如,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二课时的教学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上面的引入自然、流畅, 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 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 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类比探究引入法

即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复习归纳, 由此及彼引入新课.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

例如,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引入

师:由a+2=b+2, 能得到a=b, 由a=b, 能得到0.5a=0.5b, 你知道它的理论依据吗?

生:根据等式的性质.

师:那么不等式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下面我们来探究.

三、实践操作引入法

本方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

例如,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引入

师:同学们, 请你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把它剪下来, 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并拼在一起, 你有什么发现?

四、生活情景引入法

用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引入, 自然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可以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例如,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引入

师: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了如图的三块, 要想去玻璃店配一块同样尺寸的玻璃, 带哪一块去好呢?

同学们猜想, 议论.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五、资料故事引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 通过巧妙的编排、汇总, 引入新课.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 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生动的故事引入, 不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 从资料故事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例如, 在讲“勾股定理”时, 可以讲讲“毕达哥拉斯赴宴”以及“百牛大祭”的故事.

六、问题设疑引入法

即在讲新知识之前, 根据所要讲述的内容, 有意设置一些问题悬念, 引发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对于学习的目的更加清晰.制造悬念, 可以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能引起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

例如, “二次函数”的教学引入

师:要用20米长的篱笆, 一面靠墙, 围成一个矩形的花圃, 怎样围法才能使围成的花圃面积最大?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将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七、直接强调引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说明本节或本章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集中精力投入学习.这种引入直截了当, 教学重点突出, 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上, 促使学生迅速地把精力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例如, “三角形”的教学引入

师: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四边形、圆中的很多问题都要化为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 因此我们来认真学习三角形

让问题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篇5

摘要:本文结合一些实例谈论了怎样让问题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学生能在数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数学,并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现在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的感悟数学的真谛呢?这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古罗马 教育 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呢?

笔者主要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下面笔者通过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1.实例一

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道“走了多远?”的问题,在问题中首先规定从起点开始向左记为正,向右记为负,让每一位同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想走的方向和步数。

(学生一):我向左走了3步,再向右走2步,离起点有多远?

(学生二):我先向右走10步,再向左走10步,离起点有多远?同学们此时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这时笔者逐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写出加法算式,导出加法法则,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把本来沉闷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2.实例二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整式的加减”一节中讲到“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在讲课时,笔者拿出一小袋硬币。对同学们说:“谁能帮我数一数这一共有多少钱?”这时,学生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学生一: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二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二: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三分钟后)数出一共6.6元。

学生三: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一分二十秒)数出也是6.6元。

这时,笔者及时的提出问题:如果这是满满的一大盒,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笔者又及时提问:“为什么?”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这时笔者就比较 自然 的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才能使学生获取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实例三

在几何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节的新课导入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在刚才上课之前我遇到了一位以前的朋友,他说他的家乡有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 交通 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离A村较近的C处,B村人希望建在离B村较近的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

笔者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同样,在学习圆中“过三点的圆”一节时,笔者拿着一块残缺不全的圆镜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开始都很纳闷,当听到笔者说:同学们,我把别人的镜子打破了,谁能帮我想办法,怎样“破镜重圆”呢。这时,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但没有人能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方法,此时,笔者就抓住机会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过三点的圆这一节,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会大大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4.实例四

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实用型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如在讲授圆的有关性质前,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分别模拟安装有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和圆形轮子的汽车行驶的状态,并分别配各种颠跛沉重的声音及轻快的声音。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圆形轮子能使汽车平稳地前进,这是“圆”这种形状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然后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圆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然后把这些特殊性质运用到运输工具上,这样制造了圆形轮子,轮子的形状与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可初步体会 科学 来源于实践又还源于实际生活的道理。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应把学数学作为一种过程。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概念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 发展。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用在联欢会、文艺晚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又如综合运用长方体表面积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生产常识等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多种多样、经济 美观实用的长方体形状包装纸盒,将所学知识变成“产品”。开展“奇妙的黄金矩形”活动课,学生通过画、剪、折等实际操作,感到数学的美,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用 计算 机动手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或应用软件。

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等,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学习要点。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辅导支持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 网络 作为学生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动的数学活动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好的实际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很熟悉,数学知识离我们很近。

总之,学生现在喜欢学数学,与实验教材的新颖、现实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然,也与教师的高超教学 艺术 有关系。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高职数学课堂引入 篇6

[关键词] 四步法MCLAPBL编码

1、引言

高职教育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意在学生毕业即能迅速投入工作岗位。对于高职软件专业的课堂教学则是以培养“软件蓝领”,即软件编码人才。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身能力的培养,达到“学为所用”和“学以致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能否见效,本文就此展开思考和讨论。

2、几种教学方法分析

2.1 四阶段教学法[1]

四阶段教学法(Vier-Stufen-Methode),最初起源于美国,在德国得到发展。它是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总结练习四个阶段。这种方法适合于操作技能的传授,但由于没有明确教学载体,教师的准备环节既要充分又要适度,并且需要严格把握课堂进度,稍有偏颇则会防止陷入讲多练少的状况。

2.2 MCLA[2]

MCLA(Model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即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是NIIT组织实施培训软件人才的核心思想,MCLA的模式体系包括五个步骤:目标、知识、演示、练习和归纳总结。这五个步骤嵌入到一个单循环中,作为一节课教学指导方针。MCLA是现在众多高职软件专业在教学模式选用上的“热山芋”,其目标明确,知识拆分合理,并以项目为依托,让学生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由于作为榜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务过重,并且MCLA需要专门的教材支持,这本身也是NIIT的专利。

2.3 建构主义教学论[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中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高职软件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类似的职场环境,利用实际情境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进行理解和顺应,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建构主义本身只是一种理论依据,缺少实际的教学活动安排,所以应该和其它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2.4 PBL[4]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多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由于一个软件项目不是单凭一人之力完成,需要团队协助和配合;对于问题的理解,个体认识也存在差异,需要通过一个团队或者几个团队的成员相互讨论研究,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3、象限型教学法

象限型教学法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象限型教学法

象限型教学法由目标-->知识-->讨论-->演示-->练习-->反馈-->总结这7个部分及各部分所在象限中占的百分比权值组成。其中,把一个项目案例围绕书本的知识点划分成多个小案例,小案例作为每一个或几个章节目标;通过目标引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点,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必须遵循以本节目标为中心的原则,无关的知识可以酌情省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组讨论,即如何通过提供的知识点完成案例,分组方案拟定用菲利普斯66法,6人一组,一共6分钟,完成后把讨论仍无法解决的记录提交给教师;教师演示案例的核心部分,并且把案例解决中涉及的关键性问题和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阐述;学生在教师演示之后,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类似案例的相关练习;练习时间结束后让学生继续分组讨论,对适才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反馈,并把最终结果提交,教师把学生反馈的主要问题解决;教师最后对整个案例中的重要环节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同时推导出下一个目标。象限型教学法通过讨论和反馈把教学的主体重心由专业教师扩展到整个课堂上的所有人,使学生从一个教育的受动着变成了学习的主动者,能够把每次的知识点经过讲述、讨论、反馈和总结四个环节后,充分的进行消化和吸收。

象限型教学法中的百分比权值,代表着构成该教学方法的七个组成部分在整个课时中所占比重,同时也标志着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即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在课程的开始让学生自己拟定本节课的目标,在低、基本和高之中选择,然后通过目标案例激发学生对整堂课的兴趣。知识点的内容紧扣案例,教师在完成知识点的讲解之后即达到了最低的教学目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把未能理解的知识点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讨论结束之后并不马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而是进行案例的核心代码演示,这样能够节省课堂上不必要的时间花销,同时学生因为问题的未解答,会更有兴致的投入教师的案例演示中去。因为知识点和案例是紧密联系的,在完成核心案例演示之后,相关知识点在案例中的应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此时再对学生讨论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评析。上述过程的完成标志着教师讲授阶段结束。学生根据对知识点和演示案例的理解,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和案例类似的练习;练习时间结束后让学生再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知识点在自己实际应用中的疑问,给出案例反馈,并由教师解答。在总结阶段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自我评测,把结果和课程开始拟定的目标进行对比,看自己是否到达了自己的要求。通过目标的拟定和评测,和同学对比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学生在学习时会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从而能够更好的约束个人在课堂上的负面情绪,实现最大额的知识收获。

象限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把课堂模拟成职场,通过分数和达成目标进行挂钩,实现每次课打分,期终汇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让学生彻底放弃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劣习,把编码能力的培养分散到每次课,每个人,每个团队,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强、更具竞争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软件蓝领”的培养。

4、结语

象限型教学法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讨论教学法和练习教学法等经典教学法中汲取经验,并参考了四阶段、MCLA等教学方法特点,提出的一种全新教学法。充分采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的互动式教学,同时为象限型教学法编制的案例式教材,规范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基本模式:通过书本中贴近实际程序设计的实例演示来带动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归纳出演示的案例核心,通过练习后的反馈掌握学生对案例认知的深浅,由此形成其鲜明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郭杨. 德国职教新教法在我国中职学校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J].2001(5)

[2] 陈建潮,李洛.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导入案例式教学方法.计算机教育[J].2007(4)

[3] 高文.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8

[4] 孙洪庆,杨永强.PBL教学法应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和师生关系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J].2010(2)

[5] 朱德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3

注:

高职数学课堂引入 篇7

常用的教学引入有复习引入、情景引入、谈话引入、游戏引入等, 本文笔者从另外一种角度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有关教学引入的几点思考。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知识的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奥苏泊尔告诉我们, 学生的知识获取, 都是建立在他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 要想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取知识, 就要在教学时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且帮助学生找到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 帮助他们从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我在进行五年级第一学期《平行四边形》教学时,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相关知识, 因此我从长方形的性质引入, 通过教具演示 (做一个长方形框架) , 从长方形变化为平行四边形,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不仅直观, 而且把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 通过对比把长方形的性质成功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新授知识) 。

二、着眼最近发展区, 设置“有难度”的问题引入

什么样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最牢固, 那就是他们曾经遇到困难并让他们思考过的知识。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 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既带有难度, 又不能过于困难的内容, 要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这样他们才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的水平。

在进行四年级第二学期《几倍多几, 几倍少几》求一倍数的应用题教学中, 在教学引入时, 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困难。

教学片断: (出示)

1.红花有300多, 黄花是红花的5倍, 黄花有多少朵?红花有300朵, 是黄花的5倍, 黄花有多少朵? (独立完成)

小结:求几倍数用乘法计算, 求一倍数用除法计算。

2.红花油300多, 黄花是红花的5倍多56朵, 黄花有多少朵?

小结:像这种题目可以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计算。

把题2改为:红花有256朵, 红花是黄花的5倍少44朵, 黄花有多少朵?

(独立完成, 一个学生上黑板)

学生列式:256÷5-4.

生:…… (学生发出了质疑声)

生1:除不尽 师:除不尽?你说说看

生2:是不是算错了? (再算一遍, 对的)

生3:题目错了, 老师出的错题

生4:求一倍数用除法, 这道题用除减, 有什么错呢?

师:你们的想法是好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道题哪里不一样? (求的不一样, 第一道是求几倍数, 第二道是求一倍数)

师:对于这种类型 (几倍多几, 几倍少几) 的题, 求几倍数时我们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做, 当求一倍数时就不能这样思考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解这种类型题目的方法。 (引入新课)

反思:题2中求一倍数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不仅难以掌握而且容易混淆。所以笔者在引入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当学生知道了题1中求几倍数和一倍数的方法时, 按照他们的思维定势, 再做题2时, 他们会用同样的方法思考。老师设置这样一个“有点难度”题目, 通过“为什么除不尽”引发思考, 让学生质疑并讨论, 再一步步引导, 他们就能跳跃这个高度而达到更高的水平, 也就明确当求一倍数时, 不能直接写成除加或除减的算式了。

三、让课堂生成成为有效教学的起点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 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 可以说教学生成是课堂生命力的体现。而教师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 不仅凸显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 更是教师对课程执行力的有力体现。我对“动态生成”是这样理解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努力去这样做的。如五年级第一学期《积与因数》的教学中, 学生的一个问题, 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 提高了教学效率。

反思: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就拿本节课而言, 上课之前我还在思考怎样讲解才能让学生听得懂, 学得会;学生的一个问题“这道题有点不太对”, 是教学中意外发生的, 但是我并没有忽视它, 而是抓住问题并在讨论、对话生成中, 找到本节课的切入点。不但顺利引入新课,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总结

有位教育家讲过:“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脑海中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 他有自己的想法, 有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掌握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找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结合点, 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他的每一个想法, 都是已有经验与新知识在相互碰撞, 如果教师能从这点引入教学,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单, 自己的教学也会事半功倍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一个聆听者、引导者及课堂的组织者。老师要善于重组教材与课堂, 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学生, 要鼓励他们亲身参与, 主动思考、交流、讨论, 在讨论中不断产生疑问, 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他们的主动思考, 亲自探究, 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 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摘要:上好一节课, 要注意课堂的各个环节, 引入环节尤为重要。对教师来说, 尤其是对新教师而言, 如何开好头最令他们头疼。一节课, 如果引入的好, 引入的合理, 可以让教学变得简单、生动, 可以有效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引入,预设与生成,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高职数学课堂引入 篇8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不同于高中或大学数学专业教育重视理论内涵的特点, 而是着重突出了对数学实际应用方面的要求。近年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也给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进程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完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 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成为现今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重大课题。

目前, 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其内容简要地说是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 以工作任务驱动课程改革, 其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真正掌握胜任工作岗位的技能并顺利就业。为了响应这项重大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提出引用实际应用性实例的教学方案。我们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 过去传统的讲解模式过于单一枯燥, 在实际应用方面缺乏形象性理解, 教学模式按照“讲解概念—例题演示—学生练习”的模式, 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过于生硬, 实际应用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能力较差。而引入了趣味性实例教学后, 整体调整为“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例讲解”的教学模式, 强调“例以见学, 例以强学”的指导思想, 大量探索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模型, 自然地转化为数学模型, 从中探索问题并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同时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在具体实施实例性课程教学的初期, 我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抽样调查, 了解学生真正喜欢的数学实例, 尽量贴合学生的实际兴趣, 同时, 引入的实例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特点, 着重选取学生们深感兴趣的专业应用实例。这样不仅解决了实例模型中的数学问题, 而且强化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例如, 我们在《机械制图》课程中选取了实例模型。《机械制图》是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既有抽象的投影理论, 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这门课程中选取适合数学教学的实例模型, 既满足了广泛覆盖的资源共享性特点, 又满足了资源利用高效性特点。

在具体实施数学实例模型的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还应注意实例模型教授的难易性及技巧性。选取的数学实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 不宜选取高难度或过于复杂的实例模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让学生从依靠教师“教会”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学会”, 并使学生“会学”,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这样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益最大化, 成为提高应用高职数学课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在学期期末的成绩考核中, 我们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例应用模型作为考核的重点, 全面地考查学生结合实践的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这样不仅强化了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 而且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应用,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后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例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简单地再现以往已经感知过的形象, 而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空间想象”是指工程技术领域对空间形体或几何元素的形状、大小、方位与深度等的想象。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是空间观念, 其来源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与认识。实例模型教学大大促进了对空间想象能力的探究和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实例模型反映的实际问题与所需数学内容联系紧密。

(2) 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性强, 利于开发空间观念。

(3) 重视数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 在讲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概念时, 我们从专业课程中的实际模具所体现出的实物模型中获取空间信息, 让学生列举出与所学专业符合的模具或机械零件进行观察和分析, 从具体形象的实例中理解有关对称性质的事物或现象。或者让学生设计实例模型,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称的含义, 加强立体感的培养。

2. 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掌握能力

实例模型具有的形象性与具体性, 利于学生在形象的问题实例当中找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并不断深化。其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例模型的主观记忆, 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其实际存在的数学问题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产生了由数学理论教学到专业课程实例模型再到数学理论的掌握理解等一系列良好的连锁反应。

3.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例模型的纳入, 充分地激发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提高了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 而且大大提高了高职数学教学的互动性, 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亲身体会、亲手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加深对实例模型的理解和创新, 同时在具体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 更培养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实现了数学理论知识增强和创新能力培养双赢的目标。

基于以上的优势, 我们将在今后的高职数学教学过程当中不断进行优化配置, 完善实例教学体系, 革新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 实现高职数学理论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姜黎华.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M].理想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 1.

引入竞争机制,激活数学课堂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竞争机制,教学有效性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需要,是融入社会发挥竞争能力的需要。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意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数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听讲后就是机械的训练与练习,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感,影响了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竞争环境中要比非竞争环境中思维更加积极与活跃,并且能够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流畅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竞争能够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能够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竞争的氛围中,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激发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在数学竞争环境中有效提升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能被2与5整除的数字的特征”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在大屏幕上列举了很多数字,让学生找出能被2或5整除的数字,看谁找得准,找得快。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反应异常踊跃,整个数学课堂变成了抢答比赛的场所。当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后,学生原来争强好胜的心理,就转变为求知的欲望: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够找得又快又准呢?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呢?学生会通过探究,主动弄明白能被2与5整除的数字特征。可见,竞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引入竞争游戏,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非常喜爱游戏,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肢体动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自身潜力,参与课堂学习竞争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学生爱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小学数学中可以引用的游戏很多,例如,开火车、夺红旗、对口令、找朋友等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学生群体挑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题时,为了提高学生认真计算、提升运算正确率的能力,教师运用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即在黑板的左、右两边画上楼梯,每层楼梯上是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楼梯的顶端坐着一只“老鼠”,让计算能力相当的两组学生分别带上白猫黑猫的头饰,即一边扮演黑猫警长,一边扮演“白猫卫士”,两组同学分别做题,做一道就上升一层,看哪组能够算得又对又快,最先捉住“老鼠”。在这样的竞争游戏氛围中,每个同学不仅对自己的任务全心的投入,并且还十分关注同伴做题的速度与对错,如果同伴做错了,要立即冲上来,加以改正,以争取时间。在这样的合作竞争中,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在竞争中合作交流,激发求知欲望

合作中交流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创编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让学生合作创编,看谁能够根据给出的条件,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甲学生给同伴乙学生编的应用题条件是:“甲车上午运了30吨货物,乙车运了15吨”。乙学生可以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甲车比乙车多运了多少吨?甲乙两车共运多少吨?甲车运的货物是乙车的多少倍,等等。乙学生给甲同学创编的应用题是:“一班同学植树58棵,二班植树72棵”。甲学生同样可以根据乙学生所给的题目,提出问题。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比较,看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的问题多。然后,可以相互合作交流,把问题补充的更多,更完整。再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计算,得出答案,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学生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交流,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竞争信心

评价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富有激励性,激发其竞争取胜的信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是得到别人的赞赏与认可。小学生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可以给学生鼓足信心,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的评价在充满激励性的同时,还要力戒:“你真棒”“你太伟大了”等虚夸式的评价,要着重于从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方面进行评价。例如,“你这道题的思路很清楚,这种解法老师也没有想到呢!”“你做完题后,认真检查与思考,得出的答案都很准确,值得大家学习”等等。这种评价往往能启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机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将数学建模引入高中数学课堂研究 篇10

一、深化数学建模,提升学生素质

数学建模并未普遍存在于高中数学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多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深化数学建模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不仅仅运用传统的思考方式,还要更多地渗入建模的思考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进行结合,从而更好地思考问题。数学建模的思考方式能够让问题更加具体化,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找到模型去进行思考;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减少学生思考的难度;让数学问题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减少问题的陌生感,更容易使学生做出答案。而且数学建模也是一种高等的思维方式,广泛地应用在大学的学习之中,如果能够在高中就让学生学习这一思维方式,便能够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这种思考方法,将来更好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而且数学建模的方法并不复杂,但是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却能够收到奇效。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课程中,通过运算,将一个函数解了出来,也求出了分割单调性的点,但是对于增减的区间并不能够完全确定,这时就可以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通过在图纸上将这个函数的图形大体画出来,并画出图像的大体趋势,将图像的变化节点进行标记,就能够轻松地找到函数的增减区间。正是运用了数学建模的方式,才能够让抽象的函数变得更加具体,将仅存在于脑海里的条件生动地呈现在纸上,让学生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完善建模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要想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能够真正让所有学生都掌握,就必须完善建模教学的体系,让数学建模也成为高中教学中一个必要的解题方法。完善的数学建模方式,能让学生重新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完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并能够给一些数学难题提供一种别样的解题思路。同时,能够从侧面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意识,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并对一些困难题也有一战之力。而且建模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更多的数学的问题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减少了数学学习的难度,使建模的学习更加完善。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在一定范围内的最小值”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演算纸上写出函数公式,然后通过基础知识将函数公式画出来,再讨论对称轴与给定区间进行比较,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将本来较为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简单的问题,让知识能够一对一的解答,也能够让知识本源的联系变得更加容易发现,使知识的解答更加简单。正是使用了数学建模的方法,才让本身没有关联的两个数学条件建立起了紧密的数学关系,让知识变得更加简单,使学生更容易想出问题的答案。

三、提高建模地位,推广建模教学

数学建模的学习方法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地位一直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建模的地位,让建模的学习方法得到学生的重视。只有重视了建模这种较为基本的做题方法,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做题技巧,在今后的考试中遇到问题能有更多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减少学生做题的时间,为考试中思考其他的问题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提升建模地位,推广数学建模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先选取几道需要运用到数学建模方法的问题,接着通过建模的方式让学生先暂时理解这一方法,然后在近几天的作业布置之中故意留一道运用建模的问题,并在第二天进行解答。而且对于课堂上的例题,能通过数学建模解决的,除了要讲出传统的解决方法,也要将建模的解决方法给学生解释一遍,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有数学建模的解决思路。同时,当课堂上有问题需要解决时,教师先提示学生可以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讲解数学建模的解决方法,让身边的同学更好地理解数学建模,进而提升数学建模教学的地位,使建模的解题方法能更好更快地让大家熟悉和掌握。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建模作为一种便捷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已经成为很多问题解决的主流方法,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和引导。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这种解题思路,才能让学生在日常的解题和考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减少做题时间,更好地提升学习水平和考试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得.浅谈高中数学建模与课堂教学设想[J].学苑教育,2012(08).

上一篇:支付革命革了谁的命下一篇:外语教育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