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问题

2024-06-10

时空问题(精选十篇)

时空问题 篇1

一洞问题的提出和概述

洞问题的思想是爱因斯坦在寻求引力的相对性理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12年, 爱因斯坦决定要找到一个广义协变的引力理论, 这个理论的方程在任意的时空坐标变换下保持不变。当时他就已经考虑到了他后来在1915年11月最终建立的广义协变的引力场方程, 但却没能意识到这些方程的可行性。因为爱因斯坦知道他的理论的弱场极限应当是牛顿理论, 但却没能看到这些方程和它们的许多变形可以恰当地与牛顿理论相吻合, 而是认为他对广义相对论的探索遭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1913年后期, 他期望把他的失败转变为成功:他试图表明任何广义协变的理论都是不可接受的。任何这样的理论都要违背他所坚持的因果性原理,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决定论。他提出了洞问题, 想要用洞问题证明广义协变理论的不可能性。目前物理哲学上对洞问题的表述形式表述形式大致有三种。

(一) 爱因斯坦对洞问题的表述

爱因斯坦对洞问题一共有四种表述。其中第四种表述最为成熟, 它的基本部分表达如下:[1]

我们考虑连续统Σ的一个有限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不发生任何具体过程。如果gμv作为xv与坐标系K相关的函数给定的话, 那么Σ中的物理事件是完全决定论的。这些函数的总体用G (x) 标记。

引入一个新的坐标系K′, 它与K在Σ之外一致。在Σ内以这样的方式与它不同:与K′相联系的g′μv与gμv一样在任何地方都连续 (还有它们的导数) 。

我们用G′ (x′) 表示g′μv的总体。G′ (x′) 和G (x) 描述了同一个引力场。在函数g′μv中我们用坐标xv代替x′v, 也就是, 形成G′ (x) 。那么, 同样, G′ (x) 描述了一个关于K的引力场, 而它却并不对应于真正的引力场 (或最初给定的) 。

现在我们假定引力场的微分方程是广义协变的, 那么, 它们相对于K′由G′ (x′) 所满足, 相对于K由G (x) 所满足。而它们相对于K也被G′ (x) 所满足。那么, 相对于K, 就在解G (x) 和G′ (x) 。这些函数是不同的, 尽管它们在边界区域中都一致。也就是, 引力场中的事件不能由引力场的广义协变的方程唯一地决定。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洞问题的物理意义:在场方程中, 我们用G (x) 表示在x坐标系中满足场方程的度规张量场, G′ (x′) 表示在x′坐标系中的同一个引力场。爱因斯坦意识到, 如果度规张量的场方程是协变的, 那么G′ (x) 必须表示了这个方程在x坐标系中的一个解。那么洞问题讨论的关键就在于:G (x) 和G′ (x) 表示同一个引力场还是不同的引力场?因为爱因斯坦的结论就在于, “引力场中的事件不能由引力场的广义协变的方程唯一地决定。”因此, 洞问题就得出了广义协边的理论必将走向失败的结论。我们知道, 1915年的时候, 爱因斯坦最终还是提出了他的广义协变场方程, 那么对于洞问题, 又该作何理解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二) Alan Macdonald对洞问题的表述

Alan Macdonald 2001年用Schwartzchild时空重新表述了洞问题, 使其更加具体, 更加容易理解。表述如下:[2]

在广义相对论中, 球星系统中心质量的度规通常由Schwartzchild解

undefined

表示。 (假设中心客体的半径rc比Schwartzchild半径2m要大, 那么对于r>rc, 解有效。)

定义一个坐标变换r=f (r′) , 当r∉ (a, b) , r′=r;但是当r∈ (a, b) , r≠r′ (洞) 。取a>rc, 其他坐标不变。那么, dr=f′ (r′) dr′, 在新坐标系中的解是

undefined

在这里, 坐标的变换仅仅是时空中事件重新标记。

由于真空场方程是广义协变的, G′ (r′) 和G (r) 一样, 也是一个解;这两个解表示了流形上的同一个度规, 因此就模拟了同一个引力场。

在G′ (r′) 中用r代替r′, 得到

undefined

G′ (r) 和G (r) 表示了同一个流形上的不同度规。由于G′ (r) 与解G′ (r′) 有着相同的数学形式, 它是真空场方程的一个解。洞问题讨论的关键就在于G (r) 和G′ (r) 的关系, 它们是物理上可区分的, 还是物理上不可区分的?

Alan Macdonald认为, 按照洞问题的理解, G (r) 和G′ (r) 是物理上可区分的, 但按照广义相对论的理解, G (r) 和G′ (r) 应该是物理的不可区分的, 因为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所有预言都基于从度规得到的广义协变性方程, 对于G (r) 和G′ (r) 来说, 理论的所有预言将都是相同的。因此, G (r) 和G′ (r) 虽然表示了同一流形上的不同度规, 但是广义相对论不能区分它们, G (r) 和G′ (r) 场中的事件应该表示了相同的物理事件。

如何解决广义协变性和洞问题的关系,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时空概念的理解。对于Alan Macdonald来说, 他强调只关心时空的概念问题, 而不关心时空的本质。但是, 在物理哲学界, 洞问题引发了一场对时空本体论的深刻思考。

(三) Earman和Norton对洞问题的表述

目前物理哲学界最常用的对洞问题的表述是1987年Earman和Norton提出的。他们用现代物理学和数学的语言对洞问题的思想进行重新形式化和解释, 使其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局域时空理论。他们运用的主要是流形和微分同胚不变性的语言:根据标准的广义相对论时空公式, 可以为理论建立一个三元组的语义模型。M是一个四维微分流形, g是四维的洛仑兹度规, T是任何由这个模型表示的物质场的应力张量。g不像经典或者狭义相对论时空的度规或者仿射结构, 它并不独立于物质分布而静止。因为广义相对论是一个广义协变的理论, 我们可以在M上应用点的微分同胚 (在这里用洞微分同胚) 来满足某些限制。如果是一个允许的模型, h是洞微分同胚, 那么就会得到另一个模型。这种新模型描述了一种与初始模型在观察上相当的宇宙, 观察上是不可区分的。但是它们所代表的这两个宇宙是否具有物理可分性?它们代表了同一个还是不同的宇宙?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哲学结论。

Earman和Norton讨论洞问题的意义在于, 在广义相对论时空的实体论和关系论争论中, 实体论曾一度占据主流地位, 而洞问题揭示出, 如果坚持实体论, 就会导致理论的非决定论, 由此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时空的实体论和关系论争论的热潮, 揭示了广义相对论时空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洞问题与实体论的非决定论困境

要理解洞问题与现代物理学时空哲学的关系, 首先要从经典物理学语境中时空哲学的争论谈起。17世纪, 牛顿和莱布尼兹之间产生了关于时空的实体论和关系论的争论。这种争论延续到了广义相对论中, 并且代表了人们从物理学出发对于时空的认识论思考。洞问题正是在关于广义相对论时空的实体论成为主流观点时提出来的, 并且对时空实体论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 实体论和关系论:从牛顿和莱布尼兹到广义相对论

对于时空本体论的探讨, 从17世纪以来就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念, 也就是牛顿坚持的实体论和莱布尼兹坚持的关系论。牛顿的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空间和时间是绝对的、独立的、真实的存在, 这种观点后来被物理学家称之为时空实体论;而莱布尼兹的观点是, 空间是共存现象的秩序, 时间是连续现象的秩序, 它们都是观念的东西。这种观点被称为关系论的开始。

牛顿和莱布尼兹争论的分歧可以从对莱布尼兹等价性原理的不同观点看出来。具体地讲, 莱布尼兹在与牛顿争论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整个世界从方向上东西互换, 物质之间的所有位置关系不变, 那么得到的世界与原来的世界将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莱布尼兹等价性原理认为, 世界将不存在变化, 因为物体之间的所有相对时空关系都会在这种互换中保留下来, 这两个系统是物理上不可区别的, 那么这两个世界就是同一个世界。但是牛顿实体论者会认为, 世界上的物体现在处在了与原来世界不同的空间位置上, 因此这两个世界是不同的, 是物理上可区别的。对于他们同时代的人来说, 这场争论是牛顿所代表的“数学的哲学”和莱布尼兹代表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的最后对抗。

广义相对论带来的时空观的革命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 以Max Jammer为代表的物理哲学界普遍宣称, 后牛顿时代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图解 (scheme) 中最后地消除了绝对空间的概念”[3]。在这种颠覆式的时空革命的狂潮中, 很多人把关于时空的认识论的问题和本体论的问题混淆起来了。有人认为, 绝对时空的覆灭代表着牛顿实体论时空观的覆灭, 广义相对论证明了莱布尼兹的时空观点, 因此在时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上, 应该坚持时空的关系论观点。

但是, 这一部分物理哲学家的理解是过于片面了。广义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牛顿的外在于物质的绝对空间的本体论观点, 而只是使牛顿力学中作为绝对参考背景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产生了直接的因果和动力学关系, 使时空本身成了运动的参与者。同时, 关系论本身也存在逻辑上和直觉上的困难, 这一点Nerlich后来进行过论述:“空间关系要以空间为基础, 关系论不能使得我们必须放弃绝对空间。”[4]1953年, 基于严谨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爱因斯坦也指出:绝对空间概念的替代是“一个可能绝对没有完成的过程”。[5]这说明, 通常人们所说的时空绝对性的丧失并不代表本体论上的实体性的丧失, 也不代表关系论的胜利。时空的本体论性仍然是需要讨论的话题。

另一方面, 20世纪60年代, 实在论的复活也为时空哲学带来了很大影响, 1967年, Howard Stein在研究牛顿的论文中讲到:“通常说广义相对论证明了莱布尼兹观点的正确性, 这是一种极端的过分简单化。在广义相对论中不过是与在牛顿动力学中一样, 时空的几何由物体之间的关系决定, 如果广义相对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比经典力学更好地符合莱布尼兹的观点, 这并不是因为它把‘空间’归为莱布尼兹描述的理想状态, 而是因为空间——或者说是时空结构——牛顿要求它是真实的, 在广义相对论中可能有着令莱布尼兹可以接受的真实的属性”。[6]这段话典型地代表了当时实体论和关系论之间的相对力量发生的新的演变。在实在论思潮的影响下, 许多物理哲学家认识到, 绝对性的丧失只是在认识论上支持时空的相对论, 但是并不能代表时空本体论地位的丧失。一旦时空可称为“绝对”的各种意义被区别开来, 传统的判断就成为:广义相对论时空在任何反实体论者的意义上都并非不能是绝对的。[7]大部分物理哲学家相信时空实体的存在, 他们在论争中诉诸于运动的非关系特征把牛顿时空的实体论不加改变地转入了广义相对论语境之中。

(二) 洞问题:实体论的困境及争论的继续

洞问题的意义在于, 在实体论成为主流的时空本体论观念的情况下, 洞问题以实体论会导致理论的非决定论为理由, 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时空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

实体论与关系论论争的关键就在于, 能否把时空理解为一个实体, 与物质一样有着独立的存在。因此在广义相对论的结构中, 什么表示时空是决定其时空观的关键。传统实体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在广义相对论的三元组模型中, 事件的流形M表示时空。这种实体论叫做流形实体论。相反地, 时空的关系论是一种时空的反实在论观点, 认为流形上的点没有独立的存在, 也就是说, 时空没有自己的独立存在, 只是物质之间的关系而已, 没有物质, 就不存在时空。

那么, 洞问题中的时空应该如何理解呢?在洞问题中, 由于广义相对论是一个广义协变的理论, 如果是一个允许的模型, h是洞微分同胚, 那么也是一个允许的模型。那么, 是否是物理上可区分的呢?它们代表的是同一个物理系统吗?根据洞问题, 我们可以明确度规和物质场在除了洞的区域之外的整个事件流形上的分布, 但是理论不能告诉我们场在洞内如何发展。原本的和变换了的分布都是洞外的度规和物质场向洞内的合理延伸。如果坚持时空的实体论, 则要求两个系统表示不同的物理状态。因为, 虽然这种新模型描述了一种与初始模型在观察上相当的宇宙, 实际上却有着巨大的分歧。它是物质和度规场在流形的点上以不同的方式蔓延。因此, 同一个过程在时空中的位置就不同。因为有任意种可以对初始模型应用的微分同胚, 宇宙的内容就可以有任意种方式置放于流形上。但是, 在观察上, 我们无法做出区分。从理论上讲, 由于每一个洞都满足相对性宇宙学理论的原理, 理论就无法允许我们坚持只有一个是可接受的, 这意味着理论的非决定论。这样, 非决定论就是实体论观点的直接产物。相比之下, 如果我们拒绝流行实体论而接受莱布尼兹等价性, 那么洞变换所引入的非决定论就消除了。虽然在洞内场有着无法计算的数学上不同的大发展, 但在莱布尼兹等价性下, 它们是物理同一的。相似地, 如果我们接受莱布尼兹等价性, 我们就不再困扰于两种分布不能由任何可能的观察区分。因为它们仅仅是同一种物理实在的不同数学描述, 因此在观察上就应该是等同的。

因为实体论要面对的非决定论的特殊性, Earman和Norton认为, 洞问题是反对时空实体论一个令人信服的论据, 在他们看来, 这是一个特别的问题:洞问题中决定论的失败, 并不在于失败的事实, 而是它失败的方式。我们知道, 量子力学也是非决定论的, 量子力学的非决定论不是因为我们理论所持的哲学观点所造成的, 而是理论自身的原因。但是在广义相对论中, 能引起非决定论的, 却是我们对时空的本体论地位所持的哲学态度,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种非决定论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理论的非决定论:“我们的争论并不是源于决定论是或者应当是真的信念……而是如此:如果一种形而上学迫使我们的所有理论是决定论的, 那么它是不可接受的;同样, 一种形而上学, 自然地决定支持非决定论, 它也是不可接受的。决定论可能失败, 但是, 它应当因为一种物理学的原因失败, 而不是因为承诺了不影响理论因子经验结果就能根除的实体的特性而失败。”[8]

受此影响, 在物理学家阵营里, 许多关键人物断定由此必须放弃实体论而支持关系论, 如Lee Smolin和 Carlo rovelli等人的观点。这种关系论目前是现代物理学中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基本时空观念, 极大的影响了量子引力理论的发展。

三洞问题的意义

洞问题的提出在时空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它促进了时空实在论的发展, 另一方面, 它深刻地体现了时空实在论争论的特征。

(一) 实体论和关系论的发展

尽管关系论的时空假设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系论的直觉和逻辑上困难并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 洞问题所带来的要否定时空实体存在的结果, 对于持有物理实在论观点的物理哲学家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物理哲学界很大一部分哲学家仍然相信在洞问题面前可以继续坚持实体论, 只是要对实体论的内涵做出一些修正。比如Moudlin就提出了度规本质论的观点, 认为如果把度规看作时空或者时空的一部分, 广义协变性的应用和理解就会发身变化, 从而避免了非决定论发生的可能性。

而实体论的发展中最有影响的观点叫做复杂实体论。复杂实体论为了克服洞问题所带来的流形实体论的形而上学困难, 试图把时空等同于流形加某些能够提供时空观念的更深层结构, 最常见的是流形加度规结构。复杂实体论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实体论和关系论的冲突, 度规 (加流形) 获得了它作为时空的自然解释,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困难的出现, 但由于它接受了莱布尼兹等价性, 从而引起了许多实体论者的反对。Belot和Earman对它的评价是“关系论的一种苍白的效仿, 只适合那些不愿意让他们对空间和时间的信仰面对当代物理学所提出的挑战的那些实体论者”[9]。

在实体论发展的过程中, 关系论作为一种时空的反实体论观点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核心思想延续了传统关系论的思想, 但形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现代时空关系论最有代表性的是Rovelli的观点。它的基础是把对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和几何的区分的理解为时空几何只是对引力场的证明, 这也是他量子引力理论的基础。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Rovelli提出的自旋网络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没有时空点的存在, “直觉地, 我们可以把 (简单自旋网络上的) 每一个节点看作是一个基本的‘空间量子块’……自旋网络表示了关系的量子态:它们并不位于空间中。局域化必须相关于它们而被定义。例如, 如果我们有一个物质量子激发, 这将会位于自旋网络上, 而自旋网络并不位于任何地方。”[10]这种关系论时空模型极大地影响了量子引力理论的发展。圈量子引力的背景无关性打破了经典场论一贯把时空作为理论形式化的背景的传统, 是对广义相对论时空关系论理解的直接产物。

洞问题引起的非决定论困境促进了时空实体论和关系论的发展, 但无论如何实体论和关系论都存在自身的问题。因此, 时空本质的争论仍在继续。

(二) 时空实在论争论的特征

时空的本质, 关于时空观念的选取, 是物理学构建一切物质运动关系的基础, 同时, 对时空本质的思考和探讨, 是物理学不断接受形而上学反思, 从而在形式上不断完善的必然经过。洞问题在广义相对论发展史上的提出是物理学家在进行物理学研究时哲学思考的结果。爱因斯坦的本意是用它来证明任何广义协变的理论都不能存在, 但在两年以后他还是选择了广义协变的场方程, 对于洞问题的意义的阐释选择了沉默, 其间发展变化的, 除了理论的数学形式以外, 更重要的是物理学家的哲学思想和对时空形而上学态度的改变, 给后人带来无限的思考空间。

广义相对论时空的含义相当复杂和微妙, 在实体论和关系论的争论之外, 还有一部分物理学家认为广义相对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时空问题。Rynasiewicz在1996年发表了论文《绝对关系的较量:一场过时的争论?》, 认为在20世纪后期, 更多的是在广义相对论语境中, 已经不再发现最初的牛顿-莱布尼兹关于时空的争论。但是, 从对洞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 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并不像Max Jammer理解的“从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图解中最后地消除了绝对空间的概念”, 也不像20世纪60年代物理实在论者认为的时空实体有其独立的存在, 而是一个继续争论的过程。

其一, 在时空本体论的问题上, 爱因斯坦并非像一部分人认为的那样抛弃了实在论的观点, 他指出时空没有单独的存在, 它的存在与度规紧密相联, 但对于时空的本体论地位, 他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目前广义相对论面临的奇点困难, 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问题, 都暗示着广义相对论需要解释。

其二, 时空实体论和关系论都面临着需要解决的困境。对于实体论者来说, 想要坚持时空实在论的观点, 就要解决洞问题所带来的理论的非决定论的问题, 对时空本体的理解必须和物理学形式化体系的语义理解联系起来;对于关系论者, 要解释事物具有空间意义和属性与空间本身只是事物间关系之间的直觉和逻辑上的矛盾。

其三, 在现代物理学语境中, 对广义相对论时空本质的理解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和解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量子引力理论已然发展起来了, 但是由于对广义相对论时空的理解不同, 超弦和圈量子引力这个量子引力的主流理论存在着根本上相异的哲学基础。[11]今天广义相对论的困难以及量子引力的多样化方案都说明对时空本质的理解在物理学中远远没有得到统一。

总之, 洞问题在广义相对论发展的过程中引发了时空哲学的又一轮激烈论战, 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 是具有特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这种规律性和必然性就是, 时空作为物理学的逻辑基础, 人们对它的理解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而变化。时空哲学不可能在广义相对论中达到终结, 时空的本体论争论依然悬而未决。关于这一点, 量子引力不同方案的时空预设就是最好的说明:超弦理论中背景时空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物理学家实体地理解了时空的存在, 而圈量子引力的背景无关性则是Smolin和Rovelli等物理学家所持的时空关系论的直接结果。这表明,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多样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过早地从一种科学的结果推断一种唯一确定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而是要认识到语境变化的动态性特征。物理学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新的语境的可能是无限的, 而我们对时空本质的认识, 终将是一个在语境的变换中不断改变和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Einstein, Die formale Grundlage der allgemeinen Relativita-etstheorie, Preuss Akad der Wiss, Sitz, 1914:1066-1067.John Norton.Einstein, the Hole Argument and the Reality ofSpace[M]//John Forge.Measurement, Realism and Objec-tivity, Boston: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7:167.

[2]Alan Macdonald.Einstein’s Hole Argument[J].AmericanJournal of Physics, 2001 (69) :223-225.

[3]Max Jammer.Concepts of Space[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2.

[4]Nerlich G.What Spacetime Explains:metaphysical essays onspace and tim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94:216.

[5]Max Jammer.Concepts of Space[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xv.

[6]Stein H.Newtonian Space-Time, Texas Quarterly10, 174-200.Reprinted in Robert Palter, 1970, The Annus Mirabilisof Sir Isaac Newton 1666-1966 Cambridge, Mass:MITPress, 1967:271.

[7]Earmann J.Who is Afraid of Absolute Space?[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70 (48) :287-319, 288-292.

[8]Earman J, Norton J.What Price Substantivalism?the holestory,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1987 (38) :524.

[9]Gordon Belot, John Earman.Pre-Socratic Quantum Gravity[M]//Callender, Huggett.Physics meets philosophy at thePlanck scale:contemporary theories in quantum gravity, Cambridge, 2001:213-255.

[10]Carlo Rovelli.Quantum Spacetime:what do we know?eprint arXiv:gr-qc/9903045.

高考作文问题时空里的致青春 篇2

高考作文一直也在“看青春”“致青春”,它映照着一代人的生活与状态,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文体”。

又到了高考时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高考作文走出考场,成为社会议题,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全民作文热潮。

早就有人说过,高考作文题是一面时代的镜子。今天的考生,拿到的试题散发着更加浓烈的时代气息,甚至与这个社会的现实问题迎头相撞。大体分析,今年高考作文,贴近时事类和寓言哲理类二分天下。即便是哲理类,也往往暗合社会现实,延续了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时评化”趋势。

全国卷写“同学关系”,在数起宿舍惨案和“谢室友不杀之恩”的调侃中,考生要拿高分,就不能止于人际和谐的畅想,更要反思关系紧张的社会根源。无怪乎,作家海岩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考题”。北京卷的《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看起来很穿越,背后的潜台词却是,我们怎么看待当今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即便是以爱迪生这样的工业化时代眼光。

广东卷的《富翁捐款》,放在十年前,作文材料更像是一则民间故事,而在今天,它却以开列选择题的方式,标注了人们对慈善的不同理解,在从汶川捐款浪潮到郭美美的一系列复杂语境下,它的答案无疑也具有复杂性,而这恰恰是包括慈善问题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普遍特征。

“不难写,但写好难。”从不少考生的反映看,今年高考作文并不晦涩刁钻,即便是网友称为“最奇葩”的江苏卷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也并非无可下笔,从蝴蝶效应看生态文明就是一个切入口。关键问题在于,从高考作文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功夫还在文外。

在高考作文呈现的问题时空里,无论是同学关系,还是手机时代,或是剧烈转型的社会探讨“平衡的生活”,都需要考生从感性与理性、历史和现实、物质与精神等复杂关系中,张开思维翅膀,抒发个性创见,这考验着考生的综合素质,仅仅靠背名言、摆论据、耍文艺腔,是难以过关的。

《时空帝国》诙谐搞恶乱战时空 篇3

由上海卓觉科技制作的《时空帝国》是一款以战争为主题的无厘头搞怪网页游戏。

雷人!乱世四囧国争霸

和所有战争策略类网页游戏相似,《时空帝国》同样有多个阵营供玩家选择,四国争霸的场面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春秋时期。然而最令人吃惊的是,游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将燕国、大唐、乃至奇幻小说中才有的女儿等国罗列一堂,各国的“成名绝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女儿国盛产踏平一切的疯狂粉丝团;唐朝的天赋奇兵——永世高僧唐三藏凭借一曲《only you》和无敌的口才便可将敌军的百万雄兵轻松说到全部自行了断。如此强大的明星阵容,相信足以挑战各位朋友们的“囧”神经!

丰富的人物系统

游戏人物库庞大,是《时空帝国》的又一大亮点。在游戏里,你可以找到世界各国历代(现实与虚构)的文人、武将、智者、圣人、商业精英……每个人物都会根据其背景设定不同的能力和特技,当这些人物成为您的城池英雄后,你可以向他们发布赚钱、战争、增援、锻造等各种指令,让你充分体验身为上位者的乐趣。

而除了通过招贤方式吸纳英雄人物以外,你还可以通过玩家之间的交换或特定的任务获得特殊英雄。值得一提的是,游戏中还有梦幻套系收集的秘密,当你集齐古代四大美女、江南四大才子等成套人物后,将获得特殊技能和道具,让你在游戏中风光无限、大展身手。

诙谐搞恶的随机事件和任务

“貂蝉因为太漂亮,被外星人捉去太空三天用于克隆”,“近日流行美白风,包公去韩国整容5日”,这不是某个喜剧片的桥段,而是《时空帝国》里发生的随机事件。在游戏中突如其来的各类搞恶事件一定会让你开怀大笑,目瞪口呆,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乐趣!层出不穷装备系统

时空问题 篇4

关键词:宇宙,哲学,物理现象

从理论与实践上解释宇宙的创生奇点与膨胀本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就象古人无法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一样, 因为宇宙太大, 并且还存有我们无法感知的物质, 比如黑洞只能间接论证其存在。所以我们只能从哲学角度推测宇宙的起源。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时间与空间的二律背反的哲学基本问题, 它关于时空的二律背反如下。

正命题: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 在空间中也有限制。

反命题:宇宙没有起点, 在空间中也没有任何限制;它在时间与空间中都是无限的。

为了很好地解答以上的二律背反问题, 我在哲学上对时空给出二条基本假设如下。

第 (1) 条哲学基本假设:宇宙所处的“母宇宙”是无穷大, 具有无穷尽的时间。

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宇宙的一切物质 (粒子、能量、场、暗物质等) 都不具有无穷尽的属性, 不能无穷大、不能无穷小、不能无穷地存在、不能有无穷的速度等等。

其实这二条哲学基本假设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第 (1) 条哲学基本假设, 因为没有物质, 就没有物质的发展变化, 也就没有时间的概念;同样也没有物质的运动, 也就没有空间的概念;即从本质上说宇宙之外的“母宇宙”就是“无”的概念。反之, 根据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 因为有物质才会有时间和空间的属性。

根据这二条哲学基本假设, 我很容易明确康德关于时空的二律背反问题的痂症是没有区分开物质与“无”的关系, “无”是没有时空属性, 物质才有时空属性。并且我们也可以推导并完美地解释当前基本的物理现象。

推导1:宇宙不能无限膨胀。宇宙中含有物质, 根据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 它不应该无穷尽的增大。又因为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并不绝对均匀, 所以它的膨胀不应该是完美的球体, 不是完美球体膨胀, 那最终的膨胀一定会“首尾”相溶合, 就象平面中不完美的“直线”无限延伸一定会两端相接一样。

推导2:宇宙具有循环属性。根据现在物理学理论, 我们宇宙开端具有奇点, 奇点中也是含有物质信息的来源, 根据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 那这奇点就不应该无穷尽地存在过;另外黑洞是物质聚集体, 所以也算是物质, 那么它也不能违背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 即黑洞不能无穷地吸纳物质。所以宇宙一定是具有循环的属性, 才能避免违背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 所以我认为黑洞的量大到与我们整个宇宙一样“重”时, 就应该是新宇宙的诞生之时, 同样宇宙创生的奇点其实就应该是超大黑洞的终结。如果这推论成立, 则“静止”黑洞 (不吸纳物质) 就不应该被自发地“蒸发”, 黑洞吸纳物质应该比“吐”出的要少, 否则无法形成超大黑洞, 也就不能形成宇宙循环。唯有宇宙具有循环属性, 才能使宇宙永恒, 才能不违背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

推导3:宇宙是以恒定超光速膨胀。根据现在物理理论, 宇宙在创生之时, 是以超光速暴涨的, 但我认为宇宙应该是以恒定超光速膨胀, 才能更好地解释“暗能量”的问题。因为宇宙以恒定超光速膨胀, 而万有引力是一种场, 它属于物质, 根据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 它不应该具有无穷尽的速度, 当前都认为万有引力的作用方式是光速, 那么低速的作用力是无法作用在比它更高速度的物质上的, 就象要追上并拉住一只跑得比你快的狗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你没办法追上而产生作用力。所以我认为暗能量作为宇宙膨胀的排斥力的假设是不对的, 那么存在暗能量的假设就是多余的, 也就是不存在使宇宙膨胀的排斥力。另外, 由于我们宇宙从诞生之时就以恒定超光速膨胀, 所以我们现有测定的宇宙大小是不准确的, 利用光速测定宇宙大小应该比实际的要小。

推导4:宇宙之外不存大超大黑洞或平行宇宙。我认为宇宙之外就是“无”, “无”就是无粒子、无能量、无场、无暗物质等, 也根本不存大超大黑洞或平行宇宙。假设存在宇宙之外的超大黑洞或平行宇宙, 那根据第 (1) 条哲学基本假设, 在无穷大的“母宇宙”中就应该具有无穷多的超大黑洞或平行宇宙, 换句话说, 即在无穷大的“母宇宙”中存在无穷多的物质, 但这违背了第 (2) 条哲学基本假设, 因为不存在无穷多的物质。

穿越时空时空的想象作文 篇5

机器人的名字叫“乌龟”。他为什么叫“乌龟”呢?那是因为他有着乌龟那么硬的外壳。他身高185厘米,体重不超过60斤。他的“皮肤”是银白色的,手像一把电锯,能锯开任何东西。手上有十多个按钮可以选择回到不同的时代。他的头上有一个像太阳门一样的东西,脚像弹簧一样。

机器人的身体这么硬,是为了在穿越时空时抵挡任何东西的撞击,就算被岩石撞到也不怕。他有一双弹簧脚是可以在穿越时空前用力一蹬以便加快穿越速度。机器人的肚子里有两个小机器人和一个录音机,一个照相机。

我想去恐龙时代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是跟着机器人前往恐龙时代的。来到恐龙时代,在恐龙面前我只是一只小蚂蚁。机器人拿出照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我们把照片带给了科学家,科学家通过照片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恐龙之迷。

穿越时空的盛会 篇6

2011年的那达慕大会,显得格外盛大和隆重。随着当地人都穿上本民族的服饰“三叠水”,各地蒙古人云集兴蒙,小小的兴蒙乡节日气氛浓郁,狂欢庆祝再次拉开序幕。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那达慕期间,正值兴蒙蒙古族历史文化展馆落成开馆。这座具有南方殿宇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在一片红墙灰瓦的乡村建筑中显得十分庄严气派,但与所有云南庙宇不同的是,里面供奉的是当年纵横亚欧大陆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蒙哥和忽必烈。这三位蒙古族先祖在700多年前的南征北战,正是蒙古族出现在云南的直接原因。展馆的一角,几片古老斑驳的碑刻上写道:“吾家籍原蒙古……”,明确告知后人“我从哪里来”。

然而,如果今天旅游者要习惯性地从当地蒙古族服饰、语言、建筑造型上,一眼找到内蒙蒙古族的相同之处,估计已经有些困难,事实上他们的服饰已经更接近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建筑上也与通海汉族、彝族等民族的传统建筑相差无几。很显然,在700多年这样一个充足的时光隧道里,已经与原乡隔离的蒙古先民们,不断与当地人通婚,学习当地生产技术,逐渐在服饰、语言、建筑上完成了蜕变。

祭祀先祖的仪式非常隆重,当天,淅淅沥沥的小雨断断续续,修葺一新的三圣宫小广场上,穿着传统蒙古族服装的老人正在准备祭祀的贡品。与内蒙那达慕不同的是,兴蒙蒙古族在祭祀中加入了五谷作为祭品,带有浓厚的农耕社会特征。不过,随着与内蒙蒙古族人的交往日益增多,古老的蒙古祭祀传统也在逐渐嫁接到仪式之中。一阵响亮的鞭炮声之后,老人用当地特有的“喀卓语”宣布正式开馆,人们鱼贯而入,纷纷聚集在大殿上体验正统的祭祀仪式。2011年度的这场仪式,由来自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人主持进行,在这座温暖的南方小镇,一场南北交融的祭祀仪式,显得别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内蒙古的纯金成吉思汗雕像隆重交接,成为本届那达慕大会的一大亮点。

祭祀活动之后,盛大的那达慕庆祝演出正式开始。彪悍的马队让人眼前一亮,对于数百年从事农耕的通海蒙古人来说,这意味着久远传统再次回归。马蹄声得得过后,美丽的蒙古族姑娘手持哈达列队走来,向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祝福。射箭方队、摔跤方队的表演,均有浓郁的蒙古族传统风情,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历史。突然间,锣鼓四起,炮竹齐鸣,两条威龙出现在会场,男女两只舞龙队身着本土蒙古族服饰,舞动金龙,场面顿时达到高潮,兴蒙蒙古人对龙的崇拜,源于一个古老传说,传说中,兴蒙少女阿扎拉做成一条龙,飞回北方草原,飞到了元大都。兴蒙的那达慕,处处能感受到民族交融的痕迹。

四里八乡,大约有近万人涌入了这场盛会,不仅有来自内蒙古的同胞,也有生活在云南的蒙古族同胞和各地游客。其中,间或也看到不少金发碧眼的老外手持相机,记录眼前难得一见的瞬间。一名法国艺术家在村中徜徉,他告诉记者,在法国就从互联网上偶然知道了这个奇特的蒙古族聚居地的存在,在中国旅行期间,很高兴居然没有与这场南方的那达慕错过。

傍晚,炊烟从村庄中升起,一片密密麻麻的青瓦屋顶,在山下连绵不绝。这就是兴蒙蒙古族乡。这里的人民生存环境、状态与内蒙古已截然不同,草原与马背,早已成遥远的记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节日:那达慕。

链接:

通海蒙古族何时定居于此?1252年忽必烈十万大军进入云南,由此蒙古人随之进入。然而不足百年后,1381年,随着明太祖朱元璋30万大军远征云南,这批留在云南的蒙古人政治、经济上失去了依靠,为了生存,一部分原驻军,屯田于滇中通海、河西及曲陀关一带的蒙古族将士,逐渐向凤山脚下、杞麓湖畔聚集,繁衍至今,成为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社区。

通海蒙古族还说蒙语吗?兴蒙特有的喀卓语完全不同于周边的语言,它由古老的蒙语同彝族、哈尼族等多种语言混合组成,只有口头流传而没有文字记载,仅在当地的五千多同胞中使用,不能用于对外交流。

去兴蒙旅游还有啥好玩的?通海是云南知名的人文兴盛之地。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兴蒙离昆明行车时间不足2小时。蒙古族聚居区离县城不远,除了探访蒙古族风情,不容错过的还有闻名遐迩的通海秀山、里山仙人洞,以及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杞麓湖,时间充裕的话,还可前往海东村探秘远古“贝丘遗址”。

时空问题 篇7

关键词:舞蹈,舞蹈创作,时间,空间

舞蹈是一种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综合性动态艺术, 因此时间构成、空间构成就成为舞蹈艺术的两大重要因素, 而舞蹈的创作自然离不开对时空的表现, 其中包含了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张力。也就是说, 舞蹈通过人类肢体的一系列活动创造出一种可视、可感的形式, 这一形式既存在于三维空间中, 其表现媒介——动作又必须以时间为刻度而得以展开, 它无法脱离动作本身所赋予的节奏感, 以及音乐附加所带来的韵律感。因此, 舞蹈活跃于时空特性之中, 而它的创作就是一个时空关照的过程, 舞蹈因此被称为“时空艺术”。

一、舞蹈创作中的时间延续

时间对于舞蹈而言, 指的是一种量化。即通过与节拍、小时、分、秒等相关的计量单位, 在察看舞蹈的进程中使它量化。而这种量化在舞蹈创作时又多表现为创作者对节奏和音乐的处理把握, 以帮助提升舞蹈的整体动态感和流动性。

(一) 节奏的量化处理

舞蹈中的节奏, 一般指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以及能量的大小。编导在创作舞蹈时, 首先要根据舞蹈形象的整体情调来考量动作的呈现质感。如韩真在编创其当代舞作品《我等你》时, 以身着相同服装的女舞者眼睛看向同一个方向的姿态作为舞蹈动机, 不断地进行节奏的发展变化, 传达出军嫂在等待中眺望、期盼的内心动态。如作品一开始, “军嫂们”侧坐在椅子上的猛然抬头期待地眺望着远方, 之后又随着失落的眼神慢慢地蜷下身低下头, 这一“快起慢落”的动作节奏处理, 瞬间抓住了“等”这个主题。可见, 舞蹈创作中的时间延续, 实际上就是对舞蹈动作本身给予节奏化处理, 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安排最终衔接而成。

(二) 音乐的量化使用

音乐是延续舞蹈时长、量化舞蹈动律的重要支柱, 舞蹈于音乐 (时间) 中进行, 而正因为音乐由旋律、节奏、人声或乐器等配合构成, 使之有了时间的概念, 因此对于音乐的量化使用, 总能为舞蹈增添色彩、渲染情调。以苏州芭蕾舞团原创舞剧《西施》为例, 作品从人性的高度讲述了西施在与三名男子爱恨情仇的纠缠煎熬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编导潘家斌、李莹为舞剧选用的皆为西方经典交响乐曲:如舞剧一幕启动, 以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中肃穆庄严的铜管号乐作为开场, 预告着一出悲剧的即将临盆, 为整部舞剧奠定了情感基调;再如该幕第四场中, 编导用拉威尔的充满缥缈色彩的《达芙妮与克罗雅第二组曲》, 展现了西施初见吴王时的情景, 此处摒弃了传统芭蕾舞剧中人物相见时的哑剧形式, 而让西施如同潺潺涓流的乐曲一般飘进吴王的视线中, 如此设定既符合拥有沉鱼落雁般美貌的西施的人物行为, 又交代出西施本为浣纱女的人物身份。

二、舞蹈创作中的空间建构

舞蹈是一种空间活动, 舞蹈空间的建构由“时间”的延续来完成, 即通过运动着的肢体来构筑空间。在舞蹈创作中, 空间的建构一般多从舞蹈者本身的伸展层次以及舞台特定的活动范围两个角度来划分, 前者所指纵向空间, 后者则为横向空间。

(一) 纵向空间——主体占有的三度层级

从舞蹈者本身的伸展层次来看, 已经自动构成了一个纵向的三个层级, 即贴于地面的空间位置为一度空间、以人体身高为水平的空间位置为二度空间、人体双脚腾空离开地面则为三度空间。在舞蹈创作中, 不同空间中的动作造型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质地, 从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意蕴。舞剧《十二秒》 (南京艺术学院2011级舞蹈编导系毕业作品) 中, 第一幕“压城之刃”的动作设计主要位于一度空间, 通过演员们的躺地、翻滚, 同时手臂向上颤抖着缓慢伸出等动作语汇, 表现出战争的阴霾给南京城带来的压抑、痛苦和挣扎;当表现日本侵略者攻临南京时, 编导则大量采用了强有力的跳跃、双腿叉开顿跳步等二、三度空间切换的动态, 加速了日本军身为侵略者的群体辨认, 也揭示出日军野蛮残暴的行为。再如第四幕“和平之光”中, 演员们身着飘逸的蓝灰大裙摆, 手持代表和平的光球舞动, 以演员的脚下碎步在二度空间进行大量的队形调度, 不断穿梭于舞台中, 呈现出如河水般静静流淌的祥和之境。

(二) 横向空间——综合协调的造型构图

从舞台特定的活动范围来看, 舞台空间可以划分成横向的不同区域, 一般将其划分为“九宫格”。而横向空间的动态感呈现, 主要依靠舞蹈者在舞台上的队形调度以及舞美道具的辅助运用, 来共同完成舞蹈的整体造型画面。在“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七季推出的舞剧作品《青衣》中, 编导在刻画“面瓜”的交警身份时, 利用直线、斜线等群舞调度, 营造出了大马路上川流不息、人潮涌动的环境, 配合着“面瓜”指挥交通的手势变化, 准确地抓住了该人物形象的设定。此外, 舞美道具的空间布局, 也极大协调了舞蹈的整体造型构图。如柯尔克孜族舞剧《英雄·玛纳斯》中就大量运用了3D投影技术, 完美地建构出一个个亦虚亦实的舞蹈空间, 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如第一幕, 表现玛纳斯在母亲与民众惨遭浩劫, 立志要统一部族时的伤心和愤慨时, 3D投影展示出了一幅冰天雪地的动态画面, 玛纳斯在投影幕布的追光下独自起舞, 舞美与演员的动作交相呼应, 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玛纳斯的内心独白。

总之, 舞蹈的时间属性与空间属性伴随着舞蹈创作始终, 尤其当下舞蹈创作的不断求新, 舞蹈对于时空形态的关照和呈现也日渐扩充延伸。而从实际的舞蹈案例中分析来看, 舞蹈时空论作为我们认识舞蹈形态和人体文化的重要基础, 它绝不局限于节奏、方位等基本的概念上, 它还包含着肢体动作、人物意志、思维情感等的融通。因此, 舞蹈创作时, 编导对于时空形态的把握, 最终仍然要以服务于主题为核心焦点,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舞蹈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著.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2]隆荫培, 徐尔充著.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时空问题 篇8

对大脑进行物理干预来修改特定回路的功能,可治疗精神类疾病。

时空从哪里产生?由什么构成?研究人员认为,物理学不仅要能解释时空的表现,还要能解释时空本质的起源。时空可能从某种更基本的东西产生,这种东西尚未命名。这种从根本上对现实的重新定义,是解释黑洞核心那个无限致密的”奇点”怎样扭曲了时空构造的唯一方式,这也超越了所有的认知。为此,找到一个庞大的理论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热力学万有引力

是否真的有某种东西比时空更基本?证据何在?量子力学和万有引力与热动力学开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趋势日益明显。要想用实验来验证是非常困难的。时空虽然看起来是连续的,但如果小到普朗克级别,大致是10的负35次方米,比一个质子还小约20个数量级,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但这并非不可能。一种可以检验时空的结构是否为离散的方法,就是寻找高能光子延迟。在遥远的宇宙角落,由某个宇宙事件(比如超新星爆发)抛射出大量γ射线,这些高能光子到达地球可能会产生时间上的延迟。

圈量子引力

由于这种圈是量子的,所以该理论也定义了一个最小面积单位。这种面积量子是大约一个普朗克单位那么大的一个面。要想再插入一根面积更小的“线”,它就会跟其余的“网线”断开。它不能与任何其他东西连接,只好从时空中退出。定义了最小面积带来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就是圈量子引力不能被无限挤压到一个无限小的点。

这意味着在大爆炸瞬间以及在黑洞中心,它不会产生那种打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奇点。圈量子引力论没有包括其他的力,也没能说明正常时空是怎样从这种信息网中出现的。探索的艰难使一些研究人员转而追求另一种更抽象的过程,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因果集合论。

因果集合论

因果集合论提出,构成时空的“基本之砖”是简单的数学上的点,各点之间由关系连接,每个关系指示着从过去到未来。这种关系是因果性表现的本质,意味着前一个点会影响后一个点,但反过来不行。最终的因果网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逐渐形成了时空。

虽然很难找到支持证据,因果集合论还是提供了一些可检验的预测,一些物理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得到了更多结果。普通时空由某种未知的基本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是微小的块体,淹没在混乱的量子涨落的海洋中,随后这些时空块自发地黏合在一起而形成更大的结构。研究人员增加了改变一切的因果性,然后发现,时空小块开始持续地自行组装,成为光滑的四维宇宙,其性质正和我们所在的宇宙类似。

全息论

黑洞以一种类似全息的方式在其表面存储了所有的熵,并构建了全息宇宙模型。在该模型中,三维的宇宙内部包含了弦和黑洞,只受万有引力控制,而它的二维边界包含了基本粒子和场,服从普通量子法则而无需万有引力。

时空问题 篇9

1. 相对统一运动时空标准

1.1 相对统一运动时间

我们现在的时间是以地球引力, 钟摆的速度来确定的。时间可分为相对静止物体运动时间, 相对高速物体运动时间, 相对运动时间和计时时间。相对静止和相对高速运动时间的计时时间标尺都不一样, 它们可以用相对运动时间来统一, 用统一的相对运动距离来测定运动时间和静止时间时, 发现运动时钟绝对运动空间扩大, 相对运动时间缩短。静止时钟绝对运动空间缩小, 相对运动时间延长。假如有一架在地球上摆在桌上的时钟 (相对静止) , 钟摆嘀嗒来回一下为一秒, 则时钟秒钟摆来回有一确定的距离, 假如是一米。如果把钟放在高能加速器上, 钟摆一秒的幅度不变 (一米不变) , 但钟摆的速度已加速到高能加速器上的速度, 所以就出现了地面上的钟一秒钟摆动了一次 (一米) , 而高能加速器上的钟, 在摆幅不变的情况下, 地面上一秒钟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内, 而高能加速器上的钟摆在地面一秒钟内可能摆动了10000次, 所以地面上是一秒钟, 而高能加速器上是10000秒钟 (参照系不一样) , 而高能加速器上钟摆运行的距离在同样的时间内是地面钟摆的10000倍, 即运行了10000m。在这里把地球钟摆的距离定死, 于是就出现了地面上一秒钟相当于高能加速器上的10000秒。这10000秒是高能加速器上的计时时间, 它实际上是钟摆摆动了10000次, 运行了10000米, 用地球上的1秒, 这10000米实际是距离及空间的概念。用高能加速器上的一秒, 地球上的钟摆走不了一米, 只能走1/10000m。由此可以看出, 高能加速器上的时钟绝对运动距离延长了10000倍 (相对于地面时钟) , 但相对运动时间缩短到了1/10000秒, 相当地面上的1秒。而地面上的时钟绝对运动距离缩短了 (人家运行10000m你只能运行了一米) , 但相对运动时间延长了 (人家1/10000秒等于你一秒) 。在同样的时间内, 人家已运行10000m (如高能加速器上的时钟) , 而你却只运行了一米。这是多么大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 运动时钟绝对运动距离延长了, 空间扩大了, 而相对运动时间缩短了;静止时钟绝对运动距离缩短了, 空间缩小了, 而相对运动时间延长了。运动时钟由于速度快, 运动空间比静止时间大得多, 从而使运动物体的运动空间扩大。而不是爱因斯坦讲的运动时间缩短了, 运动时间缩短指的是运动时钟相对运动时间缩短, 而绝对运动空间扩大了;静止时钟相对运动时间延长了, 绝对空间缩小了, 这里的统一标准是钟摆的距离定死, 所以说运动的时空是运动物体的绝对空间扩大 (1米扩展到10000米) , 相对运动时间缩短 (1/10000秒相当于1秒) ;静止的时空是静止物体的绝对空间缩小 (只有人家的1/10000运动空间) , 相对时间延长 (1秒要相当于人家的1/10000秒) 。

所以在这里爱因斯坦混淆了时空概念, 由于运动物体的相对运动时间缩短, 但是它的运动空间扩大了, 比如讲地球上的一年相当于天上 (如宇宙飞船) 的1000年, 这1000年是宇宙飞船运行地球上一年原有空间的1000倍, 实际上是天上1000年 (以天上的计时时间, 地球上一年为参照系) 的运动空间相当于地球上的一年运动时间, 而不是天上的1000年等于地球上的一年, 按统一计时时间标准, 天上地上的真实年龄都是一年, 所不同的是天上宇宙飞船运动的空间是地上的1000倍, 按天上宇宙飞船为参照系它已是1000年, 但地面上只有1/1000年, 而不是一年。所以说运动时钟的绝对时间是延长了而不是缩短了。所以哥哥到太空去旅行, 回来不可能比弟弟年轻, 因为他们的核定计时时间是相同的 (钟摆的距离定死) , 如果用宇宙飞船上的计时时间 (钟摆距离不变) , 哥哥回来已是爷爷了, 而不可能变成弟弟。所以爱因斯坦混淆了相对运动时间和绝对运动空间, 并且用静止时钟的绝对空间去度量运动时钟的相对时间, 从而得出运动时间缩短的荒唐结论。

1.2 相对统一运动空间标准

物体的运动空间可以用距离来表示。距离可分为相对静止物体运动距离, 相对高速物体运动距离, 相对运动距离和计距距离。相对静止和相对高速运动距离的计距距离标尺都不一样, 它们可以用相对运动距离来统一, 用统一的相对运动时间来测定运动距离和静止距离时, 即把时间定死, 发现运动空间的时空是绝对运动时间扩大了, 相对运动距离缩短;静止空间的时空是绝对运动时间缩短了, 相对运动距离延长了。假如有一架在地球表面上的马车 (相对静止) , 在地球上一秒钟时间内轮子滚动前进了一米, 这是马车在地球表面在一秒钟内前进了一米。假如把同样的马车放在高能加速器上, 在地面钟摆一秒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这时的马车已加速到高能加速器的速度, 所以马车轮子也加速到加速器的速度, 在地面一秒钟时间内轮子可能转了10000圈, 前进了10000m, 这是由于高能加速器上的绝对时间 (10000秒) 相当于地面时钟的绝对时间一秒, 所以高能加速器上的马车在地面一秒钟内在高能加速器上前进了10000m。也就是讲高能加速器上在相同时间内 (地面上的一秒钟) , 相对时间缩短了 (转一圈只用了1/10000秒) , 但绝对空间扩大了 (1圈变成了10000圈) ;用高能加速器上的时空标准, 地面上的马车, 绝对时间缩短了 (人家是1/10000秒, 而你是一秒) , 但相对空间扩大了 (你一圈要赶上人家的10000圈) 。所以说运动的时空是运动物体的绝对时间扩大了, 相对运动空间缩小了 (距离变短) ;静止物体的绝对时间缩短了, 相对空间扩大了 (距离变长) 。由此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再一次混淆了时空的概念, 从而得出运动长度缩短的荒唐结论, 因为运动长度其实是延长了, 而不是缩短了。由于高能加速器10000圈相当于地面上1圈, 这10000圈是高能加速器上时钟的运动状态相当于地面上1秒钟的时间概念, 所以这10000圈是相当于地面一秒的时间概念。如果高能加速器上的马车转一圈, 只需1/10000秒, 缩短的是相对时间, 而不是空间, 所以地面马车要走高能加速器上的一圈 (实际是10000圈) , 要耗费10000秒, 而不是1秒, 它们的差异是时间的差异, 即速度的差异。

1.3 相对统一运动时空标准

运动时间与静止时间的计时时间尺度不一样, 它们可以用相对运动时间来统一, 即用统一的空间尺度 (距离) 来测定, 也就是讲测定时间时, 把距离定死 (如钟摆的幅度) , 这样才能分出时间的高低, 它们的差异其实是空间 (距离) 的差异;运动空间 (距离) 与静止空间的测距尺度不一样, 它们可以用相对运动空间来统一, 即用统一的时间尺度来测定, 也就是讲测定空间时, 把时间定死 (如地面上的一秒) , 这样才能分出空间的高低, 它们的差异其实是时间的差异。由此, 运动物体的时空, 是相对运动时空缩小, 绝对运动时空扩大, 相对运动质能大;静止物体的时空是相对运动时空扩大, 绝对运动时空缩小, 相对运动质能小。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和空间是由质能决定的, 而质能是由速度决定的, 所以说速度决定时空的大小, 有什么样的速度就有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一层意义速度 (V) =时间 (T) =空间 (S) 。另外, 时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时空转换, 是运动物体在质能的夹持下, 质能的弹性碰撞, 发生时空大爆炸, 结果是扩大了运动物体的时空, 收缩了物质运动的质能, 完成时空的转换, 运动时间转化为运动空间, 运动空间转化为运动时间。绝对时间转化为相对空间, 绝对空间转化为相对时间。在质能的夹持下, 时空是弯曲的, 当时空弯曲到不能再弯曲的时候, 在质能的弹性碰撞下, 会发生时空破缺, 即发生时空大爆炸, 质能大收缩。大爆炸大收缩以后, 弯曲的时空变成线性时空, 即V (速度) =T (时间) =S (空间) 。在新的质能中, 时空发生转变, 并使时空在新的质能中发生弯曲, 即S (距离) =V (速度) ×T (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 运动物体的相对时空缩小, 绝对时空扩大, 静止物体的相对时空扩大, 绝对时空缩小。速度决定时空, 目的是增强运动质能。这就是相对统一时空观, 所以说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混淆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从而得出运动时间缩短和运动长度缩短的荒唐结论。所以说速度决定时空的发展, 目的是增强质能。

2. 相对统一运动质能标准

2.1 相对统一运动质量标准

质量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质量概念也不断深化, 在一般质量概念中包括工程语中的质量、地理学中的质量和物理学中的质量。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物理学中的质量,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七个基本量纲之一, 符号M。在国际单位中,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 (kg) 。物理学中的质量包括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前者是量度物体的惯性, 后者量度物体与其他物体相互吸引的性质。当选择适当单位时, 同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数值上相等。因而平时将它们统称为质量而不加区别。一般宏观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 其质量可当作常量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 中国百科大辞典, 华夏出版社, 1990, P852) 。根据统一相对论观点 (周秉根, 2010) 认为, 宇宙有阴阳两个宇宙, 正物质宇宙物质向反物质宇宙运动其质量可定为惯性质量, 反宇宙物质对正物质宇宙物质的吸引, 可定为引力质量, 所以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同一个东西, 它们的质量是相等的。另外正物质宇宙物质的相互吸引力是阻止正物质宇宙物质向反宇宙运动, 所以称为斥力质量, 同时它又是逆向反物质宇宙运动, 所以它又是非惯性质量。因此, 斥力质量和非惯性质量又是同一个东西, 它们的质量是相等的。反宇宙物质对正宇宙的作用, 情况正好相反。

功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作用的物理量。当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使物体运动时, 只要该力有一分量与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则力就能把能量传递给物体。此能量即为力作的功;它等于力在运动方向的分量在运动路线上的线积分。它的SI单位是焦耳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 中国百科大辞典, 华夏出版社, 1990, P853) 。能量, 简称“能”。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相应于不同形式的运动, 可分为机械能、热能、电能、核能等。当物质运动形式发生转变时能量形式同时发生转变。能量可以在物质之间发生传递, 这种传递即作功或传递热量。能为标量, 用数学语言来说是物质运动状态的一个单值函数, 它的SI单位是焦耳 (《中国百科大辞典》P852) 。由此可见, 能量能做功, 能使物体运动, 功是能量传递的形式, 能使物体运动。

知道了能量与功的特性, 说明能量能作功, 推动物体 (质量) 运动。所以我们在讨论质量时, 把能量定死, 再来分析质量问题。由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同一个东西, 斥力质量和非惯性质量又是同一个东西。又由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与斥力质量和非惯性质量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物体, 所以我都把它统称为某一物体的质量。根据运动状态质量可分为相对静止物体质量, 相对高速物体运动质量, 相对运动物体质量和计量质量。相对静止和相对高速运动质量的计量质量标尺都不一样, 它们可以用相对运动质量来统一, 用统一的相对运动能量来测定运动质量和静止质量时发现运动质量的绝对运动能量扩大, 相对运动质量减少。静止物体的绝对运动能量减少, 相对运动质量扩大。假如在地球上用一根火柴点燃的能量, 它把热量传递给一个小球, 推动小球运动了1米 (作功) 。如果把火柴放在高能加速器上点燃, 把小球也移到高能加速器上, 由于火柴和小球都被加速到加速器上的速度, 则可能使火柴的能量使小球运行10000m。在此情况下, 运动质量 (火柴, 能量火柴头的能量) 的绝对能量扩大了;由于它只用了1/10000的火柴头能量就推动小球在高能加速器上运行1米, 所以相对运动质量减少了。也就是讲高速运动物体所作的功扩大了, 相对质量减少了。以上是以地球上的能量来测定相对静止和相对高速下的质能关系。若以高能加速器上的标准, 推动小球移动1米的功不变, 则会出现高能加速器上用1/10000的能量就能推动小球运行1米, 则地球上用1/10000的能量则只能推动小球移动1/10000米。也就是讲相对静止物体的绝对能量减少了, 相对运动质量扩大了, 相对来讲所做的功就减小了。

2.2 相对统一运动能量标准

我们知道能量有机械能、热能、电能、核能等。能的根本特性就是能传递作功, 推动物体的运动。能量又分为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作功本领。平动物体的动能等于mv2/2;m为物体质量, v为物体速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 如运动发生改变时, 其动能的增加 (或减少) 值等于外界对物体 (或物体对外界) 所作的机械功。因此, 利用物体的动能可以对外界作功, 例如水力发电等。势能又称“位能”。物体或系统由于它的位置或位势所具有的作功能力。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下, 系统的势能由多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一般来说, 克服物体间相互作用力而发生位置变化时所作之功, 使系统的能量增大, 这部分能量在系统回到原来位置的过程中被输出, 称为系统在这两位置之间的势能差 (《中国百科大辞典》P853) 。由于动能是平动所做的功, 势能是垂直 (势位差) 所作的功, 所以它们都可以称为功能。对于功能来讲, 可分为相对静止物体运动功能, 相对高速物体运动功能, 相对运动功能和计量功能。相对静止和相对高速运动功能的计量标尺都不一样, 它们可以用相对运动功能来统一, 用统一的相对运动质量来测定运动功能和静止功能时, 发现运动功能绝对运动质量扩大, 相对运动功能缩小;静止功能的绝对运动质量减少, 相对运动功能扩大。假如用地球上的一根火柴, 它点燃所发出的能量传递给地面上的一个小球, 并使小球推动了一米, 作了功。在这里一根火柴的质量定死。现在把火柴和小球都移到高能加速器上, 并把火柴和小球都加速到高能加速器的速度。点燃火柴, 火柴所释放的能量可能把小球推动了10000米, 也就是讲推动了10000个小球移动了一米。如果在高能加速器只要推动小球一米, 则只需要1/10000的火柴的能量就可以了。所以说运动物体的质能关系是绝对运动质量增加了, 相对运动能量减少了, 物体所作的功增大了。这是以地球上一根火柴燃烧推动小球一米为标准, 得出的相对运动的质能关系。如果用高能加速器上的标准, 一根火柴的质量不变, 高能加速器上点燃的火柴能推动小球运行10000米 (相当于推动10000个小球运动一米) , 如果用高能加速器上推动一米的功能作用在地球上, 地球上的小球只能运动1/10000米, 如果地球上的小球要推动10000米, 则需要10000根火柴。所以说运动物体的质能关系是绝对质量增加了, 相对能量减少了, 同样的物质所作的功增大了;静止物体的质能关系是绝对质量减少了, 相对能量增大了, 同样的物质所作的功减少了。由此可以看出, 运动的物体 (尤其是高速运动物体) 的质能关系是用较小的能量能推动较多的物质质量运动, 所作的功大;静止物体 (相对静止物体) 的质能关系是用较大的物质质量, 只能产生较小的能量, 所作的功小。它们的差异主要是运动速度问题, 即推动物体运动的距离差异。所以说速度决定物体的运动质量和运动能量, 即V (速度) =M (质量) =E (能量) 。

2.3 相对统一运动质能标准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 虽然历经100多年, 但爱因斯坦的著名质能方程式E=mc2最终得以确证, 这要归功于法国、德国和匈牙利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利用世界上一些计算能力最为强大的超级计算机, 一个由法国理论物理中心的劳伦·勒鲁齐 (Laurent Lelouch) 领导的智囊团估算的质子、中子及原子核中粒子的质量。根据传统的粒子物理学模型, 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夸克”构成, 夸克则受胶子束缚。但今科学家不解的是, 胶子的质量为零, 夸克的质量也只占5%, 剩下的95%哪去了呢?根据美国《科学》杂志20日刊登的一项研究, 另外95%来源于夸克和胶子的移动以及相互作用。根据E=mc2, 质能可以转换, 并为制造原子弹提供理论基础。但在亚原子粒子层面或者量子色动力学诠释E=mc2却遭遇可怕困难。笔者认为95%的质量 (丢失的质量) 来源于夸克和胶子的移动以及相互作用, 说明比夸克小的物质 (质量) 可以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若以比夸克小的物质质量测定时, 它又表现为质量, 说明质能确实可以转换。但质能转换方式不能用E=mc2, 这一公式实际应为E=mc, 即光的能量等于光的质量 (光应该有质量的) 乘以光的速度。爱因斯坦可能认为在核反应中光速还不够, 所以用了c2, 这样则表明E=mc2中的所有物质的运动速度都超过光速, 所以说光速不是宇宙中运行最快的物质, 笔者认为宇宙中肯定存在超光速粒子, 有的运动速度可达无穷大 (即牛顿的超距) 。笔者在《统一相对论》中的质能关系式为E=mI2, E是能量, m是质量, I是运动物体的最大运动速度。笔者的质能关系式如果I达到无穷大, 无穷大的平方仍然是无穷大, 所以可化为E=mI。考虑到质能转换从广义上讲都是核转变, 核反应要用出全部潜能, 必须加速, 并保持与E=mc2一致, 所以笔者的质能关系式为E=mI2。这一关系式表明任何状态的物质 (或能量) 都有质能转变, 低速物质质能转换慢、转换量小;高速物质质能转换快, 转换量大, 当达到光速时, 与E=mc2一致。如果用E=mc2计算所有的质能转换的话, 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就要飞出窗外了。所以用笔者的质能关系式E= mI2就解决了亚原子粒子层面或者量子色动学方面遇到的困难。

宇宙中物质和能量是守恒的, 相对高速运动物体以较小的能量推动较大的物质质量运动;相对静止运动物体以较大的质量, 释放较小的能量推动物体运动, 它们所作的功不一样, 但是质能是守恒的 (即较小的能量与较大的质量和较大的质量与较小的能量) , 而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都没有变, 所以说宇宙质量是守恒的, 能量也是守恒的。这一切是由于物质在时空中运动, 质能的转换方式不一样, 而决定的因素是物体的运动速度。质能转换, 是运动物体在时空夹持下, 时空的弹性碰撞, 发生质能大爆炸, 时空大收缩, 结果是扩大了运动物质的质能, 收缩了物质运动时空, 完成质能的转换, 运动质量转化为运动能量, 运动能量转化为运动质量。绝对能量转化为相对质量, 绝对质量转化为相对能量。在时空的夹持下, 质能是弯曲的, 当质能弯曲到不能再弯曲的时候, 在时空的弹性碰撞下, 会发生质能破缺, 发生质能大爆炸, 时空大收缩, 大爆炸大收缩以后, 弯曲的质能变成线性质能, 即V (速度) =M (质量) =E (能量) 。在新的时空中, 质能发生转变, 并使质能在新的时空中发生弯曲, 即E (能量) =M (质量) ×I (运动物体最大的运动速度) 。

由此得出结论, 运动物体的相对运动质能缩小, 绝对运动质能扩大;静止物体的相对运动质能扩大, 绝对运动质能缩小。

所以说速度决定质能的发展, 目的是扩大运动时空。

3. 相对统一运动时空质能标准

3.1 相对统一运动时空标准

我们知道运动物体的时空和与相对静止物体的时空是不一样, 而且时空是可以转化的。如果我们要测定运动物体和相对静止物体的时空, 就必须用同样的标准, 即用同一的质能标准来测定, 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衡量运动物体的时空和相对静止物体的时空。假如在地球上有一个体重50kg的人在体能消耗1千卡的情况下在1秒钟内能跑1米的圈子, 如果这个人 (50kg, 体能1千卡在1秒内跑1米定死) 现在在高能加速器上, 这时时空及质量 (体重) 和体能都被加速到高能加速器上的速度, 结果这个人在高能加速器上可能跑了10000米的圈子 (空间) , 花费了高能加速器参照系的计时时间10000秒 (与地球上的一秒等价) , 由此可以看出, 在高能加速器上, 质量 (体重) 和能量 (体能) 都没有变的人, 绝对运动时空扩大了10000倍 (相对静止时空) , 如果在高能加速器上的人只要跑地球上的1米圈子的话, 他只需1/10000的质量和1/10000的能量, 所以运动质能都扩大了10000倍。即运动物体的相对运动时空缩小了, 绝对质能扩大了。用高速加速器上的标准, 地球上的人要跑高能加速器的一圈10000米的话, 要用10000秒, 空间要跑地球上的10000圈, 所以相对静止的人 (地球上的人) 的相对时空扩大了 (相对运动时空) , 但绝对质能缩小了 (人家的质能等于你10000倍) 。

3.2 相对统一运动质能标准

我们知道运动物体的质能与相对静止物体的质能是不一样, 而且质能是可以转化的。如果我们要测定运动物体和相对静止物体的质能, 就必须用同样的标准, 即用同一的时空标准来测定, 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衡量运动物体的质能和相对静止物体的质能。假如在地球上有一个人在一秒钟内跑了1米, 这个人的体重 (质量) 是50kg, 体能消耗的是1千卡。现在如果这个人已到了高能加速器上, 由于时空质能都被加速到高能加速器上的速度, 结果这个人在高能加速器上在地球上一秒钟内跑了10000米的圈子, 这高能加速器上的10000米的空间和地球上的1秒钟的时间内, 相当于10000个人在地球上跑1m的圈子, 消耗的体能也是在地球上消耗的10000倍, 即10000千卡。如果这个人在高能加速器上只需跑地球上1秒钟1米的距离时, 他只要1/10000质能 (体重) 和1/10000能量 (体能) 。而若在地球上要跑10000米的圈子, 则需要10000个人花10000千卡的质能才能完成。所以说运动物体的绝对时空扩大, 相对质能缩小;相对静止物体的绝对时空缩小, 相对质能扩大。

3.3 相对统一运动时空质能标准

根据相对统一时空运动观可知, 运动物体的相对运动时空缩小, 绝对运动质能扩大;相对静止物体的相对运动时空扩大, 绝对运动质能缩小。速度决定时空, 时空是可以转化。在质能的夹持下, 时空对立, 出现时间膨胀, 空间收缩或空间膨胀, 时间收缩, 这时时空都是弯曲的。当时空弯曲到不能再弯曲的时候, 在质能的弹性碰撞下, 就会出现时空破缺, 发生时空大爆炸, 质能大收缩。大爆炸大收缩的奇异点, 时间 (T) =空间 (S) =质量 (m) =能量 (E) , 弯曲时空变成线性时空, 产生了新的质能, 在新的质能下, 形成了新的时空, 线性时空又产生了弯曲, 这时运动物体获得了新的时空质能。

根据相对统一运动质能观可知, 运动物体的相对运动质能缩小, 绝对运动时空扩大;相对静止物体的相对运动质能扩大, 绝对运动时空缩小。速度决定质能, 质能是可以转化的。在时空的夹持下, 质能对立, 出现质量膨胀, 能量收缩或能量膨胀, 质量收缩, 这时质能都是弯曲的。当质能弯曲到不能再弯曲的时候, 在时空的弹性碰撞下, 就会出现质能破缺, 发生质能大爆炸, 时空大收缩。大爆炸大收缩的奇异上, 质量 (M) =能量 (E) =时间 (T) =空间 (S) , 弯曲质能变成线性质能, 产生新的时空, 在新的时空下, 形成了新的质能, 线性质能又产生了弯曲, 这时运动物体获得了新的时空质能。

由于时空是可以转化的, 时空又由速度所决定;同时质能也是可以转化的, 质能又由速度所决定。所以速度决定时空质能, 即速度 (V) =时间 (T) =空间 (S) =质量 (M) =能量 (E) 。由此, 时空质能的关系形成时空和质能的对立。在时空质能自身的夹持下, 出现时空膨胀, 质能收缩;或质能膨胀, 时空收缩。这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转变成“动”与“静”的对立, 即“动”有没有质能, “静”有没有时空, 当时空或质能膨胀到不能再膨胀时, 或当时空或质能收缩到不能再收缩时, 即出现运动没有质能, 静止没有时空的状况, 则发生宇宙大爆炸, 大收缩。所以说GRB971214大爆炸实为宇宙大爆炸大收缩。由于宇宙的发展是不同步协调发展的, 所以GRB971214宇宙大爆炸大收缩包括人类的知识大爆炸大收缩 (可能在2012年发生) , 是宇宙演化的必然。所以在大爆炸大收缩的奇异点时空质能可相对统一在速度上, 速度是时空质能的综合体现, 同时它又受时空质能的束缚, 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时空质能就有什么样的速度, 有什么样的速度就有什么样的时空质能。在大爆炸大收缩奇异点, 时空质能得到了相对统一, 即时间 (T) =空间 (S) =质量 (M) =能量 (E) =速度 (V) , 在这里也可将其中的四个量分别统一在时间 (T) 、空间 (S) 、质量 (M) 和能量 (E) 的不同层面上。也就是讲有了速度就没有时空质能, 有了时空 (时空可以转化) 就没有速度和质能, 有了质能 (质能可以转化) 就没有速度和时空。因此, 在大爆炸大收缩的奇异点可以把宇宙的万事万物统一在同一标量下的单一模式。奇异点只有一瞬间, 离开奇异点时空质能又产生了分离, 并扩大了时空质能。

3.4 相对统一时空质能转换

由相对统一的时空运动观、相对统一的运动质能观和相对统一的运动时空质能观可知, 运动物体的绝对运动时空质能扩大, 相对时空质能缩小;静止物体的绝对运动时空质能缩小, 相对运动时空质能扩大。这里的时空质能都是弯曲的。当运动物体的绝对运动时空质能扩大到不能再扩大, 相对运动时空质能缩小到不能再缩小;静止物体的绝对运动时空质能缩小到不能再缩小, 相对运动时空质能扩大到不能再扩大的时候, 就出现了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严重对立, 由于宇宙时空质能分布的不均匀, 就会出现时空质能破缺, 形成线性时空质能, 即时间 (T) =空间 (S) =质量 (M) =能量 (E) , 产生运动时空质能的宇宙大爆炸和大收缩。宇宙大爆炸大收缩的奇异点运动时空质能得到了相对的统一, 其奇异点的时空质能关系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奇异点的左侧 (收缩的宇宙在大爆炸大收缩前的) 一瞬间, 动态时间、动态空间、动态质量、动态能量都趋向于0;静态时间、静态空间、静态质量和静态能量都趋向于∞, 即动态时空质能→0, 静态时空质能→∞, 宇宙被凝固住了, 不能动弹, 表明宇宙发展走到了尽头。用数学语言讲就是0与∞的对立统一, 0与∞都是一个数学符号, “0”表示“无”的意思, 但宇宙中充满时空质能, 没有绝对的“无”, 阴阳宇宙外面有一个空宇宙, 空宇宙是暂时没有被认识的时空质能宇宙。只要“无”中出现一粒“有”粒子 (如磁单极子) 它就可以撬动整个宇宙, 所以0=1=∞。∞表示很多, 表示“有”, 但宇宙中充满时空质能, 而时空质能可以用速度来表示, 如果粒子不存在, 何来速度, 所以宇宙中也没有绝对的“有”。只要“有”中出现一粒“无”粒子 (如反磁单极子) , 它就可以毁灭整个宇宙, 所以∞=1=0。磁单极子存在正宇宙, 反磁单极子存在于反宇宙, 正、反宇宙会在正负磁单极子对立不可调和的一瞬间, 产生出新的磁单极子和反磁单极子, 并引爆宇宙大爆炸和大收缩, 从而使宇宙获得新生, 并拥有新的时空质能, 其发展如大爆炸大收缩后一瞬间, 这时动态时空质能→∞, 静态时空质能→0, 所以说宇宙获得了新生, 有了新的发展历程。

宇宙大爆炸大收缩是在正反宇宙中完成的, 一大爆炸大收缩一瞬间即奇异点的时空质能关系, 如动与静的对立, 即0与∞的弹性碰撞, 即出现纬向对立大收缩, 发生经向大爆炸;同样经向对立大收缩, 会发生纬向大爆炸, 完成时空质能的转化, 并获得新的时空质能。如图1。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相对统一运动时空质能观可知, 运动物体的运动时空质能的绝对运动时空质能扩大, 相对运动时空质能缩小;相对静止物体的运动时空质能的绝对运动时空质能缩小, 相对运动时空质能扩大。即运动物体的绝对运动时空质能→∞, 相对时空质能→0;相对静止物体的绝对运动时空质能→0, 相对运动时空质能→∞。运动物体的绝对时空质能 (→∞) 要由静止物体的绝对时空质能 (→0) 提供;相对静止物体的相对运动时空质能 (→∞) 要由运动物体的相对运动时空质能 (→0) 来提供, 由此出现了运动物体的运动时空质能与相对静止物体的运动时空质能的严重对立, 即0与∞的矛盾。由于在阴阳宇宙外面的空宇宙的作用, 形成新的粒子 (如新的磁单极子和反磁单极子) , 新的磁单极子或反磁单极子的弹性撞击, 在相对方向上引爆出现宇宙的大爆炸大收缩, 这时弯曲的时空质能变成线性时空质能, 磁单极子和反磁单极子显露出来, 在新的宇宙引力和斥力下, 宇宙可由膨胀的宇宙 (大膨胀大收缩) 变成收缩 (大收缩大膨胀) 的宇宙, 大爆炸大收缩一瞬间前后宇宙的时空质能发生了逆转, 从而使宇宙获得了新生。阴阳对称宇宙在空宇宙的作用下发生了对立统一, 从而扩大了阴阳宇宙的时空质能。以上是运动时空质能与相对静止时空质能的运动标尺的论证, 即相对统一时空质能运动观的宇宙演化。相反, 静止时空质能与相对运动时空质能的静止标尺的论证, 结果与上述情况相反, 原理一样, 即形成相对统一时空质能静止观。即相对统一时空质能静止观表明, 静止物体的绝对静止时空质能扩大, 相对静止时空质能缩小;相对运动物体绝对时空质能缩小, 相对静止时空质能扩大。这似乎与相对运动时空质能运动观矛盾, 问题是宇宙中没有绝对的绝对, 只有相对的绝对, 这就是时空质能的标尺。正反宇宙在奇异点的转换及运动与《周易》八卦图中的阴阳鱼运动一致, 所以说宇宙的发展符合对立统一法则和量子效应。宇宙就是在这种大爆炸大收缩中发生的, 其演化过程是分阶段但无始无终的, 所以说宇宙是永恒。

宇宙大爆炸大收缩过程存在着过渡带或过渡界面, 过渡带或过渡界面中存在着急变带, 急变带上时空质能的异质性最高, 信息量最大。在时空质能的兼并、重组、升华或凝华过程中可以节约部分时空质能, 产生增值效应, 从而能构筑出奇异的时空质能景观, 所以宇宙的演化是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宇宙大爆炸大收缩发生在急变带上。

宇宙物质运动 (动) 与静止 (静) 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必不可少的存在状态。物质的“动”与“静”是一个相对概念, 而且可以转化。不管“动”与“静”都要讲究效率, 有的“动”效率→0, 没有作功, 有的“静”蕴含无穷大的能量。“动”与“静”是物质生命存在的前提, 不同的“动”可以转化为不同的“静”, 不同的“静”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动”, 所以说“动”与“静”都有生命力。因此, 效率代表了生命力 (L) , 即生命力 (L) =时间 (T) =空间 (S) =质量 (M) =能量 (E) , 根据黑洞—白洞隧道自组织宇宙史观可知, 宇宙万事万物都存在“生命”, 只是生命的形式不一样。NASA发现新微生物种, 生命形式将重新定义, 所以说宇宙充满了生命, 生命是世界的本源。

笔者在1999年7月出版的《统一相对论——黑洞—白洞隧道自组织宇宙史观》 (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 可以讲是狭义统一相对论, 主要论述黑洞—白洞隧道自组织宇宙史观。狭义统一相对论初步建立了统一相对论的框架, 但其中有些内容需要修正。1999年到2010年这一段时间, 笔者仍在继续研究统一相对论, 尤其是在2010年在相对统一时空观, 相对统一质能观, 相对统一时空质能观和哲学 (《辩证唯生论》) 等领域的突破, 这一部分内容可称为广义统一相对论。由此, 笔者将着手编著广义统一相对论, 即《统一相对论——相对统一时空质能观》, 广义统一相对论将包括相对统一时空质能观, 辩证唯生论, 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内容, 它与狭义统一相对论共同构成完整的统一相对论。今后, 希望科技界、学术界加强对暗物质, 反物质 (反物质宇宙) 和空宇宙的研究, 以便人类早日揭开宇宙的奥秘, 使人生更富有价值。

摘要:相对统一时空质能观表明运动物体 (或静止物体) 的相对运动时空质能缩小 (或扩大) , 绝对运动时空质能扩大 (或缩小) ;相对静止物体 (或相对运动物体) 的相对运动时空质能扩大 (或缩小) , 绝对运动时空质能缩小 (或扩大) 。速度和效率决定时空质能, 时空质能是可以转化的。

关键词:运动时空质能,静止时空质能,计量时空质能,相对运动 (或静止) 时空质能,大爆炸大收缩宇宙模型,相对统一时空质能观

参考文献

会展时空 篇10

1 0 月23~25日, 第十六届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 (ICTC2008) 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ICTC自1992年在杭州举办以来, 历经15年, 随着会议内容从“有线”向“无线”扩展, 从“技术”向“运营管理”延伸, 自今年起, “国际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也正式更名为“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

本届会议环绕“三网融合”, 组织了中外专家主题报告会, 组织了有线、无线、运营管理的专场报告会, 以及“中外专家论坛”、“移动多媒体”论坛、“BOSS论坛”、“VoD论坛”、“双向网改论坛”, 还有新技术、新产品展示。 (张家豪)

BIRTV2008即将登场五大看点不容错过

2008年11月5~8日, 因奥运而推迟举办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 (BIRTV2008) , 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展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正在不断完善。

今年的展览会将紧密围绕“收获奥运, 助推高清, 全面应用”的主题展开, 将全面总结北京2008奥运转播以及重大事件中广播电视报道的成功经验, 总结高清电视制播的实践, 总结和探讨新媒体、广播电视新业务及数字电影的发展经验, 展示一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本届BIRTV展出面积50 000 m2, 占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9号馆, 中外参展厂商已达403家。

BIRTV2008五大精彩看点不容错过:收获奥运, 奥运大考过关产品的集中展示;助推高清, 近期高清技术发展的整体总结;全面应用, 影视内容通过新媒体的全面应用;主题报告会更具高度, 引领行业发展;BIRTV评奖更具特色, 注重实际应用。 (许盈)

第十一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电子产品节能、环保与安全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

2008年 (第十一届) 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电子产品节能、环保与安全技术国际研讨会于10月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此次会议由北京电子学会主办, 紧扣今年学术月的主题———“科学与社会”, 围绕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展开广泛讨论, 并邀请了海内外学术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 政府职能部门领导以及用户、厂家、商家代表参加, 针对人们极为关心的电子产品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等热点、难点进行讨论, 充分展示了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任健男)

2008年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在京成功召开

1 0 月21~23日, 中国卫星应用大会十周年庆典在北京新世纪饭店成功召开。此次大会经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 是我国卫星应用领域倍受关注的国际会议, 以推动中国卫星应用的发展为宗旨, 是业界探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对地观测与导航定位等应用领域的开放的交流平台。

大会上国家发改委、航天局、科技部、广电总局、国家无委的领导针对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战略、中国广播卫星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做主旨演讲。本届大会密切结合了今年国内发生的诸如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大事件, 介绍了卫星应用在自然灾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 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过程中, 卫星应用同样显示了强大的活动保障、信息沟通、媒体传播等功能。大会内容涉及了卫星应急通信、直播卫星与多媒体广播卫星、卫星定位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尖端科技的应用等。大会同期召开了2008中国国际卫星应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50多家国内外厂商参加, 集中展示了卫星设备和应用系统的最新成果。 (任健男)

2008中国数字新媒体年会在京召开

“第二届新媒体高峰论坛暨2008中国数字新媒体年会”于10月2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围绕“全球化, 宏观调控下的产业融合与媒体发展趋势”的主题, 探讨新媒体创新模式、回顾梳理发展历程、探索新媒体文化价值。电信、广电、互联网、消费电子、文化娱乐、新闻出版等行业交融发展的数字媒体领域齐聚一堂, 展示新媒体行业各区域优秀数字媒体建设方案与案例, 推广交流实践经验与创新思路, 洽谈行业投资与探索投资方向。更以多维视角, 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本土市场。解读了产业政策和标准体系, 分析了数字新媒体制造企业与运营企业所面临的瓶颈及发展前景。内容涵盖“新媒体产业经济和科学发展政策”、“新媒体、新融合、新服务”、“宽带多媒体与新媒体价值投资”、“移动多媒体”、“3D WORLD 2008”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时空问题】相关文章:

时空飞船06-03

时空效应05-11

时空理论05-14

时空动态06-28

时空结构理论05-09

体育时空论文范文05-10

穿越时空的范文05-18

穿越时空爱情范文05-24

穿越时空电影范文05-24

穿越时空有关范文05-24

上一篇:重庆晚报下一篇:听取律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