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2024-06-17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精选十篇)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1

一、COBIT模型及其优势

(一) COBIT模型简述

COBIT (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 是美国IT治理研究院 (IT Governance Institute) 开发与推广的一个信息系统治理的开放性标准, 该标准为IT的治理、安全与控制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 以辅助管理层进行信息系统治理。COBIT管理框架包括执行概要、控制目标、审计指南、工具集和管理指南几个部分组成, 它将IT流程、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目标联系起来, 为企业管理的成功提供了集成的IT管理。COBIT已在世界多个国家的重要组织与企业中成功运用, 指导这些组织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并有效管理信息相关的风险。

(二) COBIT模型优势

与其他IT治理模型比较, COBIT的优势主要体现在IT控制和IT的度量评价上。首先, 该模型提供一个共同的标准, 易于理解和实施, 可以帮助管理层、IT工程师及审计人员之间交流, 提供了彼此之间沟通的共同语言。其次, 通过实施COBIT, 增加了管理层对控制的感知和支持, 即使组织的管理层即使不精通信息系统, 也能理解信息系统带来的利益和花费的成本, 明确其中存在的风险, 了解问题所在,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另外, COBIT使信息系统管理和控制工作简易并量化, 减轻对复杂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难度。通过采用该框架作为对一个责任矩阵分析的基础, 可以对基于角色的信息系统管理和控制, 定义过程措施, 确保组织利益。该模型还有助于提高信息系统审计师的影响力, 依据COBIT出具的信息系统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肯定。

二、COBIT信息系统治理流程

(一) 识别IT资源, 确定IT控制目标与过程目标

COBIT通过IT过程来管理IT资源以实现目标, 从而满足业务需求。COBIT模型定义信息技术资源共有四项:应用系统 (Applications) :涵盖所有人工及自动化的作业程序;资料 (Information) :数字、文字、图形及声音等广义的数据;设施 ( (Infrastructure) :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存放及支持信息系统运作的所有资源;人员 (People) :具有规划、组织、取得、提供、支持及监督信息系统和服务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根据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信息技术作业的生命周期, COBIT定义了IT过程来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实现控制目标。IT过程共分为三个层次, 即为四个域 (mains) 、34个处理过程 (Processes) 及318个任务活动 (Activities Tasks) 。在COBIT模型控制目标体系中, 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流程目标是为了满足业务需求。组织管理者期望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能不断提高, 功能逐渐强大, 而同时维持较低的服务成本。这就需要信息满足有效性 (Effectiveness) 、高效性 (Efficiency) 、保密性 (Confidentiality) 、完整性 (Integrity) 、可用性 (Availability) 、遵循性 (Compliance) 、可靠性 (Reliability Of Information) 的准则要求。IT资源、IT控制目标及业务目标关系如图1所示。

(二) 运用软件成熟度模型 (CMM) , 确定IT过程的治理级别

成熟度模型 (CMM) 为每一个IT过程定义了六种成熟度级别, 用于判断当前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成熟度模型定义了0-5六个级别, 0-5等级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成熟性量度, 体现出处理如何从不存在发展到优化级的管理过程, 增加成熟度意味着增加管理风险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者可以评价本组织在该过程控制上所处的级别, 然后通过与同行业标杆企业相比较, 判断自身所处的先进程度、竞争优势和改进方向。软件成熟度模型制定了一个基准, 企业可能根据上面的指标确定自己的等级, 从而了解自身目前的处境。管理部门相对容易地依据等级制对自己定位, 认清当前企业所处的形势, 并找出需要改善管理的地方。成熟度模型能以简单方式测定差异, 有助于确定有关信息技术管理、安全性。企业对自身进行差距分析以确定需要做哪些工作来达到所选级别。具体如图2所示。

(三) 根据IT治理级别, 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CSF)

关键成功因素 (CSF) 着眼于“管理者应当做什么”这个问题, 是每一个IT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或控制活动, 如最佳方案所要求的必备事项或条件、为提高成功的概率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事项等。关键成功因素为管理部门控制信息技术及其处理过程提供了实施指南, 它们是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的要素, 是战略性的、技术性的过程或活动, 勾画出了IT的控制轮廓。关键成功因素应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 是组织和处理过程的可观察可测量的特征, 分布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应用层及组织的各个方面, 可以通过目标分解与识别的方法选择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所用的工具包括树枝因果图、标准控制模型和信息技术管理框架的目标与方针。

(四) 实施绩效管理, 确定关键目标指标 (KGI) 与关键绩效指标 (KPI)

确保组织能达到关键目标指标中所设定的治理目标, 需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监控。IT治理的绩效指标包括关键目标指标 (KGI) 和关键绩效指标 (KPI) 。关键目标指标 (KGI) 着眼于IT过程“执行后的结果应该作到怎样”。关键目标指标是处理目标的一种表达, 明确要取得什么目标, 并描绘处理的结果, 进行事后评判即时体现处理过程的完成成功与否, 间接体现处理带给经营活动的价值。它关注平衡计分卡的客户与财务方面, 面向信息技术, 但驱动企业经营活动。关键执行指标或关键性能指标 (KPI) 着眼于怎样判断正在执行的过程当前的状态是否良好、是否需要调整。关键性能指标通过监测某IT处理过程的执行情况, 告诉管理者该处理是否满足其经营需求。关键性能指标主要通过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信息的机密与完整性, 处理过程和操作的成本, 信息的可信度、可靠性等来评价信息技术的绩效, 测定其是否真正达到预期处理目标, 是否有助于管理者改进处理。

(五) 定期评估, 衡量组织达到目标与否

定期对信息系统进行内部的IT审计或独立的第三方IT审计和评估, 以衡量组织是否达到设定的业务活动目标。IT审计是指根据公认的标准和指导规范对信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的效能、效率、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以确认预定的业务目标得以实现。IT审计内容包括了解该过程相关内控, 包括应面询的对象、问题, 应查阅的文档, 评价该过程的控制以及具体要核查的项目, 执行过程中常规的符合性测试项目及常规的实质性测试项目等审计内容。它从资产安全性 (Asset Security) 、有效性 (Effectively) 、效率 (Efficiency) 、数据完整性 (Data Integrity) 等方面出发, 对其是否能够有效可靠的达到组织的战略目标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 并为改善和健全组织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提出详细的建议。

参考文献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流程 篇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流程

项目启动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启动阶段是开始一个新项目的过程。启动信息技术(IT)的项目,必须了解企业组织内部在目前和未来主要业务发展方向,这些主要业务将使用什么技术及相应的使用环境是什么。启动信息技术(IT)的项目的理由很多,但能够使项目成功的最合理的理由一定是为企业现有业务提供更好的运行平台,而不是展示先进的IT技术。

每个项目在一个阶段完成后,进入下一阶段之前必须要顺利的通过前面一个阶段的阶段关口控制。要将本阶段的关口控制文件或关口控制审批做好。随着项目不断地向前推进,项目的投入将越来越多。因此,每个阶段都要进行阶段性的审核或检查。上一阶段控制关口提供的文件将是下一阶段的启动文件。

一般意义上的项目启动是在招投标结束了,合同签订之后。

项目计划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计划的编制是最复杂的阶段,项目计划工作涉及十个项目管理知识领域。在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可看到后面各阶段的输出文件。计划的编制人员要有一定的工程经验,在计划制定出来后,项目的实施阶段将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控制。今后的所有变更都将是因与计划不同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项目的变更控制将是参考计划阶段的文件而产生的。

目前,一些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低成本、高收益,压缩项目计划编制时间,导致后期实施过程的频繁变更。学习PMP的人都知道,质量是规划、设计出来的,不是靠检查来实现的。所以,这样做既没有降低成本,也没有提高效益,反而导致项目的失败。

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阶段是占用大量资源的阶段,此阶段必须按照上一阶段定制的计划采取必要的活动,来完成计划阶段定制的任务。在实施阶段中,项目经理应将项目按技术类别或按各部分完成的功能分成不同的子项目,由项目团队中的不同的成员来完成各个子项目的工作。在项目开始之前,项目经理向参加项目的成员发送《任务书》。《任务书》中规定了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工程的进度、工程的质量标准、项目的范围等与项目有关的内容,《任务书》还含有项目使用方负责主要人的联系方式及地址等内容。

项目收尾

项目的收尾过程涉及到整个项目的阶段性结束,即项目的干系人对项目产品的正式接收。使项目井然有序地结束。这期间包含所有可交付成果的完成,如项目各阶段产生的文档、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文档、与项目有关的各种记录等。同时通过项目审计。

在项目的收尾阶段中的主要活动是,整理所有产生出的文档提交给项目建设单位。收尾阶段的结束标志是《项目总结报告》,收尾阶段完成后项目将进入维护期。

项目的收尾阶段是一个项目很重要的阶段,如果一个项目前期及实施阶段都作的比较好,但是在项目的收尾阶段没有重视,那么这个项目给人的感觉就象虎头蛇尾的工程一样,即使项目的目标已达到,但项目好像总没有完结一样。所以一个项目的收尾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收尾做的好,会给项目的所有干系人一个安全的感觉。项目的收尾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对本项目有一个全面的总结,这个总结不仅对本次项目是一个全面的总结。同时,也是为今后的项目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有经验的案例。

项目维护

在项目收尾阶段结束后,项目将进入到后续的维护期。项目的后续维护期的工作,将是保证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中的重要业务提供服务的基础,也是使项目产生效益的阶段。在项目的维护期内,整个项目的产品都在运转,特别是时间较长后,系统中的软件或硬件有可能出现损坏,这时需要维护期的工程师对系统进行正常的日常维护。维护期的工作是长久的,他将一直持续到整个这个信息技术(IT)项目的结束。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本IT项目的硬件及其上运行的系统退出,那时将是项目后续的维护期的结止日。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代维管理;PDA故障处理模块

PDA的系统登录功能主要实现PDA的使用人员即代维人员的身份认证。通过向移动PDA接入平台发送身份认证请求,请求认证通过后才能进入PDA系统的主界面使用PDA的代维功能,否则提示错误信息,不能进入PDA系统的主界面。

PDA的用户身份认证方式包括:代维人员工号、密码认证方式,SIM卡号、密码认证方式,SIM卡IMEI号、密码认证方式,RFID认证方式。

PDA故障处理模块主要实现代维人员进行故障处理的相关代维功能,具体有接收提醒短信、接收故障工单、现场处理工单、上报工单及位置信息、故障案例库登录查询等功能。故障处理模块主要包括待处理工单、已处理工单、已退回工单以及故障工单处理四部分。

一、待处理工单

PDA故障处理模块的待处理工单功能主要用于列出管理平台派发给登录用户即代维人员的故障工单,以列表的形式展现当前代维人员尚未处理完成的故障工单,提醒代维人员对这些故障工单进行处理。管理平台在派发故障工单以后,将通过短信的形式通知各待办人员即代维人员,代维人员在查看到任务提醒短信后,通过故障处理待处理工单选项可以查看到待处理的故障工单列表。代维人员选择工单后可以查看故障工单的详细情况,系统将根据故障类型、业务种类等信息,显示不同的工单处理界面,便于代维人员进行故障处理以及工单处理数据的填写。

二、已处理工单

代维人员在PDA客户端输入已处理工单的查询条件,可获得已处理工单查询结果列表,并可对具体已处理工单详情进行查看,包括工单详情和处理详情。查询条件包括:工单编号、开始日期、结束日期、是否为本人。点击列表中的某项,可以查看该条故障工单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派单信息,包括工单号、故障类型、故障描述、派发人员、派发时间、要求完成时间等信息;故障处理信息,包括故障处理完成情况描述、处理GPS信息和地址描述、故障處理时间、故障处理人员等信息;故障处理附件,包括代维人员拍照上传的现场照片、代维人员处理任务时的所在位置的地图切片以及其他相关证据附件。

三、已退回工单

代维人员在PDA客户端输入已退回工单的查询条件,可获得已退回工单查询结果列表,并可对已退回故障工单详情进行查看,包括工单详情和退回详情。查询条件包括:工单编号、开始日期、结束日期、是否为本人。

点击列表中的某项,可以查看该条故障工单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派单信息,包括工单号、故障类型、故障描述、派发人员、派发时间、要求完成时间等信息;退回信息,包括退回原因类型、退回详细描述、退回时间等。

四、故障工单处理

PDA故障处理模块的故障工单处理功能主要实现代维人员对故障工单的处理,代维人员通过此功能完成代维点故障排查和处理工作。

1.工单详情查看。代维人员通过故障处理模块的待处理工单列表选择进行的待处理工单,系统将显示该故障工单的详细信息,包括工单号、故障类型、故障描述、派发人员、派发时间、要求完成时间等。

2.工单接受。代维人员可通过点击工单接受处理该故障工单。PDA客户端将向PDA接入服务子系统上报如下信息:接受工单号、工单接受时间、代维人员。

3.工单退回。如果代维人员因某些原因无法处理故障工单,代维人员通过工单退回功能拒绝处理该故障工单。PDA客户端将向PDA接入服务子系统上报如下信息:拒绝工单号、工单拒绝时间、拒绝原因、代维人员、当前位置(GPS经纬度、所处基站小区号)。

4.故障处理情况上报。代维人员接受故障工单后,到达现场进行故障处理,故障工单处理的具体流程如下:(1)代维人员使用RFID扫描功能扫描故障点获取该故障点的详细信息,并完成定位。(2)代维人员在对故障点进行RFID扫描后,可获得该故障点历史故障信息列表及故障详细信息,进行历史故障信息的查询。(3)针对工单的详情进行故障处理后填写处理情况,并可使用拍照功能对处理现场进行拍照。(4)将工单处理数据和现场照片数据上报到代维管理平台。

PDA客户端提供下载工单至本地,可在离线状态进行工单操作,数据可保存在客户端本地,在有网络信号时再进行数据上报。满足在部分网络故障的区域(如设备井道、地下室等)仍可进行业务处理。

参考文献:

[1]于浩,魏天云.多媒体调度通信系统的发展和组网策略[J].电力系统通信,2008,(10).

[2]周剑峰、马良渝.电信企业客服中心的流程建设与优化[J].现代电信科技,2004,(06).

基于信息系统的住院流程优化 篇4

随着社会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国医疗机构不仅要在服务内容上下功夫, 更需要借助信息化对就诊流程进行优化, 最终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医院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住院流程进行重组, 减少相关环节, 缩短非医疗等待时间,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 以病人满意为目标”, “以效率、效益为导向”的住院服务流程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住院流程分析

1.1传统住院流程的特点。传统的住院流程是门诊医生手工开具住院单、病区电话通知病人入院、病人去住院收费处办理入院手续、病人去病房病区入住、专科建立病人病历、辅助检查和诊断治疗、医生口头出院通知、病人去住院收费处办理出院手续。整个过程是顺序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手续繁琐, 患者或家属来回排队次数多、等候时间长, 部分患者由于对医院流程不熟悉, 沟通不到位, 重复排队时有发生, 满意度不高甚至导致医患矛盾[1]。

1.2传统住院流程的弊端。1) 住院收费窗口只支持现金服务, 大量现金带来安全隐患, 另外病人若携带不够, 不得不往返于ATM机和收费处。2) 住院收费窗口有限, 入出院病人需排队等候。3) 住院收费窗口上班时间受限, 非上班时间入出院病人需去急诊收费窗口办理, 一定程度上造成急诊大厅拥堵。4) 辅助检查预约流程繁琐、人力成本高、物资消耗大、环节多、工作效率低、病人等待时间长、病人满意度低。5) 住院平均住院日长, 人均费用高, 床位周转率低, 病人满意度不高。

二、基于信息系统的住院流程优化措施

2.1预住院流程。预住院指在病房没有空床的情况下, 患者提前办理入院手续, 系统分配虚拟床位, 而患者本人尚未真正入住到病房的一种住院模式[2]。预住院主要针对慢性病、轻病的稳定期病人等, 预住院期间不收取床位费、空调费、住院诊查费、陪客躺椅费。患者在医院门诊做好各项常规检查后, 回家等待住院通知。通过开展预住院, 患者在入住到病房之前完成各项常规检查, 可以有效缩短传统管理模式中患者在院期间进行各项检查而花费的住院天数, 以及患者术前等待天数, 明显节省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3]。同时, 使患者能够在家里得到更好的调养, 有利于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2.2护士站一站式服务

1) 病房办理财务入院手续。病房办理财务入院是指患者接到入院通知后无须去收费处, 凭就诊卡和身份证直接在病房办理财务入院, 并可通过病房护士站POS刷银行卡、病房自助服务终端银行卡转账、支付宝电子钱包、微信电子钱包等往门诊预存账户充值金额, 实现费用预缴和续缴。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无须在病房和收费处来回奔波, 无须排队等候, 大大缩短了办理入院手续时间, 整个过程中不出现现金的实物收付, 方便患者的同时, 又规避了患者携带现金的不安全风险。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2) 辅助检查电子预约。医生开具辅助检查电子医嘱;医技科室预约平台系统自动显示患者检查信息;医技科室根据病人检查信息、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完成预约;预约模块模块嵌入病房护士站系统, 护理人员可查询检查时间和特殊准备, 按需可录入病人转运方式、备注特殊情况 (如病情危重等) 并做好检查前宣教;勤务中心安排护护工及工具;护工根据预约时间护送患者至检查科室, 检查结束送回病房。在新流程下, 住院患者医技检查采取电子预约, 护工不必往返于病房与医技检查科室, 同时由于患者检查信息共享, 检查安排更趋合理, 使同一患者多项检查能在同一时间段完成, 减少了护工和患者往返于病区与医技科室的次数, 提高了工作效率[4]。同时, 新流程取消了大部分纸质检查清单和预约单, 降低了医院的物资消耗, 节省了间接就医成本。

3) 病房办理财务出院手续。床旁结算是指患者无须离开病房, 在医生同意出院的情况下, 在自助系统上或护士站管理系统上完成出院结算。该功能对所有类型的患者开通;办理床旁结算提供结算凭据, 凭床旁结算凭据去收费处按需打印出院发票;出院找回的金额可以转回到患者门诊的预存账户或者转回患者的银行账户里。整个流程, 无须财务人员参与, 省去了患者去收费处办理出院结算的环节, 将原来集中在收费处排队等候的事情分散到各个病房, 减少了病人的排队时间, 加快了出院的速度, 缩短了患者被服务的路径, 有利于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同时, 收费处的功能逐渐的转换成自助服务, 减少了财务人员的投入成本, 可以不断的提升服务。

4) 短信通知患者家属当日出院安排。病房护士可根据患者需要, 在病人办理出院结算前或成功办理出院结算后发送出院安排短信到患者家属手机上, 患者家属凭手机短信进入病房通道, 接送病人出院, 方便了患者及患者家属。

5) 近年来, 医疗欠费一直是各家医院所面临的难题, 欠费一旦发生便很难收回, 日积月累, 便成呆账, 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5]。在新流程下, 护理人员对患者医疗费用的全程控制,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欠费发生的概率。新入院,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对所需的医疗费用有个整体估计;诊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对要开展诊疗费用比收费人员更清楚。出院结算, 如患者欠费, 办理出院手续前就要求患者补费, 防止患者欠费后直接离院。相比收费人员, 护理人员可以更加准确要求患者预存相应住院费用, 达到医疗欠费的预防[6]。

2.3多功能自助终端。各病房采用多功能自助服务终端实现患者住院预缴、日费用清单打印、住院费用查询、食堂消费查询、满意度调查等, 取代了大部分人工窗口, 且24小时值守, 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 同时避免了人工失误, 提高了患者的被服务效率。

三、总结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住院流程进行重组, 不断优化服务流程,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预住院流程的实施, 缩短了患者非医疗等待时间, 节省了患者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 使空床位及时得以入住, 提高了床位的使用率。护士站一站式服务新模式, 将财务服务窗口前移及分散到各个病房, 简化及缩短了病人出入院办理流程及时间, 成效显著, 服务效率和病人满意度大幅提高。多功能自助终端, 优化了患者就医流程, 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待时间, 解决了医院“三长一短”现象, 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降低了人力和管理成本, 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随着在新流程中体验到方便和安全, 患者或家属从逐渐接受、尝试使用到主动要求、最后还将新的模式传达给其他患者。

摘要:目的: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现有住院流程进行重组优化, 减少相关环节, 缩短患者非医疗等待时间,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方法:预住院、护士站一站式服务、多功能自助终端等, 构建患者住院流程新模式。结果:简化及缩短了患者就医流程及时间, 成效显著, 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大幅提高。结论:信息技术为优化住院流程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预住院,出入院,自助终端,流程优化,患者满意度,非医疗等待时间

参考文献

[1]蔡战英, 潘传迪, 陈朝伟, 金明广, 吴云良, 陆富生.智慧医疗下出入院财务服务新模式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 2014, 18 (10) :59-60.

[2]蔡站英.预住院模式在医疗费用控制中的作用[J].卫生经济研究, 2013-02-15.

[3]孙桢, 张群瑜.以病人为中心的电子化住院登记模式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 25 (2) :62-64.

[4]朱亚玲.以信息化为载体再造住院病人医技检查流程[J].护理学报, 2014, 21 (6) .

[5]杨琴, 乔丽君, 宁君云.发挥住院收费处在医疗欠费中的控制作用[J].卫生经济研究, 2009, 26 (10) :54-55.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审核报送流程 篇5

一、教师信息--审核--流程:

1、学校信息报送前,这样做:信息首次录入----统计---立即统计---导出---全部信息---打开导出文件,凡显示“无”的,就是教师没有填写信息;需要补填:没有的选项,选“无”或“否”,没有选项的填写汉字“无”或“否”,不能空。完整后报送。

2、下载模板方法:

教师信息管理 →信息首次录入→导入→下载模板→勾选模板中包含数据和子表模板中包含无数据教师→下载模板。补填内容后原路导入上传,同时必须勾选---删除已有数据再追加。

3、检查有没有漏项:

下载学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教师资格三个模板,检查有没有漏项的和填写错误的。

模板下载:信息首次录入→导入→下载模板→勾选模板中包含数据。把三个模板补填齐全后上传导入文件,勾选删除原有数据再追加。

修改:

1、学历--在学单位必须填写;

2、职称填写过渡后的,从060中小学教师里选择。聘任单位名称:填写职称证最后一页发证单位。

3、教师资格发证单位补填。

二、教师信息--报送---步骤

1、信息管理员→教师信息管理→信息首次录入→报送。

2、信息管理员→教师信息管理→教师信息审核(最左侧)→审核→通过 →教育局收到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流程 篇6

[关键词] MES 流程型企业 生产管理信息化

流程工业(Process Industries)主要是指化工、炼油、冶金、造纸、电力等原材料加工和能源型企业,其特点是对生产原料伴有化学、物理、相变等反应、变化过程的连续加工,通常需要严格的刚性过程控制和大量的资本投入。用高效率的信息化方案和成功的策略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已成为流程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当前,大多数流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如基础网络建设、管理软件的应用(如ERP)、办公自动化(OA)等。这些系统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积极变化和明显效益。但是,它们的应用往往集中在经营方面,管理软件系统与生产系统相脱节,实施了的一些信息化项目难以真正在工厂层中使用,企业管理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和困惑:生产计划下达后,无法在线跟踪实际生产情况;无法及时、直观地了解生产现场的运行情况;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抄来的报表数据是否准确,以及依据这样的数据,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多套控制系统各自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如何统一规划全厂资源等。

根据流程工业生产管理的特点运用有效的生产管理信息化手段,是解决好上面出现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中MES(制造执行系统)在流程工业中的运用为企业实施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提供了可行的框架,有助于加深对发展生产过程建模的理解。

一、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与MES功能的重合

1.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流程工业以稳定、均衡、高负荷、安全、低能耗和少污染为目标,调节手段主要是保证工艺过程参数保持在最优状态。针对流程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流程工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严格的、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管理。流程行业的设备管理不仅是包含设备档案,设备维修计划,资产折旧等方面,还要能在线检测设备状况,准确分析设备停机原因,发现潜在隐患,真正做到预防性维护,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2)生产过程中全面的质量监控与跟踪。流程行业对于质量要求非常高,信息系统需要做到在线检测、实时参数分析,跟踪生产产品的主要参数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造成质量波动的原因,有效提高产品品质。

(3)生产过程管理监控。流程行业的生产过程基本是连续进行,因此准确掌握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实际生产情况非常重要。只有对各装置的生产参数,运行状况准确跟踪,才能保证生产计划的有效执行。这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实时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展现的要求。

(4)动力、能耗的严格管理。流程行业生产过程中,动力消耗非常大。只有准确掌握各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成本,才能准确掌握实际生产成本,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优化控制。自动化的发展已不仅仅是对生产装置进行控制,还要求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使生产执行与计划紧密联系,提高生产效率。

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将生产信息和经营信息有效集成,信息系统必须贯穿企业经营计划和生产调度层,实现生产信息的共享。管理系统(如ERP)指定计划,检查经营结果。生产管理系统提供实际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实现商业智能与生产智能的融合,最终构成企业智能。

2.MES的任务和功能

MES的任务是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充分利用车间的各种生产资源、生产方法和丰富的实时现场信息,快速、低成本地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其生产活动涉及订单管理、设备管理、库存跟踪、物料流动、数据采集,以及维护管理、质量控制、性能分析及人力资源管理等。MES汇集了车间中用以管理和优化从下定单到产成品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相关硬件或软件组件(Component),它控制和利用实时准确的制造信息来指导、传授、响应并报告车间发生的各项活动,同时向企业决策支持过程提供有关生产活动的任务评价信息。

MES的功能主要包括车间的资源分配、过程管理、质量控制、维护管理、数据采集、性能分析及物料管理等。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发现MES功能和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合。MES技术是解决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对症良药。

CIMS理论是流程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依据,而近年来ERP/MES/PCS已成为国外流程工业CIMS理论和产品的主流框架,大有替代Pudue五层结构(决策-管理-调度-监控-直接控制)的趋势。流程工业企业内部物流的控制与管理、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活动都在MES层完成,因此MES层的信息集成至关重要,它是流程工业CIMS研究与发展的关键,而实施MES的关键又在于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的解决。

二、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构建

分析流程企业信息化应用,可以将信息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装置层的信息化,即是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如集散型控制系统(DCS)、可编程控制器(PLC)、大型监督控制和数据采集(SCADA)。第二层次,车间作业层,即制造执行系统MES,要实现企业内部集成信息系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供从接受订货到制成产品全过程的生产数据第三层次:是企业ERP建设的范围,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要包含企业内部业务,还需集成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资源和业务。

在这三个层次之中,生产管理系统位于企业上层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底层工业控制(DCS/PLC)之间,面向车间层的管理系统架起了工厂与办公室之间的桥梁,填补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它在整个企业信息集成中承上启下,是生产活动与管理活动信息沟通的桥梁。MES采集从生产任务下达到生产完成全过程的各种数据和状态信息,优化生产管理活动,跟踪生产过程中物料移动和设备状况,使企业真正成为“智能化工厂”。

从流程工业的发展来看,DCS/PLC的应用已非常普及,自动采集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成为可能,MES通过采集生产作业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连接ERP系统,对于流程企业信息化起着关键的作用,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

流程工业生产管理系统中,下层生产过程控制(PCS)的实时信息和上层企业资源管理(ERP)的各类信息都在MES层中融合与贯通,并通过信息集成形成优化控制、优化调度和优化决策等的判断或指令,实现流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均衡、优质、高产、低耗的目标;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的控制与管理、生产过程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等生产管理活动都在MES层完成。针对流程工业的特点和目前CIMS技术的发展,MES必须采用开放性的、柔性的、可扩展的、模块化的、面向对象和应用的基于知识的体系结构。

笔者基于以上理论,构建了“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结构图

基于MES技术的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重点解决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脱节问题,它可以从ERP系统中获取生产计划信息,实际安排生产;也可以连接控制系统,优化生产过程。同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系统使用,为企业生产调度、工艺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工具。

三、流程型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

MES系统涉及到企业生产及其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MES系统不仅是软件问题,也是管理和观念的系统工程。

在规划实施阶段时,应按功能由简到难的顺序:第一步:实现对生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第二步:对采集上传的数据进行深层挖掘,实现停机分析、质量统计分析和批次配方管理;第三步:实施生产调度系统、设备管理、实时成本分析等子系统构建完整的生产管理系统;

实施MES系统的原则是,尽量采用成熟技术,规避风险,最大限度保护企业投资。系统中的模块均可以独立运行,并可以与其他模块无缝集成,灵活组合,因此可以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法,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的总体规划,然后分模块实施,从能够快速见效的模块入手,见效一块实施一块。

在我国实施的CIMS战略中,车间自动化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而实施MES则是提升车间自动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MES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SWANTON B.MES five years later:prelude to phase[EB/OL].http://www.amrresearch. com

[2]MESA International .MES Explained:a high level vision [EB/OL].http:// www. mesa.org/ html/ resource. htm

[3]AMR Consulting.Next generation plant systems: The key to competitive plant operation [EB/OL].http://www. amrconsulting.com/ plant systems

[4]赵或范玉顺:基于企业建模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实施方法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04,(8): 53-56

[5]任明仑朱卫东等:基于构件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模型[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7):1159-1163

[6]李荷华刘亚晖:面向多智能体的流程工业运行任务模型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0): 11-14

[7]宋海生等:网络联盟企业中基于Web的制造执行系统[J].制造业自动化,2001,23(2) :20-23

我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制定流程探讨 篇7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网络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化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互联网医疗的迅猛发展,各类信息系统贯穿于诊前、诊中、诊后各个环节。在各大医院逐步推进无纸化医疗的同时,各医疗活动对于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加强[1,2]。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医学影像传输与存储系统(PACS)等主体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后果往往难预料,轻则导致患者滞留,影响医疗环境,降低患者就医体验,重则导致数据丢失,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对医院产生负面的影响[3]。

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医疗数据零丢失,信息系统7×24 h不间断运行,以及发生故障后,各相关业务单元如何继续运作,以防止因信息系统故障而影响全院正常医疗秩序[4],确保患者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医院很有必要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全院级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下面对我院制定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进行阐述。

1 确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覆盖范围

首先根据医院各部门、科室的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和重要程度,将其排列出优先级[5],然后结合实际发生故障的影响程度,有针对性的确定范围。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优先级对比分析表,见表1。通过优先级的对比分析,确定对HIS、EMR(电子病历系统)、PACS、LIS几大系统制定应急预案。

2 应急预案响应流程

为了让各业务部门更清晰的了解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和步骤,需要绘制具体的应急预案响应及处理流程图,见图1。依照此流程图,各业务单元可以很清楚的知晓各个时间节点上自己需要完成什么工作。图中的60 min、2 h时限是参照行业标准,结合故障级别、恢复时间及我院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得出的时间,各医院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故障频度、排除故障能力、日常业务量、影响范围等)进行确定,并且需要经过多次演练并修正。

3 各业务单元具体预案的确定

不同业务单元的应急预案不尽相同,甚至同一类型业务单元之间都可能存在差异,比如CT、放射、B超虽然都使用PACS,但是图像传输、报告出具方式等均不一样。此种情况下,由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去确定各业务单元的具体流程是极为不妥当的[6],我院采取如下方式进行确定:

(1)由院长办公室牵头,召集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并提前将会议议题、要求告知负责人,让科室提前做好准备,以提高会议效率。

(2)由院长级领导主持会议,信息主管部门结合提前准备的模板(以门诊收费处应急处理流程模板为例,见图2)向各业务部门进行讲解,要求各业务部门将本部门的应急处理流程按照模板进行整理。特别强调:1指定材料完成期限,比如2周以内,以免出现拖沓的现象;2要求明确指定责任人,并留下联系方式,以方便沟通;3要求制定的方案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4上交的材料要体现四要素:输入(本部门需要的上一流程的输出文件)、输出(为下一流程提供的输入文件)、流程(内部业务纯手工操作的流程)、表单(手工流程中涉及到的纸质表单文件)。

4 汇总

临近事前约定的期限时,清理各参会部门提供的材料,对于未提交的或不合格的部门,与第一责任人联系,仍然没有进展,可请求院办出面协调。材料全部齐全后按照业务主线将各单元的业务融合进去,形成完整的某一业务的应急预案,其余业务的预案可依此方法完成。

5 发布、演练、修正

将整理好的完整预案提交院办,由院办整理、审核,最后分发给相关业务部门学习,并制定演练计划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要求相关部门启动手工方式处理业务,事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将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不断的修正,形成新的预案版本。

6 总结

医疗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对网络系统的要求比较严格,系统本身要求7×24 h不间断运行,数据不能丢失。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重大网络故障而不能及时恢复,会给医院及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7]。为了确保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做到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医院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建立非常关键,对预警能力和响应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8]。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牵涉到部门众多,标准也不尽一致,单单由某一个科室去完成不切实际,而且制定出来的预案也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所以在制定预案的时候,可由院方上层部门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面对面沟通,再有主管部门汇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王栩,刘佳.大型医院HIS系统应急方案全流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143-145.

[2]李海霞,王延召,姚刚,等.基于居民健康卡的医院门诊就医流程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13,(9):24-25.

[3]王娜.医院PACS应急预案[J].中国医疗前沿,2013,(16):115-116.

[4]姚力,冯娟,蒋昆.医院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J].中国数字医学,2013,8(2):58-61.

[5]沈崑.医院应急网络系统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5):38-40.

[6]吴宇彤,王兴芝,姚峥,等.医院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统筹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1):835-837.

[7]张文生,王撷秀,顾清,等.天津市疾控中心应急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6):567-568.

基于管理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篇8

1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味的求大、求新,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其具体表现:企业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就是买电脑、建网络,忽视了信息化的核心是变革管理,没有意识到软件承载的管理理念。另外,很多信息技术厂商往往以卖出产品盈利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没有站在企业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进而没有真正帮助企业改进人力资源的管理。从目前很多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效果不明显的状况可以看出,企业只有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的软件系统和管理流程,才能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序发展,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企业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最终会享受到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益处。

2 基于管理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理论依据

哈默与钱皮认为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的根本性的思考和再设计,进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戏剧性的改善。管理流程重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然而在传统的企业流程分布中,以部门为界限分割开来,流程管理理论认为,流程这种分散是企业绩效产生问题的根源,只有将全部的流程当作整体对待并实施全面的管理,才可以最大幅度提高企业业绩。为此,基于管理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更强调以流程为目标,以流程为导向来设计组织框架。信息化获得全面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是企业的软件系统和管理流程可以高度融合。如果企业的管理流程得不到规范,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无法顺利进行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必须重视对传统人力资源流程的改革,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不需要更新管理软件系统,使人力资源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得以自动化。此外,工作人员还应该注重对流程的重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根本性变革。

3 基于管理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开发战略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处理人事、工资等行政事务,对企业领导负责,管理范围狭窄,实际的管理活动与其业务脱节,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为此,企业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才能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实行基于管理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其目的是要实现软件系统和企业实际管理的紧密结合,核心是重组管理流程。重组策略包括改良式重组和革命式再造,革命式再造的难度较大,这种改革方式需要企业领导人具有极大的勇气和信心,能够谨慎改革,其风险性和难度较大。相比革命式再造,改良式的重组是在企业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其强调逐步推进改革,以让所有企业员工逐渐接受。

首先,企业必须对现行的HR组织和流程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以了解事物的详细流程,进而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基于流程重组的信息化强调管理流程在运作之初就考虑信息技术功能,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对流程重组的支持。从提高信息处理速度、提高信息利用率的角度再创造管理流程应该清楚对HR增值无效的环节,简化作业的流程,实现职能合并,利用计算机实现HR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其次,企业在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坚持权力下放,不断压缩层次,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发展,实现纵向集成;第二,对企业内部的部门进行合并,不断扩大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第三,减少信息入口,HR的原始信息只提供一个入口,并存入数据库以供用户选择;第四,改变信息的传输方式,采用串行方式,不断缩短作业的时间和信息的传输距离,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扩大职能人员参与HR事务的机会。让负责干部的组织管理和负责普通员工的人事管理合并起来,借助软件系统和内部网,建立分布式的个人自助服务系统;让员工的培训、薪酬以及职业生涯等信息能够得到统一的管理,增加与高层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交换频率,为企业的高层提供战略决策依据。

再次,企业的基于管理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必须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组织机构的重组能够促进HR部门的有效运作。第一,企业必须不断缩减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和决策层,实现企业作业层和管理层之间的有效沟通;第二,企业应该加宽管理的幅度,以实现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信息有效传递,通过组织规模的减少,提高部门运作的灵活性和弹性;第三,加强团队之间的相互沟通,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确保企业内信息的上下流程通畅。

最后,企业应该注重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进行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管理流程的重组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简化软件系统的设计工作,充分考虑重组方案的逻辑实现,并依照软件系统的逻辑设计方案对管理流程进行简化。现阶段基本的商品化套装软件无法直接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对此,企业应该深入了解软件的灵活性,开发适合自身的软件。

4 结语

基于管理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对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企业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成效,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浅析数字化文档管理信息流程研究 篇9

一、单位文档流程管理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纸质文件外, 电子文件也不断被应用到当前的文档管理中。虽然电子文档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 但也增大了信息被破坏或非法获取和利用的危险, 鉴于当前法律范围内, 还没有提出电子文档法律凭证作用的审查方式和标准, 为保证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通常对文档实行双轨制运行、双套制保管的管理方式。因此, 作为文档管理工作的核心, 文档信息流程就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企事业单位虽然都在推进现代信息建设, 但由于环境和资源的不同, 各单位的信息化进程仍然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虽然多数单位已经开始利用OA系统进行日常的文档和信息管理工作, 但是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信息流程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二、信息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文档管理体系不够规范和完整

虽然大多单位已经具有了一个初步的信息管理流程, 但是对于具体的、健全的文档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可能还存在滞后现象。在具体的、具有约束性质的文件收集规定方面, 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因信息管理意识不强, 或者法律效力的不明确等原因而未被纳入控制范围, 这就容易导致一些电子文档可能会在部门和人员手上存有副本等。在单位文档的管理流程方面, 许多资料因为管理流程的不规范, 管理细则措施的缺失会出现命名、编号、分类、归档等不合要求、不及时、处理工作不到位等, 这就为后期的文档使用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 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

(二) 电子文档的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有待确定

工作中的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文档的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 若没有一个可靠的信息保证, 文档的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因此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以此为基础才能有针对性的完善信息流程的管理。通常, 这些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文档从生成到整理再到归档的整个流程内, 没有采取规范的管理方式, 在信息整理过程中没有一个严肃的工作态度, 对背景信息不够重视。2.草稿性文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3.电子文档与纸质文档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相互规范相互统一的对照管理模式, 或者虽然存在约束性管理模式, 但是并未具体落实。4.对电子文档的存储媒介重视程度不够。

(三) 电子文档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电子文档的电子信息属性就决定了其相对于纸质文档而言, 更容易被获取, 甚至被不正当利用或篡改。单位的文档管理人员更注重电子文档为其工作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工作环境, 而对信息流通中的安全和防范措施没有建立严谨的、规范的保障制度。

三、规范电子文档的信息流程策略分析

(一) 制定文档管理标准并落实

鉴于单位各部门在已经在电子文档的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模式, 但是具体模式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为保证文档管理的规范性, 应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各管理模式的优点, 借鉴其管理经验, 综合制定一套规范的、完善的、统一的电子文档管理制度, 利用该制度对各部门的电子文档管理进行约束, 便于后期的维护和使用。

(二) 加强对文件数据的管理

为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有效、可靠, 对电子文档的管理应该从事后管理变为实时管理或者超前管理, 实现文档的全程控制和管理, 确保文档的生成不受外界干扰, 避免多种原因造成的数据修改和损毁等情况的发生。

在电子文档的生成方面应该注重在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背景信息、关联信息等, 重视电子文档生成到归档整个流程中的数据记录, 增强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三) 增强文档管理安全措施

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如对数据管理系统使用防火墙技术、对数据管理人员运用身份验证技术、对数据存储采用加密技术和防改写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利用都可以增强文档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避免在文档管理过程中出现意外状况发生。

适当数字化文档管理流程设置可以形成高效有序的组织架构, 优化职能分工, 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 实现文档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使用。

四、总结

文档管理流程的科学与否对数字化文档的管理具有直接影响, 而对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也决定了能否实现对电子文档的高效有序管理。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继续深入, 数字化文档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会越来越多, 文档管理者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 不断提高个人专业能力和素质, 理性客观面对文档管理中的问题, 探索适当的流程管理方式, 提升文档的管理水平。

摘要:文档管理信息流程是指通过架构完善的、有序的信息组织网络结构, 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对文档信息流进行全程管理。面对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必须对信息流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形成足够的认识, 不断探索适当的管理方式, 实现对数字文档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文档管理,信息流程,管理方式,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冬玲.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电子文档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黑龙江档案, 2012 (1) .

[2]郭慧敏.信息化环境下的单位文档流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办公室业务, 2012 (12) .

[3]孟歆, 徐振杰, 李章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文档管理信息流程重组[J].云南档案, 2012 (10) .

[4]胡海波.基于战略的政务信息流程重组研究[J].电子政务, 2011 (4) .

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设计探索 篇10

1 管理优化原则

以用户角色作为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核心, 在此基础之上细化全部的业务, 根据相应的智能以及工作的需要来设定对应的专门岗位, 同时要强化职能不同的岗位之间的互补性和协调能力, 强化业务不同阶段之间的协调、业务与业务之间的协调以及业务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沟通。新的流程设计能够实现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以及企业与材料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从而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新的流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参照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 为企业的物资管里提供相应的支撑, 不断的拓展管理的范围, 对现有的管理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革, 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2 管理规范原则

2.1 规范实物账、资金账管理

与传统的业务流程相比较, 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在逻辑上摆脱了资金结算, 其流程的开展直接以库存的实物账为主要的依据。保管人员只针对实物账进行相应的管理财务资金帐随着实物管里自动生成。供应商直接和实物账以及资金帐中的出库和入库的物资发生联系。与传统的物资管理流程相比, 新型的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对库存的管理进行了相当大的创新, 使得对于实物的管理得到巨大的强化, 对于仓库的实际情况能够客观真实的进行反映, 能够为采购物资提供详细的参考数据, 从而保证企业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2.2 规范物资和集中储备管理物资的属地管理

在物资入库的阶段, 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对异地存储以及直达的物资的管理方式都进行了较大的改进, 使用属地管理的方式对直达物资进行相应的管理, 物质直接在当地入库, 在采购部门进行相应的报账, 也就是说由相关采购部门直接进行相应的登记, 由当地部门确认增加库存数量。

2.3 规范了计划利库管理

实物账管理的强化是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一大特点, 通过库存物资和采购计划直径的相关的比对, 可以有效地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 明确采购的数量, 防止物资采购超量, 减少库存物资的数量, 降低仓储费用以及采购物资本身的资金占用, 确保资金的流动性, 降低物资周转的时间, 降低物资由于长期存储而造成的报废。

2.4 采购业务管理规范化

与传统的业务流程相比, 物资管理信息化流程在采购计划当中增加了供应商资格审查机制以及物资采购审查制度。对于企业来说, 采购物资的时候要充分参考总公司的采购价话, 对于公司需要的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的采购要从事先确定的相关的供应商手中采购, 从而保证采购物资的质量与价格。禁止从中间商手中采购重要物资。在采购的过程中与供应商签订相应的采购合同, 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并作为物资入库的唯一证据。

2.5 建立准入制度, 完善供应商管理

物资管理信息化流程对于供应商的审查将更加的完善, 对供应商的背景信息以及从业资质展开相应的调查, 并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级, 确定战略供应商, 对于企业重要的物资要从战略供应商手中进行相应的采购。定期安排专门的人员对于供应商进行全面的审查考核, 对供应商的实际等级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新。

2.6 为计划的双向考核提供支持

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要求实行双向的计划考核, 也就是说在对采购部门对采购计划的执行程度进行考核的同时对需求单位的需求情况进行考核。将采购的物资和采购计划相联系, 对于物资的使用要对比使用单位的需求计划。

2.7 代储物资的界定

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对代储物资的范围进行了有效的界定, 库存实物管理将具有相关资质的供应商代储的物资以及在年度计划规定的物资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对于没有经过审查的供应商的物资的存放应该和其他库存相分离里, 严格对其代储代销。

2.8 材料核算更为快捷

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在对材料的核算方面更加的高效。移库单可以准确的反映总仓库以及各个分仓库之间进行移库物资的详细情况, 能够及时的反映各个仓库的物资流动方向, 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3 代码标准化原则

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物资以及相对应的供应商进行相关的编码, 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系统数据标准, 然后据此开展相应的编码工作, 在整个集团企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还可以积极推动自己的上游企业或者是下游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企业也采用本企业的系统数据标准进行编码, 这样有利于强化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将会更加的快捷、准确。

4 协同工作原则

流程注重各业务环节和岗位间的协同包括业务环节间的协同、人员间协同, 以及业务环节与人员间的协同。解决集团公司与基层之间、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上下传递与沟通不够及时等问题。通过消息传递平台实现业务自动提醒, 加强了各岗位沟通和协作, 同时也对管理和供应工作的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5 业务流程完整性原则

新业务流程相比现有业务流程更加完善, 涉及面更为广泛。新流程主要涉及部门有计划部门、采购部门、各仓库、管理部门、供应站、使用部门和领导岗位, 同时涉及集团公司物管部门、财务部门、内部结算中心, 以及外部供应商, 使煤矿物资供应链的所有部门集中在一个信息平台上, 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内外信息的充分沟通。

6 管理支持的原则

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才能够有效的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保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 物流系统尤其是这样。在建立物流系统的同时, 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物流企业的领导应该作为信息化系统领导小组的核心, 领导信息化小组来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转的稳定性。在进行信息化工作方案制订的过程当中, 应该充分的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 将不同岗位的职能进行明确, 确保相关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在物流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当中, 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的进行调整, 使其能够有效的进行运行, 符合实际的情况。通过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 为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具体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保证其运行的稳定性。

按照以上分析, 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覆盖了集团公司供应链上所有的单位及其业务, 使业务涵盖面拓宽, 实现了从计划、采购、订单、入库、出库、结算到查询、统计、分析、决策等一条龙的完整业务流程。通过对组织或企业的流程重新设计和优化, 以技术平台作支撑, 实现将人、流程、程序整合在一起, 达到分工明确、管控结合的目标, 实现流程驱动、业务执行、监控一体化, 使得业务流程更加科学合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越来越向着大型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这势必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物资管理体系来满足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而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文章就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建立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物资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凤娟.论信息网络建设在物资管理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1) .

上一篇:英汉互译中颜色的译法下一篇:钢筋性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