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

2024-06-0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精选8篇)

篇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

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专业导论这门课程?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之所以被称为“信息时代”,是因为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一种崭新的通用的社会生产工具—大规模智能化的信息网络,一种能够按照一定目的主动获取信息、把信息加工成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智能行为策略和智能行为从而成功解决问题的社会生产工具,一种类似于人类劳动者的聪明的社会生产工具。虽然目前的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电视网)还只是一种初等的信息网络,主要只能提供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服务,远远还没有达到“智能化信息网络”的技术状态和能力水平,但这个目标和前景十分清晰,通过努力一定能达到。

因此,为现在和未来的大学生(甚至是高年级中生)提供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教育至关重要。这是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的人才后备大军就会落后于时代,而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落后,则会导致异常可怕的后果。

因此,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这门课程就显得异常的必要,《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它的任务不是要具体地为学生补充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某些概念和知识,而是要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什么当今时代会出现信息科学与技术?为什么应当学习和研究信息科学与技术?它的基本知识构架是什么?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什么作用?它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其次,“导论”能够高屋建瓴、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解答这些问题,使学生们一踏进大学校园就能够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宏观把握,对未来学习的内容心中有数,对所选的专业的意义有深刻的了解,就会激发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条不紊地安排好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二.专业导论课程主要讲述哪些科学技术和各自的内容特点?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这门课程中主要讲述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信息的执行等关于信息科学的专业技术。

1.信息的获取

 信息的直接获取

鉴于“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无穷多样性,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研制出与之相对应的敏感单元,它们对某一种活或几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或其他变现方式的量有高的敏感度、分辨率和保真度。通过这些敏感单元就可以直接获取相关的信息。利用的技术有非电量电测、信号规整。

 信息的间接获取

通过一定的方法去获取被别人通过一定的的手段获取且已经进行过处理将其上升到语法信息或全信息的层次并且储存起来的信息,这就是间接获取。

2.信息的传递

1.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是通信系统的系统,由各种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组成。除了这些硬件设备之外,为了保证网络能够合理的运行,使用户之间的通信达到一定的性能要求,还必须有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的软件

2.信息安全

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把人类社会带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但是人们在享受信息网络所带来的巨大优惠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严峻考验。现在,网络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安全,也关系到个人信息的安全。信息安全包括信息载体的安全、信息网络的安全、信息内容的安全。

3.信息处理

3.信息处理的概念

信息处理是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包括处理的要求、标准、限制条件、数量关系等内容,信息处理包括放大、去噪、去伪、滤波、排序、分类、聚类、检索、计算、识别、分析、融合、综合等

4.常规信息处理

常规信息处理是指信号处理和浅层信息处理。包括上述所说的滤波、放大、检测、分类、估计、编码、压缩。

5.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是指深层信息处理,主要包括识别、分类、融合、理解、推理、理解等,比较强调处理的目的是从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6.智能信息处理和常规信息处理的区别

用信息科学的专门术语来说,浅层次信息处理只涉及“语法信息”(形式),深层次信息处理(智能信息处理)则专门还要涉及“语言意义”(内容)和“语用信息”(价值)

3.信息的执行

7.信息控制

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是控制,而控制是以预期目标为引导,研究如何将对象所呈现信息加工成为控制策略作为对象,实现其自动化行为。由此可见,控制将信息转换为控制行为。从而实现了对信息的控制。

基本的控制方法有: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控制)

8.信息的显示

1.信息的显示研究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将信息处理的结果直接、迅速地输入给人的大脑,即把电信号转换成文字、图形、语音等形式,通过智能行为者对信息的理解起到信息执行的作用。“显示”本身有图形、图像的意思,其实声音也是一种显示的形式。

2.信息大的显示包括信息的视觉显示、信息的听觉显示、信息的嗅觉显示、信息的触觉显示

3.信息显示的作用可以归于信息执行,或者说的是信息的语义的表达。信息显示的方法有:多媒体、屏幕显示、字符显示、字段的布局、图形和图像、自然语言的对话、语音识别与生成。

三.如何顺利实现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变

从迈步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我们要学会大学的生活方式,改变高中的学习方法,全面成为一个积极的大学生。首先,为什么我们要从高中的学习转变为大学的学习?因为大学与高中从本质上就有着很大的差别。第一,教学目的不同。中学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科学和普通文化知识,为广大学生将来继续深造或一般就业打好基础,基本上不考虑学生将来职业的具体要求。大学教育则不同,虽然大学教育仍不失为一种基础教育,但它是一种分专业的定向教育,其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方向性。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同。在中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的限制,学生是在老师全面而有具体的指导下以简明、有序的方式来学习和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的,是一种“手把手”的、注入式的被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几乎也是在老师或家长的严格监控之下进行的。而大学的教学活动则不同,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和学生显得很“生疏”。第三,自由度不同。中学每天的课程总是排的满满的,几乎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上课、做作业、自习都是集中在教室来完成的,学习时间很紧。而在大学,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度,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另外,大学中的许多作业、实验不再有唯一的答案,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积极思考才给出答案,只是另外一种自由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从高中学习中转换到大学的学习中。

首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大学生应当很好地认识各种学习方法,并能从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其次,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并根据学习任务,合理使用时间,管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达到学习上的高效。大学生还应该学会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充实自己。

还有一点,大学生应当学会独立的支配时间,自觉地、主动地、生动的学习。并且还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如何学好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它们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新世纪的大学生尤其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是:要培养和不断提高信息要求。因此以下是些学好理论课的建议:

1.广泛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深刻理解理论体系。

为了能够对这个理论体系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学生就需要阅读不同的书籍进行验证。对于一个工科类大学生,如果不满足课堂教学的内容,参阅理科类的教科书也能获益匪浅。

2.完成大量练习,积极讨论问题

理论课程大都有大量的习题,学生做的越多,对理论的理解就越深入。除了大量做习之外,同学之间的讨论也是深入掌握理论课程内容的有效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演绎归纳并重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把实际问题和理论结合起来,进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正确把握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的正确运用,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掌握系统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审美能力、政治识别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和共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在校大学生应当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启动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的创新火花燃成燎原的烈火

五.如何完成大学学业、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1.四年大学生活中,完成大学的学业,那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够合理的利用课余的空闲时间,在大学中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中做到劳逸结合,不能荒废了学业,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一些与学习无关、对学习无益活动或游戏。首先,要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优秀的文化素质,完成大学学业要求我们以学习为主,娱乐为辅,在大学四年中,我们得丰富自己的阅读面,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关于信息技术这个专业的要求和现在时代对英语人才的需要,我们还应该增强大学英语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英语听说,写作的能力。还有对于专业英语素质更是重中之重,提高英文资料阅读能力、专业英语写作能力和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3.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我们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因此,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是其中非常有必要的一项要求。在现在社会中,计算机操控和技能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

4.专业基本技能。其中,数学应用基本技能中的应用数学知识能力和工程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理论分析与计算机能力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还有关于电气工程基本技能中电工与电子知识应用能力等一些关于专业技能的知识。

5专业技能中有上述提到过的关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信息的控制技术。其次,还有些专业综合知识能力、社会科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新技术新知识掌握综合能力、自我天宫与自我学习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应该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必须通过理论实践结合,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篇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

在来大学前,我一直很疑惑,我既不想成为一名数学家,又不想从事于数学有关的科学研究,那在大学中学习那么多的数学知识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我来到了广工大,在柏老师的专业导论课上我找到了答案。了解到到,原来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在数学和电子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明白了,数学教学是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和培养数学素养最便捷、可靠的途径,而思维的数学化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很重要。

2我的认识

在专业导论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大学的通才教育观下,第一流的人才应该具备下列三个条件:⑴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素养;⑵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功底;⑶富有创新意识,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

而作为一个理科人才,我们应具备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一套科学的方法和一套科学的程序,即能建立在对于事物性质、特点和事物发展与变化规律的深入的认识基础之上;寻找、建立,或引用、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套科学的方法,制定实际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的程序,确定第一步做什么,怎么做,第二步做什么,怎么做,„„,确定每一步怎么检验,出了问题怎么处理,等等。

同时专业导论的学习也让我明白到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当今科学前沿领域,是除理论研究与实验以外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是我国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学科,该专业以计算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和运筹科学为培养方向,以科学与工程计算,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形学与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的可视化,大规模信息存储与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为研究对象。

高等学校计算科学本科专业培养适应计算科学学科发展,国家社会发展与进步事业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理工科公共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本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受到良好的计算科学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等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受到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初步训练的计算科学专门人才。

它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基础理论,应用方法和开发技能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程序设计和程序分析能力;能解决工程,经济管理中的一般数学模型和计算机应用等实际问题。在毕业后适宜到科研部门和高、中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适宜到计算机产业、重要部门、以及相近学科的有关单位从事计算科学开发研究、应用与管理等工作;可以继续攻读计算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因此,要想成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我们必须实现思维方式的数学化和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所谓思维方式的数学化是指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转向数学家工作的思维方式。在科学界,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与其它学科的学者很不相同。他们认识客观事物,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一般并不直接关心事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特性,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运用特殊的符号或语言系统,研究事物在空间中的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结构关系和变换规律,研究具有共同抽象概念、性质的一类事物的某些内在规律,以此指导人们从一个侧面去认识事物。逻辑是严格数学论证和科学论证的主要工具,而数理逻辑则是从数学的角度为数学研究乃至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推理的逻辑基础。由于数学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描述是建立在严格而又抽象的符号推演的基础之上,因而使得数学家工作的思维方式与其它学科很不一样。大多数数学家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实现思维方式数学化的,但要将这种思维方式上升为系统的理性思维方式,则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数理逻辑或形式逻辑的修养。

下面举一例子说明思维方式的数学化的重要性:

例: 给定一个字符串长度不超过m的集合,请将集合中的每一个字符串反转一下(或称调个个儿)。例如,对字符串abc,就是求cba。注意,除最终的输出外不允许使用输入/输出操作。

我们提供了两种描述与计算问题的解法,可能还有更好的解法。显然,由于解题过程思想方法的不同,数学表述也不同。计算机执行运算操作时的“机械、死板、严格、精密”的特性是数学与计算科学建立天然联系的主要内在原因。计算理论业已表明,理论上,凡是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的问题,包括问题描述和处理过程,均可以数学化或形式化,即用数学符号系统来描述;反之,凡是可以用以离散数学为代表的构造性数学描述的问题及其处理过程,只要论域是有穷的,或虽论域为无穷但存在有穷表示,也一定能够用计算机来处理。至于现实是否能行则取决于计算复杂性和实际需要的计算时间和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数学对计算科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性。今天,虽然许多人能够完成大量计算机应用的任务而并不需要很多的数学训练,但这不等于说计算科学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原因是仅凭直觉和经验就能顺利处理的那些问题,不仅说明了这些问题是足够简单的,而且还由于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使得其中一些原来困难的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已变得较为容易。当然,在这些足够简单的问题中有许多问题的处理工作在性质上本不属于计算科学专业在社会分工中确定的范畴,它们大都属于计算机具体应用(应归属各具体学科)的范畴,而不属于计算机应用(指计算机应用于各学科的共性技术研究)的范畴。对非计算科学专业从事计算机具体应用的人员来说,数学也许并不重要,他们只需要懂得怎样使用各种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如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关的硬件接口、各种软件工具和应用软件程序包的使用就可以了,但对计算科学专业人员,没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就不可能从事较高起点的,而且是其它学科专业人员不能胜任的计算科学专业技术工作,特别是那些需要专业人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问题。由此可见思维过程的数学化对计算科学专业人员的重要性。通过数学教学途径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学化是最便捷、可靠的途径。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人类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概念、知识水平和对智力活动过程的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素养反映在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事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或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中,科学素养反映在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深度,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贯彻正确的思想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只能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对每一个大学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正确的思想方法只能在科学的基本原理、原则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学习、思考、练习、实践和体会,由自己总结得到。

我们提倡的是:一个对问题的正确的思想认识,一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套严密的操作程序。一个人按照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开展工作,实际上也就是初步具备了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常常比较好,这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科学素养也包含着一个人的科学精神,表现在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平常而又良好的心态与科学道德,坚持和维护真理的秉性,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

而当通过数学教育,使我们真正具有数学素养与良好数学思维时,我们的计算科学专业能力的具体能力就会体现出来:⑴ 阅读、理解科学技术文献上的新知识,特别是用数学形式表述的科学论文、技术报告的内容,能够较快地掌握新知识; ⑵ 计算机实际操作,工具的使用,以及软硬件实验应用操作的能力; ⑶ 硬件设计、数字逻辑系统设计及其实现、维修的能力;⑷ 软件设计、算法设计、程序设计、程序证明的能力;⑸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并加以数学论证,或通过设计与实验验证的能力。

3.我的思考

因此,我们在面对数学学习时,不应太片面地认为以后不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就轻视数学学习,而是应该以培养自己思维的数学化和良好的数学素养为目标,重视数学学科的学习。

我认为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候,首先,我们要注意不要阅读太多的参考资料,因为大一的新生不具备使用多种版本学习资料的能力。

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学习我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有人认为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思想受到的束缚也可能越多,创新也就变得越困难,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创新不等于异想天开,它是建立在对问题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某些人由于太多读书而受到书本的束缚从而失去创新能力,只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深入,而不能说明创新与深入学习有矛盾。在这里强调一下:深入不在于博学。深入需要把所学的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思维系统和知识结构中,从而融入思想。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只一味地接受知识,必然使头脑杂乱,失去创新能力。

最后,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在大学学习中,具体的知识即使很难,也是容易学习的。学习新知识可能比发现新知识更容易。但我们要明白学习具体的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如果一个人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从具体的领域知识中归纳、提炼、总结出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正体现了理解科学和人的科学素养。创新要靠科学素养和理解科学,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我们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于认识的对象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地进行审视和观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展开工作,在深入中依靠科学的思想方法摆脱教条的束缚,有针对性地探索前进,而不是盲目发展。科学的发展存在着外延和内涵两种发展方式。当学科处于发展早期时,由于人们对该领域的具体知识了解甚少,往往只能采用外延方式。但是,谁具备好的基础和科学的素养,谁就更容易转入内涵发展方式。

篇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它在本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目的是为本门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MIS与CS (Computer Science) 相混淆

MIS与CS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分不清两者的差别, 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对于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 课程只不过是讨论如何设计简单的管理方面的软件或系统而已, 忽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管理特征, 掩盖了课程教学的难点。而对于偏重于管理思想的学生而言,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的思想、理论让计算机去执行与实施, 至于计算机采用何种技术、如何实现则不用关心, 那些事情由计算机应用人员来处理, 对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上述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MIS与CS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差别。文献[1]对MIS与CS的本质差别以一个小案例进行解释, 并给出了MIS的重要本质, 即MIS主要是CS及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1], 文献[2]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2]。

2.教学侧重点不相同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国内院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定位不同, 导致将该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 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类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 课程教学既注重管理思想、理论, 也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能将两者融合起来, 同时设有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另一类院校 (工科院校) 则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 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 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 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第三类院校则是将该专业放在经济学院或人文学院, 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情报学知识, 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 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虽然有观点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有所侧重, 如偏工、偏商、偏管等”, 但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应以基础为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应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既要偏工又要偏管。课程教学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就业时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 管理知识不如管理类专业学生, 又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 丢失自身优势, 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却苦于找不到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3.管理思想、理论不能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管理思想和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核心。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目前, 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教授计算机类课程或管理类课程的教师,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中很难做到将管理思想、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而学生则认为没有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 教师、学生都不满意。在地方院校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缺乏MIS学科出身的专业教师, 是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4.缺乏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展比较困难

实验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 多数教师主要是先开设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 然后再开设计算机技术类实验 (如数据库使用、ASP使用等) , 最后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从实验难易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角度看, 似乎比较合理, 但多数学生则感觉到, 实验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前一个实验是关于商品销售系统的演示, 后一个实验则是商品库存系统的验证,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则是关于商品业务管理系统, 实验对象的业务处理过程学生并不熟悉, 实验是零散的, 不能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其次, 重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等基础性实验, 忽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础性实验上, 但学生只能勉强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实验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 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 把管理思想、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 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正确分析、评价一个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 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并将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1.基本知识的讲授

在讲授管理理论知识时, 结合计算机系统讲授如何来实施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上能更好地体现, 让枯燥的管理知识变得生动。在讲授计算机知识时, 结合管理的特征, 讲授计算机如何接受管理思想, 什么技术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案例是认识事物和规律的最好方式, 通过案例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解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对业务流程比较熟悉, 对案例对象比较了解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经常使用、最为熟悉的教务管理学生子系统作为案例, 并让学生对系统进行分组讨论, 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选派一位代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综述, 最后由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 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不正确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给予纠正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那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行教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文献[4]给出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蓝本, 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改进, 构建了演示型实验→案例型实验→技术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内容。首先在实验内容上, 选择与学生课外研究、调查、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相关的实验内容;其次是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良好的衔接与过渡, 并保证它们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原则, 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①演示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组成、结构是什么样子、系统实施后效果如何等。因此, 我们选取结构清晰完整、功能明确、业务流程简单的学生综合测评系统 (我校为测评学生综合能力而自主设计的一个管理系统) 为演示对象, 同时也加入一些上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作为演示型实验的教学内容。

②案例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从开始状态到完成状态的整个设计过程, 使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个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使理论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为此, 我们以上几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 (系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系级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系统等) 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案例教学能让他们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

③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初期设计目标和思路与最终系统实际效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实验内容是以我校自主设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子系统为对象, 这样学生能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两者的映射关系, 使学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避免出现预期设计目标过高, 而实际效果不理想, 从而产生沮丧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

④技术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些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技术型实验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主要开设两个实验:一是数据库构建, 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成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二是Web数据库的使用, 主要介绍ASP技术,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数据技术。

⑤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课程设计中, 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 题目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5~6人, 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由组内学生自己组织协调。组长由教师指定, 同时肩负协调与统筹工作, 每个成员既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又相互配合, 出谋划策。设计中要求体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 每一环节结束, 教师都要进行检查, 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设计完成后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以实验报告的格式, 规范由教师制定) ,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主要陈述人, 其余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同学可任意提问。答辩组成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行选派出来的4位同学共同担任, 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 既让学生掌握了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 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由笔试和实验组成, 其中笔试占70%, 实验占30%, 考核内容单一, 方式简单, 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对知识死记硬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将会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 更能体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不断的尝试, 我们制定的综合考核办法是:平时表现 (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占10%, 案例分析、讨论占15%, 基础实验 (演示型、案例型、验证型、技术型) 占15%, 课程设计占20%, 笔试占40%。实践证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课程改革中应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行业的需求与变化,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体系, 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为支撑, 突出实践环节, 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特点,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 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W Huang, K K Wei, R Watson.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6]:85-91.

[2]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10]:95-97.

篇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案例;建模;计算;开发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17-03

一、前言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导论课往往在第一学年开设,是学生了解专业、建立专业概念和专业认同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1] [2] [3]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计算机及应用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专业,往往设置为理科专业。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加上因专业名称的望文生义,使学生容易产生简单的认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与计算机结合的专业”。这样笼统的认识可能会导致学生认为该专业“要么学数学,要么学计算机”,至于“怎么结合”搞不清,不重视专业的其他重要方面,甚至连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特点和核心竞争力也模糊不清。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论述已有很多,然而关于该专业大导论课程的研究还不多见。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程是极为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体系中应作为独立的重要一环。因为作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信计)专业的导论课程,需要回答的问题多且必要:信计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是信计专业?信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实现?信息处理、应用开发中有哪些数学知识?信息挖掘、信息安全与算法设计的联系如何?建模能力如何铸就?计算分析能力怎样打造?就业岗位对信计的现实要求有哪些?等等。

信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需要对信计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的研究应用进展和前沿有深入、广泛的了解,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形成体系,以达到解决学生关切问题、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建立学生专业认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典型的教学案例对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专业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专业的理解,特别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专业的宏观认识以及对专业的一些具体方向的感性认识。本文将结合教学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直观印象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交叉学科,和其他一些专业的易混淆性,使得我们必须首先回答什么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更为紧要的是在大一阶段应该如何从直观的角度来阐述它。我们知道,随着现代信息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上班考勤甚至上课考勤都有系列的产品可供选择,常见的考勤机为指纹考勤机器——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利用信息与计算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应用开发的产品。在教学中,类似的案例可以体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专业认识印象,具体阐述如下。

1.利用该例阐述科技应用开发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的使用流程和涉及的课程知识。指纹考勤机首先要采集被识别人的指纹信息,并以此作为样本;预处理后把样本信息存储为向量或数据,通过建立样本的特征提取模型,进行特征提取;之后输入建立的识别模型,对待识别的指纹进行计算识别;接下来是针对硬件的编程实现和测试,最后再植入匹配的设备或者网络传入后台系统,完成系统测试,投入使用。由于建立特征提取模型和识别模型的方法很多,快速计算的方法选择有所不同,这涉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中许多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建模方法等。总的来说,考勤机的工作流程可以归纳为5步:(1)信息采集和预处理;(2)特征提取和识别模型;(3)识别、计算分析;(4)编程实现;(5)植入硬件。分别讲述其中各个环节可涉及的专业课程:信息采集和预处理可涉及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特征提取和识别模型可涉及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概率统计、运筹优化、数学建模等课程;识别、计算分析涉及高等代数、数学分析、运筹优化、数值分析等课程;编程实现可涉及程序设计语言、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测试,等等。这样结合专业课程知识与应用实例的详细讲解,易于让学生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的应用流程,使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有直观的认识。

2.利用该例阐述科技应用开发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中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如前所述,由于一个产品的开发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可采取的模型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些知识之间的应用就会有交叉。例如,特征提取、识别模型的建立有可能用到信息处理的数学基础,这时又需要考虑该模型是否能设计出快速的计算方法来满足实际计算速度的要求;识别模型的实现最后需要计算机编程来完成,这又涉及合适的模型、快速的算法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之间的协调融合。当然,完整的产品设计还需要考虑到采集设备的精度、程序植入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讲解,学生就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知识的交叉有较为宏观的认识。

3.启发学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指纹样本信息采集是很微妙的事,如果当采集一个样本的次数太多,超出了很多人的承受范围,比如一个手指的指纹采集超过了三次,这样产品的便利性、应用性和竞争力就值得怀疑了。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很自然的认为事不过三为好。那么,如何以最少的采集次数达到要求的识别效果?这就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2)如何提高产品的识别效果(正确识别率),提升产品质量,这除了与团队的专业知识相关以外,还与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关系。例如能不能利用已有的专业知识积累从现有的国内文献中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能不能利用国外的技术文献,等等。这些都是由典型案例所延伸出的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开拓思路,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和研究研发空间充满期待。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由多个学科专业合并和综合而来的,其重视基础能力,培养能解决实际中信息与科学工程计算应用问题的宽口径专业人才。考虑到专业的名称与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有相似之处,专业导论课程需要阐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一些计算机科学专业、信息工程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之间的区别。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的核心是什么?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上述案例,图像(信息)的压缩处理也是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利用图像压缩,可以给学生展示压缩编码技术、压缩的算法、软件开发等,这涉及信息编码、密码学、算法设计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等。结合这些案例,我们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不是单纯的涉及数学基础课程、建模能力、算法设计或者计算机科学其中的某一方面,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数学基础与建模能力、计算分析与算法设计、程序语言与应用开发”这三者的有机融合。单单讲某个方面还不足以称之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专业人才的定位是解决信息与科学工程计算的应用问题,这些实际问题本身与这三方面多有紧密的联系,单强调某一方面或重视某一模块容易和上述一些类似名称的专业混淆。因而,与这三方面相关的数学基础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与这三方面相关的一些专业课程需要凝聚成为专业的核心课程,如数值分析、离散数学、程序语言、数学建模等。

四、信息处理、应用开发中的数学知识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对就读该专业充满了憧憬。他们能发现数学基础的老三样(数分、高代、解几)但看不到信息和计算的影子,看不出专业的特征和特色,这就需要专业导论课程加以引导。选取信息处理和应用开发中的相关案例来阐述数学基础知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科学工程问题有直观的印象,这对学生下决心打好基础,投入前期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选择图像处理中的修补算法、游戏开发中愤怒的小鸟的技术含量为讲述案例,则这些应用案例就可结合数学基础知识来阐述。

1.图像处理中的修补算法。图形图像的基本处理分析方法,如傅里叶分析可选择进行更为全面的介绍,介绍其在工程领域、数字信号处理、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样来看,大一开始学习的分析类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确实是名符其实。图像图像处理的修补涉及优化模型和优化算法、算法的复杂性等,而这些基本的模型形式——在一定约束要求的前提下,求目标函数的极小值,容易使学生对开始学的分析课程的导数与极值、矩阵等基本知识联系起来。

2.愤怒的小鸟的技术含量。应用开发形式多种多样,游戏开发是一种有趣生动的开发过程,许多游戏开发又与数学基础知识有紧密联系。因此,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在应用开发中作用的理解。如该例涉及的物体碰撞检测和连续碰撞检测与向量及运算、旋转矩阵、线性变换等数学基础知识,可以由此进一步介绍物体的移动、壁障和寻路等游戏开发中常见的智能化算法,这些都将和许多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五、信息挖掘与算法设计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应具有处理实际中信息与科学工程计算问题的能力。当前大数据处理涉及的信息挖掘的相关内容,与信计专业有天然的联系,特别是挖掘目标的设置、隐含信息的挖掘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模型的求解、算法性能分析等,与信息与计算科学中的计算能力、建模能力、程序设计等核心能力模块要求相连。这方面的热点案例很多,如可选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2012年和2015年深圳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夏令营B题进行展示,其中阿里巴巴大数据竞赛可联系到机器学习算法等。讲述这些典型的热点应用案例,对学生了解专业课程和专业的内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上,通过梳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导论教学中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根据教学实践,从典型案例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设置的必要性和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这对于促进学生对专业内涵的总体把握、了解专业应用领域、品味专业学习价值的有益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147-149.

[2] 王晓晖.大学专业导论课开设的目标探析[J].高教论坛,2013(12):69-71.

[3] 王利众,朱丽平.工科专业导论课教学研究——以“通信技术导论与导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9):29-30.

[4] 许峰,方贤文,许志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70-73.

[5] 龚日朝.“以特色取胜”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新型思路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3):12-15.

[6] 苏丽卿,黄民海.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107-109.

[7] 李学勇,王鑫,谭义红.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9(5):109-111.

[8] 汪富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8):62-63.

[9]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36-41.

[10] 徐敏,鲁海燕,黄文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65-66.

[11] 刘圣军,韩旭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1(3):97-102.

篇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一、信息管理专业的作用与意义

1、专业背景与前景

由于信息“爆炸”是现代社会的固有特征,面对繁杂的信息,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管理工作已成为人们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甚至已成为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本专业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就前景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是符合社会长期需要的“常青”专业。

2、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系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知识,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以及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为交通建设与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3、就业岗位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工作的任何岗位,具体有IT技术岗(含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维护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岗、营销管理岗等。

二、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

兴起于六十年代,当时主要用于电子信息的处理,如雷达信号处理和空间数据处理,后来随着管理复杂性的增高,以及人们

对管理效能的日益重视,逐渐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在国外,该专业一般作为计算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我国则作为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说明了国内外在专业内涵理念上的巨大差异。

在我国,该专业1981年由清华大学侯炳辉教授首先创办,迄今已有30年历史。

三、目前信息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是一项可长期工作的专业,且成长空间大。

挑战:学好专业需下工夫,否则难以掌握好专业技能。

问题:就培养质量来看,非常遗憾,国内高校基本难以达成培养目标,具体体现在:

1、粗通管理学理论,难有管理能力;

2、信息系统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多数同学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过弱,甚至连基本的程序设计也未掌握好;

3、对管理方法在具体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难以掌握,尤其是在各行业管理模式差异较大及中国式管理相对复杂的的国内。

故该专业的同学常常会说,程序设计难学、管理理论空洞、信息系统应用不会。结果就是学生专业技能差,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缺乏,难以满足社会岗位要求,找工作难。究其原因,问题在于程序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认知积累,绝非单纯的课堂学习就可解决,故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习应当包

含两部分:一部分为课堂教学,主要解决专业理论传授问题,另一部分为实践和认知能力提升部分。

另外,管理学纷繁复杂,各行各业均有其特点,导致其信息技术应用带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应当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四、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构架

1、二元学科构架培养模式的缺陷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管理专业采用以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的二元学科构架,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复杂的管理环境下缺乏二者的有机结合,尤其缺少具体的应用行业和领域,容易导致专业建设的严重滞后的缺陷以及专业特色的缺失。同时,能力和技能培训缺失,导致学生能力和技能低下,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能力要求和岗位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2、“三元”学科构架+能力培训

计算机知识+管理与经济知识+应用领域知识+本科导师制

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java、C++、.net等工具运用)、计算机通信、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运用

管理知识:管理学原理与运用、经济与财务知识

应用领域知识:行业特点与应用实务

能力培训:具体编程与设计能力

五、如何做优秀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直面挑战的精神;

2、良好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专业基础(计算机知识+管理学知识);

3、较强的动手能力(系统设计与开发)、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六、人生规划与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前提是专业竞争能力。成功的专业道路主要有两条,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1、实践成长型。先工作,在工作中积累能力而成长。

篇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历

3) 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担任班长一职,分配好班里的工作,调动本班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活动,并在多次活动中担任主持人,圆满的完成活动。

4) 2005年7月,参加学院组织的.梅州五华三下乡活动,参与宣传海报的设计,网站的设计,在活动期间积极了解该地农民的温饱、耕作问题,带动他们接触计算机等新事物,并被评为“三下乡实践活动积极分子”。

5) 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学院团总支担任调研部副部长,多次参与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积极调查分析,得到不错的成果,并获得老师的好评。

6) 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参加学院新闻中心的编辑部,参与《信息学院院报》的排版编辑。

7)       在家里协助父亲的批发零售门店多年,学习了许多关于零售行业的经验。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2008-07-01
所学专业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4年9月至2008年7月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学士学位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管理学学士学位

熟悉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能独立操作和完成日常办公文档的编辑工作。

能够使用Photoshop、Auto-ACD进行简单的图片编辑和二维、三维绘图。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乐观随和,平易近人,工作认真细心。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责任心使我做事认真谨慎和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

有2年的在校社团组织,管理,领导经验,执行力强,有团队合作精神

个人联系方式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 护理学简历自我签定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 计算机信息管理大专简历

★ 信息管理专业求职简历

★ 与医保有关的信息系统相关材料

★ 大数据与信息管理论文

★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表格格式简历

篇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

培养什么人

什么是信息管理系统呢?信息管理系统就是一个管理信息的大型软件平台,将企业的各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对象覆盖面很广,包括企业的经营信息、人员信息、财务信息等等。这就要求构建系统和编写软件的人员要掌握经营管理、人员管理、财务、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编程等知识并且能够综合运用它们。所以可以这样说,信息管理(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培养的就是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的人才。

每次周围的人间起我所学的专业时,我的回答都比较哕唆,因为专业的名字很长,以后索性用信息管理这个简称,但是这的确不能涵盖我们这个专业,因为它只有专业的一半内容。在1995年国家修订专业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由两大专业更名而来:管理信息系统和图书馆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更名不用作太多解释,把图书馆学更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适应招生的需要。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就是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以说图书馆学就是信息学,就是情报学。但是名称叫做图书馆学就会使很多考生望而却步,所以更名为信息管理、情报学的很多,所以不同学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差异很大。

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仅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了一个笼统的概念,具体来说什么是信管呢?要说清这个问题不妨从信管学生选报信管专业的初衷开始说起。

高考报志愿时,我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今后从事研究工作?管理工作?计算机编程工作?经济?金融?这一系列的问号在脑袋里打转。信管专业是一个把信息、管理、经济融为一体的专业。对于还不清楚自己今后想干什么的同学来说,学习过各类课程后,你总可以发现自己喜欢的方向。

在我大四考研时,我发现信管专业跨专业报考研究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同学们可以选择计算机、经济、管理这三个专业,这些专业的主干课程我在信管专业都学习过。比如,经济学专业考研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信管的学生学习得很深入。而计算机专业没有学过这门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想要考经济方面的研究生就要自学这门课程。在找工作时,信管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也比较宽泛,经济、管理、信息这三个领域都可以涉足。

各学校信管专业多是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条件背景而定的,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由清华大学这类工科型学校开设的信管专业。这类学校重视信息系统的构建,说通俗点就是重视培养动手编程能力。如果不喜欢走编程路线的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就要多加考虑了。

第二类是以北大、南开等文科型学校为代表的信管专业。这类学校的信管由图书馆专

业整编而成,注重信息的处理工作,说浅显点就是做信息的分类整理和管理咨询工作。第三类是由一些专门学校开设的信管专业。这类学校有农业大学、外语大学等。他们

将信管与学校行业方向结合在一起,如农业大学重视农业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外语院校重视信息化在英语中的作用。

选择信管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通过对信管专业课程的学习,接受系统化的信息管理、信息处理的教育培训后,会变成一个训练有素的信息管理人,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会散发出信息科技人员所特有的气质。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时代走在时代的前沿,使自己和信息一样保新保鲜,迎接信息时代的各种挑战。

开设哪些课程

信管专业开设10门专业主干课,主要有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数据库。

信管专业的10门专业主干课大致可以分为3大类,即管理学基础类、软件基础类、交叉学科类。信管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成为合格的信息系统程序员,另一个则是为其他领域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的人才,也就是说要成为别的领域的人才。下面我们以成为信息系统程序员为例介绍主干课程设置。

首先信息系统的程序员以后所构建的软件系统都是管理软件。管理的对象是公司的现金流、物流、人员乃至信息流,所以必须掌握这些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在入学前几个学期,大多学校都会开设管理学基础类课程,这些课程包括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运筹学等。在有一定基础之后,再继续开设软件编程基础类课程,使同学在学习编程技术时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软件基础知识期间,学校还会加入一些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开发一些软件系统。软件基础类的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

在较高年级学校会开设交叉学科类的课程,这些课程需要综合使用管理类和软件技术类所学的知识再学习交叉的知识。打个比方,学习这类课程就是炼钢最后的锻造阶段,需要反复将两种知识相互融合,这个阶段也是造就信管高端人才最关键的阶段。这类课程包括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安全、信息经济学等。

毕业后做什么

信管专业从事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大方向。

一是计算机方向。如软件编程、数据库、网站建立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等。如果在专业学习中较偏向技术,且有过技术类实习经验,就可以考虑进入专业的系统开发公司。比如IBM、金蝶、用友、SAP这些提供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的公司,开发信息系统软件,或者从事信息咨询工作。这类公司每年会招收不少相关毕业生。

二是管理方向。作为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专业,信息管理的另一择业方向自然是管

理,特别对口的是从事信息系统集成的市场开发、销售、客服之类的岗位。具体来说,围绕着信息系统的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物流、电子商务、管理咨询、系统集成、软件销售等都可以。举个具体的例子,每个大公司都有自己的信息服务部门,工作是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解决其他部门的计算机设备问题,管理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等。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应聘该部门有很大的优势。

三是文档管理方向。这是信管专业中前身为图书馆情报学的就业方向,其核心专业技术就是文档管理。就业去向比如说去图书馆数据中心从事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工作,去资料中心从事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工作等。

篇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论文

1 信管专业情况简介

对于本校的信管专业来说,她是一个新专业,在2004年由原来的图书馆根据发展与教学需要设立的专业。2006年学校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后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增设的新型复合型专业。它由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课程体系交叉渗透形成。目前,已招收8届本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计算机系领导和信管教研室教师不断探索,积极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信管专业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信管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信息管理和网络信息系统。其中信息管理方向主要包括信息管理、企业数据分析、信息分析与预测、会计、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图书情报、ERP、网络营销等内容;网络信息系统方向主要是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即程序开发工作。对计算机系的信管专业教师来说比较擅长网络信息系统方向,而信息管理方向中的许多领域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这就要求信管专业的培养人才模式应该保持IT应用、开发的优势,同时要求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着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信管专业人才培育的目标是培育具备信息管理的理论知识、IT应用技能的信息系统开发专业人才和对信息管理某个专业方向有深入研究的新型信息管理人才。

信息系统开发专业人才是指学生在具备管理学基础、运筹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信息组织与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分析与预测、人工智能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再把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上。在这些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和计算机专业的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将会有许多显著的区别,比如前者可以有意识地在软件中加入信息分析与预测、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等许多带有信管专业特色的功能模块,从而使开发出来的软件功能强大、综合性更强。

某个专业方向有深入研究的新型信息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等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的并在某个信息管理方向有较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人才。如在图书情报、统计学、ERP、会计等方向中具备一个或多个方向深入的研究能力的人才。

由于转专业建设时间短,该专业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定位不太明确、课程体系紊乱混杂、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人才培养特色不合乎社会的需要、师资力量较弱等。

3 特色培育的思路和方法

3.1 对内不断寻求自身原因

1)深刻剖析本学院信管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学历构成、实践经验等情况,鼓励教师进修相关课程或提升自己的学历[3];鼓励教师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生产项目,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资格认证,如:会计师、调查分析师、企业信息管理师、数据库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等,只有教师具备了相关的资格条件和信管专业鲜明的研究方向,他们才能引导学生较早地进入职业化之路;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某个方向的特色培育。

2)重视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教的再好也是纸上谈兵,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一些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深入到企业中工作来实现[4]。作为计算机系的信管专业学生就要发挥IT技术运用方面的能力,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增大实验课时,熟练掌握专业软件的使用,并能用软件解决实际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水平,这样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在每年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申报一些信息管理类方向性较强的题目,在完成科研项目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某方向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调整课程设计环节的内容。现在信管专业的课程设计90%是做系统,进行程序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学院重视学生程序开发能力而忽略信息管理能力的现象,因此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增加若干信息管理的课题,如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架构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电子商务、ERP等内容,从而促使信管专业的两个方向互相促进、均衡发展。

4)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学生进入大三之后,让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固定指导2名左右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兴趣),定期按照某个研究方向指导,这样假以时日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以点带面将会对周围的同学起到好的影响作用,有可能为周围同学奠定一个研究方向。随着学生在某个方向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他们的科研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学生在将来应聘信息管理的某个子方向岗位时,他将有能力同这个子方向的相应专业学生竞争,而不会处于现在的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不精的窘地。

5)调整本科生培养计划的结构。针对本校信管专业学生的特点,不断研究课程体系,调整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同时对信管专业分方向的工作也应该提前进行。如一些重要的程序开发课程(如网络数据库编程技术、Java程序设计等)可以提前开设,这样可以使学生较早地进行程序设计工作中去,激发他们的程序开发的激情。

6)应该加大对信管专业投资的力度。本学院对信管专业投资的力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许多相关软件绝大多数都是在网上下载的,而不是正版软件,这就或多或少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和学生技能的培训。如用友管理软件、SPSS统计软件、PowerBuilder等软件就属于这种情况。

3.2 对外不断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1)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信管专业学生的大部分实践活动是在校内完成的,这样培育的学生与社会的真正需求相距甚远,这就要求学校积极同企事业单位相互交流,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可以采用“3+1”的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5]。“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完成3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 4 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集中进行专业实训,培养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建立有效的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毕业生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学校可以通过毕业生了解到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及信管毕业生就业领域的变化情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及时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这就需要本教研室及时对每一届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就业领域方向、薪金情况和当年人才市场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需求等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这个工作目前本学院正在着手进行。

3)要加强同兄弟专业和院系的相互交流。本专业的许多课程同本校管理系、经贸系有重叠现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机会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信管专业的发展。因此建议相关院系领导应发挥桥梁作用,使具有共同课程或特点的不同专业教师定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才能促使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提高。

4)根据目前社会热点行业,及时增加选修课,从而及时地满足社会上新兴行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目前社会物流业、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可以在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相应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培养。

4 结语

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方向应该同时发展,只发展一个方向而忽视另一个方向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的。在坚持两个方向共同发展的前提下还要不断从自身寻求原因,不断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要加强同企业交流、协作,及时取得各种外部信息并对培养计划做部分调整,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的专业特色培育体系的建立。

摘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划分两个方向:信息管理和网络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方向主要任务是在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中要针对某个或某几个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网络信息系统方向主要是进行信息系统的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针对陕西理工学院的信管专业提出了若干特色培育人才的思路和措施,如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和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等。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导师制度,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孙金凤.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3):33-35.

[2]李雪.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0(6):17-18.

[3]陈秀明,胡贤德,吴炜炜,等.信管特色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5):22-24.

[4]孙建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阶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12):27-29.

上一篇:托物言志小作文200字下一篇:竞选总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