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

2024-07-01

福建农林大学(精选十篇)

福建农林大学 篇1

1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问题

作为以农林为特色的福建农林大学,其人文社会科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发展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学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以此为依托,已经于2010年成功申请到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MPA也已经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性教学方面也有一些探索性实践,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也突出地表现在毕业实习这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上,其效果也并不能令人满意。

1.1 定位模糊,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特点与优势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和其它专业的毕业实习一样,大都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做法,采取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与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依靠学生个人的能力要在社会上要找到对口的实习单位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而真正在公共事业单位从事实习工作的非常少,并且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无所不包,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这样很难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也不能达到预期实习效果,也使得毕业论文的写作大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人力资源、劳动保障、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去向也基本一致,没有体现其核心竞争力。从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对本专业的对应实习单位不了解、实习内容不熟悉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共性问题。

1.2 校外实习基地缺乏,未能充分合作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接受学校有关专业一定数量的教师与学生开展实习的单位,一般由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协商共同建立,这些实习基地能提供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习场地和相关实习条件,以便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目前,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很难得到社会认同,因此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也就特别困难,使得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有的即便在地方有关部门支持下建立了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也都存在着流于形式的现象,不能达到实习的要求。现有的一些实习基地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又是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

1.3 实习制度不够完善,对指导老师与实习学生缺少有力的规范

为了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采取了各种措施,如落实指导老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学生毕业实习承诺书,毕业实习中期检查制,毕业实习小结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实习环节的重视。但是,由于学生分散在校外各处,也给指导老师带来指导的困难,没有专职的毕业指导老师,都是采取兼职式的指导方式,实习单位大部分是自己联系的,实习岗位与专业是否对口、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是否有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实习生在单位的具体表现、实习时间上是否得到保证等没有有效的形式及时反馈,也缺少相应的反馈制度。由于毕业实习在具体的过程中仍存在种种弊病,实习活动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对于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考核,使得实习达不到预期。

1.4 专业教师缺乏,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还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专业的教师缺乏,目前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师分别来自行政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不同专业,从而影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也影响了毕业实习的质量。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以前是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没有在公共组织从业的经历,缺乏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教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等研究不深、不透,理论与实践能力均存在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对现有的毕业实习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和尝试“三位一体”的公共事业管理毕业实习新模式。

2 三位一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实践路径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在现有的办学体制下,如何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既体现学校的特色,也体现专业的特色,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与实习单位之间有良好的互动是实践教学所必需着重思考的问题。探索形成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这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可行途径,也是搞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现的条件和有力保障。

2.1 在高校方面,凝练专业特色,构建科学、合理毕业实习模式

在高校方面,首先要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今后的方向与特色,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明晰方向,拓宽实习的范围。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培养方向模糊的现象,应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及未来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前景凝练出本专业特色,确定毕业实习方向、内容。惟有如此才能保证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农村的社会管理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把这一领域作为农林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方向,因此,农林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以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为特色,细化至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卫生管理,农村教育管理、农村社区管理等作为自身优势。科学合理的专业定位是确保毕业实习的前提,也是提升毕业实习质量的保证。

2.2 在实习单位方面,合理评价、考核毕业实习成果

实习单位应该成为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为保证毕业实践教学质量,实习单位应根据具体的实习内容、要求达到的效果以及实习的满意程度来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建立评价模式时,遵循专业性、学术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精心设计“实施方案”,使全体学生清晰地了解实习的主旨、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整个任务的工作量、每位参与者的分工,并且要严格验收考试,设计专门的考核方法。

2.3 在学生方面,重视实践环节

当前,就学生本身而言,对实践环节认识不到位,一方面是不重视,认为实践课程不重要而敷衍了事,在问卷调查方面显示,有近20%的学生不去实习,认为没有实际的作用,留在学校考研、考公务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又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从近几年收回来的毕业实习情况登记表发现,在乡镇以下实习的人数不到11%,大多数学生把实习单位定位在县以上单位,想在乡镇、农村实习的比较少。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对人才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实现新的成才理念观。

推进“三位一体”实习模式构建的农林管理专业,实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从完善实习制度 、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合理考核制度方面来推进。

3 实习模式调整的对策与构想

3.1 突出校内、校外为支撑的合力制度

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老师积极组织、参与到学生的毕业实习中,并选派老师到相关的单位了解、学习专业实践训练内容,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从事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制定出不同层次的业务标准,逐步建立专职指导实践教师的评价制度。同时,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聘请专业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特别是一些专业技能课可由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担任,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结合本行业或跨行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安排到相应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关教师与实习单位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随时配合实习单位做好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健全对参加实践的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实践的各环节中,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议在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院(系)内,设立专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机构,具体负责联系、组织、监督、考核等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以保障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

3.2 通过搭建实习平台,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资源获取新渠道

必需建立长效的、稳定的实践场所,为实践性教学顺利实施提供可靠保障。要善于整合各种联络组织和资源网络,挖掘高校及关联主体的潜力,充分开发高校师生和校友资源,主动加强联系和合作,配合教学基地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做好基地建设。可以通过校友会对拓宽实习渠道,扩大实习基地平台作用,以保证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度。学校在农、林、渔业专业方面建立了20多个农业生产合作基地, 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应依托现有的基地,可以把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具体化至农业资源管理、林业资源管理、渔业资源管理等专业,整合现有的资源,实现实习平台的共享资源的共建、共用、共享。

总之,毕业实习是校内教学的延续和总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主体和个性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可能是一致的,也不会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农林院校的毕业实习依据“三位一体”思路与模式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在实际制度运行上,应逐步建立形成校外、校内为支撑的合力制度;在资源配置上,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开发获取社会实践资源的新途径,并在评价毕业实践体效果方面,由学校内部评价转向社会评价,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实习中真正受益。

摘要: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性教学教育体系中的毕业实习环节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林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普遍存在校外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制度不够健全、实习定位模糊等情况。为此,探索有效的毕业实习模式,实现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做到大学生、高等院校和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是可行途径。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毕业实习,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福建农林大学 毛概题库 篇2

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 ① 1921 年到 1935 :党的幼年时期(代表人:李大钊)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② 1935 年遵义会议以后,当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③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这个命题; ④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⑤ 1945 年 5 月中共七大通过党章确定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哪些理论成果?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理论: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相同点: 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4、如何完全准确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科学涵义: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体系: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 党的建设理论。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还必须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 提出时期: 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即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现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忧患意识。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再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意识到我们高投入低产出,医疗教育体制等出现的问题,居安思危,艰苦奋斗。、简述十七大报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外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方法: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政治保证);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活力体制的保证); 4.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组织保证)、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联系: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三、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实质和核心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解放思想是对原先认识进行再认识,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错误部门的纠正。3.解放思想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为什么还要坚持呢?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2.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3.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都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4.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11.如何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1948 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新您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 1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具有哪些新的内容和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1.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4.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哪些特殊优点?(1)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 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2)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3)它的成员中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和团结战斗。

1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

主要内容: 1953 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 1.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力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16、如何把握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和平赎买 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再一定的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特点: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确立社会注意根本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决定性因素 2 由我国的政体决定的3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4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的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3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滴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四肢,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5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19.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0、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体有什么重要意义?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智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重大意义: 1 它第一次在无产阶级正当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在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社会..段理论是我们防止和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的重要思想武器 社会..段理论使我们队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21 如何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时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分别是“是否有利于发展是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改革成败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如何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党在心得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心得伟大革命,他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是一场新的伟大变革,但他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处理: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内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计划经济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 3

高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如何理解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26、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 劳动存在差别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如何理解并把握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和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28、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必须坚持“自由创新,重点跨越、支撑起来、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三、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29、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是什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c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拉动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0、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怎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有哪些

进程: 1、新中国成立前30年,主要是进行土地革命、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2、后30年主要是确立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结合体制。3、近年来又减免了农业税和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4.新世纪初以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统筹规划发展。主要内容: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途径: 1.发展现代农业2.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3.拓宽人民征收渠道,促进农民征收;4.加强农村急促设施建设;5.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比如,户籍制度,税收金融以及土地承包经营和家庭联产承包制等。

3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是什么?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最大的政治自由是什么? 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政权在人民手中。

33、简述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只有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只有发扬民主,才能对敌人实行有力的专政。

3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5、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2)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3)在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4)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6、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篇3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论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篇4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一) 何为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1]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 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2]使得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大学的高楼大厦和硬件设施, 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 犹如人的精神存在的作用一样, 是无形却巨大的。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是激励大学改革的推动力。[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笔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指通过大学中的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和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 (与大学相关联的所有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观, 它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源, 是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很多时候,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但它的确存在于大学和大学人的心里。大学精神有时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但它却有“深入到骨髓”的力量。它常常体现在大学的校训校识、办学理念、大学使命方面, 但又不完全吻合。大学精神更加客观, 更具高度和提纲挈领的精髓感, 是凌驾于校训、理念与使命之上的上位概念。当然, 各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也蕴含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批判精神、科学创新精神、人格独立、学术中立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本质的因素。办学规模、办学方针, 甚至办学理念, 都可以被模仿, 但大学精神却是不可被复制的。越是杰出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它自成风格, 世代延续。这不仅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 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久发展的精神源泉。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学精神会持续以各种具体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发展。尤其是当一所大学因各种外部因素陷于困顿时, 就会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新知和动力。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临时组建而成, 虽然只有短短8年的办学时间, 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却培养了大批爱国栋梁之材, 靠的就是三校的名师荟萃和融会贯通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严谨认真”和南开的“吃苦耐劳”, 凝练出了西南联大“刚毅艰卓”的精神, 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入学人数激增25%, 而州政府拨款却骤减25%, 导致大学预算锐减、工资下调、人员雇用冻结等。但伯克利正是秉持“平等与先锋”“优秀与公平”相结合的大学精神, 仍然在这个时期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共同承担起与东部常青藤高校相媲美的西部大学学术脊梁。

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发展精髓的归纳与总结。它最能体现大学的本质要素, 是大学学术水平不受侵害、人格不被侵蚀的重要依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大学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与干扰, 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但正是大学精神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引导大学不向世俗妥协, 不为利益损害大学的声誉。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正是认为大学应该人格独立, 坚决反对政府和政党干扰学院发展, 才有了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案”。该案的判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分离, 使得达特茅斯学院在245年的发展历史中, 始终保持私立性质, 并跻身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列。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出席并演讲, 里根希望哈佛大学借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结果被哈佛大学断然拒绝。这也是大学坚持学术中立精神的鲜明写照。

大学精神是激励大学摆脱平庸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当中, 往往都含有目标性的表述, 都有使大学办出杰出成就的动力诉求, 凝聚了全体大学人对大学未来发展远景的集体判断。当大学流连于肤浅层面而沾沾自喜时, 当大学满足于发展现状而驻步不前时, 大学中的有志之士和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人, 就会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力量, 来刺激和激励大学发展, 使得大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摆脱平庸。即便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同样也需要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动力, 捍卫自身的荣耀与光环。麻省理工学院正是坚持“不保守、不落后, 勇于开拓”的大学精神, 才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赢得“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仅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凭借的正是香港科大“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绝”“不甘平庸处世”的精神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智慧融通——大学章程

(一) 大学章程的发轫与要义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这种更有效率的专业化组织的诞生, 规范其与世俗权力机构关系及其内部规则的大学章程也应运而生。[5]早期的大学章程多以“特许状”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特许状”由枢密院颁布, 作为一种皇家特权, 赋予大学存在的合法依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章程同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大学特许状有点像今天的执照或政府批文, 是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框架的法律性文件。它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 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6]后来的欧美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的董事会制定和颁发。中国的大学章程, 从最早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山东大学堂章程》开始算起, 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彼时的大学章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的密集推进, 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出台, 将我国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 欧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都是先有章程, 后有大学, 而中国大都是先建立了大学, 再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中西方高校章程制定方面的重要差异。

大学章程不是大学精神, 它是大学精神的下位概念, 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彰显与融通, 是大学精神借以正确表达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归根到底, 大学章程的本质和内涵是高校融入大学精神、规范自身、指导大学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所大学的章程制定得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并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是判断一所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没有规范的大学章程, 很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 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并且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种规范, 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7]

(二) 大学章程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章程的制定, 大学章程制定的首要要义, 就是要认真领会大学精神, 并以大学精神指导制定大学章程。好的大学章程一定是认真总结了一所大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真正地融入自身。这样的章程才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本质。大学章程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且是主要的载体之一。这种章程对大学精神的融通, 不是表现在章程的开头插入几句大学发展理念的话, 更不是特指专门对大学精神有一段文字表述, 而是真正地将大学精神融入到章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融入到章程的每一句话当中。一旦大学精神融通到大学章程当中, 大学精神便富有了直接的生命力, 指引大学的发展。

大学章程是指导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纲领。大学章程一旦制定, 就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作为大学治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变动之中, 但大学的章程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是不随大学的人,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保证大学章程的威严和效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 章程没有制定则罢, 一旦制定, 是不可以被废止的, 它将与大学共存亡。当然, 这并不是说章程的内容不可更改。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 章程内容是可以进行修订的, 但也必须经过学校严格的民主法定程序。

大学章程不但要承载大学精神, 更要指导大学治理。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上承大学精神, 下启大学治理。大学章程不能像大学精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要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能像大学治理那样, 处处从细处着手, 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大学章程在大学处于宪章地位, 一方面体现为“最高法”, 校内任何规章制度都须以大学章程为直接依据, 大学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 不能和大学章程有冲突之处;另一方面体现为“纲领法”, 它仅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统领性事项做出规定。[8]既要保证大学章程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保证在大学章程之下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章程中既不能写没有实质内容和指导性较弱的话, 更不能写一些大学细微层面的内容。细微层面的内容可以由具体的规章条例来完成。这已经属于大学治理层面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指导下的大学治理

(一) 何为大学治理?

国内外对大学治理有多种理解。大学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科森创作的《学院与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即大学治理。[9]大学治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具体贯彻层面。如何更好地让全体大学人领会大学精神, 遵照执行大学章程, 靠的是大学治理。何为大学治理?笔者认为:治, 制也, 即制定各项规章规则;理, 厘也, 厘清与学校发展相关的规律与各种问题, 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治理就是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规则, 发现并厘清大学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有章有法地创造性解决, 从而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治理既包括要求人们服从的正式规章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规章规则。

大学治理, 要从表象看到实质。目前很多大学治理方面的问题, 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精神没有好好总结和领会, 对大学章程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出现“三张皮”的现象:章程上不凝练精神、下不指导治理, 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无为和无序的状态。造成大学章程上写的是一套, 而在大学治理中使用的是另一套——比如更多是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精神被扭曲, 大学章程便成了虚无的东西, 大学就会沦为地地道道的“人治”。所以, 大学治理是否真正融入了大学精神, 是否真正贯彻了大学章程, 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 大学治理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治理是一个不断诠释和丰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治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一以贯之。大学精神是最具稳固性的, 大学治理既要领会大学精神, 更要创新性地去诠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大学章程, 同时也在一直持续不断的、长时期地指导着大学治理, 是推动大学治理达到理想效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而对大学治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也是使大学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的源泉。

大学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基本载体。要将大学章程的内容贯彻到实处, 还要靠大学治理。章程只是根本大法, 但只有章程, 是无法完成学校的法制建设进程的, 需要通过大学治理才能落实大学章程的内容。大学治理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求真创新, 勇于改革, 并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各类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乃至废弃的过程, 以行为诠释大学精神, 以措施贯彻大学章程。大学治理是在具体层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最好的诠释和贯彻。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相近, 但并不等同于大学管理。具体而言, 大学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 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大学的发展水平。如欧美的大学治理一般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教授制度等。大学管理则是指大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动作, 如计划、组织、协调等, 对大学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做法。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大学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既定目标。可以说, 大学治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概念, 注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学管理则是一个更加实践性的概念, 直接面对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种种问题。

四、大学何为——针对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 尊重大学传统, 实事求是, 归纳和凝练大学精神

大学要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不扭曲大学发展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学校过去、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精神。而不是因为社会因素、政治要求的介入, 去人为地改变大学精神的本来要义, 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大学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高校还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 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10]有的高校完全以量取人, 将科研的量化考核指标用到了“极致”, 严重伤害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此种种, 俨然对大学精神为何已经相当陌生, 更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抛之脑后。使得大学精神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 阻碍了大学的发展。恪守大学之道, 重新认识、建构、凝练、提升大学精神, 是我国大学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 团结全体大学人, 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制定好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一定是一部被学校的大多数人认可、被学校全体人贯彻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大法的法规。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仅仅靠开会和征求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地需要做一些主动性的工作, 主动去提炼、去凝结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既不能搞一言堂, 对师生校友意见的征求流于形式, 更不能对所有的意见都一味采纳, 丧失章程制定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章程随波逐流。章程制定工作既要很好地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 采纳大多数人的主流意见, 又要主动对各种文本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升和凝练。这才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本质要求。每次章程的修订都必须民主、合法、有理、有据。

(三) 保证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

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三者具有一贯性联系。如前所言, 三者的主旨要义和价值判断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将大学的体制机制理顺, 保证三者主旨要义的一致性, 才能真正顺利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倡导以法而治, 而不是人治, 更不是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写入大学章程;一些全校形成共识的、明确性的东西, 可以为大学治理提供指导的, 一定要写到章程里面;一些尚不能确定的内容, 可以先不写进章程;一些细节性的、具体层面的规定, 则可以由大学治理去完成。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会随着大学治理的具体形势而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的改变是一种主动的改变,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 而不是迁就于大学治理。如何将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联系做到最好, 将三者紧密地上下融通一体, 考验大学的智慧, 考验大学人的智慧, 更考验大学管理者的智慧。

注释

1[1]陈平原.大学以精神为最上[J].大学 (学术版) , 2009, (11) :93.

2[2][10]饶武元, 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43, 45.

3[3]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51.

4[4]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 2004, (1) :193.

5[5][8]柯文进.关于大学章程制订中法律地位、外部关系与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3, (4) :15-16.

6[6]马陆亭, 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3-24.

7[7]刘继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02-03-12.

福建农林大学暑假超市实习报告 篇5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参加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十分重要。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高校开展的很多诸如“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艰苦工作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推进学生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建构。但是现在整个社会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教育应围绕这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功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他们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学会认知。在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大多喜欢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同时也对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任职资格有一定的了解,这对将来顺利择业、成功就业十分重要。“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干,体现自身价值。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促进集体协作。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会管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内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中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倾向,他们追求物质享受,忽略对人生崇高意义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注重个人价值,呈现出对社会责任的淡漠。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工作,构建社会责任感。学会生存不仅是学会紧急避险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发掘自身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变化,增强生存能力。当前许多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一无所知,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认知自身的能力、兴趣、个性等,科学规划人生,对未来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进行合理定位。

二、暑假超市社会实践个人体验

一个月的超市带薪实习,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这一个月的收获却让我受益匪浅。

未到超市的时候,我就曾经多次想象自己成为里面的那一部分,收银还是导购,计量员还是促销,因为这次实习的和我的专业是不完全对口的,内心也充满了忐忑。

先介绍一下我的工作环境,它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它的营销部门被分为好几个部分:副食食品科、饮料酒水科、生鲜食品科、服饰杂货科、日常百货科、家用电器科等等。我的工作日程是这样安排的:每天上午8:00上班——晚上9:30下班,在岗时期要参与超市盘点和入库整顿。有空时帮理货员看看货架的排列是否整齐和清洁、货品的齐缺并且及时加货上架。在别人眼中,超市的兼职工作是相当轻松的,但他们又何尝知晓,超市的工作和他们说的却正好相反!每当超市大库来时,每个人都将变的更加忙碌,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哪怕是喝一口水„„在那工作七天中,我就有那样的体会,从卸货到货物进仓往往要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累”成了每个人的写照!但当我们把货物全部进仓后,也不可能有什么时间去休息,工作中一直都是站着或是在奔跑的途中,有时因为业务的不熟悉我常常受到区域负责人和主管的奚落。每到要进行盘点的时候,就是我变成“牛”的时候。所谓盘点就是在那天下班后,等到最后一位顾客跨出大门后,锁门——交代各自所要盘点的货架——开始一一对应的数量、金额和品目盘点——各单位例行工作总结小会——打扫卫生。

记得曾经有一个长辈就跟我说:不管做什么要多做事,少说话!话虽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不简单了。要在众多同事、干部甚至于顾客眼里一开始就留下一个好的印像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我要在同类品牌的平等竞争下让销售量来说明我工作的努力,击败对手,这的确有难度。我至今还记得我第一天将台子摆出,开始招揽生意的那一刻我极度期待下班回家和难以面对大众的羞涩心情。喊话器毫不留情的将我是个生手的秘密公之于众,还有周围和我一样在做促销的那些老手们的好奇与嘲笑,好在超市的厂方专职促销员大姐很照顾我,她仔细地给我讲解了有关具体的事项和要注意的重点,比如说我决不能破坏超市的规矩。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自然,作为一个单位也有相应的规定了。我们超市制定了很多的规定,比如:不可以串岗、不可以闲谈、不可以把手机带在身上等等。不管是谁,随喊随到。在超市做促销员,有时还是很忙的。特别是周末,很多的供货商都在周五送货以便应付周末的客流量,然后顺便结帐。有时候,一连几家供货商送货来,这时候就忙了,有很多货物卸在收货处。仅有几个人在收货处是忙不过来的。既要验货又要把货装走。于是,他们就需要人来帮忙了。我是刚来的,对仓库的布局不了解,好多次帮倒忙被领导骂。并且去了普通员工不该进去的机房重地被给予了严重警告。我要把各个柜台的货物分开,并分别送到各个货架附近,如果是一般的货物倒是没什么,但有时候有的商家送的是饮料、酱油、食用油之类的货物就很重了。超市进货都是几千箱饮料、几百箱酒的,每卸一次都特别累,但是谁叫我是新来的,虽然是女的也还是难逃新人受欺负的厄运,只有这样才能相安无事,大姐她当初也是这样过来的。

当然在没有货要上的时候一定要找点事情做。“上货”,说通俗点,就是“补货”。货架上的货物被顾客买走了,货架就空了,这不仅影响了排面还会影响销售,得从仓库把同样的产品拿来补到原来的位子上去。如果超市的顾客很多的话,不能只顾着补货,要看着点的。等到货架上的货物都补齐了,就站在排面前吸引顾客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我拿着托盘拦住路过的客人让他们品尝,并且重复我已经重复了几百遍的解说台词。如果没有什么顾客,也没有货要补,那就抹货架。货架一段时间不抹后,就会有一些灰尘,顾客看到有灰尘的产品,感觉上就像这件产品时间长了、是旧的,自然就不会买了。这样不但给顾客留下了个坏印象,而且货物也就卖不出去了。其实,抹货架还有个好处:可以坐下来!这个很好,在超市是不可以坐下的,谁能连续站那么长时间啊?所以,在没有什么顾客而且没有货补时,可以抹货架。

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短短一个月,得到的却是一辈子都受用的宝藏。

三、暑期社会实践所得

我的大学,乔的大学,你们的大学 篇6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有一个特点我觉得非常明确,你们这一代人长的比我们这一代人漂亮。第二点就是你们的身材也比我们好。所以说你们的美商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但是你们的智商呢,我觉得未必。

智商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些表现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里面,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狂生”特别多,而现在的大学生里面,追捧名人的粉丝特别多。通过这些表现,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商可能比你们要略高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各种各样的名人是用来挑战的,我记得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只花了六个月的功夫上课,就把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头到尾逐章的写了一本批驳的书,而且他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其实他的所谓的哲学启蒙也是艾思奇的那本书教他的,但是他觉得里面也有种种的毛病。其实80年代我们的眼界和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不如你们的,但是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我觉得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他那本书,现在来看,知识含量或者学术分量可能还不够,但是当时就是有很多大学生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文化上非常值得观察和分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敖,我看视频,李敖到大陆各个高校演讲,每到一个高校说一个——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的笑话,每次都是下面掌声如潮,一片欢笑,没有人稍微为难他一下。如果倒退30年,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名人在讲坛上讲话,下面都会有知识的挑战或者思想的挑战,但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难以看到。

我觉得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对学问的热爱应该超过对学术名人的热爱,这样的大学生才是好的大学生。我记得当年10点钟就要关灯,11点各个教室要关灯,有几个大教室是通宵开放的,里面坐满了学生,那是莘莘学子攻占知识王国的英雄岁月,但是这种情况,据我了解,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难看到了。

很多大学生也讲,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高,以后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始终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压力。三年级就开始要到各个单位去做实习,四年级的时候就忙于出去找工作。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你们寻找的都是正常的人生,比如你们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到公司当职员、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当商人,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认可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才二十几岁,是大好青春的时候,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过同样的生活之前,你应该有机会想象和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你在大学四年里面,如果能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那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刚去世的乔布斯,读的里德学院,是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他读了半年就退学了,但是他的大学生涯没结束,他成为一个旁听生。他为什么要退学呢?他讲“我退学是因为我不要去上那些必须去上的积学分的必修课”。他选中的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书法课,那个老师是左派自由知识分子,很奇怪的一个人,而且他的书法课里面培养了一大批奇奇怪怪的人,包括乔布斯。这个老师去世以后,这门课就没有了。在乔布斯学书法的时候,书法对他未来的就业或者要实现他的一些很具体的人生目标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他就喜欢这门课。没有想到十年以后,他可以应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做一些字体设计。我们电脑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字体,都是从乔布斯学习书法开始的。他学习书法,还不仅仅在于他后来可以设计一些字体,在美国的这么多企业家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企业家一般的想法是特别线性的,比如公司的总经理,你的目标就是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乔布斯受过艺术的训练,这个书法虽然是拉丁文的书法,但是这和中国书法相似,并不是你把一撇一捺写好就好了,艺术家考虑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全面的问题,要把它协调起来,所以乔布斯在他后来做苹果电脑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和他同代的做IT的那些企业领袖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书法课以外,他还到印度进行灵修,他还是个嬉皮士,他还吸毒,这些经历对乔布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非常有帮助。后来他变成一个成功者。进入了一个同样的生活。但是他在同样的生活里面能够做得跟别人非常的不一样。他跟比尔·盖茨说,他个人非常尊重比爾·盖茨,但是他觉得微软的设计非常烂,他说这就是一个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和一个没有吸毒经历人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在这四年大学期间里面,你们能够尝试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或者你想象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对你们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

(摘编自小宝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学 出版 人文”上的讲话,原文载于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福建农林大学 篇7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社团的建设的研究很多, 有进行企业化模式的探索, 有进行大学生社团市场化的研究等。本文重点对福建农林大学的社团建设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社团建设的理论与经验, 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提出建议。

一、对福建农林大学社团建设的调查分析

(一) 对原始调查数据的处理

1. 汇总数据:

创新创业类、文体健康类、艺术文化类、思想研究类的活动参与度均值、教师指导比率均值、赞助比率的均值、人均经费数均值分别是29.8%、17.2 (元) 、60%、76.7%, 208%、17.82 (元) 、22%、62%, 无法计算、无法计算、36%、85%, 20%、8.93 (元) 、0%、100%。

2. 社团最需求的资源:经费、给力的团队、场地的保障、会员的配合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1%、37%、31%、11%。

3. 指导老师对经费的支持作用:

创新创业类、文体健康类、艺术文化类、思想研究类在“有很大作用”、“有一定作用”、“无作用”的百分比分别是0%、33%、67%, 0%、72%、28%, 0%、17%、83%, 67%、33%、0%。

(二) 对构造数据的分析

1. 对汇总数据的分析。

1) 活动参与度均值。按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文体健康类, 创新创业类, 思想研究类。2) 人均经费数均值。创新创业类社团与文体健康类社团相差无几。思想研究类社团偏少。艺术文化类社团无法统计, 说明这一类社团对于财务的管理较为混乱。3) 赞助比率的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创新创业类, 艺术文化类、文体健康类、思想研究类。4) 教师指导比率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思想研究类、艺术文化类、创新创业类、文体健康类。

2. 对社团最需求的资源的分析。

接近70%的需求集中在“给力的团队”和“学校的重视和场地的保障”仅有32%的需求集中在“经费”和“会员需求”上。说明我们高校的社团经费并不会非常的短缺。社团对于“学场地的保障”的需求也很大。

3. 对指导老师对经费的支持作用的分析。

指导老师对于艺术文化类的社团的经费并没有起到筹集的作用, 对于思想学习类社团的经费筹集却起到了很大作用, 对其他两类作用偏中性。

(三) 多元线性回归与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假设社团活动参与活跃度为自变量Y赞助比率为X1, 教师指导比率为X2, 人均经费数为X3。利用EXCEL输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得出:Significance F=0.130144远大于给定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多元线性关系不显著。从t检验来看X1、X2与X3的P-value分别等于0.8878、0.6039和0.0277, X1和X2的P值都远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 只有X3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X3和Y的线性相关性是比较高的。因此我们就X3和Y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用EXCEL输出对X3和Y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做出散点图和趋势线。回归结果显示:Significance F=0.0147873602324<0.05, X3 (人均经费) 和Y (社团活动参与活跃度) 的线性相关显著。但从R Square=0.43106和Adjusted R Square=0.37934表明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并不高, 表示在社团活动参与活跃度取值的变差中, 有37.934%可以由人均经费与社团活动参与活跃度的线性关系来解释。

二、对本校社团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重新配比学校有限的社团建设资源。

适当减少思想研究类社团的经费比例, 加大其他类社团的经费支出比例, 特别是文体健康类社团的经费支出。

(二) 建立相对宽松的社团活动审批制度。

社团活动在审批制度的制约下, 常常受到制约。因此学校应当简化场地申请的程序, 给与更宽松的场地环境。

(三) 开展定期的社团管理培训服务。

由具有社团指导经验的老师进行培训, 以提高社团干部的活动组织能力, 团队意识, 财务管理等能力, 从本质上提高社团的整体实力。

(四) 参考社团平均参与活动人数进行社团经费的划拨。

建立一个社团平均参与活动与人数的专门统计表, 借此设立对应相应范围的经费标准, 这样能做到有限经费的合理配置。

三、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社团的组织状况及培育、发展的不同情况, 并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情况的分析, 提出对不同类型社团的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结合成功经验和我校实际, 重点围绕经费等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展开了深入了分析, 提出了处理社团现有问题的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以福建农林大学社团作为一般大学的代表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社团的调查, 对不同性质的校级社团的组织、培育和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针对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提出了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的社团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福建农林大学,高校社团,培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明, 刘尊旭, 吴松高.校社团企业化运作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1]李金明, 刘尊旭, 吴松高.校社团企业化运作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2]于立军, 宋雪峰, 梁春早.积极发挥优质学生社团组织的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2) [2]于立军, 宋雪峰, 梁春早.积极发挥优质学生社团组织的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2)

[3]王根顺, 王辉.略论加强高等学校社团建设——以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3]王根顺, 王辉.略论加强高等学校社团建设——以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4]廖良辉.哈佛大学社团管理一瞥[J].校园心理2007, (11) [4]廖良辉.哈佛大学社团管理一瞥[J].校园心理2007, (11)

福建农林大学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一、引言

中国大陆的独立学院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 当时教育部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资源, 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共同创办独立学院。此后, 独立学院的创办呈迅猛发展态势, 截至2013年9月1日, 获得教育部批准创办的独立学院有288所, 遍布中国大陆29个省市 (西藏、海南除外) 。其中, 福建省有9所,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 其创办时间较晚但学科建设发展迅速[1]。统计学课程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与否对于专业培养计划的有效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学教材与学生层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即难以找到与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匹配的统计学教材。鉴于此, 本文依据笔者在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以下简称为金山学院) 5年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经验, 试图提炼出符合独立学院相关专业培养计划要求的统计学课程体系, 旨在抛砖引玉并期望更多有识之士关注独立学院统计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改革路径分析

如前所述, 现有统计学教材与独立学院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存在不匹配的情况。然而, 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所选用教材普遍参照其所属本部高校的选择情况。虽然独立学院与本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但是两者的专业培养定位并不一致。因此, 若按同样的教材培养具有不同专业定位的学生容易导致“揠苗助长”情况的出现, 即独立学院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所接收的统计学知识超出一定范围而学习效率降低[2]。要深入地分析这一问题, 有必要首先了解当前独立学院所使用的统计学教材。

1.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内容结构介绍

金山学院的统计学课程一直以来都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教材。究其原因, 首先, 中国人民大学素有“统计之都”美誉, 其所出版的统计学教材无论在质量还是配套课件方面都比较有保障;其次, 中国人民大学所出版的统计学教材具有明显的梯度, 按难度系数大致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 适用范围比较广泛。需要指出的是, 金山学院所采用的统计学教材难度系数属于中级, 这与福建农林大学本部是一致的。但是, 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适合采用的教材在难度系数上应介于中级和初级之间, 这使得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保证效率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筛选。对中国人民大学所出版的难度系数为中级[3]、初级[4]的两类统计学教材的内容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见表1) 。

如表1所示, 左右两边分别描述的是统计学的中级教材内容结构、初级教材内容结构。显而易见, 中级统计学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比初级统计学教材多6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本教材的内容差异就是6章。通过比较两本教材的具体内容可知:初级统计学的教材内容是对中级统计学的教材内容进行删除与整合所得。因此, 两本教材在内容结构上相差6章不仅跟初级统计学内容在绝对数量的减少有关, 同时也跟其所进行的整合有关。具体而言, 对中级统计学教材所作删除的4章内容包括:“第5章: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章:分类数据分析”、“第10章:方差分析”、“第12章:多元线性回归”;对中级统计学教材所作整合的内容包括:“第1章:导论+第2章:数据的搜集”、“第6章: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第7章:参数估计”。需要指出的是, 对中级统计学教材内容整合之后变为初级统计学教材内容:“第1章:统计和统计数据”、“第4章:抽样与参数估计”;整合过程中对中级统计学教材内容所作简化的2章包括:“第2章:数据的搜集”、“第6章: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

2.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内容改革路径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所适用的统计学教材的难度系数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 可以认为初级统计学教材内容是适用教材的必备成分, 中级统计学教材所删除的4章内容则是适用教材的待选成分, 中级统计学教材所简化的2章内容已纳入初级统计学教材之中也属于必备成分。因此,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内容改革路径可表述为:在涵盖初级统计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依据应用型教育准则对中级统计学教材所删除的4章内容进行筛选。需要指出的是, 应用型教育是教育部于2003年发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发[2003]8号, 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 倡导的独立学院办学方向的指导方针[5]。依据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内容改革路径要求,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内容的结构描述 (见表2) 。

三、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目前中国大陆的独立学院数量较大, 各独立学院之间在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硬件投入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建立一套符合所有独立学院要求的统计学教材内容体系并不现实。鉴于此, 本文力求建立一套能够满足大多数独立学院教学要求的统计学课程体系。

1. 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简易模式

金山学院作为独立学院的成员之一, 其创办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 总体而言其在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硬件投入等方面处于所有独立学院的中流水平, 可以认为其属于上述大多数独立学院中的一员, 表明关于金山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适用性。依据应用型教育的基本准则, 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统计学教学经验, 一套优化后的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的简易模式 (见表3) 。

如表3所示, 本文最后选定了表2“待定的教材内容”中的“第2部分:分类数据分析”、“第3部分:方差分析”这2部分内容, 而剔除了“第1部分:概率与概率分布”、“第4部分:多元线性回归”这2部分内容。理由如下:首先, 突出应用型理念, “第2部分:分类数据分析”和“第3部分:方差分析”均属于推断统计范畴, 侧重于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解释现实问题, 故应予保留;其次, 弱化理论性阐述, “第1部分:概率与概率分布”属于统计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 其存在与否对于统计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可读性影响不大, 故应予剔除;第三, 注重简洁式表达, “第4部分:多元线性回归”同“第6章:相关与回归分析”存在比较强的相关性, 其存在与否对于统计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影响不大但增加了复杂性, 故应予剔除。

2. 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详尽模式

从可操作性层面分析, 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的简易模式存在明显的欠缺。究其原因, 在于其仅考虑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学时分配、实验环节、复习情况等问题并未涉及。将这些因素融合进来, 一套操作性更强的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的详尽模式 (见表4) [6]。

备注:1~5章为基础性课程, 6~10章为应用性课程;总复习分配1学时;分值比例依据学时合计数设定。

如表4所示, 关于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的结构、内容、学时分配、考评分值分布的信息已经得到比较详尽的体现。学时分配情况是此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 其分配依据主要来自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 同时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更多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支持。从制度层面上看, 国家关于独立学院办学方针的设置还处于完善过程中, 围绕独立学院办学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方兴未艾, 教学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独立学院办学进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为例, 结合笔者多年来的统计学教学经验, 试图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办学方向的统计学课程体系。首先, 按难度系数将统计学教材分划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 认为适合独立学院的统计学教材应介于中级和初级之间;其次, 对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两本具有中级和初级难度系数的统计学教材的内容作对比分析, 并提出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内容改革路径;第三, 在上述基础上, 结合笔者的专业认知对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 并提出适合多数独立学院办学要求的统计学课程体系。

本文可以作为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设置的参考依据, 力求为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杨伟星, 郑志聪, 王灿雄.独立学院大学生素质发展态势研究——以金山学院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4 (3) :103~107.

[2]王丹.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31) :584.

[3]贾俊平, 何晓群, 金勇进.统计学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4]贾俊平.统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5]谢小芸, 李立清.项目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统计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2) :51~53.

福建农林大学 篇9

1经济走向与毕业生就业观念

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对就业的看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地提升,虽然就业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消极沮丧的情绪,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观察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薄弱,受到诸多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功利化,其服务社会的意识正在不断地减弱。他们将职业分成不同级别,都想先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没有太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虽然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针对性地做出规划,所以对就业满意度和经济发展形势并没有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为了深入研究,本课题组对大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数据分析,梳理出其基本的就业态势。总体上看,在收回的487份有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3.33%的学生认为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为这种无形压力的出现,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得心力交瘁,无暇顾及社会需要,就业观念产生偏差。就拿我校的毕业生来说,对就业还是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从对本校历届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来看,63%左右的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比较满意,不太满意的和不满意的所占比例很少。

2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收益

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就业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高等教育出现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情况下,则很有可能对大学生就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

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如果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和普及阶段。高等学校的就业培养模式和教育制度在整体经济走向的引领下,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两极分化的需求现状,以及社会对高技术能力和创造力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将专业划分得非常细致。高校按照这种需求进行培养模式设置和专业划分。但是,随着知识的广泛融合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出现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对大学生就业层次预期产生一定的误导,造成择业层次和区域“扎堆”现象,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进一步缩小,进而影响就业。

就业范围的缩小间接影响了就业收益。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某些高校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打破了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收益状况,出现预期薪酬与实际薪酬的差距。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难度。因而这里就出现了价格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对东方学院的毕业生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的预期薪酬在2000元-3000元和3000元-4000元之间,分别为32.39%、40.85%.而实际收入在3000元-4000元的只有20.88%,说明部分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要略高于实际。预期薪酬在4000元-5000元及5000元以上的有11.27%和13.62%,实际收入达到此标准的只有4.71%和3.77%,就业收益的问题依然存在。

3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在当前的这种经济态势下,迅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支撑水平,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和总体竞争的能力程度。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也是有着双面的影响,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长。在正常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具有同向的发展趋势。然而从不同的技术部门与就业的关系来看,低技术部门受技术就业进步的影响不明显,高技术部门则对技术创新的反应非常明显。由于与之存在的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倾向选择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高技术职业部门,很少有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高新技术部门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但同时高新技术部门也需要更高素质的就业者,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考研究生和公务员,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选择在校期间多考证书,以此来提高到高新技术部门就业的机会。

与此同时,在我国农村和落后地区还有许多工作岗位的空缺,在许多小型企业仍大量缺乏技术型的毕业生人才,但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岗位。所以总体上来说,劳动力呈现总体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仅仅是一种表象。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也是大部分前往较为前沿的企业单位,特别是沿海的发达地区,更是有一大部分人选择参军入伍,只有少量毕业生选择去较为贫困的西北地区。

4经济走向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经济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问卷调查的情况,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讨论,并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以下对策。

第一,大学生应转变思想,提升综合能力,面对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心理素质偏弱,容易产生价值认同模糊,另外他们还不懂怎样将自身的优势与职业信息及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此,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应当摆正心态,根据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二,了解现实,加强自我完善。对大部分毕业生来说,进入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良好的求职习惯和优秀的求职素养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前提,所以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要了解有关的礼仪知识,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就业规划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争取在求职中能顺利脱颖而出,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克服从众心理,注意自我独立意识的培养,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做到思想解放、大胆创新,努力探索,这样才能有机会独具慧眼,抓住更多的成才机遇。

5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经济发展走向对毕业生的就业可能产生的几个影响,分析了经济走向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收益、就业去向等的影响,并对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一点建议。由于时间紧迫,笔者的写作分析能力有限,许多内容只提到表层现象,没有做到深度挖掘,这也是笔者在校期间学习所要努力的方向和攻克的难点。

参考文献

[1]冯莎莎.武汉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2]梁洁.培养模式、就业力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5中国人才报告[R].2015,(8).

[4]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吴浩.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福建农林大学 篇10

重庆大学校长 林建华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战略和策略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成败。战略发展目标是为了凝聚共识,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 目标应当比较宏伟远大, 但又一定要有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把建设最好大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大学的改革发展涉及很多方面, 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是基础性的。重点任务选择要根据学校实际。

《大学》:林校长, 您好!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您提出了“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办学战略目标, 如何理解它的内涵?

林校长:战略发展目标是为了凝聚共识,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 目标应当比较宏伟远大, 但又一定要有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 否则大家就没有信心了。战略目标还应当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努力方向。“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表述。一方面, 大学的建设是一个过程, 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在进步, 别人也在进步, 要想成为最好的, 就要设法比别人发展得更快更好, 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既要学习别人, 又要发挥自己的特色, 做得更出色。另一方面, 这个目标要求学校中的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应当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都要追求卓越, 要求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学校整体战略中的作用。换句话说, 我们需要把建设最好大学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关键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它首先应当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 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 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好教育和服务的大学, 是能够为国家特别是地区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和学术支撑的大学。人们习惯用大学排名评价和衡量大学, 当我们讨论学校目标时, 一些老师也在问排名应当定多少。大学的建设目标应当更关注全局性、长期性, 而现在的大学排名很多都只是关注大学过去工作的某些方面成果而已, 短期导向和局部性较强, 所以我们不能把大学排名作为目标, 过度关注排名会使我们只关注眼前, 只注重局部, 疲于应付, 忘记了内涵建设, 忘记了循环提升的过程。当然, 这不是说排名对我们不重要, 但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在学校的内涵建设上, 排名应当是内涵发展的自然结果。

《大学》:在地处西部的条件下, “建设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目标能够实现吗?

林校长:这的确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我们现在距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一个大学的成就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目前, 重庆的社会经济还不发达, 开放程度也不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但重庆的发展势头很好, 而且作为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学提供人才和学术的支撑, 这为重庆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外部环境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战略和策略则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成败。为此, 我们重新修订了学校的战略规划, 确定了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5年时间打好基础, 重点在学科布局调整、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第二步: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 到建校100周年的时候, 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其中, 前5年打基础阶段非常重要。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卧薪尝胆, 摒弃浮躁, 内涵发展, 才能使重庆大学的基础更扎实, 发展更有后劲。

大学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们总认为西部学校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事实上, 从生活、交通和信息等基础条件看, 重庆与东部城市没有大的差别。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敞开胸怀, 为优秀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和条件。重庆大学建校宣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才之聚, 聚于事业, 必事业愈兴, 而人才愈至。”只要我们努力推进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 营造宽松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 是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的。

《大学》:在大学的诸多工作中, 您认为以什么为切入点来实现成为最好大学的目标?

林校长:我认为, 要从能够解决大学的改革发展所涉及的基础性问题入手。大学的改革发展涉及很多方面, 但学科布局调整、学术队伍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这四项任务是基础性的。重点任务选择要根据学校实际。重庆大学以工科为主, 文、理科比较弱, 学科布局不合理, 需要调整。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 评价体系中追求数量、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 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和大学制度建设是所有大学面临的基础性问题, 也是重庆大学一定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四项任务要解决的都是大学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好了, 我们发展的基础就更加坚实, 学校的科学发展就有了保障。

实际上, 大学是有机的整体, 各项事物相互关联。我们当然可以列举出很多其他重要问题, 但重点任务应当是根本性的。例如, 对研究型大学而言, 科研当然非常重要, 但学术水平取决于学术队伍的水平, 因此, 只有把学术队伍建设好, 科研水平才能提升。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同样如此。大学精神文化缺失的根子在制度, 没有制度的保障, 优良的大学精神文化是不可能传承的。因此, 大学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重塑精神文化的过程。

●学科布局调整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国家和地方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前沿, 学校的基础与特色。

实际上, 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大学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还应当做好前瞻性布局, 引领地方的发展。

《大学》:为建设最好的大学, 应依据怎样的基本思路来调整大学的学科布局?

林校长:学科布局调整一般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国家和地方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前沿, 学校的基础与特色。重庆大学的工程、建筑和信息学科比较强, 国家和地方需求旺盛, 因此, 调整的重点应当是针对重大应用领域, 推进跨院系跨学科合作, 并努力使部分学科进入前沿。我们的理科不强, 基础条件比较差, 因此, 调整的重点是要在几个重点领域建立高水准的研究平台, 并大力引进优秀人才, 争取在几个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前沿。重庆大学的文科相对较弱, 但对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文科调整的重点是使现有学院的学科集中在几个重要的专业领域, 重点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相关的学术研究。同时, 通过高水准综合性研究机构的建设, 建立小而精的基础文科体系。另外, 鉴于重庆市已经有两所很好的医科大学, 我们不再发展医学, 而是与医科大学合作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

《大学》:这种学科调整思路如何具体操作?

林校长:重庆大学的工程、建筑和信息等应用学科曾经是很强的, 但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表面上看是行业背景不强, 与企业合作受到影响。从根本上讲, 是学院的学科过窄, 学院之间壁垒森严。因此, 我们对工程类学科布局调整的重点是通过跨学院合作及与产业的合作, 提升学科整体水准和竞争力。学部的建立为跨学院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1计划”的实施也为与产业的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建立了汽车耐久性研究中心, 与中建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山地城镇建设研究中心等。我们将会继续推进跨学科中心的建设, 构建网络状的学科布局, 教师由学院和研究中心共聘。这样的学科构架一方面会推动工程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也为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科是工程学科的基础, 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等也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对于理科的调整, 我们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重点在生物医药和功能材料领域建设高水准的学科平台。最近, 学校组建了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与第三军医大学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同时, 建立了功能材料中心实验室, 以带动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的发展。

文科需要较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 因此, 一般来说, 工科为主的大学发展基础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困难。我们目前的文科学院以应用文科为主, 包括法学院、商学院、新闻学院、艺术学院等, 基础文科基本是空白。文科调整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一是调整现有学院的学科结构, 明确界定学院专业方向和领域;二是聘请一批优秀文科学者来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基础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通过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 最终要建立基础文科体系。

《大学》:强调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似乎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您认为, 建校在地方的中央直属高校, 如何考虑为所在区域服务的问题?

林校长:区域是大学最直接的客户, 我们理所当然要为本区域提供服务。实际上, 大学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紧密联系。重庆地区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这是压力, 也是机遇, 更是资源。我们应当抓住重庆市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撑方面, 把学校办得更好更强。因此, 学校一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更适应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的学科布局调整中, 我们很注意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例如, 重庆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最大生产地, 有长安汽车和数百家汽车配件厂商。国产汽车最紧迫的问题是耐久性, 但这需要多学科合作和长期、系统的研究。我们的相关学科很强, 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和中国汽车研究院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 集全校之力, 针对汽车耐久性等关键技术, 全面开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种学科布局调整不仅对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好处, 也将对学校的工程教育和学术研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 还应当做好前瞻性布局, 引领地方的发展。重庆的制药产业以中成药和仿制药为主, 处于产业的低端。我们建立了创新药物中心, 并与美国Scripps建立了合成化学与化学生物学联合实验室, 这将大大提升重庆地区合成化学水平和新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 进而提升重庆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还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 这也将大大提升重庆地区医疗产业的基础实力。同时, 我们正与美国的工业实验室商讨建立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公共管理学院将重点加强行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工作等重庆市急需的学科领域的发展;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基础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布局也都充分考虑了重庆市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知识决定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 而能力和素质才决定其最后一份工作, 决定其发展高度。新的培养方案一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不要以为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 要使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按应用领域设置培养方案, 并尽可能地按跨学院方式组织实施。同时, 也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大学》:“最好的大学”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

林校长: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 因此,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应当是大学的应有之义, 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 但正是这一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在实际工作当中最容易被忽视。事实上, 从学校角度看, 学校的声誉主要来自学生, 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代表了学校的教育和学术水平。从国家层面看, 现在的青年学生终将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教育的好坏, 决定了国家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

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涉及面最广也是最复杂的工作。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和方式, 教师倾向用过去自己受教育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当然, 这使很多好的传统传承下来, 但也会导致教学内容陈旧, 教育方式死板沉闷。在教育观念上, 我们不是把学生看作受教育的人, 而是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课堂教学犹如知识的输入和存储。教师和学校很在意传授的专业知识是否完整, 却很少关心学生的能力是否提高, 素质是否更好。而且, 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氛围中, 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已经被破坏, 真正关注学生和热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一位大学管理者曾戏言:“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下, 真正让人惊奇的不是大家都不热心教学, 而是竟然还有一些教师热心教学。”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教育的问题, 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但我们习惯于把教改当作一个个分立项目, 而不是完整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改立项热情更加重了这种倾向。结果是总结交流时头头是道, 丰富多彩, 理念花样翻新, 但学生培养的效果则不尽如人意。我们需要全面审视和梳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厘清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根据具体情况,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实际上, 各学院学生培养的情况差别很大, 基础比较好的学院应重点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 基础较差的学院则应当关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动员全校之力, 整体规划, 稳步实施。

《大学》: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必定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您认为应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并凸显其特色?

林校长:就重庆大学而言,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我们强调适应和驾驭未来, 就是强调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要面对未来挑战, 这些挑战不是学校设计好的, 很多是未知或无法预料的。学生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帮助他们驾驭未来, 但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中掌握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却可以使他们在未来挑战中进退自如。知识决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 而能力和素质才决定他最后一份工作, 决定他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现在的大学教育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 忽视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 新的培养方案一定要把能力和素质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各项活动中。

重庆大学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尽管学生就业状况好, 初期上手快, 但后期发展的潜力不足, 综合能力和素质也相对薄弱。因此, 我们在继续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同时,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使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所研究型的大学, 当然也要培养学术型人才, 但我们应当坚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重点和主体, 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大学》:那您如何定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林校长:“钱学森之问”提出后,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教育部也实施了拔尖学生培养的改革试点。但我以为要注意两方面问题。首先, 不要以为少数拔尖创新人才就可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整个教育体系, 要使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挥。比如说, 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的想象力, 而不是给他们唯一的答案;我们应当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 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事物做出判断, 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们的观点。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就是要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他们成长为创新人才。其次, 应用领域人才与基础学科不同, 不仅需要宽广的知识基础, 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商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此, 重庆大学办学理念中提出要“造就人才”, 而不是讲“培养人才”, 是有一定道理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经过实践和社会的磨练才能“造就”成才。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建设中, 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 增长才干, 增强能力, 健康成长。

《大学》:那么, 对研究生而言, 应如何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呢?应从何处着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林校长:结合重庆大学的实际, 我们把专业学位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突破口, 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但是现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声誉不好, 水平不高, 需要改进。我认为, 现在的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着认识误区, 比如说, 培养方案基本照搬学术型研究生, 实践活动也缺乏合理和有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实际上, 专业学位应当按应用领域设置培养方案, 并尽可能地按跨学院方式组织实施。同时, 也要加强与企业或行业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合理的实践方案。重庆大学提出了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为重点,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将组建一批以应用领域为目标的跨学院研究中心, 他们将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任务。最近, 我们与长安汽车联合建立的汽车研究中心已经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受到学生的欢迎, 很多来自机械、材料、动力、自动化等学科免试研究生报名参加。学生将先修汽车技术方面的课程, 具备一定汽车技术基础后, 再根据需要学习各专业的高级课程。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将在长安汽车研究院和中国汽车研究院有组织地进行。最近, 我们正在策划钢结构工程、物流工程、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专业学位项目。我相信重庆大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方向是对的, 当然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

●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 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从长远看,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吸引优秀学者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提供的物质条件多好, 没有宽松自由、公平公正和良性竞争的学术制度环境, 学者们的长远发展是无法保证的。青年学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处理好引进与现有人员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双轨制”是过渡状态, 将来应当逐步向新体制过渡, 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 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能够在宽松、公平和竞争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大学》:最好的大学在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时, 其学术队伍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 对此, 您的思路是什么?

林校长: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学术带头人, 高水准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出高水平的队伍, 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但吸引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中国有句老话:“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我们地处西部, 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困难更大, 因此, 考虑的就应当更细一些。我们需要分析优秀学者的心理因素。首先, 优秀学者多是为事业而来, 他们需要能够发挥才智的空间和平台。东部大学人才济济, 但学术发展的物理空间和基础条件总是有限的, 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但是, 优秀学者喜欢聚集, 不同领域的合作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东部大学在这些学术软性发展空间方面占有优势, 因此, 我们应当设法营造好的局部环境, 为优秀学者的聚集创造条件。

从长远看,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吸引优秀学者的最重要因素, 无论提供的物质条件多好, 没有宽松自由、公平公正和良性竞争的学术和制度环境, 学者们的长远发展是无法保证的。因此, 我们要改革体制和机制,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努力使“近者悦, 远者来”, 使能者脱颖而出, 让智者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当然, 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因素, 如区域的国际化氛围、生活习惯与环境等。这些都涉及区域的发展状况, 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问题, 需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希望他们能够适应环境, 同时也邀请他们一起来改变环境。

《大学》:这样的思路能很好地加以实施吗?

林校长:我可以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团队引进的例子。重庆大学的化学和生物学科相对比较弱, 我们计划以创新药物带动这些学科的发展。为此, 学校引进了两位优秀的长江学者和美国Scripps的有机化学家, 组建了高水准的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并吸引了一些优秀的青年学者。第二个例子是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在传统工科大学建设基础文科比较难, 我们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方式:聘请十余位国内外知名的文科学者, 组建高水准、跨学科的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研究院由学者主导, 相对独立运行, 从而保证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一年多来, 研究院建立了文学与文化、史学与古典学、哲学、政治经济与法律、人类学等研究中心。良好的学术氛围使高等研究院充满活力和创意, 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参与, 并已经招聘了十几位优秀青年学者加盟。依托该团队, 我们也积极探索在传统工科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 探索高水平文科基础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博士生训练的路径, 重庆大学的文科试验班——“博雅学院”计划在2013年秋季首届招生。

青年学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未来的竞争力, 这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青年学者的遴选上, 我们要记住一个道理:找到十个一般的青年学者, 不如去找一个最好的。因此, 学校设立“青年百人计划”, 实行年薪制,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和生活条件。一年多来, 已经引进了20多位“百人计划”的青年学者。在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 要建立较高的学术标准和严格的评价体系。预聘制规定的预聘期为3~6年, 只有通过严格的学术评价才能获得永久职位。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我相信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推进, 会有更多优秀人才聚集重庆大学。

《大学》:那如何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

林校长:这的确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困难的问题。对这个问题, 我们有几点基本认识。首先, 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是重庆大学发展的最大瓶颈, 若不改变, 我们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 采用特殊政策引进优秀带头人是必需的。其次, 现有教师队伍是学校的主体, 必须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否则, 学校既不能发展, 也无法正常运行。基于上述两点认识, 新老人员薪酬的双轨制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了。但双轨制是过渡状态, 将来应当逐步向新体制过渡, 因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人事体制, 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够真正建立。为新引进人员提供较好条件并非中国特有, 而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采取的队伍建设方式, 只不过支持力度的差别不像我们那样悬殊。

处理好引进人员与现有人员的关系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要求我们既要以学校长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 要全面考虑, 整体规划, 灵活把握。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例如, 在为新引进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 一定要建立起更严格的聘任条件和评价标准。对新引进教师实行高标准、严考核, 不仅对未来高水平学术队伍建设有利,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 我们要努力改善学校教职工的生活待遇, 改善其工作条件。为此, 学校利用组建跨学科平台的方式, 使优秀学者有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为青年学者建立种子基金, 支持他们的发展。学校还改革了薪酬体系, 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 为逐步改善现有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提供了条件。

《大学》:为此, 学校的人事制度也要相应进行怎样的改革?

林校长:是的。人事制度包括聘任制度、薪酬体系、评价和晋升体系等, 是学校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制度。从去年开始, 重庆大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梳理并健全了学校的人事制度体系。

前面已经讲过, 学校进行了聘任制度改革, 实行预聘制, 建立了较为严格和完整的聘任程序, 并明确将预聘制作为学校未来的主要聘任方式, 这对学校学术队伍建设有很大意义。学校从整体上梳理了薪酬体系, 对新聘人员的年薪制进行了规范, 还调整了现有人员岗位津贴的构成, 形成了逐步调整薪酬的机制。在评价和晋升方面, 我们彻底改变过去“计工分”的教师评价方式, 代之以主要考察学术水平和教学状况, 并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承担本科生教学。学院的评价也从以成果和数量为主, 转变到重点考察学院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状况, 更加关注过程的考察。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使教师能够在宽松、公平和竞争的环境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仍然是初步的和过渡性的, 今后要不断调整和改进。

●从法律上讲, 中国大学的自主权并不小。事实上, 如果我们放得下眼前的利益, 顶得住诱惑, 沉下心去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 行政干预就会小得多。

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在新的制度体系中, 我们要详细论述具体管理规定中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 使我们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的, 而且还是“教育”人的。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大学精神和价值导向, 这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大学精神是制度的灵魂。

现在的大学,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学科多样性上, 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因此, 学部对于大学管理链条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学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权力, 减少了行政化倾向。

《大学》:循着“最好的大学”的建设思路, 您如何考虑大学的制度建设问题?

林校长: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是到了进行制度性规范的时候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自明, 但我们还是应该想想为什么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度是用来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的, 但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能够更好地运行和发展, 而不是相反。强调这一点, 是因为现行的管理构架和行为习惯并非都有利于大学的运行和发展。

作为独立和非营利的学术机构, 大学制度涉及大学与外部的关系, 大学内部各机构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为例, 评论和批评比较多的是大学自主权和行政化。实际上, 从法律上讲, 中国大学的自主权并不小, 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热衷于组织各类项目和评估, 同时, 大学为了获得好评和资源也乐此不疲, 从而荒废了自己的事情。事实上, 如果我们放得下眼前的利益, 顶得住诱惑, 沉下心去, 按照教育规律办大学, 行政干预就会小得多了。

大学内部的制度建设既要把现行合理的体制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 也要把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 改变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现象, 使大学制度更合理, 更有效。因此, 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 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重庆大学的制度体系建设将包含三个层次:顶层是大学章程, 这是学校制度的总纲;第二层是管理领域的指导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陈述, 这也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展现;第三层是学校各方面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在以前的制度体系中, 并没有第二个层次的内容。而在新的制度体系中, 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是把大学精神和价值观贯穿于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举例来说, 我们有非常严格和细致的学生考试违纪管理规定, 但并没有阐明为什么要严肃对待这类违背诚信的行为。在新制度体系的第二层次文件中, 我们要详细论述具体管理规定中所隐含的大学精神和价值观, 使我们的制度不仅是“管”人的, 而且还是“教育”人的。

《大学》: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林校长:大学制度为了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 “规范什么”和“如何规范”是大学制度建设要回答的两个核心问题。具体来说, 大学制度要明确界定机构和人员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建立简洁的管理构架, 保障大学高效和稳定运行。现在的大学管理构架存在严重的权责利脱节和责任缺失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运行效率, 造成了大量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因此, 我们应当根据发展需要, 梳理和调整学校的管理构架, 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合理和高效。

学校的制度应当体现大学精神和价值导向, 这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 也是我们过去的制度体系中缺失的。例如, 我们提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但在制度和评价体系中充斥了急功近利;我们提倡为人师表, 但在制度中却放任自流。制度应当起到维系大学精神的作用, 否则, 很多优良传统和精神会慢慢丧失殆尽。大学精神是制度的灵魂, 失去灵魂, 制度犹如失去了航向的航船, 只能随波逐流。

《大学》:一些高校以学部制改革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您对此有何看法?

林校长:我认为, 学部制改革可以改变管理构架中的管理链条不完整现象。重庆大学也实行了学部制。过去实行的校-学院两级管理构架中, 学校实质上是通过职能部门对学院实施管理的。学院要面对几个或十几个职能部门, 常常为一件简单的事情, 院长要奔波于几个部门。而职能部门只掌握部分资源和权力, 只能从不同角度对学院干预和管理, 对学院发展状况并不承担任何负责。因此, 尽管学院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学术单元, 但学校中却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对学院的状况负责。

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成立了文理学部、工学部、建筑学部和信息技术学部四个学部, 每个学部下属若干学院。学部除了设主任和副主任外, 还配备了精干的工作班子。学部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学校担负学院的管理责任, 特别是学科建设、人员聘用、学术评价与晋升等与学院发展相关的事务。学院仍然是最基本的学术单元, 原有的职能保持不变。经过一年的运行, 学部在学院学科建设、跨学院教育和科研合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成为学校对学院实施有效管理和协调的得力抓手。

《大学》: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 而非行政机构, 增加学部是否会增加管理环节, 甚至强化高校的行政化倾向?

林校长:当一个学校的学科比较宽、院系比较多时, 都需要学部这个管理层级。1949年前, 我国的大学都设有学部 (即当时的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后, 大学高度专业化, 下设的学科很少, 学部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而现在的大学, 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学科多样性上, 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因此, 学部对于大学管理链条的完整性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学校-学部-学院管理构架下, 学院是实体机构, 负责教师管理和教学、科研的运行。学部相当于学校的派出机构, 负责所属学院的管理和协调。同时, 学校赋予学部一定的人、财、物调配权力, 使得学院很多需求在学部层面就可以解决了, 不必再面对众多的职能部门。同时, 学部学术委员会、院长联席会议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大学的民主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术权力, 降低了行政化倾向。

●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客户, 是不能生存的。大学也是一样。大学的客户可以归为两个群体:学生和社会。大学不仅要关注客户当前的需求, 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因为学校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忘记了客户的需要, 这会把学校引入歧途。当然, 客户的某些要求不一定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 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勇敢地维护客户的根本利益。

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是认为大学忠实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公众之所以信任大学, 是因为相信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崇高的学术殿堂。在任何情况下, 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圣洁与忠诚, 要牢记公信力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失去公信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大学》:在今年的高等教育咨询会的发言中, 您谈到大学的发展要考虑客户需求, 为什么大学要强调客户?

林校长: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客户, 是不能生存的。大学也是一样, 只不过情况更加复杂一些。大学的客户可以归纳为两个群体:学生和社会。大学不仅要关注客户当前的需求, 更要保障他们的长远利益。例如, 大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就业, 还要使他们有大的发展潜力;不仅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还要作为社会公益代表, 为社会的理性思考提供支持。同时, 大学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例如, 大学对真理的探求需要自由和独立的氛围;运行和发展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学也需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以及在同行中的地位和排名。通常, 大学与客户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但如果大学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忘记了客户, 就会导致大学公信力丧失, 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学校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客户观念的缺失有关。如片面地追求排名, 忘记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为了眼前利益, 纵容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导致浮躁和阿谀之风盛行, 忘记了大学应当成为社会公共价值的代表。最近, 教育部提出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的方针,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从客户角度出发, 来思考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把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客户需求紧密结合, 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就会成为大学必然的选择了。

《大学》:满足客户需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 那大学要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吗?

林校长:从总体看, 大学与客户的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但也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是因为学校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 而忘记了客户的需要, 这会把学校引入歧途。我举一个例子。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才, 使他们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 因此, 学校应当也必须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审视大学教育。也就是说, 要从客户的角度审视大学自身。长期以来, 人们对学生不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多有批评, 但我们却改进甚少。其根本原因是大学总习惯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看待教育, 这使我们的思想僵化、安于现状, 而无视教育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方法僵化、不注重能力和素质等显而易见的问题。因此, 建立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 是大学教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当然, 客户的某些要求不一定是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 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 勇敢地维护客户的根本利益。例如, 有些学生希望课程既简单又能得高分, 但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大学应当坚持教学计划的严肃性, 坚持高质量、严要求的标准和价值。而当学生经过实际生活的磨练就能感受到学校严格要求的意义, 才理解学校是在真正维护他们的利益。又比如, 学生希望适当改善住宿、食堂和教室的环境和条件。我认为这是合理的要求, 特别是在重庆炎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天情况下, 改善学习和住宿条件,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 这将失去让学生锻炼毅力的机会, 但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办法, 使学生既能够舒适地学习和生活, 又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大学》:大学在努力满足社会这个客户的需求时, 是否也面临着不被社会信任的尴尬?

林校长:大学与社会之间存在一种默契和约定。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 是认为大学忠实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公众之所以信任大学, 是因为相信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崇高的学术殿堂。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 大学都要保持自身的独立、圣洁与忠诚, 要牢记公信力是大学的立身之本, 失去公信力无异于自毁长城。

过去十几年, 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的学术声誉越来越大, 教师的学术水平快速提升, 基础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但不幸的是, 大学的社会公信力却在下降!这当然与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丧失有关。但大学的官僚化风气, 一些人的唯利是图, 学校对不良风气的漠然态度, 都对大学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伤害。其实, 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 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并不奇怪。美国的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于1883年发表了《为纯科学呼吁》, 文章历数了当时美国大学和教授们的不良风气, 呼吁重塑大学的学术追求和尊严。在当前不良现象频发的情况下, 大学更应当站出来, 有良知的学者们也应当站出来, 公开申明我们的价值和追求。与此同时, 我们要付诸行动, 通过完善大学制度, 弘扬大学精神, 重塑大学的圣洁与荣誉。

上一篇:博观下一篇:智能家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