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2024-04-13

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通用9篇)

篇1: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作为一名农经专业的大一新生,以学习以来,我由对农经这个概念还一点都不理解的状态渐渐融入了农经这个大家庭。是老师的孜孜不讳的教授,让我看到了农林经济管理的魅力和学习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重要。

在农林经济管理这个专业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够掌握多门专业知识,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融合各门学科,培养农经人才,对祖国的农林业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了一代代农林专业知识过硬的管理人才。对管理学来说也是这样,这其实这就是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辨证关系,管理中存在一些客观规律,不论你发现或没发现,它们是存在的。正因为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这些客观规律,人们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发现这些规律,并利用了这些规律,从而使以前经验性的东西变为了科学性的东西,一门科学也就逐渐形成。

作为一名农经专业的学生,要时刻把自己当作一个农经人,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今后为祖国的农林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半年来的学习让我我对管理学有了更多了解,管理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方法。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 它有时很具体, 有时又很抽象, 我认为管理是人与人以及周围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一个企业中, 管理有着不同的层次, 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与责任, 有着不同的权限, 有着不同的分工, 但是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企业的赢利与持续发展.管理学发展至今已成为分支众多的学科体系,但对于理解管理的内涵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百科全书》解释,“管理就是对工商企业、政府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一切活动的指导,其目的是使每一行为或决策有助于实现既定的目标。”“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而赫伯特•西蒙的观点是:管理就是决策。亨利•法约尔的定义的管理影响了其后的整整一个世纪。他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中都存在的一种活动,该活动有五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和决策等都为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积极参加专业安排的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努力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努力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篇2: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作为一名农经专业的大一新生,以学习以来,我由对农经这个概念还一点都不理解的状态渐渐融入了农经这个大家庭。是老师的孜孜不讳的教授,让我看到了农林经济管理的魅力和学习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重要。

农林经济管理是要培养在农林专业方面更加突出的管理人才。我国农林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我国的农林业的经济管理仍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

我们要努力学习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努力学习管理学知识。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知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工作的支持,而且任何管理工作都是在某一特定组织进行并为该组织服务的。法约尔说管理分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农林经济管理,在这个专业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够掌握多门专业知识,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

力; 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农林经济管理与其他社会性专业一样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对管理学来说也是这样,这其实这就是管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瓣证关系,管理中存在一些客观规律,不论你发现或没发现,它们是存在的。正因为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这些客观规律,人们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发现这些规律,并利用了这些规律,从而使以前经验性的东西变为了科学性的东西,一门科学也就逐渐形成。作为学生来说,有时,我们看书常常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孤立,分解的看待每一章节,而没能将整个书的知识体系连结起来,即使你在考试上得了高分,但是当问及这门学科到底讲的什么时却答不上来。

选择农林经济管理这个专业,我们就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今后为祖国的农林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扎扎实实的学习管理和农林专业知识。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对管理学有了一些认识,管理是是有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借用许多科学家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它是一套管理理论体系,它为指导管理实践提供了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人们掌握了系统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就有可能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方法。虽然管

理是一门科学,但它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问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由于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解决的是组织和环境的适应问题。而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和素质不同,组织就面临的环境又很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审视度事,随机应变。管理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灵活地、巧妙地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这个词我们经常提起, 它有时很具体, 有时又很抽象, 我认为管理是人与人以及周围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一个企业中, 管理有着不同的层次, 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与责任, 有着不同的权限, 有着不同的分工, 但是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企业的赢利与持续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 它们的管理风格也很不同, 美国人崇尚自由民主, 日本人对上级指示绝对服从, 它们的管理方式可以说相差很大。管理的核心在于引导员工走向成功, 使员工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意为这个公司效力, 而不是靠刻板的制度或强硬的上级命令.一个成功的企业里必定有一批优秀的人才, 但一批优秀的人才未必会造就一个成功的企业, 杰出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引爆员工潜能的催化剂。每一个农经的学生都要积极参加专业安排的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努力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努力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

篇3: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 又要熟练地掌握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农业保险、农业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业务实践技能, 还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 锻炼基本技能,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

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 而是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 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

3. 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兴农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 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农业院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 相对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的学生, 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但由于学生自身及家长对其就业意愿的影响, 以及学校对学生正确从业观的引导力度不够, 使得一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和强农的使命, 不愿意涉农就业, 既造成该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 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从低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学生培养爱农的情感, 增强社会责任感, 端正职业定位态度,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立志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动手能力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 轻视能力和综合索质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计划中, 实验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 尽管也安排了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 但是由于安排得过于分散, 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 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毕业实习大多设在第八学期, 此时的学生忙于求职择业, 实习基本流于形式, 毕业论文少有实地调查的材料支撑, 质量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 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各种专业实用技能, 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呈弱化趋势。

2. 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

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需要计算机硬件和相应的软件支持。由于农业高校对建设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建设落后, 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低, 实践教学效果差。一些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依附于课程设置, 实验室开放和共享的程度低, 实验教学资源还有待挖掘利用。校外实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培养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目前, 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且建设落后, 主要原因是学校与接受实习单位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实习对锻炼学生能力的益处大, 但是对接受实习单位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效果, 许多单位因此不愿接受学生实习, 即使勉强接受了, 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也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 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 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脱节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 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第二课堂活动仅被认为只是学生政工干部的工作范畴, 与实践教学毫不相关。两者的脱节使得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各行其是, 难以有效整合资源, 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 尤其对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 是农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一, 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情况下, 第二课堂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很好补充。第二, 开展以了解国情、奉献社会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 培养学生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的有效载体。第三, 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本科生科研课题立项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1.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期望, 逐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以突出农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明确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从整体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干化, 重新修定教学计划, 在学时和内容上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 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实践课程内容中来。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 遵循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在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认真制订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 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

2. 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根本支撑

建设好高标准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根本支撑。农业高校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 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 提高实验设备的功能, 不断改善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 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教务、学工、招生就业及学院的社会资源优势, 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大中小型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 抓住政府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契机, 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基地, 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 让学生增长阅历, 锻炼能力。要邀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管理者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 增强实习教学实效性, 同时鼓励实习师生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 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的多赢局面。

3. 强化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紧密联系, 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 实践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例如, 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作为必选课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力推动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一是以“班村共建”的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班村共建”最初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 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现已推广到全院百余个班级, 成为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感的重要载体, 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二是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竞赛活动, 设立创新学分, 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为每门专业课都设计了实践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 并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及作品参加学院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科研课题立项等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 我院本科生有两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三等奖, 有三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三等奖,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 2002, (6) .

[2]李崇光, 关桓达, 任宇华, 王雅鹏, 齐振宏.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8, (11) .

[3]徐锋, 郑炎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的演变与调整[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3) .

篇4: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摘要】海洋大学中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通过设置蓝色课程,实施差异化发展定位。所谓蓝色课程,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方面,突出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特征。蓝色课程的作用与功能,即通过专业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渔业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体现。

【关键词】海洋大学 专业 蓝色课程

一、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其中211大学4所。 上述院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比较趋同,培养农业或林业或畜牧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全国只有少数海洋大学中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专业代码:120301;主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秉承专业建设面向未来,凝炼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建设理念,深入探索研究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及作用,目的就是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深化课程改革,突出蓝色课程地位,发挥蓝色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蓝色课程的建设完善,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定位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有竞争力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蓝色课程的界定

界定蓝色课程的目的就是加强其建设,突出其地位和发挥其作用。

在自然界中,颜色是通过人们的眼、脑和其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光的各种现象,如红色、橙色、桃红色、绿色、蓝色,紫色、和黄色等,或使生物、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颜色具有三个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蓝色,光或颜料的三原色之一,这种颜色有很多种,有天蓝、湖蓝、宝蓝、粉蓝、冰蓝、碧蓝等,或蔚蓝、湛蓝、深蓝等等。天蓝色代表宁静、清新、自由,是很多人喜欢的颜色,是安抚色,一看到就让人的心情感到放松;湖蓝色,海的颜色,代表忧郁、深邃、冷淡;宝石蓝,为最深也最亮的蓝色,也叫海军蓝,代表冷静、智慧等。蓝色为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

把海洋大学,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把海洋大学的某个专业的课程和蓝色联系起来,需要一定理论依据和智慧方法。基于传承和比较借鉴,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特征。

根据海洋大学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需要, 依托大连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和教学资源,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农、涉渔特色。本专业研究渔业经济与管理,政策分析、水产品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水产品市场营销与贸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管理、公司管理与市场开发、管理咨询、科学研究等工作。

为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共基础知识、农业科学知识、经济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设置表达为: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设置大学外语、水产专业外语、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农业科学知识部分设置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等课程;经济科学知识部分设置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与税收、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管理科学知识部分设置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创业管理等课程。

从上述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从中界定出蓝色课程。即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农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蓝色课程的作用与功能

1、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我国目前只有4所海洋大学,办学目标、办学定位有所不同,各自寻求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置蓝色课程,既紧密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为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也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表达专业价值和特色。

辽宁目前已有的39所本科院校中,海洋类大学只有2所,偏重海洋学、水产学、食品科学人才培养的只有1所。海洋大学自身建设发展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齐头并进,有所侧重。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通过蓝色课程突出特色,既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也是本校办学目标、办学定位需要。

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定与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畜牧大学、其他综合性大学或学院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别。这种差别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体现。因此,蓝色课程的设置建设既是海洋大学办学的差别优势也是专业特色。

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需要海洋大学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办学资源优化利用,而且增强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有助于培养优质复合海洋科技人才,还弥补了以前重自然科学人才培养,轻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足。

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发展目标,海洋战略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在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物资源捕获能力、大洋探测等方面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乃国家当务之急,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自在其中。

3、渔业产业发展需要

从1990年始,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渔业大国。从世界渔业大国向世界渔业强国的战略转型,从传统渔业方式向现代渔业方式发展,需要科技支撑,需要专业人才,需要管理人才。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理所当然的要承担使命和发挥作用。

4、食品工业发展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已有13亿多人口,食物供给保障至关重要,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要解决食物数量问题,还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然为之需求。

5、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产业一直是沿海省、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辽宁东濒黄海,西临渤海,沿海有地级市有6个,县级市县、区共19个。社会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大学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四、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

1、蓝色课程设置

蓝色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突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定位,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培养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合人才。

根据颜色的三个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第1层次,为通识教育课程: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第2层次,为专业基础课: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第3层次,为专业课: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

3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特色,即蓝色专业。

2、蓝色课程调整

蓝色课程调整的目的就是根据已经设置并运行蓝色课程的效果分析,以及其他大学的专业建设经验借鉴,对蓝色课程门类及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使蓝色特色更加鲜明,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合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常农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

例1,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企业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原理、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技术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项目投资与评估、农村合作经济、资源经济学等。

例2,浙江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农产品加工概论等。

例3,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

例4,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农业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学、统计学、农村财政金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计算机应用等。

我校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渔业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业概论等。9门主要课程有4门涉海、涉渔,蓝色鲜明。

调整后的蓝色课程,增加蓝色课程门数和学分,形成蓝色课程群,形成合效,使蓝色课程的设置的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内容衔接得当。

强化渔业管理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渔政学、水产品市场营销学、渔业金融学、渔业概论、渔村渔企调查等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反映我国渔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政策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经济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农业发展需求。

增设海洋资产评估、海洋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设置,反映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求。

水产专业外语等课程设置,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满足大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通过蓝色课程的设置与调整,逐步把本专业打造成精品专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结语

海洋是沿海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基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对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矛盾突出。海洋在接替和补充陆地空间及资源不足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

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需要现代科技支持,需要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和专业人才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建设是海洋大学建设的一部分,且任重而道远,永无止境,需要紧密依托海洋大学的办学定位目标,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建设,突出体现海洋大学的蓝色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z】.教高【2011】6号

[2]李桂山.教育国际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3.

[3]徐小洲,张敏.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5):66-67.

篇5: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州)、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改革委(局):

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促进了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从项目监督检查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范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程序和行为,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现就有关项目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划和基本建设程序,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储备。

(一)项目单位根据相关规划和建设需要提出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应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拟建地点、拟建规模、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初步分析,并附相关文件资料。按规定应组建项目法人的,附法人组建初步建议。项目建议书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或设计机构编制。

(二)项目建议书批准后,项目单位在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项目技术可行性以及经济合理性的基础上,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或设计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对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否合理、可行以及社会效益、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影响等进行全面分析论证,编制招投标方案,落实各项建设和运行保障条件。按规定应组建项目法人的,附法人组建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应按规定提交规划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节能审查批复文件以及其它按相关规定应提供的附件。

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项目开展初步设计的依据。

(三)除国家对编制项目建议书有明确要求的项目外,可根据项目实际简化程序,省略项目建议书阶段,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项目单位应当按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应明确各单项工程或者单位工程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设计概算、用地规模、主要材料、设备规格和技术参数等,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深度。

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批准后,进行施工图设计。

(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项目实际情况,不需要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报告的,可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须达到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深度。

(六)农林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原则上须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和生产(业务)能力,不得将按规定应由生产费用、行政费用,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及其他行政、事业、外事费用列支的项目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七)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初步设计在审批前,应根据实际需要委托有相应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或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进行评估(评审),重大项目还须由行业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投资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初步设计的评估意见和投资政策,结合国家有关要求对项目进行审查,按照审批权限进行审批。

(八)经审核的初步设计概算应作为控制投资的依据。

概算应当包括国家规定的项目建设所需费用。概算总投资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的估算总投资百分之十及以上的,或者建设单位、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工艺技术方案发生重大变更的,应当按规定报原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部门批准。

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价格上涨、政策调整、地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等原因导致原批复概算不能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的,应向投资主管部门申请调整概算。申请调整概算的项目,凡概算调整幅度超过原审批概算百分之十的,投资主管部门原则上先商请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束后,再视具体情况进行概算调整。

(九)前期工作完成后,按照项目审批权限和基本建设程序报批。申请省预算内补助资金的省属项目由省级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申请省预算内补助资金的地方小型农林水利项目由市(州)、扩权强县试点县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

二、严格规范项目申报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严格项目申报程序,规范申报材料,按要求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一)申报范围。符合国家、省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投资方向和重点,纳入相关规划,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支持的农林水利项目。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生态建设和保护项目、民生工程项目、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等。

(二)申报材料。

1、省级单位、地方发展改革部门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包括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地点、建设年限、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效益预测等)、申请资金的主要原因、有关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以及审批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

2、资金申请报告应根据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不同,分别附上相应的项目审核文件,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批准文件、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批准文件,地方配套和自筹资金承诺文件,项目单位对资金申请文件及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以及国家、省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三)申报程序。

1、省属政府投资项目通过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省属企业投资项目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2、申请省预算内投资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和地方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须经项目所在市(州)、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改革部门审查后,由市(州)、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改革部门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3、申请中央投资项目,须经项目所在市(州)、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改革部门初审或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初审后,由市(州)、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改革部门上报或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上报省发展改革委及省级相关部门。省发展改革委对资金申请报告审查后或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部委。

(四)申报时间。每年6月底之前完成第二年申报工作。

三、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项目监管,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示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和引导作用。

(一)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应按有关要求落实项目单位(项目管理单位或项目法人)。

(二)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工程建设要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

(三)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仪器、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等执行招投标制度,不得将工程分解发包、转包和违法分包,不得迫使承包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不得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四)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文件,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性质、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等。因客观原因确需变更的项目,要按程序向原项目审批单位申请办理变更。

(五)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施工依照有关规定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监理机构对工程质量、投资使用、建设进度等内容进行监督管理。监理机构必须严格遵守工程建设和监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独立履行监督职责。

(六)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采购都要依法订立合同,明确质量要求、履约担保和违约责任。

(七)农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要在项目建设区和受益区对项目投资、工程规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技术标准、建设工期等内容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八)项目单位要督促施工单位和监理机构履行职责,加强对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控,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会同监理机构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现场工程质量自检制度、重要结构部位和隐蔽工程质量预检复检制度。

(九)项目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建设资金必须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

(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督促项目单位和施工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建设项目安全。

(十一)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农林水利项目的监督检查、稽察和审计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建设进度和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对违背基本建设程序,擅自扩大或缩小建设规模,任意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改变投资计划和项目补助标准,工程建设滞后,骗取、挤占、截留、挪用和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问题的项目和单位,视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项目、收回投资等措施,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责任人的责任。对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项目单位和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中央和省检查、稽察、审计中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的项目所在县(市、区),暂停安排农林水利项目1-2年。

(十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代建单位,招标代理、咨询评估机构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和国家批准的方案开展相关业务,对弄虚作假、违规失职的,通报批评,限期整改,3年内禁止承担政府投资农林水利项目相关业务;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三)项目单位必须按照中央、省投资项目对信息报送制度的要求,按规定报送项目建设信息。

四、及时组织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是基本建设中一项重要程序,也是全面考核工程投资效益、检验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各地要按权限及时组织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验收。

(一)项目建成后,项目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从项目提出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及办理审计审批。

(二)项目单位向项目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完工报告,项目所在地投资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并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后,按照项目隶属关系、职能分工和审批权限,向投资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报送竣工验收申请报告。投资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竣工验收,并对重点建设项目做好后评价工作。

(三)对未通过验收的项目,限期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四)项目验收合格后,项目单位要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审批,并根据批复的竣工财务决算,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及时按规定将全部档案移交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未经项目原审批机关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同意,任何单位不得随意变更用途或擅自处置。

篇6: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1.1 具有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由此推动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自身素质的最本质体现, 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新境界、新追求, 在创新与社会进步这一崭新的层面上实现人生的意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有的健康人生价值取向的最为本质的内涵。由这样的人生价值取向所决定,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自觉提高创新能力和规范创新行为, 不仅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也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这要求该群体具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作风, 有“务农”的决心和适应农村艰苦环境的身心条件。

1.2 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

基础知识的坚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前途。21世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随着农业市场的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国际之间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会日趋频繁, 为更好地了解世界农业经济理论、实践与政策沿革和变迁, 为更加充分参与国际之间农业和农村领域竞争与协作, 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同时,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来临, 该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牢固的信息产业知识与良好技能, 以此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专业知识既包括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经济预测与决策、企业管理等“硬知识”, 也包括市场营销、金融、会计、农村发展等“软知识”。

1.3 拥有灵活运用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21世纪农业发展呈现出的知识化、可持续化、综合化特征内在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及时、准确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 应该针对农林经济管理知识更新和发展速率快的现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并且遵循学习规律掌握诸如国际农业规则及其变迁等新的知识, 同时自觉培养终身教育的能力。

2“基础教育+宽口径教育+创造教育+实践

教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既有的培养模式趋于单一化, 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趋同。这种状况与WTO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不适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 才能胜任政府部门、乡镇企业、教育单位的管理、生产、经营以及推广工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的需要, 必须选择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础教育部分既包括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质的教育, 也包括政治课与德育课、农业概论、文化、音乐、体育、美学、历史、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和技能。在专业课方面, 突出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并重原则, 推行“基础+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专业培养模式。即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下设置若干专业方向作为“模块”, 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与基础课, 打下宽厚的基础。在高年级再根据不同的“模块”的具体要求组织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基础方面, 应该有共同的要求, 在“模块”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根据专业志向、个人兴趣、特长甚至性格特点等选择发展方向。这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而且能够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创造教育主要是指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人才, 这一培养对象中从事本专业研究和教学的人才应该占30-50%, 以缓解“研究生不研究”、专业教师跨专业教育的问题。实践教育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社会活动的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直接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 即培养实用型人才。

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3.1 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育目的上, 要从过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传统的教育思想, 转变为教育为国家社会服务与重视人的发展互相统一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模式上, 要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 转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 转变为知识和技能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的教学运行机制,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2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规定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必须重新定位, 为此要求实现四个转变, 一要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 毕业生应该主要从事实际应用、微观管理和中等教育等具体工作;二要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三要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四要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微观企业管理型转变。总之,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创新型人才。

3.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3.4“基础+模块”的含义

基础教育部分既包括数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质的教育, 也包括政治课与德育课、农业概论、文化、音乐、体育、美学、历史、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和技能。在专业课方面, 突出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并重原则, 推行“基础+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专业培养模式。即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下设置若干专业方向作为“模块”, 学生在低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与基础课, 打下宽厚的基础。在高年级再根据不同的“模块”的具体要求组织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基础方面, 应该有共同的要求, 在“模块”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根据专业志向、个人兴趣、特长甚至性格特点等选择发展方向。这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 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而且能够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创造教育主要是指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人才, 这一培养对象中从事本专业研究和教学的人才应该占30-50%, 以缓解“研究生不研究”、专业教师跨专业教育的问题。实践教育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社会活动的教育, 目的是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直接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 即培养实用型人才。

3.5“枣核型”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适应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应该以必修课作为中间部分、而选修可作为两头, 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扎实深厚的本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为考研或者就业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从而形成“枣核型”的课程体系 (如图1) 。

篇7: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教学;内容界定

About the Accounting Courses Reform for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ONG Xue-Yan LIU Xin-Zhi

【Abstract】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the need to compile an associate text book by discussing some major problems in the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education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pursue a better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Accounting Courses; Education; Content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61-02

财政部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统一会计政策,加强会计的国际协调,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开始执行,2005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以后,为了使农业企业能够顺利执行新的会计制度,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联合部分高校专家教授制定了两个《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社会性收支”,要求我国的农业企业2005年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接着2006年初财政部颁布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准则中也包含了农业企业的特殊核算内容——生物资产的核算。这给正在改革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要求。

本文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1 课题研究和培养目标的定位

1.1.1 课题研究。近几年来,各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方案修改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期间进行了很多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学校内部课题的资助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徐峰、郑炎成(2004)研究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失去了清晰的边界后,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找到了转变培养目标的演变方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正在形成。”杨根宝、刘德弟(2005)“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问题的研究”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首先应从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着手,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问题的各项工作。张於清等(2006)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组织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实现整体优化;加大选修课备选范围,根据学生职业趋向选择模块;不断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1)本科专业应在提高基本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加强学科内基本技能的训练。(2)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各农林高校根据调查、科学研究的结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改,在加强基本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展了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会计课程就是属于操作性非常强的、需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更是如此。

1.1.2 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各高校对培养目标的认识达到了统一: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找到了方向和目标。

1.2 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传统优势专业,也是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本来在这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从课时比例看“初级会计学”、“农业会计学”、“成本会计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在新《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培养方案修改时会计课程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有的学校设置了专业一般技能课“经济核算基础”;有些学校设置“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有些学校设置“会计学”,有的学校设置“林业财务与会计”,但不管设置课程的名字是什么,课时都较原来少了很多,同时,凡是首先开设“初级会计学”而后再加一门课的,后者基本都开成了选修,这给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的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增加、细致繁杂,另一方面是课时的减少,以及选修。

1.3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背景、人才需求、培养规格恰当的确定。根据目前的情况,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应该首先使学生明确我国会计改革的情况,使学生明确统一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核算技能,同时,又要使学生明确农林经济管理核算中的特殊性,那就是农林经济管理中要核算有生命的动植物,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国有农场企业办社会的管理体制现状,农林经济管理中还要求企业单独核算其社会性收支,还应该让学生考虑农村农业核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求有科学、统一、适合的教学大纲,科学界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但在现实教学中,一是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统一、适用的教学大纲,二是没有一本适合的教材能够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应包括的内容系统、科学的包容进去,所以教师的授课因人而异,很多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没有任何专业特点,内容缺乏界定、课时盲目压缩,必修列为选修,由于课时的压缩以及必修改选修,有些教师想做一些工作也无能为力了,但农林经济管理都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必须在改革中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2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高等农林院校缺乏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转型的统筹安排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作为农林高等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进行改革、转型,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计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安排中发生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能够把握大局,能够把握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定准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以便能够在各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修改时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但目前并不是这样。

2.2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科学界定。统一会计制度、准则以后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一个科学界定,各高校随意性比较大,因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在国有农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中进行,农业的特点、农林经济的特殊经营方式都寓于核算之中,由于经营方式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实际上是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国营农场的会计核算,目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另一部分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目前,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教学中其实就舍去了所有的特点,没有结合专业和经营的实际情况讲授,而是脱离了现实。

在本课程的讲授中,由于内容缺乏界定直接导致了课程缺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路径,一方面降低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本课程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也无从体现,成为一门脱离了实际的课程,非常令人担忧。

2.3 找不到一本适合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材。目前,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一般院校都选择了初级会计学加上财务会计的教材模式,由于课时的压缩,一般情况下各院校初级会计学能够讲解比较清晰完整,但财务会计是选修,而且内容多学生望而生畏,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完成内容的讲授,成本核算内容根本不在之列,笔者认为如果能有一本适合的教材将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安排讲解与技能训练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对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界定。既然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必须与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结合安排教学内容。那么,教学内容必须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同时,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会计的特点,掌握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的经营方式不同造成的核算现状。

3.2 尽快出一本适合本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材。最好能够在十二五教材规划中解决这一问题,并且保证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完善、系统,做一些宣传工作,保证在各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得到应用,首先解决教学内容不完整、不系统、不规范的现状。

3.3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拥有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各院校,应该采取配套措施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缓解内容多、课时少的压力。

3.4 加强实践教学凸显会计课程的特点。会计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应该尽量让学生拥有实践的机会,这需要在原来一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到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了解一些具体业务的产生、发生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做到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核算技能,并且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一点一滴的积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由于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是统一会计制度、准则的契机,一方面是专业特点与经营的现实状况,需要广大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无私奉献,才能够保证改革的成功。

篇8:农经论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 原创 我眼中的农林经济管理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简介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用定量方法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R.Frish (弗里希) 模仿生物计量学 (Biometric) 第一个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概念。1930年12月29日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成立和1933年学术刊物Econometrics的创办, 正式标志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可。1998年7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将计量经济学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现在, 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已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Klein (克莱因) 所指出的:“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 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为权威的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P.Samuelson (萨缪尔森) 甚至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 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 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 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理论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的方法, 使之成为随机经济关系测定的特殊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通过这门课程教学, 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 一是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 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问题

(一) 老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据统计, 从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至2008年, 一共有62位经济学家获得此荣誉, 直接对计量经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贡献的达10余人。当前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学院在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的能力。例如,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认为, 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数学的广泛应用, 学生必须学会用数学工具描述和发展经济学理论。而与国外相比, 国内高校对学生的数量分析方法不够重视, 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为例, 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无非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提不出什么创新的思想和成果, 轻视定量分析。

(二) 对计量软件学习不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该课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能熟练地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进行预测, 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相关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涉及大量的数学理论的推导和证明, 如果用手工去推导和证明, 工作量非常大, 而且非常复杂。如多元线性回归中, 运用最小二乘法去估计参数, 很难解出各参数具体的表达式。使用计量软件则可大大减少复杂的计算过程, 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软件, 输入程序或点击就能力建立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本科生来说, 学习的计量软件种类不必多, 一种就足够, 比如EVIEWS, 这是一个专业的计量统计软件, 操作非常方便, 不需要编辑复杂的程序, 只需点击按钮就能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预测, 比较适宜于本科生。

(三) 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偏少。

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被并列为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 然而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却少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仅为32学时 (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48学时) 。在这短短的32课时内, 即使只是向学生讲授经典的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 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更不用说另外辟出时间供学生上机实习软件操作了。

(四) 基础课程知识缺乏。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 学生必须学习宏微观经济学、数学 (主要是线性代数) 、统计学和电脑技术等课程。实际上, 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高中是文科生 (以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有近60%左右的学生在高中是文科生) , 上大学之前的数学基础较弱, 对数学学习有厌烦心理。虽然进入高校后学习了数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 但大部分学生很难掌握好。特别是统计学中关于现价与不变价的转换, 环比指数与定基指数, 以及定基指数之间的变换, 很多同学没有掌握好。由于缺乏这些课程知识, 学习计量经济学失去了一定的基础, 这是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 偏重理论教学, 轻视实验教学。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两种现象, 一是偏重理论和方法, 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 缺乏实际操作;二是偏重实际应用, 忽略对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讲解。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经济学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强调理论与应用并重, 既强调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的介绍, 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以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只有理论课时, 没有实验或实践课时。首先, 从学生角度来看, 不少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只是一门理论课程, 与实践几乎没有关系, 从而在思想上轻视实验教学;其次, 纯粹的理论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 导致学生表面上听懂了老师讲授的理论, 一旦自己通过建立模型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 却无从下手, 从而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情绪。通过增加合理的实验教学, 学生不仅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而且能发现问题和加深对理论理解, 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实践中的用处, 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 对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认识不明确。

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要远远低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对计量经济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认识不明确。如, 不少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仅仅是经济学实证研究的技术分析工具, 没有意识到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性;特别是很多人不清楚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关系, 由于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教材涉及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 侧重于数学证明和推导, 因此很多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数学或统计学。如果老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说明, 那些对数学厌烦的学生也会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率的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以适应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要求, 应当从多方面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正确认识计量经济学。

实际上,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电脑技术和统计学的相结合的综合学科, 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和经验, 数学和电脑技术是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 统计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特别是数据的调查、整理、汇总和分析及其变量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计量经济学学会的创始人Fisher (1993) 在《计量经济学》期刊的创刊号中指出:“计量经济学学会的目标是促进各界实现对经济问题定性与定量研究和实证与定量研究的统一, 促使计量经济学能像自然科学那样, 使用严谨的思考方式从事研究, ……只有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个要素互相融合, 才能发挥各自的威力, 才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在对计量软件如EVIEWS、SPSS、SAS、STATA等的结果分析中, 要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结果进行解释和检验, 判断所建立的计量模型是否符合经济学理论。

(二) 注重EDP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EDP (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 教学模式是指利用“探究—讨论—实践”三环节有机组织教学的一套教学模式, 其教育理念为着眼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掌握和灵活应用, 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使教学过程变得富有活力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学生的主动性和过程的互动性, 老师适时转化角色, 由原来的知识授课者转变为引导者和问题咨询者,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EDP教学模式各环节中, 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教学信息和知识的交流与反馈, 形成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 适当增加课程时间。

由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应适当地增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时间, 可以将现在的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为3∶1, 即理论课时32学时, 实验课时16学时。这样既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又能进行实验操作。

(四) 加强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

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 而作为基础知识的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往往都是在大一、大二开设。由于时间上的间断, 很多学生早就忘记了这些理论知识。而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造成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 应加强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首先, 老师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地对基础课程进行复习, 对基本的理论和原理有所了解。其次, 老师在上课期间, 应对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做系统复习。特别是针对学生数学基本薄弱的特点, 加强对线性回归分析的复习, 使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第三, 应选择优秀责任心强的教师来讲授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 注重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是衔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个有效的中介环节,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典型案例, 如上学期某班级某门课程学习成绩的因素分析, CPI上涨对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 等等。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为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可以根据典型案例进行上机操作, 触类旁通, 掌握计量经济模型建立和预测的方法和技巧, 强化学习的效果。最后,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 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 加强实验课教学, 建立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制度, 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与计量软件紧密结合。

篇9:浅谈农林项目资金的合规性管理

关键词:农林项目资金;合规性管理;重要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20-1

近几年,全国“两会”的热点都离不开“三农”问题,各级新闻媒体对“三农”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升温。随着中央对“三农”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陆续制定、出台,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现如今,制约“三农”发展的资金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而怎样提高资金利用效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 农林项目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地区农林项目资金风险管理不规范

一些单位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够高,没有对项目资金的管理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制定健全的财务制度,使工作人员无章可循,还有的单位虽然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但在执行中往往不到位,管理工作无从下手,最为严重的是有些单位甚至让没有财务管理资格和管理经验的人来参与项目资金管理。

1.2 对农林项目资金的支出审核不到位

由于一部分项目资金管理人员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不了解,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对于资金费用的支出无法辨别是否合理。还有的管理人员明知资金的支出使用存在问题,但碍于情面,不得不铤而走险,对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听之任之。

1.3 对于农林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不到位

我国农林项目资金大都是由基层相关部门从财政部门争取过来的,在基层乡镇由经管服务中心、农科站、林业站负责管理和监督,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再加上人员配备不足,对项目资金使用监督的责任界限不清,以致对农林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异常困难,项目资金拨出后,基层组织全部或部分改变项目资金用途、违规使用项目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

1.4 基层组织对资金的使用存在认识误区

一部分村组干部对资金的运用上存在严重误区,觉得农林项目资金是国家财政无偿拨付的,多申报多使用才能得到实惠,不讲究效益,以致于乱立名目、重复申报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

2 加强农林项目资金合规性管理的重要意义

农林项目资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随着农林项目资金的不断投入,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林业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保证农林项目资金的合规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任务,它的投入将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吉林省农业、林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全力保护农民利益,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 对农林项目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县市农林部门要对农村经管服务中心、农科站、林业站工作人员以及村集体负责人全面了解加强农林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加强宣传教育,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必要时采取小组讨论、主管部门下派人员到基层讲解等方式,提高工作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服务意识,认真按农林项目资金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做好审批划拨工作,将违规审批资金、重复申请资金、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

3.2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加大培训力度,对乡镇相关站所和村级财务人员进行定期集中培训,培养优秀的经管人才,可以以县级财政或农业局负责牵头,选择适当的培训地点,定期在星期日举办培训班,着重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和财务知识方面的培训,要求各级财务人员和项目资金管理人员边学习办实践,以尽快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首先,要建立严格的人才任用机制;其次,要严格把好用人关,对于项目资金管理人、审核人以及村级财务人员要在进行长期周密的考察下才可以任用,考察的过程中必须与群众进行广泛沟通,以便全面了解财务人员的各种情况,将文化程度高、责任心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充实到项目资金管理队伍;再次,要严格规范村级财务人员的任用,财务人员如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必须及时到乡镇经管服务中心备案,并由经管服务中心派出工作人员与村干部一同负责监交工作。

3.3 健全农林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完善资金划拨流程

为切实保证农林项目资金能够合规合法使用,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其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划拨流程,对于相关岗位要定人定岗,分清责任,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使项目资金管理人员和基层财务人员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农林项目资金制度化管理。

3.4 加强农林项目资金的支出管理,保证农林项目资金合理使用

首先,对于農林项目资金的支出必须遵循“专人管理、专人核算”的原则,每一笔资金的划拨必须按照相关会计科目和明细账的要求设置填报,每一笔资金都要有专人核算和管理。

其次,对于农林项目资金的管理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任何基层组织和单位不得将该项资金用于办公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要建立健全账务报账程序,对于项目资金的支出凭证严格审查,避免挪用、套取项目资金的情况发生。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上课专心听讲》下一篇:2023年国考申论公文写作思路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