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024-06-23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精选十篇)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1

学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 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延伸”的办学格局, 即以资源勘查类专业为主体, 信息电子类专业和商务管理类专业为两翼, 地下工程 (勘查类岩土工程专业) 向地上工程 (建筑工程专业) 适度延伸。现有地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商务管理系等5大系部10个专业, 其中3个专业被评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设有国土资源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国地质大学远程教育南京学习中心和东南大学职业教育师资教育实习基地。

现有教职员工340余名。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30余名。专业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占70%, 硕士及以上教师占27%以上。拥有多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省级“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为依托, 以服务地方为宗旨,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先后承担、完成10余项省级、国家级课题, 1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4项成果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奖。近三年来, 学校教师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 其中, 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技能大赛工作,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建”。2009年, 学校师生在市级竞赛中获8个一等奖, 16个二等奖, 21个三等奖;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4个一等奖, 21个二等奖, 7个三等奖。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1个二等奖, 1个三等奖。学校先后被江苏省劳动厅、南京市教育局评为“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集体”, “南京市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等。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注重实效,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不断将校企合作引向深入。现拥有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100多个校外专业实训基地。以引企入校、企业投资、学生境外顶岗实训等多元化合作模式, 先后与南京建工集团、南京玄武饭店、索尼电子 (无锡) 有限公司、中山陵园管理局导游服务中心等中外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校企双方在教材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等领域进行广泛深入地合作。

在加强与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 与国外多所高校和企业开展了办学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施利博格 (南京) 数控磨床有限公司、新加坡ERC创业管理学院等签订了国际合作办学意向书;与江苏海外教育服务中心就海外带薪实习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近年来, 学校在人才培养、课程改革、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09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各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2

一、信息化建设概述

从2007年初规划我校数字校园建设,我们秉承“建网建库建队伍”的思路,分四期打造我校艰难又辉煌的从电化教育到智慧校园的建设之路,为我校数字校园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期建成103间网络化多媒体教室,为我校信息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期全面整合了全校的硬件平台和设施设备,全面改造了网络拓扑结构,搭建了有线和无线网络环境,全面覆盖校园每个角落;三期通过打造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和一系列软件服务平台,以及统一身份认证和一卡通系统,切实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创新建设;四期结合学校的示范校工程和四期工程建设,我们夯实了学校的信息化内涵,从而全面提升了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全面构建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初步实现了数据网络、电视网络、IP通讯网络、安防监控网络的四网合一。数字校园的总体建设情况良好,但是各种应用深化推广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经过多年的系统建设,我校信息网络的硬件基础设施良好,网络通达比100%,各种网络安全措施完善(具备相关防毒系统、防火墙、IPS、UPS电源等),三条对外因特网出口,总带宽达1200M,为学校教育教学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面向学生开放网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我们建设了网络中心机房、拥有20余台服务器,组成集群,多套存储系统,在万兆网络的基础上建设数据中心,安置服务器和存储阵列,使服务器应用虚拟化系统性能达至最优。用存储阵列为资源平台、精品课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安防系统、实训录课系统提供存储空间。

全校所有教室建立了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投影机、网络中控、钢制讲台,计算机、IP电话、话筒、摄像头及安全和管理设施。四期工程新大楼中的教室全部配备了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教学设备的更新,将会促进我们的教学向着互动式教学的方向迈进。

在四期工程中建成了全自动录播教室,配置了手动录播系统和20套速课录课系统。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和搭建资源库中心和精品课程中心,实现录播资料—>资源中心—>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搭建流程,最终形成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环境并实现信息化教学体系。另外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服务广大师生,引进了中国知网CNKI,电子资源总量达31T,为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但资源建设的总体工作仍然停留在初步开端状态,有待后期进一步的深化。

我们与南京市民卡公司合作开发使用一卡通平台系统,全校近500名教职工与4500名在校生每人手持一卡,可以在校内就餐、购物、签到、考勤、查询、停车、借书等,同时还可以在校外实现市民卡功能。

二、信息化建设成果展示

1、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包括综合信息门户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综合信息门户平台是数字校园窗口,以浏览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数字校园的应用信息,整合各类应用系统,学校用户(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可自由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用户经门户登录学校公共数据库平台,无须一次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综合信息门户平台,而是单一的登录。我校的综合信息门户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综合信息门户系统

2、SMT实训录播系统

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制,在SMT实训工场搭建了微格实训录播系统,该系统是针对电气系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训需求,基于领先的网络流媒体录播技术与教育技术理念开发,集微格教学、多媒体录制、网络直播及点播、教学资源管理、网络实训教学于一体的网络化微格实训教学系统,其记录、观摩和评价系统均采用网络与流媒体技术,通过连接校园网或Internet,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点播、测评与学习。该系统的实训环境如图3所示。

图3 SMT实训工场

3、物联网服务

我们通过建设一系列具有物联网服务功能的设备或场所,实现产教结合,充分为我校的物联网专业服务。例如在四期工程电子信息大楼中的校史馆和物联网会议中心,我们通过物联网的RFID技术自动识别锁定校园内的固定人员、来访人员、车辆、各种固定设施等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并通过一卡通系统将校园的各项生活应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其中物联网会议室实现了空调、窗帘、多媒体、广播、投影仪等一系列设备根据固定人员指示提前打开和自动关闭功能。物联网会议室及管理平台如图4所示,一卡通系统如图5所示。

图4 物联网会议室及管理平台

图5 一卡通系统

4、资源建设系统

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和搭建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中心,实现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服务的实名制网络教与学空间的软环境。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是示范校展示和推广本校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我校的资源中心平台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具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学校加盟专业资源共建等功能,同时又能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制作。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功能、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三大子系统,三系统之间无缝联接。录播教室和资源库组织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录播教室和资源库组织架构

三、信息化建设创新点

1、虚拟校园电视台建设

我校建设的虚拟校园电视台系统是覆盖全校的发布系统的一个部分,该系统采用了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录播技术等模块化设计,配属高质量的摄像机、录音设备等现代视听设备,可录制出专业级的音视频节目,同时通过网络直播系统在局域网、互联网上传送,使得远端用户既可以在网络上实时观看电视台节目。利用一体化演播设备,可以录制优秀教师的授课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在线直播教学,也可放在服务器上让学生日后点播学习,同时利用该系统也可进行教师讲课观摩。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科教片或文艺节目,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及扩展知识面。

2、教学资源建设

我们通过建设录播教室和搭建资源库中心、网上教学平台和精品课程中心,实现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服务的实名制网络教与学空间的软环境。建设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形成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在先进的硬件网络环境中同时提供为教与学环境服务的软件平台,实现录播资料—>资源中心—>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源搭建流程,最终形成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环境并实现信息化教学体系。

3、实训录播系统建设

我们与企业合作研制,在SMT实训工场搭建了微格实训录播系统,该系统是针对电气系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训需求,基于领先的网络流媒体录播技术与教育技术理念开发,集微格教学、多媒体录制、网络直播及点播、教学资源管理、网络实训教学于一体的网络化微格实训教学系统。

4、常态录播系统建设

在学校教室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按10:1的比例,建设常态录播教室,在理实一体的教学、实习环境中对教学和实训操作进行录播,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教学和实训积累资源。

5、基于移动平台教学和实训系统建设

学校已增加资金为学校的四个实验班的教学用平板电脑的采购,并准备修改资源及教学平台,以适用于移动平台的教学和实训,并积累资源。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教学管理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很快,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良好的背景下,本文从江苏47所高等职业院校中抽取12所南京市高职院校,对其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动因、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师资、教学组织管理等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江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探索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建设意义的对策,为促进江苏高职院校学校体育教学的提高、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技师学院、南京市高级技术学校、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南京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南京铁道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南京市江宁高级技工学校、南京化工高级技工学校、南京工程高级技术学校、南京市金陵技工学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法

本文对这些学校的学生进行300份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问卷只针对在校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问卷120份,主要针对在校专职体育教师。回收率均为100%。

(2)专家访谈法

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并征求了他们对教改的意见,了解了江苏南京市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及高职教育的改革情况等。

二、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学是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高校体育指导纲要》的五个领域目标的教育过程。

本文通过对南京交通技师学院等12所高职院校300份的问卷统计,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从调查中发现,80%以上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其中被调查学生中有40.7%的人对教学内容不满意,对场地器材、教师的不满意度、上课的兴趣、上课的疲劳度分别为9.3%、17.7%、18.3%、14%。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模式传统,教学内容、形式固定单一,竞技性较强,缺乏时代性、健身性。教学考核评价标准忽略了体育教学评价目标的多维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等特征。因此,学校要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更有职业导向性、发展技能性和内容实用性。

1.教学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此外,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在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时,不但要考虑指导纲规定的五个领域目标,更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特色,突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制订出适合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符合学生就业需要。

通过调查显示:各学校都有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但教师在执行中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或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教学目标不一致,从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占50%,说明健康第一的观念得到了重视,教学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具有实用性,占16.7%,说明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对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传播高质量的生活理念,结合职业应用化方面缺乏重视。在制订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目标方面,25%的数据显现出教学目前仍以传授技能为主,说明还有好多学校没有领会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教学改革不够全面,教学理念尚未摆脱单一技术性教育的旧框。因此学校在体育教育理念上要以“树立健康第一”为教学的主导思想,使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贴近生活,使学生终身受用。

2.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应具职业导向性、发展技能性和内容实用性的特点。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专业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工作的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江苏省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开课率达100%,体育课开设四个学期的占75%;开设二到三个学期的占25%.开一个学期的为O;开课不足的原因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比较多,还有就是可能受场地器材的影响而导致的。调查中12所学校全部开设体育课,同时也有一部分学校开设保健课和选项体育课,但是比例很少。从结合学生的专业来看,满足不了学生和专业需求。

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篮球、排球、健美操为教学内容的占100%;乒乓球、田径、足球、武术、羽毛球作为教学内容的占60%以上;网球、游泳、定向运动、体育舞蹈等项目由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高,经费投入比较大,作为教学内容的比例比较低。轮滑、定向运动开课率非常低。因此,除继续加大对传统项目的投入外,还应增加对网球、游泳、轮滑等项目的开课率,改善场馆设施,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师资情况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目前,高职院校外聘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过高,达到16%。说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存在隐患,外聘兼职教师的流动会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数量过多也会影响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由于这类教师不是正式编制,上课是短期行为,往往以“旁观者”的角色参与教学和其他工作,这种离散的教师结构没有凝聚力,缺乏教学内容与教法改革创新的激情,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

另外,调查显示,目前在校专职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上30岁以下占40.8%;31-40岁占38.3%;41~50岁占12.6%;50岁以上占8.3%。40岁以下教师数量超过70%,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在教师的梯队建设方面应引起相关领导重视,12所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百分比分别是O%、20%、30%、50%。学历层次为大专10%,本科为76.6%,研究生以上为13.3%。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和层次不合理,呈“金字塔形”,即高职称少、中级职称缺乏、初级职称比例过大,高学历教师比例偏少。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与高职院校的整体地位有关。由于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也不足,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都难以维持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

4.教学组织管理和方法

教学组织管理和方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严谨的教学组织、科学的管理是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对8所学校的体育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调查,100%的高职学校对体育教师是要求

按照教学课堂常规进行的,每学期进行教学总结。但是大部分学校对单元教学计划未作要求;督导评课率为66.7%,说明各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对教师要求还比较严格;调查还显示学校对体育的教学文件规范化和完整性还需提高。

三、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而且能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良作风,提高学生对高温、高湿、高寒、辐射和噪音等恶劣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在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用语言、信号等进行刺激,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学生跨出校门开始就受着工作环境、条件和专业技术的挑战。为此,学生必须要掌握符合专业特点的健身知识及方法,掌握职业实用性运动技能与技巧,以及与职业特点相近的运动项目。如建筑工程专业学生需在高空环境下工作,体育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攀登、爬越训练,同时利用自然环境高温、寒冷等条件训练;木工、钳工专业需上肢力量,学生可进行举重、投掷、器械体操等练习。

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未来的体育教师必须是复合型的,即知识结构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知识群组成,在智能结构上由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聚合而成,涉及与主辅专业有关的知识和“边缘”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既能教体育技术,又能教理论,既能教体操,又能教武术或田径等,具备完成多项工作的知识能力。

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掌握体育原理和运动方法,学会运用多种专业特点的体育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各学校都有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但教师在执行中由于受到条件限制,或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教学目标不一致,从调查中发明,学生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健康第一的观念得到了重视,但在对运用体育教学的优势,传播高质量的生活理念,结合职业应用化方面缺乏重视。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尚未摆脱单一技术性教育的旧框。

(2)所有学校全部开设体育课,同时也有一部分学校开设保健课和选项体育课,但是比例很少。从结合学生的专业来看,满足不了学生和专业需求。开设的课程主要以篮球、排球、健美操、乒乓球、田径、足球、武术、羽毛球等传统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3)从教学师资情况看,目前的高职院校老师主要由外聘与自己的教师进行教学为主,教师的年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层次不合理,呈“金字塔形”,即高职称少、中级职称缺乏、初级职称比例过大,高学历教师比例偏少。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与高职院校的整体地位有一定的关系。

(4)所有高职学校对体育教师都是按照教学课堂常规要求进行教学的,基本每学期都进行教学总结。但是大部分学校对单元教学计划未作要求,各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学校对体育的教学文件规范化和完整性还需提高。

2.建议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教育,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性,为职业教育的特点服务。

(2)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领导只有在政策、物力、财力、教学管理、教师编制等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才会使体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另外,体育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掌握体育原理和运动方法,学会运用多种专业特点的体育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EB/OL],2002-08-06。

[2]何爱红,昊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3):54。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一、二、三年级(2012级、2011级、2010级)共计286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级男生893人、女生486人;2011级男生831人、女生462人;2010级男生692人、女生315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采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指标体系和测试方法,由专业人员对学生体质相关指标进行测试。身体形态(身高、体重)、生理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立定跳远、中长跑、坐位体前屈)进行实验研究。

1.2.2统计法

利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汇总,然后利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各个测试项目等级所包含的人数和比例。

2结果与分析

2 . 1一至三年级学生身高体重等级

数据显示,我校男生肥胖体重占总数的16.40%,超轻体重占46.05%,而正常体重只占23.77%;女生肥胖体重占总数的11.53%, 超轻体重占33.17%,而正常体重只占44.22%。男生非正常体重比例是正常体重的4倍;女生非正常体重比例是正常体重比例的1倍多。以上数据反映我校学生体重发展很不均衡,出现中间小,两头大的分布格局,男生体重发展不均衡情况尤为突出。

2 . 2一至三年级学生肺活量体重等级

数据显示,我校男生的肺活量及格率为50.15%,比例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女生为45.45%,接近总数的一半。以上数据反映我校学生的肺活量整体水平严重偏低,教学安排上要重视加强肺活量方面的训练。

2 . 3一至三年级学生耐力类项目( 坐位体前屈) 等级

数据显示,我校男生耐力类项目的优秀率和不及格率分别为4.35%、26.03%;女生分别为5.11%、22.96%,耐力项目成绩不及格率达到1/4左右,以上数据反映出我校学生耐力素质需要提高,教学安排需要强化耐力方面的训练。

2 . 4一至三年级学生柔韧、力量类项目( 坐位体前屈) 等级

数据显示,我校男、女生柔韧、力量类项目等级比例分布比较合理,说明我校体育教育活动对柔韧教学环节效果较好。

2.5一至三年级学生(跳远) 等级

数据显示,我校男生速度、灵敏类项目及格率、不及格率分别为52.53%和20.47%;女生分别为52.36%和18.77%,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占70%以上,优秀良好率占有率不到30%。数据反映我校学生速度、灵敏类项目成绩偏低,教学安排需要强化耐力方面的训练。

2 . 6一至三年级学生综合等级

数据显示,综合等级我校男生优秀率和不及格率分别为0.42% 和38.80%;女生分别为1.35%和31.94%,优秀率极低、不及格率极高。数据反映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和整体运动能力很低,学校需要大力发展体育运动,重视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扭转我校学生体质状况整体较差的局势。

3讨论

(1)手机控、电脑控、低头族等现象的发生严重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由于数码产品娱乐性强,学生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差,他们对数码产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严重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独生子女影响家长育子观,大部分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营养过剩,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老师数量不足和年轻化,工作量大,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培训的机会少,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4)学校相关规定制约着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推进,目前课外活动参与率很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整体的体质并无多大意义。

4建议

4 . 1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1)重视对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的训练和专项素质的培养,一、二年级体育课教学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训练为主;三、四年级体育课教学在原体育课的基础上,打破以自然行政班级上课传统模式, 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开设项目选修课。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通过选项课教学,让学生掌握2项适合自己终生受用的运动项目,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达标率,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终身体育意识。

4.2重视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体育健康与保健、体育评价、规则、裁判和比赛欣赏等,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4 .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通过体育文化节、课外体育竞赛、观摩体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讲座等渠道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校的运动场地构成体育文化环境。

(1)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加大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更新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2)积极落实2006年12月25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共同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4.3.1制度保障

学校领导要提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从人力和物力上加大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投入力度,制定和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

4.3.2早操和课间操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

课间内容可以包括广播体操和跳绳(长绳、短绳、花样等)、跳橡筋绳、简易健身操、简易街舞、集体舞、秧歌舞、踢毽子、呼啦圈、两人三足跑(十人九足)、摸石子过河、袋鼠跳、迎面接力、传球接力、木板鞋自编操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项目和游戏,也可以是各班自创自编的项目,学校出台相应的组织机构、活动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

(1)加大校园体育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积极发展多种组织形式,如体育选修课、体育俱乐部等,做大做强现有体育社团,大力开拓新社团。

(2)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学校各协会、俱乐部等一切体育组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骨干,使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

4 . 4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 努力改善场地、器材不足问题

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和体育设施的添加、更新加大投入力度;创造条件向学生教授休闲体育,使他们在健身的同时也提高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能力。

摘要:对我校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测量,对测量的数据导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对系统数据进行汇总,掌握我校学生体质的整体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的一些措施,为我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5

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581人,其中专任教师388余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32人,博士、硕士222人。有交通部高职教育专业带头人3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名,交通部“吴福—振华”优秀教师2名,入选江苏交通“100人才工程”2名,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江苏省交通系统教学名师2名。汽车运用技术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建立了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结构较为合理。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人才培养能力。坚持“紧贴交通产业链发展,打造专业建设平台”,努力构建富有交通特色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体系。现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个,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专业2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省级优秀精品教材5部,省级立项精品教材4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多循环教学模式。成功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办“T-TEP班”和“F-SEP班”,共同培养专业汽车维修、销售人才;与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和北京铁研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东南班”和“北京铁研班”;与美国庞贝捷(上海)漆油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钣喷专业人才培养;与柳工集团合作开办“柳工班”,共同培养工程机械与维修人才;与东风标致公司合作开办“标致班”;与江苏沪宁钢机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沪宁钢机班”;与深圳民太安公估公司合作开办“民太安班”;与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软件人才培养;与苏宁集团合作开设“苏宁销售工程师班”和“苏宁维修工程师班”;与顺丰速运合作开设“顺丰班”,构建和实施“订单式”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代表队获一等奖,在全国、全省性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力学竞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竞赛以及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中均获好成绩。多年来学院为交通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培养了三万多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成为江苏交通系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稳步推进合作办学。目前与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合作开办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与澳大利亚堪培门理工学院合作开办“会计与审计”专业,加入了“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先后与美国通用(上海)汽车公司、爱尔兰都

柏林理工学院等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引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学院设有的继续教育学院,具有独立的专科夜大函授办学资格,同时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开展本科成人教育,与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专接本工作;与省内10多所职业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成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关系,增强了学院办学功能和辐射能力。

学院坚持立足交通办学,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交通部交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作站;建有全国首家省级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考核中心;设有交通部公路工程试验工程师考试与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江苏考点。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被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确定为“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并连续多年被评为省优秀鉴定所;培训及考核鉴定范围涵盖了学院所有专业及交通行业的大部分技能岗位,工科毕业生实践技能考证率达100%,职业培训每年达15000人次以上。“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也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及以上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先进单位。学院积极开展科教研和社会服务。依托专业优势,建立了交通部甲级资质的江苏育通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江苏省高等级公路检测中心、南京交院汽车驾驶培训中心、南京交苑道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舜成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锻炼了专业教师,拓展了学生实习空间,壮大了办学实力,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有着较好的社会影响。在连续十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的基础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01年升格以来,又先后多次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还获得“2001—2005年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8-2009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等称号。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学院将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校园优美、校风优良、特色鲜明、质量一流”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最初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并以“职业学校”冠名的学校。90年的办学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18-1952年为中华职业学校时期;1952-1960年为上海机械学校时期;1960-1999年为南京机电学校时期;1999起进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时期。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八万余名各类建设和管理人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革命烈士江竹筠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承“敬业乐群”的校训,在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办学理念。2004年成为江苏省第一所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6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建设28家学校之一。2008年作为江苏省高职院校试点接受基层党建考核并获得“优秀”。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

学院毗邻著名的南京钟山风景区,有仙林、中山、天堂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60余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目前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35人、教授30人、副教授178人;设7院2系2部,20个专业群,60多个专业方向,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有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和劳动与保障部“直通车”专业2个和紧缺人才培养专业2个,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江苏省精品课程9门;有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江苏省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江苏智能传感器网络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电工电子江苏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1个;设综合实验实训中心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1亿元;80万册馆藏图书,1,500余种期刊;近年来获得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各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申报专利82项,获授权47项,近三年共发表论文15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近300篇。

学院招生就业“出口畅、进口旺”。2005年来我院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实用英语口语比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中屡获殊荣。学院先后与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进行交流和项目合作,通过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和模式,进行专业与课程开发。目前国际合作办学专业9个、在校学生1000余人。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6

拓展就业市场 打造就业竞争力

办学中,学院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名校,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全体学生、服务信息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大力培养具有信息行业职业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其他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为拓展就业渠道,学院定期邀请中兴通信、三星电子、西门子、南瑞集团、苏宁电器等知名企业来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在与其他高校联办招聘会的基础上,深挖本地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相关部门还把开拓南京本地就业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为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长点。

对此,学院领导指出,“南京市、南京各开发区大企业云集,其中不乏一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软件业等行业重要企业,它们的用人需求非常可观,开拓本地就业市场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具有可行性。”通过努力与协调,学校多次与南京市人事局合作组织相关用人单位来校举行专场招聘会。

与此同时,学院通过与南京地区的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了南京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吸引全国用人单位来南京高校招聘。“通过校校联合,我们开拓了南京本地的就业市场,不仅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绝佳条件,也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学校领导说。

“就业指导老师平时强调的就业不能等、靠、要的思想,让我在这次签约中受益匪浅。”签约于天弘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朱雷回顾自己找工作的过程若有所思,“主动关注就业信息,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先就业再择业,这些观念都是老师们在就业指导课和讲座中向我们强调的,除此之外,应聘技巧、礼仪、口语表达等知识对我成功应聘起了很大的作用。”

实践表明,学院通过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通过规范履约、诚信教育等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众多用人单位主动来院洽谈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甚至在学生实习期间就将人才预订一空。“我们专业去年进入公司的师兄师姐的实践能力受到公司的充分肯定,今年公司主动来校点名要我们专业的毕业生,我就是通过这次机会进入公司的。”签约于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韩硕坦言自己是这一举措的直接受益者。

在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树立毕业生品牌的同时,学院通过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等措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通过设立大学生就业扶持基金、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措施延伸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并通过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改善专业规划和设置等措施,建立了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为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创业师资培训 以创业带动就业

近年来,学院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企业的社会价值,了解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对此,学院领导表示:“针对党中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号召,我们适时举办了KAB师资培训班,目的是通过培训逐渐建立一支具有较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业教育知识丰富并热心为学生创业工作服务的教师梯队,将创业工作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引向深入。”

据悉,KAB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内容包括成人学习原理、参与式培训方法、视觉教具运用、教学应用与经验分享、商业游戏模块、KAB课程示范课、学员试讲等。来自KAB中国创业教育项目组的培训师徐颖云、赖泓杉,为来自各教学院部及学生工作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15名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他们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商业模拟、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为参训学员呈现了丰富生动的创业教育知识和经验,有5名学员通过培训成功获得了大学生KAB创业教育讲师培训合格证书。

与此同时,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持续提高他们的职业化水平,通过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合作进行职业指导师培训,使18名就业指导教师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同时,与北森公司合作对12名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TTT培训,使学院的就业服务工作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针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学院未雨绸缪,为做好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正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给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各教学院(部)需及早启动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该项工作的整体效能;二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就业、诚信就业;三是根据国家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新需求,结合当前就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各教学院(部)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四是将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就业咨询、就业信息采集发布、就业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做实,切实为毕业生提供快捷、有效、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实现“3331”就业格局

为切实提高学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抓手,着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竞争力。例如,学院在各研究生班级中设立就业委员一职,同时在校研究生会以及各学院研究生会中成立就业实践部,选拔一批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同学协助学校和研究生院做好研究生的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优化毕业生就业结构,学院提出了构筑“3331”就业格局的发展目标,即毕业生中有30%升学或出国深造,30%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软件业等行业就业,30%服务地方企业,10%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

为此,学院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建立未就业学生数据库、开展一对一谈话等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各个学院通过未就业学生数据库挑选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向学生们传递了就业形势,在了解他们的求职方向和需求之后,学校方面可以在有合适的机会时向企业推荐。”学院领导说。

针对用人单位招聘方式的调整,就业指导中心购买数据库、软件,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加强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训和指导。“购买的数据库主要是针对国考、公考和事业编考试的学生,学生们利用这个软件可以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模拟测试,以此来加强训练。”另外,学校通过以开课为主、专项讲座为辅的方式,以及BBS发帖回应就业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的方式,加强学生就业教育与引导。

对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用专业学生和部分女生,学院采取摸查等级、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发放就业补贴等措施进行积极帮扶。同时,学院加强就业扶持基金对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力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及时汇总全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各学院加强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摸底,建立健全未就业毕业生数据库,加强就业进展信息发布,加强毕业生安全教育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学院通过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为所属各系部发放就业扶持基金共20余万元,为100余名特困家庭毕业生发放每人1000元求职补贴等措施促进学生就业。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7

雨水收集的英文是“Rain Harvesting”,意思是像收获庄稼一样收获雨水。雨水作为非传统资源的利用具有多重功能: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通过渗透增加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和减缓雨水排水量,减低城市雨洪灾害。建筑雨水利用就是将水循环中的天空雨水以天然地形或人工方法收集、截流、储存、处理回用,供建筑及小区日常杂用水。如果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与住宅建设相结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由于水资源日益枯竭而望天兴叹的生活。我们研究的屋面雨水收集、改造利用项目以南京为基础,该项目在南京有着深远的投资价值和长远的市场前景。首先,南京雨水充沛,年降雨量约1100毫米,在雨水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南京市是一个典型的“洪水走廊”,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可以对长江中上游面积17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过境水起到减少地表径流,消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其三,南京降雨时空分布不匀:空间上沿江沿河两岸的圩区,地势低洼,容易形成农田内涝、城市积水的局面;而丘陵山区,地势高而不平,远离江河,水源缺乏,容易发生旱灾;时间上丰水年降雨量高达1621毫米,枯水年只有448毫米,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65%,有明显的梅雨现象,出梅却常常出现长时间高温晴热天气,屋面雨水收集改造利用项目可以在时空上调剂水量。总之,南京实施屋面雨水收集改造利用项目,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 屋面雨水简易收集和改造利用项目设计方案如下

1.1 收集、输送

我们从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建工教学楼入手,建工教学楼屋面雨水有独立的雨水排放系统,楼前后共有10个落水管,雨水到达地面呈地面散流。当实施屋面雨水收集利用时,首先更换现有的雨水管道,利用u-pvc管代替其他管材,减少污染;其次在教学楼四周排布雨水排水干管,形成室外雨水管网,汇集雨水。屋面设置雨水斗收集雨水,雨水斗的格栅或外设网罩可以筛除较大的污染物。屋面雨水经落水管排至室外雨水管网,室外雨水管网设有雨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设置落底,可以充当沉砂井,利用落底起到初步净化的作用。

1.2 储存

收集来的雨水输送教学楼后面的绿化带地下储水池储存。储水池设计中,有效储水容积的确定是关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中的7.1.2和7.1.3条对这方面有所规定,说明储水池排空得越快,储水池的周转利用率越高。因此储水池设计有效容积600m3。同时储水池设置溢流口,多余雨水通过储水池溢流口溢流至校园雨水管网。

1.3 净化

雨水经屋面雨水斗的格栅或外设网罩筛除了较大的污染物;雨水再经收集管路上雨水沉砂井的逐级沉砂,又经储水池底部的沉泥区对来水进一步进行沉淀,三道工序以后,屋面雨水作为优质水源基本能满足雨水回用的水质要求。如条件成熟,我们可以通过预留的投药井加药作更进一步地净化。

1.4 使用

储水池的上部为清水区,在清水区内设置潜水泵,采用潜水泵抽水。楼顶拟建体积约10立方米的水箱,雨天雨水经潜水泵送至教学楼顶水箱,再由楼顶水箱向下铺设雨水利用管道,拟作冲厕用水和绿化用水;楼顶水箱与地面的高差可以保证绿化喷头所需的水压,晴天用水量大,雨水供给教学楼周围的绿化,可充分清空储水池,为下次降雨提供充足的储水容积。(储水池示意图如图1)

2 项目核心内容

2.1 项目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意义

在南京等缺水城市,伴随城市的发展,地表、地下等水资源在被不断过度开采,城市越是发展,水资源越是匮乏。但城市的发展是不可能停止的,利用雨水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开发新的水资源,缓解现有的和解决即将出现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屋面雨水收集改造利用项目不能直接体现出经济上的优势,但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如减少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削减洪峰流量、地下水的补给等。尤其对大多数贫水及缺水地区,与外源调水及海水淡化相比,经济上仍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有着不可忽视的利用价值。

2.2 项目的技术优势所在

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在发达国家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正在推广应用,而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做法尚在探索之中。但是在我们的周围不乏已经投入使用的实例,如聚福园、金鼎湾国际、燕归园、西堤国际、清江花苑等10个小区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中银城东苑、金鼎湾更是雨水收集的两个示范小区。再则我们的项目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2010年南京市强制推行“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规定,并写入新建小区规划要点,如违反规定,将按照相关法规给予处罚,我们赶上了好的时机。

2.3 项目的可靠政策支持

2001年建设部出台《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3.1.4规定:小区绿化、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等用水宜使用中水或雨水,这就为雨水利用的全面推广创造了政策条件;《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一2006)颁布实施,为该技术的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依据,这就使得雨水收集利用变得有章可循。

3 项目市场运作设计

3.1 项目市场情况

(1)市场状况、变化趋势:目前市场上只有少数新的小区建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如果将所有民用建筑进行雨水收集利用项目改造,这一项目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2)市场调研数据。就网上资料调研反应,目前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寥寥无几,屋面雨水收集利用不及万分之一。

3.2 项目存在的竞争

3.2.1 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分析

城市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的建设涉及面很广,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较复杂的决策过程。而校园雨水利用系统相对简单一些,又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可作为城市雨水利用系统的重要节点和先行者。目前全国已有几十家大专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雨水利用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房屋开发商也加入了这一队伍。

3.2.2 市场竞争优势

网上资料反馈,南京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这一经营项目的单位。学校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探索雨水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发雨水利用新产品等,最终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雨水利用新技术,甚至提高我国雨水利用的整体水平。从小处而言,学校将部分雨水收集直接利用于浇灌和冲洗,另一部分排入绿地和透水地面,就地入渗回补地下水,做到雨水的间接利用。在校区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可已产生长期的经济效益;将来可以推广到校内绿化、操场、景观等消耗水量大的场所,可以进一步为学校节省一部分自来水水费。从大处而言,屋面雨水利用是开源节流的重要途径,技术经济分析显示,雨水利用方案设计简单、便于实施、效益显著,屋面雨水利用是对传统雨水直接排放设计的变革,并且具有减缓地下水位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等广泛意义。当雨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时,屋面雨水经静置沉淀、过滤处理后可达到水质标准。由于学校建筑比较集中,绿化面积较大,且屋面雨水利用设备投资较小,操作维护简单,所以学校雨水回用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3.2.3 项目财务预测

本项目总投资为25万元,其中雨水检查井、储水池、水泵、辅助材料等固定成本为15.5万元,人员工资、劳务费等可变成本为6万元,税收1万元,利润2.5万元。8年收回成本,以后每用1立方水我们都在收益。

3.2.4 项目建成后给学校带来的效益预测

向屋顶水箱供水的水泵P=1.5kw、Q=30m3/h,按预计每年采用回收雨水量为12000m3计算,水泵运行,电耗为1.5*12000/30=600,电价按0.8元/kwh计算;全年共消耗电费480元;设备每年的维护费用按总投资1﹪的计算,即为2500元,管理人员工资按3000元/a计(因目前只有一个600m3的实验池,故按1/4人工计算)。因此,系统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为480+2500+3000=5980(元)。预计每年采用回收雨水量为12000m3即每年节约自来水12000m3,以南京市目前自来水价格3.10元/m3计算,每年节约水费37200元,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约250000/(37200-5980)≈8年,随着自来水价格的不断提高,以及用水限额、梯级水价等措施的实施,投资回收期将会大大缩短。

总而言之,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符合国家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节约型城市和循环经济建设,国家应该尽快制定相关的技术和应用标准,并从财政等政策方面对雨水利用设施的制造和建设进行倾斜和鼓励,使雨水的利用真正得到推广。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相对投资小,管理维护简单,适用范围广,可以优先考虑在住宅和公共建筑建造时同时设计建设,并作为节能型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是一项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绿色环保工程,市场前景广阔,普及这项工程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屋面雨水收集改造利用项目的运作。

关键词:雨水,收集,改造,利用,探索

参考文献

[1]关丹桔等.银城西堤国际小区雨水收集利用与景观水循环处理的设计研究[J].江苏建筑,2009,(02).

[2]韩冬生等.校园雨水利用系统的建立[J].公用工程设计,2009,(06).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8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 而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也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国家旅游局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到2015年, 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 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 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 实现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我国对旅游业人才需求有很大的缺口, 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 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地处旅游业十分发达的南京。“六朝金粉地, 金陵帝王州”, 有着6 000多年文明史和2 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 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 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 故有“十朝都会”之称。2014年青奥会落户南京, 古老悠久的文化遗产, 现代文明的经济都市, 与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更给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无限动力。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南京职业教育中有影响的重要专业必将借此东风得到长足发展。

二、建设目标

立足南京, 面向长三角, 走向全国。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施与管理等方面建设, 努力构建“1+2+3” (1个面向, 即面向南京都市旅游、会展业;2个基础, 即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3个结合, 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的结合) 多证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出职业素养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以江苏及长三角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为实践平台, 将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围绕省内旅游市场需求, 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特色, 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

三、建设策略

(一) 明确专业定位,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双核”的培育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课程改革, 使技能教学和学历教育相对统一。建立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旅游院校及企业的联系, 选拔师生出国实习、研修、交流, 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积极探索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二) 强化双语教学,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增加双语教学的课程数目和课时, 开设日语、韩语等选修课程, 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 选派教师出国进修, 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旅游学界和旅游行业的各类学术会议与实践培训活动。

(三) 重视素质教育, 改革与优化课程体系

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其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四个模块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形成科学的、高效的、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教学模式。

(四) 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把课堂实训、校内生产实训、校外生产实训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学习过程的工作化、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尝试建立校企合作股份制, 加强联合考评制度, 及时掌握企业典型工作任务, 在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更适应企业需求的学生, 为企业服务, 为社会服务。

四、建设内容

(一)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旅游行业为背景, 以职业道德熏陶为前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 以“学训交替”课程体系为根本,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依托, 构建高效科学实用人才培养体系。

(二)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建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区域特色的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 完成一批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出版, 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三)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和聘用等途径, 建设素质高、教科研业务能力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努力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 并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高级职称以上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40%。

(四) 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校内实训设施的整改升级, 打造一批集教学、生产、实训和创业于一体的校内工学结合平台;加大专业投入, 建成旅游虚拟仿真系统;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 建立满足教学需求、合作紧密、实习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进一步推进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基地产学研作用发挥等为内容的实践基地内涵建设。

(五)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学校的企业服务平台, 建立旅游业社会服务中心。积极参与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工程, 参与职业资格证社会培训、参与地方旅游调研和规划, 参与兄弟学校旅游专业建设研究与指导、参与签约校外基地企业的管理与服务, 使专业能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五、建设资金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两年 (2010-2011年) 建设资金规划具体包括: (1) 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及实施66万; (2) 师资队伍建设56万; (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社会服务及实训基地建设103万, 其中20万资金来源于企业支持。总共投入资金225万, 其中硬件投入41万, 占总投入18.2%;师资培训投入56万, 占总投入24.9% (见表1, 表2, 表3) 。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六、保障措施

长期以来,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工作, 专业建设工作由校长室领导, 教科处、教务处、督导室、系部及旅游管理教研室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具体实施。

(一) 组织保障措施

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下设各个项目工作组和项目建设团队, 落实人员, 明确责任, 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二) 制度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包括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和项目负责人制度, 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三) 经费管理措施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9

一、我校两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笔者所在团队对就业质量的研究, 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 如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要求的就业统计中, 从2011年关注毕业生就业率到2013年关注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签订合同人数、起薪、享有社会保险等方面;在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制度中, 各所部属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纷纷提到就业率、就业分布、就业单位性质等;在中国知网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中大量文献也对就业质量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在大量资料的分析整理研究基础上, 本文主要通过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就业统计口径, 我校2013届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2%, 年终就业率为99.2%, 其中签约就业率96.8% (包括有17.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参加专接本或专转本学习;有0.8%的毕业生应征入伍) 、灵活就业率2.4%;专业对口率为82.7%, 全校5个系部10个专业统计数据显示, 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排名前三个专业分别是工程地质勘查、旅游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就业地区分布主要在江苏, 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地区排名前三分别是南京、南通、苏州;毕业生月起薪点1650元, 74.8%的毕业生月薪分布在2200~2500元, 12.4%的毕业生月薪分布在2500~3000元, 仅有4.3%的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我校毕业生人数53.2% (其中深度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数32.4%) 。通过笔者所在团队设计的调查问卷, 其中毕业生调查问卷反馈毕业生对工作薪酬、社会保障、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工作时间五个方面的满意度达到90.2%;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反馈对2013年新进我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通用技能三个方面的满意度达到87.3%;根据2013年招生就业处统计的数据, 结合学校满意度中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自主创业率、稳定率、就业结构、合作企业接收学生比例六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97.9分。在2014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截至目前, 学生初次就业率为88.6% (包括有25.2%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参加专接本或专转本学习) , 灵活就业率4.6% (包括创业学生人数2人, 占毕业生总数1.97%) ;毕业生月起薪点1800元, 普遍月工资较2013年上涨200元左右;校企合作企业接收学生数较2013年基本持平, 学生对其实习的单位认同感较2013年有所增强, 如学校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经历实习后回到校企合作单位学生比例达到64.3%。从近两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目前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并每年有较小幅度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满意度, 尤其是对工作时间、社会保障两个方面的要求及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工作时间基本为5*8双休;用人单位更愿意来我校招收毕业生,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学生入学时签订协议。总之, 我校学生“出口旺”现象在同类职业学校中日益凸显。

二、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途径探析

1.细化专业岗位定位,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每一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岗位定位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在各个学校均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其中对专业岗位进行了相应论述,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需要我们不断进行修订。如我校计算机专业, 为了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生顺利走向就业单位, 我们每年邀请南京华为等企业高管、南京信息等高职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 明确将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定为网络布线员、H3C网络设备调试员、LINUX系统配置员三个主要岗位, 并让学生明确三者之间的梯度和收入差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 为了考虑学生毕业后1~2年工作提升变化, 在研讨中我们嵌入第二岗位能力相关课程, 如项目经理技术要求等。

2.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多种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名词一直是职业学校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也正因为上述热点的存在, 才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高并逐步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 但随着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转型、普通高校就业压力督促其关注学生技能带来的挑战, 作为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订单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 我校利用校友资源进一步拓宽了我校校企合作的面和度。在订单培养方面,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积极与南京维景等四星以上酒店、德高旅行社等签订不同层次的订单培养协议, 其中与南京维景的订单协议是从第六学期结束后进行订单培养, 而与南京水秀苑的订单协议是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培养, 与德高旅行社的订单协议是放在第四学期开始进行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 引入企业课程, 让企业专家走进系部学生课堂, 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深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 让系部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 提高其专业技能, 使其能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并为其解决企业一线问题创造机会。通过企业与学校员工的流动, 在2013年, 我校商务管理系编写实用教材5本, 2014年已编写教材2本, 提高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强化职前教育,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岁左右, 其入学选择往往带有更多的麻木和随意性, 其对所选专业未来走向及要求基本是一片空白。我校针对这种现象,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内, 组织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合作企业高管、优秀毕业生进行专业及素养要求进行演讲, 让学生明确“5年后企业要求我能做什么, 怎么去做”。同时随着学生三年级学习结束后, 学生年龄普遍在18岁左右, 学生开始思考专业的合适性, 这时我们积极开展学生就业倾向测试, 通过就业倾向测试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学生, 并让就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未来就业规划,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学习。在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等手段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 我校积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月”、“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 以便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展示、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4.完善就业课程体系, 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我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并根据我校实际组织编写了《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 同时积极推进SYB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另外学校系统建设就业创业指导活动体系, 学校将活动纳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以竞赛、讲座、沙龙、文化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主就业创业指导活动, 激发意识、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为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安排就业工作者参加校内外各种进修培训。就业工作者队伍实行专兼职结合、分层次培养的建设机制。学校还聘请大量兼职导师, 并鼓励专业老师积极参与, 提高就业创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

5.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学校与各系部均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情况动态信息库》, 细致开展“一对一”求职指导。同时系部实行每周学生就业汇报制度, 及时通报未就业的学生名单, 并安排专人负责与他们定期联系, 督促帮助他们尽早落实就业单位。在毕业生离校后的半年内学校要求班主任持续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 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并尽可能为更换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援助。

6.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建设, 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学校积极推进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系统, 按时公布报送就业情况, 分析就业动态与形势。利用手机机短信每周至少推送1~2次招聘信息给不同类型的毕业生, 并积极利用学校电子大屏、招生就业网站等宣传媒介作用, 及时将近期招聘会、宣讲会的信息提前发布给广大毕业生。

在2013年、2014年, 我校及各系部充分利用区域、校友等资源, 开展“大中小型”结合、“综合招聘、系部专场”结合的多元化校园招聘活动, 每年学校大型就业专场4场, 系部专场3月至5月每个系部每月2场左右, 进校招聘用人单位数量、招聘会场次以及岗位需求和岗位质量进一步提高。

就业质量的提高需以就业率为前提, 在职业学校高就业率的基础上, 上文对就业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我校六个方面探索, 但如何评判就业质量的提升与上述六个方面的关联度, 需做进一步的探索, 同时就业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努力的结果, 其需要学生、家庭、社会、用人单位等方面共同努力。

摘要: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就好业、能否学以致用, 不仅关系到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利益, 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也关系到职业学校能否实现其职业教育目标及社会对学校的认可。本文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初衷出发, 积极探索提升途径, 以便提高初为社会人的毕业生的生活质量。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10

在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始终强调人的主体性,特别注重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西藏中职生不远千里来到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求学,一方面需要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个人主体地位。按照马克思的人学观念来看,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是统一的,主体性越强,个性也就越强。在对西藏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党的方针和政策允许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1 拥护党的方针和政策 ,用热情迎接雪域高原 的莘莘学子

1.1 积极学习党中央的民族宗教政策 , 增强民 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创办内地西藏中职班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这是促进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各族人民深切关怀的直接体现。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是在当前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为切实解决西藏缺乏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实际困难,统筹西藏与内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光荣的政治任务,对进一步推动西藏教育发展,全面带动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内地中职班将为西藏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和幼儿教师,学校坚决拥护相关教育政策,积极为民族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决心用优质的江苏教育资源服务西藏,同时向西藏的同胞展现江苏人民博大的情怀。

1.2 用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积极作好各项准备 工作

学校接到光荣的任务以后,随即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学习相关政策,并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 校长杨晓华为组长的内地西藏中职班领导小组和以钦惠平副校长兼主任的内地西藏中职班教育教学管理办公室。坚决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内地西藏中职班工作会议的要求,从政治的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要求,组织相关准备工作。

在招生期间,学校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有关于招生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新生招生及报到须知和接待方案。

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精心组织下,钦惠平副校长和百家湖校区部绍海主任、党支部书记张排房代表学校深入西藏的典型地区对西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现状进行调研,并在成都参加了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方案的交流研讨会和在拉萨举行的分析讨论会,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指导学校的迎接新生工作。本年度内地西藏中职班计划招收50人,最终分三批共接收51人,在学校的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与运行专业学习。学生出藏、抵宁的全程中,全校上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热情的江苏、博爱的南京和活力的校园,给雪域高原的学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迎接工作受到新华网、南京日报、现代快报、江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

2用“爱、细、严”培育高原学子,努力把他们塑造成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

2.1 爱的风帆,使他们不再陌生与寂寞 ,为他们撑起 理想的港湾

2.1.1 各级领导的关爱,使他们感觉到了国家政策的 温暖

2010年10月21日,教育部民族司次仁多布杰司长在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职社处处长尹伟民、基教处处长顾春明的陪同下,来到学校百家湖校区,与西藏班全体学生座谈并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调研。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西藏驻校教师普布出席座谈会。次仁多布杰司长的亲切关爱,语重心长的勉励,让国家的政策和学子的期望没有了距离, 极大地鼓舞了所有学子的信心。倪道潜副厅长代表教育厅欢迎西藏学生到江苏南京学习,并向所有的学生介绍了江苏的文化渊源,希望大家能多到江苏、东部沿海的其他城市去走走,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开拓自己的视野,希望同学们充分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有高度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新青年。 校领导自学生在9月5日进校的第一个晚上开始,就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家、江苏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将温暖政策融化进每一个同学的心里。学生在各级领导的关爱中,信心倍增,表示要珍惜机会,刻苦勤奋,争取学业有成,建设美好的新西藏。

2.1.2 全校师生的横向关爱,使他们快速地适应了新 环境

学生进校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晓华组织校领导、优秀党员、中层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共青团员和西藏驻校管理老师普布,与西藏班学生按“多对一”“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结对子”帮扶。集大家的力量,使关爱无处不在。

2.1.3 有梯队的关爱计划,使他们充分地融入了第二 故乡

首先,百家湖校区党支部组织学生了解学校及周边的环境。通过专业介绍和校园文化体验,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校的现状与未来。从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就业等方面综合考虑,学校决定让学生在位于江宁开发区的百家湖校区生活与学习。在学校的周围,聚集了诸如西门子、百事可乐、菲尼克斯、爱立信等世界级企业,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先进的企业文化与文明, 同时,学校与这些世界级企业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让他们学习和体验优秀的企业管理,服务和建设新西藏。

其次,让他们了解南京(城市)及江南。百家湖校区党支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成立由中层以上干部带队、旅游教师为导游、党团组织和后勤人员为成员的指导小组,专车跟队,有计划地组织西藏班学生到南京的爱国主义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等。组织他们参观只在小学三年级藏语课文中见过的南京长江大桥,看现代化的南京长江二桥,领略宏伟的奥体中心。同时也迎合孩子的心态,带他们逛红山动物园,学生们欣喜若狂。

再次,了解祖国及江苏。通过影视、平面媒体等方式,展现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绽放勃勃生机的江苏经济与人文。学校根据情况的变化,让他们更为深刻地了解、理解并喜欢灿烂的江苏。

2.2关怀与管理细致入微 ,确立以人为本的马克思 人文主义理论,渗透到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2.2.1 良好的习惯从生活起居开始

学生进校后,崭新、温馨的四人一间的公寓宿舍, 使他们的生活没有顾虑。免费给他们配备了床上用品、生活洗漱用品如肥皂、牙刷等等,热水全天候供应。

重塑卫生习惯。由于他们原来高原气候环境的原因,学生们整体卫生习惯较差,初来时身上的异味较重,经过班主任、辅导员等及时督促,让他们勤洗澡, 勤换洗衣服,加上学校另配的袜子、鞋垫等,近两个月以后,情况明显好转。

循序渐进的饮食安排。为了使他们的生活有个适应期,起初给大家是按桌席吃饭,单独的厨师、单独而不限量的饭菜,厨师长不断地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要求与期望。考虑到不浪费的原则,一个月后调整为独立窗口自选而不限量的方式用餐,融入大家之中,同时保证营养。学校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优化与改进。

2.2.2 和谐交流从文化、习俗开始

(1)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提供汉藏文化交流的平台。

百家湖校区党支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学校的音乐老师史苗苗和团委的老师们细心指导,让藏族同学尽情展示其艺术才华,如“月是中秋圆汉藏一家亲”的中秋座谈会、“迎新生庆国庆”晚会、班级德育主题班会等。通过这些平台,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融合。

(2)汉藏重大节日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百家湖校区党支部还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座谈会、汉藏同学交流会、藏族同学间讨论会,让大家充分了解汉藏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内涵,认清汉藏文化与习俗的区别与差异,从而减少交流中的矛盾与冲突。每逢佳节倍思亲,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西藏班学生的节日活动,中秋节、国庆节,党委总是细心听取西藏班节日活动的安排,同时也通过西藏派驻学校的普布老师了解藏族的风俗习惯、 节日安排。

2.2.3 医疗关怀,让爱的延伸没有边界

由于高原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习惯不同,学生来到富氧的东部,身体的不适应、饮食的不适应等等,最先表现出的就是病症频发。 在校医务室,某一个月门诊量中,西藏班学生的门诊量达到近50%,而西藏班学生人数只有校区总人数2%。

其中,最典型的是一位来自西藏山南地区的曲吉朗珠同学,来校6天后感到腹部有些疼痛,不舒服。她想休息一晚或许就会好,老师们都很辛苦,不能再给老师增添麻烦。第二天早上,病情未有好转。细心的班主任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并陪同前往校医务室治疗。经初步诊断,校医建议立即送往附近医院进一步检查。经江宁区人民医院检查,发现朗珠腹部有一个巨大的不明囊肿。江宁区医院随即安排120急救车将朗珠转往江苏省人民医院河西分院进行医治。此时已是9月15日中午12点。江苏省人民医院得知患者是藏族同胞后,非常重视,立即组织多名专家赶赴河西分院进行会诊。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晓华和其他校领导均赶至医院,恳请院方采用最好的治疗方案救治朗珠。经过系统的检查会诊,初步诊断为腹腔囊肿,并建议立即手术。9月15日下午5:30,朗珠进了手术室。手术非常成功,医生成功地取出了朗珠腹腔内的排球大小的囊肿。在术后对朗珠进行综合检查时发现肝脏上有一个包块。医院随即从本部调来肝脏专家进行进一步检查。专家建议经过此次手术后的3~5天短暂恢复后,转到医院本部肝脏科进行细致检查,并决定下一步手术方案,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杨晓华始终在一线陪伴,并随时处理突发事件。

9月28日上午10:14,医院为朗珠进行第二次手术。手术历时6小时,经过医生的努力,成功切除了曲吉朗珠同学位于肝脏上的两处巨大囊肿,切除了近一半的肝脏。术后检验确诊为内地早已绝迹的包虫囊虫病。时隔一天的29日早晨,朗珠的病情突然恶化,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生命垂危。医院组织专家进行抢救,使用人工呼吸机呼吸,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治,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朗珠年轻的生命,考虑到病人的特殊性,在省人民医院顾宁院长的主持下,将平时难得使用的白蛋白之类的药物,进行了超常规、 超量的特殊审批。朗珠的病情也得到江苏省教育厅和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领导的高度重视。29日江苏省教育厅倪道潜副厅长在百忙中抽空赶赴江苏省人民医院代表教育厅看望朗珠并慰问其家长。2天后朗珠顺利停止使用呼吸机,离开ICU转入普通病房。国庆期间,倪副厅长又发来短信:知曲吉朗珠同学病情好转, 甚慰。请转达沈厅长和我的问候,祝她节日愉快、早日康复!9月30日上午,西藏山南地区教育局职成处处长普布多吉赶到南京看望曲吉朗珠同学及其父亲,鼓励曲吉朗珠同学积极调整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将所有人的关心转化为努力康复的动力。

自曲吉朗珠病情确诊的当晚,老师和同学们便行动起来。自发地来到医院,主动承担起照顾朗珠的任务。尽管其父亲在第二次手术前从西藏的牧区赶到了医院,但由于语言的不通,中秋节、国庆长假期间,当大多数人在尽情享受假期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却放弃了假期,轮流排班日夜陪床看护,鼓励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在医院里,陪护的师生就只能一张简易折叠床,将就着度过每一个期望的日子。班主任李海清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医院、学校、医生、护士、学生间奔波,专业班主任邹义珍老师说,牺牲一点假期算不了什么,教育、照顾好他们是我的职责。陪着曲吉朗珠辗转几个医院,医院所有的领导、医生、护士和她的病友,起初还在纳闷:这个西藏学生哪来这么多亲友?后来他们知道全是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中层干部、老师和学生,他们由衷地感叹: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校,老师们穿着未拍干净粉笔灰的衣服来值班陪护一个西藏学生。这就是我们学校可敬的校领导、可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爱在这时没有了边界。为此, 西藏教育厅还专门给学校发来了感谢信。

朗珠是个坚强的孩子,能够独自承受这一切真不容易。她是不幸的,同时,她又是非常幸运的。她感受到江苏人民的爱、西藏人民的爱,她腼腆不善言表,但她出院后常常偷偷溜进课堂听课的行为告诉我们:她在加油!

2.2.4 严格的管理要求,增强了他们的纪律观念

军训作为第一课,增强了国防观念。学生到校后第二天,进行了短暂的身体调整后,就加入了新生军训的行列。十多天的军训,西藏班的学生也真实感受了充满酸甜苦辣的第一课,他们的肤色随着远离紫外线开始变得红润,表情少了疲惫,多了活力与激情。法制教育和校纪校规的学习与宣传采用化整为零方式逐渐深入。由于刚刚融入新的大家庭,彼此都不了解, 学校在法制教育方面积极引导,循序渐进。在校纪校规方面,结合西藏教育厅的有关管理原则,进行一视同仁的管理,高标准,严格要求。

3用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教育高原的学子,强化他们 的知识和技能

3.1教育最初实现的三大目标:德育为先、学会交流、 拥有一技之长

在接到西藏班任务之后,学校也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和了解相关的教育背景,尤其是四川“9+3”免费教育的成功案例,学校初步确立初级阶段的目标:德育为先、学会交流、拥有一技之长。首先校区党支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主义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其次,通过对学生的基础摸底情况来看,原有基础存在从小学到高中的跨度,差别很大,所以解决交流问题,势在必行。在能交流和会交流的基础上,学习专业技能,计划在第一年结束完成计算机中级操作员证书取证,第二年完成专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然后进行实践岗位实习。

3.2强有力的师资和分层教学保质量

为了完成西藏班的教育,学校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基础课方面共挑选了20多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共同承担核心课程教学。

差异调查显示,目前学生中,汉语 / 普通话不懂的占12%,高中层次的占12%,初中占76%。目前采取了三个层次的分层教学:语言不通的由会藏语和汉语的普布老师主教,优秀的学生辅助;对于高中层次的插班到普通班中进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且每月进行跟踪了解,其中每两周一次总结,同时提出下两周的计划,希望在灵活的组织形式基础上,因材施教,确保质量。当然,在内地西藏中职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自由和选择,以内地中职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为主要依据,制定循序渐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法,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内地中职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3硬件准备

为了适应本班级的特殊教育,学校专门配备专用计算机机房,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同时,积极筹备和扩充专业技术技能实训室。

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一篇:人员素质及配合下一篇:硅灰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