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2024-06-21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精选八篇)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篇1

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 有关女性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比较多, 但是对于男性这方面的研究则很少, 所以本文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分析男性在参与休闲体育各方面的情况, 从而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参考。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

对于休闲体育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没有一个权威且统一的标准。在我国国内也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体育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对于休闲体育的概念有较大的分歧, 如把休闲体育称为余暇体育、娱乐体育、运动休闲、快乐体育、时尚体育等。

刘一民认为:余暇体育 (即休闲体育) 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 它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 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刺激、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

陈峰等认为:运动休闲比较贴切的含义是, 人们主动地、随心所欲地体验各种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娱乐、健身、冒险的过程, 以度过学习、工作、劳动、家务、社会义务之外的余暇时间, 达到身心欢娱的目的。运动休闲与体育、旅游、游戏直接相关, 现代人运动休闲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走向大自然、强身健体、形体健美、增进社会交往。

根据诸多的专家和学者对休闲体育的理解, 我们可以把休闲体育大概定义为:指人们在学习、工作之余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它作为余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不拘形式地通过各种身体活动, 在充满欢悦的氛围中, 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恢复体力、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尚品德、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等目的。

二、男性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

1.男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情况

据调查, 工作日男性的休闲时间为314.38min, 女性为288.41min;而休息日男女休闲时间分别为471.69min和387.87min, 两者相差83.82min。所以相对于女性来说, 男性的闲暇时间并不占优势, 他们闲暇时间大多是用于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棋牌等, 休闲体育运动尚未成为生活的主流。

体育人口通常指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 每次活动时间30min以上, 运动负荷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体育活动者。目前, 我国男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人口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每周不参加休闲活动的占33.37%, 参加1~2次以上休闲活动的比例为38.93%, 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的比例为27.70%。从活动时间安排上来看:每天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不足30min的比例为9.3%;而每次活动时间在30~60min的比例为42.5%;1~1.5h之间的为27.4%;其他参与情况为20.8%。

2.男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情况

据调查, 在经常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男性人群中, 他们选择最多的活动项目是球类、跑步、游泳, 分别为42.6%、23.1%、12.8%, 说明男性群体更加喜欢激烈和对抗性项目, 参加的锻炼项目较为集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趋向节奏平缓的项目, 如散步、气功、太极、空竹等。活动的场所则主要在非正式体育场所, 如空地、公园、家中、办公室、公路等公共场所, 去收费性质的场馆和健身俱乐部的人数比例不大, 说明男性为健康投资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 现有的体育场馆还要进一步免费或低廉收费全面开放。

3.男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

男性人群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有的是通过休闲体育活动来解除繁忙工作带来的紧张心理压力, 消除疲劳;有的是通过以会员的身份参加体育俱乐部等活动来体现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有的是通过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改善人际关系, 创造和谐氛围;有的是通过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保持良好体型, 促进健康, 防治疾病等。在调查的过程中显示:男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改善人际关系, 这有别于女性健身减肥的目的。

4.影响男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因素

多数文献资料表明, 工作忙是妨碍男性不参加锻炼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对锻炼不感兴趣。在柳志生的《湖北省成年男性体质变化及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因素的分析》一文中论述道:从整体来看, 湖北省成年男性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从年龄趋势上产生“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 20~24岁和55~59岁这两个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中间年龄段人群。这并不只是湖北省的个别情况, 因为中年男性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的压力都比较大, 处在“上有老, 下有小”的状态中, 相对没有闲暇时间来进行休闲体育活动。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篇2

摘 要:本文在体育休闲限制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体育休闲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休闲限制;发展阶段;女大学生

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份、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较其他人群较多[1]。 因此,本文对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限制特点结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其进行引导,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大一、二年级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650份,回收595份,其中有效问卷有559份,有效率是86%。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邱亚君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问卷,[2]共15道题,在大量发放之前,通过少量发放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通过KMO和Bartlett对问卷因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其中KMO为0.804,显著性为0.000,可以做因素分析;采用Cronbach系数α值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测试,总体的Cronbach系数α值为0.813,这意味着数据是可靠的,可以进行分析。

2 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早期,西方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对休闲限制进行研究,Crawford和Godbey对休闲限制的研究进行归纳,将休闲制约归纳为:自身结构限制、人际限制和结构限制,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构建了休闲限制阶层模型。邱亚军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分析和思考,认为现有的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休闲体育行为的局限性,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张个体在休闲行为发生之后的限制因素也被考虑,提出了关于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解释性理架[2],使得休闲限制因素模型更加丰富。其中女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发展过程分为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1]限制因素分为: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3]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各限制因素的方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各限制因素在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第一阶段,人际限制因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次是自身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最后是结构限制因素。在第二阶段,最为突出的限制因素也是人际限制因素,其次为自身限制阶段,体验限制因素,最后是结构限制因素。在第三阶段,也是自身限制因素表现的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因素、体验限制、结构限制。在第四阶段,自身限制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结构限制。在第五阶段,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自身限制,其次是体验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最后通过对各限制因素总体进行分析发现:自身限制因素最为突出,其次是人际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和结构限制因素。

3.2 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各发展阶段的多重分析 通过以上的方差分析我们了解到,女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的自身限制因素、结构限制因素、体验限制因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各组别之间在五个发展阶段的差异情况,采用LSD对五个阶段的限制因素的均数进行了两两比较。

通过表2我们可以了解到,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准备阶段与行动、保持阶段在自身限制因素方面不存在差异,其它各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

自身限制是指影响个人选择休闲方式偏好或参与者内在心理状态和态度的因素。由于个体所处的体育休闲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其参与动机也就有所不同,也就导致了自身限制因素在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着显著差异。结构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多重比较,结构性制约因素是影响个体休闲偏好或参与的外部因素,如机会、活动经费等因素的影响。体验限制因素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多重比较的结果,除了前意向阶段与意向阶段,准备阶段与行动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与保持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异外,其它各阶段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体验限制是影响个人继续进行体育休闲行为的内在因素。人们在进行一项运动之前,首先要进行体验,有好的体验个体才能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在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体验限制表现的较为明显。

4 总结

本文基于体育休闲限制的相关理论、模型,对处于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女大学生的体育休闲限制因素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每个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其体育休闲限制的因素是不同的,其中自身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在体育休闲行为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可以对不同体育休闲行为发展阶段的女生进行干预更好的促进女大学生体育休闲参与。

参考文献:

[1]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

[2]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

[3]邱亚君.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限制因素研究—一个假设性理论框架[J].体育科学.2008,28(1).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篇3

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们用休闲体育的方式来渡过自己的闲暇时间,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1]。而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群中, 不同社会人群由于个人的文化背景、拥有的休闲体育条件不同, 因此可能在休闲体育生活方式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休闲体育活动的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劲头, 政府对休闲体育的大力支持以及居民的参与热情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为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目前全县有多家休闲体育活动中心、保龄球馆、攀岩社等各种休闲体育场所, 为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同时居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 为休闲体育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3]。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昔阳县所辖的5个镇 (乐平镇、皋落镇、东冶头镇、沾尚镇、大寨镇) 、7个乡 (李家庄乡、界都乡、三都乡、赵壁乡、孔氏乡、闫庄乡、西寨乡) 的居民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统计。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制“昔阳县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调查问卷”对昔阳县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8份, 回收率为99%, 其中有效问卷共170份, 有效率达95.96%。

2.2.2 专家访谈法

访问相关专家, 对有关问题进行咨询。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对回收后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展开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差异

(注:﹡显著性差异, ﹡﹡极显著性差异)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在参加休闲体育的态度、时间上无明显差别, 但在次数、形式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在活动场所及内容上有极显著差异 (p﹤0.01) 。

在参加休闲体育的态度、时间上无明显差别, 说明现阶段文化程度对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态度及时间上影响不大。在所调查的170名居民中, 都愿意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一定程度上表明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成为他们的习惯、爱好, 所以参与态度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就统计情况看, 随着居民文化程度的增高,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平均秩次也在增加。可知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参与活动的次数越频繁;在选择参与休闲体育的形式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结合问卷中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形式的选项分析, 居民受教育文化程度越高, 选择与朋友、家人一起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比例越大, 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场所上和消费内容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 。在选择场所方面, 居民文化程度越高, 越倾向于选择参加一些收费的、服务高级的体育活动场所, 更注重娱乐享受型的消费。相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居民更喜欢选择一些群众性的、免费的娱乐活动场所, 且日常体育消费小。

3.2 不同经济收入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差异

调查显示, 不同经济收入的居民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态度、时间、次数上、形式上无明显差异, 但在选择场所及活动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不同经济收入人群在选择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和参与活动的消费内容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结合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选项分析, 可知居民经济收入越高, 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场所的选择选择性也越多, 越倾向于到营业性体育场所进行体育消费, 如俱乐部、会所等等。之所以在活动内容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表现在经济收入越高的人在选择体育活动内容上越倾向于高端体育活动, 如:游泳、攀岩、保龄球等等, 并且在进行体育消费时更注重娱乐享受性的消费。通过有关体育消费的选项可知, 经济收入不同的群体在体育消费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经济收入较低的人群在体育消费方面不会进行较大的投资, 大多数不会把钱用于购买体育器材或着服饰等。经济收入使居民在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由此可见经济收入是影响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差异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

3.3 不同兴趣爱好人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差异

不同兴趣爱好人群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态度、时间、次数、形式上无明显差异, 但在参与的场所及参与内容上有明显差异 (p﹤0.05) 。

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态度、时间、次数、形式上无明显差异, 说明居民的兴趣爱好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时间、次数、形式上无较大影响。即使兴趣爱好不同、平时参与活动的内容不同, 但这些都不足以造成态度、时间、次数、形式上的差异, 这表明兴趣爱好使得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成为一种习惯, 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而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和活动内容上存在明显差异, 平时喜欢用安静的方式来渡过闲暇时间的人大多倾向于在家里或者环境相对安静的地方进行放松, 更多参加一些静力性运动, 如听音乐、看书报等等;而平时喜欢逛街、打麻将的群体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不受环境的限制, 地点相对不确定, 有很大的随机性;而喜欢身体对抗或者动力性的人便较多选择一些体育类活动, 如跳广场舞、登山、游泳等。分析发现, 兴趣爱好的不同导致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更具有个人特征, 活动场所也随之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 居民的兴趣爱好是导致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差异的一个变量因素。

3.4 不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目的人群休闲体育活动的差异

不同参与目的人群在参与活动的时间、形式、场所上无明显差异, 但在参与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在次数、内容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有身心需要 (健身娱乐) 、社交需要、随意性这几种。调查结果显示, 出于身心需要态度的居民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方面态度是相对坚定的, 并且能长久坚持下来, 形成一种生活习惯;而社交需要的居民不占大多数, 因为工作原因的关系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表现在参与次数和时间都不如有身心需要的居民。而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内容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出于社交需要的人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次数较低, 多是与职业有关;出于身体需要的人相对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次数最高, 他们参加活动的时间、频率也都比较稳定, 大多定时定点活动;而较为随意的人们参与的次数极不稳定, 变量因素多, 心情、天气等等都会影响他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次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方面, 出于身体需要目的的人们在活动内容上会选择一些较为普通的器械进行锻炼, 或者群众自发组织一些广场舞等等以达到活动筋骨、强身健体的需要;而有社交需要的人们由于职业原因, 大多条件优越, 有一定的闲暇时间, 喜欢选择一些比较高端的内容进行锻炼, 如有特殊场地需求的项目;随意的居民在活动内容上选择的稳定性差, 大多更倾向于锻炼身体, 因此也多选择普通器械进行锻炼。

3.5 不同参与方式人群研究调查休闲体育活动差异

不同参与方式人群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态度、场所、内容上无明显差异, 但在时间、次数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有:自己一个人、与家人朋友一起, 单独出行或者与陌生人一起的仅为个别现象。不同的参与方式在态度、场所、内容上无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调查的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已经养成了参与活动的习惯甚至于兴趣爱好, 不论他们以何种方式参与, 在选择的场所、内容上大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并且差异也不明显。

而不同的参与方式在时间、次数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 。通常选择与人结伴而行 (家人或朋友) 的居民在参与活动的时间上比较稳定, 主要是因为与家人朋友结伴的同时构成一种合作关系, 在参与活动的时候考虑的客观因素就多。自己一个人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在次数上稳定性差, 一周参与次数不均等, 主要是因为一个人不受其他条件诸如约定等的限制, 并且易受自己身体情况、心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参与时间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更多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调整。所以不同的参与方式也是影响昔阳县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一个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1) 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兴趣爱好、参与目的及参与方式是影响昔阳县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休闲体育活动方式差异的主要变量。

(2) 政府应该加强对锻炼器械的安全监督、居民在锻炼的过程中的专业指导、尽可能的开发普通人群能承受的休闲体育场所, 为大众参与休闲体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昔阳县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中不同社会群体的休闲体育行为进行研究, 发现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兴趣爱好、参与目的和参与方式是影响昔阳县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差异的主要变量因素。另外, 发现昔阳县的休闲体育活动存在安全性、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高级服务场所消费太贵等问题。

关键词:昔阳县,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1]商林威.内江城市在职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群差异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95-100.

[2]陈新生, 楚继军, 王宝珠.我国城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10) :33-41.

[3]刘国勇, 彭程.政府主导下我国休闲体育发展举措和实施效果[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06) :1-5.

[4]孔垂辉.我国休闲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01) :15-18.

[5]张宝荣, 常彦军, 伏宇军.河北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007 (11) :13-15.

[6]房淑珍, 金洪亮, 杨国顺, 郭玉江.河南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 2009 (07) :21-25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篇4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研究调查对象为新疆昌吉州广场及社区20岁以上回族女性。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书籍、文件等15余篇,同时在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相关期刊、硕博论文等30余篇并对其进行整理了解回族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以及体质状况等相关的内容,为本研究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2)访谈法

通过和昌吉广场以及社区回族女性进行面谈, 从而了解回族女性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获得详实直接资料。

2、结果与分析

2.1、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基本情况分析

(1)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的的学历情况。

在新疆回族社会的经堂教育时期,虽有男、女校之别,但受宗教教育制度和回族习俗的制约,回族女校多设在私人家中,回族妇女只接受初级的经堂教育,她们很少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回族女童入学率低,流失率高。回族女性文化层次比较低,而且年龄越大文盲的比例越高。 这样一来她们接触体育和体育锻炼知识的机会很少对体育锻炼很陌生。

(2)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的的收入情况。

在回族家庭里,女性很少掌管经济,只管理生活中的琐碎开支其他的开支都由丈夫来管理。 因此回族女性在家庭经济上没有权利。 再加上她们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没有想过为体育健身消费。

(3)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闲暇时间利用情况。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回族女性仍把家庭放在首位,其次看电视、电影等静态休闲方式。 选择体育活动的仅为9.28%,从年龄段来看,23-30岁的年轻回族女性参与体育活动较多, 而31-55岁的回族女性则家庭负担较重,故休闲方式主要集中在家里、聚会场所或社区。 个体经营者工作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等因素,闲余时间相对较少,休闲活动较为传统,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较低。

2.2、昌吉州回族女性参与休闲体育锻炼行为现状与分析

(1) 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参与休闲体育锻炼的动机 。

经过访问与调查发现,昌吉州回族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因为身体原因, 通过医生的指导才参见休闲体育锻炼的。可见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休闲体育的本源价值,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 昌吉州回族女性参加休闲体育锻炼的时机与时长。

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分布较为集中。在回族家庭里,女性由于家务琐事,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参加休闲体育锻炼,大部分都是晚上才有空闲时间。 而且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持续时间情况不是很理想。 整体而言,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并不理想,缺乏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参加休闲体育锻炼的内容。

从回族女性锻炼选择项目的情况来看,30.35%的回族女性比较倾向于散步或慢跑,散步或慢跑是回族女性首选的运动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休闲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单一,回族女性群体中没有特殊的爱好、兴趣。

(4)昌吉州回族女性月休闲体育消费基本状况。

从调查结果可知,由于大多数回族女性在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因此54.64%的回族女性进行体育锻炼没有花费。 因此为了增强群众的身体素质,丰富回族女性的休闲生活,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譬如在公园增加一些运动器材,来满足人民的切实需求。

3、建议

(1)政府方面:地方政府应继续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展适合农村女性特点的锻炼项目。 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体育机构从当地体育人口中培养体育指导员,使她们成为回族女性体育的带动者和组织者。

(2)社会方面:增设适合回族女性的体育活动,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并考虑到回族女性的特点,使她们的个人兴趣和爱好得到满足有利于调动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3)意识方面:加强回族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意识,只有提高她们的文化层次,她们才能科学的认识体育锻炼,从而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

摘要:本文从休闲体育的参与态度、参与方式、消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的休闲体育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新疆昌吉州回族女性闲暇时间利用不理想,以看电视、聊天等静态休闲方式为主,休闲体育参与程度不高;宗教信仰、生活压力、闲暇时间少是阻碍其休闲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参与休闲项目内容单一,多选择散步、慢跑等对场地要求不高的休闲体育项目。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篇5

关键词:职业女性,休闲体育,山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贫困的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闲暇时间逐渐增多,人们在追求生活小康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伴随着体育大众化以及舆论宣传和健康教育的逐渐深入,提高了城市居民健康意识及健身热情,为休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休闲体育正逐步走入现代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教育作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终身体育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休闲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白领女性大多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现代女性追求时尚、具有时代感和进取精神,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调。2002年山西省提出营造环境,重在建设,推动百万人群健身系列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共健身场所和健身俱乐部发展迅速,面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和内容可以反映休闲体育在当地开展情况。本文希望通过对山西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一些情况分析,为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太原市、大同市、临汾市年龄25~45岁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识网收集有关休闲体育文献资料,为论文的分析与讨论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职业女性休闲体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太原市、大同市和临汾市共600名职业女性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63份,有效率为93.8%,其中实际参与休闲体育且符合统计要求的问卷为526份。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等数据处理。

2 山西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现状分析

2.1 职业女性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动机

运动动机是一个人进行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它能维持一个人长时间将体育运动作为一个目标,以满足自己运动的愿望。从表1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动机的调查来看,山西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多样性的,其中减肥、形体健美所占比重最高,这和现代女性审美和追求时尚的观点相一致。强身健体、结交朋友、丰富生活也是她们参与休闲体育的重要动机。

2.2 职业女性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场地选择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女性选择休闲体育场所大多以俱乐部、游泳馆等环境相对较好的地方作为休闲健身场所,这与她们在经济上的独立以及在体育消费观念上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在休闲体育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尺。

从表3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项目情况统计可以看出,选择环境优雅、伴有音乐,且运动强度不大运动量适中、展现女性柔美的运动项目比较受职业女性的欢迎。

2.3 职业女性参加休闲体育活动项目

2.4 影响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职业女性中,每周锻炼时间在2—3小时的占13.3%,3小时以上的占11.0%,可见,职业女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并不多。而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也不多。不定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占多数,可见职业女性中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是有的,但惰性和随意性也存在。休闲体育安排不合理是导致休闲活动出现临时性和随意性的主要原因。这些不确定性致使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容易发生转移,余暇时间选择看电视、上网的人数则逐渐增多。

在现代工作竞争激烈的时代,女性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工作中追求最高、最好、最完美是现代女性的工作态度和对自己的要求。许多职业女性在充实业务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方面占用了大量的工作余暇时间。虽然,职业女性了解休闲体育可以有效调节生理和心理状态,促进自我健康、进行积极休息和放松,但在工作压力下,休闲体育占用她们休闲时间的比重可以说仍然微乎其微。可见工作压力是影响职业女性参加休闲体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职业女性大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体育消费不会成为影响她们体育消费的障碍。在调查中,运动技能的缺乏才是限制职业女性参加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运动中缺乏体育知识和技能,导致自信心受挫,使她们很难鼓起勇气参加体育运动。而现在许多职场由于工作性质和场地器材的限制,大多不能提供体育运动的必要条件,只能选择俱乐部、体育场等运动场所,如果距离较远则很难成为活动的首选之地。几个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职业女性运动不能持久。久之,对运动的热情就会退化。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增强了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职业女性休闲体育主要以健美形体、增强体质、释放压力,沟通感情为出发点。

2.休闲体育项目以环境优雅、伴有音乐且运动强度适中、展现女性柔美的运动受到职业女性的普遍欢迎。

3.山西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每周活动的时间较短。运动惰性和随意性的存在,使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容易发生转移。

4.影响山西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压力大,余暇时间和运动技能缺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3.2 建议

1.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引导、组织和管理,提高健身意识,使职业女性自觉从事休闲体育活动。

2.坚持休闲健身活动多元化和趣味化,照顾职业女性休闲体育需求和爱好。

3.加强城市休闲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培育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全民体育技能。

4.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加强休闲体育的教育和宣传,培养休闲理念和生活态度,促进我国终身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耐桥.湖南省高校休闲体育开展状况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49-51.

[2]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3]郝俊.21世纪休闲体育现状与问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3):315.

[4]曾灿文.休闲体育的兴起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宁德师专学报,2008,(2):154-157.

[5]彭文革.论城市休闲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4,(1):48-50.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篇6

关键词:职业人群,休闲体育,动机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与休闲体育的人也越来越多。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身体练习和运动项目,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1]。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也成为当前社会不同职业人群闲暇时间活动的热门选择。科学分析柳州市休闲体育的开展现状,积极引导更多的老百姓科学合理的参与休闲体育,可以更好发挥休闲体育的作用,提高大众文化素养与身体素质,丰富百姓日常生活内容,促进柳州市休闲体育科学健康发展。由此文章对柳州市不同职业人群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性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柳州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柳州市不同职业人群(公务员、教师、医护工作者、工厂职工、自由职业者)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获取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信息,为研究过程提出必要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对柳州市不同职业人群分发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50份,有效率100%。

2.2.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柳州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

3.1.1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项目

调查得知,柳州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项目比较多,而且分散,参与最多是球类活动,其他的体育项目有骑自行车、广场舞、跑步、散步以及爬山、游泳、练气功、钓鱼等。骑自行车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运动,因为政府支持,在市区内修建了超过6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夜骑自行车也慢慢成为居民的热门体育项目之一。

3.1.2 参与休闲体育的年龄层次

当前柳州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18-49岁。从18岁到49岁参与休闲体育的人数依次递减,61岁以上的人群最少,仅占9%。可见,休闲体育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中青年这一阶段。18-28岁这一阶段尤其热衷于休闲体育,这一年龄层包括大学生、刚就业的年轻人等,这些人休闲时间相对较多,身体状况也比较好,因此参与休闲体育的比例最大。

3.1.3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频度和时间

柳州市居民每周参与休闲体育的频率为1-2次居多,占绝大部分,而次数越多则参与人数越少;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基本在2小时以下。通过对频度和时间的分析可知,柳州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较高,能够把休闲体育作为休闲体育活动当作是自身生活的一部分。

3.1.4 体育场地设施情况

柳州市居民在参与休闲体育的时候选取的地点一般都在免费开放的球场、公园、广场进行,也有一部分会选择收费场所,例如室内球馆、人工草足球场等。另外,有些不确定场地设施的户外运动项目,如爬山、骑行、钓鱼等项目,则通过自由选择不同的场所进行。

3.2 不同职业人群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性分析

3.2.1 公务员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公务员参与休闲体育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公务员基本都是朝九晚五的作息,并且常年处于室内环境中,平时运动量较小,因此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是他们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最好的方式。其次是他们认为运动能够带来快乐,公务员工作环境比较封闭,工作形势比较单一,所以他们都会选择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来放松身心,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多数是中青年,参与项目多是羽毛球、游泳、乒乓球、瑜伽等,通过运动结识更多的人群是公务员参与休闲运动另一大价值取向。对于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多数公务员表示没有此意为目的,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休闲体育的健身功能与交友功能,他们更希望能够通过休闲体育来认识了解更多的人,调整自己的情绪,缓解工作压力,能够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获得满足感。

3.2.2 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在对教师这一职业进行调查分析时我们发现,教师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比较大,且空余时间都比较固定,因此参与休闲体育的比例最高。有85%的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是为了能够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其次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然后是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接着是为了促进自己的社交范围,最后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和了解体育知识。以上表明,教师对于参与休闲运动的主要价值取向在于调整身心。基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心理特点,其工作压力大,情绪波动比较明显,熬夜现象比较普遍,焦虑情绪较多。因此,他们会选择从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缓解自己的压力。

3.2.3 医护工作者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医护工作者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调整工作情绪。因为医护工作者相对的工作压力较大,且需要常年熬夜或值班,对自身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有55%的医护工作者利用空闲时间参与休闲体育,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有45%的医护工作者是为了加大社会交往面而参与休闲体育。医护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比较封闭,所接触的除了其他的医生护士就是病患,所以医护工作者的交际圈较窄,部分医护工作者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来结识不同的人群。虽然与教师这一职业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比较类似,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3.2.4 工厂职工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柳州作为工业城市,工厂职工的人数占城市居民人数比例较大。工厂职工参与休闲体育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身心健康,占65%;其次是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占55%;再次是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占50%。工厂职工平时工作相对比较累,在工作之余需要进行身心的调整,因此其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更好的生活。

3.2.6 自由职业者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调查发现,自由职业者参与休闲体育的态度更多的是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其次是促进身心健康和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自由职业者相对于固定职业的人群,其工作压力要更大,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要更多。他们需要利用简短的时间来参加体育运动达到缓解压力、娱乐身心的目的。自由工作者所接触到行业较多,接触的各类人群也比较多,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较少通过以参与休闲体育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范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柳州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意识较高,大部分居民能够利用闲暇时间参与适合自身的休闲体育项目;参与的休闲体育项目以球类居多,其余包括骑自行车、广场舞、游泳、钓鱼等项目。

4.1.2 柳州市不同职业人群参与休闲体育的价值取向符合本职业的特点,主要是促进身心健康,缓解压力、调整情绪和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

4.2 建议

4.2.1 重点开发中档的休闲体育市场

针对柳州市的城市特点,结合不同职业对于休闲体育的需求,应该要重点开发中档的休闲体育市场,为更多的人群提供休闲体育服务。由于柳州市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休闲体育的发展重点应该主要集中在中档休闲体育市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体育消费意识也逐渐增强,越来也多的人参与到休闲体育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盛行,休闲体育的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政府应该要引导投资者开发中档休闲体育消费市场,满足大众对于休闲体育的需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休闲体育。休闲体育市场与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意识等有着密切的练习,休闲体育市场的大力开发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休闲体育的需求,而人们对于休闲体育的追求又能够促进休闲体育市场的大力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柳州市休闲体育中档消费市场应该要综合分析当地的居民消费结构,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大力发展柳州市中档休闲体育消费市场。

4.2.2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整合,完善休闲体育场地设施

休闲体育的场地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的好坏对于休闲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柳州市应该进一步完善休闲体育的相关场地设施,保护休闲体育的周边环境,提高柳州市的休闲体育综合的水平。柳州市的户外体育资源非常丰富,地域比较广阔,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户外体育资源,同时加大对可利用资源的保护,发展生态绿色休闲体育,将绿色保护观念融入到休闲体育的发展中,促进休闲体育健康长远的发展。其次,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资源整合,扩大场地设施的资源利用率,包括校园球场、企事业单位的活动场以及社区的广场等,都可以开发成为休闲体育的场地。

4.2.3 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教育

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对于柳州市休闲体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方面应该将休闲体育教育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将休闲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融合到一起,共同促进群众身体素质提升。另外,加快对休闲体育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休闲体育的专业水平,这对加强我国休闲体育的专业化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我国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2]陈玉忠.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3]金银日,李学武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篇7

关键词:河南省,不同性别,休闲体育

1 前言

教师是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的职业,他们的休闲体育观应该处于比较前沿的,对他们的研究结果将代表着中国各个职业中比较突出的。同时,教师是脑力劳动者的典范,相比其他体力劳动者,他们更需要进行体育锻炼,他们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更应该受到社会的重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别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意图、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只有激发动机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一体育需要而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观意愿。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体育动机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和出发点。

从表1来看,男、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差异不大,主要还是为了增进健康、消遣娱乐以及减轻体重等。但从减缓压力上来看,女性排在第二位,男性排在第四位,这主要是因为女性在当今的生活中扮演者双重角色:家庭主妇角色和社会职业角色。特别是家庭里既有上年龄的老人又有年幼的孩子时,双重角色的冲突给女性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样需要家庭的理解。

2.2 不同性别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频率、时间、强度

由表2可见,在参与休闲体育的频率上,男性教师以每周锻炼1-2次比例最高,占45.5%,其次为不定期,占34.0%;女性教师每周锻炼次数排在第一位的是不定期,占56.3%,其次为每月1-3次,占23.8%。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上,男性教师以每次锻炼30-60分钟居首位,占50.6%,其次为30分钟以下和60分钟以上,分别占26.3%和23.1%;女性教师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占绝大多数,占72.2%,其次为30-60分钟和60分钟以上,分别占19.0%和8.8%。在参与休闲体育的强度上,男性教师每次锻炼多以中等强度为主,占37.8%,其次为低强度、大强度和小强度,分别占30.1%、16.7%和14.1%,最后为无强度,仅占1.3%;女性教师每次锻炼的强度以小强度为主,占55.6%,其次为中等强度,占19.1%,之后为无感觉、小强度和大强度,分别占9.5%、9.5%和6.3%。

从结果看,在锻炼次数上,每周锻炼1次以上的男性教师已经超过了50%,而女性教师每周锻炼1次以上的只占20%,50%以上的女性教师选择了不定期。可见,男性教师在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上高于女性,且女性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呈现不规律性;在每次锻炼时间上,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男性教师占到了70%以上,而女性教师只占不到30%。可见,女性教师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少于男性教师,并且以短时间锻炼为主;在锻炼强度上,男性教师以中等偏上强度为主的占50%以上,而女性教师多以中等强度为主。可见,男性教师在锻炼强度上偏向于中等以上强度,而女性教师则偏向于小强度锻炼。上述结果的产生,主要与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始终被教导遵循社会对女性提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要求,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是温顺、善良、依恋、体贴,以他人为重,家庭责任感强等。传统观点认为女性不应该去参加那些带有危险的、激烈的活动。教师群体虽然掌握着目前先进的理论知识,但传统教育要求教师身正为范,不予休闲教育等思想一直束缚着教师,可以说教师受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甚至更高,尤其是女性教师。

2.3 不同性别教师主要参与休闲体育的项目

从表3可以看出:男性教师主要参与休闲体育项目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足、篮、排,散步,乒、羽、网,保龄球、地掷球、门球和骑车;女性教师主要参与休闲体育项目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散步,乒、羽、网,有氧健身操,足、蓝、排和跑步。这反映出男女教师在体育兴趣与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男女生理差异有直接关系,但也可以发现,散步成为男女教师都非常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同时,足篮排和乒羽网是男女教师都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女教师不像过去只进行一些运动强度很小的体育运动项目,她们中的一部分也敢于突破传统旧观念,要求进行一些强度稍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其他运动项目像游泳,保龄球、地掷球、门球,登山,武术、太极,跳绳、踢毽,瑜伽,这些项目都是传统的运动项目,有一定的选择率,这与河南省地处中原,受地区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2.4 不同性别的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

从表4可以看出,男女教师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工作单位和公路街道旁都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仅对公共体育场所的比例选择上女性教师高于男性教师,分别为35.7%和18.6%,究其原因,多数的男性教师认为公共体育场所人员嘈杂,锻炼强度得不到更好的发挥所致;对健身俱乐部的比例选择上男性教师高于女性教师,分别为24.4%和10.3%,究其原因,男性教师在对花钱进行体育锻炼上的认同率高于女性教师,另外,去健身俱乐部相比其他锻炼场所需要充分的时间,由于现代职业女性不仅要承担工作压力,而且还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在家庭和孩子身上。加之现代社会家庭的稳定性大大下降,稍不留神家庭就会出现危机;孩子在当今教育制度下,也是压力重重,问题繁多。这些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压力都会降临到女性身上。所以,女性教师相比男性教师没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没有更多去健身俱乐部锻炼的时间。

3 影响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因素

女性教师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但她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社会赋予女性的角色定位,使其要以家务、孩子、丈夫为中心安排闲暇时间。部分女性教师认为如果因参加休闲体育活动而没有时间来陪丈夫和孩子,就是没有尽到做妻子做母亲的责任,她们会为此感到内疚。性别歧视对女性从事休闲体育活动影响很大,在人们眼中,男子参加的部分休闲体育活动是不允许女性共同参与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女性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结构不适合参加,会影响到他们的成绩。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女性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女性教师的休闲体育锻炼主要受人们对男女性别分工及能力差异持有定论的影响。

4 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科学休闲体育价值观

休闲体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大对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在休闲时间里能够积极地参加各种健身休闲体育活动,并引导人们树立起科学健康的休闲体育价值观。

4.2 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

教师担负着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作用,更应该为他们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增加余暇时间,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

4.3 新兴运动项目的选用

新兴休闲体育能够激发教师休闲体育的热情,现有休闲体育项目十分丰富,如定向徒步、瑜伽、街舞、空手道、跄拳道、攀岩、高尔夫球、保龄球、软式排球等。选编、开发和改造多样化休闲体育的教材,设计改造的项目应有利于激发教师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利于促进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把拓展运动逐步引进学校教学,保证这项活动具有明确的教育与运动的双重效能。

4.4 学校加强对休闲体育设施的投入,同时重视教职工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

由于近些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致使很多高校体育设施跟不上学生扩招的需要,导致学校体育设施不足的现象,同时忽略了教职工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所以,高校领导不仅要加强对休闲体育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职工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休闲的失落: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憾[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2]贺克春.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9(1).

[3]王立男,赵文阁,杨立新.对职业女性构建良好生活方式的探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1):57.

[4]胡春兰,赵仙伟.论休闲与休闲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3(5):32.

[5]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5):34.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 篇8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夏区, 黄冈市黄州区, 孝感市孝南区, 荆州市沙市区范围内的农民工为例, 规定调查对象须满足以下条件:农业户口, 在城市打工, 年龄18~50岁。

2. 研究方法

第一, 访谈法。进入农民工群体内部, 亲身参与其生活, 与农民工打下较好的感情基础, 与65位农民工兄弟进行约谈。

第二,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800份问卷, 回收问卷770份, 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652份, 有效率85%, 并运用计量统计分析和SPSS11.5软件统计工具, 进行回归分析。

第三,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家颁布的“关于提高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关文件, 借助“CNKI中国知网”查阅“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相关文献,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1. 农民工对参与体验体育休闲活动的现状分析

由于农民工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对体育的目的、作用、意义认识不清, 部分农民工甚至认为“劳动即体育”, “体育是有钱人或城里人的事”、“体育与自己无关”。致使其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 造成其身体形态、心肺功能不良, 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不高的现象。而且农民工健身娱乐形式是单一的、内容是低层次的。调查表明:有63%的农民工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 有42%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 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赚钱。调查结果表明, 农民工对体育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有的农民工非常渴望参加体育活动, 但由于平时工作时间太长, 劳动强度太大, 即使有休息时间, 他们会做一些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睡觉、看电视、上网、聊天等, 而参与体育休闲的项目主要是散步、打牌、球类活动等。农民工感到生活单调, 也给社区带来种种问题。农民工身体上的劳累十分需要文化娱乐活动, 达到精神上的疏解。没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身强力壮的青年人随处游荡, 嬉戏哄闹, 有的自发地去猎奇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如赌博等, 易给当地社区带来治安隐患。在全国范围内, 二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群体的47.0%。他们大多接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 对农村、农业缺乏归属感, 对城市充满向往, 消费也日渐市民化, 但过低的收入让他们处境“尴尬”。二代农民工期待融入城市的愿望很明显, 因为他们大多已失去对农村的归属感。湖北省的调查显示, 从农业劳动技能角度看, 五成以上的二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 其中更有两成的二代农民工从来就没有干过农活。绝大多数二代农民工的意识形态、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他们敢于追求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 物质和精神生活像城里人一样, 享受上网、聚餐、运动、休闲购物、看电影等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而很少寄钱回家。二代农民工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已大幅提高, 其主观参与意识更强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影响农民工参与体验体育休闲活动的主观因素调查

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低, 对体育健身缺乏兴趣。不同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认识能力、观念和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通过调查显示, 农民工中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4.6%, 高中文化程度的也仅占15.4%, 而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3%和17%, 武汉市建筑行业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 绝大多数农民工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 农民工对体育健身的理解和认识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对劳动等同于体育活动一项选择中, 有87%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此种观点, 他们认为本身从事的体力劳动就是锻炼, 用不着再去参加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 有38%的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也接受这一观点, 有17%的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也接受这一观点, 只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 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有较高的认识, 因此选择人数最少。随着二代农民工的大量入城, 其思想理念与其父辈有很大差别, 这部分人的思想较为活跃积极, 对健身娱乐持肯定态度。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农民工群体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有较为迫切的需求, 他们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休息时间、劳动强度等方面的要求较38岁以上的人群要高得多。这部分二代农民工对体育健身的兴趣也最大, 是推动城市健全各项体育权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3. 影响农民工参与体验体育休闲活动的客观因素调查

第一, 收入低, 家庭负担大。从2009年全国调查结果来看, 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 其中1200元以下的占38.8%, 1200~2400元的占53.6%, 2400元以上的占7.3%。2010年6月21日起, 武汉市执行全省最低工资标准, 其中中心城区最低为每月900元, 每小时9元。远城区的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最低工资标准为每月750元, 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8元。有33.2%的农民工达不到最低标准。在物价水平、生活水平不断上涨的今天, 农民工在食、住等方面基本生活费用最低也要花费600元/月、700元/月。有38%的外来工需要资助兄弟姐妹教育费用, 有68%的农民工需要赡养老人, 有72%的农民工需要抚养小孩。有88%的农民工在体育方面 (如购买体育器材、租场地、购买体育赛事门票等) 的消费为0, 有体育消费的仅占12%, 而每年的花费额则在200元以内。分析认为, 农民工收入低、负担重、经济压力很大。体育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项花钱的活动, 只有有了多余的闲钱, 才会花费在体育活动方面。因此, 收入低、经济压力过大也是影响外来工进行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在体育消费方面,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中可以得出, 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需要, 因而要想实现这样的需要, 就必须要有一定层次的经济基础。作为生活在我国最底层的农民工, 其在日常生活的消费支出主要是用于租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 沉重的医疗、教育等支出负担严重制约了农民工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提升。因此, 农民工体育在社会中受经济排斥的现象较严重, 这大大阻碍了农民工体育的发展。

第二, 农民工工作强度太大, 自由支配时间太少。农民工体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是农民工的工作、交通、家务劳动中的机械化、电器化程度仍很低, 体力消耗性劳动仍很多, 加上生活质量、饮食结构、消费水平不高, 造成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和脂肪含量远低于城市普通居民和发达国家流动人口, 特别是在工作量大、收入低的情况下, 体育运动尤其难在农民工中推广和普及。调查显示, 武汉市、黄冈市、荆州市建筑行业农民工每月平均工作26天, 每天工作时间平均在10小时以上。“超时劳动力”现象非常普遍, 如此长的工作时间和大强度的工作负荷使得农民工在收工后又困又累, 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第三, 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忽略了农民工参与城市体育健身活动的诸多权利。一个国家的制度应该赋予所有国民以同等的待遇、机会、规则。但是, 现行户籍、社会保障制度等, 是一种具有强烈排斥性、歧视性的制度设计, 人为地将平等的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严格划分了各种身份, 阻碍了阶层间的合理流动。同时, 也将农民工与城市人群进行了天然的隔离, 隔离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人群参与体育的机会, 隔离了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参与机会, 从而减少了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的机会。由于管理制度的僵化及农民工特殊的职业身份, 城市的各种正式社会组织只对市民开放, 对于无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则是封闭的。这导致农民工被城市正式组织排斥在外, 阻碍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互动, 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受体育教育熏陶的机会。另外农民工作为个体, 工作区域分散, 也不能得到社会组织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不能得到应有的受体育教育的机会, 加上农民工文化程度低, 对体育教育的内容认知不够, 从而使自己的体育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结论与建议

1. 各级政府应为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担负责任

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敦促企业、事业单位加强开展体育活动, 提高农民工的健康水平。农民工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部分, 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得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各级体育组织都应全力支持。社区作为体育活动实施的一个基本单元, 它的实施对象不仅包括社区居民, 也包括在本社区范围内工作、学习, 但不居住在该社区的人。所以城市社区应将辖区内的农民工纳入自己日常的服务范围, 各种文体设施对农民工开放, 同时把农民工体育列入社区体育组织、体育指导范围之内, 并且应针对农民工体育健身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健身计划和手段。

2. 积极提高农民工的体育文化素养水平

要采取多种途径, 想方设法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 改变农民工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观念, 促进农民工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最终转变为有实质意义的体育人口。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 以积极、快速发展农民工体育为基础, 以工作地为重点, 多方位、多途径宣传和教育体育知识及技术, 提高农民工的体育知识水平, 树立体育健身的意识观念, 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对农民工进行身体健康现场检查和健康知识宣传, 让他们直观认识到“劳动就是锻炼”、“没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其次, 要组织开展一些农民工喜欢的、互动性强的体育活动, 进而体验和感受参加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使他们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再次, 让农民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 只有掌握运动技能, 他们才会去参加体育运动, 才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活动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能使农民工的业余体育活动更丰富, 增强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 工会组织要进入农民工群体

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理所当然是工会工作的对象。而他们相对于城市身份的工人来说, 是工人中的弱势群体, 更是十分需要工会组织的关心与保护。各级工会组织应将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 最大限度地组织他们加入工会, 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只有工会组织的建立, 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文化活动。

4. 媒体宣传城市宽容的胸怀, 消解“一等公民”与“二等公民”的距离

带着城乡差别的历史烙印来到城市的农民, 遇到精神上的困惑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城市对他们的接纳也有一个过程。传播媒介在化解城市部分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方面可以做许多有益的工作。媒体要多报道农民工中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在社会文化心理上, 消除居民与农民工的相互敌视与隔膜, 消除“我们感”与“他们感”的心理疏隔, 我国没有“一等公民”与“二等公民”, 只有社会主义的共同建设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让农民工从孤岛化的生活中走出来, 真正融入到自己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中去。这样城市的体育场馆才能从根本上成为农民工的健身基地。

5.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增加农民工收入

今后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 最终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通过强化各类制度保障等措施,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解决他们融入城市的后顾之忧。只有让农民工的收入增加、生活稳定, 他们参与体育休闲运动的土壤才能健康, 中国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刘华.广东外来工的现状及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方经济, 2004 (08) :61~64

[2]刘可.浙江省城市外来务工者体育健身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 2007 (01) :26

[3]帕克.城市社会学 (宋俊岭等译)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273

[4]鲁长芬、王健、罗小兵、胡庆山.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5)

[5]吴修敬.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民工体育模式构建及实施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07)

[6]许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农民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5)

[7]许经勇、曾芬钰.农民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范畴[J].市场经济研究, 2004 (2)

[8]柳若松.我国西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2 (1) :15~20

[9]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8 (44) :1~2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相关文章:

体育公园休闲体育05-05

休闲体育06-23

休闲健身体育05-03

休闲体育消费05-06

休闲体育专业05-18

休闲娱乐体育05-29

户外休闲体育07-04

体育休闲圈06-21

体育休闲活动07-01

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论文04-15

上一篇:五动下一篇:周口市夏大豆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