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

2024-06-30

创造力(精选十篇)

创造力 篇1

为了找到创造灵感, 很多人苦思冥想、决不放弃。然而最近, 心理学家发现, 灵感不必强求, 当你犯“迷糊”的时候, 幸运女神似乎更容易光临。

美国艾尔比奥学院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 召集了428名大学生志愿者, 要求每个人按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习惯, 把一天划分成效率不同的时间段。随后, 在不同的时间段里, 让他们做“脑筋急转弯”智力题。结果发现, 对多数参与者来说, 答题效果最好的时候, 并不是平常效率最高的时间段, 而是脑子不太清醒、有些犯迷糊的时候, 比如早上半睡半醒、晚上昏昏欲睡、或什么也不想做的时候等。

论创造与创造力开发 篇2

【内容提要】创造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显意识与潜意识、形象与逻辑思维、求异与求同思维、直觉与分析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整合过程,是左脑与右脑两半球的沟通,是元认知监控的过程;个体的创造力与能力、兴趣、态度、动机、习惯、信念、价值观、知识、技能、认知风格与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因此,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可以围绕这些因素展开,由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摘要题】理论探讨

一、引言

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出类拔萃、思维敏捷、勇于创造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中国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鉴于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该《决定》中,除对学校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之外,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就创造的性质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二、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

(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不相关,有的则发现有高相关;有的发现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有的发现智力低则创造力必低;还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随着测量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虽然创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创造力,但却并不能保证总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内。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关的。创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强、自信、常常被复杂性所吸引、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幽默、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难工作、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高度的独特反应、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盲从,等等[3~6];而胆怯、过分的自我批评、懒惰、从众、狭隘、刻板、骄傲等许多消极个性因素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以人的创造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观察力发展中敏锐性的提高,思维力发展中探索性的培养,想象力发展中独特性与灵活性的增强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过程,它可以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排除种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为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条件。事实上,一切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因素可以说,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二)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所意识到的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心理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即显意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则存在于心理的深层,往往意识不到,属于潜意识范畴。显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则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识,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在人类整个创造活动中,总是有目的在支配着,创造的机遇总是光临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整个创造过程都由意识控制着。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确实也会在心理深处潜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造的某种基础。可以说,在创造活动还在进行而无明确结果时,在创造的苦思冥想尚未获得某种启示而豁然顿悟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创造成果出现时,这种潜意识状态就过渡到显意识了。可见创造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融过程。

潜意识是人类重要的信息库,人的绝大部分信息,就以这种形式深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里。人们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处理并理解所见到的现象,潜意识能阻碍来自客观的大多数刺激,而让少数经过选择的刺激信息进入潜意识思维过程。在显意识思维过程中不能组合加工的信息,能在潜意识思维过程中加工形成结合块。由于潜意识不像显意识那样遵循着正常的逻辑轨道,它不受人的知识经验、习惯定势的影响,可以不断地、无规则地流动、跳跃、弥漫、渗透,自由地、广泛地进行联系,而这种联系往往别出心裁,具有创造性。在创造史上由于梦幻状态中的潜意识活动而产生创造性灵感的事例是很多的。有些人在梦中之所以能产生灵感并作出创造,是由于做梦的时候,不像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想,这就为创造者提供了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自由地组合成各种形象,其中也许绝大多数是荒唐的,但有极少数也可能是打破了常规逻辑程序、具独创性的新的形象和信息组合,给人以有益的创造性启示。梦幻中之所以能带来创造性灵感,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创造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从感知开始的。对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个别属性的感觉综合在一起,就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对该事物的知觉,使人获得关于该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关于客观事物整体形象的知觉保留在人脑的记忆中,就形成了关于事物形象的表象。由个别事物的表象上升为一般性表象,形成概念。这里的一般性表象,即是该概念在人脑中的意象。从感知到表象、意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不可超越的感性阶段。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借助于抽象概括,将对具体事物的感性的表象上升为意象,将记忆中的形象的表象作为思维材料,以联想和想象的形式对其进行再现、分解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就是所谓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在创造中有重要作用,它的主要形式是想象和联想。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人们凭借想象的作用,可以在头脑中“预见到”尚未产生的事物,可以进行各种文艺创作、技术革新、科学发明等创造性活动。联想作为一种形象思维方法,也是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联想能使得尚未认识的事物与已经认识了的事物相联系,从而借鉴已知事物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未知的事物。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活动中,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时表现为这样一种序列,即联想、类比、再造或创造性想象,最终建立起某种认识模型或发明新产品、新技术。

尽管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都是人们从事创造发明的思维形式和方法,但是它们本身也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辅助和准备。所以,逻辑思维和创造发明息息相关,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是难以获得创造成果的;完全脱离逻辑思维仅凭“灵感”或形象思维而获得科学发现或创造发明的情况更为罕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就思维的过程来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没有一种形象思维中无逻辑思维,也没有一种逻辑思维中无形象思维。人们的思维中常常是既有知觉、表象的参与,也有概念的参与。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是用词语支配知觉和表象,同时又用知觉和表象来检验词语。总之,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

(四)创造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统一

创造力研究中广为使用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明确提出并予以界定的两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从多方面、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思维方式。求同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显然,求异思维的这些特征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它在创造活动中往往使人们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创造性设想,在创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求同思维在创造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实际上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联,创造过程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整合过程,是两者高度协调的结果,是求异――求同――再求异――再求同循环往复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思维层层深入,副近目标,最终新的思维脱颖而出。所以说,创造力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高度统一的产物。

(五)创造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的数据和事实,调动一切已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税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没有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就直接提出结论,它进行的模式是跳跃式的;在进行过程中,主体不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而分析思维则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通过逐步推理得到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结论的思维方式;它进行的模式是阶梯式的,步骤明确,包含着一系列严密、连续的归纳或演绎过程;在其进行过程中,主体能充分地意识到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运算,并能用言语将该过程和得出结论的原因清楚地表述出来。

直觉思维有两种形式,即直觉判断和顿悟(或灵感)。直觉判断是一种自觉的思维形式,也可说是逻辑判断的一种超常形式。农夫识牛、骑手相马、大夫望色诊病等,都有直觉判断的因素在内。顿悟或灵感则表现为自觉思维过程的中断,是在主体苦苦思考某个问题而理不出头绪,一时间不知所措,将问题暂放一边时却突然开窍,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超常思维形式。

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在确定研究方向、选择有前途的研究课题、识别有希望的线索、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工作的可能结果、提出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领悟机遇的价值、在缺乏可供推理的事实时决定行动方案、在未获得决定性佐证时提出对新发现的看法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分析思维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一是非逻辑性。直觉思维没有明确的逻辑规则,也不经过严密的推理,因而具有非逻辑性。二是直接性。直觉思维总是以跳跃的方式,径直指向最后结论,似乎不存在中间的推导过程。三是自动性。直觉思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主体有意识地作出努力。四是快速性。由于直觉思维以直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或其判断过程之短,短得好似闪电;或其不用推理就可得出结论,因而具有快速的特点。五是个体性。直觉思维的主体对思维过程的各种运算、心理活动没有清晰的意识、无法向他人说明,带有很大的个体性。六是坚信感。直觉思维主体在主观上对结论(无论实际上正确与否)具有一种坚信感。七是或然性。由直觉思维得出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具有或然性,需要逻辑或实践加以检验。

创造常常是在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密切配合、协同活动下进行的。一方面,是因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直觉思维是在积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人们触类旁通,形成深邃的直觉。而绝大多数知识经验都是人们以前分析思维活动的结果,所以直觉思维是不可能脱离开分析思维的。直觉思维的运用,与人们对各种实践方法和分析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否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有关。当人们对分析思维方法的运用已十分娴熟时,遇到问题几乎无需再作有意识的选择,就能随机应变、自然而然地采用适宜的、省去许多中间环节、步骤而迅速地得出结论。直觉思维实际上是分析思维的高度压缩、简化、自动化或内化。因此,直觉思维虽然具有非逻辑性的特点,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形式。另一方面,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创造活动过程中,两种思维必须取长补短。创造就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有机结合、协同活动的结果。

(六)创造是左脑和右脑两半球的沟通

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是高度分化的。左半球主要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功能;其操作是串行的、继时的信息处理,是收敛性的因果式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而右半球则主要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视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关系、识别几何图形、做梦、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等,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性等功能;其操作是并行的、空间的信息处理,是发散性的非因果式的思考方式。沟通两半球的机制则是胼胝体。胼胝体是由两亿条左右神经组成的“束”,大脑皮层的每一部位都有神经纤维进入胼胝体,以每秒40亿个神经冲动的速度在两半球之间传递信息。这就使得两半球总是息息相通、高度统一协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创造活动正是在这个统一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斯佩里的研究表明,胼胝体“缺失”,会阻碍人脑右半球中专门化的非言语和空间定位的正常能力,同时左半球的言语和意志活动能力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斯佩里认为,左右两半球处于“共生”的整体之中,在正常状态下,它们紧密结合如同是一个单位进行工作,而不是一个开动着,另一个闲置着。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两半球在功能上不仅有分工,而且还有一定的互补能力,它们在一些具体功能上虽然存在主次之分,但都是相对而言的,而不是一种“全或无”的关系;它们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密切配合。比如言语功能,在词意和连续性方面依赖于左脑,但其声调还需要由右脑来控制。因此,左右脑就好比是个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控制系统,两半球间存在着密切的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工作关系。正是由于有胼胝体沟通左右两半球的这一联结功能,才会有大脑两半球的协同合作,才会形成既具有抽象的性质,又具有形象的特征的“顿悟”或“灵感”,才能保证人类创造得以成功。创造活动离不开左右脑两半球的沟通,它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整体功能,是整个大脑的整合作用。

(七)创造是元认知监控的过程

元认知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7]。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知识,以及对这种认知过程的积极监控和随之发生的调节。具体地说,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是指导、调节人们的认知活动,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

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人们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元认知过程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表现在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这里,主体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主体及时发现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调节,从而减少了认知活动的盲目性、冲动性,提高了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的可能性。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精辟地说明了认知活动中自我意识、自我监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如前所说,创造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显意识与潜意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效应。那么,在实际的创造活动过程中,这些因素是如何有机结合起来的呢?这需要创造主体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对各种思维形式的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可见,创造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元认知的调控。大量发现、发明的创造事实表明,创造成果的产生通常是由于采纳和使用了某些思维方式直接导致,而采纳和使用这些思维方式显然是创造主体元认知监控的结果。所以,元认知监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总之,创造就是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过程。

三、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

许多学者都相信,创造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的。例如,阿默伯尔认为,任何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人都可以合理地期望他们在某些领域的某些方面做出创造性的成果[3]。帕金斯也认为,有关创造力的理论支持创造性思维可以培养的假设[8]。创造力与许多变量,如兴趣、态度、动机、习惯、信念、价值观、一般智慧能力、知识、技能、能力、认知风格和环境等有关,在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因素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因此,可以围绕这些因素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9-10]。

(一)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目标与意图,强化其内在动机

有证据表明,在有目标的条件下,即使不指导学生如何做,他们的行为有时也会比无目标时更具有创造性[11]。而一个人对开发自身创造潜能的深层而持续的目标与意图,在创造力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学者也认为,动机在创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3]。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与艺术家对待自己的工作常常充满激情。持续不断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常常是取得突破性创造发明的一个前提。一个强烈希望自己有所发明创造的人,往往更可能获得发明创造的成果。缺乏强烈动机的人,他的创造力则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他们不可能持续进行创造发明所需要的艰苦工作。

虽然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这二种类型的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和外在动机相比,内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更为重要。内在动机一般是出于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而外在动机则常常是出于对外部奖励的兴趣。较之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对创造力发挥具有更大的影响。

(二)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和专业知识,加强有利于创造的思维方式训练

近年来出现的有关创造力的一些新的、综合的理论则倾向于认为,创造力是许多因素,如个体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不仅是因为不同人展示创造力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决定创造力的个体特征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不同的人也是不同的。例如阿默伯尔认为,创造力是由内在动机、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创造有关的技能构成的综合体[3]。还有的学者则用另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研究创造力,认为创造力是个体、专业领域(domain)和场(field)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12]。个体从某个专业领域中获得信息并通过认知加工、个体特征和动机对它进行改造与扩展。而由控制或影响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所组成的场,则对新思想进行评价与选择。专业领域这个文化建构的符号系统,则担负着为其他个体或未来一代保存和传递创造产品的功能。

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使教育与培训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很多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在这些计划中,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coreskills)”(注:在一些政策文件或报告中,也常常使用“可迁移技能(transferableskills)”、“关键技能(keyskills)”、“基本技能(genericskills)”、“共通技能(commonskills)”等概念来表达这个概念。)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内容[13]。例如,英国的“继续教育机构”就认为,接受不同教育与训练的16~19岁年龄组别的学生为适应未来技术和工作变化的需要,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能力、沟通、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和可操控的灵活性等核心技能[14]。1989年,英国当时的教育与科学大臣贝克(KennethBaker)在一次讲话中曾提出:年轻人如果要在未来把握更大的机会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他们需要接受基础更为广阔的训练,需要向雇主展示灵活性,需要具备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为此,他提出年轻人需要培养沟通、基本的计算能力、人际关系(小组工作与领导才能)、熟悉技术、熟悉社会制度和熟悉变化的工作与社会条件等核心技能[15]。

除基本技能外,专业知识也是创造的重要基础。虽然掌握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并不一定会导致创造,但这种知识却是在该专业领域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在某个领域作出创造性工作的人,几乎都是该领域具有渊博知识的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某个学科的知识,是不可能期望对该学科作出具有深远影响的创造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专业知识在创造过程中则具有二面性:一方面,个体要把一个专业领域推向前进就需要对这个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一个领域的了解也可能导致封闭和墨守成规[16]。

思维方式也是影响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17],有的人喜欢沿着新的路向思考,但不一定严密,有的可能相反。一个人如果既能整体地又能部分地思考问题,对成为创造性思想者或许是有帮助的。因此加强有利于创造的思维方式的训练也是培养与开发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激发与奖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一种持久的、根深蒂固的个体特质,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好奇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巴甫洛夫称之为“探究反射”。当新奇刺激出现时,会引起人们注意,进而接近、了解事物,尝试解决“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来源于对知识的好奇,来源于认知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冲突,也来源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知识魅力和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够促发和唤起创造的好奇心不愿意把什么事物都当成既定事实而不加批判地接受,而是强烈要求得到解释。“培养好奇心和兴趣是建立富有创造性生活的第一步”[12]。许多研究者认为,从不同角度尤其是从新奇的、不同寻常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改变自己思考角度的意愿与能力,是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或许有些人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天生就比别人强,但是,所有儿童都有好奇心,他们到成年阶段能不能把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生活是鼓励还是抑制这种好奇心。如果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总是受到冷落,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就会慢慢冷却下来。在课堂学习情景中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一种方法是让质疑成为日常课堂交流的一部分[10]。让学生学会问什么问题,以及如何问问题比仅仅学习答案更重要。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事实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形成一个好的问题及如何回答问题。

学生在本质上是一个质疑者,他们应用这一技能适应变化的复杂世界。学生是否能够继续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问题的响应。一般地说,教师的响应方式可以分成如下七种不同的水平,它们对学生智能发展的功能是不同的,响应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10]:一是拒绝问题。典型的回答是“别问这么多的问题”、“别烦我”、“别问愚蠢的问题”。这种回答给学生的信息是教师不欣赏学生提问。受挫、时间有限等许多因素会迫使教师采用这种回答,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回答的负面效果。二是把重新叙述问题作为回答。这种层次的回答只是把问题重新叙述了一下,并没有增加任何新的信息。三是承认不知道或直接回答问题。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可能会承认不知道答案,或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直接回答问题。学生有机会学习某些知识或认识到教师也不是什么都懂的。在一定的情景下,这种回答是合理的,但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并不是最佳的回答方式。四是鼓励信息检索。教师的回答往往是“我要查一下手册”、或“你可以查一下手册”等。从这种回答中,学生了解到有关的信息可以查到,学习过程并没有因为教师的回答而结束。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去查找答案,则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信息检索的能力。五是考虑可供选择的不同解释。在这个层次,教师可能不知道答案,但师生会在一起探讨并提出可能的不同解释。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形成并检验假设。六是考虑并检验解释。在这一层次,教师不仅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释,而且也鼓励学生检验这些解释。七是考虑、检验解释并探究到底。教师会鼓励学生收集信息以检验假设。

(四)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创造的机会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做自己选择的工作时,比做别人为他们安排的工作更有兴趣,内在动机更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创造的机会,如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文题目,给他们时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让他们探讨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从事由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很少有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安排或许有助于学校的管理,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言,却是不够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是说学校不应该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也不是说学生只应该从事自己选择的学习任务;而是说,如果要让学生获得开发自己创造潜能的更大机会,他们需要有自己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机会。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选择与创造的机会外,在考核时也应如此。如果在考核时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向学生提出一些需要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问题,则不管你怎么说,他们很快就会了解到你所偏好的是什么东西。学生也需要有机会去作出一些真正的发现:发现一些他自己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提出一些以前自己并没有想过的新观点。当然,这里所谓的“真正的发现”,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它们对别人而言可能并不一定是创造性的,这些观点可能别人早已经提出过了。给学生机会去发现一些东西,也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仅仅在口头上强调创造力的价值是不够的,要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必须奖励他们的创新观点与成果。

(五)帮助学生克服创造的障碍

1.培养明智的冒险精神。任何发明创造都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创造性工作或多或少会与现有的做事规则相抵触,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总会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当然,这种冒险不是无限度的,它应该是明智的。在学校情景中,有许多因素阻碍学生冒险。如不能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失去机会――进不了好的学校、不能学习更高一级的课程、不能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等。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在课程和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冒险。克里福特的研究表明,学生承担学术风险的意愿影响他们的发展与绩效。他发现学生对失败的承受力与选择某种难度的考试题相关。能够承受失败的学生常常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和选择更困难的题目,他们也常常获得更高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他们对失败的承受力趋于下降,因为学生年龄越大,他们在社会影响下越来越多地用比较安全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18]。

2.容忍模糊性。人们常常习惯于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极思维方式。但在创造性工作中却常常存在大量灰色地带。创造性思想常常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它的发展需要时间。在创造性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模糊性的容忍,常常使人不能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或与创造失之交臂。在20世纪50年代,DNA仍然是一个谜,大家都想在这个领域里显显身手,但是没有人敢保证谁能取得胜利。当时鲍林(L.Pauling)已经走到了发现DNA分子结构的边缘,但他最终并没有发现DNA的分子结构,因为他不能再承受模糊性,他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螺旋结构假设。克里克(F.Crick)和沃森(J.Watson)从中获得启发,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欣赏有些情景中的模糊性,并要向学生展示由此达至更好或更有思想价值之结论的过程。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体会和感受他们经历的模糊阶段,让学生了解到模糊性常常是他们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个准备阶段。

3.允许出错。在某种意义上说,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让他们相信自身的能力,相信自己有能力提出大量的观点。而任何提出大量观点的人,总会出现错误。即使像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这样伟大的人,他们也会提出许多错误的观点。他们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观点永远正确,而是因为他们为其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让别人从他们的思想中获得养份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

(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其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胆怯无助于创造力的发展。害怕被认为是学生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个主要原因,害怕失败、害性暴露自己的缺点、害怕受到嘲笑是对创造性思维的极大威慑。有的学者认为,学生能做什么的主要障碍是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做,而自信来源于成功的经历。研究表明,成功是未来进一步努力的促进因素,而失败则是消极因素。这不是说不应该允许学生失败,而是说应该鼓励学生实现他们能够达成的目标。对过去很少有成功经历的人,要求环境鼓励与奖励他们的创造性努力,哪怕这种努力并不是非常成功的。许多学者强调营造支持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意味着教他们对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负责。不幸的是,许多教师和家长往往从外部寻找学生失败的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强调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所谓自我管理,实际上是要学生成为自己认知活动过程的积极管理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主体生成过程中融进自己的主见。自我管理者需要关注自身的思想过程,并对自己的思想负责;他需要了解自身的长处与弱点,并找出扬长避短的方法;他需要努力寻找能够加速自身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环境条件。创造活动总是自我导向的,因此控制创造过程的策略必然来自个体自身。学生在创造性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监控与管理自己的创造过程。许多研究也表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七)向学生传授创造发明技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方法,开发人的创造力、从事发明创造活动也不例外。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了许多帮助人们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技术与策略。这些技术与策略可以为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有效的手段。

斯腾伯格及其同事认为创造力是智慧能力、知识、思想方式、个性、动机与环境等六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20]。因此,在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时,不能强调其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而忽视、排斥其他方面,需要围绕创造力的构成成分及其结合方式进行比较完整、全面的训练。我们分别讨论了培养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不同的可能途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则需要全面、综合地考虑这些不同的培养与开发途径。

【参考文献】

[1] Torrance,E.P.GuildingCreativeTalent[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2.

[2] Nickerson,R.S.EnhancingCreativity.InR.J.Sternberg(ed.).HandbookofCreativity[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 Amabile,T.M.TheSocialPsychologyofCrcativity[M].NewYork:Springer-Verlag,1983.

[4] Barron,F.CreativePersonandCreativeProcess[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69.

[5] Eysenck,H.J.CreativityandPersonality:ATheoreticalPerspective[J].PsychologicalInquiry,1993,(4):147-178.

[6] MacKinnon,D.W.PersonalityandtheRealizationofCreativePotential[J].AmericanPsychologist,1965,20:273-281.

[7] Flavell,J.H.MetacognitionAspectsofProblemSolving.InL.B.Resnick(ed.)TheNatureofIntelligence[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76.

[8] Perkins,D.N.TheNatureandNurtureofCreativity.InR.J.StembergandE.E.Smith(eds.).ThePsychologyofThought[M].CambrdgeUniversityPress,1990.

[9] Nickerson,R.S.EnhancingCreativity.InR.J.Stemberg(ed).HandbookofCreativity[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

[10] Sternberg,R.J.andWilliams,W.M.HowtoDevelopStudentCreativity[M].Alexandria,Virginia: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1995.

[11] Isaksen,S.G.andDavis,G.A.FakingHighandLowCreativityScoresontheAdjectiveCheckList[J].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1979,13:139-145.

[12] Csikszentmihalyi,M.Greativity[M].NewYork:HarperCollins,.

[13] WoollardA.CoreSkillsandtheIdeaoftheGraduate[J].HigherEducationQuarterly,1995,49(4):316-325.

[14] FEU(FurtherEducationUnit).ABasisforChoice[M].Londan:FEU;FEU(1983).SupportingYouthTrainingScheme.[M]London:FEU,1979.

[15] 转引自Wolf,A.Outcomes,CompetenciesandTraineecentredLearning:theGapBetweenRhetoricandReality.InP.Murphy(ed.).Learners,LearningandAssessment[M].London:PaulChapmanPublishing,1999.

[16] Frensch,P.andSternberg,R.J.ExpertiseandIntelligentThinking:WhenIsItWorsetoKnowBetter?InR.J.Sternberg(ed.).AdvancesinthePsychologyofHumanIntelligence(Vol.5)[M].Hillsdale,NJ:Erlbaum,1989.

[17] Stemberg,R.J.ThinkingStyl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8] Clifford,M.M.FailureToleranceandAcademicRiskTakinginTentoTwelve-YearOldStudents[J].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88,58(4):15-27.

[19] Sternberg,R.J.andLubart,T.I.AnInvestmentTheoryofCreativityandIts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91,34:1-32.

释放创造力 篇3

来自南太平洋大学的研究者罗伯特 · 爱泼斯坦(Robert Epstein)及其合作者在最近的文章中研究了这一点。他们从19个国家挑选了1337个管理人员组成的多样化团队,在提供了他们的个人信息、经历和管理训练的记录之后,进入了一个事先设计好的网上测试系统去测量他们激发创新的能力。成功的管理者拥有以下八项能力。

1. 分配给下属有难度的任务,让他们达成宏大的目标,并提供管理压力所需的支持。

2. 鼓励拓宽,意味着为员工提供他们舒适区之外的主题培训。

3. 鼓励捕捉创意,激励员工把他们的突破性的思想记录下来,并为他们提供类似计算机程序或者口袋书之类的工具。

4. 适当地管理团队,用头脑风暴法和其他方法最大化多样化团队的创造性结果。

5. 通过实际行动,来建立创造性表达的核心能力模型。前惠普CEO马克·赫德(Mark Hurd)的助理会跟随他参加每个会议,并记录新的科技创意。

6. 提供足够的合适的资源实现创新职能。

7. 提供多样化的物质环境和社交环境使员工时刻处在创新状态。

8. 为提供重要思想的员工提供积极反馈和认可。

管理者们认为,提供正确资源的能力是帮助创造性工作的核心。例如,有充足的资源可以使得工作环境多样化,正确的设备有助于人们确立创意,接近不同领域的专家级天才同事会导致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软件能够帮助员工拓展他们的能力。正如乔布斯所说“创造力只是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资源看起来只是把员工创造力集中起来的纽带。

不幸的是,如果管理者想激发工作人员的想象力,他们有许多工作要做。测试表明,样本管理者们在8个技能中的6个得分都特别低。被测试者说,排在分数最高的两个能力——反馈和鼓励扩散的能力几乎没有价值。而两个分数特别低的——提供资源和确保多样性且持续改变的工作环境的管理能力看起来有特别高的价值。作者写到,理想的应该刚好相反。管理应该在最有价值的应用方面做到最好。

令人惊讶的是,女性管理者在8个能力方面的分数都比男性高。这应该归因于文化和性别因素,这些因素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支持。这也意味着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全面,这意味着创造性的结果要靠组织各个层次的战略和设计。 (编译:李秀菊;来源:http://www.strategy-business.com/)

创造力的自然生成 篇4

什么是创造力呢?

所谓创造力, 就是指善于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 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产品的能力。

人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想象力、思维力、预见力、决断力、组织力、执行力、表达力、创造力等等。创造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其他的能力都与它有联系。创造的过程充满着艰辛和风险, 它需要知识和经验, 更需要各种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兴趣,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记忆力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分析力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之谜;想象力能够跨越时空, 在头脑中建立新的形象;思维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 统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等;预见力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基本规律作出推断、估计;判断力有助于正确决策;执行力可以变设想为现实;表达力能够正确反映自己的思想;创造力可以说是上述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是一种潜在的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越强, 那么创造的收获就越大。

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首先, 让我们对传统教学做以反思:

1、教学模式僵化

声乐课一般的模式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不从生理学音响学的角度来阐释声音现象和具体的方法。有时教师会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 如像闻花那样呼吸, 保持打呵欠的状态歌唱。由于接受者理解时难免产生歧义, 导致与原意差之千里甚至相悖。

2、教学理念缺乏科学性

教学的出发点缺乏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教师凭个人经验实施教学, 对问题的讲解只采用比喻性的主观色彩极强的语言。学生常常困惑不解, 没有引发思考的导火索, 没有提供认识问题的途径, 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基于以上对传统教学的认识和学生的素质状况, 我对声乐教学做了如下探索:

一、构建新的声乐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 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1、了解人声的基本原理

声乐以人类自身特有的“乐器”——嗓音为发声体, 借助于语言的形式, 以良好的气息控制和丰满而集中的共鸣为特点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

“人的声音是由发生器官发出的生理现象。科学的两个分支——生理学和音响学支配着人的声音。生理学管理着人体的功能, 也控制着发声的机能;音响学讲的是声音的规则和特性, 对发声器官产生的声音进行研究。显而易见发声的机理基本上是由生理学和音响学两种规律控制着, 协调发声。”马腊费奥迪科学地阐释了声乐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同时他还说:“心理学给歌唱带来它内心的成分——灵感、情绪、色彩、风格。心理学是歌唱的灵魂。”

我们了解人声与生理学和音响学心理学的关系, 就为教学做了基础性的准备。

训练时学习者通过大脑有意识的协调发声体, 共鸣腔, 呼吸三者的关系, 使之达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从而唱出动听的歌声。

发声体是声音产生的声源, 共鸣腔能扩大美化声音, 它赋予嗓音以音量和音质, 并加强响亮度。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意大利著名嗓音医师马腊费奥迪说“一旦掌握了呼吸, 学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了解, 学生就能把握住学习的关键, 同时开阔了学生学习的视野, 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2、掌握正确自然的歌唱方法的途径

我们了解人声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懂得声乐教学不是孤立的存在, 必须按自然规律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声音现象, 然后再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学习时我把声乐的基本技术分解成几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要素是什么?歌唱发声时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作用?使学生首先从科学的角度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再依据这些原理去挖掘创造建立正确自然的歌唱方法, 这就建立了声乐学习的科学基础。

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依据以上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 我构想出了比较发现的教学模式, 其中的一个特征是不把要解决的问题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 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体上按如下程序进行:

提出问题——搜集材料——比较分析——探索发现——训练小结

1、提出问题:

以声乐教学要解决的基本技术练习为切入点, 直接提出问题。如歌唱的呼吸方法及运用?

2、搜集材料:

把提出的基本问题分解成几个具体的小问题让学生自行收集材料回答:呼吸的原理?呼吸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目前歌唱中被声乐界比较确认的呼吸方法是什么?日常呼吸与歌唱呼吸的差别?

3、比较分析:

学生把各种呼吸方式的特点加以比较, 再以呼吸原理为依据去加以鉴别, 许多不科学的但在学习呼吸方法的过程中容易犯的毛病在训练之前先行于思想中有了明确的认识, 实践中可以直接坚定的走上正确的大道。这种方式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枢纽,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4、探索发现:

学习中一方面鼓励学生对各种观点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用辩证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说:“有多少歌唱家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这寓意着声乐教和学无定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方法, 但都出现过优秀的歌唱家。这样强化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通过辩证思维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引申, 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5、训练小结:

灵活创意小结的方式。关于呼吸问题的小结我设计从反面提出问题, 开拓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如:在“呼吸的运用”一课中我是这样小结的:这些歌唱家在讲呼吸的运用时特别强调了发声时要保持吸气的状态, 按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原理, 气息应该向外呼出冲击声带发声, 吸着唱是不是违背了科学原理?继续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加强对问题清晰的认识。

整个教学过程以科学全面的认识声音现象为基础, 以创设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为手段,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式学习为主要策略, 力求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 能纵观古今横看中外。通过对教学观点, 教学方法的观察、比较、鉴别, 为学生自主地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在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下, 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培养了学生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同时拥有敢于对常规知识及方法提出挑战的胆识。积极探求使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就像一粒种子, 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来培育。我的研究是使学生在学习之初能以科学的态度和视角, 全面的看待声乐学习, 避免了对具体问题片面的孤立的脱离整体歌唱状态的学习。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 我注重先行教给学生关于学科学习的一个正确理念, 施教中我努力营造着一种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具有创造性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自然生成, 不但全面提高了声乐教学的质量, 更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摘要: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弘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由此引发了各学科教学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剧烈而深刻的变革。而创造力是主体性的灵魂, 是衡量个人主体性发展水平的尺度。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既是学科自身建设的需要,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声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必须以创造性的教学为基础。

关键词:声乐教学,创造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

[2]邹本初《歌唱学》

创造力的名言 篇5

关于创造力的名言53句

1、我相信,信仰是我们一切思想的先行官。否定信仰,即等于反对我们一切创造力量的精神源泉。——卓别林

2、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达尔文

3、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马修·阿诺德

4、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拿破仑

5、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列夫·托尔斯泰

6、“有创造性的人,工作中也需要娱乐。但他们相信一定会实现。如果你阻止了。你将会发现精彩绝伦的世界。”——林肯·斯蒂芬斯

7、信仰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显克微支

8、我看书有我的原则,我不喜欢语文书、作文课,因为我仇恨这些东西赚人的钱又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我更喜欢王朔,这小子很聪明,而且很真诚。我的写作特点更像钱钟书的《围城》,因为我很欣赏他骂人骂得深刻又不露骨。——韩寒

9、成长,画出他的每分神态,将自己的本性融入作品的,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所以我认为最好的问题可能不是‘为什么人们有创造力,最优美的`诗歌还未创作,走进直觉的荒野,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最美丽的画儿还没画。世上还没有完美的铁路?’而是‘为什么人们没有创造力。”——爱德华·波诺

10、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11、“创造力就是发明、犯错误以及娱乐。————普拉斯

12、遗忘是一般刚强的,有创造力的人的法宝,他们会像自然一样的遗忘,自然界就不知道有什么过失,弱者不是把痛苦作为惩前毖后的教训,反而在痛苦中讨生活,浸在里头,天天回顾以往的苦难,折磨自己。——巴尔扎克

13、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极大的影响。过去有过一个时期,在德国人们常把天才想象为一个矮小瘦弱的驼子。但是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歌德

14、欢乐的名字是创造。——希恩

15、我们的电影创作,就是要刺激那些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沉睡了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能为了激发孩子的本能,而要他们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宫崎骏

16、这个表达是唯一的。没有创造力。他想知道一切事物——古代历史,往往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西奥多·莱维特——米尔

17、独立性是天才的基本特征。——歌德

18、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凯洛夫

19、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培根

20、“当我们从事我们天生适合做的事情时,工作中也需要娱乐。娱乐能激发创造力。”——琳达·奈曼

21、“与其什么都不知道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不如有些错误的想法。”——爱德华·波诺

22、如果你并不拥有十足的创造力,丰富的想像力,对万事万物也没有太多的好奇和疑问,那么,我劝你最好离广告这行远一点。——李奥贝纳

23、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箴言

24、“重要的问题不是‘什么培养了创造力,最好的政府和完善的法律。“灵感是等不到的?’创造力面前我们必须毫无惊愕之感、冒险。”——玛莎·葛莱姆

25、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

26、没有人能画出这个小孩?但售察一段时间孩子的动作。你必须离开舒适的城市。创新就是制造新鲜事物。“创造力就是想出新鲜事物。——福尔克

27、创造力来源于不同事物的意外组合。使差异最显著的最佳方法是把不同年龄、有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的人搀杂在一起。——尼古拉·尼葛洛庞帝

28、生命是一种创造性的历程,每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创造力的来源,利用自己的创造力来创造自己的人生。——佚名

29、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卢尔卡尔斯基

30、只注意小事,就会失去创造力。只看问题,不看目标。——余世维

31、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米尔

32、“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查尔斯·布劳尔

33、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理想、智慧、意志和创造力。

34、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列宁

35、创造力就是想出新鲜事物。创新就是制造新鲜事物。”——西奥多·莱维特

36、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歌德

37、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罗斯福

38、呵!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毕加索

39、“没有任何人去过创造之地。你必须离开舒适的城市,走进直觉的荒野。你将会发现精彩绝伦的世界,你将会发现你自己。”——艾伦·艾尔达

40、人可以老而益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在岁数,而在于创造力的大小。——卢那察尔斯基

41、有些人总是过份重视智力测验,过于相信所谓“智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弊端。人的美好特质是多种多样的,怎能以一份智力试验定夺?尽管你在一次又一次的智力竞赛中名落孙山,但在某一方面,你也许可以发挥你独有的、奇迹般的创造力,使生活充满无尽的乐趣。——奥斯勒

42、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司汤达

43、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富尔克

44、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阿诺德

4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46、人类在斗争中变得强大,不论他达到了什么目标,都是由於他的创造力加上他的残忍。——希特勒

47、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莱蒙托夫

48、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的创造力相联系在一起的。——歌德

49、如果你想要创造,你必须抛弃所有的制约,否则你的创造力将只不过是抄袭,它将只是一个复本。——印度奥修

50、推陈出新是我无上的诀窍。“没有任何人去过创造之地,他们希望能够无所不知,不如有些错误的想法。“画家告诉我。”——尔·艾里

51、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毛泽东

52、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贝弗里奇

创造就在你身边——创造力训练 篇6

创造就在你身边——创造力训练

二、课程目的

1.使学生体验到创造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三、课程重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四、课程难点

学生创造想像的发散。

五、教学方法

1.尝试法

2.训练法

六、教学准备

1.实物(西红柿、苹果、黄瓜、橡皮泥、彩纸、易拉罐、彩带、大头针、曲别针、7个酒瓶等)

2.电教仪器(多媒体、投影仪及胶片)

3.胶片

(1)“创造就在你身边”

(2)母女买菜图

(3)外国学者研究图

4.轻音乐磁带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我们唱一首歌好吗?(学生最喜欢的歌,活跃气氛)

大家唱得真棒,让我们为自己的歌声鼓鼓掌,为我们自己加油

(二)上课

(三)导人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想发明吗?想创造吗?今天,我们就来圆40位发明家的梦。(引发学生的兴趣)

1.出示樱桃西红柿

教师:这是什么?它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西红柿有什么不同?

学生:略。(从名称、形状、口味等方面来发言)

2.讲故事

教师:一天,一个中国的小姑娘和妈妈去买菜,她看到菜市场上又大又圆的西红柿突发奇想,好奇地问:“妈妈,西红柿都是又大又圆的吗?有没有像樱桃那么小的西红柿,有没有方西红柿?”小姑娘的话被一个外国学者听到了,他赞叹道:“中国的小朋友真聪明!”回国后,他认真研究、反复实践,终于开发出了畅销的樱桃西红柿。(语气要亲切,语速要慢,边讲故事边出示两张图的投影片)

3.引出课题

教师:樱桃西红柿是我们中国小姑娘想像出来的,这就是创造。创造并不遥远,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出示投影片:“创造就在你身边”)

(四)创造想像

教师:你们有没有像小姑娘一样有过突发奇想,产生奇思妙想的时候?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思维,说说你的想法。(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时时处处有创造)

学生:略。

(五)创造活动

教师:创造不只是发明家的事情,我们小学生也能创造。

1.出示材料

展示每件物品。(苹果、黄瓜、橡皮泥、彩纸、彩带、易拉罐、大头针、曲别针等)

2.说明要求

每人创造一件物品,可合作。

做的时候,可以互相帮助,但说话声音要小。

音乐声音停,大家停止。

3.活动过程

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开展创造活动。

音乐停止。

4.展示作品

教师用真诚的话语,发自内心地赞扬、鼓励学生。(天才、真棒、希望你将来有所成就、祝贺你未来的发明家……)

(学生创造无好坏之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六)发散思维、激活创作灵感

教师:大家创造得太棒了!老师也想参加同学们的活动,我给大家变个魔术。

1.出示7个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

提问:瓶子能干什么?(发挥想像)

学生:略。

2.敲一敲,学生试试。(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试敲,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奥妙)

3.敲出一首学生喜欢唱的歌。(师生同唱,气氛进入高潮)

(七)小结

创造力研究模型概述 篇7

一、进化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Campbell是首先运用达尔文关于变异、选择、保留过程的概念来帮助更好的理解既定知识、社会惯例和新想法的各种复杂的动态交互作用的学者。该模型认为, 创造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导致生物进化的基因变化过程相类似, 现有的变异源于已有的方案, 正如生物进化过程中, 后代的产生是通过对现有D N A进行选择、组合而成, 新点子的产生同样可以被认为是对现有的想法变异的结果。因此。创造力并不是只有杰出者才表现出来的神秘过程, 而是在人的思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生, 需要大量的试错过程和艰苦工作。在此基础上,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一个系统模式, 认为创造力是由一个系统内的个体、领域、社会氛围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是创造性活动的主体, 他们吸收某个专业领域内的信息, 并通过认知过程、人格特质和动机将其转化或扩展。领域指的是由文化或符号定义的象征系统, 它负责对创造性成果进行保存、继承并将之传递给其他个体和未来一代。业内人士是指能够对创造性的成果进行评判的人, 由该专业或领域内的带头人组成, 他们负责评判新的思想是否具有创造性并做出选择。由此可知, 创造力进化模型关注创意的不同, 选择性的保留好想法, 去掉不可取的想法。

二、创造力的组成理论

A m a b i l e的创造力组成理论认为,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包括问题解决者个人本身的三个基本因素——某领域的相关技能、创造力相关过程和内在工作动机——以及个体所处的工作环境。与领域相关的技能包括知识、专长、技术能力、智力和在特定领域的天赋, 在这些领域, 问题解决者是有效的, 如微生物或市场影响领域。与创造力相关的过程, 包括认知风格和富有独立、冒险、新视角的性格特征, 还有提出创意的一种训练有素的工作风格和技能。内在工作动机是指从事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是因为任务或问题本身是有意思的、让人投入的、挑战个人的或令人满意的, 而不是因为奖励、监督、竞争、评估或做事的特定要求等产生的外在动机。

外部的成分是工作环境, 或者说是更一般的社会环境。这包括所有的外在动机 (如预期的评估) , 这些外在动机已被认为是破坏内在动机的。另外, 环境中许多其它因素, 被认为是阻碍或促进内在动机与创造力的发挥。组织环境中的研究显示工作环境中的很多因素是阻碍创造力的, 如关注现状, 高层管理人员的保守与低风险的态度, 苛刻地批评新观念的规范, 组织中的政治问题和高度的时间压力。其它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因素包括:完成工作的自由、工作中积极挑战的感觉、合作的并拥有多种技能和关注创意的工作小组、以及鼓励开发新创意的主管等。

三、创造力的交互作用模型

W o o d m a n等人的概念模型整合了关于创造性研究的不同观点, 认为组织参与者的创造性行为是个体与环境复杂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个体来说, 其认知 (如知识、认知技能、认知风格/偏好) 与非认知因素 (如人格) 都与其创造力息息相关。总之, 个体创造力是过往经历 (如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往履历) 、认知风格和能力 (如发散性思维、思维流畅性) 、人格特质 (如自尊、控制点) 、相关知识、动机、社会影响 (如社会辅助、社会奖励) 和情境影响 (如物理环境、任务和时间限制) 的函数。W o o d m a n等人认为社会的与情境的环境因素紧密相连, 并对创造性的活动产生促进或削弱作用, 创造性成就的差异是社会和情境两种环境因素对创造过程产生作用程度的函数, 也就是说, 任何创造性活动的特征都可以根据情境的与社会的两种环境因素产生的阻碍与促进的影响来进行描述。创造力交互模型对于解释复杂社会情境中的人类行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建构复杂现象中的行为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总之, 员工创造力是个体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企业实践中, 管理者不仅需要选拔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员工, 也需要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 促进员工创造力的发挥, 进而为组织发展提供动力。

摘要:组织创造力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员工创造力是组织创造性和组织创新的基础, 明晰创造力的研究模型可以为进一步探索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因素奠定基础。其中,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模型有进化模型、创造力组成理论模型和创造力交互作用模型。

关键词:创造力,进化模型,创造力组成理论模型,创造力交互作用模型

参考文献

[1]、Campebell, D.T.Blind variation and selective retention in creative thought as to other knowledge processes[J].Psychological Review, 1960, 67:380~400.1、Campebell, D.T.Blind variation and selective retention in creative thought as to other knowledge processes[J].Psychological Review, 1960, 67:380~400.

[2]、Csikszentmihalyi, M.Creativity[M].New York:HarperCollins, 1996.2、Csikszentmihalyi, M.Creativity[M].New York:HarperCollins, 1996.

创造力 篇8

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加强课堂品质

美术学科的主要目标是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创造方面的能力, 美术学科在引导学生创造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 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进行绘画的时候, 不一定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模式进行绘画,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尽量与板书的图画不一样,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 对其进行赞扬, 展现学生的绘画成果, 让学生有信心继续创作。

二、引起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 不管是学习任何科目, 只有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好, 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热情和激情, 让学生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发散思维, 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以便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的任务。如果学生能够在这门科目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也会在学习上付出努力, 同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那么学习效果也就非常明显了。

三、进行疑问设置, 教学模式开放性

在教学模式方面实行开放性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创新的意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 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发展问题。教师应该对于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抱有信心, 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非凡的创造力。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暂时不好, 在学习方面有些困难, 学习能力比较低的学生, 教师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所以, 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需要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教师第一步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方面的鼓励。例如在教学生画一件毛衣的时候, 可以对学生提问, 比如“什么样的毛衣既好看又保暖”, 当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 教师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引导。首先可以拿出毛衣让学生进行欣赏和观看, 让学生注意毛衣的外形并进行绘画构思, 再找到合适的颜色和图案的搭配, 从而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图画。当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 感觉不合适或者中途停下, 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指导, 让学生开拓思维, 走出困境, 坚持下去, 达到心目中的绘画效果。

四、认真观察事物特征, 抓住主干部分

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可以进行很多的创造。我们的眼睛可以随时记录下每一刻, 只要是发自内心地去观察, 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其实存在很多美好的事物。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 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事物, 抓住主干部分。比如在教学生画长颈鹿和大象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 并且充分地表现出来, 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地进行创作, 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直接引入, 就会忽略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特征, 没有让学生进行主观的感受, 而忽视学生在这方面的领悟, 从而给以后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学生的观察中找出重难点, 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观察。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和开放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掌握有关绘画、剪纸以及泥工方面的技能。

五、适当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小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采用竞争的办法, 可以充分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让学生的自尊心、荣誉感都能有所体现, 因而产生主动性、创造性和表现性。像是一个简单的事物如果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识去创造, 可能只是无意识地去做, 教师加强培养这种创新的意识,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比如在低年级的一些课堂活动中, 教师可以利用更为生动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不但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 还可以利用剪、绘画、折纸等方法来设计自己的作品, 然后让他们之间进行相互的比较, 以便找出自己作品中的不足, 进行认真的思考和体验, 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六、使用多媒体教学

有关调查显示:孩子在小学阶段已经有较为具体的形象意识了, 他们的感性思维很强烈。根据这样一个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多利用一些媒体资源, 才能让学生保持充分的好奇心;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表现。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篇9

在人的资源中, 创造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把人的资源看成是人的创造力, 是人的创造才能, 这是人们对人的资源的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和实力情况, 与这个国家对人的创造力开发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开发人的创造力应该从幼儿抓起。从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看, 尽管对发展的时间、速度看法不同, 但是, 大家一致认为从幼儿期到少年期人的智力发展最迅速。也有人把幼儿期称为智力发展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 创造力, 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幼儿的创造与成人创造是不同的, 虽然看起来很可笑, 但是, 没有这些幼稚可笑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做基础, 即使长大成人以后也不可能对社会作出有贡献的创造。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国家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二、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有, 而是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每一个人都存在创造潜力, 它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培养。如果我们能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去培养, 它就会发展;反之, 如果我们不去培养它, 它就会萎缩。可见, 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多么重要。

1. 开创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环境具有教育机能, 环境对幼儿可以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认识周围世界, 增长智慧, 发展能力的。这里我们所说的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环境, 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应该把幼儿园真正办成幼儿的乐园, 幼儿活动的天地。

(1) 把室内外环境布置得富有教育性、启发性, 引人入胜, 使幼儿感到赏心悦目, 能激发幼儿好奇、深思和想象。另外, 要及时展示孩子的作品, 经常更换, 给孩子以新鲜感, 同时, 激励孩子的创造精神。 (2) 为幼儿准备足够的活动材料、玩具和图书, 并允许儿童自由取放材料, 教师不要干涉, 更不要强迫儿童去做他不愿做的事。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想, 大胆地去做,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即为儿童安排探索时间、创作时间和活动场地。目前, 各幼儿园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就是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少, 场地小, 教师管得严, 统一活动时间多。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基本上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进行各种活动的。 (4) 形成民主的、和谐的集体。一个良好的集体, 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互相激励, 心情愉快。在这种互相信任、互相鼓舞的环境里, 能激发幼儿努力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幼儿善于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并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 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事物, 特别是新异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 感到新鲜、好奇, 总想去看, 去摆弄, 去探究, 不断地发问, 提出大量的问题,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幼儿的这种好奇心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也是进入创造所必需的条件。华莱斯评论达尔文何以得到成功时说:“达尔文具有永不静止的好奇心, 他想知道每一件事的目的、原因和方法, 这种好奇心似乎永远没有减少过他的力量。”

好奇是幼儿心理特点的体现, 也是智慧的具体表现, 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 幼儿才愿意去观察物体、摆弄物体、探究物体, 从而发挥出创造性。为此, 教育者的责任在于热情地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为幼儿提供自由联想和自由探索的物质材料和环境, 鼓励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探究活动和创作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3. 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游戏活动是幼儿时期高度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 要发挥游戏活动对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作用。

首先, 要给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游戏活动的权利。游戏活动与学习、劳动不同, 它是以幼儿自主、自愿为条件的, 是幼儿自己的活动, 而不是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 在游戏中, 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自由, 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游戏内容、扮演游戏角色、设计游戏环境、发展游戏情节, 以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 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幼儿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 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 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特别是对那些个性强的儿童, 更应关怀、发挥他们的长处, 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

4. 在教学中训练幼儿扩散性思维能力

扩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 它是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培养和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必须重视训练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能力。

扩散性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突破原有知识圈,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这种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它既无一定的方向, 也无一定范围, 允许对引起思考的问题的标新立异, 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10

一、形成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情景和气氛

彼此宽容, 不存戒心, 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 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 还要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的顽强毅力、接受批评的开阔心胸, 让学生具有勇于面对批评的勇气。多次锻炼以后, 学生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好习惯:勇于坚持自己的见解并懂得适时修改自己的见解, 一次尝试失败了, 可以再进行新的尝试, 即使全错了, 被迫放弃自己的见解, 心里也不留阴影。这种习惯的形成是与课堂上没有压力的气氛分不开的。例如, 在结合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来讲解细胞基本结构时, 学生在光学显微镜下, 依旧不容易看清楚细胞膜, 他们就会提出“到底有没有细胞膜”的质疑。我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结果出现以下五类设想: (1) 也许可以剥掉细胞壁, 看细胞内的物质是否流散。 (2) 也许可以让细胞壁和细胞膜不要贴得那么紧。 (3) 也许换一台精密一点的显微镜可以看到。 (4) 也许可以通过调节准焦螺旋来观察。 (5) 也许可以用非碘酒的东西 (其实应该是指各种染色剂) 来染色试试看。有的设想乍一听, 有些荒唐可笑, 但是, 这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

二、挖掘教材中创造性的教育因素, 设置一个有困难的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 设置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刻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困难的情景, 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困难的欲望, 从而认真地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设置问题时, 首先要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能力的培养, 吸引学生独立运用创造性思维;其次, 问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连贯性, 一环扣一环, 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一种节奏性的紧凑感, 防止泛泛而谈。此外, 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 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

以“光合作用”一节为例。在学生已对光合作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1) 如果把绿叶比喻成“绿色工厂”, 这个“工厂”需要哪几方面的条件才能正常运转呢? (2)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这是课本告诉大家的, 到底对不对呢?你怎样证实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呢? (3) 光合作用需要动力———光, 那么光在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时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它的作用与牲畜拉车、耕田, 人劳动、运动, 或者汽车开动所需要的动力有什么相似之处? (4) 绿色叶片能在光下制造淀粉, 非绿色叶片可以吗?绿色的茎秆可以吗? (5) 光合作用除了制造淀粉, 还可以产生其他物质吗?你的验证方法是什么? (6) 请你比较光合作用前后植物发生的变化, 给光合作用下一个定义。 (7) 光合作用没有产生蛋白质、脂肪, 那么植物体内的这两种物质是从哪里来的? (8) 根据光合作用的过程, 你对利用光来为人类造福有什么新设想?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讨论, 学生除了对光合作用有了一个较深刻的了解外, 还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 其中不乏颇有独创性的设想,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就可以适时点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师以最精练的言语加以引导

教师在课堂中所提供的言语引导, 要求在性质和数量上都必须是最精练的, 必须渗透创造精神。它的优势就在于能使学生主动活动、积极思考, 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但掌握不好的话, 就会使课堂陷于混乱, 甚至会越来越偏离主题, 难以确保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的言语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要尽量在课前预测学生的回答情况, 以便在课堂上做到稳操胜券。在教师的言语引导中, 善于评价不同的思路并选择最优思路是最关键的方面, 也就是说, 教师要正确处理课本上的科学论断和学生有科学道理的看法之间的关系, 防止全盘否定除书本结论以外的看法, 或对这些看法不作任何评价, 防止学生的发散思维因多次被否定而受到抑制。在这方面, 我曾尝试按学生思路的新颖与否给予适当的分数评定, 使学生对自己的思路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 这对激励学生继续深入观察思考很有帮助。

四、着眼生活实践, 学以致用, 学练结合

上一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下一篇:城乡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