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对接

2024-06-30

城乡对接(精选四篇)

城乡对接 篇1

关键词:城乡物流,物流一体化,网络布局,对接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可以自由合理地流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坚持以城带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联动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力开发、自主发展、外向开拓、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江苏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前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是江苏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质性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任务重,其中新型城乡物流一体化就是一个重要支撑。江苏全面推广现代物流模式、方式和技术,完善城乡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渠道,统筹城乡物资双向流通,加速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可以有效破解工业品下乡难、农产品进城难、农民购物难等问题,力求做到货畅其流,解决农村的生产与流通、生活与流通的矛盾,同时有助于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加快江苏新农村建设步伐,保障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江苏城市、农村双向物流现状分析

1.“农村→城市”物流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江苏城市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物流产业却相对滞后,农村物流总值在社会物流总值中的比重很小,农村物流信息滞后、物流设施不足、流通方式落后等问题日益凸显,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江苏广大农村地区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农村流向城市的物流规模逐步扩大,物流需求迅速增加。目前,江苏“农村→城市”物流的物资类型主要为农产品物流,其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仍面临许多困难。

(1)农产品流通损耗大。农产品包括农、牧、林、渔产业的产品,不同产品的形质差异大,其生物性能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较高要求。江苏是一个农业大省,2012年全省全年总产量达3372.5万吨,比上年增产64.7万吨,增长2%;全年成片造林面积5.7万公顷;猪牛羊禽肉产量386万吨,增长5.6%;禽蛋总产量197.2万吨,增长1.2%;牛奶总产量61.3万吨,增长3.6%;水产品总产量493.7万吨,增长3.7%。粮食总产达674.5亿斤。由于农产品流通大,流通环节多,物流技术落后,导致流通损耗大。

(2)农产品流通效率低。在传统物流运作模式下,农产品的物流环节主要包括: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目前,江苏省农产品交易多数仍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化、流通环节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流通效率低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3)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目前,江苏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还不完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城市菜市场网点布局不完善,对接不畅。此外,由于农产品本身特质,以及产销地域广阔分散的特点,农业产业化经营难道加大,“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多渠道、少环节流通模式尚不完善。

2.“城市→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导,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狠抓各项支农、扶农、富农政策落实,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2012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20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9%。随着江苏农业现代战略实施,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也推动了“城市→农村”物流需求的增长。目前,“城市→农村”物流物资类型主要包括城市流向农村的生产资料物流和农民生活资料(工业品)物流。

(1)农业生产资料保障上存在的物流,问题。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是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需,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储运、配送、分销和信息活动中所形成的物流,涉及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种畜禽、牧草种子、食用菌菌种、兽药、农机及零配件、水产苗种、渔药、渔机渔具等对象。在农业生产周期的不同阶段,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数量、时效性等方面各不相同,农业生产资料到农户家门口的配送、供应范围广,业务量小,需求差异性大,再加之农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配送对象多而杂,农村物流配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在时间和质量上没有保证。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从城市逐级进入农村的流通环节过多,推高了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增加了农民负担。

(2)农民生活资料保障上存在的物流问题。目前,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村经济发展依然落后,生产生活市场发育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导致农村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阻碍了物流业发展。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乡村流通工程”,连锁化农家店建设成效显著。连锁化农家店配送商品多是面向农民的生活用品,但是由于配送点多、量小、线长,导致回程空驶率高、配送成本高。县域农村生活资料配送型仓储设施不足,乡镇物流基础设施更是一片空白,不能满足现状多元化的物流需求。

二、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建设思路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物流发展,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规范市场、配套环境”的发展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改革开放为动力、先进技术为支撑、优质服务为宗旨,从培育城乡物流特别是农村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积极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培养城乡物流主体,整合城乡物流资源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源,畅通城乡物流渠道。改造提升传统物流,构筑连接城乡、辐射乡镇、层次分明的市、县、镇、村四级物流网络,实现城乡物流无缝对接,从而有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活跃城乡市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城乡物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要素为了某一目标结合而成的整体。城乡物流一体化无论是政策的制订、规划的设计,还是具体的实施,都必须注重这个复合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因此,只有在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分步骤、分地区实施,才能整合城乡物流资源,促进城乡物流市场以及相关产业的高效运转。

(2)市场化原则。在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过程中,决不能靠政府手段强制推行,而是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要坚持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为方向,以市场为纽带,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城乡物流网络布局,使城乡物流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3)互补性原则。要充分发挥流通领域不同主体各自的优势,整合物流网络,达到系统目标整体最优化。由于城乡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可以完成的事。因此,要充分调动城乡物流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互利互惠、协作共赢,使这个机制得以长期稳定的运作。

(4)因地制宜原则。由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差异性,各地新农村建设、城乡市场化发育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构建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时必须始终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行,以期能切实符合生产生活需求。

三、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总体布局

在江苏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战略指引下,以物流市场需求为前提,政府引导为方向,企业自主式经营为主体,大力发展城乡物流,注重城市物流网络和农村物流网络的有机衔接,推动城乡物流渠道多元化,创新城乡物流对接新模式,构建城乡融合的物流一体化网络布局,如图1所示。

1. 空间规划上突破城乡分割

把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作为一个整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协同推进”的原则,完善城乡物流规划,突破城乡分割,实现规划城乡全覆盖。要创新城乡物流发展思路,探索建立以“市物流基地、县(市)物流中心、乡镇货运站、农村货运网点”的市、县、镇、村一体化的四级物流网络,促进城乡物流渠道对接,实现由单一城市物流向城乡一体化物流迈进,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式迈进,由传统运输向现代运输模式迈进。

2. 产业布局上突破城乡分离

随着江苏农业现代化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工业、商贸流通企业在市场化机制下供产销活动广泛开展,江苏逐步突破“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传统城乡分离格局,推动城乡经济从原来彼此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转变为城乡相互开放、要素双向流动,但总体上城乡物流“二元鸿沟”依然存在。要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推进流通方式的变革,推进新型流通方式向农村地区多行业、多领域拓展,鼓励上下游企业之间在城乡更大范围内开展分工合作。鼓励城市商贸流通、物流等企业与农村当地资源联合,利用前者的品牌管理信息和资源优势,采用代理制等合作方式,或者采取参股联营合建等形式成立新型物流运营网络,进一步整合物流体系,大力开发城乡物流市场。

3. 制度管理上突破城乡分治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全域物流业的管理和指导,认真做好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物流领域制度建设,努力构建城乡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格局。交通、商务、供销等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打破条块分割,减少行政管理壁垒和阻碍,积极的引导、支持和鼓励城乡一体化模式下物流企业发展,为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四、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发展模式

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要打破城乡、行业、领域之间壁垒,通过整合商贸、供销、邮政、交通、快递、第三方物流等城乡物流资源,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用途的城乡物流流通渠道,加速城乡物流融合,提高城乡物资流通效率。

模式一:基于农商对接物流网络整合模式

商贸物流运作目前基本是自营配送,主要业务是为系统内供应商服务等。运营方式主要是将商品、农副产品等送到货物批发市场、集散中心等,再进入物流中心配送到各零售网点或配送站。商贸物流运作范围大多局限于城市及城郊范围,没有有效覆盖农村地区。通过商务部门合作,在农村逐步推行连锁经营,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农家店建设,构建“乡村超市+城乡配送中心+城市生鲜便利店”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模式,拓展各级商业网点经营业务范围,促进城乡物流业务对接,通过控股、加盟、连锁经营等建立紧密型或松散型的物流协作关系。还可以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积极探索城乡物流对接的“农户+合作组织+城市零售终端”模式、“农户+合作组织+公司+城市零售终端”模式、“城市农贸工作品生产企业+城乡配送中心+农村零售终端”模式等。此外,针对农产品商贸流通,大型超市和农户、合作组织之间还可以优化农产品物流环节,大规模推行“农超对接”模式。

模式二:基于供销社物流网络整合模式

依托供销社系统物资设施及销售网络,按照“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标志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原则,通过改造扩建,建成具有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基础功能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逐步建立起农资、农副产品、工业品等从生产基地直接到客户的直通快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模式三:基于邮政物流网络整合模式

邮政集团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邮政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优势,加快提升农村邮政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的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成为城乡物流业的生力军和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邮政物流依托邮政系统自身强大的网络优势承接货物运输业务,其触角可以深入到村。邮政物流积极推动传统邮政向现代物流转变,业务从传统信件、报纸杂志和包裹经营,逐步拓展到农资、消费品和农产品的配送,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开辟了一条新的流通渠道。

模式四:基于交通物流网络整合模式

交通物流主要由依托交通运输系统客运站场的客运班线和货运站场的零担联、托运组成。依托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客货运网络资源,以客货运站场为枢纽,积极开展农村物流试点,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可以形成纵向延伸、横向覆盖的市、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模式,搭建起农副产品上行进城、生产资料出城下乡的“绿色桥梁”,走出一条发展城乡物流、推动行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模式五:基于第三方物流网络整合模式

有条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依托自身或联盟网络优势,成立专业的城乡物流配送公司,为农户、制造业、商贸业提供运输、配送任务。城乡物流配送公司搭建起城乡物流桥梁,可以实现日用商品和生鲜产品的统一采购,统一分装,统一库存,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有效的经营空间,实现便利店的低成本运行。其中,第三方物流网络中的城乡物流配送中心不仅承担着日用百货,农资产品的“下乡流”,同时也负责了生鲜产品的“进城流”,是城乡物资交换的枢纽。

模式六:基于小件快递配送物流网络整合模式

小件运输企业是指经营快件包裹业务的快递企业,此类企业网络体系较完善,网点已经延伸到镇、村,镇、村网点为附近区域居民提供揽货和送货服务,运输工具多为面包车、小三轮车、电瓶车等,由于其灵活、便捷、价格便宜和门到门服务等因素在农村被广泛应用。

在具体操作运行中,可以大范围整合社会、行业物流网络资源,借鉴合作组织、协会、联盟或供应链动态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推进不同物流模式之间的融合、合作,密切各系统、行业、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进而减少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城乡物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城乡流通成本,促进农产品、生产资料及日用品在城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物流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卢美丽.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和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12,(4):34-39.

[2]王忠伟,章雪岩.非零起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战略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0,(17):25-26.

[3]周凌云,顾为东,周晶.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J].2012,(11):9-11.

[4]聂家林,沈晶.苏北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3(2):60-62.

[5]钟玲.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2,(12):31-32.

城乡对接 篇2

根据《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合肥市与原地级巢湖市党政机关对口交接工作的意见》和8月23日上午全市干部大会等相关精神,近日,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汪晖、市规划信息中心主任徐俊、档案管理科科长刘翠红等相关负责人,赴原地级巢湖市城乡规划局对接交接城乡规划业务档案工作。原地级巢湖市城乡规划局局长程代英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交接工作对接会。

会上,原地级巢湖市城乡规划局局长程代英及相关负责人先后详细介绍了工作、人员、机构、资产、文档、财务、建设项目档案等方面的情况,通报了前期移交工作安排和进展。市规划局负责人王爱华提出了对口交接工作的有关意见,部署了市规划局交接小组人员及责任分工并要求各个方面要尽快、妥善、全面的做好交接工作。从8月23日起至今,市规划局先后三次,对规划业务档案进行接收。截止8月28日,规划业务档案全部顺利移交结束,共接收移交的原地级巢湖市城乡规划业务档案工程项目694个、市政项目18个、私人项目951。

城乡对接 篇3

城乡环境建设与兴业富民紧密对接,让群众有奔头。由于本地缺乏高效的产业支撑,近年来地区青壮年大量离村进城尋求出路,导致地区城乡环境建设既缺钱又缺人。从走访的部分乡村看,多数行政村实际常住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40%。如何让塌陷的乡村重现新生机新活力,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与兴业富民。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的同时,深度挖掘区域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形成城乡环境建设和产业富民的双轮驱动。从冰川绿谷到平北红色第一村、从水泉沟到香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项目,推动着大庄科乡向着环境更好、产业更优、村民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城乡环境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对接,让群众有甜头。大庄科乡的城乡环境建设不仅体现在兴业富民的务实之上,也处处体现在注重细节、充分兼顾群众切身利益的智慧灵巧之上,是真正的实干加巧干。从霹破石村治理村庄的脏乱差,把家前屋后的私搭乱建置换为自我所有、自我受益的菜园、花坛;到全乡推行白色垃圾兑换日用品,这些源自基层的智慧创举,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环境建设难题,令人叫绝!

城乡环境建设与乡土文化紧密对接,让群众有说头。城乡环境建设不能光看面子、也要看里子。有渊源、有内涵、有深度的乡土文化基因与城乡环境建设的有机嫁接,是大庄科城乡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这在慈母川村围绕慈孝文化,推进乡村特色环境建设的探索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一幅幅精美的雕刻,一张张道劲有力的书法,一个个动人的慈孝故事,自然融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之中,让群众有说头,让参观者有看头,真是既养眼更养神。类似这样的城乡环境建设典型值得推广。

城乡对接 篇4

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分割:效率损失分析

1. 降低了城郊土地产出率

大多数城市空间结构都呈现城市土地租金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随距离的减少而提高现象。即便如此, 城市边缘区土地价格仍高于农地价格, 城市边缘区农地的单位产出也会低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单位产出。然而, 城乡不同的建设用地市场难以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提供平台, 使得土地流转受到制约, 宅基地为主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只能处于闲置或部分闲置状态, 最终导致土地流转绩效处于较低的水平。

2. 降低了农村公共品供给

近几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文化消费的增长, 城市边缘区农村文化需求增长更为迅速。虽然从绝对量上来看, 农村精神文化消费比城市要小得多, 但农村精神文化消费市场已经逐渐成为整体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能力还很薄弱, 主要表现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 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欠缺。虽然城市边缘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环境要比偏远农村好一些, 但仍然远逊于城市。因此, 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环境需求的增加, 使得农民更愿意将土地流转。而城乡分割的土地市场制约着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 使得农村公共品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充分供给, 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文环境的改善。

3. 降低了城郊农民社会保障福利水平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医疗与农村低保三部分。目前, 仅有6%的农村人口拥有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低保虽然已经实施多年, 但与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为此, 农民愿意以土地流转的方式使自己融入到城市。然而, 城乡分割的建设用地市场使农民的意愿难以实现, 直接降低了城郊农民社会保障福利水平。

4. 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 城郊农村经济存在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特点不突出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土地流转城乡分割市场的限制, 农民只能在小规模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 或在缺少资金、技术和商业信息的条件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5. 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统筹发展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也是农民赖以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三农”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现行城乡分割的土地管理体制, 未能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引导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合理节约利用以及保障农民权益的作用, 尚不足以支撑农村全面可持续发展, 并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另外, 在现行的城乡土地市场管理模式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是简单地按照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类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同时, 受单一GDP指标评价体系的影响, 各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注重结合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来制定, 忽视通过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合理配置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 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因此,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分割管理体制不利于城乡统筹建设和发展, 这也是其效率损失的重要方面。

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由分割走向对接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现阶段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面临的制度环境是:

第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 城市人口几乎不具有流动性, 再加上工作岗位的固定性, 使中国城市呈封闭型增长特征, 城市空间扩展速度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在该制度下农地转为城市土地极为困难, 但非农产业高利润的诱惑, 促使他们在本地发展乡镇企业, 在农村形成数量巨大的非农建设用地。

第二, 虽然国家政策法规禁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自发入市, 但是现行政策保留的例外又为经济当事人在制度边际上进行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巨额土地增值收益诱使着农民将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自发地投放到土地市场中。

第三, 对于农民、非农企业、乡村集体及地方政府来说, 对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着共同的利益, 能够达成一致同意, 这使得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土地市场具有较低的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 从而为农民进入隐形土地市场提供动力。

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面临的制度环境可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需求规模的扩大使城市边缘区逐渐向农村扩展, 城市土地租金价格远高于农地租金。同时, 在现阶段农民对自身的福利水平有了更高的期望。因此, 在利益驱使下农民有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意愿, 并希望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变迁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而国家是土地流转制度的制订者, 并有许多不可计量的因素影响制度供给成本, 使制度供给的成本、收益很难确定, 这极大地降低了土地流转制度供给速度和强制性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可能性。

因而, 在短期内强制性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目标很难实现, 而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推动下, 由分散的农民自发组成、得到政府支持、有限度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是可能的, 并会使土地市场出现短期均衡状态。

三、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对接模式选择———以宅基地换房模式为例

在现有的土地市场管理模式存在缺陷的背景下, 对新土地市场模式的需求已成为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我国城市边缘区以宅基地为主的集体建设用地面积大, 但利用效率很低, 因此潜在价值很高, 可以作为土地市场模式变革的突破口。我们可以构建宅基地换房市场平台, 把宅基地隐形流转变为市场流转, 并以此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对接的模式选择。宅基地换房市场平台的建立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扩大增量土地供给, 缓解城市发展瓶颈。集体建设用地“量大”、“面广”, 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集体建设用地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国土资源部的典型调查显示, 在东部省份, 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已占全部建设用地的相当比重, 个别地区已超过50%。如深圳宝安区的工业用地中有85%是集体建设用地, 东莞市的工业用地中也有近2/3是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的转让、出租和抵押已较为普遍。伴随经济快速发展, 发达地区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可以部分解决土地紧缺问题。

第二, 提高农民福利, 为城市发展创造和谐环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得到保护, 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现行的国家强制征地制度决定了集体土地一旦被征用, 土地就变成国有, 农民将永远失去土地、失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行的是两权分离, 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改变的只是使用权, 农民不会永远失去土地所有权。

农民的收益权得到保护, 土地收入增加。现行的征地制度仅仅是按照土地的资源价值而非资本价值给予农民补偿, 补偿水平低, 剥夺了农民本应享有的土地增值收益。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确保了农民获取土地转让所带来的巨大土地增值收益, 可为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土地收益。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稳定。现行的征地制度导致许多农民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 排斥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 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 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保护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和收益权, 使广大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到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减少了因征地而产生的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第三,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国家粮食安全受到挑战。如果不遏止耕地快速减少的趋势, 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就会严重削弱, 这客观上促使要走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道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些土地, 但近年来乱占滥用耕地、严重浪费土地的问题, 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照这样持续下去, 新型工业化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城镇化进程将难以为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对接的主要推动力, 而宅基地换房市场平台的构建可以使非均衡土地市场逐步走向短期均衡。在宅基地换房市场平台下大量低效、闲置、半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置换的方式加快土地流转, 满足城市发展、农村发展和农民福利水平提高对土地与资金的需求,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 通过土地置换可使农村居民向中小城镇聚集, 集中建设农村居民住宅,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双重目标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 宅基地换房市场平台的构建可以最大幅度修正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分割带来的效率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江龙曲福田.土地征用的理论分析及我国征地制度改革.江苏社会科学.2002.2

[2].陈利根丁火平梁亚荣.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6.4

[3].黄祖辉汪辉.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经济研究.2002.5

[4].姜开宏孙文华陈江龙.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5.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城乡对接】相关文章:

财务部与各部门对接工作对接流程05-09

对接情况05-11

农校对接05-13

对接应用05-16

设备对接05-19

五对接05-27

三对接05-30

岗位对接06-01

对接工作06-01

对接措施06-14

上一篇:创造力下一篇: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