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布点

2024-06-25

环境监测布点(精选十篇)

环境监测布点 篇1

1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原理与方法

1.1 布点原理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 从统计学原理上讲, 其实就是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抽样。抽样方法有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随机抽样最简单, 但是要求抽样量很大。大气环境监测有流动监测和定点监测两种方式, 流动监测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多设点位, 但是定点监测就只能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根据监测污染物类型的分布设点。无论采取哪种抽样方法, 监测布点都须搞清两个问题:布点数量和布点位置。

1.2 布点数量

目前, 定点监测主要利用人口数、地理变异系数、经验和综合等方法确定布点数量。世卫组织 (WHO) 建议根据被监测区域人口数量决定测点数, 也就是说人口数量越多, 测点数量越大, 如二氧化硫的监测, 不足一万人的城市可设2点, 1~4万可设5点。人口数法简便易行, 但较适用于较大的区域范围, 小区域内不尽合理, 如人口数量相同的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城镇和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镇, 采取同样数量的点数难以令人信服。地理变异系数法就是根据地理位置的差异程度计算设点数, 其原理基于统计学抽样理论, 适用于样本分布规律呈正态分布。经验法是美国环保局 (EPA) 所给出的依据测区面积、污染程度计算测点数量的经验公式, 主要是对测区面积和污染程度进行加权计算, 较人口数法更为合理、实用。综合法是综合了人口数法、经验法的一种以城市功能区划确定设点数量的方法。

1.3 布点位置

确定监测点的具体位置是大气环境监测网络设计核心工作之一, 如果选点不好, 检测结果必然会出现较大偏差, 对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造成负面影响。目前, 确定监测点位置的方法大致有功能区法、网格法、同心圆法和扇形法等。

2 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方法

2.1 优化布点的主要方法

前已述及, 布点需要确定点数和点位, 优化布点就是找到最有代表性的最少点数、最佳点位的方法。目前, 优化布点[2]主要有优化点位和预测布点两种技术路线。优化点位是指在现有常规布点基础上, 通过调整现有点位, 减少点位数量或监测频次以尽可能覆盖监测范围和保证监测有效性。预测布点是指根据污染源的分布、排放特征等, 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和选点。优化点位方法有物元分析法、相关系数法、t检验法、最优指标法等, 这些方法大多以在工程领域已广泛应用的优化理论为基础, 如物元分析法应用了可拓学理论。预测布点以ISC3、AERMOD和ADMS等模型模拟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从而导出最佳的点位。

2.2 优化布点实例

优化布点的方法有很多, 本文以最优指标法来阐述优化布点技术的应用。最优指标法源于TOPSIS法, 这是多目标决策中一种方法, 其中心思想是选定一组最优方案, 再选择一组负优方案, 然后找出与最优最近及与负优最远的方案来。

下面以某市监测点大气质量数据SO2、NOx和TSP为例, 说明采用最优指标法优化布点的方法。表1是监测数据及最优指标法计算与优化结果。

对于表1中SO2、NOx和TSP数据, 由于指标值越大, 空气质量越差, 所以最优指标值是以负优指标来确定的。数据处理过程依照前面的步骤, 点位排序是按Zi由大到小进行的, 选出编号9、5、17、12和15代表空气质量最好、较好、一般、较差和最差的选点。

3 结语

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日益重视, 大气环境监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优化布点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完成监测任务, 因而历来受到较高程度的关注。由于大气环境监测影响因素多而复杂, 优化布点应在现有常规布点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秀梅, 张淑红.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及布点方法[J].北方环境, 2011, 23 (7) :218

环境监测布点 篇2

辐射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TOPSIS方法

TOPSIS法是一种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的`思想可用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本文应用它对辐射环境监测优化布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实例证明了TOPSIS方法具有简便、实用、准确的特点,为监测部门合理地布设辐射环境监测点位置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黎素芬 周春林 Li Sufen Zhou Chunlin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710025刊 名:辐射防护 ISTIC PKU英文刊名:RADIATION PROTECTION年,卷(期):26(6)分类号:X8关键词:辐射环境 监测 优化布点 TOPSIS方法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布点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监测,对其种类和浓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实时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已经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是分子状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包括飘尘、悬浮微粒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对这两种状态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质量监测工作。监测项目通常根据地区实际的区域特点,气候特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规定。其中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加降尘的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大气监测项目,另外可根据地方特点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对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铅等污染物的监测项目。

一、大气环境监测的意义

1.对人的意义。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大城市的大气环境在无形中对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恶劣的大气环境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因此,对大气环境进行日常监测是保证人的生存权的最基本的要求。

2.对动植物的意义。动植物动过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来存活,在这个过程中与空气进行融合;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如土壤、水等的不良影响也会导致动植物受害,甚至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植物大量枯萎。

3.对社会环境的意义。大气污染物通过对人、动植物的影响,最终会导致活动的承受体――社會环境不断恶化,大气监测最后是通过对社会环境的监测观察来实现,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不同时空、不同种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监测,最后有利于对污染浓度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点位选取的原则

1.代表性原则。代表性是指当前所选取的点位要能够真实有效的代表点位所代表区域的真实情况,对于该区域主要污染物浓度进行重点监测,并能够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判断。

2.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是指当前布点监测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能够与周围保持一致。无论从监测地形,还是监测地气候环境来看,保持一致性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3.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指在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有效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监测点位加以科学分配,争取做到在污染物严重地区多布点,在工业化程度不高,如农村地区进行少量布点,将有效的资源尽可能用到重点区域。

4.科学性原则。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布设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时,结合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监测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气体污染物时,监测点位的高度尽量控制在1.5米到2.0米之间,或者选取一个适当的参考值1.7米;如监测对植物有重大影响的大气污染物时,监测点位高度应该尽量与植物的中心叶面保持一致。

三、常规监测布点法

1.功能区布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将监测区域按功能分区,如分成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混合区等。然后在不同的功能区内,按照污染程度及人力、物力的分配能力,设置数量不等的采样点。通常在大气污染扩散点上采样,能够更好地反映大气环境污染的程度。

2.网格布点法。这种方法是将监测区域均分成一定大小的网格,采样点设在网格中心或网格的角点上。网格的大小由污染程度、监测能力、人口分布密度等因素决定。一般污染源数量比较多、分布又较均匀的区域较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主要优点是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小,能较直观地反映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3.同心圆布点法。有多个污染源且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可采用此法。以污染群中心为圆心,画出若干同心圆,再以圆心为起点作出若干射线,将圆周与射线的交点作为采样点。通常下风向可设置较多的采样点。

4.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如高烟囱)且主导风向比较明确的区域。以污染点源为起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画出以点源为圆心的扇形区域。扇形圆心角一般在45ц90°,且不得超过90°。采样点布设在扇形区域内,先画出半径不等的若干弧线,每条弧线上设置3ц4个采样点,并且同一条弧线上相邻的采样点,以点源为顶点作出的连线夹角应在10ц20°。为提高监测的可靠性,应同时在上风向设置对照点。

四、优化点位技术

1.物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以广东工业大学蔡文教授所创立的可拓学理论分析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问题。从所有污染物的监测值(如SO2、NOx、TSP等)中选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构成“最佳点A”和“最劣点B”及由均值构成“期望点C”。由C与A、B构成标准物元矩阵Rac、Rcb,A与B构成节域物元矩阵Rab,每个测点建立物元矩阵Ri。然后由Ri对Rac、Rcb及Rab建立关联函数Ka(Xij)、Kb(Xij),由其计算综合关联函数Ka(Xi)、Kb(Xi)。利用综合关联函数值并结合关联函数的意义画出点聚图,再由点聚图上的点选出最佳点。

2.相关系数法。采用网格布点法的监测数据(设置网格数m,监测点n,上风向清洁点若干)。计算m与n之间的相关系数R。R越大,说明该网格越能代表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再根据监测点污染物浓度、平均浓度求出变异系数CV和各点方差Si。综合分析R、CV和Si,就得到优选的点位。

3.t检验法。同样以网格布点法的监测数据为基础,求出平均浓度,划分区域(如重污染区、中度污染区、轻污染区等)。根据评价标准(如监测方便程度、安全性、位置关系等)确定若干方案。再经过比较选出较优的方案。然后用t检验优选点位与总样本的差异是否显著。确定显著性水平后,由t分布表查出t分布表值。若优选点位t计算值t计算值 4.4最优指标法。这种方法是以TOPSIS法为基础创新出的方法,通过逼近最优水平对多目标系统进行决策和评价。建立原始监测数据矩阵X,确定最优指标值向量Y。通过对X的最优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建立优化决策矩阵Z。利用Z计算监测点指标与最优水平的逼近程度。将依大小进行排序,再结合点位优化规则选出有代表性的优化点位。

4.特征分析法。此法是将监测点位按照污染程度归类或聚类,并在每一类中选出代表性的点位。利用原始监测数据(n个样本,m个变量)建立联系度关系矩阵Y=XA(X为编码矩阵,A为变量权矩阵),将联系度最大的问题转化为求解矩阵X□XT(XT为转秩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和特征向量A。经过计算求出矩阵Y并绘制联系度折线图,根据图将联系度大小聚类,然后就可优选点位了。

五、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得到实施的监控和观察,对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便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匡跃辉.环境污染热点问题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43-45.

[2]国家环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环境监测中最佳布点技术的研究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最佳点位,关键技术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 必须加强环境监测, 及时准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状况。作为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基础, 监测站点的科学合理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合理的环境监测, 是通过设置最少的监测点位, 来搜集最大空间范围内的环境数据。

1 环境监测点位确定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90年代, 我国就开始了环境监测点位设置的优化研究。在考虑各个环境要素的基础上, 环境监测研究者们通过统计法、模拟法和综合法等手段, 研究了最佳环境监测点位的布置, 以及点位布置过程中的最优点数。其中, 综合法作为统计和预测方法的集合, 与模拟法一样, 都需要在一定的现实资料、监测数据和预测模型基础上来进行, 其应用甚少, 而统计法的使用最多。

在应用统计法进行环境监测布点时, 监测者大都根据以往经验、公式和人口基数等手段进行布点优化研究。但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 很多研究人员在设置最佳监测点位时, 不能在整体上进行宏观把控, 致使点位分布缺乏代表性和准确性, 无法代表整个监测区域内的平均环境质量, 更无法准确反映该区域内的环境变化规律。

因此,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 掌握确定最佳点位的关键技术, 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近似度概念的出现, 既包含了监测样本外在的相似度, 又顾及了环境监测样本数值上的贴近度, 将其引入环境监测的布点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最佳点位, 优化点位布置。

2 确定环境监测点位的近似度技术

近似度系数概念, 是在综合考虑了环境监测样本相似系数和贴近度系数基础上, 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环境监测布点技术。要理解这一概念, 首先需要对相似系数和贴近度系数有所掌握。

2.1 相似系数

相似系数是数理统计学中专门用来不同样品间相似程度的一类统计量, 其数值越大则样品之间就越相似。这一系数把每个环境单元看做是空间中点与原点组成的一个向量, 向量与向量之间的相似程度即环境单元之间的相似系数。这一系数越接近于1, 那么两个环境单元之间的相似度就越高, 反之则相似度越低。

相似系数形式多样, 其中最常见的是内积系数, 即两个向量长度与其夹角余弦之间的乘积, 除此之外, 还有几何平均最小方法、算术平均最小方法、绝对值减数方法、绝对值倒数方法等形式。

2.2 贴近度系数

贴近度系数是数理统计学中专门用来描述相关样品间贴近程度的一类统计量, 以距离系数为代表, 数值越小则其贴近度越高。其中, 距离系数是让不同的环境评价因子构成不同的正交轴, 每个环境单元分别对应这些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点, 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代表不同环境单元之间的距离。同时, 这一距离要满足以下条件。

(1) 一个点与其自身之间的距离为零。

(2) 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数值为正数。

(3) 两点间的距离不涉及方向。

(4) 满足三角形公理:一个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 大于或等于第三条边。

距离系数又可分为明考斯基距离、弦距离、斜距离、最短距离、中间距离、最长距离等类型。然后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聚类就是从数据集中找出相似的数据并组成不同的簇。通过聚类, 人们能够获得数据分布的情况, 观察每个簇的特点, 集中对特定的某些簇做进一步的分析。本文主要是研究聚类分析方法在水污染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论述了包括河流污染区的划分、监测数据的聚类检索、河流综合水质评价和监测优化布点四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 相似系数只反映了不同样品之间的相似程度, 贴近度系数则只描述了不同样品之间的贴近程度。在监测计量时, 环境监测人员要根据相似系数和贴近度系数的不同特点, 进行样品选取和数据统计, 最终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而近似度既反映了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 又考量了不同样本之间的贴近程度, 作为一种兼容了相似度和贴近度的统计量, 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近似度是在环境监测过程中, 选取各个相对独立的数据因子, 得出分别反映了样本之间相似度的形系数和贴近度的值系数, 并取其均值, 从而得出的一组统计量。这一统计量相对全面反映现实环境状况, 在环境监测中将作为确定最佳点位的统计标准, 能够促进最佳环境监测点位的确定以及环境监测最优点数研究的进步。

3 近似度技术在环境监测点位确定中的应用

早在1988年, 我国很多地方就进行了城市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研究, 并确定了四个最佳点位, 来监测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但随着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大, 我国大中型城市的规划布局出现了变化, 城市格局不断改变, 原来的监测点位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该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在近似度方法的指导下可以进行了空气质量监测布点, 并取得了期待中的良好效果, 从而实现了环境监测布点的优化改进, 为城市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测打下了基础。比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管理的重要性环境空气监测结果 (数据) 反映了一个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优劣, 体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以及区域政府、行政长官对所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

环境监测网络设计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最佳的环境监测点位, 而最优的监测点位必须既能代表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平均水平, 又能反映该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为此提出一个兼容样本贴近与相似程度的统计量——近似度, 不仅在理论上证明了其合理性, 而且在厦门的应用中得到满意的结果, 从而解决了如何确定环境监测中最佳点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庄世坚.关于环境监测布点方法的分析[J].环境科学, 1988, 9 (3) .

[2]万本太, 蒋火华.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J].中国环境监测, 2005.

[3]庄世坚.城市大气环境监测最优测点数的确定[J].中国环境科学, 1992, 12 (6) .

[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方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5]窦素珍, 王黎虹, 侯存东, 等.城市大气环境监测优化布点模糊优选模型及应用实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5) .

[6]王令.深圳市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排放状况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 2007.

团建布点试验报告 篇5

团建布点试验报告

共青团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团工委在团区委和市局团委的正确领导和悉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通过强化团自身建设、创新特色项目,凸显工作实效,积极开展“五四”红旗团组织创建工作,努力建成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举办好、活动阵地好的新型活力团组织,使团组织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青年团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近年来,共青团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团工委十分重视共青团工作,始终把团的建设纳入党建的总体格局,全面加强基层团的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新路子,做到了“五带一优化”,即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班子建设、带队伍建设、带工作发展、优化工作条件,逐步形成了“以党建带团建,党团共建促发展”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如下:

一、从抓思想上入手,从思想建设上带。

将团员教育与党员教育有机结合。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团工委高度重视共青团员的思想教育,指导和帮助各基层团组织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党的政策,学习与时代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团工委每年的党员党课教育,这些党课教育都通过团支部和青年党员向广大团员青年传达,各党支部在开展党员教育活动时也会把团员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横向联动的党团鉴于良性循环,使团员青年能尽早接受党性教育,培养党性意识。

二、从纸质建设上带,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在建设基层团职架构上下功夫。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是开展好工作的前提,为了方便管理,五角场高薪技术产业园区党总支专门成立党建带团建领导小组,并根据党支部的设置设立了团支部,与党支部尽量保持一致,使每一个团支部能直接在相应的当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能够直接参加党支部举行的活动。

二是建设党团“推优入党”,“推干荐才”互动平台,实现党建与团建的人才共享。党的新鲜血液主要来自于团组织,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团工委把推优工作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完善“推优入党”的工作机制。

三是从人才培养上带,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

1.是注意发挥团干部的作用。各级党组织本着对团干部充分信任和培养锻炼的目的,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给团干部压担子、交任务。在园区党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团工委的活动均在园区党委的具体指导下开展。组织开展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晚会,“左行右立”“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等。均取得圆满成功。开展基层团员年度总结活动,通过活动使团干部的组织策划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团干部的工作热情,更使团组织的影响力得到增强。

2.是加强青年业务培养。

园区团员青年的业务技术能力培养是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总支的工作中心,公司党总支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在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团工委的配合下,各基层团组织精心组织,坚持开展

了青年业务培训活动,邀请专家为园区团员青年授课,加强对青年业务骨干的挖掘和培养,尽快使团员青年成才。开展了共产党员与共青团员“一带一“结对试点。让共产党员中业务骨干与青年团员结对,从业务上、生活作风上、个人素质等全方位的帮助、教育、带动。

三、从开展活动上带,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

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团工委和各级党组织对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从活动经费、场地、组织形式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以园区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凝聚青年、带领青年。

1.找准青年活动结合点。共青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务虚工作,而其生命力却在于能与园区的各项活动紧密结合。在园区党总支的指导下,以创建“五四红旗团组织”位突破口,将共青团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创建“五四红旗团组织”活动中,把“五四红旗团组织”的规范化要求与园区团员青年联系起来,发挥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使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五四红旗团组织”的创建而不断提高。

2.拓展青年活动阵地。

随着青年视野的拓展,传统的活动阵地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拓展青年互动阵地成为近年园区团工委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给园区团员青年一个相互交流,陶冶情操,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在园区党总支的关心策划支持下,在园区团工委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青年文化沙龙系列活动。把职工之家作为青年活动场

地。活动以园区党总支为依靠,以团工委为组织,以各基层团组织为组织,以各级支部的主线来开展活动。活动采取形式多种多样。

近几年来,在园区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党建带团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涌出了一批先进集体跟优秀个人,园区团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加气站布点规划方法研究 篇6

摘 要:分析了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种类及发展状况,探讨了天然气汽车用气需求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加气站布点规划的方法及安全经济性评价。通过对加气站布点规划研究得出:加气站布点规划中,应根据天然气汽车用气需求量结合城市性质、交通、产业、旅游、土地利用等规划,合理的确定加气站的类型、规模、数量及位置。

关键词:天然气;加气站;布点规划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天然气供应结构初步定位国产1700亿m3,净进口900亿m3,煤层气产量将达到200亿m3,煤制天然气达到300亿m3。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编制了《天然气利用政策》,将天然气用户分为四类: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其中将发展天然气汽车归为优先类。天然气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还含有少量氮气和二氧化碳等,基本不含有硫化物和水,具有高热值、无毒性、安全、洁净等特点。

随着国民经济、城市建设和环保事业的发展,对洁净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国家强力化解过剩产能,逐渐清理整顿、取消淘汰一批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企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需求大大减少,这对煤炭能源经济造成很大冲击。为适应未来的发展和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地指导加气站的布点设置,引导、推广使用清洁燃料,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机动车辆交通发展需要、布局科学合理、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天然气销售服务网络体系,从而规范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建设时序和建设内容,避免盲目與重复建设,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 天然气加气站种类及发展状况

1.1 天然气加气站的种类

车用天然气主要分气态、液态两种形式:压缩天然气(简称CNG)、液化天然气(简称LNG)。根据加气种的分类不同,天然气加气站可分为CNG加气站、LNG加气站和LNG/L-CNG加气站[1]。

1.1.1 CNG加气站

CNG天然气加气站主要是由6个系统组成:天然气调压计量系统、天然气净化系统、天然气压缩系统、CNG 加气系统、天然气储存系统、控制系统。输送至加气站的天然气经过稳压计量后,在净化处理装置对天燃气进行净化处理,通过压缩机加压,然后经高压脱水后由顺序控制盘送入储气系统,最后经加气机对加气车辆计量加气。

按照站区附近是否有管道天然气,天燃气加气站分为常规站、母站和子站[2]。常规站建在有天然气管线经过的地方,通过天然气管线直接取气,常规站加气量一般在600-1000m3/h;天然气加气母站建在天然气管线经过的地方,通过天然气管线直接提取气量,进入储气瓶组储存或通过售气机给子站加气,母站的加气量一般在2500-4000m3/h;在无天然气管线的地方一般建设加气子站,加气气源来源于加气母站。

1.1.2 LNG加气站

LNG汽车加气站的主要设备由LNG专用储罐、LNG低温泵、LNG计量装置和控制系统组成,加气流程与普通加油站加油流程类似。LNG储罐是一种双层真空绝热容器,一般位于地下,低温泵设置在储罐内部,向车用储罐输送LNG,加气计量装置设置在储罐上方。

1.1.3 LNG/L-CNG加气站

LNG/L-CNG汽车加气站是在LNG汽车加气站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套汽化系统,主要包括高压低温泵、CNG储气瓶组、高压汽化器和CNG售气机。通过高压低温泵增压后将储罐内的LNG注入液化器,LNG吸收外界热量发生汽化,汽化后的高压气体存于CNG储气瓶组内,最后通过售气机对CNG汽车加气。

1.2 天然气加气站的发展状况

国外天然气汽车发展较早,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国内天然气汽车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表1为部分国家天然气汽车及加气站数量统计表,由表1可知,相对于其他天然气汽车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我国的加气站数量并不少。

天然气汽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我国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网络体系不完善,加气站建站速度明显滞后于天然气汽车的改装速度;其次,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系统结构不合理,加气站数量和规模不协调,加气站规模的大小与分布密度之间不协调,加气车辆太多导致道路拥堵;同时加气站供气规模与加气车辆用气量需求不协调,许多城市在加气站建设过程中盲目求大求全,致使加气站规模太大,经济效益无法最大化;再者一些城市的加气站建设超前于天然气汽车加气站规划,对加气站选址审批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无依据可循,从而导致加气站选址盲目,布局混乱,市场经营效益不佳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3];另外,我国天然气加气站种类比较单一,天然气加气站中CNG较为常见,LNG和LNG/L-CNG 加气站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各类型汽车的加气需求。所以,有必要对天然气加气站进行系统的规划,为天然气汽车事业向前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4]。

2 天然气汽车用气需求量

目前,我国天然气汽车主要为:出租车、公交车、市政车辆、载重货车(主要为运煤车)、城际客车和私人轿车六类[5]。出租车、公交车、市政车辆和私人轿车主要在城区运营,载重货车主要在煤矿和发运站间运行,城际客车主要在城镇间运营。天然气汽车的保有量及气化率预测要以现有的汽车数量、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情况为基础,同时需参照国家相关标准。一般根据城市人口规模、万人公交车拥有水平、城市公交客运总量、公交车服务水平等指标拥有率预测法和客流量预测法进行公交车、出租车总体发展规模的预测。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中等城市可在中间取值。由城市汽车保有量和车辆气化率计算得出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应在现状基础上结合目前天然气汽车改装速度稳步增长确定车辆的气化率,结合城市各类机动车运营情况及燃料消耗情况,计算天然气汽车用气需求。

3 加气站布点规划方法

天然气加气站规划一般基于城市燃气输配系统,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6],根据城市交通、产业、旅游、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加气站布点进行规划。首先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不能影响车辆通行,城市市区加气站要沿主干道交通负荷重心两侧布置,宜靠近城市交通干道或设在出入方便的次干路上,站址应有利于交通安全,有良好的视觉条件;其次,加气站选址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发展轴,构建完善产业区物流建设,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同时,站址应避开人流、重要建筑物及地下构筑物,避免在塌陷地区及泄洪道旁;另外,在主要公交走廊、规划主干道、方便车辆出入的次干道和旅游交通要道上等有条件的地方,应规划加气站[7]。

天然气加气站的数量和规模应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汽车天然气用气需求量来确定,加气站类型、规模、数量确定后,要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站址,做到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城市加气站网络。

4 加氣站安全经济性评价

天然气加气站作为城市燃气输配系统的组成部分,属甲类易燃易爆气体,在站区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天然气泄漏,如不采取措施,会引起火灾甚至发生爆炸,危险性极大。本文采用文献中给出的安全评价方法。加气站所采用的生产技术、产气规模、储气方式、与重要单位和建筑的距离、与消防救助单位的距离作为评价天然气加气站的安全经济性指标,各要素权系数见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加气站的储气方式、与消防救助单位的距离是重要的安全经济性因素,所以在加气站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重点重视。

5 各类加气站综合分析

通过技术保障、占地面积、综合成本、安全性四个方面对各类加气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分析见表3。

从占地面积、运行成本、造价和安全性方面考虑, CNG天然气加气站不如LNG加气站有优势,LNG/L-CNG合建站介于CNG与LNG加气站二者之间;从技术成熟程度、进气价格方面来看,CNG加气站是优于LNG和LNG/L-CNG。

因此,加气站布点规划中需要结合当地的气源情况、用地情况和需求情况等综合分析比较确定适合城市发展的加气站方式。

6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天然气加气站布点规划方法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目前,我国天然气汽车发展迅速,但加气站规模、类型、数量规划不合理,导致加气站盲目选址,布局混乱,市场经营效益不佳。

②加气站类型的确定应以城市的性质与加气车辆的种类为依据。

③天然气加气站的数量、规模及类型应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各类型天然气用气需求量来确定,加气站类型、规模、数量确定后,要结合当地交通、旅游、产业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站址,做到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严铭卿,廉乐明.天然气输配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任永平,陈叔平,殷劲松,等.天然气加气站技术经济比较[J].低温超导,2010,38(6):10-14.

[3]童岱,黄海波,龙其云.城市CNG 汽车加气站选址安全性评价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4,24(3):120-123.

[4]陈叔平,任永平,殷劲松,等.撬装式LNG加气站的应用[J].煤气与热力,2010,30(1):11-14.

[5]冯海鹏.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建设及前景[J].上海煤气,2014,5(1):38-39.

[6]唐磊,谢新连,唐丽敏,等.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建设投资规划模型及其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2,39(1):128-132.

环境监测大气的布点方法及意义分析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大气布点,方法意义

现阶段, 大气环境监测内容的构成主要有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以及吨颗粒状污染物等, 我们在进行分布点监测大气环境变化时, 一定要结合这个地区最基本的规模大小、环境污染源分布和该地的具体的年度气象变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条件。同时, 按照现阶段最新的《环境空气标准》来进一步研究当前的大气质量以及后期的发展趋势, 以此为后期的大气环境改善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1 环境监测大气布点方法

1.1 功能区域分布点方法

当前, 我们在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时, 最为常用的就是按照区域功能划分的分布点的方法, 此方法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该区域的具体功能进行规划分析, 随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区域性常规监测。

1.2 网格分布点方法

除了根据功能分布来进行相应的区分, 还可以根据该地区的污染源的具体分布规律, 比如在某个有多处污染源并分布较为均匀的地区, 我们就可以采取网格布点法, 这种布点方法是将分布点设立在不同网格内的污染源的横向或纵向直线的交点处。有关部门在进行网格分布法时, 不仅需要监测人员对网格区域的具体污染源的大小和人口分布等多个情况进行逐一分析确定, 还需要对这些具体的监测结果绘制成实际的空间分布图。

1.3 扇形、同心圆分布点方法

除了相应的网格分布法, 还有扇形、同心圆等布点法。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测量大气环境时关于影响其准确性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常年主导风向, 一般来说, 扇形布点法就适用于一些相互独立、并且孤立的具有明显风向主导性的高架点地区, 我们在对扇形区域进行分布点确定时, 要注重不同扇形的区域需要结合具体的圆形弧度。至于同心圆布点法, 这个分布点方法则更多运用于污染比较集中、污染范围较大的地区, 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向的气候变化和圆周周边的具体污染扩散范围, 需要将两者相互结合分析, 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分布点分割。

2 布点方法的选取原则与相应的措施优化分析

2.1 布点方法选取的原则

对于监测点的分布, 首先我们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 同时还能够有效反映该区域的真实空气环境情况的地方。通过对这些分布点的重点监测, 对于该区域的总体空气质量水平就能够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参考资料。其次我们要保证分布点分布的点位要与该区域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比如在利用扇形法分布点时, 我们要注意它的弧度数, 每个弧度上的点设置只能在3~4个左右, 同时每个点之间的弧度数必须在15~20度之间。分布点选择除了考虑代表性和结合实际情况的特性外, 还需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 要尽可能地减少对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的浪费, 并对监测点位加以科学分配, 争取将有效的资源尽可能用到重点区域。

2.2 相应的措施优化分析

当前, 这些具体的布点方法在运用中一般都是在有经验或理论方法指导下才进行的, 但在具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 常常也给不了什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会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如何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这些大气环境监测分布点, 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措施。首先, 在数据分析方面, 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大气污染物时空气的时空上的分布和动态规律, 对其所能够覆盖到的具体范围进行有效概括, 并得出一个较为全面详细的空气环境质量分析。其次, 我们再依照当前先进的系统聚类法、检验法等多种优化方法, 建立分布点的空间物理或数学模型。在对分布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利用具体的物理检测数据进行物元分析法以此来进一步加强点位的科学性, 通过构建两者的极差, 来得到相关的函数模型, 在具体的图形上得出最佳分布点位。

3 环境监测大气分布点的意义分析

对大气环境的监测的意义, 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让我们了解当前大气的污染指数和目前区域内部的整体污染水平, 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大气环境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虽然我们目前的实际检测数据结果都是较低级别, 但是这样做的深层含义是为了方便我们对大气检测和汇报工作的开展, 同时提高我们相应的执行标准, 制定出更加规范的规划, 保证大气环境的质量后期提高。就现阶段它的主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这两点分布出发:第一, 它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物是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周期内进行连续监测的, 我们将这个数据作为基础依据, 可以为后期的大气环境整顿工作提供有力依据。第二,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我们对大气质量监测的工作水平, 并以此为前提条件来接着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研究分析, 方便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的大气环境研究, 探索预防和解决空气环境污染影响的新方法。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目前社会经济水平和文明不断前进的情况下, 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肯定也会越来越强。我们利用科学的分布点方法来对大气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 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未来的环保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空气质量监测布点优化简述 篇8

关键词:空气质量,监测布点,优化

1 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通常来说, 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应该坚持: (1) 监测点位的代表性。所设置的监测点位要能反应该城市一定范围内的大气环境污染水平、特点和变化规律; (2) 监测条件的一致性。设置的监测点应充分考虑条件的一致性, 以使得在后期各个监测点位所获得的监测数据资料之间具有可比性[1]; (3) 监测距离的均匀性。以城市区域为依据, 设置不同点位在该城市物理空间分布的均匀性, 以保证监测到的数据能够反映城市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的规律, 但对于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污染源要适当增加监测点位; (4) 点位设置的前瞻性。城市监测点位的设立具有相对确定性和长期性, 在布设相应点位时要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 兼顾城市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

2 监测点位的设立和优化方法

2.1 监测点位的确定

监测点位的优化是建立在满足监测点位确立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确立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应满足: (1) 在拟设立的监测点位50m范围内, 不能靠近炉、窑以及锅炉烟囱等明显的污染源; (2) 在拟设立的监测点位处采取间断性监测, 以对该点位周围的大气环境质量有初步的掌握后再选择设置监测点位的大体位置; (3) 设立的监测点位周围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有新的建筑工地, 以保证监测点位空气质量的相对稳定; (4) 拟设的监测点位附近不能有过强的电磁干扰; (5) 满足后期监测工作开展的必要体检, 如监测点位周围的交通条件、供电及采样是否方便, 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否得到充分保障等等。

2.2 监测点位设置方法

目前, 监测点位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 网格布点法, 就是把需要监测的区域划分为若干正方形网格, 在每个网格中心设监测点位, 这一点位的设置方法主要适用于监测污染源较为分散的情形; (2) 功能分区布点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把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居民区、交通区、清洁区等区域, 再分别设立若干个监测点位, 适用于需要了解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对空气的影响情况; (3) 扇形布点法, 就是根据主导风向轴线, 从污染源向两侧分别扩出45°、22.5°, 或者是更小的夹角射线, 这样由两条射线所组成的扇形区域即为监测的布点区, 然后在扇形区内作出若干条射线和若干个同心圆弧, 圆弧和射线的交点即为待设的监测点位。扇形布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评价区域内风向变化不大的情形。 (4) 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 这种方法是以污染排放源为圆心, 画出16或8个方位的射线和若干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 同心圆圆周与射线的交点即为监测点。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主要适用于孤立源所在地风向多变的情形。

3 监测优化布点步骤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应遵循实际考察设计方案, 设置点位, 点位检验三个步骤进行[2]。具体来说, 首先是要计算出均值。即对城市的人口密度、城市地形、功能区分布以及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以保证后期监测点位方案设计的科学和合理, 保证布点的密度、位置的设立具有代表性, 又兼顾到医学主功能区及污染区点位设立的针对性。在掌握城市基本情况之后, 通过网格实测或其他方法计算出均值, 从而确定城市轻污染、中等污染以及重污染的区域分布, 然后综合考虑安全性、便捷性等等, 选择出最优的点位。其次是综合考虑点位的设置, 使最终优化的点位满足确立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相关要求。再次是点位的检验, 为了保证优化后的点位合理可靠, 在初步优化相关点位的位置之后, 还需要对点位进一步检验, 最终确定优选的监测点位布设区域。

4 结语

(1) 优化点位能够兼顾到不同功能区及固定点源和流动源的影响, 从而满足了点位数理分析的要求; (2) 对于不断扩大的城市发展区域, 在新建区域与现有监测点位距离较远、受流动源影响较大时, 已有的监测点位所测得得数据难以代表整个城市区域的大气污染状况时, 可以通过建立污染扩散模式, 预测区内点位的污染浓度, 再结合现成已有的监测点位提供的历史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城市空气质量状况, 既可以减少优化布点时所需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 又能较为全面的选取出最佳的优选点位[3], 对提高城市空气监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空气监测点位优化布置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2) :4-5.

[2]邱文, 吕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5) :57-59.

环境监测布点 篇9

1 空气环境质量的现状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 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明显的提高, 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已经可以跻身世界前列, 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快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总值也位于世界前列,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但是我国的发展是用空气环境质量换来的, 我国目前的空气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近几年我国各地依次出现了雾霾现象的产生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目前的空气环境质量, 我们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我国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进行布点优化, 共同建立起一个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的国家。

空气环境的污染是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到大气之中, 一旦这些物质在大气中存在的时间够长又达到了一定的浓度, 那么就会产生对人类不好的气体或者物质, 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的舒适度。一般来说, 空气质量的污染来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生活中产生的污染, 在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源是人们的饮食或者取暖所用的燃料排放的有害气体。第二方面是工业污染, 这是最严重的污染, 主要是工厂的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发电厂等工厂利用各种化学制品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第三方面是交通污染, 换句话说就是交通工具产生的污染, 人们在出行的过程中总会乘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而交通工具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量的尾气, 这些尾气是通过煤油产生的, 对于空气环境质量有着极大的损害。

在我国的能源中, 煤能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我国绝大部门的工厂都是使用的煤能源。然而使用煤能源必定会产生有害气体从而影响整体的空气环境质量。因此, 我们要对空气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能再继续使空气污染继续下去。分析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的布点优化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使得我国的空气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

2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优化布点的原则

2.1 布点必须具有代表性

在城市中选择布点的时候, 一定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点, 在每个布点的周围都污染严重的地区和污染不严重的地区, 使得每个布点都具有相应的代表性。在进行布点工作的时候将城市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必须具有布点, 确保城市中的每个地区都有布点, 这样才能够真实的反应出城市内部的空气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将布点安排好后还要对于布点进行实时的监测, 从而准确的得出这个布点周围的空气环境污染水平、污染变化及变化趋势等。

2.2 布点误差小

在选择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布点时布点一定要满足在一个地区内所有布点均值误差小于10%, 这就要求了在布点的时候选择的周围环境要尽可能的相似, 这样才能使得每个布点的误差变小。

2.3 布点均匀分布

在选择布点的时候, 不能一味的追求误差小这一个方面, 还要注意在选择的时候要均匀的分布, 不能出现一个部分的布点多而另外一个地区的布点只有一两个的现象出现, 这样的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 会严重影响到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使得监测的结果产生偏差不能够及时的准确的反应出当地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情况。

2.4 布点覆盖范围大

在选择布点的时候, 布点的覆盖范围要足够的大, 不能够出现一个地区内出现多个布点的情况, 使得布点的范围尽可能大的同时也不能够超出布点的监测范围, 确保城市中的每个地区都可以被布点范围覆盖而又不重合。另外, 在选择布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天气的情况。

2.5 布点操作方便

在选择布点的时候, 要结合周围的实际条件, 方便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一般来说选择布点的地方要交通方便, 不能选择在崎岖的山路地区, 这样就不方便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另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布点的时候周围一定要存在电源, 没有电源工作人员是不能够对于布点进行实际操作的。

3 空气环境质量检测布点优化方法

3.1 技术路线

这种方法是根据数学抽样误差理论证明并且采用几何图形得到布点的分布图。

3.2 网格设计

将整个城市的地图按照网格进行分布, 然后再一次的进行布点的分布, 最后再对每个网格内部的布点进行监测。

3.3 监测项目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监测是主要的检测内容。这两个监测的物体可以准确的反应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的具体内容。

3.4 监测时间

一般来说, 对于布点的监测每天有四个时间段, 分别是上午九点至十点, 十点零五至十一点零五和下午十五点至十六点, 十六点零五至十七点零五。

4 结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我们不能够忘却的是空气环境的质量, 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对于空气环境质量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保护住了环境质量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布点优化的相关内容, 希望对我国的环境事业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业的快速兴起, 人们对于空气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增多, 严重影响了空气的质量。因此, 我们应该对于城市中的空气污染物进行网络实测, 获得用能监测的数据并分析情况得出优选点, 更好的保护城市空气质量。

关键词:空气,环境质量,用能监测,布点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永青, 何文金.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布点优化[J].福建环境, 1999, 02:6-8、28.

环境监测布点 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QC/QA,采样误差

1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和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全面的质量管理, 它包含了在布点———采样———样品贮存———前处理———测定———数据处理———数据审核与应用的监测, 全过程中保证环境监测结果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它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 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进行监测活动的监督, 确保监测数据质量达到“五性”要求。加强质量保证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质量保证管理。

制定有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管理制度、质保技术方法和实施细则;有年度质保工作计划和年度质保工作总结, 并按期上报主管领导;组织接受上级站举行的质控考核、合格实验员考核等;指导下级站开展质保工作, 组织有关的技术培训、质控考核等。

1.2 质量保证落实情况。

采样点布设及采样质量保证;先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部颁分析方法, 选用其它分析方法时应作等效试验, 且具有可比性;实验用药品、仪器、试剂、用水、玻璃量器、标准溶液的质量应达到有关要求, 有特殊要求者应按规定制备;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原始记录、数据处理及资料归档。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分为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我们既要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又要加强实验室外部的质量控制。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空白测定, 校准曲线绘制, 精密度控制, 准确度控制和数据处理。

1.3 空白测定。

空白测定包括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白。现场空白是为检查样品采集和运输过程中是否有意外沾污发生。实验室空白是为检查水、试剂和其它条件是否正常。如果空白试验值正常, 本批分析结果有效, 如果空白值偏高, 应查清原因并排除后方可报出分析结果。

1.4 校准曲线。

校准曲线系列浓度点数一般应作6点以上 (包括零浓度点) , 各浓度点吸光值在仪器最佳响应范围内。校准曲线一般应在样品测定的同时绘制, 当测定项目的校准曲线较稳定时, 可在样品测定之时带做曲线两个浓度点, 其测定值与原曲线对应点无显著性差异时, 可不必重绘制曲线。但只要标准溶液、显色剂或其它主要试剂更换或重新配制后, 校准曲线必须重新绘制。

1.5 精密度控制。

平行样测定数应达到样品测试量的10%, 平行样测定值的相对偏差应满足实验室质控指标要求, 精密度合格率达95%以上。

1.6 准确度控制。

用加标回收控制准确度时, 加标样测定数量应达到样品测试的10%, 加标回收率达到实验室质控指标要求, 合格率应达95%以上。用质控样控制准确度时, 质控样测定值应在其允许浓度范围内, 否则视为不合格。

1.7 数据处理。

记录测量结果的原始数据必须根据有效数字的保留规则正确书写, 对监测的平行样数据要根据Grubbs检验法剔除离群值。目前, 我们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工作尚不全面系统, 质量保证技术基础工作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并且质量保证工作条条管理力度不足。因此, 我们必须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 加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管理和技术基础工作, 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为环境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且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是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为社会提供有关环境的公正数据。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建立质量体系, 为监测数据质量和机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核心内涵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QC/QA, 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上主要包含下面环节监测方案——现场布点采样———样品管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在这些环节中, 样品和分析结果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由样品带来的误差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是最大的。在日常监测工作中, 我们更多地强调和重视实验室的口过程, 而作为整个监测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布点和采样, 这个看似最容易、最简单的操作过程, 却往往是引入误差最多的环节, 常常最容易被忽视掉。

2 布点采样的QC/QA

2.1 采样布点的质量保证。

为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 监测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各类样品的采样技术规范和相关知识, 认真研究环境监测对象, 研究污染物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和存在状态, 以及气候、水文和地理等环境因素对它的作用和影响。对于污染源采样点要研究污染源生产工艺、排放情况和排放规律。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研究, 以及现场勘察后设置能代表整个受影响环境的位进行布点采样。一般例行监测的点位都是经过了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和优化后确定的。例行监测的点位确定后经过一段时间要进行修正和补充, 使各个监测点位能更好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2.2 样品采集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美国在《水和废水的标准检验法》第七版中, 对采样工作特别强调“要采用多次、多点, 再混合的方法以保证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水样”。有关资料以及工作实践表明, 混合样品不仅在需要测定的平均浓度、计算污染负荷总量时具有最好的代表性尤其对流量比例水样更能代表水体的整体质量, 而且在提高测定精度、减少工作量、节约监测费用等方面也十分有效。环境样品的采集对点位、方法、频率和气象条件等都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公众对环境知情权要求的提高, 环境监测的频率越来越密集, 监测频率的增加使环境样品以及监测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和真实可靠性。

2.3 样品采集的质量控制。

确定了采样点后, 并不意味着就能采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在采样过程中, 不同类型的样品需要用不同的采样方法、采样设备或工具、样品容器等。各类环境样品的采集都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规定, 如水质采样, 在一《水质采样技术指导》中就对水质采样的方法、设备、样品容器等作了较详尽的阐述。样品采集时的气象条件、采样设备、岸边距离采样高度和垂线距离等等都应一一记录备查。

3 样品引入误差的来源

3.1 自然因素导致的误差。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采样的代表性影响较大, 风力、风向、降温、降水等都会使空气或水体原有的污染物分布发生改变;地质、地形因素:河岸、库岸的浸蚀、浸没等作用会导致水质采样误差, 尤其在采集同一断面两个以上点位时, 如果距岸边较近, 更容易引起采样误差。在空气采样和噪声监测时, 地形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水文因素:地表径流、泥沙、洪水、流量改变等水文因素, 对水质采样的影响较大。

3.2 采样的时效、频率。

统计年平均数据或月季平均数据的环境监测, 应在不同季节或不同条件下多次采样, 以克服偶然因素造成的样品误差。对于一些无规律排放的污染源, 采样的时间和采样的比例直接影响样品的代表性。对于此类样品的采集, 每日采集时间应尽可能长, 取其混合样或平均样。其中混合样的采样可根据排放情况等比例或不等比例样品混合而成。

3.3 操作错误和容器污染。

在实际工作中, 由采样操作错误导致的样品误差是比较常见的, 各类样品的采集在技术要求、操作规范、采样设备和采样器具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也常有因采样容器污染或吸附作用而导致样品误差, 所以在选择容器时, 应按监测项目要求, 选择合适材料的容器, 特别应注意容器清洗时选择适当的洗涤剂和洗涤方法。

3.4 分样引起的误差。

相对标准偏差与被测对象的浓度有关, 浓度越低, 允许出现的相对标准偏差愈大;样品的均匀程度越差, 各环节引入的相对标准偏差越大。

在我们日常监测工作中, 如水中石油类、悬浮物、底质泥和土壤等分散度很不均匀的样品, 可能引入的误差也较大, 而水中悬浮物浓度的大小, 还可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吸附在悬浮颗粒上的其它项目的测试, 如重金属、氨氮、COD等。在此类项分析时应特别注意尽可能在使之趋于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分样。而对底质沉积物及土壤等样品, 应多点采样, 多次分样。环境监测站的产品是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监测部门的生命。随着我国加入和各种国际认证系列的引入, 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机遇和挑战, 监测站应在QC/QA的全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环节, 使之在监测能力、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GB12999-91.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2]GB12997-91.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上一篇: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下一篇:提升英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