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监测

2024-06-02

海洋环境监测(精选十篇)

海洋环境监测 篇1

地球近3/4的面积是海洋,其中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水资源、生物资源等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在全球陆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海洋成为各国资源开发的一个主要方向。但是,开发海洋资源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在开发陆地资源时对其造成的污染,开发海洋石油资源时带来的污染等。目前,各国都积极开展环境监测技术,以求在充分开发海洋资源,获得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海洋环境监测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成败。

2 海洋环境监测的内涵和意义

2.1 海洋环境监测的内涵

有研究[1]对海洋监测作出了定义:在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内,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监测手段,获取海洋环境质量要素和陆源性入海物质资料,以阐其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之全过程。另有研究[2]将海洋环境监测定义为:为了及时掌握海区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污染源的治理提供依据,在预先设计好的测点上,用统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长期、连续观测。这些研究虽都体现了对环境监测的重视,但随着如今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也应与时俱进。

2.2 海洋环境监测的意义

2.2.1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是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保障

海洋中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等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对海洋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普遍状态下,海洋环境存在自身平衡。当海洋环境遭到陆地污染等侵害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丰富的海洋资源将难以维持原有的存在情况,由此造成巨大的海洋资源开发损失,严重影响海洋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良好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是海洋资源开发重要的技术保障。通过海洋环境监测,可以得到众多的海洋环境数据,以此为依据研究下一步的开发策略,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2.2.2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是海洋防灾减灾的重要前提

台风、海啸、巨浪等灾害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海洋环境本身就对气候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不能提前做好灾害预防,将对人身生命、财产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的强大风暴潮导致2000余人死亡,而众所周知的厄尔尼诺现象,往往使南美洲西海岸形成暴雨和洪水灾害。诸如以上的海洋灾害无一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通过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人类可以通过监测所得到的大量数据总结出海洋环境变化以及海洋灾害发生的规律,从而可以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减少或避免海洋灾害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

2.2.3 海洋监测是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沿海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重要的地区,国家长期以来都在走沿海经济带动内陆经济发展的路。以山东为例,山东青岛作为山东省最重要的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青岛地区一直快速稳步发展,推动其他市区的经济向前迈进。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沿海城市,发展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人类可以准确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避免因海洋灾害等造成资源浪费,从而推动沿海经济稳步快速可持续发展,减少因人口大量涌入等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3.1 国外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已开始相继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发展了海岸海洋自动观测网(CMAN),80年代末,挪威和德国在欧共体尤里卡海洋计划(EUROMAR)的支持下,分别发展了SEAWATCH系统和MERMAID系统,并都已进入市场[3]。之后,美国、日本、法国等相继研制出海洋水质监测浮标,又在浮标上加装传感器,如美国EB52型浮标、挪威TOBIS浮标、俄罗斯ACK-3000都进行了海洋环境污染方面的改进[4]。

ARGO计划是20世纪末美国、日本、法国等的科学家推出的全球性海洋观测计划,旨在全球大洋中放置3000个剖面浮标,组成一个全球海洋观测网,借助卫星定位和通讯系统,快速大范围获取海洋资料数据[5]。随着计划的进行,人们可以实时了解海洋环境变化,提高了海洋气候预报的准确度,有效防御气候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损失。目前,ARGO计划进展顺利,仍在继续进行中。

随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海洋环境监测设备也在不断发展。在潜标方面,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最先生产出Mclane Moored Profiler,即一种具备自动升降功能的剖面观测系统,法国也研制了通过改变浮力实现升降功能的潜标系统[5]。

3.2 国内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概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海洋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一些成果,显著缩小了与世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海洋监测技术的开发。后来,随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进入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三项海洋监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是高频地波雷达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声相关海流剖面测量技术、合成孔径成像声纳技术,最大工作深度3000m的自容式高精度CTD剖面仪等关键监测设备也相继研发成功[6]。紧接着,海洋立体监测系统技术、船用高精度温、盐、深剖面测量及标定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也随之展开。如此多高科技的研发成果及研发项目为我国进一步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奠定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4 未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未来我国要紧跟世界各国研发前沿,加强发展基础技术,持续稳定推进监测设备产业化进程。要更加注重海洋环境监测方面人才培养,壮大研发队伍[7]。随着我国科研发展地不断迈进,对科研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需要一支优秀且与世界接轨的强大队伍不断创新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在世界海洋监测技术方面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同时,要提高对海洋环境监测的认识,加强海洋监测应用,增加观测项目,提高海洋数据的分析能力,使我国海洋监测能力走在世界的前端。另外,积极与国外优秀技术开展合作,借鉴国外优秀技术,加快研发海洋监测技术的步伐。

5 结论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是我国这样一个海洋发展中大国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服务能力等所必须的,同时也是关系着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技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是我国努力向世界发达国家靠拢、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各行各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家大量投入科研的环境下,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监测装备必将得到快速持续提升,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再创辉煌。

摘要:结合学者的研究及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论述了海洋环境监测的内涵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环境,海洋监测技术,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委会.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许丽娜,王孝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海洋环境科学,2003,22(1):63~68.

[3]朱光文.海洋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1997(2):1~14.

[4]刘岩,王昭正.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综述[J].山东科学,2001,14(3):30~35.

[5]陈建军,张云海.海洋监测技术发展探讨[J].水雷战与舰船防护,2009,17(2):47~50.

[6]卢铭.我国海洋环境科学与海洋检测技术的发展问题[J].黄渤海海洋,2000,18(3):96~99.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环境》论文 篇2

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学院: 班别: 学号:

摘要:红树林有海洋森林之称,主要生长在沿海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海洋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它不仅可以保护海洋环境,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厚的资源。但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害虫的入侵,如果不进行防治,红树林生态系统将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红树林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对红树林的研究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红树林、沿海、生态系统、保护

红树林(Mangrove)是指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以红树林植物为主的木本植物群落,是适应陆地与海洋过度的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素有“海上森林”、“水上绿洲”、“海岸卫士”、“鸟的天堂”之称,它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子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1]。红树林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植被类型。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周期性受海水浸泡的潮间带环境,使其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既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不同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作为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于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研究我将分三点进行论述。

1、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分布。

红树林由20个不同的被子植物科的植物组成,大多数种类所具有的特殊生理功能与结构使它们能在季节波动的盐度及水饱和的土壤中生长。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多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红树林生态系统(Mangrove Ecosystem)是指不仅包括附件的林外滩涂、潮沟系以及浅水水域的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2]。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条件比较特殊,因此这种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胎萌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也有的胚根漂浮在海水上,在海浪的推动下到达海岸并且迅速生长起来。在不具胚根的种类则有一种潜在的胎萌现象,在果实

成熟后发育成幼苗的雏形,一旦脱离母树,能迅速发芽生根。在生理方面,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与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一种红树植物,细胞内渗透压随生境不同而异。另一生理适应是泌盐现象。某些种类在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泌盐现象常见于薄叶片的种类。不泌盐的种类则往往具有肉质的厚叶片作为对盐水的适应。同一种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潮深处的叶片常较厚;生长于高潮线外陆地上的叶片常较薄。由于多种红树林植物以及生活在其间的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红树林的生态系统。

红树林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省份的沿海地区,呈现带状,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存在明显的生态系列[3]。红树林分布在以赤道热带为中心、南北回归线之间,红树林的分布很广,通常把红树林分为两个群系:东方群系和西方群系。

2、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1)红树林生态系统能净化海水

红树林能净化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红树林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从而净化海面上的空气;红树林对水流的减缓作用加速了水流中悬浮颗粒的沉降,过滤陆地径流和内陆带出的有机物质和污染物,并收集来之海面漂浮过来的垃圾;红树林的根部可以吸收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以及盐类等,对海水起到淡化的作用。

(2)红树林可以控制海岸和河岸的侵蚀

红树林的跟很多都扎到滩涂上,可以国定一定范围内的泥沙,从而减少海水冲刷海滩而带走了泥沙。红树林还可以减缓海浪对海岸冲击的力度,有效的减缓了海岸线的内移的速度。红树林还可以阻挡陆地上流入大海的泥土。

(3)红树林对生物多样性起到保护作用

红树林在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环境有机质支持。由于种类繁多的细菌、浮游动物、螃蟹、鸟类等生物生活在红树林区,红树林成为极其重要的近海生物的天然育苗场和鸟类的栖息地。红树林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从而维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4)红树林生态系统起到减轻沿海地区的风浪灾害的作用

从红树植物的生长结构可以了解到它的网状根深深的固定在海岸滩涂上,这些网状根有效地阻挡了水流,减缓的海浪的流速,而红树植物的枝叶非常茂盛,有效地降低了海风破坏力度。因此红树林是可以起到防风阻浪的作用,保护了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5)红树林生态系统还给沿海地区的人民带来经济效益

红树林生长在大海的边缘上,无疑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发展红树林旅游产业,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此外,红树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和药材等,给人们带来了经济的收入。红树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人们对红树林的保护,从而间接的保护了海洋环境。

3、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策略。

尽管红树林为人类带来许多益处,但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过度的开发红树林的旅游产业或者无节制的开采红树林的木材和药材等,就会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得红树林的林区面积越来越小,最后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实施有效的措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1)制定与保护红树林有关的法律

政府应当重视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并要求相关部门制定保护红树林的法律法规,对红树林的人为破坏活动进行强制性执法,对一些严重毁坏事件从严处理;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严格规划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扩大红树林的面积,尤其强调重要海岸保护地段的红树林营造与保护工作的落实;政府要对红树林生态旅游项目进行管制,如果该旅游项目对某些红树林地区有破坏的现象,应当撤销这个旅游项目。生态旅游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问题以保护生态多样性、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者的满意度[4]。

(2)对红树林的害虫实施防治措施

在我国,昆虫对红树林的危害时有报道,害虫的危害程度与地势条件、树种等有密切关系,危害部位在树冠上部新梢嫩叶,一般地势较高处大潮难以淹没树冠生长茂密的林地危害严重,而海滩较低大潮能淹没树冠的林地危害较少。红树林遭到害虫的破坏之后,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就会降低,恢复也会非常缓慢,如果再遭受人类的破坏,红树林的林区面积将会迅速的减小,因此我们要对红树林

的害虫进行防治。然而防治害虫的可用的技术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包括范围很广的应用科学和技术在内。为了方便起见,可将防治的常用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类:栽培措施、机械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和检验检疫方法[5]。

(3)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

虽然红树林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能力,但是它的恢复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还需要人类辅助红树林的恢复。我们应当加大对红树林保护的宣传,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红树林的林区进行垃圾清理和育苗的工作。我们应当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环境》论文积极参加对红树林保护的志愿者服务,这样我们不但学习了红树林环保科普方面的知识,了解了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体验到当志愿者的快乐。

由于海岸带的不合理开发使全球红树林湿地的面积急剧减少、种群衰退,海岸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红树林也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其生态系统大部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红树林生活在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破坏后,势必会影响到海洋的环境,因此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的目标在于充分发挥与利用红树林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通过红树林群落生态、物种多样性、生态价值等指标体系的分析,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策略研究,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红树林生态健康水平,其意义表现在保障海岸生态安全、防风护岸、净化与修复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近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水平、开展生态旅游与生态养殖等方面。同时,通过红树林树种果实的高值化利用,提高当地沿海居民的经济收入,引导他们参与红树林保护事业,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维栋,高秀梅.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6 : 1

[2] 韩维栋,高秀梅.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 : 191

[3]绅裕、陈桂珠、李海生.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和白骨壤及其湿地系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4:59

[4]、刘文爱、曹庆先.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46

海洋环境监测 篇3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不足;对策

引言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以海洋强国”的目标,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这必须以掌握海洋环境特点及规律为基础。海洋环境监测便应运而生。以下主要就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发展对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1.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事业有了一定成就,但在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技术支撑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不利于长足发展。

1.1缺乏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时效性、技术性及综合性均较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严格的管理下才可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我国当前的海洋监测管理体系仍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所以,迫切需要建立并健全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内容应包括对海洋环境监测的职能及任务、海洋环境监测人的考核及持证上岗、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与管理、海洋灾害及海洋污染事故损害评估等问题进行规范。

1.2监测人员专业技能低

海洋环境监测主要以海水、水文地质、大气为勘查对象,监测环境大多较恶劣,且设备成本及运行成本均较高。受资金问题限制,许多监测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与升级,不利于监测工作的进步。除此之外,受工作环境艰苦、薪金待遇等因素制约,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不佳,大多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或者是未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对很多监测手段并不熟悉,工作水平及效率不高。

1.3技术支撑落后

现阶段,我国在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方面仍欠缺一套长效机制,且无固定经费来源。近几年,国家海洋监测中心在新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中取得了一定进步,比如容量总量控制区监测技术、病虫害检测技术、难降解有机物分析技术、生理与遗传学指标监测技术、赤潮毒素与贝毒监测技术等。然而,许多技术还处于试验阶段,并未真正进入使用阶段,故也就未形成完善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由于缺乏强硬的技术支撑,监测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1.4缺乏新的监测网络

近几年,全海网工作进展呈滑坡趋势,以网络组织开展的监测工作也呈弱化态势,这种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全海网的发展要求。在沿海省市已相继建立相应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情况下,重组全海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对策

2.1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应重视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切实履行好国家赋予的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的有关职责,并认真落实各项国家进行的重要措施,加大对监测行为的规范力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持良好的监测秩序。

同时,还要加大对全国海洋监测工作的统一管理力度,重点在宏观指导、规范协调、依法协调等方面。各省市区的海洋厅局、环境保护厅局应严格按照国家指导,统一监督并管理本辖区的海洋监测工作。在监测管理上,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与各地方厅局应做到“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协调一致、互相呼应”,确保监测管理工作往统一、系统及整体方向发展,不断强化管理体制的核心。以此为基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协调,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此外,还要尽快建立并健全各项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包括海洋监测报告制度、海洋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海洋环境监测有偿服务制度等。

2.2重视人才培训,建设高素质的监测队伍

现阶段,在海洋环境监测队伍中,许多工作人员存在知识陈旧、专业结构不全及技能较低等不足。针对这个现象,应根据监测业务体系的具体层次,并结合监测中涉及的生物、地理、化学、华宁管理、地质等学科,再按照相应的比例要求,组建一支新的海洋环境监测队伍。同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或措施,如提高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提供到国外进修的发展机会等,积极引进先进人才,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不但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也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比如定期进行相应的知识教育、选送工作人员到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或培训等。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措施,监测人员的工作水平及效率将有很大提升,为适应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加大质量控制与管理力度

良好的制度是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前提,故首先要完善各种质量管理体制。这就要求各级监测机构领导者应从思想上重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采取措施落实。所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应把各种质量控制及管理工作列入到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的方案中,使其制度化、业务化。各海区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水平。

2.4加强新海洋环境监测网的建设

结合我国当前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发展情况,应建设一个以国家海洋局直属监测系统与地方监测系统为主体,并结合交通、环保、石油、海军、水利等部门的监测机构,形成一个中央和地方的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的高效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络。此外,各沿海省市区也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吸收相关部门的监测力量,积极建设本辖区的监测网络。

2.5实现海洋环境监测资料共享,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若想提升服务能力,重点在于实现海洋环境监测资料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所以,工作人员应严格根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不断提升信息产品的加工与服务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此外,还要制定有效的资料共享机制,实现资料共享,并注意保持对监测资料的有效管理,预防资料的丢失、损害。

3.小结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科目多。然而,在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相关单位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并根据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方向,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推动海洋开发与利用工作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宝峰,时文博,王秀芹,王娟娟,王德兴.浅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及改进措施[J].天津水产,2013(01):19-22.

[2]辜汉华.沿海地区环境监测工作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5):151-152.

[3]王千,李哲,范洁.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情报,2013(03):44-48.

海洋环境监测 篇4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环境保护

1 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包括海洋、文化、海洋与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以及不断调整与海洋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精神成果,又是物质成果。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人类有关海洋的思想认识和心态,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囊括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海洋文化包括物质、精神、社会、行为四个层面,即一切与海洋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与组织形式以及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2 海洋文化的特征

2.1 海洋文化在其内质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涉海性特征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蓝色”就代表着海洋,“蓝色文化”也就是指海洋文化。人类依据海洋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其最主要做本质的特征就是涉海性。而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则是涉海性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属性是基础和前提,离开海洋的自然属性,海洋文化就很难产生;海洋的文化属性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海洋的认识及其结果,如果没有人类关于海洋的认识、利用及其结果,海洋就不具备文化属性,而只有自然属性。与此同时,海洋文化也就根本无法产生。

2.2 海洋文化在其运动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海联动性和互动性特征

这也是由海洋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总体而言,海洋文化并不是局限在某一地域的文化,海洋是四通八达的,人类借助于船只把某一地域的文化传播到大洋彼岸,进而再传播到内陆其他地区,在这种传播、再传播的过程中,当地的土著文化就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从而使本地文化也具有了异域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海洋文化联动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任何文化都具有相互影响性,并不是单向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海洋文化互动性的表现。

2.3 海洋文化在其价值取向方面主要表现为商业性的特征

崇尚商业是海洋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在海洋文明里,海洋文化主要依靠船舶、贸易经商的港口作为其产生、传播的途径。在不同地区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人们都在进行着对各种“舶来品”的运输和贩卖活动,正是因为人们对这些舶来品喜爱,也就促进了商品贸易业的繁荣发展。

3 海洋环境污染加剧

3.1 陆源污染物

从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东部地区每年大约有60亿吨的工业及生活污水排入海洋。生活污水的排放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东海沿岸、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工业污水排放量的排放次序也是如此,其中东海沿岸的排放量则达到总量的50%。

3.2 船舶排放的含油污水

中国拥有的机动船只在数量和种类上都非常多,并且每年也有许多外轮进入我国沿海港口或者航经我国所管辖的海域,这些船只在航行、停靠时都会向海洋排放大量含油污水。比如1979年,巴西油轮撞坏青岛油码头,导致380吨原油溢出,流入大海。

3.3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众所周知,我国的东部地区有很多大油田和石油化工企业,每年以跑、冒、滴、漏的形式流入海中的石油高达10多万吨。

3.4 人工倾倒废物污染

在过去,由于人们对海洋环境保护缺乏认识,往往会把一些废弃物倒入海洋,把海洋看做是一个大的“垃圾箱”。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这些地区在过去都曾把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堆放在海边,甚至直接倒入海中。

4 海洋文化在海洋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海洋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物质文化,第二层是行为文化,第三层是制度文化,第四层是精神文化。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契约基础之上的交易工具,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有助于海洋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人与海洋的关系。

4.1 海洋文化可以提供环境保护的氛围,约束和规范人们对海洋的行为

海洋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环境保护有强硬的法律法规等硬性约束,而海洋文化则没有,它是受到有关海洋的文化、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整体影响而产生的,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使巨大的,它能够对个体产生强大的压力及动力,并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进而意识到要想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海洋环境,并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不再一味地向海洋索取,控制人们过度开发的行为,走出一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新道路。

4.2 海洋文化使海洋环境保护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法规,基本构建了我国海洋环保法律的法律体系,国家在财政方面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尽管如此,我国海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污染形势,尤其是临近排污口的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这充分说明了虽然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和执法成本,但是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象并没有有所好转。如果先进的海洋文化思想不能深入人心,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就无法实现公正、相关企业也无法做到真正的遵纪守法,形成违法--执法的恶性循环模式,这就使得保护海洋环境的成本大大提高,严重损害国家、企业的长远利益以及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的实施。因此,要把先进的海洋文化思想深入人心,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降低海洋环境保护成本。

参考文献

[1]杨凡.浅议海洋文化与海洋环境保护[A].旨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C].2007.

[2]王松地,陈丰.探讨海洋先进文化营造和谐发展氛围加强全民族海洋文化意识教育[A].中国海洋学会第三届海洋强国战略论坛[C].2006.

[3]迟守峰.加强海洋文化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9).

[4]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海洋环境作文 篇5

大海像一首诗,灵动跳跃;像一幅画,意蕴丰富;又像一支交响乐,浩瀚澎湃……它时而平静,犹如一面明镜;时而暴怒,涌起万丈狂澜,能掀翻航行着的小船。在我心目中,大海是蓝色的世界,也是生命的摇篮。孕育着许许多多自由自在的小生命。大海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迷人!

如今,大海变了样。海水不再清澈,它变浊了,变脏了。海水冲上沙滩,留下的不再是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又一堆的垃圾,还夹杂着不少惨死的小鱼小虾,散发着阵阵恶臭。这是为什么呢?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有人在海边欣赏美景时,顺手把恶臭的垃圾扔进海里。也有在海边居住的.人把厕所的排泄管直通到海底。

更可恶的是工厂排放的废水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了一种奇异的颜色。导致生出了许多缺少脑子,智商低的婴儿,我们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脸颊透红的下一代将永远见不到美丽迷人的蓝色海洋了。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盆清水比做大海,再把一滴墨水滴入“大海”中。顿时,墨水慢慢地散开、变浅、消失,“海水”几乎和原来一样干净;如果墨水一直不断滴下去,“海水的颜色就会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一盆黑水。地球上60亿人口每天生产出大量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染,就像墨水一样一直注入原本清澈的海水中经快变成,现在的大海已一潭污水了。

论海洋环境执法的法理基础 篇6

关键词:海洋环境执法;海洋权益;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20-02

一、海洋环境执法的涵义

海洋环境是由海水水体、海床、底土、生活于其中的海洋生物,环绕于周围的海岸、滨海、陆地和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等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海洋执法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海洋环境、资源、海域使用和海洋权益等海洋事务实施法律的专门活动。海洋环境执法属于海洋执法的分支,主要是指执法主体以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目标,通过监测与监视规范、标准和法律的贯彻执行,控制陆源、海上船舶运行、海洋倾废、油污、海岸工程建设等污染源以及因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所导致的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损害,从而防止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受人类活动的过度损害。

二、海洋环境执法的法理基础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各国有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普遍义务,应在适当情形下个别或联合地采取一切符合本公约的必要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任何来源的海洋环境污染。《公约》将全球海洋划分为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五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各国依法对不同的海域分别享有不同的主权、主权权利和专属管辖权。

(一)国家主权

主权是国家具有的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地位。国家主权包括国家的领土主权、自卫权、独立权、管辖权和豁免权等。它是整个国际法的核心与基础,主权的最高性和独立性决定了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司法、行政、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独立地处理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而不受外来干扰。如国家对其领海享有开发和利用领海水域、海床和底土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权利,制定有关航行、海关、卫生、移民、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保护海底电缆和管道以及其他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法律法规的权利,同时,还享有对违法者予以制裁的权利等。

(二)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主权不仅具有最高性和独立性,还具有领域性,主权国家所享有的最高政治和法律权威是以领土为基础的,即在领土范围内,其管辖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但在国家领土之外,主权国家只能行使国际法所赋予的主权权利和境外管辖权。主权权利是一种具有主权性质,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主权的权利,它高于一般的管辖权,是仅次于主权的一种占有性权利。按照权利客体的不同,主权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环境权利等。环境权利主要是指一国对本国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的处理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其中,环境处理权指国家对境内的环境及自然资源拥有永久性主权,有权决定对其处理和开发利用;环境管理权指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境内人体、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而环境监督权则指由国家通过环境监督部门或其他授权部门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或通过立法赋予民众环境监督权等,从而督促国家切实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管辖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对本国领土范围之内或之外的一定的人、事、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力。它是国家固有的、不可缺少的根本性的权力之一,它的行使以国家主权为依据,是国家主权的直接体现。

根据《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以勘探、开发、养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为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在行使其上述权利时,沿海国可采取为确保其有关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包括登臨、检查、逮捕和进行司法程序等。如挪威《海岸警卫队法案》规定,海岸警卫队在履行有关监管捕鱼及资源管理的职责时,有权拦截船舶并对船舶或固定设施进行检查,对进入及通过挪威领水的船舶,海岸警卫队有登临并进行检查的权利,包括检查船上文件、货物、设备及任何人员。此外,对于外国船舶违反沿海国适用于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包括大陆架上设施周围的安全地带的法律和规章的行为,沿海国有权在其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上覆水域行使紧迫权。在加拿大和日本的“京丸2号”案(The koyo MaruNo.2 Case)中,日本渔船“京丸2号”在加拿大渔区内捕鱼,由于加拿大宣布的200海里渔区已于1977年1月1日正式生效。因此。加方认为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捕鱼行为违反了其沿海渔业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加拿大有权对其紧追并予以逮捕。

当然,主权不是绝对的,国家在行使其环境权利的同时,亦负有尊重或不损害他国环境权利的义务,此义务包含了对国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主权权利的限制,而这种限制不仅在国际条约、国际组织的决议中获得了确认,而且在国际司法判例中一再予以阐明。它已成为国际习惯法的一部分。如《公约》第194条第2款规定,各国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下活动的进行不致使其他国家及其环境遭受污染的损害,并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事件或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不致扩大到其按照本公约行使主权权利的区域之外。1972年6月16日《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载明了“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宣言第21条规定,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享有根据它们自己的环境政策开发其环境资源的主权权利,各国也有义务使其管辖范围内或控制下的活动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和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地区造成损害。在司法实践中,1941年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中仲裁庭在其裁决中表明:“在国际法原则和美国的法律下,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因为使用或允许使用其领土的任何方法而释放气体导致损害到任一其他国家的土地、财产或人等。”

三、海洋环境执法的价值取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现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作为拥有丰富资源的海洋无疑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海洋环境执法旨在通过保障国家有关海洋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不受侵犯。然而,当前海洋作业及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主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不惜以非持续性方式利用海洋环境资源,从而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退、局部海域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海洋环境执法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涉及所有国家的利益,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决定了它需要所有国家广泛的参与。面对人口、环境等诸多全球性的问题,国际社会已经从共处逐渐走向合作,同时国际法也从共处的国际法日益走向合作的国际法,因此,海洋环境执法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各国执法效率,加强国际间合作,从而促进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与发展。实践证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海洋环境得以良性运行、海洋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唯一途径。

浅谈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 篇7

1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定义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 一般是指按照海洋环境监测计划 (或方案) , 在完成现场调查监测、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和评价等工作后, 将海洋环境评价工作的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 逻辑地表达各项评价的结果, 以报告书 (或文件) 的形式对海洋环境质量作出概括性的、准确的、客观公平的结论的技术性文件[1]。根据我国目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一般包括有:《海洋环境监测报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海洋倾倒区选划 (增量论证) 报告》《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和《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等。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这项监测工作的过程包括了各个不同的工作阶段, 且监测项目多, 涉及专业面广, 决定了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是一件复杂而繁琐的工作。

2制定审核制度

为了对外提供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 各监测机构首先应从体制上考虑问题, 建立监测报告的审核制度, 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质量审查机制, 落实职能部门, 明确报告审核职责。审核制度的建立一般包括:审核的程序、审核人员要求、审核的内容和报告批准等内容。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由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把关, 监测机构成立由技术负责人牵头组成的监测报告内审专家组, 经内审专家组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合格, 送批准人签字后, 方可对外提供。例如, 国家海洋局于2009年4月13日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若干意见》, 针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审核作出明确规定, 要求各具有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的单位须建立和健全论证报告内部审核制度。

3建立审核程序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完成后应立即启动审核程序, 尽快完成报告的审核工作, 报批准人批准后对外发布。一般来说, 监测报告的审核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3.1成立内部审核专家组

由本机构具有一定资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组成, 也可聘任外单位的专家人员。

3.2报告审核

根据监测报告性质和类型, 一般可采取会议审核和咨询审核两种方式。对于监测内容较全、涉及专业面广的重要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报告, 采用会议审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和严肃的审查, 会上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书面修改意见, 根据意见组织编写人员逐条修改, 完善监测报告;而对于监测内容较少的小型监测报告, 可采用咨询审核的方式进行内部技术审查, 收集各审核专家的书面修改意见后, 由报告编写人员按要求进行修改。

3.3报告批准与发布

经过反复多次的慎重审核、修改和完善后, 送报告批准人 (一般为监测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 批准后, 对外发布或者提交委托人。

3.4监测数据审核程序

监测数据是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前提和保障, 是监测报告编写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 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三级”审核程序[2]。

一审:由质量监督员 (或科室负责人) 对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

二审:由数据审核 (或质控) 部门对《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 对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或者数据记录应附修改意见后退回, 并要求重新编制, 必要时则应重新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甚至重新开展监测工作。

三审:由监测机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 审核结果无误, 签字后 (并明示其职务) 进行结果的报告。

4审核人员资质

审核专家组一般由3~5名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 能覆盖监测报告涉及的各专业领域, 如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等。

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 长期连续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达8年以上;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具备对监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

监测报告批准人 (授权签字人) 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体系管理程序;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熟悉监测报告的审核签发程序;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等。

5审核内容

5.1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监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 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与项目、采样方法、站点布设、评价方法等;根据不同的海洋工程性质正确选取监测内容与项目, 根据污染特征物正确选取评价因子。具体应以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各监测技术规程为审核依据, 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等。

5.2监测报告的数据

5.2.1 数据的可靠性

采样分析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是否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 如使用非标准方法 (仪器说明书、自行研究设计) , 在使用前应经过方法确认。以上均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提高监测数据出门合格率的必要条件。

数据处理要符合方法标准规范的要求, 按照规范进行数值修约和保留有效数字, 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符号规定、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统计和评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如监测项目有未检出现象时应按约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 对可疑数据、离群数据和异常值是否按《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别等。各项质控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如空白值、精密度、准确度是否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5.2.2 数据的相关性[2,3]

结合现场采样情况, 分析在同一站位、同一次监测中, 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相互关系项是否吻合、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从而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某些研究表明, 在海洋环境中溶解氧 (DO) 、化学需氧量 (COD) 以及生化需氧量 (BOD) 3项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4], 同一水样中COD>COD Mn, COD>BOD5 , 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小于总氮浓度。

充分利用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临界性数据要进行详细的审核, 即对环境标准附近的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 防止由于小的失误, 导致监测结果质的变化。

5.3监测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均有具体的编写内容要求, 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等都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规范性规定。但是, 依据海洋工程或者监测工作的特点和监测的具体内容, 可对个别章节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于监测报告内容的审核, 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审查, 各章节内容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与技术文件规定的报告内容一一对应, 求全不缺;数据要翔实, 分析要透彻, 论述要求既要有深度, 还要有广度, 纵横结合, 论证充分;各章节间应相互联系, 前后不矛盾, 思路清晰, 逻辑严谨;文字表述要求做到, 文字简练, 意思明确, 语句通顺。

5.4测报告格式的统一性

监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统一编制, 审核时按要求执行。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 (210 mm×297 mm) , 封面各行文字间距应适宜, 整体保持美观;封里1分行写清: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封里2一般为监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彩印件 (A4规格) ,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大型报告还应有封里3 (各专题报告名称、协作单位全称、负责人) 和封里4 (报告各个章节的编制人、审核人) 。监测报告最后还应有附件、附录、参考文献等。

5.5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的符合性[2]

审核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是否符合, 主要包括:监测项目是否完整;监测方法是否为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 如使用非标准方法是否经过客户的确认;分包项目是否经过客户同意, 监测报告中是否明确说明;合同中客户要求的其他信息是否在报告中体现;非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项目在监测报告使用计量认证章 (CMA) 时, 必须标注清楚等。

5.6监测报告结论的正确性和评价的合理性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结论部分的审核, 应把握结论与建议是否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基本要求。

结论应做到:文字简洁、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篇幅不宜过长, 建议要结合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工作措施, 到位, 可行, 可操作性强。

(2) 客观、公正。

应在全面分析各项目监测数据和充分论述、概括、总结全部监测评价工作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地给出结论。

(3) 观点明确、科学准确。

根据监测数据和适用的评价标准, 得出合理的结论, 观点表述清晰、准确、完整, 用语要明确规范, 不用“可能”“大概”“基本上”等模糊语言, 并尽量减少产生误解和误用的可能[2]。

摘要:监测报告的审核是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最后环节。文章结合日常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报告审核的工作实际, 从审核制度、审核程序、审核人员资质、审核内容等方面, 对监测报告的审核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监测报告,审核,制度,程序,人员,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现明.海洋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0.

[2]李月娥, 李昌平.试论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J].污染防治技术, 2006, 19 (1) .

[3]刁风鸣, 陈萍.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4, 6 (3) :43-44.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对策 篇8

海洋环境监测作为科学、全面掌握海洋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基础性、支撑性、公益性业务工作, 其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新形势下, 如何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促进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已成为当前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1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面临的形势

1.1 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严峻

陆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呈加重趋势, 仅2005—2011年间, 我国通过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放入海的污水量达2 555亿t, 通过江河入海及陆源排污口排放入海的污染物质总量达到15 970万t,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以及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被普遍检出。近30年来, 我国各类海洋生态均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和衰退。对我国各类海洋生态系统连续8年的持续监测表明, 80%以上的海洋生态系统下降为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 由于围填海等开发活动, 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面积分别累计减少了57%、73%和80%。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以及海洋溢油、危化品泄漏等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海洋环境风险日益加剧。党的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方针的确立, 以及城镇化工作的推进, 我国海洋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 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

1.2 海洋环境监测服务需求日趋加大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海洋开发力度加大, 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大幅度提高, 在促进经济增长、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 第二产业向沿海聚集, 势必给沿海开发与保护、给海洋环境监测发展带来新的课题。海洋环境监测在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海洋灾害及突发事件影响评估、海洋工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公众用海健康安全保障、海洋环境状况评价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国家环境履约、区域或全球环境问题诊断、区域用海规划制定、海洋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多层次、多角度、高时效性海洋环境信息的全方位需求对我国现有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1.3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快速发展

围绕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陆海相互作用等全球性涉海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迅速发展, 高新、实时、连续、立体化的监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监测领域和范围进步一深化和拓展, 对人类健康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海洋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等更深层次问题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 我国海洋环境评价技术水平实现系统、快速发展, 高新、实时在线监测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由岸基监测站、海监船、海监飞机、海洋卫星、浮标和雷达等组成的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海洋环境监测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技术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但在高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方面, 与国外仍存在较大差距。

2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

“十一五”以来,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业务体系不断创新发展, 监测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 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能不断提高。

2.1 监测机构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 全国已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235个, 沿海11个省 (区、市) 、5个计划单列市、44个地级市, 41%的县均已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其中, 海洋局直属监测机构94个, 地方监测机构141个。山东、浙江等沿海海洋强省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体系, 其中, 山东省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初步构建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共拥有监测评价专业人才约3 400人。

2.2 海洋环境监测业务逐步深化拓展

监测范围基本覆盖我国管辖海域, 对渤海、典型海湾等重点海域实施了专项监测, 并拓展至与我国海洋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密切相关的国际公共水域。监测内容日渐全面, 监测手段不断丰富, 基本形成岸基站、船舶、浮标、雷达、飞机和卫星等组成的立体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在部分重点海域实现了多手段监测技术的综合运用。

2.3 海洋环境评价技术创新发展

2009年以来, 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多项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攻关, 创新工作机制, 吸纳全国优势技术力量参与海洋环境评价方法体系的研发和应用, 在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海洋生态健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灾害和污染事件影响评价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4 应急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

依托溢油、放射性等应急能力建设专项经费支持, 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及预测预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赤潮 (绿潮) 等海洋环境灾害及海上溢油、危化品泄漏、核应急等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应对了长岛海域油污染、黄海浒苔、日本福岛核泄漏、蓬莱19-3油田溢油、汕尾沉船事故等重大海洋环境事件。

2.5 海洋环境管理和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服务的效能日益增强

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对管辖海域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状况监测与评价, 为各级政府履行海洋环保职责提供管理支撑, 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先后开展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等海洋环境保障监测与评价工作, 及时发布海洋环境公报以及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增养殖区等环境信息服务产品, 极大提升了为社会民生的公益服务效能。

2.6 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分级管理责任制, 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海区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责任。加强了海洋环境公报 (信息) 工作的组织管理, 建立了数据资料分析使用、评价技术的使用以及海洋环境公报 (信息) 审查、发布制度, 实现了监测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逐步与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了海上溢油事件信息通报等沟通协调机制, 积极参加渤海环境保护省部级联席会议, 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3.1 涉海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3.1.1 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络建设方面

多年来, 由于沟通和协调机制不完善, 各涉海部门在监测机构、网络布局和任务实施等方面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 未能有效优化监测力量布局与资源配置, 同时各涉海部门权责交叉的问题依然突出, 致使各涉海部门在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无法形成统一合力。

3.1.2 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共享方面

各部门在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上仍存在壁垒, 信息交流不畅, 海洋部门缺乏陆源污染信息。此外, 海洋环境信息相互矛盾、一个政府两个声音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涉海部门的公信力。

3.1.3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协调方面

在重大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中, 缺乏统一领导和沟通协调机制, 导致各涉海部门各自“埋头苦干”, 无法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3.2 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分级责任制落实不足

地方政府责任意识仍有待加强, 对履行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环境保护职责, 保障公众用海健康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地方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尚未建立与分级管理责任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善, 现有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缺少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指标。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中存在着空白、缺项、漏项和不到位的情况, 无法满足地方监督管理海洋环境的需求。此外, 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机制不顺, 在海洋溢油、赤潮 (绿潮) 、危化品、核污染应急工作中, 存在着等、靠国家队的思想, 应急响应相对滞后。

3.3 监测网络体系仍有待完善, 监测机构能力总体不足

3.3.1 基层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普遍不足

据统计, 我国现有地市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人员平均约15人, 县级监测机构人员平均约5人。而且受基层监测机构条件限制, 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才匮乏, 关键技术岗位人才缺失现象严重, 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完成质量和效率。

3.3.2 监测硬件能力仍然薄弱

据统计, 94个海洋局系统监测机构拥有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设备总数仅61台 (套) , 且主要集中在国家和海区中心;141个地方海洋监测机构拥有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设备仅91台 (套) , 且主要集中在省级和计划单列市监测机构, 地市级和县级监测机构普遍缺乏先进仪器设备, 地市级和县级机构能力尤为薄弱。

3.3.3 海洋应急监测能力不足

在应对近岸海域突发污染事件和环境灾害时, 缺乏现场、快速、实时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 极大地影响了应急响应效率。

3.4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针对性不足, 监测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3.4.1 地方监测方案设计思路和理念亟须转变

目前, 部分单位仍处于“为监测而监测, 为评价而评价”的简单执行任务层面, 方案针对性不强。监测站点布设、要素筛选、时间频率设置无法完全满足监测工作“基础性、长期性、连续性、前瞻性”的要求, 尚未完全实现科学监测、科学评价。

3.4.2 监测的广度和深度普遍不足

对污染受损海域、生态敏感海域、重要功能海域、潜在风险源等的监测广度和深度普遍不足, 对入海排污口的监测长期维持在的500个左右, 无法满足在重污染海域开展排污总量控制的要求;对66个海水增养殖区的监测面积占全国确权海水增养殖区总面积 (384万hm2) 的不足10%;对辖区内潜在环境风险源的分布特征不明, 对高风险区的高频高密监测严重不足。

3.4.3 海洋环保政策配套监测技术尚不成熟

国家和地方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尚不健全, 技术支撑单位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长期以来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缺少评价方法标准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尤其是针对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总量控制制度、区域限批制度、海洋环保绩效考核制度的配套监测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明显不足。卫星/航空遥感、实时在线等高新技术手段在监测中的应用尚不普及, 传统监测技术手段已难以满足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和公众对长周期、高频率, 实时、动态信息产品的需求。

3.5 海洋环境信息服务不足

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信息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发布、沟通、共享机制,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质量有待加强, 服务效能有待加强。

海洋环境信息报送、发布渠道不畅通, 信息发布不及时、不透明, 时效性不强, 未能充分发挥信息的技术支撑、决策支撑的作用, 无法保障公众知情权。

4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加强统筹协调

国家海洋局应充分发挥国家海洋委员会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建立环保、水利、海洋等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陆海联动工作机制, 加大对入海河流、陆源直排口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力度, 建立各涉海部门信息通报及数据共享制度, 统一发布海洋环境信息。在国家海洋委员会统筹协调下做好重大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工作。

4.2 落实责任制

在国家层面建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考核机制, 国家海洋局应进一步加强对全国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推动并建立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制度, 将海洋环境保护目标及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考核体系。

4.3 加强能力建设

国家海洋局应全面加强地方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和能力建设, 加强对各级监测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实现在每个沿海县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目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发展浮标、遥感等立体监测手段, 推进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 建立覆盖主要河口、生产生活区域和重要城镇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络体系。国家海洋局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人员资质管理制度, 逐步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4.4 深化监测评价

国家和地方应加大对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财政经费投入。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逐步优化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方案, 丰富海洋环境监测内容, 推动建立与海洋环保责任考核制度、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相适应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制度。国家海洋局应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标准和方法体系, 加强与各涉海部门的技术协调。

4.5 提高信息时效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篇9

关键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管理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协调发展, 追求人与海洋的和谐, 即海洋经济发展应建立在海洋生态的持续能力上, 保证环境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构成威胁[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1.1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 但随着海洋环境恶化和海洋资源耗竭, 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因此海洋经济越高速发展, 越需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 以期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重要标志。

1.2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依赖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带动和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才能不断开发新能源和先进生产技术, 降低单位海产品的能耗和物耗, 实现少投入多产出, 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 减轻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2 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是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海洋环境管理可以理解为国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 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具体指政府、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狭义的环境管理一般指政府运用各种行政管理手段管理环境。严格执行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加强涉海建设项目的审核和核准。开展了污染物排海总量的控制试点, 新建海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减排目标。加强海洋倾废管理, 严肃查处各类非法倾倒行为。

3 保护和改善海洋资源环境的紧迫性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海洋受到了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日益严重的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据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我国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 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 基本维持在近年平均水平。严重污染海域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锦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江苏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拒不水域, 面积与2004年基本持平。如在渤海海域,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占渤海总面积的26%。在东海海域,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和宁波近岸。这些污染使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 渔获量减少, 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 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 滨海环境遭到损害。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让人类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无限制地以消耗海洋环境、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海洋经济;二是在保护海洋环境、科学使用资源下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显然人类只能选择后者。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4 加强海洋环境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4.1 有利于消除海洋经济贸易堡垒。

环境问题从公害污染事件开始逐渐演化为区域性、全球性问题。各国对海洋环境问题采取的态度由自我约束到对外约束, 海洋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日益敏感的话题。不少工业化国家采取单方面行动限制进口, 把海洋环境与贸易联系起来。因此绿色壁垒将更多地取代传统非关税壁垒, 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新趋势。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速度与规模都将滞后于发达国家, 而发达国家不会放过利用这个机会向发展中国家在争产和营销方面提出要求的机会。

4.2 有利于海洋经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企业从全面管理的角度思考企业的海洋环境问题, 有利于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我国近两年推行的清洁生产审计, 直接为海洋环境管理服务, 成为发现和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

4.3 有助于提高海洋经济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当前海洋环境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方针、策划、实施、检查、评审等管理手段和PDCA的管理模式, 自觉地将海洋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目标, 运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提高企业自我海洋管理的能力。

5 海洋保护政策和措施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形势, 增强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信心。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客观要求和根本。全力推进海洋环保地方立法进程, 颁布一些操作性、实用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地方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这些条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成为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武器与坚强后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1制定长远的、合理的、科学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5.2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 开展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为把排污总量控制纳入程序化、法制化的轨道的要求, 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 制订以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的管理技术路线。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 依据各海域容量, 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削减量, 制定各海域允许排污量的优化分配方案, 控制和削减点源污染物排放总量, 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使陆源污染物排海量管理制度化、目标化、定量化, 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的理想管理奠定基础[2]。

5.3通过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海产品结构, 采用高新实用技术推行全过程清洁生产,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防止和空气沿海工业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2]。

5.4减轻和控制沿海农业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控制土壤侵蚀, 减少化肥、农药的应用,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控制环境敏感海域的陆地汇水区畜禽养殖密度、规模, 建立养殖场集中控制区, 规范畜禽养殖场管理, 有效处理养殖场污染物, 严格执行废物排放标准并限期达标, 积极发展沿海生态农业。

5.5减轻和控制船舶污染物污染海域环境。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有害物质应急响应体系, 防止、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在大型的港口建立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系统, 实现船舶运输排放的污染物集中回收, 岸上处理, 达标排放。

5.6减轻和控制海上养殖污染。建立海上养殖区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 编制海域养殖区域规划, 合理控制海域养殖密度和面积, 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 控制养殖业药物投放, 通过实施各种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和示范, 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水产养殖环境, 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

5.7严格控制管理向海洋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等废弃物。在钻井, 采油, 作业等平台应配备油污水、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使之全部达标排放。

6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加强的方面

6.1抓好海洋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规范体系管理, 有效实施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加强技术管理, 强化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安全系统管理的有机融合, 建立作业规程编制前的联合现场调研制度, 把安全辨识和评价结果与安全工作的同步安排, 以及根据危害辨识的结果, 对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6.2深入海洋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对当前企业管理系统中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强化对资源环境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超前实施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工作进行分析, 通过对当前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找到强化体系运行的有效办法。

6.3对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基本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进行管理体系的整合进行深入分析, 探讨选取最佳控制措施的方法。基本内容包括:如何进行有效领导决策、其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如何设立实施环境管理的机等。

综上所述,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制定有效可行的法规特别是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3], 提倡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才能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士弘.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华南师大, 1997 (1) :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保护海洋环境之拙见 篇10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2000年至2004年,我国海域海水受污染面积在14.2万平方公里至20.6万平方公里之间,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部分重金属(铅、汞)和石油类,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近岸、河口、海湾和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大中城市邻近海域以及排污口附近海域。2005年,全国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结果显示,84%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全年陆源排海污水总量达317亿吨,主要入海污染物约1463万吨。由于含有高浓度营养物质的大量污水排放入海,导致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赤潮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造成巨大破坏。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我国仅发现9次赤潮,20世纪80年代增至75次,20世纪90年代猛增到262次,而2001年至2004年就已发生赤潮371次,总面积超过6.6万平方公里。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很多人去过丹东,我们会看到我国与朝鲜接壤的鸭绿江中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界限。属于我国领海的水与水质混浊,而朝鲜一侧水域水质清澈见底。这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也表明两国相邻水域污染程度有着天壤之别。据渔民介绍,我国的很多渔民都会冒着船舶、人员、物资等被扣留的危险,把船驶进韩国、朝鲜水域区作业,这些水域鱼货丰富,而我国水域鱼货少得可怜。夏天很多人在海边游泳后出现皮肤发痒、发红、起疙瘩等不同症状。

我国虽然做出很多努力,如对辽河、渤海、海河、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进行防治,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大力推行入海排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陆源、船舶和养殖污染物的排放,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控制港口、船舶和近岸养殖业污染,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区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强化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等,但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要根本解决海洋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真正落实到实处很抓严管。

1加强污水处理能力的建设

1.1研究机构要研制出污水处理能力强、效率高的机械设备。

1.2城市,乡村对污水处理统一规划。有条件的城市、乡村可以将企事业单位、居民生活的污水集中到一处或几处统一处理。不能做到统一处理的,可以要求企业必须先治污后生产,没有治污能力的企业坚决不设。只将居民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

1.3在陆地淡水(雨水)入海处设置淡水收集,处理的设施,既可以防止污染水域,又可以节约淡水资源。

2加强污染物的处理能力

将所有陆地上的污染物进行统一回收,统一处理,坚决杜绝污染物入海。每个城市必须设立垃圾处理厂,使垃圾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不能只做简单的焚烧。

3加强船舶管理

船舶在海上航行时产生的垃圾,要运到陆地统一处理。改变以往离开陆地25海里可以自行处理垃圾的规定,加大检查船舶使用情况的检查,避免海事的发生。对发生海事的船舶、船东实行重罚,以减少海事的发生。

4加强海上、海边的建筑物的牢固性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5制定硬性的法律法规

有了法规,检查人员才有了依据,只有加大检查力度,实实在在的落实,才可以真正保护海洋环境。

摘要:海洋和海岸带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针对保护海洋环境展开论述。

上一篇:农村经济下一篇:地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