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2024-06-09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精选八篇)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30例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病患,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5例, 其中男性45例, 女性20例, 年龄24~64岁, 平均年龄为 (46.34±3.24) 岁;受伤方式为:跌倒伤20例, 砸伤8例, 坠落伤17例, 交通事故伤20例;血肿部位:额颞部35例, 额部22例, 枕顶部8例;血肿量:20~30 m L有30例, 31~60 m L有34例, 61~80 m L有1例。实验组65例,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19例, 年龄25~65岁, 平均年龄为 (47.11±3.12) 岁;受伤方式为:跌倒伤19例, 砸伤10例, 坠落伤15例, 交通事故伤21例;血肿部位:额颞部32例, 额部23例, 枕顶部10例;血肿量:20~30 m L有32例, 31~60 m L有31例, 61~80 m L有2例。

1.2 纳入标准

①明确诊断为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②CT核查为颅脑硬膜外血肿;③幕下血肿量>10 m L;④幕上血肿量>30 m L;⑤无严重性全身疾病。

1.3 排除标准

①脑疝晚期病患;②患有跨窦骨折巨大硬膜外血肿或巨大硬膜外血肿的病患;③在硬膜中主干动脉颅底处发生活动性急性出血的病患;④广泛多发性粉碎骨折并伴有硬膜外血肿病患;⑤临床资料使用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所有病患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手术方法

1.4.1 对照组手术方法

对照组给予皮瓣开颅术手术治疗。行全身麻醉后选取血肿最厚部位为中心, 采取常规皮瓣切口;选取骨窗直径端接近血肿部位边缘, 清除硬膜外血肿后进行止血;止血需彻底并将硬脑膜悬吊, 然后还纳骨瓣, 将引流管留置于硬膜外并逐层缝合;手术后需及时进行CT复查, 并根据病患临床特征使用脱水药物。

1.4.2 实验组手术方法

实验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治疗。行全身麻醉后选取血肿最厚部位为钻孔点, 使用记号笔标记应避开重要的功能区域和血管, 进行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备皮等, 沿着病患头皮血管分布情况切开皮肤作一长度为5~6 cm的切口, 用乳突牵开器撑开切口。颅骨钻孔点为血肿的中心投影, 钻开颅骨看到血肿后, 使用咬骨钳把骨窗内径扩大为2~3 cm, 方便血肿吸出。血肿清除不完全, 不可强行清除, 90%的血肿清除后进行彻底止血, 将引流管留置于硬膜外并逐层缝合头皮。手术后需及时进行CT复查, 并根据病患临床特征使用脱水药物。

1.5 观察及判定指标

①观察两组病患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吸出时间以及脱水剂应用时间。②预后效果使用GOS评分判定[4]:5分良好, 4分轻残, 3分中残, 2分重残, 1分死亡。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方法与预后效果比较

两组中均无中残、重残及死亡病患。对照组轻残、良好4例、61例, 实验组2例、63例。两组良好率及轻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7, P>0.05) 。见表1。

2.2 两组病患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情况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3 两组病患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吸出时间及脱水剂应用时间比较

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吸出时间及脱水剂应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3 讨论

硬膜外血肿是指病患受到外伤后出血积于颅骨硬膜和内板之间, 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出血病症, 其分为慢性、亚急性、急性3种类型[5], 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最为常见, 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目的为清除血肿, 消除病患脑组织受压, 一旦血肿消除不及时, 会导致血肿压迫局部脑组织, 造成脑组织缺血及坏死等不可逆损害, 甚至导致癫痫并发症, 给病患以及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和沉重的家庭负担[6]。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以往多采用皮瓣开颅术清除血肿。近年来, 随着科技以及微创技术的发展, 清除血肿出现了钻孔、经针穿刺术等治疗方法, 也有医院应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小骨窗开颅术是一种将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术与微创技术结合的一种手术方法, 既能彻底迅速的将血肿清除, 也能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伤害。

该院采取皮瓣开颅术与小骨窗开颅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对比体现了小骨窗开颅术的优点如下[7,8]:①医生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 避免盲目穿刺血肿, 并可彻底止血;②小骨窗开颅手术切口比皮瓣开颅术切口缩小50%以上, 切口创伤小, 并发症少, 利于恢复;③手术过程中动脉出血进行电凝止血, 达到彻底止血;④能有效清除机化粘连以及外层钙化, 血肿残留物液化后, 随着脑组织膨胀挤出骨窗, 且很快能被头皮吸收;⑤术中出血量少, 术中输血量也少;⑥悬吊硬膜, 减少死腔发生;⑦术后进行引流放置, 为了消除残余血肿可以注射尿激酶;⑧对于部分危重病患, 此手术方法能够降低风险, 提高手术成功率。

小骨窗开颅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也有不足之处, 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对于患有合并静脉窦损伤、脑挫伤、硬膜下血肿病患或有瞳孔散大、深昏迷病患, 不宜选用小骨窗开颅手术;②血肿位置定位准确, 骨窗可开于血肿中央位置, 方便血肿的清除[9];③对于血肿>80 m L应及时行皮瓣开颅术, 但在做手术前可进行开颅抢救, 为病患治疗赢得时间;④少用或者不用脱水剂, 术后病患意识正常且无呕吐症状均不需用脱水剂, 血肿量>50 m L、伴有呕吐恶心的病患, 可每天给予2~3次含量0.3~0.5 g/kg浓度20%的甘露醇[10];⑤对于大量出血、中线结构严重移位 (>1.5 cm) 、病情发展迅速的病患, 应及时行皮瓣开颅术;⑥在进行血肿吸除时, 应与硬膜有粘连的血肿保留薄层, 防止引起渗血。

该次实验结果表明:两组中均无中残、重残以及死亡病患, 对照组轻残、良好4例、61例, 实验组2例、63例, 两组良好率及轻残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马清涛实验结果中小骨窗开颅术轻残、良好例数分别为4例、56例, 与该次实验结果类似[1];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吸出时间及脱水剂应用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由此说明, 小骨窗开颅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明显优于皮瓣开颅术治疗, 能够迅速清除血肿, 缩短手术时间, 具有安全、失血少、简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清涛.急性硬膜外血肿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14) :61-62.

[2]王永哲.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较研究[J].医学信息, 2014, 27 (1) :101.

[3]曾凡川.微创钻孔引流治疗中小量硬膜外血肿46例[J].重庆医学, 2012, 41 (2) :50-51.

[4]李传勇.小骨窗开颅术常规皮瓣开颅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疗效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7 (6) :622.

[5]胡连水, 王文浩, 郁毅刚, 等.小骨窗开颅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 (3) :146-148.

[6]冯金龙, 刘东平, 刘梅.急性硬膜外血肿68例诊治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0) :5678-5679.

[7]汤苏文.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5) :681-683.

[8]杜远庆, 姜长友, 杜曼文, 等.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皮瓣开颅术治疗急性伤性硬膜外血肿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5 (9) :53.

[9]翟孝民.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6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26) :5773-5774.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篇2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双管引流术 硬膜外血肿 血肿量

急性硬膜外血肿病情发展迅速,可在短期内发生脑疝,危及生命,传统治疗方法多数采用全麻下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虽能做到将血肿彻底清除,但其手术时间长,术后易导致并发症[1],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2005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颅骨钻孔双管引流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急性大量硬膜外血肿患者6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2例,男50例,女12例,年龄17~70岁,平均35岁,急性硬膜外血肿50例,迟发血肿12例,处穴位于一侧颞顶部36例,额部14例,枕部12例。

临床表现及体征:入院时间为伤后0.5~1天。均表现为嗜睡状态,伴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其中偏瘫43例。GCS评分10~13分。

辅助检查:本组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用多田公式计算硬膜外出血量50~70ml。

手术时机:本组病例手术时机的选择:伤后8~12小时13例,伤后12~24小时26例,伤后24小时~3天23例。

治疗方法:术前常规剃头,消毒,铺单。根据CT于头皮表面标出血肿范围,避开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及骨折线,局麻下在血肿范围内缘处为中心切开头皮,长3~4cm,颅骨钻孔1枚,骨缘以骨蜡止血,直视下吸除视野范围可见之血肿液体部分及凝血块,硬膜出血点予以电凝烧灼,血肿腔内置入带侧孔12号硅胶引流管1根,指向血肿中心,置入长度与血肿半径相同,远端于切口引出,缝合皮下及头皮,固定引流管。另一头皮切口选择第一切口对侧,跨血肿最长径,方法同前。术后每天引流管内分别注入尿激酶2万U,溶于3ml无菌水中,夹闭4小时开放,接无菌引流袋,可见酱油样液体引出。留管引流3~6天复查CT。血肿引流干净后予以拔管,拔管后切口均予以加缝1针。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天。同时给予止血、脱水、防治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支持治疗。

结 果

本组62例患者术后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偏瘫均迅速好转,无中转手术,无感染及继发出血,无后遗神经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2~3周,住院费用5000~10000元。

讨 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患者,以额颞部和颞顶部最多,这与颞部有脑膜中动脉、静脉走行,又易为骨折撕破有关,其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发展急速的硬膜外血肿可在伤后短期发生脑疝,危及生命,大部分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穿刺血肿清除术,各种手术有其适应证,应严格掌握。通过临床工作中逐步摸索总结,应用颅骨钻孔双管引流尿激酶冲洗引流选择性治疗急性大量(50~70ml)硬膜外血肿可以减小手术创伤、利于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免除后期颅骨修补负担。与单管引流相比此法更具优点:①血肿量的范围更具上限(50~70ml);②颅骨钻孔两枚,視野范围内可清除最少1/3量的血肿,术中减压较单孔更有效;③术后双管注入尿激酶,可缩短带管时间,减少继发性颅内感染;④引流更充分,减少血肿残余。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的推行开展。

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选择病例一定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认为:患者意识障碍应轻于昏迷,病情相对稳定,无加重趋势,出血量50~70ml,经CT检查明确定位,中线移位不超过1.5cm,无继续出血者可以考虑该方法。该手术方法不宜过早施行,最好选择在伤后12小时以后,此时脑水肿尚未达高峰期,活动性出血已停止,避免因过早引流颅压降低增加再出血的机会。术后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有病情加重者应立即复查CT,如证实血肿明显较术前增多,应急诊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此点一定要在第1次术前向患者及家属重点交代。

参考文献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外伤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硬膜外血肿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 例,对照组34 例。治疗组男23 例,女11 例;年龄22~68 岁,平均年龄39.5 岁;对照组男25 例,女9 例,年龄23~65 岁,平均年龄37.9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6 例,跌损伤14 例,打击伤8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及致伤原因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治疗组:CT定位下选择血肿面积最大层面(血肿量按V=1/2长×宽×层面厚度计算)为穿刺点,分别选择硬膜下及硬膜外穿刺点,距离相隔>2 cm。局部麻醉后,采用针钻一体的YL-1型穿刺针,分2次行硬膜下及硬膜外钻孔穿刺引流成功,进行包扎、消毒;留置引流管3~5 d,每天注入生理盐水5 ml+尿激酶3 万u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 h后打开引流,2~3 d复查颅脑CT,血肿引流干净后拔管。

1.2.2 对照组:CT定位下选择血肿面积最大层面(血肿量按V=1/2 长×宽×层面厚度计算)为穿刺点,分2 次手术治疗,颅脑钻孔单置管,采用针钻一体的YL-1型穿刺针,行硬膜外钻孔穿刺引流成功,进行包扎、消毒;留置引流管3~5 d,每天注入生理盐水5 ml+尿激酶3 万u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 h后打开引流,2~3 d复查颅脑CT,血肿引流干净后拔管。再次行硬膜下血肿颅脑钻孔单置管,采用针钻一体的YL-1 型穿刺针,行硬膜下钻孔穿刺引流成功,进行包扎、消毒;留置引流管3~5 d,每天用生理盐水5 ml+尿激酶3 万u注入血肿腔内,夹闭引流管2 h后打开引流,2~3 d复查颅脑CT,血肿引流干净后拔管。

1.3 观察指标

68 例患者引流成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残余液量、颅内积气和颅内感染情况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CT扫描提示血肿消失、腔内积液消失,症状及体征消失;有效:CT扫描提示血肿消失、腔内积液减少,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效:CT扫描提示血肿未消失或复发,腔内积液未明显减少,病患症状和体征未明显改善[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 , 远高于对照组的8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住院时间为(7.0±1.0)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2) d;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6%,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伤导致亚急性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明确,颅脑外伤导致硬脑膜、静脉窦或者颅骨板障出血,颅内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发生血肿等[3];因轻症颅脑外伤患者多就诊于门诊急诊行颅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而不留院观察,外伤后3 天~3 周内逐渐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和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及意识障碍等;部分患者短期内无明显症状,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开始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单孔置管分次引流治疗已被广泛用于临床,但该方法往往出现引流不彻底,术后颅内残余气量较多、住院周期长和费用高等问题。采用YL-1 型微创钻孔行颅脑双置管引流术进行治疗,有效地减少了脑组织的损伤,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该观察通过对34 例外伤后亚急性硬膜外合并硬膜下患者行颅脑钻孔双置管引流疗效分析,其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颅脑钻孔双置管引流治疗外伤后亚急性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对挽救颅脑外伤后亚急性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患者有利。

YL-1 型微创钻孔行颅脑双置管引流术沿用了常规颅脑钻孔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采用CT定位行颅脑钻孔双置管术,局麻下治疗,安全可行。同时因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的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常合并有其他疾病,不适用神经外科开颅行血肿清除治疗[4],特别是硬膜下血肿的复发率高,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者使用抗凝药物等增加了复发的风险。(2)术后残余气体量较多。(3)术中释放积血过快,导致血肿与脑膜剥离过快,引起出血或脑表面血管破裂等。(4)术中冲洗不彻底,残留凝血块及纤维蛋白相关物质,导致局部纤溶亢进,抑制血小板聚集,在此引起持续性慢性出血。(5)血肿局部炎症反应等[5]。

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的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2012年收治的30例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病患者, 分析患者的诊断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患者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12~75岁, 平均 (33.6±3.7) 岁。患病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车祸受伤10例, 跌伤11例, 高处堕落受伤5例, 其他受伤4例。受伤的着力部位均为枕部位置。

1.2 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意识清楚17例, 嗜睡5例, 朦胧4例, 昏迷3例, 重度昏迷1例。此外, 患者中患有头痛者25例, 频繁呕吐17例, 躁动12例, 头晕11例, 呼吸骤停1例, 瞳孔放大1例。对患者经过格拉斯昏迷评分 (GCS) 之后发现, 13~15分有22例, 10~12分有5例, 5~9分有2例, 2~4分有1例。

1.3 治疗方法

30例患者中, 有1例患者在入院的时候呼吸骤停, 经过颅脑CT检测发现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量达35ml, 患者心跳停止, 经过复苏抢救无效死亡。

另外约3例患者的血肿量≤10ml, 厚度≤14ml, 对其进行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基于常规性止血、补液、维持患者水分和电解质方面的平衡, 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是否出现异常、生命体征是否出现变化等。还要对患者进行不定期的CT检查。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 患者的病情均无恶化现象。进行手术的患者共26例, 手术方法主要是采用中线旁垂直切口, 根据患者的血肿部位、大小来确定切口大小。在横窦处留骨对其进行保护, 横窦的两边以及骨窗边缘进行悬吊, 在进行血肿的清除后, 医生要根据患者颅内压高低情况进行骨瓣的留置或去除。

2 结果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30例患者中有3例进行保守治疗, 其余26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1例在治疗中死亡。接受治疗的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枕部减速性着力导致机体骨折。由于枕部骨折线穿过横窦, 从而导致患者脑膜血管以及静脉窦出血, 从而形成血肿, 骑跨分布在横窦的上下位置[2]。该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因此在治疗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 患者的临床表现没有详细记录, 因此在面对这类型患者的时候, 应该要特别注意。经过本研究发现, 患者由于后颅的容量较小, 因此是脑脊液循环的必经之道, 如果该位置出现血肿, 容易导致患者脑干受到压迫, 从而阻碍脑脊液的循环, 颅内压不断升高, 最终导致患者枕骨出现大孔疝而死亡。本组1患者由于在患病的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 因此没有得到患者家属的重视, 未能够及时进行治疗, 在患病后7h出现头痛, 并出现频繁呕吐现象。在送院之后已经出现深度昏迷, 经抢救无效死亡。

因此, 对于此类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状况。要做到及时诊断, 目前主要的方法是进行颅脑CT检查和复查, CT检查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 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本次分析发现, 本院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枕部减速性损伤的患者来讲, 必须要进行常规的颅脑CT扫描检查, 即使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此外, 对于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来讲, 进行及时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 如发现病情有变化, 出现呕吐、颈项抵抗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应及时进行CT检查, 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建议CT检查要动态进行, 时间为6、24、72h各进行一次检查, 并在随后2周内反复进行CT检查。由于受伤之后, 患者后颅窝结构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 再加上一些患者在受伤之后出现躁动情绪, 治疗依从性较低, 导致了CT检查结果不准确, 干扰性太大, 血肿情况判断不正确, 最终影响治疗。针对这样的情况, 必要的时候对患者使用镇静药物, 然后再进行CT扫描, 以免出现误诊情况。

目前对于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还没有统一标准。按照治疗经验来看, 血肿≤10ml的患者, 可以对患者进行严谨的观察, 并进行保守治疗[3]。当血肿≥10ml的时候, 应该继续进行手术治疗。然而, 由于该疾病具有一定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保守治疗的过程中, 要求的指征就更加严格。本院对于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 必须要达到以下标准:血肿量≤10ml, 且厚度在15mm以下, 才能进行保守治疗, 其他情况的患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 医生应该首先在横窦下方钻孔, 对患者的后颅窝进行探查, 如果发现有特殊情况的话, 应扩大患者的骨窗进行减压, 避免出现枕骨大孔疝的现象, 危及患者生命。此外, 要对患者硬脑膜表面的血肿进行冲洗清除, 对于静脉窦表面的血凝块要谨慎处理, 避免引起大出血现象。对于静脉横窦的处理必须要更加谨慎, 横窦上的小裂口可以不用进行大手术处理, 利用明胶或者生物胶进行粘贴止血, 对于较大的裂口可以采取精细缝合, 避免血栓的出现。患者横窦上的骨桥宽度约2cm, 因为过宽的话容易造成吊悬的拉力较小, 导致止血效果不好;如果骨桥过窄的话则容易造成蛛网膜颗粒受损伤而引发出血现象。

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的病死率极高,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患者受伤之后的治疗不及时。如果能够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医生不能够仅依靠CT检测的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 应该根据患者血肿量的情况、患者颅内压是否过高等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总的来说, 该疾病能够进行成功救治, 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 医护人员是否保持高度警觉性, 在治疗的过程中是否做到及早诊断、严谨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徐伟, 李桂心, 邓德旺.外伤性骑跨横窦型硬膜外血肿27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2) :145-146.

[2] 刘新兵, 高树山, 刘新林, 等.外伤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2, 2 (6) :765-766.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篇5

关键词:外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中男12例, 女3例, 其中成人11例, 儿童4例, 年龄7~65岁, 平均年龄3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5例, 坠落伤4例, 摔伤4例, 不明原因2例。受伤机制:减速性损伤12例, 加速性损伤3例。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入院时患者意识状态按GCS计分:12~15分5例, 9~12分7例, 8分以下3例。头痛12例, 呕吐10例, 颈部抵抗及强迫头位8例, 有水平眼震1例, 双瞳孔不等大2例, 双瞳孔散大1例, 术前呼吸停止1例。首次颅脑CT检查于伤后0.5~10 h, 平均约4 h。本组枕骨骨折12例, 颞顶骨骨折2例, 无骨折1例。其中凹陷性粉碎性骨折2例, 余为线性骨折, 其中骨折跨越横窦2例。本组患者均经颅脑CT扫描证实为后颅凹硬膜外血肿, 其中2例为迟发性血肿。通过颅脑CT采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10 ml3例, 10~20 ml 4例, >20 ml 8例。

2 结果

本组中2例因患者出血量少、临床病情稳定而行保守治疗, 均预后良好。其余13例患者均行后颅凹开颅血肿清除术, 其中硬膜外血肿跨越横窦者2例, 同时行幕上开颅, 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2例, 予同时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硬膜扩大修补术。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 按GOS分级:良好12例, 重度伤残1例, 死亡2例, 病死率13.33%。

3 讨论

创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1]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颅脑损伤, 属于颅脑特殊部位的受伤。其受伤方式多为枕部着力而导致的减速性损伤, 亦有直接暴力导致的加速伤, 均多数伴有枕骨骨折。其出血多来源于静脉窦、板障静脉及硬膜表面血管。后颅凹容纳及代偿的空间较小, 创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做为特殊部位的血肿起病急, 且多少症状不典型, 绝大多数伤者仅表现一般脑外伤症状, 大多无神经系定位体征, 而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障碍在此病中不是重要体征, 更不能片面依赖小脑或后颅凹神经体征。年轻及经验不足的医生不易重视, 如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 死亡率很高。CT检查是诊断创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最有效的手段, 可早期明确诊断。作者认为, 凡枕部直接受伤, 意识清醒的患者自诉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及出现频繁的喷射性呕吐, 而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即应考虑是否存在创伤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的可能, 应予以高度重视, 及时行颅脑CT检查, 了解并评估病情, 以免延误病情, 丧失抢救良机。对有明确枕部骨折的患者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依据情况及时做CT复查。如颅脑CT提示血肿量<10 ml, 头痛、呕吐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应行CT动态观察, 住院行保守治疗。并应避免一切使颅内压突然升高的因素及其他人工造成的诱发原因, 充分进行降低颅内压的治疗。凡是出现下例情况, 应考虑积极行手术治疗:患者枕部着力及存在枕骨骨折, 伤后头痛进行性加重, 出现意识障碍及颅内高压症状不断加重;出现强迫头位体征、小脑体征及锥体束征;颅脑CT显示血肿量>10 ml;颅脑CT虽显示血肿量小, 但局部水肿严重, 或压迫脑室已经出现脑积水表现;动态观察颅脑CT示血肿增大伴意识障碍加重;开放性骨折或枕骨凹陷骨折>0.5 cm。上述情况一经诊断, 立即手术。手术一般可选择行患侧旁中线直切口或在骨折线处作纵形切口。切口大小根据血肿范围决定, 一般先不超过上项线。如硬膜外血肿骑跨横窦, 需同时行幕上开颅, 于上项线上、下各咬骨窗, 清除血肿。术中切忌在静脉窦区强行剥离血肿, 多数出血用明胶海绵稍加压迫, 并悬吊硬膜即可止血, 切忌使用电凝。如静脉窦破口较大, 也可术中行血管吻合。枕部肌肉组织厚, 相对手术定位不准确, 手术钻颅时间长, 出血多, 且脑疝时不充分减压, 不宜采用锥颅、钻孔血肿清除等微创治疗。

参考文献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篇6

参考文献

[1]陈海, 谢光天.小儿颅脑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J].浙江临床医学, 2006, 8 (3) :295.

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的探讨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94例, 男性77例, 女性17例;年龄4~64岁, 平均34.9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7例, 摔伤19例, 坠落物伤26例, 他伤2例。

1.2 主要临床表现

意识状况:神志清楚36例, 嗜睡23例, 昏迷35例, 术前瞳孔情况:双侧瞳孔等大等圆56例, 不等大29例, 双侧瞳孔散大9例, 伴有颅底骨折26例, 脑挫裂伤10例。急诊手术77例, 动态观察血肿增大手术17例, 硬脑膜静脉窦损伤10例。

1.3 辅助检查

所有病人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为硬膜外血肿, 血肿量40~200m L。血肿位于颞部27例, 额颞部4例, 颞顶部31例, 额颞顶部11例, 枕顶部4例, 额部6例, 枕部6例, 后窝2例。幕上下3例。

1.4 治疗

本组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情况对于神志清楚血肿小, 我们动态观察, 如果血肿动态增大, 接近标准我们手术尺度适当放宽, 对于血肿巨大形成脑疝缩短手术时间窗, 麻醉插管后在设计皮瓣上先切一直口钻孔减压, 如果准备条件不充分, 先行锥孔减压再抓紧时间手术, 对于脑疝病人根据术中脑压情况决定是否保骨瓣问题, 如果单纯血肿单侧瞳孔散大清除血肿后脑压不高的骨瓣恢复, 伴有脑挫裂伤主张去瓣减压, 应用生物胶可使碎骨片黏合保骨瓣取代了骨折时以肌皮瓣附着骨折片回复不稳定的术式;我们采用小骨窗约3cm×3cm悬吊硬膜加T管负压吸引术式, 1例病人皮瓣和骨折不允许翻转我们利用原有伤口咬除骨槽达出血动脉止血效果良好。

2 结果

治愈84例, 死亡7例其中3例伴有硬膜静脉窦损伤大出血很快休克死亡, 2例伴发脑干原发损伤广泛脑挫裂伤, 1例先出现脑挫裂伤脑疝减压后再出现对侧硬膜外血肿手术后10d脑功能衰竭死亡, 1例死于并发营养不良上消化道出血64d死亡。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

3 讨论

对于硬膜外血肿的动态观察是临床医师必须重视的事情, 本组8例病人入院时神志清楚而CT显示硬膜外少量血肿或伴有颞骨骨折, 在观察过程中3例在3h内出现意识恶化脑疝形成, 及时手术效果满意, 本组病人属动态观察病人, 我们入院后早期行术前准备序列, 一旦病情变化, 复查CT或直接上手术, 缩短时间窗。

对于介于临界血肿量入院后早期CT证实的病人, 我们主张放宽手术指证。尤其是颞部血肿的必须重视, 我们通过此法, 预后效果良好, 避免出现脑疝而骨瓣缺损引起相应综合征。

对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除缩短手术时间窗外, 本组采用先钻孔减压后手术的方法, 效果确切。在麻醉时出现瞳孔散大或散大不久的病人在设计皮瓣上先作一直切口, 牵开钻孔吸引减压, 对缓解颅内压及早解除脑干受压。对伴有脑挫裂伤, 双瞳孔散大病人主张去骨瓣减压, 如果单侧瞳孔散大手术血肿清除后, 脑搏动好, 硬膜张力不高, 回复骨瓣。对于锥孔置管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本组尽局限于紧急减压。

对于颞极部硬膜外血肿伴有颅底骨折病人, 本组采用切口平于颧弓, 对于暴露脑膜中动脉主干, 术野清楚, 便于止血, 对于硬膜外血肿并颅底骨折止血困难的填塞海绵悬吊硬膜后负压吸引。本组4例采用此术式止血可靠, 残余血肿少, 术后CT复查证实。

对于硬膜外血肿手术骨瓣恢复问题, 在未应用生物胶之前, 对粉碎骨折只能去除而遗留颅骨缺损, 对线型骨折我们常规骨皮瓣分离, 以肌瓣支撑骨瓣再回复术式, 往往骨瓣不稳定错位, 本组应用生物胶12例使碎骨片黏合成一体再回复, 避免缺损导致的二次手术或由此带来的综合征。

硬膜外手术危险因素是合并硬膜静脉窦损伤, 处理非常困难, 快速暴露及时止血是救治的关键, 尤其是枕骨骨折枕部硬膜外或跨天幕血肿, 如果是伴随横窦和乙状窦处损伤死亡率高, 暴露困难止血困难, 本组死亡3例均因大出血休克, 处理此类病人如果有碎骨片嵌插, 在备足血源加压输血暴露彻底后再去除骨片, 去除骨片时由外围悬吊硬膜向中心靠拢, 最有效办法是压迫止血, 边缝边悬吊, 如果出血多可停止操作, 待输血血压恢复后再进行, 切忌冒进加速死亡。

围手术期管理问题, 术后与术前生命体征接近或改善证明手术干预成功, 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和CT动态检查客观直接反映病人颅内变化, 为进一步处理提供客观依据, 本组所有病人只要有继发体征出现CT检查必须快速进行, 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急性硬膜外血肿我们采取早期诊断, 动态监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确定并及时手术干预血肿清除, 合并脑疝去除骨瓣等综合治疗, 病人预后良好。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94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的临床资料, CT和手术证实血肿量40~200mL, 其中男性77例, 女性17例, 采用去骨瓣减压21例, 粉碎骨折去骨29例, 小骨窗加T管负压吸引7例, 保骨瓣25例, 粉碎骨折生物胶应用12例, 先锥孔后开颅11例, 合并脑挫裂伤10例, 术前脑疝38例。结果死亡7例, 重残3例, 治愈84例。结论早期诊断, 动态监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确定并及时手术干预血肿清除, 合并脑疝去除骨瓣等综合治疗, 病人预后良好。

关键词: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手术

参考文献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接收诊治的84例外伤导致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其中男62例 (73.8%) , 女22例 (26.2%) , 患者年龄介于18~64岁, 平均年龄 (38.3±2.8) 岁。外伤原因中车祸52例 (61.9%) , 跌落伤16例 (19.0%) , 挤压伤12例 (14.3%) , 高处物体砸伤4例 (4.8%) ;患者经CT诊断发现:单纯硬膜下血肿37例 (44.0%) , 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47例 (56.0%) , 其中脑挫裂伤26例 (31.0%) ;患者中线结构移动小于1cm 29例 (34.5%) , 介于1~2cm 46例 (54.8%) , 大于2cm 9例 (10.7%) ;患者入院一侧瞳孔散大31例 (36.9%) , 两侧瞳孔散大53例 (63.1%) ;深度昏迷47例 (56.0%) , 中度昏迷25例 (29.8%) , 轻度昏迷12例 (14.3%) ;神志不清55例 (65.5%) , 神志清晰29例 (34.5%)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配合去骨瓣减压手术, 对硬膜下血肿进行清除, 有脑内血肿进行脑内血肿清除, 并在手术后硬膜下置管引流, 对患者进行脑细胞恢复治疗[2];对于患者血肿量较少, 脑挫伤情况较轻的情况进行单纯的血肿清除, 不进行去除骨瓣手术。所有患者手术后进行脱水、抗感染治疗, 治疗3个月后对术后恢复情况进行随访, 以后每半个月随访一次, 共随访8次。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痊愈49例 (58.3%) , 缓解21例 (25.0%) , 伤残7例 (8.3%) , 植物人2例 (2.4%) , 死亡5例 (6.0%) 。死亡患者中2例 (2.4%) 因手术不及时死亡, 3例 (3.6%) 因脑疝与多发性血肿死亡;术后随访发现两侧瞳孔散大时间大于2h的患者预后效果差, 中线结构移位超过2cm预后效果差。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1例 (1.2%) , 随访发现癫痫2例 (2.4%) , 切口疝4例 (4.8%) , 并发症共7例 (8.3%) 。

3 结论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受伤后的3天内出现血肿, 继发性脑挫裂伤情况较多且情况严重, 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多受严重创伤, 在短时间内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检查确定患者病情, 由于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 各项生命特征恶化严重, 出现血压升高, 脉搏减慢, 呼吸变缓的情况, 加上血肿多脑组织的压迫, 患者脑功能严重受损, 为提高治疗的效果, 应进行早期诊断, 采取CT扫描支持, 快速进行骨瓣去除或血肿清除手术, 手术过程中注意患者颅内压增高, 对出现脑疝情况的患者应紧急处理, 判断患者瞳孔光反射与散大情况及患者意识[3,4];此外由于手术会造成患者大量出血, 要注意手术的止血工作, 加快手术的速度, 保证患者脑组织的供血, 对患者进行紧急的氧输送;为预防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还需对患者进行抗感染等其它治疗, 注意加强临床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 对患者的免疫力进行加强, 对可能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及时处理[5]。

综上所述, 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情况要进行及时的血肿清除, 进行早期诊断, 术后注意置管引流, 注意护理防护,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能够有效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

参考文献

[1]苗磊, 苗政润.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100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9 (02) :83-85.

[2]李冰, 赵诚.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0 (27) :1057-1958.

[3]李季林, 盛罗平, 陆林其.颅脑损伤后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相关因素的探讨[J].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 (2) :124-127.

[4]张伟, 张晶, 于文福.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6) :82.

上一篇:男性不育 谁惹的祸下一篇:为人才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