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气胸临床

2024-07-02

自发性气胸临床(精选十篇)

自发性气胸临床 篇1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均为我院经胸腔穿刺或影像学确诊的呼吸内科收治的自发性气胸的患者。老年组40例, 男32例, 女8例, 年龄60~86岁, 平均67.5岁。青年组40例, 男33例, 女7例, 年龄16~33岁, 平均22.5岁。老年组:有结核病史者12例, 占30%,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26例, 占65%, 特发者2例, 占5%。青年组无呼吸道病史者38例, 占95%, 有结核病史者2例, 占5%。老年组病发前有剧咳、呼吸道感染及用力史者19例, 无明显诱因者21例。青年组病发因改变体位及剧烈运动者15例, 无明显诱因者25例。

1.2 临床体征及症状

老年组40例中, 呼吸因难39例, 占97.5%;胸痛13例, 占32.5%;心累23例, 占57.5%;咳嗽15例, 占37.5%;胸闷7例, 占17.5%;意识改变4例, 占10%。青年组40例中, 呼吸因难23例, 占57.5%;胸痛39例, 占97.5%;心累5例, 占12.5%;咳嗽9例, 占22.5%;胸闷7例, 占17.5%;意识改变0例。老年组38例有呼吸音降低、双肺过清音及桶状胸等肺气肿体征, 22例伴有干鸣, 35例有口唇发绀。青年组5例出现轻度发绀, 23例为瘦长体形者, 均无干鸣。

1.3 血气及气胸情况分析

老年组行血气分析25例, pH<7.35者8例, pH>7.45者9例, PaCO2>6.67Kpa且PaO2<8.00Kpa者7例, PaO2<8.00Kpa者5例。青年组中行血气分析6例, PaCO24.92~5.51Kpa。老年组经胸片确诊断38例, 气胸为局限性或多发肺大泡15例, 另2例确诊方法为穿刺抽气法。5例行气胸箱测压, 张力性气胸10例, 闭合性气胸2例, 并发血气胸和皮下气肿13例, 气胸在住院期间病发16例。青年组40例均经胸片确诊, 交通性气胸4例, 闭合性气胸12例, 并发血气胸、皮下气肿3例, 住院期间病发3例。

1.4 治疗方法

对老年组采用包括吸氧、休息的保守治疗, 均未明显好转, 36例行胸腔闭式引流, 4例行经胸穿刺抽气。青年组3例采用保守治疗, 2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 14例经胸腔穿刺抽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老年组住院时间为3~55d, 平均 (18.4±12.5) d;青年组住院时间为1~19d, 平均 (8.5±4.7) d,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组胸痛低于青年组胸痛发生率, 呼吸因难高于青年组, 心累发生率2组也存在显著差异, 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发绀率, 老年组治愈36例, 4例死亡, 青年组均治愈, 各项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不同年龄组气胸形成的常见病发因素也存在差异。本次研究显式, 青年组均无肺脏疾病史, 表明青年年龄段的气胸多为原发性, 以突发性心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可能和青年患者高度敏感的胸膜有关。闭合性气胸多于张力性气胸,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治疗效果明显。本次研究显示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 (8.5±4.7) d, 各极对症, 均痊愈。老年患者多有肺部基础疾病, 多以呼吸困难为气胸症状, 高压性气胸比较多见, 老年患者治疗时强调先对基础疾病积极治疗, 需青年患者相比, 老年组需要较长治疗时间, 且气胸愈合能力较差, 有较高死亡率。

综上所述, 临床对自发性气胸进行治疗时, 应对病因、病情做出明确诊断, 因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基础疾病较多, 具有较高死亡率, 应高度重视, 预防呼吸衰竭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疗, 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自发性气胸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自发性气胸80例, 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住院时间为3~55d, 平均 (18.4±12.5) d;青年组住院时间为1~19d, 平均 (8.5±4.7) d,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老年组胸痛低于青年组胸痛发生率, 呼吸因难高于青年组, 心累发生率2组也存在显著差异, 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发绀率, 老年组治愈36例, 4例死亡, 青年组均治愈, 各项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临床对自发性气胸进行治疗时, 应对病因、病情做出明确诊断, 因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基础疾病较多, 具有较高死亡率, 应高度重视, 预防呼吸衰竭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疗, 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自发性气胸160例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在临床常见的急症中自发性气胸较为常见,发病迅猛,危重,每个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如临床医生观察不仔细,容易出现漏诊的现象。这种疾病最近几年发病逐渐增多,如果未进行及时抢救,易导致生命危险,特别是张力性气胸,很容易出现窒息死亡[1]。我院对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出现自发性气胸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了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出现自发性气胸的160例患者,其中128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年龄均在17-83岁之间,不到20岁的有8例,20-30岁之间的有64例,30-60岁之间的有42例,超过60岁的有46例。

1.2發病诱因及病因这些患者的发病诱因中有64例原因不清,40例为剧烈咳嗽,用力屏住呼吸和呼吸道感染各为28例。这些患者的发病原因中有108例患者为原发性气胸,52例患者为继发性气胸,继发性气胸中有36例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2例继发于肺结核,4例继发于肺癌。

1.3临床症状出现自发性气胸的患者大多表现为胸闷、气短、大汗淋漓、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等症状。尤其是张力性气胸临床症状多明显,这种类型的气胸对为重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重症肺结核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引起[2]。体征:患者呼吸受限,尤其是呼气,呈桶状胸,肋间隙增宽,胸部叩诊呈鼓音,心脏及纵膈向健侧移位。

1.4治疗和预后有110例患者通过吸氧、卧床休息以及穿刺胸腔抽气等方法治疗后恢复,肺完全恢复用时平均为17天;有50例患者采用了滑石粉胸膜固定术和胸腔鄙视引流术,肺完全恢复用时平均为14天;还有6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死亡,4例死于呼吸循环衰竭,2例死于肺癌脑转移。还有两例患者转入外科手术治疗。

2讨论

自发性气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均可出现,但以青壮年的男性居多。自发性气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气胸多见于青壮年,胸部疼痛较为明显,但呼吸困难不重,多由于先天的发育不良造成,而继发性气胸多见于老年人,胸痛不重,但呼吸困难较为突出,多由于肺部疾病引发[3]。临床多见于闭合性气胸,以张力性和交通性气胸多见,主要原因是肺部疾病导致胸膜粘连,牵拉肺组织,引起肺组织发生破裂而出现气胸。

虽然自发性气胸进行诊断时一般并不困难,本文选择的160例患者中仍然出现20例误诊的现象,这20例患者均为继发性气胸,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为16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慢阻肺疾病本身就有呼吸困难的表现,当患者出现气胸时没有特别的改变,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且临床医生在进行诊治时重点放在了慢阻肺的治疗上,再加上有些医生查体的疏忽,出现了疾病的漏诊,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如果患有慢阻肺的患者出现如下症状要注意是否有气胸发生:①局限性呼吸音减低,特别是原来这一部位呼吸音正常。②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加重,特别是存在诱因的情况下,如剧烈咳嗽等。③进行X线检查发现肺局部透过度增强,膈水平面地平等表现[4]。临床医生怀疑为气胸,要及时建议进一步检查,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总而言之,发性气胸的患者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症状不明显的轻微气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果30%以上的肺被压缩,则立即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术,留置导管的时间不宜在半个月以上,如患者为交通性气胸或液气胸可以适当延长插管时间,但最多在30天,如仍有症状,可进行外科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亮,孙虎,孙清超,张铸,邓彦超,张海平,张昌明.小切口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比较分析[J].新疆医学,2011(05):684-685.

[2]王高明,胡健,申翼,王常田,黄海嵘,苏畅,李德闽,景华.青少年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体型特征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09):952-954.

[3]明炜.自发性气胸经手术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1(10):1284-1285.

自发性气胸52例临床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 2例中男3 7例, 女1 5例;年龄1 5~80岁, 平均56岁。临床类型:闭合型33例 (63.5%) , 交通型13例 (25.0%) , 张力型6例 (11.5%) 。部位:左侧18例 (34.6%) , 右侧28例 (53.8%) , 双侧6例 (11.5%) 。肺压缩程度为15%~95%。特发性气胸16例 (30.8%) , 均为瘦长体型青壮年;继发性气胸36例 (69.2%) , 其中继发于COPD 21例 (58.3%, 21/36) , 肺结核7例 (19.4%, 7/36) , 支气管哮喘4例 (11.1%, 4/36) , 尘肺、肺癌各2例 (各5.6%, 2/3 6) 。

1.2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4 6例 (8 8.5%) , 咳嗽4 3例 (8 2.7%) , 胸痛4 0例 (7 6.9%) , 哮喘样发作4例 (7.7%) 。体检发现:双唇发绀3 2例 (6 1.5%) , 气管移位1 8例 (3 4.6%) , 呼吸音消失2 2例 (4 2.3%) , 双肺哮喘音7例 (1 3.5%) , 出现大汗、四肢厥冷、脉细而快、血压下降等休克体征6例 (11.5%) , 无明显气胸体征3例 (5.8%) 。

1.3 误漏诊情况

本组共误漏诊9例 (17.3%) , 其中误漏诊为COPD 4例, 心源性哮喘、支气管哮喘各2例, 心肌梗死1例。闭合型7例, 交通型、张力型各1例。其中4例因为正位胸片检查未能提示气胸, 后仔细阅片发现2例有小量气胸或局限性气胸, 另2例加侧位胸片或CT检查后确诊。

1.4 治疗与转归

根据气胸不同类型、不同病因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其中7例无明显原发疾病、症状不明显, 且肺压缩小于25%的闭合性气胸, 采用限制活动、卧床休息、吸氧等保守治疗。其他患者采用胸穿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排气、胸膜粘连及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等方法。结果治愈47例 (90.4%) , 死亡5例 (9.6%) 。

2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指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 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 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者。本组资料中的特发性气胸16例, 均为青壮年。

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往往为原发病所掩盖。有近1/4的病例起病缓慢, 部分病例发病没有明确诱因可寻, 特别是继发于原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的气胸易被忽略。本组死亡5例中, 有1例因气胸漏诊导致治疗延误而死亡。该患者原患有COPD、慢性肺心病、严重心力衰竭, 因不宜搬动而未做X线检查, 加上医生询问病史、体检不仔细, 诊断为COPD, 慢性肺心病, 心力衰竭, 而漏诊了自发性气胸, 最后因不可逆的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本组的误漏诊率高达17.3%, 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原有COPD、肺功能不全而气胸又因粘连而多房分隔者, 发生气胸时可因支气管痉挛等, 表现为哮喘样发作, 气急严重、甚至满肺哮鸣音, 误诊为支气管哮喘、心衰等。 (2) COPD、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并发气胸时, 缓慢发病者临床常表现为肺部基础疾病症状逐渐加重, 易被忽视;起病较急者则表现为呼吸困难突然加重, 端坐呼吸等, 易被误诊为COPD、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并发呼吸衰竭; (3) 少数局限气胸或小量气胸的X线胸片未能提示气胸征。当局限性气胸存在于前或后胸腔内等隐蔽部位时可与肺、纵隔影重叠, 小量气胸特别是位于胸廓顶部的小量气胸, 其透明含气区紧贴胸壁, 呈很窄的带状, 不易判断有无气胸。 (4) 部分左侧气胸患者可突发左胸痛, 偶于卧位时出现类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5) 患者缺乏典型气胸症状体征, 如无胸痛或明显气管移位等; (6) 询问病史或体检或阅片不够仔细。

自发性气胸临床 篇4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51-0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科的常见急诊之一,其合并症多,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诊断处理及时可化险为夷,否则将危及生命。现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以来收治的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18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参照COPD诊断标准和自发性气胸诊断标准,18例患者均确诊为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8~83岁,平均65.1歲,患者均表现咳嗽、气喘、紫绀,其中单侧气胸16例,双侧气胸2例,5例伴有液气胸,6例伴有肺性脑病,与上次气胸发生间隔时间1至3个月者8例、3至6个月者6例、6个月以上者4例。

1.2 误诊情况 18例中有6例误诊为慢阻肺合并感染及呼吸衰竭,后经X线胸片检查均得到确诊,误诊率为33.3%。

1.3 治疗情况 其中11例曾行胸穿抽气,仅2例好转,胸穿抽气好转治愈率18.1%。其他共16例病人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闭式引流时间为4~45天,平均12.1天。同时给予抗炎,支持等对症处理。另有1例最后行开胸手术。

1.4 转归18例中仅1例死亡,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1例,其他16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治愈率88.9%。

2 讨论

(1)慢阻肺导致自发性气胸属于呼吸系统的急诊,反复发生自发性气胸的主要病因仍然是慢阻肺合并的肺大疱破裂。提高临床医生对慢阻肺合并气胸的警惕性对防止误诊有重要作用,只要及时予X线胸片检查一般都可获得确诊。

(2)由于慢阻肺病人多有肺通气功能减退,且多为老年人,因此少量气胸也可致其临床症状明显加重,发生呼吸衰竭,危及生命,故即使少量气胸也应积极处理,予胸腔闭式引流。

(3)复发性气胸半数以上在半年内复发,有的病人可反复多次发生气胸,可能与原破裂肺大疱修复不良有关。感染、用力咳嗽、大笑、体位变动、营养不良等均可致其肺大疱重新破裂开放,气体逸出,因此,慢阻肺合并气胸治愈后半年内需严防气胸复发。

(4)绝大多数复发性气胸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才能治愈,本文仅3例病人行胸穿抽气而好转,慢阻肺合并复发性气胸病人予闭式引流可达到持续引流、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反复的目的。只有极少数病人需行开胸手术或其他治疗。

参考文献:

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5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自发性气胸是指在无外伤或人为因素的情况下, 由于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胸膜破裂, 或由于靠近肺表面的微小泡和肺大泡破裂, 肺和支气管内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1]。以突然胸痛及呼吸困难起病, 气胸发生后胸膜腔内压力增高, 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肺、心功能障碍。在各类气胸中, 自发性气胸最为常见。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自发性病例120例完整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96例, 女24例;年龄10~72岁, 平均56岁, 以10~30岁及60岁以上患者较多;原发性气胸71例, 继发性气胸49例,

1.2 临床特点

起病大多急骤, 但也有发病缓慢, 甚至无自觉症状, 部分患者发病前可有剧烈咳嗽、持重物、屏气或剧烈运动等诱因。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75例, 呼吸困难68例, 肩背痛9例, 心悸、休克5例。老年组以呼吸困难为主, 青壮年组以胸痛为主。呼吸增快, 发绀, 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膨隆, 肋间隙增宽, 呼吸运动和语颤减弱;叩呈过清音或鼓音;右侧气胸可使肝浊音界下降。并发纵隔气肿时可听到与心脏搏动相一致的嘎吱音或劈啪声。有液气胸时, 可闻及胸内振水声。

1.3 诊断

均经X线胸片检查, X线胸片可见患侧透光度增强, 内无肺纹理, 肺被压向肺门, 呈高密度影, 外缘呈弧形或分叶状。如胸腔有积液或积血, 可见液平面。病情危重不容许做X线检查时, 可在患侧气胸积气征最明显处试行胸腔穿刺, 如测压为正压且抽出气体, 说明有气胸存在。抽气后观察胸膜腔内压力变化, 可判断气胸类型。

1.4 治疗方法

根据自发性气胸的不同类型与病因、发生频次、肺压缩程度、病情状态及有无并发症等选用适当的治疗措施, 常规给予吸氧卧床休息, 肺组织压缩<20%者给予观察, 患者肺压缩<50%, 无持续性漏气, 行穿刺抽吸后, 保守治疗, 效果不佳或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气胸患者予胸腔闭式引流。

2结果

患者经休息、吸氧、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 症状完全缓解, 肺脏完全复张98例, 胸片提示肺大部复张20例, 无效2例。

3讨论

3.1 发病机制

自发性气胸常继发于基础肺部病变, 如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癌、肺脓肿、尘肺等。有时胸膜上具有异位子宫内膜, 在月经期可以破裂而发生气胸[2]。常规X线检查肺部无明显病变, 但胸膜下 (多在肺尖部) 可有肺大疱, 一旦破裂所形成的气胸称为特发性气胸, 多见于瘦高体型的男性青壮年。非特异性炎症瘢痕或弹力纤维先天发育不良, 可能是形成这种胸膜下肺大疱的原因。

3.2 治疗

目前治疗自发性气胸方法有:①一般处理:所有气胸患者均应卧床休息, 限制活动。肺压缩在20%以下、呼吸困难不明显时不需抽气, 气体可在2~3周内自行吸收, 但应动态观察积气量的变化。吸氧可提高血氧分压, 还可能有促进气胸吸收的作用。必要时给予镇咳等对症治疗。有感染时, 应视情况给予相应的抗生素;②排气治疗:闭合性气胸积气量少于该侧胸腔容积的20%时, 气体可在2~3周内自行吸收, 不需要排气, 但需要动态观察积气量的变化情况。气量较多, 肺压缩>20%, 症状明显者, 或张力性气胸时, 需要进行排气治疗。是否需要排气治疗及采用何种排气方法, 主要取决于气胸的类型和积气多少。紧急时, 可迅速将无菌针头经患侧肋间插入胸膜腔, 使胸腔内高压气体得以排出, 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穿刺部位常在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人工气胸箱排气, 此装置可同时测定胸腔内压和进行抽气。穿刺针刺入胸膜腔后接人工气胸箱, 先测压, 根据压力变化, 判断气胸类型, 再抽气可每日或隔日抽气一次, 每次不超过1000 ml, 直至肺大部分复张。张力性气胸和闭合性气胸应积极抽气, 必要时进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胸腔闭式引流可确保有效持续排气, 适用于各类型气胸、液气胸及血气胸[3]。于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隙处或腋前线第4~5肋间经套管针将引流导管插入胸膜腔或行手术切开后置入引流导管, 一般导管外端接单瓶水封瓶引流, 使胸膜腔内压力保持在0.1~0.2 kPa (1~2 cmH2O) 以下;③气胸胸膜粘连术是指为预防自发性胸的复发, 用单纯理化剂、免疫赋活剂、纤维蛋白补充剂、医用粘合剂及生物刺激剂等, 注入胸膜腔, 使脏层和壁层两层胸膜粘连从而消灭胸膜间隙, 使空气无处集积, 从而达到治疗气胸的目的。

积极治疗原发病, 认识到控制原发病对预防气胸发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保持心情愉快, 情绪稳定, 注意劳逸结合, 多休息。避免诱发气胸的因素, 如抬提重物、剧烈咳嗽、屏气等, 防止便秘。指导戒烟。在气胸痊愈后的1个月内, 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如打球、跑步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主编,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3.

[2]王吉耀.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8.

老年自发性气胸50例临床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老年组50例, 男35例, 女15例, 年龄60~80 (平均68±5.4) 岁;非老年组50例, 男40例, 女10例, 年龄13~56 (平均39±8.1) 岁。特发性气胸老年组5例, 非老年组25例;继发性气胸老年组15例, 非老年组25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检查确诊, 治疗效果均经胸部X线检查确定。

1.2 诱因和基础疾病

常见诱因为负重用力、反复咳嗽、呼吸系统感染, 老年人以后二者为多见 (占75%) , 非老年组以前者为多见 (占55%) 。另外, 无明确诱因在非老年组较常见28例 (64%) , 老年组仅25%。两组气胸有基础疾病, 老年组50例中47例 (94%) 有基础疾病,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及尘肺、肺结核最常见;非老年组50例中仅12例 (24%) 有基础疾病。见表1。

1.3 临床表现

老年组多有COPD等基础疾病, 表现为呼吸困难突然加重、憋气、端坐呼吸、气喘、表情紧张、烦燥不安、面色青灰、心悸、有濒死感、大汗淋漓、口唇及肢端紫绀渐加重, 甚至昏迷、患侧呼吸音低或两肺广泛哮鸣音, 患侧较少胸痛 (仅7例) , 出现休克1例、紫绀8例;肺组织被压缩30%以上者25例, 小于30%10例;左侧气胸22例, 右侧27例, 双侧1例。非老年组突发胸痛、气促、咳嗽者达36例, 紫绀5例, 肺组织压缩30%以上30例, 小于30%5例;左侧气胸23例, 右侧气胸26例, 双侧1例。两组肺被压缩体积相同者, 老年组患者咳嗽、气促症状较早出现, 上述症状均重于非老年组, 三种类型气胸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区别 (P>0.05, χ2检验) , 见表2。

1.4 治疗效果

两组均经预防感染、止咳、祛痰、镇痛、解痉平喘、保持二便通畅、吸氧等一般治疗, 老年组3例保守治疗2周内复张痊愈, 48例采用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置引流管2~35 (平均8) 天肺复张, 其中1例行胸膜粘连治疗, 1例外科治疗, 超过1周未愈者采用持续负压吸引引流治愈。非老年组15例保守治疗痊愈, 35例做胸腔闭式引流术或持续负压吸引治愈。

2 讨论

老年自发性气胸的体征多不典型, 常因COPD基础疾病导致肺部广泛分布哮鸣音、湿啰音及呼吸音减弱, 由于尘肺、肺结核常合并胸膜粘连, 使气胸时气管偏移减少等, 导致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表现不典型, 误诊率高[1], 所以老年人有COPD、尘肺、肺结核等病史者出现下列情况应警惕气胸: (1) 呼吸困难突然加重、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紫绀迅速加重甚至昏迷, 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 (2) 突发气促、呼吸困难加重, 伴胸痛, 不能用原发病解释者; (3) 肺部新出现广泛哮鸣音或突然哮鸣音增多, 但肺部一侧或局部出现呼吸音消失, 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药等治疗, 呼吸困难难以缓解者; (4) 有气管移位, 局限性或患侧呼吸音消失者[2]。对这些患者尽快做胸部X线检查或CT扫描确诊。

老年自发性气胸并发症多, 常见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及早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老年人气胸治疗肺复张较慢, 如超过1周仍未复张者, 应及时加持续负压吸引以缩短肺复张时间, 同时结合营养支持治疗, 张力性气胸患者可根据情况考虑行胸腔镜下修补治疗或手术切除肺大泡治疗。

参考文献

[1]程德云, 陈文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气胸误诊分析[J].中华结核病和呼吸杂志, 1997, (2) :106.

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以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29例, 女性11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22~68岁, 平均年龄为 (46.5±13.5) 岁。其中, 20例为右侧, 约占50%, 20例为左侧, 约占50%。患者肺压缩情况为:15例>50%, 25例在30%~50%。38例患者为气胸首次发作, 约占95%, 2例患者为发作两次以上, 约占5%。所有患者均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20例, 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行微创手术手术治疗, 具体手术方法为:患者以健侧卧位, 水平固定前臂, 抬高上肢, 行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在第3、4肋间行10cm左右的手术切口进入胸腔, 肋骨无需切断, 可适当向两侧延长胸膜和肋间肌切口, 胸腔行渐进式牵拉, 防止发生肋骨撑断。使用肺钳对胸膜进行牵拉, 使其充分暴露, 对于存在粘连现象的患者, 使用电刀头对粘连部位进行松解。基底部>2cm或是肺大泡为串珠样的患者, 实施楔性切除, 并行褥式重叠结扎或缝合;对于基底部<2cm的患者, 行单个缝合或结扎。将肺大泡切除送检, 检查确定无漏气或出血的患者, 完成手术前, 在壁层胸膜使用干纱布进行摩擦, 主要包括胸膜、纵膈和膈面, 再加入200mL的50%葡萄糖注射液, 在肺部表明进行均匀涂抹, 从而获得固定粘连胸膜的效果。将胸腔逐层闭合, 使用可吸收缝合线将皮肤缝合, 以提高美观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本、术后胸引量、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和手术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 (χ±s) 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成本、术后胸引量、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和手术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因先天性泡性肺囊肿或肺大泡破裂, 胸膜腔肺泡内流入空气所导致的一种胸外科疾病, 青年男性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1]。胸腔闭式引流或胸穿引流等保守治疗方法是该疾病最为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但保守治疗方法通常疗效较差, 且复发率较高, 患者住院治疗时间较长[2]。

随着我国胸外科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自发性气胸手术治疗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微创手术手术治疗逐渐成为了自发性气胸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3], 该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主要体现为: (1) 微创手术手术治疗成本较低, 仅为胸腔镜手术的1/2左右, 因而不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患者更加易于接受, 尤其适用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4]。 (2) 微创手术手术无需切断肋骨, 切口疼痛程度较轻、手术创伤小、呼吸肌切断较少, 且术后用药量较小, 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 手术切口较小且较为隐蔽, 术后行皮内缝合, 无明显的术后瘢痕, 因而更加符合患者对于美观性的要求[5]。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其关键在于: (1) 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手术适应证包括:缺发医疗条件的偏远山区、特殊职业者、气血胸并发自发性气胸、双侧气胸、胸部CT或胸片显示肺大泡表现明显、胸腔闭式引流肺复张效果不佳、漏气持续超过1周、复发性自发气胸等。 (2) 若手术过程中出现严重粘连或出血, 需及时向前下方扩大手术切口, 保证术野充分暴露。 (3) 手术过程中进行仔细探查, 避免肺大泡遗漏, 可通过膨肺进行手术过程中的检查。 (4) 若术前行闭式胸腔引流, 需要在插管前保证胸腔引流管通畅, 以避免发生张力性气胸, 增加治疗的危险性。

综上所述, 微创手术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且具有复发率低、治疗成本低、术后恢复快、手术创伤小以及操作简单易行等显著的优势,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以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依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后外侧切口手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行微创手术手术治疗, 回顾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成本、术后胸引量、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和手术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讨论微创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 与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相比, 治疗效果更加理想, 且具有费用低、恢复快和手术创伤小等显著优势,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微创手术,自发性气胸,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娄正亮.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09, 14 (2) :159-160.

[2]谢刚.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51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2) :199-200.

[3]刘胜忠.中青年单侧自发性气胸同期双侧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5) :799-800.

[4]王海东.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8, 30 (7) :620-621.

100例青少年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100例, 男90例, 女1110例, 男∶女为9∶1。年龄最小6岁, 最大36岁, 平均26±2.3岁。

1.2基础疾病肺结核5例 (5.0%) , 哮喘2例 (2.0%) , 胸廓畸形3例 (3.0%) , 无肺部基础疾病例90例 (90.0%) 。

1.3诱发因素有运动、抬重物、排便、咳嗽、打喷嚏等用力诱因者88例 (88.0%) , 呼吸道感染者10例 (10.0%) , 无明显诱因2例 (2.0%) 。

1.4胸部X线表现左侧56 (56.0%) , 右侧40例 (40.0%) , 双侧4例 (4.0%) 。肺组织压缩小于20%9例 (9.0%) , 21%—49%25例 (25.0%) , 大于50%者66例 (66.0%) 。

1.5气胸类型:闭合型气胸114例 (77.6%) , 张力型气胸30例 (20.4%) , 交通型气胸3例 (2.0%) 。

1.6主要症状胸痛69例 (69.0%) , 呼吸困难22例 (22.0%) , 咳嗽9例 (9.0%) 。

1.7并发症皮下及纵隔气肿2例 (2.0%) , 休克5例 (5.0%) , 液气胸7例 (7%) , 纵膈疝4例 (4.0%) , 血气胸2例 (2.0%) 。

1.8复发情况10人有1次复发 (10.0%) , 4人有2次复发 (4.0%) , 3人有3次复发 (3.0%) , 无复发83例 (83.0%) 。

1.9治疗方法:常规给予卧床休息吸氧, 肺组织压缩小于20%者给予观察, 肺组织压缩大于20%者给予胸腔穿刺抽气, 胸腔穿刺抽气效果不佳或合并COPD、血气胸患者予胸腔闭式引流, 经上述治疗无效或严重的血气胸患者予外科手术治疗, 同时处理并发症及治疗基础疾病。

1.10病程:最少1天, 最多35天, 平均10.3±6.5天。

2 结果

患者经休息、吸氧12例 (12.0%) 、胸腔穿刺抽气36例 (36.0%) 、胸腔闭式引流术34例 (34.0%) 治疗、抽气效果不佳改引流者3例 (3.0%) 、手术治疗13例 (13.0%) , 痊愈97例 (98.0%) , 自动出院2例 (2.0%) , 死亡1例 (1.0%) 。

3 讨论

青年人自发性气胸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为胸膜下肺大泡破裂所致, 也有认为是先天因素, 由于弹力纤维发育不良而弹性下降, 肺泡扩张形成肺大疱, 当肺内压力增高时, 肺大疱破裂形成气胸。本病男多于女。估计与男青年又爱好活动有关。文献报道男女之比为5∶1[1], 本组男女之比为9∶1, 可能与我院周围居住男性青年较多有关。有研究[2]表明自发性气胸的发病时间有积聚性, 其发病和气温有一定关系, 过高或过低的气温均可使自发性气胸的发病增多。青年气胸多发生在无肺部基础疾病、瘦高体型的青年人群。常有明显的诱因, 临床以胸痛为主要表现。青年人心肺基础功能好, 有一定代偿能力, 并发症少, 病死率低。自发性气胸有较高的复发率, 有报道自发性气胸复发率为20%~25%, 绝大部分复发发生于首次发病后的一个月, 平均复发时间为6个月。其机理可能是气胸时萎缩的肺泡通气、血流灌注不足,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表面张力增加, 弥散功能未恢复正常。在治疗方面胸膜腔穿刺抽气操作简单、治疗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朱贵卿.呼吸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634.

[2]张抱一, 郑永克.自发性气胸发病时间规律的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 2006, 18 (11) :791-792.

自发性气胸临床 篇9

【关键词】原发性气胸;胸腔镜手术;复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09-01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是常见的临床上的急症,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多发病于瘦长体形的青年男性,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胸腔镜作为目前临床治疗的首选手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1]。但近年来有报道显示,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气胸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影响了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来收治并采取胸腔镜治疗的原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来探讨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448例采取胸腔镜的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有359例,女性患者有89例,年龄15~71岁,平均(22.3±8.6)岁;男性身高147~198cm,平均(177.6±6.2)cm,体重38~92kg,平均(59.4±8.7)kg,BMI13.9~29.6kg/m2,平均(19.2±2.6)kg/m2;女性身高156~182cm,平均(165.8±5.6)cm,体重41~84kg,平均(53.4±9.6)kg,BMI13.8~31.2kg/m2,平均(19.1±3.2)kg/m2。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均符合原发性气胸相关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

将成功随访成功的44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发生术后复发19例,复发率4.2%,复发时间1~26个月,平均(15.7±10.2)个月。将448例研究对象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组依据为术后有无复发。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等和患者的手术情况如术中肺大泡分型、引流的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1.3复发判定标准

胸腔镜手术后肺完全复胀30d以上,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再次发生气胸者判定为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χ2或t检验。

2结果

2.1患者的体重、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联合胸膜固定术的进行与否和患者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发病部位、术中肺大泡分型、引流时间和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术后的复发不具有关联性(P>0.05),具体见表1。

表1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3讨论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常见肺科急症,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健康[2]。胸腔镜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痛苦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首选治疗方案,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该术式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传统开胸手术和腋下小切口手术[3]。

目前,对于自发性气胸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可能与胸膜下肺大泡形成、破裂,肺内和支气管内气体进入胸腔有关。而肺大泡的形成,可能与患者体型瘦高导致胸顶部组织承受较大负压,以及遗传因素等具有相关性。考虑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气胸的术后复发可能与患者新生肺大泡和手术处理不当遗漏肺大泡有关,因此可将术后复发因素归类为患者因素和手术因素两大类。患者因素以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点为主,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手术因素以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情况为主,包括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患者体重、BMI、术前气胸发作次数和是否联合胸膜固定术是胸腔镜手术治疗原發性气胸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气胸虽然无法改变术后复发的患者因素,不能排除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但可以通过控制术后复发手术因素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另外,本文研究结果提示未联合胸膜固定术是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联合胸膜固定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丁新敏.胸腔镜治疗复发性气胸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1741-5.

[2].周达,李宏彦,李志宏,等.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242-4.

新生儿自发性气胸60例临床分析 篇10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8月至2010年8月共5年期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新生儿自发性气胸患儿, 男42例, 女18例, 男女比例约为23∶1。胎龄34~43周不等。其中34~37周早产儿3例, 37~42周足月儿52例, ≥42周过期产儿5例, 体质量2.45~4.35 kg, 平均3.35 kg。入院时间:生后1~72 h不等。分娩方式:剖宫产42例, 其中选择性剖宫产31例, 因前置胎盘、羊水过少、脐绕颈等原因剖宫产11例, 自然分娩18例。1 min Apgar评分<3分1例, 3~7分8例, >8分51例。全部病例入院后均给予保暖, 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必要时给予动态监测血气分析。

1.2 临床特征

60例患者出生时大部分均表现呼吸平稳, 哭声宏亮, 于生后1~24 h内逐渐或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呻吟、烦躁不安。其中22例发生呼吸衰竭, 其中仅表现轻度气促10例, 口周发绀、呻吟性呼吸12例, 气促明显伴发绀、呻吟、呼吸费力、患侧呼吸度降低38例。其中18例入院时于外院误诊为吸入性肺炎或RDS, 经胸部X线或CT检查确诊为气胸。

1.3 辅助检查

入院后60例均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 提示气胸46例, 其余14例胸片提示为肺野局部或单侧透亮度增强, 经胸部CT检查全部确诊为气胸。其中单侧气胸52例, 双侧8例, 其中肺压缩<20%12例, 20%~50%42例, >50%6例, 合并纵隔气肿4例, 皮下气肿1例。入院时持续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Sa O2<50%17例, 50~85%30例, >85%13例。血气分析Pa O2<50 mm Hg22例, Pa O250~70 mm Hg27wgq, >70 mm Hg11例。

1.4 治疗方法

除常规给予心肺监护, 维持基础代谢、保暖等治疗措施外, 经鼻塞吸氧10例, 头罩吸氧15例, 简易CPAP吸氧31例,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例。其中肺压缩<20%10例, 采用保采治疗, 肺压缩20%~50%42例, 采用静脉留置针作为穿刺针, 穿刺部位为患侧第二肋间下与第三肋上缘锁骨中线交界外侧处, 穿刺成功后取出针芯, 可连接水封瓶闭式引流, 也可行反复从留置针处抽气60~100 ml, 观察48~72 h, 无气泡溢出, 复查胸片肺已复张,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无呼吸困难时即可拔除留置针。肺压缩>50%6例, 其中4例合并纵隔气肿行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 并全部行胸腔闭式引流。

2 结果

本组共60例, 经保守治疗10例全部治愈, 静脉留置针引流46例, 治愈45例, 自动放弃后死亡1例, 胸腔闭式引流6例, 治愈4例, 其中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4例, 死亡2例。

3 讨论

自发性气胸是新生儿常见的外科急症之一。其发生率占新出生婴儿的1%~2%。男婴的发病率是女婴的2倍。临床上有部分自发性气胸因胸腔内气体量少, 往往无症状, 或临床症状不典型, 往往容易误诊、漏诊而使病情加重。本研究显示, 患儿多数是足月儿或过期妊娠产儿, 而且以选择性剖宫产儿发病率最高。上述患儿常见有宫内窘迫或吸入胎粪、羊水、血液及粘液而未及时清除, 其发病机制大多由于胸膜下气泡破裂引起, 也见于胸膜病灶或肺泡破裂、胸膜粘连带裂等其他原因。而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泡过度换气、肺泡腔压力增高或肺泡腔与间质产生压力阶差而邻近组织压迫, 可导致肺泡壁破裂而产生气漏[1]。

新生儿自发性气胸的发生与机械性造成肺组织在出生后最初的呼吸中过度膨胀有关。足月儿特别是剖宫产儿发生率高, 可能是生后最初呼吸时吸气肌活动过强, 导致肺泡内压骤然增加而导致肺泡过度膨胀破裂。选择性剖宫产儿娩出简单迅速, 缺乏对胸廓有效缓慢的挤压, 胎儿气道液体潴留相对较多, 故极易发生自发性气胸[2]。

新生儿自发性气胸是否出现症状取决于胸腔内气体量的多少, 当胸膜腔内有大量气体时, 患儿可出现严重的呼吸窘迫症状, 伴有心跳增快、喉头喘鸣、肢体痉挛及发绀。从体征上发现新生儿气胸往往比较困难, 由于呼吸音在胸腔内广泛传导, 气胸侧呼吸音的减弱通过查体往往不易被发现。因此对有呼吸节律改变或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的新生儿, 常规行胸部X线或CT检查非常重要, 当胸腔内气体量少时, 胸部CT检查往往能更早、更清楚地发现患儿是否有气胸存在。

当新生儿自发性气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时, 由于气体在短时间内吸收, 故采用吸氧等保守治疗, 但需严密观察病情进展, 以防胸腔内气体逐渐增多或出现张力性气胸的可能。大部分自发性气胸可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或抽气治愈, 操作简单且易于保留, 值得在临床推广[3]。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尽量降低剖宫产率, 是减少自发性气胸的重要措施之一。足月剖宫产儿娩出24 h内需要严密观察, 对于呼吸节律异常者, 及时行胸片或CT检查, 是早期发现和诊断自发性气胸的必要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自发性气胸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60例新生儿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新生儿自发性气胸中, 57例经常规保守治疗、静脉留置针穿刺引流、胸腔穿刺排气治愈出院。结论 新生儿自发性气胸中, 选择性剖宫产是其主要发病原因,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自发性气胸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新生儿,剖宫产,治疗

参考文献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51.

[2]赵利华, 袁秀珍.新生儿自发性气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现代护理, 2006, 12 (9) :840-841.

上一篇:建立企业邮局下一篇:电力设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