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024-06-2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篇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不协调。在现实生活中,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被分成了两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融合到知识教育中,知识教育需要担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两者需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而绝大多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过于重视学科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学科知识教育。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不一致。在诸多高校中, 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管理,但是事实上却只是存在于表面工作,部分地区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单一。此外,社会上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心力度也不够。再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效性也不强,学科资料建设滞后,甚至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模范作用。

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大学生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 ,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老师只顾着完成课时,学生不知老师所讲,只当耳旁风,双方各安其事。

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与时代不接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发展变化的实践活动,如果跟不上时代,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那么就对当代学生的心理变化、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认识,教学工作因此就无法达到最初的目的。在方法上,普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实践运用。

第五,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与现状的差异。许多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很高,但大学生往往对“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度偏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掌握不够。而且,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就使得高校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地位变得至关重要,但高校在营建健康校园氛围, 心理状况筛选与预警机制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与普及心理学知识等方面都显的力不从心。

二、合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范畴原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矛盾,合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原理对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创新思想与改善行为。思想与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时代的飞速进步导致当今大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变化,思想意识决定了行为的走向。作为受教育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拥有光明的前程;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的结合实际来确定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法,受教育者才能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成共识,这对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受学生欢迎的恶性局面有着巨大的帮助。

第二,树立人本主义理念。从教育主体与客体方面来讲,树立人本主义观念是一个核心概念,笔者认为,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良局面,必须做到一切以人为本,教育实践活动参与者都是“人”。在新形势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改变居高临下的工作状态,改变以往封闭僵化的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构建健康有序、宽松和谐、激励进取、开拓创新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实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动力主体、权益主体和发展主体,改变过去惯性思维、被动思维、从众思维的思维方式,把灌输知识和理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评判的武器和提高道德思想辨别力、判断力、创造力上来,实现从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偏重理论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由居高临下向深入基层拓展,由单层次向多层次拓展的工作思路,帮助大学生正视思想冲突、解决思想困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所盼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围绕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成才、交友、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真心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对于教育者,社会也必须给予重视,一方面要让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做到有责任地、有效率地进行教育工作,不可盲目了事,不可不顾及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想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定期接受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训与教育。

第三,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使得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不会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导致了恶性循环。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改善教学方式,采用研究教学、合作教学、渗透教学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遇到问题尽早解决,采用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原则让学生更加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因此教师也必须做到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家庭教育与贴近生活并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课堂上才能进行, 课堂上仅仅是理论的传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次飞跃———内化过程,而外化的行为才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符合教育目标的标准。家庭与社会生活是外化的主要途径,是学生思想行为表现的重要渠道,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做到内容上贴近生活,教学者要深入研究“90后”的思想状况和特点,深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指导党(团)支部和班委会建设,搞好班集体、宿舍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个别心理疏导,开展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活动,认真解决他们在学习、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使思想教育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影响他们,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家庭中,亲人应该多注意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变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同时树立正确的榜样。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 篇2

名词解释:

1.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思维形式。

2.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本学科所研究的特殊对象普遍本质联系的反映和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3.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教育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则。4.方向原则: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5.民主原则: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体现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

6.主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7.求实原则;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

8.激励原则: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对教育对象施加外在刺激,以引起其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使其产生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反应,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行为准则。

9.渗透原则:指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到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灯各方面工作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

10.层次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思想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11.示范原则: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象,以促进其思想品德水平不断提高的行为准则。

1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13.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特定的责任。

1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5.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16.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含义:是指有关部门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17.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18.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主体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第一章

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学科。

2.研究对象: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德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1)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2)思想与行为:表现出人的总体面貌;(3)内化与外化: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及其规律;(4)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5)教育与管理:反映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范畴。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3)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原理;(4)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域和谐文化建设理论;(7)执政党建设理论等。

第三章

1.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具体体现为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细看)

2.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为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社会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类型:(1)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2)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3)远期、中期、近期目的;(4)观念性目的和指标性目的。

(二)特征:(1)方向性和客观性的统一;(2)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统一;(3)超越性和可行性的统一;

(三)依据;(1)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客观要求;(2)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及思想实际。

(四)(1)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2)为思想政治活动提供动力;(3)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效提供依据。第四章

1.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一)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任务、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具体任务。(1)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主要任务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去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完成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基本要求:(1)坚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2)突出主旋律教育;(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类型:(1)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2)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3)远期目的、中期目的、近期目的(4)观念性目的和指标性目的 特征:(1)方向性和客观性的统一(2)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统一(3)超越性和可行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就具体表现为要依据党的奋斗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同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

(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它的所有活动都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因此,教育对象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品德现状也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在我国,随着时代条件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思想状况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教育对象丰富的精神需求和实际的思想,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意义:(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活动指明方向。(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动力。

(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提供依据。第五章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1)复杂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立体、动态的环境体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其复杂,具有多重性与多样性。(2)动态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各个要素极其互动关系始终处于变动中;其次,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变化。(3)特定性;环境总是特定的,特定性反映了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直接制约性,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征。(4)可创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或减弱环境的某些影响。其次,可以营造良好的小环境。

2.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1)优化经济环境,要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优化政治环境,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优化文化环境,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作品鼓励人,努力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抓好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建设企业、校园、乡镇、社区、军营、家庭文化、将价值观教育持久的渗透到文化活动载体中;(4)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要依靠大众传媒,“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风尚、强化舆论监督、净化社会环境。.第六章重点自己看:p108 第七章自己看p129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1.方向原则2.民主原则3.主体原则4.求实原则5.激励原则6.渗透原则7.层次原则8.示范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咨询辅导法。第九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方法论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各种具体方法都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第一,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第二,它以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依据。第三,它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关学科的有益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逐步由经验描述的层面上升到科学分析的层面上。2.应用性。3.针对性4.系统性。一是整体性。二是有序性。三是层次性。四是动态性。五是相关性。

四、正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 一是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二是要治本求实,不走过场。三是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四是要摆正态度与方法的关系。五是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五、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意义

第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正确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思 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圆满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 任务。

第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第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法

一、理论灌输法

1.灌输教育法,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其特点是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理论教育法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2.理论教育法的主要方式及运用要求

主要有理论讲授法。属于他人灌输的方法。理论学习法。属于自我灌输的方法。理论宣传法。属于普遍灌输的方法。

二、实践锻炼法

1.实践锻炼法的涵义和作用

实践锻炼法又称为实践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和利用各社会力量,在实践中训练、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2.实践锻炼法的主要方式

(1)组织受教育者运用和检验有关理论、政策,深化思想认识的实践活动。

(2)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实际工作和业务实践,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经受思想、能力和体力上的锻炼,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作风,增长实际才干。

(3)组织受教育者参加生产劳动实践,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4)组织受教育者按法律、法令和规章制度进行实际锻炼的活动。(5)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3.运用实践锻炼法的要求

一要专人负责,加强领导;二要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三是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四是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五是要开辟基地,巩固发展;六是要总结提高,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三、榜样教育法

1.榜样教育法的涵义及意义

所谓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榜样教育法又叫示范教育法或典型教育法。

2.运用榜样教育法的要求(1)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2)要注意榜样的层次性和代表性(3)学习榜样要注意创新(4)要尽可能让榜样现身说法。(5)要注意培养、关心和爱护榜样

(6)要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开展“学英模,见行动”的系列活动。

四、自我教育法 1.自我教育法的涵义、特点及作用

所谓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自我教育法的特点是自觉性和主动性。

2.自我教育法的主要方式分个体的自我教育和群体的自我教育两大类。个体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学理论、写心得、写日记、定计划、写思想小结和自我修养、自我总结、自我鉴定、自我批评等方式。群体自我教育是指某一集体内部的互帮互教,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它主要包括集体讨论、辩论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参观调查、竞赛评比、书评、影评、开展向英雄学习等方式。3.运用自我教育法的基本要求(1)教育者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2)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3)要引导受教育者加强自我学习(4)要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

(5)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五、形象教育法 1.形象教育法的涵义

所谓形象教育法,主要是指借助于文学艺术等特殊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感染力强、富于潜移默化作用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中的教育方法。

2.形象教育法的主要特点和作用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3.运用形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1)要把“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文化战线的主要任务。(2)要精心选择推荐文学艺术作品。(3)要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4)要开展书评、剧评、影评等活动(5)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

六、心理咨询法 1.心理咨询法的涵义

所谓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或心理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测量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并用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对象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等多么出现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问题,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增进其心理健康的方法。心理咨询法的主要特点是双向性、多端性、社会性、渐进性和反复性。2.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3.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4.心理咨询的功能 5.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及其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涵义及特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技能和技巧的总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品格、智慧、学识、才能、胆识、经验的综合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实践性;二是科学性;三是创造性;四是灵活性;五是情感性。2.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

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重要意义

第一,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 造性的需要。

第二,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的需要。

第三,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需要。

第四,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艺术 1.疏通引导艺术

所谓疏通引导艺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综合运用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审美教育、艺术熏陶等方式方法,来疏通人们的思想,净化、美化心灵,提高人的觉悟,引导人们奋发上进,积极工作,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而奋斗的艺术。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疏通与引导的辩证关系。第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三,妥善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语言文字表达艺术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文字表达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采用讲课、报告、谈心、表扬、动员、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使用准确、流畅、生动美妙的语言文字,阐明道理,打动心弦,激起感情的波澜,使人产生强大力量的艺术。第一,要努力锤炼“口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第二,要勤于笔耕,努力提高文字表达艺术。3.报告、演讲艺术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报告、演讲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报告、讲演中运用富于哲理性的内容,真挚强烈的感情,准确生动的语言以及熟练的说理技巧的艺术。第一,要认真写好报告,演讲稿。第二,要枯练口头语言表达的基本功。第三,要恰当运用态势语言。

第四,要适当地、巧妙地运用会标、背景衬托、条幅、录音、录象、照片、实物和图表等来增强报告演讲的效果。4.个别谈心艺术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谈心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恰当地选择谈话的时机、场合、方式和人选,准确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与受教育者通过同志式、朋友式地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做好个别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第一,要正确确定谈心主题。第二,要确定好谈话的适当人选。第三要掌握好谈心的时机。

第四,要选择恰当的谈心方式与场合。第五,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第六,要注意谈心的语言艺术。5.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人际关系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帮助人们增进理解,消除隔阂,协调关系,从而创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良好人际关系的艺术。

第一,要积极引导人们努力加强人际交往的艺术修养。第二,要及时搞好沟通协调。第三,要妥善处理人际纠纷和冲突。6.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制度、规范的艺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引导和调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艺术。第一,要抓好制度、规范的制定。

第二,要广泛宣传制度规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引导人们自觉严格地遵守制度、规范,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要严格检查、考核制度、规范的执行情况。7.奖惩的艺术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奖惩艺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科学地对干部群众进行奖惩,扶正祛邪,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多做贡献的艺术。第一,奖惩都要出以公心。第二,要善于奖罚。

第三,实行奖惩的同时,要伴之以个别教育。8.组织会议的艺术

组织会议的艺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让干部群众讨论问题,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统一认识、协调行动,而科学地组织会议使会议开得效率高、会风好的艺术。第一,要科学地确定必须召开的会议。第二,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好不同的会议。第十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与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1)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2)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3)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4)社会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第十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篇3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按班级人数多少将学生均等地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各组之内的同伴相互交流、讨论、思考、合作,共同完成某一学习课题。各组之间相互分享经验与成果。简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因其实效显著,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中小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形式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体系,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灌输学习的现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同时学生间也是平等的,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只是分工不同的协作关系,而不再有优劣之分。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赋予了课堂无限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学生们能够真正走上讲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以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恰好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组内的每名学生按个人能力和专长进行分工,相互切磋,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彰显,进而产生求知欲望,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组内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通过理解、认知、质疑、创造、体验、交流和表现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将合作学习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促成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自觉、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负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须转变教育观念和角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这种教学形式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同时,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活动,进行互助互学,这有利于融合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并将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互相激励,共同提高,从而取得整个团队的成功和进步。

(四)有助于因材施教,挖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克服以前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覆盖率不高、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不多、训练不够充分的缺点。能逐步改变学生惰性较强、懒于开口、过分依赖的被动学习态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素质等方面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协商、争论、互相启发、完善或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还可以解决个别差异,缩小两极分化,有助于因材施教,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具体实施

(一)课前动员,提高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干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正式开课之前,要把有关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跟学生阐释清楚,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既有趣又能学到知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学好该门课程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学好本门课程,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操作流程,发挥好每个人的特长,积极讨论,凝练观点,认真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不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可有可无,于己无关,而是应该意识到个体只有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才能成长的更好、更快。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优劣之分,有的只是分工的不同,要使小组产生最大的合力和凝聚力。

(二)合理分组,明确职责

合理的分组及职责的明确是小组合作学习法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首先,关于分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应具有合作性的结构,它既要实现学生在认知上有所发展,也要保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成长。通常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即把在性格、兴趣、学习能力、个人特长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互补的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以做到优势互补,也就是“组内异质”;全班各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即“组间同质”,“组间同质”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其次,关于小组人数的问题,普遍认为4到6人是比较合理的分法,但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笔者认为每个小组8个人比较合理。再次,小组分工问题。为实现小组协调与和谐发展,必须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任务和主要职责,要根据学生特长和优势,分配相应的任务。最后,关于小组长的问题。由于一个组内的学生相对较多,并且大家的资质能力有差异,此时,选出一位认真负责、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小组长显得尤为必要。小组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并且集体荣誉感强,有威信、有责任心,能负责起整个小组的运行,能熟悉组内成员的特长,协助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必要情况下,要自行调整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为避免出现工作内容单一、小组成员懈怠的情况,小组内成员可以轮流尝试不同的责任分工,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三)分析教材,把握合作契机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交流全面、充分地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充分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建立全面完整的教学交往结构,并将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这种乐观态度与传统的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小组合作学习主张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

(四)全程陪伴,随时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成功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从高中学习和生活中走出来,还没有完全脱离高中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陪伴与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协作加以整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以此达到教和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对班级合作学习的整体掌控,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任务不清楚时,要耐心地向学生反复说明小组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并且要做到随时解答学生的各种困惑和疑难问题,扫清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肩负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陪伴者和指导者的职责,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有效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要点 篇4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1.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2)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3)人的思想发展依赖于社会存在;2.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1)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①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②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③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3)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作用。①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科学实施教育活动;②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创造力,促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③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3.关于“灌输”的理论。(1)列宁关于“灌输”原理的基本思想。①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只能自发地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②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确立必须靠灌输;③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激烈斗争;④无产阶级政党要重视理论和理论斗争,善于把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理论。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思想。①分清人民与敌人的概念;②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③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④提出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经济的主要任务。(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5.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③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公民。

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前一时期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传统作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个基础,就失去了其继续前进和发展的条件,就不可能产生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割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就会丧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继承,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的历史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批判、有目的地吸取、加工和改造,吸收其科学的、积极的方面。

四、借鉴与创新的关系:1.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借鉴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对照,从而取长补短,促进自我发展。借鉴包含两重含义:①在理论构建上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综合应用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②在实际操作上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知识和研究成果等。创新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在二者统一中孕育成长。创新离不开对外来先进成果的借鉴,将借鉴与创新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2.借鉴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新。借鉴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是借鉴的目的。以借鉴为创新的出发点,首先是要研究西方国家思教的可借鉴性特点,悟出道理以指导今天的创新。其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大胆吸收国外思教中一切有益的成分。

五、思想与行为的关系:1.思想支配行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2.行为反映思想。人们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3.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这主要是指先行的行为实践是新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六、教育者的作用:教育者特指思教工作者,它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教的个人。作用:1.设计和组织作用。2.疏导作用。3.激励作用。4.转变作用。5.示范作用。

七、受教育者的作用:受教育者指思教的对象。作用:1.能动作用。2.检验作用。3.促进作用。

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1.对立性。(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2.统一性。二者统一的基础是思教活动。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分离,他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离开了教育者就无所谓受教育者,反之亦然。二者的相互依存,是构成思教过程的重要条件;(2)二者在思教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任何教育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思教同样如此。(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达成育人与成才的目的,这是最高形式的统一。

九、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内化与外化是思教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内化是基础,没有内化就谈不上外化;而外化又是根本,思教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良好素质,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就是良好的行为及其结果。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1.对立性。(1)二者在思教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2)二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外化则是将个体思想动机转变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简单的说,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

(3)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4)内化与外化所用的方法不同,内化主要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法来完成,外化主要是通过动机指导行为的方法进行。2.统一性。(1)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二者的基础都是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既谈不上内化,也谈不上外化;(2)二者的目的相同,即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良好行为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3)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十、疏通与引导的关系:1.正面教育和反面批评的关系。正面教育在内容上指向受教育者直截了当地说明一些正面的理论观点,即灌输正面的道理,帮助人们不断获得正确思想;形式上指注重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信服,不搞各种方式的压服,也不主张大量使用“自然惩罚法”。反面批评指根据一定的事实或理论,对错误思想、错误观

点或似是而非的观点进行辨析并指出其错误所在,否定这些错误观点,并限制这些错误思想观点继续扩展不良影响。正面教育是基础,没有正面教育,缺乏理论武装,正确的思想观点得不到确立,思教就可能丧失正确的方向;反面批评是辅助,没有反面批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孳生泛滥,正确思想就可能抬不起头。2.立与破的关系。所谓立,指思教要注重建设,提出新理论,倡导新观念,创造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它的实质是建设;所谓破,指批判错误思想,否定落后观念,打破旧的思想框框,它的实质是批判。立与破,建设与批判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建设,一味地批判否定,必然导致虚无,达不到思教的目的;光有建设,没有批判,建设也会因缺乏良好的外部支撑条件和建设基础、发展空间而难以为继,也难以达到思教的目的。3.疏通与堵塞的关系。首先,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即借助一定的目标、理想或价值观,对人们进行启发,以逐步导向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其次,一方面要允许人们把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观点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也更有针对性。

十一、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教育诉诸于思想觉悟,不带强制性,而管理诉诸于行为约束,带有强制性,所以,二者的性质、作用不同,但二者又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在思教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1.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思想教育可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思想教育通过正面说理,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觉悟和认识,为顺利进行行政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可以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行政管理是思想教育的必要条件,通过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思想教育基本要求的实现。总之,教育离不开管理,否则,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事倍功半;管理也离不开教育,否则,就可能变成简单粗暴或惩办主义。应当从严格管理着手,从提高觉悟着眼,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2.奖励与惩罚的关系。奖励与惩罚也可称为表扬与批评。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必然要求正确处理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的关系。要坚持以表扬为主,表扬多于批评,以奖励为主,以惩罚为辅,奖惩结合的原则。

十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首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是有区别的。二者在表现形式、满足需要的种类和层次方面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用物质鼓励去代替精神鼓励,同样也不能用精神鼓励去代替物质鼓励。其次,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又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质鼓励中包含着精神鼓励与道德评价的因素;另一方面,精神鼓励除了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作用外,也包含着物质鼓励的成分或以一定的物质利益为基础,并且还会有效地调整人们对物质鼓励的主观满意程度。

十三、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

2、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是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②是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反映,同主体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转化运动。

十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1.社会性和可控性;2.集体性和实践性;3.严格要求与个性发展;4.教育和自我教育;

5.长期性和反复性。

十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1.基本规律是“适应超越律”,即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①双向互动律,即在思教过程中,教育主体与客体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规律。②内化外化律,即在思教过程中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③协调控制律,即在思教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坚持和协调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又要努力控制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发影响,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

十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导向作用。(1)思教的价值导向,这里的价值是指思教所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与意义。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价值导向的核心,邓论是价值导向的主导;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面形成的、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体现“三个有利于”的新思想和新观点;③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若干思想因素与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④包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包括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思教价值导向的实现途径和方式:①理论研究;②政治宣传;③教育机构;④思想政治工作,即通过渗透于各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动员说服。思教价值导向的具体作用:①表达作用;②动员作用;③团结和组织作用;④交流作用。(2)思教的目标导向,两层含义:一指思教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宣传和解释党和国家在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促使人们共同理解与认同社会下一步发展所应达到的成果和目的。二指思教依据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明确自己的工作要求。思教的目标导向要重视有效性问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主义社会目标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其次,目标的成功概率问题。(3)思教的行为导向,所谓的行为导向,也可称为道德人格导向,它是通过树立具有群众基础、又对群众有感召力的先进的楷模,使大家钦佩而在精神、心理、人格、行为等方面加以仿效。行为导向的核心是先进楷模,他们可以是群体性楷模,也可以是个体性楷模。思教的行为导向具有丰富的内容,分为人格导向、行为方式导向和行为导向三类。人格导向指榜样的人格魅力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对人们的感召力。行为方式导向指引导人们仿效一系列整合好了的行为。行为导向指引导人们产生某种良好行为。2.保证作用(思教的最基本的作用)。(1)思教在社会历史

进程中的保证作用,①维系阶级统治的精神支柱;②推动社会改造的舆论力量;③精神动力作用的增长趋势。(2)思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作用,①思教是经济建设的坚强保证。第一,保证党和国家法规、政策的正确贯彻;第二,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三,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②思教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备条件。第一,通过思教提高公民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感;第二,通过思教培育公民民主意识;第三,通过思教培育公民法制观念。③思教是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建设。第一,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文化建设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3)思教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第一,思教能协调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二,思教能维持社会稳定。3.育人作用。思教是专门做人的工作的,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个体的政治社会化;(2)树立现代思想观念,推进社会创新和改革;(3)促进人才的人格完善;(4)培育人的能力,特别是精神生产力。4.协调作用。所谓协调,两层意思:第一指通过调整、调节、劝解、说服,使不同主体之间有争执的事情得以和平而合理地解决。第二,通过调整、斡旋,使参与某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得到最佳的相互配合,提高活动效率。思教的协调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第一,使不同利益群体(个体)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第二,帮助各种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偏差和心理偏差,在社会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第三,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和情绪,为修订、完善正在实施的政策和制定新的政策提供客观的民情民心依据。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人际关系,它是个体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联系、影响和作用。第一,沟通人际联系,加强人际交往,增进相互理解;第二,化解矛盾,理顺各种关系。(3)协调人们的心理状态。所谓心理状态,指人的心理活动在某一短暂时间内的相对稳定特征。5.激励作用。激励作用指思教能够激发和跳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1.思教环境的广泛性。从纵向上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受以往的历史环境的影响;从横向上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客观的环境因素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定性。人们在塑造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时,必须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外部条件和现实环境中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实践,才能使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符合规律。3.思教环境的动态性。思教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和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选择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实施教育中,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协调,和谐统一,实现教育者期望的教育目标。4.思教环境的可创性。

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1.思教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2.思教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3.思教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3.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二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意义:1.研究环境是促进人的思想健康发展的需要;2.研究环境是开展思教活动的需要;3.研究环境是优化教育环境的需要。

二十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原则:思教环境优化的原则应从反映优化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的各种环境因素入手,选择积极的环境因素,制定出正确的选择准则。1.积极因素的原则;2.整体一致性原则;3.层次性的原则;4.创造性原则。

二十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途径:1.加大经费投入,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2.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依靠政府行为和社会动员,优化社会宏观环境;4.营造育人氛围,建设社会微观环境。

二十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方法:1.舆论导向法;2.整合协调法;3.比较鉴别法;4.专家评优法。

二十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特性:1.方向性。目标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性质和活动效果的好坏。因而,制定思教目标必须保证方向的正确。2.时代性。思教目标必须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时代的特征,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3.整体性。从目标的体系结构来看,思教目标系统是由多个子目标集合而成的,我们考察研究思教目标,就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观点来分析与评价思教目标体系,以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思教目标,认识目标的整体性。4.差异性。这是指在思教过程中贯彻思教目标,应从教育对象实际出发、从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思教目标应体现差异性,能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需求。5.实践性。目标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效果。思教目标必须是具有可能的、可行的实践性,它不仅是可测的,而且是能够实现的,这才是符合后实际的现实目标。

二十五、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1.目标性;2.规律性;3.整合性;4.能动性。

二十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1.思教运行的主体。2.思教的目的。思教的目的可分为两对:总体目的与分项目的、终极目的与阶段目的。3.思教机制运行的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4.思教机制运行的环境。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小环境指直接与思教发生关系的环境,大环境则指整个社会系统。5.思教运行的控制。思教运行的控制是整个机制运行不可缺少的基本保证,运行控制的好坏决定了思教运行目的能否达成。6.思教运行方式。运行方式是为运行目的服务的,最有利于完成思教目的的方式是最佳的运行方式。7.思教运行的程序。即思教运行的步骤与次

序。运行程序是思教质量与效用的重要保证。8.思教运行的保障。即保证思教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的内外部条件。二

十七、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关系:机制与原则、方法在思教大系统中分属不同的部分与层次,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它们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原则是指人们在既定的目标和特定条件下,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的准则和标准。思教的原则,是在思教的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思教客观规律的、思教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是完成任务,实现预定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教的方法,是为了达到既定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思教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总称。思教的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和重要手段和保证。思教机制是思教过程中思教系统各侧面、各层次的整体性功能及其运行规律,它是实现思教目的的中介和桥梁。思教的原则反映了思教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思教机制活动、思教机制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它又是思教方法的理论依据。2.三者之间存在同构和耦合的关系。①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构性。它们都是思教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②思教每一种结构都具有对其对象进行思教的特定的原则和方法。③为了维持结构的特殊约束方式,就必须有一种力量加以保证,这种力量便构成了一定结构的内聚力。④思教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层次之间围绕着思教而形成的有机结合—机制,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基础。⑤思教机制还反映着思教的总的原理合乎原则。思教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工作原理和原则问题。思教机制的工作原理体现在思教活动中。思教的原则反映了思教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思教机制运行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思教机制的运行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教方法是这种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二十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1.方向原则。所谓方向原则,是指思教应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并始终坚持思教的目的原则。当前,思教的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教要体现明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必须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坚持方向性原则,对思教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唯有如此才能坚持思教的本质。教育方向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教育本质,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向。其次,坚持方向性原则才能统一思想与行动,发挥思教的整体效益。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教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最后,坚持方向性原则才能实现思教的价值。思教价值的实现与否,必须以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和方向原则贯彻的程度来衡量。方向原则是思教的根本原则,思教必须始终贯彻这一原则。首先,思教处在一个开放、变动的环境中,必然受到各种倾向思想的影响,从而使思教产生了曲折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思教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坚持方向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方向原则必须贯穿在思教的全过程,不仅一个具体的思教过程中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而且要将这一原则贯穿在一切思教活动中。最后,贯彻方向原则须讲究科学性。2.求实原则。又称实事求是原则,指思教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求实原则,就是立足于思教的客观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思教的内部及外部之间的联系,从中掌握共同的内在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以提高思教的针对性和效果。坚持求实原则的意义:首先,求实原则体现了思教的基本要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其次,求实原则是做好思教,提高思教有效性的重要原则。第三,坚持求实原则也是反对主观主义的需要。坚持求实原则的方法:①坚持求实原则,首先要有求实精神。②必须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思教的全过程和一切方法之中。③坚持求实原则,要避免形式主义,要办实事,讲求实效。3.民主原则。所谓民主原则,指思教活动中要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民主原则就是思教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也是方法论上的疏导原则。思教坚持民主原则的主要依据:第一,坚持民主原则,是思教所要解决的矛盾的性质决定的。第二,坚持民主原则,是由思教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第三,坚持民主原则,既发扬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光荣传统,也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民主原则的方法:首先,要正确理解民主原则。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其次,思教过程要始终遵循民主原则。第三,民主原则的贯彻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又要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得出正确结论。4.渗透原则。所谓渗透原则,指思教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思教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与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思教坚持渗透原则的意义:首先,坚持渗透原则,才能形成思教的合力。其次,只有坚持渗透原则,才能发挥思教的效能。最后,坚持渗透原则,适应了思教社会化的需要。思教体现渗透原则的方法:首先,思教工作者必须具备和强化渗透意识。其次,要相互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结构,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最后,要把思教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全过程、各个阶段与各个环节,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寓教于无形。5.层次原则。所谓层次原则,是指思教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坚持层次原则的意义:首先,坚持层次原则,这是思教规律的客观要求。其次,私家区分层次的目的是从实际出发,防止超越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使思教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以达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的目的。贯彻层次原则的方法:首先,应深入调查研究,准确区分教育对象的思想类别和层次,科学地确定思教的目标。其次,要按教育对象的特点,正确选择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最后,贯彻层次性原则应做到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促使不同层次和起点的人都能够经过努力达到不同的思教目标,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有所进步。6.激励原则。所谓激励原则,是指思教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而引发受教育者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思教目的的基本准则。确立激励原则的意义:首先,激励原则是思教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反映,符合人的行为活动规律。其次,实行激励原则,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贯彻激励原则的方法:第一,激励目标应与思教目标相一致,确立激励目标应符合思教的总目标。第二,要根据激励对象的特点决定激励方式、频度、程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激励形式,形成整体激励效果。第三,要把提高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与培养规范行为相结合,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激励人们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持久深入的内在行为动力。最后,思教激励原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7.主体原则。所谓主体原则,实际上就是主体转化原则,指作为思教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思教的目标的原则。坚持主体原则的方法: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其次,坚持主体原则,就是要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激发起自我教育的要求,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实现由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最后,实行主体原则,并非让教育对象任意自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大胆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8.示范原则。所谓示范原则,指思教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进其思想认识与觉悟的不断提高的工作准则。坚持示范原则的意义:首先,这是思教规律的客观要求。其次,示范原则是党的思教优良传统的体现。最后,改革开放时期强调示范原则有着特别的意义。贯彻示范原则的方法:首先,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任务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来教育和激励受教育者。二

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说理引导法。指通过阐述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说理引导法是思教的一种基本方法。首先,思教所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思想认识问题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只能说理引导,而不能搞强迫命令。其次,说理引导法是马列主义关于灌输的理论为依据,符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基本思想。运用说理引导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以理服人。第二,要讲究针对性,有的放矢。第三,要尊重人。2.实践锻炼法。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践锻炼法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特殊意义:首先,实践是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沿正确方向成长的必由之路。其次,实践锻炼法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法能把教育对象的理性认识,逐步转化为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增强教育对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运用实践锻炼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专人负责,加强领导。第二,实践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运用时应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和方法。第三,进行实践锻炼时,必须精心组织和计划,力求围绕思教的目的进行。最后,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受教育者在长期的实践锻炼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熏陶感染法。指教育者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者的身教所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经过潜移默化,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并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的方法。采用熏陶感染法的意义:首先,这是渗透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环境因素制约思教的表现。其次,情感在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思想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催化和推动作用,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最后,熏陶感染法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日益个性化和民主的当代,它具有渗透性,更易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乐意接受,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熏陶感染法的形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运用熏陶感染法的要求:首先,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其次,要注意熏陶感染的环境的创设。再次,熏陶感染法只有同说理引导等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4.比较鉴别法。指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对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的异同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的方法。作用:第一,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第二,通过比较鉴别,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和优劣的标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方式: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基本要求:首先,要注意事物间的可比性。其次,比较鉴别要全面。最后,比较的形式应丰富多样。5.自我教育法。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教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作用:第一,自我教育是实现思教目标的关键,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的中介,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第二,自我教育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形式: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基本要求:首先,自我教育并非放任自流,也非降低标准,教育者还是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受教育者明确自我教育的要求。其次,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动机源于受教育者个人的需要和追求,对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化过程和行为外化过程有着直接的作用。再次,自我教育要善于引导,既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认识水平,又要有意识地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自己已有的正确思想,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能力。最后,要把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6.心理咨询法。指教育者在思教中运用心理学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增强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意义:首先,开展心理咨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方法。再次,开展心理咨询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要求:首先,教育者和咨询人员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其次,对咨询对象要热情接待,耐心细致,进行朋友式的交谈,消除对方的顾虑,为成功咨询创造交件;再次,要遵循保密原则。最后,要把心理咨询同心理测量、心理引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帮助

人们调整心理结构,恢复心理平衡,维护心理健康,以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及其评估的特点:1.思教效果的特点。①效果内容的丰富性;②效果时间上的滞后性;③效果表现形式的多样性;④影响效果因素的广泛性。2.思教评估的特点。①综合性。思教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思教评估具有综合性特点。②动态性。思教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思教评估具有动态性特点。③对比性。由于思教效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复杂的,因此,思教评估具有对比性的特点。④系统性。思教效果作用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思教评估具有系统性特点。这种系统性特征,表现为:整体性、相关性和评估工作的层次性上。

十一、思教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包括:①一致性要求②独立性要求③完备性要求④可测性要求⑤可比性要求⑥可接受性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篇5

一、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一) 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关系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大学生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 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实效性的重要表现就是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 并以此为指明灯, 为建设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 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基本情况

逃课成为了思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常态, 很对大学生都很讨厌这样的说教模式, 单一的理论和刻板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乏味, 难以从中找到兴趣;同时, 社会上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无用论”也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从深层次原因来发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逃课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完善,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本色, 在思政教育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根本的方法, 其中的矛盾分析法拓宽了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 增强了大学生创新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世界观教学及其基本内容

(一)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辩证的, 时间的世界观。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所以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 应该形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包括三个内容。首先, 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人化自然”, 而所谓的“人化自然”是指在社会实践之中人真正将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规律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 从而回归自然并且按照自然的规律对待和利用自然的过程;其次, 人与自然有着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的关系, 不能割裂来看;最后, 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将自然与人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求树立马克思自然观, 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 真正意义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而促使中国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二)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其强调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次, 其揭示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相信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做出不同的选择源于价值观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坚信人民群众的力量, 相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看法即使是在现代, 也极为科学与先进。

马克思主义史观早在高中时期就有所涉猎, 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 仅仅依靠记忆将其背诵下来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切实将其转化为自己世界观的一部分, 用它来认识和解决生活中遭遇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维, 不忽视实践教学, 在实践中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三)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可分割的,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自我价值就是社会对个人, 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关系, 而社会价值强调通过自我努力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大学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揭示了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积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 在实践中发现和感知真理。很大程度来说,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都是为了落实到实践这一具体行动中来。

(四)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当前, 中国社会上存在着多样化的时髦意识形态文化思潮, 这反而使本应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处于尴尬的位置, 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 作为在校大学生来说, 必须要树立起牢固的正确价值观, 做一个有理想、有高尚情操、有道德的人。而这就需要大学生能正确对待金钱、权利与地位, 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间的关系。

三、结语

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动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观让大学生对社会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人生观促使大学生立足于实践, 实现人生价值。但是, 纵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的发展, 还是有很多不足需要完善, 当代大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 如何让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力, 这不仅是当代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杭园, 颜晓红, 张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1:95-98.

[2]李瑞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01:1-6.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篇6

一、青春期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处在青春期阶段的学生, 通常对自己的定位不正确

青春期学生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 对于家庭条件并不好的学生来说, 较低的收入和不被社会关注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是有阻碍的。青春期的学生处在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 他们不但有强烈的自尊, 还会出现因困难而产生自卑的情绪。青春期的学生如果出现了负面的情绪, 或者不被大家关注的时候, 通常他们会更加的脆弱, 心理承受能力更差, 而且会在心里累积这种消极情绪;如果有别人不理解自己或是很努力但最终却没有成功的时候, 他们的内心所受到的打击也是比一般人要沉重的;如果家庭情况并不和谐的话, 更会让青春期的学生不知所措, 出现自卑的思想状态。所以,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出现自卑的情况。而自卑恰恰是自尊心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是对自己某些方面不满意的表现, 是青春期学生渴望得到认可, 却又难以实现的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青春期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和经济条件分不开的。特别是在现在, 人们的思想往往都和金钱扯上关系, 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又影响到了青春期学生的正确自我定位, 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而且, 青春期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通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再加上父母及老师给予的帮助甚少, 他们就会自己给自己压力, 结果不但没有克服困难, 反而给自己的思想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终导致心理自卑。青春期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本来就不被大家所重视, 再加上他们处在青春叛逆期, 很容易对社会失去信心, 出现负面情绪, 影响自身的思想状态。所以, 青春期学生的正确自我定位是实现思想教育的一个问题。

2. 青春期的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 与别人的沟通也存在着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不愿意向别人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严重地会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与关心, 更是不会主动地去关心别人。于是, 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到青春期的学生们自身的思想发展, 这也和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有关系。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 并没有注重青春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按照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统一教育, 淡忘了青春期学生的特殊性。青春期的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没有使他们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 社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甚至对社会的人际交往充满恐惧。然而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片面的, 当他们真正与人接触的时候, 会发现与人交往也是需要技巧的。而作为家长和老师, 又往往不会注意到这些, 忽视了对他们与人沟通的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长了, 他们会不喜欢与社会打交道, 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

3. 青春期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不够

由于与人交往不多, 所以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就很少, 也可以说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不够高。由于只围绕家庭、学校来生活学习的青春期学生对社会本来认识的就少, 对法律也缺乏了解, 再加上父母、老师没有过多地传授法律的知识, 使他们触犯了法律也全然不知, 更是不会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 增强青春期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增强青春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 帮助青春期学生正确地自我定位

对青春期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 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教育, 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 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并帮助他们实现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帮助, 让他们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学习他们的勇敢, 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让他们多多关注电视或网络上的好人好事, 让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信任;让他们多去参与爱心活动, 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 帮助青春期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 在青春期学生遇到困难, 心理压力过大时, 给予正确的帮助

当青春期的学生对一些事情出现错误的理解时, 我们应做到第一时间察觉、第一时间解决, 在青春期学生最终做出判断之前, 使他们认识地更清楚彻底, 从而做出正确抉择。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 使青春期的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人生哲理, 让青春期学生的思想不再迷茫, 使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保持坚信的态度, 拥护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理念, 给自己树立远大的计划。所以说, 使青春期学生的内心更加自信, 也是实现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增强青春期学生战胜挫折, 勇往直前的能力

在对青春期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必须竭尽全力地给予他们关怀与帮助, 增强青春期学生遇到挫折不退缩的能力。在这期间, 我们必须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 知道他们的想法需求, 缓解他们时刻保持的紧张心情, 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困难。还要依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措施,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内心。让他们对社会充满爱, 他们才会遵守社会秩序和国家的法律, 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所以, 增强青春期学生的思想教育, 不仅对学生本身起着重要的作用, 也对整个社会的合理有序带来帮助。

三、结束语

总之, 对于青春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时刻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制定严格有效的措施或方法, 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变得更强, 等等, 使青春期的学生可以全方面的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是凭一方力量就能完成的, 要通过社会、政府、家庭、学校的全力配合, 只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用科学的方法, 青春期学生都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最好的帮助。

摘要:随着对教育的重视, 我们国家逐渐关注起了处于青春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尤其是国家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因此青春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备受大家的重视。本文针对这一现状, 对青春期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改善青春期学生思想问题的意见, 以便更好地将青春期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青春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富, 屈彩霞.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01) :20.

[2]袁银传.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08) :20.

[3]龙晓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研究报告 (2006~2011)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9) :10.

[4]程恩富, 胡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 (01) :1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应该说思想政治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国外思想的腐蚀、中国的传统、和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深入人心, 取得的效果有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运动式的教育层面上, 始终停留在表面, 一句话就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停留在表面而很难深入人心。第二、中国的传统教育更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 而对于人际交往的准则关注不够, 即强调“私德”而对“公德”教育的忽视。第三、积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对于环境的影响重视度不够改革开放之后, 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 人们面临的精神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对外开放, 国外的思想也不断的传到我国来, 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后, 我们学习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地域性的教育正在被瓦解。

二、可以借鉴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 其研究的重点落到人和社会的关系, 人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上, 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求研究人的思想和道德不同, 它更注重把一个人放到一个社会场景中来考虑。因此, 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借鉴社会工作的一些原理如社区关系原理、群体原理等基本的理论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变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效果不好的局面, 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借鉴社会工作的一些方法, 例如个案法、小组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借鉴社会工作的几个原理和方法。

1. 社区原理

对于社区原理, 我们在研究思想政治问题时, 要充分的考虑到社区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 不能单方面的要求人们如何做, 更应考虑到社区的变化。现在的社区如前所述已经和以前的大为不同了, 人们组织社区, 更多是由于居住区的靠近和工作的相邻, 而不再是以前的以血缘和乡党来组织。并且当今的社区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 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发生了分化, 不同阶层的人住在不同的社区。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流动性的增加, 即使一个较为固定的社区, 其内部人员的构成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我们在对人做思想政治工作时, 必须考虑到社区的这种种新变化, 借鉴社会工作的社区有关的原理能更好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已解决实际的问题。

2. 群体有关的原理

如前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际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人们更重视法律上的关系。新的社会群体在不断产生, 即使旧的群体也在不断地发生分化和发展, 我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问题时, 应当考虑到这些变化, 应该把工作对象放到群体环境中来考察, 制定的工作计划也应将人列入相应的群体来考虑, 如同辈群体和学生群体等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 我们可以借鉴社会工作中的群体相关的理论, 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解决日益复杂的思想问题。

3. 个案法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 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对于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不能继续停留在报告的基础上, 应该潜下心来进行跟踪调查研究, 对于不同的个体, 要区别对待, 就如同医生在诊病是那样病人手疼可能是外力伤害, 也可能是器质性病变, 甚至过度的精神紧张也可能导致人的疼痛。这时候就要求医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各种可能的问题, 并为病人建立唯一而独特的病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医好病人。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考虑到各种情况, 不能将问题简单的归结为人的思想滑坡, 因此借鉴社会工作的个案研究法就可以弥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缺陷, 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 小组法

小组工作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经由社会工作者策划和指导, 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 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其转变和成长, 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适当的借鉴, 如我们在学习某个文件和某种精神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学习, 使学员们在相互讨论中发现自身的不足, 探寻到精神的实质, 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总结,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和传统的灌输式的说教教育相比, 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也更易于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总之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不能固步自封, 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吸收临近学科如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深度要将各方面力量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 才能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巩固教育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7-2

[2]蒋旨昂著.社会工作导论[M].第一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8-1

[3]朱仁宝, 王荣德.21世纪素质修养[M].第一版.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0-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是做好技工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保证, 是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是增强办学活力, 提高办学效益的基础。如何加强和改进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论述, 为新形势下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把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二、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 对人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是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出发, 遵循人的思想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围绕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振奋人的进取精神、讲清现实思想引导所从事的活动过程。两者在内容和作用上高度关联。

1、内容上交叉

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学在研究“人”上具有同一性, 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 而个性又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意识倾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 二者都涉及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因素。

2、作用上互通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 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可以充实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系统, 并通过掌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气质、性格、兴趣等心理特征, 深层次探究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内在需求, 增加工作的针对性;因此可以说心理学研究越透彻, 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就越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为心理学研究与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一个实践场所,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心理学应用到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

1、新形势的变化对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技工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利益冲突相对集中, 教职工的思想问题明显增加, 如果不妥善解决, 对改革的推进和学校的和谐发展都会造成不利影响。技工院校既有教学人员, 也有党政管理人员, 还有后勤服务人员, 用工形式上既有在编, 也有临聘, 还有派遣, 在文化水平、思想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同时他们理论素养较高, 思想敏锐, 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想影响, 使得政治思想政治任务十分艰巨。

同时,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 各种思潮纷至沓来, 教职工思想出现多元化的倾向比较明显, 学术腐败学术功利化也时有发生, 加上现行体制衍生下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内部收入差距拉不开、与外部比收入偏低等现象, 都不可避免地引起部分教职工的心理失衡, 引发了种种思想问题。

面对新形势的变化,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2、技工院校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不足之处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多为经验型, 这种千篇一律、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式, 方法较单一, 内容较陈旧、手段较落后, 所得的认识也不完善;层次性、针对性也不够强, 常常“一刀切”、“一锅煮”, 而忽视了每个个体的思想活动和心理过程、心理个性特征。

当前, 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传统做法, 就不可能收到好效果, 甚至适得其反。因此, 必须积极开辟新途径, 探索新办法, 创造新经验。

3、融入心理学原理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之处

任何任务归根到底都是要靠人去完成, 能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任务的完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可以增加其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 正确地认识人、科学地把握人,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运用心理学知识探讨教职工的心理活动规律, 认真研究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 了解他们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需要什么, 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 提高实际效果。

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可以增加针对性和预见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侧重笼统地讲理论, 忽视了个体差异。而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个体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 可以把握其与他人不同的思想动态, 再加以心理引导、疏导, 对症下药,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之前, 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 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 把工作做在前头, 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四、心理学原理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方法

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习心理学, 并将心理学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 尊重客观规律, 注重个体差异;既晓之以理, 又动之以情;既注重调试, 又注重疏导, 以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尊重客观规律, 把工作做到实处

人的思想认识一旦有问题, 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抑制和强迫改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 反而会制造更大的新问题。妥善解决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入心理学原理, 运用归因原理等心理学理论, 尊重客观规律, 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通过研究教职工生活经历、人际关系、工作表现等情况, 加上谈心等方式, 了解其心理冲突的症结, 把握其心理动向, 运用心理学有关原理, 对思想政治对象思想进行疏导。

在了解教职工心理规律的基础上, 关键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一要努力化解教职工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惘, 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二要实事求是要运用南风原理, 了解教职工的疾苦和顾虑, 研究他们的需要层次, 诚心诚意为他们排忧解难, 解决实际问题。相反, 如果工作做不到实处, 对他们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不闻不问, 对他们的工作成绩不予及时肯定和鼓励, 那么, 即使道理讲得再透, 精力花得再多, 也是难以激起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注重个体差异, 因人而异

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具有个体差异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心理学的个体心理特征理论, 了解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 从工作对象的情绪反应、言语、行为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人对同一思想问题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只有了解每个个体的心理特征, 才能因人施教, 采取不同的方法。利用心理与行为关系的研究成果, 就可从他们的各种反应中发现思想问题,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在对个体做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针对个性特征、不同层次、岗位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 在方法上也要注重差异性,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方法,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既要保持先进性, 又要注意个体差异。要根据教职工的教育程度、思想接受能力和思想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 只有准确的把握了不同个体的心理特征, 对症下药,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感召力,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注重情感渗透, 实行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调整各种矛盾, 变心理冲突为心理平衡, 因此, 针对这种矛盾冲突与个体差异, 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学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 转变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心理疏导中, 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疏导的基本原理与知识, 针对性的对各种心理问题加以疏通和引导, 消除心理问题和障碍, 缓解心理压力, 促进个人健康发展。要善于用真诚、生动的语言化解矛盾、疏导冲突、讲通道理,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与艺术性, 而不会让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感到假、大、空。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效果。所以在实施心理疏导时, 运用情感原理进行情感渗透也是必不可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情感叩开他们的心扉, 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 做教职工的知心人, 以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疙瘩。多做暖人心、稳人心的事, 诚心诚意为教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把好事办实, 把实事办好, 从而感化、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 升华他们的理想、信念, 提升对教育的责任感、荣誉感。当然, 情感的渗透必须与说理相融合,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做到了动之以情了, 才能晓之以理。

4、注重自我调试, 提升人格魅力

前文提到现行体制衍生的问题, 容易引起教职工心理失衡,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 应鼓励其首先进行自我调试, 维护心理健康。要检讨自身对待困难或处理问题的方式, 正确定位, 适应环境, 快乐进取, 摆脱心理压力, 保持心理平衡, 提升自我意识。

在个人提升意识的基础上, 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动力原则, 利用主观意识因素和客观意识因素激发教职工的心理动力, 激励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主动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努力为技工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五、结语

时代在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实践证明, 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到技工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是思想政治工作一条新的思路, 它可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各项工作的保证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可以得师心、顺师意, 更好地为技工院校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桂红浅谈如何把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0 (2)

[2]尤怡芗新形势下思想政治作应重视心理学的应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3]高英浅谈心理学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应用[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10 (6)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9

在政治学和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政治学原理处于基础地位, 必须先于其它课程而开设, 突出其作为“原理性”课程的特色, 为后继的政治理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但政治学原理课程的学时安排大多是56学时或68学时, 教学对象是一、二年级的本科生, 通过较短时间完成低年级学生的政治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是有一定困难的。迄今为止, 我国政治学基础理论仍未形成类似法学那样的由“基石范畴——基本范畴——普通范畴”三个层次的范畴所构成的范畴体系, 不能因为教学时间短而忽视了课程理论的完整性。要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行, 必须处理好教材。目前在高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繁多, 有些教材过分强调前沿性, 以至于有人批评存在“中附西主”的倾向;有些教材为了避嫌则过分简单, 基本处于中学理论重复和旧的传统理论体系上;有些教材形成了完整体系却脱离了中国政治实践。鉴于此, 要改革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即应着力建构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政治学范畴体系, 并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因此在明确课程的基础地位的前提下, 应该着力选好教材, 处理好教材, 妥善处理课程体系。并不是西方的理论就都是先进前沿的。理论的先进前沿性就在于它能能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学原理课程在教学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两个方面的“实际”:其一为政治实践的实际, 其二为学生的思想与知识实际。教学内容与政治实践的结合要求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阐明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而且要揭示该原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表现形态, 特别是结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同时正确处理好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政治现实不断变动性的矛盾, 要用不断变化的政治实践来验证政治学理论的科学性, 丰富教学内容。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 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但对自由、民主、人权有模糊认识。在政治观念上理论色彩浓, 不能同现存社会水乳交融;政治情感上表现为两极性, 时而不关心政治, 消极适应, 时而又激烈地批评和全盘否定政治现状;政治行为上的眼高手低, 大谈民主却又放弃选票, 一屋不扫却要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为此我们在授课中应当引导学生感受现实政治生活, 辩证看待分析社会政治现象, 有针对性地将国内国际的最大政治事件和现象及时到位的加入, 引导学生真正把握政治生活, 了解其本质和规律。

三、教学方法上采用“读写议”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要彻底摆脱“老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型的教学范式, 必须对现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过程内含教与学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要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无论多么精彩, 若无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的大脑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 那么, 就不可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其次要围绕教学目的, 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与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实际, 从每个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最简单的政治案例入手, 讲解政治的涵义、本质、特征及功能, 尤其要重点阐明在当今中国政治与经济、文化、新闻、宗教等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 使广大学生认到现实政治生活的丰富多彩性, 感受到“政治就在我身边”, 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理论的兴趣。

第三要具体采用“读写议”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方法。“读写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有效途径。教师可开列一些政治学类专著书目, 让学生根据兴趣偏好从中选取其中一部或几部进行阅读, 写出读书笔记及读书报告。学生在整本书读完后, 写出读书报告, 对著作作出整体的理论、观点的归纳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在结课前选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课程论文。学生在读书写作过程中, 培养了独立分析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及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 结合国内外政治热点问题设计讨论题目, 并给学生提供相关背景资料, 让学生根据所学政治学原理进行集体讨论。也可采用问题教学法, 对理论歧义较大的内容, 只做简单的几种观点陈述,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 表述自己的理解并作出自己的理论偏好表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可由此展开辩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 目前由于存在教材样本繁多、教学时数较短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要提高《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应当在准确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妥善处理教材, 使课程体系完整前沿, 体现课程的基础性;教学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上采用“读写议”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

上一篇:教育工作目标下一篇:开心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