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目标

2024-06-24

教育工作目标(精选十篇)

教育工作目标 篇1

一、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并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落实

一所学校要想办好教育,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年初,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各项计划的制定,能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上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对上一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没有及时完成的工作进行梳理,再结合教育局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与中教科年度工作要点、进修学校工作要点制定本学年工作计划,力争使我们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顺利开展,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为了使各类工作计划得到较好的落实,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详细制定自已的工作安排,以学校的校历及教学工作计划为基础,把每周要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编排,让我们所有的工作更有计划性和时效性。学校全部工作的重点就是教学工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自身做起,每学期认真制定详细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在教学工作计划中能全面细致的把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步骤、措施、方法及工作重点进行分析,并针对学生与教学实际等因素,使自己的工作计划有具备很强的可行性与针对性。现代教师的职业倦怠精神很普遍,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方向不强,态度不明确。在这种教育发展的现实状态下,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样也是教师个人奋斗的目标。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创建示范校为目标,全面规划学校发展。五年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应明确、具体,各年度学校发展目标要科学制定,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让学校的规划不单单是书面的材料,而应成为学校努力办学的发展方向。在学校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全面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工作,每年制定出学校的均衡发展工作计划,计划中措施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得当,且每年度都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完成计划中的任务目标。

二、学校的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坚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建立公平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特别是在学生的分班与分座中,我们要坚持新生平行分班,班级阳光分座制度,认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阳光分班、阳光分座”文件精神。在学生的分班与分座环节不搞特殊化,让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切实保证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要制定“防控流失生制度”,建立起防控流失生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定期家访,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及是掌握,并在工作中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劝说与教育,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九年义务教育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家长必须让子女完成中小学段的教育,学生也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法律义务。为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打下教育基础,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提供条件。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加大教育力度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及世界的进步培养建设者,这就需要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水平,制定出完善的“尖子生培养方案”等规章制度,对在各方面有不同才能与特长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在自己的长处上有更大的进步,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培养出不同的顶尖人才,社会不是单一的,特别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社会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一些新兴的产业与技术不断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多元智能的理论去看待每一名学生,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与引导,使他们在自己的特长方面有所成就、有所发展。

三、教育目标的落实,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均衡发展

教育目标管理工作 篇2

时光匆匆,紧张而繁忙而又短暂的教育教学工作已将经全面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校在德卧教育集团的领导下,全体教师发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抓稳定保平安,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坚持以创新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各项工作任务。为了扬长避短,再创佳绩,依据本学期“德卧教育集团小学教育目标管理责任状”的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一学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组织师德理论学习。

每周二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及业务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有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文件精神,有效地加强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学生校内安全工作,签定安全责任和目标管理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3)养成教育。

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为内容,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等机会让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个个有责任参与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力量。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了班主任座谈会,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二、专款项目使用情况

1、管好用好义务教育保障经费。

在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中,我校严格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做到了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措施到位。学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收费公示牌等,家长了解了党的惠民政策。学校无乱收费现象。

三、基础教育工作

1、学校“两基”工作。

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继续巩固提高“两基”和“普实”成果。做好各种表册的填写工作,确保入学率为100%,在校学生巩固率99.8%。

2、实验室管理情况及实验教学成果。

实验室教室和仪器保管室每天进行1次清扫,室内卫生整洁,实验室配置档案柜、仪器柜,桌凳分小组摆放。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实验开出率为100%,演示实验率为95%以上,分组实验率为90%以上。实验课的开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创设了新的条件。

3、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探索办学路子,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各校按《课程标准》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四、学校目标管理工作

1、认真学习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教育方针政策。

2、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制约机制。坚持按时上下班制度,不无故迟到、早退、旷工,依照“木飘小学教师年终考核方案”,严抓教师工作纪律,对假旷教师实行经济和年终考核分约束。

3、执行学校制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目标,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以身作则,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取得实效。一年来,我镇的教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生活,为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体现了高尚的师风师。

4、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坚持定期不定期的教学工作检查落实制度。(1)、教学常规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做好三种计划:学校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

②课堂教学重课前准备,备好课,坚持每月一次教案检查。重课堂教学质量,上好课。重作业批改,坚持每月查教师作业批改量,并做量化考核存档记录。③学生管理重品德教育、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重遵纪守法教育。

④学校环境卫生,坚持每天进行大扫除。保持校园环境清洁美观。

7、重视少先队工作。

⑴少先队组织健全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少先队工作,把队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去。⑵队活动形式多样

①、有传统意义的队活动

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三八妇女节,组织队员开展尊师敬母活动,六一儿童节举办文艺晚会。(②、坚持规范的升旗仪式。每周一全体师生肃立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使少先队员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

8、禁毒宣传教育工作

我校在开展“禁毒”工作中,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将“禁毒”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使我校“禁毒”教育工作常抓不懈。

五、学校安全工作

安全稳定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1)、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安全责任。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我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校长直接抓班主任,班主任负责抓各班学生,总务处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为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2)、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①建立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将安全工作列入教师年终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②签订责任书。学校与班主任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各校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加强教育,促进自护。

①利用班会、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震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

②提倡学生步行上学,对学生骑车上学情况进行清查,严禁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4)、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

一。雨季,学校对校舍、饮水卫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干季,学校对教师办公室、教室电线进行防火安全检查。

总之,我校一学期来的工作紧紧围绕以德育为首,以改革为动力,以强化教育管理为手段,以加强师资建设为关键,以安全稳定为保证,以教学为中心,以安全为第一责任,兼顾其它各项工作,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搞得更好,质量进一步提高。

教育工作目标 篇3

关键词:教学工作 教师 教育工作目标

学校教育工作目标的落实,要以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及各级进修学校的年度工作要点,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突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两个重点;进一步完善学校流失生防控的各项措施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和“质量第一,学生第一,教师第一”的办学宗旨,以关心、关爱师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主旋律,把“精致的课堂教学,精细的学校管理”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计划对本学年度的工作指导要求,是教师顺利完成年度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学校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团结与动力,但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明确办学方向与管理机制,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总结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学校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一、明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并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落实

一所学校要想办好教育,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学年初,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各项计划的制定,能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上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对上一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没有及时完成的工作进行梳理,再结合教育局年度工作会议精神与中教科年度工作要点、进修学校工作要点制定本学年工作计划,力争使我们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顺利开展,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为了使各类工作计划得到较好的落实,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详细制定自已的工作安排,以学校的校历及教学工作计划为基础,把每周要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编排,让我们所有的工作更有计划性和时效性。学校全部工作的重点就是教学工作,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自身做起,每学期认真制定详细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在教学工作计划中能全面细致的把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步骤、措施、方法及工作重点进行分析,并针对学生与教学实际等因素,使自己的工作计划有具备很强的可行性与针对性。现代教师的职业倦怠精神很普遍,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方向不强,态度不明确。在这种教育发展的现实状态下,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样也是教师个人奋斗的目标。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实际,以创建示范校为目标,全面规划学校发展。五年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应明确、具体,各年度学校发展目标要科学制定,以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让学校的规划不单单是书面的材料,而应成为学校努力办学的发展方向。在学校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全面推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工作,每年制定出学校的均衡发展工作计划,计划中措施要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得当,且每年度都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完成计划中的任务目标。

二、学校的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教育理念,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坚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建立公平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特别是在学生的分班与分座中,我们要坚持新生平行分班,班级阳光分座制度,认真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阳光分班、阳光分座”文件精神。在学生的分班与分座环节不搞特殊化,让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切实保证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要制定“防控流失生制度”,建立起防控流失生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定期家访,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及是掌握,并在工作中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劝说与教育,讓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九年义务教育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家长必须让子女完成中小学段的教育,学生也有接受完义务教育的法律义务。为提高我国全民素质打下教育基础,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提供条件。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加大教育力度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及世界的进步培养建设者,这就需要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水平,制定出完善的“尖子生培养方案”等规章制度,对在各方面有不同才能与特长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在自己的长处上有更大的进步,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培养出不同的顶尖人才,社会不是单一的,特别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社会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一些新兴的产业与技术不断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多元智能的理论去看待每一名学生,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与引导,使他们在自己的特长方面有所成就、有所发展。

三、教育目标的落实,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均衡发展

教育工作目标 篇4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创新与超越, 需要我们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新形势下, 我国教育国际化将是个在四个维度上共时发生的且耦合关联的动态过程, 因此, 这四个维度构成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定位坐标和参照系。

一经济全球化维度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革, 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并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恩惠日益强劲, 各类教育机构深受其影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反复表明:教育作为一种增长的动源, 其战略意义不断提高。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生产、管理、市场、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的跨国界流动与配置。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叠加作用, 促使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初露端倪。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的教育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国际化视野中探索既顺应世界潮流, 又有助于本国长远利益的教育战略。于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应运而生。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使其在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中尽可能取得优势地位, 从而成为国家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本”。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笔者深信, 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

毫无疑问,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教育的封闭与僵化, 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高校外事工作者应有这种国际宏观的视野与广阔的胸怀, 以积极的姿态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 从世界经济政治的新格局出发, 立足长远, 确定外事工作的战略目标, 为我国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有为才能有位”, 只有精神振奋, 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中脱颖而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至少有下列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 抢占先机, 做强做大学校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项目;三是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 并在开放交流、合作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 推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四是创造能够聚集国际精英人才与科学技术资源的学校环境, 使其发挥出创新性知识与技术的孵化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国家软实力建设维度

近年来, 针对国际上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等思潮, 我国在坚持走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道路的同时, 加大了国际公共关系建设的力度, 希望通过文化传播与教育输出塑造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形象, 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这种策略显然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当然, 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对改变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积极应对。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政治集团判断国家及机构“力量”标准, 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对于政治集团来说, 强有力的军队、官僚体制, 这一切在昨天还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柱。然而今天它们已经严重贬值了。是否有能力调节生产和分配机制与迅猛变化的技术、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 正逐渐被看作是反映一国力量强弱的指标。

毫无疑问, 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教育和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等重大举措、对树立、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渗透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维度去深入思考, 高校外事工作仍有很大的作为空间。良好形象的建立以彼此信任为基础, 以理解与被理解为前提。因此, 今后在注重对外宣传与文化推介的同时, 也应该策划有助学生跨文化相互了解型的长期活动项目。尤其是从“他者眼里的我”角度为学生提供关于我国形象的真实、全面、丰富的国际信息, 激发莘莘学子为国奉献的爱国之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促进国际团结, 消除种族歧视, 理解尊重他国文化。在文化推介过程中, 也要超越仅仅将中华文化定位于传统符号表征 (如中餐、筷子、节令、经典等) 的层面, 将推介展示深入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现代化动态过程中, 以信服的证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让在我国高校工作的国际友人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和为人类进步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三教育经济维度

教育,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也是一个经济过程, 至少是个准经济过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也必然意味着教育市场的全球化和知识生产的全球化。

综观当代世界教育史, 不难发现, 教育扩张已成为世界趋势。伴随着教育扩张过程, 发达国家出于防止过度教育和增加教育收益率的考虑, 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育机构向国际拓展教育市场的政策, 乃至出现了国际教育的功利化导向。由于西方教育资源的强势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充当了优质生源输出国的被动角色。

应当说, 随着教育实力的不断增加, 我国已具备了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初步能力。通过拓展教育海外市场, 积极与各类教育机构实行教育合作、教育联合生产, 既能提高我国教育机构的边际收益, 又能促进教育的国际均衡化, 获得先进教育技术引进的溢出效益。需要指出的是,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校, 要以科学理性分析的态度, 在确认自身在国际教育分层及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拥有的特定资源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的合作与交换。改变过去将教育国际竞争视为“零和博弈”的习惯性单向度思维, 要以渐进式的市场策略, 遵循共享、共有、共赢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合作原则, 获得更大的教育市场拓展空间。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的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显然, 普通高等院校外事部门可以在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下协同学校相关部门, 利用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整合资源, 重点突破, 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中国教育服务推向全世界。

四校本建设维度

尽管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校外事工作承担多种历史使命,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与领域, 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种特定的外事工作, 其核心任务依然是借助高校自身的外事平台, 在国家的外事法规政策框架内,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变化趋势, 为学校上质量、上水平、上层次服务。在固本强基的前提下, 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工作力度, 使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办学效益、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得以全面提高, 使学校外事工作与学校整体建设工作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校本建设导向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取向是其他一切取向的外事工作基础。如果高校的办学水平不高, 教育质量低下, 其教育国际化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事实上, 目前制约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正是高校自身的因素。诚如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所说, 国内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有明显差距, 主要表现为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少, 真正的学术大师寥若晨星;教授能利用自身学术优势与国际同行展开平等学术对话的能力弱;科学研究“强强”联合协作少。这说明, 我国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等方面还十分欠缺, 还需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 努力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 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和一流标准努力, 力争为学术交流国际化、师资培养国际化、学生教育国际化、教学管理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校本建设为导向, 从事高校外事工作的同志不能仅仅满足于妥善安排好“迎来送往”的接待事务, 应加强学习, 增强大局意识, 进一步拓宽视野, 全面提高外事工作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的能力, 积极主动谋划发展,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 成功的教学模式, 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办学经验。通过注入国际化元素, 推动专业改造升级, 提升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造就跻身世界前沿的学术大师, 使学校办学更具特色, 更具生命力, 更具竞争力。

目标教育课题工作总结 篇5

涪陵江东凉塘小学织总课题组

自2009年我校开展目标教学工作以来,全校教师积极投入,研究热情高涨,收到了较为好的效果。经过全校教师的努力,2010年我校又提出来了“目标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将目标教学纳入到了目标教育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在办学理念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更具有统筹性和全面性。

一、认识到位;

目标教育,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定位,让我们不再迷茫。学校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校领导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研究中来,都把研究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的工作中去,领导齐心,上下一心,让目标教育在我校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让“目标”真正引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二、专家引领;为让“目标教育”扎根我校,不会成为水土不服之物,我们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邀请规划办的专家来我们指导“目标”工作,使我们对“目标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具体工作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经过专家的指导我们提炼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它们是:办学理念:理想确立方向,目标决定成功;特色学校定位:目标教育;校训:目标成就未来;校风:今日事今日毕;政风:目标造品格志向铸业绩;教风: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学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学校办学目标:市级品牌学校,区级名牌学校,对外窗口学校;教师培养目标:德艺双馨,务实高效,立足科研;学生培养目标:目标宏大,基础扎实,习惯良好,开拓创新。通 1

过提炼和解读让我们师生对目标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理论的高度,各项工作用理论来作支撑,用实践来升华。

三、分组实施;为让目标研究工作做到条理化,让目标工作做到有研究的重点、难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分组,各小组成立子课题研究项目,具体分工情况如下(子课题名称):

1、研究目标教育中学校管理体系与方法(揭示目标教育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及目标教育的办学规律)。

2、研究目标教育中学生成长途径与方法(研究目标教育中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模式)。

3、研究目标教育中教师成长途径与方法(自我规划、自我反思、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研究目标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设计、导入方法、实施、检测)。

5、研究目标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子课题分工: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中学校管理体系与方法

组长:丁道友

副组长:陆友明、唐安平

成员:张廷华、游小娟、朱虹、彭智一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中学生成长途径与方法

组长:唐安平

副组长:朱虹

成员:冉小玲、盛智超、汤和平、王敏、常正凤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中教师成长途径与方法

组长:唐安平

副组长:张廷华

成员:蒋毅、杨光、卢文春、谢陵、徐卫民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中的教学模式

组长:唐安平

副组长:张廷华

成员:冉小玲、冉毅蓉、盛智超、陈美英、陈雪梅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课题名称:研究目标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组长:丁道友

副组长:陆友明、游小娟

成员:袁林、洪琼、蒋毅、黄欧娅

参研人员为全体教师。

四、具体工作扎实有效。在各小组主研人员的辛勤工作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管理组召开了工作会议,基本完成了课题方案的撰写。

教学组成绩突出,一是开展了目标教学研究课;二是各学科提炼

了教学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让学习目标进入课堂与学生见面,“教”的标存于教师的心中——即“心中有目标”;三是对提炼的目标进行了对比研究,将提炼的目标与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析,不断的完善各课时目标;四是人人撰写了目标教学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对目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成长组,研究深入。一是设立了教师成长档案;二是开展了活动,比如,师德培训、教师礼仪培训等;三是完成了教师成长研究行事历;四是完成了教师成长路途图的研究。

学生成长组,工作扎实。一是设立了学生成长档案;二是完成了学生目标成长主题月研究指南的设置;三是完成了各段成长目标定位研究;四是认真开展各项活动,档案袋研究工作已经分段进行,学生成长目标主题月也已经在学校全面推开。

教育工作目标 篇6

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管理,首先应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及具体内涵,在明确努力方向后,构建起科学的逐层分解的二级目标体系,优化整合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部门的力量,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各有侧重地开展好这项工作,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因此,理解我国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与内涵,了解其与高校育人目标、高校德育目标的差异,对于我们构建和优化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法规文件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目标

从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我国的法规文件一直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高等教育法》的第四条提出,“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4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为我们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同时,还包括人的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自我超越,即“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他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列宁认为,青年不仅要掌握一切现代知识和现代技术,而且要学习共产主义,培养自觉的纪律和共产主义道德。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四有”新人目标定位的提出是邓小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贡献。“有理想”指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有道德”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文化”指具备健全的人格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知识;“有纪律”指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历任中央领导人进一步完善和解读育人目标

1997年,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江泽民重申了“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我们一定要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教导,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不断总结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用新的概括对培养目标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要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所追求的目标。

温家宝在2010年7月13日举办的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温家宝对全面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智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受教育者内在潜质开发、启蒙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的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2011年4月,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一次强调要全面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目标的内涵及与其育人目标、德育目标的区别

高校的育人目标、德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3个以大学生为共同客体的目标体系是相互依存的,但其内涵不同。

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再到“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国以来,高校育人工作始终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育人目标的定位比较明确,可以概括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子目标之一,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则更加具体化。根据国家教委于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校德育目标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作风、法纪、治学等方面的思想道德要求。具体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也是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子目标,服务于高校育人目标,应包括四个层面的二级指标: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正如16号文件所示,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全面发展教育是目标,这四个指标的内涵依次提升,缺一不可。

新时期,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目标界定为: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按照16号文件精神和《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新特点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超越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融合,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勇担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本文系2011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课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优化整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张 雯 实习编辑:祖 迪]

教育工作目标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我国的工业迅速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 2009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9089.8亿美元, 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已经超过三千万, 居世界各国之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决定了各国经济的结构和局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工程领域的各个环节也包含其中。在世界经济形势的巨变的浪潮中, 大量的制造业向我国转移, 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步伐。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 卓越的工程技术人员无疑是该进程中最宝贵和最核心的资源。是否具备一支数量与质量兼具的工程师队伍直接决定着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师培养的基础阶段, 对于能否造就合格的工程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一, 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 目前, 工科的专业点数、在校生数基本上都占高等教育总数的1/3左右。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 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 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生在校生达到371万人, 研究生47万;其二, 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工程科技人才, 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其三, 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但是, 纵观国际工业强国的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 不难发现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 社会生产率还不高, 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并不多。在多层次、高标准、国际化的市场需求下, 我国现行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宏观的说,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中, 大致存在着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不够完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下, 我国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方式等均踏上了改革与完善的步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作用与意义

一般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一定义不难看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宗旨就是通过多元的方式、丰富的内容对被教育对象进行合理的引导。而对大学生的综合引导工作恰恰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体现。大学生是社会的宝贵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国家的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前进,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组织形式、社会价值取向、利益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 对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会造成双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树立好人生的价值观和成才成长意识;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思潮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例如政治信仰迷茫、责任意识缺乏、价值取向扭曲、团队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欠佳等。概括而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形势政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建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倡导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锻炼领导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 亦是高等教育中树人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程领域的问题其复杂性、多样性也日益增加, 有越来越多的工程问题需要以创造性的思路加以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的工程师不仅要能够从不同的学科中吸取养分, 还要具备出色的本领域专业经验、团队合作精神、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经济头脑。我们认为, 在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的未来合格的工程师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文学、历史、宗教、法律等人文学科知识, 具有人文素养;政治信仰坚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领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 富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了解世界市场的变化, 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以上七个方面的素质中,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涵盖了第三项到第六项的内容, 并不可避免的交叉和反映于其他几项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因此,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须具有统揽全局的长远眼光和思维, 在注重工程技术知识传授的同时,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这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是否能成功, 影响到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与成败。

三、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看法

卓越的工程师培养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衔接与合作的工程。每一个领域的培养过程都有其阶段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就高等教育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环节来看, 它衔接着学生从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变和过渡, 影响着工程师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要素, 担负着学生进入社会以后需具备的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重任, 是一项意义重大和艰巨的工作。结合前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目标与我们平时工作的累积的经验及掌握的情况, 我们对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与建议, 以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与时俱进、有的放矢、共勉进步。

1. 深入普及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特色培养工作。

第二课堂活动建设,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增长面, 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 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沉溺于网络游戏等生活恶习现象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丰硕的精神果实。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 奉献社会, 将知识和热情付诸于实际。

2. 加强学生的领导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建设。

出色的人才培养必须为未来的领军人物打好基础, 卓越的工程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领导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高等学校中, 学生的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学生社团、团学干部培训、党支部建设、学生助理培养等方式进行和实现。我们一贯重视优秀学生的领导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并在过去的工作中, 大力开拓新的途径和平台,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平时工作得到的反馈结果和我们的工作经验看来,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工作的有效覆盖率过低, 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得到锻炼的机会。应当认识到, 基于目前的条件限制, 同时也基于学生的个体情况和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们不可能在学校层面上给所有的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但我们现行的工作基础和成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们可以分阶段、分层次的加大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力度, 针对本科各阶段的特点, 针对新生班团干部培训、奖助学金、团学活动、日常事务、就业工作、社团管理等工作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完善考核淘汰制度, 拓宽对优秀学生的培养面。

3. 深化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主题思想教育。

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生认为责任感教育和诚信教育是大学期间受教育项目中最为深刻的内容, 彰显了人格素质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人格教育关系着学生的未来成长成才, 人格魅力是成为卓越工程师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地推进和深化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人格教育内容, 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时事教育等主题思想教育的内容。

4.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进入21世纪以来, 培养全球性的工程人才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只有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素养和能力才能契合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形势和追赶全球化融合与变化的潮流,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众所周知, 语言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跨文化竞争的关键要素。我们已经具备了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基础, 不断扩大的跨国间高校交流学习、持续引进外籍教员和具有留学工作背景的教员、参与国际化的学科知识竞赛等为新时代优秀工科学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必须在未来的工作中, 一如既往的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在国家经济和财力不断增长的有利环境下, 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支持所有有益的尝试, 让学生不断地汲取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养分, 不断地鞭策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进步, 为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夯实基础。

5. 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

企业的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 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是要输送到社会中去,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能够快速的适应企业文化、领会企业精神、融入企业团队理应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人才培养中, 我们很长时间都忽视了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企业的交流, 导致学生思想认识相对封闭, 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近几年的工作中, 这个弊病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高校越来越重视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普遍欢迎。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我们目前的合作还是浅层次的, 工作局限于将学生输送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 帮助学生提早进入“工作考验期”。毋庸置疑, 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 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和措施, 对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应当不断地开拓新的企业实习基地, 寻找更多的实习机会, 还应当全方位地推进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理念, 定期地邀请行业代表进校访谈, 听取企业的意见, 制度化、持续性的加深双方的合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 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该计划的启动对于未来国家人才的培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未来卓越的工程师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高等学校、社会企业等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共同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培养中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关系重大, 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地渗入到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中的各个环节, 积极的探索卓越工程是教育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干部队伍的影响和作用, 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走向成功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数据引自http://www.stats.gov.cn/, 2010-9-19.

[2]张恩祥.中外工程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53.

[3]吴启迪.发展高等工程教育, 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C].在第七次全国高等工程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4]数据引自http://www.moe.edu.cn/, 2010-10-13.

[5]张耀灿, 郑永廷, 等.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教育:手段就是目标 篇8

谈笑之余,我想,这位医术精深的医师,作为“资深”烟民,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精通的医学理论与他正在拿着的烟卷之间的矛盾吧。在思考王阳明那个著名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格言的时候,在用红笔重重勾下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真理即行动”这句名言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作为教育者的资格和前提,肯定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省。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如果不能与自我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则必定缺乏起码的诚意。

作为教育者,我常常自问:当你埋怨社会不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潜规则”尚存的世界,就是我们从学校里教出来的?您也许呵责我过于神经,生拉硬拽,不能把一切社会问题归结于教育,教育不是万能的。您说得有理,教育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让所有的人停止请托,阳光办事。但是,教育必须自信——从真正的教育中走向世界的人们,他们谴责“潜规则”的时候,自己首先有一张阳光的心照亮的灿烂面孔。

教育的自信,来自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对教育的力量给予美好的期许———教育就应该有塑造明天美好生活的勇气和职责。教育甚至在此刻就应该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状况。《金刚经》开篇,释迦牟尼在讲说真理前,先去城中化缘,然后从容洗脚,盘足稳坐,这才开始讲授。释迦牟尼用自己的行为向在座的听众展现了一个本真的佛徒应有的生活常态。他的这些生活细节是《金刚经》不可或缺的内容。孟子的学生曹交抱怨,自己身高同周文王、商汤王差不多,可自己却不能成圣,白吃饭混日子。孟子回应他,尧舜所做的不过孝悌而已,你做尧舜的孝行,你就是圣人尧舜。你实行桀纣的恶行,你就是桀纣。这些圣贤的教育之道如此简单明了——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你怎样活,你便怎样教。教育,就是教师的自我呈现。

常听一个笑话,说一名教授赏识一名高足,逢人就夸。可某天有人闲话:教授的女儿跟他那个高足谈恋爱。教授勃然大怒: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当我的女婿?教授为那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骄傲,可教授拒绝这个孩子成为自己女儿的爱人。这位教授的教育,看来只是需要学生为他增添所谓教学业绩,但他却信不过自己的这个“教育产品”。想来,今天的教育出了问题,症结正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过程,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违背。我们都说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可我们都在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认为只有牺牲今天,才会有美丽的明天。殊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又是一个今天。我们让孩子们今天舍弃幸福快乐,沉埋试卷,放下想看的课外书,只要明天考上大学,就可以实现一切目标。我们用自己的种种不合理行为强化着这个应试的、冷冰冰的、越来越失掉了人性温度的教育环境,我们却口口声声说这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我们让自己投身这种环境的巩固过程,在逼着孩子们完成更多试卷的同时,失掉了富有灵性和温暖的教育生活。

找回教育失落的目标 篇9

有句名言说得好: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用它来形容当下的中国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搞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如果要对上述的各种事件理出一个头绪来,还得回过头来讨论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早就有人说过,教育的本意是使人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是要把人塑造成什么。教育本身是一回事,受教育者将来能够做什么是另一回事。教育就其对象而言,它的功能首先是内化的,而不是外在的,其首要任务是教人认知社会,认识自我,确立相应的价值观念,在道德、知识和修养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而不是要将人变成知识的存储器,应试的机器人。如果按照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担心有朝一日有人会举办这样的赛事:让人和机器比赛谁的记忆力更好,谁背的书更多。标准化的教材,标准化的教学,标准化的考试,标准化的答案,教育变成了“人才生产流水线”,生产出一批批规格统一的“合格产品”,它是教育的真正目标吗?这样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吗?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现在的教育,都与教育的本意南辕而北辙,教育目的的异化已经或正在产生着十分严重的后果。

现在所谓的人才,在特定语境下,就是指考高分、上名校的“应试之才”,因而,学校教育的目标也就简化成了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育对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正在丧失,育人的功能已被忽略,人才的标准已经物化,教育也就成了人们追求外在物质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成了利益博弈的角斗场。善恶,是非,美丑等社会的基本价值判断的养成,在教育的层面上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经完全功利化了,那么,有利益的地方必然就会闪现权力和金钱的身影,出现形形色色的以权或以钱谋私的案例也就不足为奇了。以前虽然对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该教育多有批判,但多数人还是认可以分数为决定因素仍然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但现在情况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权力和金钱仍然从看似严密的高考政策制度中找到了可以利用的空间,除了传统的作弊方式外,作弊的触角已经遍布考前考中和考后各个环节,有些甚至令人拍案称奇。引起很大轰动的罗彩霞被人顶替上学案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在一般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权力的运作下居然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它的危害不仅在于使某个个体的权益受到侵害,更在于它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进一步加剧,对高考所能体现的公平产生强烈的冲击,进而影响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间的和谐。因为不少人会因此而认为,号称最严密、最公平的高考中都会发生这样的事,在权力面前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近年来的高考加分政策,也越来越多地被权力和金钱所染指。和加分有关的项目,都成为了不少人“运作”的对象。渐渐地,一些人从中发现了端倪:享受加分的人群有了某些相似的特征,这才有了对“权势家庭垄断航模加分”的热议。其实不仅是航模,其他类型的加分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而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按理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逐步取消不必要的加分项目,应该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公平。但从现实来看,在取消加分方面,仍然存在各种利益的争执,近期内难有定论。在没有取消的情况下,应该建立更加科学严格的审查制度和造假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校园和网络公示等手段增加加分透明度,加大监督力度,尽可能杜绝被权力和金钱所利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侵害。

遗憾的是,最近还有人拿素质教育来为加分辩护,说取消加分会让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加困难云云。这其实是把素质教育庸俗化的典型论点。这样的论点根本不值得一驳。其一,素质教育不等于吹拉弹唱,不等于文体活动;其二,只要和高考沾上了边,表面上看起来和应试无关的各类比赛、竞赛等,只要纳入了加分的序列,最终都会变成应试的成果,它所体现的依然是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典型特征。所以,加分和实施素质教育,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关系,只不过是扩大了的应试教育而已。

数学隐性目标教育探究 篇10

可是,当前数学教育中,存在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对数学人才的培养、数学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资料表明,我国有为数不少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但却缺少一流的年轻的数学家群体,原因在于这些冠军是经过多年的强化训练培养出来的,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和成为大家的素质、意识和境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摆正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对隐性目标的渗透性教育,克服急功近利、“单打一”的错误做法。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探究的动力,是成功的前提。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要学好它,尤应注意培养兴趣。有兴趣,沉浸其中会获得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局外人难以体察的。陈景润当年攻克歌德巴赫猜想,做了几麻袋的演算,其艰苦之情状在外人看来是非常乏味的,但对陈景润而言,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正是数学难题的巨大诱惑与刺激吸引着他坚韧不拔、不断求索的脚步。兴趣培养需要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只有明确了数学的意义、数学的实际价值,才会激起探究的激情。譬如,上海地铁的运行规则就是加拿大数学家成功运用数学运筹理论的结果;数学家张庆恭提出,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现行数学教材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中,大部分也注意到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像比例、存款、彩票等。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极为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意识

不少科学家谈到科学美的问题,数学也有美,诸如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圆锥曲线是通过平面截圆锥获得的,这种和谐与优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效果会更佳。它既有圆锥曲线的优美,又有数形结合的风采;既有二次型的数学底蕴,更有描摹天体运动的功能,从而使内美与外美的统一达到了美妙绝伦的程度。极限的概念,即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极限的境界也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美学境界。而要充分地展现数学美,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数学审美素养,拥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和技能。

三、用数学家的精神启发和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数学课本中,尤其是高中课本中,有很多用数学家命名的定理和关于数学家的注释。教师可以借题发挥,把数学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把数学家评传引荐给学生看,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精神品格,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使学生从中汲取向上的动力,为其成长与发展树立高标。阿基米德就是这样的典范,敌人的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仍从容镇定,要求把画在地上的几何题做完……科学家的这种献身精神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很大的,对学生投身科学事业的影响是极为有益的。

四、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每一阶段上的重大成果,数学学科的特点、地位、功用和意义,特别是数学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为只有了解其价值,才会引起重视并被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此外,还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便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植入数学的种子;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认识不足,才能激起赶超世界一流的雄心和决心。“数论是数学中的皇冠,而歌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陈景润正是在中学时代就受到这样的教育,才开始他的数学之梦的。因此,数学史教育在中学阶段应该是必要的和重要的。

五、教育学生树立数学意识

把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贯彻到日常生活、研究性学习中去,并与创新相结合,使学生惯于和善于用数学思考问题,使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数学使人精确”,这是数学锻造的结果。一个数学修养高的人,他的逻辑思维是缜密的、严谨的,他的表达的数字化程度往往是比较高的。一牙膏厂奖励创新性方案,有人建议把牙膏嘴的口径扩大1毫米,结果获得10万元的奖励。撇开别的不说,单就这个人的数学意识而言是极强的,令人叹服的是他看到了1毫米改变的背后是厂家滚滚的财源。数学意识培养的结果是,一个人学数学,若干年后,他可能忘了公式,不会解题,但数学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意识等还留在思想深处,使人终身受益。

六、重视数学对人的品德的塑造

上一篇: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