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学习平台

2024-06-08

云学习平台(精选十篇)

云学习平台 篇1

1 预备知识

1.1 云计算和云计算辅助教学

云计算借助网络将应用、数字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IT资源提供模式。互联网常以云状图形表示, 而资源在互联网上, 因此就把提供资源的网络形象地类比为“云”。

云计算辅助教学指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教师可搭建平台、上传资源、云上交流等, 而学生可利用云端资源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1.2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将学习者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小组成员承担各自任务, 通过对话、商讨、争论等互助合作形式对问题充分论证, 以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在云计算的支持下, 协作学习可延伸为结合云计算辅助教学理论与方法, 搭建协作学习云环境, 教师借助恰当的工具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学习内容, 学习者根据主题, 在云平台下协商设计合作方案, 讨论、探索, 展开合作行动,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基于云环境的协作学习是网络协作学习的延伸。

1.3 百会云平台

百会平台是Zoho公司提供的云服务平台, 为我们提供:百会在线办公软件、百会维基、百会论坛等应用。百会平台具有存储空间大、计算能力强、办公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根据百会平台各应用的功能, 教师依照教学需要进行自由组合, 从而搭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促使其在教学中发挥各应用的优势。

2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平台充分发掘百会各应用的功能, 以百会维基、百会在线办公为主, 以百会日历、百会论坛及百会笔记本为辅, 将各个应用有机结合, 构建了一个高效、便捷、实用的学习平台。云计算协作学习平台各功能模块如表1所示。

3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型的设计及其特色

3.1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型的设计

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应用,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笔者尝试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协作学习模型, 如图1所示。该模型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组内成员个性、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均不相同, 通过调整, 尽量使小组之间能力均衡, 既保证组内合作, 又保证组间公平竞争。该模型以促进有效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 以良好的协作环境为基本模式, 将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 将评价及时反馈给教学。

该模型共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分组。教师在开展任务之前通过百会论坛对学生分组, 每组4—5人, 确定一名组长。教师简单介绍学习内容及学习目的, 使学生大致了解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模块二:建立资料库。教师将相关学习资料发布到百会平台上, 各小组组长带领组员认真查看、领会学习任务, 将任务细化到人。教师在百会维基平台中可赋予小组组长修改权限。各组长在百会维基上为本小组建立资料库, 组员可在其中上传和下载资料, 实现资料共享。

小组成员紧紧围绕分配到的任务, 利用网络搜集相关学习资料, 不断充实资料库。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监督学生从海量知识中收集学习资料, 并对学习资料有效性进行把关。

模块三:协作学习。教师在该阶段将根据学习目标来设立情境, 不断提出问题, 渐进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避免学生偏离学习主题。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自主学习, 根据资料库中的资料自主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之后, 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协作学习。组长通过百会在线办公 (例如百会写写或百会秀秀等) 建立共享文档框架, 组内成员根据各自分配的任务通过多人在线编辑功能对共享文档进行编辑, 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即时通讯IM实现交互, 完成共享文档的充实和完善, 实现组内知识整合, 形成阶段性学习成果。该成果由组长通过百会在线办公中的链接发布到博客中, 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审和反馈。根据反馈, 各组可继续对学习成果进行充实和完善。该过程可重复多次进行, 直至得到满意的学习成果。

阶段性学习成果确定后, 各小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总结, 利用百会笔记本记录学习总结。内容涵盖学习要点, 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过程、解决方式, 自我评价等。组长将学习记录及最终作品提交到教师维基, 由教师审阅, 师生共同选出优秀学习成果。教师修改百会维基平台权限, 允许组长将优秀作品发布到百会维基上。

模块四:评价总结。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组间知识整合, 小组间互评结合教师总结, 使学生全方位地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2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模型的特色

1) 资料库的建立

学生依据学习任务, 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快速精准地定位出有效资料, 利用百会维基、百会在线办公支持多人同时在线编辑的功能, 凝聚集体智慧, 高效地获取和组织知识, 从而形成完备的资料库。

2) 存储学习过程

当有人对某一页面进行编辑后, 平台会标明修改时间及相关信息, 自动将修改后的内容与原版本进行区分, 从而记录下某个知识点协作交流的整个过程, 包括协作问题的产生、讨论和求解, 探索与共享等。

3) 交流协作多样化

云计算协作学习平台打破时空界限, 实现即时通讯和异地通讯的有效结合, 促进了师生、生生、组内、组外的沟通与交流, 更好地推进了互动性学习, 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4 云计算协作学习模型的实践

笔者在实践当中, 利用百会平台指导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部分内容进行协作学习,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百会平台下《数据结构》协作学习平台的总体结构, 如图2所示。

实践中, 教师首先利用百会维基建立《数据结构》教学站点, 如图3所示, 指导学生使用学号注册百会登录账号, 并按照自愿、互补原则对学生分组。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教师维基, 赋予学生查看的权限, 使其通过课程导学查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通过课程学习查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任务。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结合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 进行自主学习, 提炼学习内容, 完成各自任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 学生可通过百会论坛或百会聊聊向教师或同伴咨询。整个学习过程以“教师指导、学生主导”,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交错, 贯穿始终。与传统学习效果相比, 采用云计算的协作学习平台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智慧, 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5 小结

云计算协作学习平台依据云计算协作学习模型设计而成, 充分发掘了百会云平台各个应用的优势。基于云计算协作学习平台的使用改变了传统面对面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 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精神。

摘要:本文在介绍云计算、云计算辅助教学以及百会云平台的基础上, 构建了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平台的功能模块, 提出了基于百会云平台的协作学习模型, 并将基于该模型设计的协作学习云平台应用于实践,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合作创新能力, 促进了知识的管理、分享和转化。

关键词:云计算,百会云平台,协作学习模型

参考文献

[1]钟锋.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协作式教学环境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1)

[2]唐红, 徐光侠.云计算研究与发展综述.数字通讯, 2010, (6)

[3]张利峰.云计算辅助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2

[4]程静飞.云服务平台支持下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云学习平台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资源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安全使用,根据《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是云平台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云平台资源管理工作;云平台资源使用单位(以下简称用户单位)依据各自责任,协助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做好云平台资源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云平台运营单位配合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云平台资源提供及安全管理服务。

第三条 本细则所指云平台资源是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为用户单位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等云资源,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一)云计算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虚拟主机服务,用户单位须明确虚拟主机的CPU核数、内存容量、存储容量、端口开放需求和配套设备运维需求。

(二)云存储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保存系统数据、图片、视频和 备份文件的云存储资源。

(三)第三方软件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服务器防病毒、备份工具等第三方软件。用户单位应优先使用自有的正版第三方软件,建议用户单位原则上使用开源软件,如需使用云平台提供的付费第三方软件,用户单位需求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四)云网络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互联网、党政内外网、业务专网、无线网络、VPN远程访问和其他网络接入服务。用户单位云网络资源需求须明确网络接入地点、数量、带宽和价格等要求,并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五)云安全服务。云平台运营单位提供满足等保三级要求的基础设施安全配套服务。用户单位如需选用云平台运营单位提供的增值安全服务,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第四条 云平台服务范围。云平台主要为中山市市直机关及事业单位(含下属单位)、各镇区网站和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的重点信息化项目提供资源服务。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五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是云平台的主管部门,在新建电 子政务项目技术评审阶段就项目对云平台资源的需求提出意见;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负责云平台资源的申请受理、评估、审批、统筹、协调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 用户单位按需向市经信局提出云平台资源申请,填写《云平台资源申请表》,经市经信局评估、审批和分配资源后,负责对云平台资源的使用和安全进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虚拟主机和账户密码管理、协调软件开发单位合理使用资源、资源使用反馈、信息系统维护等。用户单位须协助云平台运营单位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具体负责云平台资源分配实施、资源监控报告、平台运维优化、故障响应、技术支持、平台资源扩容等运营管理工作。

第八条 市公安局是云平台信息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单位,云平台运营单位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下,按照信息安全有关工作要求,做好云平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章 用户单位前期需求的确定

第九条 新建电子政务项目在技术评审阶段,项目建设方案须参考云平台服务目录,明确云平台资源使用需求。

第十条 新建电子政务项目须参照云平台网络规划,明确云网络资源需求,并经市经信局组织的技术评审和市财政局绩效预 算审核后,作为云平台运营单位进行网络采购的依据。

第四章 云平台资源申请管理

第十一条 用户单位可参照云平台资源服务目录提出资源申请,流程为由用户单位向市经信局提交资源申请表(见附件),市经信局经过内部审批向云平台运营单位发出资源审批意见,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资源审批意见分配资源并通知用户单位,协助用户单位进行系统部署或调整。

第十二条 云平台资源申请时间要求。用户单位关于云计算、云存储、第三方软件资源(变更)的申请,须提前于计划实施目标日前至少5个工作日提出申请;云网络资源(变更)申请和云安全服务(变更)申请,须提前于计划实施目标日前至少30个工作日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用户单位申请将已建信息系统迁移到云平台时,原则上要继续使用前期已采购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第三方软件正版授权,云平台不再安排。

第十四条 用户单位在填写云平台资源申请时,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及业务需要,结合信息系统未来3个月的资源需求提出申请,对于资源需求超出实际情况的申请,云平台将根据评估情况做出合理化分配建议。

第五章 云计算资源管理

第十五条 资源分配和使用原则。用户单位应根据业务需要向市经信局提出资源申请,市经信局评估、审批后分配资源总额和初始资源额度,云平台运营单位按初始资源额度分配资源,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在资源总额范畴内,云平台运营单位可根据用户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用户单位可通过邮件方式提出申请,资源调整操作完成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通知主管单位和用户单位。如资源使用量已达总额仍不能满足信息系统实际需求,用户单位可再次提出资源申请。

第十六条 云计算资源的初始分配。市经信局通过对在云平台运行的多个信息系统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一般性网站及OLTP系统、较大型网站及多用户OLTP系统、大型服务网站和信息系统等三个类别进行资源初始分配。

第十七条 云计算资源升级。在资源总额范畴内,云主机资源的升级按照以下管理原则进行。

(一)达标升级原则。各单位云主机资源需达到一定使用量或条件时才可申请升级,具体如下:

(1)CPU周平均使用率超过80%及以上;

(2)1小时内CPU使用峰值超过90%达到3次以上;(3)内存周平均使用率超过80%及以上;(4)1小时内存使用峰值超过90%达到3次以上;(5)存储空间使用率达80%以上;

(二)临时升级原则。当用户单位的信息系统出现可预期的访问高峰时,用户单位在明确升级时间长度和资源需求后,可向市经信局提出资源临时升级申请。

(三)应急管理原则。云平台运营单位在发现用户部门的云主机出现资源瓶颈情况时,应及时采取资源升级操作并通知用户部门。

第十八条 云计算资源的变更。用户单位需对已分配的云计算资源(第三方软件)进行变更时,须提交资源变更申请,按照申请流程办理。

第十九条 云计算资源的回收。用户单位已申请的资源如出现闲置时可通知云平台主管单位和运营单位进行资源回收。云平台运营单位每季度整理出资源使用率偏低的云主机,对于资源长期闲置不用或已停止服务的主机,在经用户单位和主管部门确认后将收回资源。

第二十条 云主机端口开放管理。用户单位须充分重视应用系统的端口开放管理,在申请端口开放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端口用途和范围。每一个开放端口均需明确用途和开放范围(互联网、党政外网、部门专网或固定IP),短期无明确用途的预留端口不建议申请,同时端口的开放范围能小则小(最好精确到IP),以减少安全风险。

(二)为加强安全管理,常用端口如TCP21(FTP)、TCP1433(Microsoft SQL)、TCP1521(Oracle)、TCP3306(My-SQL)、TCP50000(DB2)、TCP5000(SyBase)等传输数据类,通常只允许在用户单位应用系统不同云主机之间访问,而不允许外部访问,如需要在非云平台环境内访问此类端口,需要修改到其它非周知端口。

(三)对于不再使用的端口,用户单位应及时通知云平台主管单位和运营单位进行端口权限取消工作,以减少安全漏洞。

第二十一条 VPN账户管理。用户单位须充分重视VPN账户管理,在申请VPN账户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申请资格:没有连接党政外网的用户单位允许申请(用户单位有党政外网,但云主机上系统由用户单位的外包单位维护,且外包单位无党政外网的情况时,视为有党政外网);有连接到党政外网的用户单位但有非工作时间需要连接上云主机运维的允许申请一个唯一帐号。

(二)帐号管理:申请的用户单位对任何经由该帐号所产生的安全事件负责。

(三)帐号有效期:所有申请SSL VPN帐号原则上申请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3个月。

(四)帐号访问权限修改:用户单位对帐号的访问云主机运维IP、端口权限增加或减少,用户单位须填写申请表交主管 单位审批后由运营单位实施。

第六章 云平台网络资源管理

第二十二条 党政内网和党政外网资源管理。党政内网和党政外网的新增、迁移和撤销申请由市信息中心按照相关流程审批后交由云平台运营单位实施。

第二十三条 对于由用户单位自行负责租赁费用的网络链路需接入云平台网络的,由用户单位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对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租赁费用的网络需求,数量规模较大的(超过5条链路)须经市政务信息化项目流程进行技术评审和预算绩效审核后实施,数量规模较小的(不超过5条链路)由云平台运营单位参照已提供服务的同类链路价格水平实施,并报云平台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对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租赁费用的部门专网,凡涉及到链路增减、带宽调整、点位迁移等变更情况,由用户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实施。

第七章 云平台资源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 用户单位应安排负责科室(部门)作为云平台资源使用和安全的管理科室(部门),管理云主机的用户名和密码等重要资料,按业务需求提出云平台资源申请。当用户单位 的云平台资源管理科室(部门)发生调整时,用户单位应及时通知云平台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用户单位不得随意改变已分配资源的用途及应用系统端口,如确实需进行更改,须经过资源变更审批流程后方可变更。

第二十八条 用户单位须做好应用系统安全防护(如修补安全漏洞等)。应用系统上线前用户单位应通知云平台运营单位,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进行安全检测,通过后方可正式上线。

第八章 云平台的运维管理

第二十九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应在每月中旬向各用户单位提供上一月度的资源使用月报,并根据用户单位的反馈解决问题,完善服务。

第三十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须对云主机及应用系统进行监控,当用户单位云主机或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单位和主管部门,并按照应急处理机制落实各项措施。

第三十一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每季度须对云平台进行定期维护,并提前15个工作日向云平台主管部门提交维护计划,审核通过后,须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用户单位,各用户单位需配合云平台做好维护工作。

第九章 附

第三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执行。

微学习圈学习出版云平台开发感悟 篇3

和业内众多的出版界同仁一样,作为一家专注于中学教辅出版策划的机构,我们对于数字出版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也经历了多年时间,从最开始在技术公司那里获得的理念熏陶,到后来通过购买数字出版开发软件和运营平台进行尝试,我们同样也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一年前,我们怀着对“云出版”的极大兴趣,自建技术团队开始了“微学习圈”数字学习出版平台的开发之路,才取得了小小的突破。到目前为止,虽然平台的完整框架还没有架构完毕,但是在“云出版”的探索上,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切身的感悟和经验。这里,笔者不揣浅陋,现将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感受分享出来,以就教于业内同仁。

一、战略结构组合

微学习圈学习出版云平台是我们以教育出版商的视角切入在线教育领域的一次尝试,通过“微学圈子”将名师编委与学生读者连接在一起进行在线互动,试图解决编委资源和读者用户的整合问题;通过 “云端创作平台”提供稀缺的“微学习卡”“微学习贴”“微学杂志”等数字出版物,初步实现了数字出版研发流程的“云端再造”;通过与线下产品配套的“微学计划”来强化与读者用户的连接关系,并通过VIP收费机制实现盈利。

(一)微学习圈平台的格局定位

在线教育有多个切入点,具备不同背景或基因的机构都需要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选择最佳切入角度,于是BAT巨头纷纷搭建在线教育大平台,百度有百度传课和百度文库,淘宝有淘宝同学,腾讯有腾讯课堂和智慧校园,互联网技术公司涌现出沪江网、一起作业网、猿题库、阿凡题等,教育培训机构有新东方的新东方在线和酷学网,学而思的e度学习网、家长帮和学而思网校,高思教育的爱学习平台,多媒体公司有爱学堂,教育出版机构有跨学网、全品学堂、91淘课网等等,总之是群雄逐鹿、各显其能。

我们选择以自身的优势出发,在借鉴很多国内外众多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的“教育出版”定位做了创新性的设计,最终确立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学习出版云平台。这一平台定位植根于企业的教育出版主业,又在在线教育的市场格局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定位。

(二)微学习圈的产品组合

微学习圈在产品整合上是从 “卡”“贴”“刊”“音频”等数字化出版物应用切入的,这些不同的出版物类型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产品模块,同时又为互动社群“微学圈子”和学习体系“微学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撑。平台的产品组合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块:

出版应用:我们已经上线公测“微学习卡”“微学习贴”“微学杂志”等3个数字产品模块,即将上线公测“微学电台”模块。其中,“微学习卡”和“微学习贴”主要完成通用性、工具性、资料性的碎片化知识的出版;而“杂志”和“电台”则对于线下产品的线上增值有较好的互补关系,下一步我们也将开发“视频”和“测评”等内容模块。这些出版应用的开发都有技术的支撑,主要通过基于自主产权的“云端创作平台”实现内容的创作与发布。

微学圈子:线下教辅的读者用户是不明确的,只有转移到线上才有网络价值,转移到线上必然要依托产品建立社群联系(编读之间和读者之间),微学习圈的核心模块——微学圈子,就是为这一目标而建立的。每个圈子致力于整合编委老师和读者用户,通过名师直播、指导,学生发言、提问,共享精品资料等形式,实现用户的整合与互动。这是将我们线下的读者用户与编委资源围绕公司品牌教辅连接起来的较好的办法,也是解决一家教育出版商真正痛点的有效途径。

微学计划:在有了出版应用和互动圈子的基础上,我们就具备了构建系统化数字学习服务体系的能力,为此,我们构建了有助于实现公司产品价值线上转化的数字学习计划——微学计划。微学计划依托传统教辅的目录体系进行了更深层的设计,每一套计划中的内容由“卡”“贴”“刊”“音频”“视频”“练习”“测评”等多种形式组成,较好地实现线下产品的内容增值,同时我们对于用户在整个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度,都做了跟踪记录,这就为依托大数据提供智能化学习服务提供了数据基础。

综上,通过出版应用、微学圈子和微学计划三个有机互动的功能,实现了内容的产生、用户的互动和服务的深化,有助于实现对于用户更深层的学习出版服务。这三种功能分别对应于用户学习的几种方式:碎片化学习、社交化学习和体系化学习。

(三)微学习圈平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构建要思考用户价值和盈利模式。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学习出版服务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而实现这一价值主要是基于“云端”版权化的内容资源。由于我们平台的内容都是通过在线创作平台开发的,版权内容难以被直接复制,因而就具备了对用户收费的可能。我们初步设想是对于部分“核心内容”以及“微学计划”设置VIP学习权限,通过收取VIP会员费用实现盈利。

所以,微学习圈的商业模式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连接教师编委和学生读者为目标,以“读者用户”经营为核心,通过基于自主产权的创作平台创作的“版权化内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VIP制”学习服务,实现与用户的共赢。在这一共赢价值链中,包括平台官方、编委团队(含机构)以及读者用户。

二、运营战术组合

内容研发、平台建设、营销运营,这是在线教育运营的三驾马车。运营战术组合与战略结构组合有机配套,方能保障我们的战略设计落到实处。

(一)内容研发策略

微学习圈内容研发是基于创作平台的“模板化开发、协同化编纂”开发模式进行的,在整个内容研发流程上形成了与传统出版迥然不同的流程特征。另一方面,微学习圈的内容研发是“社交化的”,所有选题策划都从属于作者账号,从而有助于编读互动机制的形成。

nlc202309091605

表1 传统图书出版与云端数字出版开发模式对比

表2 云端数字出版的作者社交属性与媒介优势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线出版更有助于连接起内容供应者,依托“模板共享”“资源共享”的优势,在线出版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知识资源,创作出优质学习内容。

(二)技术开发策略

微学习圈的技术开发架构综合考虑了pc端、wap端和app端的不同需求,做了系统化的设计,其中pc端主要解决了教室编委在线创作的问题,wap和app主要服务于学生读者用户的学习使用。

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艰辛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开发的经验,比如在前端开发上,分别采用了成熟的bootstrap框架和mui框架,大幅提升了开发效率;在app开发上,我们采用了html5开发技术,相比原生开发模式节省了“6名工程师”的人力成本;在创作平台搭建上,我们利用了全球最流行的mvvm框架——angular框架。这些技术都具备较好的扩展性,对于后续模块的增加和扩展,都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

目前,平台基础框架已经搭建了相对完善的根基,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扩展开发新的内容模块和小型应用,这些将会持续增加平台的用户粘性和平台价值。

(三)营销运营策略

微学习圈内容营销推广总体坚持“守正”和“出奇”两条路线,“守正”是让用户在平台上直接学习及与互动,“出奇”是让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平台间接阅读内容。

“守正”是守教育出版之正。我们以直接推广“微学习圈”平台为核心的营销方式,这自然要借助已有的营销传播通道,目前会以与公司产品互动宣传为主要的推广通道。微学习圈平台的推广在给平台带来用户的同时,也具有反哺线下教辅产品销售的作用。目前,鉴于平台还没有完善,直接推广的任务还没有启动。

“出奇”是出社交红利之奇。鉴于平台直接推广需要较大的广告宣传投入,我们重点考虑“出奇”策略,即在社交网络平台上通过内容推送、用户分享、朋友扩散的方式获取流量和用户。这一块主要针对“出版应用”来展开,因为大量免费的出版应用和知识应用是社交网络稀缺的社交学习资源,我们构建了以“数据”为核心,以“场景、社群、内容、连接”为组合的“社群营销框架”,从上线内测时2个月的数据来看,微信社群积累了5000以上的粉丝用户,其中有40%转化为了平台用户,显示了较好的用户转化率。

三、转型发展问题

传统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阻力,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一点在我们这里同样存在。在笔者的感受里,管理机制的困扰和团队发展的问题成了最大的烦扰,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一)管理机制问题

1.传统出版机制的影响

在同一家企业中,将之前的管理经验复制到新业务的管理中,是公司的各级管理层不自觉地进行的一项行为。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当新业务的业务模式与传统业务有足够的差异之时,已有的管理经验不仅经常失灵,而且还有很大可能对新业务的发展构成巨大的束缚。

数字出版在研发流程、运营模式等方面都与传统有着迥然的差异,对于一家数字出版业务份额很小的企业来说,要让公司管理层能够为数字出版业务提供适合的管理机制,显得很不容易。但这恰恰是决定数字出版业务顺利发展与否的关键所在。

2.管理团队的困惑与分歧

在笔者带领着现在的团队从传统出版过渡到数字出版业务的过程中,从商业模式、网络技术、研发技术到运营模式等方面接触了大量全新的知识信息,各种新的名词、概念、技术、案例每天都在影响着团队的思想意识,这在促进了我们团队探索和前行的同时,也造成了和做传统出版的同事甚至公司管理层的沟通不畅,由此导致了较长时间的思想分歧,使得内耗加剧,影响了开发的进程。

这种现象让我们面对同样的市场机遇时,因为战略决策未能及时达成很容易错失良机。由于参与战略决策的是来自公司各部门的高层领导,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之间,有太多的不一样的思想逻辑,管理层是否有较好的思想共识,对于战略决策显得格外重要。

(二)团队建设与成长问题

1.对于外部专业技术人才的吸纳

在引进外部的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出版机构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在笔者组建内部的技术团队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技术人才对于专业的互联网团队氛围的渴望,他们最为担心的就是传统企业没有从机制上做好互联网转型的配套,事实上,我们也因此错失了几位很看好的人才。

所以对于外部专业人才的引进,需要公司从管理层的思想意识开始做好转变,努力搭建适合互联网生存法则的管理机制,以便能放开怀抱吸纳优秀的人才加盟。

2.传统编辑、营销人员的转型

传统编辑、营销人员的转型,从一开始也并不是那么风平浪静,一方面数字出版的员工绩效相比传统出版一开始并不诱人,另一方面是数字出版要求员工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技能再到创新思考方面重塑自己,学习成长的压力很大,这注定了是不平凡的历程。

我们这里的员工相对年轻化,对于接触新的事物都抱着开放的心态,但鉴于数字出版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员工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压力始终存在着。

上面是笔者近三年来从事数字出版业务探索的经验和感受,可以说,三年来我和我们团队的每一名员工一起,都同样饱尝了技术障碍之忧和思想困惑之扰,虽然已经超越了自我做出了阶段的成果,但离目标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单位系河南天星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学习云服务平台的开发 篇4

1.1 移动学习云内容支撑平台

移动学习云内容支撑平台面向手机、平板电脑和互联网站点三类不同消费终端,主要负责为培训内容提供商提供学习内容的全面的服务支撑。

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子系统:

1.1.1 移动学习云在线转码系统

云转码系统通过分布式的转码集群服务器实现海量内容的多格式存储、转码和个性化内容加工服务,满足移动设备的不同格式需求。

1.1.2 移动学习云在线聚合系统

包括移动学习内容的检索、聚合、预览等,通过内容的内在关联耦合,实现内容的有效聚合。

1.1.3 移动学习云在线播放系统

云播放系统通过分布式的播放集群服务器实现根据移动设备格式、带宽、分辨率等不同的需求,提供合适的内容播放支撑。

1.2 移动学习云商务服务平台

移动学习云商务服务平台综合实现内容播控、业务模式支撑、电子商务支撑和内容安全监管等四大功能。

2 技术路线

移动学习云服务由于在终端性能、带宽和应用特性等方面存在限制,使得其虚拟化资源的管理过程更加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管理资源实体以及实现更细粒度的管理操作。

2.1 移动学习云商务服务平台核心技术分析

移动学习云商务服务平台是聚合了丰富的资源,通过SOA技术将云计算资源以服务的形式发布出去,供不同的移动设备访问,解决移动环境资源受限的瓶颈。移动设备通过中间件获取云服务接口,充当移动设备和云服务端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云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云服务中间件通过建立Web应用服务器实例,来屏蔽不同终端操作系统的异构性,提供统一的计算存储平台和运行环境。

2.2 移动学习云内容支撑平台

现有的移动视频,需要解决各种不同智能终端对移动学习资源的播放支持,包括编码格式、分辨率大小、长宽比例、带宽速度等多方面的适配,因此需要实时转码云平台,具备云端实时转码、多屏智能适配、按需转码、标准能力开放四方面功能。

3 创新点

3.1 提供针对多种移动终端及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统一支撑服务平台

为学员提供了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终端全媒体学习的环境,结合互动交流平台,充分满足混合式学习对教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随地互动交流的需求,有效的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3.2 实现多媒体教学内容转换和播放的统一解决方案

解决各种不同智能终端对移动学习资源的播放支持,包括编码格式、分辨率大小、长宽比例、带宽速度等多方面的适配。

3.3 实现在线移动教学云服务平台

提供中小教育服务机构的科技服务平台,推进移动在线教育电子商务服务的拓展。通过租用模式提供中小教育服务机构开通在线教育推进电子商务服务。

3.4 支持在线电脑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混合学习和统一管理

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采用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系统架构的学习平台,通过WEB SERVICE接口实现与网络平台全面对接。保障学员移动学习的整个过程都与网络学习平台同步,保证学员学分档案的完整和统一。

4 实施绩效

基于我国越5亿的移动上网用户群体、以及3G和4G移动通信的广泛使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移动学习将有着广袤的发展前景。就我省而言,通过平台的建设,除积累移动学习的实践经验与相关技术外,也将对我省移动学习起着示范作用。

移动学习预期会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会带来相当的经济收益。根据目前的需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营初期预计为500~1000人提供学习服务,带来5~10万元的收益,并为平台自我增值的发展提供保障。在“以平台养平台,以平台发展平台”的指导思想下,让平台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5 项目风险评估

由于移动学习、云服务等技术领域在实际的产业化运行推进,改变了现有的传统模式,带来了项目的潜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传统观念转型

移动学习理念相对较新,目前的教学提供者需要了解移动学习的特点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短、小、精特点的课程资源。这需要对参与者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引导。

5.2 产业进步发展

随着移动产业的发展,会出现新的设备、系统,尤其是高分辨率的设备,如何在这些移动设备上实现流畅、清晰的播放,需要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不断的升级和兼容。

5.3 行业标准统一

目前移动学习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内容、教学等多方面推进上存在问题,而本平台推进了行业的协作,能否在此基础上逐步的提出相应的统一标准,取决于平台的影响力的大小。

5.4 系统压力保障

随着业务的开展,用户的增加将带来系统、网络全面的压力,需要规划系统相应的升级方案,确保系统能够平滑的升级。

5.5 资金安全控制

如何构建云计算电子政务云平台论文 篇5

【摘要】电子政务工作模式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现在信息技术的高效应用,政府工作内容以及作业模式在持续更新,有必要基于新型技术来建立全新的工作平台,以求更好的适应各种变化。基于云计算来构建电子政务平台,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具有重要意义,确定平台构建内容,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为目的,做好各层次设计优化,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电子政务论文范文

电子政务模式的建设与实现,可以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满足此项转变需求,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政务平台,作为各项工作展开的基础。以云计算技术作为核心,构建功能完善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电子政务模式的创新,提高应用支撑服务能力,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效避免了各自为政以及信息孤岛等问题的发生,可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1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分析

1.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即通过宽带网络连接,利用“云”基础部分、与其连接数据中心网络和操作部分实现。并且按照服务资源所处基础层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既服务、软件既服务等服务。用户无法在本地实现云服务,而是需要将宽带网络作为媒介,与“云”可靠连接后在数据库内获取各项资源,同时云内地各节点之间也需要内部网络作为媒介进行连接。并向用户提供快速且具有弹性的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相应的.资源,并依托需求对资源进行扩展。

1.2云平台优势

1.2.1财政控制基于云计算技术来构建电子政务云平台,可以实现对各类电子设备设施的高效整合,不仅可以为政府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以为新业务系统的创造有利条件,避免资源重复应用,进而可以节省更多成本费用,提高财政管理效率。1.2.2系统运行以云计算为代表各项新型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工作的效率,能够向应用系统双机热备以及系统冗余提供有力支持,避免因某部服务器宕机对政府业务产生影响。并且,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系统部署速度,提高电子政务作业智能化水平,更好的应对各种问题。1.2.3均衡发展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实现,可以满足各项基础功能实施的要求,为各部门提供针对性服务,实现各地方区域之间信息的共享,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区域与部门,通过电子政务云平台,可以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以免因为信息断层而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实现不同地区电子政务的均衡发展,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2云计算在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中设计要点

2.1基础设施层

2.1.1服务器虚拟化对网络基础层进行设计,要在保证硬件配置高效化的同时,灵活应用虚拟化技术来将政府部门所有业务数据上传到云网络内。最为常见的服务器虚拟化,可通过抽象分离技术,来对实体物理机进行虚拟化,减少硬件配置的同时实现更多资源信息的存储与应用。对于服务器虚拟化来讲,对比传统物理机虚拟化后服务器可以存储更多资源,同时一台物理机还可以与多台虚拟机连接,但是相互之间保持相互独立,用于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将其应用到电子政务平台的构建中,可以提高资源信息以及物理机运行效率,节省更多运行成本,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动态部署和分配各项资源,充分发挥出各类资源具有的功能性。2.1.2交换机虚拟化应用云计算技术来架构服务器,可以应用虚拟化构建方案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比传统网络结构中的多层结构运维难度大特点,此种构建方案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可以对多台进行组合管理,然后利用一个逻辑点来对该组设备进行统一配置,能够最大程度上来实现网络架构的简单化设计,定义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结构模式,为平台构建提供一个新标准,提高了平台架构的灵活性,对优化资源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2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为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的要点,不仅具有强大的数据服务交付能力,通过建立集群应用,可以有效整合系统内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达到数据高效率存储以及业务高度访问率目的。基于市政业务作业要求,系统设计时应就医疗卫生、地理信息系统、人口基础数据库等子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整合,获取内部相应数据信息,作为市政业务平台数据共享的基础。同时,还应科学规划市政各部门高性能数据库集群分区,为各类政务系统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常见的设计方法为分布式存储,对同一份数据进行多个副本存储,并将存储设备作为系统设计核心,对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等进行高效集合,同时配置各项应用软件,为用户提供数据访问、应用服务。

2.3平台服务层

平台服务层可以提供用于开发、测试以及运行功能,基于云计算技术来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系统,为不同应用服务构建提供支持。利用平台服务层所具有的服务访问功能,组成各类硬件资源,形成虚拟数据中心,并且个虚拟数据中心均有唯一独立的自服务门户。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定义任何应用系统,正常访问配备虚拟机或虚拟机组实现相应业系统虚拟机角色与功能的归类和设定。

2.4信息安全管理层

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平台构建的要点,同时也是限制云计算技术应用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满足电子政务对信息安全性的要求,在平台构建时,需要重视安全性要求,从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出发,实现系统平台功能的完善。保证平台全生命周期运行的安全性,将安全理念贯彻到云计算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整改、评测、运维每个环节,满足各应用系统运行安全性需求。可应用安全模块设计方案,利用一台安全模块对连接所用安全区域进行统一安全防护,常见的为多虚一和一虚多两种安全虚拟化技术。一虚多即利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对网络节点设备上融合的安全设备对各安全防护区域提供安全保护。

3结束语

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电子政务平台的构建中,能够实现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提高资源配置高效性,整体上提高电子政务工作水平。就需要确定云平台构建要点,对不同层次设计要点做好控制,争取实现平台功能化与安全化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宁.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云平台构建探析[J].黑龙江档案,(05):104.

[2]李思瓯.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选对云平台 简化云管理 篇6

“除了在功能上要求满足我们的需求之外,简单、灵活、安全是我们在选择云平台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Radix Technologies亚太区总经理张告诉记者。Radix Technologies 是一家来自瑞典的IT服务商,当这个公司2009年进入中国拓展业务的时候,其数据中心就开始部署云计算,“既为降低IT成本,同时也为其向外提供云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张说。

不过,由于云管理平台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云平台并不多,基本上还是一些传统的管理软件供应商提供。当然,也有些技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也选择了自己开发。自己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地定制功能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后期维护成本很高,同时,最终产品的可用性还受限于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更多的企业还是选择了市场上成熟的云平台。

Radix Technologies后来选择了CA Technologies的CA AppLogic 3.0。“这是一款专门面向管理服务提供商和企业客户的一站式云平台,能帮助企业方便地定义基础设施、配备、部署和管理应用,为其开展业务奠定很好的基础。”CA Technologies亚太区云计算、虚拟化及服务自动化副总裁Anna Gong表示。

Anna Gong介绍说,为帮助用户,特别是云服务商成功地部署云计算技术。CA Technologies还提出了一套业务服务创新(Business Service Innovation)方法论。“这个方法论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包括云服务的建模、服务的装配、自动化、服务保障以及安全。”

据介绍,所谓服务建模是指对于某项服务,明确这个服务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架构,以及有什么样容量需求和多少成本;服务的组合是指把来自不同技术环境的功能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服务提供出来给用户;自动化是指把云环境统一整合在一起,对整个云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实现云服务的自动提供和迁移等;服务保障则是对云服务进行监控,并预测和分析云环境的可用性、性能,确保服务级别;安全则是确保用户的数据和身份等的安全。

“CA Applogic云平台再加上我们的服务一起可以帮助客户快速实现计算的落地,尽快体现云计算的价值。”Anna Gong说。

云学习平台 篇7

云计算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IT相关资源整合模式,它既是多种技术(虚拟化、网络、分布式计算、面向服务模式以及Web2.0)的整合共享,也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1]。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已有很多:如黄成云等[2]的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李树波[3]的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网络平台构建研究,任远鹏[4]的基于Hadoop的移动学习模型设计与实现,王琴等[5]的基于移动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研究。上述研究都是围绕如何使用已有的云计算技术来搭建移动学习平台,未考虑移动学习任务的突发性。在使用网络进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内容往往会出现二八规律,即80%的学习者集中学习20%的网络课程和相应内容,同时在复习、考试时访问量会骤增,这就需要系统能动态扩展,而云计算正好具有按需分配功能。因此,本文根据学习规律设计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动态可扩展的移动学习模型。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功能模块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功能模块包括客户端与云端两部分,主要功能有课程学习、课件中心、在线练习、在线考试、用户管理、课件管理、考试管理等模块。由于移动学习平台功能模块多,聚合了大量的应用和服务组件,导致编译、部署困难、数据库连接耗尽、新增业务困难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采取拆分的解决方案,把整个大应用拆分为多个小应用,采用面向服务的分布式计算应用架构,将模块独立部署,降低系统的耦合性,将复用的业务拆分出来,独立部署为分布式服务。对学习、考试任务流程灵活编排和组合,新增业务只需要调用这些分布式服务,不需要依赖具体的模块代码,而当模块内业务逻辑变化时,只要接口保持一致就不会影响业务程序和其它模块。本文采用Web Service来整合及构建分布式移动学习平台,并借助发布—订阅模式的消息队列通信完成模块间合作。

1.2 系统整体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学习业务管理、考试等系统。其中,学习业务模块与考试系统模块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显著特点是任务性和集中性。

根据学习业务与考试业务特点,结合云计算服务模式,本文构建的基于云计算的动态可扩展移动学习平台架构分为4层,如图1所示。

(1)移动学习平台应用层。即系统的业务实现,包括课件管理、在线练习、课程管理、题库管理、考试等子系统。

(2)云计算中间件层。包括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资源,中间件以及并行处理和集群处理等。

(3)基础设施虚拟化层。主要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

(4)管理层。包括账户管理、运维管理以及监控、策略、仲裁和准备4个模块。

这种架构模式正好和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架构即服务相对应。通过虚拟化技术的基础设施层向上提供动态可扩展物理资源池,本文采用VMware vSphere虚拟化技术。

通过云计算中间件层调度服务器集群、缓存服务、负载均衡、数据库服务等,对资源进行动态调度,满足应用的弹性伸缩。文献[6]~[8]对云计算资源调度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文献[7]提出的改进遗传算法的云资源调度算法。

缓存技术采用Squid作为服务器的前置缓存;负载均衡技术采用高性能的HTTP和反向代理服务器Nginx。

应用层则由网络学习系统以及考试系统构成,利用现有技术保证系统操作便利和界面友好。采用页面静态化、数据的分类存储等系统优化策略。系统数据主要包含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存储采用数据库集群技术与库表散列。非结构化数据像课件、音视频、案例库(由图片、文字组成)等采用基于对象的云存储存放。

管理层完成用户账号管理、平台运营管理和4个点对点模块,监控模块主要记录学习者访问资源状况以及系统资源利用率,实时监控云计算对应三层的运行状态,并及时向策略模块反馈,满足资源的弹性需求。策略模块能够设置教学策略、同时对系统资源负荷进行预测,对于那些访问频率高的学习资源进行预调度以保障其高并发性需求。仲裁模块主要根据策略来改进资源分配,根据不同学习行为设置不同的资源使用方式。

2 系统实现

2.1 环境搭建

通过学习安排、资源准备和压力测试等流程,验证系统平台架构的合理性。移动学习系统验证平台主要由云端管理服务、客户端集群管理服务、客户端应用服务以及前台代理服务组成。移动学习平台初始化环境如表1所示。

2.2 仿真实验

使用LoadRunner工具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并发300个用户登录系统进行集中学习,并查看事务的响应时间。响应时间随着并发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这表明用户访问系统开始变慢。压力测试脚本运行后,学习事务的响应时间逐步加大,2′30″达到较高的响应时长50s。

随着指标的不断攀升,系统的策略模块开始启动,为移动学习系统增添新的服务器资源;通过系统监控模块可以看到,压力测试脚本在3′30″达到峰值,然后事务响应时间随着新启动资源不断下降,结果显示新增资源启动30s后即可有效均衡负载,保证了用户的良好体验。Load Runner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

3 结语

基于云计算的可扩展移动学习系统可解决高并发带来的系统瓶颈问题,监控与策略模块的运用提高了学习系统的调度与响应能力。本文给出了动态可扩展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总体架构和技术特点,并进行了系统实现与仿真实验,为快速灵活满足业务变化提供了可靠的系统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1]许守东.云计算技术应用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2]黄成云,左明章,荣先海.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8):102-105.

[3]李树波.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网络平台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115-117.

[4]任远鹏.基于Hadoop的移动学习模型设计与实现[J].渤海大学学报,2013(12):412-417.

[5]王琴.基于移动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3(4):6-7.

[6]李文娟.基于模糊聚类的云任务调度算法[J].通信学报,2012(3):146-154.

[7]朱宗斌.基于改进GA的云计算任务调度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49(5):77-80.

云学习平台 篇8

关键词:移动学习,云计算,支撑平台,需求分析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 大众对于移动设备的兴趣与日俱增, 谷歌公司对智能手机的调查显示, 2013年一季度, 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47%。智能手机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购物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逐渐习惯使用移动设备上网浏览, 在线互动交流, 查询资料等, 这些进步为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学习, 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可行性。移动学习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应对这一发展趋势, 更多地了解前沿动态, 还需要为其建设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基础。

1 相关概念

1.1 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主要指借助移动网络相关的软硬件技术, 学习者在相对不稳定的学习环境下, 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即时进行的学习。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和移动计算的有效结合, 是现代社会学习方式的一种根本变革, 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支持, 灵活的教学互动模式, 海量的学习资源, 强大的知识搜索能力和便捷的学习效果评价。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不学习往往意味着落后。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 人们随时都有各种学习的需求, 网络的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 而利用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设备连通移动网络进行学习是最便利的手段, 因此, 方便人们使用的移动学习支持系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优良的移动学习支撑平台可以促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移动学习的时代将随之展开。

1.2 云计算

云计算就是通过网络把特定范围大量在线的计算设备作为计算单元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信息处理系统, 该系统的规模象云一样动态伸缩, 其边界是模糊的。云计算的核心理念就是统一管理和调度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 形成计算资源池, 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用户只需将终端设备接入网络, 向云端提出计算需求, 即可获得相应的结果。用户终端的功能因此大大简化, 大量复杂的计算和信息处理过程都可以转移到云端完成。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 是将连接在网络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特定的管理程序整合起来协同工作, 形成一个巨大而统一的存储空间, 对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和信息访问的服务。成熟的云存储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海量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和检索等问题, 使得数据的管理越来越智能化, 同时确保数据存储的安全可靠。

移动学习涉及知识的种类繁多, 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 移动学习支撑平台若满足各类人群获取知识的实效性, 需要高效的数据处理速度和海量的知识储备, 而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

2 平台运行环境

移动学习支撑平台运行环境是支持平台顺利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重要内容。

一是移动网络。移动网络是平台的通信基础。目前应用广泛的移动网络包括2G、3G、WIFI, 2G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主要技术规格标准有GSM和CDMA, 网络传输速度较慢;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主要技术规格标准有CDMA2000、WCDMA、TD-SCDMA, 网络传输速度较快;WIFI是使用IEEE 802.11系列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技术, 网络传输速度通常很快, 但使用受无线路由器信号覆盖范围限制。当前, 做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4G网络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其具有超高的数据传输速度。上述网络带宽不同, 数据传输速度差别较大, 总体可以划分为窄带和宽带两类, 窄带主要针对2G网络。移动学习支撑平台要根据终端用户接入带宽不同进行差异化设计, 窄带移动网络主要以传输文字和数据量较小的图片资料为主, 宽带移动网络支持的媒体类型较为丰富,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可以顺畅传输。随着4G网络的建设, 移动学习的形式和效能必将跨上一个新的高度。

二是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是平台运行最直接的硬件基础。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 移动终端设备应具备如下特征:快捷性, 即设备可以基本处于随时待机状态, 随取随用;可携带性, 即设备形状小、重量轻, 便于随身携带;无线性, 即设备接入互联网无需实体的数据线连接;移动性, 指使用者在移动中也可以很好的使用;可扩展性, 指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安装需要的应用程序;普及性, 指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较高。虽然笔记本电脑被广泛使用, 并且可以无线联网, 进行网络学习, 但它并不完全符合上述特征, 用于移动学习并不方便, 因此, 平台运行所需的移动设备特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三是移动智能操作系统。移动智能操作系统是平台运行的软件基础, 决定着应用系统开发的软件工具和运行策略。移动终端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种类较多, 但普及程度和用户认知度各异, 直接影响着平台的开发和推广价值。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谷歌公司的Android、苹果公司的i OS、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 Android采取开源的发展策略, 版本众多, 汇聚了大量的开发者和终端用户, 市场份额巨大, i OS是苹果公司出品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专用的操作系统, 市场份额仅次于Android, Windows Phone的设计初衷是尽量接近于桌面版本的Windows, 最终实现内核的统一, 拓展设备和应用程序的通用性, 目前, 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但依托桌面Windows广泛的影响力和先进的理念, 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上述三种操作系统是移动学习支撑平台理想的运行载体。

3 当前存在的问题

移动学习与正式学习的条件和目的不同, 并且学习的需求多种多样, 在所有移动学习支持系统设计过程中, 都会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移动终端设备信息表现形式和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由于兼顾携带的便利性, 移动终端设备设计的体量较小, 配置较低, 屏幕尺寸大多在3.5英寸�10英寸之间, 相比计算机或投影要小很多, 其集成的处理器和存储设备的性能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 无法胜任显示效果要求较高, 计算量和存储量较大的任务。

二是移动网络带宽发展不均衡导致信息交互效率较低。当前, 很多学习者使用传输速度较高的宽带网络,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使用窄带网络。窄带网络传输速度慢, 数据连接不稳定, 在传输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时, 需要等待的时间过长, 同时, 无论宽带网络, 还是窄带网络, 学习者往往受到使用流量的限制, 对于数据量较大的文件类型, 可能付出的流量费用较高。

三是移动操作系统多样化导致的兼容性问题。由于这些操作系统底层实现方式不同, 其支持的应用系统和文件格式会出现不兼容的状况, 功能相同的应用系统要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的版本, 大大增加了系统开发的成本。

四是移动学习本身的特性决定学习者的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移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 学习时间呈现碎片化, 因此, 学习者基本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和非连续的注意状态, 如果单次显示的学习内容过多, 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 而显示的内容过少, 又可能破坏知识的完整性, 同样会影响学习效果。

五是移动终端设备操作不方便。移动终端设备通常使用触摸屏操作, 信息录入不如计算机键盘方便, 输入速度较慢。通常, 每次移动学习的时间较短,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频繁的数据录入操作, 会减少学习者有效学习时间。

六是信息检索命中率低。要满足各类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 需要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 但是信息的分散度高、聚合度低, 质量参差不齐, 严重干扰了信息检索的准确性。要找到适当的学习内容, 学习者需要不断输入各种相关的检索关键词, 并且要在大量的检索结果中进行仔细的判别, 而移动终端设备受屏幕和输入操作的限制, 进一步影响了检索的效率。

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 将大大制约学习者开展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移动学习支撑平台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或改进, 使应用系统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移动学习的效率。

4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支撑平台总体需求

移动学习支撑平台是用于支持移动学习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有机融合。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支撑平台借助云计算的优势, 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络, 服务于有各类学习需求的人群, 让他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灵活自主地学习, 最终目的是满足学习的有效性和个性化, 促进移动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平台的用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角色。

学习者:具有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 拥有移动终端设备, 能够接入移动网络, 有移动学习意向。

学习内容提供者:具有某种学习资源, 并且适合在移动网络传播。

系统管理者:具有移动网络、云计算、软件管理等相关知识, 具备平台后台管理的条件。

平台用户的总体需求如图1所示, 所有用例可以划分为移动学习需求、学习辅助需求和平台管理需求三个部分。另外, 针对移动学习的特殊性, 还需要研究平台设计需求。

4.1 移动学习需求

这一部分是学习者的首要需求, 也是平台的核心需求, 移动学习包括基于体系学习和基于问题学习两类。基于体系学习就是学习者以知识分类和课程结构为导航, 以多媒体课件、在线教材、电子参考书藉、音视频教学资料等为媒介, 系统地进行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多种网络交互渠道快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他们既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知识库或互联网, 自己寻找答案;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造的专家系统, 以人机交互问答的形式获取答案;还可以利用网络互动通信工具, 求助专家或了解相关问题的人。

上述两类学习都支持在线学习和离线学习两种形式。由于学习资料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若建立专门的数据中心存储这些数据, 需要消耗大量资金和资源, 各建设单位还可能由于缺乏统一规划, 出现重复投资, 因此, 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 整合学习资源, 将数据存储在云端, 这样既节省了资金投入, 又解决了资源共享的问题。在线学习就是学习者将移动终端设备接入移动网络, 实时访问云端丰富的学习资源。离线学习是学习者首先通过网络将选定的学习资源下载到移动终端设备的存储器中, 或通过其他渠道预先拷贝学习资源, 学习时只需要调用存储器中的信息, 因此可以在无法联网或网速、流量受限时使用。

在线学习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支持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分成小组完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 即合作学习知识。协作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可以跨越时空, 使身处各地的学习者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协作学习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确定协作者, 通常的做法是和熟悉的人或其推荐的人协作, 而利用云计算技术, 平台允许学习者设置协作条件, 通过对云端存储的学习者注册信息、地理位置、学习轨迹等海量的静态、动态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自动为学习者推荐适合的协作者。

4.2 学习辅助需求

学习辅助需求主要是为了保证移动学习的质量和效能提出的, 包括学习内容评估、学习效果评估、公告浏览、互动。学习内容评估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情况, 通过打分或留言的形式对所学内容作出总体评价, 便于内容提供者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建设, 同时也为其他学习者选择学习内容提供参考和检索条件, 系统管理者也可以根据管理经验, 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价, 提出建议。学习效果评估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估的形式主要以选择、判断、操作为主, 由于利用移动终端设备输入文字效率低, 因此, 尽量避免需要大量输入操作的问答和填空, 这样也便于判定评估结果。公告浏览是学习者、内容提供者和系统管理者了解平台动态信息的窗口, 尤其是学习者可以随时了解最新的学习内容, 公告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面向平台全体用户的公告, 用户登录平台后, 都可以看到, 另一部分是个性化公告, 通过对云端存储的用户个人信息、定制内容与公告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主动推送与用户个人特征和定制内容相匹配的公告, 确保公告的使用效率。互动是平台用户之间利用各种渠道进行交流的需求, 这些渠道包括即时通信、网络论坛、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电话等。协作学习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内容提供者、系统管理者与学习者互动, 可以进行网络答疑, 建议和意见的收集等活动。

4.3 平台管理需求

平台管理需求主要针对后台数据管理, 包括平台用户注册、权限管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学习内容管理、公告管理。平台用户通过注册获得相应的操作权限, 未注册的学习者仅能进行学习内容的浏览、问题的检索、公告浏览, 无法进行互动, 因此也无法进行协作学习, 不能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和学习内容评估, 注册用户则可以进行上述全部操作。内容提供者和系统管理者则必须注册后, 才能够对相关数据进行管理。权限管理由系统管理者控制, 将平台的功能对应不同的权限等级, 用户注册后分配相应的权限。用户管理也是由系统管理者控制, 实现对平台用户信息的监控、修改、冻结或删除等操作。平台数据的安全是保证平台顺利运行的基础, 安全管理为系统管理者提供多种安全策略, 包括数据加密处理、利用云存储实现数据同步备份、部署网络杀毒软件系统。内容提供者可以利用学习内容管理发布学习资料, 同时可根据学习者的评估反馈, 对自己发布的学习内容进行修改完善或删除。系统管理者也可根据学习者的普遍反映或个人管理经验, 对所有学习内容进行修改或删除。内容提供者和系统管理者都可以发布公告, 内容提供者仅可以对自己发布的公告进行修改或删除, 系统管理者则可以管理全部公告。由于平台管理的操作较为繁琐, 其更适合使用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操作, 而移动终端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操作可以作为必要的补充。

4.4 平台设计需求

平台设计需求主要是从系统设计层面保证移动学习的效率。

一是移动学习界面简单清晰。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屏幕相对较小, 学习者每次学习时间较短, 因此, 学习界面设计不宜繁琐, 重点突出, 方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操作流程快捷方便。由于移动终端设备输入操作效率较低, 因此, 尽量避免输入操作, 提高拷贝粘贴功能的实用性。

三是减少从主界面到学习目标的中间环节。学习者可设定登录系统后, 直接进入上次学习的位置。同时, 要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学习资源, 提高检索的命中率

四是限制知识单元的大小。由于移动学习时间呈现“碎片化”, 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 将学习时间控制在30秒�10分钟之间, 既可以解决移动学习中注意力分配的问题, 又兼顾了使用窄带移动网络的学习者载入学习内容的时间。

五是解决兼容性和移动终端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问题。开发针对主流移动操作系统的APP程序, 由云计算负责后台数据处理和复杂的计算任务, 同时云端提供并运行格式转换工具, 自动匹配移动终端设备兼容的数据格式。

六是学习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相同的学习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 对应的数据量成倍递增, 用户可根据接入的网络带宽和流量限制等条件, 定制适合的内容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刘铁柱.国内移动学习平台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 2013 (4) .

[2]侯颖, 李小聪.浅析云计算对移动学习的影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 (13) .

[3]李桂英, 马力, 宁玉文, 李贵明.基于云教育平台的自主移动学习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4) .

云学习平台 篇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世纪初期, 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已经开始了移动学习的研究, 并开展了多个移动学习项目。很多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地进行移动学习的研究。例如在加拿大北阿尔伯达技术学院在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中开展了如何能够更好的运用移动学习的研究。他们把移动学习引入到传统教学中, 通过对教学结果的分析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如果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移动学习 (m-Learning) 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结合使用, 搭建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综合型学习模式, 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就目前而言, 要想实现这种综合型学习模式, 需要更加科学、全面、系统地进行规划设计, 才能在最大程度的发挥每种学习方式的优势。

国内从事移动学习的研究是从2000年爱尔兰教育专家戴斯蒙德·基更 (Desmond Keegan) 将移动学习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开始的。通过中国知网中有关“移动学习”的文献数量上可以看出,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移动学习。但是, 这些文章作者大多只探讨了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缺乏微观角度的实证研究。所以, 如何将移动学习更好的应用到教学中, 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

2 系统研究内容

2.1 基本思路

本研究在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理论的指导下, 参考现有学习资源的设计流程, 结合当前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实际情况, 提出非正式学习环境下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的一般流程 (模型) , 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全面展开不同专业、不同教师的不同授课需求模式调研并进行分析,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 为不同教学模式提供不同的系统架构;整理并深化已有的和本项目研究相关的技术成果, 开展行业技术应用调查与需求分析, 形成相关的研究方案, 为相同需求环境提供统一的系统和软件环境;进一步提练完善方法技术体系, 形成系列成果;验证本项目提出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成果。

2.2 主要内容

(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也是系统开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自编了“移动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并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 要求我校120名学生进行作答。这120名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从用户分析和具体需求分析两方面对手机移动学习资源进行需求分析。通过调查研究, 了解当前移动学习的现状, 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 并提出结论与建议, 为手机移动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2) 学习内容确定。通过需求分析环节, 选择适合移动学习的内容, 将这些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 并将其进行分析, 最终确定移动学习内容。以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 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发挥移动学习平台的作用, 经过精心筛选和分类, 把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 采用案例驱动的方式呈现。在案例挑选环节, 主要放置一些经典的案例, 尤其是一些游戏案例, 这样方便学习者学习。另外, 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把知识点按照难度系数分成不同等级, 以游戏的形式, 让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闯关, 获得积分。通过这种闯关的方式, 使学习者在娱乐中将学习知识不断深入。学习者通过平台可以看到积分排行榜, 积分达到一定限额, 还会有小的礼品送出。这样学生就会为了他的目标, 努力晋级, 在晋级的过程中, 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个积分排行榜, 给学习者营造一个竞争学习的氛围。

(3) 系统呈现。依据学习内容分类框架, 设计出基于云计算下的移动学习系统。移动学习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模块:学习者通过教学视频, 教学课件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在课后进行自我测试, 测试结束之后, 立刻查看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达到要求, 获得一定积分, 而且可以进行下一关的学习;学习者通过学习平台及时的与教师互动, 可以在线留言, 在线答疑;该学习平台还会记录每个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 学习轨迹。教师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这些信息, 了解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动态, 并且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移动学习相关的文献, 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重点考察手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研究现状, 总结现有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缺陷与不足。

2.3.2 调查研究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内容需求情况, 我们自编了“大学生手机移动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并对我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12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从学习者对手机学习态度和手机学习期望等方面进行分析整理获取相关信息。

2.3.3 案例研究法

研究中采用了案例研究法, 使用互联网检索移动学习资源应用相关的典型案例, 进而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总结, 总结出当前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现状及缺陷。

3 关键技术

3.1 设计创新

根据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内容的对比分析,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

创新点一:引进云计算技术, 设计出移动学习理论模型, 并对主要功能进行了实现。

创新点二:本系统采用B/S结构, 系统负责提供在线学习、高性能计算、资源存储等服务, 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和个人计算机终端浏览器可同时进行学习。

创新点三:为了更好的满足移动学习者的需求, 保证学习平台学习内容的先进性, 服务器端可以方便及时的更新学习内容。另外, 手机客户端软件中实现了本地存储功能, 即可以将网上的信息保存到手机中, 从而摆脱了系统对网络的依赖, 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2 重点难点分析

(1) 分析了解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对非正式学习、活动学习、情境认知与学习等新型的学习理论做了细致的研究;掌握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对云计算平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与测试。

(2) 对移动学习系统的环境与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系统做了系统设计;完成了部分云计算服务的开发和移动学习系统门户的实现与开发。

(3) 移动学习系统的架构与开发环境。

本移动学习系统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将采用LASJ模式。LASJ开发环境是由Linux、APaehe、Sqlsever、Jsp共同组成, 通过这四个软件建立起一个稳定、高效的移动学习系统。

(4) 云计算在移动学习系统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平台使用云技术将所有的应用软件如wps、视频播放软件、sql等学习软件都存储在云端, 手机或电脑终端只需要运行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 就可以享受云服务。

4 结论

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 使学生能够方便的进行学习。可以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原来学生游戏娱乐的时间, 变成游戏学习的时间。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 不知不觉的对知识点进行了学习巩固。由于游戏中设置了关卡, 通过闯关,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 变成了“我要学”的模式。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们也要不断的探索, 不断的进步, 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手机学习软件, 使移动学习技术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朱智强.混合云服务安全若干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1, (8) .

[2]冯坚.基于云计算的现代远程教育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0) :39-42.

[3]万兵.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单CPU 3G手机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技术, 2010, (1) .

[4]胡桂兰, 石昭祥.WAP PUSH技术在网络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微电子学计算机, 2007, (2) :68-72.

云学习平台 篇10

当代学生成长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他们的各种生活成长、社会交往、学习等活动,都在网络与数字信息中进行,数字空间已经充分融入他们的生活。这些发自网络的创作和社交活动,正逐渐被纳入学校的正式教学活动中,虽然在现有的学校体教学系下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区隔仍然存在,但两者之间的界线正在逐渐淡化。另外,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增长也促使广大高校研究探讨如何利用年轻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将学习带到课堂外的移动设备上,作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终端。目前,在国内对移动学习方面的研究著作以及平台框架介绍较少,因此,研究并设计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 当前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2.1 移动学习的特征

移动学习英文翻译为M-learning,移动学习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等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1]。移动学习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方式灵活自主

无论在教室、宿舍等校园内的任何地点,还是在车站、商场等校园外的任何场所,无论是在课内规定的时间,还是在课外的其他时间,学习者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登录移动学习平台,方便快捷地浏览电子文档、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课程资源。

2)学习理念高效先进

按照新的学习过程管理模式,将移动学习的课程划分成若干个精简的单元,扩充了大量的拓展学习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还能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提问,提升学习效果。

3)设备资金投入减少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安卓以及苹果等智能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广,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学员只要登录移动学习平台,就可以获得学习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学习方案按需定制

移动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定制终端方案,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申请,在基础平台模块的框架下,专门制作整体UI设计、上传定制课程等,满足专业化学员培训的需要。

5)学习效果有效跟踪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资料下载、经验分享、登录次数等关键数据统计,可以了解到学员的学习习惯及学习主动性[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借此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跟进和掌握。

2.2 移动学习的优势

为更好地对移动学习进行研究和设计,笔者将移动学习在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方式及手段等方面的平台功能和需求与数字化学习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较传统网络学习明显,见表1两种学习模式功能需求比较。

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移动学习的学习平台环境更有利学生进行学习,具有移动情境性、片段性、及时性等特点,且基于云平台的移动学习服务器在安全性和带宽方面更有保障,学习者可以在移动学习平台获得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4],及时的交互性,学习的有效性大大增强,而系统平台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它是传统数字化学习的延伸和扩容,通过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学习,资源获取更加方便快捷。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大大增加,学习载体更智能化和网络化,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特点更加合理的规划学习方法和学习手段。

2.3 移动学习模式分析

移动学习平台体系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特点,按照学习方式将学习模式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一般指学校或培训机构组织的学习活动。而非正式学习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5],学习者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情景进行学习,如课后、排队、候车等情景。首先,新的学习模式不受终端和网络等的限制,学习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终端、任何网络都可以登陆移动学习平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其次,学生不再局限于学校定制安排的学习内容,根据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可以自主获取相关的任何碎片化知识,快捷方便地解决疑难困惑。可见,移动学习可以支持不同情况下的学习,利用移动技术的可移动性,学生可以在他们所处的任何情况去学习。这种学习特点对于已经走出校园的从业人员非常有利,这些人员的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在非正式和半正式的环境中进行,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更加有控制权,学习动机更高。

在不同的情景下学习、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更加随意,学习设备更加多样,这就是移动学习模式,其模式结构如图1。

3 移动学习平台设计

3.1 技术方案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不断普以及无线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设备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允许运行更快更丰富的应用程序[6],移动学习的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搭建一个性能良好的移动学习平台不仅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笔者所在单位的移动学习平台可采用非正式学习形式的技术方案,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的优点,重构学习内容,保障学习资源传输流畅和安全。下图为移动学习平台的结构,如图2所示。

在本平台中,所有学习资源数据都存储在云服务器中,管理者和学习者通过不同的接口、不同的设备和账号访问课程资源,而服务器的过滤规则则根据访问者的设备和账号提供学习内容。本移动学习平台系统基于云计算技术和Android平台、IOS平台开发技术,服务器端采用云计算技术,客户端采用PHP开发的WEB客户端,系统具有内容多样、交互性强、远程登录、跨不同移动设备访问等特点。

3.2 平台总体设计

根据移动学习平台技术方案,移动学习平台总体设计主要包括总体架构、功能模块、平台接口等三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1)总体架构设计

移动学习平台采用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服务器平台。用户只需要一台具备基本计算能力的移动设备以及一个有效的互联网连接,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该服务。

2)功能模块设计

移动学习平台功能模主要包括账号管理、资源管理、学习管理、学习交流、系统管理五大模块,如图3所示。

3)平台接口设计

本平台采用接口设计方式,可以提高开发效率。主要实现数据的保存、更新、模糊查询、精确查询、删除等功能。

4 结束语

对学习者而言,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其本质将从一门简单的课程学习,转变为一项影响深远的、需要学习者去重视和利用的社会现象。这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本文通过对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与传统的数字化学习进修比较,设计了一个移动学习平台,该学习平台具有良好的传输性与稳定性,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对相关院校或部门开发同类平台具有借鉴作用。

摘要: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为学习方式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方法,这一方式可用移动学习来概括,移动学习具有跨情境持续学习的重要特征,该文分析了现有学习模式的局限性及移动学习模式的优势,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思路,同时详细描述了平台总体设计所包含的系统架构、组成模块、通用接口等内容的设计。

关键词:云计算,高职院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任海峰,赵君.移动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10(1):95.

[2]梁建军,田学强,张雅军.新媒体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6):55.

[3]张茂红,宫雪艳,杨晶,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6(7):109.

[4]叶成林.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3.

[5]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

上一篇:股权激励问题下一篇:把握惩戒教育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