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2024-07-02

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精选十篇)

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篇1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多年来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呈正增长态势。本调查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未成年罪犯与未成年普通学生 (以下简称“普通学生”) 的家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比较这两类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并探究其成因, 进而寻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策略。

依据调查目标, 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在广西地区采取随机选样, 累计发放各类问卷500份, 其中, 普通学生问卷共发放280份, 有效问卷回收数为274份, 问卷回收率为97.9%;未成年犯问卷共发放220份, 有效问卷回收数为20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0%。

二、结果与分析

鉴于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尊重子女和家庭教育方法等因素, 因此,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

1. 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家庭学习环境的比较

从表一看出, 认为具有安心的家庭学习环境的比例都很高, 检验统计量X2值为1.836, 显著水平P值为0.175, 由于P值高于预定的0.05, 因此, 接受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家庭学习环境方面不存在着显著变化, 大部分人具有安心的家庭学习环境, 这也说明一般家长都重视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2. 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家庭结构的比较

(1) 父母健在。从表二看出, 普通学生中父母都健在的占总人数的98.5%, 都不在的仅占0.4%;在未成年犯中, 父母都健在的占84.2%, 都不在的占2.4%。检验统计量X2值为34.517, 显著水平P值为0.000, 由于P值低于预定的0.05, 因此, 拒绝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父母健在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主要是都健在或只有一位健在这两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2) 父母离异。从表二看出, 普通学生中父母没有离异的占总人数的83.9%, 父母离异的占总人数的16.1%;在未成年犯中, 父母没有离异的占总人数的68.8%, 离异的占总人数的31.2%。在未成年犯中, 父母离异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检验统计量X2值为15.985, 显著水平P值为0.009, 由于P值低于预定的0.05, 因此, 拒绝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父母离异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3. 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家庭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方面的比较

从表三看出, 普通学生中认为父母能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的占总人数的56.8%, 认为没有尊重子女不能满足其需要的占43.2%;而在未成年犯中, 认为父母能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的占总人数的35.2%, 认为不能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的占总人数的64.8%。在未成年犯中, 认为父母没有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

检验统计量X2值为32.205, 显著水平P值为0.001, 由于P值低于预定的0.05, 因此, 拒绝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父母尊重子女满足其需要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4. 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从表四看出, 普通学生中认为家庭具有良好及一般教育方法的占76.5%, 认为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占23.5%;而在未成年犯中, 认为家庭具有良好及一般教育方法的占32.4%, 认为方法不当的占67.6%。在未成年犯中, 认为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

检验统计量X2值为36.105, 显著水平P值为0.000, 由于P值低于预定的0.05, 因此, 拒绝零假设。表明普通学生与未成年犯在家庭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着显著变化。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探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是正确社会化的最初途径。家庭教育及环境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来分析家庭因素,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家庭结构不当, 家庭不完整, 使未成年犯较少体会爱的温暖

有学者认为, 生活在残缺家庭中的人, 由于缺少一个完整的情感空间, 感情片面发展, 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的情况。为了寻求理想的情感空间, 他们往往向外界寻求关爱。由于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自制能力不强, 更易蒙受感情欺骗, 被社会不良分子利用,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离异, 特别是一些父母在离异前长期不和、争执, 离异后的互相指责, 对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伤害, 使他们对社会和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由于父亲或母亲独自一方照顾孩子, 常因时间、精力、能力有限而只能进行“粗放式”教育, 重养轻教或只养不教;有的则根本抛弃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不管不问, 在这样教育能力严重丧失的家庭, 很容易导致孩子敌对、叛逆, 从而走向与社会期待相反的道路。

2. 父母不能充分尊重子女, 不能满足子女成长的精神需求

未成年人除了有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外, 还希望得到尊重、爱护。如果家长能尽量满足其基本需要,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将会大大降低他们犯罪的机率。如果他们正当的需要长期得不到适当的满足, 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如果孩子在早期得到的不是父母帮助而是指责与批评, 则易对自己失去信心, 无法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最终导致离开学校。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未成年犯受教育程度较低,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完成初中学业。可见, 过早地到社会上“流浪”的孩子是较易走上犯罪道路的。

3.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容易造成未成年人的心理阴影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放任型, 主要是因为父母把主要精力投入工作, 无暇照顾孩子, 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因为父母教育理念不正确, 错误地认为子女小时候犯错很正常, 长大自然会改正, 结果酿成大错;或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经常犯错感到失望, 不予理睬, 放任自流。如此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常会表现出孤僻、冷漠、畏惧等性格, 甚至心理失衡, 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

粗暴型。主要是指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武力和高压手段来制服子女。这种教育方法, 不但不能让子女心服, 而且容易使子女形成反叛心理, 产生心理阴影, 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溺爱型。主要是指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放纵。溺爱型家庭对子女的日常生活消费过于大方;对子女日常表现的蛮横、霸道、粗暴等行为不管不问, 甚至包庇纵容。这种家庭的子女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大量真实的案例表明, 这种溺爱型家庭极易导致子女暴力性犯罪。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教育建议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社会“综合症”, 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因素。要预防未成年犯罪, 全社会和广大家长都要关注家庭教育。

1. 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健全和睦的家

健全的家庭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保障因素。家庭的不和睦甚至解体, 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离婚率的逐年上升, 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越来越多, 还有一些分居、非法同居后解散等情况所导致的父母双方健在却不完整的家庭, 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都是极为不利的, 易造成他们性格上的缺陷, 如内向偏激、敏感多疑等特点。同时还可能由于单亲监护不力, 疏于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 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个和睦完整的家庭, 尽可能让孩子能享受到父母的温暖。

2. 加强与子女沟通, 尊重其合理需要

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 一部分人源于父母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 缺乏与子女及时、有效的沟通, 不了解子女身心方面的需求, 没能满足其被尊重的需要。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本身就不是平坦的, 每个阶段都可能遇到挫折, 出现困扰与危机, 如果这时候父母能及时觉察,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与孩子沟通, 孩子的心理困扰就可能得到解决, 并学习到用正确、理智、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 预防他们犯错或犯罪。在对未成年犯的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个体工商业者、出租车司机、包工头等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较高,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很少在家,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上。还有部分未成年犯的父母业余时间都用在泡舞厅、打麻将上, 很少过问孩子的思想表现和学习、娱乐, 无法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影响。因此, 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 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 并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和沟通,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管教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关心孩子的学习, 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未成年犯的父母不关心子女的学习, 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 对学习的关心往往会定格到分数上;当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就批评、指责, 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逃避那令他没有自尊的场所, 从而开始厌恶学习。因此, 家长要适当学习教育及心理方面的知识, 了解自己孩子的智力特点和优势所在, 不以分数衡量孩子未来的成败, 从幼儿期开始关心他们的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鼓励发展他们的优势智能, 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充满乐趣。

4. 言传身教, 重视孩子的品行、法制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篇2

一、研究目的: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深入的思考,向社会发出呼唤。

二、论文摘要: 由于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复杂的社会生活给心智远未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了视觉、心理、物质等方面的冲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且向低龄化、团体化、暴力化、突发性、智能化、涉毒犯罪等方面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各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由于个人法制意识不强,是非观念不明。面对此种严峻形势,社会、学校、家庭应全体总动员,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青少年个人则应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法制观念,砥砺奋发,早日成为国家栋梁。

三、研究报告: 警 告 篇--青少年犯罪理象不容忽视(1)低龄化: 指14周岁以下的人犯罪,这部分少年犯罪的比例正在上升。[案例1]张某,女,1989年7月1日生,金坛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1998年8月10日下午到陈某家去玩,无意中发现了一扎现金,便偷回了家,对其爷爷谎称在路边捡到的,小小幼童见钱眼开,这说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金钱对小孩的影响是多么大。作为孩子的家长教育孩子时,是向他(她)灌输金钱至上呢?(2)团伙化:青少年幼,不懂法律,在社会上交了不当的朋友,几个人谈在一起便气壮如牛。经常会生刑事案件,在青少年所有的犯罪案件中,有60%的团伙犯罪。[案例2]张某(男17岁),刘某(男17岁),唐某(男18岁)于1997年11月某日下午3时许,去常州市某溜冰场溜冰,这四个人在一位满某的唆使下竟敢在光天化日下进行抢劫,可悲的是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犯罪行为,刘某甚至认为万一出事,顶多罚款。他们走下抢劫犯罪道路不是偶然的,张某等从小便不爱读书,留级二次,混到小学毕业就不念了,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搭在一起,打游戏机,逛舞厅,这结果便可想而知了。(3)暴力化:暴力犯罪指不仅侵犯财产而且危害人身健康与生命,如强奸、杀人、绑架等。(4)突发性:青少年由于一时冲动而犯下的罪行,这种犯罪没有预谋,但青少年由于年少气盛而一时无法控制自已的情感,而犯下的罪恶。[案例4]常州某中学由于考试后,某宿舍四个人在宿舍打三打一由于一张牌的争执而吵了起来。张某牙尖嘴利,王某说不过他,便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把刀,连捅张某数刀,张某抢救无效而死亡。一个所轻的生命便这样消失了,就难道仅仅是为了争一张牌吗?(5)智能化:青少年利用电脑、互联网等高科技犯罪。如利用电脑挪用公款,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等。[案例5]在常州1993年,一青年刚从学校毕业便进入一家银行工作,看着这许许多多的钞票,便眼花了。于是,便用电脑挪用公款,结果事发入了牢门,可谓刚出校门,便进牢门。青少年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懂电脑也有水平,但用这干了什么?没有法制观念的人最终毁发自已。(6)涉毒犯罪:即与毒品有关的犯罪。犯罪会引发其他犯罪,为了吸毒,男的去偷、去抢。甚至杀人无恶不作;女的卖淫、诈骗,样样能干。常州仅97年-99年两年中毒品犯罪便增长了344%,真是一个惊人的数目。毒品的万恶之源,也能轻易毁掉一个人的前程,破坏一个家庭的美满。[案例6]吴某,男23岁,南京市人原系南京某医院住院处出纳员,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在一朋友家聊天时看见一些朋友在偷食白粉,他经不住朋友的诱劝,便跟着吸了几口,便上了瘾,不久便花完了自已的积蓄,自然打上了截留病人付款的主意。短短两年间便贪污共94万元,吴某身为国家医院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截留公款,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已将巨额公款秘密侵吞,故构成贪污罪。吴某的堕落告诫我们,青少年交友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与那些品行不良、心术不正的人同流合污。古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仍是我们今天交友的警言。原因篇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同的因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才的新情况、新问题。

1、社会因素。这主要体现在:

一、对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薄弱;

二、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

三、不良精神文化产品的毒害;

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五、不健康娱乐场所的诱惑;

六、青少年就业岗位不足;

七、青少年活动场所不足。王某的犯罪之路因素众多,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台湾老板的教唆。社会是复杂的,对于单纯幼稚的未成年人来说更是深不可测。如果我们不学法律、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加之形形色色的施编调唆,只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2、学校因素。这主要体现的:

一、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法制教育课教学效果不佳;

三、对双差生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

四、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存在漏洞;

五、解决辍学失学问题重视不够。李学辉一个花季少年,人生的乐章才刚开始谱写,然而如花青春,如何面对无奈伤残?这个惨痛的教训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当今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德育、法制环节十分薄弱,而只抓智育。一幕幕本不该发生的惨剧在发出无声的警钟:德育,智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校园永远是明朗的天。

3、家庭因素。这主要体现在:

一、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二,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影响。常言道: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郑某的犯罪动机并非先天性,而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郑某出生于一个经济较富裕的家庭,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久而久之形成骄横脾气。上小学后,贪无,花钱雇同学做作业,逃学,勉强读完小学。但其父母仍无动于衷,郑整天游荡,后结识三个哥儿们,为了赚钱,铤而走险,去盗窃,终于锒铛入狱。青少年犯罪并非天性,他们是由种种客观感主观的因素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蜕变而成的,其中家庭教育便是重要一课。

4、个人因素。这主要体现在:

一、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薄弱;

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力;

三、自控能力弱易受诱惑;

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逆反心理强情绪偏激;

六、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强。这个可笑的悲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得视,虽然显得幼稚,却在现实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他们知法,也许就不会做出这种荒唐事。但这又再一次提醒我们,自已树立法律意识是预防违法犯罪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最有效一步。故,我们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不得不相应地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呐 喊 篇--预防为主,防治并施(1)家庭教育是第一条防线 第一、家庭的环境和父母的言行,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优良品行,可以使未成年人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可以使未成年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第二、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未成年人生活在一起,照料他们的衣食住行,而未成年人对其父母或监护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使父母便于了解他们的行为情况,便于掌握他们的心理和要求,有利于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家长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及教育方法,不溺爱也不放任自流。(2)学生学习的基地--学校 学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的教育方面也负有重要责任,学校应法制教育,以德育为先,教师队伍要有奉献精神,以热爱每一个学生为出发点,循循善导,学校要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要重视学习差的学生,加倍爱护他们,学校管理要加强防止带放刀具、雷管等危险物品。学校要改善周边环境,也可多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3)社会方面:社会也是预防未成人犯罪的第二道防线;社会预防就是动员全社会的人来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秩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食粮,排除各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污染和病中害。黄色刊物、录像等,还要对学校周边和各种娱东场所按有关法律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应禁止在中小学校附近开办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或其他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电子出版物。(4)个人方面:面对当今我国商品经济大潮有些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影响了一些青少年使一些青少年自追求高消费,赶时髦,看了不该看的书,听了不该听的话,交了不该交的朋友,进了不该进的门,做了不该做的事,追求了不该追求的东西,忽视了艰苦朴素等优良传统。(5)心理工作: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心理特征,设立咨询站,为青少年家长、老师咨询有关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青少年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反复性大,有强烈的报复心理,比照模仿,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咨询中以为他们解决一些心理障碍。小结:以上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分别从现象、原因到解决途径的办法进行,不仅对我组6人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我们更希望把这一成果让别的同龄人一起分享。展 望 篇 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虽仍十分严峻,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全国人同、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之下,其犯罪比例正逐年下降。所以我们还是应充分信任我们的党,完全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我们的前程光芒万丈,我们的明天将是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新景象。鸣 谢 篇 衷心感谢以下单位和个人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关怀:

1、原司法局副局长陈和庚

2、天宁区人民法院少年庭主任季卫东

3、司法局宣传部解瑞龙

4、解放路小学

5、省常中孙福明老师

6、省常中刘高平老师

四、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研究心得: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与内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从直接方面来说,首先要强化法制观念,要学法、守法、用法。其次,要自尊、自重、自警,要有自我保护抵制不良风气的意识。再次,要慎始而敬终,决不能忽视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习气、坏习气、坏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从间接方面要做到:

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主。不仅要刻苦学习,掌握现化科学文化知识,以要做到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坚持学习书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要虚心向革命先辈和有民群学习,在为祖国的谒诚奉献中焕发出青春的绚丽光彩。

四、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要有远大理想,更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祖国的未来是无限美好的,青少年的未来也是无限美好的,我们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在勇于开拓,向着新世纪前进,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前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广州市;犯罪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与吸毒、环境污染被视为世界三大公害。近10年,我国未成年犯罪呈现急速增长的态势。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逮捕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69780人,2006年批捕逮捕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92574人,2008年数字突破10万,达到101928人。自2000年起,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①广州作为常住人口高达1270万的大都市,其未成年犯罪数量以10%的高速增长,位居全国首位。

一、未成年犯罪基本情况

本文抽取700多份未成年犯罪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一)犯罪主体情况

一是无业人员、学生、农民为主,未成年犯多为90后(表一)。二是低龄化严重。16岁以下接近80%,其中16岁高达40%,15岁占28%,14岁占15%,年龄最小的仅11岁。三是普遍文化程度低。初中以下学历占75.5%,52.3%初中没毕业,14.3%%小学没毕业,8.49%高中或中专没毕业,0.98%文盲。四是多数贪玩、厌学。80%以上未成年犯逃学旷课,多数经常接触不良少年、夜不归宿、离家出走。四是外来人口犯罪数量大,高达50%。

(二)犯罪类型情况

一是犯罪类型集中,财产犯罪居多。财产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以上,抢劫高居首位,暴力伤害迅速增长,犯罪类型成人化(表二)。二是共同犯罪比例大。抽样数据表明,未成年犯属于“共同犯罪”的达85%,多数犯罪活动有成年人参与(表三)。三是网络组织化严重。未成年犯主要通过QQ、MSN、网游等网络工具结识,形成较为固定组织进行犯罪活动,该种网络结社已成为未成年犯罪的主要方式。《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未成年人约占31.8%,②几乎成为网络传媒最大的用户群。90后犯罪受到网络影响的为多数,这是与其他年代未成年犯罪的最大区别。

3.犯罪背景情况:普遍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残缺和家庭教育缺位等。未成年犯为外来农民工占很大比例,其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居多。700余名未成年犯中,家庭比较困难占一半左右,还有不少未成年犯父母离异或幼时为留守儿童,自小由祖辈隔代教育,辍学后进大城市务工,在物欲、激情趋势下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该类犯罪中35%家庭结构残缺缺,28%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2.9%为孤儿。

二、未成年犯罪行为特征

与成年犯罪人不同,未成年犯罪可分为四种类型:冲动型、叛逆型、贪利型和跟风型,特点主要体现在:

其一是行为的模仿性、暴力性。未成年人辨识能力差、效仿能力强,极易被暴力、凶杀及黄赌毒等犯罪亚文化侵袭,为不法分子利用,同类人群易交叉感染。很大比例的未成年犯罪行为是模仿电影、游戏中暴力行为。

其二是行为的反复性、贪利性。根据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 2006年未成年犯总数851人,重新犯罪人数31人;2007年未成年犯总数808人,重新犯罪人数21人;2008年未成年犯总数783人,重新犯罪人数71人,有些地区重新犯罪率达到10%以上。③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反复性甚高,其感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后,不断强化了违法犯罪意念。

其三是行为的纠合性、盲动性。未成年违法犯罪往往是受到问题同伴、不良亚文化等外界影响,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自控力薄弱,讲所谓江湖义气,趋同性、群体化严重,冲破脆弱的理智防范体系爆发激情,触犯法律。

三、未成年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犯罪数量逐年增高是主客观多重消极因素、社会矛盾相互渗透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观上是由未成年自身引起,客观上则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环境、风气造成的。

(一)未成人自身的身心缺陷

未成年人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其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比较特殊。身理上未成年人处成长发育快速的青春期,生理变化快,这使得其变得焦躁易怒,自制能力差时很容易因情绪冲动而犯罪。当然,未成年人生理上的变化也会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一方面认识能力和自尊心因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使其独立的同时也容易形成叛逆的心理,对管教抱着对立情绪,易结交不良友人,沾染不良嗜好。另一方面好奇心也随着增强,对于外界有强烈认知欲却没有正确引导,又加上自身不成熟,好奇心就会变成犯罪的推动力。

(二)未成年人教育的匮乏

首先,家庭教育的不足。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很容易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偏差而违禁犯忌。在家庭冷漠型的教育方式中,不是粗暴专断就是放任不管,这类家庭教育下的未成年人不是有暴力倾向就是喜欢任意妄为导致行为出格。而在家庭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中,情亲过剩,重养轻教,这种偏失又易使未成年人骄奢淫逸,自满自大不融于群体。其次,学校教育理念的失衡。学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力量。但是因为单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教育成果使得大多数学校的教育理念失衡,学校以成绩评判学生,德育课和法制教育课备受冷落。眼里只有文化尖子生,放弃后进生,甚至挖苦歧视后进生,把他们丢弃在社会上。在调查的广州未成年犯罪群体里,有许多是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中学就缀学的青少年,他们闲散在家,社会游荡,自暴自弃下才被社会不良分子引入歧途。

(三)社会不良因素的污染

社会环境影响着社会成员,这是不可避免的,成年人都深受其害,尚且人身价值观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社会转型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文化思想的冲击也是不可估量的,现在各种价值观的并存,未成年人很难判断与取舍。首先,社会不良风气渐浓。因贫富差距的加大,部分人思想腐化堕落,“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之风盛行,这极易让未成年人产生不平衡的心理,渐渐成为金钱和物欲的奴隶,当他们的物质欲求不能完全满足时就会用构违法犯罪的方式强取豪夺。其次,社会文化氛围复杂,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并且传播迅速。一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书籍、杂志、影视都进入未成年人生活的圈子,受此影响的未成年人不胜枚举,他们往往成了这些污浊文化的牺牲品。

[注释]

①摘自《我国“90后”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剧增8成犯罪受网络影响》http://news.jcrb.com/jxsw/201011/t20101109_463469.html

②2012年7月份我国网民数量调查统计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20719/657146.html

③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7.30

[参考文献]

[1]马柳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遏制度研究[J].知识产权出版.2010.

[2]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J].法律出版社

[3]郑列,马方飞.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5.

[4]舒洪水.未成年犯罪人之社区矫正[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4.

[5]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郝赤勇副部长在全国社区矫正理论研讨会上强调按照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J].人民调解.2011.3.

未成年人犯罪调查报告 篇4

关键词:非刑罚化,未成年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适用

一、西宁各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状况

非刑罚化是指对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或者有人身危险性的犯罪人, 以刑罚之外的刑事制裁方法实现刑法防卫社会的目的[1]。非刑罚处罚措施是指司法有权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 直接或者建议适用的主刑和从刑以外的其他处罚措施的总称。非刑罚处置的措施由于其人道化、社会化、轻缓化的特点, 自然应在少年司法工作中受到重视[2]。

在最近的一次数据统计中, 西宁市未成年人犯罪占西宁市全部刑事罪犯的9.83%, 因而如何改造好未成年犯也是工作的重点。西宁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25.95%, 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性格特点呈现不同状态。在西宁法院系统的未成年案件审理中, 法官应该在司法实践中更能得到创造性的启发。考虑到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特殊性, 笔者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方式在法院系统进行调研。

(一) 西宁各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种类

在刑法第37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 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从本条文中可以看出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种类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在调查问卷中, 西宁市的未成年犯罪多为抢劫、盗窃和故意伤害, 对于未成年犯更多适用缓刑, 比例达到62.17%。因此对于适用第37条的未成年犯的比例不是很高, 而且西宁市法院经常展开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而且能够及时的对未成年犯进行回访帮教在心里生活给予指导, 对其达到良好的改造效果。

(二) 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在西宁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西宁市中级法院结合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实践下发了《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指导意见 (试行) 》对未成年人的量刑有了规范的指导。在调查中发现,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改造主要是公安机关、社区工作人员来进行的, 法院也定期以“谈心”的方式帮助未成年犯改造, 防止他们再次犯罪。判处非刑罚处罚措施的未成年犯, 在社会中进行改造不脱离社会。再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信仰宗教, 通过宗教人员的感化, 对少数民族未成年犯的改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 非刑罚处罚措施的适用在西宁市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中取得的社会效果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报应刑观念在人们意识里根深蒂固, 普通公众对于非刑罚处罚措施误解为关系案、人情案。在调查中发现, 有部分的受害人对于这种判决不理解, 因此这就制约了未成年人在回归社会进行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同时我国市民社会的发育不成熟, 要使具有传统刑罚观念的市民接受这种判决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因此, 要得到社会支持必须加强宣传教育, 让普通市民, 尤其是未成年犯帮扶教育所在社区、单位的公众理解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积极意义。

二、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罚措施在西宁市地区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规定, 使适用混乱

立法上的不足, 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我国缺少独立的未成年刑罚立法, 在刑法中也没有为未成年人犯罪设立专门的章节。对于未成年犯罪的非刑罚处罚措施也是在刑法中零散规定, 没有系统化。而且是否适用非刑罚处罚的条件规定笼统模糊, 这使得在实践中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时不能做出较好的把握, 因此得不到较好的落实。另外由于现行刑法规定的非刑罚处罚措施形式单一, 内容单薄, 无法为法院提供更多选择, 因此司法实践部门只能对可以免除刑罚处罚的未成年人判处刑罚或者降格处理。在调查中, 认为刑法规定笼统模糊, 形式单一的占调查的83%。这使得不同的因办案人员在主观上对于法律的理解不一, 造成的判决不统一。

(二) 能够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案件的适用种类少

据了解在西宁市未成年犯罪中, 抢劫、盗窃、故意伤害三项占案件的87.73%。犯罪年龄低龄、犯手段残忍、犯罪性质严重、犯罪形式团伙、犯罪类型简单、职业出身集中化、文化程度偏低化、作案动机随意化。青少年犯罪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也是不同的, 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给予不同的非刑罚处罚。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这几种非刑罚处罚措施的并不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矫治而设定的, 因此有很大局限性。

(三) 在具体案件上, 适用非刑处罚措施的条件是极为严苛的

非刑罚化的探索在宏观上符合法律精神,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则可能存在若干冲突, 包括观念的冲突、法律的冲突以及法律推理方法上的冲突等[3]。在调查中77.9%办案人员认为对未成年犯是否适用非刑罚处罚的条件时, 正是存在的这种冲突给检察机关在建议量刑的时候受到阻碍。

(四) 与之相关配套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

程序监督机制不完善, 犯罪少年在执行非刑罚处罚措施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考察期, 法官短时无法判断其是否真心悔过。关于责令父母或监护人严加管教的措施, 缺乏社会和有关机构监督, 效果不明显。另外非刑罚化的执行机构与人员相对缺乏。另外实践中还存在如工读教育、治安处罚、收容教养等行政手段。相关辅助的机构设立不完善, 无法形成有效衔接。

三、完善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罚措施的建议

(一) 完善相关立法, 建立完备体系

对未成年人设立专门的刑事法律规定或者在刑法中设立章节专门为未成年人的非刑罚处罚作出相关的规定, 增加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种类如社区服务、保护观察、监管等。田宏杰教授认为, 内地未成年人犯罪的非刑罚处理方法体系的建立, 可以《北京规则》作为基本的指导, 同时借鉴香港和台湾地区未成年犯罪人之非刑罚处理方法, 并结合我国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的司法实践经验进行[4]。

在诉讼程序方面, 刑事诉讼法在整个诉讼审判环节中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权利提供保障。少年庭办案人员要根据调查的具体情况对处罚措施提出建议, 如果认为未成年被告人可以适用非刑罚处罚措施的, 要提出具体的非刑罚处理方法。司法机关在指定法律援助机构委托律师时, 应告知其可以对处罚种类及处罚措施进行提出辩护意见。以及在案件审结后落实好未成年案件封存制度。

(二) 健全相关司法制度

在未成年司法实践中引入观察保护制度。由司法部门在管辖的区域内设立观察保护机构。其次可以增加社区服务制度。可以将我国的社会服务令的种类分为作为刑罚执行方式和强制性无偿服务[5]。再次, 如若未成年人将存在认知偏差、心理问题则应该交托社会辅导机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机构的设立以及人员的安排应该考虑专业性。最后, 推行社会感化制度。同时, 加强社会配合, 搭建多重社会纽带, 在对未成年人适用非刑罚处罚措施的过程中, 如社区服务, 社会应该给予理解和配合, 通过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 共同推进未成年犯的改造。

参考文献

[1]杜雪晶.中国非刑罚化论纲[D].吉林大学, 2005.

[2]钱晓峰.我国少年司法制度非刑罚处置的前瞻性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3 (2) .

[3]丁寿兴, 刘玉奇.未成年人非刑罚处置措施的理性思考[J].少年司法, 2004 (2) .

[4]田宏杰.我国内地与港、台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非刑罚处理方法之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 2003 (1) .

某县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近几年来,我县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日益重视和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及政法等部门都比较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罪工作,并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仍占犯罪总人数的10%一13%之间,并有反弹现象。由于犯罪总人数在逐年增加,因此,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也在增加,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仍是社会重大问题之一。根据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状况,县关工委组织了调研组,对去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走访了公、检、法及部分镇(乡)、学校、社区、村等单位,接触了大部分罪犯家长和部分罪犯,分析了犯罪原因,研究落实帮教措施。2003年中,全县共有未成年人犯罪90名,占犯罪总人数的 14.59,比上年增加 4.5%;经法院审理,被判处 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2人,判处3至10年有期徒刑的14人,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55人,判处管制的10人,拘役1人,其余己被提起公诉,法院尚在审理中。调查表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应引起有关领导重视。

一、犯罪特点

分析去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l、从职业看,以农民为主。农民孩子犯罪73人,占81%;无业人员犯罪6人,占6.6%;两者合计占87.6%。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中以下文化占绝大多数。其中小学文化14人,占15.5%;初中文化62人,占68.9%:两项合计占84.4%。

3、从犯罪类型看,侵财型犯罪占多数。其中抢劫犯罪29人,占32.2%;盗窃犯罪24人,占26.7%;两项合计占58.9%。

4、从作案手段看,以共同作案为主。在去年56件90名未成年犯罪案件中,2人以上未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作案参与成年人共同作案的有60人,占总人数的66.6%。这反映出未成年人存有害怕单独作案的心理状态及在成年人的诱惑下参与作案的状况。这些犯罪又大多集中在盗窃、抢劫、强奸、寻衅滋事等案件上,有的罪犯作案手段凶狠,不计后果,危害极大。如17岁的吴某,于去年4月23日至5月23日,伙同他人以拳打、掐头颈、持电警棍威胁等手段,在公园内实施抢劫5次,强奸2人,强制猥亵妇女3人,被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7年。

5、从年龄看,处低龄化趋势明显。18岁以下至16岁的有72人,占80%;16岁以下至14岁的有18人,占20%,比上年同期上升10.5%:低龄化趋势比原有更加凸现。

此外,还有外地流动、暂住**的未成年人犯罪增多(9人,占10%)、强奸犯罪增多(11人,占12.2%,人数比上年同期增加 120%)、在校学生犯罪增多(10人,占11.1%)等。

二、原因分析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本人不好学上进外,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三方面如有一方面存在缺陷,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人格异化,加之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可塑性大、涉世浅、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因素,经不住诱惑,很容易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遂成为罪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l、缺乏正确的理想信仰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原因。当前我国社会还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正向纵深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迅速提高。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会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影响。面对社会各行各业及升学的激烈竞争。各种利益分配的调整,贫富差距的拉大,看到有的人生活富裕起来,心理极不平衡,自己又缺乏吃苦耐劳和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加上自控能力差,心胸狭隘,当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去实施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从而达到自己消费享受的目的。未成年人犯罪既所以以侵财型为多数,正是这种被扭曲了的心灵的真实反映。

2、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4%,这充分说明未成年人犯罪与文化素质高低是相对应的。文化程度低,接受各种教育就少,是非观念就较差,法制观念更淡薄,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这些犯罪人尚处于不能完全就业的年龄段,加上没有专业技术特长,在社会上职业难找,即使找到职业,也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报酬不高,难以达到自己的奢望要求,于是就在社会上混,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加上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就很容易走上冒险的道路。如17岁的胡某,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入高中,进入社会后,与一些不良行为的人混在一起,目无法制,参与共同抢劫3次,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3、学校教育存在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以考试和升学为中心。近年来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但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据了解,有些学校很少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列入教育计划,作为课程重要内容,致使德育教育内容贫乏,授课时间少,学生对诸如公民基本道德的 “五句话、二十个字”的内容、什么是犯罪、我国《刑法》禁止那些行为等重大问题知之不多,导致学生道德观念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极易出现“越轨”行为,导致罪犯。如在校生胡某(15岁),感到钱不够花,就萌发去抢劫的歹念,周五放学后就到城关镇来,在凌晨抢劫一妇女拎包,当场被抓获,钱未抢到,被判有期徒刑1年。

4、家庭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单亲家庭、重新组合家庭、外出打工经商家庭等,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二是有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过于宠爱溺爱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乱花钱、蛮横霸道等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望于成龙,望女成凤”心理迫切,对孩子是恨铁不成钢,方法简单粗暴,结果适得其反。四是家长自身素质差,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和守法教育,不履行监护子女的责任,过早地把孩子推给社会,这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五是有的家庭家长行为不轨,道德败坏,赌博或酗酒成性,或有犯罪劣迹,对孩子长期耳儒目染,影响和导致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如农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民胡某,不走勤劳致富之路,多次进行盗窃,而且还叫17岁的儿子同去帮助搬运赃物,结果胡某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儿子也构成犯罪被判处了刑罚。调查中,校长和家长对违规经营的电子游戏,特别是网吧等娱乐场所反映强烈,一些书刊、录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等过多过滥,严重污染和毒害了青少年,认为这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家长很难管住子女。

5、对性教育不够重视。由于长期受我国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多人“谈性变色”,从目前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都不够重视,出现了家庭因缺乏知识不会性教育、学校因人员太多不便教育、社会有关部门因不是“份内职责”未能教育的状况,使少男少女对性生理、性心理缺乏了解,产生迷茫,成为“性医药孤儿”; 对性道德、性法规、性法律教育更少,成为“性法盲”,致使未成年人早恋增多,少男少女同居增多,强奸案件增多。奸淫幼女案件增多。如16岁的郑某,明知女方不满14周岁,却与4名幼女发生两性关系,自认为只要女方自愿就不构成犯罪,被法院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今年强奸案件急剧上升,值得引起警觉。

三、防范建议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进一步引起重视,共同努力,通过实施三个工程——“家庭细胞”工程、学校“育苗”工程、社会“护林”工程,积极预防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己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如不尽快得到遏制和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必须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问题。对此,建议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按《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真正把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落实。我县茶院乡党委、政府作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做到领导重视、计划落实;建立组织、健全网络;摸清情况、因人施教;制定制度、明确责任;列入考核、兑现奖励。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效果是好的,一年多来该乡没有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件,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家庭、学校、社会要真正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责任。

l、加强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子女教育负有重大责任。关键是要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管教能力和自身素质。因此,必须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一项十分突出的工作来抓。建议建立家长学校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任副组长,要明确主管责任部门,制订计划,争取在二、三年内,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都要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全面教育培训。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打骂、娇纵、溺爱等错误和偏面的方法,倡导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长的模范行为影响子女。克服消极的不良行为对子女的侵蚀;表扬教育有方、教子成才的家长,纠正家长不负责任的行为;对家长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家长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做家庭守法的模范。

2、加强学校教育。学校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键要建立一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学法、守法,要经常向学生讲法,热忱努力转化有违纪、违法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推向社会。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严峻事实告诫我们:各类学校,要在抓好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从小学五、六年级到中学,法制教育要列为课堂教育的必修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实施。学校应加强与公安、司法、关工委、工、青、妇和社区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学校和校外辅导员的作用。特别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进一步把学习成绩差、又有违法、违纪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作为重点帮助教育对象,并落实结对帮教措施,及时矫正其不良倾向,预防和减少犯罪。

会诊未成年人犯罪 篇6

近几年来,在青少年暴力犯罪报道中,在公安、法院的侦破犯罪档案中,儿童杀父、弑母、强奸、放火、投毒、绑架、抢劫等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屡屡曝光。

未成年人犯罪向恶性化发展。今年农历正月初三(1月26日),辽宁省抚顺市东湖区一个11岁儿童,因恼恨母亲缴走自己的压岁钱,先是拽住其母头发挥拳就打,后又一刀将其捅死。面对警察盘问,儿童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个谎言。当谎言被揭穿后一拍胸脯,说道:“进去就进去吧,能咋的!”

武汉未满14岁的宝儿因父亲催促他上学,从父亲的身后用斧头对准其头部左侧连续砍了五斧头。宝儿于当天晚上将其父亲尸体拖到了宿舍楼西边自家菜地旁厕所边的杂草里不管了,然后将家里的血迹擦干净,直到几天后母亲前来找人并向单位报告丈夫失踪,宝儿一直对杀父一事不以为然。

2004年一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案件,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城内掀起轩然大波:一名不满14岁的初二学生,因与同班同学在上课时发生口角,竟抡起锄头打在其同学头上,致该同学颅内血肿,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湖北阳新县一个15岁少年,为“报复”父亲,先后4次对父亲投毒,最后竟用电击、棒击及刀割等残忍手段杀害了父亲。该生学习成绩优秀,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由于父母分居所导致的家庭变故,他的心理受到了侵害并发生畸变。

2006年2月,呼和浩特市一所中专学校一名16岁男生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竟用刀捅死了自己15岁的同宿舍同学。

郑州市16岁的少年张璐璐在回家后发现父亲又在毒打小妹。在张的家里,父亲打孩子早已成为两代人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一次,少年再也忍不下了,动手把他42岁的父亲张书慧一刀捅死。在医院里,张璐璐对民警说:“你们回去吧,我自己做的自己当。”随后,张璐璐亲手为其父穿上寿衣,去派出所投案自首。成人化犯罪特点可见一斑。

昆明市一所中学学生14岁的超然、大伟各带一把匕首,以借伞为名进了杨家,趁主妇王某转身拿伞之机,超然冲上去勒住王的脖子,大伟用沙发垫捂住王的嘴,把王拖进卧室,用准备好的匕首疯狂地刺向王的胸部、背部和大腿,共计50余刀。见王还未死,又从王家厨房内拿出菜刀,朝王的颈部一阵乱砍,直至将王杀死。他们还抢走王身上仅有的7元钱,然后将尸体抬到了事先看好的楼顶藏匿。二人回到房中后,用水冲洗现场血痕后逃离。3天后,公安机关在学校内将犯罪嫌疑人超然、大伟抓获。这起杀人案的起因是,超然与同班女生15岁的杨某悄悄谈恋爱。杨某的母亲王某发现后及时劝阻了自己的女儿,王还多次劝超然。于是超然认为是王有意阻碍他与杨某相好,便产生了将王杀掉后继续与杨恋爱的想法。

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向团伙化发展。今年3月份,西部某市警方破获了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这个团伙自去年11月份成立后已作案20多起。他们还有所谓的“山合社”章程,包括有ll条组织结构和纲领。据被捕的6人交待,他们经常看暴力录像,他们的组织就是模仿香港影片成立的。也是在3月份,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了该乡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学生们推举的“帮主”竟是该校一个初三学生。他们制定有《本团密要》,其中的第5条规定:“……在必要时,要出手毒辣。不要心慈手软,不能感情用事。”

西安破获一起罕见的少年团伙暴力犯罪大案,团伙成员共计三十多人,最小的ll岁,最大的17岁。他们从事抢劫、强奸、盗窃、敲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拦路抢劫93起、强奸轮奸32起,盗窃7起,其他作案16起。其中11岁的浩浩自幼娇生惯养,在游戏厅结识了许多哥们儿,并在家中偷看黄色录像,参与了多数犯罪;马某,入中学时因成绩不好而被学校拒绝接收,开始浪迹社会,在录像厅、游戏厅等地方结识了许多“混混”,最终沦为罪犯……

未成年人强奸犯罪向低龄化发展。黑龙江省巴彦县一个13岁的男孩赵力宝强奸了同村的一个14岁女孩,女孩家人报了案,然而由于“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男孩很快被放了出来。女孩家人愤而诉诸法院,法院判男孩赔偿女孩医药费。可是就在判决书下达一周后,这名未满14岁的男孩夜闯女孩家。将女孩母亲用刀活活捅死。

儿童是一张白纸,未成年人犯罪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是家庭、社会、学校、文化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棍棒教子”逼出了儿童犯罪。许多家长普遍存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潜意识。在这种潜意识的支配下,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值集中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不切实际地要求自己的子女各门成绩必须拿第一。据报道,北京曾发生过一个7岁小孩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母打得肾衰竭送医院抢救,才引起社会关注。还有一个15岁的孩子,考试分数达不到父母的“既定目标”,被他父亲打得离家出走12次,每次都是警察把他送回家。儿童被家长打死的恶性事件也屡见于报端。不久前北京怀柔县农民陶福岩因10岁的儿子作业没做好,便举起铁管不断地抽打,一个天真可爱的10岁男孩最终惨死在父亲的棍棒之下。许多被逼出走的孩子走上了抢劫、偷窃之路。少年犯当中,这类儿童占很大比重。

“应试教育”压出了儿童犯罪。我国关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虽然颁布已有几十年,但是由于教育改革不到位,素质教育始终突破不大,许多中小学仍然片面抓智育,普遍信奉“分是命根”的教育宗旨。学生学习成绩分数高,就一好带百好,德育再差也是好学生,任课老师的工资、奖金都同学生的考试分数高低挂钩。在“分数第一”“分数挂帅”的指挥棒下,老师拼命压学生考高分,学生休息得不到保证,心理压力大,考不出高分不但要承受家庭压力,而且遭受学校老师的冷嘲热讽,轻的被老师恶言相对,重的被罚站、罚款。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大约有3亿人,保守估计有5000万所谓的“差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压力,种种歧视和白眼让他们消极自卑。由于心理压力过重,息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隔阂就越来越深。现在青少年自杀的数字逐年上升,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走向

犯罪的孩子多半都是被歧视的“差生”。对于学校来说,尽管多数开设了法律课,有的还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室,但法律教育、心理教育均停留在讲几堂课的表面化水平上,缺乏对症下药。对一些看似平常的学生间的矛盾冲突可能发展成严重问题的预见性不强,特别是对一些性格特殊、行为异常的学生缺乏具体的监控、矫正措施。笔者在采访一些犯罪少年时,发现他们的法律意识都很淡薄。在看守所里,一名用刀伤害同学致死的少年还天真地问笔者:“我什么时候能回家?我的作业还没写完。”通过了解,这个14岁的男孩是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尖子生”。可见,学校光一味地抓分数挂帅,“差生”由于长期受到“冷暴力”侵害。容易消极,悲观,走上犯罪道路;“尖子生”由于头脑里只有分数两个字,什么品德、道德、法律知识全是空白。

“环境浸染”诱出了儿童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与不良的社会环境浸染关系极大。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但由于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以至违法与否和罪与非罪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在一些共同犯罪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并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追随其他成员盲目干事,自己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也梦想一夜暴富,导致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从逆反心理角度讲,青少年正当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生”的做法,一些青少年不堪忍受,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他们甚至会采取暴力的手段进行反抗。蓄意报复常常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心理状态不稳定,受社会黑恶势力影响,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特别是一些黑网吧,用色情、凶杀、暴力的内容吸引未成年人消费,对儿童毒害最深。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的界限而走向犯罪。

从上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来看,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在未成年人的心灵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一方面是要针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还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彻底根除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社会学家认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更是家长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话题,笔者采访了一些社会学家,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综合性工程,在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日益增高的今天,这个群体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关注与帮助,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的宣传、社会管理机构、公安等部门,需要大家一起担负起这个责任。

在谈到家长在社会教育体系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时,社会学专家认为家长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承担着最重要、最关键的责任。违法犯罪的孩子中十有八九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人生观、价值观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成长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犯罪,社会学家认为家长对孩子起到了社会无法替代的作用,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加倍呵护与教育。对于已有犯罪前科的青少年,要避免以惩罚为主的思路,最好采取比较宽容的思路,能缓的则缓,能不判刑的不判刑,能不抓的不抓。不要把他们放在监狱里,而放在社区里,社区居委会里设有专门的帮教机构,在社会生活中才有利于对他们的改造,使之重新融入社会。

教育专家认为,关注弱势家庭和问题家庭很重要。面对目前青少年犯罪的上升趋势,家庭、社会、学校怎样对待?就此笔者采访了几位教育专家。他们认为,目前,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家长的教育素质目前显然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现在家长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职业技能的素质也提高了,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机关干部,有的是大学教授,但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的教育素质不够。很多“有身份”的人的孩子也走上了犯罪道路,说明家长们需要提高教育素质。

据了解,现在很多省、市都开展了家庭素质教育工程,主要是创办家长学校、离婚父母教育学校,以及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达到提高家长素质的目的。通过这些活动要求家长们明白,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是法律责任,是社会责任,也是血亲责任,你有责任和义务把孩子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目前,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少。社会各界在抓家庭教育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鼓吹孩子上北大、清华,出国留学,让他们到处介绍经验,这至少是一个不小的偏差!我们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至少应该拿出一部分精力,关注那些弱势家庭和问题家庭的教育问题,下岗的、父母有病的,包括农民进城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等等。在教育方面他们是弱势群体,对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需要各方面拿出一部分精力予以关注。

教育专家们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更多地承担责任,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提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素质。通过社区建设,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特别是通过社区建设,减少学校和社会接合部的空档。学校与社区如果真正结合起来,就能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法学专家认为,预防犯罪应从娃娃抓起。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如何遏制这种趋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法律宣传上该做些什么呢?法学专家们认为,由于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飞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比较广泛,生理上、心理上都比过去提前成熟了,未成年人成熟的年龄普遍要比过去早一至二年。但法律意识淡薄,少年犯罪的年龄整体上比过去也提前了一至二年。通过调查,未成年犯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15岁以下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二分之一;少年教养人员中,15岁以下轻微违法的占五分之四,这些数字都表明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明显比过去提前了。

法学专家认为,防止青少年犯罪可以从六个方面下手:l、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2、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学校经常把政治课设为法制课,组织学生接受“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让孩子们主动了解法律而不能依赖课堂上对他们的灌输。3、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4、改造性预防是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中,注意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重点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失足青少年通过改造,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6、在校园教育方面,除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学校还应加强法制教育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务必让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低龄化,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这部分人中绝大多数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一旦达到成年以后,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违法犯罪的“后备军”。社会要想减少犯罪并预防犯罪,对未成年人就得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

未成年人犯罪探讨 篇7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具体内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但是, 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 使得人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 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正如“认同危机”一词的发明者艾瑞克·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这个阶段是易变的不确定的人格形成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像我们一样融入社会。而与此同时, 埃里克森又指出青少年能不能度过这个时期悬而未决。

家庭, 社会教育等等问题都与未成年人的发展息息相关。例如“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 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 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 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又如, 马克思所言“一个人的发展, 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2国外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近现代世界各国刑事立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由于社会、文化、以及法律传统等方面的不同, 而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少年儿童成长的实际情况以及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结合本国的历史传统、人种、未成年人发育情况、教育状况等, 以及一个人从完全不具备到部分具备、完全具备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的逐步发展过程, 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几个阶段, 划分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各国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的确定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不确定未成年人年龄的界限。如拉美国家的古巴、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等。 (2) 刑法不规定未成年人年龄的界限, 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来确定。如沙特阿拉伯和也门。 (3) 既规定未成年人的上限, 又规定未成年人的下限。下限从7岁到16岁不等, 上限从15岁到21岁不等。这是绝大多数国家刑法的规定。

从我国的刑法规定来看,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二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犯刑法规定的八类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三是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 都不负刑事责任, 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这样的犯罪年龄段, 其初衷还是为了有效的保护未成年人, 对于他们发生危害行为时, 仍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 即使对极度少数非处罚不可的进行处罚, 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教育。

3关注现实

从各国的规定中, 我们不难得出无论从法律角度或是从社会角度、历史角度来看, 未成年人都是一个特殊群体, 因而受到法律和社会的特殊保护和优于成年人的待遇,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结合我国现在的立法, 笔者认为, 现在我国刑法犯罪年龄段所作的规定, 能够有效地关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对于他们发生危害行为时, 能做到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 着重于教育、改造、挽救, 笔者认为, 我国目前规定的犯罪年龄不仅是科学的, 而且也是合理的。遏制未成年人犯罪, 依靠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无异于画饼充饥。降低刑事责任观念更是与当今世界刑罚轻缓化、非刑罚化国际潮流格格不入, 与人道主义精神不符。

我们真正应当做的是从制度着手, 从根本上分析如何才能使未成年人真正将法律及道德的约束内化于心着手。恐吓不是目的更不是办法。除了要做好家庭教育, 即社会倡导的问题, 法律体制还有那些问题需要我们改进值得我们深析。

如今, 国外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的特殊性, 建立了专门的、独立的未成年人案件处理体制。以下就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代表性国家的立法体系为例:

3.1英美

在英美国家凡是涉及未成年人的人身处罚全部由司法部门裁决, 即使是行政性的未成年人案件也可以交由司法部门处理, 以满足程序保障需要。

在美国, 尽管联邦国家内部存在52套各自独立的司法体系, 但各州的未成年人案件处理体制大致相同:第一, 各州都设置专门的少年法院,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良行为、忽视抚养以及受虐待案件、交通违规案件、抚养亲权案件等等, 均需提交少年法院。第二, 少年法院独立于刑事法院而存在, 机构独立运行。第三, 由于所有的未成年人案件都由少年法院统一受理, 分别情况予以消化。通过其规定, 我们可以发现, 案件的处理过程比较协调有序。各个机构相互配合, 协调有序。

3.2德法

同英美国家相较, 大陆法系国家更强调行政权力的实在性, 即使是涉及到有关人身保安处分的案件, 也可交由行政机关处理。但是对人身自由的剥夺和限制, 基于保障人权原则, 要求全部由司法部门裁定, 不难发现严格的管辖权利。

在德国, 14岁以下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少年虞犯, 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等行政性案件集结于少年署统一处理, 并辅之以监护法院。少年署只能做一般的保护性处理, 需要对虞犯、触法少年采取教育措施的。14岁到18岁的未成年人以及18岁到21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统一由少年法院受理。少年法院处理案件除可以采取上述教育措施外, 还可以运用警告、赋予负担、少年拘禁等惩戒措施以及刑罚措施。可以看出, 在德国, 这两个机构独立存在, 双轨运行, 这使得德国关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呈现出二元化特的特征。

法国的体制类似于德国, 少年法院只受理13岁到18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 其他未成年人案件由专门的行政机关处理。少年法院又分为儿童法院和儿童刑事法院两个等级, 后者主要受理16岁到18岁的未成年人的重罪案件。

根据我国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 可以发现我国建立一套完备的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体制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 构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案件处理体制。从英美和德国的立法例中, 我们看到, 在我国分门别类的对于未成年人的处罚体制, 在英美与德法都是交由统一的少年法庭处理, 未成年人的处理自成体系。我国应该考虑建立一套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处理体制。笔者认为在独立、统一的处理体制下, 易于对各种处理措施进行统筹安排, 在具体运用上能够从整体出发, 合理分配, 宽严程度掌握得当, 并且利于防止和减少多元分散体制下由于各主体配合不力、协调不顺产生的处理上的断层和矛盾。

其次, 完善处罚方式, 要明确有关刑种的限制使用。我国现行刑法中所规定的刑种及其适用条件, 除死刑外, 并无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犯罪时适用上的不同, 从完善的角度, 在刑种上可以考虑补充规定:限制对未成人适用有期徒刑最高刑;严格限制对未成年人适用无期徒刑;将司法解释中关于禁止对未成年被告人单独适用剥夺权利, 限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的相关规定吸纳到刑法典中。

最后, 完善非处罚性的处理措施。有效预防那些经常违反刑法、有严重违反刑法的行为和未违反刑法但轻徽违法不断有违反刑法的行为倾向而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问题少年”犯罪问题, 在此, 笔者认为, 我们需要的不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而迫切需要的是完善那些可能进一步危害社会的无责任能力人、限制责任能力人以及特定具有危险性格的行为人进行娇治、医疗、感化教育等处置的特殊方法。在西方, 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 有收容于精神病院、收容于戒除设施、收容于安全保管设施、行状监督、职业禁止等等, 通过这种非刑罚措施能, 较好预防了“问题少年”的犯罪。在我国也有这种非处罚性的规定, 但是种类过于单一, 规定较为零散, 贯彻也显困难。如我国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处罚的, 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对于这一款, 正如有学者说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 本身就是家长或者监护人管教失败的后果, 再指望他们管教, 对社会是不可靠的。而政府收容教养在现实中因为经费、人员、机构等等问题不容乐观,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放任这些“问题少年”在社会。因此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这一问题。从硬件和软件上为这个问题提供帮助。

4结语

正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欧洲一大批启蒙的思想家所言, 应当把惩罚当作以最小的人痛苦为代价来防止犯罪的一种手段, 只有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立法, 才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伟大工具。法律更是为了保证“更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未成年人的犯罪不仅仅只是生理和心理的问题, 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在联合国大会上说到:“没有什么信任比这个世界给孩子的信任更神圣。没有什么责任比确保孩子的权利得到尊重更重要的了。”当我们面对那些犯了了错的孩子, 我们不能让我们的法律更多的是惩罚, 相反更该是教育。同时面对刑罚不断轻缓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 笔者窃以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摘要:根据我国现在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 我们需要的不是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 而迫切需要在我国建立一套完备的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体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案件处理体制;完善处罚方式, 要明确有关刑种的限制使用;最后, 完善非处罚性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1]王秉中主编.罪犯教育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3.

[2]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3]参见罗卜特.保罗.沃尔夫著.哲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日) 森武夫.犯罪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2.

[5]周国平.犯罪学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6]王牧.犯罪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探讨 篇8

现阶段, 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网络媒体的进步,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未成年人通过自己敏感的心灵, 来深刻的感受着时代所发生的变化, 这就导致其在增长见识的过程中, 由于心理与生理的不成熟, 而使得未成年人的犯罪也发生了一些全新的特点与变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从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来看, 小学、初中文化居多;而就针对于作案人员而言, 其主要以学生、农民以及社会无业闲散人员居多;此外, 从违法经历的角度分析, 其主要包括的是初犯与偶犯等。

多年来, 通过对我院所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进行分析之后,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基本的共同点: (1) 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特点。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又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 因为其在社会化的进程当中, 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相对健全的人格, 导致未成年人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往往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极易受客观外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条件的影响, 当他们不切实际的需求无法满足时, 他们便成为对社会治安具有危险的不稳定分子。 (2) 未成年人犯罪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特点, 且多是初犯、偶犯, 在共同犯罪中绝大多说起到辅助作用, 从犯居多。未成年在青少年时期尤其在父母面前多封闭自我, 渴望友情、乐于合群, 是未成年人的一种心理需求, 因此, 他们更爱与年龄相防、趣味相投的伙伴玩在一起, 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人员主要是学校中的辍学生与双差生, 因为其对于学习没有任何兴趣, 在学校为落后分子, 使得其大多会因为这种关系而聚集, 同类相吸。因此, 未成年人犯罪也便多以团伙形式出现, 这些犯罪团伙大小不一, 彼此结伙作案, 社会危害性较大。

2 办案过程中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把握及思考

在我国, 依据罪行法定原则的规定, 要求不能突破犯罪与处罚的法定年龄, 并且其并不具有任何的伸缩性。因此, 当我们在进行刑事诉讼的侦查与立案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进行明确的认定。其关系到是否需要对行为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 并且决定了相关的行为人是不是具有减轻或者从轻的量刑处置。事实上, 目针对于少年儿童的危害行为,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主要还是教育的形式为主, 然后再次基础上, 来辅之以相关的惩罚政策。在我国的刑法第十七条当中, 就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相关的划分。而在实际的认定过程中, 我们所采用的, 则全部都是从未成年人的犯罪实施日开始计算, 若其犯罪行为还存在连续状态, 那么就应当从犯罪行为实施的终了之日开始进行相应的计算;同时我们不单纯依据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 除了犯罪嫌疑人的亲自供述, 我们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进行社会调查, 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的父母亲戚、邻居以及村委会或居委会的证词证明, 严格把握。在对待流浪儿童犯罪的年龄问题上, 我们目前的做法是要求公安机关出具骨骼鉴定, 严把罪与非罪界限。

在长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作用, 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不断的提前, 并因此而使得未成年人的犯罪也逐渐向着低龄化的方向发展。目前, 在司法实践中, 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的是以教育、感化、帮助、挽救为主, 通过保护与教育的有效结合, 来充分体现出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 与此同时, 其也是一项满足未成年人成长需求的基本原则。

3 未成年人犯罪刑罚种类以及执行上的现状及思考

现阶段, 针对于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所采取的主要还是感化与教育的方法, 因为考虑到未成年人自身的心理特点, 刑法也进一步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从宽处理的规定。这样一来, 就使得其在刑罚种类的运用上, 也与成年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简单来说, 就是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不适用无期徒刑、不适用剥夺政治权利、不适用没收财产,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适用的刑种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罚金。这里要强调的是, 当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于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时, 要求其应当与成年人之间进行分开关押。而在进行未成年人的有期徒刑时, 要求相应的劳动改造必须要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 要求其以生产技能与文化的学习为主。此外, 就针对于罚金来说, 通过相关的司法实践我们可以看出, 罚金的来源并不只是其合法的劳动收入, 同时也可以使其受赠或者是继承的财产, 针对于这一问题, 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具体要求罚金的构成与来源。最后, 在执行上, 虽然说, 针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刑法也已经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不过, 从具体执行的角度来看, 其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与完善。从中国刑法的立法上来看, 其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假释和减刑等做出一些特殊的规定。这样一来, 导致一些属于假释与减刑当中的限制性规定, 例如强奸、杀人等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不能进行假释。不过, 因为受到立法的限制影响, 导致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使得其与成年人罪犯之间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讲, 大部分的未成年犯罪, 都是因为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与特定时期生理特征所导致的, 具有显著的冲动性与盲目性。在这样的情况下, 若是因为其年幼无知, 而导致其走向犯罪使之必须要在监狱中经历漫长的刑期, 这和刑罚当中的人道主义发展是不是相互背离的?因此, 我们应当采取恰当的手段, 来对其进行相对特殊的保护, 给予那些失足的青少年重新来过的机会。因此, 我们应当特别规定未成年人的减刑假释条件, 同时, 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缓刑的范围应有待扩大。相对成年人犯罪来讲,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恶意并不是非常的大, 并且其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也相对来说比较低,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因此, 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造之后, 其仍具有较大的回报社会几率。所以说, 我们在进行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时, 应当与成年人有所区分。就针对于司法实践而言, 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的是帮助、教育与挽救等, 而相应的司法惩处, 则往往只会出现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 并要求对其进行有限制地运用。对于那些犯罪行为比较轻微的, 应给他们一个机会, 就算是要进行相应的刑事处罚, 也要尽可能的使之融入社会中, 在一个健康的环境当中, 来完成改造。这样一来, 才能让未成年人犯觉得自己仍然属于这个社会, 并没有被抛弃而树立起重新做人的决心, 以此来降低犯人的再犯率。此外, 现阶段, 因为我们很难掌握缓刑的标准, 导致大部分的法官都比较倾向于罚款与监禁的手段。然而, 只是通过短期的监禁, 并不能够真正让未成年人犯认识错误, 并洗心革面, 许多犯人在被放出来之后, 依然会回到犯罪的道路上。所以说, 就针对于那些没有触犯刑法第17条规定的人犯来说, 我们应当考虑一下缓刑, 其中, 就针对于那些过失犯罪的人犯来说, 则需要一律适用缓刑, 来强化对未成年人犯的教育与管理。

4 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治在我国适用的必要性

现阶段, 我国刑法当中的谦抑性原则, 也进一步针对于未成年人的司法做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其规定, 在对待未成年人犯时, 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追求刑罚, 而是要对其进行保护与矫治, 所以说, 我们应当尽可能的选择替代措施。李斯特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法学家, 其曾经表明, 所谓最好的刑事政策, 其实就是最好的社会政策。因此, 就针对于未成年人的司法而言, 要求其应当遵循社会化的基本原则。从本质上来讲, 进行未成年人犯的矫治, 时全社会的义务与责任, 因此, 我们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综合教育矫治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 社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现阶段进行区域内家庭情况掌握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的相关法律, 也进一步赋予了社区组织以保护和监管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虽然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不过, 从综合的情况来看, 与其将未成年犯放在紧闭所里, 倒不如将其放在社区环境中的搞糟效果好。但综合来看, 将未成年人犯放在社区改造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在禁闭场所里。因此, 我们应当在社区当中成立相应的机构, 并且安排专业化工作人员进行属地化帮教, 可以更好地以建设性的方式面对未成年人, 产生有意义的“社区推动性”的刑事司法结果。此外, 需要由相关的社区组织, 来向司法机关进行定期的情况报告, 并且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备案, 这样将会更好的促进社会治安综合工作的进行, 最终达到现实审判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总而言之, 强化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充分关注, 并不断完善刑罚的适用范围, 不仅将会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发展, 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 因此, 我们必须要对未成年人犯罪有一个充分的重视与关注, 并采取有效的手段, 来对其进行积极的预防。

摘要:近年来, 未成年犯罪在我国刑事犯罪中所占比越来越高, 并且逐渐呈现出团伙化、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不仅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 同时也将会影响到目前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形式的角度出发, 针对刑事责任年龄、刑罚种类及执行、社区矫治等方面对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与对策 篇9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一)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出生地和最初的活动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特别是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和情感影响方面占主导地位。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表明, 父母的不良形象如同阴影一样笼罩着孩子的心灵, 诱导着子女的思维和价值取向。而且这种阴影往往陪伴孩子一生, 给孩子以深刻影响。

家庭教育是以非智力教育为主的, 对此, 家长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家庭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向子女传授社会规范、规定行为准则, 培养生活技能等, 它是以人生观教育为核心的。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的调查中可以发现, 未成年违法犯罪者的文化水平虽然普遍较同龄未成年人低, 但他们的智力水平与正常未成年人无明显差别。而理想、信念、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异常则与犯罪行为直接相关。这些因素的基本指向是在家庭教育下形成的。这说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教育原因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 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与家庭教育不同, 学校教育是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学校对未成年人犯罪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然而,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 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 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差。

众所周知, 中国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便是教育的应试性。学校只本着“教书”的目的, 早就忘了“育人”的宗旨。政治永远是最重要的教育, 英语总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可是谁教给孩子们基本的法律知识呢?

2. 学校管理的不当。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中的种种不良风气会不同程度地渗入学校教育与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学校安全方面管理不当使不少社会上的流动人员窜进校园,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学校对学生辍学管理的不当致使部分“双差生”流向社会。

(三) 未成年人犯罪的文化原因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即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标志文明程度的生活方式的“复合体”。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对犯罪的影响体现在文化作为一种主体的观点支配犯罪人的意识。而我国长期受儒家的影响。“亲亲为本”、“有恩报恩, 有仇报仇”的文化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然而, 这种文化观点带来的严重问题便是漠视法律、宗法为大。当人们遇到恩仇时, 部分人会选择武力。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由传统社会文化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文化变迁、改革开放、西学东渐的社会形势下, 自私自利、商业欺诈、色情淫秽、走私贩毒等恶性文化也渗入国内。社会主义主体文化由大一统变为多元化, 理想、信念、道德不再有唯一的标准, 金钱成为部分人衡量一切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 未成年人面对着形形色色的文化环境, 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冲击, 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这里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任意选择。而未成年人没有成年人所拥有的理性判断能力, 未成年人接受文化基本上凭直觉, 即处在模仿的方式下。当未成年人遭遇不同文化时, 或者因为本身好奇, 或者因为迷茫而随大流, 很容易滑向罪恶的深渊。

(四)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黑网吧、电子游戏厅的侵蚀引发未成年人犯罪。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交往和生活方式。但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不健康的电子游戏和电子读物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温床。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厅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但在利益的驱动下, 不少营业者在实际上仍用各种名目吸引未成年人进入。全社会能不能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成长环境, 保护未成年人能不能成为一个全社会的共同话题。这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所在。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诱因的分析, 我们发现, 很多不良因素仍在毒害未成年人。相关部门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并没有尽到, 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的意识也并没有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事关祖国的未来, 关系整个世界的发展,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 加强国家间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交流与合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上同样存在不足。而且我国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应试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家长制度, 这些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有必要学习其他国家, 引进他国先进的经验, 吸取教训, 在学习的过程中弃之糟粕, 这对于各国未成年人的保护都是有好处的。

(二) 建立家长学校, 强化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监护

家庭是孩子的出生地, 是孩子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地方。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 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对未成年犯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家长素质低、家庭教育失当是导致孩子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开展科学、系统化的家庭教育知识宣传以及建立家长学校传授科学的教子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此外, 必须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管。既要从生活上监护, 又要根据孩子的个性, 给与针对性地引导。通过这种监护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 及早纠正, 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从而杜绝违法行为的

(三)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宣传, 强化学校及教师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责任

未成年人进入入学年龄以后, 学校便成为引导、教育未成年人的主要场所。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然而, 学校教育不能只以培养精英为目标, 而首先应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的。未成年犯的显著特点是法律意识淡薄。因此, 有必要在中小学中设立专门的法律讲堂, 由浅至深地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

(四) 针对未成年犯的特点, 对少年犯进行法制教育

未成年犯与其他罪犯不同, 他们大多都有非常敏感的内心, 害怕被人歧视, 渴望有人关心却又害怕只是被可怜。社会对未成年犯的关爱可以使他们走出曾经犯罪的阴影, 在法制教育和社会的关爱下可以振作起来。因此, 有必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未成年犯进行教育, 使其充分认识到犯罪行为给他人、给自己、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使其告别过去走向新

(五) 分级管理影视作品, 净化网络

暴力、淫秽的影视作品对未成年人的毒害是相当大的。而这些影视作品的传播途径又非常宽。很多的网站甚至提供免费下载。因此, 仅通过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标有“少儿不宜”字样的影片应严禁放映单位向未成年人售票。电视节目由于其观众的难以确定性, 过于暴力、色情的作品和节目应禁止播放。至少不可以在黄金时间段播放。同时, 国家应采取措施净化网络, 关闭不健康的网站。营业性网吧不得在中小学周围200米以内设置, 并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建设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网站, 提倡学校建设与学生、教学相关的网站, 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利用网络

(六) 建立未成年人专职工作机构, 建立长效的预防工作

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 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实际需要来看, 各级政府有必要建立综合性的未成年人专职工作机构, 协调监督有关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 研究借鉴国外未成年人研究工作的理论和成果, 加强国际交流, 建立预警监测机制, 这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战略性措施。

(七) 建立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少年司法制度

众所周知,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 而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审理, 虽然制定了部分法律法规, 但还不完善。未成年犯具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对未成年犯的定罪、量刑应与成年犯区分开, 而审判程序与方式也应相应有所不同。我国仅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几项条款, 这与当前司法实际的迫切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应及早建立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 制定适合少年刑事审判的实体法和程序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多元化文化的引进,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日趋严重, 而且犯罪年龄日趋下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出发, 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原因及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诱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戴宜生.关于中国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的分析与预测[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1, (5) .

[2]云翔, 娄鸿雁.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岳.在2005年“为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6, (1) .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对策 篇10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动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盲目从众和随意性导致走上违法犯罪。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众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 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盲目从众不仅会抑制个性发展, 束缚思维, 扼杀创造力, 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等。特别是青少年对事物的美丑、善恶是非缺乏鲜明的标准与界限, 认识上常常模糊不清, 甚至是非颠倒, 美丑混淆, 善恶不分, 崇拜豪杰, 羡慕结义, 不仅容易造成他们沾染不良嗜好, 抵制不住不良诱惑,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 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

据一项调查统计材料表明: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 运用高科技手段作案的占被调查案例的38.7%, 其手段各种各样, 有伪造或破坏犯罪现场的, 有利用假证件进行诈骗的, 有清除犯罪痕迹的, 有利用网络骗钱骗色的等等;完全和成年人作案没有差别, 甚至其犯罪的智能化水平超过成年人。据一份资料显示, 近几年来暴力犯罪有逐渐上升趋势, 并且暴力手段更为残忍和隐蔽, 犯罪更为低龄化。总之, 暴力型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多, 强奸杀人、抢劫杀人、报复杀人、公开持刀抢人等暴力型案件发生率高, 并呈直线上升趋势。

(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近年来, 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来看, 十四、五岁岁少年违法犯罪居多, 并向低龄化趋势发展。一些青少年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有劣迹出现, 到十三、四岁就已经能作大案了。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 受社会不良环境影响

受社会一些不良的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 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等倾向。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缺乏社会经验, 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加上文化娱乐场所比如网吧、舞厅、游戏机室、录象厅, 管理混乱。在文化市场上, 音像制品、图书杂志、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他有损青少年健康内容的陈旧、低级、庸俗文化, 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的进步。深深地诱惑着学生, 使学生逃课, 离家出走, 荒废学业,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 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的环境不同, 父母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和行为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缺陷等等, 往往会使子女养成任性、执拗、蛮横、朝野、放纵等畸型性格, 放任子女不良习惯和行为, 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再一个随着离异家庭增多, 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 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发展, 子女家庭教育缺失, 渐渐失去家庭的温暖, 在新家庭中仿佛成为多余的人, 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任性、心理扭曲等, 就很容易诱发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手段。

(三) 学校品德和法制教育滞后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一直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和法制教育的现象,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品德教育课, 开展多种形式法制教育普法教育活动, 但不重实际, 而是为了应试的需要, 普法教育也像一阵风, 刮过去就了, 没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 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 不懂法、不知法, 更谈不上遵纪守法, 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 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 提升家长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及生活细节都会给子女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证明:家长文化层次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 往往比较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 他们能深刻认识到掌握文化知识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 因而十分注意从早从小就抓孩子的行为习惯, 注意纠错他们的不良行为, 其子女的犯罪率就相对较低。因此, 作为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用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子女, 为子女起好的表率作用。并能注意教育方法, 善于因势利导, 就能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 学校要把德育、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起到关键作用。学校通过进行各式各样品德、纪律和法制教育, 使青少年懂得遵纪守法, 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首先, 学校要重视环境治理。学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是学校必须进一步的端正办学思想, 防止重知识轻德育的思想,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业不良的问题。二是学校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入手,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避免学习成绩差而发展成为学习品德“双差生”。三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严格防止学生旷课、逃学, 严格控制学生流失, 逐步减少学生逃学、辍学, 使学生不流向社会, 减少学生犯罪率。

(三) 加强综合治理, 优化社会环境

上一篇:矿山压力监测下一篇:国务院机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