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观后感

2024-06-18

写好观后感(精选十篇)

写好观后感 篇1

题目:读《××》有感

要求:①从最近读的书或文章中,选择感受最深的,写一篇读后感。

②要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想法。要求450字左右。

考题解读

这次要求我们完成的是一篇读后感。同学们平时接触的类似题目有读后感、观后感,可本次考题强调的是“读”,而且“要求”中也明确指出是读“书”或“文章”,所以这次绝不能写成看电影、电视后的观后感,否则就离题了。另外,题目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这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写此类习作必须详写的内容。

本次习作内容非常宽泛。就作品类型而言,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文章;就作品内容而言,可以是读课本美文,可以是读童话寓言,可以是读名人传记,可以是读科普书籍,可以是读动漫画刊……这样说来,可写的内容就多啦!

指点迷津

一、读好原文。

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读不进去,没有深刻的感受,“写”就无从下手。怎样读?一是要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主要情节、叙述顺序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二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想想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从而使“写”不偏离主题;三是抓住文章中感受最深的内容,有了重点内容,你才好“谈”感受呀!

二、选准感点。

读一篇文章,可以写成的读后感是多方面的。如,你可以写受到的教育或启发,也可以针对文章的写法发表议论、评价,还可对原作一个片段写体会,甚至可以对个别句子写读后感。我们要善于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来写,切不可面面俱到。

三、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是全文的重点,要下大力气写好。这里的联系实际就是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感受。事例可以是当前的,也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但一定要围绕感点去联系实际,符合现实,切忌脱离感点或现实去胡乱联系。

四、升华情感。

在文章的结尾,你最好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语总括全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让主题得到升华。

请欣赏一位同学读《三打白骨精》后的读后感:

白骨精分三次变村姑、老奶奶和老爷爷来诱骗唐僧,孙悟空凭借一双火眼金睛,识破妖精,举棒就打。而善良的唐僧却不知是计,反而怪孙悟空滥杀无辜,念紧箍咒来惩罚他,并要把他赶回花果山。唐僧虽然仁慈,但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容易上当受骗。看了这则故事,我不禁想到班里的有些中队干部(当然包括我),有时也听不进别的同学的意见,总认为自己了不起,一切按自己的意识办,结果许多事情都办不好。

作者抓住唐僧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特点,联系中队干部和自己有时也听不进同学的意见,两者对比着写,使我们感受到两者联系多么紧密!如果没有认真“读”,没有联系实际“想”,他能写出这么真实的“感受”吗?

考场佳作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考生刘锋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我感到无比惋惜和愤怒。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在众多园林中鹤立鸡群,汇聚了天下的风景名胜,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还集中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建造简直是一个奇迹!

可是,这座花了150年时间建造成的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一把火下被烧毁。当我读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掠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的肺都气炸了。我仿佛看到那些侵略者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物品占为己有,他们的腰包都塞得满满的……而我们这个拥有黄河、长江和万里长城的民族,这个拥有亿万铁骨铮铮儿女的民族,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灰烬……

这是怎样令人屈辱的一段历史啊!圆明园的毁灭给封闭落后的中国人当头一棒,这在150多年后仍然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些可恨的强盗,我告诉你们,中国并不弱小!瞧好了,中国的火箭、卫星、导弹,哪一项不走在世界前列?神舟号顺利往返宇宙;飘着五星红旗的航空母舰正式服役……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你们的侵略行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认识了国家富强的重要,它在时时刻刻地警示着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高分解密

作者饱含激情,以犀利的语言,痛斥了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野蛮行径;同时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中国今日的强大,给侵略者以警告,读来确能感受到小作者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1.习作重点写了三方面内容。请根据下面的提示,把内容和目的用直线连起来。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警告侵略者

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为后文做铺垫,以激起对侵略者的愤恨

中国今日的强大揭露侵略者的罪行

2.整篇文章自始至终贯穿着______这一观点,表达了______的思想。

词语超市

文学鉴赏的: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评价人物的:

眉清目秀一表人才目不转睛神采飞扬

举止文雅大大方方助人为乐忠心耿耿

帮你开头结尾

A.今天,我看到一幅老照片。这幅照片拍摄于1937年8月28日,记录了日寇血腥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的惨烈场面。

B.昨天,我看了一幅图画。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图画上惊心动魄的情景,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C.我相信这些假文盲们看了这幅漫画,肯定脸要发红,无地自容。但是光脸红还不够,我希望伯伯叔叔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自私,让文明之花遍地盛开!

D.照片呈现的是战争的罪恶,是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它警示着我们,要制止战争,保卫和平,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高分解密”参考答案

1.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后文做铺垫,以激起对侵略者的愤恨;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揭露侵略者的罪行;中国今日的强大—警告侵略者

如何写好观后感 篇2

[思路分析] 观后感主要是抓住其中一点进行引申和展开,写出你的思考和感受就可以了,必须和观看的内容紧密联系 [解题过程] 观后感:作为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比小学阶段多得多。不光是在学校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从书本、影视乃至社会实践中也同样可以接受知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知识阅历的增加,当你读了一本好书,看了一场有意义的影、视、戏,甚或你看到其中的一段(节)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都产生一些联想、感慨,把它写下来,形成文章,这就是感想。常见的感想有观后感,观后感(影评)、短评等。

那么,如何写好感想作文呢?

一、认真审视 有感而发

观后感要认真阅读(观看)原作,万不可空穴来风。在或读或观或看的基础上寻找和自己的思想产生的共鸣之处,从而有感而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是无病呻吟。古人云,首先要“感于情”方能“动于情”,可见感想作文要写得感动别人,自己首先要被感动。

二、读感结合 以感为主

这里所说的“读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观感”等。这些“感”都要与“读”、“观”、“看”相结合,“读”、“观”、“看”之后才可能有感。感想文的文体要以感为主,以读导感。切忌平均笔墨,抑或本末倒置。

三、提炼观点 独立成文

前面已经讲过,感想作文要以原作为基础,在原作上导出“感”来。这个“感”应有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它与原作的关系是:原作是“感”的引子,而“感”则是原作某一点的升华。总之,感想作文是锻炼学生敏锐观察力的重要方式,它借助于书、影、视等,使学生积累感情、观点等,寻找出一个宣泄的窗口。也正缘于此,它对广大、中学生锻炼和学习写札记、随笔等类文章不无裨益。

写观后感在褒贬人物、剖析事理、针砭时弊等方面都要有独到的见解。观后感从文体上看,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的着重点在于“感”,它是抒发和阐述自己对原文所记叙的事件、描写的人物、阐述的道理等的感触。正因为观后感没有固定格式,写法比较灵活,因此近几年来初中市统考的作文试题有时也采用了这种形式。如上海市2006年市中考统考中《孩子和书》一文中最后一题要求写一篇观点明确、联系实际,不少于80字的观后感。因而应当引起教师、学生的足够注意。

观后感是训练阅读、写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种习作形式。究竟如何写好观后感呢?愚以为,可归纳“三要”、“三忌”。

首先,要认真阅读原作,掌握原作的基本精神,切忌不着边际地随便“瞎吹吹”。观后感是由“读”和“感”两部分内容组成,当然重点是“读”。“读”是“感”的依据和基矗“感”是“读”的生发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读”字上。有的考生说:“写观后感嘛,还不是随便瞎吹吹”在这类“瞎吹吹”的观后感里,有的议论好象“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夸夸其谈;也有的为了“标新立异”,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不肯在“读”字上下功夫,没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

其次,要就文论理,或就书论理及就戏说理,紧密联系实际,切忌拘泥原作,以叙代议,就文论文,就书论书或就戏论戏。

写观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发表感想,也可以就原作某一侧面入手谈体会,切入的角度可以不同,但都要紧紧联系实际,或重在联系社会现实,或重在联系学习、工作、思想等实际,应该“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这样的观后感才有深度,才有现实意义。反之,漫无边际的大段大段地抄录原作或复述文中的场景描写,末尾加上几句标语口号式的语句,这样的观后感,显然是失败的。理来之于“文本”,用之于实际。我们有些考生写观后感的另一个毛病是大段大段引述原文或场景描写,有的甚至是改写、复述原作的故事情节,但议来议去还是拘泥于原作内容,悟不出道理,联不上实际。

四、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电视剧或影片,它涉及的面实在太宽了。假如认真阅读、仔细观看的话,一定会有许多体会;很多感想。如果,这也写,那也想写,“拉在篮里便是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贪多嚼不烂”,什么都写不深,写不透,势必要吃“夹生饭”,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2006年市中考阅卷中发现有好多考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观后感,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明确,联系实际,有理有据,结构完整。深化了主题,干脆利落,结构严谨;达到了写观后感“引———议———联———结”四字诀的完美境界。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怎样写好读后感 篇3

关键词:阅读; 课外书; 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77-001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一、读懂原文是关键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升华。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若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文讲的是什么都没有掌握,怎么会有感呢?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因此,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和思想感情。这样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而实在。

二、正确选择感受点

有一名学生读了一本介绍毛泽东生平事迹的著作,毛主席冬天游长江的壮举,让他佩服;毛主席一件衣服上下打了七十二个补丁,勤俭节约的品格,令他感动;毛主席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气度,使他折服……读完这本书后,他想把这些感触都写到作文中去。这就犯了写读后感的大忌。确定感受点要注意两点,一是一篇读后感往往只写一个感受点,不可面面俱到,贪多求量。二是写出新意来,切忌随人其后,要用自己的所读、所感、所想,投入地去写。以大家熟知的“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故事为例,若从虎吃掉驴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面对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要惧怕,只要勇于正视,敢于斗争,就完全有可能战而胜之;而从驴被虎吃掉这一角度去思考,可以想到外强中干的人最终会身败名裂,没有好下场。可见,写读后感时要正确选择感受点。

三、联系实际谈感受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充盈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洋溢着时代气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内心活动和新的认识。抒发真情,推陈出新。

1.由“感”抒发真情

写好读后感首要的是写出真情实感,空洞而谈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或大篇幅地抄录原作后写一句空话套话了事,是不能写好读后感的。应引出感受点后,自己仿佛就在原作者写的文章中,联系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感”展开联想,运用记叙,结合抒情的写法,列举一到两个事例,摆事实,讲道理,用以证明感受点,就能把事情说清了。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同学,可以围绕“勤俭节约的主席”这一感受点来联系实际,将小学生存在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粮食等铺张浪费现象与主席的勤俭节约相比较,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文章就能写出深度和真情。

2.由“感”推陈出新。如例文《读<三个火枪手>有感》中的最后一自然段就是新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随内心活动而自然产生的认识,既是对内心活动的总结,又是对所读内容的体会,这就有了新意和自己的思想了。

附例文:

读《三个火枪手》有感

读《三个火枪手》这本书,我完全被它吸引住了。它生动有趣、惊险刺激。那富有创意的流畅语句,大胆新奇的想象,活灵活现的战斗场面使我难以忘怀。

故事发生在17世纪20年代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统治期间。当时,法国的政务、军务大权主要掌握在红衣教黎塞留首相手中,他与国王、王后之间明争暗斗构成了错综的宫廷矛盾。国王的三个火枪手阿托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与刚从外省来到巴黎的达达尼昂是形影不离的莫逆之交。他们忠于国王和王后,凭借勇敢机智和高超的剑术,与红衣教主及心腹密探米拉迪等人展开了动人心魄的斗争,最后使作恶多端的米拉迪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在这个故事里,作恶多端的米拉迪虽然利用她的美人计多次使别人惨遭厄运,得到了不少的利益,但她终究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当一个人在做坏事时,等待着他的将是罪恶的报应。我们在生活中虽然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挫折,但只要像三个火枪手那样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向高难度挑战,就可以不断进步,从中也可以积累经验。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去报复,去算计别人,即使得到了好处也会使你整天焦虑不安、提心吊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他家境贫寒,爸爸又是一个酒徒,家里光靠妈妈为别人做苦活赚来的钱养活全家。可不幸的是,他妈妈在他6岁时就去世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发奋学习音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经济上、精神上的重重障碍,最终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是的,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能创造奇迹,编织自己的理想。我们要向三个火枪手学习,向困难挑战,用自己的力量击败它,为自己赢得胜利。 六(3)班 胡宁

掌握方法,写好读后感 篇4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学习四·我的小笔头”:学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是指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写下来。这次习作请你写一篇读后感。

习作法宝

我们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总会有一些感受或体会,也可能会受到教育或启迪,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就是读后感。 我们的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不仅语言优美流畅,而且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一定使大家获益匪浅,把这些读书时产生的感触、联想和体会写出来就可以;如果你喜欢读课外书,也可以写一写读课外书的感受和体会。

法宝一:

精读原文。读后感就是写读书时产生的感触、联想和体会,所以“读”是 “感”的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原文的内容和思想,才使“感”有所依托,因此要先静下心来读文章。

法宝二:

选好“感触点”。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最善于写的感触点,要写出独特、新鲜的感受。

法宝三:

要密切联系实际。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实际”的内容可以是社会现实,可以是个人情感;但最主要的应该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也不要脱离原文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法宝四:

1.标题: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是“读 《×××》有感”或是“《×××》读后感”两种写法。

2.结构:首先,交代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读了一篇怎样的文章,心情如何;接着,简要而又重点地介绍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分几个方面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也可以重点写一方面的感受;最后画龙点睛,归纳小结再回扣“读”。

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 篇5

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

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 读书容易,写读后感难。这是很多学生都头疼的事情,也是教师和学生们的心声。其实读后感很容易写,请你按以下几个步骤来做一做,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一、介绍书名、作者以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可以站整篇文章的三分之一。 二、结合原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对于文章的内容自己喜欢什么、感动什么、讨厌什么等等。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人和事可以让你有感而发。 四、结合自己谈感受。自己有没有书中人物的想法和做法,自己都是怎么说的和做的,相互联系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结尾总结。

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6

选择你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内容具体,中心突出。题目自拟。

【写作导航灯】

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或得到的启示记下来,就叫读后感。那么,该如何写好读后感呢?

一、读

“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和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

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适当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比如:

今天,我看了著名作家冰心奶奶一篇文章,叫《忆读书》。书中,冰心奶奶回忆了她以前读书的故事;在一次儿童节到来之际,她为孩子们题写了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小作者用寥寥数语介绍了《忆读书》的主要内容,同时引用了冰心奶奶题写的九个字,这为下文作者要阐述的“感点”(读什么书,以及怎样读书)奠定了基础。

三、联

写读后感最忌讳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纵横拓展。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你所“引”的内容,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如一学生在写《读<养花>有感》时,先简要介绍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这样写道:“老舍先生仅仅是在叙述养花的乐趣吗?不,我认为,文章中有更深的思想含义。我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悟出了这样的真谛:要做好一件事或要取得事业成功,关键在于要付出辛勤劳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谈开去。如此一来,“引”和“感”就巧妙地联系起来了。

当然,读一篇文章,“感点”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千万要记住: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只有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这样的读后感才是一篇成功之作。

四、结

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7

首先, 围绕感点“读”。读后感重在“感”, 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 “引”是“感”的落脚点, 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 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 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 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 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 “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要认真地读懂原文, 抓住整篇文章的中心和要点。读的是记叙文, 就要弄清文章所记的事和所写的人, 所表现的主题, 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读的是议论文, 就应弄清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用了哪些论据, 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读是写的前提。只有把所读的文章真正理解了, 中心抓准了, 写的时候才会不偏题。

如, 写《读 < 岳阳楼记 > 有感》一文, 你首先就应读懂原文, 把握原文的中心:《岳阳楼记》重点不在写景, 而在表达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扣住这个中心来写, 文章就不会偏题、跑题。如果你把立足点放在“岳阳楼之大观”或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上, 虽然没有离题, 但比起围绕中心来写就逊色多了。

其次, 分析材料“感”。在引出“读”的内容后, 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 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 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写读后感重点在“感”字上。读文章要善于提出问题, 然后去思考, 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才会有感受、有启发, 才会产生联想。如, 读了《岳阳楼记》, 你就应去思考:范仲淹是什么时代的人?他何以具有“以天下为怀”的“忧乐观”?当今社会是否存在具有这种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我们当代青少年要不要学习这种精神?……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感想。而在诸多感想之中, 联系实际所生发的感想是至关重要的, 写读后感的意义也在于此。那么, 是否要将所有感想都写进去连缀成文呢? 当然不能。写“感”, 要找准一个“感点”, 选准一个角度, 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像写一般议论文一样, 要围绕一个中心写, 切忌面面俱到, 泛泛而淡, 贪多求全。

再次, 联系实际“扣”。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 感不能深入, 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 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 不能给人以震撼。联, 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 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 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 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初学写读后感的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文章开头扣一下原文, 引出本文的观点 (感点) , 然后展开联想, 随意发挥, 与原文“脱离关系”, 毫不相干。这就犯了写读后感的“大忌”。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就是由“读”写“感”, 扣牢原文写感想。离开原文, 随意发挥, 还叫什么读后感呢?要恰到好处地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语句, 有意识地引进原文的一些内容;不仅文章的开头、结尾要“扣”, 文章的主体部分更要“扣”。做到时时不忘原文, 处处扣牢原文。切忌撇开原文, 写一篇与原文毫不相干的文章。但是“扣”原文不能过多地引用原文或重复原文内容, 更不能把读后感写成原文的缩写或内容提要。

总之, 读后感要有“读”有“感”, 先“读”后“感”;有“感”而发, 联系实际;扣牢原文, 结构完整。同学们只要认真学习, 勇于实践, 就一定能写出像样的读后感来。写好读后感还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读后感的结构与议论文基本相同, 一般也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分成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感点) ;正文部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或强调中心, 或提出希望, 或发出号召。

写好“熟悉的生活” 篇8

可是, 尽管对这一切非常熟悉, 了解得也很确切, 写起作文来我们仍然感到困难不小, 还是觉得没有写的,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作文并不是照抄熟悉的生活而是写我们对它的感受。所谓“写熟悉的生活”只是一种习惯的方便说法, 那意思是说熟悉的生活我们的感受多一些, 深一些, 写起来比较容易;对于不太熟悉的生活, 我们则没有什么感受, 难以写文章。所以叶圣陶讲了“了解得比较确切”之后, 又讲“感受得比较深刻”。对他说的“感受得比较深刻”, 人们往往忽略, 其实这一点最重要。我们之所以写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也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 问题就出在对它没有什么感受, 或者感受不深。

“熟悉”和“感受”是两码事。非常熟悉, 却毫无感受, 奇怪吗?不奇怪, 日常生活多半都是这样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当代哲学有研究日常生活的, 它告诉我们, 日常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是它维持和延续着我们的生命, 传承着社会的文化成果。但是, 日常生活是“非反思性”的, 即不根究“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如天冷了, 妈妈给你买漂亮的保暖衣服, 但你不会问:“你为什么给我买新衣服呢?这是什么意思呢?……”做作业碰到困难去问老师, 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 你深受启发, 满意而归, 你也不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耐心地给我讲解呢?为什么这么难的题他都知道呢?……”在日常生中, 我们往往就是这么一个不作反思的人, 无论碰到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况, 多半都只按习惯、传统去处理, 对待, 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已往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 而且打心眼里承认那样去对待、处理是正确的, 当然的, 根本用不着理解、思考。真如黑格尔所说, “熟知非真知”啊!有时也思考一下, 那无非是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按习惯该怎么对待、处理”, 都是不超出习惯的浅层次思考。正因为不必思考或只肤浅地想一下所以日常生活才使我们有熟悉亲切之感才会有“家”的感觉, 过起来才不费心神, 轻松自在, 才愉快、舒服。如果要去质疑、反思, 反而会有陌生感。比如妈妈给你买了新衣服你追问“为什么会给我买新衣服?有什么目的?”这不成了“一家人说两家话”的大傻瓜吗!但是话又说回来, 既然对日常生活是不反思的, 我们对它又哪能有深刻的感受呢!

我们是在日常生活中长大的, 这种不反思, 只按照惯例、习俗、常识办事的日常思维习惯, 在脑子里根深蒂固。这种思维习惯对于日常生活非常合适, 也绝对不能少, 但对于写作文却完全不适合。作文要求创新, 要求文章有新意, 给人新的感受。这“新”从哪里来?首先得学会思考生活,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然后, 才能对生活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有新的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意、有创新特色的文章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有首流传至今的少儿歌曲, 叫《让我们荡起双桨》, 写少年儿童完成了一天的功课, 在北海划船, 尽情欢乐。歌词的最后一句是:“我问你, 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 放学了, 该玩就痛痛快快玩, 谁会去想这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呢?只有跳出不反思的习惯才会提出这个问题, 而一旦思考这个问题, 就会感到幸福来之不易, 就会想得很深, 很远, 如果写文章, 这样才会有东西可写。魏巍在他的通讯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处说:

亲爱的朋友, 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 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 当你喝完一杯豆浆, 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 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 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 你是否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 从朝鲜回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之中

作者指出, 你只有理解到自己是生活在幸福之中, “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不顾身的原因”, 才会认识到“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人们为什么认识不到在国内的和平生活是幸福的?就是因为日常生活有“非反思性”的特点。不反思就无法理解生活, 连和平生活是幸福的, 是志愿军流血牺牲为我们换来的, 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对这样一些明显而重大的事实也感受不到, 理解不到!

怎样写好结果? 篇9

结果部分是论文的核心, 要交待明确, 包括随访情况 (随访的时间、方法、内容) 、临床改善情况 (主要症状、主要体征、与术前对比) 、影像学改善情况 (主要表现和特点、与术前对比) 、功能的改善情况、手术并发症及处理转归 (全身、切口、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疲劳、术中出现的意外及处理) 、不同随访时间的临床效果等。尤其注意对并发症的描述 (术前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手术方法:切口、内固定、术后恢复;并发症的情况:何时、症状、表现;治疗方法:换药、清创、翻修;治疗结果) , 例如对股骨头早期坏死停滞并发症的描述:

在股骨头早期坏死的病例中, 复查X线片发现有早期坏死表现后病变停滞2年以上无进展者共7例, 占全部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的13.7%。其中男5例, 女2例;年龄17~68岁, 平均40.6岁, 60岁以上者1例。Garden分型:Ⅱ型1例, Ⅲ型3例, Ⅳ型3例。病变发现时间:伤后11~48个月, 平均26.3个月。6例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另1例为陈旧性骨折, 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及髂骨植骨术。临床表现及Harris评分:有明确疼痛者2例, 1例为轻疼痛, 1例为中度疼痛;有跛行者4例, 均为轻度跛行。6例来院复查, 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外展、内旋活动受限;Harris评分平均值为85.2分 (65~100分) 。骨折复位情况:a) 复位后的Garden指数, 按上文分组方法, A组4例, B组2例, C组1例。b) 股骨颈短缩, 3例存在复位后股骨颈短缩。

结果写好之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是否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被算入结果?最终参与研究的合格研究对象的数量和信息, 被排除的研究对象的数量及原因。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是否充分?最好用表格列出研究对象的特征, 如流行病学特点、干扰因素等, 有助于读者判断组间的可比性以及该研究的适用范围。是否列出各个研究对象的最终结果?除了研究所关心的结果外, 还应包括违背实验程序、数据不全、中途退出等情况。研究结果是否清晰有条理, 是否详略得当?对各项统计分析结果的报道是否恰当?对结果的报道是否清楚无歧义?是否恰当、简洁地使用图表来表达不同的数据?所用图表是否是必须的?图表内容是否有太多重复?图表的标题及内容是否自成一体, 易于理解, 使读者不用参照本文中的结果便可理解其含义?图表是否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每幅图/表均附有图/表题?文本中的结果与图表中的数据是否一致?摘要与结果中的数据是否一致?

怎样写好结果? 篇10

结果部分是论文的核心, 要交待明确, 包括随访情况 (随访的时间、方法、内容) 、临床改善情况 (主要症状、主要体征、与术前对比) 、影像学改善情况 (主要表现和特点、与术前对比) 、功能的改善情况、手术并发症及处理转归 (全身、切口、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疲劳、术中出现的意外及处理) 、不同随访时间的临床效果等。尤其注意对并发症的描述 (术前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手术方法:切口、内固定、术后恢复;并发症的情况:何时、症状、表现;治疗方法:换药、清创、翻修;治疗结果) , 例如对股骨头早期坏死停滞并发症的描述:

在股骨头早期坏死的病例中, 复查X线片发现有早期坏死表现后病变停滞2年以上无进展者共7例, 占全部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的13.7%。其中男5例, 女2例;年龄17~68岁, 平均40.6岁, 60岁以上者1例。Garden分型:Ⅱ型1例, Ⅲ型3例, Ⅳ型3例。病变发现时间:伤后11~48个月, 平均26.3个月。6例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另1例为陈旧性骨折, 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及髂骨植骨术。临床表现及Harris评分:有明确疼痛者2例, 1例为轻疼痛, 1例为中度疼痛;有跛行者4例, 均为轻度跛行。6例来院复查, 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外展、内旋活动受限;Harris评分平均值为85.2分 (65~100分) 。骨折复位情况:a) 复位后的Garden指数, 按上文分组方法, A组4例, B组2例, C组1例。b) 股骨颈短缩, 3例存在复位后股骨颈短缩。

结果写好之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是否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被算入结果?最终参与研究的合格研究对象的数量和信息, 被排除的研究对象的数量及原因。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是否充分?最好用表格列出研究对象的特征, 如流行病学特点、干扰因素等, 有助于读者判断组间的可比性以及该研究的适用范围。是否列出各个研究对象的最终结果?除了研究所关心的结果外, 还应包括违背实验程序、数据不全、中途退出等情况。研究结果是否清晰有条理, 是否详略得当?对各项统计分析结果的报道是否恰当?对结果的报道是否清楚无歧义?是否恰当、简洁地使用图表来表达不同的数据?所用图表是否是必须的?图表内容是否有太多重复?图表的标题及内容是否自成一体, 易于理解, 使读者不用参照本文中的结果便可理解其含义?图表是否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每幅图/表均附有图/表题?文本中的结果与图表中的数据是否一致?摘要与结果中的数据是否一致?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的再思考下一篇:博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