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功能

2024-06-24

腰椎功能(精选八篇)

腰椎功能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 行腰椎突出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A组35例, 男13例, 女22例;年龄44~71岁, 平均49岁, 术后第2天拔出引流管后采取系统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责任护士每日宣教并按时监督辅助施行。B组27例, 其中男15例, 女12例, 年龄44~78岁, 平均45岁, 术后第2天采取同观察组相同的锻炼方法, 责任护士每日宣教由患者自行锻炼。术后应用营养神经、消除水肿、改善循环、抗感染、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 药物种类两组一致。

研究方法:从术后第2天开始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 同时对术前及术后两周两组患者的平均JOA评分进行对比;统计患者术后平均使用有止痛消炎药物并对比分析;统计患者术后平均使用有止痛消炎药物并对比分析。VAS疼痛评分: (1) 0分:无痛; (2) 0~3分:有轻微的疼痛, 患者能忍受; (3) 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 尚能忍受; (4) 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 疼痛难忍。锻炼方法: (1) 直腿抬高训练:引流管拔除后, 嘱患者作直腿抬高训练, 抬高角度40°~90°, 10次/min, 3~4次/d, 并逐渐增加次数和度数, 从而达到防止神经根黏连的效果[2]。 (2) 腰背肌锻炼方法:a.头、四肢 (五点支撑) 过伸法:患者仰卧, 头、双肘、双足为着力点, 用力将躯干离开床面, 频率10~20次/min, 2~3次/d。b.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 两上肢向后伸, 两下肢及上胸部离开床面, 10次/min, 4~5次/d, 此法较适用于体质较好患者,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身体承受能力及术后状况个体化差异进行宣教指导。

术后用药:所有患者均术后使用甘露醇250 m L, 1次/d, 3 d;甲基强的松龙40 mg, 1次/d, 5 d;神经妥乐平2支, 1次/d, 使用至出院, 对于腰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或者缓解后又因活动而加重患者, 给予甘露醇, 甲基强的松龙加量或延长使用时间, 疼痛重者同时给予止痛药 (西乐葆、曲马多片) 应用。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定量资料t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手术前后JOA评分, 见表1。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止痛药物使用情况, 见表2。

讨论

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和术后神经及软组织状态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给予腰椎后路手术, 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肌肉韧带及神经血管发生一定的损伤, 从而影响该部位的血液供应, 导致患者对肌肉的支配不佳, 肌力发生下降, 从而导致失神经废用性萎缩的发生。腰椎后路手术对患者的病痛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但可能会导致椎管内静脉丛和骨面出现渗血, 对相邻的神经组织产生压迫, 术后神经根周围会形成无菌性粘连, 会对神经根活动产生一定的限制, 从而容易导致腰椎不稳, 腰背肌无力, 引起反复腰痛、下肢不适等一系列症候群。

术后功能锻炼的作用:在手术后, 进行早期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对肌肉的血液循环具有促进作用, 对氧供应量具有增强作用, 对组织水肿具有减轻作用, 从而保持脊柱的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防止脊柱不稳及肌肉疲劳产生的腰腿痛, 对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减轻炎性反应, 防止坐骨神经无菌性粘连。在锻炼过程中重要的是次数, 已有研究表明高频率短暂重复的等长肌肉收缩锻炼是提高肌肉耐力的最佳方式。许多研究表明,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对坐骨神经无菌性粘连具有防止作用, 防止腰背肌发生费用性萎缩[3], 减轻腰背痛, 肢体麻木。手术过程是治疗的关键, 但术后功能锻炼也非常重要, 特别是腰背肌的功能恢复中[4]。故而应该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作为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

护理宣教及按时监督患者实施对患者依从性及术后锻炼效果的影响。临床实践中, 患者对腰椎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 往往受到依从性、对疼痛耐受程度的影响。患者术后不正确的锻炼方式可能加剧疼痛, 使患者不愿意接受锻炼甚至放弃术后功能锻炼。通过护理人员直接的护理指导可以很好的督促患者实施。从而提高患者锻炼的依从性及方式的正确性, 同时可以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适时调整锻炼方案, 保证个体化的最佳锻炼方法。

参考文献

[1]夏孟红, 张晓东, 欧云生.功能锻炼在慢性下腰背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6 (1) :74-75.

[2]陈施展, 姚一民, 衡代忠, 等.腰椎间盘术后直腿抬高锻炼的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杂志, 2002, 12 (1) :158.

[3]刘永才, 张松涛, 孙荣智.腰背肌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J].颈腰痛杂志, 2003, 24 (2) :109-110.

腰椎功能 篇2

[关键词]胸椎;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 R274.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80-01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胸腰椎骨折有增多的趋势[1]。几乎脊柱骨折的50%发生在T12~L2水平,其中以未波及后柱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且无明显椎管占位及神经症状的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为多见[2]。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7月~2011年9月收治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且无脊髓神经损伤患者68例,分别采用手法复位配合自身拱桥式练功法和单纯腰部垫枕及功能锻炼法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治疗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68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40例,年龄47~86岁,平均(67.6±11.9)岁,平均住院(21.4±14.9)d。损伤原因:车祸伤22例,跌坠伤39例,重物压伤7例。椎体前缘压缩超过1/2者21例,压缩1/3~1/2者36例,压缩小于1/3者11例。随机分成手法复位配合自身拱桥式练功组36例和单纯腰部垫枕及功能锻炼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经西医诊断排除心脑血管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并在伤情、性别及一般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临床症状:有明确的脊柱屈曲位受伤史。受伤椎体周围疼痛,肿胀。局部压痛,脊柱后凸畸形,胸腰部活动功能障碍。②X光片示:正位片示受伤椎体压缩变扁,侧位片示受伤椎体前窄后宽,呈楔形改变。③CT示:无椎体附件骨折及椎体脱位。排除脊椎转移瘤、结核、多发性骨髓瘤等病理性骨折。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复位 操作前30 min给患者肌注曲马多针0.1 g,Qd,镇痛。协助患者俯卧于床上,床单从后背绕过患者双腋下绑于床头,作对抗牵引用。两助手站于床尾各抓住患者一侧踝上,慢慢抬高下肢使腰背过伸,腹部悬空,术者用手掌根部重叠按压脊柱骨折后凸部位,有节奏地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持续5 min后慢慢将患者双下肢放下,稍作休息后再重复上述动作,直至脊柱骨折处后凸畸形消失,然后术者双手沿患者脊柱经大椎穴向下到骶尾部行揉,輕手法按摩,松解痉挛的腰背肌肉群,最后使患者平卧。脊柱骨折处软枕垫高。

1.3.2 功能锻炼 骨折整复固定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卧床期间患处外敷双柏膏,配合骨伤治疗仪理疗。指导患者于床上行功能锻炼。第2周局部疼痛减轻,可于床上行主动腰背肌功能锻炼。主要的锻炼方法有5点支撑法、4点支撑法和3点支撑法。背伸锻炼均要求患者保持正确的姿势。练习原则: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早期锻炼,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1.3.3 治疗方法选择 手法复位配合自身拱桥式练功组采用上述治疗方法,单纯腰部垫枕及功能锻炼对照组则不予手法复位,其余相同。

1.4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①治愈:压缩椎体大部分恢复正常形态,骨折愈合,胸腰部无不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②好转:骨折愈合,胸腰痛基本消失,胸腰段外观及椎体形态较治疗前改善;③未愈:局部疼痛,局部畸形无改变,功能障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患者随访6~18个月,经手法复位配合自身拱桥式练功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更好的效果(x2=5.12,P <0.05)。见表1。

3 讨论

传统的保守疗法主要适用于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但不能完全恢复被压缩椎体的原有高度,因此有的患者体表仍有少许后凸畸形,且往往伴有腰痛等其他后遗症。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严重,且费用高昂,技术要求高。PVP能及时地缓解疼痛,缓解率大约为70%~80%,但其不能对病变椎体的压缩骨折进行完全复位,术后椎体的压缩改变仍然残留,病变节段的后凸畸形仍然存在。后凸畸形的残留会改变脊柱正常的生物力学特性,导致邻近椎体继发骨折,使后凸畸形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4]。后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能在一定程度上使骨折复位,但球囊扩张器价格十分昂贵,不适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且注入骨水泥有许多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脊柱背伸手法复位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此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宝月.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51例诊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5,5(15):478.

[2]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79-785.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4.

[4] 范全,邝冠明,原向明,等.手法复位及治疗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5):13-15.

多功能颈腰椎牵引治疗仪的研制 篇3

人的身体因长期受自身体重、年龄老化及其他外来的重力、压力、职业习惯性姿势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支撑人体的脊椎及各部位关节间发生挤压或弯曲变形现象, 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腰椎、颈椎疾病发生, 给患者带来病痛及不适。医学上, 腰椎间盘突出症、变性紊乱、劳损、脱位、腰椎间盘后突或脊椎生理弯曲消失等其他与颈、腰椎相关的疾病, 主要治疗方法是矫正颈、脊、腰椎骨的变形。颈、腰椎牵引作为一种颈腰椎疾患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于疗效确切, 常作为首选或主要的治疗方法。牵引疗法以其简单、安全、无痛、有效得到广泛的应用[1]。

目前, 许多医院仍采用传统的砝码式牵引方式治疗。此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 牵引治疗时患者感觉不舒适, 而且加大了护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近年来, 国内外一些厂家生产出了各式各样的腰椎牵引床、颈椎牵引机等设备, 但该类设备大多存在结构复杂、操作不便、体积庞大、不易拆装, 费用高昂等弊端。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 希望通过一定的理疗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基于现有牵引设备的缺陷, 我们设计一种具有连续牵引、间歇式牵引多种治疗模式, 并具有牵引力自动补偿、自动定时、牵引力过大或失控保护等辅助功能, 可以实现颈椎、腰椎牵引的多功能颈腰椎牵引治疗仪[2]。

1 牵引治疗仪机械结构设计

该仪器主要由电气控制箱、牵引电机、牵引架、牵引绳、滑轮等组成, 机械结构示意图, 见图1;传动机构示意图, 见图2。整个仪器可方便地固定在现有的骨科床床头。颈椎牵引治疗时, 将颈椎牵引带固定在患者的颈部, 带牵引绳的牵引钩固定住颈椎牵引带上, 牵引绳绕过颈椎牵引架上的滑轮I和滑轮III、固定在牵引电机的皮带轮上。电机正转, 牵引绳张紧, 通过调整牵引绳的张紧度来改变牵引力的大小;电机反转时, 牵引绳松弛, 停止牵引。腰椎治疗时, 将腰椎牵引带固定在患者的腰部, 带牵引绳的牵引钩分别勾住腰椎牵引带的两端, 钢丝绳绕过腰椎牵引架上的滑轮I, 再绕过滑轮II, 最终集中绕过滑轮III, 固定在牵引电机的皮带轮上, 同样通过牵引电机的正反转来达到腰椎牵引起停的目的。腰椎牵引架的间距可左右调节, 以满足不同人体腰椎的牵引。颈、腰椎牵引架固定在一个纵向伸缩杆上, 伸缩杆的伸缩可以调整整个颈、腰椎牵引架的高度, 以改变牵引角度的大小。电气、电子元件和牵引电机都固定在电气控制箱内部, 操作面板用来设定牵引力、牵引时间、牵引模式等参数[3,4,5,6]。

2 控制系统结构及工作流程

控制系统主要由信号采集元件 (牵引力传感器) 、中心控制单元 (AT89C51单片机) 、输入设备 (薄膜按键) 、信号输出设备 (液晶屏) 以及输出负载 (牵引电机) 组成, 见图3。

系统工作过程:通过薄膜按键设定治疗需求的牵引模式、牵引力值和牵引时间等信息, 按下启动键, 多功能颈腰椎牵引治疗仪便进入全自动运行状态。8279芯片是可编程的通用键盘与显示器输入/输出接口芯片, 内有一个16×8的显示RAM, 可为CPU送数据或查询。设备工作时, 当键盘被按下, 键盘信息被送入FIFO的同时向CPU提出中断, CPU响应中断后调用中断服务程序, 该程序先从FIFO中读出键盘信息, 经判断后根据按键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动作, 如果是需要显示的信息则被存入显示RAM中。牵引力传感器测到的牵引力数据经过信号调理、放大和A/D转换后送入单片机CPU。单片机将采集到的牵引值与设定值做比较, 判断其是否达到设定值;单片机P1口的输出经电机逻辑控制电路变换后形成电机控制信号去驱动电机运转。电机正转, 钢丝绳张紧, 牵引力增加, 当牵引力值达到预设大小时, 进入持续状态。此状态下, 电机停止转动, 牵引力保持不变。如选择间歇牵引模式, 持续牵引一段时间后, 电机反转, 自动松弛一会儿, 牵引时间和间歇时间可根据治疗需求任意设置, 达到设定的总治疗时间时, 声光报警提示, 同时电机反转2s, 自动松弛, 结束治疗。液晶屏用来显示当前牵引力值、牵引时间、工作状态等信息[7,8]。

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为了便于程序的维护和移植, 控制系统的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 主要由主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和控制子程序等组成。主程序对CPU初始化、判断设备状态并显示, 实现设置参数输入并进行各种数据处理和子程序的调用。牵引模式的转换 (连续还是间歇) 通过拨码开关来实现, 液晶屏可以显示出当前所处的牵引模式。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在控制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牵引力的大小设置上, 颈椎牵引力较小 (一般在1~25 kg力) , 腰椎牵引引力较大 (一般在3~100 kg力之间任意设置) 。牵引总时间初始默认为30 min, 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其主程序流程[8,9], 见图4。

4 主要创新点,

该治疗仪结构紧凑、体积小巧、携带使用方便, 可直接悬挂固定在现有的病床床头。功能齐全:既可实现颈椎牵引, 又可实现腰椎牵引, 同时具有牵引力自动补偿、自动定时;具有牵引力过大或失控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间歇牵引时间任意可调等智能化保护控制措施。该治疗仪价格低廉、占用空间小, 便于推广应用。

5 结论

该多功能颈、腰椎牵引治疗仪设计制作成功后, 经过反复调试和修改程序, 使恒力牵引、连续牵引、间歇牵引、自动定时报警等各项功能都达到了预期设计要求。用户可以根据治疗需求任意设置牵引力、牵引模式和牵引时间, 牵引力可以被恒定控制在设定值附近, 控制精度可达±1N。当仪器工作在间歇牵引模式时, 牵引、间歇时间可精确控制到1s。牵引力可逐渐加大, 具备智能化仪器的特征, 使患者使用更安全、更方便。

摘要:目的 研制一种可以对颈椎和腰椎实现多种模式牵引的多功能治疗仪。方法 采用单片机技术对牵引力和治疗时间进行自动控制, 实现连续牵引、间歇牵引等多种模式。结果 研制出的样机体积小巧、使用方便, 牵引力控制精度和间歇治疗时间精确度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结论 牵引力和治疗时间可根据治疗需求任意精确控制, 使得治疗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腰椎治疗仪,颈椎牵引,单片机,牵引力传感器,连续牵引,间歇牵引

参考文献

[1]许建中, 许振华.骨牵引的历史现状[J].中国骨伤, 1999, 12 (6) :78-79.

[2]刘正, 文怀兴.牵引、按摩器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颈腰痛杂志, 2005, 26 (2) :150-151.

[3]苏盛昌.仰卧便携式颈椎牵引器的研制及疗效[J].按摩与导引, 2008, 24 (9) :21.

[4]章明, 祁兆建, 王维佳.全自动颈椎牵引器的临床应用[J].中医正骨, 2007, 19 (09) :12, 14.

[5]李国亮.颈腰牵引器的研制[J].中医正骨, 2010, 22 (12) :79, 83.

[6]洪时清, 张继嫄.家用腰椎牵引床的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正骨, 2004, 16 (8) :27-28.

[7]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1-11.

[8]陆银春, 李建平, 朱国兴, 等.间歇式、加热型颈椎治疗仪及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 :108-109.

腰椎功能 篇4

关键词:重度腰椎滑脱,脊柱序列重建,器械复位,椎弓根螺钉

根据Meyerding椎体滑脱分级(基于滑椎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Ⅲ(50%~74%)、Ⅳ(75%~99%)、Ⅴ度滑椎(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为重度椎体滑脱[1]。椎体横凸、椎弓根、神经根等发生明显的位置改变,滑椎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韧带增厚,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目前复位和内固定是治疗重度椎体滑脱的一种较好选择,本文笔者收集我院近年收治的重度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器械复位重建脊柱序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重度腰椎滑脱患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29~65岁,平均(45.2±4.5)岁。主要以腰腿痛伴间歇性跛行入院。全部患者经影像检查诊断为重度腰椎滑脱,按Meyerding椎体滑脱分级Ⅲ度25例,Ⅳ度6例;椎体滑移平面L5~S128例,L4~53例。

1.2 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行全身麻醉,取后正中切口,切开暴露滑移椎体(图1-a~b),去除覆盖滑移椎体的骨障碍及软组织瘢痕,X线透视下植入2~3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图1-c),神经根管扩大后将头部圆盾的椎间融合器插入椎间隙,注意融合器的插入深度,以下椎为支撑撬拨滑移椎体(图1-d),钛板连接固定装置,锁定下方螺帽,滑移椎体的固定板处于可移动状态(图1-e),缓慢撑开两螺钉,同时撬拨滑移椎体(图1-f),至椎体恢复正常序列(图1-g),最后锁紧螺帽,椎间隙植入cage(图1-h),横突间植入之前切除的椎板骨块。见图1。术后2 d内拔除引流管,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3 d,术后第2天可进行主动或被动下肢功能锻炼,但是严禁患者弯腰。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行腰椎X线检查,观察有无断钉、脱钉情况,了解椎间融合情况。

1.3 术后观察指标

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站立位X线检查,测量腰椎前凸角[LL,正常值(42±5)°]、骶骨倾斜角[SS,正常值(40±4)°]、骨盆倾斜角改变[PT,正常值(12±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分为无痛(0分)、轻度疼痛(1~3分)、重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3年,平均2.6年,31例患者中,26例完成解剖复位,5例由Ⅳ度滑脱复位至Ⅰ度(图2)。全部患者术后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神根性疼痛,术后随访1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

全部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1年、2年、3年VAS评分[(0.8±0.2)、(0.9±0.1)、(1.0±0.1)分]较术前[(7.8±0.5)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7,P<0.05)。

全部患者复位良好,LL、SS、PT均较术前改善,恢复或接近正常值,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连接异常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腰椎滑脱一般为前滑脱。后滑脱好发于腰5和腰4椎体,约占95%,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2]。腰椎滑脱的发病原因包括先天性与后天性,先天原因主要是腰骶段发育不良与峡部缺陷。后天原因多为过度的机械应力,包括搬运重物、举重、体育训练、外伤等。高度发育不良引起的椎体滑脱部位分可导致硬脊膜与神经根粘连[3],影响神经功能,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神经根压力。

注:与术前比较,t=8.65,aP<0.05;t=8.37,bP<0.05;t=9.13,cP<0.05

对于重度腰椎滑脱,椎间隙高度丢失,马尾或神经根受压,引起患者疼痛并影响运动功能,因此笔者认为,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首先应缓解神经根压力,进行椎管尤其是神经根管的彻底减压[4]。减压后清除椎间骨性障碍及软组织瘢痕,破坏了椎间局部稳定性,但同时也为椎体复位提供了空间和条件。椎体复位既可以解除重度腰椎滑脱患者矢状径减小引起的神经根管狭窄,又可以重建脊柱序列,基本恢复其生理功能,但是椎体复位需要较强的固定以防止椎体滑脱的进展,保证椎管减压的效果[5]。

临床经验表明椎间隙植入骨块或骨粒,由于其增重能力较差,术后易出现椎间高度丢失、塌陷形成假关节等[6,7],并且塌陷会引起内植物剪切应力增加,导致螺钉断裂。Cage植入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可维持椎间隙高度,正常传导脊柱应力,并能为植骨融合提供一个较稳定的环境,此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椎间孔长度,利于神经根减压(图2)。

在正常的解剖位置中,骶骨倾斜角决定骶骨在矢状位的方向,直立时人体为维持平衡腰椎前凸角会随着骶骨前倾角的增加而增加。人体站立时骶骨平台承重较大,但骶骨平台本身处于倾斜位置,因此椎间盘受到的剪切应力更大,发生滑脱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各种腰骶部的角度参数为判断病情,术中调整钢板弧度,重建脊柱的生理序列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依据。本文31例患者治疗后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均较治疗改善达到或接近正常角度。尤其是腰椎前凸角的减小,随之骶骨倾斜角减小,最终引起滑脱界面的剪切应力减小,利于滑椎稳定和恢复。

参考文献

[l]Harry N,Herkowitz,Gordon RB,et al.The lumbar spine[M].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04:598-603.

[2]刘清毅,黄南翔,林宏,等.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J].四川医学,2010,31(5):598-599.

[3]Ruf M,Koch H,Melcher RP,et al.Anatomic reduction and monosegmen-tal fusion in high-grade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J].Spine,2006,31(3):269-274.

[4]徐建广,朱海波,周蔚,等.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策略选择[J].脊柱外科杂志,2004,2(6):321-323,334.

[5]熊学华,朱守荣,郭新辉,等.后路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置入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48例[J].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2):10371-10374.

[6]卢正波,叶作明,雷廷文,等.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附17例体会)[J].脊柱外科杂志,2003,1(5):307-308.

腰椎功能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符合单纯胸腰骨折的诊断标准。A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5岁。单纯压缩性骨折13例,粉碎性骨折7例。本组患者均不同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B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2岁。单纯压缩性骨折15例,粉碎性骨折5例。

1.2 方法

两组均按非腹部手术前后常规护理。术前、术后不食产气食物及糖类,术前8 h禁食水;术后平卧6~8 h;全麻清醒后6~8 h无恶心、呕吐、腹胀,即可进食,硬膜外麻醉于术后6 h恢复正常饮食。在此基础上B组:(1)术前晚进食易消化少渣食物,用开塞露进行通便。术晨用肥皂水灌肠。(2)平卧6 h以上带上腰围,以增加腹内压,预防腹胀,术后患者禁食6 h以后给予清淡有营养、易消化、高热量饮食,不宜太饱,七成饱。由流质向半流质、普食过渡。(3)术后3 d内常规每日三餐前进食麻油,每日常规进行腹部按摩,3次/d,禁食牛奶,豆制品等产气得食物。3 d后根据饮食习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4)术后常规服用四磨汤,西沙比利,胃肠道动力药物,促进胃肠蠕动。(5)常规每日用开塞露进行通便,1次/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无腹胀感或轻度腹胀。有效:中度腹胀,患者腹部膨隆,有胀痛,但能忍受。无效:重度腹胀,患者腹部膨隆,烦躁不安,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16例(80%),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4例(20%),有效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30%。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腹胀发生率分别为90%和30%。

3 讨论

术后发生腹胀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3.1 心理应激因素

胸腰椎骨折多为突发事件,患者的生活状态因瞬间意外而发生改变。患者入院后对于医院环境不熟悉,以及对手术恐惧,焦虑,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减弱,产生腹胀。

3.2 饮食因素

骨折后绝对卧床休息,肠蠕动功能相对减弱,食欲相对低下,饮食量减少。由于饮食量减少摄入不足,使患者出现低钾症状,引起腹胀、肠麻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3.3生理结构因素胸腰椎骨折患者伤后势必造成脊椎周围软组织,特别是前纵韧带,腹膜后腹壁等组织损伤,伤后局部出血形成血肿,刺激周围神经纤维,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产生兴奋,导致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腹腔脏器功能改变而发生腹胀[2,3]。

观察组通过实施预防腹胀的措施后,腹胀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发生率高,引起腹胀的相关因素常常是多方面的。经上述饮食护理,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士应通过仔细观察加以分析,早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减轻腹胀,减轻患者痛苦。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骨折腹胀的原因及有效改善腹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引起腹胀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将40例腰椎骨折术后患者分成A组和B组。A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B组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新干预法。结果:B组明显比A组减轻了腹胀程度和腹胀的发生率。结论:引起腹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及时有效地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避免或减少腹胀发生率。

关键词:胸腰骨折术后,腹胀,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刘继桂,魏清.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并腹胀影响的探讨[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8,7(8):29.

[2]土亦璤.骨与关节的损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9.

腰椎功能 篇6

关键词:手法结合功能锻炼,牵引联合锻炼,退行性腰椎滑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骨科疾病,它主要是因为患者的骨关节出现了退行性病变,进而导致患者的椎体正常位置出现位移,但患者的椎体和椎体附件并不涉及骨折情况,也不存在外伤和先天缺陷等疾病。这种疾病主要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为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临床上对该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主要分析手法结合功能锻炼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到2015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当中,抽取11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男26例,女31例,年龄为64~89岁,平均(71.5±11.4)岁;观察组男28例,女29例,年龄为66~90岁,平均(72.4±1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牵引联合功能锻炼进行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卧于牵引床上,采用牵引带绕患者的胸骨,并将其固定在患者的创口,并在患者的骨盆上固定另一条牵引带,并调整合适的牵引力。促使每次牵拉40 min,同时为患者配合功能锻炼,患者选取仰卧位,促使患者腰部伸直,减少患者腰后伸,并将患者的上身抬起,患者取仰卧位,促使患者屈膝屈髋,保证患者的大腿紧贴腹部,进行弹性加压,促使患者的臀部离开床面20次,并为患者进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

观察组患者配合手法联合功能锻炼进行治疗,首先放松患者。为患者的两侧肩井穴进行按摩3 min,并采用肘部尺骨鹰嘴,在环跳穴、殷门穴和承扶穴进行按压。利用拇指的指间关节在患者的委中和昆仑二穴进行按压,时间为1 min。

同时为患者配合综合性的整复手法进行干预,根据影像学检测的结果,判断患者的腰椎滑脱程度、腰椎滑脱方向和腰椎滑脱类型,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手法进行干预治疗。对于前滑脱患者,为其配合坐位旋转复位法进行干预。患者选取坐位,将患者的腰部暴露,促使患者屈膝。操作者位于患者的背后,采用左拇指顶向患者偏歪棘突的右缘,并将右手绕到患者的左肩。叮嘱患者向前屈,应适当调整前驱角度,当确定患者的皮肤绷紧,棘突顶起之时,叮嘱患者向右旋转到最大的限度,操作者可以适当用力,同时确保左拇指对患者偏歪的棘突进行拨动。当听到响声的时候便完成操作,当患者棘突向左偏移的时候,操作方法开始相反,但大体与上述一致。

对于后滑脱者,采用腰部后伸扳法进行干预。患者选取俯卧位,确保操作者将患者的双膝抬起,然后缓慢地向上拉动,同时选择一只手按压患者患处,及后伸腰部到最大限度的时候,使用两只手向相反的方向扳5次。而对于侧方滑脱的患者,采用斜扳法进行干预,确保患者取侧卧位,使患者的患侧屈曲在上,操作者位于患者的背侧,用一只手将患者的肩进行固定,另一只手对患者的臀部进行推按,患者的躯体扭转到合适的角度时,交叉双手用力,以便促使患者的椎体复位。

为患者配合的功能锻炼方法如对照组,本研究两组患者均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进行观察,并做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指数进行VAS疼痛评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57例)优、良、可、差的例数以及优良率分别为31例、15例、8例、3例、80.70%,对照组(57例)分别为19例、16例、12例、10例、61.40%,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分别为(5.6±1.1)分、(3.9±0.4)分、(1.8±0.2)分,对照组分别为(5.6±1.3)分、(4.7±0.9)分、(3.4±0.7)分,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分析手法结合功能锻炼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效果明显,充分证明了手法结合功能锻炼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治疗价值。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峡部应力明显增加,而且在瘦身部位的增加更为明显,而且其局部的应力明显集中,导致滑移的进一步严重。本研究采用手法治疗,可以尽量地纠正患者的骶骨前倾状态,同时也减少患者的腰骶角度。为患者进行坐位旋转复位,不仅患者的椎后关节和下关节突出发生改变,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柱滑脱情况。而斜扳法能够对患者的病变椎间盘组织和神经根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改善,增加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升了对患者的治疗价值,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还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情况。

综合上述,临床上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采用手法结合功能锻炼的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降低患者的疼痛指数,促进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使用。

参考文献

[1]任维.正骨手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假性腰椎滑脱症4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5):322-323.

[2]朱立国,于杰,高景华,等.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X线片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0):587-590.

[3]戴德纯,房敏,严隽陶.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研究进展[J].按摩与导引,2006,22(7):412-413.

[4]林绵辉.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滑脱症28例[J].按摩与导引,2005,21(3):27-28.

腰椎功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6月我院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0例。在观察组中,男145例,女45例,年龄26~68岁,平均(46.2±5.3)岁;在对照组中,男138例,女52例,年龄24~70岁,平均(45.8±5.6)岁。两组患者经核磁共振、CT检查后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上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的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平均住院9.1 d,两组患者突出节段的具体例数见表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保守治疗,内服消炎止痛药并进行理疗、牵引等治疗。

1.2.2 观察组

1.2.2. 1 功能锻炼

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进行“五点支撑式”腰背肌功能锻炼。具体锻炼过程如下:首先患者在床上仰卧,无需枕头,头部贴于床上,慢慢屈膝,靠背部及双肘支撑于床上,向上抬起臀部及腹部,依靠头部、双肘、双脚这5点撑起身体的重量,此动作持续3~5 s,接着放松腰部肌肉,同时将臀部放下平躺休息3~5 s,如此反复,5个周期为1组。医护人员要对这190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详细了解,记录每位患者自身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为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次数因人而异,一般以每日3~5组为宜,如果个别患者初次锻炼后感到不适,如腰部酸痛、僵直,应减少锻炼的次数,强度尽量温和一些,以免使上述不适症状加重,影响正常恢复治疗。

1.2.2. 2 中医药辨证施治

观察组患者在腰背肌锻炼的同时辨证施治加服中药汤剂六味地黄汤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服。(1)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六味地黄汤加芍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川牛膝、生地、甘草。(2)寒湿证:治宜温经通络、散寒化湿,方用六味地黄汤加独活、桑寄生、秦艽、牛膝、当归、白芍、杜仲、薏苡仁、伸筋草、甘草。(3)湿热证:治清热宜逐湿,方用六味地黄汤加苍术、黄柏、杜仲、川牛膝、薏苡仁、甘草。(4)肝肾亏虚证:偏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归附地黄丸加减方;偏阴虚者治宜滋补肾阳,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当归、白芍、川芎、川牛膝、龟板、丹参、威灵仙、甘草。

1.3 疗效评判标准

以日本整形外科学会制订的《腰椎疾病患者治疗成绩评分表》规定的疗效评分为主[2],从4个方面进行评分,分别为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膀胱功能,正常值定为最高分29分。患者的改善率根据评分来计算,即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愈:改善率达100%;好转:改善率达25%~100%,无效:改善率<25%。此量表问卷均在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出院1年后随访评分。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6个月和1年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也随之增加,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如不良坐姿、站姿、工作过程中长期弯腰、肢体动作过于强烈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尤其重体力劳动者患此病的几率更大[3,4],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尤为重要[5]。

《金匮翼》中认为“腰于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可见,腰部在肢体活动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容易造成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由于患者在强烈肢体运动时,破坏了腰椎生物力学结构的平衡。人体有5个腰椎,每一个腰椎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附件组成,当椎体承受纵向负载时,椎间盘压力分布不均,致使髓核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继而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导致腰腿疼痛,破坏了腰椎内外的代谢平衡[6]。正常情况下,髓核纤维环有良好的弹性向外周膨胀,以缓冲压力,有减震作用,一旦遭到破损,其间包裹的髓核就会穿过破损的纤维环向外突出,即发生了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7]。

本文观察组患者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六味地黄汤加减配合一定量的腰背肌锻炼,治疗效果显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表现为腰椎生理曲度改变、腰椎侧弯等,通过腰背肌锻炼可以增强腰背肌力度,脊柱后伸肌群的收缩使纤维环或后纵韧带紧张,使突出的椎间盘组织还原[8,9]。纠正生活、工作习惯的不良坐姿,整体调节腰背部的柔韧性和局部肌肉的张力,使脊柱关节稳定性大大增加,平衡腰椎生物力学结构[10]。

两组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3个月期间,有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病情比较严重,在腰背肌锻炼过程中,强度不大,其中10例患者基本不能进行锻炼,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在治疗6个月、1年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半年的锻炼,身体素质不错的患者效果明显,之前不能参与锻炼的患者也逐渐可以进行低强度的训练,随着强度、周期的不断加大,效果也有显著提高。

祖国医学《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侯》中认为:“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腿痛”。可见,肾虚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通过口服六味地黄汤加减,可抗疲劳,增强免疫力,强壮身体,改善肾功能;内因与外因同时治疗,大大降低了复发的频率。实践证明,中药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潘春林.潘氏筋骨贴加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5例[J].环球中医药,2009,2(1):63.

[2]杨芳滔.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46-14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4-253.

[4]并上骏一.腰椎疾患治疗成绩制定标准[J].日整会志,1984,(58):925.

[5]黄远红.护理干预在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7(5):297.

[6]薛卫华.骨盆牵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2003,24(5):302-303.

[7]何泽多,谭武,陈志斌.推拿结合夹脊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7):21-23.

[8]韩青松.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0,2(18):70.

[9]檀少强.功能锻炼配合中药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5):119-120.

腰椎功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本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住院患者,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腰椎CT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并同时排除由于腰椎结核、肿瘤转移等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腰腿痛, 排除严重骨质疏松、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将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突出节段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卧硬板床休息, 并给予推拿、中药烫疗、理疗等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功能锻炼指导, 嘱咐并保证患者每天进行功能锻炼, 其方法具体如下: (1) 直腿抬高:患者在急性期过后即可练习下肢直腿抬高, 方法是取平卧位, 膝关节伸直, 足跟离床上举, 空中停顿5~10s后放松, 幅度由低到高, 以患肢为主, 2~3次/d, 5~10min/次。 (2) 腰背肌锻炼:有飞燕式和拱桥式两种。飞燕式即患者俯卧于床上, 两臂自然放于两侧, 腹部顶住床板, 腹肌收缩使上半身和双下肢同时后伸, 然后放松。少数不习惯飞燕式者, 先采用五点支撑法, 即仰卧位, 用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 使臀部离床, 腹部前凸似拱桥。如以上两种方法患者完成有困难的, 可采用俯卧单腿后伸法, 即患者俯卧伸直双腿, 两腿轮流后伸向上。也可采用头胸后伸法, 即患者俯卧, 双手后背于腰部, 头颈后仰。以上方法每次做10~15个, 2~3次/d交替循环进行。 (3) 腹肌的功能锻炼:患者仰卧双手抱于头枕部, 用腹肌力量坐起, 再躺下, 下肢始终着地, 不能坐起时将双手向前平伸然后坐起。10~15个/次, 2~3次/d。 (4) 腰部活动:脊柱小角度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环转腰部活动[2], 每次做2个八拍, 2~3次/d。 (5) 倒退走路:在较为开阔的平地上练习, 200~300步/d, 此法适用于恢复期患者, 开始时以腰围保护。老年人不做此项。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3]。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 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观察组55例中, 治愈35例, 好转17例, 无效3例;对照组55例中, 治愈18例, 好转32例, 无效5例。两组疗效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 在外力作用下, 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 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或突出, 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 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该病常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甚至丧失劳动能力。采用卧硬板床休息、推拿、中药烫疗、理疗等综合护理与治疗, 绝大部分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临床中发现, 部分医护人员没有看到患者的主动功能锻炼对本病康复的重要性, 忽略了对患者功能锻炼的健康指导并使之执行。

从本临床观察可以看出, 观察组因坚持积极合理的功能锻炼, 因而取得了较对照组更好的临床疗效。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局部脊神经根, 可致神经跟局部水肿、缺氧、缺血和无菌性炎症,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致神经根粘连。直腿抬高练习, 能扩大椎间隙, 使神经根移位, 松解粘连, 减轻脊神经根受压的程度。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脊柱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腰背部的骨骼肌系统在维持脊柱的稳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脊柱正确的活动姿势可改善脊椎小关节承受的异常应力, 恢复期通过腰背肌锻炼, 增强腰背肌肌力, 改善腰背韧性和调整肌肉的张力, 从而加强了脊柱关节的稳定性, 特别是对脊柱内外平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 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改善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病理现象, 使腰背肌起着肌肉夹板的作用, 有利于腰背功能的恢复[4]。另外, 锻炼时可加速血液循环, 使大量血液流向肌肉, 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的浓度[5], 又能带走致痛物质, 加速代谢产物排泄, 促进局部肿胀吸收, 减轻疼痛和恢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锻炼的原则及其护理要点是什么, 这是每一个康复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临床护理技能。

3.1 功能锻炼原则

锻炼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局部后整体、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以患者运动后不感疲劳、疼痛不加重为度。

3.2 护理要点

(1) 急性期宜卧床休息, 功能锻炼在急性期3~5d后进行, 以免加重疼痛。 (2) 锻炼时保证周围环境安全, 对初始锻炼的患者护士要做好动作示范, 并协助患者完成功能锻炼。患者住院期间护士要经常检查其功能锻炼完成情况, 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3) 做好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防止复发的知识,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在出院后需长期进行, 以预防复发。

关键词:功能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护理要点

参考文献

[1]钟庆玖.主动运动联合理疗与单纯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5) :107.

[2]董连青, 张杰, 孙立新, 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新医正骨法治疗后功能锻炼的指导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 :31-3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01-202.

[4]邵宣, 许竟斌.实用颈腰背痛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195-207, 352-383.

上一篇:潮课下一篇: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