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脱出

2024-05-22

腰椎间盘脱出(精选六篇)

腰椎间盘脱出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85例, 外伤后只感腰部酸胀不适, 3~5d内症状逐渐加重, 并向下肢放射性麻痛。重者走路困难或卧床不起。腰椎明显侧弯或后凸畸形。患椎旁压痛明显, 并伴有向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及附加试验阳性。中央型L5~S1者不能弯腰或板腰。

1.2 正骨手法

1.2.1 新医正骨手法:

此法由于患侧力的加大, 使健侧间隙加宽, 此时髓核承受的力量是相等的, 相应给髓核以还纳的有力条件。由此产生了椎间周围组织内力的增加和后小关节的改变。造成粘连组织的解除和致密性部分组织的破坏, 迫使髓核归位, 纤维环并拢, 脱离神经根。同时也矫正了小关节的变异和内在的不平衡, 回旋了棘突偏歪等作用。此法在临床上多用于脊椎侧弯型, 急慢性均可采用, 但在手法治疗前后松解患部周围紧张的软组织, 能减少疼痛。

1.2.2 压法 (或后伸压法) :

此法能加大椎间隙, 同时使纤维环脱离神经根或硬膜囊, 也矫正了脊椎的后凸畸形, 恢复了生理解剖位。此法多用于脊柱后凸畸形, 远近期疗效均较好。

1.2.3 辅助疗法:

点穴:L4~5、L5~S1棘旁痛点, 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昆仑等。每穴20~30s后, 从腰至足用软组织松解法5min。环跳、秩边可屈肘10s后, 再点1次。辅助治疗能温经通络, 调整气血。促进机体代谢, 解痉止痛。此矫正手法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时, 视病情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重点在还纳椎间盘复位, 兼有行气活血、舒筋解痉、松解粘连、消炎止痛等作用。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 可参加体力劳动;基本痊愈:症状基本消失, 功能恢复, 但不影响生活和工作;显效:症状大有好转, 功能基本恢复;脊椎有轻度侧弯或曲线变直, 下肢有轻度酸胀感, 可作轻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大变化。

2结果

385例患者, 痊愈294例, 基本治愈44例, 显效41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98.4%。随访51例, 在恢复期因腰痛纵轴旋转复发2例, 其余1.5~3年无复发。

3讨论

腰椎间盘脱出 篇2

河北林峰

林峰读者:

人的脊柱是由26个椎体所组成,每个椎体之间有一个小圆饼叫椎间盘,厚8~10毫米,上下两面是椎体的软骨面,中央的“馅”是呈胶冻状的髓核,四周包绕的“饼皮”即纤维环。纤维环相当坚韧、致密,可限制髓核使之固定在椎间盘中央而不向周围移动。

纤维环和髓核均含有丰富的水分,具有良好的弹性,可随脊柱所受压力大小而变化。犹如一个气囊,当上下压力增加时,就会下降变高。具体说来,椎间盘膨出、突出和脱出有以下不同。

先说膨出:因椎间盘无直接血液供应,依靠四周和上下软骨为其运送营养。若负重大、活动多,纤维环和髓核就会提前发生退变,造成含水量下降,弹性减弱,椎间盘向四周扩大,于是形成了椎间盘膨出。

再说突出:若椎间盘膨出继续发展,纤维环发生部分破裂,形成一处“薄皮”,“饼馅”被挤到这薄皮处,形成突起,压迫神经根,引起坐骨神经痛,出现一侧腰痛并经臀部向大腿后方、小腿及足部放射,并伴有麻木,活动及咳嗽加重。重者卧床不起。这就是椎间盘突出。

最后说脱出:若椎间盘突出病情继续加重,纤维环有一部分完全破裂,髓核酷似破了皮的饺子馅冒出来,直接压迫神经根。有时冒出的髓核可离开破口,随着脊柱活动,向上下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这种情况就叫椎间盘脱出。

由此可见,这几个名词都与纤维环与髓核有关,但病变轻重程度不同,故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多数中老年人椎间盘都有膨出,属于生理性改变,若无压迫神经症状,不需治疗。但要卧硬板床,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配戴腰围。一旦发展到突出或脱出,可先行牵引、推拿、理疗、服药。若疗效不好,可选择介入或手术。

南京农业大学医院副主任医师陈育民

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的MRI表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 年7 月-2015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行MRI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脱出症髓核游离的20 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其中男12 例, 女8 例。年龄21~47 岁, 平均 (33.0±2.5) 岁。入院时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有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叩击痛及腱反射多阳性。下肢不同程度萎缩及足下垂4 例, 大小便失禁3 例。术前均有螺旋CT诊断资料。

1.2 方法CT检查使用飞利浦16 及64 排螺旋CT, 对病变腰椎体行轴位层厚2.5 mm重建, 同时采用软组织窗 (50~300 HU) 及骨窗 (500~1000 HU) 观察, 12 例行矢状位重建观察。MRI检查使用飞利浦Achieva 1.5T磁共振机, 以矢状位T1WI、T2WI及抑脂序列 (PDSPAI序列) 为主, 辅以轴位T2WI序列。MRI矢状位FOV使用40 cm, 层厚3 mm, 层距0.3 mm。由本科两位高年资医师共同读片, 重点观察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大小、信号特点、移位情况、对椎管造成的压迫情况及伴发的腰椎其他病变特点等。

1.3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腰椎间盘脱出症髓核游离位置、形态、移位情况及信号特点20 例中, 髓核向上移位10 例 (图1) , 居中4 例 (图2) , 向下移位6 例。均为单发病灶, 其形态呈圆形、卵圆形、扁平及带状不规则形。椎间盘脱出源于腰5 骶1 椎间盘14 例, 腰4、5 椎间盘5 例, 胸12 腰1 椎间盘1 例。髓核位于中线区域8 例, 位于左、右侧硬膜囊外间隙各6 例。以后纵韧带断端连线为界, 测量矢状位脱出游离髓核前后径与同位置椎管硬膜囊前后径比值, 比值为1/2~2/3 15 例, >2/3 5 例。脱出游离的髓核在MRI诸序列上多与供体椎间盘信号相近。MRI较好显示了后纵韧带及硬脊膜囊受压移位情况, 其中5 例后纵韧带撕裂。

2.2 伴发的其他病变MRI均显示责任椎间盘T2WI及PDSPAI序列信号减低, 提示椎间盘变性。12 例受压肿大的神经根也很好显示。MRI诊断责任椎间盘终板炎6 例 (Ⅰ型2 例, Ⅱ型4 例, 见图2) , 椎体后缘软骨结节1 例。伴其他节段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15 例。伴其他椎体许莫氏结节7 例, 表现为椎体类三角形缺损伴椎间盘信号影内疝, 其中3 例为多发性 (图2) 。伴椎体血管瘤2 例, 表现为诸序列均为类圆形高信号影。

2.3 手术结果及影像学诊治符合率手术证实均为髓核脱出、游离, 对于定性、脱出游离方向及程度的判定上, MRI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100%, 远高于术前CT的55% (11 例)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CT 3 例误诊为肿瘤, 2 例不能确定脱出的髓核所来源的责任椎间盘, 4 例因脱出游离髓核密度与硬脊膜差异小而不能准确判定其脱出程度。

3 讨论

正常椎间盘由位于中心的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 髓核及纤维环内层的上下覆盖着由透明软骨形成的菲薄的软骨终板。椎间盘MRI T1WI呈低信号, 无法区分髓核与内纤维环, T2WI及PDSPAI序列图像髓核因含水量较多而呈高信号, 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呈低信号。随着年龄的增长, 成人 (偶见于少年) 髓核的病理改变首先是水分减少而退变, 变性的椎间盘T2WI及抑脂序列图像信号减低, 继而可发生纤维环退变、断裂, 破裂的髓核可从纤维环中突出、脱出及游离。研究表明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 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 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 软骨终板形态有由凹陷型向平坦型、不规则型依次转变的趋势[3]。另有研究认为, 椎间盘突出常伴T1WI在上相邻椎骨增加信号, 可能与终板变性或终板炎有关[4]。本组30%有终板炎, 以Ⅱ型为主。目前, 多将腰椎间盘突出分为5 型:退变、膨隆、突出、脱出及游离[5]。椎间盘脱出可分为后纵韧带下、后纵韧带后和游离型[6]。有作者根据术中所见将椎间盘突出分为3 型:损伤疝出型, 浅表纤维环薄而软, 髓核疝出或游离, 易于摘除;退变突出型, 突出部质硬, 纤维环致密, 无破碎组织;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型, 质硬、范围大, 难以切除, 合并疝者为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损伤疝型[7]。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指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 向后穿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 进入椎管内椎弓根内侧缘、椎间孔等处的硬膜外间隙, 成为游离碎片。游离的髓核多为单发病灶, 可呈卵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 常向椎管下方移动, 少数向椎管上方移位或水平移位[8]。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多较其他类型的椎间盘突出症状重, 且与累及椎管部位及椎管受压程度相关, 本组椎管狭窄程度均大于50%, 因而症状多较重。本症早期多为单一神经根损害所致的腰腿疼痛及麻木, 后期神经根可损伤而表现为进行性、剧烈性疼痛, 游离状态的髓核组织可致马尾损害和水肿, 出现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症状, 此时, 临床上酷似椎管肿瘤[6]。

本研究患者中以腰5 骶1 椎间盘发病最多, 其次为腰4、5 椎间盘。本研究中游离髓核于MRI诸序列均为与责任椎间盘信号类似的信号。游离髓核合并钙化时, 不全钙化可呈高信号, 完全钙化灶在各个序列均呈低信号, 边界清楚。本研究中多为急性腰痛患者, 未见钙化, 可能均为新鲜脱出游离等有关, 凭借信号特征, 易于判断责任椎间盘。MRI可极好的显示蛛网膜下腔、硬脊膜囊、马尾神经以及脊神经根受压推移情况。后纵韧带常因髓核受压向后移位, 呈“尾状征”, 部分伴后纵韧带断裂, 此时后缘见不到受压的线状低信号影, 上下端可见回缩的残端。矢状面易于观察到髓核的向上、向下或者向后水平游离的方向。横轴面易于观察游离髓核的水平走向。本研究中向上、向下及水平游离的发生率分别为50%, 30%, 20%。MRI也易于观察髓核游离常合并的如椎间隙变窄、椎间盘T2WI信号减低、椎间盘“狭颈征”突出、许莫氏结节、终板变性、受压肿大的神经根等, 可协助判断游离髓核来源。游离髓核脱出至血运丰富的硬膜外间隙, 可刺激髓核的周围形成肉芽组织, 形成典型的环型强化, 髓核的中心区无强化[5]。本研究未行增强扫描。

腰椎间盘游离髓核主要需与椎管内脊膜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硬膜外血肿和硬膜外脓肿等相鉴别, 主要的鉴别要点有:游离髓核的信号常与病变椎间盘髓核相近似或略低, 肿瘤信号差异较大;游离髓核常伴随责任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变性、休门氏结节、椎体骨质增生及软骨终板变性等征象, 而椎体、椎小关节的骨质破坏及椎间孔扩大常为肿瘤常见的伴随征象;本症多呈环形强化可作为与神经纤维瘤、单发转移瘤等鉴别的重要依据[5,6,8,9,10,11]。

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对骨质增生、韧带钙化、髓核钙化更明显、直观和敏感, 后处理技术可以多方位观察椎管内情况, 但其对髓核及硬脊膜囊的区分度欠佳。且CT辐射量大, 扫描椎节有限 (尤其对于高位椎间盘脱出游离常致漏诊) , CT密度分辨率低, 有时脱出游离的髓核与椎管内其他组织密度相近而难以区分, 也无法准确判断髓核新鲜与否, 无法准确判断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水肿或变性情况。因而本研究中CT诊断准确率仅为55%, 远较MRI诊断准确率低。MRI无辐射、矢状位扫描范围大, 易于判断脱出的髓核新鲜或陈旧 (新鲜的T2WI信号较高, 陈旧性的信号较低) , 可以准确显示脱出髓核的位置、大小及与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关系, 不受体位及周围骨质等影响, 平扫即能鉴别绝大部分脱出的髓核, 极少数行MRI增强检查进一步评价[12]。MRI矢状位扫描范围大, 对于下胸椎、上腰椎的椎间盘脱出游离多数时候可一并观察。部分椎间盘脱出合并脊髓损伤, MRI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3]。近年来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后髓核得以还纳的报告, 但CT多为轴位图像, CT复查所见的髓核突出改变很难消除两次扫描层面不一致而造成的误差, 可能会有争议, MRI复查则可较为准确的评价这一现象[14,15,16,17]。本组未见自行回纳病例。

综上所述, 对于椎间盘脱出及髓核游离, MRI可提供较为准确的术前信息, 进而指导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经手术证实的20例腰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 髓核向上移位10例, 向下移位6例, 居中4例, 均为单发病灶, 其形态呈圆形、卵圆形、扁平及带状不规则形。游离髓核与同节段供体椎间盘髓核在各序列均类似。MRI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高于C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RI诊断腰椎间盘脱出及髓核游离准确率高, 值得临床应用。

综合治疗腰椎盘脱出症95例 篇4

关键词腰椎间盘脱出症小针刀治疗牵引治疗椎拿踩?复位法腰椎间盘脱出症(LIDP)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治疗方法早期多以保守疗法为主,但采用单一疗法疗效不佳,病程长、易复发。我科自1997年7月以来,采用针刀、牵引、推拿、踩遈复位为主治疗该病9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5例中,男62例,女33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4岁,其中年龄在15~30岁之间10例,30~50岁之间50例,50~70岁之间35例;病程最短半月,最长4年;在L4~5单侧脱出者38例,L5~S1单侧脱出32例,在L4~5、L5~L1,同时脱出10例,L4~5单侧脱出并L5~5中央型脱出者9例,椎盘脱出并椎管狭窄者6例,伴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者82例。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管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关于LIDP的诊断依据作出依断,全部病例均CT确诊。

2治疗方法

2.1小针刀疗法:患者俯卧位,在脱出椎盘之棘间和椎间隙两侧各取一点及椎旁压痛点,在上述点作紫药水标记,然后,腹部垫枕,铺洞巾,在定点处作手术常规消毒,注射局麻液(2%利多卡因5ml、泼尼松液50mg、地塞米松液5mg、VitB12500μg混合液),戴无菌手套,取汉章4号针刀,采用四步进针法,在定点处作松解手法,如下肢出现神经放射感时应注意避开,出针后在针刀孔贴创可贴,3日内禁水,1周1次,一般1~4次。

3.2牵引疗法:采用天津医疗器械五厂生产的TDYI型微机控制牵引床,年轻者取俯卧位,年高者取仰卧位,骨盆牵引,开始20~30kg,视病人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牵引重量,时间20~5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3推拿治疗法:3.3.1放枕法:患者俯卧,先用髆法作用于腰背下肢,放松腰背肌肉,然后用点、按、揉、弹拨手法施于腰背下肢,重点在腰,用指点按双侧委中、承山5分钟,以解痉镇痛,每日1次。

3.3.2定点斜扳法:以右脱出为例,患者侧卧,右下肢在下伸直,左下肢在上屈髋伸向床外,医者左手扶持患者肩部,右手肘压臀,手指点按于患椎右侧压痛点或边缘,两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当遇到阻力推不动时,突然加大推拉力,与此同时右手指向上用力,常聽到复位“咯”的一声,手指下椎体弹动。另一侧如法操作,但手指不再点按用力。2天1次。

3.5踩遈晃腰法:腰部略作放松,医者足跟点按于患椎压痛侧,作左右晃动,同时作向下按压,时间不少于5分钟,力度以病人能耐受而定。2天1次。

3.3.3足蹬后伸法:医者足跟点按于椎旁压痛点,一手握住患者健侧下肢踝上部,屈膝90°上提,在上提至极度时,医者手足突然稍加力随即放松,作5~10次,如是中央型脱出者,需两助手上提其双下肢,医者指点患椎旁操作,2~3日1次。

3.3.4牵抖法:患者俯卧双手伸直拉住床头横杆,医者双手握住患者双踝上部,作牵引抖动,结束治疗,患者仰卧,腰部垫枕,平躺1小时。

在中后期,积极配合腰部功能锻炼,可达治疗和预防复发。主要采用下列方法锻炼:①拱桥运动,②飞燕点水,③旋腰摆腿,④仰卧蹬足,⑤腰腿拍打,⑥单杆悬吊。每日1次,运动量以自身体质而定。

急性期由于破裂椎间盘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水肿、缺血,产生无菌性炎症,疼痛剧烈。因此,早期可以25%甘露醇脱水,并抗炎治疗,此期适当采用电针、牵引、轻手法推拿、定点斜扳、牵抖疗法。恢复期治疗同上。

4疗效分析

4.1疗效标准:参照中管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为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为腰腿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为症状体征无改善。

4.2疗效结果:本组95例中,痊愈59例,占62%;好转34例,占357%;无效2例,占23%;有效率达978%。

5典型病例

万某某,男,39岁,体育教师,1997年8月1日初诊。因腰部及右下肢剧痛麻2个月入院。既往有反复腰部扭伤史。2个月前,因抬重物不慎拉伤腰部即出现腰部放射至右下肢后侧至足跟麻痛,曾到某医院就诊、CT提示:“L4~5、L5~S1椎间盘右侧方脱出,伴侧隐窝狭窄”,经牵引、输液等治疗1个月,病情不减,翻身困难,夜不能眠,经人介绍到我科求治。查体:脊柱呈“S”型侧弯,腰部广泛压痛,在L5~S1右侧旁开2cm处压痛并向右下肢后侧小腿放射痛,右下肢直抬试验(40°)(+)、加强试验(+),左下肢直抬(-),挺腹试验(+),屈颈试验(+),跟腱反射减弱,腰部俯仰转侧均受限。诊断:椎间盘脱出症。采用上法治疗23天,痊愈出院,随访3年未复发。

6体会

腰椎间盘脱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椎体间过度活动加上椎间盘生化因素的改变,当受外力或慢性损伤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当神经根受邻近破裂椎间盘产生的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根出现炎性及水肿,在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水肿的神经根时,而出现腰腿痛症状[1],田纪均教授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认为:大部分腰痛或腰腿痛是由椎管外软组织损害引起的。原来认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际上仍是椎管内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而引起腰腿痛共有的症状和体征。脊柱相关疾患的治疗,主要是矫正脊柱关节的微小移位,恢复脊柱的解剖位置,继而治疗脊柱周围病变的软组织,恢复脊柱周围软组织的力学平衡[2]。根据上述理论,采用小针刀的切割、松解,可有效地解除椎体外肌肉紧张和痉挛,以松治痛,同时由于针刀对病变组织如结疤、粘连处的切开松解,使局部气血运行加快,代谢加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以达通则不痛的目的。

牵引可限制腰部活动,解除腰部肌肉痉挛,以减轻神经根及突出物的充血水肿;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减小椎间盘内压力,有利于突出的纤维组织消肿或回纳。还可牵开重叠小关节或嵌顿的关节膜。

推拿可疏通腰部阻滞的气血,解痉镇痛,采用定点斜扳复位法、踩遈晃腰法、足蹬后伸扳法可矫正脊柱关节的微小移位或错位,从而恢复脊柱的解剖位置。

疾病恢复期和康复后,自觉、积极地进行腰腿体操锻炼,不仅可促进康复,而且可预防复发,无病者锻炼之,可减少腰腿痛患病率。

本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椎体病变复杂,故治愈率不高;治疗中体会到:青、中年疗效显著;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采用推拿和复位手法可减少复发。经采用上述保守治疗无效的两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属于突出物较大,神经根粘连严重所致,手术后均较满意。

针刀、牵引、推拿、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相得益彰,内外调整可重建脊柱力学平衡,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克勤.脊柱疾患临床与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634~636

腰椎间盘脱出 篇5

1 临床资料

120例病患, 其中男性82例, 女性38例;年龄在22~62岁, 平均年龄38岁;L3~4椎间盘突出36例, L4~5椎间盘突出56例, L5~S1椎间盘突出28例;病程最短17天, 最长12年, 全部病例经CT诊断及结合临床症状均符合腰椎间盘脱出症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2 方法

2.1 超短波电疗法

采用上海产CDB-1型超短波电疗仪, 治疗时二个极板可在腰骶部对置或在腰骶部、患腿后侧并置。温热量, 每日1次, 每次20分钟。15次为1个疗程。

2.2 腰椎牵引

采用全自动微电脑控制牵引床, 患者仰卧, 系好牵引带, 根据性别年龄体重等不同情况确定牵引重量。一般为患者体重的50%~80%, 首次应从较低的重量开始, 一般为25~50kg, 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牵引重量。15次为1疗程。

2.3 手法治疗[1]运用推、拿、按、摩、牵、拍、揉、摇等手法, 进行理筋活络。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

3.1 疗效标准

治愈:腰部活动正常, 无压痛及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大于80°, 可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部活动不受限, 无压痛及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大于或等于60°;好转:腰部活动略受限, 局部压痛向患侧放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

治愈:ADL完全恢复72例, 显效:ADL基本恢复36例, 好转:ADL较前有所改善10例, 无效2例。

4 讨论

腰椎间盘脱出症产生的原因是腰椎间盘随年龄增加发生退行性改变及在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等外因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致髓核向后突出, 刺激压迫神经根, 由于腰部的活动结果使椎管内外软组织牵拉产生慢性损伤, 加重了突出物周围血循环和神经组织营养障碍, 造成充血、水肿、组织增生粘连等无菌性炎症刺激, 以及椎管内压力增高而致腰腿痛。所以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 一方面要减轻或消除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性充血水肿, 改善血供;另一方面改变受压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关系, 使之产生“位移”, 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与刺激。从而使患者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2]。在起病的初期, 为了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环, 消除可能产生的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 减轻因压迫或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的疼痛, 一般多采用超短波电疗法。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超短波对炎症有良好作用。其消炎机理: (1) 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改善神经营养和神经功能状态, 使炎症组织的兴奋性降低, 阻断或减低了病理性冲动的恶性循环。 (2) 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 血液淋巴循环增强,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过程改善。 (3) 免疫系统功能增强, 对炎症组织中的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4) 促使炎症组织中的p H值向碱性方向逆转, 从而消除了组织的酸中毒, 有利于组织的抗炎作用。 (5) 炎症组织中钾离子减少, 钙离子增加, 加上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强, 血管通透性增高, 从而有利炎症消除, 并促进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吸收, 即所谓脱水作用。牵引疗法是腰椎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应用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特殊的牵引装置来达到减轻椎间盘压力, 促使髓核不同程度地回纳;解除肌肉痉挛;解除脊椎后关节负载;促进炎症消退, 修复损伤的软组织;使滑脱的椎体复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牵引时, 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平衡状态下, 受牵拉的腰部处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正常列线状态, 腰部的运动范围及幅度较卧床休息和佩带腰围时更进一步得以限制, 在牵引时, 若将患者腰椎放置在生理曲线状, 随着牵引时间的延长, 列线不正的现象可以逐步恢复至正常。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轻型或早期的患者, 牵引疗法可使椎间隙逐渐被牵开, 椎间隙增宽, 椎间盘内压下降, 即负压增加, 便于突出髓核组织的还纳, 使神经组织粘连得以松解, 促进血液循环, 改变了突出物与神经根、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解剖位置关系。逐渐使腰背肌放松, 解除肌肉痉挛。以便于减轻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手法治疗可解除腰部痉挛, 增加局部组织血供及新陈代谢, 利于炎症的吸收, 加速损伤修复并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 达到止痛的效果。综上所述综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 不仅能充分发挥各种疗法之所长而且有协调作用, 从而提高其疗效。

参考文献

[1]韦以宗.中国整脊学

腰椎间盘脱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0~70岁, 病程6个月~20年, 50例患者均有腰痛、持续或间歇性单侧或双侧下肢痛, 10例突出伴小腿或足部皮肤麻木、感觉迟钝或消失, 4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全部病例经过CT或MRI确诊。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结合CT或MRI检查明确显示腰椎间盘脱出的部位及程度。蒙医诊断:参照1986年出版的《中国医疗百科全书-蒙医分卷》诊断及分型, 分为赫依盛型、协日盛型和巴达干型3种。

1.3 治疗方法

1.3.1 蒙医温针治疗

蒙医温针是传统的银匠特制加工而成的银含量为90%, 直径0.88 mm、长度80 mm的银针, 导热快。促进气血循环, 消炎止痛, 疏筋散寒, 松解粘连, 平衡“赫依, 协日, 巴达干”干涸、“协日乌素”等功效。现代医学实验证明, 银针尾加热时测得的体外针体温度大约为100℃, 刺入皮内的针体温度为55℃, 针尖温度为39~41℃。这种热能穿透肌肉组织, 传导到深层疼痛部位且扩散到周围病变组织内, 使水肿、变性的骨髓肌细胞变性萎缩, 甚至消失, 呈空泡状, 促进炎症及水肿吸收。这种热能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另据报道, 针灸还能促进机体释放内源性吗啡肽等止痛物质。 (1) 主穴:蒙医脊柱三穴、水痞穴、闭孔穴、髋臼穴、配穴、巴达干穴、脊柱肾穴、股外侧穴、腘窝穴、肌腹穴等。 (2) 消毒:医生双手先用肥皂水洗, 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 做到一人一消, 银针高温高压消毒。 (3) 针刺流程:蒙医脊柱三穴、脱出棘突下主穴行温针, 银针即先使银针针尖垂直于穴位皮肤, 先快后慢刺入主穴约50 mm。隔日主穴行芒针, 进针长度约100~120 mm。水痞穴、闭孔穴、髋臼穴选1~2个行温针, 方法同上, 进针长度可根据部位调整。配穴为巴达干穴、脊柱肾穴、股外侧穴、腘窝穴、肌腹穴等行毫针, 进针长度可根据部位调整, 10次为1疗程。

1.3.2 蒙医芒针治疗

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 一般用于极细而富有弹性的优质不锈钢丝加工而成, 因其形状犹如麦芒, 故称之芒针。芒针能尽可能地接近椎间盘及周围组织, 能使良好针刺感应随着针体的上下移动, 有的放射地到达相关 (疼痛) 部位, 激发该处经气, 畅通血脉。芒针是国家标准认可的一次性使用的针灸针, 规格:0.45 mm×125 mm。针刺流程: (1) 取穴:大肠俞、委中、承山、昆仑等。 (2) 针刺方法:大肠俞, 用芒针毫针直刺或稍向上或稍向下刺入70 mm使触电样针感放射至足;余穴行常规平补平泻法 (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 , 得气为度。

1.4 疗效标准

痊愈:腰疼、腿疼消失, 能久立久行, 腰部过伸试验 (-) , 直腿抬高实验70°以上;显效:腰痛, 腿疼消失, 仅做重活或长时间工作有不适, 恢复原工作;好转:腰痛、腿疼减轻, 腰部活动能改善, 但过度活动有轻度疼痛;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经过蒙医温针结合芒针治疗, 治愈25例, 好转2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

3 讨论

腰椎间盘脱出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属蒙医“白脉病”范畴。我们认为此病主要是因赫依、希拉、巴达干失去平衡, 病血与协日乌素聚于腰椎关节、周围组织、肌筋膜等处阻塞通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蒙医温针结合芒针治疗能够温经活络, 舒筋散寒, 疏通血脉, 活血化瘀, 改善气血运行, 产生了良好的镇痛、消炎、消肿作用, 消除了“胡英”、“协日乌苏”白脉理气血, 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治除效果,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蒙医温针结合芒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50例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 采用蒙医温针结合芒针治疗,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经过蒙医温针结合芒针治疗, 治愈25例, 好转2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结论:蒙医温针结合芒针治疗能够温经活络, 舒筋散寒, 疏通血脉, 活血化瘀, 改善气血运行, 产生了良好的镇痛、消炎、消肿作用, 消除了“胡英”、“协日乌苏”白脉理气血,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上一篇:母线短路下一篇:雏鸡组织滴虫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