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镇发展

2024-06-10

专业镇发展(精选十篇)

专业镇发展 篇1

一、专业镇的内涵和类型分析

1. 专业镇的内涵。

专业镇是中国农村建设发展的伟大创举。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 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0年广东省经济理论学界正式提出“专业镇”的概念。当时是为解决中国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而提出的。他们专注于研究考察现阶段中国广东、浙江等省的专业镇, 探讨镇域经济崛起的原因和规律, 余国扬认为专业镇就是生产高度专业化, 形成主导产业群的建制镇, 品牌优势和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为其本质特征, 并首次给出了专业镇的定量指标[1]。白景坤和张双喜在《专业镇的内涵及专业镇的类型分析》里把专业镇定义为, 在特定领域 (产业) 内, 当若干相互关联的企业在某一镇区域内集中, 使该镇区域对所在产业的生产经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并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共同的竞争优势时, 该镇便成为专业镇。

专业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规模性, 兼有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的主导产业群体系; (2) 关联性,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在镇域范围内集聚一批产业链的前向关联产业和后向关联产业; (3) 影响力较大, 专业镇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 具有较高知名度, 辐射劳动力较强的乡镇经济; (4) 时代性, 大部分专业镇是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而且具有地域差异的专业镇必须进行特定的创新。

2. 专业镇的类型。

本文主要探讨南庄建陶专业镇的发展。南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大佛山市中心城区禅城区西部, 面积77平方公里, 总人口近15万。改革开发后, 南庄人紧紧把握全国大规模基建对建陶产品需求猛增的机遇, 充分利用中国主要陶瓷产地佛山的地缘优势, 大力发展建陶产业, 可以说, 南庄镇是属于市场带动型。

南庄镇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2004年南庄镇国内生产总值34.5亿元, 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南庄镇先后获得国家和广东省授予的“中国建陶第一镇”、“中国乡镇投资环境100强”、“2001年广东省乡镇企业十强镇”、“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 综合实力在全省乡镇中名列第七, 是中国著名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二、专业镇的经济国际化

专业镇体现国际化主要是通过主导产业、专业市场、会展业、物流业这几个方面来实现的。

1.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在实现规模性生产的基础上, 产品不仅仅是面向全国也是面向世界市场, 这样镇域内就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更换和生产要素的组合。根据赤松雁行形态发展论———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只有在产品能形成国内市场或出口时, 该产业才能具备发展成为专业镇的主导产业的条件和能力。

2. 专业市场。

商品、技术、资本、信息、人力资源等都能在专业市场聚集, 产生巨大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和技术创新潜力。

3. 会展业。

会展业包括会议和展览, 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 可以带动旅游、餐饮、交通、金融等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 会展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联度高达1∶9。

4. 物流业。

专业镇主导产业生产的原材料各式各样, 包括有原料、半成品、零部件配件等, 这样就需要配送到各个企业, 在此过程中, 也是专业市场与专业镇主导产业的密切合作与互动, 体现了专业镇产业链国际分工。

通过改善其在国际分工中的经济地位, 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的不断优化和发展[2]。专业镇参与国际分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产业链国际分工, 另一种是产业国际分工。所谓产业链国际分工, 是指参与分工的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客观条件在一个产品内部的不同生产阶段和价值链层面上展开的国际分工形态。产业链国际分工一般要符合三个条件:其一, 一个产品在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生产;其二, 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中至少有部分中间产品来自于另一国;其三, 一国利用他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生产的产品中又会有部分或全部用于出口。世界上1/3的笔记本电脑在中国苏州装配, 而笔记本电脑中的CPU、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却来自发达国家。所谓产业国际分工, 主要是指产品差异化和国别差异的结果, 参与分工的国家相互提供和交换最后的产品。某产业集聚在一地进行高度的专业化生产, 这种专业化的产业分工自然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使区域内的产业活动产生比较优势[3]。广东不同的镇从事不同的专业化生产, 例如佛山的陈村主导产业是机械装备和花卉, 乐从的家具产业专业镇, 中山古镇灯饰专业镇等等。

三、南庄专业镇的成功因素分析

1. 区位优势。

佛山位于富饶的珠江三角洲腹地, 扼西、北两江之要冲, 作为泛珠三角核心地区———珠江三角洲中广佛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山区位条件优越, 成为珠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改革开放后, 佛山地区发展较快, 已成为全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近几年, 经济连续增长, 一直名列广东省的第三位, 全国前十几位。自然, 这也是南庄镇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其毗邻石湾镇这一陶瓷原料产地的地缘优势是南庄镇成功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总之, 南庄镇位于珠三角, 利用邻近港澳的地缘优势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 实现区位和市场的国际化。

2. 龙头企业的带动。

龙头企业能有效聚集一批企业, 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形成相关配套行业的生产链, 使生产、供给、销售、运输、信息等交换网络在镇内完成。经过多年发展壮大, 南庄镇已成为广东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涌现出“兴发”、“新明珠”、“新中源”、“金舵”、“能强”等一批著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和示范带头效应, 吸引了一批中小企业的入驻, 在南庄镇构建了主导产业群体系, 从而具备了进入国际化的实力与张力。

3. 人才优势。

南庄镇是全国闻名的陶瓷市场, 这造就了一批从事陶瓷购销业务的个体户。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 这批人成为南庄镇发展建陶业的开路先锋和打开产品市场的经纪人。

4. 政府扶持。

在南庄建陶专业镇的成长过程中, 政府对南庄镇国际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是功不可没。南庄镇党委和政府当机立断, 从1998年初开始以拍卖、承包、租赁、重组等形式, 对全镇从事建陶产销的集体企业进行改制, 同时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适应本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资本组织形式。生产力要想有进一步的大发展,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着眼于珍惜土地资源和缓解环境压力, 南庄镇作出了“向科技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利润”的战略决策。目前, 南庄镇已有十多家陶瓷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镇政府也与广东省陶瓷进出口公司合作, 为更多的南庄镇建陶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四、南庄专业镇的国际化效应分析

在主导产业方面:在佛山地区, 南庄陶瓷工业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直接得益于与石湾仅一河之隔的有利地理位置, 石湾的陶瓷产业一直居该地区陶瓷产品产量和生产能力的龙头地位。1991年石南大桥建成通车后, 南庄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吸引石湾镇建材陶瓷企业的迁移, 并通过样品的模仿和信息技术不断扩散, 使其建材陶瓷工业兴起, 并超过了石湾镇的水平。南庄建筑陶瓷产量占全国1/5, 出口占全国1/3;建陶业产值已占南庄镇工业总产值的2/3, 南庄镇形成了以建陶为主导产业, 铝型材、家电、五金机械、塑料、化工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到1997年, 南庄镇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建陶产地之一。

在服务产业方面:新世纪以来, 全镇投入数亿元, 新建一批高等级的路桥、通讯、码头、电站等基础设施。如今, 两个规模在1 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工业园区和新成立的“行政服务中心”, 正吸引着本地一批优势企业增资扩股, 也吸引着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考察。南庄镇紧紧把握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对中国陶瓷产品需求上升的机遇, 加快了国际化战略的实施[4]。目前, 南庄镇已有十多家陶瓷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 镇政府也与广东省陶瓷进出口公司合作, 为更多的南庄镇建陶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在配套产业方面:依托于建陶基地强大的市场辐射力和产业带动力, 南庄镇从2001年初起, 就动工兴建了陶瓷产业平台———华夏陶瓷博览城。这是一个投资超过10亿元, 占地面积3 000亩, 集展览、贸易、研发、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陶瓷专业市场 (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和国外数百家企业都在此设立了销售中心和经销网点) , 也是一项以光纤、网络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华夏陶瓷博览城国际会展中心及常年展馆, 面积达20万平方米。南庄陶瓷产业从制造领域向会展领域大规模延伸, 正是告别传统发展模式,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契机。

南庄镇虽然目前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等要素优势, 但是按照区域发展的规律, 终有一日其陶瓷产业逃不出衰退的命运。因此, 必须在产业的成熟期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与高校、科研所建立“产学研”关系[5], 正式向科技要动力, 这才是南庄镇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摘要:专业镇是新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农村借助于专业镇这个平台通向国际化大潮也是时代的要求。专业镇是通过主导产业、会展业、专业市场、物流业等实现产业国际分工和产业链国际分工。南庄镇在其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主导产业、配套产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化进程中逐渐发展完善, 走出了一条农村专业镇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经济国际化,专业镇,南庄镇,主导产业,佛山南庄

参考文献

[1]余国扬.专业镇发展导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

[2]丘杉.广东经济国际化的特征、障碍与思路调整[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2) .

[3]陈计旺.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4]谷雨.中国建陶第一镇领先的秘密[J].广东科技, 2007, (9) .

碧石渡镇碧石小学力促教师专业发展 篇2

新时期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学以来,碧石渡镇碧石小学采取“指路子、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等多种办法,探索出教师发展新路。“指路子”就是找准教师“最近发展区”,给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定目标、指方向。新

手型教师主要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增长智慧,尽快缩短“过渡期”;“熟手型教师”着力引

导他们开展教学研究,提炼教育教学经验;“骨干型教师”重在改革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和

教学风格。

“结对子”就是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师徒之间每学期制定合作计划,每周相互听一节课,同上一节展示课,合作完成一篇教学论文。“搭台子”就是为教师创设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该校每学期举行优质课竞赛,每月举行专题论坛,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同时还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

技节、读书节,通过各种活动引导教师参与,引领教师发展。“压担子”就是给教师重任,要求中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参与课改实验,参加各级

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发展农业专业镇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优化;农业专业镇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3-0014-0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强农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广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以占全国约2%的耕地,产出约占全国6%的农业产值和10%的农业增加值,各项农业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1]。当前,广东省正进入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新阶段,农业空间布局正在逐步向多功能组团式方向发展,农业生产对于农业专业化程度的要求日益提升。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专业镇,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成为当前广东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

一、广东农业专业镇基本情况

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开始出现农业专业镇,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专业镇已逐渐成为推动广东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含农业在内的广东342个省级专业镇的GDP 已达1.8万亿元,占广东省GDP 的31%,成为全省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中,共有省级农业专业镇116个,占全部省级以上专业镇总数的33%[2]。在农业专业镇发展模式方面,广东已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驱动、城镇优化发展为动力等各具特色的农业专业镇特色发展模式。现阶段,广东农业专业镇已经发展成为各级乡镇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成为了彰显区域特色农业、承接广东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前,广东省农业发展进入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新阶段,农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农业发展对于科技和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农业专业镇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农业专业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发展农业专业镇,这对于促进“四化同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探索适合广东省情的“三农”事业优化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一)科学统筹规划,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势资源禀赋

发达国家农业专业镇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践历程表明,受农业产业自身特点制约,农业专业镇的建设以及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均需要一定的资源禀赋基础。因此,农业专业镇所拥有的物质资源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基础。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充分开发区域特色、优势资源,是农业专业镇农业产业高度积聚的基础,也是基本条件。例如法国香槟省的葡萄酒产业集群、美国的玉米带产业集群都是在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和气候宜人的地区所形成的[3]。可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深入发掘产业优势,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是保证农业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政府适度干预,重在完善专业镇建设配套环境

从世界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多为产业细化分工到一定阶段、自发而成。但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依然对区域产业集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专业镇建设极其重要的外在推力。如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就是政府通过有意识地规划发展而成。因此,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服务、税收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适度干预,可为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更加有利于专业镇的建立和成长。

(三)科技创新推动,为促进农业专业镇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是增长的灵魂。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分工、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力。如荷兰西部威斯兰地区的花卉“玻璃城”、以色列滴水灌溉农业产业集聚就与科技创新及高度发达的专业配套服务体系支撑密不可分。因此,加快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是促进农业专业镇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

三、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发展农业专业镇的思路与对策

当前,广东农业专业镇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优化发展农业专业镇就是要围绕中共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战略部署,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发展农业专业镇,实现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

(一)用新技术新品种来推动农业专业镇发展

加快新阶段广东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广东省农业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根本出路在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

一是运用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如水果、水产养殖的发展,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建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等信息传播平台,和覆盖全省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资源、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资源,以网络、期刊、声像多媒体技术以及彩田信息服务体系等多种媒体互联互通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示范、推广,为广东农业专业镇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快速传递最新农业科技信息[4],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一站式”服务,推动农业专业镇向科技型、生态型、安全型、外向型、功能型、可持续化等方向发展。

(二)鼓励和培育农业专业镇建设新型主体

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专业镇的建设与开发,通过推进“公司+商标+

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基地+农户”等模式,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新阶段农业专业镇建设的生力军。

nlc202309031241

一是积极扶持和推动各类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专业镇建设。紧扣全省农业专业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加快对于投身农业专业镇建设的农业企业的资金、技术与市场等各方面扶持。扶持和推动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围绕当地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产品增值产业。为建设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载体。

二是完善专业镇投资环境,引导企业入村设厂发展生产。当地政府要进一步改善农业专业镇所在地的路桥建设、绿化、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为吸引外来投资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为当地农业专业镇建设提供产业实体,为吸纳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渠道。

三是大力支持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集体性组织成长壮大,参与农业专业镇建设。要根据当地优势产业和农户实际需求,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协会等组织成长起来,共同参与专业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上市流通、农户市场行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活动,为专业镇农户形成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提高谈判水平搭建平台。

四是加快农业要素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升农业专业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通过政策倾斜以及土地使用权入股、租赁、专业户承包等方式,适度引导专业镇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通过农业要素的聚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从传统小农模式向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最终提高专业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三)以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推动“四化同步”

农业专业镇的转型升级,是广东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是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广东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快广东农业专业镇的发展,就是要把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结合起来。

一是优化提升农业专业镇品质,打造新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现有现代农业专业镇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形式,集中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农业产业的不断集聚,细化农业分工,提升农业专业镇专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发展。

二是紧扣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建立健全农业专业镇科技服务协同发展机制。通过统筹规划,整合省内高等院校、各级科研院所及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力量,以产业发展所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开展农业技术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为农业专业镇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建立健全城乡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稳定的科技、信息等咨询服务。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通过农业工业化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素推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依靠科技推进农业专业镇转型升级,特别是促进创新型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尽快使农业专业镇发展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最终实现农业专业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

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广东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正当其时[EB/OL].人民网科技版,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329/c1057-

20956780.html,2013-03-29.

[3]周新德.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调研世

界,2008(5):43-45.

[4]张振刚,陈志明,林春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模式研究——

以广东农业专业镇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9):35-42.

(责任编辑:陈 勇)

论专业镇发展的进程 篇4

(一) 概念与内涵

专业镇发展最具规模和层次的首推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2000年广东经济理论学界根据广东陈振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现实, 在“块状经济”、“特色城镇”、“一镇一品”等专有概念基础上, 提出“专业镇”的概念。从广东建制镇发展情况看, 一般建制镇 (乡镇) 发展有三种形式:一是处于初级乡镇, 二是发展成为专业镇, 三是发展成为中心镇。

专业镇是在一个镇的区域范围内以某一产业 (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 为龙头形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服务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体系。

(二) 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 发展专业镇经济是现阶段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实现广大乡镇生产力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专业镇建设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成为乡镇改革创新的重要形式。专业镇是产业生产专门化的镇域, 其经济规模大, 发展速度快, 可持续发展动力强。对于我国众多发展中的农村乡镇, 专业镇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体系模式, 比从传统的乡镇工业基础上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的发达乡镇的模式更容易和更有现实意义。比如狮岭皮革皮具专业镇, 已由一个昔日叫义山村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镇蜕变成为一个在国内外颇具影响的皮革皮具产销专业镇, 被称为“中国皮具之都”, 皮革、皮具交易总量雄居全国第一。

二、理论视角

在不少文章和著作中, 广泛认为专业镇的概念与“企业集群”, “簇群经济”, “产业区”等理论有些相近, 鉴于此, 笔者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 社会竞争论的视角

1. 社会文化环境模型

这种模型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种社会经济概念, 企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不能单纯从经济因素来解释, 还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因素。

2. 新竞争模型

贝斯特提出, 生产的组织和交易活动要强调企业组织创新、企业家式的企业、企业之间合作、政府实行正确产业政策、注重生产性投资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3. 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认为, 虽然产业自身可以承担创造集群的任务, 但是某些建立集群的工作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落在政府的肩上。

4. 企业网络理论

企业网络理论认为由于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和企业内部突破自身能力 (包含技术和管理等) 约束时, 企业必须跨越自身的边界, 在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其结果是企业间不再是通过市场分“馅饼”, 而是通过网络组织把“馅饼”做大, 实现1+1>2的效果。

(二) 产业经济学的视角

1. 产业区理论

马歇尔对产业区现象的解释有三个方面: (1) 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和新思想在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 (2) 企业集群还为辅助工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3) 同一部门的熟练劳工在当地聚集, 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建立。

2. 新产业区模型

此模型认为, 产业区内的企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是因为: (1) 小型或者微型企业的集聚; (2) 具有发达的劳动分工; (3) 采用柔性化生产; (4) 产业区内部的企业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5) 区域内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

3. 柔性专业化理论

柔性生产是指熟练劳工使用多种用途设备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 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细分市场需求;实行柔性专业化生产的企业往往是聚集在一起的。

4. 劳动分工理论

在大的区域经济中, 企业集群的劳动分工程度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部门来看, 区域内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以及生产服务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部门劳动分工。

5.“集体效率”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两个方面:被动的外部经济和主动的联合行动。

(三) 聚集与集聚理论

1. 韦伯的区位集聚论

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和聚集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 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

熊彼特主要是从创新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的, 认为创新并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 而是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 需要企业集聚才得以实现。

3. 胡佛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

胡佛认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 集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太少或者太多都不能达到最佳的聚集能产生的效果。

4. 波特的簇群论

波特认为, 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 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 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 下游的渠道与顾客, 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 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

三、国际比较

在国外也有类似于专业镇经济的现象, 最有代表性的是产业集聚。比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和北欧的一些国家, 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 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根据市场和政府对集聚作用的强弱, 将产业集聚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一) 市场导向型集聚模式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产业集聚的成长完全以竞争为动力, 政府调控非常有限, 产业集聚完全是一个市场过程, 区内集中了大量相关的专业化分工细密的中小型企业;产业聚集涵盖了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到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 再到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等所有的产业门类, 并不断演化, 呈现出各种类型的产业集聚群, 如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 (俗称第三意大利) 的传统产业区、美国硅谷高科技产业区和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区等。这类产业集聚区的出现大都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获得专业化竞争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以及为特定社会文化优势和持续创新的氛围等而聚集到一起的, 而政府仅仅通过一些有限的调节和激励措施引导并促进集聚区的良性发展。

(二) 政府调控型集聚模式

某些区域要发展产业集聚会受到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约束,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地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 提高生产率和竞争优势。政府干预模式下产业集聚的重点往往放在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性、主导性产业上, 如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区都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 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在产业集聚成长、演化的过程中, 企业的基础性作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依然应受到重视;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 政府需要逐步退出, 转为行使市场主导型模式下政府的职能。

(三) 计划型集聚模式

在公有制条件下, 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中央计划经济的力量, 迅速转移和调配资源, 扶植重点产业, 迅速地形成独特的产业群。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就是这种集聚模式下的产物, 虽然说这些集聚区的出现, 适应了当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传统体制, 但集聚的经济效果 (增加收益、降低交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 往往被更显著的政治目的所掩盖。由于计划经济的刚性和条块分割的影响, 集聚设想与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种种矛盾。

从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比较看, 上述三种不同的模式都有各自得失的经验 (见表1) 。

四、我国专业镇研究的背景、现状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目前, 对专业镇讨论和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

(二) 国内专业镇研究的现状

1. 专业镇对我国经济和城乡发展的作用

首先, 专业镇的发展增强了县域、市域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第二, 专业镇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第三, 专业镇加速了城镇化和城市形成的过程。

2. 专业镇的基本特征

首先, 专业镇内的企业以个体、私营等中小型企业为主;第二, 专业镇内以传统产业集群、专业转移所形成的集群为主, 从而形成规模经济;第三, 形成了一个专业性的市场;第四, 很多专业镇内的企业之间形成了初步的创新网络;第五, 某些专业镇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性。

3. 专业镇产生和形成发展的条件

首先, 由于市场需求, 通过自身拥有一定的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企业与经济;第二, 承接区域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企业与经济;第三, 发展配套产业形成的产业体系;第四, 政府有意识扶植而发展起来的产业体系。

4. 过程及发展阶段特点

首先, 专业镇是从专业化分工到产业聚集的一个过程;第二, 专业镇的发展提高了区域的竞争力;第三, 专业镇的发展加速了乡镇到小城市的转变。

5. 专业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专业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乱占用耕地的现象;第二, 专业镇内部及专业镇相互之间的竞争缺乏规范的管理手段;第三, 专业镇内部的企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在企业管理上存在“软肋”;第三, 专业镇的主导产品在质量、特色、品牌等方面的市场竞争力不够;第四, 企业者及内部的人才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

6. 专业镇发展规划和发展对策措施等

首先, 运用现代理论做好专业镇的发展规划, 合理利用土地;第二, 政府根据各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制定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第三, 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指导专业镇之间、专业镇内部和企业管理的问题;第四, 加快发展专业镇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第五, 增强专业镇的创新活力。

(三) 国内专业镇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1) 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发展。专业镇的发展涉及众多学科领域, 如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研究专业镇将会推动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

(2) 构建完善而准确的理论体系。我们对专业镇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而专业镇的发展缺乏理论上的指导, 对专业镇建设与发展存在的不同发展要素、条件、类型和发展模式尚待研究。

(3) 准确界定专业镇的概念和内涵。给专业镇下一个准确的概念, 有利于指导专业镇的建设发展, 规范专业镇的理论研究。

(4) 指导实践应用。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正确的理论体系, 在实践与应用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 现实意义

(1) 专业镇建设成为推动乡镇城镇化和城镇规模扩张的重要力量。随着人口的集中和企业的集聚,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带动了供电、供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了金融、商贸、餐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2) 专业镇的中小企业网络化扩张或者大型企业的辐射带动,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3) 专业镇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域、产业分工的重组, 实现基地、市场一体化, 探索出了乡镇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专业镇发展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而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的必由之路。我们鸿兴小学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仅仅围绕“立足现状,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在艰苦的条件下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的想法,从学校硬件配备上我们没有任何的教辅设施,几乎是回到了20年前教师上课一块黑板,半截粉笔,一本教案的状态,在其他学校教师拥有电子备课室、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研修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最原始的教学状态之下进行着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但取得的成绩令我们领导教师都受到极大的鼓舞,并增强了我们自我发展的信心——不是必须拥有现代化的手段教师的专业才会发展。一年来我们学校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为核心,扎实开展校本教研、狠抓教师专业发展。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们学校今年开学初就开始筹划新教学楼的建筑工作,搬迁、规划、建筑、安全等一系列的工作给学校增加了很多的工作负担,但我们深知改变教学硬件条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拥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的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服务。因此,在我校大兴土木建筑过程中,我们力保所有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我校现有教师129人,其中专人教师90人(含幼儿园14人),专人教师学历达标为100%,大专以上文凭90.5%,所有教师均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并有3名教师在进修本科学历。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727名在校生。

二、加强领导与制度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我们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组织,由教学副校长于莲为副组长,由德育副校长、工会主席,教导主任、年级组长为成员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由校长、主任引领、各年级组长具体落实的工作职责。确定了校长包六年组、于莲包五年组、王玉新包四年组、王铁军包三年组、贾艳娟包二年组、郭凤红包一年组、张勇包科任组、武保全包体育组的年组包保责任。领导班子全员参与业务管理,听课评课,教研组长做教师专业成长的先锋。为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够科学化、长效化我们制定了《校本研修制度》、《教研制度》、《自我研修制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领导带培青年教师计划》„„坚持把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及校本教科研业绩作为业务考核、评优评模、骨干教师认定、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

今年我们加大了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听课的工作力度,全年共选派领导教师外出学习达 人次,花去经费 元,占学校经费的 %。每次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还要做讲座或示范课或撰写心得上传到社区博客。学校为教师购买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书籍共花去 元。

三、立足校本 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1、加大指导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我校教师现在处于两级分化的状态,简单说就是老的老,小的小。中间骨干力量薄弱,为此我们采用先指导,再听课、听后再指导的方式对新教师实施“一帮一”式的“蓝青工作”指导,让新教师在每一节上课前都能达到有指导或已经听过其他教师的教授过程,在仿课中磨练自己的教学,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业务领导也经常为他们讲解教材,讲解教学技巧,让新教师在饱含热情的同时也增强教学的自信心。业务领导带陪青年教师,建立导课制度,增加对青年教师导课、评课的次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夯实单备双会工作,在实际课例中研讨教学。

单备双会工作是我们一年来雷打不动的教研活动,单周的每一天我们业务领导和年级教师在下午第二节课开始在一起备课研讨,对下一周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预设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并对其中的一节课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并按照计划指定的主备人说下一周主讲的课,大家进行研究。这样虽然我们领导老师都很累、很忙、并且在我们这现有的条件下还要不断的换地方,但我们感觉无论是老师还是领导都得到了新的提升,正应了那句“三个臭皮将顶个诸葛亮”,虽然我们教师中没有名师,但大家集体智慧研究的一节课无论对教材的剖析、对目标的设定、对教法的选择都是最优的。这样结合课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老师们感觉比空谈教学改革更有意义。

3、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大奖赛,以赛促培

上学期我们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语数外学科同课异构教学大奖赛,由学校确定教学内容,由教师抓阄确定讲课顺序和授课班级,但必须避开本班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评委由学校领导和校内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本次竞赛大大的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一节课多种设计,每种设计都饱含了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学校还为所有参赛教师颁发了纪念品,为获奖教师颁发了奖品,此次活动共花了1500元。

此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选择了一等奖获得者和评委中的优秀教师做了同课的示范课,让所有教师再次进行反思,对比自己的差距,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4、领导示范先行 教师紧随创新

一年来我校一直在进行着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研究,因为农村小学无论从孩子的视野、家长的文化底蕴、还是学生的学习环境都与城里的孩子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必须探索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学校的领导示范课都是以引路的方式进行着,让教师有样可学,感受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都应该做些什么,把孩子往哪个方向上引领。先知道怎么做再去做,去创新。遇到问题集中到学校大家研讨,再上课再解决,就这样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进行着课改的摸索。领导示范先行,教师紧随创新。

5、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

参赛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最佳的手段,在竞赛中教师能激发出自身的内涵,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此,一年来,我们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今年我们学校教师先后参加各种各类的比赛达107人次。(不含校内)到目前为止获取奖项 个(还有正在评选中的)。其中教龄在五年内的教师李静的美术课获省级三等奖,特岗教师陈黎的美术课在白城市特岗教师培训上代表通榆县进行交流并获得好评。一次次比赛成绩的获得为教师自身成长鼓起了风帆,教师的自信心强了,敢于尝试和展现自我了,一次次的比赛教师在不断的修改教学设计中提升,在一次次的试讲中品味,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之中。

为了鼓励教师参赛并获得好成绩,我们学校经常向通榆三中借用多媒体教室,中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的便利,为我们学校教师的成长提共了友情支持。

6、扎实推进教师基本功训练

教师基本功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较高的素养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今年我们重点抓教师的三字一画,普通话朗读、说课、评课、教案展评、演讲、个人才艺这十项基本功训练,为了此项工作落实中教师自身提高快,我们不仅跟踪检查教师的训练情况,还进行了教师十项基本功竞赛,此次活动又历时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们评出综合奖和单项奖,并对获奖教师进行了表彰,买奖品共花费1700余元。教师在比赛活动中增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并且年轻的教师给刚刚踏上讲台的自己立下了更高远的目标。鼓励教师参加鸿兴镇书画协会,并送交优秀作品,截止目前我们共选送作品32件。

7、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学习

今年我们加大教师外出学习的力度,创造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学习,我们在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听课、培训活动中都尽可能多的去教师参加,交代教师地方不够我们站着听,去白城、四平、长春也都比教育局或进修学校预设的指标多,目的就是想让教师抓住机会多学、多看、多想。学习之后写心得,直接放在自己的社区博客之中,同时带动了教师们经营博客的热情。我们还经常选派教师到实验小学、二小去听课,感受县城教师的常态课教学,对比自己的学校找差距,只要找到差距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8、利用假期做好自学

课堂教学的落实与教师对课标理解的深度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今年的假期活动,开展了学习课标的活动,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读书笔记,并且至少达到万字,这样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教师们自主的去研究课标,为自己的教学提升理论的支持。

9、坚持集体研修和自我研修共行

我们学校每周三进行校本培训,由学校按照学年初的安排进行集体讲座或辅导,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教学刊物,并做好摘抄笔记,摘抄笔记内容不限,也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摘抄的内容配画,或写自己的见解或心得或感悟,年末对教师的笔记进行评比,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这样教师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把摘抄当成一种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种习惯也会影响学生。

四、问题与反思

1、一年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深深的意识到,只要我们认识深刻、沉下心来搞教研,没有现代的教学手段也能进步。但脚步可能会慢一点,但我们可以不停的走。

2、普惠性的提升机会少。所有教师都受益的讲座、教研都是本土化的,出去学习的教师还是有限的,请名师大家的机会太少,所以教师的视野受领导视野的局限,急需更高层次的引领。

3、网络研修工作教师们都是在家长进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五、下一年工作设想

1、教学楼投入使用后,我们将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名师大家的理念及课堂实录。

2、要求教研员对我们培养的优秀教师做进一步的指导,让这些教师快速成长起来,祈祷以点带面的作用。

专业镇发展 篇6

摘 要: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沟通和获取信息的工具,为传统媒体中农业信息传播滞后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针对当前形势,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笔者设计并实现了广东农业专业镇信息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包括农产品服务交易商城、技术咨询和信息传播的微站以及实时信息和政策推送服务三大模块。借助该公众平台,可以向农业专业镇用户提供最及时的资讯和政策解读,最优质的农业信息服务。

关键字: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专业镇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5.026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pplication in the Service Platform of Guangdong Professional Town

LIU Shaoji1, HE Yongxian2, XIE Gangsheng3,4, CAO Yang1

(1. School of Compute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2.Guangdong Youyuan L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3.Guangdong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4.Guangzhou Serveying and Map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ndustry Engineering Center,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national strategy of "Internet +" and 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internet, WeChat gradually becomes the main t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acquiring inform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to the lag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with the aid of WeChat public platform, the paper designs and realizes an official WeChat calle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Guangdong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towns". The public WeChat includes service trading mal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mall-web for technical advice and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as well as real-time informatio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public platform, we can provide all the users with the timeliest information and policy, the most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Key words: internet +; WeChat public platform; professional towns

1 背 景

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推进落实,移动互联网服务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网络的覆盖为农民朋友带来了最新的技术资讯、国家政策等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半年新增网民1 894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1]。微信作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社交APP软件,已经在占全国人口50.32%的农民中间迅速普及。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微信公众平台是向所有订阅了该服务的用户提供点对点[2]、个性化服务的自媒体服务平台。不仅如此,微信公众平台还克服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中普及率低、时效性差等缺点,它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与用户交互,真正做到不管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大事小情都能让农民朋友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农业专业镇经济是广东省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农业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活力。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进步是专业镇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推动力,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专业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特别的,针对“三农”问题,广东省政府早在2010 年就提出了“现代服务超市”的概念,并结合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组建了“广东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MSTC)”,使其成为广东省专门面向专业镇服务的现代服务产品“超市”,近年来成绩斐然、影响深远。

针对广东农业专业镇建设过程中对于现代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以及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服务中的种种不足,基于广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并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优势[3],笔者设计并实现了广东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该平台下设微站、商城系统服务;农业资讯、国家政策等信息的推送服务;常用的信息服务如:天气查询,灾害天气预警等。它克服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实时性差、移动性差、目标群体针对性差等问题,同时引入了扫码、语音等新的交互方式,大大提高了应用的易用性,使之能够在广大农村迅速普及。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和运营将会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更及时的资讯信息、更全面的政策解读、更便捷的交易服务。

2 系统设计

当前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于传统媒体,它在信息传播、推广中的优势使之能够在短时间、低成本条件下获得更多的用户。特别的,微信公众平台精准的点对点产品营销和信息推送所产生的购买率转化和影响力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4]。本文基于广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借助微信的高普及率和移动互联网的便捷优势[5],针对农业从业者流动性强的特点,开发了其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该公众平台致力于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最便捷的政策资讯和技术服务。公众平台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商城模块、微站模块、信息推送和附加服务模块。图1是公众平台的总体设计框架示意图。

2.1 商城模块的设计

商城模块是该微信公众平台的核心内容,通过将各种农业服务进行“商品化”,让农民朋友能够像买普通商品一样挑选适合自己的服务,同时满足广大用户移动下单的需求[6]。针对广东省政府提出的“服务超市”的概念,参照经典的电商后台管理模块,本文设计的商城后台主要分为:门店管理、支付设置、商品分类、商品管理、订单管理几个子模块,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协同管理商城的运作。

2.1.1 门店管理子模块 主要管理该商城平台上的所有店铺,包括前期门店入驻时对申请者的各种资质的认证和材料的核对,待通过各项资质审查后方可分配店铺账号;门店经营过程中根据官方制定的商城管理规定进行统一管理;最后根据规定管理和监督所有门店售后事宜。门店管理模块由官方派出专职管理人员进行运营、监督和维护,盖子模块是整个商城健康发展的保障。

2.1.2 支付设置子模块 主要是解决商店交易过程中交易资金的支付问题,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由于该公众平台依托微信建立,因此最佳的线上支付方案自然是微信支付,当然,这需要向腾讯公司提供相应的文件材料通过腾讯官方的资质审核后方可使用微信的相关支付功能;线下是选择货到付款,买卖双方可以通过微信沟通,自行达成付款协议,更加灵活。

2.1.3 商品分类子模块 该模块由官方预设,通过这种方式规范商品的类别,便于用户查找相关商品,同时便于后台对商品的管理。商城参照广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结合广东省提出的“服务超市”将农业服务进行商品化,把农民需要的服务迁移到公众平台上进行交易,让农民可以像交易农产品一样交易农产品的服务。

2.1.4 产品管理子模块 主要是设置产品的名称、种类、数量等商品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商品的添加、修改或删除等基本操作。通过门店审查的店铺管理员可以获得该权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店铺提供的商品进行自由管理。

2.1.5 订单管理子模块 该模块用于店主管理自己店铺中订单的基本信息。该权限赋予通过门店资质审核的店铺管理员,是商城系统必备的模块,店主可以通过该模块提供的相关功能方便地对用户的订单进行管理。

以上几个子模块相互协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微信商城模块,用户可以从推送和微站模块获得需要的信息,确定自己需要的服务类别后到商城挑选适合自己的服务商品。借助微信的即时沟通功能和庞大的用户群,用户可以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通过微信与商品的提供者取得联系,获得全面详细的产品信息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2.2 微站模块的设计

微站模块是对广东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浓缩和改进,主要是满足广大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的实际需求。在保留原有特色服务的基础上,将系统中冗余陈旧的信息进行过滤,再对经过筛选的信息针对微站迁移的要求进行性能和布局上的优化,使之适合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该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将传统互联网网站迁移到微信平台,借助微信的高普及率和移动特性,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将信息对用户进行最大限度的交付,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

该模块中的每一个子模块都对应微信商城中商品的一个分类,用户通过该模块的信息浏览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对相关信息进行浏览,之后可以在微信商城中的对应商品分类中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通过打通微站和商城,形成完整的闭环,提供给用户一站式的服务。

2.3 信息推送和附加服务模块的设计

信息推送模块是将最新的咨询和国家政策等实时消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定点推送到用户手中,使那些没有时间浏览新闻的用户得到最新最重要的消息。

附加服务模块中提供了天气查询,灾害天气预警等等功能,并且不断针对用户的反馈对功能进行完善,旨在能够让用户方便地得到最全面的信息。

关于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客服服务,本模块中将提供机器人客服和人工客服两种形式,对于用户反馈较为集中的问题,管理员会定期进行处理,并制作成常见问题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反馈。借助微信语音的功能,人工客服可以提供语音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

3 系统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本质上是把PHP搭建的网站迁移到微信中来。首先订阅了公众号的用户发送请求到微信服务器,微信服务器将信息转发给开发者搭建的服务器进行数据的处理,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微信服务器,再通过微信作为载体返回给用户。本文中设计并建立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是由WEIPHP+新浪SAE+微信公众号三部分组成,后台服务器采用新浪SAE,使用的数据库为MYSQL,开发语言为PHP+CSS。

3.1 商城模块实现

商城模块的后台按照前期设计实现,每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在第二部分已经阐述,而实现细节不做过多描述。公众平台的后台提供给各店铺的店主和管理员登陆使用,两种角色按照设计分别被赋予不同的权限,同时后台还提供了店铺流量和订单数量的实时分析图表作为分析决策使用。其中,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获得完整的后台管理权限,店铺店主相比管理员少了门店管理和商品分类这两个子模块的权限。管理员登陆公众平台后台的所看到的管理界面如图2所示。

商城模块的前台部分按照经典的商城风格建设,首页包括几种服务类别的幻灯片,往下分为:全部商品、商品分类、店铺简介、联系卖家4个子项目,还设有首页推荐等等子项目,首页如图3-a所示。当用户点击某个商品链接后进入该商品的详细介绍页面,该页面包括商品的图片、名称、价格、商品介绍等,如图3-b所示。

在商品介绍页面下方点击购买后即跳转到提交订单页面,如图3-c,在该页面用户可以设置收货地址和联系方式(图3-d)、查看将要购买产品的概览、给卖家留言、提交订单,也可以选择加入购物车,多个商品一次下单。提交订单后跳转到支付页面如图3-e,该商城设置了微信支付和货到付款两种方式,付款结束后可以到订单管理页面查看订单处理情况如图3-f。

3.2 微站模块实现

微站模块参照广东农业服务平台的主体内容,根据微信商城的风格将广东农业服务平台的内容进行了迁移,保留其中最新最有效的信息以及服务不变。主要是借助微信的普及率,利用人们的碎片化时间把用户感兴趣的信息高效地推送给用户。微站的首页如图4所示。

用户点击首页服务的图标即进入对应服务的子页面,子页面分别展示每个服务中包含的详细信息,该微站提供和广东农业服务平台相同的信息服务。当用户结合自身需求浏览完某个服务模块后,可以点击页面底部的商城即可进入广东农业服务平台的官方微信商城,并方便地找到对应服务商品的分类,挑选自己需要的服务商品。整个过程中,如果用户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联系我们,即可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客服取得联系。

3.3 信息推送和服务模块实现

信息推送模块主要是对最新资讯和国家政策解读向用户做推送服务,使用户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最新的咨询信息。附加服务模块目前包含了天气查询、灾害预警、语音客服等几个子服务模块。该模块是在用户的反馈过程中不断扩展的,通过不断调整附加服务,真正做到能够满足农民朋友真实的需求。

3个模块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广东农业服务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构成了从前期信息、中期购买、后续服务的完整结构。用户关注该公众平台后将会定期获得资讯和政策的推送服务,可以访问微站获取全面的农业相关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刻意到商城中采购自己需要的服务。通过该平台,不仅解决了信息和知识的普及工作,还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最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

4 总 结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的快速、高效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这一背景设计并实现的广东省农业服务平台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弥补了传统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不足。充分考虑到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对移动网络的需求远远大于传统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在农民中间的普及传播将会比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顺利,能够给农民带来的实际影响也会远大于传统媒体的效果。关注该公众平台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最权威的政策解读,微站解决了各种服务的详细信息的普及,微商城彻底解决了农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服务的尴尬。

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2)[2016-02-01].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 陈果.农产品微信营销的途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4(10):86-89.

[3] 陈文静.微信服务在福建省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探索[J].台湾农业探索,2014(2):65-68.

[4] 罗煦钦,张科良,童小虎.微信公众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4(7):1115-1118.

[5] 林明和.手机4G微信公众平台在农业科技期刊推广中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7):133-135.

专业镇发展 篇7

1 专业镇的理论概述

专业镇是我国进行城镇化建设中涌现出的一批新型乡镇经济体, 是产业集群的新型表现形式。它们基于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等形成依托某一特色产业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区。

白景坤认为:在特定区域内集中了若干相互关联的企业, 并在竞争与合作中衍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使镇内的产品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即发展为专业镇。石亿邵教授认为专业镇是指城乡区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分工程度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且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建制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 笔者认为专业镇是指以乡镇为单位, 大量中小企业在乡镇内聚集形成协作与竞争的关系, 专业化生产某一种或两三种产品的产业集群。

2 专业镇崛起因素分析

张双喜、白景坤认为专业镇的崛起是以政府主导推动发展的或者是由自身优势或者是由历史原因自发形成的。王珺教授从生产经营活动角度将专业镇的形成因素归为市场和资源, 也有从专业分工角度分析其崛起因素, 笔者综合前人研究, 认为专业镇的崛起大体基于以下因素:

(1) 特殊的区位优势:在城镇化建设中, 广东各乡镇处于靠近香港、广州和深圳的有利区位, 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税收等宽松的政策环境吸引大批外商投资。

(2) 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很多专业镇是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 如东莞石龙的精密制造、清溪、石碣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业。通过及时、迅速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专业镇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贴牌生产到拥有自有品牌, 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3) 政府大力推动: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推动专业镇发展, 出台各种产业规划、建立自主创新平台等引导产业良性发展。政府大力推动对形成专业镇和专业镇未来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4) 从专业化分工到产业集聚:通过专业化分工联系, 企业不断聚集,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和成熟。有的是形成以某一企业为主导其他企业配套生产的分工合作机制, 有的是大量企业彼此展开激烈的竞争, 生产不同款式的产品。

由于各专业镇起源时间不同、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形成各专业镇的产业集群成熟程度和竞争实力也各不相同。有些专业镇实力、竞争力都比较强,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和成熟, 也有些专业镇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业为主, 竞争力低。但从整体上看, 专业镇经济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奇迹, 是广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3 专业镇发展特征分析

截止至2010年底, 经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专业镇共有309个, 涵盖机械、五金、纺织、家电、建材、服装、家具、陶瓷等传统产业以及高端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近十年广东专业镇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 GDP平均20%-30%的年增长速度增长, 2001年省级专业镇共有21个, GDP总额440.69亿元, 占全省GDP总额的3.66%;2008年省级专业镇达到277个, GDP总额为10526.1亿元, 占全省GDP的29.49%;到2010年底增至309个, GDP超过1.1万亿。下表为广东专业镇发展情况概览:

专业镇经过十年发展不断壮大和成熟, 大部分专业镇呈现以下发展特征:

(1) 以特色产业为主, 市场份额高。

在专业镇内一般拥有一或两三个特色产业, 企业高度集聚, 生产同一种或相近产品。如称为广东省的“喇叭城”的汤坑镇是全国较大、广东省最大的电声产品出口开发和生产基地;廉江罗州街道被誉为“中国电饭锅之乡”, 生产电饭锅的产量占全国电饭锅总产量的1/4;花都狮岭镇的皮具生产量占全国的1/3;增城新塘的牛仔服装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中山古镇灯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陈村的花卉在全世界花卉行业享誉盛名。这充分说明专业镇经济本质是“特色+规模”, 并且专业镇的特色产业在某些领域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2) 产业集聚能力强, 产业集群不断成熟。

在专业镇内聚集着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企业, 企业间以竞争和合作关系紧密联系。在大产业集群内形成了研发、设计、生产、物流配送、展销贸易等一系列配套服务, 产业链条不断完整, 不断吸引外界同类企业,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和成熟。

(3) 拥有众多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自实施自主创新和自有品牌战略以来, 专业镇逐步形成一系列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 如美的家电、鹰牌陶瓷、格兰仕微波炉等品牌。此外, 依托产业集群效应, 产生了一批区域品牌, 如大朗毛织、中山灯饰、虎门服装、狮岭皮具、澄海玩具等区域品牌。这些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交相呼应, 共同提升专业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以横向分工联系为主。

广东专业镇以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为主, 纵向一体化分工联系的比较少。大部分专业镇依靠自身资源和专业化市场自发形成了横向分工联系, 有效地提高了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如东莞虎门服装产业, 有数百家企业生产不同款式、品种、类型的服装, 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体系, 负责从原料采购、生产到销售等整个生产流程, 没有外包给其他企业完成。只有少数专业镇是依据产业链形成生产网络, 从原材料、配件到组装分别由不同企业共同完成, 如东莞清溪镇计算机制造。

(5) 政府大力扶持, 引领产业发展。

政府在推动专业镇发展上发挥着巨大作用。政府制订产业发展战略, 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并且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提高专业镇技术创新能力。

4 专业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专业镇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但是从专业镇自身发展来看, 仍存在诸多问题。

(1) 技术水平偏低,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疲软。

专业镇内绝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 以简单加工生产模式 (俗称贴牌生产、代工) 为主, 总体技术水平低、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高。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 再加之自主创新的成本、风险和投资回报周期长等客观因素, 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开发人才,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疲软。

(2) 低级阶段的分工模式。

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分工联系均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结果, 但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属于分工的低级阶段。目前大多数专业镇企业生产不同款式、品种、档次的产品, 是以乡镇为单位的专业化分工, 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 而不是基于企业为单位建立产业链条的生产网络体系。

(3) 产业集群的根植性不强。

发展之初, 专业镇依托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临近市场、优惠的投资政策等外在优势吸引大批外资企业, 但经过20年发展后, 大多专业镇正面临着土地紧张、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 比较优势不断弱化。当企业考虑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而当地不能提供土地及较为优惠的政策时, 就会引发大型外资企业不断外迁。由于龙头企业外迁使得大批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随之外迁, 迫使产业集群整体外迁。这足以说明当地产业集群的根植性不强。因此, 政府应向提供技术、品牌、信息、市场、融资扶持等公共服务转变, 拓展产业链条, 深化企业联系, 强化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使其本土化。

(4) 对外依存度高, 市场体系、营销网络有待拓展。

大多数专业镇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后直接出口, 有的专业镇产品外销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 对外依存度高。但是, 正因为如此, 企业满足于贴牌生产和来料加工, 而不重视营销, 国内市场比较空白。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订单纷纷撤单导致大量企业不得不停产甚或倒闭的严重后果, 证明必须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转变贸易格局。通过举办大型产品发布会、产品贸易展览会、电子商务等方式进行国内外的市场推广, 在稳固国外市场的前提下不断与国内客商联系, 形成内外兼顾的市场格局。

5 广东省专业镇产业发展的破解思路

综合分析广东专业镇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其后续的发展路径已经不能单纯从规模、数量上实现外延式增长, 而应注重专业镇内涵式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专业镇产业的根植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针对上述问题, 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

(1) 重点扶持大企业发展, 形成纵向一体化的网络体系。

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完善, 是专业镇形成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求, 也是吸引同类企业最具凝聚力的因素。通过选择性吸引国外知名的大型龙头企业, 或鼓励当地大企业并购本地企业, 重新整合资源, 在专业镇内形成以几个大企业为主, 其他中小企业配套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模式的生产网络体系, 实现专业化分工的高级组织形式。

(2) 引入信息化的管理和营销体系,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

在专业镇内大力推广信息技术, 建立信息化的综合服务平台, 帮助企业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 逐步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和营销体系。鼓励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建设电子贸易商城, 实现产品端对端的无间隔贸易。发展电子商务, 不仅减少大量的交易成本, 缩短产品流通周期, 而且拓宽销售范围和挖掘潜在市场。

(3) 打造企业、区域品牌, 实现品牌带动。

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高级形式, 是企业实力和营销水平的具体体现, 也是产品价值链上最具价值的一部分。因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建设, 依托产品, 以企业为主体, 扶持企业创建自有品牌和名牌产品。并且鼓励专业镇注册集体商标, 申报具有地理标识性的区域品牌。通过品牌引导市场, 加快高端资源集聚, 进一步提高整个行业的档次和水平。

(4) 建设公共创新平台, 提高区域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基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疲软、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的情况, 应针对中小企业共同的技术薄弱环节, 政府组织资源建立专业镇公共创新平台,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攻克关键共性技术, 提升专业镇区域整体技术水平。

摘要:广东专业镇经过20年的发展一跃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阐述广东专业镇近十年的发展变化, 分析专业镇崛起因素、发展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专业镇未来发展的破解思路。专业镇后续发展要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注重专业镇内涵式经济发展,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专业镇产业的根植性。

关键词:专业镇,崛起因素,发展特征,存在问题,破解思路

参考文献

[1]白景坤, 张双喜.专业镇的内涵及中国专业镇的类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2]欧阳俊, 张岳恒.广东专业镇发展的现状与国内外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8) .

[3]吴靖.“专业镇”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思路[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3) .

发展壮大的欧家镇农机专业合作社 篇8

一是坚守合作社宗旨, 服务全镇人民。合作社是农民的家是自己的组织, 从农民中来, 到农民中去, 回报于民, 服务于民。合作社始终坚持《章程》明确的宗旨, “立足农业机械, 服务全镇人民, 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 力推全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

二是提高了农机化作业水平和作业质量。合作社严格按照《章程》行事, 科学管理, 市场化运作, 坚持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合理收费、农户至上、质量第一的原则和理念,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作业质量, 促进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深得民众满意和信赖。

三是有效地规范了农机化作业市场。合作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 合理收费, 开展规模化作业和组织跨区作业, 促进了农机化作业市场的有序竞争, 规范了农机化作业市场, 使全镇并带动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步入健康轨道。

四是辐射带动了农机化发展。由于合作社的市场化作业, 广大农民目睹了合作社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 辐射和带动了周边村社、乡镇农机化发展。许多农民竞相购置农业机械, 进行农机市场化作业经营。去冬至今, 欧家镇农户购置各种农业机械达34台套, 其中耕整机24台, 购机户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有更多的农户正在筹备购置农业机械。合作社的成立, 促进了全镇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 带动了全镇乃至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五是实现了农机户与农民的共同双赢。由于合作社的规模化作业, 收费合理, 标准统一, 打破了原有农机化作业市场的无序状况, 形成了有序竞争。通过规模化作业增加了合作社成员的收入, 同时也减少了农民的支出, 真正实现了农机户与农民的共同双赢。

六是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和意识,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机化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运作, 广大农民不仅看到了实惠, 看到了希望, 看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巨大作用, 改变了传统观念和意识, 自愿接受和使用农业机械, 拉动了农机购置消费增长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专业镇发展 篇9

一、研究综述

在研究专业镇的文献中,2005年以前较多出现“区域经济”、“镇域经济”、“县域经济”、“企业集群”、“县域经济”的概念;2005年起“产业集群”与“专业镇”共现次数较多,且2005到2009年、2012年“产业集群”都作为热词出现,由此可见,自2005年起越来越多学者把产业集群与专业镇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在CNKI数据库搜索主题词,同时出现专业镇及产业集群的文章有259篇。分析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直接研究、辨析专业镇与产业集群关系的文献屈指可数,大部分文献只是简单提到两者的关系,并不展开比较论述。

相当多的学者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去研究专业镇,认为专业镇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形态。如专业镇是“广东区域产业的基本载体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形态”[1]、“专业镇是具有广东特色的产业集群表现形式”[2]、“专业镇是由广东学者提出的具有广东特色的产业集群”[3]、“专业镇经济实质上是产业集群的一种表现形式”[4]“专业镇”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集群形态[5]。“广东专业镇是我国最为典型和突出的产业集群之一”[6]。“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从形态上来看属于产业集群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模式有着较大的差距”[7,8,9]。

有的学者认为专业镇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魏后凯认为:“我国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尚少,但许多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都出现了类似产业集群的现象,如广东的专业镇、浙江的块状经济等,它们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10]曾祥效指出:“广东高新区和专业镇具有产业集群的特征,但与创新集群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11]《当代经济》提出:广东的专业镇、浙江的块状经济是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的类似产业集群的现象,并称之为“准集群”或广义的集群,认为它们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12]。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专业镇是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焕文在研究温州的块状经济时提出“区域内部产生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落或产业集群,以及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型城镇,即专业镇”[13]。肖传亮用产业集群来指代专业镇形态[14]。唐纯林、王方则认为“专业镇就是生产高度专业化,形成产业集群的建制镇(包括街道等)”[15]。傅允生认为专业镇是专业化产业区在广东的“俗称”[16]。余国扬从人文地理的视角研究专业镇,认为“专业镇是构建主导产业群体系的建制镇,是一个最基层的行政区域。主导产业群体系是产业集群等产业组织的高级形式,是专业镇成为乡镇和中心镇高级形态的根本体现”[17]。

欧阳俊、张岳恒总结了广东专业镇与国外产业集群的6个相同点,并从4个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差异,但并未从本质上辨明专业镇与产业集群的联系与差异[18]。

姚海琳、王珺对各地“簇群”经济做了比较,总结出了7个具体的相同点,并且从形成机制、区域内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区域内中介服务机构的发育情况、分工合作的形式4个方面论述了不同之处,但只是点到即止,没有针对两者关系做更深入的论述分析。[19]为精确地明晰专业镇域产业集群之前的关系,本研究首先对专业镇的演化过程与特征进行阐述说明。

二、专业镇的演化过程与特征

1. 专业镇的演化过程

本研究将广东专业镇的演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

一是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广东农村陆续出现一批“专业户”、“专业村”,逐步形成某种特定商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专业市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初步呈现出生产大户、中小企业的扎堆现象,也就是“专业镇”的萌芽形态。这种萌芽现象大多是在市场的无形支配下自发形成的,无论是区域整体还是单个的企业,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发挥着包揽一切的作用,有学者称之为专业镇发展的“斯密”阶段[20]。处在这一阶段的专业镇,主要承担简单的生产与原始交易功能,缺乏现代营销、技术创新功能与战略管理。

二是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各地的乡镇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和产品结构,农产品加工企业、传统手工业、“三来一补”工业得到很大发展,逐渐形成“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同时专业镇的产业与产品结构突破“农业”概念的局限,向工业、商贸、旅游等方向快速渗透。专业镇企业形成横向关联,同类产业群在同一区域内大量集聚,或者以同类产品为核心形成产业集聚,或者围绕商品流通为中心形成产业集聚。虽然通过市场竞争与分工,每个中小企业都找到了自己的产品定位,但是在这些专业镇的内部,几乎所有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都是松散的,很少发生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尚未形成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分工组织方式。专业镇内部的传统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转变,政府的角色也开始介入,中介组织形成并在一些领域起作用。

三是升级期。21世纪以来,专业镇企业按照产品生产的上下游关联形成专业化分工,许多企业只从事某一个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活动,企业间出现了纵向配套的模式。专业镇企业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原有的社会网络进一步强化,基于社会网络的资金和技术协作关系不断加强,外部性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知识和技术等现代资源的充分流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各级政府积极出台相关规制措施,引导和维护专业镇健康发展。如广东省科技厅通过开展“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引导专业镇以技术创新促发展,此后陆续推出“创新示范专业镇”、“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相关政策措施,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同时,随着集群的不断壮大,相关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也建立和发展起来,成为维护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合法权益并推动专业镇发展的自律性民间组织。

四是创新期。专业镇形成融合发展、生态发展、品牌发展态势,从全球价值链(简称GVC)的“低端”转向“高端”参与全球竞争。主导产业向知识或技术密集方向转型,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形成了创新组织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促进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完善的镇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在政府主导和扶持下,部分产业竞争力强的专业镇依托产业链形成空间辐射,总部经济形态逐步形成。

2. 专业镇的特征

从专业镇的演化过程看,专业镇具有的主要特征:

(1)在地域上是一个建制镇。包括镇区及所管辖的农村,是一个行政区域,最基层的镇政府在区域管理方面呈现自身的特点。

(2)特色产业聚集。主导产业明显是专业镇的重要标志。以主导产业为核心,集聚了较多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是内生型专业镇的经济主体。在镇(区)范围内,专业化产业集聚,企业沿产业链形成纵或横向的分工体系。

(3)专业化配套协作。专业镇拥有专业市场,有举办会展的产业依托和经济基础,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专业市场与产业联动是中国专业镇经济的一个鲜明特征。无论是产业催发市场,还是市场带动产业,一般都会逐步形成两者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产销一体化格局。

(4)创新驱动发展。专业镇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体系,推进专业镇的创新升级。

本文认为,专业镇是指具有特色产业集聚度高,专业化配套协作网络完善,技术创新活跃,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等区域经济特征的镇级行政区域。

三、专业镇与产业集群的区别

1. 主体结构的差异

专业镇是区域经济与社会的统一,从本质上来讲,专业镇是一个社会单元。在专业镇这个社会系统里,政府,主要是专业镇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规制,实现产业群落内部、产业群落之间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创新驱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研究机构与企业形成各种复杂的共生关系及结构,形成产业群落。专业镇的发展实践说明,专业镇政府在专业镇经济发展中是一个关键主体。在专业镇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各主体追求的目标,专业镇展现社会系统、创新系统及产业生态系统的互动结构。

产业集群是与某个产业或产品相关联的企业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的一定规模的空间聚集体,它的主体是企业,表现为单一经济系统结构。

2. 集聚的“区域性”差异

专业镇的“区域性”指的是镇域,有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这种特定行政区域,使得专业镇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中,呈现一般产业体所不具有的行政管理以及相关的文化、环境等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强调的是“一定空间”上的集聚,是经济区域的概念。这种空间的分布与信息、交易、激励政策等所跨越的距离有关,尤其是在通讯和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地理上的远近已被空间上的远近逐步替代,地缘上的靠近已经不是必要因素。

3. 主导产业特征不同

专业镇的主导产业不是唯一的,一个专业镇可以有一个主导的特色产业,也可以同时有两个甚至多个主导产业,同一个专业镇在不同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可能发生更替、增减等变化。而产业集群只针对某一个特定产业而言,如果这个特定产业衰退,产业集群就随之瓦解了。一个专业镇里可能会存在一个以上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迭代及演化效应;另一方面,同一个产业集群也可以由几个特色产业相同或相似的专业镇构成。

4. 企业间联系程度的差异

处于萌芽期、形成期的专业镇,只是地方特色产业的集合,虽然是许多企业的地理集中,但几乎没有生产分工、产业联系、相关产业支持。只有到了升级期、创新期,建立在社会网络组织上的企业竞合关系才能形成。而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企业及机构竞争与合作的结果。

5. 政府作用的不同

对专业镇来说,镇政府对镇域经济管理的作用非常明显、有效,对专业镇的发展发挥着关键的影响。专业镇政府在镇域经济发展中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有两大类:一是企业发展所需的“硬件”产品。主要有地方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水电等能源供应、环境治理、医疗保健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投资、产品质量检测设施等,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是吸引企业聚集,形成与发展产业集群的基本条件;二是企业发展所需的“软件”产品,包括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构建教育与技术支持系统,创建科技创新体系,补偿经济外部性,引导产业选择等。

广东专业镇政府的作用在专业镇的形成期及升级期十分明显。在专业镇的形成期,政府有意识地搭建各类平台,加强企业间的联系,消除对生产扩展和新企业繁殖的障碍,通过专业镇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主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在专业镇的升级期,各级政府通过各类政策措施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鼓励、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

专业镇发展 篇10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顺应人口和经济的变化, 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二是职业教育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生产率, 改善民生问题。

中山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产业比较发达, 产业结构调整先人一步, 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巨大。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提出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 努力建设服务中山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超前规划职教布局, 大手笔投入加强职教基础建设, 迎来了职教发展的黄金机遇。近三年来, 累计投入13亿元, 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龙头职业学校和骨干职业学校。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 创办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创办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2007年引进广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社会认同度低, 鄙薄职业教育风气依然存在, 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强,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无法适应当地产业经济, 人才培养的规格、数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对口就业率不高, 就业水准偏, 这些问题成为中山产业发展和职教发展的制约瓶颈。

二、中山市专业镇发展现状研究

(一) 中山市专业镇发展现状概述

自2000年中山市开始实施专业镇工作以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专业镇、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目前, 全市拥有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照明产业和五金设计与制造行业等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5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 (其中两个专业镇有“一镇两牌”) 和3个省级“创新示范专业镇”, 是全省专业镇分布密度最大的地级市之一, 初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的区域特色经济, 涌现出小榄五金和音响、古镇灯饰、沙溪休闲服装、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南头家电、东凤小家电、黄圃腊味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区域名牌。精细化工、电梯、游艺产品、古典家具等产业也已形成了较强的产业聚集能力。

然而专业镇的发展受到了传统经济模式影响和束缚, 特别是随着土地、能耗、劳动力成本、环境容量等刚性约束日益趋紧, 长期以来片面以镇为单位的发展模式已发挥到极致,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二) 中山市专业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 产业结构需升级

目前, 专业镇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至少占专业镇总产值的30%以上, 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也较高, 如古镇灯饰产业产值甚至占区域经济总量近75%, 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然而当市场趋于饱和而专业镇支持产业又没有及时实现技术升级或产业转型时, 区域经济对某一个产业的过度依赖、企业之间缺乏协调、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产业生命周期渐入衰退期等因素, 必然会导致整个产业的产能过剩, 造成投入资源的巨大浪费, 甚至整个产业生命的终结。

2.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中山市专业镇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其产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创新潜力有待发掘和提高。创新不足集中体现在:一是各专业镇间科技发展不平衡。二是高层次人才和核心关键技术不足。全市创新人才缺口还比较大, 而且严重缺乏能与国际产业接轨的高端人才、海外留学人才、顶尖科研团队, 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支撑不足。三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四是专业镇公共科技平台的创新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平台的运营机制还不完善, 不少镇区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的运营机制。五是产业集群中急需培育大批龙头企业。

3. 配套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中山市专业镇区的技术人才非常短缺, 主要原因是政府引进力度不大和当地职业教育与专业镇产业对接不到位造成的, 而这将成为制约中山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中山市职业教育与专业镇发展对接的策略研究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同时又解决专业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必须要求职业教育发展与专业镇对接, 这也是实现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 职业院校专业群设置与专业镇产业发展相对接

专业群就是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组成的专业集群, 通常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等。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于专业群中, 同时, 专业群自身的发展又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是区域产业发展客观需要的反映。如果中山市职业教育的专业群建设能和产业群本身优势相适应, 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 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 就可以形成中山市职业教育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也能促进专业镇经济和产业发展。让行业和企业等相关部门参与到专业设置中来, 确保设置的专业有据可依,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

(二)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对接

职业院校必须着力注重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紧密链接, 根据专业镇发展需求, 强化校企合作, 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紧密关注区域性战略和行业的变化, 适当调整和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企业适用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 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能人才相对接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教学能力, 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能力。因为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所以教师在传授操作技术时必须为学生做示范, 其间教师必须要动作准确、操作规范、技术娴熟, 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 才能完成培养学生具备操作技能的教学任务。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为企业服务, 也是企业说了算, 所以, 实现中山市职业教育与专业镇发展对接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要确保职业院校的教师培养应该与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对接, 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更好地服务教学, 确保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其中主要的对接方式有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 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技术尖端型企业给职业院校教师提供技能培训。

除此之外,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专业镇成功对接, 政府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山市政府积极建立与健全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推进的职业教育改革新机制, 密切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深入贯彻实施全省“百万技能人才提升储备计划”, 着力培养一大批专业镇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支持高技能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或者企业进行技能训练, 参与技能技艺交流等活动。全面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加强终身教育规划与协调, 搭建高技能人才训练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高质量公共实训基地, 大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 研究制定紧缺适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制度。

参考文献

[1]余新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5) :42.

[2]王继平.解放思想先试先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 2008-12-05 (8) .

[3]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78-81.

[4]佚名.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中山对接”[N].中山日报, 2011-12-13 (A6) .

上一篇:教学差异性下一篇:中外工艺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