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和演进

2024-06-09

复发和演进(精选三篇)

复发和演进 篇1

1.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方向的角度

美国企业史学家阿尔弗雷·钱德勒 (Alfred dandler ) 、克林·盖尔希克 (kelin E·Gersick) 等人对家族企业演进问题开创了先河。王宣喻和储小平认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是以家庭式企业—纯家族制企业—准家族制企业—混合家族制企业—公众公司这样的路径演进;[1]赖作卿认为家族企业是沿着原始企业—家族式企业—公众公司的路径演进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家族企业的演进方向应朝着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2.从剩余控制权的角度

我国学者李建德区分了形成企业的要素结构 (土地、资本和劳动) 和形成企业决策的要素结构 (知识) 。[2]所以, 构成企业的要素是资本、土地与劳动;构成企业剩余控制权的要素是投资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研发知识等。前者的要素稀缺性表现在作为企业边界的要素市场的价格结构中, 后者的要素稀缺性则表现在企业内部的权威配置中。基于这个角度, 李建德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剩余控制权配置状况。在业主制企业中, 构成企业的最稀缺要素是资本, 他们拥有的资本是构成企业的要素, 而他们拥有的投资知识才是构成剩余控制权的要素, 管理知识还不够复杂, 即可以与投资知识严格互补;在以股东为主的经理企业, 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的稀缺度上升, 这时企业就成了资本所有者与主要经理联合所有的企业;以经理为主的经理企业的出现, 管理知识、营销知识和研发知识的稀缺度日益提高, 并且它们在企业的决策中居于首要地位, 经理阶层逐渐掌握着企业的重要剩余控制权。

二、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和演进

1.业主企业

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产权高度集中于家族, 由重要的家族成员始终掌握企业重要的剩余控制权, 属于古典家族企业。包括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创业者单一拥有企业的所有决策权, 其子女继承, 保证了剩余控制权保留在家族内部。二是企业的大家族成员共同经营家族企业并参与剩余控制权的配置。

2.股东为主的经理企业

企业的所有权和产权逐渐开始分离, 建立了家族有限责任公司, 属于准古典家族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 并逐渐上市, 但是企业重要的剩余控制权仍然属于家族控制。企业的决定70%由家族内部作出, 决策权高度集中。权力集中度降低, 渐渐准许职业经理人参与控制权的配置, 文化的束缚使经理人无法获得大量的控制权, 难以做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匹配。

3.经理为主的经理企业

家族企业逐渐上市, 出现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很多家族企业逐渐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 思想更为活跃与开放, 开始实行分散股权与持股计划等, 甚至有些企业的产权开始突破家族制的束缚, 掌握着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知识的经理人员拥有重要的剩余控制权, 即进入了经理为主的经理企业阶段。当然, 这需要开明的家族文化、契约文化和企业文化, 否则即使在形态上使企业转变为“公众公司”, 也无法改变其家族制治理模式的本质。

三、我国家族企业演进的文化因素分析

笔者将文化分为家族文化、契约文化和企业文化, 这三者并不是并列的, 在此的家族文化和契约文化都是企业中的文化, 文化是可以变迁的, 这种变迁是在利益驱动下逐渐实现的。各种文化之间的转换推动着企业的演进。

1.家族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 家族是由父系族谱关系所延续的血缘集团, 属于“低文本文化”, 契约文化较低, 要想维持家族企业的生存, 强烈地依赖于家族文化的支撑。因此, 这种家族文化在我国家族企业建立的早期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一是由于存在着血缘 、亲缘、姻缘等关系, 各主要职位的成员容易达成一致, 有利于组织和领导, 企业关键职位的员工, 感情承诺特征明显。家族成员的心理成员彼此间的信任及了解的程度远高于其他非家族企业的成员, 从而使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家长式” 领导有利于企业作出高效率的决策, 有利于决策的制定、 执行和反馈, 减少企业对市场反应的时间差。三是成员对企业的忠诚度高。我国有句古话“自家人说自家话”, 在社会分工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企业生产简单, 忠诚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家族文化深厚, 向契约文化的变迁需要较长时间。在变迁中家族企业面临的困难是:这种领导行为模式涵盖了不愿授权、单向下行沟通、信息垄断及严密控制, 使企业的重要剩余控制权掌握在在位者手中的;家族内部的利益冲突性, 家族内部容易产生利益纷争势必影响企业的延续;依据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 几乎所有关键职位均由家族成员占据, 企业控制权的大小却相差甚远。

2. 契约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的“差序等级” 结构使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人们外在行为的内在导向性规定, 表现出强韧的惯性特征, 这是我国在进入契约社会时身份现象仍旧存在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也是我国在建设契约社会的一系列尝试中所遇到的根本性阻力。契约分为责任契约、关系契约和市场契约, 家庭成员之间达成责任契约, 因亲缘、姻缘、地缘、学缘达成的关系成员形成关系契约, 逐步引入职业经理人时, 他们之间形成市场契约。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家族企业还是由第一代创业者控制, 业主在其创业和企业成长中形成的个人权威, 这种契约文化支配着所有的重大决策, 控制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

3. 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 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 同样也遵循着社会文化的这一基本规律。文化直接影响企业家精神或通过经济因素影响企业家精神。企业要善于有一种学习文化, 要勇于学习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创造出灵活性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我国很多家族企业习惯于以权利移交使继任者授予接班人领导权威的文化氛围,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难以注入新的活力, 难以采用持股计划和专业化管理的演进路径。

四、小结

家族企业形态演变的决定力量是企业剩余控制权的转移, 即由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手中向非家族的职业经理人员转移。这种控制权一定是重要的剩余控制权, 决定这种决策权分布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只有重要的剩余控制权发生了转移, 将职业经理人拥有的信息权力和决策权力完整地赋予他;同时也需要我国职业经理市场的完善和职业经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企业建立规范的约束—激励机制, 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 促进我国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众多的研究表明, 我国家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 家族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不断变化。影响我国家族企业演进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文化因素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文化影响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家族企业的组织形态演变的决定力量是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关键词:文化,中国家族企业,演进

参考文献

[1]王宣喻, 储小平.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演变模式研究[J].经济科学, 2002 (3) :89-93.

[2]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297-302.

中国云计算演进市场和技术趋势 篇2

从中国用户IT投资重点的统计数据 (图1) 可以判断出, 对于企业级用户, 26.1%将云计算作为投资重点, 而27.4%的中小企业更偏向于选择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作为未来12个月的投资重点。从另外一组调研数据 (图2) 可以看到, 中国未来云计算市场的投入趋势是, 未来24个月内, 40.8%的企业级用户会部署云计算。相对的, 34.1%的中小企业会有部署云计算的计划。结合图1和图2, 可以看出, 中国企业级用户在云计算 (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上的投入比例高于中小企业。

混合IT和混合云成为主流

云已然成为中国用户关注的焦点。但是, 我们常听到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不同形式的云。那么, 中国用户到底偏好于采用哪种形式的云呢?

中桥分析师认为, 首先从整体市场趋势来看, 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接受力度远高于公有云。公有云业务模型、经济性缺乏, 以及公有云和安全性是导致中国市场对公有云接受度低的最主要原因。对于企业而言, 鉴于数据的重要性, 企业在考虑云计算的方式时, 数据的安全性排在第一位, 因此企业往往考虑私有云, 或者公有云和私有云相结合的混合云, 以实现数据安全和减少IT开支并举。

再从另外一组调研来看 (图3) , 谈到企业未来的IT主流形式, 传统数据中心还是中国用户对业务支持的主流IT形式, 因为中国很多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重点还是如何运行好现有的数据中心。排在第二位的是数据中心和任何云形式的一种混合, 而这在中国市场被称为“混合IT”的形式。第三位则是混合云。

在这里, 可以看到有个“混合IT”的名词被提出。为什么在中国, 数据中心和任意形式的云混合会被称为“混合IT”?它和云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中桥分析师解释, 根据对国内30多为CIO的深访了解到, 中国目前80%以上的云计算是独立于现有数据中心。这种独立表现在, 一是在在管理方式上, 云和现有数据中心的管理上是两种完全独立形式;二是很多现有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成熟度还有待提高, 因为中国用户在虚拟化成熟度上整体滞后, 这就限制了工作负载在云和已有数据中心之间的迁移。这促成了混合IT这样一种在中国市场非常有特点的形态的出现。但是最终, 混合IT会快速向混合云的方向演进, 而且虚拟化的成熟度直接决定了中国市场混合IT向混合云演进的速度。未来12-24个月内, 混合IT和混合云分别上升至是第一、二的IT形态, 成为主流IT形态。

云建设中的技术考虑因素

在了解了中国云计算演进的趋势之后, 企业该如何去搭建云呢?在这里, 中桥分析师分别从架构和存储两方面, 来分析云计算搭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架构考虑

首先, 中国用户向云计算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三种典型形态:1、通过虚拟化解耦逐步过渡到云;2、以应用为驱动, 为某个应用搭建一个小朵云;3、超可扩展公有云。这样的演进过程对于传统IT架构提出新的挑战。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 以及应用的多元化驱动, 应用IT架构的部署和调优耗时越长, 以应用为核心进行采购的资源利用率越低下, IT管理消耗的资源也越多。应用部署和性能优化都是导致IT对业务响应速度滞后的关键环节, 同时IT对业务的响应速度慢还影响到故障排除周期和业务的稳定性、连续性, 及整个IT服务的交付能力, 从而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些不利因素驱动了融合架构的快速增长。

存储考虑

再来看下存储。根据中桥调研可知, 在选择存储的过程中, 虚拟环境的存储资源优化、容量和性能的横向扩展、存储满足高虚拟机密度的性能需求被企业列为部署云计算时选择存储的三大重要因素。在云计算环境下, 如何有效地将已有的异构存储资源进行整合, 并且有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以满足不同应用负载和应用对性能的需求, 直接关系到云计算的长期性价比。此外, 在云计算环境下, 容量和性能的横向扩展, 可以弹性满足用户的业务需求, 并显著降低用户的采购成本和总拥有成本。最后, 云环境也是高度虚拟化的环境, 虚拟机数量数以千计, 这就需要存储具有较高的IOPS来满足虚拟机需求, 同时能够跨平台进行虚拟机迁移和负载均衡, 以满足业务需求。

中桥观点

会计准则的演进和盈余管理 篇3

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完善和变化,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信息是为广大的信息使用者服务的, 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 也就是说, 会计信息总要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 会计准则总是要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经济不断发展, 准则日益变迁, 经济背景决定着会计准则演进的方向, 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 也对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两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一) 市场经济初期的会计准则

进入20世纪90年代, 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 政府对市场的管制逐步放开, 各行各业亟待发展, 也急需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来指导实践。1992年11月30日,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部长签署, 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适用于设在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并于1993年7月1日开始生效。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准则

跨入21世纪, 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全球经济也在不断融合。跨国公司发展迅速, 规模日益壮大, 国内外会计准则的巨大差异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深入发展, 国内外会计准则的趋同成为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 (以后称“新准则”) , 这一举措使得我国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之路迈进了一大步。

会计准则的变迁是为了不断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向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等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真实可靠的财务、经营信息。然而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 往往运用各种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来达到期望的报告盈余。盈余管理容易扭曲企业会计信息, 经过盈余管理后的信息也易于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二、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盈余管理不同会计舞弊, 会计舞弊是经理人刻意地粉饰会计报表的违法行为, 而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范围内进行的。由于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各个企业的千差万别、会计人员对准则的不同解读, 加之会计准则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所以会计在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记录、处理时往往存在着选择空间和相应的职业判断, 人的各种主观因素参与其中, 不可避免会使得管理人员对财务报告有着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 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减少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因会计准则固有的性质, 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基础。盈余管理也作用于会计准则,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准则的制定。会计准则的颁布总是基于特定主体的利益和愿望, 是相关利益主体间博弈的结果和妥协的产物, 企业经理人对盈余管理的诉求便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联系。一方面, 会计准则可以有利的遏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 盈余管理对于会计信息的影响又会使得准则制定者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从而推动会计准则的发展。

三、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落实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

从企业会计准则来说,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规范盈余管理。一个是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与完善, 一个是会计准则的贯彻与执行。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完善, 可以逐步减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 减少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选择。盈余管理发生在对会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 加强在具体业务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与监督才能更好地规范盈余管理,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二) 发挥外界的监督审查作用

每年期末, 审计师都要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 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以及盈余管理行为是否能够真实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和审计报告我们可以监督企业的行为, 规范管理层的盈余管理,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另外, 政府部门、银行等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政府可以通过税收部门对于企业利润的考察来规范其盈余管理行为, 银行则可以加强对企业债务的使用情况的监督考察, 规范盈余管理。

(三)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提供相互制衡的机构设置、明确的权责分配, 防止经理人的权利滥用,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依据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包含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 企业应该从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出发,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规范盈余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各国经济逐步融合, 国内外会计准则的趋同成为必然, 中国于2006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 (新准则) 以适应新经济形式下的发展。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会计准则既能约束盈余管理, 又为盈余管理提供基础。文章从存货、资产减值、企业合并三个会计准则出发探讨了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对盈余管理的不同影响, 认为新会计准则更大程度上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 并从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外部监督以及内部控制三方面对盈余管理的规范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然, 陆正飞, 叶康涛.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管理世界, 2007 (8)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复发和演进】相关文章:

形态演进05-04

演进与创新05-02

长期演进技术05-13

企业理论演进06-19

时分长期演进06-25

信息传递方式演进06-27

演进经济学06-29

复发相关指标05-09

复发与治疗05-17

复发性肝癌05-29

上一篇:林业规划管理下一篇:农村合作医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