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医疗卡

2024-06-10

军队医疗卡(精选九篇)

军队医疗卡 篇1

各医院用医疗帐户数据中心软件CARDCENTER2.6.2来核查和上报医疗卡数据, 它能提示上报数据中存在的各种错误, 加强数据管理, 提高数据质量。我院在进行数据核查后, 对基层部队上报的医疗卡数据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对于常见的错误信息, 常规的手工处理效率低, 增加了劳动负荷和管理成本。而使用SQL*PLUS中的SELECT监控语句进行医疗卡的审核工作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所属体系单位的审核工作, 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1 常见的错误信息

1.1 在军人医疗卡审核中出现

军人中有重复上报人员。

1.2 在家属医疗卡审核中出现

找不到关联军人。

1.3 士兵统计表提取不全

2 主要措施

对于在医疗卡审核中经常出现的错误信息, 在认真核查、整理、统计医疗卡数据库, 做出基本分析, 确定重点审核内容的基础上, 使用SQL*PLUS工具进行有效的监控, 使审查信息准确可靠。具体措施如下:

2.1 科学制定医疗卡审核方案

在医疗卡审核中, 重视复、转、退、调人员的医疗卡注销, 享受医改政策人员的资格重新认定, 职别变动人员的医疗卡信息的更改等内容的检查。注重与各体系单位进行沟通, 加强相互协作配合。

2.2 熟悉"军卫一号"中与医疗卡审核相关的三张表

医院数据库中存在3张和疗卡审核相关的表:人员登记表、人员基本信息表、帐户表。其中:人员登记表主要用于数据交换、审核包含:新增待制卡人员;在用的本体系干部、职工、家属个人信息;待年审、上报的当年注销人员;士兵集中采集的个人信息;不符合政策的未清理的垃圾数据。人员基本信息表用于存放体系正式数据, 包括:在用的本体系干部、职工、家属个人信息;待年审、上报的当年注销人员;已注销的本体系干部、职工、家属个人信息。帐户表存放医疗相关数据, 数据比较杂, 但只存放与医疗相关的人员字段信息, 例如帐户状态、有效期、待遇类别等, 包括:在用的本体系干部、职工、家属个人信息;待年审、上报的当年注销人员;士兵集中采集的个人信息;已注销的本体系干部、职工、家属个人信息;临时帐号;他院转诊人员。

2.3 使用SQL*PLUS工具进行有效的医疗卡审核

在医疗卡审核中, 对于许多因工作的调动而出现在不同的体系部队中的重复上报人员以及因军人工作调动或军人姓名出错或或账号出错或军人证件号出错而导致的找不到关联军人等错误数据, 可通过SQL*PLUS工具中的SELECT语句进行查找。

查找帐号中填写卡号的人员

Select*from medical_card_rec where card_no in (select insurance_no from insurance_accounts_temp where insurance_no not like'6%') order by card_no;

查找军人中的重复上报人员

Select person_type, name, sequen_no, unit, date of birth from insurance_accounts_temp where name in (重复上报军人姓名) order by name, person_type;

对于重复导入引起的人员重复可删除新增人员和调入人员

Delete from insurance_sccounts_temp where insurance_no is null;

Delete from insurance_sccounts_temp where transferred=8;

对与士兵统计表提取不全的, 可使用SQL*PLUS从数据库进行提取。

Select person_type, designated_hopspital, unit, sex, designated_policlinc, transferred, insurance_nofrompoliclinic_personnel_statistic where designated_hospital='600114';

3 结论

我们采用SQL*PLUS工具进行医疗卡审核工作, 结果表明,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原来需要一周完成的数据审核工作, 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内就可完成。而且, 使用方便, 准确率高。

参考文献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定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设备使用效能,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条例》、《军队药材工作规定》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是军队医疗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

本规定所称医疗设备,是指除师以下部队医疗卫生机构之外的军队医疗、疗养、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以下简称军队医疗机构),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康复、教学、科研、检测等工作的仪器、设备和装置。

第三条 军队医疗设备分为大型医疗设备和一般医疗设备。列入《军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品种目录》,以及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设备为大型医疗设备;除大型医疗设备外的其他医疗设备为一般医疗设备。

第四条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统一领导、按级负责、合理配置、规范购置、安全使用、注意效益的原则。

第五条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和军队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合理配置和使用医疗设备,组织实施技术保障和监督管理,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第六条 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全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各级后勤(联勤、保障)机关卫生部门主管本级医疗设备管理工作

第二章 职 责

第七条 总后勤部卫生部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制军队医疗设备管理规章和购置经费分项预算方案,制定全军医疗设备建设规划、计划;

(二)制定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和配置标准,确定、调整和公布《军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品种目录》,审批全军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及应用许可;

(三)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技术保障、信息管理和对外合作等工作;

(四)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技术保障机构业务建设;

(五)监督检查全军医疗设备管理工作;

(六)组织指导全军医疗设备科研管理和业务培训;

(七)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总装备部和军兵种后勤部、军区联勤部卫生部门在医疗设备管理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制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和购置经费分项预算方案,拟制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建设规划、计划;

(二)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技术保障、信息管理和对外合作等工作;

(三)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技术保障机构业务建设;

(四)监督检查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管理工作;

(五)组织指导本系统、本区医疗设备科研管理和业务培训;

(六)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军级以下单位后期(保障)机关卫生部门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拟制本单位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制定本单位医疗设备建设计划;

(二)组织指导本单位医疗设备配置、购置、使用、技术保障和对外合作等工作;

(三)监督检查本单位医疗设备管理工作;

(四)组织本单位医疗设备科研管理和业务培训;

(五)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军队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管理工作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和建设计划,提出本单位医疗设备配置、购置和对外合作计划;

(二)购置、使用、保管本单位医疗设备,组织医疗设备技术保障;

(三)负责本单位医疗设备的档案盒信息管理;

(四)开展本单位医疗设备科学研究和业务培训;

(五)上级赋予的其他职责。

军队医院、疗养机构医学工程科,负责本单位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承办医疗设备配置、购置、对外合作计划的申请和落实工作,组织、协调、处理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

军队医院、疗养机构应成立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医院、疗养院院长(主任)或分管副院长(副主任)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医学工程科和相关科室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研究审议本单位医疗设备配置、购置和对外合作计划,指导和监督医疗设备购置和对外合作计划的落实工作。

第三章 设备配置

第十一条 军队医疗设备配置应当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疗养院医疗设备基本配置标准》和《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卫生装备配置标准》,与医疗机构担任的医疗保障任务和规模、技术水平相适应,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有利于医疗机构的长远协调发展。

第十二条 配置医疗设备,必须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原则,编写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大型医疗设备和总后勤部直属医疗机构一般医疗设备配置规划,由总后勤部卫生部编制;全军其他医疗机构一般医疗设备配置规划,由军区级单位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编制。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包括配置现状、指导思想、配置原则与标准、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要求等内容。

第十三条 军队医疗机构新增或者更新医疗设备,应当根据医疗设备配置规划、本单位现有医疗设备状况和财力等可能,编制医疗设备配置计划,并附《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申请表》或者《军队大型医疗设备更新申请表》,分别于每年3月和9月经逐级审核后上报。其中,军区级单位医疗机构一般医疗设备配置计划报军区级单位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和总后勤部直属医疗机构一般医疗设备配置计划报总后勤部卫生部。

第十四条 医疗设备配置计划实行专家评审制度。总后勤部卫生部和军区级单位卫生部门应当建立军队医疗设备配置评审专家库,组织专家对医疗设备配置计划进行评审,提高医疗设备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十五条 医疗设备配置实行审批制度。医疗设备配置计划经专家评审后,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和总后勤部直属医疗机构一般医疗设备的新增或者更新,由总后勤部卫生部审批;全军其他医疗机构一般医疗设备的新增或者更新,由军区级单位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总后勤部卫生部和军区级单位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自收到医疗设备配置计划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复。

医疗设备配置批复有效期为2年,逾期未购置的,批复自行失效。

第十七条 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实行许可制度。军队医疗机构签订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合同后,应当持购置合同复印件和批准的《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申请表》或者《军队大型医疗设备更新申请表》,申请《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一般医疗设备不办理配置许可证。

《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由总后勤部卫生部统一制发。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十八条 军队医疗机构购置医疗设备实行预算管理。购置医疗设备所需要经费应当纳入本单位预算,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审批后实施。

第十九条 军队医疗机构购置医疗设备,应当编制医疗设备购置计划。

医疗设备购置计划,由本单位医疗设备使用科室提出申请、医学工程科拟制、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研究审核,经本单位领导办公会议或者党委会讨论通过后,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逐级上报审批。

第二十条 医疗设备购置实行分级管理制度。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由总后组织集中招标;其他医疗设备的采购,由军区级单位组织。

第二十一条 医疗设备购置,应当根据医疗设备配置批复和医疗设备购置计划,按照国家和军队物资采购和物资进口规定的程序、采购方式和有关要求组织实施。

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购置医疗设备。严禁购置无注册、无合格证明、技术淘汰的医疗设备;严禁购置二手大型医疗设备。

第二十二条 购置医疗设备实行验收制度。购置医疗设备后,军队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购置合同、质量标准,组织对医疗设备进行验收,办理验收手续,出具验收报告。其中,大型医疗设备必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军队药品仪器检验所负责验收。

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军队医疗机构不得接收医疗设备。

第五章 设备使用

第二十三条 军队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定人使用、定人保管、定期维护保养和安全检查检测。使用和保管人员工作变动时,应当严格履行交接手续。

第二十四条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并取得国家或者军队相应资格。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不得从事医疗设备操作工作。

第二十五条 军队医疗机构应当适时组织医疗设备使用人员进行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并定期组织考核。未经培训和考核或者经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操作使用医疗设备。

第二十六条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应当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未按操作规程使用医疗设备,造成不良后果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军队医疗机构建设医疗设备附属设施(包括房屋、水电和管线等),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医疗设备附属设施不得投入使用。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后,军队医疗机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对医疗设备使用环境进行检测。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医疗设备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 军队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登记和计价核算制度,及时对医疗设备进行登记和计价挂账,并妥善保管。

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登记包括基本信息、使用记录、维修记录、检测记录、质量等级、交接记录等内容。

第二十九条 对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和军队强制质量控制目录的医疗设备,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军队医学计量规定》进行强制周期性检定、检测。未经检定、检测或者检定、检测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三十条 大型医疗设备实行应用许可制度。新增或者更新的大型医疗设备,在使用前,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军队药品仪器检验所进行质量检测。检测合格的,由总后勤部卫生部核发《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

《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有效期为两年,有效期满前两个月,军队医疗机构应当重新申请质量复检与评审。大型医疗设备质量复检与评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军队药品仪器检验所承担。质量复检与评审合格的,换发《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不合格的,必须立即停机调试、维护,并在规定期限内再次申请复检,复检仍不合格的,按照国家和军队有关规定作退役、报废处理。未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复检的,收回《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

第三十一条 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发生异常情况,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组织进行检修。经检修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使用。

第三十二条 军队医疗机构实行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报告程序和处理方法,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设备技术保障

第三十三条 医疗设备技术保障包括安装、验收、培训、维护保养、维修、计量检定、质量控制,以及分级、转级与退役报废。

第三十四条 医疗设备技术保障,由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军区联勤部药品仪器检验所,以及军队医疗机构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

第三十五条 医疗设备的日常保养,通常由军队医疗机构使用科室承担;医疗设备维修,一般由军队医疗机构医学工程科组织。对本单位无法修复的,可以申请上级技术支援或者委托生产厂家和地方具有医疗设备维修资质的维修机构实施。医疗设备使用科室不得擅自拆装、维修医疗设备。

医疗设备维修后必须进行检定、检测。

第三十六条 医疗设备应当按照规定采取计量检定、检测等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医疗设备安全可靠、准确有效。

第三十七条 医疗设备按照质量等级分为新品、堪用品、待修品和待报废品。具体分级标准,参照《卫生装备质量分级和转级、退役与报废通用技术条件》执行。

军队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装备质量分级和转级、退役与报废通用技术条件》,做好医疗设备的质量分级和转级工作。

第三十八条 医疗设备的退役报废,由医疗设备使用科室提出申请,医学工程科组织技术鉴定,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审查,经本单位领导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逐级审核上报至军区级单位后勤(联勤)机关卫生部门审批。其中,大型医疗设备的退役报废,报总后勤部卫生部审批。

退役报废的大型医疗设备,应当收回《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和《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退役报废的医疗设备,应当按照军队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七章 档案与信息管理

第四十条 军队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设备档案和医疗设备卡,并妥善保管。

医疗设备档案包括履历书、使用管理记录、论证报告,购置合同、验收报告及结算单据(影印件)等购置资料,产品样本、使用说明、维修手册等技术资料。

医疗设备卡包括名称、编号、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使用科室、启用日期、保管人。

第四十一条 医疗设备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办法,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 军队医疗机构应当使用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逐台逐件对医疗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质量等级进行登记,统计。

各级后勤(联勤、保障)机关卫生部门应当每年对医疗设备管理信息进行一次统计,经逐级审核后,上报至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统计截止时间为当年的9月30日。

第八章 设备合作

第四十三条 军队医院、疗养机构以合作方式开展医疗设备合作,必须严格控制,规范管理,并纳入本单位同意监管。

第四十四条 以合作方式开展医疗设备合作的军队医院、疗养机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医疗设备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大、成本回收期较长的;

(二)可以填补本单位技术空白,或者现有医疗设备不能满足本单位临床医疗需求;

(三)可以增强本单位医疗技术水平,有利于促进本单位学科发展和整体实力的提高;

(四)人才队伍、技术能力和设施环境等方面具备使用该医疗设备的条件;

(五)有明显或者潜在的医疗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

除驻艰苦边远地区医院、疗养机构外,一般医疗设备和64排(含)以下X射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装置(DR)、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5T(含)以下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等大型医疗设备不得以合作方式开展医疗设备合作。

第四十五条 符合第四十四条规定条件的军队医院、疗养机构,以合作方式开展医疗设备合作,应当按照调研论证、专家咨询、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审查、单位公示、党委审定、提出申请、逐级审批的程序进行。

申请以合作方式开展医疗设备合作的军队医院、疗养机构,必须提供医疗设备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投资方资质证明、医疗设备合作合同文本(草案)和其他有关材料,随医疗设备配置计划一并上报。

第四十六条 以合作方式开展医疗设备合作,应当按照总部的有关规定界定产权归属、履行审批手续;已签订医疗设备合作合同的,必须及时核准备案。

第四十七条 军队医院、疗养机构以合作方式开展医疗设备合作,合作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

军队医院、疗养机构应当按照合作双方实际投入(含无形资产)确定分成比例。其中,军队医院、疗养机构第一收益不得低于合作毛收入总额的20%,并逐年递增。

第四十八条 医疗设备合作经批准后,合作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合作合同必须经逐级审批后,方可正式生效并实施。

医疗设备合作合同文本,由总后勤部卫生部统一制作。

第四十九条 军队医院、医疗机构不得以医疗设备合作名义成立编外的各种医疗中心;不得采用开单提成、收取介绍费、扩大适应证等手段增加病人数量或者提高合作收入;为军人服务不得设置限额和就诊行政审批手续;不得以军队医院、疗养机构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

第五十条 各级后勤(联勤、保障)机关司令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军队医院、疗养机构开展以来设备合作的监管,制定以来设备合作管理制度,实施以来设备合作监督检查,确保医疗设备合作的顺利实施。

第九章 奖 惩

第五十一条 各级后勤(联勤、保障)机关卫生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定期对军队医疗设备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接受检查。

第五十二条 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医疗设备配置情况;

(二)医疗设备购置情况;

(三)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四)医疗设备质量安全情况;

(五)医疗设备技术保障情况;

(六)医疗设备信息与档案管理情况;

(七)医疗设备使用中发生不良事件报告情况;

(八)医疗设备合作管理情况。

第五十三条 军队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军队医学计量规定》,接受有关部门和技术机构的计量监督。

第十章 奖励与处分

第五十三条 对在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五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停止使用、封存医疗设备,吊销《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证》和《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令其停业整顿;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购置医疗设备的;

(二)擅自出售、挪用医疗设备的;

(三)医疗设备使用条件不符合要求,擅自启用医疗设备的;

(四)使用未经检定、检测或者检定、检测不合格医疗设备的;

(五)操作和使用人员不具备上岗资格,使用医疗设备的;

(六)故意隐瞒医疗设备管理和质量问题,造成医疗事故的;

(七)采用开单提成、收取介绍费、扩大适应证等手段增加病人数量或者提高合作收入的;

(八)为军人服务设置限额和就诊进行行政审批手续的;

(九)以军队医院、疗养机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的;

(十)其他违反本规定,妨碍军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的。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军队医学教学、科研单位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七条 总装备部和军兵种后勤部、军区联勤部可以依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5年3月27日总后勤部印发的《军队医疗医疗设备管理规定》和2006年5月6日总后勤部发布的《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附件:1.2.3.4.5.6.7.8.9.军队大型医疗设备管理品种目录.doc 《军队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申请表》样式.doc 《军队大型医疗设备更新申请表》样式.doc

浅议军队医院医疗合作项目管理 篇3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构

大多数合作项目主要由合作科室和医务部门进行,缺乏专门的机构对医疗合作项目实施规范有效的管理。有的医院虽然也设立了专门的组织,但机构组成缺乏代表性,如没有专职财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在调查中发现,现时军队医院开展的医疗合作项目相当部分没有通过财务可行性数据的测算,财务部门仅是被动地按协议内容办理收支业务和双方利益分配。

1.2 缺乏科学的前期论证

对医疗合作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军队医院的信誉度相对较高,开展医疗合作项目的需求非常大,很多投资公司为了从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往往会虚夸自身的实力和设备性能。而院方引资心切,对合作方缺乏全面深入地调研,使一些没有资质、没有实力的公司进入医院;因所属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又很难对拟引入的合作项目本身展开充分论证。其结果是把不宜引进的项目,甚至是一些趋于淘汰的产品引入了医院,给医院造成了损失。

1.3 缺乏公平的分配依据

从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合作项目利益双方分成只考虑部分成本,有些甚至只以收入作为分成依据,在合同条款上对自费或公费患者欠费没有明确。发生欠费时,双方财务对有关欠费分摊问题无条款可依,这部分欠款收回的风险以及损失的时间价值往往由医院承担。在利益分成时,没有充分体现医院拥有品牌的价值。像企业的商誉一样,医院的品牌是长时期形成的,能为医院未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无形资产。但是,我们的一些医院在与公司展开医疗合作项目时,往往没有充分估算医院品牌的合作价值。

1.4 缺乏规范的核算管理

在成本核算范围上,普遍存在资产折旧、人力成本、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公共设施的维护修缮等成本性开支核算不细不实,以及超范围列支成本等问题[1]。在结算手续上,有的支付收益分成时,未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仅凭科室的通知单直接办理;有的分成款项没有按规定要求通过银行转账支付,而是通过第三方代转或直接支付现金;有的不按规定索要正规发票,为合作方逃税漏税提供了方便。

2 解决的对策

2.1 准确把握医疗项目的合作原则

医疗项目合作应紧贴医院发展战略,围绕医疗市场需求开展,要坚持社会、军事、技术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非军事医学项目可以合作,军事医学项目不合作,因为军事医学是军队医院的强项,具有优势,还有涉密的问题;二是弱势学科借助外力能促进其发展的,应积极合作,而优势学科是医院多年积累的成果,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是医院的品牌,不宜合作;三是投入资金多,经济效益不确切,投资回收期长,但根据医院整体发展战略急需解决的优先合作,医院自己有能力投入的项目不合作,以防效益好的医疗项目资源流失,避免“肥水外流”;四是大型、高精尖的设备仪器和高端技术可以合作,一般的项目不合作;五是在形式上以引资合作为主,即对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消耗品等,医院提供无形资产(如声誉、影响力、患者来源等)、房屋或场地、技术人员等,一般不采取合资形式,以规避风险。

2.2 建立健全医疗合作项目的管理机制

(1)成立管理机构。为充分体现共同管理、平等互利的原则,医院应成立合作项目管理机构,主要分2个层次:一是医院层面的管理机构。它由院领导、卫生经济管理、财务、纪检、医学工程科等部门人员担任,统一负责全院所有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及协调管理,完善医疗项目合作管理的相关制度,组织医疗项目合作的申请、论证、合同签订,以及开展后的监督管理工作等。二是项目层面的管理机构。每一个签约的合作项目均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由项目所在科室主任、投资方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等担任,具体负责各种日常管理工作,并直接对院级管委会负责。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是实施引资合作项目规范管理的保证。应严格按照国家、军队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医院医疗合作项目管理规定,使合作项目管理有章可循、统一规范。另一方面,针对每一个具体合作项目的特殊性,在项目合作合同的基本范畴内,对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和程序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如财务管理、人事劳资管理、市场拓展策略等,以保持每一个合作项目运行的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

2.3 切实加强医疗合作项目的立项论证

一是对项目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确保引进的项目与医院整体发展战略相契合。二是对项目的先进性进行论证。合作项目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引资合作工作的成效。在项目论证过程中,拟引进项目必须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能保持较为长久的优势,避免项目因技术更新原因被短期淘汰,从而失去引资合作的意义。同时,也可避免投资方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虚高报价。三是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项目能否顺利开展,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也是论证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重点考察医院配套设施、本地区有无同类设备、区域内患者来源、收费标准以及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力求引进资源能发挥应有的优势,尽量降低项目合作风险。四是对项目的合作方进行考察[2]。医疗合作项目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合作方的诚信度和综合实力。在确定引进合作项目时,不仅重视项目的质量论证,对拟合作方也要进行考察和审核,作出综合评估和分析,选出资金实力雄厚、管理能力强、诚信度高、运营状况好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2.4 严格把关医疗合作项目的合同条款

合同是以文本的形式作为约束合作双方的重要法律文件。每一个引资合作项目在双方签订正式合同之前,应就合作的具体内容、合作方式、投资规模、组织管理、经费收支、结算方法、收益分配、人员配备、军人诊疗、优惠减免、欠费与医疗纠纷的处理、合作期限、双方的责权利等问题进行详细、友好地协商,达成共识[3]。对通过协商达成共识的内容均应写入合同书之中,而且越详细越好,以免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因合同内容不详而无法解决。对拟签署的合同,特别是涉及金额比较大、有风险的项目,医院应聘请专业人员就合同格式、内容以及合同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严格把关后,再提交院办公会讨论确定。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作为院方要特别注意2点:一要把间接成本考虑进去,实行全成本核算。除医疗直接成本外,对与合作项目运行有关的房屋折旧、能源消耗、药品材耗费、设备耗损、人力成本等开支必须全部计入成本;对收入比例上缴、医保扣款、医疗风险等要充分考虑。二要把无形资产考虑进去,进行全资产评估。合作项目中对方投入多为有形资产,如设备、资金等,而院方的无形资产往往被忽视。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对本院的无形资产,如执业许可、收费许可、各种品牌项目、优势项目和医院的知名度以及在当地的口碑声誉等基本价值做到心中有数,因为这些都是与对方合作的基础和投资份额。

2.5 积极推进医疗合作项目的规范监管

引资合作项目在运作中属于医院的业务范围,医院负有法律责任。在调查中发现,投资方为了经济利益,往往会把“开单费”、“回扣费”等市场商业运作手段运用到合作项目中来,不但损害医院的形象和声誉,而且违反政策。因此,医院应担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对合作方既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也要强化规范管理,无论对设备合作抑或技术合作,均应严格合作方聘用人员的资格审查,落实查房、质量考评等医疗工作制度,抓好医疗护理质量、医德医风、法规制度、经济核算等方面的检查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合作设备必须纳入军队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大型设备必须取得总部审批的配置许可证,与医院设备一样纳入统一管理。合作项目所需的药品、卫生耗材等,也必须纳入医院招、投标渠道,统一购销管理流程[4]。要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充分利用局域网、公示栏、召开会议等形式,将项目的申请、论证、报批、合同签订、运营效果等情况,及时向全院人员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摘要:在分析军队医院医疗合作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5点对策:一是准确把握合作原则;二是健全合作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合作项目的立项论证;四是严格把关合同条款;五是积极推进合作项目的监管。

关键词:医疗合作项目,军队医院,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关晓峰,李卫东.军队医院对外医疗合作项目管理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52-653.

[2]陈建洪,周军.部队中小医院开展医疗合作项目浅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6(1):65-66.

[3]黄宏鑫,杨信利.军队医院对外医疗合作项目的管理和核算[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2):1131-1133.

军队医疗卡 篇4

精于辅导

“CPR”之完美操作!

上一期我们说到部队文职的三只“拦路虎”,CPR,静脉输液,还有无菌操作,那么我们这一期我就给大家首先带来号称“史上最常出没的吊睛白额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CPR的考试几率可以直接占到65%,甚至某省会城市,考生向人社局打电话询问考试内容,招考人员直接就回答:“你笔试面试的内容是医学基础知识和CPR!”然后老师就去统计该省会城市历年考试内容,发现过去的各种类型的考试,实践操作全部考的都是CPR!无一例外!自己琢磨吧,废话少说,老师给你带来最完美的实践操作。

1.识别双手轻拍患者面颊或肩部,并在患者耳边大声呼唤,“同志你怎么了同志你怎么了”;2.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3.立即呼救;

4.摆放体位仰卧位于硬板床或地上,头身体躯干在同一平面上,松解衣扣腰带; 5.胸外心脏按压术;

(1)抢救者站在或跪于患者一侧。

(2)一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即胸骨。中、下1/3交界处在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相交处;另一手以拇指根部为轴心叠于下掌之背上,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

(3)双肘关节伸直,依靠操作者的体重、肘及臂力,有节律地垂直施加压力,使胸骨下陷5cm~6cm(成人),儿童、婴儿至少下压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5cm~6cm,婴儿4cm,然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使胸骨自然复位。

(4)按压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为1:2,放松时手掌根不离开胸壁(01,02……28,29,30)6.打开气道;

(1)清除口腔、气道内分泌物或异物,取下活动性义齿。(2)开放气道方法。

a.仰头提颏法:抢救者一手的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示指、中指置于患者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上抬起。

b.仰头抬颈法:抢救者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部位置于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上托。7.人工呼吸;

专注护考

精于辅导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a.在患者口鼻部盖一单层纱布/隔离膜。

b.抢救者用保持患者头后仰的拇指和示指捏住患者鼻孔。

c.深吸一口气,屏气,双唇包住患者口部(不留空隙),用力吹气,使胸廓扩张。d.吹气毕,松开捏鼻孔的手,抢救者头稍抬起,侧转换气,同时注意观察胸部复原情况;频率:每6~8秒1次呼吸(每分钟8~10次呼吸),大约每次呼吸1秒时间简易呼吸器的通气量是500~600ml。在置入高级气道之前,按压与通气比率为30:2。8.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患者恢复或医生诊断临床死亡为止;

9.患者的恢复指证是,颜面口唇甲床颜色转为红润,散大的瞳孔已缩小,对光反射出现,能扪及大动脉搏动,呼吸恢复,血压维持在60mmHg以上; 10.人文关怀。

军队医疗卡 篇5

1 现状

1.1 质量控制工作刚刚起步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而在我们国内,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和作为重要工作,处于“问题难发现,情况难统计,危害难防止”的状况。2006年6月,总后卫生部向全军卫生系统印发了关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试点工作的正式文件和有关计划及要求,由首批试点单位包括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和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组织实施、查明情况、摸索经验和做出示范。今年这项工作将会在全军医院、疗养院和部队卫生单位大力开展,必将有助于提高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水平和安全程度,规避医疗设备产生的医疗质量风险,为军队的安全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1.2 三级计量站检测项目范围有限

医疗设备的年度计量工作是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工作之一,也是目前军队医院的特点,全军已于1990年起建立了按专业划分的计量总站、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区域计量站和军队医院三级计量站。医学计量作为保障医疗设备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军队医院的重视。但目前的问题是三级计量站的检测项目还十分有限,一般仅为7项检测标准,还不能覆盖目前军队医院大部分医疗仪器。此外,检测内容和质量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了军队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从而无法满足医疗设备数量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对而言,军队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如:CT机、MR、直线加速器和大型X线机等)的质量控制是由全军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中心来完成的[2],所以,军队医院医疗设备在计量检测方面、在大型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上岗证的管理上,目前走在地方医院包括一些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前面。

1.3 不当操作引起一些质量控制问题

随着军队医院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加快,对于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由操作人员不当操作产生的质量控制问题同样也不可忽视。许多军队医院都有一些医疗设备使用不当误报故障的范例。有资料显示,浙江省曾经对41家医院急诊科的除颤仪监护仪进行考试,错误操作率达32%;对105家医院的医疗设备使用操作问题调查,使用培训不足的达总人数的80%。我院呼吸机的日常使用中,有1/3的故障或问题都是由于操作人员不熟练或者误操作而造成的,如:管道接错,管路漏气和设置错误等。

1.4 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

在部队精简整编的大环境下,军队医院医学工程科编制不断减少,前景不容乐观[3]。每年单位都有转业指标,医学工程科技术人员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很难保持相对稳定性,这就大大制约了军队医院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而一般研究表明,一个较好的生物医学工程师,在学校本科毕业后还需5~6 a的临床实践锻炼才能成材。所以,人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军队医院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

2 原因

2.1 质量控制标准、制度和法规不健全

尽管国家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军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计量条例》,但这些法规和条例仍然不能覆盖大部分的医疗仪器和设备,特别是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缺少针对性的标准。目前,全军医疗设备质控体系还在逐步建立中,经过前期的论证、准备和试点实施,已经形成了12类医疗设备质控规范,还需要制定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对各临床科室医疗设备质量状况和应用质量进行年审。为了使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成为医院的一项常规工作,需要进一步制定质量控制目录,定期发布质量通报。另外,要解决“质检设备”的溯源问题,研究编写更多的质控技术规范,掌握数据挖掘技术。只有医院使用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纳入法制化轨道后,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才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2.2 对质量控制认识不足,质量控制风险意识不强

由于医学工程科自身基础薄弱,加之许多军队医院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问题不了解以及缺乏质量控制意识[4],因此,许多人很难将质量控制工作与医院的医疗质量相联系。实际上,只有将医院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了,才能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会大大促进医疗设备综合效益的提高。

医疗设备应用着各学科中最先进的技术与原理。军队医院现有的医学工程人员应该不仅仅满足于解决那些一般性的维修和保养问题,而是要导入新的理念、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工作态度,树立质量控制风险意识,将更多的事后被动维修变成事前主动维修,不断提高主动服务于临床的能力以及工作的计划性和主动性,提升医学工程科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

2.3 临床工程师制度尚待建立

尽管我国著名医学工程专家彭明辰教授一直在呼吁建立临床工程师制度,并在全国一定范围内组织了认证考试工作,但现阶段临床工程师认证体系还在建立中,有待完善和推行。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临床工程师是按一定的比例配备的,而军队医院的工程师主要在医学工程科,少数在放射科和理疗科等科室,人员编配比例过低。临床工程师基于多学科教育背景、临床工程实践和对医院自身情况的熟悉,具备安装能力、基础医疗设备维修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计量检定能力、医疗设备评估能力和临床培训能力等,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水平的医疗设备管理的需要,适应医院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不断提高的要求,这些贴近医院、贴近临床的高品质的服务保障是院外和社会上无法提供的,也能够使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和临床受益。

3 对策

3.1 转变观念,强化质量控制意识

军队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开展不力的原因主要是在观念上,作为军队医院的管理者,不但要考虑先进医疗设备的配备,还要在思想上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观念。首先,要强化院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意识,建立健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规范;其次,要建立一支职能定位准确的医学工程技术队伍,对医学工程科的职能应该从“医疗设备维修”为主,转变到“确保医疗设备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主上来[5],强化质量控制意识,确保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的准确、安全和可靠地运行。

3.2 从源头抓起,确保进货质量

医疗设备的“三证”是国家主管部门反复强调的内容,并已制定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设备的“三证”不全就谈不上后续购买的问题。因此,军队医院的医学工程科在购买医疗设备时一定严格审查相关医疗设备公司的“三证”,充分了解所购产品的技术性能与指标,尽量选购实力较强的公司或厂家提供的设备和产品,确保进货质量,从源头上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3.3 加强医学计量站建设,完善医疗设备使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标准

根据医疗设备临床应用特点,我们认为,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医疗设备使用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从医疗设备的启用、设备的质量检测周期、质量检测内容和质量检测者的资格等,到设备使用年限、设备报废标准和设备使用者资格等,都要做出详细的规定,其中医疗设备的定期质量检测和质量检测标准是重点。

总医院可成立质量控制管理部门,主要人员由医院部门分管领导、医学工程科负责人、维修工程师和医学计量人员组成,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质量控制规范,做到人员、设备和制度的落实,也可以在现有军区医学计量站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质量控制检测站,对本军区范围内军队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设备进行质量检测。对本军区医院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麻醉机、输液泵和心电除颤监护仪等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军区级检测站既要保证本军区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质量,又要避免各医院重复配置检测设备。

3.4 抓好人才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人才建设是军队医院医学工程建设的关键。对大多数军队医院来讲,人才短缺问题仍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人员的不稳定,技术经验得不到保存和积累,质量控制就无法保持连贯性。从我院情况来看,解决医学工程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单靠扩充军人编制是不现实的。在目前的条件下,招收更多地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到军队服务,引进非现役文职人员、聘用合同制人员和退休人员为解决人才不足提供新的办法。

4 结语

军队医院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部门协调一致努力才能完成,我们要牢记为兵服务的宗旨,努力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一使命,为军队医院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慧玲,董秀珍,赵瑞刚.军队中生物医学人员现状与需求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10):50-51.

[2]冯晓刚,林木炎,余晓锷,等.2000年军队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质量检测评审结果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1,16(12):27-29.

[3]郭赤,李怡勇,王晓敏,等.浅谈军队医院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1):69-70.

[4]王卫东,曹德森,吴昊,等.医学工程保障中的质量控制的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3):5-8.

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探讨 篇6

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军队医疗卫生装备的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计划、分级管理、依法管装的原则。根据总后勤部颁发的《军队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规定》的要求,我院成立了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简称器委会)。器委会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副院长、医务处主任、医学工程科(以下简称医工科)主任担任,秘书由医务处设备助理员担任,委员由相关各科室主任担任。医院器委会的委员实行兼职聘任制,由院长或主管领导提名,院办公会讨论通过批准。委员的聘用期一般为3 a,实行大名单制度,可连聘连任,在每次器委会会议前随机抽取8~10名委员参加。同时,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医院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章程》,修改完善了相关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另外,为更好地按上级要求贯彻执行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工作,医院还成立了由医院领导、纪检、医学工程科、采购中心、财经中心、临床医学专家委员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招标采购小组。

医学工程科和采购中心主要负责准备和组织招标工作,拟制招标文件及审核设备供应商资证。设备供应商资证主要包括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登记表及产品授权书等。临床医学专家委员主要负责对拟购设备的功能配置、技术要求、质量可靠性进行评估。

财经中心主要负责对拟购设备价格进行审核记录,对收费项目进行确认。纪检人员主要负责监督采购活动的全过程。

2 把住申请论证关,统筹审定购置计划

医疗设备的计划论证一定要细致、认真,统筹安排医疗设备的配备和补充,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我院将医疗设备按性能分类为综合设备、放射类诊疗设备、超声影像类设备、实验室诊断设备、医用专科设备等5大类。确定5名专家委员分工负责,参与各科室购置该类设备的调研论证,并在医院器委会会议研究购置和淘汰报废该类设备时做主题发言,提出具体建议。各科室未经专家委员参与论证而形成的设备购置和报废申请,不得上会讨论研究。

每年年底,医院各科室根据工作需求提出下一年度的医疗设备购置申请,经医学工程科汇总,提交到医院器委会会议上讨论研究,并由申请科室代表陈述需求论证情况(设备单价在10万元以上),专家委员对论证意见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合理的参考意见。论证意见主要包括:(1)现科室同类(或功能相近)设备的配置、质量及使用情况;(2)申请购置设备的性能、技术先进性及合理性;(3)工作环境、使用人员有无特殊要求;(4)申购设备的效益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器委会全体成员根据医院的年度预算经费,按照“统一计划、解决急需、倾斜重点、逐步配套”的原则,进行讨论、审核,确定医院年度的医疗设备购置计划方案。经医院办公会议研究批准后,按规定逐级上报,同时将购置计划的审定情况反馈给申请科室。

3 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合理编制招标文件

准确可靠的设备市场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市场信息总体来说主要是设备的技术信息和营销商务信息。具体包括:(1)国内外相关设备的发展动向,特别是拟购设备的机型档次、功能特性、技术参数、价格等情况;(2)该类设备的用户分布、产品质量、稳定性以及售后服务情况;(3)生产厂商对该类设备的产品配套、优惠条件、附属配件、消耗件等情况以及该产品是成熟产品或更新换代产品;(4)有关厂商的生产规模、经营业绩、资信状况、技术力量等情况;(5)设备代理经销商是否有生产厂家的代理许可证或委托书。对一些较重要的采购项目,可以咨询有关专家或厂方技术人员,也可以组织医院相关人员到已购置该设备的医院去实地考察,了解其使用情况和该设备的性能优缺点,从而评判出合理的设备选型。

现在,每家医院的在用设备都很多,由于不同品牌厂家的设备在技术参数上都有差异,有些科室因为使用习惯了某一个品牌厂家的设备,对该品牌厂家的产品情有独钟,不愿选择其他品牌厂家的设备。有了这个“技术参数门槛”,其他品牌的供应商自然就会被淘汰出局。但这样会对招标工作的正常执行带来不便。因此,在制作招标文件时,所有条款必须明确、条理清楚。对配套硬件、消耗品、售后服务、使用培训等内容上都要有细致表述,避免含糊不清。拟购设备的部分技术参数可以根据使用科室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但不能有歧视性条款,要善于综合归纳各品牌厂家同类档次设备的长处,突出重点,把握要点,提出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合理性的要求。要慎重地在设备规格型号和技术参数条款上打“★”号,又要在关键的、需强调设备档次和配置的部位打上“★”号。因为“投标文件不能满足招标文件中打“★”号的主要技术要求,将予以废标处理”。力争做到招标时能让符合要求的设备参与竞争,又能适当限制投标设备的范围,确保参与投标的设备厂家至少有3家以上,提高招标采购的成功率。同时也由于竞争比较明显,医院就容易买到产品质量较好,价格又合理的医疗设备。

4 严格安装调试,加强设备验收管理

为保证到货设备符合招标文件与合同内容的要求,避免因运输途中出现问题给设备造成损坏,把好安装调试和医疗设备验收关口是非常必要的。医疗设备的验收主要由机关牵头,主管院领导、使用科室、医学工程科和厂方代表共同参与验收。对于进口的大型医疗设备,有时还要邀请地方商检部门参加。设备验收主要有3种方式:一是到货验收,检查货箱数量,外包装有无损坏,有无浸水痕迹,有无倾斜倒置等现象,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厂商来现场查看;二是开箱验收,根据合同供货装箱清单和有关条款要求,对箱内物品进行逐一对照清点,并作详细记录,各方签字,共同确认;三是安装调试验收,除一般要求设备运转正常,基本功能有效外,还应特别注意选购件的匹配、附属部件的配套和特殊功能是否有效发挥,技术性能、精度是否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等。安装调试完毕后,应对设备进行试运行,并做相关测试,记录备案。

5 规范档案管理,确保资料完整性

医疗设备档案是指医疗设备出厂时随机携带的原始文件资料和在申请、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计量、报废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文件资料,是对医疗设备实施全过程、全寿命管理的实时记录,是医疗设备论证、购置、使用、管理、定级、计量、检测、维修和报废的重要依据[2]。我院在医学工程科设有独立的医疗设备档案资料室,对医疗设备按规定实行A、B、C三级分类管理。对B类以上设备建立统一的档案盒、制式标志,分类保管,由专人负责管理,严格履行借阅手续,并定期对在用设备进行普查。同时,通过打印条形码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总账和使用科室分户账,为医疗设备定制带有条形码的随机粘贴卡片。设备卡的内容为: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价、国别、使用科室、启用日期和管理人。档案资料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医疗设备履历本;(2)设备购置前的资料(申购表、论证报告及批复文件、设备的调研考察报告等);(3)设备购置中的资料(招标文件、评标结果确认表、合同文本、商检报告、设备配置清单、验收报告、设备使用说明书、检修手册、合格证等);(4)设备运行中的资料(使用操作规程、维修故障记录、计量检测合格证书等);(5)设备报废、转让资料(报废申请表、技术鉴定表、审批文件等)。

6 强化设备使用管理,注重质量控制

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是医疗设备规范化管理的主要目的。首先,对100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实行“三证”管理(即配置许可证、应用许可证和人员上岗证),做到“三定两严”,即定人使用、定人管理、定期保养,严格操作规程、严格交接手续。同时,不定期对在用医疗设备进行使用效益分析,掌握设备的整体情况,为医院医疗设备的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对使用率高、效益好的设备给予优先更新、优先购置,对使用率低的设备则要求使用科室提出改进意见,或者调配到其他相应科室。其次,对A类以上设备建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登记本”。对急救类设备制定统一的操作规程,随机悬挂,以便操作者熟练掌握。第三是抓好医疗设备的医学计量和质控管理,统一建立全院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和质控设备台账、分户账,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计量检定,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如监护仪、心电图机、B超等,对医院不具备计量检测检定资格的设备,如X-CT、磁共振、X线机等,则邀请总后(军区)药检所的计量人员来院进行计量检测,确保在用医疗设备的正常工作和质量性能稳定可靠。

7 提高设备检修效率,坚持维护保养制度

医疗设备的检修和维护保养不能相互替代。设备维修部门在接到科室的报修后,应及时赶赴现场,详细询问设备故障发生的现象和原因,并认真做好登记,写明故障情况、程度和原因,以便给维修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找到故障源后,及时修复或更换相关零配件。需厂方维修或更换设备配件时,应由工程师确认,由医工科负责联系,各科室不得自行与厂方联系维修。维修工程师应按仪器设备类别,依据临床需要和轻重缓急,及时维修好所分管的设备。在执行设备维修制度的同时,要坚持不定期登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使之成为设备管理反馈信息。

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要把大型的医学影像、临床检验以及急诊急救、手术麻醉等设备作为重中之重。其维护保养一般实行使用保养、专人保养以及预防性保养相结合的三级保养制[3]。一级保养(使用保养):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它的内容是保证仪器设备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温(湿)度、防尘、防蚀、表面清洁等,使用保养主要在设备外部。

二级保养(专人保养):由使用科室指定熟悉装备结构和性能的技术人员负责定期保养,主要是内部清洁,局部检查和调整,紧固易松动的螺钉和零件,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零部件是否完整,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三级保养(预防性保养):由设备操作人员和工程维修人员共同进行,检查设备的主要部件,调整精度,测定各项功能是否符合仪器说明书和技术文件的要求,必要时更换易损部件。

8 合理定级、转级,做好淘汰报废管理

医疗设备的定级和转级是为了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准确掌握卫生装备的技术情况,其必须经过相应主管业务部门的技术鉴定,并严格履行规定的转级报批手续。根据设备的质量状况一般分为新品、堪用品、待修品、废品四级。定级和转级通常按新品到废品的顺序逐级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越级进行。

医疗设备的淘汰报废工作是医疗设备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进行设备的淘汰报废处理,不销账,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因此,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医疗设备的淘汰、报废可根据设备的技术寿命来进行,应遵循以下原则:(1)已超过设备的使用年限,设备修复费用一次超过设备修复后价值的40%;(2)设备陈旧,技术明显落后,性能指标达不到使用要求;(3)机型过时,严重影响使用安全,无维修价值;(4)设备的主要部件受损,零配件筹措困难,不能修复;(5)计量检测严重超标的设备。

设备的淘汰、报废程序首先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注明拟报废设备的品牌型号、启用时间、购置价格、报废原因等,医院组织相关人员亲临现场查看评估,写出鉴定意见并报请医院器委会审核通过,大型医疗设备则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9 结语

总之,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持续过程。既有技术管理,又有经济管理;既有对物的管理,又有对人的管理。我们应该上下齐心,通力合作,依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特点,不断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医疗设备在医院的投入、使用、维护保养和淘汰报废整个过程中,应始终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根据医院实际,发挥最大效益[4]。同时,医院要努力培养一支懂法规、懂技术、懂管理、会管理的医疗设备管理队伍,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最优化,不断提升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费军,潘晓东,蒋元林.新军事变革形势下部队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方式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3):48-49.

[2]陈宏文.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3):46-47.

[3]蒋元林,费军.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初探[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5):71-72.

军队医疗卡 篇7

1 新形势下军队医院医疗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军队医院具有军队和社会双重属性, 所以在医疗安全问题方面, 既有所有医院的共性, 也存在军队医院自身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制度落实实效性不强

规章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法宝, 构成了预防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石, 各类规章制度相互交织, 共同构筑了医疗安全的坚实大厦。但是, “搞运动”式的医疗安全管理方式仍普遍存在, 许多规章制度没有被作为日常工作而严格执行落实, 甚至包括一些常规的、基本的规章制度, 如资质准入制度、诊疗常规与操作规范。

1.2 临床用药合理性较差

随着医药技术的迅速发展, 新、特药层出不穷, 由于医师药理知识陈化或临床使用经验不够丰富, 难以全面掌握现代药物综合知识, 再加上对疾病的治疗急于求成, 致使药物配伍不当、用药次数过多、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滥用抗菌药物、贵重药品和中药注射剂使用过多等不合理现象屡见不鲜, 不但造成了医药资源浪费, 甚至会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造成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4,5]。

1.3 医疗工作信息化滞后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信息密集型工作, 而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极大地影响着卫生服务运行的效率、质量控制等环节。但是,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尚未与快速变化的医疗需求相匹配, 过度关注信息采集, 忽略了信息的共享与利用, 不同应用系统、不同软件之间的对接不畅, 使本该共享的数据资料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低、失误率大、质量环节控制难等问题[6,7]。

1.4 聘用人员流动性较大

军队医院受编制体制制约, 大量医疗工作开展依靠地方聘用人员。但是, 由于聘用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晋升机制不规范, 导致了聘用人员缺少对医院的归宿感、认同感, 不能长期安心工作, 尤其是辅诊科室与护理专业人员, 在工作1~2年有工作经验后, 多数要求辞职跳槽, 工作稳定性差, 存在质量安全隐患[8,9]。

1.5 纠纷成因多元性增强

我国在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中, 涉及到医疗机构和患者自身利益的矛盾日益加剧;患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维权意识增强。而医学又是高风险和不可预见性的行业, 加之医疗机构的管理和医务人员自身的一些原因, 使医患纠纷不断增加, 并被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10]。尤其是, 军队医院要需承受更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

2 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的措施与效果

医疗质量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医疗制度是医院管理的实施依据和执行准则, 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总结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归纳而来, 是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是防范医疗安全隐患, 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此, 空军总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严格遵守军事法律法规, 以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线, 把维护患者利益, 创建质量品牌,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 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狠抓规章制度落实, 加大管理力度, 全面提高了医院内涵建设水平, 促进了医院安全可持续发展。主要做法如下:

2.1 完善规章制度, 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1.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修订完善了医疗行政管理制度、核心医疗制度、核心护理制度、感染控制制度、药品设备管理制度、医技辅诊管理制度等135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义务, 形成了制度屏障。

2.1.2 完善相关组织机构

建立了院科两级的质量责任体系, 成立了医疗器械管理委员会, 成立了麻醉、精神药品管理领导小组和放射防护领导小组, 健全了药事会和感染控制委员会,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人员职责,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监督体系。

2.1.3 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根据各项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明确了工作制度, 优化了运行机制, 逐步形成了每周有检查、每月有简报、每季度院有讲评的工作机制, 确保医疗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2 狠抓重点环节, 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2.2.1 改进门诊环节质量

定期开展门诊医疗质量专项检查, 查出诊医生资质和停诊情况, 逐一分析停诊原因和出诊资质;查出诊医生的劳动纪律, 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基础上, 分别于上午、下午不同时间段进行现场检查;查门诊病历书写质量, 随机抽查病历本, 检查门诊病历书写质量;查门诊服务质量, 发放门诊医疗服务质量问卷调查表。

2.2.2 改进查房环节质量

针对查房问题暴露多的实际, 开展查房质量专项检查;查科主任查房质量, 查质量医师查房质量;每季度分析死亡病例讨论质量, 重点是死亡讨论记录, 看分析是否到位, 讨论是否充分。

2.2.3改进围术期环节质量

医院制订完善围术期管理措施, 严格术前讨论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推行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 特别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核准手术医师资质;抽查术前病例讨论记录和术前病例讨论, 每月分析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排名前10名的科室情况, 统计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前后血培养标本送检率, 警示送检率较低的科室。

2.2.4 改进应急医疗环节质量

查急救点建设情况, 重点是将应急预案精确到时分, 急救流程落实到每位医护人员, 急救药品、设备指定专人负责;查医疗值班情况, 重点检查值班人员在岗在位、资质、值班日志等情况, 杜绝了手术和会诊时段“空城”现象;查急会诊质量, 对急症急会诊进行应急拉动, 确保急会诊10 min内到位;查外抢质量, 采取节日前应急拉动和外抢跟踪的方式, 定期检查、更换、消毒各类抢救物品, 并建立相关登记制度, 确保外抢组急救设备药品完备, 确保急诊部及救护车到位及时、出发迅速。

2.2.5 改进病历环节质量

我院要求各科室质量医师每周检查在院病历, 病程记录时间必须具体到分钟, 抽调3名医疗和护理专家, 每日检查全院新入院病历和危重病历, 及时制止恶意复制、病程记录不及时和未按病情报病重的现象, 实现了出院病历全部查、一级护理病历即时查、危重病历床旁查的病历全覆盖检查。

2.3 改进培训体系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2.3.1 完善培训内容

根据医务人员岗位职责, 坚持“干什么练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在常规医疗技能培训的基础上, 又开展了“三基、三严”培训 (即注重强化医护人员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培养医护人员严格求实、严谨创新、严肃医风的工作作风) , 夯实了基本功, 加强了医德医风建设, 强化了质量安全意识。

2.3.2 改进培训方法

建立了院级培训与专科培训相结合, 系列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 理论培训与实际演练相结合的施训方法, 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短期培训、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 确保了学习训练的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四落实”。

2.3.3严格考核验收

以医疗、护理、医技等专业组为竞赛单元, 采取闭卷考试、知识竞赛、病历展示、现场操作等形式严格考核验收, 切实激发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 规范护理行为, 防范临床护理安全隐患

2.4.1 规范质量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的文件要求, 修订了医院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和评分表, 加大对基础护理项目的督察力度, 完善健康教育、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检查标准, 并实施动态管理。将标准和要求改编成试题, 导入护理在线考试系统中, 确保每一名护理人员都能准确掌握, 有效地促进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 强化质量安全意识。

2.4.2 规范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建立了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进一步确保了患者身份准确性;建立了手术室安全护理管理规定与手术患者接送流程, 进一步规范了手术患者的安全;规范科室特殊药品的存放与管理, 确保了科室药品护理管理安全。

2.5 注重感染管理, 建立医疗安全绿色屏障

2.5.1 大力夯实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基础

近年来, 医院把医疗用房的水龙头改装为脚踏式并全部配备了皂液、快速手消毒剂和擦手纸巾, 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手卫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每年为全院各类工作人员、家属和离退休老干部免费注射流感疫苗, 有效地防范了流感的袭击, 体现了感染控制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次性购买了120台空气净化器配给了全院治疗室等重点场所, 有效地加强了Ⅱ类环境的空气质量;全面推行了卫生保洁使用地巾的制度, 有效强化了规范的清洁是最基础的感染控制措施的理念;为所有科室配备了“标准预防应急箱”、“医疗废物分类车”和“医院感染监测盒”, 有效地提高了科室日常工作中的感染控制能力。同时还为ICU、感染内科和其他科室配发了各类隔离标示, 有效规范了感染性患者的隔离技术。

2.5.2 严格规范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环节

新建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 进一步强化了对传染病的诊疗流程;改建了ICU、产科、儿科、消毒供应室、感染控制科实验室, 进一步规范了重点科室的布局;扩建了血透中心、腔镜中心, 进一步加强了重点部门的感染控制能力;购买了低温等离子消毒柜、床单位消毒机、手术保温毯、大型超声清洗机、生物安全冲眼器、干燥箱、封口机和地巾清洗机等专用设备和感染控制设备, 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科室的感染控制措施。

2.6 注重药品管控, 提升医疗安全整体水平

2.6.1 注重采购调剂管控

实行了药品引进采购流程管理, 明确引进标准和采购规程;制订了药品验收、保管、配送等岗位职责, 开展常态化的质量检验和效期管理;实行了调剂“双核对制度”, 在两个环节对处方用药的品规、数量进行查对;加强了特殊药品管理, 对毒麻药品、精神药品以及毒性药品, 按双人双锁要求实行“五专”管理。

2.6.2 注重临床应用管控

建立了合理用药指导体系, 促进药师医师之间的交流, 提升医师合理用药意识和水平;建立了用药风险干预机制, 可对医嘱处方、在用药品等进行干预调剂;建立了不良反应预警体系, 完善了不良反应上报制度, 切实降低了用药风险。

2.6.3 注重流程环节管控

在原料采购环节, 重点审查供应商资质, 不定期追踪资质信息;在生产环节, 一方面将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转化为信息流程, 另一方面实行人员资质管理, 对上岗人员进行培训;在质控环节, 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 投入资金购买质检仪器改善检验分析条件, 改造提升实验室净化级别。另一方面规范日常工作, 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实现质控环节档案自动化管理。

2.7 规范设备管理, 打牢医疗安全硬件平台

2.7.1 规范计划与采购管理

医院每年年初编制年度装备计划和采购实施计划, 计划由器械委员会研究批准后方可执行;医院加强了设备采购管理和验收, 大型设备采购均按院党委要求进行可行性论证, 对纳入采购目录设备实行集中采购, 并首选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设备到货、安装、调试使用后, 医学工程科组织使用科室和供货方依据合同约定及时进行验收。

2.7.2 加强使用与维护管理

实行了信息化管理, 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 健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了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管理, 严禁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的设备使用;健全了设备维修制度, 优化报修流程, 及时排除设备故障。

2.7.3 严格设备处置管理

医院严格按照国家和军队资产处置管理有关规定处置设备。近年, 根据医疗安全需要, 经科室申请, 医院组织技术小组鉴定, 确定符合淘汰报废标准设备71台, 设备购置价值总计约941.5万元。

2.8 注重医护细节, 切实加强医患沟通交流

2.8.1 不断改进查对方法

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11类患者, 逐步开始实行“腕带”身份识别、患处确认流程;开始逐步实行条码管理, 采用统一的标记方法和颜色。

2.8.2 不断加强警示宣传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正确率已达95%以上;对于相似、听似、看似的药品、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物进行了统一“警示标识”, 处方或用药医嘱正确执行率达100%。

2.8.3不断加强人文关怀

注意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病情、预后、诊疗方案、疾病风险等, 并针对患者的疾病特点,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安全防护和健康知识, 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医疗安全活动中来。

2.8.4 不断加强缺陷分析

凡属疑似严重差错以上问题或可能为医疗事故的事件, 医院要求科室要在1~2 h内报告, 并在3 d内组织科内讨论, 明确问题性质、确定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

2.9 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相关责任机制

2.9.1 建立了医疗安全事件报告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医疗安全信息化建设, 建立使用使捷、实时监管的医疗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并落实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积极有效应对, 尽可能消除医疗安全事件的不良影响。

2.9.2 建立医疗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 对发生严重医疗不良反应事件的科室、单位要敢于打破情面, 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 体会

军队医院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建设任重道远, 必须紧跟形势任务变化, 常抓不懈、常抓不待。

3.1 抓规章制度落实, 规范诊疗流程

认真学习贯彻《军队医院医疗工作规则》, 严格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确保规范实施诊疗流程。

3.2 抓重点环节质量, 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多级检控的办法, 将环节质量的控制当作医疗质量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立足“个人-科室-医院”三级检控, 持续改进门诊、查房、围术期、应急医疗、病历等环节质量, 注重信息反馈, 长期对环节质量重点开展专项检查整顿。

3.3 抓人员岗位培训, 营造安全氛围

一方面定期开展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做到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常规和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另一方面经常性地开展法律法规和医院诊疗规范等相关制度的培训, 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长期性与持续性。

3.4 抓安全合力构建, 促进建设发展

加强对新形势下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建设特点规律的研究探索, 进一步增强医疗安全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要注重调动和发挥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 切实形成全领域、全方位、互补型的安全合力, 凝聚全院人员的智慧力量, 深入贯彻主题主线战略思想, 扎实推进医院建设全面发展。

4 建议

为保障军队医院安全高效的运行, 为维护军队医院良好的形象, 建议:

4.1 设立军队医疗纠纷调解处

需按片区设立军队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处, 专门负责对发生在军队医院的医疗纠纷进行第三方调解。通过军队内部对医疗纠纷的调处, 军队医院之间可相互借鉴参考, 共同达到控制纠纷发生、减少维生信访的目的。

4.2 成立军队医疗质量督查组

需成立专门的军队医院医疗质量督查组, 定期对军队医院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目前军队医疗质量及安全的检查力度略显不足, 为适应当前形势, 建议参照上海市卫生局“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活动实地督导检查组, 成立军队医院医疗质量督查组, 以检促管, 全面促进军队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

摘要:在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形势下, 军队医院要谋求长远发展, 必须立足职能, 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空军总医院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线, 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军队形象放在第一位, 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狠抓规章制度落实, 全面提高了医院内涵建设水平, 促进了医院安全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疗安全,服务质量,军队医院

参考文献

[1]黄美良, 马中立, 邹志康.军队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11) :1071-1073.

[2]张雁灵.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科学发展为全面开创部队卫生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7) :8-14.

[3]博征.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推动军队医院全面发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0 (3) :1-3.

[4]刘艳杰, 蒋庆才, 李琳.医院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36) :159-161.

[5]曾洪.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5) :20-21.

[6]杨小燕.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北方药学, 2013, 10 (8) :173.

[7]王晓.医院信息化实施现状探究与应对策略[J].信息通信, 2013, 9 (131) :171-172.

[8]赵多岗.医院聘用人员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人力资源, 2013, 8 (433) :112, 114.

[9]廖艺文, 聂岁锋, 肖家明.某军队医院聘用人员管理初探[J].海军医学杂志, 2013, 34 (6) :427-428.

军队医疗卡 篇8

随着医疗数字化和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医疗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医院数据中心和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1]。然而,对中小规模的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数字化建设不仅投资巨大,而且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进行维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2]。另外,如何使医疗信息化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区域数据中心共享,减少数字化改造过程中的重复建设,探索一种快速可行的信息系统升级和维护解决方案,对提高医疗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数字化医院与区域医疗发展现状

我区目前共有2所总医院、十几家中心医院以及多个师医院、临床部等基层医疗机构,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级别的影响,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级别越高,医院信息化程度也越高[3]。总体来说,各医疗机构基本都应用了“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具有数据基础结构一致、数据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各中小型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与总部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推进全军“十二五”数字化医院、疗养院建设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与HIS相关的医疗子系统,如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 cation systems,PAC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 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S)、新版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EMRS)等已经成为等级评审的重要内容,在信息系统具体项目的建设中,都表现出了结构复杂、调试困难的特点。

区域医疗的目的是在某个区域内向患者提供连续的协同医疗服务,以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高医疗诊治水平、节省医疗成本[4]。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是实现区域医疗的核心和支撑平台,通过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实现各医院信息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数据的共享、交换、整合与存储。由于数据中心需要与各个医院的不同软、硬件资源和关键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因此面临着异构环境、业务融合、 设备节点失效等非常复杂的问题,以传统的系统维护方法难以有效处理,给数据中心的运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5]。

2虚拟化技术概述

虚拟化技术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伴随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系统企业级环境下应用的技术成熟度[6]。虚拟化技术从使用角度可分为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和应用虚拟化。各种虚拟化的软硬件产品也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工业领域,如桌面虚拟化的VMware Horizon View、应用虚拟化的VMware Thinapp[7]等。通过对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分层,并将所有信息在数据中心内进行备份存储, 形成能够进行模块化组装以适应各医院不同运行环境的虚拟资源池。

3协同平台系统设计

我们计划以总医院为依托,构建面向全区医院数据中心和区域数据中心的多级虚拟化协同平台, 为军区各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统一的数据运行环境[8],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系统架构,使总医院已使用的信息系统无缝复制到基层医疗机构,以实现快速批量部署临床路径系统、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等新应用。该平台主要分为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总医院提供的模板机、基层医院数据中心与客户端3个部分,整个原型系统的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3.1系统各组成模块说明

区域数据中心主要由服务器集群、存储池和配置管理数据库组成。服务器集群用于管理基础层、应用层并与基层数据中心和客户端交互。配置管理数据库是用于控制和管理服务器集群,使用Oracle 12c存储各映像层的名称、地址、版本等信息及各逻辑映像与具体物理机的匹配关系。管理控制台以Web方式对所部署终端进行可扩展管理和监控,执行映像更新和还原等操作。

总医院提供的模板机用于为一组映像创建标准的基础层和应用层。模板机通常包含操作系统更新、 服务软件包和补丁程序,医院的网络配置信息,终端用户使用的“军卫一号”和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等。当有新的应用系统上线时,也以模板机映像的形式提供给区域数据中心。

基层数据中心通过军事综合信息网接收区域数据中心配置好的映像,并将其分发到各基层的客户端。基层客户端在本地操作系统中运行,不需要安装任何虚拟化层;终端硬件设备只需负责运行映像并通过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接口周期地与数据中心的映像同步即可,不会改变用户任何使用方式。

3.2系统采用的关键性技术

由于多级数据中心涉及远距离的广域网传输, 因此系统的重点是对网络和存储的机制优化,以达到网络传输最小化和系统高可靠运行的目标,采用的关键性技术有以下几点:

(1)映像分层和终端分层管理。为提取和标记出不同软硬件资源的共性与差异,把全部终端资源从逻辑上划分为驱动层、基础层、应用层和用户标志层,其中驱动层包含终端硬件的驱动程序,基础层是在硬件之上操作系统和基础架构软件,应用层是与用户无关的各类应用程序,用户标志层包括各终端计算机的标志和用户的数据与配置文件[9]。内容相同的逻辑层只需上传一份映像到数据中心,这种组合式的终端分层管理方式既显著降低了传输流量,又保持了应对不同终端环境的灵活性。

(2)流式与广播混合传输机制。由于医院间的广域网和医院内部的局域网带宽不同,为提高数据在不同网络链路中的传输效率,将各基层医疗机构数据中心服务器充当负载转发器,使数据在医院间的广域网采用流式传输机制,而在医院局域网中采用广播的传输机制。各基层医院需从区域数据中心服务器下载一次,然后由负载转发器对各医院内的其他端点进行对等更新即可。

(3)集中式和分布式混合存储策略。区域数据中心存储全区所有医院的硬件驱动库、标准镜像、差异化的应用软件以及用户数据,并通过数据库和策略规则对终端进行控制。各医院的HIS、PACS等超大容量的文件仍在各基层医院的本地存储,这些数据均可通过Web接口远程访问,根据卫生管理部门的要求实现不同医院间的数据共享。

3.3系统实现与应用效果

我们利用VMware Horizon Mirage和Oracle 12c软件工具,硬件服务器使用HP DL580g7存储配置管理数据库和各终端映像,以联想Think Pad T440运行各类基层客户端,在局域网环境下模拟原型系统的运行过程。原型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该协同平台可以准确地对各类基层客户端进行备份和恢复操作, 实现快速升级和更新业务系统,且不影响前台业务开展。

4结语

本文提出的这种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军队区域医疗多级数据中心协同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人员不足、维护力量有限等问题。它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的优势有[10]:(1) 将各级医院的物理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使业务程序仍在本地硬件环境中执行,既提高了运行效率,也保护了已有投资;(2)该方案对广域网络的依赖度不高,只需在进行应用更新时保持区域网络畅通,平时各基层医院的业务可离线运行;(3)缩短终端的停机维护时间,当某台终端的硬件设备损坏、软件被误删除或感染病毒时,通过集中存储终端的系统映像和定期创建的端点快照,可实现对物理和虚拟终端的无缝恢复。

军队医疗卡 篇9

1 参加汶川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主要做法

1.1 快速反应的应急救援机制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以总后孙大发政委为指导的学校抗震救灾指挥部快速反应, 震后3个小时, 指挥部即抽调38名医疗人员组成第一批医疗队紧急出动, 携带价值数十万元的脊柱板、颈托等急救医疗装备和药品, 连夜赶赴灾区, 于5月13日凌晨到达四川德阳灾区一线后, 迅即开展救灾工作, 成为第一支赶到灾区并开展救治工作的军队医疗队。5月12日晚11时起, 不到48个小时内, 又连续派出第二批7支医疗队奔赴映秀、汶川重灾区展开伤员医疗后送工作, 基本做到了“第一时间依案启动应急机制, 第一时间依案抽组人员、筹措物资, 第一时间依案快速集结”, 为在震后72个小时“黄金救治时间”内抢救更多生命赢得了主动, 发挥了紧急医疗救援的最佳作用。为确保抗震救灾顺利进行, 5月13日学校立即派出了抗震救灾装备物质保障分队随行保障, 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1.2 科学有序的现场急救和早期救治

地震灾难突然发生, 伤员抢救是当务之急, 但医院平时的抢救原则不能运用于地震灾害伤员的抢救上, 必须根据震后不同时间伤员发生特点做科学有序的伤员救治。首先, 由于地震后初期大量存在骨折、脑外伤、胸外伤等伤员, 20小时内救治成功率是80%, “三大技术”的运用十分关键, 特别是伤者颈椎、脊柱等的保护, 如果做不好, 伤员将有可能造成终身瘫痪。其次, 针对创伤24小时后, 常出现内科、皮肤科、感染科病人增多的特点, 及时增派感染科、皮肤科等相关专科力量充实到了第二、三批医疗队。再次, 震后48小时, 这个时间段和震后初期的施救原则有着很大的区别, 伤员的复苏、抗感染、脏器并发症和损害控制程度是关键。针对上述特点, 附属医院及各医疗队就大批伤员救治的分类 、如何提高48小时以后伤员的救治成功率、对伤员的体液平衡和早期及后期伤员的麻醉原则、肢体挤压伤和脊柱损伤的救治原则等方面快速印制了操作性强、简单易懂的地震伤员救治原则小册子, 指导一线医务人员实施伤员现场急救, 最大限度地降低伤残和死亡率。随着抗震救灾医疗工作的深入开展, 灾区转运伤病员收治将成为学校抗震救灾工作的重点任务。5月21日, 为确保已经接收的410名灾区伤病员和将要接收的灾区所有伤病员得到整体的、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学校组织成立了以9位三级以上教授组成的“灾区伤员救治工作专家指导组”, 专门负责三所附属医院接转灾区伤员的查房会诊, 采取轮回巡诊方式, 做到所有灾区伤病员住院期间至少接受1次专家指导组服务;同时, 各医院还可针对危重、疑难伤员随时提出查房要求, 通过把好治疗技术关, 最终实现了“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大救援目标。

1.3 及时高效的心理救援

地震灾害后幸存者及救援人员均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迫切需要有效的心理疏导。5月15日第一批抗震救灾心理救援队携带了自行编写的针对灾后不同人群的资料, 包括《心理救援人员培训手册》, 《灾区民众心理救助手册》、《救援人员心理自助手册》等共10000余册随第三批医疗队抵达灾区, 及时对伤员进行心理辅导、对参加救援行动的官兵进行心理干预以及对志愿者开展心理救援培训等。5月21日15:00, “抗震救灾心理救援队”再次出发奔赴德阳、汶川等灾区, 到达后就对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6名重点伤员进行了一对一的床旁心理辅导, 其中有4名是儿童;还到汉旺镇深入救灾现场对参加救灾的37师官兵和德阳武警支队官兵80余人进行了心理辅导。截至5月29日, 该队先后在德阳、都江堰、映秀镇累计开展心理咨询488人次, 心理治疗142人次, 心理培训2597人, 发放心理援助手册6128册, 心理问卷调查936份, 心理干预典型案例9例。

1.4 细致周全的卫生防疫工作

地震发生后, 该校野战卫生防疫队立即响应, 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 5月15日晚22:30分, 抽组第一批卫生防疫队六个分队共37人, 带领1辆野战防疫车, 携带了生物检测、水源消毒和检水检毒等装备和试剂, 并编写赶印了《抗震救灾防病手册》10000册和《震后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单》30000份, 开赴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 执行灾后防疫任务。北川防疫任务完成后, 空降进入理县, 使用我军先进的卫生防疫消毒车, 对救援部队驻扎的营区和理县部分城区、进出口交通要道、灾民的聚居地帐篷等地进行了多轮消毒, 并坚决贯彻党中央指示, 把抗震救灾工作深入到村寨。流行病学专家组对城区1200多人进行了相关的抽样调查, 对采集的饮用水进行了检测分析。环境卫生学专家对食堂卫生和环境卫生进行了监测和整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家对救援部队和灾区市民的食品安全进行了抽样检测和指导;防化医学专家对地震有可能造成的化学伤害进行了预防性的指导。从7月20日第四批防疫分队出发到8月14日返回, 该校共派出四批67人次赴北川、理县等地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有力地保障了灾区群众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2 军队医疗机构汶川灾害医学救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救援预案

地震初期大批医学救援队迅速入川 (都江堰) , 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统一的军队医疗机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平台, 先期到达的医疗队被拥堵在都江堰难以动弹。此外, 多数医学救援队抢救黄金期过后才到达灾区, 未能发挥最佳救援[1]。

2.2 卫勤协同不顺畅

地震初期伤员急救最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 由于交通通讯阻断信息不畅, 医疗队不了解灾害类型、破坏情况、将要承担的任务, 致使军队医疗机构卫勤协同和军地联合程度受到限制[2]。

2.3 缺乏统一的军地应急医学装备物质保障

最先紧急机动出发的不少军地医疗队对情况估计不足, 主要携带了伤员需用的药品器材, 忽视了自身保障的重要性。后续医疗救援中缺乏统一的军地应急医学装备物质保障[3]。

3 军队医疗机构应急医学救援的对策思考

3.1 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不断提高军队医疗机构应急医学救援的组织指挥能力

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所需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行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应急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三个层次, 一方面用以指导应急卫勤分队的日常培训和演练, 保证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另一方面指导应急行动有序进行, 防止准备不足而贻误时机。结合这次抗震救灾实际情况, 军队医疗机构应进一步从组织基本情况、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所面临的危险类型、应急响应的优先程序、应急的设备与设施、事故后的恢复以及预案的更新维护等几个方面修订完善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预案, 即根据未来可能承担的任务、组织指挥体系及原则方法等制定应急医学救援综合预案;针对交通事故、化学药品泄漏、洪涝雪灾以及地震等不同灾害类型制定专项预案;医疗机构各卫勤分队还应根据自身具体的救援任务, 分别制定出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救援和物资器材保障等现场预案。总的来讲, 军队医疗机构应急医学救援组织指挥能力的提高, 有赖于加强救援理论和预案研究, 有赖于高效通畅形式多样的组织指挥形式, 有赖于落实训练制度进行针对性训练, 以增强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保证各救援力量的整体协调和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医学救援的效率。

3.2 打造应急医学救援团队, 建立训练有素的专业医学救援队伍

人才始终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5月21日15点, 由9位三级以上教授和14位临床科室主任组成的学校“灾区伤员收治专家指导组”成立, 包括了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烧伤科、神经外科、呼吸科、心内科、肾内科、感染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 确保了灾区伤员的医疗救治质量。经过多年建设, 建立了一整套从理论、技术到装备完整配套的, 以大规模战创伤、自然灾害伤救治为重点的军事医学创新体系, 确立了“快速检伤、分类救治、逐级后送”的大规模战伤、重大自然灾害伤救治原则, 建立了一支全国、全军研究战创伤、突发事件伤和意外事故伤的权威机构的野战外科研究所, 拥有一支从事各类伤情救治原则研究的专业队伍。此外, 学校平时建立的应急卫勤保障专家库, 有随时都保持齐装满员的野战医疗所、列车医疗队和专科手术队等应急卫勤分队, 并接受经常性的野外拉动、军事技能、紧急救治、野战手术、收容后送等全方位应急训练, 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 一旦有事, 随时可以拉得出、救得下的具有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兼备的综合性医疗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为此次抗震救灾医学救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

3.3 强化应急管理观念, 加快军地应急医学救援法规建设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难多发频发的国家, 加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 军队医疗机构如何完成新时期新阶段历史使命, 关键之一就是要强化应急管理观念和重视应急医学救援的法规建设。法规是军地医疗机构实施应急医学救援的基础和依据, 为了使军队医疗机构在各种应急医学救援发挥更大的作用, 迫切需要决策部门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用以明确界定军队应急医学救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对军地应急医学救援的合作与分工也应做明确界定。

3.4 适应新形式, 建立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体制

国内外应急医学救援实践证明, 军民协同、平战结合是新时期提高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汶川地震发生后, 灾区现场10余万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群众的联合搜救、军地医疗机构联合救治、伤员的联合跨省转运以及军地联合的后勤保障, 无一不说明我国现行的军地联合应急医学救援体制正逐步形成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灾害事故等突然发生后, 在临时性军民联合应急医学支援指挥部的领导下, 充分发挥军队和地方卫生资源效能, 培养一批应急能力强、救援技术高的救援队伍, 对提高军地医疗机构应急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提示在未来的应急医学救援中平时就应建立军地联合的应急救援体制, 真正做到打有备之战。

总的来讲, 军队医疗机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有赖于军队医疗机构自身加强救援理论和预案研究, 形成高效通畅形式多样的组织指挥, 有赖于建设一批应急能力强、救援技术高的军队医学救援人才队伍, 有赖于落实部队日常训练制度进行针对性训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国家制定相关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有赖于军队和地方搞好卫勤协同, 形成军地联合的医学救援应急机制, 以增强灾害事故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保证军队和地方各救援力量的整体协调, 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医学救援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石骥, 陈亮, 牛文忠.对我区医疗机构参加汶川大地震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08, 4 (18) :469~471.

[2]谷运麟.“汶川大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J].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 6:334~335.

上一篇:茶叶供应链网络下一篇:发射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