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2024-05-07

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精选十篇)

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篇1

一、要注重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 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 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 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 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 这就是个性化阅读, 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 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 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 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 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 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 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性格是不同的, 人的情趣爱好, 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文学作品是多元的, 如果你试图使多元的变成一元化, 使丰富多彩变成单纯一律, 那就会产生荒谬异化的现象”;“雪融化后是什么”的答案不再是唯一的, 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破除框框, 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 张扬人性的善, 探求人格的真, 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于阅读文本中得到融合。

二、应考虑生活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 如《紫藤萝瀑布》、《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这些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学生相距较远, 所写的内容也远离学生的生活, 所抒发的情感也让学生觉得遥远。总之, 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因此,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 甚至发生偏差。于是, 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注意拓展, 让学生了解宗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不幸遭遇,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状况。学生只有了解了生活, 才会理解文本, 因为所有的文本都是源自生活的。总的说来, 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之间, 是相辅相成的, 互为促进的。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 也应该阅读作者在创作上的成就,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了解作者人生的各种境遇, 理解他们身上所浸润的文化底蕴, 挖掘自身的生活体验, 把自身经历与文本结合, 体验文本学习的现实意义, 最终走向生活的阅读。

三、须重视情感阅读

古人说:“诗言志, 词言情。”其实, 不论是古诗词, 还是现代文, 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 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 阅读教学应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安塞腰鼓》一文, 通过多媒体, 让学生置身于黄土弥漫, 鼓声震天的场景中, 学生内心的兴奋随着擂鼓那股冲劲和节奏鲜明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 对于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不言而明。此外, 朗读也是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 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 让学生感受声律, 体味词句, 领会情感, 增强语感, 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进而更好地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要区分略读和精读

夏丏尊认为语文的阅读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 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 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 了解其内容”, 通读全文, 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 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 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 既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 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 一个是关于全文的, 在理解基础上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 两相比较, 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地吟, 词要低徊地诵, 文要周回地默读, 小说要耐心地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 由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 让学生从作品出发, 又从作品跳出来, 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见在阅读过程中, 理解是基础, 鉴赏是提高, 触发是升华。理解的深度, 鉴赏的水平, 触发的丰富程度, 应作为新课标下检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标准。

五、要注重质疑阅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 是一种有意识的, 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合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主动发现, 主动探求。只有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 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体。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是钻牛角尖的, 甚至是错误的。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质疑的情景, 比如开展小组质疑活动, 个人针对文本的质疑竞赛, 比比质疑的广度、深度, 这无疑也提升了阅读教学的层次。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和技巧, 如组合比较法、探究比较法、旧事物新看法等。如《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一语, 教参均译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一学生对此不赞同:“源人已与外界隔绝, 他们又怎知秦已迷惘, 早以改朝换代了呢?他们应该问现在是秦几世了。”的确, 这样的理解更好。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质疑技巧, 质疑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对文本的体验也随之加深。朱熹说“读书始读, 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这一番后, 疑渐渐解,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应该说质疑不是终结, 学生的思维随着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 创新潜能才会不断挖掘、发挥。

浅谈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篇2

明德学校曾伟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其精髓的。但只要不断地摸索,探求,就能寻一路径,得一经验。

一、要追求一堂比较完善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认为首先要学好“儿童教育心理学”。教学生首先就要知学生。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三尺讲台正是教师的一方战场,一片耕耘的田地。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特性,就无法驾驭这三尺小天地,无法对学生能知其缺而补其漏,也无法能真正的达到“育桃李,满园香”的职业道德了。所以,只有充分了解了儿童的心理,知他们的心智,通他们的思想,共他们的审美,才能更完美的完成语文课堂教学。而对于一个语文教材的教学实施,备好课又是一个最关键的先决条件。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师者,最初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去完成每一个教材的教学,而应该是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智能力去考虑他们会如何去感受,去认知,去分析,去领会所要接触和学习的内容,再进行对症下药式的组织好在教学中会出现的每一个细节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用一个成年人的思想和立场去对待问题。这样就能真正的找出该教材相对于学生来说会存在的重难点和关键,也能更好的找到适合该教材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可以更准确生动的实施课堂教学了。

二、在文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进行文本范读。那么,一个精彩的文本范读,首先是要用学生一样的价值观,审美观去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进行朗读。而朗读时的语气必须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勾起学生对本文的学习欲望,也能让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渐渐明白,语言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枯燥无趣的代言本,从而带动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一个感人至深的范读相对于每一个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很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产生一个误区:都以为一堂课只要有个精彩的课前导入就OK了。其实不然。尤其是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对于文本里的字,词,句,段和重难点上,都要适当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有同层次感受的人,事或物,用精彩的语言和丰富的动作表情进行导入,这样,学生就能在主观上,直观上,愉快中不知不觉的被带进了要理解的内容里,最后在恍然大悟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也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语言的形象,扼要和言情搭配在传情达意上的重要性,为他们以后与人交流打下一个比较沓实的基础。而对于一篇文本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往往是每一个课堂教学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这就更需要一个老师具备丰富的语言艺术材料和强大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还要有敢于表演的勇气和能让自己的表演惟妙惟俏的才能。然后用他们一样的思维和心态去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笑时能笑,哭时能哭,怒时能怒,善恶美丑,忠奸厚滑全一一惟妙惟肖的体现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作者之感受,体会作者之体会,珍惜作者之珍惜,同情作者之同情,笑作者之笑,哭作者之哭,怒作者之怒。不知不觉中,不仅让学生对文本有了较完美的学习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能力,育一颗爱心,成就一份善良。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篇3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一)个人准备

个人准备即个体对文本的解读与思考。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案本,将自己预习的内容,思考的问题摘录在上面。

1.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常识知识;

2.运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3.写出初读此文的感受;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所揭示的主题;

5.边看边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读文章时,除了掌握主要内容外,还要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有什么好处等等;

6.针对自己对文本的解读,选准切入点,进行拓展延伸。

(二)小组准备

各小组在个人准备内容的基础上,准备各自的展示内容:

1.每个小组的所有组员都要将个人自行准备的内容拿出来相互交流、探讨。如组内有困难,可以各组之间交流探讨,将理解深化、升华。

2.小组长要组织全员发现“亮点”,且对“亮点”进行集体再创作,为展示提升做准备。这些“亮点”都要有相应的拓展延伸。如联系实际谈感受、模拟哲理、优美语句的创编句式、联系古诗词名句等等。

在这一环节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小组为了展示自己的“亮点”内容,就需要在基础文本的基础上,有创新性的展示设计。

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

2.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怎么合作,做好任务分工。

3.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认真地自学,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其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

二、课堂综合展示

教师在课堂综合展示时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各小组对所准备的“亮点”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组内同学可以补充其观点,其他同学也可以,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可以对这组的展示内容提出问题,也就是在一组展示的同时,其他组可以质疑、释疑,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都落到了实处。

(二)教师还必须要做的“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未掌握的内容,即在展示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疑难性问题。

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与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于对的、不标准的教师要予以更正;对于不完整的,教师要予以补充。

3.明确要求。要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要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免在今后的学习中走弯路。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篇4

一、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尝试

(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热情。

1. 活用现有教材。

对于教材中的课文, 不一定要篇篇俱学,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 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 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 由学生拿出意见, 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 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 而应以学生为主, 启发学生反复阅读, 自主感受。

2. 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 把学生带出教室, 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 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让学生到书的海洋里去徜徉, 去远航。

(二) 寻找课外的阅读材料, 指点阅读方法。

1. 阅读材料的内容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 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刚开始阅读时, 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 再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 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 如鲁迅的小说, 中外名著等。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可以逐渐消除学生对名著的恐惧, 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 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心, 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比较适应。

2. 阅读方法以讨论为主, 自主思考。学生对所读的书籍应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 千人千面,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某本书, 或某类书的研讨会, 研讨会的主角是学生自己, 让学生把在书中所得到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巩固阅读效果。

1. 课堂上, 激励学生突破教参, 训练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自主的欣赏能力与鉴别能力, 教师教学时必须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成结论。

2. 课堂外, 鼓励学生感悟作品, 形成独特见解。方法有多种, 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 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 可以综合每个人的不同意见, 从而更容易迸发新的思想火花。

(四) 选择多样的阅读途径, 进行自主阅读实践。

1. 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

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 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 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课本剧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还可以办手抄报, 办文学社刊物, 办壁报、黑板报等, 从征题到写稿, 再到版面设计, 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锻炼学生的能力。

2. 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课堂。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而是时刻与社会接触, 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 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去鄙弃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 去同情去关爱, 去憎恶去批判, 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 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白底黑字的书, 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一件件复杂的事, 一幅幅生动的画……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阶段性培养措施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 更是阶段能力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 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 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 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 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 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 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 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 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意义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 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 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对某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对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5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语文成绩的总体水平,影响着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识字写字入手,加强阅读感悟,触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培养他们的自改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本文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作文 教学

作为成长在教育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模式,走进让学生自主作文的新空间。所谓自主作文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身边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语言文字,这是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得以外化的过程。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一次详细的讨论。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古语云:“好学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对事物的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想让学生乐于作文,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大多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写不好作文,缺乏自信心。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哪怕学生仅是一个词语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美、一个片段写得好,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为学生营造一种欢乐的写作氛围,促使学生乐学、好学,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快乐的事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反映生活的内容理应也是多彩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还要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太多,硬要学生写他们不想写、不愿写的东西,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爱说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犹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让学生写最喜爱的水果时,我让学生对水果进行看看、闻闻、尝尝等活动。写自然物时,就带学生出校门,与自然界进行亲密地接触。写社会现象时,让学生用细心的眼光观看,用发现的角度学会思考。正如福楼拜所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三、传授、强化、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一)传授学生写作技巧

教师要让学生多亲近自然,感悟世界,体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思考大千世界中万物的生存、发展以及竞争等,随时随地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体会到的才是事实,才是真相,学生才能够写得下去,也才能写得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应尽量避免对作文进行硬性规定,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发挥自己最佳的写作水平,不去追求速度,不去追求数量,重点把握好写作上的个性化。

(二)强化学生写作技巧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小学生,正是接触外界兴趣最为浓厚的阶段,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多看课外书籍,经常性地阅读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分析别人是怎么写出来的,好在哪里。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更能让学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构思以及技巧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应用技巧,也能够提高写作的质量。另外,还应加强优秀古今著作的朗读与背诵。当学生做到这些时,在写作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胸中有墨,不吐不快”的感觉,写作也自然成为了学生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从而慢慢地爱上了写作。

(二)提升学生写作技巧

作为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在写作上的优势、劣势,让学生了解清楚自己的写作能力,才能够针对特点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保证学习和教学达到一致的进步,让学生懂得扬长避短,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作文信息的反馈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给学生说了不足之处就成,也不是单一的老师阐述就成。反馈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如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指导性面批、佳作对照等等,其中恰当的话语和高分的奖励,对学生写作激情也具有一定的鼓励作用。

四、结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在写作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思想境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作文基础,加强阅读感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以有效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而这也将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进行在读中教 篇6

关键词:朗读;评说;自主

在语文课堂,读的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学生不但要在家里大声朗读,还要在课堂自由地读。读既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手段,又是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的学习课文积极性会得到显著的提高。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完全在“读”中教。不妨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范读不容忽视

面对优美的课文,极易萌发朗读冲动。通过单纯地朗读,学生在倾听中首先了解课文大意、感知作者情感,再者可让学生参考我的朗读模式,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在我的朗读背景下,学生认真学文并有所思。每至那时,教室沉浸在一片安静之中,证明老师的范读很重要,能营造一种学习课文的情感氛围。

二、朗读不该拘束

回顾语文传统课堂模式,尤其是乡村学校,学生在课堂被老师指名站读,是老师通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这种状况有所“改革”,但不够“开放”。为了让学生从传统的朗读格子里解放,可分三步走:

首先,不叫“讀”,而是任学生举手,发自学生的自主行为,更利于朗读行为的推进。其次,让学生选择朗读的最佳位置,可站着读,也可坐着读,还可到讲台上面对同学们大声读,也可“缩”到教室后面轻读……不拘一格,一切为朗读服务的方式皆可考虑。借助孩子们爱表演的因子,锻炼他们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读,让聆听者在欢乐中更易接受课文内容和情感。最后,任其选阅读范围。如一篇课文,学生可全篇读,也可选几个自然段读,还可挑选喜欢的部分读,这样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尤其是胆子较小的学生,尽可能让大家得到机会。

三、读后评不可缺

“放任”学生去读,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和倾听能力有局限,还不能很好取得朗读的实际效果。作为课堂“读”的导演,一定要把握好学生读的节奏,适时穿插点评,方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读后评可有两种形式进行:其一是分步式评,在学生朗读后,带领大家评价,可使阅读个体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被他人尊重的成就感,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直至最后总评。其二是总结式评,就是先耐心倾听学生朗读完,之后再进行全体评,这样对朗读者有横向的比较,易让学生发掘优缺点,从而提高朗读能力。评价要以鼓励性语言为主,还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勿互相挖苦,否则,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美]克拉生.阅读的力量[M].李玉梅,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01.

(作者单位 江西省余干县第六小学)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7

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

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学生乐读、想读, 这也是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一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师平时就需要进行仔细观察, 观察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学生只要对某一方面感兴趣, 潜力才能得到发挥, 学生在某一活动中就会表现较为出色, 就会得到称赞, 就会更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此, 兴趣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 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 让学生对诗歌朗读录像进行欣赏。在课堂上采取齐读、分角色朗读、接力读、泛读、带读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通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活跃, 学生的朗读兴趣会得到激发。

二、教师要积极对朗读情境进行创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情境, 这些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朗读情境创设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还要注意转变朗读方式。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通过自己能力的展现, 激发了朗读的欲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采取多种表演形式, 例如话剧、相声、小品等形式, 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学生朗读热情得到激发, 想象力得到培养, 使学生的朗读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体现, 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得到加深。教师还应当对一些具有悬念的情境进行设置, 让学生尽情地去体会, 尽情地去想,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开发, 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尽可能地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学情、班级状况等特点, 安排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的语文朗读教学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不读破句, 读准字音, 吐字清楚, 声音响亮, 普通话, 特别是对于自学性朗读, 不能是草草收兵, 匆匆过场, 要让全班学生都认真读好、读完。学生在初步对朗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做好表情性朗读, 要能够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去练读、试读, 能够读出情趣, 读出味道, 读出感觉, 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要认真做好评议, 科学地留出评议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四、多种朗读模式并举

要想使朗读取得较好的效果, 就需要多种朗读方式并举, 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高。教师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示范朗读。教师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通过流畅、标准、有感情的范读, 使学生的朗读兴趣得到调动, 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为朗读教学做积极准备, 教师要认真为学生做好示范, 做好充足的准备, 学生才能感受到高水平的朗读教学。范读过后,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认真理解, 能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使学生的朗读兴趣得到增强, 表现欲得到激发。

(2) 配乐朗读。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为了营造较好的氛围, 可以配上一些优美的曲调, 使学生充满感情进行朗读, 对教材的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情感上得到了陶冶, 学生的情绪也得到了调动, 能够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采取全部朗读、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形式, 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朗读带来的乐趣。

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感情朗读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主要形式,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思想上得到了碰撞, 情感上得到了感知。在实际的朗读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也就造成认知能力的差异, 对知识学习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 不能采取“模式化”教学, 不能一概而论, 要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 引导学生能够表达内心感受, 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不是固定化的复制, 是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和学习, 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学生, 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需要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配合, 使学生通过朗读教学学习, 对教学内容有思想的感悟和更加深入的体会,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朗读习惯, 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 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提供了优良因素,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六、朗读和评价相结合, 更好地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具有一定个性的, 贯穿于语文活动教学, 融表达与理解的综合性活动。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 这样表达出来也就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是朗读的主体, 在朗读的过程中, 能够体会到朗读所带来的快乐, 能够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 在进行朗读评议时, 教师要能够鼓励并允许学生通过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课文, 去体会课文, 要能够真正尊重学生, 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和方法, 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喜悦, 收获成果。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方法、方式、立场的习惯。学生只要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真情实感, 就能够对朗读的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达和理解, 要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

总之,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的学习。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语言, 从而达到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掌握了课文大意, 能够更好地对字词进行理解。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强化了字形, 牢固地掌握了字的读音和写法, 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识词、识字。小学语文教师在做好朗读教学指导的基础上,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 他们就会“读”得轻松愉快, “读”得扎实牢固。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先要以情感人, 引起共鸣。小学生情感发展容易受到老师语言、神态的感染,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神态等感召效应, 引起学生的情感转移, 最终达到共鸣的学习效果。其次, 要设置悬念, 引发思考。如教学六年级语文课文《奶奶的剪纸》时, 奶奶可以不看手, 只听到咔咔的剪纸声, 一些栩栩如生的花草树木、人物鸟兽就呈现在你眼前, 奶奶为什么不用眼就能剪出这些东西呢?学生兴趣极浓, 积极思考, 大胆地展开想像。再次, 要借助情景, 导情入文, 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 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 让学生回忆国庆五十周年时在电视或电影里看到的盛大的庆典, 借此情景, 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 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最后, 可以分组讨论, 游戏介入, 让学生自己体悟, 即适当地介入游戏, 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二、注重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 教师应改变对教材的使用态度, 灵活使用教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将教材内容按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归纳, 如分为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或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理文。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 “写人记事”的文章, 先阅读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了解文章的叙事结构和顺序, 进而反复体会文章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再如, “写景状物”的文章, 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 第一步, 读文章, 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 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 读, 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进行序列训练, 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 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 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 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 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 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 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四、突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多种能力。

现行教材中课文时代感强, 文质兼美, 由于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 朗读练习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 善于运用声情并茂的描述性语言, 通过播放音乐等手段来烘托、渲染气氛, 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小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能力不强, 默读可以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教师要经常提示学生运用扫读、跳读、重点处反复读等方法, 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 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人们学习语言大多是先记而后逐步理解的, 或者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一点意思后, 随着知识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 到达一定的程度, 自然产生一种“顿悟”。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好、学生语言的最佳期。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上精讲巧练, 挤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是一项艰苦的学习, 学习只有掌握一定的背诵方法, 才能顺利地完成背诵。背诵训练要体现出层次, 先要求大多数学生正确背, 再要求全班学生正确背, 最后要求大多数学生有感情地背, 加快背诵速度。背诵时, 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 如先分段背诵, 再连起来背诵, 逐个击破的方法。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由于小学生识字量有限, 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生字新词,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课内阅读中, 学生获得的知识量是有限的,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经过反复训练, 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语文如何进行写作教学 篇9

一、以兴趣为先导, 让学生主动写作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行为的先导, 学生只有对写作感兴趣, 才能产生主动写作的激情, 才能愉悦地完成写作。在以往的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先布置题目, 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 教学枯燥无味, 而且学生的写作受到颇多限制, 这是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搞好写作教学, 就必须要以兴趣为先导, 让学生爱上写作, 主动而积极地进行写作。

1. 形象展示。

初中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图片、图像、实物、模型、音频、视频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远远大于文字的魅力。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与写作内容相关的图片、模型、画面等形象地展现给学生,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吸引力与趣味性, 更加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更能激起学生对写作内容本身的关注,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与强烈的写作动机。如让学生写关于校园集体活动的文章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形象展现历年学生参与活动的图片与视频资料等, 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阅历, 使学生对写作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2. 以说代写。

口头作文更具灵活性与随意性, 可以是长篇大论, 也可以是简短的几句话, 这与书面作文比起来大大降低了难度, 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更能激发学生说的激情, 引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从而真正实现以说代写、以说促写, 让学生在说中广言路、开思路。因此, 在写作前, 我并不急于让学生下笔, 而是让学生就此来展开积极的说话训练, 进行广泛地交流, 认真倾听、认真总结, 从而更容易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新视角, 产生新的看法与见解, 更利于学生写出富有新意与个性的文章来。

二、以素材为基础, 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 没有写作素材, 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优秀的文章来的。许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 写作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内容可写, 往往是东拼西凑, 无病呻吟。因此,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是搞好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 留心生活。

生活与写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之不停。”文章是现实生活的间接反映, 源于生活, 同时又高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 留心生活, 才能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从而在写作时有更多话可说, 有更多的事可写, 有更多的情可抒。我们不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将生活中的素材搬入课堂,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将其收录于自己的资料库中, 这样在写作时便可以信手拈来。

2. 大量阅读。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以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阅读与写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的素材大多来源于阅读的间接感受。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与语言素材, 促进语言的内化, 达到真正地为我所用。

三、以方法为主线, 让学生学会写作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 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写作并不是素材地简单堆砌, 也不是空有写作的热情就能够提高的, 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既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与渗透, 同时又要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 让学生将写作技巧与写作行为相结合,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方法的传授并不是进行一两节课专题讲述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的。学生掌握技巧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我们要将方法的指导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在分析与讲解课文时加以渗透, 以每一篇文章为例子, 进行相关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将写作的方法与具体的实例结合起来, 这比起枯燥的理论专题讲述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与掌握。同时, 我们也要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 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的训练, 让学生及时将所学运用于写作实践。只有与练习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一、习惯好。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 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 学习及方法上的, 都要十分重视, 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 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 培养习惯, 正面引导固然重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 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 好像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不然。笔者认为, 真正的“以人为本”, 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 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生, 必要时, 还需要有教师来左右学生的意志。因为, 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 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 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二、热情高。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我认为, 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是一种动态的, 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 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 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的感情, 语文课是无法上的, 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 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 必须进入“角色”。这方面, 需要引导, 需要熏陶, 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 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 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 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 试想, 如果学生看了课表, 某节课是语文, 眉头都是皱的, 语文课还怎么上?所以我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 来自于趣, 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 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 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 主动性强了, 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 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最关键的一点,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 对语文学习的激情, 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 我很赞成:让大爱温暖课堂!

三、会读书。

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是学生要会朗读, 要动情地读书。二是学生要会默读, 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 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 抓住主要内容等。三是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是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 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 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这些, 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 不同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义的理解, 会读书, 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 但训练肯定还是必须的。语文实践活动, 总得以训练为基础。某种意义说, 实践何尝不是一种训练?因此, 要从听、说、读、写, 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 从合作学习上, 从收集资料, 处理信息上, 通过指导, 让学生学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并主动去运用, 形成习惯, 学生将受益无穷。

上一篇:建筑经济审计下一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