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平衡

2024-07-03

资本平衡(精选四篇)

资本平衡 篇1

一、资本运动矛盾与平衡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

(一) 财务共同治理。

财务共同治理体现了企业资本运动中利益相关者矛盾基础性平衡的要求。现行财务共同治理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容, 即第一, 以财务收益分享机制确保利益相关者均能够从企业财务收益中获取到相关的利益报酬;第二, 以财务监督机制确保合理利益相关者均有参与企业财务监督的相关权利;第三, 以财务监督决策机制确保利益相关者均有参与企业重大财务决策的相关权利。

(二) 财务动态治理体现了企业资本运动中利益相关者矛盾动态性平衡的要求。

财务动态治理作为一种博弈和谈判机制, 利益相关者格局的变化势必造成财务治理结构的相应变化, 进而, 决定了财务治理结构的动态性。一方面是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变化, 掌握现行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变化应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即具体主体不变假定、同类利益一致假定以及角色单一假定;另一方面是财务治理的动态要求, 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财务治理结构, 财务治理的动态要求应建立在谈判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与冲突, 而社会信任度、合作盈余水平以及文化差异共同决定相关利益间的合作关系, 市场竞争压力、时间偏好以及风险态度共同决定着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因此, 应企业应切实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三) 财务相机治理。财务相机治理体现了企业资本运动中利益相关者矛盾危机性平衡的要求。财务相机治理是指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保证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取到企业的财务控制权。现行财务相机治理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 所有者相机治理。当企业经营者的不良行为时, 相关投资者可以通过监事会进行强行制止, 进而, 对并购行为给予支持等相互性治理措施;第二, 债权人相机治理。当企业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时, 债权人可申请企业破产, 并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清算和重组, 且对企业经营者的硬约束;第三, 员工相机治理。员工是企业的一份子, 有权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 当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降时, 其员工可以采取一定的相机治理措施, 要求更换企业相关经理人员, 并重新选拔有能力的人才任职;第四, 政府相机治理。当企业生产经营违背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时, 政府要依法给予相应的惩罚。

(四) 财务文化治理。

财务文化治理体现了企业资本运动中利益相关者矛盾自觉性平衡的要求。财务文化治理是指企业在一段时间之内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 即价值道德规范、风俗文化习惯以及意识形态, 同时, 企业文化治理建立在文化维度基础之上, 运用文化激励和约束手段, 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公平和效益的平衡为预期目标, 进一步引导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现行财务文化治理具有隐性和柔性等治理特征。文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财务文化治理机制的主导因素, 因此, 这就需要通过信仰、观念、道德、伦理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培养, 切实增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归属感、心理满足感以及声誉认同感。

二、资本运动矛盾与平衡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与路径

(一) 优化企业高层管理尤其是董事会的结构, 充分体现多元化。

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是具有一个完善信息且能充分发挥功能的董事会。大部分公司的所有权都是高度分散的, 个人股东的直接监控极其有限, 从而董事会非常关键。从实际出发, 董事会应注重专门性和多元化。专门性是指那些具有关键力量的群体, 最明显的就是最大的股东董事长。多元化是指为了打破股东垄断、危害公司及小股东利益, 需要将一些股东以外的有影响力的人吸收到董事会中, 即人们熟知的独立董事, 为董事会提供知识、客观性、判断和平衡。需要认识的一点是, 董事会更重要的职责是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下的资产受托人, 通过公开的市场运作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实现资本和自身的价值。

(二) 建立与完善二元监督体系。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 一个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整体上由管理层构成的董事会并不能最小化代理成本, 甚至可能是无效的。在这种情境下, 独立董事应运而生。就本质而言, 独立董事的首要职责是为董事会提供知识, 保证董事会决议及战略的客观性、平衡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说, 在企业发展的大方向的指导下, 着力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各方的利益, 保护弱小股东、非股东以及顾客的利益, 塑造一种有效的利益格局, 抵制垄断主义和投机倾向。在实际运作中, 独立董事是最后的压轴, 直接决定决策的通过与否及如何执行, 属于利益的制高点, 有效调节利益冲突, 减少委托代理风险, 同样发挥监督作用的还有公司内部的监事会。需要说明的是, 二者确实存在某些重叠, 毕竟都是执行监督职能。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的机制。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之外独立存在, 监事会则不然;独立董事存在于董事会之中, 参与董事会决策, 侧重于事前监督, 而监事会主主要侧重于决策后的具体执行的监督, 是事后监督。显然, 只有前后结合, 才能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

(三) 优化企业财务与人力资源的联动机制。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是知识的天地, 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竞争的不断升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的运作和发展表现出更大的人本依赖性, 并逐渐形成和强化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以及团体性。人力资源已成为承担各种企业和市场的风险、将风险转化为增值的关键要素, 彰显了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具体到企业内部, 就是企业的员工和经营管理者, 他们都是人力资本的重要而唯一的载体。因此, 企业应着力优化企业财务和人力资源的联动机制, 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基础上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作用于企业财务, 形成良性循环。

(四) 充分利用控制权市场的股权制衡机制。

股权制衡机制其实是一种外部治理机制, 通过公司的股权市场来制约公司的管理层。在实践中, 当公司的内部控制失败时, 会很快反映到公司的财务上, 通过市场的透明机制, 其他股东就会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售股票, 导致股价下跌, 促进管理层的更换, 从而公司被接管, 股价再次回升。从这个实践过程可以看出股权制衡的重要作用, 而且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也会参与进来, 形成更大的制衡作用。除了大小股东股权制衡外, 还有大股东间的制衡。股东制衡会衍生利益制衡, 即股权相当的大股东之间的制衡, 他们会自觉自发地相互监督, 防止另一方侵占。

(五) 企业财务文化的培育与利用。

在企业众多的管理者和员工当中,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企业财务属于财务部门的统辖范围, 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对财务可以漠不关心或者有点了解即可。而在企业合作的背景下, 企业内部的合作更成为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 其中企业内部合作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 只有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组合和优化并避免不必要环节的出现, 使得企业作业做到价值增值。只有这样, 对于企业全体员工都树立起包括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在内的财务文化意识和观念, 才能使企业资本运动矛盾与平衡的财务治理达到效果。当然, 对于企业的专职财务管理人员来说, 培养财务人员应有的职业价值观和具有专业化的财务理念也是必须的。

三、结语

基于资本运动矛盾与平衡的企业财务治理路径主要是对于企业内部的治理, 社会外部治理在一定时期对于企业都是一致的, 但无论何种企业财务治理路径, 都须为财务管理提升作为目的与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吕海林.浅谈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J].经济师.2011 (01) .

[2]黄茂钦.浅议我国集团财务制度的有效执行[J].金融经济.2008 (18) .

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与金融账户分析 篇2

统计显示,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资本和金融账户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第二大项目。由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组成,主要记录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等项目,而大量的内容则记录在金融账户中,所以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主要体现在金融账户差额上,金融账户的变化决定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化。金融账户中又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它投资。

金融账户差额=直接投资差额+证券投资差额+其它投资差额

同样,该差额为正时,称作经常项目顺差或盈余,为负时,称作经常项目逆差或赤字,为零时称为金融项目平衡。金融项目顺差表示在对外金融交往中资金净流入,金融项目逆差表示为在对外金融交易中资金净流出,金融项目平衡表示在对外金融交易中资金流入流出相等,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加明显

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长非常明显。具体来看,资本和金融项目实现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2%,在国际收支总顺差中的比重为36%,与去年同期相比,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我们看到,902亿美元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比2005、2006年的顺差规模还要高出272、802亿美元,显示出今年上半年的强劲增长,改变了2005、2006年以来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不断下降的态势。

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资本和金融项目中的主要部分金融项目实现顺差为88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40%。从结构来看,主要是由于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顺差额的增加以及证券投资逆差额的减少。具体来看,直接投资项目实现顺差509亿美元,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583亿美元,增长56%,表明受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生产要素价格较低,国内市场发展迅速的影响,外商投资我国市场的热度依旧。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看,今年上半年净流出74亿美元,同比增长17%。

从证券投资项目看,今年上半年实现逆差4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4%,从资产项目差额的结构来看,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5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97亿美元。进一步的从股本证券差额看,今年上半年实现逆差额5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0,表明2006年开始随着我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QDII)的正式启动以及投资范围的逐步扩大,股本证券项目的差额开始逐步扩大,2006年实现逆差额1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继续增加。从债务证券差额来看,今年上半年为-1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48亿美元,表明一直在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中占有主要地位的债务证券的投资规模今年上半年有明显减少。从原因分析主要有:(1)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管理局调减了短期外债指标,商业银行境外融资规模受到一定限制。(2)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对境内外资产布局进行相应调整,减少增持境外债券。(3)随着居民理财意识的提高,居民户外汇存款有所分流,减少了银行资金来源,也使得银行境外债券投资规模低于往年水平。从负债项目差额结构看,我国从境外证券市场融资以及吸收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流入1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亿美元。其中境内银行和企业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0亿美元,吸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亿美元。从原因分析,主要是去年我国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境外上市融资较多,而今年以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活跃,筹资者将眼光更多的转向了国内市场。

08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项目分析

资本和金融项目分析

横向分析

2008年金融账户资金流入3433.50亿美元,支出2326.21亿美元。顺差1108.29亿美元,接下来对金融账户的字项目进行分析。

直接投资差额分析

2008年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增加额18.08亿美元,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额549.36亿美元,直接项目盈余531.31亿美元,证券投资差额分析

2008年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增加额5.72亿美元,外商在华证券投资202.62亿美元,盈余196.90亿美元,其他投资项目分析

2008年我国在外其他投资增加额2242.74亿美元,外国在华其他投资增加额2621.82亿美元,盈余379.08亿美元。

由表看出证券投资账户中资产和负债项目都实现了盈余(除货币市场工具项目外)其他投资项目中负债项目全部盈余,我国在外投资净增加额=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净增加额+我国在外证券投资净增加额+我国在外其它投资净增加额

我国在外投资净增加额及其构成反映了我国在外投资的规模及其构成情况; 外国在华投资净增加额=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净增加额+外国在华证券投资净增加额+外国在华其它投资净增加额

外国在华投资净增加额及其构成反映了外国在华投资的规模及其构成情况。

从以上分析还可以看出,在金融项目里,我国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项目方面处于顺差地位,这说明我国在吸收国外资金的能力在大大加强,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外国居民认为在我国投资富有吸引力,从而推动了当地的投资。换句话说,外国居民可能会认为该国的经济增长是健康和平稳的,从而能够使他们的投资获得丰厚的回报,反过来说外国的投资又会促进我国资本存量的扩张,资本存量的增加会提高我国居民未来的生活水平水准。实际证明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当今的中国正在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在加强。

纵向分析资本金融账户差额

;对2003年—2008年金融账户进行对比分析 直接投资项目

2002年顺差46,789,569(千美元)2003年顺差47,228,993(千美元)2008年顺差53,131,430(千美元),2002-2003年顺差变化不大,2008年也有明显增加,增长幅度为12.5%,但对外直接投资较2003年增加1957327(千美圆)增加12。85倍,由于它在直接投资项目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外国在华的投资较大,直接项目还是实现了1.02倍的增长。那么造成我国对外投资增加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撤资和清算以及母公司资金往来而产生的外部资金流入大幅度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外投资汇出的资本金和母公司资金往来的国内资金流出大幅---增加。这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在境外进行直接投资。------李小平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

证券投资项目

2008年证券投资顺差531.31亿美圆,较2003年增加了72.3%倍,可以说增长显著。增长主要源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在这将从纵向比较加以分析,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可以明显看出数据的变化幅度,资产类项目2003年29.83亿美圆,2008年64.84亿美圆,增幅134.13%其增长原因是其子项目---债务证券所引起的,2008年债务证券比2003年增长117.44%而其债务证券下的中长期债券是导致资产类帐户增加的直接原因,2008年中长期债券比2003年增幅117.44%。在看负债类帐户,其子项目--债务证券对总体影响较大,比2003年增幅219.08%货币市场工具的变化相对较小2003年为-0.02亿,2008年为-0.032亿,其变化对负债的影响小,进而对证券投资项目的影响更小,可不特别考虑。

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发行股票和证券的筹资额在增加,增加的主要是中长期债券和股本债券,分别增加218.57%和41.33%,这可能是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发行市场活跃的原因。

其他投资项目分析

在2008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其他投资项目,对其变化的动因、结构、趋势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产生这种大幅度变化的主要在于外国在我国的其它投资的大幅上升以及我国在外国其它投资的大幅下降两个方面的原因。2003年58.82亿美圆的赤字。而2008年实现了379.08亿美圆的盈余,增幅达7.445倍,下面来分析增幅如此之大的原因。在这里我将先列出2003—2008年数据然后在分析:先看资产类项目贷方--表示资产的减少额,借方—表示资产的增加额,2003年赤字179.22亿美圆2008年盈余19.80亿美圆。储备资产项目,其中贸易信贷项目变化大,由2003年的14.65亿美圆赤字到2008年的158.97亿美圆的赤字,所谓贸易信贷,就是与进出口贸易资金通融相关的一种特殊的信贷形式,同时它又是实现国际资本投资的灵活方式。以贸易为对象,其发放具有明显的投资性质

可见国外在中国贸易信贷投资方面增加,这也说明了中国国内具有很好的投资环境。

在看负债项目,无论是借方亦或贷方均比2003年有大幅度提高,且贷方增加额大于借方减少额,从结构上考察,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信贷增加额的大幅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子项目—贸易信贷下的长期项目2003年余额为零,2008年余额为28.62亿美圆以及长期贷款也由2003年的53.56亿美圆逆差到2008年的48.15亿美圆的盈余,其他负债中的长期项目也由2003年的亏损到2008年的盈余,且增幅很大,这些都说明我国在贷款方面的能力较强,那么可以有更多的资本忖量用于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储备资产变动额分析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原则,从理论上讲,国际收支核算中的这些主要差额项目有以下关系:

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0

从而得到:储备资产变动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当储备资产为正值时,表明储备资产减少;为负值时,储备资产增加。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储备资产的变化。但是在时间中由于资料不完整、记录时间、估价标准以及汇率折算的不一致,上述恒等式往往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保持,因此还必须考虑误差和遗漏项目,从而上述关系式变为:

储备资产变动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净误差和遗漏)-------------《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1页

对比2003—2008年数据我们发现2008年我们储备资产为2083.64亿美圆,较2003年净增加89.3409亿美圆,增幅76.3%,其中货币黄金没有变,IMF分配给我国的特别提款权和我国在的储备头寸均有所增长,其中储备头寸变化较大,由2003年的-0.89亿美圆到2008年的4.79亿美圆,增幅6.38倍,但是绝大部分都体现在了外汇储备的增长上,2003我国外汇储备为1168.441亿美圆,2008年上升为2086.81亿美圆,净增加898.399亿美圆,增幅76.9%,另外在储备资产帐户中2003年贷方余额为零,2008年贷方余额为4.78亿美圆,其增加额主要由储备头寸引起,也就是,国内居民拥有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净债权存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净误差和遗漏的大幅下降。由于我国先后建立了金融机构、直接投资统计、证券投资统计、汇兑业务统计等申报制度,改进了国际收支核算的基础工作,我国国际收支统计上的净误差和遗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李小平观点。

总结:

一个有趣的事是,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还能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这在其他国家确实是个不曾出现的,揪其原因可能是我国资本和货币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资本的国际见流动受到限制,私人购买外国金融资产受到限制,但是随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上市,以及我国对WTO的承诺,资本市场将更加活跃。

从以上的总体分析和差额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大量顺差,由于资本账户记录的交易非常有限,数量也很少,因而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又主要来源于金融账户顺差。而金融账户内部变化最为明显的又是其它投资项目。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点,和2003年相比较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其它投资项目,储备资产以及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来源也在于其它投资项目的增长。金融项目下的其它投资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波动幅度较大的一个项目。它的变化方向,变化幅度直接决定着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也决定着我国储备资产以及外汇储备的增长。参考资料:

1。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源http:// 2。丹尼耳森范户斯《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第一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ndEdition)2008年一月第一次印刷

3.陈长民李丽霞《国际经济学》第8章国际收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资本平衡 篇3

A股市场反应过度,全球牛市结束

美国次级债危机与全球5年牛市的结束。具体说,就是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标志,全球流动性出现了逆转,过去长达5年的全球资本市场牛市事实上已经结束了。当时的主要依据是,美国国会全力对付潜在的经济衰退,次级债危机会愈演愈烈,货币流动性会出现逆转,同时,前几年从日本的贷出款会加速回流日本,从而导致全球资本市场牛市结束。现在看来,这些结论都是正确的。

关于A股市场,银河证券在今年2月曾提出针对3月份的策略报告,提出了三大不确定因素将推动A股估值中心的持续下移:

一、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将直接影响香港证券估值,最终导致A股股指向下。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造成资本市场的资金紧张,从而造成资本市场向下的压力。

三、再融资预期和大小非减持,将造成资本市场阶段性供求失衡。

当前,市场的底部可能提前到来,因为三大不确定因素一个都没有消除,而且市场反应过快、过度,导致股指下跌的速度和幅度短期内偏大。所有的负面消息都集中出现在“两会”前后的这段时间,从而造成投资者信心有恐慌性崩溃迹象。

资本市场的三大负面因素可能要等到5月下旬、甚至第二季度末才会有所好转,因为到那时,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可能有所缓解,而宏观调控政策也可能有所修正,大小非减持的负面效果可能小于预期,平安再融资还未到审批阶段,大家发现市场的反应可能远远超过了实际情况。尤其是封闭式基金分红,许多基金在2007年赚取了大量收益,根据法律,基金公司必须拿出40%以上的收益与投资者分红,所以,这些基金公司必须集中在3月底卖出股票以换取现金与投资者分红,这是制度上的缺陷。

到5月下旬,A股市场可能会出现反转。但从目前看,3月下旬的异常下跌说明,市场反应过度,底部可能提前到来。因为所有的负面因素可能都集中在3月份发生,之后不大可能再有更多负面因素了。

维持资本市场平衡,是一项长期任务

从中长期看,形势仍不容乐观。因为大小非减持的负面预期是很难消化的,造成资本市场短期、中期、长期供求失衡。去年进入减持期但还未卖出的有10000亿元,今年有17000亿元,总共近30000亿元,而明后年会更多。受此影响,市场恐慌心理会放大,所以资本市场的中长期前景并不看好。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有待于外部局势的稳定。目前,香港局势已经稳定了,而宏观调控政策也已经到了修正阶段,尤其是加息手段的运用,中国目前已经没有加息空间了,加息本身也不能控制信贷总量的扩张。从前几次加息情况看,每一次加息后,信贷总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同时,加息也不能减少消费需求的增长,老百姓的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还在增加,有所改变的是,第一,企业的微观融资成本提高了,由于贷款利率提高,最终会转移到产品价格上;第二,每次加息都刺激了几百亿场外美元资金进来套利,这就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越来越严重。1、2月的数据表明,两个月新增外汇储备达到1100多亿美元,如果照此下去,今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将达到7000亿美元,使得人民币的货币发行量将大大增加,美元与人民币利差越来越大。所以,人民币已经没有加息空间了,货币政策对股市也不会形成太大负面影响。唯一长期制约股市健康发展的就是大小非减持。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把维持资本市场的供求平衡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长期的任务来抓。同时,还应有一些创新性的办法,比如,对于一些国有股权,可以部分划归社保基金,这样做有利于消除人们对大小非减持的恐慌;第二,对于普通的大小非减持,没有划归国有股部分,须给予一定的法律规定,比如在减持时须事前公告,而不是想卖就卖,而在向交易所备案时须注明:如果减持对股价形成负面影响,应停止减持,或者还有其他后备措施等等;第三,对于一些小非,如果对市场形成了压力,应当使用一些创新性的金融手段,比如通过发行认股权证,将其时间拉长,使其减持的压力不至在短期内过于集中。

经济长期向好,大小非减持是主要压力

从长期看,任何国家股市都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息息相关的,是该国国民经济中长期趋势的正确反映,但在短期内相关性则比较复杂。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因为我国的人口结构比较好,从15岁到5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1%,人均收入达到2600美元左右,说明大部分人是资本的创造者,这是国家最有活力的阶段,经济的驱动力没有任何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些通货膨胀也是正常的。

牛熊之间没有明确界限,二者很难区分,中国股市长期是看好的,但如果大小非减持导致供求关系失衡的格局不解决,中国的股市还是不容乐观的。太保跌破发行价,一方面是由于发行价过高,同时也是当前市场缺乏信心的一个表现。

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应当创新性地化解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大小非减持已经成为当前制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导致投资者缺乏信心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政策当局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另外,还要把维持资本市场的平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除了传统的壮大机构投资者、加强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QFII等等措施外,还要创新性地做一些工作,以化解大小非减持的压力。

资本平衡 篇4

总体来看, 这些研究都重视社会资本对联盟的形成、演变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研究结果普遍显示其对联盟的这些方面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解释社会资本对联盟稳定性的作用机制时, 一般解释为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从联盟伙伴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利于减少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从而促进了联盟关系的稳定。这些解释多从“利他”的角度进行, 并不符合企业“经济人”的本质, 并没有揭示社会资本促进联盟稳定的内在机制。遗憾的是, 目前还没有文献从“利己”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对联盟稳定的作用机制。因此, 本研究在坚持企业“经济人”本质的基础上, 对社会资本是否以及如何通过互依平衡影响联盟稳定性进行实证研究, 以丰富社会资本在联盟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 为我国联盟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互依平衡作为中介变量, 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联盟稳定性的思路和框架。在这个研究框架下, 认为社会资本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手段, 社会资本不会改变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逐, 也不能保证企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反社会资本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工具。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企业建立联盟的根本原因是对联盟伙伴存在某种依赖, 当然具体依赖的内容多种多样。只要联盟成员间相互都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依赖, 则主观上都不愿意离开联盟, 并且在这种相互依赖处于比较对等的条件下, 谁都不会轻易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因为那样也会使自己受到对方类似行为的报复, 因此联盟也就可能维持稳定状态。因此, 维持联盟成员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平衡是实现联盟稳定的重要前提。如果企业可以通过社会资本来促进维持互依平衡的话, 那么社会资本对联盟稳定的作用机制就有了新的且深刻的解释, 即联盟成员通过社会资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促进维持联盟伙伴的互依平衡来达到稳定, 并不是单纯为对方利益着想而实现了联盟稳定。

因此, 本研究引入互依平衡的视角, 采用Nahapiet和Ghoshal从社会资本的特征维度出发对其进行的定义, 即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个人或社会单位关系网络之中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 将社会资本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 构建社会资本与联盟稳定的理论框架。如果该设想成立, 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就比较可靠, 也就能比较有效地指导企业的联盟管理。当然, 社会资本也不一定完全通过互依平衡对联盟稳定产生作用, 但这并不影响本研究探索的意义。

要说明的是, 这里指的稳定并不是机械的静态稳定, 而是动态稳定。事实上, 在动态的环境下, 僵化静态的稳定并不一定意味着联盟成功。就好比一对感情不好的夫妻, 可能因某些原因维持着婚姻, 从表面上看婚姻是稳定的, 但其实并不成功, 双方都不幸福。徐礼伯、施建军提出联盟动态稳定的概念, 认为在动态的环境下, 联盟各方可以不追求联盟计划与协议的完全执行, 不强调合作模式与管理手段的固定不变, 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 适当适时调整合作形式和管理方式, 以有利于提升合作各方的竞争力, 并指出联盟动态稳定是不断创造价值的源泉。

1.1 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

uzzi研究发现信任可以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 我们据此也可推断出在渠道联盟中信任可以促进联盟实现稳定;Nahapiet和Ghoshal研究发现社会资本中的高水平信任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监控成本;Anderson和Weitz研究发现信任与关系持续时间正相关;Yang等人根据社会交易理论和目标相互依赖理论, 对供应链联盟中关系稳定的来源进行了研究, 研究显示关系资本和信任正向影响关系稳定;陈耀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 关系资本与关系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

联盟最终的生存能力和成功依赖于合作伙伴对合作关系中非正式责任的遵守和重视程度, 以及为持续价值创造而调整 (正式或非正式) 联盟关系的能力 (李新春) 。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联盟伙伴间加强沟通, 及时掌握外部环境的动态, 了解合作伙伴的想法;需要相互间彼此信任, 沟通有利于促进信任的生成, 信任同样也利于沟通和信息的传递;更需要相互间有共同的价值观念, 以促进相互理解, 尤其是对合作伙伴战略思维的领悟。联盟中企业间社会资本的建立和积累可以促进联盟伙伴间相互协作, 动态适应环境, 实现联盟动态稳定, 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最终共同提高竞争力。

结构维度的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企业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有利于信息的获取, 如关于环境的信息、合作伙伴的信息等, 从而有利于加强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联盟伙伴的了解, 可以增强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减少对联盟伙伴的误解和战略误判;关系维度的社会资本可以增强合作企业间的信任, 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合作企业间的猜疑、障碍,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此外, 互惠的规范也是稳定关系的基础 (Gouldner) ;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可以消除或减小合作企业在目标的价值观上的冲突和差异, 共同的价值观有利于合作伙伴形成深层次、高度稳定的关于发展的想法, 它会有利于共同应对环境的挑战。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1a:结构纬度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实现联盟动态稳定。

H1b:关系纬度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实现联盟动态稳定。

H1c:认知纬度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实现联盟动态稳定。

1.2 社会资本与互依平衡

联盟中企业间加强联系的强度、密度, 改进联系方式, 建立结构维度社会资本, 可以增加信息传递的通道。关系维度社会资本中的信任、规范等可以促进合作各方开放自己的资源, 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 促进联盟伙伴间非市场化的交流, 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 以有效地实现异质资源间的结合, 可以提升各自的资源利用效果和效率, 促进企业新的知识和能力不断生成, 提高各方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认知维度社会资本中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使合作各方能准确理解对方各种“信号”的意图与含义, 甚至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就能预知对方在某些问题尤其是战略问题上的想法。因此, 即便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 这种“知根知底”的伙伴关系, 也能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伙伴间一般不会产生对对方战略意图的误读或误判。随着这种结合的深入, 联盟各方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伙伴, 这种沟通或隐性知识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具有较强的专用性、无形性、模糊性, 有助于隔离联盟外的模仿, 增加转移的成本, 这其实提高了相互间的依赖程度。同时, 社会资本的积累会促使合作各方为了合作能长期进行下去, 联盟伙伴之间会建立起一种柔性的相互依赖平衡机制, 以在合作中主动并动态地维持这种依赖的对等性。

此外, Nahapiet和Ghoshal的研究发现结构维度社会资本有助于知识交换, 认知维度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组合能力从而影响智力资本创造, 关系维度社会资本有助于激励各方通过交流与组合从事知识创造;Ireland等人研究认为社会资本 (尤其是信任) 可以促进企业间互补性隐性知识的结合从而产生竞争优势;Mcfadyen和Cannella认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网络中信息、观念、资源的交换数量, 从而影响知识创造等。这些研究虽然主要是研究社会资本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的, 但其作用机制都是相近的, 社会资本促进了信息、知识的分享与结合, 这个过程必然会使参与各方的相互依赖增强, 并在交流中柔性平衡这种依赖。

社会资本还有助于联盟各方加大有形资源中软性资源以及无形资源的投入, 相互帮助, 相互促进, 甚至主动帮助联盟伙伴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提高“造血”功能。这种帮助并不是单纯的“利他”行为, 而是具有长远眼光的“双赢”或“互惠”行为, 企业帮助伙伴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一方面提升了伙伴的竞争实力, 这个过程实际上增加了伙伴对自己的依赖;另一方面, 伙伴实力的提升提高了联盟成员的质量, 这实际上也提高了自己可以整合资源的质量。这种“利他”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是对自身根本利益的保障。这种机制可以使联盟内各方进一步充分发挥自己资源的核心优势, 这种核心优势与核心优势的内在整合可以促进产生“核变”效应, 不仅别人难以模仿, 联盟各方之间也更加相互依赖。

合作各方在合作中建立起来的互信、共同认可的规范 (包括潜规则) 、共同的价值观念等可以促进合作各方的无形资源投入及相互渗透, 其结果必然会使合作各方深度融合, 合作各方的关系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更加难以分离, 并且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出于合作各方创造价值的内在需求, 没有任何硬性的束缚, 是一种内在稳定。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2a:结构纬度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实现互依平衡。

H2b:关系纬度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实现互依平衡。

H2c:认知纬度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实现互依平衡。

1.3 互依平衡与联盟动态稳定

Muthusamy和White提出联盟内权力和控制的平衡有助于提高联盟的稳定性。而联盟成员相互拥有的权力是由相互依赖的程度决定的, 相互依赖的平衡决定了权力的平衡, 从而影响联盟稳定。Gulati的研究表明, 企业之间具有高度互相依赖性比没有依赖性建立联盟的可能性要高得多。由此我们推论得出联盟内企业之间相互依赖性越高, 联盟越稳定, 因为相互的依赖性越大, 企业就越离不开对方, 那自然合作就能稳定进行下去。在达到一定依赖强度的基础上, 保持相互依赖的平衡是实现联盟稳定的根本。Snyder和Diesing认为当权力取得平衡时, 交易关系将从竞争转向合作。同时, 相互依赖的平衡也会促使合作各方公平分配合作的收益, 这一点又有利于联盟稳定。常识告诉我们, 企业之所以要和合适的对象结成联盟, 是因为企业对这些对象存在着依赖关系, 这种依赖关系对价值创造、竞争力提升是相当重要的。同样, 对方企业对自己也存在着依赖关系, 否则它不可能与你建立联盟。这种双向的依赖对联盟的形成和维持缺一不可。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3:互依平衡有利于实现联盟动态稳定。

根据以上理论假设H1a、H1b、H1c、H2a、H2b、H2c、H3, 可以认为社会资本通过互依平衡对联盟动态稳定产生影响的路径可能是存在的, 从而可以提出以下理论假设:

H4a:互依平衡在结构维度的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H4b:互依平衡在关系纬度的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H4c:互依平衡在认知纬度的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变量测量

对社会资本 (自变量) 的测量主要借鉴了韦影等的测量题目, 在修改的基础上, 设计了2个题目测量结构维度社会资本 (STR) , 3个题目测量关系维度社会资本 (REL) , 2个题目测量认知维度社会资本 (COG) 。对互依平衡 (BAL) (中介变量) 主要借鉴了任星耀、Jap&Ganesan等的工作, 在修改的基础上, 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设计了8个题目间接测量4个问题, 相当于直接设计了4个题目。联盟动态稳定 (STA) (因变量) 的测量主要借鉴了Johnson、李永锋等的工作, 在修改的基础上, 设计了4个测量题目。以上所有题目均采用Likert七级打分法。

此外, 本文还根据前人研究, 对研究不关心的但可能影响联盟稳定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 主要有3个控制变量。一是联盟双方规模与实力的差异 (SCALE) , 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有多种衡量的方法与标准, 这里采用主观测量的方法。将联盟双方规模或实力对比分为相当、悬殊和有一定差距。用“1”表示相当、“2”表示有一定差距、“3”表示实力悬殊。二是联盟双方所有制形式的差异 (OWE) , 本文按照韦影的划分方法将企业的所有制分为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其它企业, 分别提问合作双方的所有制形式, 然后确定所有制形式的差异为相同与不相同。“1”表示所有制相同、“0”表示所有制不同。三是联盟的类型 (TYPE) , 将联盟的类型分为股权联盟与非股权联盟。“1”表示股权联盟、“0”表示非股权联盟。

2.2 数据与样本

本研究在南京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231份, 共回收问卷219份, 其中有效问卷164份, 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分别为94.8%、71.0%。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 本研究所获样本企业的行业范围较广, 其中软件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行业企业26家, 占15.9%;生物制约和新材料行业企业11家, 占6.7%;机械制造、化工和纺织行业企业21家, 占12.8%;建筑、建材制造与房地产行业企业39家, 占23.8%;其他行业企业67家, 占40.9%。从合作方式来看, 采用股权合作的联盟45个, 非股权合作的联盟119个。从合作企业间规模与实力的差异来看, 实力相当的联盟73个, 有一定差距的62个, 悬殊的29个。从联盟企业间所有权性质异同来看, 所有制性质不同占76个, 所有制性质相同占88个。综上分析可知, 本研究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质量检验

本文采用LISREL870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CFA) , 以确认构念效度。CFA的结果显示:CFI=0.96 (大于0.9) , RMSEA=0.010 (小于0.05) , x2/df=2.014 (小于5) , 表明模型拟合较好, 同时各个指标的最小负载为0.51 (大于0.45) , 且t值均大于1.96, 说明本文的测量模型可以接受。

用SPSS16.0检验问卷Cronbachα信度, 结果表明总量表的Cronbachα为0.882, 各变量的Cronbachα值也基本在0.7以上, 说明本研究的信度符合要求。

用SPSS16.0进行KMO检验, 结果KMO值为0.819 (大于0.7) , 因子分析析出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 第一个因子占总方差的31.003%, 表明本研究同源方差问题不严重。

用SPSS16.0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结果显示三个维度社会资本、互依平衡的VIF值均在1~2之间, 远小于10, 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2 描述性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相关系数显示, 三个维度社会资本都和互依平衡以及联盟动态稳定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互依平衡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三个维度社会资本有利于联盟伙伴间实现互依平衡和联盟动态稳定, 互依平衡有利于实现联盟动态稳定。此外, 三个维度社会资本两两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它们可能共同对互依平衡和联盟动态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在考虑了联盟双方规模与实力的差异 (SCALE) 、联盟双方所有制形式的差异 (OWE) 、联盟的类型 (TYPE) 等控制变量的条件下,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 根据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互依平衡与联盟动态稳定, 以及社会资本、互依平衡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三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关于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关系的验证, 由表2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 H1a、H1b和H1c得到了验证。关于三个维度社会资本与互依平衡之间关系的验证, 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回归结果可知, H2a、H2b和H2c得到了验证。当关系维度的社会资本进入回归模型 (模型5) 以后, 尽管结构维度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正, 与研究假设提出的方向一致, 但它在0.1水平上不显著, 这一结果初步说明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可能通过关系维度社会资本从而间接促进互依平衡;当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进入回归模型 (模型6) 以后, 尽管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和关系维度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正, 与研究假设提出的方向一致, 但它们在0.1水平上均不显著, 这一结果初步说明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和关系维度社会资本可能通过关系维度社会资本从而间接促进互依平衡。综合模型5和模型6, 可初步说明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可能通过关系维度进而再通过认知维度社会资本促进互依平衡。关于互依平衡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关系的验证, 由模型7的回归结果可知, H3得到了验证。关于互依平衡在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所起中介作用的验证, 从模型8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三个维度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 且模型8中认知维度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比模型3中的回归系数明显减小 (从0.368减为0.243) 。综合三组回归模型可以说明, 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部分通过促进互依平衡而促进实现联盟动态稳定, H4c得到部分验证, H4a、H4b没有通过验证。

注:括号内为t值。**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4结论与建议

互依平衡在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联盟伙伴间实现相互依赖的平衡是实现联盟动态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这种平衡联盟动态稳定较难实现, 社会资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互依平衡来促进联盟实现动态稳定的。这个发现揭示了社会资本对联盟稳定性的内在作用机制。认知维度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本中最深层的内容。研究表明, 结构维度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关系维度社会资本进而再通过认知维度社会资本对对互依平衡和联盟动态稳定产生作用的, 说明企业间关系的强度、密度应转化为信任、规范进而再上升为共同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促进联盟动态稳定。

企业应合理建立、积累和使用社会资本。一方面, 企业应认识到社会资本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互依平衡对联盟动态稳定产生作用的, 因此企业在建立和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应围绕如何促进互依平衡这个角度来进行, 不能为了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发展的手段, 不是目的, 这样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 企业应把握社会资本各维度间的关系, 维持社会资本各维度水平的均衡上升 (韦影) 。企业还应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 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与优势, 这是和别的企业建立联盟, 整合别人资源的核心资本, 也是维持甚至提升联盟成员对自身依赖的关键。

摘要:对社会资本影响联盟动态稳定的机制进行研究,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对我国企业社会资本如何促进联盟动态稳定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在不考虑互依平衡作用的情况下, 结构、关系、认知等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对联盟动态稳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引入互依平衡后, 社会资本对联盟动态稳定的作用显著下降, 互依平衡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资本平衡】相关文章:

生产平衡05-01

平衡记分05-11

平衡杠杆05-14

平衡原理05-16

平衡施肥05-19

如何平衡05-19

平衡低压05-20

权利平衡05-28

平衡模式05-29

总量平衡06-07

上一篇:资源型公司下一篇: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