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2024-06-17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精选十篇)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1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1]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以看出它的四个特点:[2]一是整体性:生态文明发展和存在的对象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二是和谐性:是指协调好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三是高效性:指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得到循环利用。四是持续性: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3]在生态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只是用来修复生态系统的工具,它崇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观的确立将促进经济循环有序的发展;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存在的问题

新疆战略地位特殊而重要。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促进新疆长治久安,不仅关乎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周边外交政策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4]

1.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新疆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由于技术限制,新疆大多采用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不仅污染环境,对资源的浪费也极为严重。南北疆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从总体来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这与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称。

今后较长时期,新疆应转变发展思路,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长治久安。

富民重点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区的重点应放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上,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投入、低消耗、集约型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生态与环境对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首先,新疆绿洲的保护。新疆绿洲为7.07万平方公顷,占全疆面积的4.25%,却养活着全疆90%以上的人口。它是干旱、半干旱区地理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交换最频繁,生物和非生物产出量最高,承载力最强大,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子系统。[5]它具有动态性、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三大基本特性。新疆要发展,必定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这必然会涉及到绿洲的保护问题。我们在生产建设援建中,要应用绿洲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和物质再生的原理进行城市建设。

其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是干旱区自然环境综合体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主要介质。一旦脱离保证绿洲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必需品,绿洲也无法存在下去。我们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同时要考虑河流廊道的连贯性,不能截流、断流。

再次,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新疆是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生态交错带。所有生态系统间生态流流动都通过生态交错带,并受其影响使流速和流向发生改变,起着流通通道的作用。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不能将其人为地分割成不同的部分。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尊重生态系统完整性,要从全局考虑,在不破坏其完整性的情况下进行发展。

三、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狠抓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新疆的综合实力

新疆基础薄弱,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是导致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快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供给能力的根本举措;也是改善创新条件、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素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说来,即从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民生改善等基础方面入手,同时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2.提倡科技创新及引进创新性人才队伍

不管在什么时期,科技和人才是致富的主要因素。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性科研开发;加大投入,进行基础教育,提高人民整体文化水平;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对口支援和西部大开发建设,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

3.协调区域发展模式,使城镇之间、南北疆之间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结合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大力扶持南疆三地州发展,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其次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引导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开发潜力和空间大的区域转移。

4.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转变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根据资源状况,确定开发重点,配置优势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生产方式向“原料低投人、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做到资源无害化、废物最小化。

5.建立健全社会体制和机制创新

必须大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首先,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行政职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其次要加强政府职能,建立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再次要深化企业改革,探索地方、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企业融合发展机制。

四、结语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新疆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地推动和引导,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随着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推进,新疆生态系统的状况将会出现一个巨变。展望未来,我们坚信: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健康的不断改善。新疆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各民族将会拥有一个更加光辉的未来。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进一步把循环经济型模式纳入新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中。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生态文明发展角度做好PRED(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确保新疆到2020年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跨越式发展,西部大开发,新疆

参考文献

[1]常贺中.天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文明的思考[R]∥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9-23.

[2]陶海南.潘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R]∥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320-340.

[3]韩建丽,于爱春,徐辞停.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3-27.

[4]李红.新形势下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N].新疆日报网.2010-06-01.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2

参考选题范围

1.从我区历史的演进谈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3.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发展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6.反映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事物、新动向

7.我区应如何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与传播 8.生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作用 9.如何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文明之源、文化之源 10.结合我区实际谈谈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我区生态文化与各种文化观象的结合及表现形式 12.传统生态文化对我区人文、艺术、地名、风俗等的影响

新疆地区生态鸡养殖探研 篇3

关键词:生态鸡;养殖;探研

导语

生态鸡养殖是一种与现代化笼养不同的,完全回归自然,实行野外放牧的饲养方式。以选用良种鸡为基础,采取圈舍栖息与山地放养相结合,以自由采食昆虫、嫩草和各种子实为主,人工补饲配合饲料为辅,让鸡在空气新鲜、水质优良、草料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发育,以生产出绿色天然优质的商品鸡及其蛋品。新疆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生态鸡养殖的良好地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地域优势在新疆养殖好生态鸡呢?

首先,要选好场地。养殖生态鸡要选择生态环境优越的天然草原、天然山地、果园田野等适合放牧的场地饲养。场舍周围要求5公里范围内没有大的污染源,有丰富的草料,且有小溪、山泉水最佳,其山地坡度以不超过25°为宜,且背风向阳、绿树成荫、水源充裕、取水方便。如果是规模养殖还要求道路交通和电源有保障,便于饲料和产品运输和加工。鸡舍和运动场的设计标准,鸡舍一般按照每只鸡0.1平方米,要求架养栖息;运动场按每只鸡1平方米计算,运动场周围最好用竹篱和塑料网围起来。

其次,是选准品种。生态鸡养殖选用的品种事关养殖的效果和成败,品种选用恰当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前功尽弃。因此,在生态鸡养殖品种选用上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来选择,一般肉用鸡种、兼用型鸡种和蛋用鸡种的公雏及草鸡都可作为生态肉鸡品种,可因地制宜选择,但通常以兼用型鸡种最好。

再次,选择合适的育雏季节。择时育雏生态鸡的饲养必须选择合适的育雏季节,以利于生态鸡的放牧饲养。按照新疆的气候特点,一般最好选择3月~6月份育雏。因为这一时段气温由低到高,光照充足,有利鸡的生长发育,有利育雏成活率的提高。同时,春雏生长发育完全,性成熟早,产蛋持续时间长,个体较大,尤其早春孵化的雏鸡更好。春孵化的雏鸡到中鸡阶段,由于气候温暖,环境适宜,舍外活动时间长,使鸡可得到充分的运动与锻炼,因而体质强健,天然放牧采食,抗御自然和预防天敌的能力强。

第四,科学地人工补料。生态鸡养殖人工补料必须科学,用于生态鸡人工补料的饲料必须是天然有机饲料,在种植生态鸡饲料时,必须按有机食品生产的要求操作;生产有机配合饲料必须按生产有机食品的标准执行,生产过程中严禁添加各种化学药品;购买商品饲料必须选用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不含任何化学药物、生长激素的全价饲料,以保证生态鸡的品质。在育雏和育成阶段,要按照鸡生長阶段的营养需要,保证雏鸡、育成鸡和成年鸡的饲料供给和补充。

第五,注重放养训练。生态鸡的放养训练是饲养中的关键环节,要从幼雏抓起。雏鸡在舍内饲养4周后,体重达到200克左右,此时改为有草地、有围栏的场地散养,有目的地训练鸡条件反射,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雏鸡听到人为的声音就回来吃食饮水。此时应抓住时机训练鸡群觅食饲料和捕食牧草的能力,经过约4周~6周训练,雏鸡形成了条件反射,捕食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大大提高。抓好育成阶段的饲养管理,从8周龄~20周龄为育成期,育成阶段的任务是充分训炼鸡只的胃肠消化能力和捕食食物能力,力求鸡群均匀度好,健康水平高。鸡个体重达到500克左右时,已具备了放养的基本条件,可以把鸡群散放到预先圈定的放牧场地,开始鸡的自然生态饲养,让鸡群在开阔的山野各展其能,自由自在地捕捉昆虫,寻觅草子,啄食嫩草。

第六,搞好安全防范。新疆地区鹰、黄鼠狼、山猫、狐狸、蛇这些鸡的天敌时有出现,在生态鸡放养过程中的安全防范工作一定要把预防鹰、黄鼠狼、山猫、狐狸、蛇等天敌的危害做为安全防范的重点。一般山地自然生态环境越好,天敌活动也就越频繁。预防天敌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一是用尼龙网把放牧场围罩好,并有专人值班,随时发现进犯天敌,并实施驱逐,防患于未然;二是饲养并训练好家犬,以利其特殊本领“看山护鸡”,减少损失;三是在牧场边境人为布设如草人等防护物迷惑和驱赶天敌,以防止鹰、黄鼠狼、山猫、狐狸对鸡群的袭击,以确保生态鸡放养安全。

第七,加强疾病防控。生态鸡的生长期以放养为主,大部分时间在野外活动,且生态鸡生长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4~5个月,随时都有可能传染各种疾病。为此,必须切实做好鸡的免疫接种工作。鸡疫病防治“重”在防,“贵”在早,从出雏以后的第一天就要接种鸡马立克氏疫苗。同时,要在兽医的指导下,做好鸡新城疫、鸡支气管炎、禽流感、禽霍乱、法氏囊、鸡痘等疫苗的防疫注射。此外,还要注意及时做好其他疾病的防控和治疗,以保障生态鸡健壮成长。

结论

新疆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篇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屏障。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对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的林业生态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方向,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新疆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

2.1 自然环境的破坏

滥伐数目、陡坡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稀有物种消失的后果。由于山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森林植被覆盖稀少, 生态环境恶劣, 生态条件差,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是生态基础建设的脆弱环节。不利于新疆林业的生态的体系的构建。

2.2 生活环境的影响

工农业的迅速发展, 必然对生活环境造成影响。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主要是人为因素, 城市建设发展以及外来有害生物的侵袭。结果造成水污染以及土地沙漠化, 造成林业生产力的下降, 珍稀物种濒危, 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林业生态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行政机构的管理措施和管理策略不到位

林业行政机构职能没有科学的定位, 在林业生态建设机构设置不合理, 现在的林业部门职能涉及范围宽泛, 实践运作周期长、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多, 而收到成效不明显等诸多问题。为了加快新疆林业的生态建设既要从根本上对执行部门的职能进行调整, 解决林业生态建设的繁重任务与社会参与程度不够之间的对立矛盾, 以及对林业生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建设的高要求与生态文化建设薄弱之间的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为新疆的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林业部门管理宣传薄弱, 群众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足

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远的、艰巨的事业, 作为林业部门应该进一步转变思想, 增强服务意识, 做好新疆林业生态建设的宣传, 以及农业、林业、渔业等相关产业依据政策法规的宣传。

各级林业部门要紧紧围绕“环保优先, 生态立区”理念多角度地宣传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提高政府对新疆林业生态建设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 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以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新疆人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促进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通过传播生态文化, 积极引导人们在高层次上亲近自然、品味自然, 崇尚绿色生活, 珍惜绿色家园。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防治山地荒漠化和土地沙漠化, 退耕还林, 使城市和新农村绿化等政策得到有效的开展。树立“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 营造良好的居民生活环境。

4 加强林业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4.1 科学指导新疆林业建设的规划

科学指导编制新疆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 组织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因地制宜, 采用合理模式, 合理的措施, 逐步建立一批防沙治沙示范基地。促进天然森林植被恢复, 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

4.2 加快新疆林业生态建设的进程

全面实施新疆防沙治沙工程, 职能部门出台政策法规保护新疆天然林, 启动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工程, 扩大宣传新疆的退耕还林工作, 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恢复山区天然林和荒漠河谷林的生态功能, 加快天山、阿尔泰山前山带山林再造工程。以天山为例, 天山山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 几条大型河流均发源于天山西部, 天山西部的野果林, 更是重要的基因资源库。还拥有30种以上的哺乳动物和100种鸟类的珍贵自然资源。 新疆林业逐步形成生态防护体系, 扩大林区森林面积、保护自然山区森林景观、保护森林野生动植物, 保持森林土壤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4.3 增强新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通过新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 加大对镇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森林防护体系建设, 增加森林病虫鼠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 实施自然林的保护工程, 增加动植物品种多样性, 有效提高森林内有益种群的数量, 增强森林对病虫灾害的控制能力, 合理地管理森林资源,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4.4 实现新疆林业产业化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森林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 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 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力扶持新疆林果业发展, 重点支持优势特色经济林品种, 如核桃、香梨、巴旦木、开心果、沙棘、枸杞等, 促进农民增收, 同时支持新疆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促进良种的使用和推广, 加强对新疆本土生物资源的保护, 建立新疆林木资源库, 保护好新疆稀有物种资源。为新疆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加快农村自然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森林旅游业, 让新疆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亲近绿色生态、休闲娱乐的旅游胜地。

4.5 逐步改善林区民生

构建林业生态建设网络, 优化林业生态格局, 实现农牧业增产, 美化城市和农村环境, 形成城乡一体化绿化和生态保护建设新格局, 阿图什市北山绿化工程和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以及防护林建设工程, 新农村绿化工程项目的开展, 积极推广生态防护、生态经济、生态景观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的原则, 建立林业与社会之间整体协调的持续发展系统。

4.6 以科技为支撑, 不断提高新疆林业水平

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用, 真正将林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创新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依靠林业科技实现兴林富民。在农业种植方面, 增加有机肥的使用, 避免农药化肥的施放, 真正形成绿色农业生态系统, 利于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在林业方面, 加强林业的科学研究, 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的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优良品种, 满足林业生产需要。

5 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5.1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保护林业资源, 建设和恢复林业生态系统, 利于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林业不仅提供多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 还能为林业相关第三产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2) 加强林业建设能够为可持续性发展和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挺供广阔的前景。林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构建新的环境体系。

(3) 林业生态建设是科技发展生态化的物质和环境基础。实现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4)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具有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重大现实意义。

5.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新疆天山, 阿尔泰山天然林保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 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的有效开展, 有利于气候的调节, 保持水土, 以及防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继续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高森林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 推进新疆林业生态的建设, 是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最经济、最快捷的方法。

5.3 加速林业生态建设,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据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断的调整管理措施和策略, 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发展。林业的重要职责是建构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加速林业生态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健, 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加快林业生态的建设,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 建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复合式生态系统, 确保林业生态健康发展。关注新疆林业生态环境, 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和改造, 构建绿色新疆生态大省, 以新疆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建设绿色新疆、构建和谐经济社会的基础, 探讨了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以促进新疆林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新疆

参考文献

[1]曹国江.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规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3 (1) :71~72.

[2]刘俊昌.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37~38.

[3]张於倩, 王玉芳.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 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 2004 (4) :63~64.

[4]吴克宁.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2) :41~42.

[5]桑伟莲.孔繁翔.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 2000 (10) :171~173.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5

新疆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作 者:李艳红 楚新正 金海龙 LI Yan-hong CHU Xin-zheng JIN Hai-long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乌鲁木齐,830054刊 名:地域研究与开发 PKU CSSCI英文刊名: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5(5)分类号:X826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艾比湖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6

一、新疆写意人物画创作的现状

新疆当代的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是建国后才开始的,由于新疆历史文化因素,绘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新疆的写意人物画长期出现空白现象。长期以来,新疆各地的绘画仅限于佛教洞窟壁画。新疆多信奉伊斯兰教,古代与阿拉伯等中东国家宗教活动接触较为密切,受阿拉伯国家的影响和宗教活动的密切往来的联系,使细密画在新疆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和保存。10世纪后伊斯兰教兴起,由于教规禁止偶像崇拜所导致壁画的绘图活动也被取消掉。除了伊斯兰装饰的图案和纹样,基本上没有任何绘画存在。中国伊斯兰教绘画在这方面也是如此。现在新疆地区最少数人是穆斯林,它也会影响艺术形式。阿拉伯文字,几何图案和植物为主体的格局,形成了绘画的新疆装饰艺术风格。建国后新疆写意人物画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画家,龚建新、董振堂、李灼、吴奇峰、李尧天、雷中峋、吐尔地·依明、康书增等。

80年代起是新疆当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阶段,画院的成立为新疆写意人物画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新疆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很多画家提供了大量的写意人物画创作素材。新疆的写意人物画家本反映真善美、反映新疆题材创作思想,借助写实语言绘画,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其中还借鉴了西方素描的造型因素,创作出来的画面富有水墨韵味又不失细致深入刻画。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疆写意人物画本质是扎根于新疆的本土文化,反映的都是新疆人民大众的普通生活,这是对新疆各族人民生活的赞扬也是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建设的真实写照。因此新疆写意人物画创作的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由于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人物形象风格也和内地的人物形象风格有所不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生活,包括宗教信仰与大陆不同,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新疆画家们用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体现民族风情的画风,其中以冯伟国为代表,他的水墨人物画表现形式都很夸张,用漫画的写实方式来表达。用笔用墨都很到位,夸张的造型搭配合理,表现的题材多为巴扎、市集一角、欢闹的场面较多。创作手法多采用具有典型的阿凡提的条纹服饰入画,新疆典型特点浓厚。新疆画家也抓住这一民族特点和视觉体验,刺激了大量的艺术家的作品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内地画家不辞辛苦大老远赶来新疆采风,这么得天独厚的资源给新疆画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灵感。新疆地域的偏远,也给新疆绘画带来很多不便之处,缺少优秀的临摹范本,缺少传统的绘画表现形式,所以在绘画技术和高度上就有所限制,新疆的写意人物画精品较少,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便利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绘画与文化融合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新疆的写意人物画在新疆画家们辛勤的努力下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追求新疆写意人物创作的道路上,写意人物存在着两种典型的形式。一是龚建新的水墨肖像画,二是维吾尔族画家吐尔地·依明的人物画和哈孜买提的写意人物画。龚建新的水墨人物画是新疆少数民族形象独特的传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的结合绘画,人物表现形式富于结构感和真实感同时又不失传统中国画的韵味,龚建新的水墨肖像更好的运用西画技法和国画技法对少数民族形象的恰到好处的表现。吐尔地·依明和哈孜买提的写意人物画所反映的典型性在于他们的绘画以中国的传统材料技法为载体并有效的结合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来进行创作,可以说他们把中国画进行了加工改造,通过这种改造后的人物画富有了维吾尔的味道,也符合他们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例如他们对维吾尔舞蹈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进行夸张手法,服饰更绚丽多彩等。以新疆少数民族人物画绘画为题材的写实性,主要是力在表现中国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的绘画形式语言中,采用中国传统的国画写意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并通过水墨的表现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意象韵味,使作品内容富有内涵而又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的艺术绘画更注重了“理念”来传达。为了艺术打破世俗生活的束缚,传统中国画讲究神韵,注重以少胜多和以神取胜。充分地运用新疆少数民族人物绘画的主题和内容,表达对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所领会到的道理,自然界是绘画写意语言的探究所,同时也是以生命力的视觉语言与观众产生有效的互动,与群众进行无声的心灵对话。上述这些都是在说明少数民族人物画为题材的范围内,写意性的绘画语言表达的目的。还有一些画家描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他们采用的手法虽然是写实性,但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这些老画家带动青年画家的基础上,新疆写意人物画逐渐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

二、新疆写意人物画生态发展的展望

新疆生态文明建设 篇7

1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推进新疆地区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路径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 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市场需求出发, 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开发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经济、社会等价值的过程[1]。它不但具有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功能, 而且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新疆地区只有立足于生态化技术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首先,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推动新疆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Romer[2]与Lucas[3]等学者指出:“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知识、技术、人力资本为核心的内生变量”, 而知识、技术本身只是一个静态资源的蓄水池,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 经济发展的历史已表明, 每当有科技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 就会引起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发生质的变化, 引发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的重新组合, 从而造就、培育出一批新的产业群或者改造、替代某些传统产业,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比例, 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 创新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更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呈现递增的趋势。可以说, 技术创新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的数量、质量。

新疆地区要实现新型工业化,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就必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 研发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在工业生产、经营、管理与营销过程中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 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 改进生产方式, 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附加值, 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为在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上谋发展, 国家势必进一步提高西部开放水平。新疆企业尤其是现有特色产业要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迅速抢占国外市场, 不但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 实现产品品种、性质、质量方面的突破, 提高产品竞争力, 而且还得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来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提高新疆地区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施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来认识。技术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生产、新技术和工艺的研发与应用等, 其核心理念就是不但要使技术和工艺在研发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及其产品报废后在自然消解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以利于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而且要使技术、工艺、产品能体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张扬人的个性。管理层面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就是采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合一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合理利用和配置现有资源, 组织最优化生产, 促使各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两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同服务于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最优的创新目标。正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设计、研发、生产、营销”这一生态生产经营链以及生态生产管理创新, 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 因而具有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的功能。

新疆地区要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等严峻情况下实现新型工业化, 就必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 大力研发太阳能储存、供暖技术体系, 替代燃煤供暖;研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 对当前的支柱产业也是高耗能、污染严重的行业如钢铁、建材、原煤、原油、纺织、化工、造纸等实施技术改造, 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成本。同时, 还要进行包括制定企业生态管理机制、创新生态成本管理模式、建立生态营销机制、健全环境评价与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生态生产管理创新, 促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与环境保护过程有机统一。

再者,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加速新疆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是因为, 人力资本存量是知识创造的源泉, 存量的多少决定着知识创造资源的种类及数量, 企业人力资本存量越高, 其拥有的知识、技术资源就越多, 获取和应用新知识就越容易, 创新活动就越有利于开展。如前所述, 生态化技术创新特别重视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注重人性化技术、工艺的研发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新, 可以让人们真正感受到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一切福祉, 从而调动人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人自身现有能力和挖掘人自身创造潜能的主动性、积极性, 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新疆地区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大, 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 一方面, 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等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另一方面, 也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 新疆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人口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一矛盾, 不但须通过生态化技术创新提升和改造原有的轻纺工业、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扩展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而且还须利用生态化的创新思维来发展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饮料食品、中医药产业, 采用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把类似于新和县龟兹乐器等特色工艺产品做大做强, 形成规模经济。

2 新疆地区生态化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新疆地区近年来培育了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化创新型企业。如新疆天业集团研发出科技含量高、性能可靠的节水滴灌系列产品;天业电石法聚氯乙稀生产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的研究, 使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实现了符合环保要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产品质量;其自主研发的“一次性可回收滴灌带技术”可将废弃的滴灌带回收利用;特别是其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石渣脱硫装置打破了国外垄断[4]。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专利试点单位和企业技术中心, 主导产品高纯铝、电子铝箔、电极箔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出风力发电机组。特变电工与清华大学合作, 先后成功研发出太阳能扬水与照明综合应用系列产品[5]。新疆天富集团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用多孔碳材料的开发以及天富高科技园区生物发酵生产丙铜酸与碳化硅晶片的研发均系国内首创[6]。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 新疆企业在生态化技术创新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R&D经费投入偏低, 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研发机构不健全。

R&D经费支出是衡量科技创新活动规模和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新疆2004年R&D经费支出6.0亿元, 比上年增长58.2%, 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4.5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0.98%;2005年R&D经费支出6.2亿元, 比上年增长6.6%, 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6.2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1.12%;2006年R&D经费支出8.5亿元, 比上年增长0.28%, 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3亿元, 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1.01%, 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27位 (数据来自2004年、2005年、200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可见, 新疆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特别是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制约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2007年, 自治区只有87家企业技术中心, 自治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仅28个, 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72个, 在区外设立开发与设计机构34个[5]。这就说明了新疆企业创新机构不健全、创新活动面窄等问题。

(2) 创新人才严重匮乏, 创新能力弱。

新疆2007年科技活动人员仅1.43万人, 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97%,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7121人, 占职工总数的3.94%;拥有高级专家人数722人, 占职工总数的0.4%[5]。由于完备、规范的人才引进编制资源利用制度和操作流程尚未建立, 企业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待遇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 导致人才引进与留住困难,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产品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区内大部分企业是资源性企业, 拥有政府无偿给予的资源独家开采权, 生产着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性产品, 无需考虑市场问题, 因而缺乏科学发展的长远眼光和创新意识, 忽视促进效益增长的真正原动力——创新, 主要依靠外延式发展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追求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企业缺乏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由于政府尚未将生态化理念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对促进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扶持与鼓励不够, 再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 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难以内化, 致使多数企业缺乏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动力,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行为严重。

3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新疆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思路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 推进新疆地区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新疆经济基础薄弱, 市场化程度低, 人力资本不足且集中于科研院校, 在起步阶段政府是倡导者和核心推动力, 必须强化政府的引领功能和服务功能, 促使企业成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一, 制定战略规划。

自治区党委、政府必须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树立生态化技术创新观。在全面、科学、准确认识区情的基础上, 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规划》, 分阶段、有重点地部署实施, 可选取少数创新条件较好的企业或工业园试点, 积累经验之后再逐步向推开。比如, 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 已有一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基础和条件, 尤其是在荒漠戈壁滩中凝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政府可将兵团作为试点, 加大财政税收优惠力度, 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 鼓励兵团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 以点带面。

第二, 健全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支持机制。

生态化技术创新难度大、高投入、高风险、能够产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多方面效益, 政府必须支持和资助。为此, 政府应积极推动财政支持体制创新,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间接投入政策, 鼓励和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 保证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发活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开展。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与税收优惠要从生产、销售等下游环节的支持向研究、开发等上游环节转移, 从源头上培育和提升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孵化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监管办法》, 建立生态化技术创新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设立生态化技术创新专项奖, 鼓励企业开展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各级政府应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生态化共性技术和社会公益性研究。

第三, 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是指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 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 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 同时对社会生态消费、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 政府绿色采购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主流趋势。政府应积极、有效、有序地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给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提供市场和实践的舞台, 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提高企业进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热情。

第四, 建立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网。

目前自治区的创新合作存在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区县 (市) 之间各自为战, 相互合作少;二是与区外企业、高校院所合作范围窄, 层次低。因此, 应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章程》, 建立强有力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协作联动网, 支持县 (市) 之间开展全方位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 协作研发、推广应用生态化共性技术, 促进区域内技术、信息和其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同时, 加强与区外企业、高校院所的协作力度, 把合作重心放到沿海地区企业、部属高校与科研院所, 把合作目的确立为高新技术的战略同盟、共谋发展。

第五,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培育创新型人才。

随着知识、技术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企业间人才资源的争夺, 尤其是对难以模仿的核心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因此, 应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机制和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不惜成本, 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到新疆来创业, 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招引到新疆来转化。如对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或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创新人才, 自治区政府可给予相应的住房安家补贴、特殊津贴补助和科研启动费;职称评定时可低职高聘。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 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 用好人才而不是管好人才。完善创新人才的推荐、考核、评审和管理办法, 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全教育培养机制, 加大继续教育培训投入, 促进创新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六, 加强全民生态化创新教育。

目前, 区内政府干部、企业、公众尚未树立生态化技术创新观,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强烈。学校很少将创新教育与环保教育结合在一起, 应试教育思维仍然普遍存在, 由此造成学生环保意识不强,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薄弱。为此, 政府应切实加强干部和企业家的生态化创新教育, 将培养生态化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纳入战略规划。加大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宣传教育力度, 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 要利用公众喜爱的名牌栏目, 加强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引导和舆论监督, 有力地批评背离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行为和现象。发动公众参与, 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活动展开讨论;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些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来发布有利于生态化创新战略实施的信息, 使公众对生态化创新有更多的理解、支持, 从而踊跃参与生态化技术创新。

4 结语

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推进新疆地区新型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 立足于新疆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执着追求、孜孜实践, 就一定能使“新型工业化”的理想逐渐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彭福扬, 刘红玉.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软科学, 2006 (4) :98-102.

[2]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5.

[3]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8 (22) :1.

[4]石锋, 刘万青.天业集团电石渣脱硫成功, 国内燃煤电厂尚属首创[N/OL].新疆日报网, 2008-10-29.http://news.qq.com/a/20081001/000907.htm.

[5][7][8]新疆改革开放30年之技术创新篇[EB/OL].2008-10-29.http://www.xjetc.gov.cn/ggkf30.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篇8

(一)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先后确立了“环保优先、生态立区”战略理念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针。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使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 环境质量也基本保持稳定并略有改善。

一是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近年来, 全区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 (见表一) , 好于二级的天数由73.9%提高到80.3%, 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近5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分别为:2006年246天, 2007年252天, 2008年261天, 2009年262天, 2010年266天。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城市声环境质量良好。

单位 (天)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007-2011)

二是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绩。近年来, 政府或企业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入, 近5年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分别为:2006年31.9亿元, 2007年41.17亿元, 2008年54.98亿元, 2009年73.55亿元, 2010年65.02亿元。全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加快, 污染源监控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有所提高;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及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顺利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

三是各项基础工作取得一定成果。近年来, 加强了地方环境法制建设, 编制数项法规标准, 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等重要工作。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环境监察和监测网络体系, 环境保护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进展 (见表二) , 新疆环保系统机构数由2003年的275个增长到2010年的324个, 新疆环保系统人员数由2003年的2588个增长到2010年的3237个, 环境监管服务水平整体得到提高。

单位 (个)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004-2011)

(二)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新疆在进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管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新疆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环境基础薄弱, 发展不平衡, 因此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就拿2011年的新疆环境来说, 全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较2010年没有显著变化, 首府空气质量虽有所好转, 但生态环境整体上呈局部改善与退化并存, 环境遭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尽管2011年全区主要环境污染物控制在目标之内, 但总量也相当的多。

二、新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一) 新疆环境基础脆弱, “三废”排放量大

新疆环境基础脆弱, 植物种类稀少, 覆盖度低, 类型结构简单;土壤很易盐化, 造成土壤品质肥力下降;环境自净能力下降。再加上“三废”排放总量不断增加, 都成为制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不利因素。

(二)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不全、执法不严和监管不力

近年来, 新疆虽然已经先后制定了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 政府规范性文件、政府规章等,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但是在立法上仍然还是重视环境污染防治而轻视对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等问题。在环境行政执法上存在执法难, 执法准入机制不严, 环境保护执法队伍薄弱以及资金投入不足, 执法手段与技术欠缺等问题。在环境监督检查上存在有些执法监督检查人员素质不高, 环境执法监督检查人员紧缺, 缺乏必要工具设备等问题。

(三) 招商引资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自治区招商引资工作会议资料整理 (2005-2012)

近年来, 新疆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成效显著 (见表三) , 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 政策优势引发全社会对新疆投资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新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新疆的招商引资条件优厚, 使得不少内地企业纷纷入驻新疆, 再加上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 污染密集型产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产业转移的领军行业, 这些污染产业通过投资项目形式进入新疆各地区。

三、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加强部门联动和各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把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落实问责和责任追究制。

(二)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立法,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

修订完善现有地方性法规规章, 建立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责任, 建立完善排污许可证发放、污染源在线监控、排污权有偿使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结合新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实际, 特别是根据新疆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 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 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利条件, 加快民族地方环境立法, 适时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产品认定实施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油勘探开发环境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审查管理办法 (试行) 》等。加快制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系水质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污许可监督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辐射污染防治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应急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更具地方适用性和针对性的专项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为环保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三) 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检查, 完善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机制

加强环境治理力度, 建立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管理, 提高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 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 对制度执行进行责任分解, 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行为, 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确保制度执行监督有法可依。

加强环境保护队伍执法能力建设。抓住机遇, 加大投入, 以环保机构环境监测、监察、科研和信息化等标准化建设为重点, 加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同时结合环保对口援疆工作, 以地州市、县两级为重点, 加强环境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 加大环保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全面提升全区环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 提升环境监管服务水平。健全县级环境监测站, 大力推进各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完善污染源监控网络,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建立自治区环境突发事故应急指挥中心, 全面提升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响应能力。

(四) 鼓励公众参与,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合理规划, 调整工业格局

鼓励公众参与,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不仅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而且还要提高排污单位尤其是单位领导和个体以及执法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使其做到人人都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完善各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 不断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科学合理规划, 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科学合理规划, 积极调整新疆产业布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以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主线, 促进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继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提高污染治理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 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能力。

(五) 招商引资提高门槛, 严格环保标准, 严把环境准入关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优势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疆在招商引资中, 要严把投资商的资格与实力关头, 从源头上避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 采取一系列工作措施, 加以落实。首先做好招商项目的规划, 要用高科技、高新技术、高新产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 能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和最大程度的利用, 作为对资源开发的门槛。其次以引进大企业、大集团作为招商引资的门槛, 以此确保资源最有效转化, 最优化配置, 实现最大经济利益。最后把建立招商引资目录导引机制作为一道门槛, 坚决避免低速低效, 高耗能源, 甚至掠夺式、危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垃圾”行业, 从发达区域转移、渗透进来。

(六) 加强环保科技产业基础支撑, 大力促进科技创新, 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大力促进科技创新, 增加环保科研经费投入, 大力提升环境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能力,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环保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为支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和积极发展新疆环保产业, 强化政策驱动, 大力推动以节能环保、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脱硫脱硝等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市场监管, 促进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Z].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12.

[3]罗云方, 黄德霞.新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现状、原因与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2 (3) .

[4]张庆红.新疆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视角, 2009 (12) .

新疆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篇9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 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有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因子有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和无机盐类等, 所以土地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包括:①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土壤、水文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单因素分析和评价;②构建评价指标, 综合定量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③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指数。通过探讨各景观指数的生态意义, 从空间格局角度分析和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探索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机理。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效应, 即主要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第一个层次, 缺乏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个层次, 即利用研究区内的景观指数变化来探讨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因此, 本文试图从第二个层次综合定量评价、分析新疆土地利用产生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2 研究方法、模型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一般认为,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即为区域生态环境结构的载体。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也往往着眼于一定的生态环境视角, 即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往往反映出不同的生态环境特性, 代表不同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 体现明显的生态差异性。据此, 可对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赋值。通过建立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 追踪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样式、数量和空间特征来定量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和空间特征。由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主要是对一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生态赋值, 很难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因此, 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的三级分类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分辨率, 并且能明显地体现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差异。此外, 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 在土地利用二级分类系统的基础上, 参考了秦泗刚西北地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中的模糊赋值研究成果, 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等的研究成果, 采用模糊赋值的方法。模糊赋值主要是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衡量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 建立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 通过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比例关系来定量表述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针对新疆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征, 以及参考了吕光辉、杨建军等人对新疆生态服务价值功能估算与分析的结果, 同时参考了周华荣的研究成果, 基于专家打分, 对土地三级分类体系下的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行了在[0, 1]内赋值, 定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环境价值, 以此来反映单位面积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环境价值间的差异, 见表1。

2.2 区域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EV)

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及面积比例, 定量评定某一区域 (整个研究区或各个小的分区) 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 探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在研究时段内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变化差异和规律, 其公式为:undefined。式中, LUi为该研究区域t时期内第i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Ci为该i种土地利用类型所赋予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TA为研究单元的总面积, N为研究区内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2.3 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和数据获得的难易情况,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供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资料册》公布的数据, 其它数据由资料册中公布的数据计算得来。

3 研究结果

3.1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分析

根据以上公式, 可计算出新疆及新疆各地州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见表2。由表2可见, 新疆各地州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相差较大。喀什地区、哈密地区、巴音郭楞州、和田地区、吐鲁番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都在0.2以下, 小于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平均值0.206;阿克苏地区、克拉玛依市、克孜勒苏州在全疆属于中等水平, 稍大于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平均值;昌吉州、石河子市、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博尔塔拉州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全疆属于中上水平。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直属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新疆属于最高水平。从区域来分析, 北疆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于南疆、东疆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北疆西部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北疆东部地区。从地 (州) 来分析, 伊犁州直属和阿勒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主要是由于其生态环境好, 气候适宜, 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条件下, 耕地、林地、牧草地等生态服务功能较强的土地面积较大, 荒漠土地面积相对较小, 地表植被覆盖度较高, 使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哈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低。用以上方法评价得出的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新疆各地州的实际生态环境状况相符, 见图1。

3.2 新疆土地二级类型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

计算耕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贡献率, 方法为将三级土地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乘以对应类型的土地面积, 除以耕地所有三级土地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再乘以对应类型的土地面积的值的总和, 然后再把耕地所有三级土地的贡献率相加即为耕地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其它二级地类的生态环境贡献率的计算依次类推。土地二级类型对各地 (州) 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率见表3。

从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来看, 牧草地的贡献率最大, 为58.31%;其次为林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为13.40%, 未利用土地的贡献率为12.95%, 其它土地贡献率生态贡献率为9.17%。从各地 (州) 的整体状况来看, 二级土地类型的生态环境贡献率与新疆总体排序相同, 依次为牧草地和林地的贡献率最大, 其次为未利用土地、其它土地和耕地。

4 结论

通过对全疆的生态环境指数的计算得出, 伊犁州直属和阿勒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最高, 可以认为伊犁州直属和阿勒泰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好。从区域来分析, 北疆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于南疆、东疆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有理由认为, 北疆的生态环境好于南疆、东疆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各地 (州) 土地二级类型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的计算可知, 从新疆总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来看, 牧草地的贡献率最大, 其次为林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从总体来说, 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保护和改善新疆生态环境;其次, 新疆各地州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生态环境状况, 根据各地州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向较高的趋势发展。

本文的研究中采用的是统计数据, 一般研究土地利用的环境效应时多采用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而得到的数据。本文研究中采用的只是一个时点的数据, 没有采用多个时点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不能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这些都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吕光辉, 杨建军, 等.新疆生态服务价值功能估算与分析[J].生态经济, 2007, (8) ∶58-62.

[2]周华荣.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0, 20 (2) ∶150-153.

[3]李新琪, 刘建军.新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 2003, 17 (2) ∶82-85.

[4]李晓文, 方创琳.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第四纪研究, 2003, 23 (3) ∶280-290.

[5]秦泗刚.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西安:西北大学, 2005.

[6]方创琳, 等.中国西部生态经济走廊[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4.

新疆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策略研究 篇10

绿色营销观念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它从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兴起, 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和1996年ISO14000系列环境标准的出台, 更加快了其在全球的发展。我国对绿色营销这一概念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始于1992年1月在香港召开的国际市场营销研讨会, 且其发展经历了启蒙、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

关于绿色营销概念的界定, 不同的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威尔斯大学Ken Peattie (1992) 提出的绿色营销概念, 即“用有利润且环境可承受的方式来证明、预期和满足顾客与社会要求的管理过程”。同时, 绿色营销旨在达到人们从环境中获得绿色消费, 并还环境以绿色。

2 新疆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新疆森林生态旅游是伴随着森林公园成长起来的。自1992年建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照壁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来, 林业系统先后建立了各级森林公园55处, 总规划面积125.58万公顷。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龙头, 以自治区级和县级森林公园为框架, 辐射全区十二个地州市的旅游新格局。据自治区林业局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2009年, 全区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44.40万人次, 直接旅游收入6065.75万元。

尽管新疆森林生态旅游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整体而言, 绿色营销意识还有所欠缺, 传统的、非持续性的销售观念和营销手段仍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对新疆森林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包括:

2.1 旅游企业绿色营销观念淡薄

营销观念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 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由于绿色营销中的正外部性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 新疆旅游企业绿色营销观念淡薄。大多数旅游企业对绿色的理解普遍还停留在产品阶段, 并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中去。结果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 各旅游企业掠夺性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由亚男 (2008) 认为, 每个旅游景区都有其相应的承载力, 即旅游最佳环境容量, 它通常会表现为一个“阈值”, 超出阈值则会影响旅游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从而对景区的形象以及未来的吸引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以喀纳斯为例, 其在高峰日接待游客量约为3249人次, 而该景区的最佳环境容量实为2352人次, 景区承载力为138%, 大大高出其所能够容纳的总量。而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 喀纳斯全年有17天超载, 集中于7月下旬和8月上旬, 平均超载率为115.62%, 从而对景区的整体形象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2 政府支持绿色营销的力度有待加强

李海娥 (2006) 指出, 政府是公共资源的第一保护人, 同时又掌握着公共权力, 因此, 政府应该是开展绿色营销的主要推动者。令我们欣慰的是, 自治区政府在促进绿色营销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新疆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 这是新疆首部以保护森林旅游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同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等的出台为新疆旅游企业实施绿色营销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自治区政府在为旅游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已经出台的各种政策法规, 因其配套性、系统性、操作性不强和执法不严最终导致政府的保障作用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此外, 经常出现的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和违法征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同样屡禁不止。根据新疆林业部门统计, 虽然新疆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比较明显, 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遏制。由于长期毁林开荒, 2009年, 新疆森林覆盖率仅为2.94%。

2.3 旅游者绿色消费观念远未形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但我国旅游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初级阶段, 再加上媒体对绿色营销的宣传和引导跟不上, 对于绿色营销仅有少数人能了解与接受。

如2003年初,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上海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公众绿色消费调查活动, 结果显示, 27%的消费者完全分辨不清什么是绿色产品, 58%的消费者只能分辨部分绿色产品, 仅有15%的消费者表示能够分辨绿色产品的真伪。此次调查活动结果还显示, 关注产品环保性能的被调查者中, 69%的人是因为产品的环保性能关系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关注环保, 只有极少数的被调查者是因为消费趋势的影响而关注环保。同样, 李祝平 (2009) 通过对全国20个城市的调查结果也显示, 旅游者对绿色消费还不是很了解。

2.4 环保NGO发展缓慢

环保非政府组织 (环保NGO) 是指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社会组织, 是依法建立的、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的、非党派性质的, 并且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社会环境问题以志愿提供公益的社会组织。

环保NGO是社会中对环境问题最敏锐的力量, 它们时刻关注环境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政府和企业施压, 同时警醒、教育消费者。但由于民间环保组织注册难, 很多民间环保组织不得不以企业身份在工商部门注册, 因此身份问题是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所面临的共同困难。到目前为止, 新疆环保NGO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如新疆自然保育基金以及全疆大学生环保社团都为推动自然保育工作、协同促进整个新疆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鉴于环保NGO势力十分薄弱, 所起的作用有限。

3 绿色营销的四力模型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远未形成, 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旅游者人数更是相对偏少。如果进一步分析, 我们发现大多数消费者关注环保产品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而不是周围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 新疆旅游企业对绿色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存在很大差距。自治区政府在促进绿色营销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操作性不强以及执法不严等问题。最后, 新疆环保NGO由于注册难等各种原因发展缓慢。

下面, 我们基于何志毅 (2004) 提出的绿色营销四力模型 (如图1) 来理顺各方关系, 争取实现四者齐抓共管的局面, 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

资料来源:何志毅.绿色营销发展现状及国内绿色营销的发展途径.北京大学学报, 2004

在绿色营销四力模型中, 环保NGO是推动绿色营销发展的始动力量, 它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向企业施压, 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政府和旅游者间接地向企业施加压力。一方面, 在该组织的影响下, 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对造成环境问题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另一方面, 旅游者由于受到了教育, 绿色意识不断增强。这样一来, 在政府的推动下, 在旅游者需求的拉动下, 企业就不得不开展绿色营销加以回应。结果, 企业发现最初迫于压力而开展的绿色营销行为迎合了人类新的消费潮流, 也能够给自身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 于是由最初的被动变成主动, 从而掀起绿色营销的热潮, 形成良性发展。

4 新疆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策略

森林生态旅游如何发展, 不仅是世界性的大课题, 同时也是新疆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针对当前新疆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上的绿色营销意识缺乏、观念淡薄等问题, 本文从政府、旅游企业、环保NGO三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加强新疆森林生态旅游绿色营销, 希望以此为切入点, 能对生态的有效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首先, 自治区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环保教育, 尽快成立具有权威性的与“国际绿十字会”接轨的绿色组织, 专门承担起对绿色文化的教育培训与宣传推广工作, 从而在全疆树立环保意识, 使旅游者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促进新疆森林生态旅游行业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尽早形成, 规范企业的行为。与此同时, 给新疆环保NGO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辅助其迅速成长成为四力中的中坚力量。

其次, 新疆旅游企业应树立绿色形象,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观念。颜弘 (2006) 等从战略的高度和战术的层面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做了阐述, 他认为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塑造绿色文化, 构建企业绿色形象, 赢得竞争优势, 从而占领市场扩大商品销售,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而论之, 具体到旅游企业, 就是要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

基于如上分析, 我们认为旅游企业可通过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从而开发绿色资源和绿色产品。如通过试验和探索, 发现并培养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线路开发、经营、管理的典范, 并进而发挥其示范和带动的功能, 以促进更大范围的规范和成功。国家旅游局2002年有关“三区联动”中的“生态旅游试验区”的策划, 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路。

最后, 新疆环保NGO也应该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努力做到专业化, 从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教育旅游者, 推动绿色营销的发展。当然, 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旅游者的绿色消费意识, 因为要想真正发展绿色营销, 还是有赖于旅游者的拉动。

参考文献

[1]胡娅梅.中国的绿色营销现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01.

[2]万后芬.绿色营销[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3]李海娥.论政府在我国绿色营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版) , 2006.

上一篇:信息编码设计下一篇:破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