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2024-06-15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精选九篇)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1

关键词:作文,生活,素材,积累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磨刀不误砍柴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二十年来, 常看到许多学生的作文或者泛泛而谈, 空洞无物, 描述事物粗浅而缺乏特点, 形象苍白;或者言之凿凿, 千篇一律, 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 缺乏个性的显露;或者无病呻吟, 空发议论, 文章缺乏新鲜素材, 总喜欢虚构一些荒诞的故事。出现这些作文弊端,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素材积累不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特别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 不仅要教给学生谋篇布局的技能技巧, 而且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从生活中寻觅源头活水, 不断补充学生的素材仓库, 为写作备好丰厚的物源。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 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这个源头很广大, 不用外表, 操持由己, 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生活确实为我们作文提供了广博的感受和直接的经验, 我们要走进生活, 亲近生活, 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生活包括很丰富的内容, 我们亲身经历的是生活, 我们耳闻目睹的也是生活, 甚至我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还是生活。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 只要我们深入生活, 热爱生活, 用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生活, 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生活, 一定会搜集到生活赐予我们丰富的写作素材。

作文素材如果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积累, 一定会收获丰富的写作素材。

一、关注自己, 叙亲历之事

自身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做自身生活中的有心人, 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每个人的经历都与众不同, 在与家人、朋友、社会的接触和碰撞中, 我们逐渐从幼儿一步步成长为花季男女, 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心理、思想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立足自身生活, 学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写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 抒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最个性化的素材, 这样的事情最容易抒发真情实感, 也最容易写出打动别人的东西来。如记叙自己的一个故事, 写一段自己的成长经历, 展现一种思想的变化过程, 说不定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可以这样说, 鲁迅先生如果没有对自己少年时代的深刻体验和认识, 就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精美的散文。

二、关注他人, 记动情之人

对于初中生来说, 接触的人有限, 经历的事不多, 所以选材的对象多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一般来说, 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大事、新鲜事毕竟很少, 多是一些平凡无奇的小事, 甚至很多人可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中蕴含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蕴含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思想和感情的流动。这就要求我们独辟蹊径, 在大众般的事情中发现自己的独特感受, 把身边对自己感受最深触动最大的人和事写出来, 通过自己动心的场面描写和典型的细节刻画成为文章的“亮点”, 真正达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创作境界, 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豁然开朗之觉。如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 选取父亲在车站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节刻画来表达父亲的拳拳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还有魏巍的《我的老师》, 选取自己与小学时的女老师蔡芸芝相处过程中微不足道的几件小事, 表达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至深, 印象深刻。

三、关注环境, 绘迷人美景

大自然充满无限神秘: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地震海啸、世季轮回, 有悲壮、雄奇与险峻, 也有温馨、高尚与典雅。无数的生命共同生存于这个复杂多变而又井然有序的世界中, 不时地泛着奇异而美丽的身影, 共同描绘出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 都是一部无言的哲理书, 给每一个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的人以无穷的启示。作为中学生应该热爱自然, 关注自然, 作文中可以描绘山水的美景, 也可以写一草一木的特性, 同时也要融入自己的一些感情和思想,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只要热心关注环境, 并领悟其中蕴涵着的生命真谛, 你一定会搜索到许许多多的写作灵感。如中考满分作文《走过四季》就是在描绘四季景物的基础上的认识感悟和情感升华。

四、关注社会, 写时事热点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空前发展, 现代人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们必须要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社会热点, 并能把自己对时事的所闻所思诉诸笔下。社会时事、时代焦点也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 紧扣时代脉搏的文章才更显立意深远。如满分作文《记住这一天》, 考生聚焦中国历史上三个难忘的瞬间:惨烈的南京大屠杀的屈辱、唐山大地震中中华儿女的坚韧和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自豪。悲中华之悲, 颂中华之魂, 喜中华之喜, 立意深远, 主题博大, 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朱熹的《朱子大全》.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2

多读多思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提倡大家要博览课外读物,常咀时文英 华,并注意

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使自己的作文既有深度又新颖别致。那么,平时的阅读 所得怎样灵活应用于考场作文呢?

我们不妨看几段材料:

[材料一]

集中营里的孩子们(节选)

一个叫做玛莎的小孩在死前不久这样写道:

这些天里我一定要节省。

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

和我的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我将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摘自《一个犹太人的一天》)

[材料二]

送一轮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 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 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 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 他一轮明月!”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如果你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了上述素材中的某一则,那么,面对2002年高考全

国卷作文题“心灵的选择”,你将如何运用它呢?读者朋友不妨先认真思考一下,再细细品读下面三篇考场佳作。

[文一]

诗意地栖居

江苏考生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 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 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 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 /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 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 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 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 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 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 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它揭示了一个道 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 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 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友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 们诗意地栖居。哈佛校友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使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这位考生在论及“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时,把“诗意地栖居”作为自己文章 的主旨,提倡“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使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 处诗意的栖息地”,让人看到了一片恬然澄明的心灵。

文章不但立意高远,而且论证精当,集中营里小女孩的事例尤其富于动人的魅 力。在作者笔下,小女孩的诗句的引用与对诗本身的解悟紧密相连,给读者以新 鲜丰富的感受和相当深刻的印象。

[文二]

他们都选择了明月

浙江考生

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 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起了 些微嗔怒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 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 说:“你大老远来看望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你 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惊慌,抓着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

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日,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 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是的,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明月,同时也得到了明月。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 容,于是他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得善良,在佛教看来,等于施了无量功德;小 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由一个步入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在佛教看来等于“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命中,太需要这种拥有明月光辉般的心灵选择。

孟子在生和义的选择中,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正义的明月。俞伯牙在钟子期过世后选择了永不弹琴来纪念友人,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象征友 谊的明月。孙犁在富贵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过清贫的生活以磨炼自己的文学艺术,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不断追求进取的明月。他们,都在心灵的天平上,选择了美 好,选择了光辉。也因此,他们的选择成为了天上的一轮明月,永远照耀人们的 心灵。

试想我们正捧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她温柔、宁静的光华正笼罩着我们,连我们 的心灵,都披戴上了祥和平静、无怨无悔的纱衣„„那么,所有的金钱、地位、权利、名望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心中包孕了一轮明月,我们便已有了无价 的心灵财富。

因此,在越来越纸醉金迷、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更要摆正心灵的天平,用 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体量明月的可贵,作出正确的、对得起 心灵和神明的选择。也许,这谈何容易。但在面临这种选择时,请想想老禅师,想想故事中的小偷,想想孟子„„他们或成千古佳话,或彪炳于世,因为他们都 选择了明月,他们都极其富有。

佛典故事“送一轮明月”的含义隽永而深远——这里的“明月”,是一轮照亮 良知的皎洁“明月”,是使误入迷途者感到惭愧进而走向光明的“明月”。作者 对此的解读是:“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容”“小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这种解读无疑是准确的。

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单论选择“宽容”或选择“悔悟”,而是由“ 宽容的明月”“悔悟的明月”生发出“正义的明月”“友谊的明月”“进取的明 月”,表现出一种过人的敏捷与机智,这样的划分也使文章思路浑然连贯而又出 人意料,具有了创新气象。随后,作者又把“明月”的意象进一步抽象,论述“ 只要我们心中包孕了一轮明月,我们便已有了无价的心灵财富”。最后联系现实,指出我们应该“摆正心灵的天平,用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 体量明月的可贵,作出正确的、对得起心灵和神明的选择”。文章立意之深刻,思路之畅达,让人不能不动容。

[材料三]

浙江省唯一的脑外科博士郭品正,在工作期间有两个课题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反对为拿高额回扣而滥用药等,年度考核被评为最差,且被“优化组合” 而下岗。以后其他大医院想用他,又因听说他不会做人而放弃。最后美国加州大 学医学中心派人到上海面试,以优厚待遇聘用了他。博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祖国。

(根据新闻报道缩写)

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话题是“„规则‟(或„规则与……‟)”。同样地,如果你掌握了郭博士下岗并被迫出国的材料,你打算如何借用于这个话题中呢 ?下面一篇金牌作文,是创造性地运用这段材料的典范。

[文三]

一个人的战争

北京考生

现在已经午夜两点了,我坐在桌前,没开灯,黑暗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在我周 围散开,缓慢而坚定。明天应是—个好天气,飞机会准时起飞,然后降落在加州的大地 上。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像现在这样平静了,报纸上的话太过于矫情,我也爱我的国 家,爱我的病人,但当我为人的原则,我行医的规则被人耻笑时,我不得不选择 离开。

我这几个月的遭遇,大多数人已经知道。我因为拒拿黑钱而在医院年终评比中 评为最差,被“优化”下岗了,我无法忍受在白大褂的掩护下握着金钱来来回回 伸缩的手,无法忍受在病人的呻吟中卑鄙的窃窃私语。他们玷污了医生这个崇高 而圣洁的名字,他们违反了这个社会的规则,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当我拒绝与他 们同流合污时,他们笑着对我说:“嗨!人生不就是一场游戏吗?”可是他们忘 了,游戏也是有规则的,谁也无法逃避。于是我决定用我还未嘶哑的喉咙,发出 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我将事情告诉了领导,但我太天真了,我的一腔热血撞 在现实的铁壁上,徒然淋漓罢了。我,从一个国内著名的脑外

科医生,变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一份子。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是被动的,是力量悬殊的,是看不 见硝烟的。我因为捍卫人生游戏的规则,捍卫我为人的原则而被迫打响了这场艰 苦卓绝的战争的第一枪。没有医院愿意要我,我过着失业的生活,我实在很失望,因为这一切,使这场战争看起来如此可笑,像我一个人的自我慰藉。直到有一 天,美国加州一所大学医院聘我任职,我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我一直信奉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一张 在社会中行走的通行证。失去规则,丑恶将到处滋生,善与爱将迅速枯萎,人们 将会活得盲目而惊慌。

我,叫郭品正,人品的品,正直的正,一个脑外科专家,我打了一场一个人的 战争,结果输掉了。

但,我不后悔!

以上,是我在临行前的自白。

部分考生也了解郭博士下岗的材料,但只是把它用作一个例证而已。本文作者 则不同,他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冷静发挥,精心构思出一篇郭博士离开祖国前 的内心独白,形象而透彻地阐明了“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 一个人的尊严”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警世作用。

很明显,此文决不是对新闻材料的直接照搬,而是以材料为背景的真正的创作。文章写得“深刻”而“有文采”。“一个人的战争”,这标题就很醒目,“我 ”一个人跟谁作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问题显示得很有深度。再如开头 一段:“午夜两点”,为何仍不能安眠?“黑暗”“散开,缓慢而坚定”——此 时此刻,在“我”的心里,仅仅是自然的黑暗吗?为什么会有黑暗“缓慢”之感、“坚定”之感?“明天应是—个好天气”,仅仅在说天气吗?离国远去,是喜 是忧?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简洁的叙述中,让读者去体会,去咀嚼。这就叫有 涵蕴,有文采。

综上所述,活用报章材料,至少有如下几种方法:

1、用作例证,为文章增加

一个亮点(如《诗意地栖居》)。

2、从材料中提炼出一种思想,并以材料作为开 启文思的由头,层层深入地拓展出深刻的意旨(如《他们都选择了明月》)。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3

一、立足现实生活巧取材

如果写作是棵树,那么生活便是根;如果写作是河流,那么生活就是河流的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足才能河流滚滚。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采集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才能写出情真意浓、血肉丰满的作品。现实生活素材包括自己的经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时事、自然美景等。

1.自我生活系列素材自身生活是我们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就看你能不能做自身生活中的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立足自身生活,就是写好自己,写自己的经历、感受或看法,挖掘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内容。有时候自己的真实感受可能就是大家的共同感受。“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却无”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可以这样说,鲁迅如果没有对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深刻体验和认识就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等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

2.家庭生活系列素材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对家庭生活我们最熟悉,感受最深。一般说来,家庭生活很少有惊心动魄的大事,多是一些平凡无奇的小事,但是家庭成员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就存在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就是选取父亲送儿子时在车站买橘子这样一件细小的事情来表达父亲炽热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如果同学们也能像作者那样,用心观察,真心体验,珍爱亲情,热爱家庭,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文章也会感染众多读者。

3.学校生活系列素材学校生活多姿多彩。学校中的老师、同学、朋友等,升国旗、做课间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等场景共同编织着我们五彩的生活,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些散文在选材上多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却蕴含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与感情的流动。如何在平凡庸常的生活中发现材料,这些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4.社会时事系列素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资讯网络空前发达,现代人不大可能过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时代隔绝的生活。我们的耳目必须要关注民生、社会与世界,如能把对时事的所闻所想所思诉诸笔下,体现的就是学生关心天地苍生,许说天下古今的大胸襟和独立思考的智慧火花。社会时事、时代焦点这是我们作文选材的一大方面。

5.自然系列素材大自然充满着无限神秘:风雨雷电、地震海啸、四季轮回,有悲壮、雄奇与险峻,也有温馨、高尚与典雅。无数生命共存于这一复杂多变而又井然有序的世界中,不时地泛着奇异的美丽身影,共同描绘出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又都是一部无言的哲理书,给每一个善于发现和善于思考的人以无穷的启示。注意观察大自然中许多生命现象,并领悟其中所蕴涵着的生命真谛,你会搜索到难以穷尽的创作灵感。

二、立足教材取材

现在各地使用的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老师更多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解剖范文,而很少从写作的角度去加以指导,学生也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其实,从初一到高三10多本教材中(包括《读本》),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我们写作的需要。

譬如下面一则文字: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在人生路上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了袋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之中……

这是一段关于以“跑的体验”为话题的文字。人物素材古今中外兼具,这些人物素材源自于对课本信息的有效联想。可见,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且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我们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三、立足文化经典取材

凡是经典名著、经典历史文化名人、经典的思想、经典文化艺术、具有示范性的人生行为,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经典事物或场景,都可视为文化经典材料。经典材料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深刻内涵和文化意义;经典材料的叙述易于书面化,能有效避免语言口水化;经典材料的阐释空间很大,具有普适性,运用经典材料有利于写出有文化内涵的、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有一定文采的考场作文。我们不妨从现在开始聚焦一位文化名人、一部名著,学语言、学思想、学谋篇,将它学透写活,写出自己的情感和领悟,那么我们将会在高考考场取得作文的成功。

四、立足想象、虚构“生成”素材

想象,是文学的翅膀。许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神话、寓言、童话、科幻故事、故事新编等常用这种思维构思成文。例如《西游记》、《山海经》中保存的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聊斋志异》、《庄周买水》等等都是荒诞想象的结晶。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4

那么作为教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积累素材呢?

一、立足课本

学生脑中真没有素材么?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没有把课本的知识联想到写作中去。我们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有效的积累大量作文素材,必须教会学生立足课本,利用课本,也就是说让学生合理恰当的使用课本出现的名人明例。课本中大量鲜活的、经得起考验的历史名人被我们忽视,反而苦苦追求,最终还是一知半解,实在是舍本逐末。课本中可以利用的素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

凡是能够被课本录用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考证、论证的好作品,它的“好”主要体现在作者的精神境界、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对作者一生的事迹加以详细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文章的意义,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一了解作者的过程作为一个名人事迹积累起来呢? 比如我们会学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作者辛弃疾,他是爱国志士,一生的志向就是报国杀敌,可是空有一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知道的辛弃疾一生的经历我们就可以把他应用在“坚贞”“爱国”“志向”“ 理想”……很多话题的作文中作为论据了。

2.文中的人物及事件

很多古代散文都塑造的英雄、谋士、志士等形象,而在他们身上都演绎了精彩的故事。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了“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情节,我们可以把它们用于很多话题:宽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错就改等等话题。

3.文中的名句名言

课本中有很多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精华文章,这些文章中会有对我们写作有帮助的名言警句,除了教学大纲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段落之外,我们还应该自己主动去诵读,因为很多有道理的话都可以帮助自己写作。例如《论语十则》中句句都是真理,句句都是精华,我们拿过来就可以无需质疑直接去用,这样既节省的时间,有做到了学以致用。

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素材,省时省力,效果还明显。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了作文素养, 一举两得。而课本作为素材属实不用重新整理、验证,文化意义突出,我们用的放心,无顾虑。让学生养成积累课本知识做作文素材的习惯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捷径,更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习惯。

二、品味生活

写作是要有“灵感”的,所谓灵感就是灵性和感觉。好的作家对生活的每一寸角落都会有感慨,有感慨就触发他们写作的灵感,作家都是有生活的,他们的生命体验可以诉诸笔端同读者一起分享,阴晴圆缺都是美丽的风景,喜怒哀乐都是生活的味道,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主动去感知这个世界,才能积累更多的素材。世间万物百态,自然广袤无边,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不断地发生着牵动我们情感神经的一幕幕,这些我们如果能够尽收眼底,细细琢磨,又何愁没有生活? 生活就是五彩缤纷的、广阔浩瀚的素材库,我们哪怕每天汲取一点点就足以使作文熠熠生辉。

2.学生要做生活的主宰者,主动热爱它,蓄积能量。热爱生活会让自己成为创造生活的积极分子,这样就会让自己健康、积极、向上、乐观、勇敢……融入生活,创新生活,每天不断进步,不断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己写作的原料库,它真实而有意义。

3.学生要品评艺术品 ,感悟历史美。历史悠久中外文明是我们的好教材,名篇名著、古字名画、雕塑建筑等等,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创作的背景渊源,都有自己的故事,更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品评这些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激发兴趣,开启灵感,有利于写作。

作为新世纪的教者, 我们的教学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要鼓励学生个性写作,让语文的写作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的信念,从而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融入“ 小社会”

社团是学生之间交流的载体,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一样,人与人可以在这个天地里接触、交流。而文学社活动是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的成员都是爱好文学和写作的同学,同学们借助这个平台展现自我,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每个成员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社团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真正走进社会,感受人情,这样同学们可以增加阅历,积攒素材,为写作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1.培养兴趣,挖掘潜能

只有把写作当做兴趣所在,才能把积攒素材当做大事来做。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上写作,积极主动的去创作,每一次发自内心的创作都是来自心底的最真的声音,挖掘潜能,给学生写作的机会,可以举行办报纸、出墙报、写文集、搞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2.办好刊物,修养自身

我们要利用好文学社社刊、社报,因为刊物品质的好坏是衡量校园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文章是形象,是水平,是学校文化的名片,刊物更是同学们的精神家园,在此,大家的灵魂得以自由飞翔, 那里拥有培植文学奇葩的沃土,是培育文学新秀的摇篮,增添学生文学活动的平台,解决一部分同学想发表文章而不能的遗憾。

3.放眼社会,开拓视野

文学社有组织或自发的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拓宽了视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 人的内心 有一种根 深蒂固的 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文学社在省内外的比赛交流过程中,这种需求就是社员的“心理预期”。

4.采风自然,感悟人生

自然之理就是人生之理,从自然中得到感悟是社团设计活动的目的之一。每一次在美丽的大自然里吸山水之灵气,萃万物之精华的时候,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感慨,世间万物,云卷云舒全纳入我们的眼眸,记录在我们的脑海,进而有的创作的热情,不得不提笔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四、一材多用

素材是有限的,但每一个素材是鲜活的,它会拥有多个角度,会有多种理解,会包含多种人生意义,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素材活学活用,争取一材多用。

许多素材的内涵丰富,因而适用于多种话题,面对同一则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能适用不同的话题,从而实现一材多用的目的。

如庄子著《庖丁解牛》 ,真是小寓言大智慧。

( 1)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2)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 3) 顺其自然,不强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4)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技经肯綮之未尝”

( 5)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以无厚入有间”

又如勾践卧薪尝胆的事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不同的观点:

( 1) 做事要明确目标。

( 2) 实现理想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 3) 良好的主观意愿要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结合起来。

( 4) 磨难练就英雄。

( 5)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 6) 忧劳可以兴国。

由此可见“,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则素材有多个理解的角度,可以变换多种陈述的方式,经过加工,侧重的重点就有所不同,使之成为自己需要的话题材料,用得好,用得巧,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时间陪伴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成效的, 尤其是引领写作的教育任务更是任重而道远,作文之路似乎很难走,但又必须走,能否走的快乐而有收获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让我们心怀梦想,执着努力,携手并进,体味那作文之路的神奇与美妙,为文学之路的漫延留下我们轻微的足迹。

摘要:素材的积累,就是平时知识的积少成多的过程。它是为写作做充分准备的。平时阅读任何书籍都可以积攒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语言、句子或段落,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久而久之我们的写作素材就如源头之水,湍流不息了。

生活的源头作文 篇5

“叮呤呤……”下课了,校园里沸腾了起来。“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悠扬的旋律弥漫在校园的上空。听着这优美的歌声,心中有万千的思绪在飘荡。

当我们呱呱落地时,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当我们呼吸新鲜空气时,我们要感谢,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当我们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要感谢,感谢老师的孜孜不倦;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认真学习时,我们要感谢,感谢那些为使人们过上好日子而默默奉献的人们。是的,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就多了一份珍惜。

大自然中的感恩处处可见。路边的小草在雨水的洗礼下显得格外的绿,她正欢快的向大自然打招呼,感谢沐浴它的光,滋润它的细雨,吹拂它的微风,感谢他们的付出,而小草向大地展现出一片翠绿,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池塘中的鱼儿嬉戏莲叶间,给驻足的人带来了欢快,它是在告诉人们鱼儿离不开水。她正用亲切的抚摸和“跳龙门”的成就表示对水的感谢。空中苍鹰翱翔于蓝天,去追寻自由飘逸,是对风儿最好的感谢。拥有感恩的心生活就会拼搏进取。

大自然如此,生活更应如此。

教室前一对少年正在聊天,“这周的生活费还没怎么花就快没了”,“看人家小丁,总有花不完的钱”,“小丁爸是老板”……柳树下年轻的妈妈正诉说着对儿子的.期望,儿子一脸的不屑与无奈……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我们却抱怨不够富裕;有了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却抱怨他们过于唠叨;有了关心自己的朋友,却抱怨他们不够体贴;有了严格博学的老师,却抱怨他们不够温柔……我们的生活是否多了一些抱怨而少了一些感恩呢?是的,我们应感恩这安稳的日子,好好去珍惜它,使每天都过的有价值有意义;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生活”;感谢我们的老师,因为他们的严格成就了我们的辉煌;感谢朋友们伤心时的安慰和快乐时的分享。是的,拥有感恩的心生活就会幸福快乐。

生命中的感恩无处不在。拥有感恩的心,父母的唠叨才显得格外亲切;拥有感恩的心,老师的严厉就会上升为动力;拥有感恩的心,友谊就会变的高尚。因为有了感恩,才会有这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这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6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重要性,素材积累

每逢每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写作文时就听到学生叹气的声音, 那无奈而又无助的表情常常刺痛我的心灵。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常常不知道该怎样教学生去写作文。看到学生们写作水平太低, 语言的苍白乏味, 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提高作文成绩。多年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以上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素材积累不够, 而素材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恰恰又是非常密切的, 只有积累的素材多了, 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可以这么说, 素材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石, 学生只有丰富的素材积累, 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 才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那什么是素材?简单地说, 素材一般指作者在写作前, 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感受, 提取来的、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材料, 即生活的真实原型, 还包括阅读中得来的材料以及阅读的感受启发等。

一、积累素材在写作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十分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八个因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体验、语感能力、语言积累、语言品质、语言行为。其中语言积累, 是其他几个因素的基础。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语言积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只是一句空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只有坚持不懈地积累, 才能写出好的文章。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作文教学成效甚微, 原因之一就是作文素材匮乏, 而作文素材匮乏就是积累的不够。因此,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 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就成了老师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荀子曰:“学不可以已。”“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司马迁日积月累, 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写成《史记》, 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二、中学生积累素材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及途径?

中学生生活的范围还不是太广阔, 素材的积累就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 一个就是靠阅读。

1. 对生活的观察中积累素材。

作文贵在求真, 真实的生活是学生材料积累的重要源泉。学生应时时刻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 注意事情的发展动态, 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并能够及时的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养成记事的好习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离不开作者的见闻及感受。那么, 怎样去观察呢? (1) 持续观察。学生的生活是单一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对某一件事情进行持续的观察, 即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例如, 前一段时间班中有一个学生因为一件小事公然在课堂上顶撞教师, 班中的学生马上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于是在随后的课堂中就这件事情展开讨论。当然, 学生也可以联系到社会上的事情来谈谈。学生的见解很多, 有的说说话要注意场合, 要学会尊重别人, 要与人为善等等, 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并在之后的课堂上就学生写的优秀的文章作为标本读给大家听, 给予表扬, 激励其他的学生不断进步, 给犯错误的学生以深刻的教育。从这件事上学生不仅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2) 重点观察。生活中总有自己较为熟悉的人和事情, 对这些人和事进行有重点的、有选择性的观察, 从中获取真实生动的作文素材。例如, 作文《家长会》。这就需要同学们到家说出家长会之后父母的反应, 参加家长会时的神情以及家长会之后的态度, 都要求学生在此期间认真观察, 从中找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和对学习的关注, 及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发现令自己感动的东西来, 这就是作文素材。 (3) 随时观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中学生都要养成随时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将看到的、听得的、感受到的, 及时作出整理并以文字或其他形式记录下来, 要有明确的页码和标识, 从而在写作中使用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

2. 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7

好的作文立意需要好的作文素材去支撑, 而学生所缺乏的正是这些信手拈来的素材。好的素材来源于哪里呢?

一、见微知著, 小处落笔

文章中出现的“身边事”、“身边人”可使文章亲切、真实, 更具说服力。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要批判中国人的奴性意识, 选用了“纸币换银元”的生活小事, 引出自己的论点, 事情小到日常琐事, 却能以小见大, 彰显主题。可见越是大作家, 越是关注生活, 思考民生。而且近几年, 尤其是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要求学生更多地关注他人、思考社会, 并且不回避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2008年全国卷Ⅰ有六条与抗震救灾相关的材料;如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 提出对“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而江西卷的“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更是让学生直面社会现实。这些题目都可使学生对自我、对人生、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知、思考。可见关注“身边事、身边人”是选取素材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曾拿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卷中话题作文“水”让学生来写作。有几个学生便从现实中立意, 写故乡的人与事。景泰是个半干旱缺水地区, 但亦有黄河绕过, 有著名的一、二期提灌工程, 有国家级旅游景点“黄河石林”。一位学生选择这样几个素材:缺水景泰有一怪现象, 因缺水, 许多地方的名字都与水相关, 比如兴泉、喜集水、红水等, 体现了水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 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写提灌工程对老百姓的作用, 他选择生活在水边的五佛人与山区人的性格、语言、习俗等不同人文现象。文章虽没有深邃的立意, 没有先贤之事, 却把生活与水、水文化在半干旱地区所呈现的人文形态表现尽致, 文章以关注生活和浓郁的乡情为特色让人眼前一亮。

罗素曾说,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可见“见微知著, 小处落笔”对学生写作有多重要。学生要用心去体验生活, 思考身边发生的事情, 然后用自己的笔把它们记下来。笔者鼓励学生培养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 多记一些生活的细节, 多写一些对生活的思考。这样在写作时就有可言之事, 可抒之情了。

二、化腐朽为神奇

写作文讲究素材积淀, 有积淀便可以“厚积薄发”。近几年高考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满分作文, 大致都朝着“文化底蕴”方向发展, 用的例子不外乎也是学生都熟悉的一些名人: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爱迪生、爱因斯坦……但写出来的文章不但没有用材太旧的感觉, 反而意蕴丰富, 读后让人有非此例不足以表达主旨之感。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教会学生运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

1.“旧瓶装新酒”的效果。

许多优秀的作家喜欢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进行写作, 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刘征写的《庄周买水》, 以荒诞古怪的故事, 让古人今事掺杂, 鬼神禽兽登场, 妙趣横生, 令人倾倒。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就是古为今用, 用旧的素材表现鲜活的现实。这样的素材, 学生如能活学活用, 亦可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一次, 学校以“保护环境”为话题征文, 一位学生使用了“旧瓶装新酒”的方式, 选取了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作素材, 内容却是写与美完全相反的环境污染之“丑”。美与丑对比突出, 深化了主旨。还有一位学生演化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 写环境污染, 都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目标。

2.“多棱镜”的效果。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8

1. 有效积累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初中生虽说生活面窄, 但他们毕竟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岁月的痕迹绝不至于一片空白, 感情的世界亦不可能只是一潭死水。学生提笔无话可说, 一方面是老师可能过于强调依葫芦画瓢, 按单元要求作文, 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心理、感情等实际, 造成作文要求脱离实际;学生亦不能认识自己过去的经验正是今日作文的重要源头, 以为作文即为做文, 于是自觉不自觉在作文练习中舍熟就生, 趋短避长。长而久之就生出害怕作文的心理。因此,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要从开源入手, 要求他们从写自己的故事起步, 继而写家人、老师、同学、亲朋故友、村中人事, 一地风物等。先求清楚、明白, 后求细腻、生动、感人。这种挖掘往事, 翻新旧题的做法, 虽有规定范围、具体要求, 但因为大矩之下, 人人各取所长, 各用所知, 并无搜肠刮肚之苦, 学生就会快乐作文了。比如“感悟真情”的作文, 有的学生由爸妈为自己准备的午饭谈起, 回忆起生活中饱含深情的点点滴滴,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谈及父爱母爱之真情。这样, 学生就尝到了有效积累自己过去的生活的甜头。

2. 有效积累生活观察的资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观察是同学们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 也是积累作文素材最常用的方法。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 拓展教学渠道。指导学生写作时, 尽可能创设条件, 突破时空, 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动手体验, 动脑学习。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美文的。平时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抓住机遇, 随时留意身边的变化、事态的发展, 耳闻目睹, 亲身体验。关键是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 以达到有效积累社会生活的资源。在布置学生写《家乡的变化》这篇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用两星期的时间去观察自己的家乡。有的小组来到村委会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情况;更多的学生、或逛商店、或游家乡, 亲身感受农村的变化。这样, 学生不再觉得无话可说, 内容也不会空洞。

3. 有效积累实践活动的生活体验。

作文教学的改革要从激发学生的个性张扬入手, 注重生活实践, 增强个性体验, 开放作文时空, 鼓励个性创新, 让写作成为学生实现个体价值的宽广平台。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 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为此, 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故事活动、手抄报比赛、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 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 有意观察, 强化体验, 从中积累真情实感, 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 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再现容易, 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 达到文情并茂。

二、有效的阅读积累

1. 文本阅读的有效积累。

中学语文课文中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 意境优美的散文, 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 对学生的写作都有帮助。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背文章中的妙语佳句, 精彩片段都要做好摘抄, 并且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例如:《春》、《济南的冬天》是很好的写景范文;想把事写得感人可以学《背影》, 描写时不断注入与强化个人的感受;想把事写得生动吸引人可以学《社戏》, 一波三折造波澜。可从《范进中举》中学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写“学习的重要性”类的文章可以引用《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中“方仲永小时候不学习从一个神童变成普通人”, 而“吕蒙因努力学习从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变成一个有才华的人”两个一反一正的事例。

此外,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文学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为基础,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发挥合理的想象, 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 从而获得较完整丰富的美感。例如我在教完文言文《孙权劝学》后, 就结合七年级的《伤仲永》布置了一篇作文《当吕蒙遇见方仲永》。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要求人物形象要遵循原文, 内容上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发挥合理的想象。学生在认真阅读这两篇文章之后充分发挥想象:有的人想象吕蒙惋惜方仲永这个人才, 在告老还乡时设立私塾招收仲永, 后来仲永成为朝廷一员大将;有的人想象仲永后来成为一个乞丐, 后来被吕蒙收留等等, 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 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2. 课外素材的有效积累。

教材中的素材质量虽然高, 但数量有限, 因此, 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报刊杂志来获取更多的素材。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就是学生生活的外延。读书就是与作者面对面的对话, 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潜心钻研, 从而汲取书中营养, 挖掘出滚滚的精神能源。如:在写《我心目中的鲁迅》时, 我让学生先去精读与之有关的文献、资料、文章, 以“做”的形式对鲁迅先生增强感性认识。当心中有主人公鲜明的立体形象, 血肉丰满, 线条分明, 学生便能将自己的情感与他们的人生际遇、滋味心态、个性气质融合起来, 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汇, 而且揣摩别人充满灵感的语句时, 也激发了自己的灵感。同时让学生在读书后做好积累工作, 人人准备一本阅读摘抄本, 随时摘录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或写下阅读后的感受、体会。这样学生“日积月累, 方能生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篇9

一、图片史料的重要性

1. 图片史料内容丰富, 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图片史料就是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图片材料, 它包括照片、漫画、地图和图表, 等等。图片史料本身就直接或间接地带着历史信息。比如:一张普通的家庭照、一张漫画、一张宣传海报, 在它们产生的时候很难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 但是若干年以后, 它的历史价值就会显示出来。

图片史料内容丰富, 且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 学生对于这样的材料比较感兴趣。使用图片史料教学, 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使学生更喜欢历史课。

2. 图片史料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和之前的教材相比, 大幅度增加了图片在课文中的地位。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为例, 经认真统计, 插图总数为164张, 其中图片142张、地图18张、表格4张。人教版的、华东师大版的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比北师大版的还要多。可见教科书越来越重视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二、图片史料的特殊性

1. 图片史料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生对人和事物的认知还处于感性认知阶段, 形象、直观、有趣味的东西才能更引起他们的兴趣, 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 这是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而图片史料就具有这一特点, 图片史料鲜明的色彩、有趣的图案、幽默的话语, 这些都是初中生感兴趣的东西, 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学习了。

2. 图片史料的形象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图片史料相对于文字史料更加直观形象;相对于视频史料来说, 它是静态的。通过观察找出图片中包含的信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力。同时, 很多图片史料还是优美的艺术品,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所以说形象、直观的图片史料不仅把学生带入到了历史情境之中,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三、历史课程中应充分利用图片史料进行教学

1.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或地图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线索。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 图文并茂是它们的一大特色, 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和图册中都有大量的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 等等。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时候会感到教学内容过于集中、头绪繁多。如果把教材中的图片或地图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线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中, 每一页都有1—2幅插图或地图,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史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地图、插图中的隐性知识, 灵活地运用它们, 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 调动学生的兴趣, 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如果能够有一幅图片作为教学载体, 就可以将繁杂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整理出清晰的线索, 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片学习历史、整理历史知识。

七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讲解我国宋朝经济时, 历史教师通常都会利用《清明上河图》。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仔细地选择一些画面片段, 并在画面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相关问题,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宋首都开封城的生活画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局部画面的自习观察和讨论问题, 使学生感受东京城的繁华和城市生活的特点, 同时也感悟到和平稳定是北宋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最后, 将图片进行全景式的展现, 进一步地让学生沉浸于教学情境之中, 感受古老的中国文明。

2. 通过图片或地图的比较观察, 获取历史信息, 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呈现在一些细微之处, 图片是静态的, 学生适时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比较, 在图片所呈现的情境中或发现、或感悟, 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中, 在讲到“照相与电影的出现”这一子目时, 我出示了两张图片, 一张是教材上的慈禧太后的照片, 还有一张是现代的照片, 通过两张不同时代照片的比较, 同学们看到了两个不同时代的特点, 感受到了历史是发展的,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

上一篇:放下下一篇:通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