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的几个要素

2024-06-22

一体化教学的几个要素(精选十篇)

一体化教学的几个要素 篇1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大多分两段:1~3年级和4~6年级, 有些老师忽视了远目标, 教学中一味强调字词教学, 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 往往一个字抄写十几遍乃至更多遍。机械地抄写, 不仅不利于新课改提出的“素养”形成, 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词汇, 运用词汇。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在教学“聪”字时这样引导学生:人如何变聪明了呢?用耳认真听, 用眼细心看, 用口严密说, 用心仔细想, 这样人就逐步变聪明了。她既教会了学生这个字的写法, 又讲解了它内在的意义, 学生无形中学会了语言的描述, 从中悟出了道理。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字词句段篇训练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可是, 有些老师往往忽略段和篇的教学, 着眼点只在字词。学生一旦开始学写作文, 便无从下笔, 无话可说, 缺乏文字表述的系统性、连贯性。单纯地学习字词, 就像猪八戒吃了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 也好像不会武功的人, 拿起枪刀剑戟不知如何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写,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么用,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关于阅读习惯的养成

读书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途径, 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训练写作的技巧。学生只有多读书, 才能丰富词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语言积累, 加强感悟, 加强体验, 深入理解作品。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为此, 需要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地理有效教学的几个要素 篇2

(三)教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在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具体到每个地名)以及学生掌握每一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的表述方式,而以内容标准说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以后所应当发生的基本的行为变化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则隐含在行为变化标准之中。因此不再罗列知识点。

对于区域地理内容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各地区、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均加以介绍的做法,而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任选1个大洲、5个世界地理区域、5个国家和5个中国地理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四)实施建议的变化

课程标准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有了新的或更充分的阐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遗憾的是,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仍然热衷于让学生记忆“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最多、最少”之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地理资料,并频频在试题中出现。又如割裂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企图单独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使得这两个目标的达成成为空谈。再如将学生的行为变化过程简单化,对于需要多次设置为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容标准仅局限在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而没有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使得学生的行为变化成为不可能或不巩固。还有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与设备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有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凡此种种,都说明不少教师误以为学科教学只是无目的、无任务、无基本要求的“活动”,以致教学十分随意。再加上一些错误说法的误导,就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何谈有效教学呢?

三、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的。学生要掌握较难理解的基础知识和较难掌握的基本技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学生要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更为有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能否接受,有无兴趣的生硬灌输,简单告诉结论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简单重复课本内容,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大力实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学地理有多种教学方式,诸如启发式的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⑨

1.讲授式,也称讲解——接受式、“先行组织者”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讲解现行组织者,即阐明教学目标。使用学生已知的概念、术语、原理,以恰当的阐述和类比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记忆新信息的能力,给出实例,给出背景,促进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

第二阶段,给出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即教师提出相关的学习材料,并明确学习内容的逻辑顺序,把学习内容和“先行组织者”联系起来。

第三阶段,强化认知系统,即运用整体综合的原则,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大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确立学习新内容的批判态度,澄清疑问。

科学的讲授是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先行组织者”,也就是概念、术语、原理,以及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方面,而不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为着理解概念、术语、原理,为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必须补充讲授那些在教材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必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必须时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动学生的思维。因此,科学的讲授是与“满堂灌”、“照本宣科”完全不同的。讲授式适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学效率较高。

2.探究式,也称“引导发现”、“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使学生明确需要调查、探究的问题范围以及所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找出调查、探究中的困难,并把困难转化为问题。

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四阶段,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在调查、探究的基础上得出一致的结论,还要加以验证。

探究式教学方式仍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授来使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和提供的的情境中,围绕着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疑问和见解,最终得出共同的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当比以往更多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探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和较难掌握的技能,其教学效率不如讲授式。

3.讨论式,也称“法理学的探究”。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给学生提供资料和事实。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确定资料和事实中涉及的观点、价值取向、政策等。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就资料和事实表明看法,阐述立场及理由。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彼此质疑。

第五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看法,稳固立场。

第六阶段,引导学生检验各自的立场,确认立场背后的事实与假设是否正确,以及保持这一立场的预期结果。

真正的讨论式并非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前后左右几个学生一起考虑并回答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真正的讨论式教学需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要有真正的观点的交锋和活跃的思考。这一方式利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所用时间较多,学习知识的效率也不如讲授式和探究式。

4.体验式,也称“角色扮演”。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分组准备,明确问题,确定角色扮演者,进入情境。

第二阶段,分析角色,确定表演程序,布置场景。

第三阶段,组织观众,明确观众的观察内容。

第四阶段,表演,并对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五阶段,调换表演者,根据新的理解重新表演,并对新的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六阶段,总结。

这一方式不是让学生随意表达观点,而是以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很有效果。由于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体验程度较深,适于围绕一些综合性、观点鲜明的主题展开,但所用时间较多,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易大量运用。

5.研究性学习,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新课程中开设的一门新课程。

按照教育部《研究性学习指南》的精神,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

第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确定研究方案和进行分工。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第四阶段,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解疑。

第五阶段,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交流研究方法和体会。

这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之外,围绕一个课题作较长时间的学习,适于学生按照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不看重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不看重学生掌握了多少新知识,而看重学生的体验和创新,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利于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有规定的课时和要求,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可能在课堂内用大量时间进行。

信息技术的应用、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运用,又都是与上述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方式。同样是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各组学习任务相同,最后将各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合作学习则是各组的学习任务不同,最后将不同的学习结果综合在一起。不论是小组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工,不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组合,以致出现“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甚至弱势学生无人组合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必须根据其适应性,结合学科特点加以选择。不加选择的盲目使用,或者简单地只运用某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还应当指出,启发式是中小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把启发式原则与讲授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并谈。

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都不是要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各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恰当的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二是绝对化,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方式,不分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⑽再有就是有些人鼓吹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比讲授式教学方式好,不顾实际地一味强调探究和研究。因此广大教师十分关注接受性学习应当被批判还是依然是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方式之一?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⑾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式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无效呢。

四、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这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新的中学地理课程三方面目标要求的。在课程改革试验中,中学地理课程必须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注重评价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效果和进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感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必须在继续使用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方法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诊断等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还要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⑿无论使用何种评价方法,都应注意中学地理课程评价的着力点应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技能与能力、对人地关系观点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程度等,而不能是对地理资料的死记硬背。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时,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理解偏颇、把握不准。在某些人的误导下,许多教师误以为课程改革要用过程性评价完全替代终结性评价,甚至要取消考试。对于过程性评价也误以为只是学生成长记录。应当明确,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较全面地评价。其功能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过程性评价具有评价方法、标准和结果更为全面,反馈更为及时,实施方式更为灵活,评价层次更为深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持续进行等优点。但其也有评价标准较难统一、评价过程和程序难以规范,评价结果难以证明公平与公正,难以为社会所接受,易失之于繁琐,评价工具易运用不当等局限。

过程性评价以往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运用较少,需要认真研究和稳妥实验。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当注意:

不能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乃至以过程性评价替代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各有优势和用途,既不能互相排斥,更不能互相替代。

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不能把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等同起来,如误以为过程性评价就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不能过分夸大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无论实际情况如何都要进行过程性评价,甚至以为有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⒀

在实验工作中,在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实验的同时,必须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包括平时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方式和题目的编制,还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制度、方式、试题编制的改革。

2006年3月26日于北京红莲园

参考文献:

①关文信:有效教学内涵

《新华文摘》2006.3〈论点摘编〉

掌握教学这门艺术的几个要素 篇3

一、丰厚的知识

教师是靠知识和技能来教育学生的,所以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我们平时应该注意自身知识与专业素质的完善。掌握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掌握熟练,还要求了解学科的知识框架等等。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既掌握本专业学科知识,又广泛了解其他学科,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一个有学识、有思想的高大教师形象。此外,教师平时要多从网络上了解一些学科的最新动态,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和成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注重积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广泛地涉猎知识的范畴,这样才具有足够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满足学生。

二、良好的表达能力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语言不丰富、表达模模糊糊、模棱两可,那么授课就会显得干瘪、索然无味,而且还不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良好的表达能力需要做到:调理清晰、语言简洁、通俗和有一定的感染力。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就如茶壶里煮饺子,学生也就不容易接受。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丰满,学生就会觉得上课是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我曾经听过一位老物理教师讲课,他讲的内容是“支持力”,教具就是一本书和课桌,他的语言非常清晰,语言简明。他能用很通俗的话把自己要讲述的问题表达出来。那堂课的效果很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测试正确率也很高。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做到条理清晰,但是怎样用最通俗的话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就是个难题,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要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学习,也可以上网多听听一些优质课,看看优秀教师是怎样表达自己思想的,然后寻找自己讲课时的弊病,逐渐地把他们那些好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讲课中来,相信会有所改善。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优秀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跟着教师一步步地完成教学过程,而不是我们在课堂上强迫学生去配合我们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了解它的知识结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合理的安排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面对的形形色色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来源于平时在教学中的积累和学习,所以说经验很重要。我们平时就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经验,在自己课堂上要更多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学生的方式。要多上网查资料,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熟能生巧,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爱学生。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这样学生才能有一种快乐、向上的学习态度,才会有足够的兴趣进行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能够包容每一位学生的不足,教师的职业决定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而且,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不管学生学习成绩的优与劣,这样才能够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一个美好的形象,才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每一位学生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们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被云遮住了,显得暗淡无光,但是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万丈。

如果具备了以上几个素质,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善。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实现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几个要素 篇4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及策略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贯彻新的教学理念,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做着改变。大家“一粉笔、一黑板”的时候少了, 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多了;教师一言堂的时候少了, 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多了;硬搬课本内容以本为刚的时候少了, 灵活处理教材的时候多了。英语课堂变得热闹起来, 一节课下来, 学生唱、跳、说、演和赛, 学生似乎一直在活动。但是, 在这样的课堂里, 看似人人参与, 学得轻松。然而, 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有几人能达到, 却不得而知了, 这就背离了英语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学的本质观, 导致华而不实。然而, 当繁华落尽, 我们的内心总会回归更真挚、更淳朴, 也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洗尽铅华”, 既体现课堂的活跃性又不失实效性?如何才能打造出一堂精彩的英语课?这些都成为在教学过程中困扰着我们的问题。

认真聆听了专家们对课堂实例的点评后, 不禁恍然大悟。一堂精彩高效的课堂必是源于教师的创新设计, 对每个环节的精心策划以及对每个细节因素的细致考虑。笔者就本次研讨所学习到的内容谈谈如何打造一堂精彩的英语课。

一、以巧妙的导入设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部分更是英语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 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氛围中。导入的方式多样, 如图片导入、故事导入、实物导入、竞赛导入、多媒体视听导入等。但是, 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 都应该明确本环节设置的目标, 要简单直接但巧妙有趣, 素材的内容必须与课堂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且时间不宜过长, 否则就会使实施效果和我们所期待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以细化的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获取学习策略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一堂有效英语课的保证。其中, 教学设计的细化和教师指导的具体化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在, 阅读课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导入, 略读, 总结文章大意, 再细读, 后判断对错或者填表、回答问题。接下来进行小组讨论问题、汇报成果等等, 整个过程都显得过于程序化, 这种做法似乎已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 在这次观培训会上, 专家的点评让笔者意识到, 阅读课教学绝对不能仅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也需要挖掘深度和难度。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整体意识, 要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 还要关注文章的意义;既要有整体教学, 又要有局部分析;既要有输入活动“读”, 又要有输出展示“说和写”, 以检查学生的收获。对于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与长难句, 第一节阅读课上就要处理, 否则, 在不理解文章语意的情况下, 谈文章结构是为不现实的空谈。当然, 单词与难句的处理要挑选重点与难点, 有的放矢, 画龙点睛, 不可泛泛而论。

此外, 在训练阅读时,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技能的指导, 而不是流于形式。比如, 总结main idea, 我们通常的做法, 就是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大意, 教师提供答案, 这个环节就很快完成。而专家们提出, 在该环节中应该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总结文章大意, 例如, 关键信息点在什么位置, 如何运用文章中的主题句与关键词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成功说出大意才能实现此环节的目标。指导过程详细具体,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也学会了技能。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应该要做到教学设计用心做到极致, 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又凸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学活动要细化、要深入, 还要环环相扣;在每个活动之间, 衔接转换一定要要流畅自然, 不能牵强附会, 要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三、以丰富的活动形式,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要注意多样化, 一方面, 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 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 如猜词、表演、对话、演讲、采访、辩论、知识竞赛、讲故事、做卡片、做海报等, 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思考。例如, competition就是一种有效方式, 学习最好的动机就是对材料的兴趣和竞争、奖励之类的外在刺激, 所以,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频繁的使用竞争或比赛的方法,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并以积分的形式进行, 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对得分最高的小组进行奖励。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且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另一方面, 采用pair work, group work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的合作意识, 充分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以亲和的人格魅力,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 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成功的课堂源于平等民主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 更应该是一位参与者和协调者。所以, 教师要走近学生, 关怀学生的学习感受, 才能让我们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课堂。正如专家所说, 我们的课堂, 应该是有“温度”的,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 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努力用自己的亲和力去感染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 触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团队协作能力的几个要素 篇5

一、尊重,内外兼修的美德

尊重没有高低之分、地位之差和资历之别,尊重只是团队成员在交往时的一种平等的态度。平等待人,有礼有节;既尊重他人,又尽量保持自我个性。这是团队合作能力之一:尊重的最高境界。团队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首先是一个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个体人,然后才是一个从事工作、有着职业分工的职业人。虽然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在一定的生长环境、教育环境、工作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与他人不同的自身价值观,但他们每一个人也同样都有渴望尊重的要求,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而不论其资历深浅、能力强弱。尊重,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个性和人格,尊重他人的兴趣和爱好,尊重他人的感觉和需求,尊重他人的态度和意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义务,尊重他人的成就和发展。

尊重,还意味着尊重团队成员有跟你不一样的优先考虑,或许你喜欢工作到半夜,但其他团队成员也许有更好的事情可以做。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尊重彼此的意见和观点,尊重彼此的技术和能力,尊重彼此对团队的全部贡献,这个团队彩绘得到最大的发展,而这个团队中的成员也才会赢得最大的成功。尊重能为一个团队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团队资源形成最大程度的共享。

二、欣赏,高段位的品质

学会欣赏、懂得欣赏。很多时候,同处于一个团队中的工作伙伴常常会乱设“敌人”,尤其是大家因某事而分出了高低时,落在后面的人的心里就会很容易酸溜溜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先把心态摆正,用客观的目光去看看“假想敌”到底有没有长处,哪怕是一点点比自己好的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欣赏同一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就是在为团队增加助力;改掉自身的缺点,就是在消灭团队的弱点。

欣赏就是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的积极品质,尤其是你的“敌人”,然后学习这些品质,并努力克服和改正自身的缺点和消极品质。这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的第一步。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有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并学习。要想成功地融入团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工作伙伴的优点,是走进他们身边、走进他们之中的第一步。适度的谦虚并不会让你失去自信,只会让你正视自己的短处,看到他人的长处,从而赢得众人的喜爱。每个人都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因为团队中的任何一位成员,都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因此,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谦虚,这种压力会促使你在团队中不断进步,并真正看清自己的肤浅、缺憾和无知。总之,团队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互相欣赏和熟悉——欣赏长处、熟悉短处,最主要的是扬长避短。

三、宽容,让心胸更宽广

美国人崇尚团队精神,而宽容正是他们最为推崇的一种合作基础,因为他们清楚这是一种真正的以退为进的团队策略。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阔的则是人的心灵”。这句话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适用的,即使是在角逐竞技的职场之上,宽容仍是能让你尽快融入团队之中的捷径。宽容是团队合作中最好的润滑剂,它能消除分歧和隔阂,使团

1队成员能够互敬互重、彼此包容、和谐相处、从而安心工作,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你冲别人大发雷霆,即使过错在于对方,谁也不能保证他不以同样的态度来回敬你。这样一来,矛盾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反之,你如果能够以宽容的胸襟包容同事的错误,驱散弥漫在你们之间的火药味,相信你们的合作关系将更上一层楼。如果有人握着拳,还用一副愤怒的表情来见我,我敢肯定,我的拳头会比他握的更紧,我会比他更加愤怒。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宽容,是指容纳各自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及适当程度的包容,但并不

是指无限制地纵容,一个成功的团队,只会允许宽容存在,不会让纵容有机可乘。

宽容,并不代表软弱,在团队合作中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它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团队战术,为的是整个团队的大发展,以及为个人奠定有利的提升基础。首先,团队成员要有较强的相容度,即要求其能够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力强。其次,要注意将心比心,即应尽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衡量别人的意见、建议和感受,反思自己的态度和方法。

四、平等,真正以人为本

美国企业在这一点上的所作所为让人叹为观止,从无差别的办公室到无等级之分的停车场,每一个管理环节,都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平等精神。当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时,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距离感,他们在合作时就会形成更加默契、紧密的关系,从而使团队效益达到最大化。

五、信任,成功协作的基石

美国管理者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做不到,那么,团队协作就是一句空话,绝没有落实到位的可能。

团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群体,它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信任是合作的基石,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信任是一种激励,信任更是一种力量。团队成员在承受压力和困惑时,要相互信赖,就象荡离了秋千的空中飞人一样,他必须知道在绳的另一端有人在抓着他;团队成员在面临危机与挑战时,也要相互信任,就象合作猎捕猛兽的猎人一样,必须不存私心,共同行动。否则,到最后,这个团队以及这个团队的成员只会一事无成、毫无建树。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越来越需要集体的合作。个人的能力再强、工作做的再出色,也不能离开团队这个大的氛围。因此,团队成员只有相互信任、主动做事、乐于分享,才能共同成长,共达成功的彼岸。信任,是整个团队能够协同合作的十分关键的一步。如果团队成员彼此间没有充分的信任,其交流就很难发生,就会丧失彼此合作的基础,整个团队也就势必形同散沙,毫无力量可言。

高效团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也就是说,团队成员彼此相信各自的品格、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这种信任可以在团队内部创造高度互信的互动能量,这种信任将使团队成员乐于付出,相信团队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责任与激情。如果你不相信任何人,你也就不可能接纳任何人。根据团队交往的交互原则,你就不信任别人,别人也就不会信任你;相反,你以坦诚友好的方式待人,对方也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你,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信任是缔造团队向前的动力,它同时也是团队成员对自身能力的高度自信。正是基于这种自信,他才会将自己的信任和支持真正交付给自己的合作对象。所以,若想获得最大的成功,就必须让自己拥有这份自信!

六、沟通,管理的桥梁

敢于沟通、勤于沟通、善于沟通,让所有人都了解你、欣赏你、喜欢你。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将“少说话,多做事”,“沉默是金”奉为瑰宝,固执认为埋头苦干才是事业走向辉煌的制胜法宝。可却忽略了一个人身在团队之中,良好的沟通是一种必备的能力。作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能力是保持团队有效沟通和旺盛生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个体,要想在团队中获得成功,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沟通是团队成员获得职位、有效管理、工作成功、事业有成的必备技能之一。

沟通能力在团队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当你有了好想法、好建议时,要尽快让别人了解、让上级采纳,为团队做贡献。否则,不论你有多么新奇的观点和重要的想法,如果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没有。

持续的沟通,是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的最重要的能力。团队成员惟有冲自身做起,秉持对话精神,有方法、层次地对同时发表意见并探讨问题,汇集经验和知识,才能凝聚团队共识,激发自身和团队的力量。建立团队精神时必须掌握的沟通语言:最重要的八个字:我承认我犯过错误!最重要的七个字:你干了一件好事!最重要的六个字:你的看法如何?最重要的五个字:咱们一起干!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最重要的三个字:谢谢您!最重要的两个字: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字:您„„

七、负责,对团队的忠诚

负责即敢于担当,对自己负责,更意味着对团队负责、对团队成员负责,并将这种负责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之中。团队在运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若是每次出现错误都互相推卸责任,那么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并且一个对团队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往往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也是一个无法体会快乐真谛的人。要知道,当你将责任推给他人时,实际上也是将自己的快乐和信息转移给了他人。任何有利团队荣誉、有损团队利益的事情,与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是息息相关的,所有的人都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是公司的老板,如果有谁说那不是我的责任之类的话,我就会立刻把他开除,因为这种人显然对整个团队没有足够的专注和忠诚,缺乏责任心。

八、节俭,以小显大

在美国,节约是整个团队的事,而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浪费都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越是优秀的员工,越要懂得事事从小处着眼,因为很多细小的环节都是与公司的前途休戚相关的。正所谓细节决定命运。所以,为了团队的整体利益,所有的团队成员都应该养成节约成本的好习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想在短时间内就将浪费的习惯彻底改掉,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你下定决心,从骨子里树立自己的节约思维与习惯,那么,你就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由浪费到节约这个艰难的过程。在今天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里,即使企业员工从小处节俭,最后聚少成多,企业所获得的成果也是十分可观的,甚至真的可以造成企业赚钱和赔钱的本质区别。

因此,当我们在工作中自主、自动和自发地极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时,无形中就会使整个团队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实际上也就等于为整个团队增加了利润。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形成习惯性节俭,使他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那么我们就会因为这些习惯而获益,并最终赢得辉煌的事业。

九、诚信,不容置疑

古人说:人无信则不立。说的是为人处世若不诚实,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建功立业。一个个体,如果不讲诚信,那么他在团队之中也将无法立

足,最终会被淘汰出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作为一名团队成员所应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它是高于一切的。没有合格的诚信精神,就不可能塑造出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也就无法得到上司和团队伙伴的信赖,也就失去了与人竞争的资本。唯有诚信,才是让你在竞争中得到多助之地的重要条件。团队精神应该建立在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只有当你做到了“言必信,信必果”时,你才能真正赢得同事的广泛信赖,同时也为自己事业的兴盛发达注入了活力。

十、热心,帮助身边每一块“短木版”

作为一个团队成员,必须记住,只有一个完全发挥作用的团队,才是一个最具竞争力的团队;而只有身处一个最具竞争力的团队之中,个体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当你是团队中的那块“短木版”时,应该虚心接受“长木版”的帮助,尽一切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让自己拖整个团队的后腿,当你是团队中的那块“长木版”时,你不能只顾自己前进的脚步,而忽略了“短木版”的存在,那么,你收获的终将是与“短木版”一样的成就。当我们身处于一个团队中时,只有想方设法让短木板达到长木板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

十一、个性,坚持自己的特质

团队精神不是集体主义,不是泯灭个性、扼杀独立思考。一个好的团队,应该鼓励和正确引导员工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其实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体现。个人英雄主义在工作中往往表现为个性的彰显,更包含有创造性的工作,以及勇于面对压力和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团队若能给团队成员提供一个充分施展、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那么,这将会为团队带来永不枯竭的创新能力!诚然,团队精神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强调团队合力,注重整体优势,远离个人英雄主义,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

团队不仅仅是人的集合,更是能量的结合与爆发。作为团队成员,不要因为身处团队之中就抹杀了自己的个性特质。记住,团队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成员的才能,只要你不逾矩,那你就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开展你的工作。

十二、团队利益,至高无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要考虑到整个团队的需要,并不遗余力地为整个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只有当团队成员自觉思考到团队的整体利益时,他才会在遇到让人不知所措的难题时,以让团队利益达到最大化为根本,义无返顾地去做,自然不会因为工作中跟相关部门的摩擦而耿耿于怀,也不会为同事之间意见的分歧而斤斤计较,更不会因为公司对自己的一时错待而怨恨于心。对上司和公司的决定需要保持高度的认同感,这也是全局意识的一种体现。因为上司或公司高层正是一支团队的指挥中枢,每位下属或员工都必须听命于他们,与他们精诚合作,这个团队才能保持旺盛而持久的战斗力,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在团队之中,一个人与整个团队相比,是渺小的,太过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永远不会真正融入到团队之中!而拥有极强全局意识的人,最终会是一个最大的受益者!

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一、团队的核心是人。

团队协作的基础是团队,一个团队不能只依靠一个人的力量,重视一个人的力量,要依靠整个团队协作的力量创造奇迹,要着力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不是一个优秀的个人,要始终把团队放在第一位,一切以团队的利益为主。团队就是一个人,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步伐、二、了解团队成员的优缺点。

没有完美的个人,在一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缺点。团队强调的是成员互帮互助,协同工作,所以,团队的每个成员应了解其他成员的优点和积极品质,学习它,并克服自己的缺点和消极品质,让它在团队合作中被弱化甚至被消灭。

如果团队的每位成员,都主动去寻找其他成员的积极品质,那么团队的协作就会变得很顺畅,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三、包容的心态。

对待团队的其他成员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团队工作需要成员在一起不断地讨论,如果一个人固执己见,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或无法和他人达成一致,团队的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团队的效率在于配合的默契,如果达不成这种默契,团队合作就

不可能成功。为此,对待团队中其他成员时一定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讨论问题的时候对事不对人,即使他人犯了错误,也要本着大家共同进步的目的去帮对方改正,而不是一味斥责。

四、让大家喜欢你。

要让别人喜欢人,就要经常检查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缺点,让大家共同帮助你改进,这样才能够得到让大家喜欢你,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

在工作中要互相支援、互相鼓励,关心大家的生活,要使大家觉得,你不仅是他们的好同事,还是他们的好朋友,那还会有谁不喜欢与自己的朋友合作吗?

五、保持谦虚。

没有一个人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团队协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即使你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也不能因此而盛气凌人;或者一味的关注他人的弱项,进而讽刺。

事件的几个要素 篇6

现实的时间,只有得到事件的定义,才成为特殊的时刻,才成为当下。只有在特殊的时刻,只有在当下,事件才发生。

首先必须是现实的时间,一般的时间。即在事件里,时间是不适合虚构的。时间的现实性决定了事件的现实性,不具备现实性的事件不可能发生。

然后是特殊的时刻,这是时间被意义击中并附体的状态。

当下,是对特殊时间的一般关照。当下是对“不容置疑”的“特殊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正是这怀疑和否定,把特殊时刻放回到一般时间,把所指归位到能指。在当下,时间的意义为零。

现实的时间(一般的时间)——特殊的时刻——当下,这是时间的三位一体。

事件是时间的动态容器。事件是时间的音箱,时间在事件里发声说出它自己。

我们读:“事件→时间”——事件是时间的顿挫,时间是事件的抑扬。时间是事件的平稳反合,是事件的另一种口吻另一种语气。是事件把时间置于危险的脆弱的境地,同时也是事件保护了时间,给时间提供了安全感。

时间是事件的哲学。

没有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时间不存在。

地点

地点是从为事件准备的、等待事件发生的元空间状态,经由事件的发生脱化而成的公共空间。

元空间是前事件空间,是未经事件定义的地点,是公共空间的蒙昧状态。元空间在事件发生时,才具体、命名、说出,继而在叙述中被指认,成为特殊的地点。

地点不是时间的河床,地点是时间的具体形状。

地点必须是具体的,地点必须在地图上。地点不是天堂那样的虚无缥缈的仅供想象力驰骋的地方。

地点不是肉身可以经验的所在,地点是肉身正在经验的这里。

这里,地点是这里,是有切肤之痛的这里,而不是无关痛痒的那里。

这里是公共空间。这里是战场、展场、现场。这里不是个体隐私的密闭囚室。事件不断拓荒、扩大公共空间,把私密空间、元空间公共化,取消他们之间的隔阂。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元空间变动不居,随时以具体的地点随着事件的发生而出现。

如何成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如何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这是美术馆、博物馆等二手空间需要持续挑战的问题。

地点是事件的科学。

人物

我们经常说:“(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或事件中)某某某是个人物。”人物这个词,朴素地道出了个人是如何在与外在事物相格的状态和过程中成就自我——即成为人物的。离开外在事物,离开了与外在事物相格的状态,人是不能成就为人物的。

人物就是具有处于格物状态并且对此种状态有同步了解和觉悟的人格的人。某个人能够在某事件中成为人物,被其他人对待为人物,是对此人在该事件中格物的成就的肯定。即便是只取得一点点的格物成就的人,也足以被对待为人物。当某人成为人物时,在

“人”和“物”之间,“格”字功成身退了。

人格是人对自己的格物状态的同步的了解和觉悟。如果对自己的格物状态没有同步的了解和觉悟,人就成了物化的工具、道具,人就没有人格,不能成其为人物。

人物是主体实现状态得到确认和保存的结论。主体只有在个体向共同体迈进时,才实现。人物不仅是事件的主体,人物更是个体、主体和共同体的和合。

人物是当事人和目击者的合体。当事人即是目击者,目击者即是当事人,都是事件的主体。

人物不是你,不是你们,不是他,不是他们。人物就是我,就是我们,人物就是咱们。

只有人物是咱们、我们、我时,人物才合格,才是事件的主体。

人物是事件的美学。

行为

行为是主体与外在事物的那一格,即格物。格物是主体与外在事物的遭遇战。格物是主体被卷入、参与、赞助共同体的行动。行动是主体生生不息的功能所在,主体生生不息的行动,是事件的本体。

行动只有在对本能冲动的觉察了解状态中,才正当。缺乏觉察的行动,是冲动。对被冲动可能绑架的不甘心,产生觉察,觉察是针对冲动的斗争,觉察并不压抑冲动,也不怂恿冲动,觉察让冲动得以保持,成为行动。本能冲动是外在事物的内应,两者往往楚汉分明又搞得难解难分。

行动是对冲动的模拟和表演。

王国维说:“不隔。”格即不隔。行动是直接的,在行动中,当下、这里、我,时间、地点、人物三者没有间隔断裂。

格物就是重估一切价值的行动。格物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对主体物化现象的格式化,即一种真正的文化革命,即行动就是革命。

觉察是理性的,冲动是感性的,行动是诗性的。

行为是事件的诗学。

要敏感。麻木的鱼不知道冷暖,麻木的鱼不在水中。

叙述

叙述是事件的史学。

事件只有被叙述时才存在。没有叙述,就没有事件。

叙述是对历史行为的当下担当。

叙述不是事件的肥料,叙述是事件的继续发生。

记录是欲望的化身,使事件物化,使事件歪曲,不能真正记录事件,只能记录欲望自身。记录是一桩流通欲望的买卖。

如何记录?只有当事人同时是目击者时,即记录作为叙述时,记录才可能。

史诗是叙述的标准格式。在史诗中,叙述是由行动生发的行动。

叙述是事件最初和最后的形式,是事件最简约最直接的形式。

议论包含在叙述中。没有议论的叙述不是叙述。

叙述之外的议论都是多余的、注脚的、八卦的,都是对叙述的伤害。

只有得到叙述得到议论的事件,只有能继续生长的事件,才算真正的事件。只要是得到叙述得到议论的事件,只要是能继续生长的事件,便算真正的事件。

一体化教学的几个要素 篇7

【教学片断】

一、激发兴趣, 蕴涵方法

师:许多知识的产生很偶然, 也很必然, 今天我们的数学课从连线入手, 考考大家。

出示: 洗澡 锯子

苹果砸在脑袋上 浮力定律

手被草划破 地球引力

生操作。

师:大家知道得不少, 思考一下, 平常人们不注意的细节怎么在他们身上都演变成伟大的发现呢?

生1:因为他们很专注。

生2:因为他们善于思考。

生3:因为他们对科学研究很专心。

师:是的, 一些伟大的发现往往起源于对事物的观察上, 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才能有所收获。

(出示图)

师:看到这张地砖图, 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师: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 由这张图展示的地面发现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 有兴趣了解一下吗?

生:有兴趣。

二、揭示内容, 激发研究

介绍毕达哥拉斯的发现以及验证方法。

师: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有这样的关系, 那么此时你想到什么?

生:我想问在一般直角三角形中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在其他三角形中有没有这样的关系?

师:问得好, 根据刚才的启示, 大家有信心对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吗?

生:有信心。

师:打开信封, 信封中有老师课前给大家提供的材料, 有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

(学生小组活动, 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小结, 加深认知

师:愿意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的请到实物展台前来。

(几个小组展示出3中不同的方法)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个人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比较成功的一节课, 回顾设计过程, 教学细节, 个人觉得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 教师的课堂设计关注点应当重点突出, 特点鲜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研究材料的选择

数学学习中的内容特点各异, 有的知识性强, 有的生活性强, 有的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有的则相对孤立。教师在选择内容提供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 要深刻剖析教材, 挑选那些易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内容,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挑选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的内容, 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树立学习自信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讲授的方法, 学生不难弄懂, 但是这样的告之方式显然会单薄得多, 印象也不会那么深刻。而选择这样的材料供研究也并非偶然,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由不同途径对本节课的内容应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不是很清晰, 通过本节课自己的研究, 完全可以掌握知识, 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课前教师通过几个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也为本节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研究开展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除了具备趣味性, 还应当具备延伸性, 课前学生应当具备本研究领域一定的基础, 学生不可能在一片废墟之上建造不朽的“宫殿”。案例中学生开展研究的基础比较牢靠, 一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勾股定理的雏形, 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阅读了相关资料, 也可能是学之于父母老师, 在以往的解题中对这个内容有所了解。二是在课上教师提供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探究成果与过程, 供学生类比、猜测、联想。这是对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保证。

三、关注研究过程的指导

研究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密切关注, 小组合作的时候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保证每个孩子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也要及时参与, 给予伙伴般的帮助。本节课教师不但提供了学生开展研究可能需要用到的材料, 还在学生研究验证时适时加入到学生中去, 或给与方法启迪, 或发出疑问促进学生再反思, 或提示学生新的思路和尝试, 在教师的有效参与下, 学生研究出多种不同证明方法, 发出了“我真了不起”的感慨, 如此的全程参与才能使研究性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四、关注研究成果的应用解释

研究成果的展示、应用解释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 因为教师“先知”的特殊身份, 有必要在研究后引导小结反思, 并提供合适的有意义的材料供学生应用拓展, 以真正体现研究的价值。

浅谈戏剧小品的几个要素 篇8

一、小品的主题

无论内容、结构, 还是表演形式, 小品都具有与现代社会同步的迅速、简洁、浓缩、审美的特性。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 抓亮点;挖掘材料, 升华主题;掌握新的表现方法, 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那个“点”。本人参演的小品《超级诊所》以一位农村母亲来城市为女儿看病, 轻信医托而被领到黑诊所就医为戏剧的规定情境, 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和矛盾冲突, 但戏剧的创作和表演却紧紧抓住了深刻地反映生活, 真实地揭示人物这一原则和基础, 以朴实无华的表演、幽默、生动的语言, 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农民中一位老母亲对现代的城市生活的无所适从, 真实地描写了一位骗子冒充海外归来的医学博士后, 无所不用其极的用各种方法来骗取钱财的非法手段。

二、演员的表演

演员掌握了人物情感的节奏, 使剧情发展有序, 人物行动合理, 节奏分明, 加之形象鲜活, 语言明快幽默, 细节的真实、情感的细腻, 这是小品演出成功并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重要保证和坚实基础。在这里, 生活、人物和细节真实的艺术力量得到一次很好的展现。使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得到了观众的普通欢迎和高度的评价。

现在的一些小品创作和表演脱离生活、脱离人物、脱离对艺术形象的挖掘, 观众对小品的情绪正在淡化, 小品的创作和表演面临着危机。有的演员根本不懂什么是生活的积累, 什么是体验生活, 就敢于去表演, 去表现。还有一些人,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物, 管他熟不熟悉, 原样照搬;有的编剧、导演竟然胡编乱造, 自以为是在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实际上为重要的环节, 它牵动着戏剧小品艺术的起落兴衰。小品要忠于生活, 深化人物性格, 讲究细节真实, 小中见大, 小中见真, 小中见情。深刻地反映生活和揭示人物, 是小品创作和表演的坚实基础, 也是此项艺术发展的根本出路。

我国的戏剧小品从表现手段上看, 主要有戏曲小品、话剧小品、歌剧小品等。戏曲小品是以我国传统戏曲歌、舞、剧三位一体为特点的戏剧小品。话剧小品是以对话为主, 兼有动作的一种戏剧小品。这是目前最走红的戏剧小品样式。歌剧小品是以歌唱为主, 兼有对话和旁白。从戏剧小品的艺术效果上分, 我国的戏剧小品主要有喜剧小品、悲剧小品和悲喜剧小品。喜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 悲喜剧小品如《芙蓉树下》。悲剧小品目前还不成熟, 没有典型代表作品。从戏剧小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上分, 我国的戏剧小品主要有哑剧小品、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

三、把握个性生动的语言

戏剧小品成功的关键除了具有新颖、深刻的主题外, 最重要的就是小品语言。因为戏剧小品篇幅短, 演出时间短, 一般在30分钟左右, 甚至15分钟左右。人物也少, 背景简单, 这就要求戏剧小品的语言口语化、个性化, 极具魅力。

口语化, 有两层含义:一是讲标准的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普通话。二是讲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目前戏剧小品的口语化以地方特色为主, 南方戏剧小品和北方戏剧小品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 但却能引起普遍共鸣, 其小品的口语化美感起了相当大作用。个性化, 是指戏剧小品里的人物语言要有个性, 是普遍中的特殊, 是生活中有的而又无法模仿的语言。

戏剧小品表演者需要有语言的技巧, 语言只有通过演员的感受和理解具体地体现出来。戏剧小品表演在语言的技法上首先要求台词声音的表现力。1.声音要大。语言、发声是戏剧演员从事舞台表演专业活动的重要工具。舞台上的语言、发声不同于生活中的语言、发声, 要求清晰响亮具有传送力, 使观众听清台词;还需要音质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2.口齿清晰。一定要让观众听清楚你说的是什么。即便有时候为了刻画人物、让角色更加滑稽诙谐故意结巴、大舌头、或男女反串、装腔作调也要以能够以听清楚为准。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

论声带与歌唱要素的几个关系 篇9

一、声带与歌唱声部的关系

声带与歌唱声部的划分有非常直接联系,声带的长度、宽度、厚度的不同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色彩。相对情况下,声带较厚、较长、较宽者低声部的可能性较大,相反高声部的可能性较多。每个人的声带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第二条,虽然有很接近的,但绝对没有一模一样的。尽管也有能演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者,而且还能听得过去,但属于自己最舒服声部只有一个。声部的准确划分对于歌唱者的声乐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歌唱器官能否正常自然工作的前提。否则歌唱学习过程将变得非常困难,歌唱学习信心将受到巨大的、痛苦的打击与折磨。

声部的划分不能单一的以声带作为唯一的划分标准,文章这里只是强调声带与声部的重要关系,并不是说它就是声部划分的全部。声部的划分还要参考众多的重要依据。如口腔堂子的大小、颈部的粗细、基音的高低、演唱的舒适程度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验证,在此基础上再确定。

二、声带与歌唱打开的关系

歌唱时声带需要一个打开的空间,这点从事歌唱的人都会清楚。声乐教师经常让学生打开喉咙其目的就是想让声带在唱歌时自由活动。因为声带和喉咙的肌肉是连在一起的,喉咙不打开,喉咙的肌肉活动不灵活,肌肉就会变紧,变僵硬,工作迟钝。这样的状态也会使下巴也会参与进来,这样会给歌唱带来很多麻烦。如气息不流动、咬字不清、声音挤卡等。这时的声带活动就会变得很笨重,工作效果将大打折扣。

另外打开还要注意打开不能过分,要在自己很舒服的状态上打开,像微笑一样。歌唱的微笑是全身的微笑,并不是单一指面部肌肉。它包括眼睛、口腔、身体、神经、情绪等,是全身的一个愉悦的表现。卡鲁索嘴张得很大,微笑也很夸张,但他是在自己舒适的状态下的外在表现,他也反对盲目张大嘴,而不去考虑歌唱本身。打开的目的是为了能使声带得到自由的活动空间,是为歌唱打开,而不是为打开而打开。

三、声带与歌唱气息的关系

歌唱时,声带和气息直接发生关。歌唱时气息与声带关系是相互按摩的关系。不能让它们俩打架,二者都要性格温和,关系非常友好。这种关系很微妙,也是歌唱学习过程中最难处理的一对关系,也是歌唱必须要解决的以重大问题。到歌唱的最后应该忘记二者的存在,像两个人一样,很合得来,不发声时,好像其不存在一样。歌唱的最后就要让其达到这种效果。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跟声乐教师的耳朵有很大关系。教师的耳朵要非常敏感,学生出现声带与气息配合不好时要及时纠正,不能让学生在不正确的状态上进行嗓音训练。通过正确的训练,逐步建立学生对正确音色的听辨能力,从而培养稳定的歌唱听觉。通过柔和的音色建立声带与气息的良好关系。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声带与气息的关系是一种平衡关系,两者的比例要对称。气息的流动速度和力度要与声带的拉力成正比。演唱高音时气息的流动速度加快,声带也要相应的拉伸来配合。反过来也是一样,高音声带拉紧气息要加大压力,增强力度来配合。这样二者才能建立像条件反射一样,不用想,一张嘴就来。

模仿也有唱的好的歌手,但能成家的几乎没有。没有一个歌唱家仅靠模仿就能取得成功。原因很简单,因为模仿会造成声带与气息的不良配合习惯,每个人的声带都不一样。演唱相同的音高、音量气息与声带的配合形式都有区别。哪怕你模仿的对象是声乐大师、歌唱家,如帕瓦罗蒂、卢卡索、卡拉斯。长此以往会对你的声带带来的伤害将无法弥补。要唱自己,要在自己舒适的状态下训练自己的嗓音,通过长期的演唱实践,逐渐的建立声带与气息良好的协调习惯,不断的感受它、适应它、稳定它。

四、声带与歌唱音高的关系

歌唱过程中声带的形态随着旋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程度较日常生活更为夸张与复杂。通过视频观察歌唱全过程中,能够清晰的看到不同音高时声带的不同变化。在唱上行音阶时,声带逐渐变薄变窄,拉紧拉长,声音依次变得明亮、集中,声带振动面积逐渐减少,边缘振动较多,这时的假声带也会逐渐的参与进来,形成所谓的混合声音。唱下行音阶时,声带逐渐回缩,相对高音时变厚、变宽、变短,声音逐渐变得低沉浑厚,这时真声增多,假声成分逐渐减少。著名声乐教育家威廉.莎士比亚在其论著中对此现象也有阐述。歌唱时声带这一变化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物理的、自然的现象,是正确歌唱状态下的正常生理表现。

五、结语

浅论实现和谐教育的几个要素 篇10

一、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和谐教育是关键

社会需要和谐, 教育更需要和谐, 这是全社会的共识。教师上的每一堂课既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又要使每一名学生的才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展示, 与教师应该具备的和谐教育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和谐教育的思想对于团结和凝聚学生, 提高他们的向心力和号召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于优化教育教学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应该自觉地实施和谐教育。

教师平时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学生不是装东西的容器, 教师也不是摆弄东西的工具, 这早已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公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反思, 不断总结, 教育的天地就会变得越来越广阔, 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和谐的气氛中就会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教师在和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努力培养和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设愉悦的班级氛围, 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和谐阳光的照耀。

二、爱和尊重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 它意味着一种付出, 是一种爱。教师要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为他们的快乐而高兴, 为他们的悲伤而难过。教师平时还要多与学生接触,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爱去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爱去打动学生, 这是教育的原动力, 也是和谐教育的基础之一。

教育过程中光有爱是不够的, 还应该注意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所具备的基本权利———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维护他们的尊严, 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还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独特行为的接纳与特殊需要的满足上, 使他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和发现自身的价值, 体验到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尊严, 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幸福感。

三、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桥梁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 教师相当于学生的家长, 具有绝对的权威, 学生只能无条件服从, 没有其他选择。而如今,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化风靡全球, 信息量急剧增大, 在这种条件下, 教师再想充当一名无所不知的知识的传授者, 已很难胜任, 教师的传统地位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只能与学生共同学习, 共同研讨, 合作探究, 教师正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点拨者和学习上的引路人。鉴于此,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融洽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切磋、平等对话, 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 又要以关爱、平等的心态去引导和启发学生, 尽最大努力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当代最新的教育理念下, 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 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感情上的联络, 多接触他们, 了解他们, 鼓励他们, 使他们在融洽和平等的环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心智, 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教师也由此感受到学生激情的袒露和热情的迸发, 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

教师只要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以平等、理解、赏识的心态去对待每一名学生, 学生就会消除对教师的敬畏感, 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 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和谐教育的目标

我经常对学生说, 智力超常的学生很少, 智力低下的学生也不多, 绝大多数学生智力都差不多, 只不过表现出的能力不同罢了, 有的感知能力强, 有的记忆力好等等。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体会到被赏识的感觉, 从而能够得到好的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善于了解和区分各个层次的学生, 使他们在不同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得到良好的教育, 能够健康成长。

上一篇:城中村拆迁下一篇:非金属超声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