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数学交流策略

2024-06-16

课堂数学交流策略(精选十篇)

课堂数学交流策略 篇1

数学交流是一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 是指运用数学语言, 以听说读写等方式对数学信息进行接受与表达的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数学学习和数学课外活动等过程中都有数学交流.数学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现状

(一) 老师对数学课堂交流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现在许多教师对数学课堂交流理念的认识不足, 没有从本质上体验到数学交流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些教师对数学交流有误解, 认为搞小组合作、课堂交流浪费老师和学生的时间, 认为这些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对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这些老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出大量问题, 学生给予回答了, 课堂交流就成功了.而事实上, 很多情况是老师提问, 学生举手, 老师点名、学生说出答案, 最后老师根据自己的思路讲解补充.整个过程都是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走, 而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

(二) 学生对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束缚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使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 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任务, 不会自己思考, 不会和同学交流.同时, 学生也因为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而担心交流会暴露自己的不足, 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愿交流.在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在数学交流的意识、方法、技能上尚有明显的不足, 特别是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上几乎空白, 自然也无法产生交流的愿望.

(三)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单向化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存在着一种教师倾向于用好或不错等词对学生进行简短的评价, 而不是反馈给学生一些建议.这样做很容易使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一种错觉, 即老师的评价不是一种奖励而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贬低.其结果是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不安、焦虑, 使学生无法获得课堂的归属感.这种单向的正面评价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 同时也失去了对个体激励的作用.

三、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交流的策略

(一) 建立有利于数学课堂交流的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需要老师信任学生, 建立师生间平等的伙伴关系, 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多向交流的动态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 扩展交流层面, 提高学生交流频率.在数学课堂交流中, 情境策略设计应注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和情感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情境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 直观性、生动性与感染力也更强.

(二) 老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指导

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好课堂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给学生搭好交流平台, 让学生通过交流有机会获得各种信息, 将自己的经验传达给其他同学.首先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逐渐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 学会用符号表达, 让学生善于用实物图表达自己的意思;其次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听取其他同学的思考方法, 并且对比自己的想法, 等别人发言后进行补充, 这样使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也学会了理解宽容.再次, 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学会评议.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会合理地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 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 取长补短, 让课堂交流的过程成为同学们共同发展的过程.最后, 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学生通过反思, 可以自我矫正, 不断提高, 通过评议其他同学的意见, 对照自己的思考过程不断地修正提高自己.

(三) 构建多向的交流形式

在学习中, 课堂交流起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作用, 所以老师不能只顾教学任务, 不让学生参与交流学习, 而应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首先, 可以建立小组学习方式, 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其次, 学生跟老师进行汇报, 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教师在学生的汇报中,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帮助学生突出知识重点, 进行知识的总结.最后, 老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方向性的培养, 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学习方法.通过与课本的交流, 提高理解课本的能力, 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四)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深思维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 老师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 并把握好提出五牛图的时机和方式,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交流.这就要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吸引学生, 并且问题要新奇, 难度要适中,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交流的兴趣.在提出问题后, 老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反映的情况, 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其次, 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老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 有自由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问题, 向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和同学交流, 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 这样学生就会有足够的胆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秀琴.利用数学课堂开展数学交流.科技信息, 2008 (13) , 235-236.

[2]王秀峰.数学课堂交流策略探究.教学研究[J].2005 (8) , 23-24.

[3]高向斌.课堂教学交流初论.教学与管理[J].2005, 10, 47-49.

课堂数学交流策略 篇2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交流 运用 引导

长期以来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常处于“师授生受”的状态。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这几种现象:(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是仍高举小手“我,我,我”,整个课堂很热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交流。(3)中等生、学困生和优等生相比,缺少交流机会。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一、创设民主气氛,丰富交流的对象

1、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毕竟年龄小,他的想法,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甚至有些幼稚,教师应当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这种指导,不是教师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2、宽松、自由的生生交流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并给同学以启发,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当然,这种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懂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础上的,要让学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准备”“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话打断”“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表示赞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议,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使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3、学生与计算机、教材、社会之间新型的交流

由于教材编写的不断扩充,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已不仅仅满足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而是延伸到了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双向交流,学生不仅能从教材、计算机、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从而积极思维,也能对此进行再思考甚至质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结合多种感官,拓宽交流的途径

数学交流的表达方式有听、说、读、写、做等。因此,在继承传统数学教学的同时,增加数学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说数学、听数学、写数学和做数学的机会。

1、说数学和听数学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么他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过程,而通过嘴巴说是展示这具有个性化思维过程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清楚地向同学、老师表达自己的数学想法。这种数学想法包括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也包括学生解释思考问题的过程以及克服思维阻碍的策略和有待于清晰的疑点。同样,要想从同伴那里获得数学思想,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听取同学的.发言。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自己的知识,不断反思、修正自己思维策略,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听是为了更好的说。

2、读数学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语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读数学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小学数学教科书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尤其是在概念课中,我们通过探索形成概念,概括出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概括的,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不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因此,通过阅读,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概括的分数意义是这样的:把某个(种)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叫分数。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 “1”,若干份,在书面语言与自己的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点。除了读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读一些其他的数学资料。

3、写数学和做数学

写数学和做数学并不能单一地认为传统中数学作业,题海大战。这里的写数学是指让学生通过记笔记,写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以及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困惑、评价和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这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具有丰富情趣和意义的,有价值的开放型题型,让学生充分体验写数学和做数学的乐趣。

三、根据学习内容,灵活运用交流的方法

1、主题——研讨

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也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这样揭示研讨的主题:比和分数、除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除法有商不变,分数有基本性质,那比有没有相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是什么?你能举个例子来验证吗?围绕这一个主题,学生开展的研讨活动非常成功,不仅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也举了很多的例子加以说明或验证,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丰收。又如:教学“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教师刚出示例题,就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相等的,相等的。于是教师顺水推舟,请学生研讨,学生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根据位值原则、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联系具体的长度。这种灵活应变、开放性的研讨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展示——评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这样,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使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学生的探索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发现,错误实际上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是儿童走向更高理解水平的中间环节。因此,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加以评议,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中,学完例1:264+98后尝试解决例2:361-197,出现了两种方法:(1)361-197=361-200-3=158(2)361-197=361-200+3=164。教师将两种方法都展示出来请同学们评议,在评议中领悟正确的思想方法。这样做,充分发挥了错误对于学生学习和创新的价值,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疑——辩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那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辩论,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沉得住气,善于“踢皮球”,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是学生之间产生更高水平的交流。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老师就挑战性宣布:“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教师对答无误。同学们惊奇了,这里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不要简单地作出判决,而是随机生成,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这就要求学生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去揭露对方的矛盾。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原本老师苦口婆心地强调却屡不见效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吴教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而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在双方的一场唇枪舌剑之后,师生共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活动中实现了共享,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层的理解,相互辩论的过程也激活了思维的火花,达到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境地。

4、优化——访问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解题策略多样化的现代数学课堂。在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释放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同时,有些学困生会因多样化的算法而成了“雾里看花”,从而导致计算正确率的下降。因此我认为,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归纳、比较,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使学生对计算从构建事实逐步过渡到提取事实。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如果 “访问”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引入课堂,将给课堂带来动感与鲜活。访问策略的运用,一方面,孩子们为访问好其他学生,会认真提出问题,并会很好地组织语言,力争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简洁,有逻辑性。另一方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因被访问而更加认真地回答。

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之后, 出示江南长城五一期间售出门票统计图(略),让学生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着。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老师来到估计张那位女同学身边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请你去问问同学,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

被采访的是一个小男孩:“你估计的2000张比最大的数还多,这是不可能的,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少,比最少的数要多。”

老师转过身来,摸着小女孩的头说:“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我估计的数跑到最高的数外边去了。”

一个“外边”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这样,孩子们在“访问”与“被访问”中,克服了胆小,不爱动脑筋的毛病,在相互交往和友好的谈话中,弄清了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了问题,也满足了同学们“访”与“被访”的需要,更加确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为与人交往要与人为善、尊重他人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同伴、老师,评价的过程则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小结,总结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同伴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评,对该同学的方法进行互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同伴的方法,更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同伴,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互评后,被评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老师评价: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委婉地指出不足,使学生能够树立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版。

[3]孔企平,马云鹏,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小学数学教育,第2期。

[4]《教育研究》第6期。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策略研究 篇3

一、小学数学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

1.课堂交流环境的缺失。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教学水平、教育功利性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数学课堂交流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课堂上,教师考虑教学进度的原因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无意识给学生创造交流环境的意识。

2.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从众与退缩。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往往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积累,并不是一张白纸。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从众与退缩情况。如果教师不关注学习的起点,生拉硬扯的学生拉回来,学生就只能“懂装不懂”“明知故问”了。这样教学,学生反而显然没有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有自主探究的愿望,教学往往会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3.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约束了数学交流。在课堂上,受到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约束,有时候学生的质疑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节奏,有的教师怕乱,于是不顾一切“快刀斩乱麻”教师这样做,压制了学生的求知欲,约束了教学交流。

4.缺少有效的交流评价。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单一,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针对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基本策略

为更好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笔者认为在,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交流。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2.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促进课堂教学有效交流。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①贴近学生实际,引入数学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3.有效提问促进课堂教学有效交流。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励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有效交流。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要是要注意激励性评价的“度”。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浅谈数学课堂进行有效交流的策略 篇4

一、创设民主气氛, 丰富交流的对象

1. 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走下来, 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中间来。平等, 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 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毕竟年龄小, 他的想法、他的发现可能不太成熟, 甚至有些幼稚, 教师应当认真倾听, 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应作适当的指导, 这种指导, 不是教师直接给予解题结果或解题方法, 而是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 以产生教学共振, 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2. 宽松、自由的生生交流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个能让同学之间自由开展交流的良好的、宽松的氛围, 能让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 才能在灵感实现时就能与同伴分享, 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评价、修正, 并给同学以启发, 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当然, 这种有效的自由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学生懂得尊重别人, 懂得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知道“交流之前要做好准备”“语言简练、表达清楚”“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话打断”“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表示赞赏”, 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议, 更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 促使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根据学习内容, 灵活运用交流的方法

1. 主题——研讨

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 是数学课堂交流最主要的形式。研讨的范围视需要而定, 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可以。这样的研讨有助于全体同学参与数学学习, 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活动交往的能力。研讨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的确定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把握, 也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敏锐洞察和灵活应变。例如,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这样揭示研讨的主题:比和分数、除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除法有商不变, 分数有基本性质, 那比有没有相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 是什么?你能举个例子来验证吗?围绕这一个主题, 学生开展的研讨活动非常成功, 不仅根据已有的知识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也举了很多的例子加以说明或验证, 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丰收。这种灵活应变、开放性的研讨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 展示——评议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必将得以广泛的应用, 这样, 学生就有大量的机会进行非常有个性化的实践、探索, 并形成独特的发现。将这些实践、探索、发现展示出来, 请学习伙伴共同评议、相互启发, 使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使学生因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 学生的探索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发现, 错误实际上是通向理解的自然阶梯, 是儿童走向更高理解水平的中间环节。因此, 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加以评议, 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 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质疑———辩论

如果说学生的大胆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那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辩论, 就是向创新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关键一步。教师要沉得住气, 善于“踢皮球”, 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使学生之间产生更高水平的交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培养学生质疑的主动性。这种“好奇”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 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 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 老师不要简单地作出判决, 而是随机生成, 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这就要求学生要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 去揭露对方的矛盾。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本身也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使原本老师苦口婆心地强调却屡不见效的知识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真理越辩越明”, 学生在“辩论”活动中实现了共享, 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层的理解, 相互辩论的过程也激活了思维的火花, 达到了“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境地。

4. 优化———访问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的现代数学课堂, 释放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但同时也有些学困生因多样化的算法而导致计算正确率的下降。因此我认为,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归纳、比较, 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 使学生对计算从构建事实逐步过渡到提取事实。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 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 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 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如果“访问”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引入课堂, 将给课堂带来动感与鲜活。访问策略的运用, 一方面, 孩子们为访问好其他学生, 会认真提出问题, 并会很好地组织语言, 力争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简洁, 有逻辑性。另一方面, 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因被访问而更加认真地回答。

三、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同伴、老师, 评价的过程则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总结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同伴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结合自评, 对该同学的方法进行互评。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同伴的方法, 更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同伴, 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互评后, 被评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数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 篇5

“交流”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传统教学中课堂交流的不足:

但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交流大多为单向的,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严重相违背的。主要表现在:

1、教路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2、学法单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二、有效课堂交流的必要性:

有效的讨论、交流、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就连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愉快和主动学习的目的;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也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

三、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前提: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合作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的要素。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它既是交流的条件,也是交流的产物。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就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这样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的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候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是3个百”,有的说“是30个十”,还有的说“如果是1200÷400就是3了”,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四、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掌握有效数学交流方法的途径:

只有正确的交流方法和必备的交流能力,才能保证交流活动的成效,才能确保每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当中,有效地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认知,调整自我。在交流活动中: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这既给学生的学习扩展了一个自然、亲切而有价值的空间,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数学观点。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引导学生学会对话

在倾听别人发言时,经过自己的思考后,还要学会对话,通过对话,把交流引向深入。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进行对话提问:一是质疑型提问,如:“你讲的我不太明白,能不能说的更清楚些?”二是反驳型提问,如“如果是这样,用你的方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三是补充型提问,如“前面我想的跟你差不多,但是后面我是这样想的„„”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5、引导学生学会“写数学”

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

五、小学数学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老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情境有多种,现实的情境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容易提高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有趣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这种综合性的刺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效率;探索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从而实现多层次地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感觉;辩论的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放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巨量的综合性的信息,从而为他们个性化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2、设计悬念,突出重点,让学生在深化知识的探索中开展交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去研究和讨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这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增强了自信心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3、运行积极评价,增强交流成功感

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6

关键词:数学;交流能力;培养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轻松、愉快,他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敢于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要善于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乐于交流。

三、注重问题引领,把握交流时机,让学生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四、选择交流方式,参与交流指导,让学生有效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应该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学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五、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倾听对话,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是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二是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地交流;三是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和交流。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数学交流策略 篇7

一、数学课堂“低效”交流的基本表现

1.交流的内容封闭

传统课堂中的交流问题是教师的问题, 是简单化地围绕知识内容展开的“问”与“答”的活动。形式的单一与机械, 使得交流内容在单位时间传递快、容量大且结果唯一, 从而使交流由“对话”变成了“抢答”。虽然容量很大, 但其知识的“存活率”却不高, 简单划一, 长时间的点对点问答, 使得交流流于形式。长此下来, 封闭的内容带来封闭的课堂, 从而最终形成交流的低效, 甚至无效。

2.交流的思维封闭

以封闭内容为载体的课堂交流, 过多关注事实性知识, 事实判断下的交流过程限制了学生多元化思考的路径, 这样, 学生的经验与思维由于资源的局限性, 使得交流无法沟通, 无法实现双向互动。没有偶然、没有质疑、没有交叉、没有深度, 学习经验在一种低水平重复。交流缺乏兴奋点, 思维活动无法跳跃, 必将形成数学课堂的思维懈怠与乏力, 从而使课堂中师生的思维机械与僵化。

3.交流的结构封闭

从某种意义上分析, 课堂交流是以结构性存在的, 是一种结构性的交往互动过程。[2]课堂交流的结构封闭, 表现为交流的定向, 师问生答的形式反映出课堂中教师的权威, 反映对优秀学生、确定答案的依赖, 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参与交流权利的关注。师生课堂交流角色扮演的简单与唯一, 使得交流中的互动、生成、分享中断, 节奏、层次、坡度、弹性缺失。

二、“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1.从过度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预设生成精彩, 但过度预设却会在无形中产生课堂交往的单向。如果教师将课堂交流呈现为一出“课本剧”, 当学生成为教师演绎剧本的演员或听众时, 这种过度预设带来的只是表面的流畅, 而失去了数学课堂交流本身的价值。当然预设总是必要的, 但机械地按照预设来组织课堂, 缺少充分的动态生成, 课堂必将“死水一潭”。“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 需要教师基于对教学对象的精准学情分析, 设计适合展开数学活动的交流主题, 引导孩子在问题中交流、在互动中反馈、在对话中提升。用指向性的开放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 主动搭建交流平台, 帮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获得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思维能力。

2.从个人独白走向群体对话[3]

独白带来的是“静听”, 是某类学生的精彩。点对点式的问答交流, 带动的只是部分学生的热情与思考, 而更多学生则处于交流的弱势, 无法参与和融合, 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 需要教师基于对教学对象的整体, 将“抽象的学生”转变为“具体的人”, 从而组织开展各层次的交流互动活动。通过个性思考、同伴交流、小组评议、群体对话等方式, 有效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知识发现过程。设计弹性活动, 引导不同学生获得并交流活动经验, 实现个体经验的群体共享。

3.从知识记忆走向思维提升

数学课堂交流的价值决定了其活动开展的过程, 定位于知识层面的交流, 技术再先进, 其功能也只限于知识记忆与简单应用。而定位于思维层面的交流, 过程再简单, 也能充分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价值, 激发学生内驱动力。“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 需要教师基于思维发展的规律, 以内容为载体设计思维交流活动, 聚核心、思策略、挖本质、深思维, 不断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通过交流活动让思维活动跳至前台, 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的实施策略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不是信手拈来, 随机而生, 而是存在于现实数学课堂中, 通过对即时生成动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突破, 从而实现“高质量”交流。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教师需要一体化实施:主题策划设计———过程层次推进———节点有效深入———结构拓展提升。

1.预设主题, 在思维引领下展开交流

课堂专题式的内容学习需要一个主题 (问题情境) 的背景支撑, 数学课堂尤为如此。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内容与呈现形式都能推动课堂交流。因此前期的备课中, 教师要针对内容的本质特征与呈现方式, 创设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主题交流过程, 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思考, 即明确“交流什么?”“用什么内容交流?”“为什么交流?”“交流中要获得什么?”

(1) 针对学习困难预设主题交流。细致地解读学生是预设主题交流的基础, 只有精准地把脉, 交流主题才能更加切合于学生学习实际, 推动其产生需求。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中, 学生的困难在于理解“大船”与“小船”的互变过程, 如果交流停留于怎样列式的层面, 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机械模仿。这时教师可以先放下问题, 引导学生先画图操作, 再看图分析。

师:如果10条船都是小船, 你能在图中画一画, 添一添, 操作一下, 使得42人全部坐上船吗?看一看这时大船几条, 小船几条?

学生操作, 同桌交流。教师呈现学生的操作, 引导学生再次交流分析。

师:为什么在每条船加2人?为什么调整成6条大船呢?

师:结合刚才的操作过程, 想一想其中的数量关系。你能将刚才操作调整的过程, 用一个算式表示吗?想一想, 可以怎样列式呢?

师:除了将小船变成大船进行分析, 你还可以换个角度分析吗?

可以看到, 教师针对学习困难, 组织交流分析中创设了看图分析一环, 有效地将操作与思维结合, 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最近发展区”, 理解假设变化的过程, 这比简单地教学假设原理更能促进策略的理解与内化。

(2) 运用知识类比预设主题交流。有机、整体的解读教学内容是预设主题交流的前提, 只有把握知识形成的整体性, 交流主题才能更贴近于学生思考发展的路径, 创生智慧。如“小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计算”中, 知识的生长点在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类比迁移,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会算了, 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呢?

师:0.12÷0.03=?3.6÷0.8=?7.98÷4.2=?这三个除法计算你能独立解决吗?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学生独立计算, 并交流过程。

师:这三个计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计算中有什么共同的策略?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当我们遇到一个未知问题时, 可以借助原有知识方法, 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 这就是转化的策略。

可以看到, 教师借助知识的整体性, 针对内容的相似属性, 从方法策略的正迁移入手,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从而在解决问题中有效地凸显思维方式。

2.策划层次, 在互动反馈中推动交流

“高质量”的数学课堂交流在过程中更加关注交流的动态推进。所谓动态推进可以理解为:顺应数学活动展开, 结合生成性的过程推进而实现的即时、深入的交流过程。这种动态推进是一种先慢后快的不匀速运动, 是一种关注学生交流生成后的积极有效的回应反馈, 因此课堂上意料之中的展开与意料之外的推进交相辉映, 形成了变幻多彩的数学课堂交流。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 教师首先以问题情境为引导: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马上动手从顶点出发, 沿着高剪开, 将小三角形平移拼合成一个长方形。

生1:我沿高剪开, 平移后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 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宽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1:我们想可以对图形进行转化, 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就可以求出面积。

生2:上节课的图形变化的实践活动中, 我们就是通过拼一拼、移一移的方法解决这样的图形面积问题。

生3:而且除了这条高, 还可以有无数条高, 都可以拼成长方形。

……

师:是的, 对平面图形进行适当的转化分析, 就可以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这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宽。

似乎通过本次交流对话问题解决了, 但可以想象如果仅限于此, 这种交流的定位局限于知道与模仿, 对于学习本身没有达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4]如果我们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 总结成问题, 精彩或许还在继续:

师:我在想“为什么从高剪?”从其他地方剪是不是也能转化成长方形? (这种想法是对转化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师基于学生的思考, 适时推进交流的层次, 匀速的交流节奏会瞬时变化。

师:“不从高剪, 从其他角度可以剪吗?”“为什么选择两条斜边的中点剪?”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会求长方形面积, 现在又会求平行四边形面积, 想一想, 其他的一些平面图形也都能这样进行转化从而求出面积吗?又应该怎样研究呢?

借助学生的疑问, 教师策划的这组交流活动为学生揭示了“剪、移、折、拼”等方法背后的一般原理, 为提升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提供相当的支撑, 在多向互动生成中“高质量”的交流品质得以体现。

3.聚焦核心, 以节点深入推动交流

(1) 抓核心推动横向交流比较。数学课堂的聚焦程度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引向。交流活动中, 指向于核心问题越精准、越切合于问题核心, 学生思维内容的整体架构也就更为合理与完善。例如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时, 当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经历了自主梳理、小组交流, 形成初步结构后, 我抓住思维节点, 通过课堂互动交流, 帮助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实现反思完善。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推导的?在推导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策略? (平移、旋转、化曲为直等转化策略) 你为什么将这些平面图形这样来安排层次, 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个图形是关键?在这次梳理结构中, 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在这组问题交流中我抓了两个核心让学生体验:其一是结构关联, 即为什么这样来梳理, 结构基础是什么?其二是结构关联中运用了什么策略, 即可以怎样来梳理联系?在变与不变中帮助学生利用结构关联的思维方式组织认识, 在比较分析中实现对平面图形计算的整体架构。

(2) 借聚类推动纵向交流发散。横向式互动交流, 能将核心差异放大, 使对比更加直观、体现共性; 纵向式互动交流, 能将平面化交流推向立体网状, 在提升聚类变化过程中, 实现更“高质量”的品质。比如“立体图形”的复习交流中, 我安排了两组交流活动:第一次:平面图形中我们围绕平面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的计算进行梳理, 那立体图形你也能这样来进行梳理吗?交流各自的想法与成果。第二次:像这样我们研究空间图形时,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未知图形, 有哪些供有效使用的策略?很明显, 两节课中的交流活动前后联系, 呈现内容、研究方法异同的同时, 在过程中将原有的个性思维方式转变为群体思维方式, 实现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

4.结构提升, 让交流互动“收”“放”自如

“高质量”数学课堂交流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教学的优先“资源”, 双方都是“资源”生成、捕捉、利用的“执行者”、“重组者”。[5]课堂中交流互动的智慧力量来源于双方基于问题解决的角色变化, 因此精彩的数学课堂交流呈现出师生“收”“放”自如的状态。

在“圆的认识”画圆活动中, 我与学生有以下一段互动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用圆规画圆, 你能用手里的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吗?来试一试。

学生尝试。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才能把圆画得又快又漂亮, 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师:有同学是这样画圆的, 你觉得可以吗? (圆规不动, 旋转纸)

师: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建议, 现在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自己可以再比较一下, 怎样画得又快又漂亮。

师生交流中抓住要素:针尖 (点) 不动, 圆规不能动转一周握准地方。

师:看明白了吗, 请你在纸上准确快速地再画几个任意大小的圆, 练习一下。

师:将刚才的几次画圆活动联系在一起, 想一想, 在画圆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全班交流:确定一个点不能动;确定一段距离线 (线段) 的长度不能变;旋转一周。

师:现在你能画一个半径2cm的圆了吗?边画边想, 这一次又要注意些什么?

在上述的互动交流中, 师生画圆的过程体现即时共生的特点, 用圆规画圆中有经验交流、有思考策略表述、有图形特征提炼, 而这一切都在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互动对话中实现, 互动交流真正成为一种“富有生命的交往”。

摘要:数学课堂中, 师生围绕专题活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教师借助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的交融, 促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交流, 不是简单应对、规避“风险”, 而是处于积极应对、精准回应的状态。主题策划、层次推进、聚集核心、节点深入、结构拓展, 组织“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交流将有效地使静态的教与学过程动态化, 深入推动学习展开, 在灵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认知结构与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堂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150.

[2]徐冬青.从封闭走向开放: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J].基础教育, 2011 (2) :89-90.

[3]杨小薇.“独白”与“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评价问题探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3) :5-8.

[4]吴亚萍, 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143-144.

课堂数学交流策略 篇8

合作交流符合数学本质的特点:数学问题是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证明的。课堂上学生在小组中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 经历辩论、交流后, 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这样可使他们在公平竞争、无压力、和谐的气氛中发展自身的能力。

一、合理分组是有效合作交流 的前提条件

合作小组一般以四人一组比较合适 (低年级时可以同桌) , 分组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每组要设立组长和发言人, 组织组员按要求开展活动, 表达本组的意见; (2) 学习能力较强的和学有困难的学生互相组合, 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充分表达个人数学思考时,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 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组内交流得到初步解答, 为进一步大组交流打好基础; (3) 组内角色要进行合理分配, 交流活动需要有组织、有策划, 随着年级的升高, 对活动要求的不断提高, 一个好的策划者、组织者, 能让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更有成效。

好的分组是精彩的开始。

二、独立思考是有效合作交流 的重要保障

以前在合作交流时我们经常看到小组内“一言堂”的现象, 看到有些学生呆坐着听别人发言,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时, 可以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加工, 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这时再进行交流, 每位学生才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组内才能及时地补充、争辩, 最后达成共识。学习基本技能时, 独立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明确操作步骤, 感悟操作中的不足, 及时进行互相弥补, 让技能学习更规范、科学。

例如学习《中位数》时,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问题着手, 激发学习需求。比如出现极端数据的时候, 平均数还能来进行比较吗?怎样才能有效地对这一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呢?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后, 就不会人云亦云, 否则“中位数”统计量的出现就不能集中体现在学生思考产生的现实矛盾上, 合作交流时不容易产生认知冲突。

独立思考让精彩成为可能。

三、经历过程是有效合作交流 的核心价值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 培养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断积累、丰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交流中, 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概念教学时, 需要将知识背后丰富的概念内涵动态化地呈现出来,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开发。积极引导学生在感知大量不同背景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合作交流对这些不同背景材料的聚类分析, 从中归纳提炼和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 并对这一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命名。《平均数》教学就是如此, 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即总数÷份数=平均数, 使学生能够理解公式中份数的丰富内涵。教学时先出示表格并让学生思考:如果要进行比较, 你可以从表中展示的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让学生合作交流, 通过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 互动交流, 让学生共同经历平均数分析和计算过程, 在过程中逐步渗透估计平均值范围等内容, 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 丰富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认识, 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抽象概念, 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经历过程让精彩不断成长。

四、分层目标是有效合作交流 的重要手段

合作交流应该长期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交流方式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的发展水平, 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等特点。低年级可以是同桌合作, 摆一摆、说一说, 初步体会合作的快乐;中年级可以是同桌, 也可以是四人一组, 共同研究一个简单的问题, 或共同操作一项要求明确的实验, 共同实验、共同发现, 感受智慧的碰撞, 明确组内分工与合作的要求, 让合作成为习惯;高年级适合四人小组, 尝试让学生通过合作发现新问题, 建立课题进一步研究, 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得到更好的发展, 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层目标让精彩得到延续。

课堂数学交流策略 篇9

1. 提问要科学

基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 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应注意其科学性, 提出的问题内容应是准确的。比如在认识圆时, 教师有如下几种发问:“圆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圆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圆是怎样的图形”。这几个问题中, 第一种问法应该是最科学的, 因为它强调了“一种”, 而这个“一种”又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学习圆柱和圆锥两种立体图形的关系时, 教师和学生也往往会作出“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的结论。对于这个答案, 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 但细究下来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存在问题, 因为只有在高与底都相等的情况下, 这一结论才成立, 这里有个默认的前提条件就是“等底等高”。就问题的科学性、严密性来讲, 这个结论是不科学的, 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思维不严密、考虑问题不认真的不良习惯。

2. 提问要紧扣重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重点,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该重点心中有数, 然后再围绕重点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这些新颖独到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接收新知识的时候, 有时会出现一些不顺, 这样的新数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 由于学生的基础成绩各不相同, 所以各人的难点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地了解学生知识的基础上, 因材施问, 艺术地提问, 帮助学生进行难点转化。

3. 提问要合理

问题的提出必须要考虑到学生, 要注意到问题的“质”和“量”。首先, 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 能不问则不问。而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问的频率宜有快有慢, 这样使得课堂一张一弛, 学生就不会疲劳和厌倦。其次, 要保“质”:难度、深度要恰当。提问应以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作为标准。最后, 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 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 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教学效果。

4. 提问要适时

能否掌握提问的最佳时机也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我们应该做到在数学课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是预定的, 都是按照学生接收知识的程度来确定的;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由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本节课接收知识的程度来决定的。问早了, 学生思维跟不上, 结果是回答不出;问迟了, 提问的结果虽令人满意, 但从提问的本来目的和培养学生思维这个角度看却是低效的。

5. 提问要有价值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指向性要强, 不能过于随意。而这目的性则源于教师对章节内容目标的理解。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善于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使相应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 这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提问。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 教师就要围绕“为什么要除以2?”这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 那么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 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也应该做到逻辑思路慎密, 这才能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指导作用。

6. 提问要有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面向全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方面, 要考虑题目的深浅度。这个深浅度应该以部分同学经过思考可以答出, 绝大多数人经过老师点拨后也能够答出为准, 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跳一跳, 够得着”的原则。另一方面, 在具体提问上也应该克服部分教师“先提名, 后提问”的习惯, 因为这样会使得其他同学在教师提问的时候思维上处于一种松散状态。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个好的提问,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 还可以沟通师生间情感, 创造活跃的教学气氛。

摘要:课堂提问是任何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本文作者见微知著, 首先从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谈起, 然后分条细缕地分析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的有效策略 篇10

(一) 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时代迫切呼唤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就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人们不仅要有新思想和新见解, 还要在别人面前能表达出来, 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现代人若拥有较强的交流能力, 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从而立足于社会并获得发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是帮助学生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方法。语文课堂上培养交流能力还能提高其综合素质, 激发其创新思维。

(二)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语文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树立自信, 尊重他人, 说话文明, 仪态大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善于倾听, 敏捷应对, 恰当地进行表达。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 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 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 学士在课堂上交流展示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也是语文高效率高质量教学的表现。

(三) 学生获得主体地位, 发挥自主性的途径

从新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着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其中包括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在占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了更多表达思想和间接的机会。讨论交流也成为语文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让他们自己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认识和表达水平, 让他们发挥自主性提高了探索能力, 获得了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语文课堂交流展示的策略

(一) 内容上突出重难点的交流展示

课堂教学有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学生交流展示的内容应该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突出重点和难点,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 以确保课堂交流能顺利进行且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拿来主义》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以及怎样“拿来”, 教师在设计交流的题目时选择适合学生文化程度的问题, 合适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敢于、乐于交流和展示, 例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们不断地从外国拿来一些东西。你发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都“拿来”了什么?有哪些是拿错的东西?为什么拿错了?”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在交流中易于掌握“拿来”的深刻内涵, 也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交流中使自己的思想更深刻, 认识问题更全面。

(二) 形式上灵活多变的交流展示

课堂上的交流展示不一定只是小组讨论的形式,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展示:可以让学生通过概述故事的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 鉴赏诗词名句等进行口头表达展示;也可通过速写、仿写、扩写等书面形式进行交流展示;也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来展示, 比如《雷雨》一课, 学生可以排练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时对话的场景, 看看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的, 还是假的?通过学生的演绎和讨论得知周朴园是一个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家伙。这样能深入了解人物性格、人物的命运和情节的冲突。灵活多变的交流展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课文内涵, 从而大胆质疑, 各抒己见, 充分的表先自我。

(三) 激发学生交流展示的兴趣

语文课堂不需要“沉默是金”的态度, 应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与他人交换意见。教师要亲和平易,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发言的学生积极地评价, 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积极的交流展示。学生有了交流展示的机会, 若能得到老师合理评价和同学的尊重, 获取了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自信, 那么在以后的交流展示中就会更踊跃, 这样课堂的交流展示环节会良性循环, 教学效果会更好。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 因为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 教师要运用合适的问题使不同小组的同学之间进行辩论, 学生在交流展示自己观点的同时能全面认识问题, 深刻了解文本的内涵, 获得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

(四) 教师掌控好交流展示的时间和节奏

教师在备课时已经计划好交流展示的时间和任务, 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时, 学生交流展示的内容和时间往往超出教师的预设。这需要老师及时判断和甄别学生交流展示的价值大小, 合理的支配时间, 把握交流展示的节奏, 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的高效性。

上一篇:城镇化理念下一篇:动态数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