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专业

2024-06-17

高校物流专业(精选十篇)

高校物流专业 篇1

为了快速全面地找到广西高校物流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的源头,本文用因果分析图分别从人、设备、方法、环境4个方面探讨其原因,如图1所示。

1广西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的原因

1.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广西物流专业的教学大都是物流专业出身的老师担任。但物流人才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物流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创新能力。所以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构成不是单元素的,而是需要各种技能的老师。

1.2课程没有特色

目前,广西的北部湾、贵港、北海、钦州港正在崛起,对物流人才更是求贤若渴,然而这些区域找不到对口的人才。究其原因,一是广西高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没有海关、港口物流知识;二是这些“物流人才”的知识面泛而不精。从地区经济出发,广西高校的物流专业应该术业有专攻,集中精力搞一技之长,立足广西经济建设,让广西的物流人才特色化、专业化。

1.3教学实践设备更新不及时

物流是一门与时代接轨的专业,它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高新技术,如射频技术的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导向车等。培养学生的技能需要与时俱进,但很多普通高校的教学实践设备非常老旧,甚至没有。学生只看课本和视频是远远不能够掌握这些技术的,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操作。

1.4培养模式没有考虑学生长期发展的需求

根据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老师恨不得将所学倾囊相授,将学生的课时安排得满满的,但很多时候,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不是全部的专业知识,而是一些“人有我新,人无我有”的技能。学校需要给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领域方向。

1.5实习实践考核制度不完善

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实习,然而学生在外实习学校怎么跟踪呢?单凭一份实习报告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的实习实践制度确实没有完善起来,没有提供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平台。

2 优化广西高校物流课程体系的对策

2.1聘请校外老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元素单一导致物流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培养多技能的学生,无妨从校外引进师资队伍,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担当相应课程的老师,或者从其他学校邀请领域专家授课。如射频技术的操作、ERP系统的操作,可以请企业的专家来指导,因为他们最清楚员工在操作设备时会犯哪些错误,怎样操作才最快、最有效,经过他们的教导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掌握技巧。

2.2 开放广西物流教育市场

中国教育袭承了自古以来的闭关教人,虽然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市场开放程度与日俱增,但教育市场尤其是东部沿海以外的教育市场,一直是闭关教人的模式。为了更大限度地攫取丰富的教师资源、引进最新的高新科技和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开放教育市场。广西与许多国家接壤,这些国家的教师资源大可充分利用。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教育市场才能激发广西物流教育市场的潜能,让它不断的完善进步。

2.3 建设广西特色物流专业

有特色才能脱颖而出,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人才、特色广西,一贯相成,互补互成,可以立足于广西的经济建设,建设广西独有的特色物流专业,如港口物流。广西北部湾、贵港、防城港、钦州港区域的港口物流,可以让这些港口企业的物流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港口物流的教学,假期让学校的学生到港口企业参观实习。从整个广西的经济出发,这些港口企业可以合作,共同拟制特色物流课程,共同参与教学,这样一来,不但学校与企业沟通良好,企业与学生也会实现双赢。

2.4 延迟策略与技能拓展相结合,完善“订单班”模式

目前,广西专科院校有部分已经实行“订单班”培养模式。但他们的模式比较简单,因为在学生实习前,企业是不介入学生的教学中的。这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还有待考核。故此,建议完善该培养模式,实行“延迟策略”与“技能拓展”策略,即通过与企业签约,确定招聘人数及任职技能,根据订单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物流人才。具体来说,本科教育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期间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具体的技能,这个时候企业可以介入到学生的教学中;大四上学期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选修,拓展自己的技能,使自己多方面发展;大四下学期可以到签订的企业顶岗实习,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专科教育顺推提前一年进行)。如此一来就轻松解决了学生和企业的供需关系。

2.5 建立完善的学生实习考核制度

为了更好地追踪学生实习的情况,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我们需要对实习生进行综合考核,这些考核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见表1,学校和企业根据这些指标考核学生,对其中优秀的一些实习生进行奖励,促进实习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3广西高校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

广西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一定程度导致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基于此,找出广西高校物流课程体系的弊端,并提出了改善方向,即有必要建立面向自己、面向未来的特色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的任务不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学生的培养过程应该是全面且循环渐进的,从基础慢慢渗透到实践,然后再根据个人喜好拓展其个人的能力。对物流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首先从理论出发,然后再从实务课中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外加技术的应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最后再让他们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到他们毕业后就能轻松应付企业的工作。针对个人的能力,还设立了能力拓展,期望学生在已有的专业基础上更进一层楼,方便以后他们自行创业。

本文的物流课程体系主要特色就是专业课主要面对广西的经济,着重于港口物流这一块。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专业必修课的构成由3部分构成:理论、实务、技术。通过理论引领实务操作,再配合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连接。如图3所示。

优化后的物流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践课构成,见表2。其中,基础课是整个体系的顶梁柱;专业必修课突出广西高校的特色;专业选修课主要针对物流的不同领域开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能力拓展课为那些想创业、想提升其他技能的学生奠定基础;实践课主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体系中缺一不可的部分。

对模块的分解,再结合广西的经济,进行物流课程体系的终极分解,主要课程可以有如图4所示的科目。

4结 语

哪些高校设有物流管理专业 篇2

回答时间:2010-11-18

答:

1、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物资学院

2、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天津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3、上海 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类)

4、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邮电学院 重庆工学院 重庆交通学院

5、河北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6、河南 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7、山东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

8、山西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财经大学

9、安徽 安徽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

10、江西 南昌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东华理工学院 井冈山学院

11、江苏 东南大学 盐城师范学院

12、浙江 浙江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13、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长江大学 江汉大学 武汉科技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

14、湖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5、广东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商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惠州学院

16、云南 云南财贸学院

17贵州 贵州大学

18、四川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天一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华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19、陕西 长安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 西安邮电学院

20、黑龙江 佳木斯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1、吉林 吉林大学 长春大学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

22、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23、内蒙古 内蒙古财经学院

24、福建 闽江学院 福州大学 华侨大学 集美大学 仰恩大学

25、甘肃 兰州交通大学

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比较与分析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71-04

从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因课题研究需要,笔者陆续搜集了五六十家国内外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相关资料及相关课程设置材料,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为课题组其他研究人员进行专业研究提供所需信息。

一、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的基本情况

各院校对于物流管理(工程)专业所涉及的各类课程类别划分名称并不一致,如国内普遍划分类别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模块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主干课等,台湾高校有通识教育、校共同必修课、院共同必修课等,为统一口径便于比较和分析,以下分析根据具体课程性质按国内较普遍的课程类型划分方式分为: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几大部分进行分析。

本次搜集资料大致根据国内研究型高校、国内应用型高校、国内高职院校、台/港地区高校及外国高校几类进行搜集,为使数据比较和分析方便,各类院校分别选取一家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分别是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二、课堂教学课程总量

(一)课堂课程门数与学分

从各高校课堂课程数量比较,在均为四年制本科层次的国内外五所高校中,课程数量最高为天津大学59门,其次为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53门,课程最少的是香港理工大学39门。研究型大学天津大学的课堂课程数量显著高于应用型本科中山大学南方学院(45门),而同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又高于内地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课程数量和内地研究型大学天津大学相近,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因教育层次和学制的差别,设置课程门数明显少于本科院校,只有29门。

从学分上比较,天津大学课堂教学课程总共为140学分,中山大学南方学院139学分,两者基本相等;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分别是119、120和121学分,学分数基本相等。从课程门数和总学分数分析,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表现出课程多学分少的特点,原因在于:一是体育、军训、劳作等课程均只计算课程门数和学时但不计入学分,二是体育、军训课为一、二年级上下学期均开设,分别为2门和3门。

(二)课程体系结构

对于各高校课程体系结构的比较,首先统一按照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五大类别进行课堂课程归类划分,进而对不同院校各类别课程门数和学分比例进行分析(见:各校课程类型门数表)。

从上表分析,各高校所有课堂课程可以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公共课程比例最高的是天津大学,公共课程数量占所有课程的54%,所占比例超过全部课程的一半;中山大学、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三校公共课程占比相当,略高于40%;香港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公共课程所占比例不到30%,是所有学校中比例最小的。从具体课程设置看,天津大学等院校开设数量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及台湾高校开设通识类课程较多,直接导致其公共课程占比较高。内地高校公共课程一个重要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类必修课程门数、课时、学分都占一定比例,并且所开设课程基本雷同,显示国内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国外公共课程则显示学校对人文、科学素质教育和思维视野开拓课程较为重视。

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英语凸显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强势地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高校,无论研究型还是应用型高校,都毫无例外地对英语学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天津大学开设两学年的英语读写译、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必修课程及为期1-2学期的商务英语、翻译等课程,总共为12-14学分;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均开设两学年大学英语课程;香港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英语课程均为一年。

专业课程的开设数量和学分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深度。作为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天津大学,专业课程开设比例相对较小,为27门专业课程,课程门数不足总课程数的一半(46%),63.5个学分,学分占比为45%;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专业课程接近总课程量60%,学分占比分别为55%、61和65%;专业课程占比最高的是香港理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达到74%和78%,学分占比为75%和78%,明显高于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高校,显示其在大学本科阶段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和技术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中国内地和台湾高校都更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从学分占比分析,同属应用型高校的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专业课程学分比内地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高出十个百分点,从这个意义看台湾地区同类院校比内地高校更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见:课程类型门数比例表)。

(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在课程体系中,各校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特点更多地能从专业选修课中得到体现,下表是各高校物流管理(工程)专业选修课。

从选修课程数量和学分数来看,选修课程最多的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12门36学分,无论课程门数还是学分数都高于其他学校;其次是天津大学,选修10门20学分;台湾和香港两所高校选修课程都比较少,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5门14学分,香港理工大学3门9学分。从开设的具体课程看,内地两所高校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比较普遍化,大多课程都是国内高校经管类学科专业常设课程,如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所提供的物流专业课程内容多与国内其他高校物流管理(工程)专业必修课近似或雷同,如物流系统仿真、物流服务运作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等;香港和台湾两所高校要求选修课程相对较少,可供选择课程相对较多,课程更有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特色,如复合运输管理、冷藏链管理、仓储运输系统认证、全球供应链管理、航运物流实务、中间业务统计等。

三、专业实践环节

对比各校物流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实践实习环节,天津大学专业实践学时合计37周,学时主要体现在毕业设计(论文)和校内实践课程上,时间分别达到16周和11周,学生校外生产实习时间为2周36小时;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实践学时34周612学时,学时主要体现在校内实验课程126学时、校外毕业实习3个月270小时和毕业设计(论文)10周180小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为1745学时,其中包含在课堂总课时内的课内实践485学时,综合实训1260小时(其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37周1110小时);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专业课程中设置大量专业实务类课程,比例达到专业课程总量的39%以上,学生校外实践实习环节包括学期内流通实务实习216小时、暑期校外流通企业实习2个月320小时,校外实习合计536小时。

以校外实践实习学时分析,高职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时间最长,占有学分最高,达到1110小时37学分,占总学时40%和总学分29%;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校外实习时间536小时16学分,占总学时23%和总学分12%;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校外实习270小时3学分,占总学时10%和总学分2%;天津大学学生校外实习时间36小时,占总学时1%和总学分1%。从学时、学分及其占比分析,最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是高职院校,其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学时达到总学时的40%;同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的学生校外实习时间比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多出将近一倍,显示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在学生实际岗位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上更为重视;天津大学在学生校外实习学时上是最少的,所占学时仅为总学时的1%略多,校外实习环节的差异反映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手段上与应用型高校有明确分野。

四、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应用型本科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要求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借助理论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实际的物流、供应链以及运营管理的具体问题,独立从事本行业岗位工作,而不要求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这是连接学术研究型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间类型,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从课程体系分析,目前我国内地应用型本科在教育模式上仍带着浓重的研究型教育印记,没有真正体现出其衔接并区别于研究型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的定位与特点,还需要对此做更多的探索和改进。

(一)减少公共基础课程总量,增加实践课时

当前应用型本科的公共基础课程和课时跟研究型本科学校差别不大,课程总量和总课时占所有课堂课程的一半左右,其中政治思想教育类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所有本科院校均需开设并且所占课时都比较长,英语类课程大都安排两学年四学期,还开设各类人文、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及种类多而全,造成公共基础课程门数多学时长。应用型本科教育较研究型大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在学制和总学时基本不变时,可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总量或减少课时量,同时适当增加课堂课内实践课时。限于国情和我国应用型高校目前发展阶段,参考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把公共基础课程占比减至20%-30%左右或许暂时还难以完全实现,但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和课时以延长学生实训实习等实践课时还是有必要的。

(二)增加专业课实验实践教学学时,着重培养学生理论和技能应用能力

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学需注重理论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德国、美国或日本等应用技术教育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践学习环节,如美国高校通常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实践实习计划、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等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法,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过程普遍采用课题研究法,通过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香港进行校企协作教育,台湾进行产学研合作等。国内高职院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很注重加强课内实践教学,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课内实践291学时,课内实践学时接近专业课总学时的一半(总598学时)。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课教学方法上更类似于研究型大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内实验实践学时颇为不足,如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专业课程只有112学时的实验课时,相比先进国家同类学校和国内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大的优化余地。

(三)增加专业选修课程的地区和职业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当地经济和相应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因此以拓展学生专业能力和特长为目标的专业选修课程应当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行业需求特色。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提供给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显得比较常规化,如电子商务、物流通关实务、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都属于本专业的常规课程,开课门数不少但跟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行业需求特色相关度不大。台、港等地区高校都根据各自地区的经济需求特点开设课程,如开设复合运输管理、冷藏链管理、仓储运输系统认证、国际物流认证、商业金融、绿色供应链管理、航运物流实务、全球供应链管理、运输金融等具有当地经济战略特色和国际特色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和拓展专业能力。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应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开设与当地和行业实际需求相符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提升学生实践作业能力,增加企业实习时长

尽管国内应用型本科学校经过初期发展的探索和改革,相较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学生的企业实务实习学时已有所增长,但与国外同类高校和国内高职院校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一般安排两个完整的学期进行实务实习,实习地点包括工厂基本工种实习和企业专业工程技术实习,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或管理者指导完成实习任务;台湾的科学技术大学如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提供的校外实习时长超过总学时的20%以上(为23%),国内高职院校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校外实习时长更占总学时的40%。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分别,应用型本科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比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更多更深入的理论知识,校外实习学时不必如高职院校所占比重那么大,但仍有必要适当增加实习学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锻炼技能,印证理论,提高行业和专业能力,参考台湾同类高校可以增加校外实习学时至总学时的20%-30%。

[ 参 考 文 献 ]

[1] 天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进程安排.http://come.tju.edu.cn/jyxm/bkxm/pyjh/201305/t20130515_173386.htm(访问时间:2015年2月22日).

[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物流管理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glx.nfu.edu.cn/index.php 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65(访问时间:2015年2月22日).

[3]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http://wlysxy.gdcp.cn/DocHtml/339/2015/2/9/2512470830302.html(访问时间:2015年2月22日).

[4] 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日间部四年制流通管理系课程基准表.http://tkmmoc.takming.edu.tw/lmdep/page3.aspx mid1=19&id=42(访问时间:2015年2月22日).

[5] 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物流及航运学系全球供应链管理专业课程指南2014/2015.http://www38.polyu.edu.hk/aseprospectus/jsp/prog_detail.jspprog_id=5804&org_id=5804&scheme_id=201410&websiteId=5&schemeId=201410&langId=1(访问时间:2015年2月22日).

[6] 哥伦比亚大学运输与物流学士课程表.http://you.ubc.ca/ubc_programs/transportation-logistics/(访问时间:2015年2月22日).

[7] 张庆久.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8] 董清民,张春月.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育经验及启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9):123-128

[9] 尹宁伟.台湾地区科技大学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1):172-175

[10] 陈艳.德、美、日应用型大学对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1(3):115-117.

高校物流专业 篇4

1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方面的问题

(1) 学校层面对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 各高校该专业建设的历史多数在十年以内。然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相对来说所需要的资源和资金都要远远超出一些常规专业。学校层面虽然也一直提倡加强实践教学, 但一碰到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时, 往往会把物流专业的投入跟常规专业进行对比, 一个文科类专业的实训室投入可能只需要几十万元, 而物流实训室投入最少上百万,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 学校层面往往会把物流专业等同于其它专业, 对物流实践教学的资金和其它资源的投入一减再减, 从而在源头上制约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推进。

(2) 教师主观上不愿意过多地投入实践教学: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历史较短, 很多地方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师都是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专业转型而来, 近几年上岗的部分老师虽然是科出身, 但整体上都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 因而教师擅长理论教学多过于实践教学, 从教师自身的主观意愿和增加工作量等方面考虑, 多数教师宁愿按"常规"方式教学, 而不愿增加自己的工作难度尝试更多地实践教学模式。

(3) 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存在差异:近些年来, 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也增加了相当大的投入, 例如花巨资建实训室, 利用相关资源建立见习和实习基地, 然而学生的积极性似乎并不如期待的那么高, 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理论课后的"小憩", 很多学生碰到实践教学就请假, 到了实习单位后会以工作条件太苦、工作单调、学不到东西等理由进行逃避。多数学生还停留证上课考试、过级考证的观念上。

1.2 资源方面的问题

(1)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没有合适的选拔和激励机制,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比较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往往是从高校毕业以后又直接到高校任教,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而学校很难把教师送到企业进行相关培训, 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导致老师无法对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指导。

(2)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投入不够

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实训项目较多, 从运输、仓储、分拣、配送到信息系统等, 其不同的实训项目要求的实训场景不一样, 需要购置不同的实验设备, 且需要的场地面积较大, 因而物流专业校内实训实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 一方面很多高校提供的物流实训室仅一间教室, 一百个平方左右, 同时投入的资金也在一百万元以内, 而通常比较完善的实训室需要两至三百个平方的面积, 投入资料平均在一百五十万元左右。物流实训室建设投入的要求与实际投入的差距, 导致了很多高校在建实训室时不断的压缩资金和场地, 最后只是象征性地建立一个物流实训室, 很难完成各种实训项目。

(3) 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资源难以利用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 在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时, 购买、使用和维护教学设备和软件的成本耗费较大, 使得地方高校难以独自承担。此外, 物流业本身发展速度很快, 高校所购置的实践教学设备和软件容易过时, 以至不少地方高校都在使用早已过时的教学设备和软件, 这使得学生学非所用, 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过程中, 由于目前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 地方高校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 反而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确定因素, 影响企业正常的工作运转与工作质量, 会造成工作中断或出错率增加, 增加企业的风险, 因此不少地方物流企业都不愿意接纳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物流实践教学的开展。

1.3 管理方面的问题

(1) 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任务, 从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及具体的活动开展, 涉及到学校不同的层面及人员, 而目前多数高校都偏重于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而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例如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审核、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 都是由教学老师根据自己的资源与需要, 进行相关的确定, 合理与否、效果好坏, 后续环节缺乏相应的跟踪管理, 导致物流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过于随意化, 分散化。部分老师为了减少工作的难度, 甚至实践教学就是"放羊"式的, 让学生离开教室搞调研或让学生上机房查资料, 且没有明确的任务和指导环节, 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 实践教学缺乏完善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 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地如何、存在什么问题, 是否需要进行相关的改进等方面缺乏相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实践教学任务分配到教师个人以后, 相关的教师有无积极性、是否认真准备和实施了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 也没有相应的奖惩与激励机制, 因而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时候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 例如, 实训课可设可不设的情况下尽量不设实训课, 实训课必设的情况下尽量少设置实训课时, 实训项目尽量设计的简单一点, 而不是以实践教学效果为指导开展相关的工作。

2 怀化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得到落实。近年来, 物流专业分课程, 由各专业老师负责, 训设计完成了每门课程的实训项目, 且每学期开学初, 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师要提交该课程的实训计划, 期末提交实训总结, 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门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展。建成部分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践活动每年定期开展。经过专业系部领导和专业老师多年的努力, 物流专业建成了中邮物流、深圳华为、德邦物流等一批校久实训基地, 系里根据人才培养计划, 定期组织学生到上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习实践活动。但主要以见习的形式为主, 实践时间较短, 部分实习基地逐步被取消。校内实训室的筹建一拖再拖, 至今尚未建成。由于场地和其它系部不能决定的因因素, 物流实训室至今还没建成, 只有全系共用的一个机房, 供学生操作部分物流软件, 专业课程设置的多数物流实训项目无法开展。

3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建立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针对以往实践教学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自觉性、教师对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建议制定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从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实践教学开展的场地、形式及效果设计相关的评价标准进行规范评估, 系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监督跟踪, 从而保证实践教学得以认真落实, 同时, 由于专业教师重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会增加较大的工作量, 实践教学的开展会增加更多的投入, 因而需要设计一定的激励机制, 实践教学的开展与理论教学在收入分配上要体现一定的差异, 从而保证教师的积极性。

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双师型"教师。师资建设直接关系专业建设, 针对目前地方高

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可加大"教学--实践双师教师型"引进的力度, 引进一批既具备深厚的物流理论深度又具备物流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另一方面对现有教师可通过相应业务学习或物流企业锻炼, 提供教师到企业锻炼学习的机会, 派出专业教师到地方物流企业中任职, 或者与地方物流企业合作攻关项目, 增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向"双师"转型。最终成为一支结构合理, 素质精炼, 同时又能适应物流业发展, 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多渠道构建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率。地方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合格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建设成本较高, 可以考虑跟企业共同建设或跟其他高校共建共用等形式来构建;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采用"政校企"联合共建的模式来构建, 具体来说, 就是由政府牵头和协调, 地方物流企业和地方高校共同参与的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1) 共同建设实验室建设一个拥有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设备和配套软件的物流实验室, 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 动辄几百上千万。如此庞大的投入, 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有财力支持, 因此, 我国绝大多数院校的物流实验室都只是在计算机房添置几套物流软件模拟作业流程, 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通共建共用, 达到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又节约建设资金的目的。

(2) 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一个企业经常被多个院校选为实习基地, 导致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发生冲突或安排困难, 此时可由各个院校和企业一起商议共同安排实习时间、实习内容等, 从而更好地保证实习质量, 同时也能使企业正常工作不受干扰。

(3) 共同建设师资队伍现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引进年轻的物流管理专业新教师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 他们虽然理论研究有较强实力, 但实践能力一般较差, 而院校原有的大多数物流专业教师多数也没有实战经验。如何解决这个教师的实践能力, 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合作, 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兼职, 充实教师队伍, 或者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 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 高校也可以聘请其他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为专业教师。从而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向流动, 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水平。

4 结语

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 从管理机制、师资培养、实践基地建立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期望能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签, 使物流专业人才将来走上社会后能成为适合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与动手能力的应用性、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5) :157.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篇5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1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物流教学、专业英语 绿色教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24

一、引言

专业英语(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都属于专业英语范畴。高等院校的专业英语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前提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更多的专业特征,其内容也形式多样。

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合作日益深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国际化视野,能够以外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交流,掌握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是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物流这一侧重于实际应用的学科尤为重要。

二、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措施

专业英语是英语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的有机组合,是一门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接收先进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课程。不能单纯地将专业英语的教学重心放在专业基本知识的了解和专业词汇的掌握上,要重视培养学生将英语作为工具应用于专业领域的能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开阔专业视野。然而以往的专业英语教学主要侧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必须进行必要的改进。

1.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指导思想,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各个专业的具体特点和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应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而又个性化的专业英语教学体系。

要想做好专业英语教学必须首先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的重要工具,不单纯是扩展专业词汇量,熟悉本领域的专业术语,更是学生进行专业领域探索学习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考虑到其具体的英语水平,同时兼顾兴趣,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还要考虑到实际工作应用情况,切不可一味地增加理论深度,脱离实际培养目标,要重视英语这一工具与专业领域的渗透结合,为学生搭建学习和应用的系统平台,使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而不是一味地学习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工具进行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时培养具体的应用能力,从事专业工作,促使学生完成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转变。

2.教学内容的选取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将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教材建设尚不完善,同时物流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种大教材观,应该根据本专业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特定教材,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以物流工程专业英语为例,可以选择基本物流概念、各种专业领域技术等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一些介绍具体物流运作的材料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教育内容选材要广泛,不仅要有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文献和科普读物,还可以包括文摘索引、专业论文、专著节选、技术合同、产品样本等多种形式;从专业内容选取来看,要注意体现物流工程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例如机械工程、管理工程、运输功能等多领域。同时应使教学内容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载体,便于学生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能够综合地反映整个学科体系,重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突出时代感,反映物流工程学科高速发展的现状。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及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重视教学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课堂的导引作用,综合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作业、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应特别强调情景教学,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地创造与教学内容相辅的实际运作场景,将课堂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让学生以英语为载体进行物流运作练习,解决物流作业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展仓储作业实验,模拟工作时学生相互交流以及各种表单的制作和填写都采用英文,教师作为主管合理地进行调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践中完成了学习,实现了从学习英语到使用英语的转换。教师应注意紧紧地围绕教学培养目标展开,同时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4.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载体,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学习平台

当今社会资源极为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充分地利用各种学习载体,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学习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教学不应局限于一种形式,不应完全受到教师和课堂环境的束缚。利用网络沟通的快捷性,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平台;同时可以利用校园讲座以及参与相关专业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专业英语学习,为有限的教学资源形成良好的补充。

5.应用现代绿色教学理念

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接受知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可以将环保意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物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查阅国外相关的技术资料,让学生理解集约型物流的涵义,培养良好的品德,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绿色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天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分析

教学评估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要适应新时代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考评体系。要注意考核的过程化,弱化期末集中考试功能,建立学生学习的长效考核机制,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避免依靠死记硬背和突击集中复习的现象,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风。应尽量采用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要注重以考核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引入多种考核形式,比如撰写相关领域的综述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某一比较具体的物流技术领域进行文献索引查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互联网资源,要求每一组学生都相互讨论,进行分工写作,并保证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能够表达正确、连贯,在加深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撰写综述报告过程中重要注意分析该学科领域的现状,要重视外文原文文献的查询,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比如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某一专业领域存在的差距,如何合理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综述报告教师可以不进行直接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安排一定的主题演讲,对其在成绩上给予倾斜,中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实践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采用口试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式的交流,有针对性的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需要不断地根据物流专业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同时也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和方法,否则将会损害我国的物流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王成林,刘红,王微怡,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赵莲萍,中央广播电视电学;王宏波,哈尔滨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何亮,周细应,刘延辉. 工科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1:29-31.

[2]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129-130.

[3]徐慧.小议专业英语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75-77.

[4]孙银燕.焕发绿色课堂生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17-18.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ESP

Wang Chenglin1Liu Hong1Wang Weiyi1Zhao Lianping2 Wang Hongbo3

(1.Beijing Wuzi Institute;2.Central Broadcast Television Electricity;3.Harbin 24th Middle School)

Abstract: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logistics,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ESP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the paper the problem on how to establish the didactical aim, choose the content, reform the method, design the evaluated system and introduce the green teaching method is discussed.

高校物流专业 篇7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如今社会对物流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是为社会培养所急缺的技术性人才的主要手段。最近几年, 物流管理教育得到更多高校的重视, 不过却产生了诸多的问题, 尤其是缺少相应的实践活动。本文就是研究高校物流的实践教学环节, 并提出了增强实践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一) 内容操作环节多

物流是从最简单的物品包装、装载输送做起, 到较为繁琐的订单处理、客户售后、市场环境研究等诸多过程, 覆盖范围广。

(二) 企业实习环节多

在实践教学课程中, 有些通过讲解之后就能够熟练掌握, 一些还要相应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操作技巧。

三、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实验室建设方面

物流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有大量的设备软件当做基础, 如果没有相应的物流实验室和实验设备, 那么就不能正常举行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事实上, 现如今我国高校物流实验室环境相对不好。1.高校每年都会开展扩招活动, 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实验活动场地的缺乏;2.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 物流实验器材的更新速度较快, 承担不了所需资金;3.因为物流实践课程的缺少导致物流器材的使用率不高, 而且器材在运转时需要承担相关的维修费用, 所以, 高校管理层并不重视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要想让实践教学得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简洁明了的指导说明书, 也应该提供合适的实验厂房和实验器材。

(二) 企业参观实习方面

现如今, 因为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很多工厂都不会让学生对物流器材进行实际的操作, 这就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得不到实际的锻炼。而且很多实习是在实验器材关闭的状况下进行的, 这就不能给学生带来锻炼的机会。而且在整个大学阶段, 实习机会非常少, 有可能就只有一次。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是抱着凑热闹的态度,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习时并不能发现实际的问题, 收获就更无从谈起。

四、提高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 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

其实在省市级的物流组织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商议下, 在每个省市挑选出一两所条件好的学校建设设备齐全和环境完善的实验室, 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其他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向这些学校借用就行。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也能够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对于那些已经建立了实验室, 但是因为资金问题器材不太齐全的学校, 就能够通过和相邻也有实验室的学校相互使用实验器材, 如此也能够加强器材的使用率, 并且节约了因购买器材和建设实验室花费的资金。当然, 这样会增加指导老师的工作压力, 不过学校在工资审核时增加合适的工作量即可。而且, 面临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物流器材的更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不能一直购买新设备, 所以, 在物流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开设仿真软件课程。

(二) 强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首先, 按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增加学校和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专门的物流专业指导部门。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其次, 把合作的企业当做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 这样的实习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利用, 为就业提供有利条件。所以, 高校应该按照物流行业发展计划, 努力得到地方企业的支持, 加强和校外企业的合作关系, 建立合适的校外实习基地, 这样可以互相发展并且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最后, 确定学生的就业方向、实习和就业单位这三个过程一起进行, 学生既能够选择在合作企业实习, 也能够选择实习结束后是否在本企业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领导应该重视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 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出不断的更新和突破, 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让我国物流行业的结构更加完善,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洪, 吕莉萍.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1) :73-75.

高校物流专业 篇8

现代物流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手段将相关物资从供应地安全、准确、及时、保证质量地送达接收地的服务过程。不仅要考虑从生产企业到顾客的商品运输、保管、配送与信息处理等问题,还要考虑生产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搬运、保管和库存管理等方面,甚至还要考虑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物流效率等问题[1]。物流已被称为“企业第三利润源泉”。如今,生产企业通过降低物料消耗而获取利润(即所谓第一利润源泉)、通过减少劳动消耗而增加利润(即所谓第二利润源泉)的潜力已经越来越小,而通过企业物流管理、规划与优化方法来降低企业物流费用取得利润(即所谓第三利润源泉)的潜力却很大[2]。现在,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和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发展现代物流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如今,中国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物流人才需求旺盛。根据资料,到2015年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目前全国能够提供物流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有400多所,在校接受物流教育的大约有50万人。理论上高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不存在就业问题,但实际上我国目前企业急需物流人才和高校物流毕业生就业难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因此,高校物流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有效调整培养方案,尤其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让高校物流毕业生成为企业急需物流人才[4]。

2 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缺乏能够将物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师资

物流学科对从事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师也有着独特的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很强的实践经验。然而,目前从事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大部分老师几乎没有物流行业实践经验,有许多教师是从仓储、运输、物资管理、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转入物流专业,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面型教师数量太少。高校物流专业师资力量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物流人才的培养。

2.2 部分课程内容和企业现实有比较大的差距

目前,很多高校物流专业的教材采用国外教材的翻译版,翻译版教材中介绍的大量国外企业使用的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以及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这些课程内容没有结合中国实际,与国内企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当然,国内也有部分专家撰写了一些比较好物流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只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或者内容大而全但不深入,很难符合国内企业物流的实际情况。

2.3 教学条件不足

根据物流学科的特性,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在实验室、实训室、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配备上必须能够适应物流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高校物流专业起步时间比较晚。1994年在北京物资学院开设了第一个物流本科专业,后停招,直到2001年才又恢复招生。当前全国约有400余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物流本科专业。然而很多高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时间比较短,经费有限,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物流专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2.4 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很多高校在实际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一些高校把实践教学放在辅助位置,对实践教学很少加以关注。另外,受限于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学校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等因素,很多高校物流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物流专业理论教学学时仍然占据了绝大部分,实践课开设学时严重不足,与物流学科性质和物流专业培养目标不符,严重影响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 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根据物流学科的特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来进行。首先应该优化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兼顾理论性与实用性;其次要结合高校物流专业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同时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物流专业教师;还要注重模拟教学与实践教学。具体分述如下:

3.1 设计合理的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高校物流专业的特点、学校自身的情况、现代物流的特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在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上,学校基础教育必不可少,要强调现代物流理念的培养,夯实现代物流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培养学生对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大局观。

3.2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根据物流学科的特点与学生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使学生学到知识。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真正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3 培养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素质物流专业教师

高校办好物流专业的关键是要有高素质的物流专业教师。高素质物流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物流管理理论知识,更应具有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高校需要需要采取如下措施:(1)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流程,把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2)聘请物流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3)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参与经营管理[6]。

3.4 注重实践教学与模拟教学

实践教学与模拟教学是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组建学校物流试验室、与企业合作建立物流产学研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很多企业将物流设为企业的商业机密,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非常少,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仿真软件操作训练等体验中获得物流知识,掌握物流流程和操作技巧。模拟教学具体形式主要有:(1)沙盘模拟;(2)计算机软件业务流程仿真训练;(3)作业情境模拟实训;(4)企业业务流程模拟实训[5]。

4 结论

为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来指导高校物流专业改革与创新,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新的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来真正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物流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久,李友勇,常景玲.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2]陈显通.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模式及实训平台的构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4.

[4]王成林,张旭凤,邬跃.研究型物流实践教学研究[J].物流技术,2008,5.

[5]杨静.关于本科物流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0,3-4.

高校物流专业 篇9

对于南京高校本科物流专业开放实验现状的调查

开放实验, 就是把实验室资源向学生开放。学生独立制定实验方案, 自主决定实验时间、实验地点, 自主或在相关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是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封闭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实验的主体, 改变原有固定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 营造自主、创新的实验环境,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南京现有本科院校23所, 其中有物流本科专业的院校1 1所 (含1所民办学院) 。在这些开设物流本科专业的院校中, 设立物流开放实验的仅4所。针对已经设立物流开放实验的高校的部分学生, 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南京高校本科物流专业开放实验现状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00份, 收回161份, 回收率80.5%。同时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一些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进行相关的调查了解, 这些构成了本文分析的基础。

在调查分析中, 我们设定进入物流开放实验室一次, 且停留时间达到30分钟作为参与一次物流开放实验。调查结果显示, 68.32%的学生不太了解开放实验的含义, 19.88%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开放实验的含义。在告知开放实验的意义后, 61.49%的学生认为物流开放实验是有必要的。30.43%的学生知道学校有物流开放实验, 19.25%的学生参与过物流开放实验, 参与物流开放实验次数达到3次及3次以上的仅占1.24%。参与过开放实验的学生中54.84%的是由于好奇, 32.26%是希望参与到物流开放实验中, 12.90%是其他原因, 如陪同同学过去等。参与物流开放实验次数达到3次的都是因为参与老师的项目、课题或参加竞赛。在调查中, 我们还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参与各类课题、竞赛等, 经常到实验室去练习, 但是他并不清楚学校有开放实验, 当然也就不清楚是否属于参与开放实验。同时我们也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一些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结果反映绝大部分学校的开放实验尤其是文科的开放实验多流于形式, 老师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参与度也很低。

对于物流开放实验的现状分析

教育部评估专家钱仁根教授认为: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有3个方面:一是管理层面的开放, 即学生可以自由确定实验的时间;二是内容层面的开放,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内容, 或是在教师给定的题库内来选定实验内容;三是对学生课外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开放。由此可以看出, 开放实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在开放实验构成关系中, 管理者、老师、学生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的。管理工作做到位, 才能保证教师、学生有足够的热情, 更好的参与到开放实验中;老师肯花时间、认真的对待开放实验, 才能保证开放实验的真正落实和开放的效果;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老师才能更有动力, 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推进。因此, 为了更全面的分析物流开放实验的开展情况, 必须从管理、老师、学生三方面进行分析。

调查显示, 仅有11.80%的学生认为了解开放实验, 而他们了解的途径6 3%是通过学校网站, 2 8%是从同学处获悉, 可见多数高校并没有对开放实验进行专门的宣传。一些高校设立开放实验室是因为评估的需要, 一些高校则是形式多于内容, 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和落实开放实验。

一些高校虽然有物流开放实验室, 但是缺乏相应的物流开放实验教学体系。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要素:完整独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设备及场所、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及考核方法。开放实验不同于传统实验, 它对整个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相应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作支撑, 学生不知道进入开放实验室做什么;即使有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 也不知从何做起。很多高校的开放实验室仅仅限于“开门”, 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开放”。

开放实验往往在晚上、双休日甚至节假日, 相关的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因此需要加班;即便不需要加班, 由于实验内容的扩展和开放实验的灵活性, 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一些高校简单的按照加班来计算, 一些高校则在出成果之后才有相应的奖励, 这些都导致教师对开放实验缺乏热情。

虽然一些高校开放了物流实验室, 设立了相应的物流开放实验, 但学生是否参与物流开放实验全凭自觉, 几乎所有多次参与开放实验的学生都是因为参与教师课题、项目或竞赛的需要。其他学生则认为开放实验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开放实验的参与度自然不会高, 也直接导致开放实验流于形式, 以至于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越来越少, 最终无人问津。

对于高校本科物流开放实验的发展对策

高校要通过多种平台来宣传物流开放实验, 如海报、宣传栏、网站等;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设立校内物流竞赛, 提高学生使用开放实验室的需求;开展物流开放实验方面的征文竞赛等。宣传物流开放实验的方法很多, 在开放实验初期, 可以多种宣传方式同时使用。随着物流开放实验的良好开展, 学生之间口口相传, 即使学校方面不做宣传亦已水到渠成。

构建物流开放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内容涵盖开放式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考核方式、实验时间以及开放实验的运行管理机制等。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 从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整体考虑, 不断修订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 并制定专门的开放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逐步建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同时, 开放式实验教学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实验的各个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和兴趣点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 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目前各高校中, 实验技术人员定岗多为教辅岗位, 相对于教师岗位, 试验技术人员地位偏低, 科研课题和培训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 所做的工作往往得不到认可, 导致实验技术队伍留不住人才。而实验室开放要求实验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围绕专业和实验室的特点, 研究与探索适合开放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因此, 高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才把物流开放实验真正做好, 取得成效。基于开放实验的先进性, 高校还要不定期地并把相关的老师送出去, 深入企业, 把企业先进的生产运作经验带回学校, 带到课堂, 为物流开放实验不断注入活力。

高校物流专业 篇10

1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 地方高校的竞争愈演愈烈, 教育部前任部长周济早就提出, 地方高校“要正确定位, 走快速发展之路;要改革创新, 走特色发展之路;要集合各方力量, 走集成化发展之路”。对于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就应该办出学科特色,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以某高校为例, 该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背景, 围绕“汽车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包含了汽车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技术、运输与配送等应用型课程, 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汽车产业链, 突出汽车特色, 从汽车零部件的采购, 汽车的生产制造, 到最终的销售, 以及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各个环节, 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 紧密结合专业所学知识, 让学生深入了解汽车企业供产销全过程中物流环节的计划、实施和控制, 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重点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 熟悉物流运作模式与物流业务流程, 具有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管理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及物流管理问题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2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1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定位在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活动的制定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方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 又要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同时还要体现学生毕业后适合的就业领域”。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做到正确定位、改革创新, 要整合各方力量, 依据地方院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优势,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建设自己的优势学科, 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走特色发展道路。地方高校要认清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以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为依据, 建立“双参三联合”的培养机制, 即校企合作, 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 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实现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联合评定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 “单纯理论教学可培养出专业型理论人才, 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只有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存”。对地方院校而言,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完善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直接因素。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 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 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 、社会实践与创新学分 (物流设计大赛、条码设计大赛等) 等多种课程种类相结合,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体系, 包括工具性技能 (计算机应用类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等) 、专业基础技能 (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物流管理职业技能 (现代物流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 和基本技能 (自我管理能力、责任心等) 等, 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

2.3 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完善实践教学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 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燕珍等学者认为,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分为4个阶段, 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实习, 如到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等,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等;专业实践教学阶段, 主要任务在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 目的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指综合专业技能训练, 包括角色虚拟、实训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 地方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 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 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 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发挥校企特长, 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 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出学科特色的关键。对于物流管理这样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 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 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地方院校, 应该支持和鼓励专职教师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深入企业开展科研, 促使专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更应该从物流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 作为“双师型”教师补充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总之, 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5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应该深入、持久开展的工作, 只有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才能更好的促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完善。然而, 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做监督, 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和保证。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估, 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因此, 构建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包含校级专业考试合格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等;同时, 还要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调查, 了解毕业生的工作历程和知识需求, 从而建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学生的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作为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完善实践教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以此来推进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

摘要:从现代物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出发, 探讨了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路径, 提出了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应用为导向, 突出地方特色, 校企联合构建双师队伍,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如鹤, 张素芬, 周耀旭.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工程化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

[2]吕玉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物流科技, 2011, (1) .

[3]燕珍, 邓小瑜, 蔡晓丽.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 2011, (4) .

上一篇:三维软件Pro/E下一篇: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