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培养

2024-06-28

全程培养(精选十篇)

全程培养 篇1

我院自2005年开始承接统招研究生教育,历经五年的发展,期间共培养研究生106名。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完善、健全了研究生的教学组织机构及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相应的后勤保障体系,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培养条件,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重视在管理上不断创新、及时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在培养中,统筹协调、严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即全程管理化,从研究生导师遴选到招生,从制订培养方案到中期考核,从课题阶段评估到毕业论文答辩的整个过程[3],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现总结如下:

1 严抓生源质量控制,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

生源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提高培养质量的内在因素就在于研究生本身[4]。为确保我院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在生源质量上科教处严格把关,坚持“全面衡量、优中选优”的复试原则,既考核业务能力,又强调综合素质,以期从中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首先,严格审定复试小组成员。要求复试小组由科室主任、研究生导师、课题组成员和机关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拟定“复试办法”并组织全程复试。其次,严格审查复试规则程序。复试质量与复试规则程序密切相关,尤其对初次招收研究生的科室和导师而言,帮助其透彻领会、全面熟悉复试规则与程序,是科教处招生复试工作的一个关键步骤。

同时,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复试中,在考察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笔试答卷和言语交流等方式兼顾考察学生的分析归纳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导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临床导师队伍作为保障。随着我院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加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展,医院研究生导师数量日显不足。为此,我们加大了导师遴选工作力度,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中青年导师的工作、科研和生活条件,稳定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严把导师遴选关。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青年专家优先遴选,逐步做到硕士生导师全部由硕士以上学位者担任。并且打破导师的终身制,实行导师聘任制,即每次招生前均对导师的科研、论文以及教学等情况进行审查,不合乎条件的取消其带教资格。第二,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医院制定了各项奖惩措施并定期召开院级及专业科室会议,很好地强化了全院带教意识,保证了我院导师队伍质量的不断提升。第三,科学规划各专业师资队伍。各专业科室制订整体培养计划,近期和远期的目标相结合,为师资队伍的后续充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并充分发挥导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抓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责任制,大力提倡研究生指导小组的培养模式,让具有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研究生,以期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其能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中,以综合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逐步完善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选择机制,以进一步增强导师的竞争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反过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水平,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迎接科学发展日益呈现出的多学科交叉态势,医院高度重视高水平学科群的建设工作,加大对各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和投入,造就了一批学术造诣高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条件。

4 深化医疗教学改革,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医疗实践为主,但同时要兼顾临床科学研究和教学,处理好医疗、科研、教学之间的关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当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同时,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完成医疗与科研工作的前提下,在自身带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主动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临床带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带教过程中,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应侧重指导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及病历书写等,外科学专业研究生还应指导学生生进行一些相关的手术及技能操作等。

5 加强学位与教学运行环节的管理,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工作中我们建立了研究生二级管理体系,第一级为医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一名主管院长牵头,下设科研教育处,负责导师的遴选和学位的授予等工作;第二级为各临床科室和研究生导师(包括导师组成员),负责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训、评估考核、课题指导和思想教育等。具体做法是:在科研教育处全程督导管理下,科主任和副高以上人员组成培训考核小组,在研究生轮转时对其进行技能训练、出科时进行理论考核、中期时进行阶段评估、结业时进行能力考查,最后在毕业答辩时,学位授予工作参考有关院校做法规范进行,即审查申请人通过了学位课程的考试、阶段考核成绩合格、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经无记名投票委员会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做出建议授予其硕士学位的决议[5]。

6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政治思想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这项工作,是高层次人才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要求。在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方面重点主抓以下几点:第一,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开辟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阵地。创建研究生会网络博客,以学生为主体,就相关的主题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以及研究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等集中展开正面的讨论。第二,抓好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配备专职的心理观察员。通过心理观察员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做好日常的各项管理工作。第三,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成立学生党支部[6,7,8]。党支部的工作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龙头,可以说,做好了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就做好了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7 积极筹备,加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的建设

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今后我院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不仅是对我院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一个肯定,更是我院办学水平飞跃的一个标志,对医院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为此,医院对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工作高度重视,制订了一系列奖惩措施,规定博士生培养点建设成功的科室其科主任可获奖励、申报导师可获奖励。同时,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拨出了专项经费,以前所未有的气魄组织开展这项工作,重点主抓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硬件,根据博士点的硬件要求,认真摸底,查缺补漏;其次是软件,注重搞好内涵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我院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再次是善于借鉴,学习外院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不断进取,保证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工作顺利开展。

8 小结与展望

总之,在规模化研究生培养的形式下,要保证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注重生源控制、师资建设、教育运行等各个环节的把控,强调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及创新,强调进一步加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自我评估机制、搭建质量保证平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认真建立、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学生的培养,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处,探索出一个有自身特色的、高效的管理模式,使研究生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然.17年来的回顾与思考———谈我院研究生教育[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5):400-401.

[2]叶茂,朱青梅,刘嫣,等.保证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2,5(1):39.

[3]阎威,雷丽萍,陈改清.创新管理,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840-841.

[4]郑成兵,陈俊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思考与对策[J].山西医学教育,2002,72(3):12-14.

[5]吴小健,毕育学,颜虹,等.公共卫生硕士教育发展项目(MPH)的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1):40-43.

[6]朱红,鞠学红,王德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启示[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4-125.

[7]张侃,赵玉忠,高德海,等.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104-105.

全程培养 篇2

将备考分为三个阶段:备考初期(能力培养期)、备考中期(分类练习期)、备考末期(整套做题、模考冲刺、适应笔考节奏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复习内容和复习重点。

备考初期:能力培养阶段,实际阅读、写作、单词能力的培养,并且对GRE考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备考中期:分类练习阶段,对于每一类考试,包括阅读、填空、类反、数学、作文的练习,形成每一类题目的做题思路和方。(60天)

备考末期:使用95-99最新题,完全模拟考试的练习,培养考试的节奏感,时间的分配,提高考试心理素质,对备考中期的练习成果进行巩固提高。进行心理调整,保持状态的方。(18天)

由于作文改为机考,并且要提前考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选择作文的考试时间。理论上,应该在备考中期完成。

第一部分:备考初期的计划

备考初期本阶段计划

本阶段为备考初期,主要是能力练习。从开始准备,一直练到备考中期开始。

时间要求:

每天1-3小时

总体原则:

1、通过仔细研读gre入门文章,对gre有所了解。

2、通过有效的持续性训练,提高自己实际的单词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建立起基本的gre做题基础。

具体分类安排:

1、阅读

1、NO题阅读(用GRE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单词量比较广,切合GRE的词汇情况。NO题的特点,就是比较晦涩难懂。从严要求,考试时候的比较容易的阅读,也就不在话下了。每两天坚持1长2短。体会感觉。

2、自己总结难句,发到阅读论坛,看大家的难句、翻译难句、分析义群。

3、看猴哥阅读突破,体会gre作文的套路感。体会自己的阅读技巧。

4、纪录自己的阅读难词,有些阅读单词,在主要背诵类反的单词书中很难看到。在阅读的过程中,打开金山词霸、东方词圣等具有屏幕取词能的软件,进行总结。

2、单词

1、单词的积累,应该包括两部分:1、迈西GRE背单词软件用来快速积累词汇,还可以结合红宝书、黑宝书或者蓝宝书大面积扫荡GRE词汇。2、填空、阅读、数学、作文中应用的单词,经常出现又不会的总结出来作为难记词汇。

2、单词的背:进行难度分类背诵。

3、写作

能够使用模版,写出4-5分的作文。

1、每天背诵一篇新概念第四册的文章。满分网GRE各班班级和首页每日滚动更新。先背,是再写的基础。根据自己情况,制定背诵频率。

2、每天坚持写2篇ets最新题库的作文的提纲。一篇issue,一篇argument。

3、看其他人对昨天的论点的文章和提纲。看别人对自己文章的修改。总结提高。学习别人的好句型、好观点。

4、每周自己至少仔细写两篇文章。

5、如果本阶段考作文,还应该在考前,根据自己的时间,每天看5个论题的提纲(issue5个,argument5个)

第二部分:备考中期的计划

本阶段时间的使用

1、一个原则: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提高,而且提高很大。

2、可以找个朋友一起备考,也可以虚拟的网络中找个G友,另外平时注意多用电脑,练习打字速度,多用满分网的摸考平台,提高适应能力。

写作时间分配:

issue 45分钟:审题 3分钟,写提纲4分钟,写文章,35分钟,检查,3分钟。

Argument 30分钟:审题3分钟,写提纲2分钟,以迅速写出主要的词。主要是对自己要写什么,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第三部分:备考末期的计划

本阶段计划

本阶段为备考中期,主要是分类练习。共8周。

时间要求:

平时,每日3-4小时,周末,全天。

总体原则:

通过分类练习,达到对每一个分类,有如何做题的概念和技巧,也就是,碰到一道题目,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分析。形成自己的做题风格、模式。主要使用90-94和pp2。

GRE分类词汇记忆:不满

6.13.2 不满

disaffect v. 使不满;使不忠

disgruntle v. 使不满意

grouch n. 不满,牢骚

grudge v. 不满,吝啬

insatiable adj. 不能满足的,贪心的

malcontent adj. 不满的;n. 不满分子,反抗者

repine v. 不满,心中抱怨

crab v. 抱怨,发脾气;n. 蟹,螃蟹

croak v. 发牢骚,抱怨;n. 蛙鸣声

grievance n. 抱怨,委屈

gripe v. 抱怨

grouch n. 牢骚,不满

grouse v. 牢骚,诉苦;n. 松鸡

grumble v. 喃喃诉苦,发怨言(抱怨)

moan v./n. (不满地/的)抱怨;(痛苦地/的)呻吟

querulous adj. 抱怨的,多牢骚的

remonstrance n. 抱怨,抗议

repine v. 心中抱怨,不满

chagrin v./n. 失望,懊恼

crestfallen adj. 失望的,挫败的

dejected adj. 失望的,沮丧的

despondent adj. 失望的,意气消沉的

GRE分类词汇记忆:满足

6.13.1 满足

complacency n. 满足,安心

complacent adj. 自满的,得意的

content adj. 满意的,知足的;n. 满意;内容 (contentment n. 顺从,满足)

contented adj. 心满意足的

fulfil v. 满足,符合;履行

gratification n. 满足,喜悦

gratify v. 使满足,使高兴

indulge v. 满足;放纵

jaunty adj. 满足的,愉快的

sate v. 使心满意足,使厌腻 (satiety n. 饱足,厌腻 satisfy v. 满足 satiate v. 使充分满足,使饱足)

satiated adj. 充分满足的;厌倦的,生腻的

suffice v. (食物)满足,足够

GRE分类词汇记忆:原谅

6.12 原谅

condone v. 宽恕,原谅

remission n. 宽恕,赦免 (remissible adj. 可被赦免的)

remit v. 宽恕;免除;汇款

全程培养 篇3

摘 要:实践证明,以面向基础教育和服务基层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素养为中心,构建“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该模式的构建需重点从改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探究。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院校 全程并行式 教师教育专业 培养模式

一、地方综合性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教师教育专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实践通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学生准备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导致部分学生精力集中放在考研和找工作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习。第二,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以及中小学生家长担心实习生大规模地教育实习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升学率,不愿意放手让实习生独立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第三,地方综合性院校大多是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成,一些师专中老年教师仍习惯用传统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来培养人才,这样势必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教学技术和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第四,虽然地方综合性院校意识到师范生实习时间的不足,适当增加了实习时间,但也只是机械地延长时间,再加上师范生人数多,中小学实习基地相对较少,学校无法对实习进行妥当地统筹安排,学生大多是集体安排到课堂扎堆听课,很难保证师范生实习质量。

这四个因素严重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导致实习生心里很愿意走上中小学课堂,却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对教师职业缺乏整体深入的认识。地方综合性院校必须跳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旧框架,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建立与新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总结国内外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借鉴美国威尔明顿大学师范教育实习采用的“协同督导教育实习模式”,并结合当前我国国情,我们首次提出了构建“全程并行式”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核心概念

1.“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贯穿于整个大学四个学年的全部学习生活并以“大学——中小学合作协同发展”为原则的全程教育模式,在学习教育理论课程的同时学习教育实践课程,通过统筹安排,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接触中小学校园,并持续不间断地认识所学职业岗位的内容,既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强化了师范实践教学,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2.“全程协同实习小组制”:指实习生、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协同参与,从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进行高校教师督导、中小学教师协同实习过程,形成“双导师”立体式、互动强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全程协同实习小组”由1名大学教师(负责安排实习进度和中小学教师的联络工作)、5名实习生和5名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教师(负责协同实习过程)组成。

“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全程协同实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将大规模的实习改为分散的互动式教学,不仅较好地减少了对中小学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而且促进了师范生、中小学教师、中小学学生对新的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二)基本特征

1.全程连贯性。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贯穿于大学四年。实习基地包括中学和小学,使实习生可以完整体验整个基础教育过程。

2.服务地方性。地方综合性院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地方发展,承担着为当地或周边地区的中小学输送合格师资的任务。地方综合性院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地处大城市的院校更易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因而更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意识,协同地方政府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需要。地方综合性院校中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所占比例比较大,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中设置农村题材的教学专题研究,并在教育实习基地中设立农村中小学校,有利于增强学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和情感,并提高学生在农村从教的能力。

三、“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尝试

对传统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一个集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实践、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考虑其实践设计复杂,工作量浩大,历时长,我们开展试点实践。

(一)建立实践试点小组

九江学院师范学院从2011年3月开始选取一个2010届新生班与九江市中心城区实习基地小学结对,推行“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二)改革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由四个模块组成,即通识课程模块、学科专业理论课模块、教师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模块和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模块。在传统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大部分课程都是纯理论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我们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精简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增加教师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通识课程重在加强师范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科专业理论课模块主要是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类、心理学类等课程,并增设一些必要的课程。另外,还根据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需要,增加了一些地域性强的选修课程。

在时间安排上,第一学年侧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部分基础专业课程,第二学年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学生可以用所学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到市中心城区小学进行班主任实习工作,第三、四学年开设学科专业课程,同时到市中心城区小学实习基地进行课程教学实习。为了保证在市中心城区小学基地开展的教育实践能有秩序地开展,大部分理论课程实行“小学期制”。课程的“小学期制”要求剔除对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精炼一些经典且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将课程的授课课时适量缩短并对所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日历。规范教学日历有利于保障学生大规模地、有秩序地开展实习,在高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同时到市中心城区小学基地进行教育实践。endprint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以新的评价体系,对“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运行进行调试,不断完善。分为六个板块:1.师资队伍。主要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创新教学激励机制、小学教师协同参与激励机制、大学教师实践督导考评机制、小学教师实践协同考评机制、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2.办学条件建设。主要对市中心城区小学基础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辅助设备(含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实习专项经费投入进行评价。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对校本课程设置情况,实践课改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实践效果进行评价。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主要对微格教学、全程协同实习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5.教学管理。主要对“全程协同实习小组”实施制度、实习导师双向选择制度、小学教师选聘制度、小学基础教育实习基地管理、学生实践学分考评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价。6.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内容为小学生对师范生课堂教学实习评价,实习教师对师范生实习评价,教师技能资格考试通过率,小学教师选聘考试通过率,学生就业于教育系统比例,社会对学生在工作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1.组织保障。建立了资源互享、合作互惠的组织管理机构,由九江学院师范学院领导担任组长,由试点实践小组组织者和实习基地市中心城区小学分管副校长担任成员。开展教育实践的统筹协调工作,负责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结构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运行和实施,加强九江学院师范学院和各小学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交流。

2.实践教学基地保障。目前,九江学院建立了50个师范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和6个基础教育研究基地,为试点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与地方教育局合作,结合高校教学的需要,邀请市中心城区小学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给师范生开设教育教学讲座,并通过讲课让师范生进行观摩学习。同时,以基础教育研究所为平台,通过教学调研、参加地方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等方式,让高校教师进入市中心城区小学课堂,促进了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与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的对接、课程上的衔接。

3.教师激励。对参加指导的高校教师、小学教师在职称评定、访学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和物质奖励;把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等工作作为对教师考核指标之一,把教育改革课题的研习等同于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工作量,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到教育实习的队伍中来。

4.学生激励。支持师范生强化实践、师范技能竞赛等计划;对学生实践课程部分实行学分制度。

(五)阶段性的创新成果

通过两年半的试点实践工作,已完成部分实践内容。我们向参加试点实践和没参加试点班级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参加试点实践班级教学效果明显较好。参加试点实践班级93%的人对“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表示认可,职业认同感和投入热情高,认为业务素质训练效果好。

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全程并行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结合当前我国国情,首次提出了一种以“全程并行式”为特征的地方综合性高校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破除了传统“先理论——后应用型”教育模式带来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误区,改变了传统“先理论——后应用型”教育模式带来的师范生理论强、技能弱、与实际教学不适应的现状;第二,构建了“全程并行式”地方综合性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积极地有作为地给专业地方中小学培养符合要求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育实习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2]黄正夫.李尚卫.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定位与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0).

[3]贾金玲.加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资助项目“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专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编号:10YB334)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

全程培养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本研究以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1年级、2012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及各大期刊网站查阅相关的论文、学术专著, 搜集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关资料, 并进行分析归纳。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 以衡水学院体育教育本科2011级、2012级为研究样本, 以他们对实践教学认知情况、对教育实习的态度以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为主要调查内容。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分, 回收率为97.5%, 其中有效问卷为193份, 有效率为96.5%。

1.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1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满意度调查

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身体力行的具体操作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载体主要是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这三大平台。通过对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解读, 发现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还算是比较全面, 但是专业技能的培训几乎是在大三之后。这会造成学生之前的技术学习有盲目性把体育教学当做操作性的知识而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关注甚少。从表2所调查到的满意度来看, 不满意的占45.5%, 很满意的只有13%, 2012年级的满意度整体上高于2011年级。通过访谈也得知大部分学生觉得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学技能展示也只是走形式要求不够严格, 教育实习无教师指导、比较单调等等。这说明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内容设置还不尽如人意, 有待改善。

2.1.2 实践教学与理论联系程度调查

在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一直遵循着“先理论后实践”的假设。这种理论—实践假定, 教师在体育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能够预见到, 只要交给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 他们及能够自觉的运用到实践中运用并检验知识。从调查到的数据来看, 对实践教学与先前所学的理论联系度调查, 发现对这个效果学生并不满意只有9%的学生非常满意, 进一半学生普遍认为之前的理论学习并没有指导教学实践, 可见教育理论并不能为教育实践提供现成的“处方”, 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方面衡水学院还需要做很大的改进。

2.1.3 实践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这是对衡水学院体育系整个实践教学安排是否满意的调查, 如表4所示, 对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安排满意的人数占14%, 不满意的占41%。说明对体育系实践教学的管理不是很满意, 也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 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给学生实践教学分数的时候比较随意并没有严格的指标, 对各个层面的没有形成既定的评价标准。这是主管部门以后努力的方向。

2.2 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2.1 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相对集中

体育教师职业技能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师范性”应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全过程。而不只能是开学初的入学教育和后期的技能培训。应实现从入学到就业的全程贯通, 使学生在受教育初开始始终与职业需求保持鲜活的联系。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时间相对集中, 实践时间的集中固然能够系统的传授实践知识、技能, 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于社会需求之外的系统, 容易形成实践知识学习的封闭环路。而且多数的实践项目是在相关的理论教学之后, 学生在实践中遭遇到的问题很难再通过总结上升到理论。教育实习也是集中的安排在第7学期, 学生在之前并没有任何接触中小学的机会, 于是遇到一些现实的教育情境往往会无所适从陷入现实的“沼泽地”。

2.2.2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彼此的隔离

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教学能力, 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学生教学能力体现在直观的动作示范能力、讲解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能力, 具有离散不定性、难以有一个规定的、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的教学步骤通常是常规的、不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朝着技术操作者方向培养。而如何面对教学对象而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者是新颖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在技术课上得到灌输, 理论课上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模式也很难在现实教学情境中产生效应。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新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诸如: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教学论等理论课程都有将近1/4学时的实践教学, 但是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该如何完成没有具体的实现载体或教学手段, 而且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实验课程外其他的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实践部分设置形同虚设。再加上教学主管部门也没有保障机制或者是理论课教师根本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 这就会导致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听懂了教学理念而却没有机会在实践中实施验证。所以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彼此隔离造成了并行却无法融合的尴尬局面。

2.2.3 实践教学场域上相对固定单一

何谓“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或一个构型。进一步说, 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 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 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 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 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以大学为基地的师资培养主要是向中小学输送人才, 高校对中小学这个场域却不甚了解。从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可以看出, 除了第7学期的教育实习外从未有过和中小学接触的其他机会, 对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诸要素无法在大学这个场域内了解, 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学校和社会之间相对冷漠。因此, 空间、范围的相对固定必然造成培养目标与能力服务分离的弊病。

3“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念及机制模型

以大学为基地的师资培养是20世纪教师教育发展的最大成果之一, 这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 可以较好地塑造未来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 但对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认识不足。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和二元分离, 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 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所以, 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因此不断招致社会机构以及民众的批判和攻击。以中小学和大学联合培养为基地的这种模式, 将会是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一种趋势。

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理念体现为高师体育院校 (师资培养部门) 与中小学 (师资使用部门) 合作共同完成对未来体育教师的培养, 这种全程合作关系改变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性质, 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创造了新的角色和责任。大学和中小学将各自的资源融合在一起, 这种智能的混合对教师教育来说是全新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 每一个团队都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 即团队的构成符合系统原理在系统中, 遵循着1+1≧2的原则, 团队的多元化与异质性会影响团队竞争行为和团队的效能, 异质性的团队更能促进某些有益的竞争。对于师范生来说通过大学四年在教育实践中循序渐进的体验与反思, 领会一线教学的真实情景和未来体育教师的责任;通过参与全面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实现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与中小学阶段实践体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于中小学的一线体育教师来讲, 通过高校先进教育理念的滋养, 新型的教学方法传授从单一的教学执行者变成行动者兼思想者, 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通过“全程化”的实践教学实现师资培养的大学为基地转向大学———中小学共同培养, 实现组织管理行为的个体、群体到团队组织的转变。图1为合作的机制模型

3.2 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与教育实习不同而是实践教学平台的时间和空间的延展, 具有系统性、全方位性是以理论教学、技术教学为主, 以教学比赛为辅结合社会实践, 将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1-8学期的每门课程, 根据高校教育的转型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三个途径来实现人才的培养。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是理论课程内的微格实践教学, 教学场地为大学课堂。包括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等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课程中往往缺乏兴趣, 动机不高。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倡理论课的教学要结合实践, 没有一定的实践经历, 很难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兴趣, 而且在小组的交流上也会不知不言缺少共同的讨论话题。因此在基础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秉承“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到理论教学中, 在学习教学理念、教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理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技术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与训练见习、科研与讲座、合作活动、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观摩与教育见习、校内实习、毕业 (教育) 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期中科研与讲座分别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分别针对前言的理论研究和真实的教学实践为课题在大学和中小学校园内举办。合作活动包括教学研讨会、专题讲座和校内外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实现学生在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课堂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分为教学观摩与教育见习, 校内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大学和中小学的有效衔接, 培养学生主动的利用所学的教学理论试着去分析一线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提供通过咨询指导教师共同讨论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提高专业素质和从业能力。

综合实践教学包括军训、社会实践、专业等级证书考试、创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专业等级证书考试安排在第6和第7学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技术裁判类的和社会指导员类的专业证书。创业实践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检测标准, 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扩展和空间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最主要的环节, 目的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论文安排在第7学期, 学生在之前的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接触中小学、接触社会。通过中小学的教学观摩和教育见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题的选择提供了前期的经验基础。上述三个部分的教学实践为双基地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促使理论与实践环节互相作用、相互渗透,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贯穿大学四年始终。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衡水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以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集中性的实践教学平台满意度不高, 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手段单一, 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方式呆板等诸多缺陷, 综合实践能力有待加强。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迫在眉睫。

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注重“从实践中认知理论”, 师范生通过教学观摩、亲身教学从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加上我国地方高等院校向职业技能方向转型, 地方体育本科院校最适合走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道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技能、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育院系可以依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 在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的支持喜爱, 构建贯穿大学本科四年的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倡大学与中小学从资源共享、利益联合到智慧互补等深层次的合作与传统的附属学校和实习基地有所不同。中小学的一线教师通过同大学指导教师和师范生的接触会受到先进教学理念的冲击从而改变“一招鲜, 吃遍天”的教育理念, 从而鲜活体育与健康课程。

参考文献

[1]马军.未来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困境与突破[J].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 29 (3) .

[2]方爱莲.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33 (1) .

[3]http://dict.youdao.com/wiki[EB/OL].布迪厄场域理论.

[4]戚万学, 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 2012.

全程培养 篇5

一、初三工作的指导思想

初三年级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成长事关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升学情况,不但涉及其本人今后的长远利益,而且涉及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社会的安定。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加强教研与科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优化复习过程,优化复习资源组合,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复习策略、方法、途径、模式。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对初三工作抓紧抓严抓实,为每一个学生努力创造和提供进入高中阶段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

二、初三常规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我校历来重视初三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平时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一)以德育为抓手,确保初三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学校工作,德育是核心。一所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必然会有出色的德育工作做保证。文明的素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的心理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为了保证初三的教学质量,努力争取把一大批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行为规范、成绩优良的毕业生送入高一级学校,我校对初三学生的德育管理主要着重四方面工作。

1.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德育工作定为初三工作的切入点。

我校从领导到每一位教师,都统一认识到初三不仅要教学质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抓德育与抓智育并不矛盾,抓好德育更能促进智育。全校上下,形成共识,把抓好初三学生的德育工作当作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初三学生学习任务重,他们面临着毕业、升学,承受的心理压力特别重,这压力有来自于家长的期盼,也有来自于自身的考试焦虑。如果不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初三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实施者。我校组织他们进行理念和辅导技术的学习,把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于教育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就及时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谈心,分析问题,进行家访,寻求和家长的沟通。由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关系融洽,学习兴趣浓厚。

3.抓学风建设,强化道德品质教育。

我们从初一开始就狠抓学风建设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保证学生三年中能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对于初三学生的行为规范检查不是放松了而是更为严格。仪容仪表、组织纪律、环境卫生都反映着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严格的检查,使学生明确,初三年级一样要遵守一日常规。良好的校风、班风创设了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习效果的提高。4.办好家长学校,及时做到家长与学校联系,反馈学生每阶段在校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纪律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对稳定学生学习情绪、促使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5.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及时了解各班学生动态,商量办法,制订措施,解决问题。

(二)常规教学

1.教师优化,层层把关

每年对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队伍进行优化组合,好多学科的教研组长在初三进行质量把关。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各备课组发扬团队精神,加强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从校长室、教导处、教科研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层层把好教学质量关。

2.分层教学,兼顾两头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各取所长、学有所得。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传授知识时难易度、深浅度的把握有所不同,作业和练习的要求同样如此。这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提高,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提高优秀率、合格率,减少低分率。

3.探索研究,监控质量

教导处、备课组平时注意考试新动向,研究考试新要求。教导处不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解决问题,研讨策略,注重考试命题的质量(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当前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初三复习工作

(一)指导思路 1.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今年中考命题的特点,加大了对学生能力考察的力度,增加开放型、信息迁移型、科学探究型试题。因此,在毕业班教学和复习中,各任课教师认真分析研究中考信息,明确中考命题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基础知识是基本技能形成的建筑材料。在教学中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点,不要盲目追求进度,不奢望把教学中的知识漏洞迁移到复习之中,因为复习只是一个知识的再现、梳理、综合的过程。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注意知识的拓展、新旧知识的链接、学生举一反三的技能、相关学科知识间的关联等。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学中经常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2.精心设计,搞好复习

课程结束后,开始进入复习阶段。对复习工作要切实做到科学安排、遵循教育教学理论对学生进行辅导,在复习中转变观念、转变学法,坚持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培养综合能力的原则,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等。3.同心协力,积极配合

在复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各科教师分析会。具体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复习计划,调整复习策略。与此同时,各学科教师协调联动,不争抢课时。尤其是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学科教师,更紧密配合,达到了最佳复习效果。

认真选择复习资料,不盲目征订习题。即使是比较权威的材料,也经过认真的筛选,以免造成时间的浪费。

在训练过程中,不以训练为最终目的,训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然后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补救。同时搞好后期模拟考试的试卷分析工作,确实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

(二)复习策略

1、认真抓好复习研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究《安徽省2009年中考说明》,深入研究分析去年我省中考命题的试卷结构、题型特点,与学科课程标准、课本的联系,试题的深度、广度、难易程度,把握试题立意的背景,对知识技能所达到的要求标准,深入探讨试题难度比。研究试题是怎样体现对学科知识重点、网络体系的再现、应用、综合的;研究试题是怎样体现对学科观点、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的,是通过哪些试题以什么途径考查学生的学科技能的;研究试题的信息表达形式,以及对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水准。还借鉴外省市中考命题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2009年中考命题预估。

2、制定计划,明确目标,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我们认真了解毕业班级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复习课的组织实施能力以及复习效果;认真分析各班的管理秩序,学习氛围,研究各学科教学现状,可能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尤其相对薄弱的学科、班级予以高度重视。制定复习工作计划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计划作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效、具体实在。

3、加强学习,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改进复习课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复习课教学应遵从个体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指导、积极参与课堂,注意给学生思考、动手、动脑的时间和空间。重视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重视解题方法的点拨以及解题规律的概括过程,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的目的。注意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并适时予以引导。

复习课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完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重视开发课本的功能,尤其要夯实基础,突出学科思想观点、学科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学科方法,做到循序渐进,重视落实反馈环节,优化复习课教学过程,提高复习效率。

4、注意复习的层次性、阶段性把握好复习的节奏。

在前期复习中,以夯实基础为重点,善于抓住重点、难点,通过各种反馈渠道,学生仍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应该重点突破,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应该一带而过或者不去涉及,以免造成时间的浪费或者使学生的思维倦怠。复习课的主要功夫应放在备课上,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知识间的关联、内容逻辑等要认真分析,让学生弄懂吃透,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与运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与初中毕业生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复习的第二阶段,应该在认真分析考纲和命题题型的情况下,综合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综合能力的形成,进行整体知识提纲式的复习。在此段复习中,教师应该对于各单项题型中所涉及到的应考知识点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掌握知识,居高临下,运用自如。

考前冲刺阶段对于提高学生整体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应做些试卷形式的试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考能力、答题技巧以及心理素质等。这个阶段应该注意的是教师通过反馈,具体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诸如学生依然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如果对学生的情况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复习效果会大大降低。

(三)应对措施

1、加强教研力度,精心落实备课环节。

教研要与学科中考热点、疑点、难点相结合。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主干知识,中考重点。明确学科基本技能以及学科能力要求达到的相应标准。研究学科基本观点、思想方法并体现对学生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应实现的水准。弄清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或最薄弱的环节,选好复习的切入点、突破口。研究复习的策略、对策,结合学科专题解决好复习课怎么上。通过复习研究课、观摩课等形式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

2、突出重点始终把握好复习的主攻方向

致力于夯实学科基础,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地落实好基础知识。对学科主干知识,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公式、法则要搞清来龙去脉,理解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搞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弄懂它们成立的条件及应用的范围。无论那类水平的学生,都应重视基础,都应首先保证足够的基础习题的训练,防止“眼高手低”。充分利用好课本,复习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课本典型例题所提供的解题经验、所蕴涵的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重视对课本习题进行适当组合、延伸、拓宽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能力,以及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提高学科能力的训练作为贯穿复习全程的主线。

3、实行复习全程质量监控、指导。

教师侧重于学科单元、章节(或知识体系的条、块)复习质量的提高,学校重点做好三次考试命题及质量分析。充分发挥模拟考试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并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应试能力的训练。

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复习教学的整合,重视中考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对各地各校中考试题精粹,复习指导资料,对中考复习的新经验,对考命题的新动向、新思路等及时通报。

5、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推进,全程管理,实现整体进步。

在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意识,注意协调好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统筹课时比例、均衡分配学习时间,要充分考虑到师生身心的承受能力。建立复习考试的评价奖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力以赴、真抓实干,珍惜教师的劳动,珍惜学生学习的热情,关心师生的身心健康,实事求是,一切从复习的实际效果出发。

6、树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把初中毕业升学复习考试作为锻炼教师培养骨干队伍的重要契机,作为发现人才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机遇。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发展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注重总结积累经验,改进非毕业年级的教学工作,为学校的发展积蓄后劲。

法国风情全程领略 篇6

艺术·开拓家族的外观美学

法国是个弥漫着艺术气息的国家,法国汽车的设计也一直将优雅与热情完美融合在一起。标致精于沉淀的美学色调不轻易改变,一看猫科的外观造型,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出标致的经典车身。CouPé 407的车头仍保留了大嘴的造型,一张傲然硕大的进气格栅,透着阳刚之气,一对猫眼式头灯又稍带柔美,很是协调美观。靠近它,还会发现其在优雅的“外衣下”无法掩藏的运动气质。

作为标致旗下的首款进口跑车,CouPé 407主推“绅士运动”,CouPé 407的跑味可谓相当的浓厚。为了让它有更佳的运动表现力,CouPé 407重新设计的车身增加了抗扭强度,整车装备质量比407轿车提高了许多。从外观上看,车顶造型平稳而顺畅,尾部稍稍扬起,极为动感和谐。

在底盘上也花费功夫,降低了44毫米,再配合加宽的轮距,4个车轮好像紧紧贴在地面一样,加上优柔又带有一股道劲的线条曲线,将车身完美地展现于外,极富肌肉感的腰身时时透彻着蓄势待发的张力。时装-舒适豪华的驾驶感观

一打开车门,一個标准的4人乘坐空间跃然在面前。CouPé 407全长4.815米,宽为1.868米,高1.4米,无论是前排或是后排座椅都相当的宽阔自如。坐在车内,就如同穿上一件极为舒适的外套。CouPé 407的车窗面积也相当开阔,不但使得车内光线充裕,而且还有一种空间延伸的感觉。更欣喜的是,前倾的挡风玻璃,也为乘客拓阔视野。眼里不断浮现沿途的美景,使得心情格外的明朗。

如同法国服饰的精心设计和用心裁剪,CouPé 407在工艺上也表现不凡。在CouPé 407的仪表盘上就可以看到标致一直秉持的精湛技艺。五幅式仪表盘的四周都嵌有镀铬环,放置手臂的托座处使用的是磨砂皮革,三辐式方向盘的侧面包有打孔真皮,第三个辐条上的镀铬环与驾驶舱内的铝制件交相呼应,车内的豪华感顿然而生。

还值得赞赏的是真皮座椅,虽然试驾的是新车,但厚实的真皮座椅承托力还是相当的配合,没有给身体留有任何下倾的机会。车内的色调搭配的极为和谐,连仪表台以及车门内饰衬板之上都铺上皮料,触摸起来十分的舒适。这样豪华细致的布置,在其他的标致进口车中也都可以感受得到。

足球·强劲沉稳的动力系统

CouPé 407采取3.0升V6发动机搭载6速Tiptronic手自一体变速器,在环岛路、在路虎山路,无论是前行,转向,爬坡,下坡,驾驭着CouPé 407就像是在草坪上演一场完美的足球比赛,而全场的“球星”就是CouPé 407。

CouPé 407采用6缸式发动机,并且安装了最新版AMVAR主动式可调节电子减震系统。行驶在大道上,能感觉到动力的平稳,每个减震器都是独立工作的,每个车轮行程传感器可以独立指挥相应的车轮,每隔2.5毫秒进行一次变化。即使在路面不平、高速行驶诸多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控制车辆的侧倾、颠簸、以及纵向摆动,坐在车内就可以感受它十分平稳的操控性。

最满意的是车身很轻,起步非常有力,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驾驶员行驶起来十分洒脱,同样,乘坐者也一直安静地卧靠在座椅上,不知不觉就让车把你带到另一个地点。

电影·内蕴无穷智趣

一直推崇法国的电影,以其个性鲜明的文艺内涵和科技元素著称于国际影坛。而标致汽车作为法国最大汽车的汽车集团,百年的制造工艺和各方面的精致讲究,与法国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一样的深有内涵,还不乏生活的点滴创意。

试驾当天,清爽的雨飘忽而至,于是CouPé 407的雨水感应雨刮器也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当第一滴雨水落在挡风玻璃上,雨刷就可以灵敏地感应到,立刻启动。不但如此,在CouPé 407上,由于标准配备可以感应雨量大小的16速自动雨刮器,即使在大雨与中雨交替的天气情况下,乖巧的雨刷可以根据雨量的大小时刻调整着工作速度。这么体恤人的自动雨刷,给行程带来不少的乐趣。

在雨天能体验到悠闲的时光,还不得不提到试驾的另一款的车407SW。作为一款身线优美的旅行车,有着全景车窗和宽阔的后箱是全家人共度假日的不错选择。407SW的全车玻璃面积阔达4.82平方米,设有四块分段式遮光板,根据不同天气和乘客的需要,可自由控制天幕的大小。最重要的是,位于后座的乘客只要稍稍仰靠在座椅上,便可透过车顶的大型天幕贪婪地观看到外面的景观。

另外,CouPé 407各种配备也无可挑剔,7个安全气囊时刻担当着乘车人的安全守护者,打开JBL高保真音响,重低音炮和8个扬声器为乘车者打造高品质的听觉盛宴。还有报警和超级锁止加固了安全保障。带限速器的定速巡航无疑为跑车爱好者增加了一种不错的奔跑选择。ESP系统结合了全方位功能,即使驾驶员遇到棘手的路况都不用忧虑。这么多精彩的配置无疑大大地增强处在车舱内的乘坐者的满足感。

全程培养 篇7

关键词:全程式,导师制,职业核心能力

近几年, 全国各高职院校相继试行导师制, 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此同时, 各种问题凸显。如很多学校导师制的实施不是全过程、导师职责定位不够具体、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只有坚持“全过程”育人, 在导师制实施中贯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效果才能稳定、持久。

一、贯穿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全程式”导师制结构体系与设计思路

1. 结构体系

“全程式”导师制是指将导师制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 导师对学生进行“导学”“导能”“导业”, 在导师制实施的全过程中贯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它适用于各种职业, 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 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 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 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能力等。高职“全程式”导师制结构体系框图如图1所示。

2. 设计思路

把导师制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针对各阶段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导师设计不同的训练项目,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达到预期的目标。设计思路如下。

第Ⅰ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学, 即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业发展规划。

第Ⅱ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能, 即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岗位核心技能。

第Ⅲ阶段: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业, 即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做好就业准备, 成为一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以上三个阶段中, 全程贯穿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专业岗位能力训练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全程式导师制”中交替或同时进行。

二、“全程式”导师制各阶段项目设计

在“全程式”导师制的实施中, 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基本特点, 划分成若干阶段, 分层次地重点培养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按照设计的项目进行指导训练, 达到预定的能力培养目标。

1. 第Ⅰ阶段 (大一第1学期)

本阶段专业岗位能力训练项目主要有专业认知教育和撰写专业认知报告, 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课程、专业方向。

本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是每个职场劳动者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之一, 是诸多能力中第一位的基础能力。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条件, 也是人们职场工作活动中进一步获取新知识, 学习新技术、新工艺, 提升就业竞争力, 获取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和重要条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其核心是让学生拥有会学习的能力。在入学第一学期, 导师就要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大学阶段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第Ⅱ阶段 (大一第2学期到大二第2学期)

本阶段专业岗位能力训练项目主要有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 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完成一个项目 (如新苗人才培养项目、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等) 。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正确认识职业, 强化职业意识, 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大二暑假, 导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企业资源, 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工作体验, 让学生提前体验自己未来的行业以及工作岗位, 在体验工作的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本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的与人交流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在近几年的专业调研和校园招聘会中, 很多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员工的交流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此外与人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职场中也尤为重要,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成立团队, 教学生确定合作目标, 明确角色分工, 共同协商配合, 加强团队制度建设, 及时调整合作关系, 这些都会使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另外在撰写报告、完成项目以及项目汇报的过程中, 还要有意识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信息归类与筛选、信息编辑与整合、信息开发与分析以及信息应用展示的能力。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灵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高境界, 本阶段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第Ⅲ阶段 (大三第1学期到毕业后1年内)

本阶段专业岗位能力训练项目主要有指导学生考出1—2个职业资格证书、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准备,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对本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阶段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重点是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企业工作, 非常注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强调的是“实用人才观”;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 重要的标准就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本阶段要离开学校在企业顶岗实习, 必然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处理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专业、人际关系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 快速成长。

三、“全程式”导师制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导师制的实施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 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训练项目, 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培养和实施, 比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实践训练法等。

1. 以项目、竞赛为载体

学院每年都设有新苗人才培养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另外浙江省教育厅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 组织学生参与训练。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以这些项目为载体, 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通过完整的实施过程, 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 树立专业信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综合素质, 达到既定的目标。

2.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

在推行全程式导师制的过程中, 我们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指导。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导师一起制定导师制方案, 定期与学生座谈, 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岗位推荐等环节。有了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 导师制实施更具职业背景, 更具专业特色, 对学生也更具信服力。在学生实习期间, 导师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学生实习单位现场指导, 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思想问题给予现场指导, 培养师生感情, 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 增强导师制工作实效。

3. 采用项目教学法

在导师制的实施中, 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而使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把学生分为小组, 实施步骤一般为:布置任务→学生咨询→教师答疑→学生拟定计划→师生讨论、修正→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指导为辅。提倡“个性化”的学习, 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 既掌握实践技能, 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既学习了课程, 又掌握了工作方法, 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情景模拟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增长。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情景中, 进行项目训练, 使学生主动参与,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是很好的锻炼。

四、“全程式”导师制实施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 克服短期行为, 建立长效机制

导师制的实施要坚持长久, 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坚持全过程育人。各学校应该把导师制作为一项常规性、持续性的教学模式, 渐渐形成一种学校的文化传承, 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2. 导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 重在“引导”

导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 重在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导师制的实施, 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师对学生学习、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依赖情绪要给予适当引导, 使学生逐渐自信, 减少对导师的依赖, 放手锻炼, 快速成长。

3. 注重与专业岗位能力兼融并进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的开发与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涵盖8个模块, 导师制的实施时间、内容有限, 不可能全部覆盖, 所以必须设计开发几个学生迫切需要提升的、能与导师制专业能力训练项目有机结合、兼融并进的典型项目, 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4. 构建良性循环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导师制考核评价体系应涵盖对导师的考核和对被指导学生的考核两个部分, 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另外, 应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制, 对导师加强人文关怀, 增强激励, 要变“管制”为“支持”, 努力为广大导师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对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指导效果突出、学生评价好的导师, 学校应提高奖励额度, 并在职称评定、推优、教学业绩考核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韦杰, 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5) .

[2]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 (6) .

[3]杨润贤, 张新科, 王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1, (6) .

全程培养 篇8

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6000多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创造了60%左右的GDP, 50%左右的出口与财税收入。同时, 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了40%的中间产品和配套服务。因此,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振兴我国区域经济、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支柱, 是国民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 开展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摆脱市场困境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分析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国际与国内贸易条件恶化、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税率下调、需求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 中小企业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生产经营面临困境。而依托电子商务进行转型是中小企业求生的重要途径。电子商务在降低成本、简化业务流程、促进营销与完善服务、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因此, 依托电子商务寻求市场“新蓝海”, 力求用新技术、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是中小企业的必选之路。

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策略利用网络推销产品是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策略。然而, 如何最有效地推广产品, 加大网络营销的受众覆盖率,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更需要中小企业精心操作。一方面, 可以在网络广告平台上投放网络广告;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个人营销行为实施网络宣传。二者比较而言, 前者所需广告成本较高, 后者所需人力资源较多。另外, 将电子商务应用于中小企业的销售、采购、经营管理、仓储物流、融资等各个环节, 打通企业“全身经脉”, 加速企业“血液”循环速度, 是中小企业深入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具体体现。

中小企业融合学校资源的必要性不论是在运用网络推广产品的工作中, 还是在深入开展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 在权衡收入效益和支出成本的基础上, 融合学校资源, 将部分商务环节的工作项目外包给学校, 是中小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二) 企业实战是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战能力的最佳手段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技能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是集商务管理、信息技术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其核心技能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网络商贸交易、经营、管理活动, 主要体现在网络营销、网上开店自主创业、商务经营管理等方面。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技能决定其就业岗位主要有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商务经营管理和自主创业三大方向, 具体包括: (1) 中小型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工作岗位; (2) 网页编辑工作岗位; (3) 企业的网络营销、网站推广、网上洽谈业务等工作岗位; (4)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日常业务处理工作岗位; (5) 物流信息系统的收发货管理、配送单处理、库存管理、车辆调度等工作岗位; (6) 网店经营管理岗位。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企业实战的重要性不管是哪个方向的就业岗位, 对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 实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从业能力的重要标准。而实战能力的培养, 必须通过企业项目来训练和积累方能有的放矢。

(三) 校企合作的切入点

校企合作必须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共需、三者共赢。将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融入企业商务项目中, 不仅节约了企业的投入成本, 还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 更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需求决定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必将大有可为。

校企三维全程合作模式

培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从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层面, 将教学重心下移, 实战前移, 与企业全方位深度合作, 让学生提前感受实战氛围, 进入实战角色, 在企业实际项目的工作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新与创业水平, 提升自身实战能力。校企三维全程合作模式可用图1表示。

(一) 校企共建课程

校企共建课程是在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以企业实际运营模式为导向, 引入企业人力资源、技术标准、工作场景、工作项目、实战经验等一系列企业元素, 凸显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达教学重心下移之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与淘宝共建网店组建与经营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的实战特点决定了学生自主操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网店组建与经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网上开店自主创业的模式, 能较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实战能力的目的。淘宝作为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 无疑是学生网上开店的最佳选择。而淘宝资深讲师对淘宝的运营管理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聘请他们作为网店组建与经营课程的指导教师, 不仅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前沿的市场资讯,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 而且能使学生有的放矢, 少走弯路, 把主要精力和时间花在经营网店的实践中。

与企业共建网络营销课程网络营销课程培养学生网络营销策划、网络推销产品、网络销售客服等方面的能力。如果没有企业实体产品为载体, 课程主要任务的实施只能是纸上谈兵。引入企业实体产品的网络销售项目到课程实践教学中, 能让学生在认识具体行业市场情况的基础上, 将课程学习的营销策略付诸实践, 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营销实战的每个环节和细节, 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积累, 不断提高自身实战能力。

与企业共建真实工作的教学环境电子商务经营管理类课程, 大多是纯理论式一线贯通, 学生因缺乏实际感受而感觉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倘若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模块, 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合作, 带领学生去真实的工作场景参观体验, 让学生思考体验, 无疑会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目的。

(二) 学校承接企业外包项目

在一年级的专业基础技能和二年级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中, 结合专业方向定位, 让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参与企业工作项目, 在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开展工作。具体来说, 对电子商务应用技术方向, 主要承接企业小型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对商务信息管理方向, 主要承接企业的网络营销、网站推广;而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管理项目, 两个专业方向均可承接。这种模式操作较为系统复杂, 但能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对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焕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可谓一举多得。

(三)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经过前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后, 学生已具备相应的岗位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 在三年级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或顶岗实习期间, 可由企业择优录取学生到企业工作, 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学环境, 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摸爬滚打。当然, 在实习期间, 学校对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教学管理上,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评估考核制度, 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校企合作的实施管理

在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教学的组织与学生的管理、激励、评估至关重要。根据项目特点和企业资源情况, 结合参与学生的数量及实施经验, 将校企合作实施管理主要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一) 密集型

密集型是指学生集中参加一个或几个校企合作项目, 主要以校企共建课程、学校承接企业外包项目模式进行。

密集型校企合作的主要优点是教学易于组织, 学生易于管理, 各方面的安全有保障。因为对校企共建课程合作模式来说, 学生集中在学校, 专业教师指导为主, 企业人员指导为辅;而对学校承接企业外包项目模式, 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资源容纳学生, 则以学生集中在企业完成工作任务、企业人员指导为主, 专业教师指导为辅, 否则, 则以学生集中在学校, 企业人员进学校指导为主, 专业教师指导为辅。

密集型的主要缺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这种模式会使学生个人得到的指导有限, 能力突出的学生难以彰显他们的个人成就, 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效果会因人而异, 评价学生的标准难以统一。

(二) 分散型

分散型是指学生零散分配到不同企业参与不同的校企合作项目, 主要以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或企业顶岗实习形式为主。

相对于密集型而言, 分散型的主要优点是学生能在“师傅”指导“徒弟”的“一对一”方式下成长, “师傅”完全可根据“徒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这种“单兵作战”模式更有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更有利于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过程。

分散型的主要缺点是学生分布无规则, 难以管理和控制。实践结果告诉我们, 来自辅导员、专业教师、办公室主任、学务助理、教学助理等多方位、多层次的跟进管理模式, 不仅能从不同角度控制学生的实习质量, 还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使实习工作顺利实施。

(三) 校企合作中的注意事项

做好前期的调研筛选为保证校企合作的效果, 必须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企业负责”的原则, 做好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和筛选比对工作, 选择管理规范、资质齐备、愿意为培养学生提供便利的有信誉的企业, 把好校企合作的入口关。

确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在前期充分调研沟通的基础上, 以文字形式确定既适合各自实际、又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制定操作细则, 明确各方的责、权、利。

保护学生应有的权益应签订规范明晰的合作协议, 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搞好测评跟进校企双方应建立顺畅高效的沟通机制, 实事求是, 包容互谅, 不断完善,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结语

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要使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 真正无缝对接到职业岗位,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战素质和企业实战能力, 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实战型电子商务人才的探索实践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杜轩.连锁企业经营实战宝典[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

[2]王军.成功企业管理实战模式全集[M].北京:中国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全程培养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来自于对于学习内容充满疑问。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探究总是以问题为对象的,学生只有面临问题情境才会有思维,才能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

如在教学完“5的乘法口诀”做习题5×2+5= ,5×3= 时 , 笔者先让学生口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题的得数为什么会一样? 思考能否写出得数一样的类似算式? 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列出了5×1+10,5×4-5,5×5-10等算式,虽然有些比较麻烦,但毕竟他们理解了,方法掌握了。这时我就乘热打铁, 问如果我忘记了“四五二十”怎么办?学生就说五个五个地加,“三五十五”再加五,“五五二十五”再减五,适时引导学生,遇到口诀记不住得数了就可以这样思考, 并且把它应用到其他的口诀,学生兴趣浓厚了,思维活跃了,教师也教得轻松了。

二、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它是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手操作,不仅学到了知识,了解了知识的来源,而且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不能那样? ”“能不能这样做? ”这些疑问的提出,就能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

有关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方法有很多。在教学“24+9”时,笔者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转化为算法,由于摆的方法不一样,算法也就不一样。有的先算4+9=13, 再算20+13=33; 有的先算24+ 6=30, 再算30+3=33; 还有的先算9+1= 10,再算23+10=33。这三种方法都是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想到的,教师应给予鼓励。教师要允许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算法,不要强求全班学生用一种算法。

三、鼓励猜想验证,挖掘自 主探究的潜能

猜想, 按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是直觉思维的一部分。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后才能知道正确与否。 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探究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们学过的数”时,我先让学生抓一把糖,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猜猜大约有多少粒,数一数,看猜得怎么样,为什么有的学生猜得比较准?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花生比糖小一半,粒数就应该是糖的两倍,学生有了这个意识以后,再抓一把黄豆,估计出大约有多少粒。最后出示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第一个杯子里面装的花生和黄豆的高度一样,告诉学生花生的粒数,让学生猜猜黄豆有多少粒;第二个杯子花生的高度是黄豆的一半,知道了花生的粒数,猜黄豆的粒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加以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及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性。

四、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知识应有的价值。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出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练习。尤其是开放性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收集处理,选择应用信息的实践能力。

如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后,让学生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和它们等高的长方形拼一拼, 看看能够拼成哪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更进一步地了解,让学生深切体会图形之间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五、在总结评价中,坚定学 生自主探究创新的信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总结评价时,要突出做好学生在创新表现时的总结评价,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对“创新”的实现者,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充分品尝和体会成功的乐趣。对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距创新只有一步之遥的学生,一方面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的评价,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点睛”的指导,使学生迈向成功的创新之路。对那一小部分自以为与创新无缘的学生,绝不能另眼相看,而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保护这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尊心,使其获得“我还能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进取、创新的动力。

全程培养 篇10

2013年,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优化类型结构、鼓励特色发展、改革评价机制的新阶段。作为高等教育水平稳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也曾面临与我国同样的问题,从上世纪末开始日本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即开始认识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并及时展开了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借助全过程、多环节的措施和办法,确保了研究生教育在规模稳定发展过程中的质量提升。

二、日本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内容

为提高培养质量,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从创新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角度,对研究生入学门槛、毕业条件、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过程等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在研究生招生、课程学习、论文研究和实践交流等方面,对我们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更加现实的借鉴意义。

1. 改革研究生招生方式,确保生源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水平最终体现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上,而招生录取则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门槛。日本在研究生招生环节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宽进”,即入学考试的难度一般,如何在确保研究生培养规模的稳定增长的同时,确保最终选拔的是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培养对象?日本并没有通过提升考试难度来实现,而是通过改革入学考核内容、方式和方法,综合评定其认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个关键要素,如重视经历、重视潜力、强调综合素质等。通过改革,日本基本做到了稳定招生规模和提升生源质量的统一。

[1]经历考察

在日本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审核中,除提交必要的学历资格证明外,招生单位同时要求学生提交研究计划书,包括已具备的研究基础和知识储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意义等,部分学校还要求学生提交与研究内容有关的论文发表情况和具体的研究论文。通过这种方式要求,培养单位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招生对象的研究经历,掌握学生的擅长方向和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知识的具备情况,更能够通过已取得的成绩来综合判定考生是否已做好研究生培养的各项准备,为下一步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综合能力考察

对比我国现在的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方式,日本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无论是笔试、面试还是专业课、基础课都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没有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多为各培养单位或社会机构围绕考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科学或工程化的思维能力而组织的专门考试,不仅有利于培养单位更加有针对性的选拔适合到相关专业人才储备,更是有利于选拔一大批具备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对象,将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真正有潜力的人才身上,确保研究生教育拔尖人才的持续涌现。

2. 改革课程学习环节,夯实理论基础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为了使课程学习更有实效,从而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日本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合理设置课程,重视选课自由

日本文部科学省规定硕士研究生要修满30学分的课程,但硕士生的必修课比重较低,仅占全部课程大约1/5,而博士生几乎没有必修课。对比必修课程,培养单位设置了更多的选修课程供研究生自由选择,以硕士生为例,一般培养单位都设置超过了60学分的课程。为了利于研究生选择课程,提高选课的针对性,日本的大多数单位都实行了课程的试听制度。即在每门课程开课后的前三周,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选择适课程试听,如果认可课程内容和授课教师水平,便继续听下去;若不满意便终止听课,另选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研究生课程并不设置专门的外语课,而是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和学术训练使外语教学贯穿研究生教学的整个过程。如日本的理工科研究博士生,在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有一门完全以外语交流(主要是英语)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研究生独立翻译、研读本专业学术刊物上的相关高水平外语论文,以公开讨论的方式在课堂发表。

(2)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课程学习的效果,确保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日本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非常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善和改进,如前文所述的博士生开设有外文的专业讨论课一样,日本在研究生教学环节广泛采用讲座和研讨的方式。

3. 改革论文研究环节,提高学术水平(1)

(1)自由选题,强调选题的创新性

在日本,研究生导师非常重视培养研究生的课题发现能力,同国内研究生大多以导师申报的项目内容或者是导师指定的具体课题不同,日本的导师鼓励研究生根据专业发展和个人的兴趣自我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具有创新性的个人研究。在课题的选择上,导师的作用是一名引导者和支撑者,导师在充分尊重研究生选题的同时,通常会在研究室设置多个相关专业可持续开展的研究课题,可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开展研究(1),提供给研究生进行判断和抉择。在充分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视野、明确了个人的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这种课题选择方式不仅是培养了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意识。

(2)多形式审核,保证论文质量

日本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质量保证措施贯穿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全过程,主要包括开题审查、中期报告、公开发表、预答辩等方式。从形式上看,这点与国内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并无太大不一致,但是日本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更为严格、更为自觉。以硕士生为例,一般在学习的第三学期或之后进行由导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参加的开题报告会,重点汇报在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综述和选定课题的预研情况。

4. 强交流重实践,开拓学术视野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整体具有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趋势,因此,在重视传统的教学环节、论文研究环节以外,还积极搭建平台、改善研究环境、拓展实践方式,加强学术交流能力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保证研究生始终处在学术研究前沿和社会发展潮头。

[1]加强学会建设

日本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有研究生导师均十分重视学会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一方面依托各类专业学会,经常性地资助举办包括年会、专题会议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在培养中要求和鼓励研究生经常性参加各种会议,从而在整个国内创造了一套成系统、上规模的研究生及相关学者的学术交流大系统。通过广泛的交流,研究生不仅能获得本专业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掌握最新发展动态,更能通过与本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切磋交流,快速提升个人的学术水平。

(2)重视对外交流

在日本,对外交流是高等教育学术交流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环节更是如此。各个大学会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相关高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专门讲座,主要面向为本校的教师、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为保障教育质量,日本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招生录取、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论文研究、日常指导、交流实践等环节进行了充分的改革尝试和教育创新。通过多年的探索,日本已基本建立了一套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加趋于合理,更是在保证培养规模稳定提升的同时确保了培养质量。总结日本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对我国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一方面是日本重视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强调研究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并在教学实施、学术交流、论文研究等各个方面为研究生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提供环境;另一方面,日本非常重视培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控制,国家教育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均是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过程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进行管理与指导,极其有效地确保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天野郁夫著『高等教育の日本構造』玉川大学出版部,1986年.

[2]石井紫郎編『転換期の大學院教育』大学基準協会,1996年.

[3]沈滢,张云辉.从日本研究生教育特点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4]王文利,林巍.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型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全程培养】相关文章:

在高校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09-12

全程控制05-04

全程模式05-07

全程参与05-10

全程追溯05-12

全程指导05-18

全程助学06-07

婚礼全程文案05-05

全程体验模式05-12

全程社区督导05-18

上一篇:生物机能下一篇:修改病句原创题